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监测调查报告

2024-05-08

地质灾害监测调查报告(精选6篇)

篇1:地质灾害监测调查报告

晏鄂川教授

博导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前言

滑坡常规监测技术 3

泥石流监测技术方法 4

地面沉降监测技术方法 5

地质灾害监测新技术新方法 6

监测数据的采集与传输

前言

地质灾害的定义

地质灾害是指各种地质作用对人民生命财产和国家建设事业造成的危害。简言之,就是地质作用造成的灾害。

地质灾害的分类

按发生过程的急缓程度,地质灾害分为突发性和渐变性灾害两类。

中国大陆常见的地质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沉降、地面塌陷、沙漠化、水土流失、土地盐渍化、沼泽化、地震、火山喷发、瓦斯爆炸、矿坑突水、岩(煤)爆、顶板冒落、地下热害、煤田燃烧、诱发地(矿)震、边岸再造、泥沙淤积、库区浸没、洪涝、海岸侵蚀、黄土湿陷、膨胀土胀缩、冻土冻融等等。

前言

地质灾害的危害

造成人员伤亡,毁坏基础设施,恶化环境;引发次生灾害,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增加民众心理负担。

地质灾害防治途径

关于地质灾害防治,刘广润院士有一段精辟的论述:“地质灾害(特别是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发生常由致灾地质作用的发生和其与受灾对象(人、物、设施)的遭遇两个环节形成。

一是防止致灾地质作用的发生,包括作用发生前的预防和发生中的制止;

二是避免受灾对象与之遭遇,即移动受灾对象位置、改变致灾作用方向和隔绝两者遭遇通道。

前言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行政措施和工程措施。行政措施主要是采取行政法令和技术法规等手段,规范人民群众的生活、生产活动,避免诱发致灾地质作用的发生,监测预报致灾作用的变化动态,使拟建工程设施或流动性 人、物避开地质灾害危险区(主动避让)或将处于灾害危险区中的已有居民设施迁出危险区(被动撤离)等。工程措施则是采取建(构)筑物或岩土体改造工程、疏排水工程及生物植被工程等,以加固、稳定变形地质体,调整、控制致灾地质作用,从而制止致灾地质作用的发生、发展及其与受灾对象的遭遇”(刘广润《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

前言

地质灾害监测的目的

1、及时掌握灾害体变形动态,分析其稳定性,超前做出预测预报,防止灾难发生。

2、为灾害治理工程等提供可靠资料和科学依据。

3、为政府部门对在地质灾害易发区的经济建设、环境治理等方面的规划和决策提供基础依据。

4、向全社会提供崩塌、滑坡监测信息服务。

前言

监测预警工程

人们将地质灾害的监测、预报和预警工作的运作体系称为监测预警工程,它包括地质灾害监测预报信息系统的建立和运行,岗位责任人员组织系统的建立和实施,临灾紧急抢险避难行动方案的制订(及后续执行)。监测预警工程的实施中应贯彻以下基本原则,即:(1)监测、预警方法要土洋结合,以有效为准;(2)工作队伍要群专结合,以专带群,重大问题靠专,面上的问题靠群;(3)管理

决策要技政结合,技术上负责搞好灾情、险情判断,行政上负责工程系统运行的组织实施。

前言

滑坡常规监测技术 3

泥石流监测技术方法

地面沉降监测技术方法5

地质灾害监测新技术新方法6

监测数据的采集与传输

滑坡常规监测技术

不同类型的滑坡,所采用的监测技术方法各不相同。就监测内容来说,常分为:(1)位移监测(2)应力应变监测(3)地下水动态监测(4)地表水动态监测(5)地声监测(6)放射元素监测(7)环境因素监测(8)宏观现象监测等。

地面变形监测 主要有简易监测(皮尺、钢尺等)、仪器仪表监测(绝对位移监测、一、简易监测(手动测试)

1、主要方法

(1)在裂缝或滑面两侧(或上、下)设标记或埋桩,定期用钢尺等直接量测裂缝张开、闭合、位错或下沉等变形;

(2)在裂缝、滑带以及建筑物上设置骑缝式标志,如贴水泥砂浆片、(3)在平斜硐及采空区顶板设置重锤,量测硐顶的相对位移和沉降。

2、特点(1)简便易行,投入快,成本低,便于群测群防;(2)操作简单,直观性强;

(3)精度稍差,观测时劳动强度大。

二、绝对位移监测

有大地测量法、GPS测量法、近景摄影测量法等。

(一)大地形变监测

1、主要监测方法有:视准线法、小角法、测距法等。

2、特点

(1)量程不受限制,能大范围全面控制崩滑体;

(2)技术成熟、精度高;

(3)易受通视条件和气象条件(风、雨、雪、雾)影响;

(4)外业工作量大、周期长。

3、常用监测仪器

一般采用高精度测角、测距的光学仪器和光电测量仪器。

4、观测点的布设

墩标。固定观测点(控制点),埋设在滑坡体之外稳定区(基岩);观测点分为固定观测点(控制点)和变形观测点,标型均为变形)观和测监点测主网要通布过置的在滑滑坡坡体主地轴面观拉测伸断、面

压线(或利用主勘探线的过渡地段。

(二)GPS测量法

1、特点

(1)观测点之间无需通视,选点方便;

(2)观测不受气候条件限制,可进行全天侯监测;

(3)可同时进行平面位移与垂直位移监测;

(4)可长期连续监测,不会漏掉重大的变形信息;

(5)自从动数化据。采集、数据处理到分析、管理的全过程易

(6)需如要果大监量测的点G数PS量多、且要全部进行长期自动化监备、微机等安装在野外无人值守的监测房内,安全难以得

2、适用范围

适用于各种滑坡不同变形阶段的三维位移监测。

(三)近景摄影测量法

1、工作原理

同时对滑坡区观测点摄影构成立体象对,利用立体坐标通常把近景摄影仪安置在两个不同位置的固定测点,仪量测象片上各观测点三维坐标的一种方法。在相对精求。即适合于危岩体临空陡壁裂缝变

化或滑坡地表位移

2、特点

多个测点的空间座标;

(1)周期性重复摄影,外业工作简便,可同时测定时比较分析;

(2)获得的像片是崩滑体变形的实况记录,可以随

(3)设站受地形条件限制,内业工作量大。

3、常用仪器:

量测摄影机、半量测摄影机、非量测摄影机。

三、相对位移监测

之间的相对位移变化(张开、闭合、下沉、抬升、错动相对位移监测是设点量测地质体重点变形部位点与点等),从而定量表示变形的一种监测方法。主要用于对裂的监测。

按所采用的仪表可分为机械式传动仪表观测法(简称机测法)和电子仪表观测法(简称电测法)两类。

(一)机测法

游标卡尺(包括数显卡尺)、收敛计等仪表人工到实地直是在斜坡变形部位埋设测座,采用百分表、千分表、接观测的一种方法。

特点:

(1)原理、结构简单,安装测试简便,投入快;

(2)成本相对较低;

(3)观测成果资料直观、可靠度高。

(二)电测法

电测法往往采用二次仪表观测,即将传感器(探头)埋设于崩滑灾害体变形部位,使用能将传感器电信号转换成人们所感知(或熟识)信息的电子仪表(如频率计之类)观测。

特点:

(1)仪表灵敏度高、精度高;

(2)监测采样速度快,可自动巡回检测,远距离传输;

(3)观测的成果资料不及机测可靠度高。

电测位移计一定要具备防风、防雨、防腐蚀、防潮、防震、防雷电干扰等性能,以保障仪器仪表的长期稳定性及监测成果资料的可靠度。

四、地面倾斜监测法

1、工作原理

主要用于监测崩滑体地面倾斜方向和倾角变化。将移动式倾斜仪定期巡回放置于固定专用测点的盘座上,按预定的几个方向各自180°往复测量,为判断测点三维合成位移变形方向及趋势提供直接信息。

2、适用范围

主要用于倾倒式崩塌、拉裂式崩塌、切层滑坡等;

对于顺层滑动不宜采用。

深部位移监测

一、钻孔测斜法

钻孔测斜法是用于观测钻孔内目标深度岩(土)体横向位移矢量的一种原位测试监测手段。

测斜仪类型包括:滑动电阻式、滑动电阻片式、钢弦式、伺服加速度计式和电解式。目前以伺服加速度计式应用较广。

垂向滑动式钻孔测斜仪

工作原理示意图

深部位移监测

仪器设备

根据安装方式和使用特点,分为移动式和固定式。

根据组成探头传感器的个数,可分为单轴式和双轴式。

若按仪器测量方向不同,则可分为垂向测斜仪(测量水平位移)、水平测斜仪(测量垂向位移)和斜向测斜仪(测量斜面的法向位移)。目前,在岩土工程原位监测中,使用最广泛的是垂向测斜仪。

适用条件

由于钻孔倾斜仪安装施工成本大,为一次性隐蔽工程,且量程有限,适用于崩滑体蠕滑和匀速变形阶段,加速变形阶段一般不用该方法。深部位移监测

应用技术要求

(1)头测分斜为管固和定接式头和:伸测缩斜式管,材固料定有式铝接合头金适和PVC塑料两种;(沉降)较小的岩(土)体,伸缩式接头适用于轴向位移测斜管。

(2)滑测坡斜等管位与移孔变壁形间相填对料较:大注者浆,和可填用沙砂。充当填土处质理((或一堆边积填砂,一边注水,以保证填砂密实)。

(3)测扭。

(4)过测3斜仪本身固有精度:伺7服.5加mm速/3度0式m。测斜仪,在孔斜

(5)型测,量以间0.距5m:最目为前常主见要。有0.28m、0.5m、1m三种常见基准确确定其范围,应使用较小的间距;对于孔深较大且目量,可加大测试间距为2倍(或4倍)基距。深部位移监测

二、钻孔多点位移监测法

钻孔多点位移监测法是用于观测钻孔岩土体单向或三向位移变化的一种原位测试手段,利用钻孔位移计定期逐段测量钻孔的三向位移信息,从而获得岩体内部位移随时间的变化。以水平孔多点位移 计最为常用。应力监测

一、岩土体压力计(压力盒)

主要有振弦式、液压式和电阻应变计式,以振弦式最为常见。

应用技术要求

(1)压力盒的量程:压力盒的量程有限,选择量程时,应充分估算预承压大小,同时应考虑滑坡体整体应力结构调整过程中对埋设部位的应力状态影响;根据经验,量程应选为估算预承压的两倍或 更高。

(2)压力盒的安装:压力盒的安装属一次性隐蔽工程,安装质量的好坏同其运行寿命和测量精度密切相关。首先确认压力盒的承压面,其次要保证安装部位平整并与应力方向垂直;特殊环境下,须

考虑压力盒具有耐腐蚀能力。

二、锚索(杆)测力计

主要有振弦式、电阻应变式等类型,以振弦式应用较广。

应用技术要求

(1)测力计的安装:严格保证锚垫板的厚度(刚度)和尺寸(保证测力部分完全承压于锚垫板上),锚索测力计承压面与孔轴线垂直,误差应﹤5°,并严格对中;小量程测力计本身和其附件应具

有一定的偏载适应能力。

(2)量程的选择:锚固工程施工时,锚索(杆)的锁定预应力值一般均小于预应力设计值,故测力计的量程与锚索(杆)的应力设计值保持一致即可。

(3)温度干扰:影响测量精度的主要因素是监测运行期环境温度变化,应进行定量的温度校正予以消除。

1、工作原理

在滑坡体治理过程中,埋入式应变计主要用于测试混凝土结构内部应变信息。当混凝土结构由于受力产生应变时,应变计会随之产生应变变形,从而可测得混凝土结构应变信息。

2、仪器设备

主要有振弦式、电阻式和光纤式传感器。

3、应用技术要求

(1)应变计的尺寸:应变计的长度和直径之比要满足一定条件,通常L/R采用15~25范围。

(2)应变计的安装:应变计的轴向要对准拟测变形方向。

地下水(动态)监测

1、工作原理

通过压力传感器直接或间接测量滑坡体(主要是滑带)含水率、孔隙水压力、地下水位、流量、流速和水温等参数随时间的变化。

2、应用技术要求

(1)设备的安装:分为测压管(有压管和无压管)安装和钻孔中直接安装。在钻孔中直接安装时,传感器周围使用细砂或其它透水材料充填;对于多深度监测,各深度部位之间使用隔水材料隔离止水。

(2)由于其传感器安装为隐蔽工程,除要求监测设备具有较高的精度、较大的量程外,还应具备较强的抗干扰及耐腐蚀性。

(3)地下水动态观测的持续时间一般不少于1个水文年。

声发射监测

1、工作原理

(1),岩声石发破射裂监产测生适的用声于发岩射质信斜号坡比处观于测剧到滑位临移崩信阶息段超的前短,临前兆性监测。

(2)在勘查阶段,一般可不采用。

一、放射性监测(氡气测量法)

1、基本原理

放射性元素在衰变过程中产生的氡等射气,其穿透能力比较弱,但是当它们遇到断层及构造裂隙带时,氡射气就会沿裂隙上升到地表并在土壤中富集,氡射气的富集不受地表覆盖层厚度的影响。

当滑坡体处于稳定状态时,氡(Rn)的浓度维持一稳定的低水平;当岩土体滑动时,岩(土)中的氡迅速释放,其浓度急剧增大,且随滑坡体的规模大小和变形速度而异。利用测氡技术方法,测量氡异常

变化,就能发现和查明这些地质灾害,达到预报的目的。

2、适用范围

由于氡主要吸附于含有机质的黏土物质中,所以氡气测量法适用于较为破碎、裂缝或裂隙较发育的土质滑坡和泥质页岩滑坡的监测。

3、取样方式

一般采用抽气、取土样和静态埋置取样等,以静态埋置取样常见,该方式为原位测试,一般取样时间较长。

二、环境因素监测

主要是滑坡所处环境的气温及降水量的监测。特别是受水动力诱发的滑坡,降雨量是监测工作的重要参数。

1、降雨量监测设备有机械式和电动自记式两大类。

监测内容有:年均、月均、日均降水量,最大日降水量、最大小时降水量等。

2、岩土体温度监测

常用埋入式温度计,测定岩土体温度。

三、地震监测、人类工程活动监测

用于监测人工开挖、爆破及诱发地震、天然地震(包括治理施工)等破坏性因素的监测。宏观地质观测法

所谓宏观地质观测法,是用常规地质调查方法,对崩塌、滑坡的宏观变形迹象和与其有关的各种异常现象进行定期的观测、记录,以便随时掌握崩塌、滑坡的变形动态及发展趋势,达到科学预报的目的。

1、宏观变形形迹

崩滑体后缘产生弧形拉张裂缝、后缘崩塌掉块并突然出现陷落带、陷落坑;房屋变形,树木歪斜呈马刀树醉汉林;前缘斜坡隆起且开始出现岩(土)体挤(剪)出,同时测量其前缘变形量呈直线急剧上升时,往往是大崩滑启动破坏的前兆。

2、地声异常

3、动物行为异常

4、地下水宏观异变

出现新泉或泉流量剧增,水变浑,或水温上升,或喷射出地表。

前言

滑坡常规监测技术

泥石流监测技术方法

地面沉降监测技术方法

地质灾害监测新技术新方法

监测数据的采集与传输

泥石流监测技术方法

我国泥石流监测技术方法

泥石流的发生几乎都与降雨密切相关,其监测方法分为直接监测和诱发因素监测两类。

1、泥位监测

常用监测仪器为超声泥位计和泥位高度检知线。

2、倾斜监测

即倾斜仪棒法,倾斜仪棒是一根长2m的钢棒,悬挂在一条跨越泥石流的电缆上,其工作原理为:泥石流运动对钢棒产生牵引,如果在20秒钟内钢棒从垂直位置连续倾斜超过20°,水银开关闭合发出警 报。

泥石流监测技术方法

3、流速监测

水面浮标测速法。

4、地声监测

泥石流运动过程中摩擦、撞击沟床和岸壁而产生振动,并沿沟床方向传递,称之为泥石流地声。其信号的强度与泥石流规模成正比。利用泥石流地声的这些特点,即可通过信号接收与转换,对泥石流 实施报警。

5、降雨量监测

6、孔隙水压力监测

泥石流监测技术方法

前言 2

滑坡常规监测技术 3

泥石流监测技术方法

地面沉降监测技术方法5

地质灾害监测新技术新方法6

监测数据的采集与传输

地面沉降监测技术方法

目前国内外地面沉降的监测手段主要有:水准测量、地下水动态监测、基岩标和分层标监测、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测量、合成雷达孔径测量(InSAR)和激光雷达系统(LIDAR)测量等。

1、水准测量方法

GPS未出现以前,地面沉降监测最常见的方法主要是经纬

仪、水准仪以及光电测距仪。

2、地下水动态监测方法

3、基岩标和分层标监测方法

4、GPS技术方法

5、InSAR技术方法

6、钻孔伸长计

篇2:地质灾害监测调查报告

地质灾害监测的主要工作内容为监测地质灾害在时空域的变形破坏信息(包括形变、地球物理场、化学场等)和诱发因素动态信息。最大程度获取连续的空间变形破坏信息和时间域的连续变形破坏信息,侧重于时间域动态信息的获取。应用于地质灾害的稳定性评价、预测预报和防治工程效果评估。地质灾害监测的主要目的是:查明灾害体的变形特征,为防治工程设计提供依据;施工安全监测,保障施工安全;防治工程效果监测;对不宜处理或十分危险的灾害体,监测其动态,及时报警,防止造成人员伤亡和重大经济损失。

一、地质灾害专业监测技术方法

所谓地质灾害专业监测,是指专业技术人员在专业调查的基础上借助于专业仪器设备和专业技术,对地质灾害变形动态进行监测、分析和预测预报等一系列专业技术的综合应用。

1、崩塌、滑坡监测技术方法

1)地表变形监测 ① 地表相对位移监测

主要方法有机械测缝法、伸缩计法、遥测式位移计监测法和地表倾斜监测法。② 地表绝对位移监测

主要方法有大地形变测量法、近景摄影测量法、激光微小位移测量法、地表位移GPS测量法、激光扫描法、遥感(RS)测量法和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法。

2)深部位移监测

主要方法有测缝法、钻孔倾斜测量法和钻孔位移计监测法。3)地下水动态监测

主要监测法为地下水位监测法、孔隙水压力监测法和水质监测法。4)相关因素监测

主要方法有地声监测法、应力监测法、应变监测法、放射性气体测量法和气象监测法(雨量计、融雪计、湿度计和气温计)。

2、泥石流监测技术方法

泥石流监测方法主要有地声监测法、龙头高度监测法、泥位监测法、倾斜仪棒监测法、流速监测法、孔隙水压力监测法和降雨量监测法。

二、地质灾害简易监测技术方法 所谓地质灾害简易监测,是指借助于简单的测量工具、仪器装置和量测方法,监测灾害体、房屋或构筑物裂缝位移变化的监测方法。该类监测方法具有投入快、操作简便、数据直观等特点,即可以由专业技术人员作为辅助方法使用,也可由非专业技术人员在经培训后使用,是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中常用的监测方法。

该类监测一般常用监测方法有: 1)埋桩法

埋桩法适合对崩塌、滑坡体上发生的裂缝进行观测。在斜坡上横跨裂缝两侧埋桩,用钢卷尺测量桩之间的距离,可以了解滑坡变形滑动过程。对于土体裂缝,埋桩不能离裂缝太近。

2)埋钉法

在建筑物裂缝两侧各钉一颗钉子,通过测量两侧两颗钉子之间的距离变化来判断滑坡的变形滑动。这种方法对于临灾前兆的判断是非常有效的。

3)上漆法

在建筑物裂缝的两侧用油漆各画上一道标记,与埋钉法原理是相同的,通过测量两侧标记之间的距离来判断裂缝是否存在扩大。

4)贴片法

横跨建筑物裂缝粘贴水泥砂浆片或纸片,如果砂浆片或纸片被拉断,说明滑坡发生了明显变形,须严加防范。与上面三种方法相比,这种方法不能获得具体数据,但是,可以非常直接地判断滑坡的突然变化情况。

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方法除了采用埋桩法、贴片法和灾害前兆观查等简单方法外,还可以借助简易、快捷、实用、易于掌握的位移、地声、雨量等群测群防预警装置和简单的声、光、电警报信号发生装置,来提高预警的准确性和临灾的快速反应能力。

对于滑坡、崩塌灾害群测群防监测,可以使用裂缝报警器、滑坡预警伸缩仪(量程大、阀值报警,适用于各种滑坡裂缝监测)、简易裂缝位移计(精度高、阀值报警、多通道,适用于岩质滑坡和建筑物裂缝监测)、简易超声波位移计(量程大、非接触、阀值报警,使用于各种滑坡裂缝监测)和简易雨量计进行监测预警。

对于泥石流灾害群测群防监测,可以使用简易地声监测仪(多通道、阀值报警)、泥石流视频预警仪(震动或视频变化触发工作)和简易雨量计进行监测预警。

三、地质灾害宏观地质观测法

所谓宏观地质观测法,是用常规地质调查方法,对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体的宏观变形迹象和与其有关的各种异常现象进行定期的观测、记录,以便随时掌握崩塌、滑坡的变形动态及发展趋势,达到科学预报的目的。

该方法具有直观性、动态性、适应性、实用性强的特点,不仅适用于各种类型崩滑体不同变形阶段的监测,而且监测内容比较丰富、面广,获取的前兆信息直观可靠,可信度高。其方法简易经济,便于掌握和普及推广应用。宏观地质观测法可提供崩塌滑坡短临预报的可靠信息,即使是采用先进的仪表观测及自动遥测方法监测崩滑体的变形,该方法仍然是不可缺少的。

一般情况下,突发性灾害很难捕捉到斜坡体上的短暂瞬时宏观变形形迹和其它异变现象;而累进性灾害在一定时段内斜坡体上均有明显的宏观变形形迹及其他异变现象,这些宏观变形形迹及异变现象称之为灾害前兆信息。准确捕捉这些信息并进行动态综合分析这些前兆信息,对灾害的防治和预测预报,减灾防灾有重要的意义。

篇3:滑坡地质灾害监测技术发展综述

滑坡是指场地由于地质结构、水流冲刷、人工切坡等多因素的影响, 致使部分或全部土体或岩体在重力作用下, 沿着地层软弱面整体滑动的不良地质现象。滑坡是人类面临的最广泛、受害最重和时间最长的地质灾害之一[1] , 其出现的频度和广度远大于地震。我国是地质灾害多发国家之一, 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十分频繁、灾害损失极为严重。其中尤以滑坡灾害最为频繁。滑坡之所以能造成严重损害, 是因为难以事先准确预报发生的地点、时间和强度。据不完全统计, 全国有70多座城市和400多个县市受到滑坡灾害的威胁, 年均经济损失达15~23亿元[2] 。尤其是西部地区, 每年由此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200亿人民币。很多国家重点工程的建设运营也受到滑坡灾害的威胁, 如三峡水利工程、西南多山地区水利工程等。鉴于此, 各国对滑坡地质灾害的预报和防治给予了极大关注。近年来, 各种滑坡地质的监测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 并被广泛地应用于工程实际中, 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文中对滑坡地质灾害监测的目的、内容和方法进行了归纳总结, 明确了今后滑坡地质灾害监测技术的发展方向和工程应用前景。

1 滑坡监测的目的和内容

滑坡监测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和掌握滑坡体的演变过程, 及时捕捉滑坡灾害的特征信息, 为滑坡的正确分析评价、预测预报及治理提供可靠资料和科学依据。监测结果也是检验滑坡分析评价结果及滑坡治理工程效果的依据。因此监测既是滑坡调查、研究和防治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又是滑坡地质灾害预测预报信息获取的一种有效手段, 通过监测可掌握滑坡的变形特征及规律, 预测预报滑坡体的边界条件、规模、滑动方向、失稳方式、发生时间及危害性, 及时采取防灾措施, 尽量避免和减轻灾害损失。现代滑坡灾害监测内容不断扩大与完善, 分析方法不断提高, 逐渐了形成较为完善的监控体系, 归纳起来大致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 地质宏观监测:

主要包括滑坡裂隙、建筑物裂缝和泉水动态等;地表隆起、位移、地面沉降、塌陷等。

2) 地表位移监测:

主要包括滑体的三维位移量、位移方向、位移速率等绝对位移量等。

3) 深部位移监测:

主要包括深部裂缝、滑带等点与点之间的绝对位移量和相对位移量等。

4) 地下水监测:

主要包括钻孔、井水水位及水压力、泉水的动态变化等。

5) 地表水监测:

主要包括与滑体有关的河、沟、渠的水位、水量、含砂量等动态变化及农田灌溉用水的水量和时间等。

6) 气象监测:

主要包括降雨量、降雪量、融雪量、气温、蒸发量等内容。

7) 地声监测:

地声监测主要测量危岩体变形破坏时所释放应力波的强度和信号特征。

8) 地应力监测:

主要监测滑体内不同部位的应力变化和地表应力变化情况, 分辨拉力区和应力区。这些物理量不能直接反映变形量, 但能反映变形强度, 可配合其他监测资料, 分析变形动态。

9) 人类活动监测:

包括人类工程活动, 如开山造田、修建工程建筑物、开挖路堑、水力水电工程建设、边坡开挖等;人类生产活动, 如水渠渗漏、农田灌溉、工业及农业生产废弃物的堆放等;人类生活活动, 如污水排放、污水管道渗漏、废弃物的堆放等。

现有研究表明:不同类型滑坡其监测的内容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如降雨型土质滑坡应主要监测地下水、地表水和降水动态变化。降雨型岩质滑坡还应增加裂缝的充水情况、充水高度等监测内容。冲蚀型滑坡应主要监测前缘的冲蚀和开挖情况, 坡角被切割的高宽度、倾角及其变化情况等。洞掘型滑坡应监测倾斜、地声和井下地压。此外, 同一类型的滑坡由于其诱发因素不同, 其监测的重点也不同。如对土质滑坡而言, 南方红土地区滑坡主要诱因为降雨。因此应该重点监测雨量及降雨时间。而对西北黄土地区的土质滑坡而言, 可能部分滑坡是由于冻融导致滑坡产生。在此情况下, 应重点监测温度变化所引起的土中含水量的变化。

2 滑坡监测传统方法

滑坡监测通常是将室外现场观测、实验室试验和理论分析相结合。在理论分析和实验室研究工作中, 国内外已应用了多种方法, 如三重蠕变曲线地图形分析方法、半对数曲线法和变形速度倒数法等。这些方法都是离线式和非实时性的。在现场实测中, 滑坡监测方法有简易观测法、设站观测法、大地测量法、地表大地变形监测法、边坡表面裂缝监测法和边坡深部位移监测法[3] 等。下面将就各种方法的特点作简要的介绍:

1) 简易观测法

该方法通过人工观测边坡工程中地表裂缝、地面鼓胀、沉降、坍塌、建筑物变形特征 (发生和发展的位置、规模、形态和时间等) 及地下水位变化、地温变化等现象, 在边坡体关键裂缝处埋设骑缝式简易观测柱;在构筑物裂缝上设置简易玻璃条等;定期用各种长度量具测量裂缝长度、宽度、深度变化及裂缝形态、开裂延伸的方向等状况。简易观测法是通过对滑塌和滑坡的变形迹象和与其有关的各种现象进行定期的观测、记录, 掌握滑坡的变形动态和发展趋势, 是一种较为常用的观测方法。

2) 设站观测法

设站观测法是指在充分了解了现场的工程地质背景的基础上, 在边坡上设立变形观测点 (成线状、网络状) 的一种测量方法。该方法通过在变形区影响范围之外稳定地点设置固定观测站, 使用经纬仪水准仪、测距仪等仪器定期测量变形区内网点的三维位移变化。其优点是远离变形区, 且无主观成分, 比简单观测法客观、精密。这种方法的缺点是须专人执守, 仪器贵重, 且连续观测能力较差。

3) 大地测量法

该方法主要包括有2个方向或3个方向前方交会法、双边距离交会法、视准线法、小角法、测距法、几何水准测量法, 以及精密三角高程测量法等。常用前方交会法、距离交会法监测边坡的二维水平位移;常用视准线法、小角法、测距法监测等。

4) 地表大地变形监测法

地表大地变形监测是边坡监测中常用的方法。通常使用的仪器有2类:其中一类是大地测量仪器, 如红外测距仪、经纬仪、水准仪、全站仪、GPS等, 通常用来定期监测地表位移。对于连续监测地表位移变化通常采用位移传感器、地表位移伸长仪等。

5) 边坡表面裂缝监测法

边坡表面裂缝监测内容包括裂缝的拉开速度和两端扩展的情况。地表裂缝位错检测可采用伸缩仪、位错仪或千分卡直接测量。对于建筑规模小、性质简单的土坡, 在裂缝两侧设桩、设固定标尺或在建筑物裂缝两侧贴片等方法, 可直接测得位移量。

6) 边坡深部位移监测法

该方法是监测边坡整体变形的重要方法。目前国内使用较多的仪器是钻孔引伸仪和钻孔测斜仪2大类。钻孔引伸仪是一种传统的测定岩土体沿钻孔轴向移动的装置, 它用于位移较大的滑体监测, 分为埋设式和移动式两种。钻孔倾斜仪应用到边坡工程的时间不长, 它是测量垂直钻孔内测点相对孔底的位移。观测仪器一般且能连续测出钻孔不同深度相对位移的大小。因此, 这类仪器是观测岩土体深部位移, 确定潜在滑动面和研究边坡变形规律较理想的设备, 目前在边坡深部测量中得到较多使用。

3 滑坡监测的新技术

随着现代传感技术的进步, 近年来滑坡监测方法取得了长足进步, 各种新方法和新型装置已广泛应用于工程实际。滑坡监控的精度、范围显著提高。目前较为先进的方法主要有:

1) GPS法 GPS定位技术目前已在滑坡、地面沉降、地震、地裂缝等地质灾害监测方面得到广泛应用[4] 。通过跟踪GPS卫星的连续信号可以获取经度、纬度及三维坐标。GPS法以坐标、距离和角度为基础, 用新值与初始坐标之差反映目标的运动, 来实现监测变形的目的。该法适用于滑坡不同变形阶段地表三维位移监测。GPS滑坡监测内容包括:滑坡体与地表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的监测。滑坡GPS监测分两级布点, 即由基准点网和监测网组成。该方法可进行连续监测, 具有全天候、高精度、全自动等优点。但在复杂地形区域卫星信号易被阻挡, 多路径效应较为严重, 对精度有一定影响。

2) 摄影测量法 该方法是将近景摄影仪放置在不同的固定测点上, 同时对边坡范围内观测点摄影构成立体像时利用立体坐标仪量测像片上观测点三维坐标的一种新方法。该方法主要适应于变形速率较大的滑坡水平位移及危岩陡壁裂缝变化监测。它具有操作简单、可同时多点观测等优点。所得图片信息是滑坡地表变化的实况记录。但该方法在观测中的绝对精度较低, 易受气候条件影响。

3) TDR监测法 时间域反射测试技术 (Time Domain Reflectometry, 简称TDR) 是一种电子测量技术。长久以来一直被用于各种物体形态特征的测量和空间定位。TDR滑坡监测法的基本思想是向埋入监测孔内的电缆发射脉冲信号, 当遇到电缆在孔中产生变形时, 就会产生反射波信号。经过对反射信号的分析, 即可确定电缆发生形变的程度和位置。该方法具有价格低廉、监测时间短、可遥测、安全性高等优点。但该方法不能用于需要监测倾斜的情况。此外, TDR法监测滑坡的有效性是以其测试电缆的变形为前提, 若电缆未产生变形破坏, 就很难监测滑坡的位移状况。

4) OTDR监测法 光时域反射计 (Optical Time Domain Reflection, 简称OTDR) 是Barnoski于1977年发明的。该方法可以实时进行分布式温度测量, 监测水工建筑物基础的渗流, 监测水工建筑物或基础中发生得非连续性的剪切变形, 监测应力、应变等其他物理量。这种技术已在国外得到了较多的工程应用[5,6] 。如Kihara等将光纤分布于日本Niyodo河和Sendai河的河堤中, 用偏振光时域反射来监测河堤的滑坡位移状况,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由于目前空间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 各种自动监测系统相继被开发, 并被应用于滑坡灾害的自动监测。这类方法具有较高的自动化, 可全天候实时连续的观测滑坡状况, 是今后滑坡监测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4 结 语

总结了滑坡地质灾害监测的目的、内容和方法。通过比较现有方法和传统方法的优缺点, 明确了今后滑坡地质灾害监测技术的发展方向和工程应用前景。结果表明新兴的智能化监测技术具有自动高效的优点, 可全天候实时连续的观测滑坡状况, 是今后滑坡监测发展的主要方向。

参考文献

[1]文海家, 张永兴, 柳源.滑坡预报国内外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04, 15 (1) :1-2.

[2]王尚庆.长江三峡滑坡监测预报[M].北京:地质出版社, 1998.

[3]邬晓岚, 涂亚庆.滑坡监测方法及新进展[J].中国仪器仪表, 2001, (1) :10-12.

[4]裴世建, 王祖军.GPS在滑坡监测中的应用[J].工程勘察, 2007, 10:55-57.

[5]万华琳, 蔡德所, 何薪基, 等.高陡边坡深部变形的光纤传感监测试验研究[J].三峡大学学报, 2001, 23 (1) :20-23.

篇4:浅析地质灾害监测技术的发展

【关键词】地质灾害;监测技术;发展

0.引言

中国是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地质灾害种类多、分布广、危害大,严重制约着灾害多发地区的国民经济发展,威胁着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地质灾害监测是集地质灾害形成机理、监测仪器、时空技术和预测预报技术为一体的综合技术。它是指专业技术人员在专业调查的基础上借助于专业仪器设备和专业技术,对地质灾害变形动态进行监测、分析和预测预报等一系列专业技术的综合应用。本文着重探讨一下地质灾害监测技术的发展。

1.常用的地质灾害监测技术

1.1地面沉降监测技术

地面沉降主要诱发原因是地下水过量超采。地面沉降具有区域性,不行逆转性,危害是长期的、永久的。我国已经有50 多座大中城市出现了地面沉降,约占全国城市的30%,此中80%分布在沿海,较严重的是上海、天津、苏州、宁波,内陆盆地型如内蒙呼和浩特、山西大同,冲积洪积平原如河南郑州、安徽阜阳。对地面沉降的监测技术方式主需要有地下水水位动态监测、土体应力应变研究系统、大地测量法、GPS 全球定位系统、遥感图片解译、标记物的绝对测量等,确定沉降速率,经过监测,采取防治对策,减少灾害的继续发生。

1.2地裂缝监测技术

地裂缝的主要监测技术方式有:大地测量法、GPS全球定位系统法、简易人工观测、应力计等技术方式,用于监测裂缝变化状况和地质条件允许的变化。依照监测数据,研究地裂缝的发育程度和发展变化趋势,进行推断预报,采取处理对策,避免地裂缝开裂速率增大和开裂面积扩大。

1.3地面塌陷监测技术

地面塌陷依照成因不一样分两大类,即岩溶塌陷和非岩溶塌陷(包括矿区塌陷,黄土湿陷及人防工程塌陷等)。岩溶塌陷主要在广西桂林、贵州六盘水等岩溶地区,产生塌陷的主要理由是过量汲取岩溶水。主要监测技术方式以地下水动态监测网监测为主,以人工定期测量和水位自动记录测量为主要方式,并观测开采井的水的混浊度。非岩溶塌陷主要发生在老矿区和黄土地区,老矿区因为疏干开采长期地表负荷增大等理由使得突然塌陷,在老矿区和废弃矿区上进行建设前,进行勘察,确定采空区范围,应用经纬仪等进行地表变形监测;在黄土地区因为黄土的湿陷性在灌区易形成塌陷,主要靠监测黄土的含水量和饱水性来控制其塌陷。

1.4海水入侵监测技术

海水入侵主要发生在沿海城市地区,形成的主要理由是地下淡水过量开采,其次是沉积环境和人类工程建设及风暴潮等。主要监测方式为人工定期测量和取样化验水样,或自动水位水质记录仪自动监测,人工定期采集数据。主要以监测地下水水位和矿化度为主。依照水质中氯离子含量的变化,判别咸淡水的过渡带及海水入侵的特征。氯离子浓度变化快阐明海水入侵强烈,氯离子浓度变化慢阐明海水入侵相对缓慢。

1.5土地沙漠化监测技术

土地沙漠化在西北干旱地区经常面临,监测方式主要采纳应用地下水水位动态监测和地面GPS 监测和遥感卫星图片监测等。因为不好的自然条件允许、干旱少雨和人类不是很合理的开发应用土地、乱砍等使得生态环境破坏,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更加严重。水系的变迁和灌溉水源的减少是土地沙漠化的主要理由,因此,地下水水位监测尤为主要。

2.地质灾害监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2.1研发智能平台

开展滑坡泥石流预警的模型研究和监测预警管理的平台开发。在深入研究滑坡泥石流机理的基础上,研究预测、预警模型;改造现有监测预警管理平台,以适应传感网信息采集体系和政府管理需求;开发支持多路无线宽带多媒体的应急处置平台,并接入目前国家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通信体系。开展滑坡泥石流监测预警系统技术验证与示范应用。在四川雅安区域滑坡泥石流、绵竹汉旺-清平滑坡泥石流、都江堰龙池镇泥石流三个不同地质环境特征的滑坡泥石流示范基地,开展基于传感器网络技术的滑坡泥石流灾害长期监测、灾前预警;验证地质灾害传感器网络系统的可靠性;编制滑坡泥石流监测预警技术规范。研究适应滑坡、泥石流专业需求的网络体系、协议和网络管理方法。对滑坡泥石流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进行总体需求分析;研究监测传感网和应急通信网的体系结构;设计专业传感信息和多媒体信息的汇聚融合和应用层优化传输协议;开发智能网络管理平台。

2.2更新监测设备

研制基于自主核心芯片组的传感网及宽带多媒体关键设备:包括基于自主低功耗芯片的专业传感网设备、网关设备,基于AVS视频编解码芯片的视频传感监测设备,基于TD-LTE模块(芯片)的宽带通信设备,用于国家地质灾害应急通信保障的远距离微波通信设备。

2.3采用新型监测方法

进行滑坡泥石流监测的新型网络传感器的研制和监测方法研究。研制矩阵式滑坡泥石流监测的网络传感器;对现有雨量计、含水率仪、地下水压力计、深部和表层位移计、GPS、光栅仪等传感器进行智能化改造,并接入传感网;研究传感信息前端聚合方法和轻量级智能信息处理技术;研发基于矩阵式滑坡泥石流传感器的新型监测方法。

2.4进行批量化试生产

完成滑坡泥石流传感器工艺流程研究和批量化试生产。研究滑坡泥石流监测新型网络化传感器组件的生产工艺和生产流程;建设网络化传感器组件的中试线和测试线。

3.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计算机的高速发展,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的数据采集、信号处理和资料处理能力大幅度提高,可以实现高分辨率、高采样技术的应用;地球物理技术将向二维、三维采集系统发展;通过加大测试频次,实现时间序列的地质灾害监测,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低造价的地质灾害监测智能传感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将逐渐改变传统的点线式空间布设模式;由于可以采用网式布设模式,且每个单元均可以采集多种信息,最终可以实现近似连续的三维地质灾害信息采集。灾害信息将通过互联网进行实时发布,公众可通过互联网了解地质灾害信息,学习地质灾害的防灾减灾知识;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可通过所发布信息,了解灾情的发展,及时做出决策。

【参考文献】

篇5:地质灾害监测调查报告

为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确保信息渠道畅通,增强应急反应能力。根据上级有关要求,结合我站实际,特制定本值班制度。

一、值班地点:站业务室。

二、值班时间:每年4月1日-10月31日,特殊情况下需提前或推迟值班时间的将另行通知,每天值班时间从当日上午9:00-次日上午9:00。

三、值班人员:全站干部职工,每天值班人员以值班安排表

为准。

四、值班人员职责:

(一)值班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汛期24小时地质灾害值班制度,确保通讯设备(手机等)24小时开通。

(二)做好值班记录、上传下达、交接班等有关工作。记录内容包括:上级来电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指示精神;局、站领导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指导意见;各地汇报的险情、灾情信息等。地灾值班人员对上报的地灾险情、灾情进行分类处置并按速报要求及时向站、局主要领导、县应急办、市局汇报,必要时上报省厅,同时将领导指示传达到各所;做好当天地灾值班工作资料的收集、汇总、归纳等工作。交班人员要交代当天值班时段发生的主要问题、处理结果及遗留问题等,并做好记录。

(三)对国土资源所的值班工作进行检查、监督和指导。

(四)值班人员必须坚守岗位,不得擅自离岗,若临时有急事需要短时间离开时,应请示并经站领导同意;确因遇特殊情况不能参加当天地灾值班工作,需向站领导书面请假,经站领导同意并有其他人员替班时方可离岗,否则按不在岗处理。

(五)注意防火、防盗等安全、保密和值班卫生整洁工作。

五、奖罚措施

(一)汛期未保证24小时通讯畅通的,发现一次扣20元/人。

(二)未及时将地质灾害灾情、险情信息上报和传达领导指示精神的,领导批评一次扣值班人员50元/人。

篇6:地质灾害监测调查报告

第一条 为认真落实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工作体系,充分发挥监测人员的作用,切实加强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预报工作,有效避免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和减少财产损失,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人员,经县国土资源局认定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并由我镇确定的负责对该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监测、记录和预警、预报工作的人员。

第三条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人员,由我镇指定人员,上报县国土资源局建卡登记管理,原则上每个地质灾害隐患点设置1人。新增加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按照上述原则及时补充。

第四条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人员的选拔,坚持公正、公开、透明的原则,由我镇负责落实。监测人员名单、工作职责应在地质灾害隐患点所在的村庄公布,同时报县国土资源局。县国土资源局负责督促、检查和指导。

第五条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人员需具备以下条件:

(一)居住在该地质灾害隐患点所威胁村庄中的村组干部或村民。

(二)有一定的组织能力,能够在紧急情况下组织群众转移避险。

(三)有高度负责和热衷公益事业的精神。

(四)身体健康,有一定文化,能够适应地质灾害定时巡查、监测和记录工作的需要。

第六条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人员的主要职责:

(一)对所负责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定点监测,定时巡查,做好记录,特别是在每年汛期(4月15日至10月30日)要对所负责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重点监测,不得出现漏报、瞒报等情况。

(二)定时向所在村民委员会、叙永镇国土资源所和镇人民政府报告监测、巡查和记录情况。

(三)负责向受该地质灾害隐患点威胁的机关、学校、厂矿、村民发放《地质灾害避险明白卡》、《防灾工作明白卡》及国土资源部门下发的其他有关宣传资料,宣传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常识。

(四)在地质灾害隐患点出现险情时,及时发出规定的报警信号,协助当地政府组织群众转移避险。

第七条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人员的设置,要本着大稳定、小调整的原则,保持相对固定。对工作积极、认真负责的,可连续使用;对不适应工作要求的,要及时进行调整更换。

第八条在每年汛期来临之前,我镇人民政府必须将该年度所落实的各个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人员名单报县国土资源局,并由县国土资源局报市国土资源局备案。

第九条我镇加强对各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人员的管理,签订《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责任书》,充分发挥监测人员的作用。国土所要将各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人员到位情况、履职情况作为地质灾害巡查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对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人员的督促和检查。

第十条国土所应采取集中和分散等多种形式,定期对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一般每年最少组织培训三次。

第十一条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人员业务培训的主要内容:

(一)《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有关规定;

(二)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常识;

(三)地质灾害点的监测、记录方法;

(四)地质灾害预警、预报措施;

(五)省、市、县人民政府和国土资源部门关于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工作的有关规定、政策精神。

第十二条 在确定监测人员时,应同时以书面形式明确监测人员的工作职责。

第十三条国土所应加强对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人员的业务指导,帮助指导监测人员建立有效的监测方法,规范监测记录,熟悉掌握报警信号、群众撤离路线、避险地点,保证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预报工作有效开展。

第十四条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国发〔2011〕20号)对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人员给予适当经费补贴,每年根据地质灾害变化情况,由财政、国土资源部门核定。

第十五条国土所负责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人员的日常考核和监管,并将本年度的考核结果以书面形式报镇人民政府。

第十六条本办法由叙永镇人民政府负责解释。

第十七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叙永镇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人员考核办法

为认真落实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工作体系,充分发挥监测人员的作用,切实加强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预报工作,有效避免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和减少财产损失,加强地质灾害点监测人员的管理,特制定本办法。

1、我镇地灾点监测人员必须每月月底前向国土所上报一次监测记录,由国土所进行审查,未上报记录的进行通报。三次未上报的取消监测人资格。

2、监测人员电话必须24小时保持畅通。如果上级监管部门及抽查中有不接电话或关机和因不在服务区不回电话的,有三次以上行为取消监测人资格。

3、监测人员对镇人民政府和国土所安排工作不能及时完成任务的,有三次以上行为者取消监测人资格。

4、县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镇人民政府和镇国土所组织召开会议不假不到的,达到三次的取消监测人资格。

5上述情况无特殊情况累计上三次取消监测人资格。

6、在避险搬迁工作有弄虚作假、瞒报、漏报的取消监测人资格。

7、对防灾工作不落实、不负责的取消监测人资格。

2014年5月15日印发

上一篇:销售公司销售述职报告下一篇:学生会部长年度个人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