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信用文化探究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创新研究

摘要:随着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金融改革和金融创新不断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互联网金融不断涌现,市场各主体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竞争也日趋激烈。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金融市场发生了剧烈波动,我国政府4万亿救市,全球金融危机虽未对我国的金融市场造成很严重的影响,但也使人们深刻的意识到银行业信用风险与金融系统乃至国家经济运行之间的相互作用,银行业信用风险的影响不容小觑。通常,监管单位用不良贷款率来衡量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但由于商业银行公布的不良贷款率是其进行处置后的数值,有很多学者对用这一指标的真实性和监管的有效性提出过质疑,然而却鲜少有人提出对这一信用风险衡量指标进行改进的方法。因此,对不良贷款率这一指标进行改良以优化银行信用风险评价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对前人研究成果进行继承和发展,结合中国特有的贷款迁徙率指标构建了处置前不良贷款率并计算其数值。为了对处置前不良贷款率这个指标的优势进行探讨,本文通过对理论进行研究得出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和倒闭风险、信用风险和银行效率的关系后,分别用处置前不良贷款率和处置后不良贷款率作为单个信用风险衡量指标与银行倒闭风险、效率来进行回归,并用信息经济学理论、行为金融学理论、博弈论等理论对回归结果和存在差异的原因进行分析。通过实证检验,相比处置后不良贷款率,处置前不良贷款率作为单个信用风险评价指标确实对银行倒闭风险和X效率的影响更大。这就从单个指标的角度,初步验证使用处置前不良贷款率进行信用风险评价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基于国内外银行业监管单位以及各大信用评级公司对银行信用风险的评价指标体系,结合我国银行业的实际发展情况,本文筛选并建立了银行信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为了进一步从指标体系的角度验证采用处置前不良贷款率进行信用风险评价的必要性,本文分别将处置前不良贷款率和处置后不良贷款率纳入信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熵权-TOPSIS法对银行信用风险状况进行评价和比较。结果表明,将处置前不良贷款率和处置后不良贷款率分别纳入信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之中,对于大多数银行而言,用含有处置后不良贷款率的指标体系进行评价的结果要优于用含有处置前不良贷款率的指标体系进行评价的结果。这就从指标体系的角度,进一步验证了是用处置前不良贷款率进行信用风险评价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为了以处置前不良贷款率为中心的指标体系能够为监管单位和商业银行更高效地利用,本文还进一步根据贷款勉强理论、金融脆弱性理论等理论对处置前不良贷款率的影响因子进行探究。研究主要结论如下:处置前不良贷款率的大小受到银行规模、多元化水平、成本收入比以及高学历员工人数等的影响,与多元化水平正相关,与银行规模、成本收入比、高学历员工人数负相关。加强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这既要求监管单位对银行信用风险进行更加严格的监管也要求商业银行对自身进行更严格的信用风险管理。监管单位应该要求商业银行进一步完善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制度、完善银行信用风险内部评价体系,监管单位也应该结合当前经济形势对银行信用风险进行监管。商业银行自身应该完善信用风险管理体制、重视内部信用文化建设、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关键词:信用风险评价;处置前不良贷款率;倒闭风险;X效率;指标体系

学科专业:金融学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文献评述

1.3 主要研究问题和研究目的

1.4 本文创新点与不足点

1.4.1 研究创新点

1.4.2 研究不足点

1.5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技术路线

第2章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一般理论分析

2.1 银行信用风险基本理论

2.1.1 银行信用风险内涵

2.1.2 银行信用风险特征

2.1.3 银行信用风险成因及其影响

2.2 我国银行信用风险现状分析

2.2.1 不良贷款额和不良贷款率“双增”

2.2.2 商业银行贷款在行业内高度集中

2.2.3 信贷潜在风险不断加大

2.3 银行信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2.3.1 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

2.3.2 CAMELS骆驼评级体系

2.3.3 各信用评级公司评价体系

2.3.4 信用风险评价指标归纳

第3章 信用风险评价指标创新

3.1 贷款迁徙率

3.2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处置方式

3.3 处置前不良贷款率的计算

3.4 处置前不良贷款率的特点

3.5 处置前与后不良贷款率的数值比较

第4章 基于倒闭风险视角的创新指标信用风险评价有效性研究

4.1 引言

4.2 理论基础及研究假说

4.3 研究设计

4.3.1 数据来源

4.3.2 变量界定和模型设定

4.4 描述性统计

4.5 实证结果与分析

4.6 稳健性检验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效率视角的创新指标信用风险评价有效性研究

5.1 理论分析

5.1.1 商业银行效率的含义

5.1.2 商业银行效率的分类

5.1.3 X效率测算方法的确定

5.1.4 投入产出指标的确定

5.1.5 银行效率测算结果

5.2 理论基础及研究假说

5.3 研究设计

5.3.1 数据来源

5.3.2 变量界定和模型设定

5.4 描述性统计

5.5 实证结果与分析

5.6 稳健性检验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指标体系视角的创新指标信用风险评价有效性研究

6.1 熵权-TOPSIS法

6.1.1 TOPSIS法

6.1.2 计算权重——熵权

6.2 数据来源与指标赋权

6.2.1 数据来源

6.2.2 指标赋权

6.3 信用风险评价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创新指标影响因子研究

7.1 背景分析

7.2 理论基础和研究假说

7.3 研究设计

7.3.1 数据来源

7.3.2 变量界定和模型设定

7.4 描述性统计

7.5 实证结果与分析

7.6 稳健性检验

7.7 本章小结

第8章 我国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建议

8.1 监管单位进行信用风险监管的建议

8.1.1 完善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制度

8.1.2 完善银行信用风险内部评价体系

8.1.3 结合当前经济形势对银行信用风险进行监管

8.2 商业银行进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建议

8.2.1 完善信用风险管理体制

8.2.2 重视内部信用文化建设

8.2.3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8.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上一篇:东西方文化差异论文提纲下一篇:斜拉桥结构设计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