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给全球化提供更强劲动力

2022-09-11

全球化的命运是与丝绸之路的兴衰分不开的。历史上的丝绸之路非常辉煌。欧洲传教士盖群英在漫长的丝绸之路旅程中如此记述:“宽而深的车辙分分合合, 犹如江面上的涡流。在这条路上, 无数人走过了几千年”。

传统全球化开始走向碎片化, 已经酿成悖论

上个世纪80年代, 里根-撒切尔推行的新自由主义, 推动了贸易自由化、生产国际化、资本全球化、科技全球化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全球化飞速发展, 并最终帮助西方阵营赢得了冷战。美国人一度认为全球化就是美国化, 宣称“历史的终结”“世界是平的”, 政治上推行“普世价值”和西方民主政治, 在经济上推行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试图让全球在政治、经济等各方面按照西方模式实现标准化。

全球化的双刃剑也在解构美国霸权, 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加速发展, 产生去中心化效应。

一是单向度全球化。按照世界银行数据, 当今世界产出的八成来自于沿海地区的100公里的地带, 因为地球71%的面积被海洋覆盖, 90%的贸易通过海洋进行。这种西方中心的海洋型“全球化”其实是“部分全球化”, 或曰单向度全球化, 正如《共产党宣言》描绘的:“正像它使农村从属于城市一样, 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 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 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二是中心-边缘模型分工体系。传统全球化形成了一套“世界分工体系”, 极大地整合了全球产业链效率。这种分工体系基本上是由跨国公司的全球市场配置形成的。跨国公司发展促进了生产、资本、贸易、技术的全球化, 而跨国公司绝大多数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发达国家掌握了资本和核心技术, 在中心-边缘模型分工体系下, 它们攫取了大量的非对称利益。

三是文明等级秩序。全球化是由西方发达国家发起的, 传统贸易、资本的全球化带来了西方中心主义价值观的全球化, 其表征就是推广“普世价值”和输出“民主革命”。

这本质上形成了文明等级秩序, 其典型特征就是地缘政治和法律意义上的内外有别:“国际公法属于界内, 是理性社会创造的了不起的成就, 在友好界线之内的欧洲国家必须相互尊重主权, 维护国际法、履行公民社会的所有义务。

可一旦欧洲人跨越友好界线, 来到外部世界或化外之地, 他们就没有义务必须遵守欧洲国际法, 即所谓‘界外无和平’。”

四是区域化与全球化悖论。传统全球化理论认为, 区域一体化是全球化的初级阶段, 全球化是区域一体化的终极阶段。

但在实际操作中, 凡是区域一体化程度高的超国家组织会自然出现一种“圈子化”的内化性, 从而抵触进一步全球化,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欧盟, 在本轮世界经济危机之前, 欧盟80%以上的“外贸”都是在成员国之间进行的, 这种“自闭”当然不利于全球化的发展。

英国脱欧表明通过欧洲地区一体化推进全球化的逆转, 不惜以退出欧洲单一市场的硬脱欧方式更好地拥抱全球化。

扬弃传统全球化, 开创“新型全球化”

如果把作为古代东西方贸易与文明交流之路的丝绸之路称为全球化1.0时代:其单元是文明, 载体是欧亚大陆, 动力是贸易-文化, 遵循的是“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丝路精神;近代西方开创的全球化称为全球化2.0时代:以民族国家为单元, 通过海洋实现全球贸易-投资扩张, 确立西方中心世界。

传统全球化——关税减让, 最多能推动世界经济增长5%, 而新型全球化——互联互通, 将推动世界经济增长10%-15%。因此, “一带一路”给全球化提供更强劲动力, 并推动改革传统全球化, 朝开放、均衡、包容、普惠方向发展。“一带一路”扬弃传统全球化, 如能开创“新型全球化”, 其前景正在于:一是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合作架构。所谓开放: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开放, 到相互开放。所谓包容:公平合理分享全球化成果, 实现国与国、内陆与沿海之间的共同发展。

所谓均衡:南北均衡、产业均衡、地域均衡。所谓普惠:让老百姓从全球化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参与感和幸福感。

二是创新合作模式、观念。作为对互联网时代的超越, 万物互联、人机交互、天地一体的时代正在到来。“一带一路”的关键词不只是丝绸之路, 而且是21世纪;不是简单复兴古丝绸之路, 而是借助古丝路记忆, 在21世纪复兴丝路精神, 推动中华文明转型, 解决人类面临的普遍性问题。

上一篇: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能力培养的策略初探下一篇:有关射频技术在高速公路收费系统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