旅游公共服务体系规划

2023-01-18

第一篇:旅游公共服务体系规划

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总结

第二节旅游公共服务体系

在这一部分我们主要讨论的是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在讨论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过程中,首先我们从服务内容、边界范围、服务对象对比了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和公共服务的区别,从而更好的认识旅游公共服务。

接下来我们就旅游公共服务的特征、内容做了讨论和归纳:旅游公共服务的特征主要有

1、 旅游公共服务的盈利性和公益性的双重功能性

2、 旅游公共服务具有区域性

3、 旅游公共服务的层次性

4、 旅游公共服务的多样的

旅游公共服务的主要内容:

1、 旅游公共交通服务

2、旅游公共信息服务

3、旅游公共安全服务

4、旅游公共环境服务

5、旅游公共救助服务

6、旅游便民惠民服务

7、旅游行政服务体系

第一节描述性统计分析

在这一节我们主要是通过在对回收的问卷的数据统计结果基础上,结合统计样本对数据的结果做一个描述性的分析,目的在于图文并茂的展示我们的统计结果,达到更加直观明白的效果,方便读者更加方便的获取调查的相关信息。

第二篇:榆林市旅游规划体系建设全面升级

随着榆林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的升级,旅游产业被确定为解决“榆林是经济发展较快的落后地区”的先导产业之一。经过旅游管理部门的认真调研,重新审视榆林旅游现状和产业发展潜力,认为编制《榆林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绘制旅游发展蓝图和全面完善全市旅游规划体系建设迫在眉睫。

榆林历史悠久,资源富集,又是革命老区,文化底蕴浓厚,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其中国家世界级的资源有统万城、石峁遗址、镇北台、陕北民歌等,如何将顶级资源变为品牌产品和产业优势成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旅游产品打造应遵循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按照“产品+市场+专业”模式,依照“做大产业、惠及民生、造福后代”要求和“旅游与文化、城镇、工业、农业、商贸五个融合”的规划总体思路,努力打造“边塞风情·黄土神韵”为品牌形象的西北地区一流榆林镇北台的旅游目的地。

据了解,今年初,榆林市启动编制《榆林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各县区旅游规划也纷纷进行编制和修编,绥德县旅游总体规划按照建设陕西省旅游特色名镇的要求进行了完善;佳县旅游总体规划正进行修编;榆阳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正在进行中。榆阳区花园沟景区总体规划,靖边小河会议旧址景区门户区建设规划、龙洲丹霞地貌景区总体规划、清涧县北国风光景区修建性详规、太极湾景区总体规划、吴堡县石城保护与发展规划等规划已完成评审、报批工作,进入项目建设阶段。之外,榆阳区麻黄梁写生摄影基地总体规划,府谷县总体规划,米脂县高西沟乡村旅游门户区规划,白云山道教学院系列规划等正在编制;神木、定边和子洲县旅游总规编制正在进行前期调研。

榆林市旅游外事局局长刘东林认为,要不断推进全市旅游规划体系建设,落实全市规划“多规合一”的总体要求,下一年度要全面完成《榆林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编制和报审工作,启动编制榆林市红色旅游规划和乡村旅游规划,指导榆阳、佳县、神木、子洲和定边等县区加快旅游总规编制,集中1至2年时间完备市、县(区)、景区,旅游总体(专项规划)与省市各规划横向融合、纵向呼应、相互配套的全市旅游规划体系建设,全面升级榆林旅游文化产业。

勇先创景旅游规划中心指出,旅游规划是在旅游地资源属性、特色和旅游地发展规律的现实基础上,基于满足旅游者旅游体验的精神和文化的本质需求,以及当地居民、旅游开发商、当地政府等相关利益主体的需要,形成一定的价值评判,由此确定旅游发展的目标规

范,并研究其实现途径的动态过程,旅游规划必须站在高屋建瓴的角度统筹全局,为实现旅游目标,提供指导性的方针。

第三篇:X市建立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情况

为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提升X市城市整体形象,X市相关部门积极推进具有一流水平的旅游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建设,不断满足广大游客的旅游公共服务需求。

一、加快旅游交通便捷服务体系建设。景区交通可进入条件不断改善,我市去年来修建多条旅游道路。其中,天佑堤该道路,全长5.87公里,北起205国道桥,南至XX景区,主路按城市一级路标准以BT模式修建。

二、旅游信息服务平台开始建立。旅游信息化建设已有所起步,完善全市各个旅游景区点标识牌、旅游沿线交通标识牌、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实现全市旅游道路交通标识标牌的全覆盖,目前我市旅游标志系统已经初步建立,为游客出游提供了方便。

三、旅游接待服务体系逐步完善。随着我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产品日益丰富。一是旅游景区进档升级。目前,全市已开放旅游景区(点)10多个,其中,XX风景区为省级风景名胜区,XX为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XX景区为2A级景区。目前,XX和XX正在积极申报4A级景区。二是积极扶持旅行社发展,我市原有旅行社2家,今年新增1家旅行社,为我市游客外出提供了方便。三是支持星级酒店的创建与评定,去年,我市加州商务酒店和X市人民政府招待所分别被评为三星级、二星级饭店,实现了我市星级饭店零的突破,标志着我市饭店服务行业迈上了规范化服务的新台阶。

四、加快旅游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旅游安全保障法制、体制和机制;强化旅游安全风险防范;加强旅游安全监管,落实旅游安全责任,加强宣传教育与培训;完善各类旅游接待单位的应急救援设施设备与服务,强化应急预案体系建设;继续推动实施旅行社责任保险统保示范项目,进一步完善旅游保险体系,强化全社会旅游保险意识。

五、加快旅游惠民便民服务体系建设。目前,相关景区向游客免费开放,同时鼓励景区推出更多优惠和便民措施,鼓励向困难人群如低收入群体、偏远地区农村的学生等推出免费旅游计划、旅游优惠券等优惠政策;完善公共服务设施的旅游服务功能,推进通信、景区停车场、无障碍设施、旅游厕所等旅游便民服务设施的建设。

第四篇:吉首大学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规划

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规划

(一)现状分析

学校各种基础设施完善,教学及科研设备较齐全,公共服务体系较为完备,能够较好地满足教学科研及研究生培养需要。

1、图书文献资源丰富,基础设施齐全,管理手段先进,共享度较高

学校现有馆舍建筑面积2.92万m2,生均面积2.11m2,阅览座位2509个,现有纸质文献藏书总量134.86万册,电子文献总藏量129.71万册,中外文期刊11499种(其中纸质期刊2121种,电子期刊9378种),购置清华同方、Lexis Nexis Academic学术大全等中外文数据库11个,共享湖南高校数字图书馆的15个中外文数据库,实现与中科院的NSTL、中山大学图书馆、中南大学图书馆、湖南大学图书馆的资源连接,开通了各种类型的文献传递业务,尤其是电子资源的VPN帐户的服务,扩大我校文献资源可使用量,极大地提升我校文献的保障率。 学校图书馆管理手段先进。在校区分散、布局不合理的状况下,充分利用良好的校园网络设施,实现异地的通借通还、现场与网络并进的管理模式。文献信息的加工实行统购统编;文献信息的查找与检索实现全开架、全开放的便捷管理;全校的图书资料完全实现了藏、借、阅、查一体化的管理方式。极大地方便了读者,提高了文献的利用率。

近3年来藏书利用率均超过65%,数字资源拥有13个TB的本地镜像,每天实现24小时开放服务,点击率和下载率高,据清华同方知网技术有限公司典型用户使用效果2007年度统计,我校图书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总使用次数居全省前列。馆电子资源年访问量达300万次。

学校地处偏远地区,存在地域劣势和资金弱势,但我们借助良好的校园网络平台,一方面依据学校的学科建设发展规划,注重特色学科、重点学科馆藏的建设,建立了《土家族、苗族文献数据库》等有一定规模的特色数据库,服务于学校的学科建设;另一方面,广泛借助外力。近几年,先后与中科院的NSTL中心、中山大学图书馆、中南大学图书馆、湖南大学图书馆签订了文献传递的协议,开通了部分的VPN帐户,极大地扩大了我校文献的覆盖率,提高了文献的保障率。

2、基础设施完备,教学及科研设备较齐全,能较好地满足教学科研及研究生培养需要

学校校舍功能齐备,为研究生培养提供良好教学、生活保障。学校在教学行政用房、学生生活用房等方面建设力度大,较好地满足了研究生培养需要,现有校园总面积3787亩,教学用房面积163578m2。有专门的研究生宿舍楼、专用教室、实验室,设有研究生社团办公室及研究生活动中心。近年来学校加大多媒体教室改建力度,有多媒体教室77间,座位数9398个。另有语音实验室16间,座位1201个。

学校实验设备先进,能够保障研究生应用技能的培养。学校注重加强对实验室的建设与资源整合,通过新建、改造,实验条件极大改善,已建成设备较为先进、布局较为合理、功能较为齐全的实验室体系,能够保障研究生应用技能的培养。学校现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3103万元,万元以上仪器设备合计2768台(件),各类教学实验室33个、总面积40804m2。目前学校建有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化学实验教学中心”以及“应用化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临床医学”、“信息技术”、“数学建模与科学计算”、“生物科学”、“网络资源开发与应用”、“现代物理技术”、“民族音乐舞蹈艺术表演”、“植物科学与技术”、“民族传统体育”、“经济管理”共12个中央与地方共建优秀特色学科实验室,另外学校还建有“湖南省林产化工工程重点实验室”、“武陵山区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湖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各1个。

3、学科平台建设初具成效,为研究生培养提供良好基础

学校在《吉首大学学科平台发展规划》的指导下,长期重视学科平台建设,目前已经建成一批水平较高、管理规范的学科研究平台,这些学科平台为学校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以及高水平、创新性科研成果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化学实验教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与12个“中央与地方共建优秀特色学科实验室”等一批国家级学科平台。学校立足地方特色资源,建立有“湖南省林产化工工程重点实验室”、“武陵山区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湖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民族学湖南省重点学科”、“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湖南省重点学科”、“生态学湖南省重点建设学科”以及“湖南省民族学研究基地”、“民族体育重点研究基地”(目前本学科全国唯一的国家体育总局重点研究基地)、“湖南省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基地”、“吉首大学差异与和谐社会研究中心”、“湖南省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基地”、“湖南西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等6个省部级重点社科研究

基地;学校拥有湖南省高校“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首批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和“区域旅游发展与管理”湖南省首批科技创新团队各1个。学校还十分重视与民族问题有关的校级学科平台的建设与孵化,目前有特色学科平台主要有:沈从文研究中心、黄永玉艺术博物馆、宋祖英歌唱艺术研究基地、里耶秦简研究所、土家语苗语研究中心,此外我校民族学学科还建有18个覆盖了我国西部地区的田野工作基地,是国内数量最多、分布最广、持续跟踪调查时间最长的民族学田野基地群,为国内外多所大学的民族学研究提供了平台。

4、校园网络水平较高,构建高效、畅通信息平台

我校校园网络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和管理,不断加强网络建设与利用,着力构建数字校园,主动服务于教学和管理。校园网运行状况良好,为教学科研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支撑,发挥了重要作用。 学校校园网络设备技术先进,组网技术水平高。核心设备为思科6509主交换机2台、神州数码DCRS-7608主交换机2台,思科4506汇聚交换机3台,思科3508汇聚交换机1台,神州数码DCRS-7604汇聚交换机1台,神州数码DCRS-6804汇聚交换机1台。SUN服务器4台,HP、DELL、浪潮、曙光等26台。校园网络中心机房采用美国APC公司(20KVA 8小时)大容量、可行性高的不间断电源系统,实现了双路供电,为网络和服务器系统的良好运行提供了电力保障。校园网核心网络和校区之间采用电信运营商的光纤连接,全部实现链路冗余,保证了骨干网的良好可行运行。校园骨干网运行质量达到了99.99%的电信级标准。学校建立和完善了网络安全管理体系,实施了校园网网络防火墙(TOPSEC)、反垃圾邮件网关等网络安全措施,管理制度健全,网络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周密,校园网运行稳定和安全。

学校校园网覆盖面广,入网计算机台数多。学校校园网经过1998年、2004年、2006年三次大规模的建设和升级改造,已经建设成为覆盖吉首、张家界两地4个校园的大规模、高速城域网络。校园网光纤超过45千米,光纤到楼。计算机网络布线超过5500多个,室内计算机网络布线率达到100%,截止到2008年,入网计算机超过15000台。校园网在教学、科研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已经建立了网上教学管理系统;网络教学系统;电子信息检索系统;网上办公信息系统。

目前学校校园网网站数量多,内容丰富,除校内各单位网站外,还形成了我国唯一的“中国生态人类学”网站、文化与田野网、差异与和谐社会研究中心网、新闻网、德育基地、招生就业网、风雨湖论坛等特色网站群。

(二)建设目标

2008-2015年,结合博士点授权建设学科和支撑学科的需要,按照重点投入、加强共享的原则,经过重点建设,使图书文献保障、共享的大型仪器设备和教学科研设施等公共服务体系能够较好满足学科发展和研究生培养需要。

图书文献建设 加大图书文献资料建设的力度,建设期间年投入图书资料购置费800万元;年新增纸质文献15万册(年生均新增9册),经过5年的努力,使学校的纸质文献总量达到210余万册。中外文期刊达4000余种,其中外文达300余种。构建现代化的数字图书馆。实现拥有50个TB的本地镜像,远程访问GTB级的数字资源规模;网络传输千兆到桌面的数字图书馆的基础设施;采用先进的网络管理平台,实现数字资源年访问量达700万次。优化各类型文献资源的结构,提高文献的适用性。根据学校学科建设的需要,学科的分类与融合,整合校内的文献资源。实现纸质文献与电子文献并重;书刊文献与数据库互补;重点文献与一般文献协调发展的馆藏结构。

实验设备建设 2008-2015年,结合博士点授权建设学科和支撑学科建设需要,加大投入,同时利用各种有利政策,加强对信息网络、数据库、数字化校园、实验室特别是大型仪器设备等方面的建设,同时加强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建设。力争到2015年,实验室面积达60000m2,实验室仪器设备总价值达25000万元。全面建设数字化校园,实现教育的信息化和现代化。

学科平台建设 通过加大对学校学科资源进行整合完善、优化配置、合理利用,凝聚学科力量,发挥学科平台的攻坚能力、创新能力和辐射作用,提高学校创造高水平科研成果的能力。力争每个建设学科建成不少于2个省级重点研究基地,每个支撑学科建成至少1个省级重点研究基地。同时,整合现有学科资源,力争建设以民族问题研究为主体的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三)建设内容及措施

图书文献建设 学校将切实加强图书文献资源的建设,为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提供有力的文献资源保障。在增加学校图书文献资料总数达到220万册的同时,为每个博士点授权建设学科、支撑学科配备学科专业资料室。

加强文献资源的硬件建设,加快现代化设备引进的步伐。利用省部共建项目,校内设备购置资金的倾斜投入,年保证百余万的设备经费投入,力争在建设期间逐步增加图书馆的现代化管理设施,实现文献资源管理手段的现代化。扩大馆舍面积,将部分多余的教室,改建成电子阅览室,在建设期间,力争电子阅览座位达3百余个。增加数字资源的访问渠道与途径,提高数字资源的用户数。

加大数字资源的建设力度。根据学科建设的发展需要,对重点学科和特色学科优先和重点保证电子文献资源的建设。充分利用电子文献的传递快、共享高、方便用的特性,有针对性的加大数字资源的建设力度。将数字资源的购置经费逐年增加,在建设期间,应占总的文献购置经费的50%。实现拥有50个TB的本地镜像;远程访问GTB级的数字资源的规模,逐步购买如SCI等高水平的外文数据库。

优化各类型的文献资源的结构,提高文献的适用性。在加大图书文献资料建设投入的同时,创新管理体制,促进校馆与各院系资料室文献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开发利用,提高文献的适用性;转换文献建设的观念,变“拥有”为“使用”;加强文献传递的力度与范围,在建设期间,采取共建共享、购买使用权、服务付费等灵活的资源建设方式,有效地提高我校的文献覆盖面和保障率。

实验设备建设 建设期间学校将按一级学科建设规划进一步新建及改造实验室,继续对学校实验室及实验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大幅度提高实验室的使用率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共享率。到建设期结束时,实验室面积达到60000 m2以上。实验设备平均每年投入1200万元,计划到2015年设备价值达25000万元。

学科平台建设 学校将通过搭建多种形式的学科平台,完善学科平台建设管理制度,整合全校资源,为博士点授权建设学科和支撑学科配备必须的公用资源,创造良好的学科环境,充分调动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挖掘科研创造力。

学校继续加大学科平台建设投入,切实加强沈从文研究中心、黄永玉博物馆、宋祖英歌唱艺术研究基地、里耶秦简研究所和土家语苗语研究中心为主的民族地

方资源和文化遗产研究平台的建设,使其成为博士点学科建设的有力支撑。学校还将大力加强学科研究平台建设,力争为每个博士点建设学科建成不少于2个省级重点研究基地,为每个支撑学科建成至少1个省级重点研究基地。同时,整合现有基地资源,力争建设以民族问题研究为主体的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在管理方面,建立博士点建设学科、支撑学科和相关学科群的统一管理和协调的体制及运行机制,为学科建设提供综合管理服务。

第五篇:服务旅游立市战略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秦皇岛市统一战线“3311”活动情况

今年8月以来,我们按照永瑞部长关于“冀东北秦、唐、承三市统战部在推动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方面应率先行动”的指示精神,围绕我市旅游立市战略,发挥统战优势,彰显统战特色,创新工作方法,服务以旅游产业发展为核心的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努力为实现我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贡献力量。

我们及时组织统战系统各单位认真学习省市领导讲话,明确了在全市非公经济领域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在认真谋划的基础上,从8月到12月,全市统战系统利用四个多月的时间实施了“3311”活动,即:在全市工商联会员及侨属、台属企业中普遍开展科技、管理、产品三项创新活动;选树符合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要求的30家典型企业,发挥示范带头作用;通过典型引导,带动100家企业制定完善发展规划,打造竞争新优势;围绕秦皇岛市产业定位和现有产业基础,把装备制造、高新技术、港口物流、现代旅游等10大产业作为全市统战系统重点调研、推动的产业。“3311”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提升了企业家对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重要性的认识,为促进我市非公企业健康发展、非公经济人士健康成长,推动秦皇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动员部署,提高思想认识。一是下发通知,广泛动员。召开全市统战系统开展“3311”活动动员大会,进一步明确活动的

1重大意义。向全市统战系统及工商联会员、侨属、台属企业下发通知,全面部署“3311”活动。二是成立组织,加强领导。成立了由市委统战部牵头,市工商联、侨联、台办共同参与的活动领导小组。组长由市政协副主席、市委统战部部长刘晓平,市政协副主席、市工商联主席裴晓鹏担任,下设办公室及三个具体工作小组,确保宏观把握,责任落实。三是制定方案,明确分工。为确保活动顺利有序进行,我们制订了详细的工作方案,明确方法步骤和时间进度,印发各县(区)、各企业贯彻执行。

抓好培训,提升队伍素质。一是加强统战干部队伍学习,统一认识。组织统战干部学习讨论张云川书记关于《转变发展方式,推进河北现代产业体系建设》重要讲话,开展统战干部队伍学习研究现代产业体系理论知识活动,通过学习笔记、研讨交流等形式,进一步增强对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同时为开展工作做好必要的知识储备。二是开展民营企业家专题培训。9月15日,我们组织全市202名民营企业家参加了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专题培训,特邀省社科院陈璐研究员来秦授课。大家系统地学习了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理论及如何构建河北省现代产业体系相关知识,从思想上提高了支持参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积极性、主动性。

深入调研,夯实工作基础。一是深入民营企业,了解情况。市县(区)统战部、工商联开展走访企业活动,深入130多家民营企业,着重了解我市民营企业在金融危机中如何调整结构、转型升级,在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及对相关行业发展的意见建议。二是开展产业调研,撰写调研报告。成立由市委统战部,市工商联、侨联、台办及县(区)委统战部参加的10个调研

组,由县级干部带队,就我市先进制造、高新技术、港口物流、生态休闲、干红酒业、粮油加工、现代农业、玻璃建材、金属压延、金融服务等10大产业开展调研。调研组重点走访了相关企业和有关政府部门,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了解企业和行业现状、发展设想及需要政府协助解决的问题和产业发展对策建议,经认真分析研究、归纳整理,形成了14份调研报告,报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得到市领导的重视,受到企业的欢迎。

学习先进,搞好引领带动。一是到本市先进企业现场观摩。9月15日,组织工商联会员企业及台属、侨属200余名企业家到我市“科技、管理、产品”三项创新方面突出的康泰医学系统有限公司进行参观,促使我市广大非公企业从身边学起,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创新产品,促进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二是赴外地先进企业学习。11月27日,组织全市35名民营企业家赴廊坊新奥集团参观学习。大家参观了企业的生产线,听取了企业成长历程及成功经验的介绍,对其先进管理理念、科学生产模式、独特创新精神印象深刻,深受启迪,纷纷表示回去后将认真总结,深入思考,学习借鉴。

选树典型,营造舆论氛围。一是选树33家典型企业。为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我们在全市工商联、侨属、台属企业中选树了33家“科技、管理、创新”先进典型企业,在《秦皇岛日报》编发专刊进行集中报道。这既是对先进企业的鞭策与鼓舞,同时也营造了全社会关心支持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舆论氛围,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和企业的热烈欢迎。二是带动引导100家重点企业。通过典型的带动引导和市县(区)统战部、工商联有针对性的分类指导,全市100家重点企业提高认识,寻找差距,自我加压,制定完善发展规划,使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品牌建设、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优化升级,打造竞争新优势。

总结表彰,深化活动成果。一是编印以《服务旅游立市战略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为题的秦皇岛市统一战线“3311”活动资料汇编。市委副书记杨泰安同志专为此书撰写了《发挥统战优势,全力助推以旅游业为中心的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文章,充分肯定了统战系统率先行动,站位全局,为构建以旅游业为中心的现代产业体系所做出的积极贡献。全书约49万字,收录了33家典型企业经验材料、10大产业调研报告、100家重点企业规划,送市县(区)相关领导及政府部门,全市工商联会员、侨属、台属企业,以达到领导重视、社会关注、部门支持、相互借鉴的目的。二是召开总结大会。拟于12月下旬召开全市统战系统助推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成果报告会,对“3311”活动开展情况进行全面总结,并进行经验交流。届时我们将邀请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到会讲话,进一步提升活动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推动秦皇岛市以旅游业为中心的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向纵深发展。

上一篇:旅游景观文化心得体会下一篇:旅游发展规划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