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必背简答题

2023-01-01

第一篇:教师资格证必背简答题

2013教师资格证教育学必背简答题

古代学校教育的特点?

1)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2) 学校教育为统治阶级所垄断,具有鲜明的阶级和等级性.3)学校的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古典人文学科和治世之术,有明确的保守性.4)教学的组织形式主要是个别教学,教学方法主要是灌输与死记,同时也注重在实践中学.5) 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6)出现专科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萌芽. 2. 现代教育的特点?1) 具有鲜明的生产性2) 走上了大众化道路3)内容日益科学化。4) 班级授课制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5) 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教育系统 3. 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教育终身化,教育社会化,教育生产化,教育民主化,教育国际化,教育现代化,教育多元化. 4.简述教育学研究在当代的发展趋势? 1) 学科发展的分化和综合 2) 理论导向的冲突与融合 3) 研究方法的多元互补 5.简述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一,政治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和享受权 二,政治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三,政治经济制度制约教育制度 四,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7.学校是怎样产生的?

一,生产力的发展,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物质上的准备. 二,统治阶级对人才的需求,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社会条件. 三,文字的产生和文化的发展,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

8.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1) 培养合格公民,造就政治人才2) 宣传思想,形成舆论3)促进社会政治民主化 10.生产力如何对教育起决定作用? 生产力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基础性条件;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有制约作用; 生产力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内容、手段和组织形式的改革有决定作用

11.为什么说教育对生产力起促进作用? 1) 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2) 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3)人力资本理论

12.简述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第一,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第二,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第三,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第四,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13.简述教育对文化的作用?

1) 教育是社会文化得以保存和传递的重要手段2) 教育是促进社会文化交流和融合的重要手段3) 教育是社会文化创造和更新的重要手段

14.学校文化的特征是什么?

1) 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

2) 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 3) 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已任。 4) 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 15.学生文化的成因?

1) 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2) 同伴群体的影响3) 师生的交互作用4)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5) 社区的影响

16.为什么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具有能动作用。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教育具有与政治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 17.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不均衡性、顺序性、阶段性、个别差异性、互补性。

19.遗传的意义是什么?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3)遗传在人的发展中作用是不能忽视 20.简述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1)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3)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

21.学校教育在个体身心发展中的特殊功能是什么?

一、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作出社会性规范。

二、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三、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价值,而且具有延时价值.

四、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22.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是什么?

一、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二、教育目的必须体现人们的教育理想;

三、教育目的的确定必须考虑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四、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建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24.我国当前的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是什么?1) 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2)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3) 培养现代人的品质 25.学生的本质属性? 学生是现实社会的成员之一; 学生是身心发展最迅速的人;

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 26.学生的义务?

受教育的义务; 遵守国家法律,法规; 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遵守所在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27.简述教师的人格特征?

积极乐观的情绪,豁达开朗的心胸,坚韧不拔的毅力,广泛的兴趣,绝对的善良。 28.简述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团结协作精神,良好的道德修养。

31.简述课程实施的过程结构? 安排课程表,分析教学任务,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规划教学单元和课时,组织教学活动,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 32.课程的改革趋势?

一是课程结构日趋合理化,二是课程内容日趋综合化,三是课程形式日趋多样化 34.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趋势? 1)课程体系三级管理的趋势,2)课程综合化的趋势,3)加强基础教育的趋势 35.教学的任务?

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

36.教学进程的特点?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 37.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 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

38.如何处理好师生在教学中的关系与地位?

1、教师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主导者的作用;

2、学生处于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能动性;

3、建立合作、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39.教师的主导作用的主要体现?1)教师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方向、内容2)培养学生良好学习方式与学习态度;3)影响着学生的个体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 40.教学过程的结构?

分为五个阶段:激发学习动机,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和检查知识 42.我国中学的教学原则有哪些? 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理论联系实际 43.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根据具体情况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方法; 直观与讲解相结合;充分运用语言直观。 44.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1)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3)让学生动手,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4)发扬教学民主

45.贯彻巩固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重视复习;在运用知识中巩固

46.贯彻循序渐进原则的基本要求? 第一,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第二,抓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 第三,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47.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 第一,针对学生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第二,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地发展

48.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基本要求?第一,引导学生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要注重联系实际。第二,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第三,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52.选择教学方法的因素?

1、教学的具体目的和任务要求;

2、课程的性质和教材的特点;

3、 学生的特点;

4、教师本身的素质;

53.班级授课制的主要优缺点? 优点:第一,有利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第二,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第三,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缺点:不利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容易改变知识的整体性,容易理论脱离实践 54.分组教学制的优缺点?

优点:较好地照顾个别差异;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 55.综合课的构成?

五个环节构成:组织教学,检查复习,掌握新知识,巩固新知识,布置课外作业 56.德育的意义?

德育是社义现代化建设的条件和保证; 德育是中学生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57.制定德育目标的主要依据? 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 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 59.中学德育的内容? 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60.德育规律? 1)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规律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61.德育原则?导向性原则;正面教育原则;知行统一原则;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62.正面教育原则的基本要求? 1)以理服人 2)树立先进典型 3)以表扬、鼓励为主,批评、处罚为辅4)正面教育要与纪律约束相结合。 63.贯彻知行统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1)联系实际。 2)组织实践活动。3)教育学生要言行一致,知行统一。 65.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 1)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承认学生思想品德发展差异性。2)要根据学生个人特点和品德现实水平进行教育3)要从学生的实际思想状况出发。 67.德育的途径?

主要途径有: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共青团和学生会组织的活动;课外校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

68.班级管理的意义?

1)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 2)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 3)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69.班集体的基本特征?

四个基本特征:明确的共同目标;一定的组织结构;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70.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71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的机制? 一是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二是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三是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

72.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内容?

了解学生,研究学生;组织和培养班集体;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

第二篇:教师资格证考试必背大全

简述课程的类型

1.按课程的设计形式,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

2.按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分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 3.按学生选择课程的自主性和对学习的要求,以及课程计划对课程实施的要求,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4.按课程的任务,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

5.按课程的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6.按课程的呈现方式,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简述我国新课程改革对课程结构的调整 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2.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初中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小学以综合课程为 3.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 4.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简述当前课程评价发展的基本特点

1.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 2.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3.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4.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5.注重过程,总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简述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1.优点:

(1)有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达到一定质量。 (2)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等多方面的发展。 (4)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提高教学效率。 (5)有利于发挥集体教育的作用。 (6)有利于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 2.缺点

(1)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2)不利于学生探索性、创造性等的培养。

(3)不利于因材施教,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

(4)不能很好适应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与多样化。 简述教学测量与评价的功能。

(1)为师生调整和改进教学提供充足的反馈信息。

(2)是学校鉴别学生学业成绩、家长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主要方式。 (3)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4)作为教育评价和决策的依据。 简述教学评价的原则。

(1)发展性原则 教学评价应是鼓励师生、促进教学的手段,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2)客观性原则 在设计教学评价时,从测量的标准和方法到评价者所持的态度,特别是最终结果的评定,都应符合客观实际,不能主观臆断或掺入个人情感。 (3)整体性原则 在设计教学评价时,要对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做多角度、全方位的评价,而不能以点代面,以偏概全。为此,教学评价应该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实现评价的主体、内容、方式、对象和标准的多元化和评价过程动态化。 (4)指导性原则 在设计教学评价时,不能就事论事,而应把评价和指导结合起来,要对可能的评价结果进行认真分析,从不同角度探讨因果关系,确认产生的原因,设计具有启发性的应对方案,以帮助被评价者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 对学生进行操行评定的目的是什么? 操行评定是以教育目的为指导思想,以“学生守则”为基本依据,对学生一个学期内在学习、劳动、生活、品行等方面的表现所做出的小结与评价,主要由班主任负责。操行评定的目的在于:(1)教育儿童奋发向上,肯定优点,找出缺点,指出努力的方向,鼓励儿童上进;(2)帮助家长全面了解子女在学校的情况以便与老师密切配合,共同教育儿童;(3)有利于班主任总结工作经验,找出问题,改进工作。 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及其与教育的关系

个体的身心发展遵循着某些共同的规律,这些规律制约着我们的教育工作。遵循这些规律,利用这些规律,可以使教育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反之,则可能事倍功半,甚至挫伤学生。

1.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性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 2.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 3.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规律 4.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5.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总之,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规律,但并不等于迁就学生身心发展的现有水平而是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实际出发,善于向他们提出经过他们努力能够达到的要求,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不断提高他们身心发展的水平。 教师职业素养有哪些

1、道德素养

(1)思想素养包括:①科学的世界;②积极的人生观;③崇高的职业理想

(2)政治素养包括:①教师应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作的理论基础;②教师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③教师应自觉地树立共产主义的奋斗方向

(3)职业道德素养:是一定社会或阶级对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是教师在职业活动中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中国当代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共同发布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中规定,教师职业道德包括: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

2、知识素养

(1)教师需具有学科专业素养:①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②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③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④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法和方法论。

(2)教师需具有教育专业素养:①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②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③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3、能力素养

(1)基础能力素养:智能素养(观察、思维、想象、记忆能力素养);言语能力素养(口语、体语能力素养) (2)职业能力素养:教学能力素养(教学设计能力、课堂管理能力、课堂施教能力)、育人能力素养(心理沟通能力、行为辅导能力、班级管理能力)、教育科研能力素养

4、心理素养:认知素养、情感素养、意志素养

5、身体素养:教师要有健康的身体 专家教师与新教师的差异有哪些

1、课前计划差异

专家型教师的课前计划:简洁、灵活,以学生为中心并具有预见性。

新手型教师的课前计划:依赖课程目标,不会随课堂情景的变化而修改课前计划。

2、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差异 (1)教学过程中:专家型教师制定的课堂规则明确,执行力强。新手则较为模糊,难以执行。 (2)维护学生注意力方面:专家方法多样。

(3)教学内容的呈现上:专家:先回顾再讲授,而新手:从较难得或使人迷惑的教学内容入手。

(4)提问与反馈:专家的提问多,反馈及时。

3、课堂练习与检查家庭作业的差异

专家型教师将练习看作检查学生学习进度的手段,而新教师认为练习是必经的步骤。

4、课后评价差异

新教师的课后评价比老教师更关注课堂发生的细节。

5、其他差异

专家型教师的师生关系融洽,人格魅力大,对职业情感投入程度高,职业业务感和好责任感强。

简述中小学常用的德育途径 1.思想品德与其它学科 2.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 3.劳动与社会实践活动 4.共青团活动

5.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政学习等 6.班主任工作

简述贯彻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基本要求

1.明确学习目的,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教师的讲授应抓重点、难点、关键,起到“点”和“拨”的作用。 3.设置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 4.鼓励学生将知识创造性地用于实际。

5.发扬教学民主,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用一个小故事巧记教师资格证考试的8个德育原则 原则1.导向性原则

小杰是一位三年级的小学生,平时学习成绩优异, 但就是脾气有点急,有些小顽皮。有一次,由于小杰动手打了邻班一位同学而被班主任赵老师叫到了办公室进行训导。班主任赵老师在教导小杰之前就准备把“君子动口不动手”这一道理讲给小杰听。(赵老师在进行德育工作之前自己要先明确是非,即导向性原则) 原则2.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

小杰来到赵老师办公室,赵老师对小杰说:“小杰,你先坐,我们谈谈你和隔壁班同学打架的事情。”(试想,如果此时赵老师采用的不是和蔼可亲的口吻,而是让小杰站在一旁对他进行训斥,效果应该不会理想,也就是说,想改造一个人身上的不足之处,首先要尊重他,即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德育原则) 原则3.因材施教的德育原则

小杰坐下来,赵老师问:“小杰,为什么要打邻班同学呢?”小杰:“因为我亲眼看到邻班××同学欺负我的好哥们阿强,我气不过,就打了他!”赵老师:“原来是这样。”(赵老师只有了解了小杰为什么打人,才能针对小杰的实际问题对他进行教育,这就是因材施教的德育原则) 原则4.疏导性的德育原则

赵老师继续说:“小杰,你重视朋友之间的友情、 重感情,这是好事儿,可是,你也应该懂得,君子动口不动手,你这样不由分说的就去打同学,是不是不太好呢?我们可以和××同学讲道理啊,也可以叫其他同学和老师过去给你们评评理。(赵老师给小杰讲道理,让小杰懂得“君子动口不动手”的道理,而不是简单粗暴的呵斥小杰,体现了疏导性的德育原则) 原则5.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德育原则

我也知道阿强平时学习成绩不是特别好,在班级里也不喜欢跟其他同学交流,所以总是受一些同学欺负。小杰,我觉得你要是真讲哥们义气,是不是应该在平时多帮助一下阿强呢?帮助他在同学中逐步树立威信!”(赵老师利用小杰重朋友感情的优点来引导他帮助阿强逐步树立威信,体现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德育原则) 原则6.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德育原则

小杰点点头,表示听明白了赵老师讲的道理。赵老师说:“小杰,既然你已经懂得‘君子动口不动手’的道理了,如果下次再有和同学打架的行为,我可要有惩罚措施啦!”(赵老师对小杰进行完正面教育,也要有相应的纪律约束,以避免学生的不良行为,即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德育原则) 原则7.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回到家,小杰和奶奶说起了在学校发生的事情,奶奶对赵老师的教导表示赞同。(家庭与社会只有与学校教育相互配合,保持统一才能够使学校教育发挥最大的效果。试想,如果小杰奶奶认为,小杰如果不打同学,小杰就会挨打,那么,赵老师的教导就白费了。充分体现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原则8.知行统一的德育原则

一段时间后,赵老师发现,小杰变得彬彬有理了,在他的帮助下,好哥们阿强学习成绩等各个方面也取得了不少进步。(当学生的道德行为最终形成,才能说德育工作取得了实质效果,即体现知行统一的德育原则) 教学原则:

一、直观性原则

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对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贯彻要求:

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2.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3.重视运用直观性语言。

二、启发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贯彻要求: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3.启发学生将知识创造性地用于实际。4.发扬教学民主。

三、循序渐进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贯彻要求:1.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2.抓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3.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四、巩固性原则

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存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运用。

贯彻要求: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2.重视组织各种复习。3.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五、因材施教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贯彻要求:1.要坚持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2.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3.注意培养学生特长。

六、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贯彻要求: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七、量力性(可接受性)原则

量力性(可接受性)原则是指教学内容、方法、份量、进度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使他们能够接受,但又要有一定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这一原则是为了防止发生教学难度低于或高于学生实际程度而提出的。

贯彻要求:1.重视儿童的年龄特征。2.了解学生发展的具体特点。3.恰当地把握教学难度。

八、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原则

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原则是指既要把现代先进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传授给学生,同时要结合知识、技能中内在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其实质是要求在教学活动中把教师和育人有机结合起来。

贯彻要求:1.教师要保证教学的科学性;2.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3.要通过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4.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思想水平。

第三篇: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必背内容

素质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要促进全体学生发展。但是,素质教育并不是要大家“齐步走”,也不是要抹杀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因性别、民族、地域、经济状况、家庭背景和身心缺陷等歧视学生。“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当把学生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因性别、民族、地域、经济状况、家庭背景和身心缺陷等歧视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教师职业道德行为规范:(三爱,二人,一身)

(1)爱国守法: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责任权利。不得体育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2)爱岗敬业: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

(3)关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4)教书育人: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5)为人师表: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6)终身学习: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第四篇: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必背知识点

知识经济的两条规律,第一条叫首创成本与最终效应的极不对称,第二条是知识的质远比知识的量更重要。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必背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必背知识1

一 教育观:

1、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开发人的身心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2、为什么要实施素质教育?

(1)实施素质教育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

(2)实施素质教育是当今国际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共同趋势;

(3)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3、素质教育的要求:

(1)坚持德育为先;

(2)坚持能力为重;

(3)坚持全面发展。

4、如何开展素质教育

(1)素质教育目的融入各教育环节;

(2)构建对接社会现实的课程体系;

(3)启迪学生自主学习;

(4)充分发挥教师的正能量;

(5)创新素质教育教学模式。

二 学生观

1、我国所倡导的学生观:以人为本和全面发展

2、什么是“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道德、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3、为什么人要全面发展?

(1)人的发展与社会生活条件紧密联系;

(2)传统分工导致人的片面发展;

(3)科技革命为人类准备了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

(4)社会主义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制度条件;

(5)人的全面发展建立在人的劳动活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

(6)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是教育与生产相结合;

(7)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素质和个性的全面发展。

4、什么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一种肯定人的作用和地位,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的价值取向。

5、“以人为本”的具体含义:

(1)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维护生态平衡的前提下满足人的生存需要。

(2)人与社会的关系:在公平公正的前提下满足人的发展需要。

(3)人与人的关系:在维护公平正义的前提下优质优酬、兼顾公平。

(4)人与组织的关系:在自愿与共享的前提下满足个人的发展需要。

6、“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1)学生是完整的个体;

(2)学生是学习的个体;

(3)学生需要尊重;

(4)学生都有潜能。

三 教师观

1、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重点)

(1)树立正确的专业意识

专业发展意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学生成才是教师之福。

(2)拓展专业知识

专业知识是合格教师的必备条件。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3)提高专业能力

教师专业能力是指课堂教学和反思能力。

教学改革、教学研究。

2、终身学习的意识(看一下)

(1)为什么要终身学习

① 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终身学习;

② 教师自我实现必须终身学习;

③ 提升教学水平须坚持终身学习;

④ 提高教育创新精神须终身学习;

⑤ 终身学习是教师的职业责任;

⑥ 教材改革要求教师必须终身学习。

(2)教师终身学习的可行性

Ⅰ.教师学习的内容:

① 学习能力学习

② 专业知识学习

③ 教育理论学习

④ 信息技术学习

Ⅱ.教师终身学习的途径:一是系统教学;二是自学。

Ⅲ.教师终身学习的方法:

① 参加系统的终身学习

② 参加校本学习

③ 参加各类成人教育

④ 借助媒体学习

Ⅳ.教师终身学习在教学中的作用:

①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② 学校教育发展的需要

③ 传播终身学习观念

3、促进教师自身专业发展

(1)培育学习能力,做学习型教师;

(2)培养反思能力,做反思型教师;

(3)培育创新精神,做创新型教师;

(4)培养合作能力,做伙伴型教师;

(5)培育科研能力,做研究型教师。

4、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抓常规教育,培养良好习惯;

(2)重情感教育,培养健全人格(激励与呵护是教学走向成功的因素之一);

(3)多媒体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4)多联系实际,培养动手能力;

(5)多样化教学,强化主动学习;

(6)重因材施教,强化学困帮扶。

如何提高教学成绩:

(1)讲方法:处理好师生关系;

(2)讲落实:监控好教学环节;

(3)讲思路:培养好学习习惯;

(4)讲科学:发展好教研能力。

5、教师职业的责任与价值

(1)教师职业的责任

① 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者;

② 民主师生关系的建立者;

③ 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者;

④ 教育信息的开发应用者;

⑤ 学生健康心理的培育者。

(2)教师职业的价值 (教师角色相似)

① 教师是文化传递者;

② 教师是文明促进者;

③ 教师是智慧开启者;

④ 教师是道德塑造者。

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必背知识2

一教育法律法规解读

中国教育法律法规体系

1980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

198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1993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1995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199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1998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1995年3月18日第八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通过 1995年3月1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45号公布自1995年9月1日起施行。

《教育法》是我国教育工作的根本大法。

《教育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教育工作进入全面依法治教的新阶段。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1986年4月12日通过,1986年7月1日实施;2006年6月29日修订,2006年9月1日实施。

义务教育是根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义务教育的实质是国家依照法律的规定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的一定年限的强迫教育的制度。

1、义务教育又称强迫教育和免费义务教育。

2、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的特点。

3、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的义务教育年限为九年。

公益性:明确规定“不收学费、杂费”;

统一性:制定统一的义务教育阶段教科书设置标准、教学标准、经费标准、建设标准、学生公用经费的标准等等。

强制性:让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是学校、家长和社会的义务。谁违反谁就要受到法律的惩处。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用法律来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保障教师待遇和社会地位的不断提高;加强教师队伍的规范化管理,确保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断优化和提高。

1993年10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15号颁布,1994年1月1日正式实施。

1、教师法规定每年9月10日为教师节;

2、教师法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

3、教师法确定正常晋级增薪制度。

4、法律还规定,教师不准体罚学生,违者究责。

第三条【教师职责】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制定:1991年9月4日七届人大21次会议通过,1992年1月1日执行。

修订:十届人大25次会议于2006年12月29日修订通过,并于2007年6月1日开始实施。

1、学校不得违法开除未成年学生。

2、教师不能在校内吸烟。

3、突发事件先救未成年人。

4、父母不可偷看孩子日记。

5、法院可剥夺父母监护权。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九届人大10次会议于1999年6月28日通过,自1999年11月1日起施行。

1、明确禁止旷课、夜不归宿、打架斗殴、赌博等不良行为;

2、不得脱离监护,离家出走要找回来;

3、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

4、不良少年的工读制度(特殊学校)。

六、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

2002年3月26日经教育部部务会议讨论通过,自2002年9月1日起施行。

1、目的:积极预防、妥善处理在校学生伤害事故,保护学生、学校的合法权益;

2、适用范围:在学校实施的教育教学活动或者学校组织的校外活动中,以及在学校负有管理责任的校舍、场地、其他教育教学设施、生活设施内发的,造成在校学生人身损害后果的事故的处理。

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1、学前教育纳入规划,破-解城乡“入园难”;

2、缩小校际差距,解决择校难题;

3、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有望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

4、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给学生更多发展空间;

5、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

6、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逐步取消高校行政级别;

7、高校分类入学考试,让不同的人有多重选择;

8、教师工资不低于公务员,保障教师安心从教 ;

9、在中小学设置正高级职务(职称);

10、纠正对民办学校歧视,鼓励出资办学。

纲要的三大战略:

1、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2、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

3、进入人力资源强国的行列。

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必背知识3

一、教师权利的内涵

1、含义:教师依法享有的某种权能和利益。

2、教师的权利:

(1)要求他人遵守教师法等法律或履行法律义务的请求权;

(2)按照自己的自由意志做出的教师法等法律所赋予的积极行为权;

(3)受侵害时向国家机关申请强制执行权。

二、教师的基本权利

1、教师的公民权(是指教师作为公民依法享有相关法律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

包括:政治权利(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宗教信仰权、平等权、人身权、文化教育权、经济权以及监督权。

2、教师的职业权利

(1)教育教学权

(2)学术研究权

(3)管理学生权

(4)报酬待遇权

(5)参与管理权

(6)进修培训权

三、新《义务教育法》关于教师权利的规定

1、各级政府保障义务教育教师工资福利和社会保险待遇。

2、义务教育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不得低于当地公务员。

3、义务教育阶段的特殊教育教师享有补助津贴。

四、教师义务

定义:教师依据《教育法》、《教师法》及其他法律法规,从事教育教学工作而必须履行的责任。

表现形式:

(1)积极义务;

(2)禁止性义务;

(3)义务人侵犯他人权利和利益时,接受国家强制力保障其意义的履行。

五、教师的基本义务:

1、拥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

2、遵纪守法

3、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

4、保卫祖国和依法服兵役的义务

5、依法纳税义务

六、新《义务教育法》规定的教师义务

1、遵纪守法;

2、教育教学义务;

3、思想教育义务;

4、尊重学生人格;

5、保护学生权益。

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必背知识4

学生权利和保护(重点)

一、学生权利

1、参加教育教学权

包括:参加教育教学活动权、使用教学设施权。

2、获得经济资助权。

3、获得学业证书权。

(1)获得公正评价权;(2)获得学业证书。

4、申诉起诉权。

5、法定其他权。

二、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学生权利保护

1、教师保护学生的人身安全

① 面临危险时,教师挺身而出;

② 教师须尽到保护义务。

2、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受教育权

① 教师不得随意剥夺学生上课权;

② 教师不得随意缺课。

3、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① 教师不能强迫学生做有损人格尊严的事;

② 教师不能侮辱、谩骂学生;

③ 教师不能歧视学生。

4、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生命健康权

① 教师不能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② 教师不得以其他方式侵犯学生生命健康权。

5、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身自由权

6、教师不得侵犯学生财产权

7、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隐私权

① 教师不要随意泄露学生隐私;

② 教师不能随意翻看学生物品。

8、教师要注意保护自身权益

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必背知识5

一·《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共六条,体现了教师职业特点对师德的本质要求和时代征,“爱”与“任”是贯穿其中的核心和灵魂。

1、爱国守法----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

2、爱岗敬业----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

3、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

4、教书育人----教师的天职

5、为人师表----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

6、终身学习 ----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二、《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条例》

四大亮点:

(1)明确了班主任的工作量:另加教师工作量标准的一半;

(2)提高了班主任的经济待遇;

(3)保证班主任教育学生的权力;

(4)强调班主任在学校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第二节:教师职业行为

一、教师职业行为规范

思想行为规范

教学行为规范

人际行为规范

二、教师需处理的几大关系

1、师生关系:① 师生平等;

② 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

③ 宽容学生的缺点;

④ 慎用惩戒;

⑤ 拒绝体罚。

2、教师与家长的关系:① 建立平等关系

② 良好的沟通习惯

③ 换位思考

3、教师与同事的关系:

交往技巧:① 时常给予微笑和赞美

② 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

③ 积极主动地交往

4、教师与领导的关系:

(1)了解领导的需要:① 自尊的需要

② 成就的需要

③ 交往的需要

(2)争取领导的支持:① 尊重领导,相信领导

② 努力工作,作出成绩

③ 主动沟通,争取支持

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必背知识点

第五篇:中小学生教师资格证 心理学必背大题

1、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作用):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2、布鲁纳在美国教育研究的成果主要表现四个方面:1.主动性研究、2.反思性研究、3.合作性研究、4.社会文化研究

3、心理发展的含义具有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方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个体差异性。

4、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家庭教养模式(专制型、威信型、放任型、忽视型);学校教育;同辈群体

5、健康人格的建构:1.指导学生进行自我统合;2.指导学生进行自我与社会的统合;3.指导学生进行自我与实践活动的统合

6、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指导:1.帮助中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2.帮助中学生获取积极地自我体验3.帮助中学生提高自我控制力

7、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创设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8、性格差异的教育含义: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影响学习的速度和质量;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

9、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的区别:1.人类的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2.人类的学习是掌握社会历史经验和个体经验的过程;3.人类的学习是在社会活动中,通过语言为中介来实现的。

10、桑代克的试误学习论 基本规律:效果律;练习律;准备律。

11、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 基本规律:

1、获得与消退(指刺激出现但反应不再出现或消失的过程)

2、泛化:对相似的刺激以同样的方式作出反应。使我们的学习从一种情景迁移到另一种情景

3、辨别(分化):对相似但不同的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使我们对不同的情景作出不同的恰当反应,以避免盲目行动。

12、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 基本规律:个体行为分为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人大多数的行为)。

1、强化:正强化(实施奖励)与负强化(撤消惩罚)。

2、逃避条件作用(看到路边垃圾站绕道走)

3、回避条件作用(听说前面有垃圾站时绕道走),逃避条件作用和回避条件作用都是负强化型条件作用。

4、消退

5、惩罚,不是负强化。

13、实现意义学习主要的条件:

一、学生必须具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二、学习材料具有逻辑意义;

三、学生认知结构中具有适当的观点。

14、认知学习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一)重视对关系的了解;

(二)重视结构和顿悟的作用;

(三)发现学习(学生在学习情境中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得问题答案的学习方式)与接受学习

15、建构主义理论的应用:研究性学习(一般过程:

1、形成假设以解释事件或解决问题;

2、搜集数据来验证假设;

3、得出假设;

4、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进行反思);教学对话;认知师徒法和互惠教学。

16、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一般情况是一致的,但不是完全成正比,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以学习行为为中介,主要表现为:一定范围内有一致性;动机的最佳水平随着学习任务的难度、学生的个性不同而不同。

17、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一、树立自信心:

(一)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二)设置合理的目标

(三)进行归因训练

二、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一)使任务更有趣

(二)引发认知冲突

(三)合理使用表扬

(四)合适的反馈

18、迁移的作用:

(一)迁移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二)潜意识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

(三)迁移对于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具有重要作用

19、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

1、相似性(学习材料的相似性;学习目标与学习过程的相似性;学习情境的相似性);

2、原有认知结构(相应的背景水平;原经验的组织性;相应的认知技能和策略);

3、学习定势

20、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教学促进迁移(为迁移而教)?

1、精选教材,重现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从迁移的角度看,合理的编排就是使教材达到结构化、一体化和网络化。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4、教授学习策略;

5、在真实生活中学习。

21、在课堂上提高知识直观的方法:

1、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

2、加强词与形象的配合;

3、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强度率、差异率、活动率、组合率);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5、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22、有效进行知识概括的措施: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正确运用变式;科学地进行比较;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23、错误观念转变的条件:

1、引发学习者对原有观念的不满;

2、使学习者意识到新观念的可理解性;

3、显示新观念的合理性;

4、使学习者意识到新观念的有效性。

24、促进错误观念转变的教学:

1、诊断错误观念;

2、引发认知冲突;

3、理解新观念;

4、应用新观念;

5、反思观念转变过程。

25、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的方法:

1、深度加工材料;

2、有效运用记忆术;

3、进行组块化编码;

4、适当过度学习;

5、合理进行复习(及时复习、分散复习、尝试背诵)

26、技能的基本特点:

1、技能是通过学习或练习而形成的;

2、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

3、技能是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27、能力与技能的关系:区别:(1)性质上看,技能指顺利完成一定任务的活动方式。活动方式属于具体的操作程序,能力是顺利完成活动任务的个性心理特征,心理特征属于个体表现的倾向性。(2)范围上看,技能的活动方式有特定性,某种活动方式只适用于某类活动的效率中并影响着活动。个性心理特征具有普遍性,它表现在各种活动中并影响着活动的效率。联系:(1)技能的形成以一定的能力为前提;(2)技能的形成促进能力的发展。

28、技能的作用:

(一)调节和控制动作;

(二)技能是获得经验、解决问题的手段和前提条件;

(三)影响学习者的个性品质。

29、操作技能(动作技能)形成的阶段:

1、操作的定向

2、操作的模仿

3、操作的整合

4、操作的熟练

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

1、准确地示范与讲解

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30、心智技能形成的阶段:

1、原型定向

2、原型操作

3、原型内化

心智技能形成的特征:

(一)对象脱离了支持物;

(二)进程压缩;

(三)应用的高效率 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

1、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

3、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

4、创设条件,提供心智技能练习、应用的机会。

31、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

2、内化性原则

3、特定性原则

4、生成性原则

5、监控性原则

6、个人自我效能感

32、学习策略训练的方法:

1、指导教学模式

2、程序化训练模式

3、完形训练模式

4、交互式教学模式(总结、提问、析疑、预测)

5、合作学习模式

33、问题解决的过程:

1、发现问题;

2、理解与表征问题;

3、提出假设;

4、检验假设 问题的一般方法:算法式;启发式(手段-目的分析法、反推法、简化法、类比法)

34、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1、问题的特征;

2、已有的知识经验;

3、定势与功能

35、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1、形成有组织的知识结构,以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1)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2)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3)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

2、教授学生运用策略(1)在具体学科学习中,教授思维方法;(2)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

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以促进技能达到自动化水平。

3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1)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2)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3)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

35影响创造性的因素:

1、环境(家庭、学校、社会环境)。

2、智力。

3、个性。高创造性一般具有:幽默感、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喜欢幻想、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36创造性的培养: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接受学生的想法;重视学生的独特性;提供榜样。

3、创造性思维策略训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发散思维训练;学会容忍模糊性;推测与假设训练;自我设计训练;头脑风暴训练。

37、态度与品德的关系:两者的结构是一致的,都是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构成。区别:

一、范围不同,态度涉及的范围较大,包括对社会、对集体的态度,对劳动、对生活、对学习的态度,,对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其中有些涉及社会道德规范,有些则不涉及,只有涉及道德规范的那部分稳定的态度才能称为品德。

二、价值的内化程度不同,品德——深;态度——浅。

38、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一)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

1、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

2、自我意识增强;

3、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

4、品德结构更为完善。

(二)、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1、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初二年级时品德发展的关键期。

2、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39、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

1、外部条件: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等。

2、内部条件: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知等。

3、个体的智力水平、受教育程度、年龄等因素。 40、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

(一)、有效的说服——正反论据 ;

(二)、榜样示范;

(三)、价值澄清(经历的三个阶段:选择阶段、赞赏阶段、行动);

(四)、群体约定;

(五)、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六)、角色扮演;

(七)、小组道德讨论。

41、心理健康的标准:

1、情绪稳定、乐观;

2、人际关系和谐;

3、人格完整;

4、正确的自我观;

5、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

6、心理行为表现符合年龄特征。

42、中学生易产生的心理问题:(1)焦虑症(考试焦虑)(2)抑郁症(3)强迫症: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4)恐怖症(5)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偏执型人格、反社会型人格、冲动型人格、回避型人格(6)性偏差(7)进食障碍(8)睡眠障碍

43、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预防精神病症,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

2、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租金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改进和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客观要求。

44、心理评估及其意义:

1、有针对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依据;

2、检验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手段。

45、心理辅导的目标:学会调试(调节与适应);寻求发展。

46、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

1、基本方法:强化法;代币奖励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处罚法;自我控制法。

2、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全身松弛训练;系统脱敏法;肯定性训练。

47、教学目标的意义:

1、指导学习结果的测量与评价;

2、指导教学策略的选用;

3、指导学生学习。

48、组织教学过程

一、教学事项:引起学生注意;提示教学目标;唤起先前经验;呈现教学内容;提供学习指导;展现学习行为;适时给予反馈;评定学习结果;加强记忆与学习迁移。

二、教学方法:

(一)语言的方法:讲授法、谈话法;

(二)直观的方法:演示法、参观法;

(三)实践的方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

(四)自学的方法:读书指导法、讨论法。

49、教学策略:

一、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复习和检查过去的学习;呈现新材料;提供有指导的练习;提供反馈和纠正;提供独立的练习;每周或每月的复习。

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

1、发现教学

2、情境学习

3、合作学习

三、个别化教学:

1、程序教学

2、计算机辅助教学

3、掌握学习

50、课堂管理的目标:

1、争取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

2、争取更多的学生投入学习;

3、帮助学生自我管理。

51、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

1、教师的领导方式:划分为参与式和监督式。

2、班集体的特点:班集体的规模和班级的性质。

3、学生的责任感。

4、对教师的定型期望。

52、课堂群体的特征:(1)群体由两个以上的个体组成(2)群体成员根据一定的目的或承担的任务而相互交往、协同活动(3)各群体成员都收到共同的社会规犯的制约。

53、群体动力的表现:

1、群体凝聚力

2、群体规范

3、课堂气氛 教师对课堂气氛的影响因素有哪些?(1)教师的领导方式影响课堂气氛:集权型、民主型、放任型(2)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影响课堂气氛(3)教师的移情影响课堂气氛(4)教师的焦虑水平影响课堂气氛。

4、课堂里的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

1、吸引与排斥;

2、合作与竞争

54、教学测量与评价的功能:

(一)为师生调整和改进教学提供充足的反馈信息

(二)学校鉴别学生学习成绩、家长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主要方式

(三)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四)教育评价和决策的依据。

55、教师充当的角色:

1、知识的传播者

2、父母、长者、朋友和管理员

3、榜样和模范公民

4、教学的研究者

56、教师特征与职业成就的关系:

(一)教师的认知特征与职业成就的关系。教师职业需要具有某些特殊的认知能力,主要指对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材内容和形式、教学方法和策略、学生的特点、教学情境等加以分析判断的能力。

(二)教师的监控能力与职业成就的关系:体现在

1、对自己教学活动事前计划与安排;

2、对自己实际教学活动进行有意识的监察、评价

3、对自己的教学互动进行调节、修正。

(三)教师的人格特征与职业成就的关系。教师人格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教师人格特征影响着学生个性的发展;影响着学生智力的发展,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绩。最显著的人格特征是教师的热情和同情心;教师富于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性。

(四)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与职业成就的关系

57、专家型教师的能力特点:

(一)有丰富的组织化的专门知识,并能有效运用:

1、特定的学科知识

2、一般的教育学知识

3、特定的内容的教育学知识

4、实践性知识

(二)、熟练掌握教学技能:

1、课时计划简洁、灵活、以学生为中心,且有预见性

2、教学技能程序化、自动化

3、教学监控能力强

4、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妥当应对纪律

(三)、善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有很强的洞察力。

58、影响教师成长因素:个人因素、情境因素、系统过程

59、教师成长的历程:

1、关注生存阶段

2、关注情境阶段

3、关注学生阶段

60、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1、教研组的教学研究活动

2、微型教学训练

3、教学决策训练

4、校本培训

5、反思教学经验(反思日记、详细描述、交流讨论、行动研究)

6、教师参与研究

上一篇:教师政治业务学习制度下一篇:江苏招生考试招生计划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