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洋务运动部编

2022-08-01

第一篇:第4课洋务运动部编

部编教材第13课 五四运动

第13课

五四运动?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五四运动的爆发时间、经过、口号等基本情况;掌握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和重要意义;分析理解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师生共同探究,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通过学生自主搜集资料,设置场景及相关问题,角色表演,探讨五四运动的经过和结果,加深对五四运动的认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五四运动孕育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精神,五四精神的核心是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青年学生应该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努力奋斗

第二篇: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唐朝的中外交流教案人教部编版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隋唐对外交往活跃的情况,鉴真和尚东 渡日本、唐玄奘西游取经等史实。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鉴真六次东渡、玄奘历时18年的西游和历时19年的译经生 涯中体现出的精神的了解,激发学生积极上进、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通 过讲述隋唐时期我国同亚洲各国友好交往对历史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 理解出现交往盛况的原因并总结出唐文化的世界意义。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唐朝与日本、天竺的交往。

教学难点隋唐时期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理解封建时代的对外交 往为何如此频繁?它与当今的开放有什么区别?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唐朝对外交往相关多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导入新课

(幻灯片显示)旧金山唐人街:在如今的东南亚、欧洲的许多城市都 有一条街叫“唐人街”,你知道这个名字的由来吗?

(幻灯片显示)唐朝壁画《礼宾图》反映了唐时对外交往的一个场面。 你知道隋唐时期与中国长期通好的有哪些国家吗?古代新罗、天竺、大 食、波斯等国分别是指今天的哪些国家和地区?日本是中国的近邻,两国 在经济文化上早有密切关系。你知道隋唐时期两国交往的史实吗?你能 举出日本文化受中国文化影响的具体事例吗?

要想知道这许许多多问题的答案,就让我们来学习这一课吧!

三、讲授新课 (一)遣唐使

(出示幻灯片)同学们,上图是一艘遣唐使船的模型。隋唐时期曰本 人到中国乘坐的就是这样的船。“遣唐使”作为一个特殊的词语,已经被 中日两国人民牢牢地记在了心里。下面,请同学们看课本相关内容,了解 曰本“遣唐使”来华情况。

为了吸收中国的文化成果,日本选派了不少留学生入唐学习,他们被 分配到长安国子监学习各种专业知识。他们在中国长期学习,与中国诗 人学者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其中最著名的是阿倍仲麻吕(晁衡)。留学 生和学问僧在传播唐朝制度和文化中起了很大作用。

1.请同学看书回答,唐朝与日本的交往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日本派遣唐使;②到唐朝的还有留学生和留学僧;③使团把赠品给 唐朝,唐朝回礼给日本使团,实际是两国之间的贸易。

2.唐朝与日本之间的交往对日本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出示幻灯片)①遣唐使回国后,以唐朝的制度为模式,进行政治改 革;②日本人受唐朝文化影响很大,他们参照汉字创制了日本文字;③在 社会生活上至今还保留着唐朝人的某些风尚。比如京城的建筑,货币的 样式,诗歌、独特的茶文化等。

(二)鉴真东渡

那时候,唐朝赴日本的使者和僧人也不少,其中最有影响的是高僧鉴 真。唐玄宗时,鉴真应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 贡献。

出示幻灯片:鉴真的简介

从鉴真六次东渡中,你们能得出什么启示?请大家讨论后回答。 生甲:鉴真六次东渡,表明了鉴真有一股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精神。 生乙:鉴真为传播唐朝文化、促进中日交流,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我们 应该学习这种精神,肯定这种行为,并为中日睦邻友好尽自己的一份力 量。

想一想,鉴真东渡为什么会在中国和日本产生这么大的影响? 鉴真和尚在日本生活了 10年,最后死在日本。鉴真也把丰富的中国 文化,如宗教、建筑、雕刻、医药等传到了日本,受到日本人民的欢迎和尊 敬。鉴真曾经居住过的奈良唐招提寺里,直到现在,还供奉着鉴真大师在 世时就做成的他的塑像。日本政府立法尊奉它为“国宝”。

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唐和日本的关系里,共有三个方面的 内容:

日本遣唐使、唐朝对日本文化的影响、鉴真东渡。 (三)玄奘西行

同学们,唐朝时和周边国家交往很多,除了和日本的交往外,还有和 古印度的交往。《西游记》里的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就源于唐朝的玄奘 法师去印度(时称天竺)求法之事。

(出示多媒体)《西游记》讲的是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的故事,从 玄奘和尚的图片描绘的是玄奘从印度学成后归国的情景。玄奘身穿和尚 服,胸前挂着念珠,脚穿草鞋,腰前系着小包楸。他左手拿经书,右手执拂 尘(用来驱赶蚊蝇),背上背着用竹子做的书箱。书箱顶上是遮阳蔽雨的 伞,伞前垂下的线挂着一盏小油灯。现在请同学们看书,了解唐朝和天竺 的友好往来及玄奘西游之事。

(出示多媒体)玄奘还根据旅途见闻,写了一本《大唐西域记》,记载 亲历的110国、传闻的28国的情况,包括今新疆以及中亚、阿富汗、巴基 斯坦、印度、孟加拉、尼泊尔、斯里兰卡等国家和地区的方位、疆域、城市、 人口、风俗人情、名胜古迹、历史人物、传说故事,是研究这些地区历史的 重要材料。现在《大唐西域记》已译成数国文字,成为一部世界名著。

同学们,听了上面的讲解。结合你们平时看到的《西游记》的原著、 影视等作品。比较一下书中、影视中有关唐僧的描绘与你所了解到的玄 奘有何异同?请大家讨论一下回答。

生甲:相同之处是玄奘西游取经,经历了艰难险阻。最后都取得了成 功。 生乙:不同之处是《西游记》里的唐僧有观音指点,有功夫超群、神通 广大的三个徒弟保驾,甚至连坐骑都是龙变的。而现实中的唐玄奘却没 有这般幸运,完全是靠百折不挠的毅力和勤学不倦的精神取得成功。前 者是虚构的,后者是真实的。

四、课堂小结

(1) 唐朝为什么能够吸引万国来朝?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总结,并由此引出下一个问题:

唐朝国家安定强盛、经济文化繁荣,对各国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唐 朝比较开放、宽容的对外政策给各国友好交流提供了机会。陆路和海路 交通比过去发达,为中外相互往来创造了条件。

(2) 以史为鉴:唐代的对外交流给我们什么启示?

一个国家只有强盛才有影响力和吸引力,才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乃 至仰慕。一个国家在确保主权独立的前提下,只有对外开放,鼓励交流 才会进步。各国各族均有所长,应多向他人学习。 【课后作业】 完成对应课时练习。 附:板书设计

第三篇:高三历史上册第4课《洋务运动》教案华东师大版

上海市上海理工大学附属中学高三历史上册 第4课《洋务运动》教

案 华东师大版

一、教学目标和重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洋务派的代表人物及洋务派的主张;知道总理衙门的设立;知道典型的洋务企业名称;知道京师同文馆和派遣留学生

理解洋务运动的结果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

从时代背景说明洋务运动兴起的目的

从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和结果平析其历史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洋务运动是中国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实质起步,它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洋务运动的目的和内容表明:它对当时中国的政治体制未做根本性的改革,涉及的内容有限,因而所起的历史作用也必然有限。

(二)教学重点:

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历史作用

二、教学设计

一、洋务运动的背景:

1、 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2、 总理衙门的设立

1) 外交机构(近代外交的开始) 2) 洋务机构

3、 镇压太平天国

二、概况

1、 时间:19世纪60年代——19世纪90年代

2、 口号:自强、求富

3、 主张:中体西用

4、 目的:(1)直接:改变军事上落后西方的状态,镇压太平天国 (2)根本: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

5、代表人物:

(1) 中央:奕訢

(2) 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崇厚

6、内容:

(1) 中心内容:练兵制器 (2) 具体内容: a、 创办军事工业:

1861年曾国藩创办安庆军械所,第一个军事工业 李鸿章在上海创办江南制造总局,最大的军事工业 b、 创办民用工业:

1 直接目的:为军事工业解决资金问题

企业:19世纪70年代李鸿章在上海创办轮船招商局,第一个民用工业。 c、 培养人才:

1)创办新式学堂

1862年, 奕訢设同文馆,北京 1863年, 李鸿章设广方言馆,上海 专门军事工艺学堂 2)派遣留学生

1872年曾国藩派遣四批,美国 詹天佑,京张铁路 d、 创办近代海军

三、洋务运动的结果和影响

三、课堂练习

(一)填空

1、1860年代 运动兴起,代表人物在朝廷有 、 ,地方有 、 、 。洋务派主张 ,以“自强”“求富”为两大口号。

2、1861年曾国藩创办第一个军事企业 ,1865年,李鸿章在 创办最大一个军事企业 ;1863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第一个民用企业 ,1862年,在奕訢主持下设立 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1872年曾国藩派 率领首批30名幼童赴 国留学。

3、洋务运动没能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推动了中国 的产生和发展,是中国 的开端,其根本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是其失败的根源。

(二)选择题

1、下列各项中,与洋务运动无关的是

A.引进西方一些先进生产技术 B.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发展 C.建立了近代化的国家政治制度 D.对外国经济侵略作了些抵制

2、洋务运动欲“自强而不强”的结局,从根本上说是因为

A.没有坚决反对西方列强的侵略 B、创办的企业生产技术落后 C.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封建生产关系 D.西方列强极力阻挠破坏

3、“中国内江外流多利,几被洋人占尽,——必须劝民自置,无事可以运官粮客货,有事可以载援兵军火,借商民之困而作自强。”以上主张属于

A、顽固派 B.资产阶级革命派 C、洋务派 D.资产阶级维新派

4、日本明治维新时期,中国正处于

A.太平天国革命时期 B、洋务运动时期 C.边疆危机时期 D.戊戌变法时期

5、“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个观点出自

A.顽固派 B.洋务派 C、资产阶级维新派 D、资产阶级革命派

6、鸦片战争爆发前,文人汪仲洋认为:西方人长腿不能弯曲,不能奔跑和跳跃,碧蓝的眼睛畏惧阳光,甚至在中午不能睁开。林则徐也认为;洋人嗜食牛羊肉,若无从我国进口的大黄、茶叶以辅食,将会消化不良而死。这种认识基于清朝的 A、闭关锁国 B、文字狱 C、重农抑商 D、吏治腐败

7、1862年,京师同文馆设立。该馆先后开设外语、化学、物理、各国史略、航海测算、国富策、万国公法等课程。据此判断,同文馆

A、标志着西学东渐进程开始 B、致力于“变科举”“改官制” C、为洋务运动培养新式人才 D、旨在宣传“德先生”“赛先生”

8、“海轮船招商局创后三年内,外轮就损失1300万两白银。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办后,江南海关每年洋布进口减少十万批”。这说明洋务运动兴办的民用企业

A、增加清政府的财政收入 B、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侵略 D、促使中国富强起来

9、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近年来,争议颇多。某课题小组收集到如下材料,最有价值的材料是 A. 长篇历史小说《李鸿章》 B.“文革”中出版《李鸿章反动言论》 C.关于李鸿章的史学论著 D.部分李鸿章奏折、书信的影印件

10.李鸿章说:“自秦政变而败亡,后世人君遂以守法为心传。自商鞅、王安石变法而诛绝,后世人臣遂以守法取容悦。今各国一变再变而蒸蒸日上,独中土以守法为兢兢,即败亡灭绝而不悔。”这表明李鸿章主张

A.改变传统的守旧思想 B.学习西方的变法图强

C.为人臣必须取悦龙颜 D.坚持中国的守法传统

11、李鸿章说:“我朝处数千年未有之奇局,„„今地球东西南朔九万里之遥胥聚于中国,此三千年一大变局也。”这里所说的“奇局、大变局”是指

A波澜壮阔的太平天国革命形势 B英法等国进攻中国的坚船利炮 C资本主义征服世界的历史潮流 D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民族危机

12、中国具有实践性的近代化探索始于

A、鸦片战争 B、洋务运动 C、太平天国 D、改革开放

13、有学者说:“洋务运动是在西方挑战引起的危机感下由沿海的地方大员开始的,”其中“西方挑战引起的危机感”是指

A、天主教传入 B、鸦片输入 C、两次鸦片战争 D、太平天国

14、真正由议论发展为实务,寄托曾国藩“防募谭思之士,智巧之匠,演习试造,以勤远略”意愿的是以下哪一个企业的创办

A、安庆军械所 B、江南制造总局 C、轮船招商局 D、同文馆

15、李鸿章说:“必先富而后能强,尤必富在民生而国本仍可益固。”洋务运动中哪一项措施符合上述思想?

A、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B、成立三支海军 C、创办轮船招商局 D创办京师同文馆

三、简释题

1、帝国的救赎

材料一 在中世纪与近代之交,林则徐观念大变,既表现了御侮的民族勇气,又表现了接纳新知识的开明,两者具有同样的光彩。、、、、、、尽管林则徐的新知中仍然参杂着种种偏见,但他是从传统的华夷观念中探出头来认识西方的人。而后才有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著名命题以及一整套兵械火器、养兵之法的议论,作为一种时代思想,它又启迪了20年以后的

3 洋务运动。

——陈旭麓《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

1)、用史实说明林则徐“既表现了御侮的民族勇气,又表现了接纳新知识的开明,两者具有同样的光彩”。

2)、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命题在当时有没有被重视并付诸实践?它的时代价值体现在哪里?

4)、如何理解“60年代,这一概念已被赋予新的意义”?

答案

一、填空:

第四篇:(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第一单元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教学反思新人教版

4《古代诗歌四首》教学反思

基本设计:以“诗”字入手,让学生明白“诗言志”;切入到《观沧海》,让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这首诗“言”的是曹操的什么“志”;然后再朗读诗歌,从读准字音到把握情感渐次进入分析;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了解诗中体现的曹操情感包括统一天下、吞吐宇宙的博大胸怀,也包括面对无边无际的空间和无始无终的时间而产生的渺小之感,当然更要让学生体会到,曹操虽然感受到这种人生的短暂和人的渺小,但正视现实,敢于向超出人力的威压挑战的勇气,感受曹操的昂扬奋发和积极进取的乐观精神;在此基础上,用一节课时间引导学生去自读《次北固山下》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前文用“你如何感受到作者的思想之情”问题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后文则用“作者是如何抓住早春的特征来写钱塘湖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进行阅读思考的;第三课时则比较阅读《天净沙•秋思》,先让学生去阅读思考诗歌表达的是什么思想,从文本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总体上,引导学生理解“诗言志”,学会从文本中寻找理由支撑自己观点,训练学生的语感,并在此基础上丰富学生的文化。

课基本上都是按照设计的思路进行的。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有不少亮点可值得借鉴。如在把握《观沧海》情感时,学生在回答“为何你要这样读”时,提到“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一句让人感受到了宇宙的浩瀚和人的渺小,而这本是我以为需要自己去提示的地方。还有在分析《钱塘湖春行》的“早”体现在哪里时,除了大家容易找到的“早莺”“新燕”“几处”“浅草”等方面,学生还找出了“水面初平”“绿杨阴”,理由也很充分,前者用《春》中的“水涨起来了”来印证,后者则说早春时杨柳最早发芽,容易被人注意。再如在讲《秋思》一诗时,学生也能抓住“枯”“老”“昏”“西风”“瘦”等词语,点出本文最主要的情感是思乡,也有学生指出“小桥流水人家”富有诗情画意,但在这里可以与其他景物联在一起,以家的感觉勾起作者的思乡之情,确有独到之见。诗歌少不了朗读,学生在充分体会了作者的情感后,能够有感情地配乐诵读。

自己对这几堂课感觉比较满意的地方有:一是在开始时把这四首诗的阅读放在如何去读古诗的背景下去读,不为教诗而教;二是能够结合曹操的背景加深学生对曹操在《观沧海》中的豪迈之情的理解,而不是简单地向学生介绍强调;三是结合刘勰、钟嵘、王夫之等人的评价来引出“苍凉慷慨、建安风骨”的特点;四是在学习《天净沙•秋思》时能够进行比较阅读,并引用钱钟书的“盖生离死别,契合伤逝怀远,皆于黄昏时分,触绪纷来,所谓最难消遣”来引导学生理解文中选择黄昏这个时间的原因,有助于对课文更深入地理解;五是学生学习气氛比较浓,课堂思维活跃。

第五篇: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4课“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教案 华东师大版

第4课“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

【内容标准】

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

2、过程与方法:访问长辈,请他们谈谈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经历和见闻,并把这些事情记录下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说明,浮夸蛮干违反经济规律,脱离实际违背科学必受惩罚。 ⑵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既有伟大成就,又有重大的失误。这表明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正视现实,积极探索,总结经验,遵循规律,才是科学的态度。 【教学要点】

重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经济建设中的严重失误造成的历史影响及其历史教训。

难点:经济建设指导思想的失误和未能及时纠正的原因。

【导入新课】

复习上一课时重点知识;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我国创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历史转变,实现了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缺乏经验和受到“左”的指导思想影响,在前进道路上出现过“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等急躁冒进的错误。

【新课探究】

一、“大跃进”

1、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设问:(1) 为什么会出现急于求成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思路:(结合 24 页

一、二两段小字部分),从 1957 年下半年国内外形势变化分析总路线产生的背景:①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没有历史先例和足够准备,只能摸索着在曲折中前进。②当时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认识存在很大的盲目性。③国内反“右倾”斗争展开,毛泽东对国内外阶级斗争形势作了过于严重的估计,④战胜资本主义的“超赶”战略滋长了急于求成情绪,以致脱离客观实际。(内因:过高估计阶级斗争的严重性,外因:战胜资本主义的“赶超”战略。) (2)提出的时间及内容:

1958 年,党中内提出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3)评价:总路线的提出造成了什么影响? 思路:这条路线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要求尽快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求富求强的强烈渴望。但由于过分强调速度是总路线的灵魂,忽视了经济建设的客观规律,助长了浮夸蛮干的风气。片面的追求工农业生产高指标、高速度的“大跃进”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结合 25 页小字部分及插图进一步说明违背科学必受惩罚)

提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是“大跃进”运动的指导思想。

2、“大跃进”的特点

片面的追求工农业生产高指标、高速度的“大跃进”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首先在农业上 1

发动起来。(结合 27 页小字部分及插图进一步说明违背科学必受惩罚)

3、“大跃进”的核心内容 全民“大炼钢铁”。(全民“大炼钢铁”,不顾实际,浪费资源,破环环境,冲击正常生产,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一个萝卜千斤重,两头毛驴拉不动”反映出虚报产量的浮夸风严重到荒谬的程度。

4、讨论:“大跃进”的后果

“大跃进”是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出现的失误,是前进中遭遇的重大挫折。“大跃进”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使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遭到重大损失,使人民生活遭到了极大的影响。

5、设问:“大跃进”本是一个褒义词,为什么在此要加上引号? 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跃进,而是急于求成的浮夸蛮干。急于求成的根源在于党中央一部分领导人对经济建设的认识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

二、人民公社

1、设问:人民公社化的实质是什么?

思路:1958年一哄而起的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过程,是以“一大二公”为主要特点的“共产风的过程”。它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使农村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它实质是“大跃进”在农村的翻版和扩大。( “一曰大,二曰公”是指经营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

2、设问:人民公社造成的严重后果是什么?

思路:建议结合 26 页

一、二段小字部分进一步说明。大办人民公社超出当时的生产力和群众觉悟的水平,搞平均主义,实际上损害了群众利益,最终造成了生产混乱、生产力下降。(如:大办公共食堂,严重脱离农村实际,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极大破坏了生产力。)

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说明了什么?

任何事物的发展,任何工作的进行,都必须做到必要性和可能性两者结合,脱离可能性、必要性就会成空中楼阁。量力而行,稳步前进才是妥善之举。 三 、国民经济的调整

1、背景:国民经济限于困境。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产生的严重后果是国民经济困难的主要原因。②从1959年起,连续三年严重自然灾害。③苏联背信弃义,突然中止与中国的合作,并让中国偿还债务(抗美援朝中苏联援中的物资)。

限于困境的后果:生产下降、物资短缺、供应困难、严重影响人民的生活。(如,许多日用品需要凭五花八门的票证实施计划供应。)

2、调整方针

1961年,八字方针即“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调整过高的不切实际的经济指标和工作要求。

充实薄弱环节,主要是抓好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这已成为当务之急。 巩固已经取得的成绩,作为进一步发展的支撑点。

克服困难,解决存在的问题后,进一步提高国民经济发展水平。

3、结果

到第三届全国人大召开(1965年初),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我国进入一个以实现“四个现代化”为目标的国民经济发展的新时期。

4、设问:片面追求高速度转向国民经济的调整,说明了什么?

思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带来的严重后果,中共中央毛泽东提倡调查研究,调整国民经济。中央领导正视现实,勇于纠错,吸取教训,实事求是,这是恢复走群众路线的优良传统。

2

【总结巩固】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同时要特别提示:尽管“左”倾失误和三年经济困难对我国经济带来严重的冲击,但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从总体上说,还是取得了令人可喜的进步。这说明社会主义是富有生命力的。

【课堂检测】

1、“大跃进”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前进道路上出现的“左”倾错误。片面追求高指标、高速度的“大跃进”运动首先从哪一行业发动起来 【 B 】 A、工业

B、农业

C、手工业

D、工商业

2、“大跃进”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后,迅速扩展到工业领域,从而掀起的群众运动【 C 】 A、对手工业的改造B、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C、人民公社化运动D、大炼钢铁运动 3、1958年党中央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后,“左”的错误严重泛滥,其主要表现是 【 C 】 ①高指标②瞎指挥③浮夸风④共产风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4、在“大跃进”高潮中,全国农村一哄而起办起人民公社,人民公社的两大特点【 D 】 ①规模大②公有化程度高③生产效率高④社员劳动积极性高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5、在“大跃进”高潮中,全国农村一哄而起,由农业合作社合并成的“一大二公”的组织形式是( C )

A. 互助组 B. 村委会 C. 人民公社 D. 农业初级社

6、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在( B )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

A.一五计划实施 B.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

C.土地改革 D.三大改造

7、1958年下半年,一位外国友人来到中国,他可能看到的情况有( D )

①农村正在进行土地改革 ②

大、中学生参加火热的社会主义建设,大炼钢铁 ③资本家正在打骂工人 ④ 农村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 A ①③④ B ②③④ C ②③ D ②④

8、1958年,中共中央错误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原因有( A )

①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 ②对国情没有完全认识清楚

③ 急于求成情绪 ④错误过高的估计了阶级斗争的严重性 A 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 ②③④ D①③④

【教学实践与反思】

上一篇:3公司保密工作制度下一篇:党组织事迹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