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心村乡村规划范文

2022-06-13

第一篇:空心村乡村规划范文

河北省某村美丽乡村规划-专项部分

第一章 民居节能改造

一、住宅现状

现状村民住宅共507处(宅基地数),因建设年代及使用维护不同,质量存在较大差异。

按建筑成新率和质量分为四类,A类住宅多为近年来新建,房屋结构承载力能满足正常使用要求,未发现危险点,结构安全;B类住宅为质量较好,房屋结构承载力基本满足正常使用要求,个别结构构件需要改造,但不影响主体结构,基本满足正常使用要求;C类住宅为质量较差,房屋部分承重结构承载力不能满足正常使用要求,需要加固处理。D类住宅为危房,房屋承重结构承载力已不能满足正常使用要求,整体出现险情,构成整幢危房。

二、民居分类节能改造

民居节能改造,既要达到节能效果,又要美观适用。根据现状民居不同质量情况分为整治住宅、整修住宅、局部整修住宅、结构加固住宅及拆除住宅等五种模式进行改造。

1、整治住宅

对象为A类住宅,主要是2000年后新建的一层或两层居民住宅及少量保存较好1990年后住宅,此类住宅外观较为美观,原设计使用功能完整,无明显破损。将此类住宅风格、色彩与村庄整体风貌相协调,规划对住宅整修屋顶、墙面。

2、修整住宅

对象为B类住宅,该类住宅建设年代时间多数为1990年到2000年期间,砖混结构为主,多为一层。该类住宅主体结构无明显问题,原设计使用功能基本完整,规划将此类住宅建筑屋顶、门、窗等进行改造,提升节能效果。风貌与村庄整体规划风貌相协调。

3、局部整修住宅 对象为C类住宅,多建造于1980年至1990年期间,砖木结构,一层为主。此类住宅建筑主体结构完整,但局部外观与部分建筑部件出现损坏,部分房屋设计功能不能正常发挥,且建筑性能较差。规划对此类建筑首先进行外观修整,恢复其设计使用功能。将此类建筑进行重新修补、清洗和粉饰,保留时代特征。对建筑门、窗等进行改造,提升房屋性能。该类建筑由于年代较久,结构承重性差,不建议进行坡屋顶改造。

4、结构加固住宅

主要针对有人居住的D类住宅,多建于1980年以前,砖木结构为主,部分建筑含有土坯部件,均为一层建筑。该类建筑由于年代过长,主体结构老化,墙体、梁、柱等主要结构部件出现破损变形,导致建筑存在安全隐患。该类建筑原设计功能不合理,且老化严重,房屋采光、保温、防水性能较差,建筑风貌较差。针对此类建筑,首先应对其结构进行加固,恢复其安全性与使用功能;其次应对其建筑性能进行提升,通过改造门窗与抹保温砂浆的方式提高使用性能,增加女儿墙美化建筑。

5、拆除住宅

主要针对D类院落中已闲置的住宅,此类住宅多为危房或已坍塌,通过用地将其赋予新的使用功能,成为附近居民休闲娱乐与农业劳作的公共空间;也可以整理成为储备宅基地,短期内植树或辟为临时停车场使用。

三、重点出新改造

改造范围:村口、广场周边、主要线路等重要视觉焦点。

改造原则:先期改造,重点出新,主要进行建筑风貌提升,实施外墙立面美化,增加乡土风貌元素。

(1)墙面改造

清洁——将贴瓷砖表面污垢、油渍、砂浆、流痕以及其他杂物清除干净。 找平——清水墙面,表面不平整的,较大凹陷用聚合物水泥砂浆抹平。 粉刷——粉刷材料应经久耐用且较为经济,不宜采用石灰粉刷。 (2)门窗改造

应选择保温效果较好的塑钢门窗材料,选用双层玻璃结构,由专业门窗制造商负责测量、制作与安装。

(3)门头改造

保留现状大部分门头,对于特别破败或者颜色特别不协调的门头采用粉刷的方式进行处理。

(4)屋顶改造

首先清理屋顶,拆除彩钢瓦屋顶,油毡瓦等。使太阳能等各项设施安防整齐。 屋顶统一采用当地传统红色屋瓦。

四、一般出新改造

改造范围:村内一般位置,结构及外观尚可的建筑。

改造原则:在进行建筑风貌提升,实施外墙立面美化,注重经济性和施工难度,确保改造方案的普遍推广。

屋顶——对原有屋面进行修正,增加保温措施,实现冬暖夏凉,与环境协调。 外墙——建筑外墙统一使用腻子找平,粉刷象牙白涂料,不增加彩绘图案。 门窗——外立面门窗清洗,简单处理,不增加栅格等构件,内部门窗有条件的可以提高保温性能。

墙裙:用浅灰色涂料粉刷,高度为60厘米。

五、施工技术与改造总量

1、屋顶改装

该村民居建筑均为坡顶形式,本次规划予以保留,对于部分屋顶出现破损的民居,建议采用本地传统屋瓦进行修缮,尽量少采用彩钢进行修缮。

2、墙面整理 住宅外墙面改造,可加抹保温砂浆、喷刷涂料,或是干挂保温板、喷刷涂料;非住人建筑墙体可刷普通砂浆。对清水砖面、贴面墙体、水泥墙进行直接清洗,清洁墙面,局部有破损清洗后选用相同或相近材料修补。对墙面勾缝较脏或已损坏的,可重新用白色或灰色涂料进行勾缝。土坯墙体宜保留结构完好、墙面平整的墙体,及时修补结构尚好、局部破损的墙体,拆除重建破损严重、影响安全的墙体。水泥墙和其他砖墙应清除表面污垢、油渍、砂浆流,再用水泥砂浆找平墙面并粉刷。墙体粉刷一般采用墙体与踢脚粉刷的做法,踢脚线高度宜为60cm。

3、门窗改造

应选择保温效果较好的塑钢门窗材料,选用双层玻璃结构,由专业门窗制造商负责测量、制作与安装。

4、危房改造

危房改造所需材料宜就地取材、经济适用。选用当地砖、瓦、木材、生土等建筑材料。可通过本地原土中掺入一定比例的细砂和砾石,形成“黏土混凝土”骨料,进而形成夯土墙体,提升房屋的耐久性能和强度。应兼顾防火要求,采用阻燃材料。农村危房改造应由经培训合格的农村建筑工匠或有资质的施工队伍承担。

5、新建民居引导 (1)满足日常习惯和需求

方案设计四居室,适应农村三代同堂的家庭组成,满足老人、主人及两个孩子的居住需求。辅助用房除了厨房,增加卫生间,提高居民卫生条件,同时设置农业用房舍,晾台,粮仓等满足基本生产需求。

(2)满足建筑的抗震性

建筑外形规整,具有良好的抗震布局;其次强化结构,提高建筑的抗震性。 (3)满足建筑的节能设计

采用沼气池、太阳能、外墙保温、雨水回收、木遮阳等成熟的节能技术,另外选择物美价廉并且在农村地区便于使用的新型环保材料,如秸秆砖、瓦、板材和新型承重墙体材料烧结页岩模数砖等。

沼气池——在一层后院邻近卫生间处设置沼气池,利用沼气供能,从而减少传统能源的消耗;

太阳能——南向坡顶上设置太阳能集热板,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 外墙保温——通过在外墙增加保温苯板等材料,提高墙体保温性能,达到冬暖夏凉的效果,提高居住舒适度;

雨水回收——在室外道路及环境设计中引用蓄水、保水材料,做好废水处理、废物分类利用,回收屋顶的雨水作为非饮用水使用。

(4)选择物美价廉的新型环保建材

农村地区便于使用的新型环保材料,如秸秆砖、瓦、板材和新型承重墙体材料烧结页岩模数砖等。生态符合秸秆材料:用于内隔断、瓦、门和院墙。页岩节能模数多孔砖作为建筑的承重墙使用。

第二章 饮水安全

一、给水现状

某某村现状人口为1280人,378户,供水方式为村庄连片集中供水,集中供水设施位于大杜庄村,通过管线接入村庄供水管网。

供水管网为树枝状,主管道管径为dn85mm,该村供水管网于2010年铺设完成,不存在管线老化现象,但由于水厂原因时常出现供水不足的现象,不能保证村内居民正常的供水需求。

二、用水量预测

1、居民生活用水:用水量标准取100L/人·d,规划人口按1330人计算,生活用水量为133m3/d。

2、公共建筑及设施用水:用水量取生活用水量的10%,则公建用水量为13.3 m3/d。

3、管网漏失水量及未预见水量:取上述水量之和的15%,水量为21.95m3/d。

4、总用水量:最高日用水量为168.25m3/d,取170m3/d。

三、水源规划

规划继续使用现有水源,经消毒处理后供往全村,供水规模170m3/d。

四、供水管网规划

1、管网布局

规划沿用现有供水管网,及时检修,完善现有供水管网。

新规划供水管网主干管管径dn110mm,支管管径dn50mm,实现供水管网环、枝结合布置,可保证安全供水。管网最不利点自由水头按不小于12米控制,满足村内两层住宅的供水水压要求。

2、管材选择

从安全性和经济性考虑,管材选用给水用聚乙烯(PE)管,热熔连接,公称压力不低于0.6MPa。此种管材耐腐蚀、造价低,已有成熟的施工经验。

3、管道敷设

给水管道沿道路敷设,尽量避免拆迁,节省工程投资,方便实施。给水管道最小覆土厚度在冰冻线0.15m以下。管道施工应配合道路和其它管道施工一起进行。

4、附属设施

为维护管理方便,管道上设置必要的检修阀门、泄水装置、排气阀。为满足供水检修要求,给水管网应在分支处设置优质阀门,以便于检修时缩小停水范围,提高供水可靠性;管线的隆起部位应设置排气阀,用以在管线投产或检修后通水时排出管内空气,以免空气积在管中,以致过水断面变小,水头损失增加;管线的最低处应设置排泥阀,以排除管道中的沉淀物及检修时放空存水。

五、水源管理和保护

1、加强地下水饮用水源保护工作,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

2、水源井周围30m的范围内,不得设置渗水厕所、渗水坑、粪坑、垃圾堆、和废渣堆等污染源,并建立卫生检查制度。

3、应每天记录水源井取水量,定期观测水源井静水位、动水位,出现异常时,及时查明原因。

4、对地下水按用水要求定期进行水质、水温监测。

第三章 污水排放

一、排水现状

村内没有完整的排水系统,主干道上两侧布置了雨水边沟。村内污水主要为生活污水,数量小、污染程度低,村民大多随意泼洒在街道或院落内。村内厕所均为早厕。

二、规划原则

1、结合户内用水点的改造建设,统筹规划排水管网,合理预测村庄污水量。

2、合理确定污水处理的方案,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既考虑近期建设的可行性,又要为远期的发展留有余地。

3、坚持污水、雨水资源化的原则。

4、坚持雨水就近分散自流排放的原则,污水结合污水处理设施的布置,充分利用地形,管道布置尽量顺直便捷,节省建设投资。

5、充分利用现有坑塘、明渠水系,调蓄雨水,以保障汛期排涝的要求。

三、排水体制

结合村内地势情况,从环境保护、技术经济合理和维护管理费用等多方面综合考虑,雨水采用路面排除方式,污水采用管道排除方式。

四、污水工程规划

1、污水量计算

最高日用水量为170立方米/日,污水排放系数取0.7,日变化系数采用1.6。预测污水量为75立方米/日。

2、污水系统规划

村内敷设排水管网,汇集至村东南部设置的小型人工湿地,对村内污水进行处理,处理后的污水排入村周边坑塘。

3、污水管网规划 (1)污水管道布置

与给水管线综合考虑,充分利用现状地形条件,取短捷线路,污水管道布置力求符合地势变化,满足污水重力流的要求。减少管道的埋深和管道迂回,降低工程造价。

(2)污水管网敷设与施工

根据本村情况,污水管道采用高密度聚乙烯双壁波纹排水管,橡胶圈柔性接口。该管材耐腐蚀、造价低,施工技术成熟。

污水管道在街道断面上的位置,尽量布置在给水管线异侧,管顶最小覆土厚度根据管材强度、外部荷载、土壤冰冻深度和土壤性质,结合当地埋管经验确定。该村道路坡度比较大,污水管道坡度与道路坡度一致,管道覆土厚度按0.8m设计。工程实施过程中如果影响房屋基础结构,应采取加固措施。

污水管道上设检查井。为方便用户接管,污水主干管间隔适当距离设置污水接户支管,并在接户支管起端设接户检查井。不同直径的管道在检查井内的连接采用管顶平接,检查井采用圆形检查井,检查井间距应满足规范要求。

管道施工应配合道路和给水等其它管道施工一起进行,污水管道采用开槽施工。施工应严格按照《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执行。

五、雨水规划及综合利用

1、雨水工程规划

结合村内道路断面实际情况,规划雨水采用道路边沟就近排放。边沟在主要道路上双侧布置,坡度与道路坡度一致,坡向排水沟。边沟断面为宽×高=0.3m×0.3m。

2、雨水综合利用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用水量日益增大,绿地种草栽花、植树造林、公园灌溉、景观等用水,已经占据用水的很大比例,将雨水加以充分利用,将增加水资源有效供给、缓解水资源紧缺矛盾,维系人水和谐。结合本村实际情况,可采用以下方式:

(1)绿地可采用下凹式绿地,雨水就地入渗,用于回补地下水。 (2)小型活动场所、人行通道上的雨水采用透水型铺装。一方面缓解雨水管渠系统的压力,另一方面增加雨水入渗。

(3)充分利用村内自然坑塘、排水渠蓄集雨水,最大限度截留地表迳流,增加沿途地下水补充,消减雨水洪峰,建立良性的雨水资源动态平衡。

第四章 道路硬化

一、村庄道路现状

村庄道路分为村庄主路、对外交通道路、支路、巷道。

二、道路硬化

1、规划改造项目

道路分级:将村庄内的道路分为对外交通道路、外环路、主路和巷道。 路面整治:针对不同的路面现状,进行清洁、修复、硬化以及铺装。 道路新建:在不拆除现状建筑的前提下,对现有的断头路进行沟通。 路名:对现有以及新建道路进行命名,方便生活使用。 目前村庄内主要道路已硬化,部分路面质量较差,部分地段存在主路之间不通达现象。本次规划对村庄内部的民丰路、民生路、民盛路、民信路在原路基基础上进行硬化,其余道路均在原来基础上进行清洁修缮整治,提高路面质量,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同时完善道路排水系统。

本次规划的道路主路红线宽度根据现状用地条件,确定为8m-10m。村庄内巷道的硬化采用铺砖形式,材质就地取材,突出当地风貌特色。

村庄的主路便道铺装使用便道砖。

2、道路设计

本工程范围包括村庄干路、支路、宅间路,中心线由规划坐标控制,局部地段可设置圆曲线,不考虑缓和曲线。交叉口缘石半径一般为2-5米,特殊路口时可根据房屋情况及交角情况增减半径。

道路高程设计根据实测地形高程,结合规划控制标高并对地形、地下管线、房屋地坪高程和排水要求综合考虑来控制道路设计高程。道路高程设计既考虑土石方,合理控制填挖高度,又考虑路基、路面满足设计要求。道路高程设计中,考虑合理道路坡度的同时,要使纵道路线形缓顺平滑。合理确定路基较高、较低地段的挖填,确保路基稳定运行。

污水管网沿干路、支路西、南侧敷设。南北向道路坡向东,东西向道路坡向南。5米宽道路坡度为1.0%,6米宽道路坡度为1.2%。其他道路横坡采用坡度1.5%。

本工程采用05系列建筑标准设计图集(DBJT03-22-2005,图集号05J91- 84页 ②,道路混凝土强度等级C25,主路、支路h=150mm,宅间路 h=120mm。

有关道路的其它做法如:伸缩缝、平立缘石等,应按标准图集做法。可根据条件,在村庄主干道两侧设置与道路平接的便道或混凝土硬化。

本次道路硬化改造道路两侧设置人行道,宽度为1.5米——2米。

3、施工技术 (1)路基要求

路基施工前清除原地面的拆迁建筑物基础、线杆、树坑、树根、草皮、垃圾等;要彻底清理干净杂物,对个别地基地段,进行加灰处理,处理至路床顶面高程。路基采用3:7石灰土。路基底部的路床要求整平碾压,压实度应大于93%。

(2)路面要求

村庄内部主路宽度为5米、6米,结合道路交通量及地形条件设置错车道,满足通行需求。路面类型采用水泥混凝土,水泥路面面层厚度不小于18厘米。村庄内巷道的硬化采用铺砖形式,材质就地取材,面层厚度不小于3厘米。

(3)道路坡度

道路纵坡宜控制在0.3%——3.5%,当纵坡小于0.3%时,应设置锯齿形边沟或采取其他排水设施。道路横坡宜采用双面坡,宽度小于4米的道路也可采用单面坡。村庄道路行道树株间距离以3——6米为宜,树池为1——1.5平方米。

(4)所有道路应与其它道路平顺连接。 (5)严格按照有关施工技术规范施工。

三、道路附属设施规划

1、停车场地

利用村庄闲散空地,结合村庄入口,设置车辆集中停放场地。在不影响道路通行的前提下,适当采用路边停靠方式。停车场通 常采用嵌草砖、水泥砖铺砌,当停车场兼做广场时也可采用水泥铺砌。

小游园内设置了停车场地,共计500个停车位,每个停车位为6*3规格。沿村庄道路设置路灯,以节能灯为主,加强对现有路灯的保养和维护。在入村处、小公园、活动广场处共设置6个减速带,保障道路通行安全性。

2、道路照明

设置线杆、路灯等亮化设施,实现村内主街道夜晚有照明。 结合电线杆,采用一侧或两侧交叉布置的方式设置道路照明,没有条件架设电线杆的路段,可结合建筑山墙布置照明设施。村庄主要交通道路的照明路灯间距一般为30米左右,宜采用节能灯, 路灯高度应适宜,主要交通道路、宅间道路应选用不同高度的路灯。

3、附属设施

通过修筑排水沟、边沟、暗管等形式完善排水设施;根据实 际情况,设置必要的标志、标线;在车辆较多、人口密集的路段, 设置路面减速带。工程完工后进行绿化,以稳固路基、保护路面、美化环境。

4、安全防护

在急转弯等存在安全隐患的路段应设置交通标志、标线和安全警告牌等。

第五章 厕所改建

一、现状

村庄现状厕所基本上均为简易旱厕,形式有结合院落南厢房设置和户外式两种模式。

二、改造要求

规划村庄厕所(包括自家厕所)全部改造成双瓮式厕所,废液出口宜与污水管网结合设置,将化粪池处理后的废液直接排入村庄生活污水管道统一处理。厕所宜改为水冲厕所。

结合村庄村民服务中心及小游园,各设置公共厕所1个方便居民使用。公共厕所与饮食行业及其销售网点、托幼机构的间距≥10m,与集中式给水点的距离≥30m。禁止在水体周边建造厕所,禁止厕所污水直接排入水体。村庄的公共厕所为三格式化粪池厕所。

三、施工技术

1、三格式厕所

三格化粪池式厕所应满足:总容积不小于1.5 m³;第

一、

二、三池的容积比例应为2:1:3。当第二池宽度不足0.5cm时,可加大至50cm设计施工。三格有效深度不少于1m,加上化粪池上部空间,池深约为1.2m。过粪管以斜插管为首选,应斜插安装在两堵隔墙上位置,与隔墙的水平夹角呈60°。其中第一池到第二池过粪管下端(即粪液进口)位置在第一池的下1/3处,上端(即粪液出口)在第二池距池顶15cm;第二池到第三池过粪管下端(即粪液进口)位置在第二池的下1/3或中部1/2处,上端在第三池距池顶15cm。

厕所应采用成品陶瓷便器,设置回水弯管,防止散发气味。水冲设备选用分体式冲水箱或与便器一体式水箱,为防止冬季水冲厕所上冻,可在水箱内安装加热管,在外部包裹保温棉(板),防止冲厕水冻结;大便池采取高压冲水、自动关闭闸板的设计,防止透风透味;厕所墙体采取保温材料,安装电热板、空调和换气扇,保证室内冬暖夏凉,通风换气。此外,应对往年容易封冻和铺设较浅的厕所给水管道进行重新挖掘铺设,进行填充保温珍珠岩、包裹水管保温泡棉等防冻处理,并对厕所取暖设备进行维护,确保冬季正常运行。可按村民意愿在厕所内部贴磁砖,或者使用砂浆找平。厕所地面应使用防水砂浆粘结磁砖,也可以直接使用砂浆找平,同时注意排水坡度控制。

四、卫生防护

公共厕所与饮食行业及其销售网点、托幼机构的间距> 10m, 与集中式给水点的距离>30m。禁止在水体周边建造厕所,禁止厕所污水直接排入水体。

五、粪便处理

农村公厕要彻底改造、清理,及时保洁。鼓励有条件的村庄建水冲式的公厕。不具备上、下水设施的村庄,可建三格式化粪 池厕所、双瓮式厕所、三联式沼气池式厕所等适宜类型公厕。

应严格限制畜禽放养,推进生态健康养殖、千清粪养殖模式。养殖点应及时清扫、定期消杀,做好环境监控和疫病防控。集中 处置畜禽粪便,通过生物堆肥、厌氧发酵产沼气等方式,实现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沼气处理。有较大规模集中畜禽养殖等条件适合的村庄,可单村建设沼气工程。综合利用人畜粪便、秸秆等农业废弃物产生的沼气、沼渣、沼液,用于炊事、发电、供暖及肥田等。

三格式化粪池。三格式化粪池建设规模灵活,可单户建设、或多户联建(原则上不超过10户)。通过第一池接纳粪便,厌氧发酵,分解分层、沉淀虫卵;第二池深度厌氧发酵,杀菌杀卵;第三池储粪等程序化处理,实现粪便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农户可结合厕所设置洗澡间,厕所污物和洗澡废水及其他生活污水排入化粪池,经发酵处理,排入村庄污水管网,最后集入小型污水处理设施。

第六章 清洁能源利用

一、现状

目前村庄能源利用以液化气等传统能源为主。村民厨房做饭多用电磁炉、电饭煲等电器、罐装液化气及煤炉。冬季取暖以燃煤为主。村庄路灯均架设在电线杆上,均为电能灯。

二、厨房改造

1.现状

现状村民家庭厨房基本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无固定开敞式厨房,主要利用临时搭建空间或房屋配件空间作为厨房;另一种形式为在院落偏房设置厨房。后者在村庄中占绝大多数。大部分村民家庭利用电或罐装液化气作为生活用能,部分采用煤作为日常厨房热源。

2、改造要求

推广使用先进炉具、灶具,提高热效能,减少污染物排放。有条件地区应使用天然气、液化气、沼气、电、生物质气化气等能源。

厨房改造规划要协调好给水、排水、电力线、燃气、排烟通风等管线,使其互不影响,布管美观大方。各种管线要尽量埋入墙体或地下。

要改造整治厨房的给排水管道、排烟、通风、采光等,给水管道应考虑与太阳能热水器的连接。厨房的地面0.5%坡度,保证能顺畅排除地面水。厨房电路要预埋管,保证能在必要时更换导线,电源插座要采用防水防潮式。敞开式的厨房与外部空间要有防蝇、虫措施。厨房改造中不得拆除承重墙,非承重墙可使用半砖墙或轻质墙。厨房改造必须保障顺畅排烟和不受烟气污染。与起居室或客厅连通的厨房,要能直接向室外排烟,防止烟气飘入起居室或客厅。

厨房改造要有防蝇、防异味、防污染措施。要与厕所等可能产生污染的设施隔离。室外改为敞开式的厨房,要注意防止苍蝇污染,厨房与外部空间要有防蝇措施。

厨房宜采用现代式要求装修,进行必要的墙体贴砖、刷墙,橱柜应整洁,框架为木质、台面大理石,或者采用框架简易砖砌、台面为预制板等材质。

加快改变农民能源结构和使用方式,逐步替换燃煤为燃太阳能、天然气、电力等清洁能源。厨房内通自来水和下水管。推广使用节能炉具。

三、秸秆处理

1.现状

村庄存在道路两侧柴草及建筑材料乱堆乱放现象,家庭门前存在生产工具及其它杂物乱放。当前影响村庄环境容貌的突出问题是建筑材料占道乱放乱堆,及环村庄周边的林地、耕地等的清理整治。

2、主要措施

规划村庄秸秆处理应推进秸秆等农业废弃物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工业原料化等多种形式综合利用,宜采取秸秆直接还田的方式,提高土壤肥力,减少环境污染。或与人畜粪便处理相结合,制作沼气,用以做饭、取暖;沼渣用做农业肥料。

3、易燃易爆物处理要求

督促村民将易燃易爆物品储存到安全的地点。较大数量易燃易爆物品的储存地必须独立设置,并与农户距离不小于50米。较大柴草、饲料堆与电气设施、电线、建筑物及其他柴草与饲料堆的间距应不小于25米。

四、村庄节能规划

1、太阳能

通过逐步推广天然气、液化气等清洁能源替代传统的煤、柴等燃料,减少传统燃料对环境的污染,提高村民生活质量。规划充分利用太阳能,有条件的农户可采用家用太阳能发电系统满足并网发电,要合理确定电池板的安装方式、最低功率、规格及蓄电池的容量、 性能及控制方式,并定期进行检查维护;一般农户可结合屋顶改造在各户屋顶统一设置太阳能热水器,满足日常生活需要。

太阳能热水器利用注意事项:

(1)屋顶架设不得破坏屋面、墙体,并做好防冻、防雷击、抗风、抗冰雹措施;

(2)尽量避免中午上水,防治太阳能热水器真空管爆裂;

(3)北方冬季注意太阳能下水管的保温效果,防治冻住影响使用。 同时,结合村庄内街道、活动广场、小游园,设置太阳能照明灯,规划设置太阳能路灯56盏(主要沿村内主干路设置),照明灯2盏。

2、生物质能

村民可根据自己家经济、秸秆数量、粪便数量等情况选择性的设置沼气池,炊事采暖宜采用沼气、秸秆固化成型炊事采暖技术。秸秆气化炉应满足使用功能及气体用量要求,储气罐应密闭。宜单独设置气化炉房,并保证良好通风。

设置沼气池的,应将其与畜禽舍、厕所、庭院日光温室组合,构成能源生态综合利用体系。

第七章 垃圾处理

一、现状

村庄垃圾以生活垃圾为主,兼有少量建筑垃圾。村庄有30个垃圾箱,村庄内垃圾仍然存在乱堆乱放现象,影响了村容村貌及环境卫生。

二、规划方案

(1)规划方案

规划某某村采用转运处理方式(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 (2)垃圾量预测与收集

规划按照每人每天产生0.6千克生活垃圾计算,全村日产垃圾约0.80吨。村庄应建立垃圾清理日常管理制度,引导农民每家自备垃圾收集袋或垃圾收集桶收集,每50-100户左右配备一名卫生保洁员负责入户收集。规划该村垃圾分类收集,由农户将本户日产生活垃圾按有机垃圾、可回收废品、不可回收垃圾和危险废物进行初步分类收集,再由村保洁员入户收集垃圾。

(3)垃圾收运处理

村庄组建专业垃圾清运队,配备专业清运车4辆。按照分类处理原则将垃圾回收处理。对分选后的有机垃圾进行就地及时资源化处理,其他垃圾运送村庄部的大坑内进行统一填埋。同时注重现状垃圾坑周边的环境整治,注重植树绿化。

(4)村庄垃圾清理

集中开展“四清”(清垃圾、清杂物、清残垣断壁、清庭院)活动,确保村庄周边无垃圾积存,街头巷尾干净通畅,房前屋后整齐清洁。村庄应重点清理公路沿线、村庄周边、公共场所、村内街道、房前屋后、厨房、厕所内的各类积存垃圾、死角垃圾,消灭卫生死角。捡拾村庄周边的塑料布、塑料袋等。

(5)垃圾收集

为方便村庄日常生活垃圾的收集运输,在全村设置42个垃圾箱,垃圾箱主要放置于各巷道街口、巷口。

(6)倡导垃圾分类收集

积极引导村民进行垃圾分类。动物骨头内脏、菜梗菜叶、瓜果皮壳、剩菜剩饭、枯枝残叶等可沤肥垃圾可进行堆肥处理;断砖残瓦、尘土、灰渣、破旧陶瓷等建筑垃圾可填坑修路;玻璃、废铜烂铁、工程废弃物、塑料、书报纸张、废旧家电等可运至废品收购站,进行回收处理。同时在村庄活动广场、公园、前街、裕兴路设置分类垃圾箱。

第八章 村庄绿化

一、现状

村庄内部绿化量较少,部分居民住宅院内种植少量果树,村庄周边绿地较少,绿化环境不成体系,不能体现村庄良好的田园风光特点。

二、绿化环境营造

村庄植物配置与村庄建筑相协调,充分利用现有自然条件。植物种类选择应考虑当地的自然环境条件及植物的生长习性,以乡土树种杨树、槐树为主,适当引进观赏性植物。做到常绿植物和落叶植物相结合,合理组织绿化空间,注重植物季相搭配,色彩搭配,考虑乔木、灌木、藤本植物、草本植物、花卉等多种植物的重叠交错,形成四季有绿、季相分明、层次丰富的绿化景观。规划本村乔木配置选择孤植树、对植树、丛植树、群植树、列植树等方式。加强绿地与周边林、田、路等自然地貌有机结合,建设小型游园绿地,并配备相应的休憩、娱乐、健身设施。推进村边、路边、水边、房边以及村口、庭院、公共活动空间等绿化美化。

1、村边、路边绿化

规划村庄周边道路两侧种植杨树、柳树等乔木,株距为5米。规划某某村周边设置环村绿化带,绿化以高大乔木为主。充分利用村边闲置地,大力营造用材林、防护林。结合村庄内部及周边坑塘,种植水生植物,例如:荷花、睡莲,从而改善坑塘环境。

主路绿化采用多种种植形式,小乔木、灌木、乡土花卉、爬藤植物均可,形成乡土气息浓厚的路旁绿化景观。种植形式可以三五品种成组团列植。道路两侧有高压线等设施的选择小乔木或花灌木。路旁有农田的,还可以种植果蔬及农作物。

2、房边绿化

应充分利用闲置用地和不宜建设的地段,以小尺度绿化景观为主,见缝插绿。鼓励村民按照个人喜好种植花卉或爬藤植物,但注意要与农房建筑朝向及门窗位置相结合。鼓励村民美化绿化庭院环境,宜种植梨树、苹果等果树。

3、节点绿化

规划利用闲置地设置公园1处,绿化以自然植物为主,乔、灌、草相结合。规划要结合现状树木,种植其它灌木、花卉,形成季节分明、层次丰富的绿化景观。小游园部分铺砖硬化,设置座椅、健身设施等居民活动设施,为周边居民提供休闲及农业劳动场地,满足日常聚集较多的公共活动空间,融休憩、情感交流、健身活动、文化传播和村庄形象展示等多种功能。

4、绿化围合

围合形式主要指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的院落围合,以及路边、绿地和活动场地等周边围合。围合能丰富村庄空间层次,展现乡村风貌及乡土风情。提倡采用乡土材料,做法简洁朴实且尺度适宜、风貌自然。

院落围合:实围墙是村庄中最常见的院落围合形式,增加院落的通透感。围墙宜就地取材,降低造价,并体现地域特色,宜种植爬藤植物。

路边围合:可采用本地碎石、绿篱或花砖等形式围合在村内道路边,既丰富景观层次,又经济美观。绿篱还能很好地起到遮挡与防尘作用。

绿地与活动场地围合:绿地和活动场地周边围合宜采用简单的形式,形成虚实变化,增加美感。

规划某某村进行绿地和活动场地围合:在乔木下种植冬青。

第九章 特色富民产业发展

一、农业主导产业选择

根据某某村所处的区位条件、产业基础、生态保护功能,要求农业产业必须:一是能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区位和生态条件,形成产业竞争优势;二是市场空间较大;三是有较高的产出效益,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用较大。

二、产业确定

1、第一产业

经过分析,结合现实发展基础,确定在规划期内在保持粮食生产能力的基础上,重点发展特色种植产业。

1)积极发展设施农业

结合该村庄的实际情况,在村庄适当发展设施农业。 2)适度发展种养结合的生态畜牧业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农产品的安全性要求越来越高,对于养殖业也是如此,本次规划结合村庄林地发展建设禽类散养区。

2、第二产业

某某村现状第二产业已经有所发展,现在村庄有包装企业。本次规划在现有基础上为现有工业项目提供较为宽松的发展环境,同时适当引进低污染的工业项目。

第十章 电商平台建设

一、项目组织

由知名电子商务服务单位专门成立“电商平台建设”项目运营管理中心,统筹项目的规划和实施,指导电商平台在乡村的推广宣传、招商、培训以及区域服务中心、网点的建设。项目执行团队具体分为:

(1)仓储物流组:服务单位视实际情况自建或外包县(市区)仓储物流中心,承担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的仓储、物流中转功能。

(2)市场推广组:每一地市设置一个市场推广组,负责该区域内项目开展的调研,培训对象的组织、宣传、需求沟通确定及推广。

(3)培训组:每一地市设置一个培训组,负责课程的开发、师资安排、 (4)实施组:每一个县(市、区)设置一个实施组,负责供应链系统对接、产品陈列、现场实施协调等工作。

(5)综合服务组:每一地市设置一个服务组,负责区域内项目总体宣传方案的制定以及相关活动的宣传推进工作;负责项目的日常指导工作。

二、开店建仓

(1)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网点的选择: ①村中已注册网店 ②可服务本村外来网店店主 ③村级连锁便利店

④村级便民服务中心或村邮政服务点 ⑤有意向农村待业人员、村官等

根据某某村实际情况,选择传统村落内土特产超市为本地服务网点,在院落搭建货品仓库。

(2)组织培训

在各县(市、区)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网点名单(包括已开网店店主)核准后的30 个工作日内,由服务单位负责组织培训工作,当地商务、团委要积极配合,帮助落实培训所需的场地、设备、仪器以及培训人员召集等,为培训工作创造便利条件。培训结束后,由培训机构组织对学员进行考核,考核通过者当场发放合格证书,并由学员提供网店注册相关资料,培训单位必须在一周内完成网店注册。

(3)日常管理

为及时掌握网店运营情况,服务单位特别要加强对新开网店日常管理工作,对于长期不在线、产品不上架、无销量或销量不多的网店店主予以重点实地指导;以县(市、区)为区域单位,定期开展督促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切实提网店运营管理水平。

第十一章 乡村文化建设

一、村民中心建设

(一)现状

某某村现有村民活动中心位于村委会内,包括:村委会办公室,内部有图书室各1个,村委会南侧有健身广场一处。

(二)存在问题

现状村民活动中心场地较小,环境一般。公共活动空间较少,不能满足村民休闲活动需求。缺少老年活动场所及养老设施。

(三)村民中心改造提升

规划保留村委会,完善村委会内部设施,同时重点改造健身广场,将健身广场同村委会院进行统一规划,在保留现有广场的同时,在其周边种植乔木,配以花卉,改善健身广场环境,建议拆除村委会大院围墙,从而扩大健身广场空间,和村民中心的可进入性,同时在村委会西侧建老年活动中心,在村委会内设置村史馆。

树池可选择普通青砖或红砖,以降低造价。厕所做法参照厕所专项。 乔木宜种植栾树、国槐等适宜本地树种,灌木以冬青为主,花卉可选择月季、丁香、紫薇、牡丹等,推荐爬藤植物为爬山虎。

健身器械和休闲长椅宜购买成品部件安装。

二、标语广告整治 村庄的标语和广告是体现村庄风貌的重要方面。规划应引导商业服务业标语标识广告的美观整齐,使之符合村庄整体的风貌特色。

1、集中清除整治农村民居外墙面广告标语,且今后不得在墙体上书写标语,任何企业不得在农村民居墙体上做广告。

2、在村庄主要道路两侧的设置商业广告牌,设立统一的标识牌及广告牌,设计富有特色的广告设施。

3、对村庄入口标语进行重新设计和施工,突出村庄特色。

4、结合墙体改造提升,规划中心街、永丰街、民兴路两侧墙面设置特色的文化墙。绘制宣传富民政策、规范村规民约、促进邻里和睦、抵制封建迷信,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内容。使之成为某某村是道彰显精神文明的风景。

5、在村民中心或其他适当位置规划宣传窗和村庄公示明白墙。

三、村庄标识

(一)现状

村庄内没有明显标识牌。

(二)标识规划

1、村庄出入口标识

清河线是村庄紧邻的一条过境交通线,是该村与外界联系的重要纽带,因此在民兴路与清河线交口处设置一处村庄入口标识,此标识为主标识,为牌坊形式;同时在堤坝路与民富路家口处设置一处村庄入口标识,该标识为点状标识,以红砖砌墙形式,上配瓦墙头,及村民和简单装饰。

2、 街道路牌

规划在村庄主要街道设置街道名称,便于村民确认和村庄的管理。建议因地制宜选择竖立标示牌或者墙体悬挂等方式,以适应不同街道宽度与空间,高度建议在2米左右。可选择铁质或木质标牌,街道名称选择黑色或白色醒目颜色,并表示清方向。

3、主要服务设施标识 设置村委会、广场、卫生所、停车场等标示。在村庄活动中心入口设置名称标识,标明主要功能,并可在临近街道交叉口设置指向性标志,方便外来人员。

四、墓地建设

(一)现状分析

1、村庄坟墓

村庄现状没有公共墓地,现有坟墓多以家族为单位,散布于村庄周边农田、树林。

2、殡葬方式

殡葬方式上,村庄绝大多数仍采用传统土葬,少数人采用火葬,但仍采用将骨灰盒二次装棺方式,并未真正节约土地。

(二)规划方案

规划建设村庄公益性墓地,考虑村庄地形及盛行风向,规划设置在村南侧。以低矮翠柏作为外墙,公墓内秘制松柏、杨等乔木,公墓四周种植20米绿化带。

每个墓位用地面积不超过1平方米。公墓使用年限不少于20年,公共墓地要进行绿化,绿地率不低于40%。绿化树种以松、柏树为主。

引导村民采用火化后葬入墓地的习惯,可设立美观大方墓碑,逐渐杜绝明火祭奠方式。

五、传统文化保护开发

党的十七大曾提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并指出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一个地区的传统文化,凝聚着当地人民对自然、对世界、对生命的历史认知和深层感受,显现着该地区历史发展的脉络,反映着该地区的特色和风貌。

(一)规划思路

1、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

2、因材制宜,有所作为,有所不为

3、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持续发展

(三)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利用

1、传统文化的开发

秧歌源于插秧耕地的劳动生活,与祭祀农神,祈求丰收所唱的颂歌有关。秧歌流行我国北方汉族地区,主要于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时在广场上表演,是一种集歌、舞、戏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

而该村村民喜好秧歌,每日都要进行排练,每逢大的传统节日都有秧歌表演,不仅成为该村的传统,也吸引了周边村庄的村民来此排练,带动了周边村庄文化生活。本次规划鼓励村民将此传统文化继续传承下去,并规划改造村庄北部小学操场,使之成为一个综合行的活动中心。

2、传统文化的利用——提取元素符号、塑造农村特色

在村庄面貌改造提升过程中,应对村庄内的设施进行特色改造,总结出具有乡土气息,在村庄内的小品、雕塑、特色景观等要提取秧歌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元素,作为符号穿插在整个村庄建设过程中,体现仓上的村庄特色。

(1)建筑小品的选择

可以选用经济适用,造价较低的小品。结合村庄喜闻乐见的秧歌作为村庄文化建设的拧头绳,将传统文化在某某村得以继承和发扬。

(2)文化墙的绘制

结合秧歌及积极向上的民间传说,将某某村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融合,展现独有的乡村特色。

(3)入口标识的设计

规划在入村庄的两个出入口各设一处村庄入口标识,主入口标识为牌坊,次入口为配以砖石砌成的仿古墙。

第十二章 基层组织建设

(一)基本情况

某某村现有378户1280人,村民组织为党支部和村委会。

(二)建立村级基层组织

建立健全党组织、村民委员会、村民代表会议、村级经济合作组织“四位一体”治理架构。具体目标:村党支部争取每年发展1--2 名优秀青年入党,不断壮大党支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接班人。

(三)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第二篇:空心村

农村建设上,在农民新建住宅的过程中,由于村庄规划严重滞后等原因,农村居民点用地往往不能合理、有效地利用。新建住宅大部分都集中在村庄外围,而村庄内却存在大量的空闲宅基地和闲置土地,形成了内空外延的用地状况,即所谓的“空心村”。经济上,空心村是指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大量的农村青壮年都涌入城市打工,除出过年的十几天,其它的时间均工作在城市、生活在城市。因此,使得留在农村的人口都是老弱病残的现象。因其农村常住人口有如大树之空心,故名之空心村。

探究形成空心村的原因,乃是由于我国工业化进程和社会主义性质的产物。时至二十一世纪,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尤其工业化进程不可避免。但是,由于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我国在从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化过程中,不可能形成英国等“羊吃人”的现代化过程,因此,只能以这种劳动力的缓慢而大规模的转移来实现。青壮年作为社会成员的主体,其生活和工作的分离,使农村之心空去。因此,从社会学角度来讲,空心村是旧农业社会在当代中国的最后一瞥。 空心村形成的五大原因

一是农村基层政府没有规划意识

各地普遍存在规划意识淡薄情况,没有按照有关规定建立村镇规划建设管理体系,村镇规划建设所有的名存实亡,有的与土管所两所合一各唱一台戏,有的干脆撤销机构分流人员。有些乡村干部随意批宅基地,对于得到新宅基地的农民又没有按照规定收回他们的旧宅基地;有些农民只要给村里和乡镇交一定数量的钱,或者同相关干部拉拉关系走走后门,就可以自己选择新的宅基地,并且他们所选择的宅基地一般都选在村边靠路、风景好、有商业价值的地方。还有些地方将建房指标分割减小面积或干脆作废,变相纵容、故意怂恿农民超面积建房和未批先建,从而达到“创收”目的。

二是农民传统的宅基地私有观念浓厚

一是许多农民认为,宅基地是私有的,占着了就是自己的,所以千方百计批地建新房,新屋建成后不拆旧房;二是有的农民传统观念根深蒂固,认为老房子是祖业,再穷也不能拆祖屋,阻碍了拆旧建新的实施;三是有的农民认为拆旧建新不划算,新房建起后自己住新房,父母老人住老房子,怕“老”人在新房有霉气,并且旧房还可以用来堆放杂物及圈养禽畜;四是有的老房子是几兄弟或几户几姓共有,由于经济条件不一样,有的建新房走了,有的还住在老房子,或者全部建新房搬走了,但由于先前居住产生的矛盾、隔阂以及补偿等问题导致房屋所有人间无法就老房子权属及拆建达成一致,导致无法拆除旧房。

三是农民缺乏土地法制意识

相当一部分农民没有土地观念,认为我自己的责任田,我自己负责税费,盖个房子是自己的事,与别人不相干,这样责任田或自留地就变成了宅基地,村里的老房子空下来闲置、倒塌。还有一些农民互相调换责任田建设新房,罚款就让他罚吧,反正也不在乎这几个钱。

四是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有些农民通过经商等手段积累了一定的财富,在城市购买了商品房,还有些农民在城里打工站稳了脚跟,并落了户籍。这些人由于政策允许他们保留原来在农村的宅基地和责任田,所以他们的宅基地并没有上交,形成了空置。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民通过考学、当兵等方式实现了从“农民”到“市民”的转换,不愿将父母接走或父母不愿入城仍住在乡下,怕人说闲话,就通过关系批地建房供养老人,因而将老房子闲置。在一些地方还新建宗祠等形成大量房屋闲置。

五是自然条件的原因

有些老村庄自然条件并不算好,比如地势低洼、交通不便、通讯不畅等,富裕起来的农民开始注重改善自己的生活条件,有条件的人首先选择离开原来的旧宅,另选自然条件较好的地方建新村,原来的旧宅也就成为了“空心村”。

“空心村”危害巨大

农村“空心村”的存在浪费了国家有限的土地资源,恶化了农民的生活环境,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农村存在巨大的危害:

一是土地浪费严重。“空心村”占用的土地,耕不能耕,用不能用,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极大浪费。一方面是农民建新不拆旧,造成土地大量闲置;另一方面,许多村庄出现无处建房现象,土地管理部门被迫在有限的耕地指标中切出一部分来解决缺房户的建房问题。

二是不利于安全。“空心村”存在的房子,大都破旧不堪,年久失修,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三是影响环境卫生。“空心村”的废弃房屋由于无人居住,所以也无人修缮,有些已经倒塌。不少村民将老房用于圈养禽畜。由于没有人清理,致使村内垃圾成堆、污水横流、杂草丛生、老鼠遍地、蝇蚊乱飞、粪便成堆。环境卫生的“脏、乱、差”,严重影响这些居民的居住环境和身心健康。

四是潜伏矛盾纠纷。由于“空心村”内的废弃宅基地多年未曾有人使用,到了第

三、四代之后,邻居之间的土地界限必然会有些模糊。随着农村土地的日益紧张,宅基地今后必将升值,到时候这些废弃宅基地可能会引发家族内或家族间以及宗族间的矛盾纠纷。

五是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空心村”的存在,使农民居住地分散散乱,农村的村落分布面积过大,村庄外延拉得过长,增加了农村进行水、电、路、通信、公用设施等基础设施统一建设的难度,延缓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目前,我国城镇化水平已经达到51%,进城务工农民达2.53亿人;在农村人口中,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留守妇女分别达到5000万人、4000万人、4700万人。

近些年,农村空心化的现象日趋严重,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中科院地理资源所刘彦随研究员和他的课题小组,对中国农村空心化问题进行了长达四年的深入调研,据课题组调查,目前我国传统农区约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的农村出现了程度不同的空心化问题。

农村空心化是指包含人口、土地、产业和基础设施等,出现不同程度的虚化、弱化或“异化”的现象,是城乡二元结构下高速城镇化对农村的影响表征。目前,我国城镇化水平已经达到51%,进城务工农民达

2.53亿人;与之相对应的则是农村人口的逐步减少,1995年我国有农村人口8.6亿人,2010年已降至6.7亿人。

农村空心化导致了农村“三留人口”比例过大、务农农民年龄偏大素质偏低、耕地抛荒、宅基地废弃等问题。其所产生的最大问题有两个,一是“谁来种地”的困惑,二是村庄处于半荒弃状态。数据显示,在农村人口中,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留守妇女分别达到5000万人、4000万人、4700万人,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三留人口”。2.46亿农业劳动力中,留守老人和妇女成了主要力量,小学、初中文化程度占到70%以上。浙江、江苏务农农民平均年龄已达到57岁。

刘彦随说,目前我国农村居民点用地约2.48亿亩,户均近一亩,人均220多平方米。农村人走地不动,甚至是人口减少而用地反增,造成了空心村“外扩中空”的现象,建新不拆旧,新房没人住,村庄“散、乱、空”,公共设施难配置、效率低。同时,空心村里大量废弃的宅基地也在影响着农村的环境、总体规划和新农村建设。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广安伟业绿色园艺有限公司董事长唐燕子近期就农村空心化问题开展了调研,感到农村空心化程度越来越严重,她认为,在全国农村大力开展空心化整治工作势在必行。“只有发挥土地的财富效应,让农民从种地中尝到"甜头",才能真正引导农民"还巢",实现农村"去空心化"。”

刘彦随课题组则提出:要把农村空心村整治上升为国家战略。他说:“空心村整治利国利民,应上升为国家保耕地、扩内需、惠民生的重要战略。从当前来看,推进空心村整治是扩大农村内需、促进土地流转和提升土地价值的重要途径;从长远来看,开展空心村土地整治是保障耕地红线、推进新农村建设和优化城乡土地配置的新举措,也是逐步消除我国城乡二元结构、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结构性矛盾的重要平台。”

破解空心村难题,当务之急还要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全国人大代表、四川宜宾学院发酵资源与应

用实验室主任魏琴建议,继续提高种粮补贴标准,只有种粮效益接近种植经济作物的效益,或者综合因素使在家种粮食跟外出打工的经济、社会效益持平,种粮补贴对于农民才会有吸引力。

刘彦随则提出了开展农村空心村土地整治的具体建议。据他的课题组分析估算,按照分批推进城镇化进程,通过构建完整的农村人口转移机制、宅基地退出与盘活机制,目前我国空心村土地整治增值潜力近

1.14亿亩,能够达到近5个北京城的面积,而远景潜力则达到1.49亿亩。整治出的土地可用于“耕、林、建”三个方面。经过整治后的空心村,可以重新统一规划、设计和建设,以真正形成“新农村”的框架结构。

刘彦随课题组的研究成果汇总在《中国乡村发展研究报告农村空心化及其整治策略》中,通过对山东等地4.6万宗宅基地、6500余农户的调查,历时四年完成。报告提出,要围绕空心村整治和新农村建设,研究制定整体性乡村发展规划,并适时推进我国空心村综合整治,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要民生为先,创新统筹城乡土地配置制度和管理制度。

“希望看到的局面不是"城进村衰",而是"城进村荣"。”刘彦随说。(

空心村的深层问题在于,迄今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未根本转变,城乡之间的利益冲突及农民工就业压力未根本缓解,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规划管理滞后的局面未全面改观。改变这一状况,需要城乡统筹发展和进行农村土地制度创新中科院地理所最近发布了《中国乡村发展研究报告农村空心化及其整治策略》,说起编写报告时对农村空心化问题的调查,中科院地理所区域农业与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刘彦随很是感慨。课题组对山东、河南等地4.6万宗宅基地、6500余农户调查发现,农村宅基地废弃闲置量很大,打谷场、村边林、取土坑塘等村庄附属用地利用效率极低。以山东禹城市村庄为例,空心村整治可净增耕地13%至15%。

宅地废弃、空置与低效利用是空心村问题的核心。按照我国农村宅基地管理政策,宅基地的分配是“一户一宅”。如果老人均已过世,那么其宅基地就应收回进行再分配,好让达到法定年龄的年轻人向村委会申请宅基地盖房结婚。但课题组调查中发现,43.3%的农户不知道这一政策,如今有些村落早已无地可供申请。

空心村的形成有其历史原因。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农村常住人口持续减少,造成了农村“人走房空”现象,并逐步由个体出现、扩张,发展为村域成片废弃和整村闲置。人口空心化逐渐转变为涉及人口、土地、产业和基础设施的农村地域空心化,并产生了大量的“空心村”。农村空心化在国际上也具有普遍性,但在我国要更复杂一些。

我国农村高峰人口是1995年的8.6亿人,2010年为6.7亿人,到2020年按城镇化率60%计,届时将有5.8亿左右的农民生活在农村,农村人口将累计减少近3亿人,人口高峰期占用的农村建设用地会大量闲置下来。目前,全国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约2.48亿亩,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56.3%,户均近1亩、人均

220多平方米。根据课题组的估算,全国空心村综合整治增地潜力有近1.14亿亩。

然而,在农村建设规划缺失、土地管理缺位和农村宅基地缺乏退出机制的情形下,农村“一户多宅”、“建新不拆旧”、“新房无人住”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农村空心化加剧发展,农民合法权益难以保障。

如何解决空心村问题?报告中提出了不少建议:将以空心村整治为重点的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上升为国家战略,研究制定整域性乡村发展总体规划,建立以空心村整治为重点的国家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与新农村建设试验区;因地制宜,创新农村空心村整治的区域模式与长效机制;以民生为先,充分考虑农村地域特点和农民意愿,创新统筹城乡土地配置机制与管理制度„„

盘活利用空心村土地潜力,事关统筹城乡发展大局。空心村的深层问题在于,迄今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仍未根本转变,城乡之间的利益冲突及农民工就业压力尚未根本缓解,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规划管理滞后的局面也未全面改观。如若城乡统筹发展和农村土地制度创新不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我国农村空心化问题不仅会更加严重,而且将长期存在。

第三篇:空心村

河北经贸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4年寒假社会实践活动

农村“空心村”情况调查与分析

作者:全佳娣

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年级·专业·班级:2011级人力资源管理1班

联系电话:15100175668

指导教师:马媛

农村“空心村”情况调查与分析

农村建设上,在农民新建住宅的过程中,由于村庄规划严重

滞后等原因,农村居民用地往往不能合理、有效地利用。新建住宅大部分都集中在村庄外围,而村庄内却存在大量的空闲宅基地

和闲置土地,形成了内空外延的用地状况,即所谓的“空心村”。经济上,空心村是指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大量的农村青壮年都涌入城市打工,除出过年的十几天,其它的时间均工作在城市、生活在城市。因此,使得留在农村的人口都是老弱病残的现象。因其农村常住人口有如大树之空心,故名之空心村。

一、造成空心村的原因

一是规划意识淡薄。我发现村委会多数没有按照有关规定建

立村镇规划建设管理体系,村镇规划建设名存实亡。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初,随着广大农村逐渐摆脱贫困,走向富裕,而对改善居

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强烈,盖新房,盖大房成为农民的当务之急。80年代初,有些地方甚至只要50元钱就可以申请得到一块宅基地,且多在村边靠路、风景好、有商业价值的地方。摊大饼式的农村住宅建设由此拉开序幕。

二是宅基地私有观念浓厚。宅基地私有观念在多数农民心中根深蒂固,认为老房子是祖业,新房再多再大也不能拆祖屋,所以千方百计批地建新房,新屋建成后也不拆旧房。还有相当一部

分农民通过经商、考学、当兵等方式实现了从“农民”到“市民”的转换,在城市购买了商品房。而这些人由于政策允许他们保留原来在农村的宅基地和责任田,所以他们的宅基地并没有上交,形成了空置。

三是缺乏土地法制意识。相当一部分农民没有土地观念,认为我自己的责任田,我自己负责税费,盖个房子是自己的事,与别人不相干,这样责任田或自留地就变成了宅基地,散居在村外的住宅随处可见。而对于这种乱占耕地的现象,却没有强有力的法律进行约束,加上土地执法深度和力度不够,多数村民认为只要村委会和乡亲承认就可以了,有没有正式的宅基地证无所谓。这就导致购置宅基地的失控。

四是缺乏市场价格调节机制。因为多种原因造成宅基地的实际价值没有显现出来,一但老宅破旧,基础设施不完善,就想方设法征购新宅,从而形成新购置宅基地价格不高,旧宅也不收回的局面,这就很难从价格上形成对新购置宅基地的抑制局面,购一退一的制度就形同虚设。

五是多吃多占观念作祟。多数农民认为宅基地作为不动产财富,越多越好,一户两处三处宅基地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加之原有住宅面积比较小,进出不方便,这与逐渐富裕起来的农村发展形势极不协调,从而导致人们弃旧从新,使旧宅闲置起来,从而积淀形成“空心村”。

二、“空心村”带来的弊端

“空心村”大量存在所带来的弊端是有目共睹的:一是土地浪费严重。“空心村”占用的土地,耕不能耕,用不能用,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极大浪费。一方面是农民建新不拆旧,造成土地大量闲置;另一方面是无处建房现象,面对新增人口,基层组织和土地管理部门又要在有限的耕地指标中被迫切出一部分来解决缺房户的建房问题。二是影响环境卫生。“空心村”的废弃房屋由于无人居住,很少修缮,有些已经倒塌。还有人将老房用于圈养

禽畜。由于缺乏维护,致使村内垃圾成堆、污水横流、杂草丛生、老鼠遍地、蝇蚊乱飞、粪便成堆。环境卫生的“脏、乱、差”,严重影响生活环境和身心健康,影响村容村貌。三是潜伏矛盾纠纷。由于“空心村”内的旧宅基地弃之不用不管,到了第

三、四代之后,邻居之间的土地界限必然会有些模糊。随着农村土地的日益紧张,宅基地今后必将升值,到时候这些废弃宅基地可能会引发家族内或家族间以及宗族间的矛盾纠纷。四是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空心村”的存在,使农民居住地分散散乱,农村的

村落分布面积过大,村庄外延拉得过长,增加了农村进行水、电、路、通信、公用设施等基础设施统一建设的难度,延缓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是与中央倡导的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精神相悖的,也是与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不相适应的。

三、治理“空心村”措施

治理空心村是一项综合型的社会事业,需要各方面的积极努力和配合。因此要严格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标准和要求,

科学编制村镇规划,有效控制土地供应,建立和完善置换协调、购新退旧制度法规,征收土地闲置费,并通过价格杠杆,拉大新旧宅基地的价格,调节土地供应,改变摊大饼式的发展模式。一是编制切合实际的村庄建设规划。村庄建设规划必须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有利于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

高,必须以保护耕地为前提,防止大量占用耕地,禁止滥用耕地,杜绝新一轮圈地现象再度发生。村庄规划要坚持集约、合理用地的原则,充分利用村内各种闲置地,相对集中建设。并根据村庄

人口规模、经济发达水平和人均用地等因素确定相应的村庄近期、中期用地规模,村庄规划区之外的农用地实行严格的用途管制。二是建立住房全程动态管理制度。农民分散建房用地合理利用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它会随着时间推移而不断变化,这就需要我们以全程动态管理制度来管理。对新建房屋,无论是原宅基翻新,还是新选址建房,都要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严格执行“三公布、三到场、一监督”的管理制度。并定期

对宅基地使用情况进行巡回检查和监督,加强宅基地的动态管理,做到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三是完善措施,严格执法。对“违法占地建房”、“乱收

费”、“违法批地”、“非法买卖宅基地”的行为依法从严处理,做到查事与查人相结合,不断规范用地行为。对拒不执行政策的超占户,必须采用法律和经济手段进行调节,实行有偿占用,才能遏制农村宅基地不断扩大的趋势。针对那些空闲比较“严重”的“空心村”,要深入开展宅基地综合整治,实行宅基地新增指

标“冻结”政策,限制村庄规模外延伸展,督促开发利用空闲地,积极推进土地集约利用。

四是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在的农村绝大部分是在旧村基础上发展来的,受当时社会经济、文化等局限,已不适应现代社会路通财通的要求。路、水等设施落后及环境质量差,严重制约了人们利用村中心宅基建房。由此可见,只要对村庄实行统一规划,搞好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村中心土地的资产价值,村中心就不会空。

五是加强宣传教育。各级部门要采取多种形式,通过电

视、报纸、新闻媒体等,大力宣传《土地管理法》及《农村宅基

地管理意见》,使法规深入人心,家喻户晓,增强干群节约土地、依法管地的法律意识,在全社会形成自觉节约用地、依法管地用地的良好氛围。

第四篇:关于农村空心村

关于农村“空心村”改造的探索与思考

发布时间:2009-03-23 浏览量:1078

台州市天台县农办课题组

农村“空心村”现象的存在,既影响村容村貌改善,又浪费有限的土地资源,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突出问题,据2006年一次调查问卷,有70%被调查户要求进行旧村改造和新村建设,针对当前农村普遍存在规划不科学、用地不合理、建新不拆旧、外延严重等村庄建设发展的问题,今年县人大代表又通过议案建议政府加快“空心村”改造推进新农村建设。为了破解“空心村”改造的难题,研究和探索农村“拆旧建新”的有效措施和途径,通过问卷调查、举行座谈、实地走访等形式,对“空心村”改造进行专题调研,并认真加以思考。

一、天台农村“空心村”的现状

天台全县下辖15个乡镇、街道,共有597个行政村,地域面积1421平方公里,有“八山半水分半田”之称,总人口为56万,其中常年外出人员达18万人,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县和劳务输出大县。天台民营经济较为发达,个体私营企业多,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133元到2007年6053元,增长了44.5倍,广大农户温饱无忧,在“吃”的问题解决后,就想改善“住”的条件,据调查,2000年以来全县有8000多户农户建起了新房,按照“一户一宅”要求需要拆除2万余间老屋,但没有农户主动拆除旧房,在2000-2005年期间,与村委会签订《旧房拆除宅基地收回集体》协议书的5000多户建房户均未拆除旧房,2006年实行“先拆后建”的农户,大多在建好新房后,把老屋重新修好,农村老屋拆除难,一户多宅比较普遍,加上农村人口大量外出、外迁,许多农村出现了“空心村”现象,即村庄周边是一排排新房、村庄中心到处是无人居住的老屋。“空心村”占用大量的土地,还导致规划难实施,造成道路、管网等基础设施无法开展,成为许多村庄卫生死角;“空心村”遗留下来的破旧房屋大多为木结构,易发生火灾,在台风暴雨季节,又极易倒塌,成为农村安全的一大隐患,“空心村”已成为一个问题。

通过调查、分析,当前“空心村”主要有两种类型:第一种是人去楼空型。即农户进行异地搬迁,在别处购房落实住宅,不再回来居住而出现房屋闲置的现象。这种类型大多分布在边远山区,这些地区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经济落后,人员外出打工经商多,许多农户在县城或经商的城市购房,把家安在外面,但村内仍留有老房子,或让其空置,或失管任其自然倒塌,如南屏乡前杨、山头郑、下汤等村。第二种是外新内旧型。即农户在村庄四周建起新房,陆续移居新房后而出现村中心老屋闲置的现象。这种类型大多分布在经济较好的平原地区,由于土地升值和农户手头有钱,掀起了建新房热,正常申请建房或违章抢建,村庄规模急速向外扩张,农户逐步乔迁新居,村内老屋闲置无人居住,形成了“空心”,村外都是新房,村内到处是破旧房屋,如广大分布在城郊、集镇的村庄。

天台农村“空心村”主要有三大特征:第一是形成时间短。解放后到改革开放前这一时期,广大农民温饱问题还未解决,农民无力建房,随着改革开放深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开始,农民温饱解决,全县农村开始掀起建房高潮,才陆续出现破旧房屋闲置,因此真正形成“空心村”时间仅有十多年。第二是地域分布广。分布地区广,“空心村”既有山区农村,又有平原农村,涉及全县每个乡镇街道,除移民新村外的村都不同程度存在;占地面积大,据调查统计,全县闲置、废弃住宅共14013宗,占地面积8813亩。第三是涉及农民多。据调查全县“一户一宅”政策出台前形成的一户多宅的农户有21035户,加上老屋应拆未拆的农户8358户,户籍仍在农村但在城里购房并搬迁到城里居住的农户有3818户,常年在外务工经商且基本不回村居住的农户14329户,私搭乱建住宅的农户1159户,一共有48699户农户与“空心村”改造直

接相关。

二、“空心村”形成的主要原因

天台农村“空心村”现象比较普遍,它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最主要的原因有四方面:

一是集体土地流转不畅。全面推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集体的土地大多分到千家万户,村里很少留有机动地,由于村集体经济普遍薄弱,无经济能力从农户手中有偿收回村内闲散的集体土地,即使通过宅基地整理项目复垦的335.8亩还是由原农户占有使用,农户间自发流转要全靠个人关系好坏与经济补偿多少,承包田、自留地、空闲地等流转明显受制约,农户个人是难以相互调剂的;老宅基流转更复杂,回收方式无法参照、补偿金额没有标准,还可能涉及古建筑保护,拆除后规划重建,使用权流转很难;土地流转不畅是“空心村”形成的根本原因。

二是村庄建设规划滞后。农村建设缺乏规划指导,村庄建设规划实施有效期为五年,许多村没有及时修编,2007年全县还有275个村未完成规划修编,占全县总村数46.1%;有些村庄编制了规划,但没有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脱离农村实际,操作性不强;近十年来,规划修编时,往往保留旧村,规划新村,没有考虑新老村结合;集体土地流转制约,规划难落地;缺乏有效的管理措施,农户没有全村一盘棋的观念,建房的随意性较大,不按照规划实施,随意圈地建造、批少建多等时有发生,村庄布局杂乱无章,村庄规模像“摊大饼”式向外扩张,全县农村人均用地规模为105平方米,超标31.3%。

三是破旧老屋拆除困难。农民的传统观念,认为祖宗留下的老房子是基业,要守好,卖不得也不好拆;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是2000年7月制订出台,开始实行农村村民“一户一宅”政策,以前的一户多宅由于农户都取得合法的集体土地使用权证,属历史遗留问题,拆除这类老屋缺乏依据;老屋大多是排屋或四合院式的,相邻处置和权属分割农户间难协调,无法进行拆除;缺乏有效的经济手段和行政措施,按照土管法规定农村建房必须“拆老建新”,在建造新房前,建房户与村委会签订老屋拆除协议,但新房建成后,由于没有落实补助政策,以及老屋拆除的执行主体不明确,处于无人管理状态,农户不会主动拆除老屋,像2006年开始农村建房实行“先拆后建”的政策,大多数建房户在拆除老屋建成新房后,又重新修好老屋。

四是农村人口大规模迁移。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以及政府鼓励引导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集聚,近几年经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实现转移就业有19480人,经下山移民实现异地搬迁6682户、23000人,据调查,全县常年在外打工农户有14329户,常年外出务工劳动力有11.86万人;为子女城里上学及改善居住环境,许多农民离开农村移居城市,对在城里购房3818户农户的调查发现,他们在农村的8738宗住宅仅有622宗用于出租,有近93%的农村住房一直闲置,出现了“挪窝”不“腾笼”现象。

三、天台在“空心村”改造方面的有益探索

天台“空心村”问题比较突出,成因多种多样,改造的阻力和难度也不少,早几年前,平桥、白鹤等平原集镇的村庄在集体土地流转、宅基地整理、新村建设等方面进行大胆的实践与有益的探讨。

一是结合土地整理项目,通过民主决策形式,统一流转集体土地。平桥镇白湖村、白鹤镇治路村等村在这方面做法比较典型,其主要做法:向国土部门申报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对农户承包的责任田集中整理,在完成土地整理后,责任田重新分户前,召开村民大会,采用“民主决策五步法”形式把本村的责任田、自留地、宅基地统一收回村集体,按照现有户籍人口重新调整,村民要求耕种,分回责任田,不要耕种的委托村集体统一承包或出租,村民年终领取承包费或租金,并一律清除灰间、危房、露天粪坑,对自留地、空闲地、宅基地统一规划,主要用于道路、绿化、房屋等建设。两村对宅基地安排采用不同方式,平桥镇白湖村实行有偿使用,新宅基地以村集体名义承包给村民,一次性收取30年期限内的土地承包费,以家庭人均50平方米为基准,标准内收取25元/平方米,超标准的收取50元/平方米,所得收入归村集体所有,筹集的资金用于村内公共设施建设和发展公益事业,成功创建省级全面小康示范村。白鹤镇治路村实行以地换地,严格执行一户一宅的规定,以土地使用证认可的房屋面积计算,建房户每拆1平方米老屋安排

2平方米新宅基地,宅基地统一安排,不准原拆原建,通过宅基地流转,落实23户建房户,道路拓宽16.88亩、发展工业小区和农家乐用地40余亩,顺利通过整治村创建。

二是实施整村搬迁,推行宅基地复垦,建设移民新村。最早进行农村宅基地整理复垦的村是平桥镇迭石村,由于饮用水源氟含量高影响人体健康,需要实施整村搬迁,其主要做法:老村实行宅基地复垦还田,申报省国土部门的宅基地整理项目,无偿拆除老村内的房屋及附属设施,通过平整及沟渠路配套,再复土开垦成农田,通过验收后每亩可补助1.8万元,一共新造耕地70亩,通过村庄用地规划调整,将60亩耕地调整为建设用地,进行异地重建,新村统一规划,房屋间距为3.6米×10米,分大、中、小三种类型共440间,按人口多少分类,农户承包田与房屋面积统一计算,超额部分村集体收取40元/平方米,宅基地安排运用经济手段,采用级差排基方式进行投标,价高者得,差的区块给予补贴,宅基地赢余资金全部用于村内公共事业建设,路、自来水等建设项目争取省县扶贫资金解决。

四、对推进农村“空心村”改造的几点思考

通过对天台农村“空心村”的现状调查,分析其发展过程、具有主要特征以及形成主要原因,总结天台农村的有益探索和借鉴外地成功经验,就加快农村拆旧建新推进“空心村”改造工作形成几点思考,着重从指导原则、途径设计、政策支持等方面提出意见建议。

(一)农村“空心村”改造的遵循原则

一是村级主体,部门配合。农村土地性质是集体所有制,村民是集体土地的真正受益者,这就决定“空心村”改造的实施主体是村一级,作为村级必须认识到这一点,在开展“空心村”改造前必须征求广大村民意见,还要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决定,得到绝大多农户的同意,制订村规民约或签订拆旧退宅协议后,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再实施。乡镇街道及各相关部门充分发挥行政管理职能,大力配合积极推动“空心村”改造,在项目申报、资金周转、执法检查、旧房拆除等方面提供服务和方便。

二是规划引导,集约用地。没有规划就会重回村庄建设杂乱无章的局面,“空心村”改造必须坚持规划先行原则,在实施改造前,有切实可行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庄建设规划作指导,既要规划新村,也要改造旧村,严格控制村庄建设用地规模,人均用地面积超过省定标准的不能再突破,盘活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把原有宅基地、自留地和空闲地流转归还集体统一安排,重新整合,减少闲置,提高集体土地利用率。三是因地制宜,循序渐进。要根据各村的实际,不同类型的“空心村”,应采用不同的治理方式,按照宜建则建、宜耕则耕的原则合理开发利用旧宅基地,充分考虑当地村民生产生活习惯,改进农房建筑模式,创新立地式住宅建筑形式,合理布局居民点;选择有一定集体经济基础、村班子团结有战斗力、群众积极性高的村庄进行试点,认真制订“空心村”改造方案,宅基地整理分期实施计划,先易后难,逐步推进,在试点成功的基础上,再全面推开,具备条件的马上启动实施,不具备条件的创造条件,待时机成熟再实施。

(二)农村“空心村”改造的主要途径

一是宅基地复垦。山区乡镇的移民搬迁村和平原地区的一户多宅严重村应大力推行以宅基地复垦来改造“空心村”,在“空心村”改造前,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决定老屋拆除、宅基地处置等相关事项,形成决议或村规民约,统一收回村内老宅基地,对宅基地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使用,对地上建筑物进行适当的经济补偿,拆除破旧房屋及附属设施,通过申报宅基地整理项目,划块分丘、平整复土,以及沟渠路配套建设,复垦为耕地,不再平分给村民,作为机动耕地或建设留用地,由村集体统一管理与安排。二是新村建设。平原集镇的中心村和建设用地紧张村应大力推行以拆老建新的新村建设来改造“空心村”,在“空心村”改造前,也要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决定实施拆老建新、宅基地“三统一”,签订拆旧退宅协议,拆除老屋后,根据村庄建设规划,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要求,重新安排农户建房或调整为道路、管网、绿化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把破烂角落改建成新的居民点,建设小康型示范新村。

(三)农村“空心村”改造的对策措施

一是成立专门工作机构。县政府牵头,成立由国土资源、建设规划、农办、财政等相关职能部门组成的县“空心村”改造工作领导小组,专门负责“空心村”改造工作,组织开展试点,做好项目立项、竣工验收、

资金安排、检查考核,协调相关部门做好“空心村”改造的政策处理、业务技术的服务与指导。

二是加强政策法规宣传。广泛开展《土地管理法》、《城乡规划法》等有关农村土地、住房政策法规的宣传教育,提高农民对农村土地的性质、农民审批建房条件、耕地保护、村庄规划的认识,让农民明白农村土地和宅基地的所有权是属村集体,个人仅有使用权,并且规定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建房要先批后建、先拆老屋后建新房,并要按照村庄规划建设,为“空心村”改造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三是执行“一户一宅、先拆后建”。村民在审批宅基地时,必须拆除原有老宅,将老宅基地交还村集体,除合理分家析产外,不得以隐瞒、变通、买卖等手段规避老屋拆除、退回老宅基地,坚决防止产生新的一户多宅;除对有保护价值的古民居,经县名城办认定,不予拆除,经过适当经济补偿后,统一收回村集体,修缮后开发经营或作公共场所,其他老屋一律实行新房建设前拆除。

四是推行宅基地管理“三统一”。对现有的老屋、空闲宅基地、自留地进行专项清理,做好调查摸底,分门别类清理,限期拆除违法占地房屋和违章建筑、新建房屋后应拆未拆的老屋、按照村庄规划必须拆迁的老宅、不符合“一户一宅”规定且超标的老宅,对新建房屋后应拆未拆的老屋视作违章建筑处理,列入“空心村”改造的实施村,由乡镇街道组织国土资源、建设规划等部门进行联合执法,集中予以拆除;通过村民(代表)大会,形成决议或村规民约,适当调整土地承包关系流转归集,对集体宅基地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安排使用;探索农村建设用地有偿使用的办法,对住房及附属设施占有使用集体土地的超标部分收取一定租金,对自愿拆除老屋、将空闲宅基地交还村集体,村集体可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建立宅基地退出机制;所有新审批的建房户必须在规划区内建房,杜绝少批多建现象,提倡联建统建。

五是加快中心村建设。科学规划中心村、整治村和搬迁村,在集镇、城郊确定一定数量的中心村、移民新村的对象与选址,搬迁村实行只拆不建,不再审批新的建设项目,并规定撤并期限,整治村只允许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进行维修和拆建,中心村作为移民搬迁安置的重点,通过“空心村”改造和搬迁村用地置换等办法,解决建设用地指标,安排和接纳外来人员,在集镇安排宅基地,村集体可向宅基地安排对象户收取整理成本和区位差价,移民户可凭宅基地安排村证明迁入户口,城郊建造多层农民公寓,推行立改套,尽快落实选址,启动新的移民新村建设。

六是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从土地出让金收益中提取500万元,建立“空心村”改造专项资金,推行项目化管理,对实行宅基地管理“三统一”的每亩补助1.5万元,专项用于旧房拆除补助、收回宅基地(空闲地、自留地)补助、基础设施配套、退宅还耕工程建设支出。经立项的实施“空心村”改造村,预拨10万元项目建设启动资金,并在宅基地复垦、联网公路、村庄整治、农田水利等工程建设优先立项,以及省级低收入农户集中村搬迁对象、农村住房困难群众救助对象优先安排。

第五篇:中国乡村“空心化”的反向运动

2014年01月30日 07:35 来源:《开放时代》2014年第1期 作者:吴重庆 字号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浏览量 108

【作者简介】吴重庆:中山大学哲学系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

【内容提要】具流动型兼业传统的沿海偏乡孙村,依托乡土社会网络,以“同乡同业”形式,兴起遍及全国的金银首饰加工业,并形成该行业各生产要素的在地集结,体现了“城市中心—乡村边缘”格局的翻转、乡村“空心化”的反向运动以及经济与社会互嵌的“社会经济”特征。“界外”是非主流、另类、多元以及可能颠覆“中心”的“边缘”。

【关键词】孙村;界外;打金;同乡同业;反向运动

孙村所在的福建莆田沿海地区史称“界外”。“界外”之名来自清初莆田的“迁界”政策。郑成功于1647年(清顺治四年)海上起兵抗清,至1661年,郑成功部控制了莆田沿海的南日、湄洲诸岛。清政府为剿灭郑部,于1662年下“截界”令,沿海核定新界线并筑界墙,每隔五里即筑一石寨,将沿海居民迁至“界”内,在“界外”实行坚壁清野政策。直至1680年,莆田沿海诸岛方为清军收复。康熙二十年(1683年),台湾纳入大清版图,莆田沿海复界。①

虽然“界墙”之存不过21年,但“界外”(有时也被称为“界外底”)之名却一直沿用至今,并演变为一种根深蒂固的地方性歧视。在莆田城里及平原地区的居民看来,“界外”意味着边缘、落后、贫穷、愚昧、粗鲁。不过近二十年来,“界外”也渐渐在去“污名化”。“你们‘界外’人能闯,有钱”,这是莆田城区居民对“界外”作出的史无前例的正面评价。从城里人口里说出的对“界外”的这一貌似不经意的逆转性评价的背后,是“界外”人手胼足胝的“突围”与“翻身”。

一、边缘地带的社会网络

城里人对“界外”的评价,其实部分符合事实。孙村所在的“界外”,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边缘,也是经济、文化及社会意义上的边缘。“界外”实属传统所谓的“化外之区”。

姚中秋先生有“钱塘江以南中国”之说,西晋灭亡,“居住于洛阳及其近旁的上层士族南迁,其组织严密,人数众多,不可或不愿与吴中豪强争锋,乃选择渡过钱塘江,分布于会稽一带”,“建立起强有力的社会组织。后来的南迁者无法渗入,只能继续向南移动。钱塘江就成为中国文化的一条重要分界线”,每一次战乱都会推动相当一部分“儒家化程度较高的人群向南迁移”,以致“钱塘江以南中国”(宁波以南之沿海地区、皖南、江西等)后来居上,在儒家文化保存并且发挥治理作用的程度上,反超江南及中原地区。②他以历史上因战乱而豪族南迁解释今天钱塘江以南中国农村何以宗族文化及民间社会网络较为发达的现象,这是从“豪族”看“社会”的构成,算是精英主义的视角。

其实在中国东南沿海的许多偏僻村落里,自然资源的禀赋稀薄,不足以支持大家族的扎根、开枝和繁衍,但其民间社会网络也照样发达。这就引出如何从底层视角看社会构成的问题,具体说就是社会如何在底层人民日常的经济活动中得以构成。③这也是施坚雅的视角,他说“基本市场”(standard marketing area)乃是中国农村最为重要的交往空间,其自成一个具“地方性”色彩的社会文化体系。④

今天的研究者多少带有将帝制时期中国农村视为一个封闭的自给自足的社会单位的倾向,想当然地认为一个自然村的地理边界大体就是它的社会边界。其实,在东南沿海地区农村,其乡土社会网络的开放度超乎常人之想象。而其形成开放性社会网络的关节点,是源远流长的发达的流动型兼业传统。

农民兼业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常见的在地型兼业,即自给自足的“男耕女织”,如黄宗智先生指出“中国历史上的‘男耕女织’是个非常牢固的经济体”,这种类型在中国传统农业小农经济体系中占有相当的比重。⑤另一种就是流动型兼业。在地型兼业是由家庭辅助劳动力承担副业,而流动型兼业则是由家庭主劳力承担副业,即男主外当流动货郎或游走四方的工匠,聊称之为“男商(匠)女耕”。此种兼业多出现于人多地少、十年九旱的沿海地区,其农业产出不足以糊口,逼迫男人常年或者在农闲季节纷纷外出谋生。

选择“男商女耕”作为流动型兼业内容的家庭,因为无日常盈余及资本积累可言,所以只能加入低门槛的流动货郎行列,而且必须想方设法最大限度地减少经营资本的投入。

孙村位于福建省最大的海水晒盐场莆田盐场附近,民国时期此盐场为地方军阀(俗称“北军”)把持专营,但还是有盐工偷运出来低价转卖,此谓“私盐”。孙村货郎往往在离家出行时购上一两百斤“私盐”,肩挑至二三十公里外的平原稻作区(俗称“洋面”),沿途贩卖。售卖告罄,殆日暮行至莆田县城(俗称“城里”),他们在“城里”简陋客栈歇脚一宿,次日一早上街购买一些洋日什用品及平原地区物产如火柴、发夹、纸烟、茶叶、橄榄、柚柑、菱角之类,之后出县城穿平原奔沿海,在“界外”的广大乡间兜售。在货郎往还城乡的过程中,事实上从事着跨区域的物产交易,他们且行且止,在每一趟的往返中,细心收集不同区域的消费者在不同时节的不同需求。货郎大体都有各自的行走线路、店家、熟客、歇脚点,流动货郎成为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村落之间的信息传递者及社会关系网络的缔结者。

另一种流动型兼业模式就是“男匠女耕”。“界外”人往往认为男孩拜师学手工艺的年龄越小越好,说是年少手巧,其实是想着在其还没有成为农业足劳动力之前外出学艺,家里可以少一张嘴吃饭。在强制性的义务教育实施之前,孙村的男孩往往在十二三岁就会被父母安排去“学一门手艺”。这些手艺都是服务于日用民生的,除了少数需要动用较笨重工具的手艺如裁缝(俗称“车衣裳”)、铁匠(俗称“打铁”)、染布(俗称“移乌移蓝”)等是设店营业的,其他如木工、泥瓦匠(俗称“土水”)、石匠(俗称“打石”)、绘工、雕工、漆工等是流动接活的,而竹匠(俗称“补篾嫁笠”)、炊具匠(俗称“卷炊”)、锅匠(俗称“补鼎”)、剃头匠、阉猪等则是沿途吆喝的。

货郎的经营内容及特点决定了其活动范围部分是单线的(“城里”到“界外”的距离),部分是小半径范围的(卖盐的平原地区及卖洋货的“界外”)。就活动半径而言,流动工匠的活动范围可能还大于货郎。所以,在跨村庄社会关系结成的广度上,工匠丝毫不亚于货郎,而在这种社会关系的稳固程度上,货郎无法与工匠的师徒关系、同门关系、雇主关系相比。所以,孙村人把拜师学艺靠手艺活外出谋生的匠人称为“出社会”,指其真正走进了孙村之外的社会关系网络。

在改革开放之前的人民公社化时期,货郎和工匠的活动都是可以被当作“资本主义尾巴”而加以割除的。由于孙村所在的“界外”人多地少,如果没有这种流动型的兼业模式,农民的确无法维持生计,加上有限的农业也无法吸纳过多的劳动力,所以,生产队干部基本上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地让货郎和工匠继续从事当时被称为“副业”的这种流动型兼业,只是他们需要向生产队缴纳一笔“副业金”,以换取口粮。

二、从边缘到中心:“打金”业相关生产要素的在地集结

早在改革开放之前的70年代初期,手艺门类众多、能工巧匠辈出的“界外”出现了一门被称为“打金”的新手艺活,人们沿用传统的“打铁”、“打石”之说,将黄金首饰加工称为“打金”。其始作俑者是与孙村相距不过3公里的埕头村叶先峰。叶先峰自创“打金”手艺,他以游走经营的方式,专为女儿将嫁的家庭打制金耳环、金戒指(时未有金项链)。叶先峰虽然平日乐善好施,但拒绝收徒,以免“打金”手艺外传。无奈“打金”为新兴手艺,获利颇丰,惹得村人尾随偷师,该手艺终于流传开来。此时恰逢改革开放,农民可以自由流动,加上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后复苏了对黄金首饰的消费需求,“打金”行情看涨。

初期的“打金”全赖匠人纯手工打制,并不需要假以模具铸造。但这样不仅加工速度慢,而且技术难度高。这次是孙村的几个年轻铁匠和石匠捕捉到了商机,他们以家庭作坊手工打造出加工黄金首饰的铁模具(俗称“铁模”)。“铁模”的款式设计者与模具加工者是合二为一的,“铁模”匠往往不需要任何平面设计稿,单凭巧运匠思,就可以在方铁上使用金刚钻直接雕刻成款。

由于“打金”不再需要手工打制,“打金”的技术门槛突然降低了,这让家长及年轻人觉得“打金”已是一门最易习得的手艺,加上有利可图,“打金”者陡增。又因为“铁模”发明于孙村,加上孙村恰好位于“界外”的埭头、北高、东峤三个乡镇的交界处,导致上个世纪80年代初以孙村为中心的“打金”业在以上三个乡镇迅猛发展。

“铁模”的发明对“打金”业来说具有革命性的意义,它促进了“打金”这一新兴手艺的行业细分,催生了黄金首饰款式设计者、模具加工者、模具推销者、“打金”匠,同时也使“打金”从作为少数人在区域内流动兼业谋生的手工艺发展成为带动具有流动兼业传统的“界外人”在全国范围内发财致富的支柱产业。

孙村出品的“铁模”款式多样新颖,此鼓励了原在本地乡间游走“打金”的匠人跨出“界外”,背上一批孙村的“铁模”,远赴当时富甲一方的邻省广东,在潮汕及珠三角开设“打金店”。“打金”匠一旦在异地设店经营,则不便随时离店,因此,一支往返于福建广东之间的专业的“铁模”推销队伍应运而生,他们从莆田坐汽车到达广东后,靠双脚沿街兜售“铁模”,俗称“走街”。

2010年春节,我在孙村访问了第一批的“铁模”推销者国恩、国泰兄弟,国恩说:

当时铁模相当重,每次用军用帆布包,最多装三四十个,挎在肩上,那就有四五十斤重了,一趟不敢装太多。一般从莆田坐汽车到潮州,落车后就沿途找“打金店”推销。反正是“走街”,且走且坐且吃茶且讲新闻,什么款销路好什么款销路次,当地又有什么别途的新款,反正都是走走坐坐茶吃吃新闻讲讲得来的消息。

“铁模”推销者与“铁模”生产者之间都是非亲即故的乡里,生产者允许推销者先销售后付款,推销者返回孙村后也乐于将沿途所得的来自最前线的款式需求及最新颖的款式信息及时反馈给生产者。因为“铁模”本身就有笨重、成本高、款式更新慢的缺点,加上受到来自广大推销者的反馈信息的刺激,促使“铁模”加工者下决心改变模具的材料,转向石膏模具(俗称“石膏模”)的批量生产。他们为了解决资金缺口而联合起来,从福州引进了一条石膏模的生产线,依然在广大“铁模”推销者已经熟门熟路的孙村附近设厂,先后兴办了“亚太”、“金得利”、“金达美”三个黄金首饰石膏模厂。

石膏模生产具有量大、款式繁多、产品更新换代快、体积小、重量轻、价格低廉等优点。所以,新品甫出,即大受模具推销者及各地“打金”店的青睐,一时间来自埭头、北高、东峤三个乡镇的模具推销者蜂拥而至,石膏模瞬时行销各地。据孙村业内人士估计,三个乡镇从事石膏模具推销者最多时高达两三万之众,他们足迹遍布全国。在当时远未出现物流公司的情况下,与孙村相距两三公里的上塘村应运而生多家个体客运(实为客货混运),先后开辟每天通往广州、深圳、苏州、上海、昆明、重庆等地的班车,成千上万的石膏模推销者从孙村出发,直达各大中心城市,再辐射到二三线城市及县城。

“界外”人数众多的石膏模推销大军与上世纪80年代形成的“温州模式”中的推销员的职能类似,也是身兼数职,扮演了“信息采集者、产品推销员、市场构筑人、生产组织者、转型导向者”的角色⑥,他们给石膏模具厂家带回大量的产品信息反馈,设计者及时推陈出新,孙村一跃成为著名的石膏模具生产中心。同时,孙村人巧妙善用这个不需要任何组织成本而又在国内无远弗届的推销网络,竞相通过熟人关系网络委托这支推销大军在返乡时顺便带回全国各地与金银首饰有关的任何款式样品及生产工具样品,此导致孙村出现了一些专门生产“打金”成套工具如汽油炉、喷火枪、锤子、镊子、天秤、首饰盒等的小工厂;同时各地各式各样的银(首)饰品也被带回来,有人转而开发银饰品,银饰业最终也成行成市,出现一批银饰品展销店,孙村出外“打金”的人也习惯顺便带一些银饰品出去,摆在他们开在全国各地的“打金”店里零售。

石膏模的出现,其革命性效应丝毫不亚于当初的“铁模”。如果说“铁模”刺激了更多人加入“打金”的行列,催生了模具推销者,那么,石膏模的出现不仅进一步扩大了这两种从业人员的队伍,还推动了与“打金”行业相关的其他生产要素的在地集结,如全部是个体经营的客运与物流、“打金”工具生产、银饰品批发、与首饰业相关的各类信息的汇总以及黄金地下收购点。依托于由在地人员构成的庞大推销大军的不断往返以及新开辟的直接通往国内各大城市的大巴的日夜穿梭,孙村成为了国内规模最大的也是最核心的与“打金”业相关的各种生产因素的集结地与流转地。

黄宗智先生说,“在英国和西欧的‘早期工业化’过程中,手工业与农业逐渐分离。前者逐渐成为独立的工场生产,亦即由个体化的工人集合在一起共同生产,主要在城镇进行”,“但在中国,手工业则一直非常顽强地与家庭农业结合在一起,密不可分,直到20世纪中叶仍然如此”。⑦孙村“打金”业的在地兴起,意味着手工业与农业的分离,其分离过程的特殊之处在于,既不是像当年西欧那样移到城镇去开设工场,也不像80年代中国那样表现为乡镇企业模式。借用今天流行的“总部经济”概念,孙村类似“打金”业的总部,成千上万遍布于全国都会城镇的“打金”店、“打金”工具及模具批发店,不过是总部经济的延伸与辐射,孙村从“界外”突入中心,这是经济史上罕有的“中心—边缘”格局的翻转,乡村是中心,城市反成了边缘。而其奥妙在于,孙村人以其特殊的经济—社会网络,将“打金”业的所有产业链条、生产环节都掌握在自己手里,他们以非正规经济的灵活与低成本优势,不给任何大资本、大企业在竞争中获胜的机会。

三、制胜端在“同乡同业”

上世纪80年代末,与“打金”业相关的各种生产要素在以孙村为中心的“界外”基本集结完毕。对当时“界外”的年轻人来说,“打金”成了非农就业中准入门槛最低的一个行业,不仅技术门槛低,信息易得,网络易入,而且资金门槛也低。踏入“打金”行业的年轻人一般是拜有血缘关系的亲戚、姻亲兄弟及父辈结交的朋友为师。在此特殊人际关系背景下,师傅并不把徒弟视为雇工,师徒关系并非常见的雇佣关系。师傅不仅在最短的时间内教给徒弟关键的技术,而且还得帮徒弟寻找合适的店面,无偿借给生产工具及少量资金,助其快速另立门户。在各个微型的非亲即故的亲缘关系圈中,共同致富毋宁成为共识。如果有人只顾自己发财而不扶持徒弟,其日后也将得不到亲缘关系圈中其他人的帮助。此种情形不同于有学者在研究湖南新化人数码快印业店覆盖全国现象时得出的“亲缘和地缘关系从未也不可能代替雇佣关系”的结论。⑧

当其时也,孙村的“打金”业得“天时地利人和”之便而呈几何级数扩张之势。“天时”即“界外”人在全国首创“打金”业,“地利”即与“打金”业相关的各种生产要素在孙村集结,“人和”即依托共同致富的亲缘网络。从80年代末到90年代不到十年时间里,以孙村为中心的“界外”人便把近万家“打金”店开到了全国各大小城市、县城、乡镇,在任何地方任何角落,只要看到挂着“打金”招牌的小店面,不用问,其店主基本都是来自孙村一带的“界外”人。

这些从地理边缘、社会边缘、经济边缘甚至文化边缘杀出来的“界外”人,既无雄厚资本,亦非依靠现代连锁经营理念,为什么可以在“打金”这一新兴的行业上攻城掠地?为什么其他区域的人难以与其开展同业竞争?在此,需要讨论孙村“打金”业特殊的经济—社会网络,即“同乡同业”问题。

有学者在研究马来西亚芙蓉坡莆田裔华人的“同乡同业”传统时对“同乡同业”作了界定:“所谓‘同乡同业’,主要是指在城市工商业经济中,来自同一地区的人群经营相同的行业,利用同乡或同族关系建立商业网络,实现对市场和资源的垄断与控制。”论者还从历史学的角度,追溯了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同乡同业传统,如傅衣凌先生揭示的明清时期地域性商帮与族工、族商现象,以及傅衣凌的学生郑振满、陈支平等教授对明清以来的乡族经济的研究,分析了同乡同业传统与乡族组织的内在历史联系。⑨

“同乡同业”的概念准确地反映了经济活动与特定社会网络之间的相互嵌入关系,我试图借用这一概念来概括孙村的“打金”业。不过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同乡同业”的现象并不尽同。历史上的“同乡同业”可能的确存在对市场和资源的垄断与控制问题,所以,傅衣凌先生认为“乡族势力对中国封建经济的干涉”,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不能顺利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⑩但今天的孙村“打金”业,其实并非如此。首先,孙村“打金”业都是一些个体户、小业主,他们在城市里开展的经营活动,仅仅依托于各自的微型亲缘网络,各网络之间并没有形成进一步的联合或者结盟(如近代城市里的同乡会馆或同业公会)以垄断市场;其次,孙村“打金”业虽然是在城市里设店营业,但其所需要的生产工具、劳动力、技术、款式、信息等生产要素都来自孙村本土,不存在依靠同乡网络在城市里控制生产资源的问题。

如果不是以同乡网络在城市里控制和垄断市场资源,那么,孙村“打金”业为什么具有强劲的竞争及扩张能力?

谭同学研究了湖南新化人如何在全国范围经营数码快印业,他认为“对于市场中的部分主体而言,社会因素有利于帮助它们降低交易成本,从而在市场中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对比科斯(Ronard H. Coase)关于企业的经济性质在于降低交易成本的判断,可以说,包括亲缘和地缘关系网络在内的社会因素,与市场有着深度契合的一面”。11其实,“同乡同业”形态的小本经营活动,并不严格依循现代企业制度,从其“企业总成本”的角度看,“交易成本”的比例应该远低于“生产要素成本”。换句话说,在研究“同乡同业”形态的小本经营活动时,除“交易成本”外,还应关注此种特殊业态为何可以有效降低“生产要素成本”。

首先,孙村的“打金”业依托于地方社会网络,其所有的生产材料都可以在孙村完成一站式采购,不仅价格低,而且如果一时资金周转不了,还可以赊账。“打金”者可以随时通过电话,请远在孙村的家人或者熟人将货品以每大包仅十元的“手续费”托给孙村直达各大城市的客运大巴,这也大大降低了物流成本。

其次,一个加入“打金”行业的年轻人依托于亲缘关系网络,无需任何培训费就可以拜师学艺,而创业所需的资金,也可以快速地在亲戚朋友间筹集完成,筹资成本几近于零。已是行业前辈的亲戚朋友还会根据经验帮助刚刚入行的后辈盘下较有商机的店面。

最后,他们在都会城镇的“打金”活动,往往是同一个亲缘关系圈的人相对集中于同一个城市,方便于互帮互助。一个“打金”店的收入一般来自代客翻新首饰款式的加工费、加工过程必要耗损的金粉的提炼、零售金银首饰品赚取的差价。这些业务的开展需要他们不间断地交流信息,如黄金及生产材料价格的起落、何种款式好卖、该进什么货等。他们也开展互惠式的合作,如相互间的资金借贷、生产材料的互通有无、生产工具维修及首饰加工技术的相互帮忙相互指导、店面的相互照看等。12

在这样一种经济活动与在地社会网络紧密相嵌的情形下,孙村“打金”业的交易成本及生产要素成本都大为降低,其竞争扩张能力相应强大,这也是外来者无法步孙村人后尘涉足“打金”业的原因,但其间体现的并非通过资本扩张达到垄断市场资源的“大鱼吃小鱼”的资本主义经济逻辑。可以说,越是成现代企业建制的竞争对手,其企业的交易成本及生产要素成本就越高,就越是不可能击败“同乡同业”的孙村“打金”业。所以,对一个想加入“打金”业的孙村年轻人来说,只要他紧紧依托于熟人社会及亲缘关系圈,便很容易走上自主创业的道路。今天的孙村年轻人几乎无人到珠三角或者长三角的代工厂打工就是一个明证。

四、乡土社会资源与“同乡同业”经济的相互激活

有道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一个依靠熟人社会及亲缘关系圈的帮助而自主创业的孙村“打金”人,也必须对这个熟人社会及亲缘关系圈的节庆参与及人情往来投入时间和金钱,这既是回报,也是其在孙村的乡土社会里作为一个成员的自我确证与他人认同,更是为了其自身的进一步创业而不断累积社会资本的必要投入。对缺乏社会资本的底层人民来说,已然形成的乡土社会网络几乎是他们唯一可动用的“社会资本”,理性驱使他们不会轻易放弃这一唾手可得的关系网络。

如今,孙村的年轻男子十有八九是离家出外从事“打金”业的,但与一般进厂打工的人不同,“打金”的孙村人其实随时都与村里保持各种渠道的密切联系。

首先是“打金”的日常业务联系。都会城镇不过是孙村“打金”业的卖场和客源所在,此外,其他所有的生产要素几乎都从孙村流出,每天五六部大客车穿梭于孙村与全国各大城市现象的背后,是源源不断的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

其次是亲缘关系圈情感沟通。每逢孙村重大节庆如春节、清明节、中秋节、自家或者亲缘关系圈家庭的婚丧嫁娶寿庆满月,他们总是不惜时间及花费,不远千百里返乡或设宴或赴宴或二者兼有。如有“谢恩”或“拜忏”仪式举行13,也必特地回家虔诚跪拜跟香。这种貌似非理性的人情消费,实为一种生产性的开支,因为孙村“打金”人的业务往来及社会交往一直是以本土的熟人社会及亲缘关系圈为主,作为“打金”业中心的孙村是累积他们的社会资本的不二场域。

再者是成功取向的在地化。孙村既是“打金”人的家乡,也是他们在外创业的重要基地。与一般的经商人士不同,孙村“打金”人最为看重的是回到村里展示创业成功,他们赚到钱后,第一件事就是回家盖新房,所谓“方便别人称呼”,意思是新房矗立在村表明他任何时候都是孙村的一分子。有个年轻人不是先回孙村盖新房,而是先到莆田城里买了一套商品房,结果颇受非议,舆论压力之下还是于次年回孙村另择宅基地。今天,三至六层的新楼房已遍布孙村,在他们竞相夸富的背后,其实是对乡土社会的内向认同,此大不同于“外向型村庄”的行为逻辑。14

最后是对熟人社会成员身份的积极认同。孙村是沿海偏乡,既无族谱亦无祠堂,只有一座小规模的社庙永进社。自上世纪80年代“打金”业兴起之后,永进社供奉的主神杨公太师每年正月十一元宵(孙村一带,各村元宵日期不一)出游及农历四月二十六和九月二十六的神诞就日益热闹,杨公太师的灵力及主持社庙事务的乡老的号召力也随之看涨。原因是“打金”人越来越积极参与孙村的重大节庆,他们既看重本土神明的护佑,也想借机尽到他作为孙村人的职责。杨公太师元宵出游时,每家每户都会给“压岁钱”,初期是一二十元不等,如今已自发提升至上千元。神明的“压岁钱”其实就是孙村的公益基金,乡老将这笔钱用于社庙修缮、香火、节庆社庙筵席、神诞会演莆仙戏等。乡老往往在元宵期间提出本年度的一些公益项目(如铺路、修桥、办学、成立老人协会等)并提议大家赞助,大多认捐热烈。而神诞会演,“打金”人也必回家大摆宴席大宴宾客,说是“给神明做热闹”,其实与参与孙村公益一样,都是为了寻求熟人社会的身份认同。

施坚雅根据“中地系统”(central place system)研究中国乡村的市场体系,认为由于存在“距离成本”(distance costs),市集往往位于等边六角形中心。15如果从“中地系统”及“距离成本”的角度看,似乎很难理解偏于东南沿海一隅的“界外”孙村为什么会成为“打金”业各种生产要素的集结地与流转地,而处于更为核心地理位置的城市反而成了孙村的次级市场。但我们不能像经济地理学家那样单从“距离成本”的角度考虑问题。事实上,施坚雅本人并非经济地理学家而首先是一个人类学家,虽然其“中地系统”揭示的中国市场体系与经济地理学家建构的普遍模式相比并无不同之处。作为人类学家的施坚雅,他强调的是市场体系所具有的社会意义的重要性不亚于经济意义,空间经济体系也是一个社会文化体系。16如果既看到孙村是一个“打金”业各种生产要素的集结地与流转地,又看到它是一个特定的社会文化体系;既看到经济活动的“距离成本”,又看到经济活动的交易成本和生产要素成本;既看到各种生产要素集结与流转的过程,又看到各种社会及文化的要素的集结与流转以及经济与社会的相互嵌入,那么就可以理解孙村何以维持其在成千上万的“打金”者心中的中心地位。

费孝通先生曾经以“离土不离乡”来概括“苏南模式”,也曾以“离土又离乡”来概括“温州模式”。17在费先生那里,“离土不离乡”指的是苏南的乡镇企业,“离土又离乡”指的是温州数十万勇闯全国市场的小商品推销员。“土”指依赖土地的农业,“乡”指地理空间意义上的家乡。孙村的“同乡同业”经济肯定是“离土”的,也肯定不是“离乡”的。但说它“不离乡”,又并非指其在地办乡镇企业。在此,似乎很难以费孝通先生意义上的“离土不离乡”或“离土又离乡”来概括孙村的“同乡同业”经济。如果一定需要借用费孝通先生“离土不离乡”的说法,则应该把“乡”的含义扩大,“乡”不仅是地理空间意义上的,同时也是社会空间意义上的,那么,孙村“离土”在外的“打金”人其实从来就没有脱离过社会空间意义上的“乡”。

且不说孙村“打金”人出于业务、亲缘情感沟通、社区身份认同的需要,积极地往返于城市与家乡之间。就是他们在都会城镇从业的过程中,他们也是紧紧依托家族网络、乡土社会网络形成经济活动的纽带,创造出有别于今天流行的市场经济的经济形态,这一经济形态就是社会网络与经济网络的相互嵌入。其经济活动不仅与乡土社会网络相互依托,更重要的是二者之间还相互激活,使传统、乡土、家族这些有可能被认为是过去式的遗存,在孙村所在的“界外”却呈现活态,其不仅渗透于人伦日用,还贯彻于经济民生。

五、中国乡村“空心化”的反向运动

中国乡村“空心化”指的是农村的劳动力、原材料、资金都被工业化城市化吸纳殆尽,农业凋敝,劳动力流失,农村的经济及社会皆已失去再生及可持续发展的能力。18乡村空心化之所以已成不可逆之势,其原因在于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无可阻挡。中国乡村空心化的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全球及全国范围内对各类生产要素的重新整合和价格的“逐底竞争”(race to bottom),即全球化(globalization)和全国化(nationalization)。19经济全球化或者经济全国化必然带来“经济”与“社会”的彻底分离,在资本逐利的本性驱使下,任何一种生产要素都可能被抽离出它原先的在地背景,而得以在任何一个可以实现成本最低化和利润最大化的场所重新组合,形成“无心无肺”的经济怪胎。

卡尔·波兰尼在《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一书中提出市场与社会的反向的“双重运动”,他认为市场社会正是由这样两种相互对立的运动组成的,一个是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不断扩展市场的运动,另一个则是由此而来的抵制经济“脱嵌”的保护性反向运动,使经济活动重新“嵌入”于总的社会关系之中。20我们已经习惯于对中国乡村空心化的判断,也习惯于将波兰尼在百年前的期待视为遥不可及的神话。可是,中国农村之辽阔、区域差异之巨大,远非“中国农村”四字可概括。在从温州、闽南到潮汕这一中国东南沿海的狭长区域里,存在着类似的乡土文化传承及“兼业”的谋生方式,这导致今天该地区的人群拥有一种非常特殊的经济活动形态,就是离乡离土的农民很少进入大工厂大企业打工,而且从内心里鄙视“打工”。他们毋宁是机动灵活的游击小分队,以核心家庭或者以亲缘关系圈作为经济活动单位,在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生机勃勃地开展各类非正规经济的“同乡同业”经营。21孙村的“打金”业不过是这个盛行“同乡同业”经济的特殊区域里的一个典型。

“同乡同业”经济活动的生命力,体现了乡村空心化的反向运动。在乡村空心化的大潮之中,乡村的所有生产要素都是向城市流动的。从城市的视角看,乡村不过是廉价的劳动力及原材料的供应地。孙村的年轻人奔向城市“打金”,并不是作为廉价的劳动力被动卷入城市的资本主义经济模式之中。对活跃的孙村“打金”业来说,全国范围内的都会城镇,倒是给“打金”业提供了另一种生产因素,即源源不断的顾客和市场空间。是孙村人依托本土的社会网络,慢慢在地集结“打金”业的各种生产要素,然后突入城市,对城市里的生产要素进行反组合。近三十年来,一拨又一拨的孙村年轻人出到城市“打金”,但孙村并没有因此空心化。相反,随着作为“同乡同业”经济的“打金”业的不断扩大,与“打金”业相关的生产要素得以更加活跃地在孙村所在的“界外”集结,其所发挥的“打金”业的枢纽中心的功能有增无减。由于孙村的“打金”业是深深嵌入于本土社会网络之中的,所以,在“打金”业发展的刺激下,社会资本也得以良性运转,民间社会更添活力。这也许就是卡尔·波兰尼期待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嵌入,这种“同乡同业”的经济形态也许可以称为有别于市场经济(market economy)的社会经济(social economy)。22

孙村位于“界外”,一个曾经的地理意义、社会意义和文化意义上的多重边缘地带;今天孙村的“打金”业,作为“同乡同业”经济和非正规经济的一种业态,在主流的、“现代”的资本主义经济的话语体系里,也一定是被视为不入流的、落后的、边缘化的经济形式。孙村似乎一直都难以从“界外”的角色中摆脱出来。不过,这些都无关紧要。紧要的是,在目前铜墙铁壁似的政治—经济结构中,大概只有从“界外”,从另类的经济实践中,方可获得突围的可能与机会。

【注释】

①莆田县县志编集委员会(编):《莆田县志·清初莆田沿海截界始末》,1963年11月。

②姚中秋:《钱塘江以南中国:儒家式现代秩序——广东模式之文化解读》,载《开放时代》2012年第4期。

③还有强调方言影响社会构成的,如从事客家研究的人类学家孔迈隆(Myron Cohen)认为方言是中国社会结构的另一个变数,是构成群体的一个主要力量,许多特殊的社会活动方式都直接与方言之差异有关,如果不加以考虑,任何有关这一地区的社会组织研究均不算完整。参阅杨国枢、文崇一(主编):《社会及行为科学研究的中国化》,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1982年版,第302页。

④施坚雅:《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史建云、徐秀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0页。

⑤黄宗智:《中国小农经济的过去和现在——舒尔茨理论的对错》,载《中国乡村研究》第6辑,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⑥袁恩桢(主编):《温州模式与富裕之路》,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第6

6、101~106页。

⑦黄宗智:《中国过去和现在的基本经济单位:家庭还是个人?》,载《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2年第1期;黄宗智:《中国的现代家庭:来自经济史和法律史的视角》,载《开放时代》2011年第5期。

⑧谭同学:《亲缘、地缘与市场的互嵌——社会经济视角下的新化数码快印业研究》,载《开放时代》2012年第6期。

⑨郑莉:《东南亚华人的同乡同业传统——以马来西亚芙蓉坡兴化人为例》,载《开放时代》2014年第1期。

⑩傅衣凌:《论乡族势力对于中国封建经济的干涉——中国封建社会长期迟滞的一个探索》,载《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61年第3期。

11同注⑧。

12类似情况也见于湖南新化人的数码快印业,谭同学发现,“较之于其他经营者和技工,成功的经营经验和新技术在新化人的亲缘与地缘网络中传播速度极快、成本极低。这一优势弥补了他们文化水平低的不足,让他们在打字机修理行业内取得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参阅谭同学:《亲缘、地缘与市场的互嵌——社会经济视角下的新化数码快印业研究》。

13“谢恩”是以家族为单位酬神还愿答谢天恩,“拜忏”也是以家族为单位祭祀所有同宗先人亡灵。此两仪式极为隆重,一般需要两三个日夜铺陈科仪。关于“谢恩”,请参阅郑莉:《私人宗教仪式与社区关系——莆田东华“谢恩”仪式的田野考察》,载《开放时代》2009年第6期;吴重庆:《“后革命时代”的人、鬼、神——孙村:一个共时态社区》,载《新史学》第2卷(概念·文本·方法),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

14贺雪峰一直有“外向型村庄”之说,参阅仝志辉、贺雪峰:《村庄权力结构的三层分析——兼论选举后村级权力的合法性》,载《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15同注④,第21页。

16同上,第49页。

17参阅费孝通:《小城镇 大问题》,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费孝通:《小商品 大市场》,载《浙江学刊》1986年第3期。

18参阅吴重庆:《从熟人社会到“无主体熟人社会”》,载《读书》2011年第1期。

19“全国化”(nationalization)是我自创的一个概念,意思是指,在中国这样一个区域发展不平衡、资本活跃、幅员辽阔的大国,完全可能出现经济内殖民的现象,与经济“全球化”的逻辑并无二致。

20参阅卡尔·波兰尼:《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刘阳、冯钢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1关于“非正规经济”,可参阅黄宗智:《中国被忽视的非正规经济:现实与理论》,载《开放时代》2009年第2期。

22关于“社会经济”,可参阅《社会经济在中国》(上、下),载《开放时代》2012年第1期、第2期;以及《开放时代》2012年第6期的“社会经济”专题。

上一篇:狂犬病早期症状范文下一篇:课间小游戏大全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