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

2024-04-25

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精选9篇)

篇1: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

市社会化养老服务标准体系实施方

市社会化养老服务标准体系实施方案 为加快我市社会化养老服务业的改革步伐,规范社会化养老服务的发展,特制订如下市社会化养老服务标准体系建设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统领,以满足老年人高标准养老服务需求为目标,以桂林作为社会化养老服务改革试点为动力,改革原有养老服务业发展模式,积极培育社会化养老服务主体,规范社会化养老服务行业发展标准,壮大社会化养老服务行业队伍,探索我市社会化养

老服务行业发展新路子。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老人至上原则。社会化养老服务机构的基础建设、制度建设、服务内容等等都要体现“以人为本,老人至上”的原则,在建筑设计上做到安全性、便利性、无障碍性,在生活居住上做到舒适性、体贴性,处处为老人着想,处处为老人服务。

2、坚持政府扶持,社会化发展原则。探索“政府扶持、社会化投资、市场化运作”的投融资模式,鼓励社会资本进行社会化养老投资,发展社会化养老专业公司,扶持一批社会化养老龙头企业,带动相关专业服务公司加快发展。

3、坚持养老服务高要求、高标准原则。为满足现代社会老人高标准的养老服务需求,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探索制定养老服务各项内容的高要求、高标准,引领社会化养老服务行业的高起点、高速发展。

4、坚持改革开放,持续发展原则。随

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老人对养老服务的要求也在不断地变化之中,要不断地完善养老服务的投入机制、服务规范、建设标准、评价体系,促进信息化建设,加快养老服务专业化队伍建设,确保养老服务机构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

三、主要内容

社会化养老服务机构硬件设施的标准。社会养老服务机构建筑设计应符合《老年人居住建筑设计标准》gb/t50340、《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jgj122、《老年养护院建设标准》和《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的有关规定。

1、社会化养老服务机构建设应根据失能老年人的特点和各项设施的功能要求,进行总体布局,合理分区。应单独设置老年人生活区,居住设施宜与卫生保健、康复、娱乐、社会工作服务等设施贯连,但也应作必要的分隔,避免相互干扰。建筑密度不应大于30%,容积率不宜大于

2、社会化养老服务机构内应配备符合

资质的医疗设施和医务人员,建立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结算点,便于异地退休人员医疗保障异地结算。

3、社会化养老服务机构建筑外观应做到色调温馨、简洁大方、自然和谐;内部装修在满足老年人在生活照料、保健康复、精神慰藉方面的基本需要基础上,达到宾馆酒店三星级以上标准要求,更能让老人养身、养心、养性、养情。

4、社会化养老服务机构应配备监控、定位、无线呼叫、计算机及网络、摄录相机等监控管理设备,并做到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

社会化养老服务的内容和标准。

社会化养老服务内容包括个人生活照料服务、老年人护理服务、心理/精神支持服务、安全保护服务、环境卫生服务、休闲娱乐服务、协助医疗护理服务和医疗保健服务等服务体系。

1、个人生活照料服务。

养老服务机构为入住的老年人提供持续性照顾,以确保老年人享有舒适、清

洁的日常生活为目的。范围包括老年人个人清洁卫生、穿衣、修饰、饮食起居、入厕、口腔清洁、皮肤清洁护理、褥疮预防、便溺护理等。

2、老年护理服务。

养老服务机构老年护理服务以满足入住机构的老年人健康和医疗照护需求为目。老年护理服务管理应根据养老服务机构的性质、入住老年人整体评估结果,对其实行分类管理,根据老年人的护理问题,开展护理服务,采取护理措施,达到护理目标。

老年护理服务范围包括老年社区护理、基础护理、老年专科疾病护理、老年心理护理、老年康复指导、老年期健康教育、健康咨询、护理技术操作、院内感染控制、临终护理等工作。

老年社区护理包括老年人健康管理、老年健康生活方式指导、老年人自我防护、老年人慢性病的防治。

基础护理包括老年人的清洁护理、饮食护理、排泄护理和基础护理技术。

老年专科护理包括老年专科疾病护理及技术操作。

老年心理护理包括老年人心理卫生教育、老年人心理问题评估、实施老年心理护理干预措施。

老年康复指导包括传授老年期自我护理技术、老年病并发症康复预防和指导如何使用康复治疗技术。

老年期健康教育包括传授老年期健康知识、矫正不良健康行为。健康咨询包括老年病的预防、康复,老年期的营养、心理卫生和社会活动等咨询服务。

院内感染控制包括采取预防性措施、监测及控制传染病的爆发流行。

护理技术操作包括基础护理技术操作、老年专科护理技术操作、急救技术操作。临终护理包括解除临终期老年人的疼痛和困难、提高临终期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做好临终期老年人的心理护理、死亡教育和家属的心理精神支持。

养老服务机构中提供老年护理服务管

理、老年护理服务的人员应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护士和取得养老护理员职业证书的养老护理员担任。

提供老年护理服务的注册护士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第四章规定执行。

提供老年护理服务的养老服务机构应按《医疗机构管理条例》规定,配备必要的护理服务设备。

养老服务机构应制定老年护理服务的服务流程或程序及保障安全护理服务的防护措施,有国家制定或认可的护理技术操作规范、保障安全护理服务的防护设备。

养老服务机构应与老年人或监护人确认需要提供老年护理服务的内容,并按《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执行,为老年人提供护理服务。注册护士应按。

8、医疗保健服务。

养老服务机构内的医疗保健服务应以满足入住老年人基本医疗需求为目的。

包括为入住的老年人提供健康管理、杜区保健、健康咨询、康复指导、预防保健工作。

提供医疗保健服务包括为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提供老年专科医疗保健,维持或改善老年人身心状态,减轻病痛,做好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和院前急救工作和转院工作,为临终老年人提供医疗服务。

养老服务机构中提供医疗保健服务的人员应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提供医疗保健服务的执业医师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第二章第十六条和第三章规定执行。养老服务机构应符合《医疗机构管理条例》规定,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方能提供医疗保健服务或与社区医疗机构建立服务合同由社区医疗机构提供医疗保健服务。

养老服务机构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按。

执业医师实施医疗保健服务按《医药卫生档案管理暂行办法》中第四章执行,保留服务提供文件、处方及记录。

执业医师实施医疗保健服务前应得到老年人或监护人的确认,并定期与老年人或监护人沟通,以确保老年人医疗保健服务需求得到满足并有记录。

社会化养老服务机构应配备专业化的人才队伍。建有专业化的服务团队,实现养老服务人员的职业化、专业化。护理型养老应不低于1:5的比例配备医护人员。医护人员经过专业培训,持证上岗。

社会化养老服务机构对入住的老人个人信息、健康状况、日常护理、兴趣爱好等建立档案并实行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管理。

养老服务机构应制定完善的制度体系。制定实施各种服务内容的服务流程或程序,并向老年人及监护人用文字或图片说明提供各种服务的须知,应保留提供各种服务的文件或记录,以保证服务质

量。

四、政策保障

1、社会养老服务机构应建立健全养生食品监督检验机制,提高食品安全性;实行医护人员劳动准入制度,提高专业工作者队伍的质量和服务水平。

2、社会养老服务机构实行限制性条件用地政策,在土地登记时应免收或减收土地权属调查费、征地管理费、人防工程建设费等规费,其他收费按最低标准收取。

3、新建社会养老服务机构在建设资金上给予一定的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的支持。

4、新建社会养老服务机构可减免部分城市建设和房屋建设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免交煤气、水、电增容费和供排水设施使用费;

5、社会化养老服务机构在用电、用水、勇气价格实行按居民生活价格标准执行。

篇2: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

情况汇报

现就xxx县完善社会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情况作如下汇报:

一、基本情况

截至2014年底,全县总人口数XXX万人,有XX岁以上老年人XXX人,占人口总数的XXX。其中:60岁~79岁老年人XXX人(城镇XXX人,农村XXX人),80岁~99岁老年人XXX人(城镇XXX人、农村XXX人),100周岁以上老年人XX人(农村XX人、农场XX人)。

二、工作开展情况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国办发〔2011〕60号)和《XX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XX省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XXXX〕XXX号)要求,“十二五”以来,xxx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把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着力点,认真执行 “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老龄工作方针,研究制定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政策措施,制定出台了《xxx县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初步建立了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服务对象公众化、服务管理多样化的适度普惠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老龄事业得到了较快发展。

或不定期开展排球、门球、陀螺等比赛活动,极大丰富了老年人娱乐活动。目前,xxx县老年人活动中心(投资XXX万元,建筑面积约XXX平方米)已完成主体工程建设,正在进行室内装修。二是大力推进农村老年人活动场所建设。2011年以来,我县不断加大投入,先后投资XXX万元,建成农村老年人活动场所XXX处。2013年,申请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XXX万元,建成了XXX个农村幸福院,同时为XXX个村(组)配送了乒乓球台、气排球、地掷球、门球等活动器材,确保了老年人“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三是以敬老院为载体,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指导各敬老院组织各类兴趣小组、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让五保老人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我县养老服务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广大老年人的需求相比,与上级部门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乡镇农村敬老院的入住率不高,社会效益未能充分发挥。受传统养老观念影响,城镇“三无”和农村“五保”老人自愿入住的少,居民养老方式仍以传统的家庭养老为主,社区养老服务水平较低。

二是机构养老服务覆盖面窄,享受主体仍局限在一些特殊群体范围。养老服务的提供,主要以政府提供公益性服务为主,供养对象大部分是城市“三无”和农村“五保”老年人,受益面少,养

老服务享受面窄。

三是社会力量参与不够,市场运作机制尚未形成。现在机构养老主要还是以公办运作为主,社会参与市场运作机制尚未真正形成。主要原因:1.为老年人服务市场还不成熟,缺乏有资质的为老年人服务实业机构和中介组织的龙头引领;2.社会办养老服务业效益周期长、风险高,对投资者缺乏吸引力;3.本地老年人靠子女养老的传统观念影响,自费购买所需养老服务的理念尚未形成。

四是养老服务行业管理水平需进一步提高。养老服务业起步较晚,发展时间较短,由于养老服务队伍人才缺乏,专业化水平低,敬老院的规范化管理水平仍需进一步提高。xxx镇和布朗山乡两所农村敬老院建成后,还未能落实工作人员。

四、下步工作打算

一是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快农村地区养老保障体系的建设步伐,加大对老龄事业特别是农村老龄事业的投入,按照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思路,加快农村服务网点、文化娱乐场所、健身场所及道路等设施的建设,保证老年人的多种服务需求都能得到有效的满足。加强对乡镇(农场)、村和基层养老服务机构的扶持,调动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参与积极性,切实加快养老服务业发展。

篇3: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

(一) 课题意义

在面临人口老龄化的现实下, 总会或多或少存在社会养老体制不健全、养老服务制度不完善而引发的各种问题。而寻找一种新的养老方式或者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则成了眼下最紧要的任务。在众多老龄化问题中, 怎样建设好养老服务体系的问题则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 相关文献综述

我国著名老年学研究者邬沧萍的观点代表了当下老年学研究的主流观点, 其大部分作品都是从宏观的角度对人口老龄化这一个过程的机制、影响以及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去解决这一问题进行探讨。我国在对养老这一问题所进行的研究是较为全面的, 通过对其进行学术方面的研究已经形成普遍的共识, 但也有诸多现实问题有待进一步深化研究。现有相关成果关于养老服务体系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养老福利制度模式、养老服务业该如何发展、如何正确的选择我国的养老模式等问题的研究。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 基本概念界定

目前, 国际上对于人口老龄化社会做出的普遍定义为:一个国家或者是地区有超过10%的60岁以上老年人口, 或者是有超过7%的65岁以上老年人口, 由此可以断定该国家或地区已经处于老龄化社会。

1. 人口老龄化

人口老龄化指的是一个国家或者是地区的总人口数量当中年轻人逐渐减少、老年人逐渐增加, 由此造成了老年人口数量比重增加的过程。

2.养老服务体系

养老服务体系是指老年人在生活中获得的全方位服务支持的系统。不仅包括家庭所能提供的服务, 也包括社会、政府提供的关于服务的制度、形式、政策、机构等条件;一般不包括物资和经济供养内容, 主要指政府和社会对养老服务方面有着支持意义的各种政策、制度、机构等方面所构成的系统。该体系在家庭养老服务功能日趋弱化的背景下产生并发展。

(二) 养老服务体系基本内容

在我们通常研究的老年学领域, 养老的理论意义分为生存需求、发展需求以及享受上的需求层面。其中, 如果将养老从生存需求层面来看就是对丧失基本生活能力以及无法实现其生存基本需求的的老人提供基本的生活上的保障, 在最基本的层面上维持其日常生活的正常进行。而当我们考虑到发展需求层面时, 养老的概念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不仅仅是满足其日常的基本生活, 更重要是保证其实现个人价值。享受需求是老年人生活需求层面上最高的等级, 也是随着社会经济和制度的完善, 需要我们一致追求的更高级层次, 这一层次包含对社会、经济和文化的体悟;情感体悟, 并在体验的基础上得到完整的“受用”。

1. 家庭养老

我们国家将这种道德规定体现为进行了法律上的约束:“老年人依靠家庭养老, 其是我国目前主要的养老方式之一。”而自古以来, 中国的老年人也一直期望在自己丧失基本生活能力的时候, 可以安度晚年, 希望能够尽享天伦之乐, 有生活上的保障等。我国传统思想中的“养儿防老”就是最为直接的体现。

2. 社区照料

社区养老服务是一种基于“以人为本”原则上提出的养老类型, 指在社区内建立的养老服务体系。具体可理解为:为居住在家中的老年人开展社会化服务的体系。居家养老虽然是一种传统的养老方式, 但是这种方式是最符合我们的生活习惯:老年人更加适应在熟悉的家庭环境中而非居住在养老院。在这个养老体系中, 不同属性的主体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老年人是主体, 家庭则成为的载体, 亲属因为负责照料的责任成为无形的但是最有力量的部分。让老年人生活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 使老年人维持正常的社会人际关系, 还可以得到亲人家属的的照顾, 最为主要的是还能让其尽享天伦之乐。

3. 机构养老

机构养老是一种家庭、社会和国家三者结合行为。我国的社会养老机构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 是社会福利事业内容之一。国家养老机构的支出很多来自于国家财政的资助, 近年来老龄化问题的加重, 我国的国家养老机构无法消化日渐庞大的人群, 经济改革之后, 许多民办社会养老机构出现, 这类机构的费用较高, 需要家庭或者老人自筹的方式支撑。

(三) 研究的理论基础

1.代际伦理关系理论

“代际伦理关系”, 是“人类代与代之间伦理关系和规范的总称”。代际间主要存在两种问题:“代际互动的变迁”和“代际冲突”。人口结构的变动带来的家庭结构的变动, 致使“代际互动”存在于经济、文化和情感三个方面, 进而影响到代际关系代际互动变迁必然会带来“代际冲突”, 可以说这一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家庭是养老等社会保障的主力军, 代际关系如何发展, 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国养老体系的完善。代际间的奉献是家庭养老的一个主要的途径, 在这个途径下能让老年人从家庭中得到物质上的满足, 得到精神上的愉悦。

2.福利多元主义

福利多元主义的概念产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 来自于西方国家, 经历了70年代经济发展模式的改变后, 西方经济进入了低迷期, 国家的高福利制度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在福利多元主义中, 主要强调了政府角色在福利服务中的角色的转变, 通过发挥其主导和约束作用来促使其他部门进行相应的服务。同时, 在国家社会福利领域中也需要社会非营利组织的弥补, 进而发挥非营利组织的社会效应。

3.积极老龄化理论

积极老龄化是指老年人不断地参与社会、经济、文化、精神和公民事务。积极老龄化不仅仅是对老年人能力上的承认, 并且要保证在这种承认的过程中, 为其“健康”做保证。所以说, 参与建设是最终的目的, 但是没有健康的保障, 就不能称之为积极。他们三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积极老龄化既适用于个体, 也适用于人群。权利和义务是相互的, 积极老龄化的目的不仅仅是老年人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实现其自我价值, 更重要的是在其为社会和家庭建设的过程为其权利进行一定的保障。

三、巴彦淖市养老服务体系现状

(一) 家庭养老仍是社会主流

我国老年人都是选择家庭养老模式为主。根据相关统计可以看出, 我国城市有高达75%的老年人依靠在家庭养老这一方式安度晚年。在我国许多大城市进行了一项抽样调差, 结果显示, 绝大多数老人更喜欢在自己家里养老, 数字高达90%。他们认为, 就算养老院里面的医疗和生活条件再好, 那毕竟不是自己的家, 还是自己家最踏实和安逸、自由。

(二) 机构养老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机构养老指的是由敬老院、老年公寓以及其他福利机构为老人提供的养老服务, 包括了卫生护理、食宿照顾等。老年人的所有生活都是在机构之内进行, 属于一体化的养老服务模式。目前在我国城市老年人中, 选择以机构方式为主体的养老模式的只有不到10%的人。从2000年起, 我国也开始重视对各种民政敬老福利院的投资和建设, 同时也有针对性地制定了一些相应的优惠政策, 主要是面向社会资源与民间资本。希望通过各种形式的社会力量来为社会养老提供相应的服务。

(三) 社区养老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构建科学有效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 不仅可以有效弥补社会化养老机构的先天不足, 还可以最大程度避免老年人脱离家庭产生的孤独、失落情绪, 是未来构建全方位养老服务体系的必由之路。当前人口老龄化具有增速较快、范围很广、基数极大等鲜明特点, 对现行养老保障制度承载能力和社会稳定发展提出极其严峻考验。

四、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 巴彦淖尔市养老服务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家庭养老功能趋于弱化

巴彦淖尔市的计划生育工作的有效落实, “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的生育政策在市内落实情况较为理想。当前, 巴彦淖尔市“四二一”家庭数目相对较多, 并且这一发展趋势也越来越明显。同时, 空巢家庭也是日益增加。这样, 家庭养老问题也变得相对困难和复杂。

2. 机构养老发展受到多方面限制

(1) 政府缺乏具体的政策支持。目前, 虽然有些文件提出要使养老服务得到更好的重视, 但是大多数都停留在表面, 具体相应的政策很少。

(2) 养老机构资金来源少。调查的养老机构中大部分都属于自筹资金, 养老机构普遍认为缺少资金, 规模不够, 无法产生规模经济, 制约养老机构的发展。

(3) 服务项目单一。护理之家的服务是比较简单的, 项目是相对简单的, 主要是为了满足老年人的基本生活。老人的精神和心理的需求等都没有得到相当的重视。

(4) 医护人员少。由于内部资金不足的养老机构, 养老院工作人员工资低, 无法吸引专业人士。

(5) 机构内管理水平低。由于养老机构的管理标准学术性不强, 并且专业性教育不足, 使得养老机构内部的管理水平不高, 这样的管理水平难实现高效率, 系统化。

3. 社区养老服务水平有待提升

巴彦淖尔市的养老护理人员整体文化素质相对较低, 很多社区管理人员都不是专业的, 也没有接受过相对系统的专业培训, 对一些社区设施不能进行充分地利用, 进而不能满足老年人的使用需要。社区老年护理, 助老会的服务, 除了专业的工作人员, 应该有志愿者服务队, 为他们提供支持, 但是, 在社区中, 志愿服务队数量较少, 或是根本就没有也没有接受过相对专业的教育培训, 相应的知识掌握也不够。

(二) 巴彦淖尔市养老服务体系的影响因素分析

1. 政府财政投入不足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 养老服务也是一种政府提供给相应组织的退休金的“公共物品”。但是, 如今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 “未富先老”现象较为明显, 人口老龄化走在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前面, 这都导致了政府养老服务的购买力较弱, 养老服务机构的基础生活设施简陋, 导致文化娱乐活动难以开展, 同时也不能够给老年人提供医疗卫生方面的服务, 所谓的社区养老也就成为了一句空谈。

2. 相关法律政策不健全

当前巴彦淖尔市的养老保险政策和法规相对来说都不够完整。尤其是在社区家庭护理以及养老机构中的政策、法规更是缺少, 这样就不能提供相应的服务体系上的支持。如, 众多非营利组织仍没有得到更多的认可, 其社会地位也未被确认 (如登记是有限的) , 针对其的法律法规也较少, 或是不够完善。这样, 就不能促进支持非盈利性组织的发展, 不能为其提供政策上的帮扶等。

3. 社区养老机构专业性不强

巴彦淖尔市现有的社区养老机构中, 很多相关的工作人员, 很少有经过专业培训或是训练的, 要么就是一些外来务工人员, 这样的工作人员构成, 使得服务规范难以提供康复护理, 更不能进行相应的心理辅导, 甚至连每天的日常科学护理工作也较难开展和实现, 社会化养老开展的健康教育没有针对性。可以说, 在当前的培训机制相对不够完善, 这一问题急需解决。应该说, 护理服务的质量好与坏在一定程度上关于护理人的态度, 但是更为主要的是服务人员的护理能力, 这才是其服务水平的最好的体现。

4. 养老机构发展偏离市场化

如今, 在市场上还缺少相应的养老机构, 并且其提供的服务相对单一。而这样, 在新的市场多元化情况下就不能有效满足相关需求。同时, 可以提供给老年人所需的商品的商店很少, 所以, 目前这种情况很难满足老年人不同层次的需求。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投资养老事业资源分配的不合理也会导致其发展情况, 影响到其发展空间的提升。

五、对策与思考

(一) 制定长远的发展计划

在“未富先老”的客观背景下, 巴彦淖尔市发展和完善养老服务业困难显见。如今, 普惠的福利制度逐步推进, 同时巴彦淖尔市内的老年人的数量也是逐年攀升, 这样其具体需求也就越来越大。在这样的形式下, 巴彦淖尔市政府的财力资源相对来说较为紧张, 难以满足实际需求。此外, 市内人口年龄不断增长, 这样就就造成了其购买能力同养老服务需求增长的矛盾, 而这一矛盾用市场手段并不能有效解决。巴彦淖尔市基本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 在服务性质上, 要实现政府保作为基本, 要发挥市场的推动作用, 同时也要工作过程中实现非营利行, 将之进行整合;而在服务方式上也要以居家养老作为其基础, 发挥社区服务的依托作用, 要实现机构服务的骨干带头作用等。这样才能推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的整体突破, 才能实现其快速的发展。

(二) 健全相关政策制度

首先, 不断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政策。为了有效解决上述问题, 就应当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 建立一系列政策体系, 以此来约束或是促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质量的提升, 完善其配套的养老制度等。其次, 加强监督力度, 保证政策实施。政策的制定是容易的, 政策的良好实施是困难的, 这就需要政府在制定出政策的同时要加强监督政策能够有效的实施, 保证政策能够发挥其预期的作用, 落到实处。

(三) 加大对养老服务产业扶持力度

首先, 加大财政投入。今后一个时期, 政府政策扶持和财政支持将以养老服务和社区建设为重点, 但在现有的体制条件下, 确实需要“四两拨千斤”的智慧, 地方政府要统筹地方各项事业, 并要深刻的认识到事权远远大于财权, 规划利用好政府的财政预算和财政资金。

其次, 加强政策支持, 广开筹资渠道。如果想更好地、可持续地来解决老年人的问题, 那么首先要做的就是, 政府和社会要从根本上重视和鼓励其发展。要采时刻取阶段性和长期性这两种时间维度相结合的策略来制定政策。

(四) 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1. 建立社会化养老服务人才培育机制。

这同时也提高了对护理人员的要求, 需要一支更加职业和专业化的队伍, 不仅要具备过硬的专业技术能力、良好的心里素质, 也要同时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深厚的文化基础知识因此, 这就需要充实队伍, 加大吸引人才力度, 强化培训、提高素养。

2. 完善人员培训和服务标准。

提高养老服务机构服务水平的关键还在对员工专业知识的培训上, 政府应进一步细化和规范养老服务工作人员的入职标准, 切实保障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这同样是提高养老院服务水平的一个重要的且必经的途径。另外, 还要大力提倡养老机构工作人员参加继续教育。要根本上改变养老机构内服务人员这种普遍的文化水平素质低的状况。

3. 提高养老服务产业从业者综合素质。

面对我国逐步老龄化的社会现状, 政府和社会在做出努力的同时, 作为培育专业护理人员的教育机构, 也同样要加强医学基地培养专业人才的力度, 不仅要重视护理人才的教育, 还要加强和重视老年医学教育, 尽快提高社会人员的知识层次, 使得理论知识体系比较完善的护理人员能够尽快上岗。

六、结语

篇4: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

一、沛县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近年来,沛县按照中央和省、市要求,加快城乡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建立了“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骨干、多种养老方式相互补充、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网络,初步探索出了一条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多种养老服务需求相适应的县域城乡养老服务业新路子。

(一)政府主导,科学谋划。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养老工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老龄事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等措施,明确了全县老龄工作以及养老机构、居家养老服务的目标任务,加大对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从政策层面构筑基本养老服务体系网络。

(二)落实政策,加大投入。积极推进和完善以养老、医疗、低保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制度政策,基本建立了城乡统筹、多层次、全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2013年,按照“三有、三能、六达标”的工作目标,制定并印发了《关于全县敬老院提档升级和规范管理的实施意见》,投入资金582万元,进行全县敬老院的提档升级改造工作,重点让老人不出房间就能如厕、看病、康复训练、洗澡、娱乐。

(三)城乡统筹,多轮驱动。近年来,不断新建、改建和扩建镇级敬老院,在财政投入的基础上,积极拓宽融资渠道,福利彩票公益金留成总额的10%全部用于敬老院(居家养老服务站)建设,力促公办养老机构的发展,基本形成了县、镇、村(居)三级养老服务体系。同时鼓励支持民间组织、企业和个人采取多种形式、多渠道兴办养老服务机构,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养老服务需求。

二、加快发展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目前,沛县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尚处在初级阶段,机构养老供给水平比较低,居家养老刚刚起步,服务设施简陋,养老服务相对单一,服务人员专业护理水平不高,与老年人的多样化养老需求相比,与经济发展现状相比,还存在不小差距。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大教育宣传,营造浓厚的养老氛围。尊老、敬老、爱老、养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一个社会公民的基本责任和义务。要通过多种形式加大对各类政策法规和孝亲敬老模范的宣传,教育和引导广大群众认识到“老人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尊重今天的老人就是尊重明天的自己”,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尊老、敬老、爱老、养老的意识。

(二)努力构建多层次基本养老服务体系。一是加大城乡公办养老机构投入建设力度。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多方争取资金,加快城乡公办养老院、老年公寓等福利机构建设,完善城乡敬老院配套设施,努力提高集中供养水平,实现农村五保户和城镇“三无”对象以集中供养为主、分散供养为辅的养老格局。二是积极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坚持“政策引导、政府扶持、社会兴办、市场推动”的原则,支持社会力量以各种形式兴办养老机构,增强社会养老服务的生机和活力。三是探索发展社区养老服务和特殊群体社会福利服务。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中介机构、家政服务、物业公司以及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养老服务。进一步加强残疾人、孤儿等特殊群体的福利服务工作,探索建立机构福利服务、公共福利服务和公益服务相结合的特殊群体服务体系。

(三)提升管理水平,形成养老机构良性发展的新局面。加快构建科学的基本养老服务体系,需要政府加大监管服务力度。养老服务机构提供的养老服务要规范管理,健全设施,贴心服务,科学护理,拥有一支专业的服务队伍,建立起科学专业的服务体系;依托社区、乡镇敬老院,提供生活照料和医疗护理服务以及文化娱乐设施;深化社区为老人服务工程,形成以设施服务为基础、以专业化服务和志愿者服务为支撑、以定点和上门服务为手段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四)进一步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保障机制。改革公办养老机构,加快养老机构社会化进程。积极推动现有公办养老机构改革,落实公办养老机构登记管理制度,理顺现有人员和资产关系,赋予乡镇(街道)敬老院法人地位。对现有养老机构加强管理,提升服务质量,引导公办养老机构从为特定对象服务向为社会公众服务转变,从单纯的供养办院模式向医疗、教育、娱乐、康复和服务经营一体化模式转变,实现“以院养院”。加强对民办养老机构的监管,取缔无证经营养老机构。为加快养老机构的社会化、市场化进程,探索采取联营或兼并、特许经营、连锁经营等方式,促进资源整合,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利用率,以更好地为老年人提供优质服务。

(作者单位:江苏省沛县财政局)

责任编辑:洪峰

篇5: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鲜明地提出了“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的要求,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注重发挥家庭和社区功能,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培育壮大老龄服 务事业和产业。

自1999年我国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以来,老龄化加速发展,并日益呈现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高龄化、空巢化趋势明显,需要照料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比例高等态势。截止2009年底,我国1.67亿老年人中,80周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1899万,占11.4%,他们之中多数人逐步进入半自理或不能自理状态。我国有失能老人1036万、半失能老人2123万,共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8.9%,他们不同程度地需要提供护理照料服务。城乡空巢家庭超过50%,部分大中城市达到70%;农村留守老人约4000万,占农村老年人口的37%,城乡家庭养老条件明显缺失。我国65岁以上老年抚养比已达到11.6%,部分省区市达到17.97%,家庭负担、社会负担越来越沉重。由于我国老龄化是在“未富先老”、社会保障制度滞后、单位福利体制解体、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形势下发生的,并伴有家庭逐渐小型化带来的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等问题,社会养老服务压力不断加重。加快发展社会养老服务事业,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已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关心、社会广泛关注、群众迫切期待解决的重大民生问题。

【标准表述】

[原因]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公共财政更多投向保障与改善民生领域,养老服务政策法规逐步建立,多元化投入格局逐渐形成,服务能力持续加强,惠及老年人范围不断扩大,奠定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良好基础。但是,与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形势、不断增长的社会养老服务需求和老年群众过上美好晚年生活的新期待相比,我国社会养老服务无论是供给总量、资金投入、社会分布、服务水平,还是政策落实、监督管理等方面都明显滞后,迫切需要加快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有效满足不断增长的社会养老服务需求。

[意义]

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举措中,把社会养老服务事业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上,是中央审时度势的正确决策。积极贯彻这一决策,按照优先发展来制定政策、增加投入、改革体制、改善管理,将有利于增强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能力、提高广大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有利于拓展服务业新领域、发展新业态、扩大内需和促进就业,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敬老爱老优良传统、促进代际和谐、培育社会公德,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 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措施]

中公教育总结以下措施:

一方面,按优先发展方针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经过多年的实践,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事业已经形成了较为明确的努力方向和基本途径,这就是立足基本国情,着力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符合、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资金保障与服务提供相匹配,无偿、低偿和有偿服务相结合,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公众互助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就是要加快构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要在城市全面推行居家养老,在农村逐步发展居家养老。居家养老不同于传统的家庭养老,它立足家庭,以社会服务进家庭为标志。居家养老是绝大多数老年人的意愿和实际选择,也是世界各国通行的主要养老方式。发展居家养老服务,需要建立社会化的服务机构和机制,培养专业化的养老服务员、家政服务员、病患护理员,配置必要的设备和器具,制定统一的服务标准,明确补贴对象,进行定期评估。居家养老要以社区服务为依托。养老服务是社区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区建设中要注重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老年人社会组织和信息平台建设,加快发展日托服务、餐饮服务、文体活动服务和志愿服务、互助服务,为居家老年人营造舒适、便利的生活环境和服务条件。

加快构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要落实政策和完善政策。国发〔2000〕19号、国办发〔2006〕6号等文件,对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及养老服务机构,在土地供应、资金投入、税费减免、财政补助、社会融资、供水供电供热、免费服务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优待老年人的政策,要继续采取有力措施抓好落实;随着形势的发展,要尽快制定政府补贴、购买服务、高龄补助等新政策,并把行之有效的政策及时上升为法规和规章。

加快构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关键是要广泛动员、真抓实干。各级民政部门要争取加大政府基建投入,积极扩大福彩公益金投入,努力吸引慈善资金投入,加快兴建公办养老服务机构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要大力支持社会力量投资建设养老服务设施,兴办面向家庭和社区的非营利性社会养老服务机构,发展义务为老服务的志愿者队伍。要抓紧扩大相关职业技术教育和岗位正规培训,培养大批合格的、持证上岗的养老护理员,尽快适应广泛的养老服务需求。在广泛进行社会动员中,要弘扬孝亲敬老的传统美德,巩固家庭养老的意识和行为。

另一方面,依靠科学管理提高社会养老服务水平

管理社会养老服务,一直是民政主管的社会福利事业的组成部分。在新一轮机构改革中,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民政部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进一步明确,民政部具有“指导老年人、孤儿和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权益保障工作”的职责。相应地,各级政府也规定了民政部门同样的职责。因此,在发展社会养老服务事业中,各级民政部门都要认真履行职责,加强行业管

理,提高服务水平。

一是要加强组织协调,把加快构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当作民政工作的重要任务、社会福利事业的首要工作,加强民政系统内部力量和资源整合,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形成推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强大合力。

二是要统筹抓好社会养老服务的政策研究、规划编制、标准制定和信息化建设,达到政策有促进力度,规划有前瞻和可行性,按标准建设和实施规范化管理,加快建立综合信息平台,提高服

务效能。

三是指导、推动公办养老服务机构改革经营管理机制,实行经营者聘任、员工聘用、公建民营、服务功能承包经营等新的体制机制,增强内在活力和发展动力。

篇6: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亟待加强

机构养老发展不平衡。公办养老机构因环境好收费不高深受老人喜爱,因而“满负荷”运转,现有床位不能满足需要;而民办养老机构则因为规模小,在土地、房屋、资金等方面均需自身应对,相当一部分养老机构条件简陋,功能不全,面临着发展步履艰难的局面,但床位空余多。

养老服务与需求明显不协调。居家养老服务处于起步发展阶段,覆盖面窄,内容单一;社区服务项目、服务设施提供受限,难以满足广大老年人的需求;养老机构不但数量偏少、规模较小,且经营理念保守,服务质量不高;养老服务人员不仅专业化程度不高,社会地位和待遇低,而且从业人员数量不足,队伍稳定性差,缺口大。

养老服务管理和服务队伍建设滞后。专门为老年人服务管理和办事的机构力量不足,为老龄人群开展各项老龄服务,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收集整理有关情况和信息等工作开展不足。对老年人群有效的评估制度不健全,养老服务规划不够具体。

为解决社会养老场所不足的问题,应该加快社会养老体系建设:

坚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科学编制养老设施规划。一是充实老龄机构力量,明确老龄部门的职责和任务,强化老龄机构的地位和作用。二是按照中心城区、城郊乡、农村地区等不同区域,编制养老机构建设规模总量、标准,为养老机构发展提供重要依据。三是准确把握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建立养老机构老年人登记制度。四是建立相关部门齐心合力,齐抓共管,相互配合的联动机制,共同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加大扶持力度,吸引社会力量投资建设养老服务机构。一是对经民政部门批准,社会力量投资兴办的新建、扩建或利用其他设施改造的养老服务机构,符合建设项目管理规定和标准的,经过评审合格后,提高一次性建设资金的补助标准;二是继续按照床位数进行补贴,对入住民办养老机构的半自理、不能自理的老人给予特殊补贴,引导民办养老机构收住生活能力半自理、不能自理的老年人,以满足社会急需的护养服务。

积极完善养老土地保障机制,推进养老机构建设。一是将养老机构用地纳入年度国有土地供地计划,确保养老机构建设用地,做到社会力量建设养老机构优先用地。二是对养老土地实行优待,政府投资建设养老服务设施的,采用划拨方式供应土地;企业利用自有土地改建养老服务设施的,采取协议出让的方式供地;社会力量建设养老服务设施用地的,采用限价并提出建设要求的特殊招拍挂方式;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利用集体土地建设养老机构的,采取农村占地方式使用土地。

篇7:海南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略论

来源:海南日报 作者:苗建中

关键字:养老服务 养老发表时间:2011-05-24 21:3

3一、目前海南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主要问题

海南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经过几年的建设,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总体来看,距老年人的期望和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与全国先进省市区相比,也还有不小的差距,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滞后。目前,我省社会养老服务工作尚处于起步摸索阶段,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比较滞后,远未形成体系整体合力。虽然近年省和部分市县陆续出台了一些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和规章,但一些地方政府的老龄化意识和保障老年人权益的责任意识还不到位,对社会养老服务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缺乏充分认识。社会养老服务政策还不够完善配套,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之间的衔接和实施措施有待进一步完善。政府部门在推进社会养老发展上还存在站位不准和缺位现象。老年人服务设施规模较小,档次较低,功能单一,与老年人群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不相适应,难以满足社会养老服务和老年人的整体要求。

(二)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可供资源严重短缺。近年来,由于政府对社会养老服务建设投入不足,城乡社区为老服务基础设施薄弱。如老年日间照料中心、露天健身广场、老年大学和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严重不足,社会养老服务机构数量极少,服务手段单一,市场发育不良等等原因,导致社会养老服务可供资源严重短缺。据调查,目前,全省能供养老年人入住的床位数仅为老年人总数的0.43%,低于全国1.59%的平均水平,全省老年人基本公共服务项目严重不足,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缺乏可供支撑资源。

(三)社会养老服务从业人员普遍缺乏专业训练。目前,我省社会养老服务从业人员专业培训工作比较薄弱,一是没有老年护理专业培训机构,二是大多数从业人员没有受过护理专业培训,三是养老服务机构管理人员普遍缺乏社会工作的知识,往往只能提供最简单的家政服务。老年人需要的生活护理、康复护理、健康保健、心理咨询等专业服务,基层社区既缺少这方面的专门机构,又无这方面的专职人员,无法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养老服务,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四)社会养老服务工作缺乏资金投入。“十一五”时期,我省各地加快了老年福利设施建设。各市县政府加大投入,新建、扩建、改建了一批敬老院。但这些老年服务设施主要集中在公办敬老院,主要服务保障“三无”、“五保”特困老年人和低收入高龄、独居、失能等养老困难老年人的基本养老服务上。覆盖全体老年人的社会养老保障投资极少。同时,由于具体承担社会养老服务工作的社区居委会,日常经费非常有限,根本无法解决社会养老服务的硬件建设和运行费用,社会养老服务工作资金缺口较大。

(五)社会养老服务行业缺乏标准规范,难以实施有效监管。近年来,海南各地前后出现了几十家规模标准不一的社会养老机构,但全省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和服务质量体系,社会养老服务得不到法律法规的保护和制约,经营者、入住者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政府部门也难以实施有效监管,严重制约了海南社会养老服务的健康有序发展。

二、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

(一)加强政府主导,着力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政府的组织和协调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各级政府要采取有力措施,着力在推动、组织和协调上下功夫。一是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组织领导,成立省、市县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协调和统筹推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二是把社会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纳入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结合省情实际,制定《海南省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推动社会养老服务事业的健康发展。三是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政策建设,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海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若干规定》为依据,加强社会养老政策研究,争取尽快出台一系列的地方性法律规范,为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事业提供政策保障。近期拟出台《海南省民办非营利养老服务机构管理办法》、《海南省社会养老服务有关优惠政策》等法律规章。

(二)加强社会养老服务资金保障,加快推进老年人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建设。老龄问题是关系国家国计民生和长治久安的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做好老龄工作,发展老龄事业,有利于提高老年人生活生命质量,让老年人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有利于化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诸多不利影响,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各级政府应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把发展社会养老服务事业当作一件大事来抓。一是加大政府投入。各级政府应把发展社会养老服务列入重点民生项目予以保障,对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逐年有所递增。在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中适当加大对社会养老的资金投入比例,对兴建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的项目给予相应的资金支持。二是引导社会力量和民营企业家发展社会养老事业。鼓励民间资本开办社区养老机构。充分吸纳民间资金,采取“民办公助、公办民营”的办法,支持和资助各种社会力量兴办老年服务机构和设施,形成国家、集体和个人等多元化投资格局。三是积极争取社会捐助。加强社会养老服务工作宣传,广泛筹集捐款,鼓励社会团体,慈善机构,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向社会养老服务机构捐资、捐物或提供无偿服务。将从社会募集到的一些资金用于资助社会养老,以补充社会养老资金的不足。

(三)加强社区社会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提高社区养老服务的综合效益。迎接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必须大力发展老龄公益事业。社区是社会养老服务的支撑点和落脚点。在家庭小

型化、核心化、独居老人日益增多的情况下,必须高度重视社区社会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提高社区养老的综合服务效益。一是加强社区养老服务的硬件建设。采取分批建设,逐步推进的方式,加强街道、社区养老服务的硬件建设,逐步完善社区各种养老服务设施,如老年公寓、托老所、日间照料中心、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站、老年活动中心、露天健身中心等,满足老人医疗、保健、娱乐、交流、生活照料等各方面的需求。二是加快重大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步伐。大力抓好市县养老服务指导中心建设。力争到2015年末,每个市县建有1所集生活照料、保健康复、老年大学、文体娱乐和认证培训多种功能于一体,具有示范作用的综合性社会养老服务指导中心。同时,加强乡镇(街道)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建设。依托乡镇(街道)敬老院进行改建或扩建,每个乡镇建成1所社会养老服务中心。三是成立省社会养老服务指导中心。组织专家团队,负责对社会养老服务业进行标准化管理、业务培训和指导工作,推广居家养老、社区老年服务和机构养老服务等各类规范服务,推进社会养老服务的深入发展。

(四)加强从业人员技能培训,努力提高社会养老服务水平。首先,加强社会养老服务队伍建设。要把培训养老护理员作为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制定全面的培训计划,抓好社会养老服务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培训。组织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到人劳部门认定的社会办学机构进行规定科目的岗位培训,培训结束发给结业证书,实行服务人员持证上岗。其次,建立社区社会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资格认证制度。组织参与社区社会养老服务工作的人员通过职业资格考试,获得职业资格证书,达到职业岗位的技能要求,才能就业上岗,以此来逐步提高居家养老服务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五)加强标准化管理,促进海南社会养老服务业规范有序发展。发展社会养老服务事业,建立符合省情、覆盖城乡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必须加强社会养老服务的标准化管理,创新社会养老服务事业和产业发展机制,促进老龄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一是对所有养老服务项目进行标准化、规范化管理。要组织专家团队加快研究制定养老服务机构和老年服务标准,加强养老服务指导工作,加快推广居家养老、社区老年服务和机构养老服务等各类规范服务。建立标准化示范建设制度,通过一定的政策和制度,引导和鼓励工作基础较好、有积极性的社区或服务机构,围绕社会养老服务活动,实施国家、行业或地方标准,提高社会养老服务质量。并通过3至5年的标准化示范建设,对验收合格的示范社区(服务机构)给予挂牌或命名肯定,进行鼓励和表彰,推广示范经验。二是加快社会养老服务信息系统建设。引进科技信息企业,建立信息化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建立居家养老求助热线和为老社会服务网络,形成地市县、乡镇(街道)、村(居)三级联网的养老服务信息系统,为老年人提供便捷、实用的科技信息服务。三是建立社会养老服务机构监管机制。建立、健全社会养老服务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的管理评估体系;建立社会养老服务机构管理办法;建立失能老年人评估标准和养老服务行业标准。培育发展社会工作者组织,鼓励具有专业知识和技术的人才参与社会养老服务管理,加强社会养老服务的宏观管理,促进海南社会养老服务业规范有序发展。(作者系海南省民政厅厅长)

篇8: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1. 研究背景

人口老龄化在全球背景下已然成为事实。自1999年我国进入“老年型”社会以后, 老龄化比重程度不断增长。据统计资料显示, 我国在2009年年底, 老年人占总人口12.5%。近几年, 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 到2013年末老年人口达到2.02亿, 老龄化水平达到14.8%。预计到2050年, 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将达到4.37亿。占总人口的1/3左右。不仅如此,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农村人口基数大。而且, 农村老龄人口比例比城市严重。

2. 研究意义

人口老龄化对社会养老体系的实用性带来冲击, 也对社会保障可持续性提出挑战。农村居家养老模式是一种全新的养老模式既有别与传统养老模式, 又是对养老保障制度的补充, 也能适应快速老龄化步伐, 也对抑制空巢率的不断攀升起到积极作用, 同时为探索更加健全社会保障制度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

二、对于基本概念的理解和界定

1. 人口老龄化

有关人口老龄化的概念, 不同的角度就会有不同的结果。由联合国出版的《人口学词典》, 给出的定义是指在一个国家内, 60岁以上人口与全国总人口的比例达到或者超过10%, 或者65岁以上人口达到或超过7%时, 既被称为“老年型”国家, 也就会进入“老龄社会”;我国1986年出版的《人口学辞典》, 以动态化的角度给出的定义是:“人口中老年人比重日益提高的现象, 尤指已达年老状态的人口中老年人比重继续提高的过程。”

2. 机构养老及家庭养老

机构养老指依靠专门的养老机构, 负责老年人基本生活照料的一种养老模式。是常见的以当地政府主导的模式。但是, 这种养老模式存在着很多弊端。首先是机构建设成本较高;其次是很少考虑到老年人的切身感受, 可能会产生反感或抵触心理。

家庭养老指的是家庭提供养老资源。在农村家庭中, 不论是中国传统观念上的“百善孝为先”, 还是从道德角度来看, “养儿防老”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但随着经济的发展, 农村人口进入城市自由化, 出现了大量农村留守老人, 农村老年人生活无人照料。因此, 这种传统意义的家庭养老方式也正在经历着深刻的变化, 作用不断弱化。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3.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居家养老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是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一次重大发展和进步, 对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具有重大的意义。但新农保也有其自身的不足。首先, 新农保是一项新的保障制度, 制度设置还不够完善。其次, 制度实施时间短, 还没达到全面覆盖。最后, 新农保具有限制条件, 60周岁老年人领取养老金的前提是家人参保。

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依托村委会的资源在行政村的范围内实施, 主要依靠个人及家庭出资、政府补助相结合的方式, 聘请专业服务人员提供上门服务。服务的内容包括:基本照顾、康复处理, 同时为孤独寂寞的老人提供精神慰籍。当然专门的养老机构也要发挥作用, 以提供综合的集中照料。

三、建设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必要性

1. 应对人口老龄化之必须

不论是发达国家, 还是发展中国家, 人口老龄化已经不再鲜见。目前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已经迈入了老龄化的行列。同时, 老龄化也不仅是城市, 农村人口老龄化现象也十分严重, 城镇化速度的加剧, 年轻人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向城市转移, 使得人口老龄化呈现城乡倒置现象越发凸显, 导致农村老龄化程度加深。另外, 我国老龄化速度要远快于西方国家, 老年人口比重从7%升至14%瑞典用了85年, 法国115年, 日本用了26年, 假如以我国现有老龄化的速度, 老年人比重从7%上升至14%只需要27年。因此, 加强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应对人口老龄化之必须。

2. 弥补养老服务缺口

当前农村的各种养老模式都有其自身的不足, 难以适用农村的实际情况, 需要新养老模式的出现, 农村居家养老模式就是这一顺应时代需要的产物。在全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进会上, 目前我国养老保障覆盖面相对较小, 服务项目偏少。此外, 对养老服务的指导规划缺乏科学性, 各区域、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 总体布局还有待完善, 既存在“一床难求”, 也存在“床位闲置”现象。为弥补这一缺口, 必须建设农村居家养老体系。

3. 减轻家庭负担、分散社会压力

面对巨大的空巢老人绝对数, 养老依靠政府和家庭的努力解决难取成效。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压力逐渐加重。努力推进老年人服务事业, 有效应对国家老龄化这一民生问题, 是广大群众亟待解决的问题, 也是政府、社会广泛关注的。面对极大地压力, 仅依靠政府是不够的, 必须将家庭、政府及社会三者有机结合, 在情感和精神慰藉方面依靠家庭所特有的优势, 同时有效整合政府和社会资源, 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有充分的理由成为主要的养老模式之一。

参考文献

[1]汪柏根.我国农村居家养老服务若干问题研究-基于安徽省怀宁县的实证分析[D].首都经贸大学, 2011.

篇9: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

养老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基本形成了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一是全面启动居家养老服务建设。南京市鼓楼区2003年就创立了以政府埋单、民间组织运作的“居家养老服务网”,为独居、特困、高龄老人免费提供照应起居、买菜做饭、清洗衣被、打扫居室、陪同看病等生活照料服务。这种政府埋单、民间运作的居家养老服务做法在全国许多城市引起共鸣,被全国老龄办称为“破解了城市养老工作的一个难题”。二是社区为老服务功能不断加强。无锡全市社区居委会实现了老年活动设施全覆盖,为社区养老服务搭建了良好的平台。苏州城市社区坚持“无偿、低偿、有偿、志愿服务相结合”的原则,由政府购买服务或补贴部分服务费用或市场化运作,社区养老服务有了新的拓展。三是加大养老机构建设投入。2008年底,民政部决定投资1亿元,在江苏建设示范性养老基地。江苏对民政部启动的社区老年福利设施“星光计划”建设投资7,3亿元,建设和改建星光老年之家等项目1109个。2008年末,全省养老床位23,52万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床位18张。城乡共有各类养老机构606所,其中公办养老机构259所,床位2,54万张,民办养老机构347所,床位5,98万张。民办养老机构及床位数分别占全省城镇养老机构及床位数的57,2%、70,1%。

养老服务投资主体呈现多元化。在坚持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我省各地积极发挥市场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营造养老服务社会化的发展环境。一是探索对公办养老机构的改革,采取承包、租赁、合作经营等多种形式引入社会力量参与经营,给公办养老机构管理注入新的活力。二是各地政府纷纷出台优惠政策,积极引导、扶持、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如苏州市从2005年起,对民办养老机构每张床位,根据收住老人生活自理、半护理、全护理的不同情况,分别一次性给予2500、3000、3500元不等的建设经费补贴和50、80、100元不等的床位运行补贴。三是外资项目纷纷抢滩进入。如江阴“夕阳红”老年康乐中心由美商投资建造,是一个集居住、疗养、康复、保健、学习、娱乐、休闲等为一体的养老服务场所,是江苏第一个外商投资兴办的养老机构。

社会对老年人的精神关爱日益增强。我省各地在突出物质养老的同时,注重通过各种形式促进精神养老。实施“快乐晚年”精神关爱行动,积极创建省级老年精神关爱示范基地,2008年6月在常州召开了“中国首届老年心理关爱研讨会”,建立老年心理关爱示范基地。充分利用老年节等重大节假日,广泛组织开展系列活动,以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拓宽精神养老的领域,使老年人展现出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全省目前有市、县(区)各类老年活动中心15302个,200余万老年人常年参加活动。老年教育事业有较大发展,有老年大学3424所,在校老年大学学员达50多万人。老年体育有序开展,全省经常参加各项体育活动的老年人超过600万。人事、科技部门还研究制定了二次人才资源开发政策,鼓励老年知识分子发挥科技和业务专长,关心和支持西部地区和本省欠发达地区,开展“送科技下乡”、“送卫生下乡”等活动,发挥老年人余热,丰富老年人生活。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江苏城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也面临着一些共性问题,亟需引起重视并加以解决,主要是:

养老服务需求与供给矛盾突出。养老服务需求与供给矛盾突出,既存在总供给不足的总量矛盾,也存在供给结构不合理的结构性矛盾。老龄化发展迅速,传统家庭养老功能却日益弱化,老人服务需求的数量与质量要求都在与日俱增。而养老服务供给却有限,特别是对具有住、养、医疗、康复等功能的综合性养老机构需求旺盛,各地普遍存在需入住的老人排队等候的现象。社区养老服务明显滞后,为老服务设施缺少规划部署,为老服务设施资源缺乏,政府投入不足,导致居家养老缺乏应有的依托,活力不够。此外,养老服务还面临着潜在需求和实际需求存在一定差距的问题。其原因在于:相当部分老年人自我保障能力弱,购买力低;老年人健康、科学的消费观念未能得到更新;服务水平与质量不够高,难以有效地激发老年人消费热情。因此,养老服务还需要一个由潜在需求向实际需求转化的过程。

居家养老服务的“目标人群”和覆盖面偏窄。所谓居家养老就是以家庭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各类社会化、专业化养老服务。大力推进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有利于为全社会所有老人提供就近、便捷的养老服务。但由于投入机制、服务能力、认识偏差等原因,目前居家养老服务对象和功能定位有偏差,其服务目标人群主要是优抚、低保、五保老人等传统意义上的民政救助对象,覆盖面偏窄。

部分养老机构出现片面逐利倾向。近年来,各地兴办养老服务机构的热情高涨,这对缓解供不应求的养老服务需求是件好事。但也有一些养老机构出现片面逐利的倾向。有的民营机构打着兴建养老公寓的旗号,变相进行房地产和旅游度假村开发;有些护理院以种种利诱手段套取老人医保而不当谋利;有的所收费用与提供的服务质量不相称,损害了老年人的权益。

针对以上问题,着眼于进一步推进城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笔者认为当前应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加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首先,要正确理解和处理居家养老与社区依托的关系。居家养老与传统家庭养老的主要区别就在于是否依托社区获得社会化、专业化服务资源。居家养老服务需要社区服务平台。建设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是发展居家养老的有效载体,有利于促进代际之间和社区成员之间的互助互动,使老年人不离开家庭、不脱离社会,继续与家人和社区不同年龄组的成员生活在一个社会大家庭中。其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基本功能应满足老年人多层次的需求,包括物质生活方面的需求,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情感和心理慰藉方面的需求,发挥余热和实现自身价值的需求等。这就要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不仅要有活动场所、活动设施,还要有专业化的服务人员以及丰富多彩的活动项目。再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应在科学预测老龄人口增长的基础上精心规划,整合现有养老资

源,与现有的社区服务中心、邻里服务中心、社区卫生资源衔接起来,使现有的资源发挥最大效用。第四,政府应加大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的投入。进一步明确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的投入机制,合理调整政府对各类养老服务的投入比例,适当加大对居家养老服务的投入。现阶段应将居家养老服务用房统一纳入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内容。老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用房由各街道(镇)统筹安排,以购买、置换、改造、新建等办法逐步加以解决。在加大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进一步规范、提升软件建设水平。

坚持养老服务公益性方向。养老事业是一项公益性事业。从国外经验看,政府一般遵循“管大放小,管少放多”的管理体制,绝大多数养老服务由社会组织和个人承担。这是政府主导与社会兴办相结合,即政府主导下的社会化运作模式。这种管理体制既能使政府在养老服务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又能调动社会各界关心和参与养老服务事业的积极性。政府主导主要体现在总体规划、政策扶持、财政支持、监督管理等方面。社会化运作则意味着培育非营利组织进入养老服务领域,只有提供养老服务的非营利机构发展壮大了,才能为社会提供更多更优质的养老服务。

率先试行基本养老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养老保障是政府不可或缺的公共服务职能,政府必须介入并承担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责任。江苏是经济发达省份,2008年人均GDP已超过5000美元,着眼长远,着眼发展,江苏有条件在全国率先试行基本养老公共服务均等化,即政府承担费用的养老公共服务对象由传统的民政对象逐步扩大到全体老人,使基本养老公共服务内容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丰富,最终实现基本养老公共服务均等化。

引入社会工作机制,提升服务人员素质。协调劳动保障、财政等部门,为养老服务设置公益性社工岗位,让社工参与到为老服务中来。推广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考试,充分借助民政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平台,搞好初级资格培训,力争全部持证上岗。在此基础上,逐步开展中级、高级和技师等培训,不断提高养老服务专业化水平。壮大志愿者队伍,倡导社会各界志愿者与养老服务机构开展结对活动,建立起专业人员与志愿者相结合的养老服务群体。鼓励老年人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老年志愿者通过自助和助人,不仅可把快乐和欢笑带给社区,把真情和暖意带给其他老年人,还有利于其实现自我价值。

提高服务质量,创建江苏养老服务品牌。发展规模化、品牌化的养老服务,已成为国际养老服务发展趋势。如法国政府为了方便老人生活,专为老人设计替代敬老院的村庄,村内设有商店、医院、活动中心等设施,让老人们生活丰富,精神充实。美国的太阳城中心也是世界闻名的老年人专业社区,它接纳5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是标准的老年人乐园。那里不仅有独立的邮局、超市、医疗机构、银行、教堂,还有各种室内外游泳池、网球场、高尔夫球场、保龄球场、健身娱乐中心等。江苏的养老服务已朝着这个方向迈出了步子,如南京的“心贴心服务中心”、苏州的“虚拟养老院”等,下一步应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推进特色机构建设,增加服务项目,建立服务质量评估体系,创建有江苏特色的养老服务品牌,为全国乃至世界的养老服务提供有益经验。

(课题组长:张肖敏;课题组成员:吴亦明包宗顺)

上一篇:领导班子述德述职述廉报告下一篇:学校先进管理经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