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原则

2023-04-07

第一篇: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原则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的原则

课堂是教学活动存在的场所,它仅仅是一个知识单一传输的场所,还是更应当成为促进学生的智慧、情感、人格、教养等生命品质全面发展的舞台?它关注的仅仅是学生的跟前利益(如各种考试分数),还是更应当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课堂是一个生命发展场,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它应当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使生命得到不断的成长。在我们的课堂里,要使学生的生命潜能真正从沉睡中被唤醒,真正迸发出蓬勃的生命活力,必须努力改变过去那种沉闷、呆滞的局面,要让学生这个主体真正“动”起来,必需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设计符合他们的活动。教学设计上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问题出发,设计出多样化、弹性化的教学方案,教学内容上要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

一、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教学方案

教学设计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接受刺激,积极思维,心理结构和业绩行为发生持久变化的过程和结果;“学情分析”应当成为教学设计的依据。因此,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当以学生为依据,分析学情,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讲学生之所缺,练学生之所需。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分析教学内容、选择教学策略、设计有效的教学程序,力求使有效学习发生在每个学生身上。

在本节课的开头,我设计了一个学生在家中使用电脑情况的调查,结果发现90%的家庭不让学生自由地使用电脑,通过反问学生为什么,为下面的计算机硬件学习打下伏笔。学生的实际情况是学生对计算机的了解不是很专业,学生还缺乏计算机硬件方面的知识,学生自我感觉还要加强计算机硬件知识的学习,因此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也就有了。

教学要获得成功,就必须想方设法启动学生的内驱力,将外在的教学目标系统转换为学生的心理需要,成为学生的学习目标。只有当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了兴趣,形成了内在的需要和动机,他才能具有达成目标的主动性,教学目标的实现才有保证。

二、从学生的问题出发设计教学 教学的任务是组织学生学习,因此教学设计要从学生的真实问题出发,而不是从教材或从教师假想的问题出发。教师的教学设计应该只是一个构想,而不是一份现成的施工图。课前,教师要依据自己对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及思维习惯、学习方式等的了解,对课堂教学进行具体的、充分的设计与构想。凭借自己的经验,充分考虑学生随时出现的问题,在构想的基础上展开教学活动。

在选购计算机配件这个活动环节中,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知道了组成计算机的各种硬件,但对各种硬件的接口还不是很了解,因此选购的计算机硬件是不是能兼容,这对学生来说是个新问题,提出这一问题后,我再引导学生学习硬件接口的有关知识。学生感觉自己对计算机硬件的了解还真的十分缺乏,自主学习的欲望更加强烈。

从问题出发设计教学,关键是要把握学生既有的认知与新现象、新事实的矛盾,然后再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或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发现这一矛盾,这样才会引发真正有效的学习活动,才能真正让学生学有所思。

设计教学活动的基础是要了解学生,是要真正激发学生对未知问题的求知欲望。但在日常教学中,或公开课、观摩课中,假问题、假启发屡见不鲜。有的教师精心设计展示了许多与新课相关的图片或实物,然后满怀激情地启发学生,问他们知道不知道或愿不愿意了解其中的奥秘,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愿意”,事实上许多学生已经学习并掌握了“新课”的问题和内容,所有的“发现”与“兴奋”,都不过是在做秀。

三、设计多种适合于学生的学习方式 “要关心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要用多种学习方法来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 这些已成为我们广大教师的共识。传统的课堂教学,学生主要是听教师讲解,看教师提供的教具,图片或图像,在毫无兴趣的学习过程中进行思考与记忆,结果花费了不少工夫,但教学效果并不好。

新课程提倡“做中学”,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在操作实践的具体过程中进行学习,让学生从自己或他人的直接经验出发,通过再发现来进行学习。教师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不但要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设计不同的学习方式,还要努力在同一学习任务中体现学生学习方式上的差异,尽量使不同的学生都有不同的尝试的机会。

在统一活动的设计上,也要给学生留一点选择的余地。给学生们一个自主活动的空间,让他们有机会去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机会迸发出更多的创新思维的火花。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应该在传统的模式上有所突破,要创设研究性、协作性和自主性学习方式的环境,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具体我们可以使用以下的方法。

1、任务驱动学习法

以"任务"为驱动,改变原有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构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教学。以浅显易学的实例(操作)带动理论的学习和应用软件的操作。每项内容从完成某一“任务”着手,“任务”是教学活动的切入点,是师生活动内容的核心,是教学环节的连接点,是教学过程的转折点,是全体师生的共同兴奋点,应该融入师生的共同智慧。“任务”的形式可以是文字形式(文字说明),图表呈现,或观察得出任务,讨论得出任务,也可以边学习边得也任务。

2、课题解决学习法

学生需要自己去寻求答案,学生的已知条件比“任务”学习少,学生需要更大的自主性,创造性工作的成分更多,更能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复杂的现实问题,发展学生的信息能力。

3、协作学习法

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支持学生之间进行交互活动,学生利用计算机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进行互教互学,小组讨论和小组解决问题等合作性学习活动。由多个各有所长的学习者针对同一学习内容彼此交互和合作,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通过竞争,协同,帮助,分工等形式达到对学习内容的深刻理解和领悟。

四、用弹性化设计教学方案

在进行教学方案设计时,要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与空间,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教学过程的设计重在由何开始,如何推进,如何转折等过程策划。在实施过程中,弹性设计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给学生留有自主探究的空间。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教学中我们需要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提出问题的欲望和解决问题的热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加强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综合考虑教学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动态地调整教学过程。多做弹性的教学设计,这样有助于学生学习和有个性地、持续地、和谐地发展。

在活动任务一中,我要求学生到中关村在线硬件行情网站,找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计算机主要部件。有的学生根据自己家中电脑配置的方案找,有的根据学校机房电脑配置的方案找。总之都能主动地找好自己喜爱的配件。学生能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好配件,说明学生在学习了硬件基本知识后,能主动探究完成教学设计中提出的任务。

2.给学生留有合作交流的空间。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一个认知过程,也是学生学习交流合作的过程,还是教师学生交流合作的过程。课堂是师生学习的主阵地,应该是愉悦的、丰富多彩的。弹性化教学方案的设计是把学生的发展放在关注中心位置,为师生教学过程创造性的发挥提供时空保证,展现的是真实的课堂。

在完成活动任务一后,我提出了第二个任务: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到中关村在线的模拟攒机网注册一个用户,完成一台台式机的计算机配件选购。这个任务既有合作又有竞争,小组要尽快完成任务,又要统一思想,对所选配件都要认可。在这个活动中学生积极参与,组内个体之间相互协作,讨论交流,每个小组成员都使出浑身解数为同伴设计、指点,相互帮助,树立自信心。我看得出学生的情绪高涨,也特别用心。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所学知识得到升华,能力得到培养,交流合作意识也得到强化。

3.给学生个性差异留有空间。学生的学习是高度个性化的行为,对同一学习内容,每个学生都可能因为各自的经验、实践能力、理解水平和个性差异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思维。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并顺应其发展。

在本节课中,学生对电脑配件的选购因各自的经验不同,选择的电脑配件的方式也不相同,有的根据价格选择,有的根据性能选择,有的根据排行榜选择。我没有要求所有学生按同一标准选择,而是尊重个体差异,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自由选择、自主判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

教学设计要体现差异教学原则:《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而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在他们身上既体现着发展的共同性特征,又表现出巨大的个体差异。由于各种因素影响,信息技术课堂上所表现出的差异性尤为明显。因此,如何开展差异教学,如何将差异变为优势,缩短学生间的差距,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就成为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必须努力探索的问题。

第二篇:小学语文教学使用信息技术的原则和方法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有机结合的原则与方法

【摘 要】怎样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机结合呢?首先,教师要遵循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原则;其次,要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独特功能。其次,要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独特功能。再次就是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发挥信息技术的独特功能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落实,需要一定的教学方法的支持。

【关键词】信息技术

使用

技术整合

原则与方法

信息技术进入小学语文教学,可以提高课堂教学信息传播的质量和效率,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有利于实现教学优化,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怎样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机结合呢?根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的实践,我的体会是:

首先,教师要遵循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原则;其次,要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独特功能。

一、遵循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原则

1、要根据学习对象的学习特点小学语文教学的对象是小学生,他们处于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图画、动画、声频、视频等教学媒体,生动具体、直观形象,具有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的功能。通过信息技术,用多种媒体呈现学习材料,可以使学习过程生动活泼,更具吸引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动机。但是,小学阶段也是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阶段,切不可因为滥用使用信息技术,使学生丧失思维能力的训练机会。

2、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阅读文本,倾听对话,感悟思想,体会情感,揣摩表达,积累语言,表达运用,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一切教学手段都是服从于此的。因此,在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两者关系中,小学语文教学是主体,信息技术是为优化教学服务的。因此,小学语文教学运用信息技术,通过多媒体调动学生的感官多方面参与语文学习活动,提高学习语言的兴趣,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语言训练上来。

3、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运用信息技术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实施教学过程最优化为目的的,因此必须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合理选择教学媒体和信息技术手段,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切忌盲目性。没有哪一种教学手段是万能的,只有真正能够促进学生学习,利于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手段,才是有效的。信息技术手段也不例外。

4、要注意多种媒体使用的综合性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尽可能把音与像、动与静、图与文有机地结合起来,提供多种感知材料,以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知、理解与运用能力。信息技术只是多种媒体的一部分,语文教学中,黑板、粉笔、实物、纸质的挂图和图片等传统媒体,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信息技术媒体应与传统媒体有机结合,整合使用,以充分发挥媒体促进教学的作用。

5、要精心设计教学媒体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要求教师在熟练掌握信息技术手段的同时,变革自己的教学设计行为。备课时,教师要系统考虑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资源和教学条件等多种因素之间的关系,从知识点、学习水平、媒体内容与形式、使用方式、使用效果等方面,进行信息技术的应用分析,设计教学媒体。将教学媒体设计作为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之一,成为教学方案的要目。

二、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发挥信息技术的独特功能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落实,需要一定的教学方法的支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条件,常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即通过信息技术,运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和创设语文学习所必须的情境进行教学。或播放故事,或配乐朗读,或呈现图形图像,或观看动画,或观看视频等。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呈现图形图像,图文结合,使学生直观感知课文的情境。句段理解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难点,用动画、视频等再现文本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教学《雷雨》的起始阶段,我播放视频,让学生边听轰隆隆的雷声和哗啦啦的下雨声,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具体感受雷雨前、雷雨中自然界的景象变化,从而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产生探究自然界奥秘的动机。为使学生理解句子:“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我再次让学生观看视频剪辑:屏幕上厚厚的黑云笼罩着整个天空,天色十分昏暗。学生观看视频剪辑的同时,思考以下问题:1.“满天”是什么意思?2.“黑沉沉”写出了乌云怎么样的变化?3.“压”字说明当时的云层怎么样?4.黑沉沉的乌云向你直压过来,你感到怎样?然后,引导学生感受场景,品词析句。

2、模拟教学法。即利用各种媒体,模拟文本内容的动态变化过程进行教学。小学语文课文里的常识性说明文,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或知识积累不足,根据课文的文本难以理解一些科学性知识。如果用多媒体模拟,学生就可以身临其境,从而解决教学的难点。在教学科学小品文《琥珀》时,教学的重难点是,“理解科学家是怎样根据这块琥珀进行想象的,体会科学家想象的依据”。为了解决这一难点,我利用从网上下载的教学课件开展教学,如点击“松林与海水”课件,便会出现地壳变化使海水淹没松林的场景,并可以清楚地看见水下的松树如何慢慢腐烂,松脂球脱落出来,一齐深埋在淤泥里的情景。

3、课前预习法。即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开展自主学习,并接受辅导。“精读课文”教学之前,我布置学生课前预习,要求学生上网查阅与课文学习有关的资料。课上,安排学生交流的生平、作品等文学常识和课文写作背景、时代背景介绍等。有些课文,涉及到社会、环境、历史、军事等学科的知识,学生对这样的课文非常感兴趣。

4、技能指导法。即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对学生的语文技能进行指导。听、说、读、写等语文基本技能的训练,利用信息技术实施指导,可以提高训练效果。如,可以用多媒体播放录音,组织学生进行听话、记忆、复述等活动,可以训练、指导学生的“听”“说”等技能。可以通过播放范读,指导学生的朗读。可以利用大屏幕呈现阅读材料,进行拓展阅读训练;呈现汉字在田字格中的书写过程,指导学生学习笔顺、分析字形和书写汉字等。可以用媒体呈现同题佳作,供学生借鉴,实现习作指导;将学生的作文展现出来,组织学生进行评改训练,实现作文修改的指导。《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以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的尝试,与此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本人将以此要求为目标,继续探索小学语文教学和信息技术整合的新形式、新方法。 【参考文献】《小学语文教育》

《教育技术培训教程》

第三篇: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使用原则和方法

封面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现代化的不断推进,教育媒体纷纷触电,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逐渐在课堂教学中推广使用,它必将引发一场从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手段到教育模式、教育过程等全方位的深刻变革,在现代教育中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本文拟就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谈几点看法。多媒体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现代媒体能够同时获取、处理、编辑、存储、展示包括文字、图形、声音、动画等不同形态的信息,它进入课堂后,使教育、教学超越传统视野,使课堂冲破了时空限制,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加了教学的密度的容量,创造出知识、学问来源多元化的文化教育环境,为学生个性、素质的发展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天地。运用多媒体动画功能,体味人物内心活动。现代教学的直观性原则认为教学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经验,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细致的观察,培养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语文教学 应用

目录

一、遵循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原则

1、要根据学习对象的学习特点

2、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

3、要有明确的目的性

4、要注意多种媒体使用的综合性

5、要精心设计教学媒体

二、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发挥信息技术的独特功能

1、情境教学法

2、模拟教学法

3、课前预习法

4、技能指导法

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使用

原则和方法

(07届函授班 XX)

信息技术进入小学语文教学,可以提高课堂教学信息传播的质量和效率,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有利于实现教学优化,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怎样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机结合呢?根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的实践,笔者的体会是:首先,教师要遵循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原则;其次,要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独特功能。

一、遵循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原则

1、要根据学习对象的学习特点

小学语文教学的对象是小学生,他们处于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图画、动画、声频、视频等教学媒体,生动具体、直观形象,具有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的功能。通过信息技术,用多种媒体呈现学习材料,可以使学习过程生动活泼,更具吸引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动机。但是,小学阶段也是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阶段,切不可因为滥用使用信息技术,使学生丧失思维能力的训练机会。

2、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

阅读文本,倾听对话,感悟思想,体会情感,揣摩表达,积累语言,表达运用,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一切教学手段

都是服从于此的。因此,在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两者关系中,小学语文教学是主体,信息技术是为优化教学服务的。因此,小学语文教学运用信息技术,通过多媒体调动学生的感官多方面参与语文学习活动,提高学习语言的兴趣,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语言训练上来。

3、要有明确的目的性

运用信息技术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实施教学过程最优化为目的的,因此必须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合理选择教学媒体和信息技术手段,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切忌盲目性。没有哪一种教学手段是万能的,只有真正能够促进学生学习,利于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手段,才是有效的。信息技术手段也不例外。

4、要注意多种媒体使用的综合性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尽可能把音与像、动与静、图与文有机地结合起来,提供多种感知材料,以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知、理解与运用能力。信息技术只是多种媒体的一部分,语文教学中,黑板、粉笔、实物、纸质的挂图和图片等传统媒体,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信息技术媒体应与传统媒体有机结合,整合使用,以充分发挥媒体促进教学的作用。

5、要精心设计教学媒体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要求教师在熟练掌握信息技术手段的同时,变革自己的教学设计行为。备课时,教师要系统

考虑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资源和教学条件等多种因素之间的关系,从知识点、学习水平、媒体内容与形式、使用方式、使用效果等方面,进行信息技术的应用分析,设计教学媒体。将教学媒体设计作为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之一,成为教学方案的要目。

二、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发挥信息技术的独特功能 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落实,需要一定的教学方法的支持。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条件,常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即通过信息技术,运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和创设语文学习所必须的情境进行教学。或播放故事,或配乐朗读,或呈现图形图像,或观看动画,或观看视频等。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呈现图形图像,图文结合,使学生直观感知课文的情境。句段理解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难点,用动画、视频等再现文本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教学《雷雨》的起始阶段,笔者播放视频,让学生边听轰隆隆的雷声和哗啦啦的下雨声,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具体感受雷雨前、雷雨中自然界的景象变化,从而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产生探究自然界奥秘的动机。为使学生理解句子:“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笔者再次让学生观看视频剪辑:屏幕上厚厚的黑云笼罩着整个天空,天色十分昏暗。学生观看视频剪辑的同时,思考以下问题:1.“满天”是什么意思?2.“黑沉沉”写出了乌云怎么样的变化?3.“压”

字说明当时的云层怎么样?4.黑沉沉的乌云向你直压过来,你感到怎样?然后,引导学生感受场景,品词析句。

2、模拟教学法。即利用各种媒体,模拟文本内容的动态变化过程进行教学。小学语文课文里的常识性说明文,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或知识积累不足,根据课文的文本难以理解一些科学性知识。如果用多媒体模拟,学生就可以身临其境,从而解决教学的难点。在教学科学小品文《琥珀》时,教学的重难点是,“理解科学家是怎样根据这块琥珀进行想象的,体会科学家想象的依据”。为了解决这一难点,笔者利用从网上下载的教学课件(包括琥珀的样子、远古时代的环境、苍蝇和蜘蛛的行动及巧合、松脂球变成化石的经过、发现的过程等若干个小模块)开展教学,如点击“松林与海水”课件,便会出现地壳变化使海水淹没松林的场景,并可以清楚地看见水下的松树如何慢慢腐烂,松脂球脱落出来,一齐深埋在淤泥里的情景。

3、课前预习法。即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开展自主学习,并接受辅导。“精读课文”教学之前,笔者布置学生课前预习,要求学生上网查阅与课文学习有关的资料。课上,安排学生交流作者的生平、作品等文学常识和课文写作背景、时代背景介绍等。有些课文,涉及到社会、环境、历史、军事等学科的知识,学生对这样的课文非常感兴趣。如,在教学《南京长江大桥》一课,为什么建造长江大桥?大桥有多长?是谁设计的?什么时候建造的?这些问题,虽然不是教学重点,但却是大多数学生希望了解

的问题。学生提出来了,笔者根据学生的需要,要求学生通过网络搜集了有关资料。

4、技能指导法。即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对学生的语文技能进行指导。听、说、读、写等语文基本技能的训练,利用信息技术实施指导,可以提高训练效果。如,可以用多媒体播放录音,组织学生进行听话、记忆、复述等活动,可以训练、指导学生的“听”“说”等技能。可以通过播放范读,指导学生的朗读。可以利用大屏幕呈现阅读材料,进行拓展阅读训练;呈现汉字在田字格中的书写过程,指导学生学习笔顺、分析字形和书写汉字等。可以用媒体呈现同题佳作,供学生借鉴,实现习作指导;将学生的作文展现出来,组织学生进行评改训练,实现作文修改的指导。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以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笔者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的尝试,与此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本人将以此要求为目标,继续探索小学语文教学和信息技术整合的新形式、新方法。

参考文献

1张新强《多媒体CAI与语文教学的前景》1997《湖南电教》 2于桂梅《多媒体教学应注意的问题》2008年7月 中小学教学 3卫辉《浅谈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中小学电教 4《信息技术在语文学科课程整合中的作用》信息技术教育论文评选作品

第四篇:信息技术新课程教学设计原则反思1

信息技术就是有关数据与信息的应用技术。其内容包括:数据与信息的采集、表示、处理、安全、传输、交换、显现、管理、组织、存储、检索等。

教育技术是研究教学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教学设计主要研究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与评价。

我认为,教育技术就是“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这种说法不正确,是对课程整合的表面理解。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叠加。广义上,课程整合是使分化了的学校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及其各部分形成有机联系,成为整合的过程。狭义上,它指的是各学科之间(包括各学科内部各分支之间)的整合,即各学科互相联系的加以学习。在这一整合过程中,课程各要素形成了有机的联系和有机的结构。

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这两个概念,有时候容易被人们混淆,因为这两者之间关系密切,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①联系:教育技术,有时候人们也称现代教育技术,是以信息技术作为基础。

②区别: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二者虽有较密切的联系,但却属于不同的学科,并有各自不同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畴。信息技术属于技术学科,其研究对象是与信息相关的技术,研究范畴是对信息的获取、存储、加工、传输与呈现;教育技术则属于教育学科,顾名思义,它关注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其研究对象是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研究范畴则是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即教育技术关注的是应用于教育教学过程或作为教学资源的技术。

具体说来,教育技术是指运用各种理论及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及相关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实现教育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而信息技术是指能够支持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存储和呈现的一类技术。其中,应用在教育领域中的信息技术主要包括电子音像技术、卫星电视广播技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仿真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等。

李冬梅老师从目标导向性原则、主体性原则、面向全体原则、实践性原则、创新性原则、问题解决性原则、趣味性原则、评价性原则八个方面讲了信息技术教学的设计原则。着重讲了主体性与实践性(创新性),问题解决性及评价性。

对照自己以往的教学,我觉得自已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方面做的都不够好。因为我校学生基础差别比较大,有的学生在初中、小学阶段根本就没上过信息技术课,高中课程设置起点又较高,在设计教学时,又想照顾到所有学生,有时讲的时间就会较多,学生练习的时间相应就会减少。针对这种情况,李老师的做法:利用教学网站把学生能自学的放在网站上,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一个很好的做法,目前我们正在试用这种方法,效果还不错。针对学生的基础不同,可以布置不同的实践任务,让每个同学都能学有所获。

另一方面,教学评价在整个信息技术教学环节中也占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我做的没李老师那么细,学生比较多,一个年级600多人,所以采用的评价方法较简单。但即使这样,作业评价与不评价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有很大不同,如果不评价,学生就不认真完成布置的任务,有的甚至不做。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学习与总结,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才能把非信息技术课老师和学生眼中的副课和玩课,变成学生爱上的主课。

第五篇:信息化教学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在信息化教学设计中,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基于资源、基于合作、基于研究、基于问题等方面的学习,使学习者在意义丰富的情境中主动建构知识。因此,信息化教学设计应遵循以下五条基本原则:

1.以学习为中心,注重学习者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信息化教学中,教师不再也不可能维持自己作为“专家”的角色,而是通过帮助学生获得、解释、组织和转换大量的信息来促进他们的学习,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跨学科的真实任务)。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承担着自我学习的责任,通过协同作业、自主探索的方式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教师作为学习的促进者,引导、监控和评价学生的学习进程。 2.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习。

教师在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时要考虑什么样的学习材料有利于学生自己发现,自己得出结论,研究什么样的情景有利于他们充分展开讨论,认知水平能够得到升华。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还表现在对学校、社区特殊资源的吸取整合与利用上,除书本、网络所提供给学习者的共性资源,作为学习的组织者,教师必须充分挖掘学校、社区特有的自然、文化等资源来支持学生的学习。

3.以“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作为学习和研究活动的主线,在相关的有具体意义的情境中确定和教授学习策略与技能。

所谓任务驱动的教学策略,就是指以师生讨论为载体、以贯彻问题设计为引线、以学生自主和分组协作相结合为具体实施方式进行的教学。所以,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核心是问题设计。一般情况是首先创设问题情境,形成自主学习的任务,通过学习者合作解决真实性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技能,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样,学习者能够批判性的学习新的思想和事实,并将它们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能够在众多思想间进行联系,并能够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作出决策并最终解决问题。这就是信息时代倡导的深度学习。

4.强调“协作学习”。这种协作学习不仅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协作,也包括教师之间的协作。教师按照某种合作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比如简单的小组或专家组的形式,就是一种很好的协作学习的教学策略。此间教师可参与各层次的讨论,相信这种带有竞争性的讨论更能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5.强调针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评价。

学生成为课堂主体的前提是必须调动学而不厌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有意识、有兴趣、有责任去参与教学活动。而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评价便是调动学生主体性的有效机制,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评价要特别注重教师和学生的积极参与,在教师和学生水乳交融的活动中发挥评价的总结、矫正、促进和催发的功能。通过教学评价激起学生的主体参与性,让学生在课堂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总之,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教师关注的重心应该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以实现一种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这种环境可以支持真实的情境创设、不受时空限制的资源共享、快速灵活的信息获取、丰富多样的交互方式、打破地区界限的协作交流、以及有利于培养学习者创造性的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学习方式。今天,我们应该关注信息时代的深度学习,并能利用技术为教学服务,同时在信息化环境下改变着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方式。

上一篇:信息技术有效教学研究下一篇:小学教师育人经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