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风控平台范文

2022-06-06

第一篇:p2p风控平台范文

P2P平台如何基于大数据做风控?

目前,大部分的网贷平台业务模式都是与第三方的机构合作开展的,比如担保公司担保、小贷公司、商业保理公司、融资租赁公司债权回购等。虽然网贷平台标榜双重风控,但是主要的风控还是外包给了这些机构,网贷平台的那一重风控变为了形式,因为如果真的要控制风险的话就要养很多具体操作业务的人,这对平台本已居高不下的运营成本无疑是雪上加霜。

银行是如何来控制风险的?

银行的业务组织结构分为很多条线,核心是风险管理条线,此外还有公司业务条线、个人业务条线、会计条线等;还有直属于总行的同业金融条线和信用卡条线等。风险管理条线之所以被称为核心,是因为金融的核心就是风险控制,所有银行业务中的风险把控操作都由这个部门来具体操作,在其之上还有审批委员会,委员会的成员是由各个与业务相关部门的一把手组成,委员会的最终决策人被称为首席风险官,这个角色没有一票通过权,只有一票否决权,可有效避免一人独裁的局面。此外,风险管理条线还分为授信审批中心、授信管理中心、资产保全中心,职能分别是负责贷前、贷中、贷后的操作。

纵观现在整个网贷行业,风控模式基本沿用了传统银行的风控模式,但比起银行的风控模式还有很大的差距,只是一些皮毛而已,形式单一,只停留在了表面。 如何基于大数据做风控?

与传统模式下的风控体制不同,大数据风控模式正成为行业热点,基于大数据下的风控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内部风控;一个是外部风控。

内部风控主要是防范一些操作上的风险,尽量的将主观人为的操作系统化,这就要求网贷平台加大技术开发的投入,对后台系统功能不断完善以及操作员与管理员的权限尽可能细化,而外部风控主要体现在项目端上,就是要抓住借款人的信用情况、借款资金流向等因素。

P2P平台无法直接查询客户的征信,这降低了行业平台对借款人的震慑力,导致违约成本的降低和重复借贷现象的增加。平台想要获得借款人的个人信用报告,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很多年轻人、自由职业者等并未使用信用卡人群无任何信用记录。在这背景下,大数据的作用凸显出来,从某种意义上说,大数据征信与风控将是互联网金融未来发展的命脉。

业内人士认为,大数据征信能够降低信息不对称、数据不及时以及还款能力判断不足的问题,可以增加反欺诈能力,同时更精确的进行风险定价。毕竟,相比于央行的征信,大数据征信因为数据来源、数据内涵、模型思路的不同,信用评价更趋于对人的一些本性的判断,可以运用于借贷以外更广的场景,生活化、日常化的程度更高。原银监会副主席蔡锷生表示:“有大数据的创新和支撑,在风险控制方面会带来很大的变化,这恰恰能体现出来它对传统金融缺失的补充,甚至是小微企业、个人消费信贷的一种金融支持。另外,大数据在未来建立社会征信的作用也会逐渐地发挥作用。”

征信的问题解决了,其实只解决了所有问题的一部分,对借款资金流向的监控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要形成整个风控的闭环,这个环节不可或缺,就像电商企业要解决物流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同样重要。目前,银行与第三方支付机构只能监控到本行与本机构内的资金流向数据,一旦资金转出到其他银行和其他结算机构后,就无法监控到了。这些机构间的资金流监控还没有形成联网。资金在清算机构间的转账是通过人民银行的大、小额支付系统实现的,如果人行能够建立一个统一的,跨机构查询资金流向的系统,使资金流向也没有了死角,那么,大数据下的风控就可以形成有效的闭环了。

以上从解决征信和资金流两个方面入手来达到风控目的进行了分析,但对于现实而言,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监控资金流的问题,一旦通过银行柜台进行取现操作,资金流监控就会出现断档,就无法准确的统计资金的真正流向。所以,大数据时代的风控才刚刚起步。相信随着未来互联网技术手段的不断创新,这些目前困扰我们的问题会迎刃而解。业内知名大数据风控平台服务商神州融已对接多家电商平台、征信机构与第三方支付公司,实现了业界最佳实践的大数据征信接入和风控模型运用,并可使P2P等小微金融机构零门槛拥有银行级全流程信贷管理系统,帮其实现资金流的安全与量化风控管理。

有业内人士曾这样表达自己对于大数据的看法:“大数据不是万能的,没有大数据是万万不能的,大数据在信用决策、风险控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传统的信用和金融数据在今天和看得见的未来还是主要决策信息来源,大数据起着越来越重要的辅助作用。”

第二篇:P2P风控如何做初审

当前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的今天,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的p2p网贷,未来不容小觑。据相关数据统计截止2015年8月,全国总共有超过3000余家的p2p网贷平台。互联网金融归根结底还是具有很重要的金融属性,而金融最重要的又是风险控制。

p2p网贷风控的第一关,就是资料初审。客户在申请借款的时候都需要根据不同的借款品种提交相应的申请资料。当前p2p网贷最常见的2种借款方式是信用借款和担保借款(分为保证借款、抵押借款、质押借款)。同时根据借款主体的不同,又分为个人借款和企业借款。p2p网贷平台最常见个人信用借款和企业担保借款(有的时候也会个人名义借款,但实际上是企业使用)。

一般信用类借款的资料会简单一些,主要包括身份资料、资产证明、信用报告等。

一、个人身份资料及核实的方法

1、借款人及配偶(已婚的)身份证,可以通过国政通ID5身份信息核查比对系统进行查证,也可以陪同借款人去银行新开一个账户用于放款用,让银行间接的帮你审核身份证的真伪。

2、借款人及配偶(已婚的)户口本及结婚证。目前在国内户口和婚姻状况无法通过网上查询,只能在公安系统内部查询,因此此类资料主要是配合身份证相互验证。

3、工作收入证明,包括但不限于工牌(公务员、国有企事业单位员工、上市公司及大中型企业)、企业工作证明、营业执照及股东证明等。可以通过单位电话及网上企业信息公示系统查询。在实践当中,这一类的资料作假的比较多,很多三无人员就是通过办理虚假工作收入证明骗取小贷公司及P2P网贷平台的贷款。

二、主要资产证明及查证的方法

1、房产证明:包括房地产权证、购房合同、村(居)委会证明、法院生效判决书等。对于已经登记产权的房产可以去当地的房管部门查询。

2、车产证明:车辆登记证或者行驶证。可以去相关车辆登记部门查询。

3、银行流水:一般会要求提供最近半年的流水,可以通过网上银行现场查证,也可以通过电话银行查证流水的真实性。

三、信用报告情况及其他

1、个人信用报告:银行专业版及人行柜台打印版的均可,一般是由P2P平台通过自己的渠道(有合作的银行或小贷公司等)查询,也可由风控人员陪同客户去人行查询。对于个人信用类借款来说,个人信用报告是衡量贷款审批最关键的一个因素。根据各家风控标准的不同,一般信用卡或贷款当前逾期、逾期次数较多、逾期金额较大的、负债比例较高、信用卡使用比例过高、查询次数过多的客户一般都会被拒单的。

2、涉诉及被执行情况查询:去中国裁判文书网及人法网被执行信息查询系统查询借款人及相关保证人是否存在不良记录。

企业担保借款,最常见的有保证借款、房产抵押借款、汽车抵(质)押借款。其中保证借款一般是由第三方机构作为担保方,企业会提供一部分反担保物给第三方担保机构,最常见的就是融资性担保公司担保借款。这一类的借款除了需提供上述信用类借款资料外,还需提供更多关于企业经营及抵(质)押物的资料。

1、企业基本证照: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国税、地税)、开户许可证、信用代码证、验资报告(个体工商户无)、公司章程(个体工商户无)、经营场地租赁合同。这一类的资料可以通过相关的网站查询真伪,例如全国企业信息查询系统、全国组织机构代码管理中心网站、各地税务主管机关官网等。

2、企业经营资料:包括财务报表及明细、近一年购销合同等。这一类的资料需要参cx考银行流水及对企业实地调查的时候相互交叉验证。

3、抵(质)押物资料:包括房产证明、车产证明,可参考前述方式验证。其中需要注意的是车产抵押,除了车辆登记证外还需提供车辆发票、行驶证、交强险和商业险保单(给保险公司打电话核实真伪)、车辆违章查询记录等资料。

第三篇:P2P网贷的风控手段

手段一:设立风险保证金。

目前很多平台均设立了风险保证金,比例一般为贷款金额的1%,一旦投资人无法收回投资,由风险保证金提供先行赔付。这一制度看上去有点类似银行,按贷款余额的1%计提风险准备金。但是,这个1%真的与银行一样吗?

我们先普及一个常识,专业人士可以选择跳过。

1、截至2014年6月末,全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08%,上半年16家上市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超过5581亿元,其中中小企业贷款不良率大部分介于2-3%之间(不含上半年核销的709.93亿元不良贷款)。P2P投放的贷款由于利率水平远远高于金融机构,其客户质量及保证措施不大可能优于金融机构,P2P如何能够用1%的准备金来覆盖?

2、2014年上半年,中国16家上市银行拨备覆盖率为251%,环比下降13%。拨备覆盖率(也称为“拨备充足率”)是实际上银行贷款可能发生的呆、坏账准备金的使用比率。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是衡量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金计提是否充足的一个重要指标。

拨备覆盖率=(一般准备+专项准备+特种准备)/(次级类贷款+可疑类贷款+损失类贷款)×100%。举例来讲,某银行贷款余额100亿,其中正常类90亿,关注类2亿,次级类5亿,可疑类2亿,损失类1亿,则其不良贷款率为(5+2+1)/100=8%。

假设不计提特种准备,按照现行规定,首先计提贷款一般损失准备金=100*1%=1亿,然后按比例计提专项贷款损失准备:2*2%+5*25%+2*50%+1*100%=3.29亿。加上一般准备,准备金总额应当达到4.29亿元。

目前,对于一些银行,中国银监会要求拨备覆盖率达到150%,是比拨备充足(100%)更审慎的要求。这些拨备资金来源均是银行的税前或税后利润。

以上说明,P2P的1%计提不同于金融机构的1%,金融机构是用自身利润来计提的,而P2P大都是将1%成本加到借款人或出借人身上的,这势必带来了更高的融资成本,从本质上加大了贷款的风险。金融机构是多重拨备,且远远超过贷款余额的1%,而P2P的准备金如何持续与积累?另外P2P宣称的准备金是否真实到位?有无挪用?如何监管?

手段二:小额分散,将一笔资金分散到若干个借款标的。

众多P2P平台将小额分散作为降低风险的主要手段之一。实际上,此种分散在降低单一客户的本金风险的同时,也降低了客户的收益率。这种信贷投放越分散,单一客户承担的风险越接近行业平均不良率。

就如一个赌徒,将100美金的注分成1注下还是100注下,带来的结果是1注有可能全赢、全输,100注各有输赢,后者在分散风险的同时,也失去了单注全赢的可能,越分散下注,其赔率越接近赌博项目的平均赔率,众所周知,赌场赢的就是那个1%的赔率,也就是说,如果一个赌客将自已的筹码无限分散,那得到的结果肯定必输无疑。

P2P与之不一样的地方是,不存在赌场必胜的1%。但最终投资者通过此种方式实现的收益,只能是行业平均毛收益率减去行业平均损失率的最后差额。这种方法在分散单一投资人风险的同时,也分散了单一投资人的收益,此差额有可能高于银行存款利率,也可能低于银行存款利率,当平台平均不良率超过一定比例的情况下,投资人扣除承担的平均风险损失,综合回报率甚至有可能低于存款利率。

上述通过小额分散来解决风险的做法,其实本身并不是风散了投资风险的绝对值,而是将损失平摊到每一个投资人身上,它仅仅能减少一个投资人血本无归的机会以及延伸带来的对P2P平台的压力,在宏观层面上并没有改变风险本身。

另外,上述的P2P行业平均损失率还不仅仅是贷款不良率造成的损失,还有平台操作与道德风险产生的损失,这一点,P2P与当前银行业金融机构是不可比的。一些国资或银行背景的P2P当属另类,但是这类平台的投资回报率也比一般P2P平台要低的多,这其中应理解为官方背书的成本吧。

手段三:由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第三方提供担保,由担保公司及小贷公司承担尽职调查成本及代偿风险。

大家看一组数据,基本可以判别这种方式的可靠程度了。截止2013年末,全国融资担保公司法人机构总计8185家。银行业金融机构融资性担保不良贷款余额348亿,比年初增加160亿元,增长84.5%。融资性担保贷款不良率为2.24%,比年初增加0.95个百分点(中国担保协会统计数据)。

事实上,由于协会统计数据均来自各家担保公司自报,其真实度无可考量,至于消失与死亡的担保公司也就更不在其中了。据笔者了解的情况,真正的担保贷款不良率基本不可能低于10%,这还不包括这些融资担保公司银行合作外的担保及违规集资的数据。看看全国担保行业在2013至2014出现的大洗牌现象就应该有更直接的理解。

今年以来,四川省有12家担保公司因不合格被注销,23家公司需整改;广东已有30多家担保公司退出了融资性担保市场;此外,浙江、江苏、河南、湖北等地也出现了类似情况,大部分担保公司或被移交,或重组,或变更,或注销,担保业倒闭潮已呈现全国蔓延之势。

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通过主管部门年检的担保公司约为2013年末的半数,目前仍能够正常开展融资担保业务的公司不超过总数的20%。

另外,相当一部分P2P平台合作的担保公司根本没有主管部门授予的融资担保资质,仅是名称上有个担保字样而已,或者直接就是P2P平台关联人成立的皮包公司。

至于全国小额贷款公司,因没有统一的不良贷款数据来源,只能根据多方情况进行概括。笔者由于是行业中人,接触到全国众多省份的监管机构及小贷同行,因此对全国情况相对了解。全国的小贷公司良莠不齐,差距极大,如果希望得出一个统一的数据基本不可能,但据笔者接触到的全国十余个小贷行业发展较好的省份情况反映,当前小贷公司的贷款平均不良率也不可能低于10%。

综合上述情况,如果仅仅是依靠担保公司、小贷公司来鉴别项目并提供保证,其可靠度可想而知。

手段四:由P2P平台运营方提供代偿保证。

这一点更不靠谱。试看当下P2P平台,除几家银行国资系及拿了VC、PE钱的公司实收资本略大一点外,又有几家公司资本金经得住赔付?绝大部分P2P平台实收资本与P2P贷款余额比例低于1%,有的甚至早已亏损为负数,根本无法承担代偿责任。高收益对应高风险,如果说三两家平台依靠资源、技术或运气可能会成为另类的风险控制佼佼者还有可能,那么整个行业是无法打破这个规律的。 红岭创投,一个项目损失一个亿,而它的注册资金只有5000万元,加上利润、资本公积金也就9000万元,它也就只能拿“疯投”的钱赔了。类似的情况比比皆是,如何相信P2P公司能够代偿?

手段五:由房产提供抵押,所有借款人必须提供房产抵押。

应该说,想出这个方法的人肯定是信贷的外行。如果风控就依靠简单的房产抵押能解决的话,那银行完全可以坐在房产登记处放贷款就行了。应该来说,这个措施骗骗老百姓及不懂金融的投资人是非常有效的,在这个房价上天的时代,房子被老百姓当成了一生最大的追求与可靠的依赖,听说有房产抵押,就认为是零风险。不仅是老百姓了,连郞咸平教授在电视上也大为赞赏P2P的房产抵押零风险。

事实上,真正有过信贷工作经验的人都懂得,把房产抵押当作信贷的唯一选择,结果是反而将贷款客户质量向下挤压了一大步,加大了信贷风险。银行做房地产抵押贷款相对可靠,因为它利率低,可以优选客户,拥有房产的优质客户除了银行,也没有其它的选择。

而P2P做房地产抵押贷款,那么高的利率首先就将优质客户全部排除在外,剩下的大都是风险客户,等于捡了一地垃圾。众所周知,当下银行对房产抵押贷款的认可度极高,如果一个企业或一个自然人拿房产去银行抵押都拿不到贷款的话,那最大的可能就是借款人的各种风险因素导致的拒贷。这其中包括借款人没有可靠的还款来源、借款人用途有风险或抵押房产存在纠纷等。

千万不要相信那些银行不做小额贷款、银行官僚、银行不专业等妄言,在当下金融机构比厕所还多的年代,在历年信贷膨胀,连应收款帐、仓单质押、类信用保理、无抵押信用贷款、信用卡透支消费都大规模推广的今天,相对安全的房产抵押项目如果不是借款人存在较大的风险,基本上跑一两家银行完全可以借得到贷款。

可以想象一个思想健全、经营良好的人会放弃银行的8%左右的利率,而去选择18%左右成本的P2P资金吗?愿意拿房产抵押到网上融入资金的个人与企业,有点类似劣币驱逐良币的过程,其贷款逾期的比例远远超过一般人的想象。现实的数据更能证明这个问题,目前金融机构、担保公司、小贷公司出现不良贷款最多的,恰恰是房产抵押类贷款,它容易让人放松对借款人风险审核的警惕性。 另外,投资人的一个认识误区是,大家普遍认为,一旦借款人贷款逾期,就可以获得他的房子或将其变现,是零风险的,这种误解在民间信贷机构从业人员中也普遍存在。事实上,在中国当前的司法环境下,一个违约的房产抵押贷款,从起诉到能拿到房产变现的过程,一般没有一至两年是不可能完成的,而且其中产生的诉讼费、律师费、执行费、拍卖费众多,最大的减值还是国家计征的各项税费(司法处置房地产视同房地产销售,税费按二手房买卖交易计征)是优先扣除的。

我们简单列举一下处置成本,因部分费率为区别征收且全国还存在一些地区差别,我们只能按50-100万元的案值平均计算一个大概成本(以江苏某地为例)。

司法方面:诉讼费约占1%(阶梯计算)、保全费每件5000元、执行费约1%(阶梯计算)、拍卖费约5%以下、评估费约2.5‰(阶梯计算);

税收方面:企业销售住宅与非住宅,需要承担印花税万分之

五、营业税及附加5.6%、土地增值税约5%(差别征收)、企业所得税25%;个人销售非住宅的,除个人所得税为20%外,其它与企业销售一致。个人销售住宅的税费约6.6%(差别征收)。不良贷款抵押的房产如果不能直接到购买人的名下,为了保全资产防范出现其它风险,一般抵押权会先将房产落户在自已名下,再行处置变现时,又是一轮税收。

综上所述,司法处置抵押的房地产的,总费用约占全部拍卖所得的20%-43%之间,再计算两年的资金成本,其损失可谓极大。这还是能够拿到资产顺利拍卖的。在现实生活中,还有大约30-40%的抵押贷款诉讼最终因各种原因(如先刑后民、抵押不过租赁、产权纠纷、弱势群体居住、维稳等)最后无法执行。大家可以看到,仅仅依靠房地产抵押就视为零风险的想法是多么可笑。

另外,P2P借贷与一般面对面的借款还不一样,它面临着多个投资人对一个借款人、跨区域、诉讼主体不清晰、中间环节过多、P2P平台倒闭无法举证及执行、诉讼成本过高等诸多难点,远非投资人想的那么简单。

手段六:建立风险控制模型,以大数据及网上供应链信息为支撑,来分析借款人信用、控制信贷风险。

现在P2P的大数据分析支持者可能能举的例子就是阿里金融和好贷云风控。

在这里我不想再谈阿里的特殊生态圈及不可复制性(江南兄《风吹江南之互联网金融》已谈了很多),事实上阿里系的支付宝系统提供的商家应收款变相质押是其风控的核心关键,同时,阿里小贷的线上、线下风控调查手段,与传统银行的小微企业风控调查手段相比大同小异,依靠大数据建立的风控模型在此其中真正发挥的作用远没有宣传的那么高大上。

手段七:银行或国家信用支撑。

这个应该是当前最可靠的P2P投资人风险保证措施了。据不完全统计,由银行发起或有银行背景的P2P平台,全国已经不止八家,虽然管理架构、业务形式均有一些区别,一些平台在法律上讲与母体没有直接关系,也是独立运行的,但事实上仍是用其银行及国家信用做了隐形背书。因为在当前这种政治格局与金融体制下,母体公司肯定会保障平台安全,出现兑付风险及倒闭风险的可能性基本为零。

在我看来,这些机构中的绝大部分,做P2P平台其象征及尝试的意义远远大于给这些机构带来的商业利益,即使这些平台能够安全运行,但并不能弥补当下P2P金融商业模式的缺陷,国家信用背书本身的成本一定要计算在商业模式之中的,零成本的无偿背书及输送信贷项目违背了市场公平原则,其风险成本肯定要由母体机构承担。

银行系P2P无非是一个变相抬高存款利率、信贷资产出表的玩法,在信贷项目风险控制手段严重依赖银行本身的情况下,其创新意义被极大的弱化。通过网上吸收8%以上成本的存款(实质上可以这么理解),用国有信用、垄断金融信用来背书,承担事实上的资金安全保证,再用自已线下的信贷客户来承担这么高额成本的资金,何利可图?

对于当下的银行业金融机构而言,P2P如果不能高效率提供给他安全、稳定的信贷客户来源,又不能承担风控成本,仅是能高息吸收存款,根本没有太多意义,当然金融机构对不能预测的互联网金融未来的期盼并不在我们讨论之中,没有人知道未来是什么,现在的投入是否值得。当下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并不缺乏(从同业间资金拆借利率越来越低可见一斑),缺乏的不是高息存款,而是更低利率的存款及更安全的信贷客户。

P2P无法提供大中型信贷客户,只能提供杂乱无章、信息复杂、鉴别困难、风险较大的小微企业备选客群,银行还要使用线下的风控体系及客户资源来消化线上的高息资金,实在不够经济。对银行而言,如果吸收低息存款、收集安全信贷客户这两个最直接的需求均无法满足,银行系P2P只能说是一种对美好未来的尝试。 当然,P2P行业里也不乏一些优秀平台。

手段八:传统的类银行尽职调查,或使用各种专业风控手段(包括间接利用担保公司、小贷公司,自建团队等)从线下解决风控问题。

从风控角度讲,现在众多P2P平台也在仿效传统银行对中小企业、自然人借款各种风险甄别手段,包括大量线下的调查工作。部分平台的风控技术及内部控制水平还优于一些区域小银行,相比而言还比较可靠。

但是一个问题也就出现了,那就是风控成本应如何控制?谁来承担?信贷作为一个简单的盈利模式,贷款利率-资金成本-运营成本-风控成本(含不良拨备及损失)=信贷利润,这一公式非常直观。

P2P平台与传统金融机构相比,由于规模及初创的原因,如果要达到或接近一般银行的风控水平,其平均每百万元的信贷投放管理成本(含风险识别成本、IT技术支撑及人力资源成本)是肯定要高于当下大部份银行的。

按照一般市场法则,高利率对应高风险(那些认为小微、小额、分散就能做到高利率低风险的幻想者肯定是忽视了这种模式带来的极高的管理成本和风险成本),那么我们大概可以将贷款利率与风控成本的差值定为一个相对恒定值,剩下来只要对比P2P与传统金融机构在资金成本、运营成本上的优劣就行。

理论上P2P的优势在于脱媒及互联网效率与成本的优势,但运用线下及传统的风控手段,就完全把自已的优势变为了劣势。我不反对线下调查,甚至极其强调线下调查的重要性,但是P2P在此情况下如何盈利与发展?(如果说P2P平台只需要圈定用户及交易量,然后大把地圈风投的钱也算盈利的话,可以不考虑这个问题)。

P2P如果要发展,必须从资金成本、运营成本、风控成本方面努力挖掘,从产品设计、差异化经营创新上入手,真正找到与传统银行的竞争优势,P2P这一商业模式不是万能的,谁都能效仿,要想从传统银行信贷市场上分一杯羹,谈何容易?至于颠覆,还是好好想想,找到自已的核心竞争力再说。

除去银行国资系P2P及极个别优质平台,绝大多数P2P平台的风险控制手段,要么是建立不严谨的信贷产品设计之上,根本经不住推敲;要么还是走的银行老路,甚至依靠不确定的第三方承担风险控制成本,其中介入的担保机构及风控成本的叠加,与金融机构这个所谓的应该被革命的对象成本无异,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P2P平台所谓的脱媒不但没有脱掉,反而增加了更多参与方,导致交易成本更高、操作风险加大,无形中拉低了它的市场价值。P2P集聚的高成本资金又如何能够找到足够多的安全边际内的信贷产品去消化?无论从风险准备金制度、人才储备、风控制度设计,还是在尽职调查、贷后管理、不良清收方式等各个方面,P2P机构都没有表现出互联网应该有的特性来。

当下的互联网P2P金融更多只是吸收资金和发放贷款的工具,本质还是资金来源营销手段层面的创新,风控的创新根本无从谈起。如果P2P互联网金融不能在风控层面、优质客户营销方面进行革新,其风控手段及优质借款人的来源必须严重依赖线下,那么P2P互联网金融的本质还是线下金融的线上化,与传统银行类金融机构多少年的线下积淀相比,想造反成功的可能只能呵呵了。

我不是互联网金融的反对者,我只是希望P2P平台的的拥趸、创办者、投资人更冷静地去思考,做一些真正意义上的金融创新,特别是产品设计及风险控制手段的创新,让P2P金融走得更好、走得更远,而不是整天召开互联网金融大会用普惠、道德、说叫的语言呼悠政府及投资人。

现在大部分P2P平台的招数基本是花架子,根本没有什么实质的突破,更谈不上颠覆传统的银行,这些平台只是用擦边球的方式部分突破了金融的严格监管、打破金融业务的垄断而已,而这些,与优秀的、创新性的商业模式无关,迟早要被关进制度的笼子,也应该关进制度的笼子。

我一一分析P2P们的风控手段,并用极其大众的语言给大家提示风险(平台本身的道德、操作等各种风险本文并未提及,有空另文再述),是希望投资人清醒地看到,任何投资均是有风险的,长期来说不存在低风险高收益的伊甸园,我不希望那些缺乏金融常识的可怜投资人,被那些不靠谱的P2P平台搞得倾家荡产。

我其实更是互联网金融的支持者。作为一个从体制内到体制外的金融从业人员,我深刻地感觉到金融官方垄断的劣根性及中国现有金融体系对中国中小企业的信贷盘剥。互联网金融以一种独特的生态去冲击传统金融的垄断地位,在夹缝中求生存,以一种堂吉诃德似的姿态去嘲讽传统中国金融的国有官本位思想,其势可叹,其心可嘉。

为解决P2P等小微金融机构征信与风控之痛,神州融与全球最大征信局Experian、阿里金融云联合发布了专门针对小微金融机构的大数据风控平台,利用流程引擎驱动、以决策引擎代替纯人工作业判断模式,实现快速、高效流转和自动决策的小微金融业务审批处理,并通过一站式整合电商平台和征信机构等3000+维度的信息数据,以及对接多家评分建模机构等,依据不同维度不同种类建立的风险控制模型,这种大数据授信机制的建立为实现精准化和批量化风险定价提供了可能,打破了一直以来单纯依靠线下审核成本过高、时效性差以及客观性不足等问题。随着互联网和大数据等创新技术的引入,征信行业正在发生快速的变革。

文章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投资建议

第四篇:关于P2P风控的一些个人看法

关于P2P风控的一些个人看法 1. 目前的做法:

目前让投资人感觉比较可靠的做法一是资金在第三方托管;二是有担保机构实物抵押;三是平台或第三方能够实地考察借款人。 2.个人的看法:

个人感觉凡是依靠人的审核模式都会受限于人的素质、经验、喜好,对借款人/机构的评估都会或多或少带有自己的主观看法,只能看到借款人/机构现在和以前(假如有)的状态,不是可靠的方法,未来还是要建立借款人/机构的大数据模型才是稳妥的做法,包括借款人/机构的区域、所在行业、个人性格等等进行综合的建模;其实银行是具有做这个事情的天然优势的,但是处于垄断地位的机构从来都不会主动思变。就像2013年的余额宝激起的互联网金融,全民都觉醒了,银行才缓慢出招应对,当然是借助了国家机构和垄断手段进行打压,有点扯远了。。。

另外我国的信用体系(信用也是数据建模的重要要素)还没有建立起来违约的成本太低,因此不管是个人还是企业都有可能违约。 3.未来的未来:

当然以上说的是遥远的未来,当下的P2P、P2C公司做这些事情的成本太高,P2P目前做的比较好的,相信各位也都知道的就那么几家,P2C不知道大家对这个模式有所了解没有,个人目前知道几家,比如,财源宝,爱投资是目前比较火热的。这种新兴的事物虽然还有不被大众所信任或者接受的,但不管怎么说,总有人要做,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也许会有一个第三方能够把这个事情做起来(现有看很多互联网公司都在做大数据),到那里银行就又被动了,未来的事情交给未来再评说吧。。。

第五篇:模式,P2P的生存之基;风控,P2P的发展之本(定稿)

模式,P2P的生存之基;风控,P2P的发展之本

2014年刚刚开始,关于互联网金融的重磅消息就一个接一个,国务院办公厅107号文的网络疯传,《温州民间融资管理条例》的获批,深圳市关于全面深化金融改革创新若干意见的发布,都对P2P这一互联网金融形式有着深远的影响。P2P业务的合法性得到了进一步的确认,但具体业务模式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不得建立资金池、不得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回归信息中介,去居间人等已经成为了监管层的共识。然而目前大部分P2P机构的业务模式基本都触碰了监管的红线,如何规范自身的业务模式成为现在众多P2P机构的当务之急,业内也有相关公司进行了相应的探索。结合这些先行公司的实践,我说些自己的建议。

P2P的本质是信息中介,不是信用中介,因此所有的机构应该遵循这一原则进行自身业务模式的设计。遵从这个原则,我认为整体业务流程将会十分清晰。

P2P平台为双方提供服务,首先与各方签署服务协议。服务内容包括资金出借管理,债权管理等资金管理服务。当参与方参与某一个具体项目时,根据其参与的方向,如是出借人还是借款人,再签署更为明确的出借或者借款协议,并形成双方之间的借款借据,资金直接在出借人与借款人之间流动,P2P机构可收取相应的服务费,当借款人还款后资金也在扣除相应服务费后直接进入出借人账户。

对于出借人,其资金的投资周期与收益应该与出借项目一致,不是与机构约定的固定周期与固定回报。通过这样的方式来避免资金池,避免非法集资,也降低了平台流动性管理的要求。 为保证资金出借人的收益,可以与其约定相应的资金锁定期,在锁定期内,机构可以依据双方协商一致的条件进行投资服务。锁定期结束后,当出资人的资金从对应项目中撤回后可自由提回。

模式大致清晰后,我们再来看P2P机构发展靠什么?让我们回顾下2013年,这一年众多新平台集中出现,但也有不少平台轰然倒地。这么多问题平台中几乎每家都有贷款项目出现逾期的情况,虽然项目逾期不见得是平台倒闭的直接原因,但贷款风险一定会压垮P2P平台。因此平台之间的竞争最终一定是风控的竞争,这是个“剩者为王”的行业。

而目前,几乎看不到P2P平台有意识的进行贷款产品的设计。我也曾经拜访了多家机构,有些机构就没有产品部门,有的产品部门主要设计理财产品,除了个别有银行基因的机构会思考贷款产品外,其余基本在这方面是空白。某些小机构标榜的风控就是老板亲自去现场考察,亲自面谈借款人,这样的方式仅仅算是资金掮客的公司版。这样的操作模式基本不具备业务复制性,是传统信贷模式的copy,在风控模式上没有创新。

而且这种主要依靠人员进行风控的模式对于内部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在已经出现了专门内外勾结骗取P2P机构贷款的事件,这无疑是钻了机构风控制度薄弱,贷款项目相对随意的漏洞。

未来,P2P机构之间的竞争将是贷款产品、风控能力的竞争,这才是P2P平台的核心竞争力。只有设计出标准化的贷款产品,才能有效的降低项目风险,降低业务拓展成本,降低内部管理风险,实现规模化运营。这才是P2P机构应该重点投入的领域。

综上,P2P只有坚持信息中介,坚持服务本质,坚持风控立身才能长久发展,才能对整个金融行业的业务模式产生根本的影响!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p2p风控平台范文】相关文章:

p2p平台与风控06-21

p2p网贷风控平台07-31

p2p风控优势范文06-06

p2p风控手段范文06-06

p2p风控系统范文06-06

p2p网贷风控范文06-06

p2p如何风控范文06-06

p2p的风控系统06-21

p2p的风控模式06-21

p2p大数据风控06-21

上一篇:2氯3氰基吡啶范文下一篇:诗四首解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