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平台风控排名

2022-07-31

第一篇:p2p平台风控排名

派派猪理财风控总监韩宇锋:披露网贷平台风控模式 专业强化产品安全性

派派猪理财风控总监韩宇锋:披露网贷平台风控模式 专业强化产品安全性

近日,银监会正掀起一场力度空前的金融风险整治风暴,以互联网金融为代表的新兴金融领域成为排查、整治的重中之重。银监会最新发布的《关于银行业风险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明确要求稳妥推进互联网金融风险治理,要求持续推进网络借贷平台(P2P)风险专项整治。在新的合规化整改阶段,网贷平台风控模式将会有何改变,投资人利益又将如何得到进一步的保障呢?为此,记者专访了派派猪理财平台风控总监韩宇锋,请他介绍网贷平台风控的模式与流程,在合规化进程的关键时期,平台风控将如何紧跟步伐,配合整改。

(风控专家韩宇锋) 据了解,派派猪理财平台风控总监韩宇锋曾先后就职于深圳发展银行、广发银行、华润银行、南粤银行等多家全国股份制银行及城商行并拥有丰富的金融租赁从业经验,金融机构从业已逾19年,对银行、租赁、证券、信托涉及的产品、内控、风险管理与法律合规有深刻的认识。获得广州互联网金融协会风控专家聘书及中国银行行业协会颁发的的风险管理证书,具有广泛的金融机构资源和市场人脉。

作为广州互联网金融协会首批受聘风险控制专家,韩宇锋认为,加强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对于整个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无疑是一大利好,建议未来监管部门提高准入门槛,在源头上堵住发生风险的可能性。

在韩宇锋看来,风控就是P2P网贷平台的生命线,风控水平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平台的坏账率,在一个P2P平台的运营中,如果缺失风控环节或者风控水平较低,将极易导致平台的坏账率增加,一旦平台的坏账率到达一定程度,而平台自身又无法拿出资金来解决,将会直接导致平台资金链断裂、投资者提现困难等问题,甚至最终可能造成平台倒闭或跑路等后果。因此,P2P网贷平台的核心竞争力是风控能力,是平台生存的关键因素。

记者:随着银监会法规和文件的出台,网贷行业整体进入合规化整改期,平台发展方向趋向稳健。但从数据上来看,2016年网贷行业成交额突破2万亿,比前一年增加102%,投资人热情不减反增。然而据调查,不少投资人其实并不了解网贷平台内部的风控模式,它的流程是怎样的呢? 韩宇锋:以派派猪理财为例。首先,平台的资产管理部先对企业进行尽职调查,收集相关资料清单,然后撰写尽职调查报告,一线业务人员是风控的第一关。其后,报告将发至风险控制委员会的风控委员。风控委员会将对每个借款项目进行审核,讨论该企业是否适合合作,以及合作融资金额。派派猪理财的风控团队由五名具有多年银行从业人士组成,每笔项目审核需三票以上方可通过,风控总监拥有一票否决权。如若该融资企业经审核通过,就会进入准备合同和产品上线的环节。

记者:除了风控团队外,平台还会有其他的具体措施去保障投资人的资金安全和合法权益吗? 韩宇锋:派派猪理财平台还从两个方面出发:一是资金的安全,派派猪理财自成立起,就高度重视资金风险,从开始选择银联,再至现在的江西银行,平台都是为了从严把关,杜绝资金的风险。二是项目的安全,平台也花了很多的精力在风险体系的搭建和风险的管理,虽然成本很高,但是不良率为0,实际上看来,成本反而是低的。

具体到风险控制措施,在信用风险审核上,目前平台主要票据产品为银票宝和商票宝,银票宝基于银行的刚性兑付,风险极低,商票宝我们基于刚才提及新能源汽车,医药,化工建材等细分市场的龙头企业,风险较低。在操作风险上,我们联合银行进行双重审验,杜绝假票、瑕疵票、挂失票等操作风险,同时所有的票据资产都会在银行进行托管,杜绝票据挪用、遗失等操作风险。后续至供应链金融,我们也是基于互联网平台,通过系统的对接,围绕供应链买卖双方的商流,与各方供应链提供商展开技术上的战略合作。在评估上下游企业的信用水平时,除了考量企业经营资产情况外,还采集各个战略合作平台提供的多维有效信息,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挖掘,构建信用评估体系和授信体系。以最严格的措施控制好风险,保障投资者利益。

(韩宇锋所获风险管理证书) 记者:纵向比较平台发展来看,派派猪理财的风控模式逐步完善,评估审核也取向严谨。从横向比较而言,现今国内网贷平台达到四千多家,派派猪理财与其他平台相比,风控上的优势体现在哪里? 韩宇锋:体现在两方面。首先是业务开展的方式,即产品的种类和业务的顶层设计决定了它的低风险属性。主打产品银票宝有银行的刚性兑付,风险极低,商票宝的合作融资企业均为大型上市或国有企业,还款有保障。这两项产品系统还于近期获得了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荣誉称号,也是对其标准化和安全性的证明。其次,在于平台风控从业人员的专业性考虑,派派猪理财风控团队五位成员均为银行高管出身,具有近20年的金融票据及信贷从业经验。互联网平台的外衣有着严谨专业的金融风控内核为保障,这是区别于业内最大的优势。

记者:随着新政策的出台和落地,派派猪理财的风控建设会做出哪些改进吗? 韩宇锋:无论对科技金融的促进和发展,还是对P2P理财人来说,新政策的出台和落地都将会是一个重大利好。平台也会根据监管要求和企业发展需求,完善制度建设和流程梳理,如法律合规组织人员的设置,改粗放型发展为集约型发展。平台也将不断细化和优化风险控制工作,强化平台自律和风险意识,助力打造健康有序的行业发展环境。

第二篇:P2P理财公司排名

官网:

P2P理财公司排名

投资无处不在,不管我们把钱存到银行还是存放到P2P理财公司,都是想借助一些平台来增加收益,当然在我们选择一些平台的时候,对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思想体系。放到银行,利息太低,并不能保障我们在一定的时间内得到很好的回报,但是考虑一些理财平台的选择,人们难免会由于P2P理财公司排名的顾虑而难以选择一家合意的P2P理财公司。从排名找理财公司自然是一件十分好的方法,千林贷作为专业的理财公司,在行业当中的排名也一直是比较靠前的。

说起P2P理财公司,相信用过支付宝的客户,都知道使用支付宝能够给每个人带来收益。但是随着人们对理财的重视,都会选择一些收益比较高的一些平台,而对于在这些平台的选择,往往人们在选择的时候,如果没有针对这些平台有着刻意的了解,都会看到P2P理财公司排名。当然除了看P2P理财公司排名,还要综合情况来判断,千林贷的年化收益率要比淘宝高出许多,但是很多人可能因此担心有高风险存在,如果你选择千林贷的话是完全不用有这样的担心的因为它的

官网:

本金是可以100%赎回的,而且是你随时都可以赎回的,只要你想,你就可以赎回,着也许就是千林贷为什么在P2P理财公司排名当中那么高的原因了吧?

人们也都知道现在的股市行情并不是很稳定,很多一些人在把资金从股市撤出来的时候都会选择做一些理财的项目。在选择一些理财的项目的时候尚若并不是太懂,我们可以去找专业的人来帮我们介绍。再有现在网络这么发达,我们完全可以通过网络来选择一些P2P理财公司排名靠前的一些公司。千林贷则正好是一家专业做投资理财的互联网公司,你选择它,简单,方便,安全。所以你还有拒绝千林贷的理由吗?

虽然我们找到了一些P2P理财公司排名靠前的一些公司,但是在选择这些公司的时候,我们不妨可以先了解一下这家公司的实力。比如它是否能够满足人们资金的本息保障、是否有第三方担保等,都是人们选择P2P理财公司排名的一些依据。而针对P2P理财公司排名人们会发现不同的理财公司都有各自的特点,针对人们自身的情况在P2P理财公司排名的时候,适合自己做投资是最好的选择。

第三篇:P2P网贷的风控手段

手段一:设立风险保证金。

目前很多平台均设立了风险保证金,比例一般为贷款金额的1%,一旦投资人无法收回投资,由风险保证金提供先行赔付。这一制度看上去有点类似银行,按贷款余额的1%计提风险准备金。但是,这个1%真的与银行一样吗?

我们先普及一个常识,专业人士可以选择跳过。

1、截至2014年6月末,全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08%,上半年16家上市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超过5581亿元,其中中小企业贷款不良率大部分介于2-3%之间(不含上半年核销的709.93亿元不良贷款)。P2P投放的贷款由于利率水平远远高于金融机构,其客户质量及保证措施不大可能优于金融机构,P2P如何能够用1%的准备金来覆盖?

2、2014年上半年,中国16家上市银行拨备覆盖率为251%,环比下降13%。拨备覆盖率(也称为“拨备充足率”)是实际上银行贷款可能发生的呆、坏账准备金的使用比率。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是衡量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金计提是否充足的一个重要指标。

拨备覆盖率=(一般准备+专项准备+特种准备)/(次级类贷款+可疑类贷款+损失类贷款)×100%。举例来讲,某银行贷款余额100亿,其中正常类90亿,关注类2亿,次级类5亿,可疑类2亿,损失类1亿,则其不良贷款率为(5+2+1)/100=8%。

假设不计提特种准备,按照现行规定,首先计提贷款一般损失准备金=100*1%=1亿,然后按比例计提专项贷款损失准备:2*2%+5*25%+2*50%+1*100%=3.29亿。加上一般准备,准备金总额应当达到4.29亿元。

目前,对于一些银行,中国银监会要求拨备覆盖率达到150%,是比拨备充足(100%)更审慎的要求。这些拨备资金来源均是银行的税前或税后利润。

以上说明,P2P的1%计提不同于金融机构的1%,金融机构是用自身利润来计提的,而P2P大都是将1%成本加到借款人或出借人身上的,这势必带来了更高的融资成本,从本质上加大了贷款的风险。金融机构是多重拨备,且远远超过贷款余额的1%,而P2P的准备金如何持续与积累?另外P2P宣称的准备金是否真实到位?有无挪用?如何监管?

手段二:小额分散,将一笔资金分散到若干个借款标的。

众多P2P平台将小额分散作为降低风险的主要手段之一。实际上,此种分散在降低单一客户的本金风险的同时,也降低了客户的收益率。这种信贷投放越分散,单一客户承担的风险越接近行业平均不良率。

就如一个赌徒,将100美金的注分成1注下还是100注下,带来的结果是1注有可能全赢、全输,100注各有输赢,后者在分散风险的同时,也失去了单注全赢的可能,越分散下注,其赔率越接近赌博项目的平均赔率,众所周知,赌场赢的就是那个1%的赔率,也就是说,如果一个赌客将自已的筹码无限分散,那得到的结果肯定必输无疑。

P2P与之不一样的地方是,不存在赌场必胜的1%。但最终投资者通过此种方式实现的收益,只能是行业平均毛收益率减去行业平均损失率的最后差额。这种方法在分散单一投资人风险的同时,也分散了单一投资人的收益,此差额有可能高于银行存款利率,也可能低于银行存款利率,当平台平均不良率超过一定比例的情况下,投资人扣除承担的平均风险损失,综合回报率甚至有可能低于存款利率。

上述通过小额分散来解决风险的做法,其实本身并不是风散了投资风险的绝对值,而是将损失平摊到每一个投资人身上,它仅仅能减少一个投资人血本无归的机会以及延伸带来的对P2P平台的压力,在宏观层面上并没有改变风险本身。

另外,上述的P2P行业平均损失率还不仅仅是贷款不良率造成的损失,还有平台操作与道德风险产生的损失,这一点,P2P与当前银行业金融机构是不可比的。一些国资或银行背景的P2P当属另类,但是这类平台的投资回报率也比一般P2P平台要低的多,这其中应理解为官方背书的成本吧。

手段三:由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第三方提供担保,由担保公司及小贷公司承担尽职调查成本及代偿风险。

大家看一组数据,基本可以判别这种方式的可靠程度了。截止2013年末,全国融资担保公司法人机构总计8185家。银行业金融机构融资性担保不良贷款余额348亿,比年初增加160亿元,增长84.5%。融资性担保贷款不良率为2.24%,比年初增加0.95个百分点(中国担保协会统计数据)。

事实上,由于协会统计数据均来自各家担保公司自报,其真实度无可考量,至于消失与死亡的担保公司也就更不在其中了。据笔者了解的情况,真正的担保贷款不良率基本不可能低于10%,这还不包括这些融资担保公司银行合作外的担保及违规集资的数据。看看全国担保行业在2013至2014出现的大洗牌现象就应该有更直接的理解。

今年以来,四川省有12家担保公司因不合格被注销,23家公司需整改;广东已有30多家担保公司退出了融资性担保市场;此外,浙江、江苏、河南、湖北等地也出现了类似情况,大部分担保公司或被移交,或重组,或变更,或注销,担保业倒闭潮已呈现全国蔓延之势。

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通过主管部门年检的担保公司约为2013年末的半数,目前仍能够正常开展融资担保业务的公司不超过总数的20%。

另外,相当一部分P2P平台合作的担保公司根本没有主管部门授予的融资担保资质,仅是名称上有个担保字样而已,或者直接就是P2P平台关联人成立的皮包公司。

至于全国小额贷款公司,因没有统一的不良贷款数据来源,只能根据多方情况进行概括。笔者由于是行业中人,接触到全国众多省份的监管机构及小贷同行,因此对全国情况相对了解。全国的小贷公司良莠不齐,差距极大,如果希望得出一个统一的数据基本不可能,但据笔者接触到的全国十余个小贷行业发展较好的省份情况反映,当前小贷公司的贷款平均不良率也不可能低于10%。

综合上述情况,如果仅仅是依靠担保公司、小贷公司来鉴别项目并提供保证,其可靠度可想而知。

手段四:由P2P平台运营方提供代偿保证。

这一点更不靠谱。试看当下P2P平台,除几家银行国资系及拿了VC、PE钱的公司实收资本略大一点外,又有几家公司资本金经得住赔付?绝大部分P2P平台实收资本与P2P贷款余额比例低于1%,有的甚至早已亏损为负数,根本无法承担代偿责任。高收益对应高风险,如果说三两家平台依靠资源、技术或运气可能会成为另类的风险控制佼佼者还有可能,那么整个行业是无法打破这个规律的。 红岭创投,一个项目损失一个亿,而它的注册资金只有5000万元,加上利润、资本公积金也就9000万元,它也就只能拿“疯投”的钱赔了。类似的情况比比皆是,如何相信P2P公司能够代偿?

手段五:由房产提供抵押,所有借款人必须提供房产抵押。

应该说,想出这个方法的人肯定是信贷的外行。如果风控就依靠简单的房产抵押能解决的话,那银行完全可以坐在房产登记处放贷款就行了。应该来说,这个措施骗骗老百姓及不懂金融的投资人是非常有效的,在这个房价上天的时代,房子被老百姓当成了一生最大的追求与可靠的依赖,听说有房产抵押,就认为是零风险。不仅是老百姓了,连郞咸平教授在电视上也大为赞赏P2P的房产抵押零风险。

事实上,真正有过信贷工作经验的人都懂得,把房产抵押当作信贷的唯一选择,结果是反而将贷款客户质量向下挤压了一大步,加大了信贷风险。银行做房地产抵押贷款相对可靠,因为它利率低,可以优选客户,拥有房产的优质客户除了银行,也没有其它的选择。

而P2P做房地产抵押贷款,那么高的利率首先就将优质客户全部排除在外,剩下的大都是风险客户,等于捡了一地垃圾。众所周知,当下银行对房产抵押贷款的认可度极高,如果一个企业或一个自然人拿房产去银行抵押都拿不到贷款的话,那最大的可能就是借款人的各种风险因素导致的拒贷。这其中包括借款人没有可靠的还款来源、借款人用途有风险或抵押房产存在纠纷等。

千万不要相信那些银行不做小额贷款、银行官僚、银行不专业等妄言,在当下金融机构比厕所还多的年代,在历年信贷膨胀,连应收款帐、仓单质押、类信用保理、无抵押信用贷款、信用卡透支消费都大规模推广的今天,相对安全的房产抵押项目如果不是借款人存在较大的风险,基本上跑一两家银行完全可以借得到贷款。

可以想象一个思想健全、经营良好的人会放弃银行的8%左右的利率,而去选择18%左右成本的P2P资金吗?愿意拿房产抵押到网上融入资金的个人与企业,有点类似劣币驱逐良币的过程,其贷款逾期的比例远远超过一般人的想象。现实的数据更能证明这个问题,目前金融机构、担保公司、小贷公司出现不良贷款最多的,恰恰是房产抵押类贷款,它容易让人放松对借款人风险审核的警惕性。 另外,投资人的一个认识误区是,大家普遍认为,一旦借款人贷款逾期,就可以获得他的房子或将其变现,是零风险的,这种误解在民间信贷机构从业人员中也普遍存在。事实上,在中国当前的司法环境下,一个违约的房产抵押贷款,从起诉到能拿到房产变现的过程,一般没有一至两年是不可能完成的,而且其中产生的诉讼费、律师费、执行费、拍卖费众多,最大的减值还是国家计征的各项税费(司法处置房地产视同房地产销售,税费按二手房买卖交易计征)是优先扣除的。

我们简单列举一下处置成本,因部分费率为区别征收且全国还存在一些地区差别,我们只能按50-100万元的案值平均计算一个大概成本(以江苏某地为例)。

司法方面:诉讼费约占1%(阶梯计算)、保全费每件5000元、执行费约1%(阶梯计算)、拍卖费约5%以下、评估费约2.5‰(阶梯计算);

税收方面:企业销售住宅与非住宅,需要承担印花税万分之

五、营业税及附加5.6%、土地增值税约5%(差别征收)、企业所得税25%;个人销售非住宅的,除个人所得税为20%外,其它与企业销售一致。个人销售住宅的税费约6.6%(差别征收)。不良贷款抵押的房产如果不能直接到购买人的名下,为了保全资产防范出现其它风险,一般抵押权会先将房产落户在自已名下,再行处置变现时,又是一轮税收。

综上所述,司法处置抵押的房地产的,总费用约占全部拍卖所得的20%-43%之间,再计算两年的资金成本,其损失可谓极大。这还是能够拿到资产顺利拍卖的。在现实生活中,还有大约30-40%的抵押贷款诉讼最终因各种原因(如先刑后民、抵押不过租赁、产权纠纷、弱势群体居住、维稳等)最后无法执行。大家可以看到,仅仅依靠房地产抵押就视为零风险的想法是多么可笑。

另外,P2P借贷与一般面对面的借款还不一样,它面临着多个投资人对一个借款人、跨区域、诉讼主体不清晰、中间环节过多、P2P平台倒闭无法举证及执行、诉讼成本过高等诸多难点,远非投资人想的那么简单。

手段六:建立风险控制模型,以大数据及网上供应链信息为支撑,来分析借款人信用、控制信贷风险。

现在P2P的大数据分析支持者可能能举的例子就是阿里金融和好贷云风控。

在这里我不想再谈阿里的特殊生态圈及不可复制性(江南兄《风吹江南之互联网金融》已谈了很多),事实上阿里系的支付宝系统提供的商家应收款变相质押是其风控的核心关键,同时,阿里小贷的线上、线下风控调查手段,与传统银行的小微企业风控调查手段相比大同小异,依靠大数据建立的风控模型在此其中真正发挥的作用远没有宣传的那么高大上。

手段七:银行或国家信用支撑。

这个应该是当前最可靠的P2P投资人风险保证措施了。据不完全统计,由银行发起或有银行背景的P2P平台,全国已经不止八家,虽然管理架构、业务形式均有一些区别,一些平台在法律上讲与母体没有直接关系,也是独立运行的,但事实上仍是用其银行及国家信用做了隐形背书。因为在当前这种政治格局与金融体制下,母体公司肯定会保障平台安全,出现兑付风险及倒闭风险的可能性基本为零。

在我看来,这些机构中的绝大部分,做P2P平台其象征及尝试的意义远远大于给这些机构带来的商业利益,即使这些平台能够安全运行,但并不能弥补当下P2P金融商业模式的缺陷,国家信用背书本身的成本一定要计算在商业模式之中的,零成本的无偿背书及输送信贷项目违背了市场公平原则,其风险成本肯定要由母体机构承担。

银行系P2P无非是一个变相抬高存款利率、信贷资产出表的玩法,在信贷项目风险控制手段严重依赖银行本身的情况下,其创新意义被极大的弱化。通过网上吸收8%以上成本的存款(实质上可以这么理解),用国有信用、垄断金融信用来背书,承担事实上的资金安全保证,再用自已线下的信贷客户来承担这么高额成本的资金,何利可图?

对于当下的银行业金融机构而言,P2P如果不能高效率提供给他安全、稳定的信贷客户来源,又不能承担风控成本,仅是能高息吸收存款,根本没有太多意义,当然金融机构对不能预测的互联网金融未来的期盼并不在我们讨论之中,没有人知道未来是什么,现在的投入是否值得。当下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并不缺乏(从同业间资金拆借利率越来越低可见一斑),缺乏的不是高息存款,而是更低利率的存款及更安全的信贷客户。

P2P无法提供大中型信贷客户,只能提供杂乱无章、信息复杂、鉴别困难、风险较大的小微企业备选客群,银行还要使用线下的风控体系及客户资源来消化线上的高息资金,实在不够经济。对银行而言,如果吸收低息存款、收集安全信贷客户这两个最直接的需求均无法满足,银行系P2P只能说是一种对美好未来的尝试。 当然,P2P行业里也不乏一些优秀平台。

手段八:传统的类银行尽职调查,或使用各种专业风控手段(包括间接利用担保公司、小贷公司,自建团队等)从线下解决风控问题。

从风控角度讲,现在众多P2P平台也在仿效传统银行对中小企业、自然人借款各种风险甄别手段,包括大量线下的调查工作。部分平台的风控技术及内部控制水平还优于一些区域小银行,相比而言还比较可靠。

但是一个问题也就出现了,那就是风控成本应如何控制?谁来承担?信贷作为一个简单的盈利模式,贷款利率-资金成本-运营成本-风控成本(含不良拨备及损失)=信贷利润,这一公式非常直观。

P2P平台与传统金融机构相比,由于规模及初创的原因,如果要达到或接近一般银行的风控水平,其平均每百万元的信贷投放管理成本(含风险识别成本、IT技术支撑及人力资源成本)是肯定要高于当下大部份银行的。

按照一般市场法则,高利率对应高风险(那些认为小微、小额、分散就能做到高利率低风险的幻想者肯定是忽视了这种模式带来的极高的管理成本和风险成本),那么我们大概可以将贷款利率与风控成本的差值定为一个相对恒定值,剩下来只要对比P2P与传统金融机构在资金成本、运营成本上的优劣就行。

理论上P2P的优势在于脱媒及互联网效率与成本的优势,但运用线下及传统的风控手段,就完全把自已的优势变为了劣势。我不反对线下调查,甚至极其强调线下调查的重要性,但是P2P在此情况下如何盈利与发展?(如果说P2P平台只需要圈定用户及交易量,然后大把地圈风投的钱也算盈利的话,可以不考虑这个问题)。

P2P如果要发展,必须从资金成本、运营成本、风控成本方面努力挖掘,从产品设计、差异化经营创新上入手,真正找到与传统银行的竞争优势,P2P这一商业模式不是万能的,谁都能效仿,要想从传统银行信贷市场上分一杯羹,谈何容易?至于颠覆,还是好好想想,找到自已的核心竞争力再说。

除去银行国资系P2P及极个别优质平台,绝大多数P2P平台的风险控制手段,要么是建立不严谨的信贷产品设计之上,根本经不住推敲;要么还是走的银行老路,甚至依靠不确定的第三方承担风险控制成本,其中介入的担保机构及风控成本的叠加,与金融机构这个所谓的应该被革命的对象成本无异,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P2P平台所谓的脱媒不但没有脱掉,反而增加了更多参与方,导致交易成本更高、操作风险加大,无形中拉低了它的市场价值。P2P集聚的高成本资金又如何能够找到足够多的安全边际内的信贷产品去消化?无论从风险准备金制度、人才储备、风控制度设计,还是在尽职调查、贷后管理、不良清收方式等各个方面,P2P机构都没有表现出互联网应该有的特性来。

当下的互联网P2P金融更多只是吸收资金和发放贷款的工具,本质还是资金来源营销手段层面的创新,风控的创新根本无从谈起。如果P2P互联网金融不能在风控层面、优质客户营销方面进行革新,其风控手段及优质借款人的来源必须严重依赖线下,那么P2P互联网金融的本质还是线下金融的线上化,与传统银行类金融机构多少年的线下积淀相比,想造反成功的可能只能呵呵了。

我不是互联网金融的反对者,我只是希望P2P平台的的拥趸、创办者、投资人更冷静地去思考,做一些真正意义上的金融创新,特别是产品设计及风险控制手段的创新,让P2P金融走得更好、走得更远,而不是整天召开互联网金融大会用普惠、道德、说叫的语言呼悠政府及投资人。

现在大部分P2P平台的招数基本是花架子,根本没有什么实质的突破,更谈不上颠覆传统的银行,这些平台只是用擦边球的方式部分突破了金融的严格监管、打破金融业务的垄断而已,而这些,与优秀的、创新性的商业模式无关,迟早要被关进制度的笼子,也应该关进制度的笼子。

我一一分析P2P们的风控手段,并用极其大众的语言给大家提示风险(平台本身的道德、操作等各种风险本文并未提及,有空另文再述),是希望投资人清醒地看到,任何投资均是有风险的,长期来说不存在低风险高收益的伊甸园,我不希望那些缺乏金融常识的可怜投资人,被那些不靠谱的P2P平台搞得倾家荡产。

我其实更是互联网金融的支持者。作为一个从体制内到体制外的金融从业人员,我深刻地感觉到金融官方垄断的劣根性及中国现有金融体系对中国中小企业的信贷盘剥。互联网金融以一种独特的生态去冲击传统金融的垄断地位,在夹缝中求生存,以一种堂吉诃德似的姿态去嘲讽传统中国金融的国有官本位思想,其势可叹,其心可嘉。

为解决P2P等小微金融机构征信与风控之痛,神州融与全球最大征信局Experian、阿里金融云联合发布了专门针对小微金融机构的大数据风控平台,利用流程引擎驱动、以决策引擎代替纯人工作业判断模式,实现快速、高效流转和自动决策的小微金融业务审批处理,并通过一站式整合电商平台和征信机构等3000+维度的信息数据,以及对接多家评分建模机构等,依据不同维度不同种类建立的风险控制模型,这种大数据授信机制的建立为实现精准化和批量化风险定价提供了可能,打破了一直以来单纯依靠线下审核成本过高、时效性差以及客观性不足等问题。随着互联网和大数据等创新技术的引入,征信行业正在发生快速的变革。

文章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投资建议

第四篇:详解P2P八种风控手段及

详解P2P八种风控手段及“可能死法”

手段一:设立风险保证金。

目前很多平台均设立了风险保证金,比例一般为贷款金额的1%,一旦投资人无法收回投资,由风险保证金提供先行赔付。这一制度看上去有点类似银行,按贷款余额的1%计提风险准备金。但是,这个1%真的与银行一样吗?

我们先普及一个常识,专业人士可以选择跳过。

1、截至2014年6月末,全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08%,上半年16家上市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超过5581亿元,其中中小企业贷款不良率大部分介于2-3%之间(不含上半年核销的709.93亿元不良贷款)。P2P投放的贷款由于利率水平远远高于金融机构,其客户质量及保证措施不大可能优于金融机构,P2P如何能够用1%的准备金来覆盖?

2、2014年上半年,中国16家上市银行拨备覆盖率为251%,环比下降13%。拨备覆盖率(也称为“拨备充足率”)是实际上银行贷款可能发生的呆、坏账准备金的使用比率。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是衡量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金计提是否充足的一个重要指标。

拨备覆盖率=(一般准备+专项准备+特种准备)/(次级类贷款+可疑类贷款+损失类贷款)×100%。举例来讲,某银行贷款余额100亿,其中正常类90亿,关注类2亿,次级类5亿,可疑类2亿,损失类1亿,则其不良贷款率为(5+2+1)/100=8%。假设不计提特种准备,按照现行规定,首先计提贷款一般损失准备金=100*1%=1亿,然后按比例计提专项贷款损失准备:2*2%+5*25%+2*50%+1*100%=3.29亿。加上一般准备,准备金总额应当达到4.29亿元。目前,对于一些银行,中国银监会要求拨备覆盖率达到150%,是比拨备充足(100%)更审慎的要求。这些拨备资金来源均是银行的税前或税后利润。

以上说明,P2P的1%计提不同于金融机构的1%,金融机构是用自身利润来计提的,而P2P大都是将1%成本加到借款人或出借人身上的,这势必带来了更高的融资成本,从本质上加大了贷款的风险。金融机构是多重拨备,且远远超过贷款余额的1%,而P2P的准备金如何持续与积累?另外P2P宣称的准备金是否真实到位?有无挪用?如何监管?

手段二:小额分散,将一笔资金分散到若干个借款标的。

众多P2P平台将小额分散作为降低风险的主要手段之一。实际上,此种分散在降低单一客户的本金风险的同时,也降低了客户的收益率。这种信贷投放越分散,单一客户承担的风险越接近行业平均不良率。就如一个赌徒,将100美金的注分成1注下还是100注下,带来的结果是1注有可能全赢、全输,100注各有输赢,后者在分散风险的同时,也失去了单注全赢的可能,越分散下注,其赔率越接近赌博项目的平均赔率,众所周知,赌场赢的就是那个1%的赔率,也就是说,如果一个赌客将自已的筹码无限分散,那得到的结果肯定必输无疑。

P2P与之不一样的地方是,不存在赌场必胜的1%。但最终投资者通过此种方式实现的收益,只能是行业平均毛收益率减去行业平均损失率的最后差额。这种方法在分散单一投资人风险的同时,也分散了单一投资人的收益,此差额有可能高于银行存款利率,也可能低于银行存款利率,当平台平均不良率超过一定比例的情况下,投资人扣除承担的平均风险损失,综合回报率甚至有可能低于存款利率。

上述通过小额分散来解决风险的做法,其实本身并不是风散了投资风险的绝对值,而是将损失平摊到每一个投资人身上,它仅仅能减少一个投资人血本无归的机会以及延伸带来的对P2P平台的压力,在宏观层面上并没有改变风险本身。另外,上述的P2P行业平均损失率还不仅仅是贷款不良率造成的损失,还有平台操作与道德风险产生的损失,这一点,P2P与当前银行业金融机构是不可比的。一些国资或银行背景的P2P当属另类,但是这类平台的投资回报率也比一般P2P平台要低的多,这其中应理解为官方背书的成本吧。

手段三:由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第三方提供担保,由担保公司及小贷公司承担尽职调查成本及代偿风险。

大家看一组数据,基本可以判别这种方式的可靠程度了。截止2013年末,全国融资担保公司法人机构总计8185家。银行业金融机构融资性担保不良贷款余额348亿,比年初增加160亿元,增长84.5%。融资性担保贷款不良率为2.24%,比年初增加0.95个百分点(中国担保协会统计数据)。

事实上,由于协会统计数据均来自各家担保公司自报,其真实度无可考量,至于消失与死亡的担保公司也就更不在其中了。据笔者了解的情况,真正的担保贷款不良率基本不可能低于10%,这还不包括这些融资担保公司银行合作外的担保及违规集资的数据。看看全国担保行业在2013至2014年度出现的大洗牌现象就应该有更直接的理解。

今年以来,四川省有12家担保公司因不合格被注销,23家公司需整改;广东已有30多家担保公司退出了融资性担保市场;此外,浙江、江苏、河南、湖北等地也出现了类似情况,大部分担保公司或被移交,或重组,或变更,或注销,担保业倒闭潮已呈现全国蔓延之势。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通过主管部门年检的担保公司约为2013年末的半数,目前仍能够正常开展融资担保业务的公司不超过总数的20%。

另外,相当一部分P2P平台合作的担保公司根本没有主管部门授予的融资担保资质,仅是名称上有个担保字样而已,或者直接就是P2P平台关联人成立的皮包公司。

至于全国小额贷款公司,因没有统一的不良贷款数据来源,只能根据多方情况进行概括。笔者由于是行业中人,接触到全国众多省份的监管机构及小贷同行,因此对全国情况相对了解。全国的小贷公司良莠不齐,差距极大,如果希望得出一个统一的数据基本不可能,但据笔者接触到的全国十余个小贷行业发展较好的省份情况反映,当前小贷公司的贷款平均不良率也不可能低于10%。

综合上述情况,如果仅仅是依靠担保公司、小贷公司来鉴别项目并提供保证,其可靠度可想而知。 手段四:由P2P平台运营方提供代偿保证。

这一点更不靠谱。试看当下P2P平台,除几家银行国资系及拿了VC、PE钱的公司实收资本略大一点外,又有几家公司资本金经得住赔付?绝大部分P2P平台实收资本与P2P贷款余额比例低于1%,有的甚至早已亏损为负数,根本无法承担代偿责任。高收益对应高风险,如果说三两家平台依靠资源、技术或运气可能会成为另类的风险控制佼佼者还有可能,那么整个行业是无法打破这个规律的。红岭创投,一个项目损失一个亿,而它的注册资金只有5000万元,加上利润、资本公积金也就9000万元,它也就只能拿“疯投”的钱赔了。类似的情况比比皆是,如何相信P2P公司能够代偿?

手段五:由房产提供抵押,所有借款人必须提供房产抵押。 应该说,想出这个方法的人肯定是信贷的外行。如果风控就依靠简单的房产抵押能解决的话,那银行完全可以坐在房产登记处放贷款就行了。应该来说,这个措施骗骗老百姓及不懂金融的投资人是非常有效的,在这个房价上天的时代,房子被老百姓当成了一生最大的追求与可靠的依赖,听说有房产抵押,就认为是零风险。不仅是老百姓了,连郞咸平教授在电视上也大为赞赏P2P的房产抵押零风险。

事实上,真正有过信贷工作经验的人都懂得,把房产抵押当作信贷的唯一选择,结果是反而将贷款客户质量向下挤压了一大步,加大了信贷风险。银行做房地产抵押贷款相对可靠,因为它利率低,可以优选客户,拥有房产的优质客户除了银行,也没有其它的选择。

而P2P做房地产抵押贷款,那么高的利率首先就将优质客户全部排除在外,剩下的大都是风险客户,等于捡了一地垃圾。众所周知,当下银行对房产抵押贷款的认可度极高,如果一个企业或一个自然人拿房产去银行抵押都拿不到贷款的话,那最大的可能就是借款人的各种风险因素导致的拒贷。这其中包括借款人没有可靠的还款来源、借款人用途有风险或抵押房产存在纠纷等。千万不要相信那些银行不做小额贷款、银行官僚、银行不专业等妄言,在当下金融机构比厕所还多的年代,在历年信贷膨胀,连应收款帐、仓单质押、类信用保理、无抵押信用贷款、信用卡透支消费都大规模推广的今天,相对安全的房产抵押项目如果不是借款人存在较大的风险,基本上跑一两家银行完全可以借得到贷款。

可以想象一个思想健全、经营良好的人会放弃银行的8%左右的利率,而去选择18%左右成本的P2P资金吗?愿意拿房产抵押到网上融入资金的个人与企业,有点类似劣币驱逐良币的过程,其贷款逾期的比例远远超过一般人的想象。现实的数据更能证明这个问题,目前金融机构、担保公司、小贷公司出现不良贷款最多的,恰恰是房产抵押类贷款,它容易让人放松对借款人风险审核的警惕性。

另外,投资人的一个认识误区是,大家普遍认为,一旦借款人贷款逾期,就可以获得他的房子或将其变现,是零风险的,这种误解在民间信贷机构从业人员中也普遍存在。事实上,在中国当前的司法环境下,一个违约的房产抵押贷款,从起诉到能拿到房产变现的过程,一般没有一至两年是不可能完成的,而且其中产生的诉讼费、律师费、执行费、拍卖费众多,最大的减值还是国家计征的各项税费(司法处置房地产视同房地产销售,税费按二手房买卖交易计征)是优先扣除的。

我们简单列举一下处置成本,因部分费率为区别征收且全国还存在一些地区差别,我们只能按50-100万元的案值平均计算一个大概成本(以江苏某地为例)。

司法方面:诉讼费约占1%(阶梯计算)、保全费每件5000元、执行费约1%(阶梯计算)、拍卖费约5%以下、评估费约2.5‰(阶梯计算);

税收方面:企业销售住宅与非住宅,需要承担印花税万分之

五、营业税及附加5.6%、土地增值税约5%(差别征收)、企业所得税25%;个人销售非住宅的,除个人所得税为20%外,其它与企业销售一致。个人销售住宅的税费约6.6%(差别征收)。不良贷款抵押的房产如果不能直接到购买人的名下,为了保全资产防范出现其它风险,一般抵押权会先将房产落户在自已名下,再行处置变现时,又是一轮税收。

综上所述,司法处置抵押的房地产的,总费用约占全部拍卖所得的20%-43%之间,再计算两年的资金成本,其损失可谓极大。这还是能够拿到资产顺利拍卖的。在现实生活中,还有大约30-40%的抵押贷款诉讼最终因各种原因(如先刑后民、抵押不过租赁、产权纠纷、弱势群体居住、维稳等)最后无法执行。大家可以看到,仅仅依靠房地产抵押就视为零风险的想法是多么可笑。另外,P2P借贷与一般面对面的借款还不一样,它面临着多个投资人对一个借款人、跨区域、诉讼主体不清晰、中间环节过多、P2P平台倒闭无法举证及执行、诉讼成本过高等诸多难点,远非投资人想的那么简单。

手段六:建立风险控制模型,以大数据及网上供应链信息为支撑,来分析借款人信用、控制信贷风险。

这一点看上去很美,其实这条最扯。大数据何来?如何筛选?连人民银行征信系统数据都没有直接的对接,仅依靠简单地收集企业或个人的一些数据(甚至有些P2P平台仅仅让借款人将相关信息扫描发送到网上即可),然后套用一个个高大上的所谓国外引进的风险分析模型,就能分析出借款人的风险度?网商又如何?网购数据又如何?

现在P2P的大数据分析支持者可能唯一能举的例子就是阿里金融。在这里我不想再谈阿里的特殊生态圈及不可复制性(江南兄《风吹江南之互联网金融》已谈了很多),事实上阿里系的支付宝系统提供的商家应收款变相质押是其风控的核心关键,同时,阿里小贷的线上、线下风控调查手段,与传统银行的小微企业风控调查手段相比大同小异,依靠大数据建立的风控模型在此其中真正发挥的作用远没有宣传的那么高大上。

现在大家热议的大数据,在信贷环节来说还过于虚幻,几乎没有哪家P2P谈到大数据分析时能够提供更明确的细节。难点不在于数据分析的模型是否科学及准确,而是我们根本无法高效取得可信数据,无法面对极为复杂的中国信用环境及中小企业脆弱的生存现状。现在银行、担保公司、小贷公司等哪个不分析客户的数据?为什么非得加上一个“大”数据才显得高大上呢?再大、再全的企业交易数据与现金流数据,也只能说明企业的一部分信息,即使一个纯电商环境的企业数据再真实可靠,也仅能反映其线上情况,其线下经营情况(现在线下线上同时经营的商户极多,而且大部分是线下规模大于线上,线上由于透明度、平台限制等原因,往往显示经营状况良好,资金流水正常,而线下风险无法考量)、经营利润、资金来源、负债结构、信用风险、企业诚信度等等一众关键信息根本无法获得,至于政策性风险、投机性风险、管理性风险更是防不胜防,这就是中国中小企业、个人信贷不良率居高不下、金融机构对此非常头痛、最后大都选择房产抵押的原因。还有一点,现在的哪家P2P是运用的纯大数据风控模型?

手段七:银行或国家信用支撑。

这个应该是当前最可靠的P2P投资人风险保证措施了。据不完全统计,由银行发起或有银行背景的P2P平台,全国已经不止八家,虽然管理架构、业务形式均有一些区别,一些平台在法律上讲与母体没有直接关系,也是独立运行的,但事实上仍是用其银行及国家信用做了隐形背书。因为在当前这种政治格局与金融体制下,母体公司肯定会保障平台安全,出现兑付风险及倒闭风险的可能性基本为零。

在我看来,这些机构中的绝大部分,做P2P平台其象征及尝试的意义远远大于给这些机构带来的商业利益,即使这些平台能够安全运行,但并不能弥补当下P2P金融商业模式的缺陷,国家信用背书本身的成本一定要计算在商业模式之中的,零成本的无偿背书及输送信贷项目违背了市场公平原则,其风险成本肯定要由母体机构承担。

银行系P2P无非是一个变相抬高存款利率、信贷资产出表的玩法,在信贷项目风险控制手段严重依赖银行本身的情况下,其创新意义被极大的弱化。通过网上吸收8%以上成本的存款(实质上可以这么理解),用国有信用、垄断金融信用来背书,承担事实上的资金安全保证,再用自已线下的信贷客户来承担这么高额成本的资金,何利可图?

对于当下的银行业金融机构而言,P2P如果不能高效率提供给他安全、稳定的信贷客户来源,又不能承担风控成本,仅是能高息吸收存款,根本没有太多意义,当然金融机构对不能预测的互联网金融未来的期盼并不在我们讨论之中,没有人知道未来是什么,现在的投入是否值得。当下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并不缺乏(从同业间资金拆借利率越来越低可见一斑),缺乏的不是高息存款,而是更低利率的存款及更安全的信贷客户。

P2P无法提供大中型信贷客户,只能提供杂乱无章、信息复杂、鉴别困难、风险较大的小微企业备选客群,银行还要使用线下的风控体系及客户资源来消化线上的高息资金,实在不够经济。对银行而言,如果吸收低息存款、收集安全信贷客户这两个最直接的需求均无法满足,银行系P2P只能说是一种对美好未来的尝试。

当然,P2P行业里也不乏一些优秀平台。 手段八:传统的类银行尽职调查,或使用各种专业风控手段(包括间接利用担保公司、小贷公司,自建团队等)从线下解决风控问题。

从风控角度讲,现在众多P2P平台也在仿效传统银行对中小企业、自然人借款各种风险甄别手段,包括大量线下的调查工作。部分平台的风控技术及内部控制水平还优于一些区域小银行,相比而言还比较可靠。

但是一个问题也就出现了,那就是风控成本应如何控制?谁来承担?信贷作为一个简单的盈利模式,贷款利率-资金成本-运营成本-风控成本(含不良拨备及损失)=信贷利润,这一公式非常直观。

P2P平台与传统金融机构相比,由于规模及初创的原因,如果要达到或接近一般银行的风控水平,其平均每百万元的信贷投放管理成本(含风险识别成本、IT技术支撑及人力资源成本)是肯定要高于当下大部份银行的。

按照一般市场法则,高利率对应高风险(那些认为小微、小额、分散就能做到高利率低风险的幻想者肯定是忽视了这种模式带来的极高的管理成本和风险成本),那么我们大概可以将贷款利率与风控成本的差值定为一个相对恒定值,剩下来只要对比P2P与传统金融机构在资金成本、运营成本上的优劣就行。

理论上P2P的优势在于脱媒及互联网效率与成本的优势,但运用线下及传统的风控手段,就完全把自已的优势变为了劣势。我不反对线下调查,甚至极其强调线下调查的重要性,但是P2P在此情况下如何盈利与发展?(如果说P2P平台只需要圈定用户及交易量,然后大把地圈风投的钱也算盈利的话,可以不考虑这个问题)。

P2P如果要发展,必须从资金成本、运营成本、风控成本方面努力挖掘,从产品设计、差异化经营创新上入手,真正找到与传统银行的竞争优势,P2P这一商业模式不是万能的,谁都能效仿,要想从传统银行信贷市场上分一杯羹,谈何容易?至于颠覆,还是好好想想,找到自已的核心竞争力再说。

除去银行国资系P2P及极个别优质平台,绝大多数P2P平台的风险控制手段,要么是建立不严谨的信贷产品设计之上,根本经不住推敲;要么还是走的银行老路,甚至依靠不确定的第三方承担风险控制成本,其中介入的担保机构及风控成本的叠加,与金融机构这个所谓的应该被革命的对象成本无异,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P2P平台所谓的脱媒不但没有脱掉,反而增加了更多参与方,导致交易成本更高、操作风险加大,无形中拉低了它的市场价值。P2P集聚的高成本资金又如何能够找到足够多的安全边际内的信贷产品去消化?无论从风险准备金制度、人才储备、风控制度设计,还是在尽职调查、贷后管理、不良清收方式等各个方面,P2P机构都没有表现出互联网应该有的特性来。

当下的互联网P2P金融更多只是吸收资金和发放贷款的工具,本质还是资金来源营销手段层面的创新,风控的创新根本无从谈起。如果P2P互联网金融不能在风控层面、优质客户营销方面进行革新,其风控手段及优质借款人的来源必须严重依赖线下,那么P2P互联网金融的本质还是线下金融的线上化,与传统银行类金融机构多少年的线下积淀相比,想造反成功的可能只能呵呵了。

我不是互联网金融的反对者,我只是希望P2P平台的的拥趸、创办者、投资人更冷静地去思考,做一些真正意义上的金融创新,特别是产品设计及风险控制手段的创新,让P2P金融走得更好、走得更远,而不是整天召开互联网金融大会用普惠、道德、说叫的语言呼悠政府及投资人。

现在大部分P2P平台的招数基本是花架子,根本没有什么实质的突破,更谈不上颠覆传统的银行,这些平台只是用擦边球的方式部分突破了金融的严格监管、打破金融业务的垄断而已,而这些,与优秀的、创新性的商业模式无关,迟早要被关进制度的笼子,也应该关进制度的笼子。

我一一分析P2P们的风控手段,并用极其大众的语言给大家提示风险(平台本身的道德、操作等各种风险本文并未提及,有空另文再述),是希望投资人清醒地看到,任何投资均是有风险的,长期来说不存在低风险高收益的伊甸园,我不希望那些缺乏金融常识的可怜投资人,被那些不靠谱的P2P平台搞得倾家荡产。

我其实更是互联网金融的支持者。作为一个从体制内到体制外的金融从业人员,我深刻地感觉到金融官方垄断的劣根性及中国现有金融体系对中国中小企业的信贷盘剥。互联网金融以一种独特的生态去冲击传统金融的垄断地位,在夹缝中求生存,以一种堂吉诃德似的姿态去嘲讽传统中国金融的国有官本位思想,其势可叹,其心可嘉。

2014年即将过去,2015年即将来临。P2P作为互联网金融的先锋,在没有解决风控革命性创新及安全性的情况下,其野蛮生长的势头必将被残酷的市场打回原型。每一轮经济及金融危机,金融行业都是从利率高的向利率低的从业者传递死亡。身边的高利贷者死了一大批,典当、担保、小贷先赴后续,银行都不能幸免,P2P金融自然也不例外。

P2P当前的洗牌并不仅是大家认为的常规意义上的行业洗牌,而是纯金融风险周期导致的金融业洗牌,P2P在当下这种状态下,根本算不上一个行业,它仅仅是垄断金融背景下的一个小小的特殊信贷市场,逃避不了系统性的行业风险,更因为其过高的利率使其站在死亡的前列。另外,作为一个烧钱的平台,目前几乎大部分平台均无法形成赢利,包括陆金所在内,如果加上信贷项目收集及风控成本,估计形成的实际利润就几乎为零了,去掉资本的支持,还有几家在未来三五年内还能存活?

最后,我尝试做一个总结及大胆地预测,以供大家参考或批判。

一、当下的P2P金融本身并未实现实质性的创新,它仅是利用互联网手段,部分打破了官方金融的垄断,使得任何人、任何企业均可变相从事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的金融业务。包括欧美发达国家在内,这种完全脱离金融监管的野蛮生长,事实上是根本不应允许的,它也造成了国内大量骗子横行、众多投资人损失严重的现实。监管部们必须尽快出台行业规则,规范其行为。

二、P2P金融在我国之所以获得政府、专家、大众的大面积支持,主要原因来自于对传统金融垄断、利率非市场化、信贷剥削、官本位的憎恨,以及对自由市场金融、民营金融、互联网科技的向往。政府在规范P2P金融的同时,应更多的考虑如何逐步放松金融管制,让互联网金融承担更多的金融改革的先锋任务,以引导更多的民营资本加入金融改革的行列。

三、当下P2P平台应充分认识到,到目前为止,无论是吸收资金,优选客户,还是资金汇划、内部管理、风险控制手段,P2P均未能找到与传统金融机构战斗的先进武器。如果P2P只是一个高息揽存的工具,未来必将走向死亡。P2P平台应付出更多的努力,从市场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入手,找到自已真正的核心竞争力。现在首先要做的,应该是产品及市场的创新,找到传统金融机构不擅长、未关注或体制限制做不了的安全信贷客户及安全产品。一直以“只改进、不颠覆”为发展原则的91金融和传统银行的合作,以及国家开发银行旗下的国内首个国有独资P2P网贷平台金开贷的成立,就为P2P网贷行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思考和借鉴方向。中国的金融市场足够大,任何一家P2P平台只要努力、专业,肯定能够找到自已的生存空间。

四、P2P金融未来必将是一个小众、细分的市场,不要幻想颠覆传统金融机构,它仅仅是传统金融市场的一个补充,或者同时成为传统金融机构技术及经营手段的一个创新工具。正如欧美这些发达国家,活下来有发展有前途的平台,也就LENDINGCLUB等两三家,大家分析分析LC的客户对象、经营数据及信贷坏帐率,就会更清醒认识到,P2P注定是一个边缘的、特殊的信贷市场。即使中国具有更广泛的中小企业及创业人口基础,但P2P高利率的特点形成了市场价值与风险价值的严重背离,注定是无法形成很大规模的。以当下P2P的竞争力,目前任何两三家略大一点的银行,只要在网上开出与P2P平台一样的存款利率,估计几日之内,P2P行业将寸草不生。

五、随着实体经济的低位徘徊,金融行业不良率将继续攀升,绝大多数P2P平台将会陷入代偿导致的流动性危机中,平台停滞或倒闭数将迅速上升。管控良好的平台由于缺少高回报低风险的信贷项目,发标数将进一步下降,贷款余额难以上升,大部分平台会进入中长期资本消耗期,业务停滞或转入亏损状态,“疯投”风光不再。国有或银行系P2P平台由于母体机构本身信贷投放能力下降(实体经济不乐观),无法也不愿意再向平台提供足够多优质、高收益的项目,导致规模持平或下降。同时,由于短期内无法看到P2P的前途,决策层热度趋冷,这些平台也将进入盘整、观望期。

六、P2P平台如果希望长期良好发展,一定不可以有直接担保与间接担保的行为。作为一个轻资产的互联网公司,不应该也无能力承担任何信贷风险,P2P最终只能做成技术型、智力型、资源整合能力和风险辨识能力强的平台服务商,才有机会分金融市场的一杯羹。简单的对接平台无价值,纯粹的担保手段更不可行,P2P只有努力将投资人、借款人、交易环节做得越来越透明,把产品及风险控制手段设计的更先进,才能获得更多的人信任,实现自我价值,而这一切需要若干年来实现,需要耐得住更长时间的寂寞、熬过金融死亡周期的轮回。

七、未来P2P平台的发展,将更多的依靠产品的创新及风险控制体系的创新,在互联网及垄断金融的交集中寻找机会。各平台应根据自身情况充分利用优势资源,在熟悉的行业及领域努力创新差异化产品、降低风控成本、管理成本,获得竞争优势、生存空间,营造自已的护城河。

我真诚的希望,P2P的从业人员冷静地反思自己,积极地在互联网与传统金融之间寻找机会。金融产品的多样性、互联网的创新性会让有专业、有良知、善于发现的人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机会,P2P平台应储备冬粮、耐心结网等候又一轮鱼汛的到来。

第五篇:风控检验P2P网贷平台经营能力

P2P网贷平台亏损比例高达90%

据统计,自2011年至今已有超过200家P2P网贷平台出现风险,包括经营不善倒闭、跑路、逾期提现、限制提现、内部整改等。P2P倒闭潮背后,是网贷平台亏损的比例居高不下。网贷之家公开透露的数据表明,网贷平台亏损比例高达90%。

P2P网贷平台亏损比例高达90%

在上线不到一个月的众贷网倒闭事件中,其法人代表及股东称,破产的原因是由于“整个管理团队的缺失,造成了公司发生运营风险,开展业务时没有把控好风险这一关”。在网络借贷野蛮生长的今天,如果创业者对行业了解不够就匆匆上马,其面临的结果不难想象。

P2P平台创业者多缺乏行业沉淀

P2P网络借贷行业与其他已经发展成熟的行业不同,没有现成的经营经验可借鉴,没有明确的法律政策可遵守,P2P网络借贷行业从出现到现在不到10年的发展史,所有人都处在摸索阶段。如何开展业务,如何控制风险,如何不踩法律红线,都要经营者有扎实的知识结构作支撑。

如果真正想做成一个优质的平台,其实门槛是很高的。因为它需要包括创始人在内的整个团队,要兼具金融、技术背景,以及国际视野、国内经验。金融背景是基础,技术背景也是出于风控要求。只有自己拥有强大的技术后盾,才能满足迅速增长的业务需求,同时更好地保障用户的个人信息安全,尤其是金融信息安全。

目前P2P行业创业者普遍缺乏行业沉淀,缺乏综合业务能力和风控经验。从股东背景来看,有互联网背景的,有金融行业背景的,有大企业为了盘活自身闲散资金而把P2P平台当副业的,也有对网络技术和金融一窍不通单纯想创业的。这些平台大多既没有民间借贷从业经验,也没有稳定的借款人来源,其经营风险让投资人担忧。

平台经营首先面临的就是如何将这个平台可持续经营下去,因此投资人最关心的应该是平台的经营风险。平台上线进行商业化运作,直接面临的就是盈利能力考验。如果平台没有自己的风控团队,没有相应的风控审核机制,对平台而言,坏账风险很大。一旦坏账超出一定额度,导致收入不能覆盖成本,网站必定无法经营而倒闭。

传统银行风控与P2P风控的区别:大中型VS小微型 很多P2P的风控团队是以原银行系高管为核心组建,殊不知,传统银行风控与P2P风控有着莫大的区别。

一般银行的小企业贷款被定义为年销售收入1亿元以下、申请贷款金额在1000万元以内的贷款。相比之下,互联网金融的小微贷款只能算是“小小微”。传统银行和互联网金融在客户规模上的选择,实际是两者信贷风险管理模式的反映。传统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主要通过线下收集客户信息来判断其还款能力与意愿,和线下跟踪借款人的贷后财务信息。而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其他国家,P2P网贷的一个共同点就是以小客户为主。

银行的风险管理主要基于借款方的财务数据,但这些信息存在严重的时滞,且缺少一些关键的前瞻性信息。而P2P网贷在操作上刚好能够用较低的成本获取到真实且及时的信息,可以取得借款人最新的交易和部分现金流信息。P2P网贷如完全引入银行的风控模式,可能无法承担大客户违约的风险。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传统银行风控与P2P风控有着很大的差异性,P2P平台在风险管理上不能完全照搬银行的操作方式。作为一种既不同于银行间接融资,又不同于股市、企业债券的直接融资,P2P网贷模式要求创业者同时兼具业务经营上的深度与广度。

P2P行业是一个博智的行业,行业创业者需要综合把控能力

对于金融借贷行业,风险掌控能力是生存的根本能力,只有切实降低借款坏账率,才有生存的空间。

“P2P行业是一个博智的行业,P2P网贷平台首先要体现其规范性和专业性,” P2P网贷平台利民网CEO洪建荣表示,“决定P2P网络借贷平台能否发展壮大的因素包括:科学的风控管理体系、流动性管理方法、金融产品创新能力以及完善的内控管理制度等。”洪先生本人在证券、保险、银行、融资担保、小贷等领域均有深厚的经验,对泛金融有着深刻的理解,对P2P行业未来的发展有着清晰的把握。

规范专业的P2P网贷平台才值得信任

金融是一个涉及面较广的行业,P2P网贷平台要实现产品的多样性,是否能解决不同情况借款客户的融资需求,是否能够解决不同风险偏好客户的理财需求,是否能为客户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如企业管理咨询、资源对接等等,这些都将考验平台的专业性。只有不断发现需求,不断的进行产品创新,平台才能实现快速稳定发展。

金融业是经营风险的行业,同时也是服务的行业,P2P网贷平台要体现金融服务的品质性。P2P平台在规避法律风险的前提下,更多的是要有一个清晰的定位,应该担负起为中小微企业融资服务的社会责任,在服务中实现自身良性可持续发展。

上一篇:皮囊读后感800字下一篇:mba在学期间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