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院五十年成就电视片解说词

2024-04-28

建院五十年成就电视片解说词(通用4篇)

篇1:建院五十年成就电视片解说词

附件:建院五十年成就电视片解说词(第2稿)

字幕:谨以此片献给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五十周年华诞

(片名)风雨兼程五十载 扬帆科海展新姿

福建是我国东南沿海的省份,“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独特地理、温暖湿润的海洋气候,造就了多样的物种资源。这里有全国种植面积最大的杂交水稻品种;有全世界年产量最大的食用菌栽培品种;有全国推广面积最大的无性系茶叶品种……,像这样全国第一乃至世界之最的农业科研技术和品种还有很多很多,而它们的创造者大多来自福建省最高等级的农业科研机构——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2010年,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即将迎来建院五十周年的华诞,这五十年曲折而又光辉的历程,既是一部呕心沥血的科研探索史,更是一部甘于奉献的科研奋进史。

创业篇:蹉跎岁月 风雨兼程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08年,晚清政府在福州成立了福建农事试验场,之后的数十年间几易其名,经历了福建省农业科学研究所、福建省农业综合试验站,1960年,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正式建院,承担起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推广工作,帮助农民提高产量,增加收入,农业科研队伍也开始发展壮大,农业科技事业有了较快发展。

1978年的那个春天过后,福建省农业科技事业开始进入全面、快速发展的新时期。经过多次调整和充实,如今已发展成为拥有15个研究所(室)、科研体系较为完善的农牧业综合科研机构。现设有:水稻、果树、畜牧兽医、植物保护、土壤肥料、甘蔗、茶叶、作物、食品科学与农业工程、农业经济与科技信息、农业生态、生物技术、农业生物资源、食用菌等研究所和中心实验室。目前已建有福州国家水稻改良分中心、国家龙眼枇杷资源圃、国家红萍品种资源圃,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8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130多公顷实验场、圃,保存珍贵作物种质资源13000多份。

五十而知天命,半个世纪的风雨洗礼,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始终秉承着

“求实、创新、协作、奉献”的院风,代代传承,无怨无悔,将论文写在大地上,将成果留在农民家。

成就篇:厚积薄发 硕果累累

走过五十年,福建每一项重要的农业科技成果,都打上了农科院人的印记。科研是主旋律,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一直坚持以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为主,适当开展应用基础研究,着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共取得国家、部省级奖励科技成果328项,在超级稻育种、水稻转基因育种、枇杷龙眼杂交育种、畜禽疫苗、生物农药、害虫天敌生防技术、柑桔黄龙病、红萍研究等方面研究居世界先进水平,这些成果在农业生产得到广泛应用,有力地促进了福建农业科技进步、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村的经济振兴。

发挥龙头带动作用,组织全省水稻育种攻关取得巨大成效。连续20年组织全省有关科技人员,开展全省水稻育种攻关,育出69个水稻品种(组合),获国家、部、省科技进步奖33项,水稻抗瘟育种和超高产育种居国内领先水平。选育的新品种(组合)占全省水稻生产面积的85%以上,在省内累计推广近2亿亩,增产稻谷405万吨,创社会效益40.5亿元。一批较突出的品种和组合在我国南方大面积推广,占全国杂交稻推广面积的40%。水稻育种创新成果的有力支撑,使全省水稻品种每3~5年更换一次,单产每5年增产5%。著名杂交水稻专家谢华安院士,培育出杂交水稻“籼优63”,在全国16省区大面积推广,连续15年成为我国单年推广面积最大的水稻良种,这些年,还在超级稻及再生稻育种研究上屡有突破,多次打破单产记录。正是一代代水稻育种工作者的薪火相承,踏实耕耘,使福建的水稻育种进入了世界领先水平,为我国粮食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

亚热带特色水果育种成效突出。选育的“早钟6号”枇杷,是我国第一个通过有性杂交培育的枇杷新品种,已占全省枇杷栽培总面积的1/3,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培育的龙眼新品种“立冬本”,是目前国内最晚熟的龙眼新品种。1995年以来,在全省新植枇杷、龙眼面积中,福建省农业科学院选育的新品种分别占90%和60%。

乌龙茶育种居国内先进水平。福建省农业科学院选育的茶叶良种已累计推广100多万亩,是全国无性系茶叶良种中推广最多的品种。“福云”

系列茶叶良种推广到江南各产茶省。

甘蔗良种一直覆盖全省60%以上。选育的甘蔗新品种累计推广800万亩。“闽糖70-611”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90年代以来,我院又选育甘蔗新品种5个,其中“闽糖86-05”成为福建蔗区旱地甘蔗新一代主栽品种。

抗虫转基因水稻育种达国际先进水平。成功地培育出多个抗虫转基因水稻品系,建立了规模化、成熟的抗虫转基因水稻转化体系。通过国家863项目验收,整体研究达国际先进水平。至今共研制出78份抗虫转基因水稻,获得农业部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审批,引起国际权威的科学杂志《NATURE BIOTECHNOLOGY》的关注。

动物疫病防治技术效益显著。在国内率先发现并分离番鸭细小病毒,成功研制出快速诊断试剂和活疫苗,获国家一类新兽药证书,这是由我国首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该研究成果居国际领先水平,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该成果和技术已在全国9个省市应用,年创社会经济效益2亿元。

生物农药促进了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研制的“高效生物杀虫剂BtA”,使茶叶产品合格率从过去的28%提高到98%。已在我省蔬菜、茶叶上分别应用30多万亩次和20多万亩次,目前全省万亩以上的绿色蔬菜基地有70%使用该产品。研制出的“青枯病生物杀菌剂ANTI-8089”,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在全省烟草等作物上应用达5.6万亩次,田间防效达75%-85%。

实现了害虫天敌工厂化生产。成功研制出捕食螨人工替代饲料配方,实现捕食螨工厂化生产,建成我国第一家年生产能力达110亿只捕食螨的繁育基地,解决了多年困扰我国捕食螨学科发展过程中,大量繁殖、贮运、释放、与环境协调的难题,平均控制害螨效果达89.6%~92.7%,防治费用比化学防治降低40%~60%,已在福建、广东、新疆等11个省市的柑桔、棉花、毛竹、茶叶、苹果等作物上推广应用。

山地生态恢复与生态农业技术研究成果显著。开展丘陵山地生态果园模式与红壤综合保育技术研究,通过大量引进与选育优良牧草品种,并配套合理栽培与调控技术,形成“果-草-牧-菌-沼-保育红壤”的良性循环模式,在省内外累计示范推广200多万亩,水土流失防控率达80%以上。

在国内外率先选育3个决明牧草品种,通过国家审定;深入研究决明属牧草栽培食用菌等综合利用技术;以山地生态恢复为核心拓展循环利用技术研究与应用,取得良好的综合效益。

食用菌研究居世界领先水平。选育并保藏各类食(药)用菌近1000株,其中双孢蘑菇种质资源量占世界第三位,培育出杂交新菌株As2796系列占全国蘑菇用种量的80%,累计推广16亿多平方米,生产鲜菇1600万吨,新增菇农收入700多亿元。福建省已成为世界双孢蘑菇科学研究、栽培生产与加工出口的中心之一,为中国食用菌产业规模领先于世界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蔬菜、瓜果等作物育种与栽培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改革开放初期开始引进国外优良蔬菜瓜果良种,进行筛选、利用,共引进蔬菜新品种497个,筛选出适宜福建省种植的品种106个,为福建省的菜篮子工程建设作出巨大贡献。

此外,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在土壤识别与优化施肥成果应用推广、稻萍鱼高产体系研究、禽霍乱荚膜抗原新型疫苗的研究、花卉园艺作物研究、农产品加工研究及台湾农业研究与探索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突破,为福建省农业科技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走过五十年,当我们蓦然回首,发现身后留下的是一串串熠熠生辉的星光,而那些闪亮却是前辈用无数的汗水凝成。正是他们用勤勉实干,一步一个脚印地挺起了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的脊梁。

创新篇:励精图治 开拓创新

走过五十年,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是一派崭新的气象。

这里有一组数据: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国家级专家5人、省级专家14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76人;有35位科技人员进入国家、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高级专业技术人员313名。人事部在这里设立了博士后工作站和引智基地;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在这里联合创办研究生教学实习基地;科技特派员学院在这里落户。

这里还有一组数据:新建的农业高新技术研究中心占地面积 2215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1033平方米,建筑高度92.1米,总投资约1.2亿元,是目前全国最高、设备最先进的农业科研大楼之一。

优秀的人才队伍与现代化的科研条件,组合出强大的科技生产力。整合人才资源,整合学科优势,形成规模化的兵团作战,创新型研究在这里实现了华丽的转身。农业生态过程与资源合理利用;动物传染病防控技术研究;水稻分子设计研究;微生物基础生物学与农业生物药物的研究与应用;粮经作物育种技术创新与优良品种选育;功能性食品资源生物技术与农产品深加工;特色园艺作物育种与技术创新和植物有害生物灾变规律及综合治理研究;闽台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研究;食用菌研究。这十个创新团队的建立,全面提高了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服务能力,为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的再次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些年,福建省农科院先后派出300多人次的科技人员出国进修考察,相继举办了“亚太区域柑桔黄龙病学术讨论会”、“国际红萍学术讨论会”、“国际生物入侵大会”、“台湾农业发展探讨”等十多场影响较大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与国际水稻研究所,国际肥料发展中心,国际原子能机构,联合国粮农组织,澳大利亚农业研究中心以及美国、德国、瑞典等国的高校或科研机构,建立了卓有成效的科技交流与合作关系,为科技创新注入新鲜的血液和活跃的思想。

决策篇:凝心聚力 服务三农

五十年来,无论身处逆境还是在革新的道路上,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总有一支团结奋进的领导班子,充分发挥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开展凝聚力工程建设,抓住变革的机遇,科学决策,为全院的发展积累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科技在农业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服务农村、服务农民,主动参与农业经济建设主战场,是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五十年办院形成的重要传统。

近年来,以选派百名科技人员联系和服务百家农业企业、百名科技人员下乡服务“三农”的“双百行动”在八闽大地轰轰烈烈的展开,我院组织了114位科技人员深入到全省40个县(市、区),联系284家企业,推广水稻、果树、蔬菜、茶叶等新品种88个,引进台湾地区以及国外良种188个,示范推广面积369.3万亩,创社会经济效益17.4亿元。

2010年,我院借助福建省政府应急救灾系统的农村远程培训,覆盖全省1万多个行政村,在全国首次实现了互动式直播授课,受教育农民达到42万人次。

科技特派员机制在这里得到了灵活运用,由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参股的华龙饲料集团已经发展成年产值超亿元的科技企业,被列为全国饲料行业百强企业;由我院科技人员领办的闽科生物科技、光华百斯特都壮大成为年产超亿元的企业;由我院科技人员入股的鸿翔农庄带动了整个清流花卉产业的发展……

“走出去”。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主动参加社会展会活动,历年的“3.18”、“6.18”、“农博会”、“茶博会”上都能见到我院的新成果、新技术,社会反响强烈;“请进来”。院地合作、院所合作频繁,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正朝着一所没有围墙的高等科研机构迈进。

这些服务“三农“的新思路、新做法,得到了福建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肯定,也得到社会舆论的高度评价,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科技日报、农民日报等国家媒体频繁地正面宣传了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五十年来,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积淀着七种科学精神(本段拟简写),一是热爱祖国,矢志不移的奉献精神;二是关怀农民,献身科学的惠农思想;三是立志科学,严格严谨的科学作风;四是学而不厌,自主创新的求索精神;五是深入田间,深入农村的实践精神;六是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七是诲人不倦,抚育青年的人梯品格。这七种精神凝聚成为农业科研工作者的座右铭,激励着一代代农科院人奋发图强、开拓进取。

展望篇:扬帆科海 见证荣光

2007年,“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表述庄重地出现在中共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文件中。作为福建唯一的综合性农业科研机构,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担负着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三农”服务的特殊职责和神圣使命。新大楼、新园区的建设将为下一个五十年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十年庆典已经圆满落下帷幕,成功属于过去,脚下永远是新的起点,我们将再度扬起智慧的风帆,满载收获金秋的期待,驶向深遂科学海洋的彼岸!

(完)

篇2:建院五十年成就电视片解说词

大家好!七月的欢歌唱响祖国大地,七月的医院迎来喜庆的节日。在这锣鼓喧天、红旗招展,载歌载舞的欢庆夜晚,我们的心情十分激动,首先我代表医院党政班子对参加晚会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感谢党委、林业局多年来对医院的支持和扶持,是党委、林业局医院体制改革的政策,为医院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感谢曾为医院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医院老领导、老前辈,是您们的优良传统和榜样的力量,让我们能够披荆斩棘,再创辉煌。感谢一直以来对医院工作默默关心和帮助的各兄弟单位和全局父老乡亲,没有你们就没有我们今天的欢乐和收获。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谢谢!

忆往昔,峥嵘岁月。五十五年寒来暑往,五十五个春秋夏冬,历史的长河不会忘记,岁月的沧桑记载了过去,职工医院历经了几代人的风霜雪雨,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发展成为今天的拥有175张床位,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为一体的综合性二级甲等医院。2008年局党委、林业局体制改革的政策,更给医院带来了明媚的春天,建立新机制,打破大锅饭,开展新技术,换来新面貌,职工医院的今天灯火辉煌。现在,我们的患者增加到100多人,已被确定为五常市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院,2009年1月至2009年5月,住院患者988人次,比去年同期增加了439人,业务收入3800.720.89元,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84%,床位使用率达70%,5月份收入达到了105万元。人均工资翻番,最高达3000多元,最低1000元。

展望未来,我们豪情满怀。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决不辜负党委林业局的殷切期望,不辜负全局父老乡亲的深情厚望和全院职工的热切盼望,让职工医院成为全院职工的物质家园,全体患者的精神家园,成为和谐林区建设中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篇3:建院五十年成就电视片解说词

这当中, 电视剧的题材和主题的发展变化更加明显。对于电视剧的创作而言, 题材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 如果电视剧能结合市场的需求和观众的欣赏心理, 这就为电视剧的成功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再者, 题材的选择对电视剧主题定位的展现也有一定的相关性和制约性, 电视剧的题材是表达主题思想, 确定感情基调的重要在载体。

和任何事物的发展过程一样, 电视剧的发展过程, 也是显现了阶段性的。纵观这五十年的发展历史, 可作如下阶段分析:

第一个阶段:中国电视剧诞生期 (1958年----1966年)

中国的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在1958年6月15日诞生, 是由北京电视台直播的黑白电视剧。讲述了一位母亲将仅有的一口菜饼子留给女儿, 在饥寒交迫中死去的故事。它的出现, 意味着演剧形式经历过舞台演剧, 银幕演剧, 电声广播演剧之后, 一种新兴的第四种演剧形式的诞生。

这一时期正是我国处于文革的前夕, 大跃进的时代背景下出现了一系列的直播电视剧, 他们大都取材于工业, 农业, 国防, 历史等方面, 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思想指导艺术行为。比如《党救活了他》, 《长征路上》, 《雷锋》等等。这些电视剧以现实生活为创作依据, 歌颂英雄, 歌颂时代, 表现新生活为主, 强化了教化的功能, 而且现场创作都是以“一次性”的, 没有保存的复制制资料。

第二阶段:停滞期的中国电视剧 (1966年----1976年)

这是一个过渡性的阶段。此时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中国社会, 在艺术创作中出现了“三突出”的创作原则:突出正面人物, 突出英雄人物, 突出主要人物。文艺作品中都是“高, 大, 全”的神化的英雄人物形象。任务脱离实际生活, 成为不食人间烟火的英雄, 而作为陪衬的群众大都是毫无头脑的疯狂追随着。以至于十年“文革”, 只有几部电视剧作品。1975年上海电视台录制播放了《公社党委书记的女儿》和《神圣的职责》, 均是反映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扎根农村的内容。都是配合阶级斗争的电视剧, 犹豫遵循“文艺为党政服务”的指导原则, 电视剧在现实主义的道路上出现了曲解现实的倾向, 以政治需要为前提, 对社会真正的现实, 对人们水深火热的生活视而不见。

第三阶段:苏醒时期的中国电视剧 (1978年-----1984年)

随着1976年4月5日北京天安门广场上发生的揭露和批判“四人帮”的伟大革命斗争, 1978年广播电视剧团和北京电视台合作录制的《三家亲》, 这也是中国电视剧开始复苏的标志。在这期间, 在社会变革的舞台上中国电视剧复兴, 在劫后余生中中国电视剧进行多方位的文化思考, 中国电视剧获得了艺术形态的大解放, 电视剧观念的改变又为大发展注入了生机。值得一提的是在1981年, 首次播出了中国第一部电视连续剧《敌营十八年》, 在这之前中国的电视剧还是单本剧和短剧。

这一阶段, 全国播出的电视剧高达到945集。电视剧的选题创作主要集中在“伤痕”, “反思”, “国企改革”上, 对人性的反思, 对文革后伤痕的追问, 对国家名族未来命运的关注构成当时的创作热点。而像《乔厂长上任》《女记者的画外音》等改革题材的作品也是以讴歌的姿态出现在屏幕上, “出现矛盾----陷入困境----解决矛盾”是这类题材电视剧的叙事程式。这个时期的电视剧已经是显现出生活是创作的本源这个艺术命题。

第四阶段, 中国电视剧的审美探索阶段 (1984年---1990年)

在这期间, 中国电视剧的发展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 之后迅猛发展。在1984年的中日电视艺术交流活动中, 日本给中国带来了五部电视剧, 其中《阿信》的播出引起轰动, 此时看电视剧被赋予了从中获得可以知道现实生活行为方式的意义, 电视剧对人们的行为方式带有很大的引领作用。

1986年, 电视剧的发展实现了其艺术地位的确定。全国电视剧1510集, 一批久经不衰的经典电视剧成为支撑电视剧发展的坚实地基。其中, 《红楼梦》《西游记》《雪野》《努尔哈赤》等连续剧真正提升了中国电视剧制作的整体质量水平。

《渴望》的播出所引起的“渴望”热, 使1990年的冬天成为“暖冬”。中国第一部室内剧54集《渴望》诞生, 万人空巷的壮景至今让人难以忘怀, “举国皆哀刘慧芳, 举国皆骂王沪生, 万众皆叹宋大成”, 成为当年的一道独特风景, 也是电视剧传播史上不可不提的着名事件。在总体风格的把握上, 《渴望》趋于俗, 这个俗不是低俗, 庸俗, 粗俗, 而是通俗, 即大众文化。《渴望》的创作初衷是“让老百姓爱看”, 该剧故事性强, 着重展示着任务的性格和命运, 写普通人的生活, 写普通人的感情, 能够抓住观众, 的确实现了创作者的初衷。

第五阶段:中国电视剧的多元化发展 (1990年至今)

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 中国电视剧开始进入多元文化并进行发展的繁荣阶段。主导文化, 精英文化, 通俗文化三者在电视剧领域既有交锋又有融合, 总体而言, 三种文化以既独立又合作的姿态寻找融通的平衡点。

受《渴望》成功的影响, 中国电视发展史上产生了大量带有平民叙事风格的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开创了喜剧自嘲的风格, 《过把瘾》以细腻的感情, 戏谑的方式写了方言和杜梅两个人之间的磕磕绊绊, 王朔的原作满足了大家的审美口味, 悲剧是的结尾意味深长。《情满珠江》《外来妹》开创了主旋律电视剧的通俗化叙事, “亲情”是电视剧情感元素中比较稳定的构成元素, 受中国特殊国情的影响, 影视艺术对爱情的书写前期是遮掩, 目前是毫无遮拦, 这就促成了带有平民情怀的电视剧对亲情的处理愈发坦荡与成熟。

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古典和近代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增加也是“主旋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历史人物题材如《司马迁》、《林则徐》、《杨家将》等传纪性的电视剧, 或者是历史事件题材如《北洋水师》、《太平天国》等文献性的电视剧, 它们都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表达爱国主义精神为基本视角。

还有, 大量“戏说历史”的电视剧的出现, 这些戏说历史的电视剧选择的题材都与当前中国现实的政治力量没有直接关联, 《戏说乾隆》和《还珠格格》是其代表, 1999年《还珠格格》在中国风靡一时, 在上海甚至创造了42%以上的收视记录。这表明, “戏说历史”的电视剧在中国的确有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在这些电视剧中, 历史被虚拟化为假定的陌生舞台, 上演的完全是一种宣泄性的游戏。这些电视剧在给予观众解构过去所形成的历史概念的快感的同时, 也将当代人的压抑、苦闷、不安通过历史的游戏得到了释放。

纵观中国电视剧这五十年的发展历程, 从中不难发现, 中国电视剧主题内容的发展始终伴随着中国电视剧观念的更变, 伴随着政治, 经济, 文化的发展而发生这文化上的位移。可以说中国电视剧的发展鉴证和显现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史。总之, 中国电视剧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永远不会是一个固定不定的模式。

摘要:中国电视剧自从1958年出现到现在2008年, 经过了整整五十年的发展变化, 其中主题内容的发展始终伴随着中国电视剧观念的更变, 伴随着政治, 经济, 文化的发展而发生这文化上的位移。可以说中国电视剧的发展鉴证和显现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史。中国电视剧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五个主要的阶段, 并正在高速变化发展着, 走向一个题材主体多元化的时代。

篇4:建院五十年成就电视片解说词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的聚会举行山东省机械设计研究院建院五十周年庆典暨产学研合作创新发展高峰论坛,在此我谨代表山东省人民政府向研究院的全体干部职工表示热烈的祝贺,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以及各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界的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五十周年来,一代又一代的研究院人,在省委和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满怀着对科研工作的热爱和对科技事业的追求,艰苦探索、开拓进取、团结协作、锐意创新,取得了辉煌成就。为我省机械装备制造业的创新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先后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与优秀设计奖100多项,专利50多项。培养和凝聚了一大批的优秀科研人员,承担了数百项机械设计和产品研发工作,特别是在超高压焦联电缆工程设计、数控装备、新材料、模具技术、工业检测等领域突破了一批关键技术。

目前研究院已发展成为具有机械工程设计、共性技术研究、新产品研发、技术信息服务、质量标准检验检测和人才培育等门类齐全的综合性科研院所,成为我省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这些成绩的取得是研究院历任专家学者和全体干部职工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全省科研工作者相互协作支持的结果,也是兄弟省市的研究院所以及各级领导、各位专家全力关心支持的结果,我谨代表山东省人民政府对大家辛勤的工作和关心支持表示中心的感谢!

当前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经济发展总体向好,但回升的基础还不牢固,面临的困难依然很多,竞争更趋激烈,要想走出困境最终要靠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

姜大明生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讲:“每一次大的经济危机或金融危机都会引发科学技术的新的突破,会带来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更大转变”。所以当前机械工业装备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和基础性行业,既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形势,更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希望省机械设计院全体干部职工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认真学新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和省委九届八次、九次全代会的精神,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不断开发新技术拓展新领域取得新成果。为推进我省机械产业振兴发展,为促进我省经济调结构转方式提供更加坚实的科技支撑。要继续发扬优良传统,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打造行业技术创新平台,努力在机械设计关键和关键领域取得突破,要大力加强创新型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切实抓好培养、引进和使用三者的关键环节,紧紧把握当前有利时机,积极创造环境适应更多更高层次的人才到研究院创新创业。要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进一步完善内部体制机制建设,加强科学管理积极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激发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新活力,把研究院的各项工作不断推向前进。

上一篇:时候面试自我介绍下一篇:各国光伏补贴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