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四运动教案

2022-08-23

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人教版五四运动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一篇:人教版五四运动教案

高一物理人教版曲线运动教案

曲线运动教案

1. 曲线运动

(1)曲线运动定义:轨迹是曲线的运动。

(2)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和性质:

速度方向就是该点的切线方向,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时刻改变,故曲线运动一定存在加速度,曲线运动一定是变速运动。

(3)物体做直线运动条件: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或所受合外力方向和物体运动方向在同一直线上。

(4)物体作曲线运动条件:合外力方向与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

2. 运动的合成和分解

(1)有关运动的合成和分解的几个概念:

如果某物体同时参与几个运动,那么这物体实际运动就叫做那几个运动的合运动,那几个运动叫做这个实际运动的分运动。已知分运动情况求合运动情况叫运动的合成,已知合运动情况求分运动情况叫运动的分解。

合运动的位移叫做合位移;分运动的位移叫分位移。合运动在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叫合速度;分运动在该同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叫分速度。

(2)运动的合成及分解规则:平行四边形定则。

① 合运动一定是物体的实际运动。

② 分运动之间是相互不相干的。

③ 合运动和各分运动具有等时性。

④ 合运动和分运动的位移、速度、加速度都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

⑤ 特例:

<1> 初速为 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可看成是同方向的一个匀速运动和另一个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合运动。 <2> 竖直上抛运动可看成是一个竖直向上的匀速直线运动和另一个自由落体运动的合运动。

<3> 两个匀速直线运动合成后一定是匀速直线运动。

<4> 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一个匀速直线运动和一个变速直线运动合成后运动轨迹是曲线(合运动的加速度方向和合运动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

3. 平抛运动

(1)平抛运动的定义:水平抛出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的运动。

(2)平抛运动性质:是加速度恒为重力加速度g的匀变速曲线运动,轨迹是抛物线。

(3)平抛运动的处理方法:

分解为

结果得

曲线运动

1. 曲线运动

(1)曲线运动定义:轨迹是曲线的运动。

(2)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和性质:

速度方向就是该点的切线方向,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时刻改变,故曲线运动一定存在加速度,曲线运动一定是变速运动。

(3)物体做直线运动条件: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或所受合外力方向和物体运动方向在同一直线上。

(4)物体作曲线运动条件:合外力方向与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

2. 运动的合成和分解

(1)有关运动的合成和分解的几个概念:

如果某物体同时参与几个运动,那么这物体实际运动就叫做那几个运动的合运动,那几个运动叫做这个实际运动的分运动。已知分运动情况求合运动情况叫运动的合成,已知合运动情况求分运动情况叫运动的分解。

合运动的位移叫做合位移;分运动的位移叫分位移。合运动在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叫合速度;分运动在该同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叫分速度。

(2)运动的合成及分解规则:平行四边形定则。

① 合运动一定是物体的实际运动。

② 分运动之间是相互不相干的。

③ 合运动和各分运动具有等时性。

④ 合运动和分运动的位移、速度、加速度都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

⑤ 特例:

<1> 初速为 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可看成是同方向的一个匀速运动和另一个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合运动。

<2> 竖直上抛运动可看成是一个竖直向上的匀速直线运动和另一个自由落体运动的合运动。

<3> 两个匀速直线运动合成后一定是匀速直线运动。

<4> 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一个匀速直线运动和一个变速直线运动合成后运动轨迹是曲线(合运动的加速度方向和合运动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

3. 平抛运动

(1)平抛运动的定义:水平抛出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的运动。

(2)平抛运动性质:是加速度恒为重力加速度g的匀变速曲线运动,轨迹是抛物线。

(3)平抛运动的处理方法:

注意:运动学公式只适用于直线运动,因此曲线运动要分解成两个直线的分运动后才能应用运动学公式求解。

第二篇:教案 |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洋务运动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洋务运动的时间、代表人物、口号;掌握洋务运动的内容和评价;通过对洋务运动作用的客观分析,提高学生运用辩证发展的观点看待历史事件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相关图片,学会处理信息的方法;通过让学生了解洋务运动的背景,洋务派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新式学堂等内容,,认识洋务运动的目的及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洋务运动的目的、口号及内容,尝试从历史的角度进行分析评价,认识它对历史发展进程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洋务运动的概况

难点: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教学方法

情景导入法、讲授法

学生学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步入近代的清王朝,遭到了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又受到太平天国运动的沉重打击,统治已是风雨飘摇,面对残酷的现实,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了分化,在19世纪60年代,出现了一次统治阶级内部的自救运动。这就是洋务运动。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有哪些?这场自救运动有哪些内容?结果如何?

(二)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一、洋务运动的兴起

1.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一些比较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

2.中央代表人物有奕;地方代表人物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3.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他们掀起了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

二、创办近代军事和民用企业

1.从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发展近代军事工业,先后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一批近代军事工业。

2.为了洋务的需要,洋务派还兴办新式学校,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设立翻译馆,翻译外国科技书籍;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等。

3.从19世纪70年代起,洋务派提出“求富”的主张,开办一些近代民用企业,比如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

三、建立新式海陆军

1.从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开始组建新式洋枪队,淘汰传统兵器,采用西式兵操练兵,使清朝军队的武器和战术逐渐发生变化。

2.从19世纪70年代起,洋务派开始大规模进行近代海防建设,筹建新式海军。到80年代,初步建成了南洋、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

3.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中国近代化的军事工业、民用企业、交通运输业等逐渐发展起来,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但由于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再加上其内部的腐败和外国势力的挤压,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探究一】洋务运动兴起的背景。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统治阶级对于如何解决一系列的内忧外患问题,清政府内部出现了洋务派和顽固派。洋务派在中央以奕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他们在跟外国侵略者交涉和镇压人民起义的过程中,认识到列强的船坚炮利,技术精良,主张用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来维护清朝的统治。顽固派以大学士倭仁为代表。他们因循守旧、盲目排外、仇视一切外洋事务,主张原封不动地维护清朝统治。这两派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慈禧太后也是顽固派,不过她认为,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要保护清朝的统治地位,必须依靠拥有实力并得到外国侵略者赏识的洋务派。所以,她采取了暂时支持洋务派的策略。

结论:洋务派顽固派都是维护清政府统治为目的的。

【探究二】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从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事件能力出发,可从两方面评价洋务运动。第一、洋务运动的破产,说明洋务运动不能使中国富强,也无法实现维护清朝统治的目的。第二、洋务运动的进步性表现为:它引进了西方国家的近代生产方式,第一批近代企业在中国出现了;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员;在客观上对本国封建经济起到一定的解体作用,从而刺激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民用工业的兴办,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

结论:从维护封建统治的角度看,洋务运动失败了。但洋务运动客观上对中国历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四)归纳总结 整体感知

(五)课堂检测 巩固新知

1.洋务派发起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  )

A.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

B.发展军事工业

C.发展民用工业

D.维护清朝统治

2.“中国文武制度,事实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为此,洋务派创办了(  )

A.近代军事工业

B.近代民用工业

C.近代海军

D.新式学堂

3.(2019沈阳)“近代化的国防不但需要近代化的交通、教育、经济,并且需要近代化政治和国民。半新半旧是不中用的。曾国藩等人探索近代化方面走了好几步,但是他们不彻底,仍不能救国救民。”上述材料中“曾国藩等人”进行的探索是(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4.他们极力反对对封建思想和封建制度进行任何形式的变革,只是徘徊在封建王国的藩篱中自认为有所新创而得意扬扬,所以最终也没能在外国侵略者面前表现出“中兴”。下列符合这一“有所新创”的时代主题是(  )

A.自强求富

B.变法图强

C.民主共和

D.民主科学

参考答案:1.D 2.A 3.A 4.A

教学反思

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节点。通过对文字、图片等资料的讲解和分析,让学生理清基础知识的脉络,分析理解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重要作用,进而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解读分析史料的能力。同时要注重改进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比如:对知识点的过渡不够灵活等,以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

第三篇: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运动的快慢》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4.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目标: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认识速度概念在实际中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有能用“运动快慢”的观点观察和分析身边事例的意识。

●教学重点

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公式

●教学难点

速度概念的建立;研究物体运动的方法“频闪摄影”

●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参与-活动

●教学用具

微机、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3min)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机械运动,虽然知道了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但我们平时所说的物体运动和静止却都是相对某一物体而言的,即相对于参照物而言。

[问题]同是物体的运动,它们的快慢一样吗?你认为哪些物体快,哪些物体慢呢?

[讨论]

[总结]今天我们就研究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板书课题)

二、进入新课,科学探究

(一)生活中对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8min)

〖师〗平时我们是如何对物体运动的快慢进行比较、判断的?

[讨论]比较相同时间内谁走的远,和比较在相同长度内谁用的时间短。

[播放视频1]视频中的画面是怎样比较快慢的?

[播放视频2]比较运动快慢有几种方法?

[总结]观众的方法实际上是:在相同时间内看物体运动路程的长短来比较快慢,路程长则比较快,路程短则比较慢;裁判的方法实际上是:物体运动路程相同,看运动时间的长短比较快慢,所用时间短则比较快,所用时间长则运动慢。

(二)物理上对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6min)

[问题]如果物体运动时所用的时间和通过的长度都不相等,又该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呢?

[讨论]如果时间和路程都不相等,的确不容易比较,但我们是否可以认为让它们的路程或时间相等呢?

[总结]

(1)让它们的时间相等: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谁大,谁运动得就快,谁小,谁运动得就慢。

(2)让它们的路程相等:比较单位路程内通过的时间,谁大,谁运动得就慢,谁小,谁运动得就快。

(三)速度(10min)

[结论]物理上用速度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它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讨论]为什么不用单位路程的时间来表示速度呢?

[总结]因为单位时间的路程越大,则速度越大;而单位路程的时间越长则速度越小,故虽然后者也能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但比较起来很不方便,所以我们用单位时间的路程来表示速度。

[播放视频3]速度的引出?

[公式],用符号表示为。

[单位]路程的单位是米(m),时间的单位是秒(s),则速度的单位就是米/秒,即m/s或m.s-1。

常用单位是km/h或km.h-1。

单位换算:1m/s=1×=3.6km/h

练习:1km/h=______m/s。

[一些物体的速度]

阅读课文第31页的速度(说明第一宇宙速度是航天器沿地球表面作圆周运动时必须具备的速度,也叫环绕速度。)

练习:速度的单位换算-典型例题

下列物体运动的速度哪个大( )

A.蜗牛:1.5毫米/秒

B.炮弹:1000米/秒

C.发射人造卫星的最起码速度:7.9千米/秒

D.火车:360千米/时

[例题]两例题先让学生看,然后变换一些数值进行计算,变换已知条件进行计算,让学生再命一些类似的题目。让另外的学生计算。

(四)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10min)

[频闪摄影]为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我们用频闪摄影的方法将运动物体的位置凝固住,会看到这样的两种不同情况。看课本图12.2-2,比较两种运动的差异。

[播放视频4]运动的快慢。

[结论]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如……

物体沿着直线、快慢是变化的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如……

[计算]

1.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可以直接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

2.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虽然固定,但我们也可以比较它们整个路程的速度,我们把它叫做平均速度。

公式,s是整个路程的长度,t是完成整个路程所需要的时间,就是平均速度。

[播放视频5]变速直线运动和平均速度。

[速度表]

练习:有关平均速度的计算

[匀速直线的图像]

将频闪照相与图像结合,会得出路程随时间的变化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

练习:有关图像的判断、选择题等。

[播放视频6]频闪灯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知道了为什么要定义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就是物体运动的速度,其实单位路程的时间也可以表示物体的运动速度,只不过后者比较起来不方便罢了;速度的计算公式是以后我们学习的关键,我们要注意领会速度单位间换算的技巧,会从不同的信息渠道收集关于速度计算的条件,然后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四、作业布置

P30动手动脑学物理

2、

3、5。

五、板书设计

第三节运动的快慢

一、生活中对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

1.比较相同时间内谁走的远;

2.比较在相同长度内谁用的时间短。

二、物理上对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

取单位时间或路程来比较它们的路程或时间。

三、速度

1.速度: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2.公式:;3.单位:即m/s或m.s-1;常用单位是km/h或km.h-1。

四、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1.概念;

2.变速直线运动计算公式;

第四篇: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牛顿运动定律教案

基础夯实

1.(宁波市12~1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关于物体惯性,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把手中的球由静止释放后,球能加速下落,说明力是改变物体惯性的原因

B.公交汽车在启动时,乘客都要向后倾, 这是乘客具有惯性的缘故

C.战斗机在空战时,甩掉副油箱是为了减小惯性,提高飞行的灵活性

D.运动员在百米冲刺时,速度很大,很难停下来,说明速度越大,物体的惯性也越大

答案:BC 2.关于伽利略理想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完全是理想的,没有事实为基础的

B.是以可靠事实为基础的,经科学抽象,深刻反映自然规律的 C.没有事实为基础,只有理想推理 D.以上说法都不对 答案:B 解析:真实的实验是一种实践的活动,是可以通过一定的实验器材和实验方法而实现的实验。“理想实验”是一种思维活动,是人们在抽象思维中设想出来而实际上无法做到的“实验”。“理想实验”并不是脱离实际的主观臆想,它是以实践为基础的,是在真实的科学实验的基础上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是以一定的逻辑法则为依据的,而这些逻辑法则,都是从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并为实践所证实了的。理想实验可以深刻地揭示自然规律。 3.人从行驶的汽车上跳下来后容易(

) A.向汽车行驶的方向跌倒 B.向汽车行驶的反方向跌倒 C.向车右侧方向跌倒 D.向车左侧方向跌倒 答案:A 解析:人从车上跳下来时,脚和地面接触时,因摩擦而停止运动,身体由于惯性而继续向前运动。故容易向车行驶的方向跌倒。

4.

在水平面上有一辆匀速行驶的小车,车上固定一盛满水的碗。现突然发现碗中的水洒出,水洒出的情况如图所示,则关于小车在此种情况下的运动叙述正确的是(

) A.小车匀速向左运动 B.小车可能突然向左加速运动 C.小车可能突然向左减速运动 D.小车可能突然向右减速运动 答案:BD 解析:如果小车正在向左匀速运动,突然加速,则碗中的水由于惯性仍保持原有的速度,就会向右洒出,故B正确;如果小车正向右匀速运动,突然减速,则碗中的水由于惯性仍保持原来的速度,就会向右洒出,故D正确。

5.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手段。在研究和解决问题过程中,不仅需要相应的知识,还要注意运用科学方法。理想实验有时更能深刻地反映自然规律。伽利略设想了一个理想实验,如图所示,其中有一个是经验事实,其余是推论。

①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小球在这斜面上仍然要达到原来的高度;

②两个对接的斜面,让静止的小球沿一个斜面滚下,小球将滚上另一个斜面;

③如果没有摩擦,小球将上升到原来释放时的高度;

④继续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最后使它成水平面,小球要沿水平面做持续的匀速运动。

下列关于事实和推论的分类正确的是(

) A.①是事实,②③④是推论 B.②是事实,①③④是推论 C.③是事实,①②④是推论 D.④是事实,①②③是推论 答案:B 解析:伽利略的理想实验是以经验事实为基础,设想实验步骤和过程,运用分析推理得出结论的,之所以称之为理想实验,是因为实验的结果是无法用实际的实验进行验证的,但是,分析推理的过程是合乎逻辑的,是严密的,是对实验过程的科学的抽象,因此得出的结论是对客观世界真实的反映,题给实验的四个步骤中,只有②是经验事实,其余是推论,分类正确的选项是B项。 6.如图所示,一个玻璃杯内盛有半杯水,上面盖一块塑料板,板上放一只鸡蛋,用小木棒猛击塑料板,塑料板离杯飞出,鸡蛋却稳稳地落入杯中,请解释这一现象。

答案:塑料板受到小木棒的击打,外力迫使它改变原来的静止状态,因此会飞出。由于惯性,塑料板被击出后,鸡蛋的状态来不及改变,稳稳地落入杯中。

7.请根据图中的情景,说明车子所处的状态,并对这种情景做出解释。

答案:从图(1)可以看出,乘客向前倾,说明乘客相对车厢有向前运动的速度,所以汽车在减速。从图(2)可看出,乘客向后倾,说明乘客有相对车厢向右运动的速度,说明列车在加速。 8.常见的柴油机、电动机等机器的底座非常的沉重,而参加作战任务的战斗机却要抛掉副油箱(如下图)以减小重量,这是为什么呢?你能解释一下吗?

答案:惯性的量度是质量,而且是唯一的量度。柴油机、电动机等机器在使用时往往要避免它们发生移动,所以要增加它们的质量,以增大它们的惯性。而战斗机在执行战斗任务时,为了使自己便于调节,灵活机动,就要抛掉副油箱以减小惯性。

能力提升

1.如图所示(俯视图),以速度v匀速行驶的列车车厢内有一水平桌面,桌面上的A处有一小球。若车厢中的旅客突然发现小球沿图中虚线由A向B运动。则由此可判断列车(

)

A.减速行驶,向南转弯

B.减速行驶,向北转弯 C.加速行驶,向南转弯

D.加速行驶,向北转弯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了惯性的概念,由牛顿第一定律可知,小球在水平桌面上向前运动,说明列车减速行驶,小球向北运动,则表明列车向南转弯。

2.如图所示,在一辆表面光滑足够长的小车上,有质量为m1和m2的两个小球(m1>m2),两小球原来随车一起运动。当车突然停止时,如不考虑其他阻力,则两个小球(

)

A.一定相碰

C.不一定相碰

答案:B 解析:因小车表面光滑,因此球在水平方向上没有受到外力作用。原来两球与小车有相同速度,当车突然停止时,由于惯性,两小球的速度不变,所以不会相碰。

3.

B.一定不相碰 D.无法确定

如图所示是一种汽车安全带控制装置示意图。当汽车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刹车摆锤竖直悬挂,锁棒水平,棘轮可以自由转动,安全带能被拉动。当汽车突然刹车时,摆锤由于惯性绕轴摆动,使得锁棒锁定棘轮的转动,安全带不能被拉动。若摆锤从图中实线位置摆到虚线位置,汽车的可能运动方向和运动状态是(

) A.向右行驶、匀速直线运动 B.向左行驶、匀速直线运动 C.向右行驶、突然刹车 D.向左行驶、突然刹车 答案:C 解析:若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则摆锤不会从实线位置摆到虚线位置,故A、B均错误;由图可知摆锤向右摆动,可知摆锤具有水平向左的加速度,故汽车加速度向左,汽车可能向左加速或向右减速,故C正确、D错误。

4.

如图所示,重球系于线DC下端,重球下再系一根同样的绳BA,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绳的A端缓慢增加拉力,结果CD绳先断 B.在绳的A端缓慢增加拉力,结果AB绳先断 C.在绳的A端突然猛一拉,结果AB绳先断 D.在绳的A端突然猛一拉,结果CD绳先断 答案:AC

解析:受力如图所示,在绳的A端缓慢增加拉力,使得重球在足够的时间发生了微小的位移,这个过程进行缓慢,可以认为重球始终处于平衡状态,即FT2=FT1+mg,随着FT1增大,FT2也增大且FT2总是大于FT1,所以CD绳被拉断,A项对,B项错。

若在A端猛拉,由于重球质量很大,力的作用时间极短,由于惯性,故重球向下的位移极小(可以看成运动状态未来得及改变)以致上段绳的拉力几乎未增加,FT1已达到极限程度,故AB绳先断,C项正确,D项错误。

5.

在如图所示的实验中,可以看到,从同一高度释放小车随着表面材料的改变而一次比一次停得远,如果表面绝对光滑,那么我们综合伽利略的实验,通过合理外推可以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实验和伽利略的斜面实验都是采用了相同的________,它是建立在事实基础上,把经验事实与抽象思维结合在一起推测的方法。

答案: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理想实验法

解析:根据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本实验中若表面绝对光滑,小车将永远运动下去,不需要力来维持;两个实验都是理想实验。

6.如图所示,

有一旅游爱好者,想做环球旅行。他设想乘坐一气球将自己悬浮在高空中,因为地球在自转,所以他只要在空中停留一天,就可以环球旅行一次了。你认为这个旅游爱好者的想法能实现吗?为什么?

答案:因为地球上的一切物体,包括地球周围的大气都随着地球自转而一起运动着,人乘着气球升空后。由于惯性,仍保持原来的速度随地球、大气一起运动,不计其他与地球有相对运动(如风)的作用产生的影响,升空的气球与其下方的地面保持相对静止,所以他不可能一天相对地球绕行一周。所以不能实现。

7.如图所示,一木块和小车一块做匀速直线运动,当小车遇到一障碍物的瞬间(设小车不反弹),则:

(1)如果小车上表面粗糙,木块将如何运动? (2)如果小车上表面光滑,木块将如何运动? 答案:(1)向右倾倒 (2)向右匀速直线运动 解析:当小车遇到障碍物时,小车将停下。

(1)如果上表面粗糙,则木块上部由于惯性将继续向右运动;木块下部受到一个向左的摩擦力,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很快停止,故此时木块将向右倾倒。

(2)如果小车上表面光滑,则木块下部不受摩擦力,此时整个木块都将由于惯性而保持向右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8.如图所示,在瓶内装满水,将乒乓球用细线拴住并按入水中,线的另一端固定在瓶盖上。盖上瓶盖并将瓶子翻转,乒乓球将浮在水中。用手托着瓶子水平向右做加速直线运动,乒乓球在瓶中的位置会如何变化?解释你所观察到的现象。

答案:乒乓球相对瓶向右移动

解析:因为水的质量大于乒乓球的质量,所以水的惯性大于乒乓球的惯性。当水相对瓶向左移动时,将挤压乒乓球,使乒乓球相对瓶向右移动。

第五篇:初中九年级物理人教版电子教案-16.1 分子热运动

§16-1 分子热运动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1)知道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和分子热运动。 (2)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3)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运动论的观点进行解释。 2.过程方法:

(1)通过演示实验说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2)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知道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3)综合考察演示实验以及弹簧的弹力类比使学生了解分子之间既存在斥力又存在引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用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对大千世界的兴趣,使学生了解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可以认识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

●教学重点: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热运动与温度的关系 ●教学难点:能识别扩散现象,理解分子间斥力与引力的关系 ●教学用具:滑轮组、弹簧测力计、钩码、细绳、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复习提问: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 我们能否直接用眼睛看到分子的运动/

2.情景展现:以前我们已经学过了一些热现象,但我们只了解现象的外表,这些现象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可用蒸发为例进行说明)

二、进行新课

1.分子和分子的运动

(1)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如果把分子看成球形,它的直径大约只有10-10m,因此,在一个物体中,分子的数目是巨大的。0℃,一标准大气压下,1cm3的空气中大约有2.7×1019个分子,如果每秒可以数数到100亿,那么,把这些分子数完需要80年的时间。

(2)扩散现象 (diffusion)

举例:打开一盒香皂,很快就会闻到香味,这是为什么?是什么跑到了我们的 鼻子里了?红墨水滴入水中水变红、盐放入水中盐不见而水变咸等

一些带有香味的分子,从香皂中挥发出来,进入空气,向各个方向散步开来,当它们到达你的鼻子里,你就会闻到香味。

① 扩散:不同的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② 说明:气体、液体、固体都能发生扩散现象。

③ 结论:扩散现象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分子间有间隙。

④ 扩散现象的实例:

ⅰ:擦香水时,周围的人都能闻到; ⅱ:花开时,花香满园;

ⅲ:长时期放煤的墙角变黑; ⅳ:糖放在水中,水变甜了。

对同样一个扩散实验,能否改变一个条件,从而改变扩散进行的快慢呢? 演示实验:将一滴红墨水分别滴入热水和冷水中,观察扩散快慢的情况。

分析:热水温度高,扩散进行的快,说明温度高,分子运动快。冷水温度低,扩散进行的慢,说明温度低,分子运动慢。

克拉玛依准东中学 物理组

(3)热运动 (thermal movement):由于分之的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把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

(4)分子间的作用力 铅块是由铅分子组成的,组成它的分子在不停地运动,那么为什么铅块没有飞散开?是什么原因使它们聚合在一起呢?

演示实验:将两个铅柱的底面削平,削干净,然后紧紧地压在一起,两块铅就会结合起来。

① 分子间存在引力和斥力,如图6所示。 ② 引力和斥力之间的关系

a. F引 = F斥 :b.斥力起主要作用:c.引力起主要作用:d.作用力微小,可以忽略: ③ 引力和斥力的变化过程

引力和斥力都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随分子间距离的减小而增大,但在变化过程中,始终是斥力变化得快。

演示实验:用细线把干净的玻璃板吊在弹簧测力计的下面,记住测力计的读数。使玻璃板水平接触水面,然后稍梢用力向上拉玻璃板。弹簧测力计的读数有什么变化?解释产生这个现象的原因。

三、小节:

四、作业布置:动手动脑学物理

1、

2、

3分组作业

板书设计:

第一节 分子热运动

一、扩散现象:不同物体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二、分子动理论:

1、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2、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3、分子间存在引力和斥力

三、热运动: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与温度有关

【教学反思】

克拉玛依准东中学 物理组

上一篇:如何做群众的贴心人下一篇:如何做好岗位主人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