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战略与战略规划

2022-08-23

第一篇:企业战略与战略规划

企业资本战略规划与融资策略

企业资本战略规划与融资策略牛汝象金融学 博士

关键字:企业资本战略投融资私募股权规划

提纲:

1、

1) 跨国资本的最新动向和新特点;

2) 中国私募股权交易现状及未来预测;

3) 如何防范金融资本市场的垃圾与风险!

2、

1)

2)

3)

3、

1)

2) 企业怎样正确的定位与规划---资本战略! 选择何种PE、保荐人、承销商、律师等以实现最佳估值和公平委托; 企业怎样在资本市场中以最低成本、最快速度、最大程度实现资本化。 企业融资过程中遇到的财务等问题与处理方法; 当今我国企业在信贷紧缩的市场中怎样选择最佳的融资方法。

第二篇:企业战略实施与评估之《孙子兵法》与企业竞争战略的选择

企业战略实施与评估 明天策略集团http:///

《孙子兵法》与企业竞争战略的选择

企文章由明天策略整理有关企业战略实施与评估的信息!

决策确定后,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选择企业竞争战略。《孙子兵法》提出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竞争战略模式,我们也可以将它作为重要指导思想,应用于企业经营战略的选择。孙子的竞争战略模式,不仅是兵战

模式的最佳选择,同时也是商战模式的最佳选择。

一、孙子竞争战略选择模式

在兵战中,如何运用智谋,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效益,这是孙子竞争战略模式选择的核心问题。在孙子看来,兵家追求的最高目标和理想境界,并不是要求指挥员在军事上“百战百胜”,而是要求他们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孙武指出:“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孙子兵法•谋攻篇》)即认为不经过兵战而能使敌国、敌军完全地屈服于我,这是兵战全胜的上策。《史记•淮阴侯列传》载,韩信以兵战消灭赵国后,听取赵国谋士李左车之计,以谋伐燕。李左车对他分析说:你连克魏、代、赵三国,将士十分疲劳,若再以疲劳之兵攻燕,燕国凭险而守,恐于将军不利。不若挟灭赵之威,陈兵于燕国边疆,摆出一副咄咄逼人的进攻架势,再派一名能言善辩之人,对燕王晓之以利害。燕王在韩信重兵压境的情况下,见到他的书信后,即表示同意归降。这样,韩信未费一兵一卒,只凭一纸书信,就顺利地降服了燕国。事实证明,“以谋伐燕”是灭燕的最佳战略选择。孙子根据兵战的直接对立程度和费用效益比值大小的状况,还为“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之策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竞争战略选择模式。他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孙子兵法•谋攻篇》)意谓用兵之上策是以谋伐敌,即以智谋而不以兵战迫使敌人屈服。所以把“伐谋”称为上策,一则“伐谋”是一种非直接对抗性竞争战略,有可能采用非进攻性谋略取胜,二则不花多大费用即可达到全胜目的。

“伐交”次于“伐谋”,是因为这种竞争是一种非对抗性竞争战略,采用各种非军事手段以孤立对手的办法,所花费用也不大。“伐兵”这种“硬战”方式,是一种直接对抗性的竞争,以武力战胜敌人,费用高而效益小。“攻城”则是一种直接暴力对抗性竞争战略,不但费时、费力,而且牺牲大,这是不得已而为之,故为下策。根据以上四种竞争战略模式的分析,孙子做出结论说:“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谋攻篇》)在他看来,善用兵者,是不以“伐兵”、“攻城”胜敌,而以“伐谋”、“伐交”迫使敌人屈服。如果万不得已而攻城,亦不必采取硬攻的办法。即使以武力灭人之国亦不可旷日持久,应当速战速决。这样,就可以通过全争达到全胜的目的。故张预说:“不战则士不伤,不攻则力不屈,不久则财不费,以完全立胜于天下,故无顿兵血刃之害,而有国富民强之利,斯良将计攻之术也。”根据以上分析,孙子竞争战略选择模式,主要包括战略选择目标、战略选择标准和战略选择方式三部分。在“伐谋”、“伐交”、“伐兵”、“攻城”四种竞争战略方式选择上,孙子是以“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为战略选择准则的。根据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灵活地交替使用这四种竞争战略方式,以争取全胜。一般说来,军争为利,则采取主动出击战略;军事为危,则采取被动反击战略。只有善于选择与运用孙子竞争战略选择模式的人,才称得上是一位善于兵战与商战的人。

企业战略实施与评估 明天策略集团http:///

二、“上兵伐谋”与企业竞争战略的选择

“不战而屈人之兵”,既是兵战的最高目标和理想境界,也是商战的最高目标和理想境界。这一战略目标要求企业家以最小代价得到最大效益,即把耗费尽可能降到最低,效益尽可能提到最高。在企业经营中,一定要考虑所需代价,只计获取不计耗费的做法是不明智的。所谓企业效益,一是经济效益,力争获取最高利润;二是社会效益,即办企业必须有利于推动生产发展和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把提高企业利润与提高人民生活,发展社会生产和保护生态环境结合起来。

办企业、搞建设,只有把“不战而屈人之兵”作为最高目标,才有可能创造出企业的高效益;只有创造出企业的高效益,才能服务于社会和民众。如果耗费太大或得失相当或得不偿失,虽有高产量也是不会算的。只有那种低耗费、高利润、利国利民的发展战略,才是企业全胜的经营战略。如黑龙江肇州,过去在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时,只注意单一地抓农业,结果农业也没搞上去;后来搞工农业并举;又互相脱节;经济效益也不大。

根据“上兵伐谋”的代价最小、效益最大的伐谋原则,不但要求企业家在市场竞争中善于综合利用各种竞争手段,因为商战是竞争各方的政治、经济、外交、天时、地理和领导素质诸因素的全面较量,一切决定商战的因素皆可成为制胜的手段,而且还要求企业决策时要准备好上、中、下三策,争取上策,保证中策,力避下策。在市场竞争中,要想战胜对手,不仅取决于企业的雄厚资金、高科技人才、商品的规格、质量、价格等硬性条件,也取决于企业的经营与形象、服务与决策等软性条件。在这些因素和条件中,应选择最佳的竞争方式。“兵战”中的“伐谋”、“伐交”手段,在商战中也是不可或缺的竞争手段。

在市场竞争中,以“伐谋”手段来促进企业发展,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集中地体现在“以名求利”的竞争战略选择上。“以名求利”,既包括名牌产品效应,也包括名人、名节、名胜、名店效应。名牌产品是人类智慧和企业信誉的象征,也是一种无形的社会财富。四川省乐山市既不沿海也不垂边,但是智慧的乐山人把乐山大佛、峨嵋山、三苏祠和郭沫若故居等风景名胜转化成经济优势,响亮地喊出了:“让乐山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乐山”的口号,通过乐山的名胜效应,使乐山市同5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济文化和科技合作关系,兴建三资企业200多家,并在全国各地创办了164家窗口企业和131个贸易窗口,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每年经济贸易额高达15亿元以上。

“咸亨酒店”原是浙江绍兴一家只售黄酒、菌香豆、豆腐干的小酒店,只因鲁迅先生在《孔乙己》一文中的生动描绘而成名店。中国改革开放后,绍兴市政府决定重新修复“咸亨酒店”,海内外游客纷纷慕名而来,生意十分红火。绍兴人还借助“名牌延伸”,相继推出“咸亨牌腐乳”、“咸亨牌霉干菜”等系列产品,又兴修了“咸亨旅游城”,成立了现代企业集团—咸亨集团。“咸亨”这面酒旗已成为绍兴人对外招商引资的重要招牌。可见,名店效应也是不可忽视的。

为了实现“上兵伐谋”的战略选择,企业家在高层竞争中,就不能囿于一种产品、沿着一条道走到黑,应当推行“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战略决策,即应当延伸已有的生产能力,开辟新的产品群,也不能囿于一

种产品规格和型号,而应延伸自己研究能力,开辟更新系列产品,也不应局限于一种经营模式,而应延伸自己的销售能力,开辟多种经营和连锁经营。如陕西咸阳偏转集团公司的是改革大潮中涌现出来的新型电子企业。企业领导认识到,要想使偏转集团在市场竞争中获胜,就必须尽快地改变“走钢丝绳”的单一产品结构,推行“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经营之道,形成多品种、大规模的发展格局。正因为它采取了“多条腿走路”和“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战略决策,使偏转集团呈现出超常规跳跃式的发展态势,成为中国电子行业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新星。

市场如水,企业似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市场的变化可以为企业提供机遇,也会带来预测不到的风险。依据“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指导思想,精于谋略设计,克服“市场不适应症”,采取与市场变化相应的战略决策,这是企业能否成功的决窍。兵无常势,企业经营亦无定势。每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必须具有适应于市场变化需要的“绝招”。不管是哪一种“绝招”,都是企业家的智慧的产物,都是企业家对市场进行调查研究后的一种理论升华。这说明,“上兵伐谋”是一条千真万确的真理。

三、“上兵伐谋”与企业经营机制的选择

在企业经营机制上,不管是引进竞争还是采用联合,都是达到代价最小,效益最大的全胜手段。从八十年代以来,在西方管理学中,充分肯定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片面地强调竞争手段的重要性。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将自己的著作命名为《竞争战略》、《竞争优势》、《国际竞争战略》等,就是这一管理思想的集中反映。但是近年来,在企业经营中,由于引进了中国古代的“以和为贵”的管理思想,开始认识到片面强调竞争的思维定式有许多缺陷。服务顾客、服务市场的共同目的,决定了企业联合的可能性。[论文网 Www.LunWenNet.Com]

为了获取企业的最高效益,推进企业向前发展,企业应当与供应商、用户和竞争对手建立和谐的战略伙伴关系。在市场竞争中,各企业之间,应当寻求和睦相处的可能性,并将各自的优势联合起来,努力开拓与扩大市场空间,并分享其利益。根据企业之间建立合作战略伙伴关系的新的思维方式,在目前强手如林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将是从内部管理到市场营销的高水平、高技术、系列化、集团化的超级竞争。在这种新的形势下,走联合之路,是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化的重要途径。

不同地区之间的联合,也可以达到优势互补。“京津冀联合,共建京津大经济圈”的构想,进入实际运行阶段的所呈现出的良好发展态势,就是一个有力证明。联合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合资经营(即不同企业共同投资建立新的合资企业,如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与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共同创办新联合汽车公司,双方各拥有50%的股份)、持有股权(即企业通过互相购股或单方购股进行合作)、合作协议(包括许可证合同、供应合同、销售代理合同、生产制造合同、技术交换合同和联合开发协议)等。联合的领域也是多种多样的,如研究与开发技术的联合,市场开拓的联合,产品生产的联合,用户或供应商的联合,售后服务、人力资源开发、财力资源的联合等。

如何正确地选择企业联合形式与联合领域,是企业家根据市场运行规律和自己企业的实际需要而加以决定的。在这里,“上兵伐谋”是至关重要的。如果联合形式和联合领域选择得好,即可从联合中获得降低交易成本,分摊开发与生产成本,利用互补资源,降低经营风险,创造规模经济,顺利进入市场等好处,达到代价小,获利大的战略目的。在企业联合中,联合伙伴的选择也是十分重要的。应当选择价值观与联合动机较接近、具有高信任度的战略伙伴,使双方沟通变得容易,利益容易协调,保持互信的友好关系。如果联合伙伴的选择是不理想的,也会给自己的企业带来损失。在联合伙伴选择上,也需要企业家的高度睿智与超群的辨别能力。

为了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目的,市场竞争是一种重要手段。市场竞争也有过度竞争与适度竞争之分。在这两种竞争中,适度竞争为上策,过度竞争则为下策。从宏观上看,适度竞争不但有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使社会资源更多地流向效率高、成本低、效益好的企业,有利于促进企业努力降低成本和价格,提高服务质量,而且也有利于促进新技术、新工艺、新经营之道的创新。但是,过度竞争则会由于重复设置而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使各竞争企业的利益受到损害。从微观上看,适度竞争可以使企业赶走原竞争者,防止潜在竞争者的进入,给企业带来更大的市场空间和较高的利润率。但是过度竞争也可能使企业为了占领市场而放弃自己的原有市场优势和优势产品,使企业分散资金,忽略基础研究,甚至有可能走上两败俱伤的道路,使潜在竞争者或替代很容易地进入本产业市场,不但使整个行业受损,自己的企业也会遭殃。

在理性消费时代,由于物质不很充裕,消费者首先着眼于产品是否经久耐用,较多考虑的是产品的质量、功能和价格三大要素,以“好与坏”作为评判产品的标准。进入感性消费时代后,物质比较充裕,多数国家已是买方市场,物美价廉已不再是消费者购买商品的唯一标准,而是更多地关注所买的商品能否给自己生活带来活力、充实、舒适和美感,而且还要求企业不断地完善服务系统,最大限度地满足顾客的要求。于是评判产品标准成了顾客“满意与不满意”。这就要求企业必须从顾客的需求出发,开发出令顾客满意的产品,必须提供令顾客满意的服务。只有在产品质量和顾客服务上下工夫,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优势。所以,美国著名管理学家李维特指出:“新的竞争不在于工厂制造的产品,而在于能否给产品加上包装、服务、广告、咨询、融资、送货、保管或顾客认为有价值的其它东西。”

在竞争方式选择上,无形竞争优于有形竞争;在有形竞争中,顾客服务和产品竞争优于价格竞争和广告宣传。所以,明智的企业家在竞争方式上,以选择“无形竞争”、服务竞争和产品竞争为上策。在竞争者的选择上,对于有利于自己企业发展的好的竞争者,采取鼓励扶植,允许其存在的方针,而对那些坏的竞争者,则采取沉重打击的态度。只有选择合理的竞争方式和合适的竞争者,才能达到代价最少、获利最大的战略目的。在竞争方式选择上,孙子最推崇的是通过“伐谋”、“伐交”手段,达到不战而胜的目的,并非都是豁出老本拼个你死我活。在不得已而“伐兵”、“攻城”时,也要根据竞争双方力量对比的实际情况进行战略选择。《孙子兵法•谋攻篇》指出:“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如果把这六种“伐兵”战术应用于商战,要求企业家在市场竞争中,要善于根据竞争双方力量的对比,进行恰当的战术选择。当我有十倍于对手的绝对经济优势,就可以

采取“围困制胜”的战术;当我有五倍于竞争对手的优势,就可以采取“主动进攻”战术;当我有一倍于竞争对手的优势,就可采取“分而食之”战术;当我于竞争对手力量相当时,就可设奇谋以胜之;当我力量小于竞争对手时,就可以采取“主动退却”战术,即应逃匿兵形,不令敌知,设奇伏以待之,设诡诈以疑之,诱敌深入,各个击破;当我方的各种条件均不如竞争对手时,就可以采取“避免冲突”战术,以保存势力,等待时机。如果我方力量不如竞争对手却要坚持硬拼,就会失败,成为强手的俘虏。所以,在市场竞争中,企业家必须学会谨慎地选择竞争战术。如果过于轻视竞争对手而盲目骄傲,在商战中没有不失败的。

四、结语

以上粗略地介绍了《孙子兵法》中“不战而屈人之兵”在现代企业竞争中的应用。《孙子兵法》的内容十分丰富,还有许多原则、方法、谋略可供企业领导者借鉴,也等待我们去开发、研究。但是,兵法毕竟是兵法,并非所有的原则、谋略都可以用于企业竞争。因此,我们在运用兵法于于现代企业竞争时,绝不能生搬硬套。而应取其精华,为我所用。

如需了解更多企业战略实施与评估的详细信息,请锁定我们的唯一官方网站:http:///

第三篇:个人战略定位与规划

如今大三二学期快结束了,马上步入大四,就快面临着实习,毕业找工作了。在这个职位饱和、职位素质要求不断提高、竞争激烈、就业人口不断攀升、人才又极度短缺造成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的社会里,生存下来似乎不再那么容易了,这是一个警钟,是时候让我们反思一下了,给自己定位规划一下。优胜劣汰是这个游戏永远不变的规则。机会总是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有远大的、长远的目标的人才能看得更远。只有认清自己优势和劣势,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和规划,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

一、自我分析

我已经是大三的学生了,对于大学的生活和学习都十分了解了。在做任何事情之前我都会认真考虑,看是否自己做的到不,不会做没有把握的事情,会结合自己的情况和实际,想想自己能力的大小,往往会把自己能力低估一些,排除一些意外,那样做起来更加有把握。总之要考虑周全才会下手。我不会被任何事情影响到自己的计划,学习上很认真。我还是个很有恒心的人,只要是我决定要做的事,我就一定要做到,不达目的决不罢休。但是我的交际圈子很小,基本上就是班上的同学,我平时不怎么爱交往,不善于和不熟悉的交谈,胆子小,自信心不够,平时参加的实践活动也很少。

二、SWOT分析

SWOT分析方法又称态势分析法,是一种能够较客观而准确地分析和研究一个系统内外部条件,进而确定系统发展战略的分析方法。SWOT是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会(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的简称。其中优势和劣势主要用来分析系统自身内部环境,而机会和威胁则主要用来分析系统外部环境。利用该方法可以从中找出对自己有利的、值得发扬的方面以及对自己不利的、需要避开或改善的方面,在此基础上,制定符合未来发展的战略,从而发挥优势、克服不足、利用机会、化解威胁。

(一)优势(S)

1 刻苦勤奋,有上进心。

2做事情有恒心,能持之以恒,坚持到底。

3对人友善,积极参加娱乐活动。

4做事有自己的原则,强烈要求自己,让自我更完善。

5爱好广泛,能够不断学习,跟上时代。

6对新事物的求知欲望大,能不断的改变自己。

(二)劣势(W)

1缺乏自信心,胆子比较小,对没有把握的事情感到紧张。

2表达能力不够,不善于与人交谈。

3面对困难不够积极乐观。

4 兴趣广泛,但没有特专长的一面。

5英语水平比较差。

(三)机遇(O)

中国政治稳定,经济持续发展。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环境中的重要角色。经济发展有强劲的势头,加入WTO后,会有大批的外国企业进入中国市场,中国的企业也将走出国门。 这时许多企业也需要一些有能力的人才,这些人才必定也会在我们当今的大学生当中产生,所以这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机遇。我不仅可以在国内发展,也可以走出国门。

(四)威胁(T)

由于当今社会人才辈出,就业人数也急剧上升。导致了就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这对于我一个本科生来说,学历上不如一些研究生,博士。能力来说可能不如一些有着超高能力的人才。社会的就业竞争,体现了优胜劣汰的原则,当今社会的发展需要更多高素质的人才,这不仅是一个机遇,还是一个挑战,当今的形式对我来说也是一种威胁。

三、自我规划

如今我已经在自己的努力下考取了四级证,证券证,会计证。但是这还不够,由于英语对以后的发展十分重要,我要更加努力的学习英语,目前要拿到六级证。还要锻炼自己的胆子和口语,有时间多试着和外国人交流,提高自己英语与人交流的水平。

大四马上就要实习了,可以利用这次机会多了解社会,多参加社会的活动,为以后自己找工作,走向社会打下很好的基础。充分利用自身的工作条件扩大社交圈、重视同学交际圈、重视和每个人的交往,不论身份贵贱和亲疏程度。

在保持自己优势的前提下,要努力改善自己劣势,提高自己的能力,如多积极参加各种活动,锻炼自己的能力,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对于外部环境因素方面而言,我要时刻关注着,以便于调整自己的计划,改善自己的现状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到以后的生活工作中去。只要将自己武装得最好,那么就不必害怕外部环境的劣势,因为人才是无论何种境遇都被需要的。使自己出类拔萃,鹤立鸡群就不必担心会被淘汰了。

第四篇:房地产企业战略规划与房地产企业战略实施的作用

世纪纵横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房地产企业战略规划与房地产企业战略实施的作用

标签:房地产战略规划战略实施世纪纵横管理2013-10-29 14:56 星期二

《房地产企业战略规划与房地产企业战略实施的作用》世纪纵横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房地产行业作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的房地产业,涉及土地、金融、建筑、原材料等多个经济领域和行业,并且关系着广大国民居住条件改善的切身利益,因此,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影响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房地产企业受宏观经济影响和行业发展趋势影响大,投资回收期长,产业链条涉及土地购置、规划设计、项目施工、市场营销、物业管理等众多环节,这些产业特点使房地产企业必须站在战略的高度分析、把握企业所处的国内市场环境和行业政策导向,正确定位企业的投融资战略,根据自身的内部资源优势建立在产业价值链上的核心竞争能力。尤其是在国际金融风暴的影响继续深化、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不明朗的现阶段,房地产行业面临着整体行业的重新洗牌,房地产企业已经明显感受到来自国家经济增长放缓、房产销售量下降的严寒。要想持续生存和发展,房地产企业必须密切关注国家政策和行业发展走向,加强企业战略规划,找到潜在的蓝海市场,整合设计、规划、营销、施工及资本运作能力,以保持和提升企业自身的竞争力。房地产企业还必须切实地提高自身的投融资管理和项目开发管理水平,并且建立、健全企业风险控制体系和绩效管理体系,以保证企业战略目标和竞争策略的实现。

世纪纵横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基于房地产企业的经营运作特点,深入浅出地讲述了房地产企业的宏观环境分析、价值链分析、购买力分析、内部资源和能力分析、总体战略目标规划、竞争战略规划、投资管理战略、融资管理战略、营销管理战略等战略分析和规划的方法,以及构建风险管控、绩效管理等战略执行支撑体系和编制战略执行计划等实务问题。本课程内容实用、可操作性强,能够帮助房地产企业投资者和策划人员系统、全面地掌握房地产企业战略管理的程序和方法,从而提高对企业战略的规划和实施能力,实现企业投资回报率的最大化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五篇:自贸区战略与一带一路战略分析

自贸区战略与“一带一路”战略研究

各位学员大家好,很高兴有机会跟大家一起讨论自贸区战略与“一带一路”战略。通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中国的经济总量已跃居全球第二,进出口总额位居全球第一。可以说,中国的发展与外部密切联系,全球经济离不开中国。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未来如何进一步保持持续、健康的发展,已成为社会各界热议的重大问题,从中国30多年的发展经验来看,改革开放是其中最重要的动力,未来如何进一步实现对外开放,成为判断中国经济,乃至全球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党中央推行了新一轮的对外开放战略的调整,尤其是提出了以自贸区战略和“一带一路”战略为核心的新一轮的对外开放战略思想。这些战略目前正在稳步的实施,引起了国内外广泛的关注,也成为未来判断中国经济发展的,尤其是判断中国对外开放战略走向的重要内容。所以今天和大家一起讨论自贸区战略与“一带一路”战略的话题,具有重要的意义。这里我主要讲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方面就谈一谈,自贸区战略与“一带一路”战略的背景及关系,在此基础之上,看一看当前自贸区战略与“一带一路”战略的发展情况,最后简单谈一谈,促进自贸区战略与“一带一路”战略发展的政策选择。

一、自贸区战略与“一带一路”战略的背景及关系

(一)融入全球体系的三次开放战略调整

很多人都说,自贸区战略、“一带一路”战略是中国对外开放的主要思想、主要思路。但也有很多人将其割裂开来看,那么自贸区战略跟一带一路战略到底有什么关系?其提出的背景是什么?对中国的对外开放来说,它们又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所以这堂课我们讲的不仅仅是“一带一路”,也不仅仅是自贸区的问题,而是理解新一轮对外开放战略的一个核心内容。

首先我们来看看自贸区战略与“一带一路”战略的背景跟关系到底是什么呢?我们知道近几十年来,全球经济迎来了新的、较快的发展时期,世界出现了新一轮的较快增长,其背后的重要的动力呢,那就是全球化加速,开放合作成为世界主要国家的大势所趋,谁强调开放,谁就有可能迎来经济较快的发展。综合实力的较快提升,谁强调封闭,谁就可能丧失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机遇。开放与合作已成为当前人类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基于这样一个判断,邓小平同志在20世纪70年代就提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1978年以来沿海开放战略,20世纪90年代以来邓小平南巡,这个对外开放格局已基本形成。及至2001年,中国加入WTO,中国进入了全面对外开放的阶段。这三次对外开放战略的调整,使得中国融入了全球,中国由原来的、封闭的计划经济转向了现在的、开放的市场经济。中国经济通过三次对外开放战略的调整,取得了三次质的飞跃,助推中国经济30多年来,保持在9%左右的这么一个较高的经济增速。

前三次对外开放战略的调整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以点到线到面的开放,比如前面是几个点,再到沿海的14个城市,形成线,到最后开放期开放,内地开放城市、内地省会城市,全面对外开放。前面的三次对外开放有一个严格的逻辑,那就是由点到线到面,从深层次的角度来看,前面的三次对外开放,其实就是融入全球体系,接受西方大国所倡导的,开放的市场经济规则。所以说,1978年以来,中国对外开放三次战略的调整,其实就是为了实现一个目标,使中国融入全球,使中国与外部对接,促进中国在全球化的过程中,能够发挥自身的优势。所以前三次对外开放战略,使得中国接受现有的全球体系,融入现有的全球体系,同时又是现有全球体系的接受者。但是伴随着中国经济总量的快速上升,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快速成长,中国现在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个阶段是什么?那就是金融危机以来美国倡导了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同时跟欧洲倡导成立跨大西洋贸易投资伙伴关系协议。其实美国就是想要通过TPP和TTIP,构建下一代的WTO,目标是要促进全球一体化的更快提升。当然从更严的目标来讲,应该说美国的这一套体系,有助于深化TPP跟TTIP成员国之间的密切合作。但这套体系并没有帮助过中国,外界的解读是,美国要通过TPP边缘化中国。为什么呢?中国前面30多年的发展,使得中国的体量快速上升,美国感到了压力,如果不对中国采取一定的措施,是不是美国,就中国未来的较快增长,会使得美国处于劣势,所以美国现在加快推动全球规则的变革就有一个重要的目标是边缘化中国。我们刚才说了中国现在经济体量是世界第二,进出口总额是全球第一。如果美国所主导的下一代的WTO构建成功的话,而且中国又不在其中,那么我们就会显得很被动。

(二)自贸(园)区战略:对接及制定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

那么中国该怎么办呢?2013年以来,我国新一届的领导集体,提出了一些重要的对外开放战略思想,那就是通过自贸区对接,高标准的国际经贸规则,如TPP、TTIP。国有企业的竞争中性,工会制度、环境保护,知识产权保护等,都是我们新一轮对外开放里的软肋,那怎么办?我国新一届领导集体提出,要构建自贸区,在自贸区里先行先试,在自贸区里深化同其他国家的合作,倒逼中国国内的改革,构建高标准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以此来应对美国提出的TPP、TTIP。全球的这一套规则是由发达国家来主导构建的,所以我们现在跟别人合作,我们所能形成的这套体系,其实仍然是其他国家主导了这套体系,那怎么办呢?这一套体系我们不一定适用于中国?那中国通过自贸区跟外部的高标准对接以后,我们其实要根据自身的情况,来形成适合中国的,有利于中国开放的经贸规则,那这个开放经贸规则要往哪里进行?谁来构建这样的经贸关系?新的领导人提出,通过一带一路释放中国开放理念的经贸规则,那什么是“一带一路”?尤其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原来是没有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中亚等国家,相对而言经济发展比较落后,跟外部的合作也不是非常密切。

那怎么办呢?中国通过力推、倡导构建“一带一路”,这时就可以释放以中国开放理念为核心的国际经贸规则的构建,所以我认为,前面三次对外开放战略的调整,是使得中国融入全球体系。而现在以自贸区一带一路为战略的,新的对外开放,开启了未来几十年,甚至更长时间,对外开放的下半场,也就是由原来接受的体系转向我们现在要参与的国际经贸规则调整优化的时代。比如,我们现在成立的天津、上海、广东、福建自贸园区,先行先试要探索对外的高标准。我们前一阵子刚刚签署的中澳自贸协定,是一个高标准的经贸协定。这些都体现,通过自贸区战略来对接国际高标准的经贸规则,同时通过“一带一路”来释放中国开放理念最核心的就是互利共盈的开放理念。

(三)全球或者区域治理体系中释放中国声音

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在全球治理体系里的声音已越来越大,比如说通过20国集团、APEC峰会,对外释放重要的信息,那就是中国力推的,在国际经贸规则、区域经贸规则上的调整优化,所以总的来看,前三次的对外开放战略使得中国融入全球化,分享全球经济发展的成果,同时也加快了全球化的进程。新一轮的对外开放战略,开启了中国参与或者主导国际经贸秩序调整优化的新时代,中国进入了新的开放阶段。所以我们刚才看的就是,自贸区战略跟一带一路战略的背景是开放,我们不能搞封闭,开放是重要的基础。

由原来融入的现有体系转向高标准经贸规则的制定,更高层次的开放是一个背景,但这两个推出,又有什么关系呢?那就是共同助推中国,由原来被动、接受规则,转向主动参与,制定规则,推动规则调整优化,来转变,自贸区战略与一带一路战略,都是推动国际经贸规则调整的两个重要的手段。所以这就是他们的背景跟关系,所以离开了自贸区一带一路不行,离开一带一路自贸区也没有太大的意义。

二、当前自贸区战略与“一带一路”战略的发展情况

自贸区战略跟一带一路战略我们提出了将近两年的时间,这些战略到底发展到什么程度呢?下面我们来做一个简单的梳理。也就是第二个层面,当前自贸区战略以“一带一路”战略的发展情况。

(一)自贸区的概念

要讲自贸区战略之前,首先对自贸区做一个概念的辨析。我们现在看媒体的报道,很多都是不加区分的,都叫自贸区,比如上海、天津、广东、福建。我们成立自贸园区,自由贸易实验区,很多媒体也说,上海、广东、福建是自贸区,我们跟中韩、中澳签署自贸协定,媒体也说,中韩、中澳自贸区。那这两者的概念其实不是完全一样的,为了更好理解自贸区的战略,我们必须对这个概念做进一步的区分。自贸区其实包含了两种:第一种叫自贸园区,英文叫FTG,它是指一个国家地区范围内,设立的实施特殊贸易投资政策,所形成的开放区,这种是单边的开放,什么意思呢?比如说成立的上海自贸园区,我们在上海自贸园区有很多特殊的政策,也就是对外部有很多优惠。但我们成立上海自贸园区,没有要求韩国给我们什么好处,没有要求新加坡给我们什么好处,因为我们是单边开放。这叫自贸园区,在国内也叫自由贸易试验区。而第二种自贸区,英文叫FTA,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独立关税主体之间达成的贸易协定,它是相互开放的,主要是参与国际经贸规则的制定,比如我们最近签署的中韩、中澳自贸区,那就是双向开发,我们中国给韩国什么优惠?给澳大利亚什么优惠?澳大利亚、韩国又给我们什么优惠?不然我们就不跟它签署协定,所以这个是相互开放。

(二)自贸区战略

自贸区战略包含两个方面,第一个是自贸园区战略,第二个是自贸区战略。自贸园区战略,目前以上海自贸园区为代表的自贸园区,已稳步发展,上海自贸园区已经运行1年多的时间,去年上海自贸园区一周年的时候,对外交了一张很好的成绩单,这成绩单得到了各方的赞赏,尤其是得到了我们政府高层的肯定。它主要着力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突破,第一个方面是探索了负面清单管理的投资模式,我们原来投资的时候都是要正面清单,哪些能投,哪些不能投。但从现在开始要对接高标准经贸规则,要探索负面清单,像今年中美战略经济对话,中国跟美国要达成双边投资协定,双方交换了货币清单,所以这个货币清单是非常重要的。第二个方面是改革了海关的体制,促进了贸易的便利化,同时伴随着政府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创新政府管理方式,下放很多审批权等一系列措施。当然上海自贸园区公布一周年的成绩单时,也有一些评论认为,上海自贸园区是低于外界预期,为什么这么说呢?比如说原来上海自贸园区里边,说要进行很多的金融方面的尝试、金融方面的创新。但是到现在为止,上海自贸园区的金融创新并没有像外界预期的那样,比如说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资本债务开放等等。为什么呢?因为这里面有一些改革会涉及全球层面的问题,比如说给上海自贸园区更多的金融方面的优惠政策,那就意味着这里面的资金回报会更高,那怎么办?他全国的资金都会跑到那里面去,如果说他的资金跟这个区域外的资金,存在利差、汇差的时候,会不会出现套利套汇的问题。就像刚才说的,上海自贸园区一周年,释放了重大的消息,比如说货币清单模式,这种原来我们是没有概念的,现在至少有概念了,这就重大的利好,重大的创新,当然我们不能单单看到上海自贸园区一周年所取得的成绩,我们更多的是要推过自贸园区,来自己想,想清楚要干什么?

自贸园区战略是做什么的?很多人以为自贸园区就跟原来的经济特区一样,中央给予特殊的政策、给予政策上的优惠,所以有些地方成立自贸园区,其目的就是为了争取中央的政策支持,争取中央的政策优惠。其实这是不对的。自贸园区的重要任务是探索高标准的经贸规则,也就是要探索制度创新,而不是政策优惠。什么叫制度创新?那就是探索像TPP里面的劳工标准,在此基础上先行先试。不是说西方所倡导的规则,我国要完全接受,而是针对西方提出的高标准规则,再结合国内的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提出客观的、适合中国的、适合全球的开放发展理念的国际经贸规则。当然中国的国土面积是比较大的,我们有严重的区域差异,东、中、西部经济发展水平不一样,沿海的产业也不一样,所以现在中央主要是在沿海地区构建了几个自贸园区,比如说上海、天津、广东、福建,我认为是非常好,这几个自贸园区分别在各自特殊的区域做专门的探索,比如福建应着力于两岸合作,广东应着力于深化港澳合作,天津应着力于京津冀一体化等等。这些形式再弄到一起,就可以形成一般性的、适合全国推广的制度模式。

同时我们要加快推动自贸园区战略,跟其他国家合作。推动国际双边或者多边的区域经贸规则的调整、优化,2015年以来我们已经开始签署了中韩自贸协定、中澳自贸协定,截止目前为止我们已经构建了14个自贸区,也就是东盟十国、新加坡、巴基斯坦、智利、秘鲁、哥斯达黎加、滨岛、瑞士、新西兰、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中国台湾、韩国、澳大利亚等14国家或地区构建了自贸区。这里需要指出的是2015年6月1号刚签署的中韩自贸协定,这是一个高标准的经贸协定,这个超过98%的贸易额,实现了零关税。这是一个很高标准的自贸协定,当然相比中澳来说,中韩标准还是低了一点,中澳标准应该是更高,中澳双方在过渡期满以后,都接近100%的零关税。这里我想重点谈一谈中澳自贸区,它到底有什么重大的信息?最近几天官方或者其他一些媒体都在讨论,中澳自贸区为什么会比其他自贸区引起更多的关注?中澳自贸区引发社会关注有三层因素:第一个因素就是从贸易合作来看,中澳自贸协定大幅提升贸易自由化水平。在货物贸易中,双方各有占出口贸易额85.4%的产品将在协定生效时立即实现零关税。减税过渡期后,澳大利亚最终实现零关税的税目占比和贸易额占比将达到100%;中国实现零关税的税目占比和贸易额占比将分别达到96.8%和97%,这大大超过一般自贸协定中90%的降税水平。

为什么说它是高标准呢?从降税的实现角度来看,其降税时限大幅缩短。和澳大利亚与韩国、日本的自贸协定相比,澳大利亚对中国产品的降税期最长为5年,而对日本和韩国产品的降税期最长均为8年;在澳大利亚通过降税期降税的产品中,澳大利亚对中国降税期为3年的税目所占比重高于同类产品在澳日和澳韩自贸协定中所占的比重。第二层因素是从创新国际投资合作看,中澳贸易协定积极同高标准国际规则接轨。中澳自贸协定既包括通常的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也包括投资领域。此外,政府采购、电子商务、知识产权保护、环境等21世纪议题在此次协定中也都涉及。尤其是在服务领域,澳方承诺自协定生效时对中方以负面清单方式开放服务部门,成为世界上首个对中国以负面清单方式作出服务贸易承诺的国家。中方则以正面清单方式向澳方开放服务部门。同时在投资领域方面,澳大利亚对中国私营企业的投资审查的门槛由2.48亿美元提高到10.78亿美元。中澳自贸协定实现了“全面、高质量和利益平衡”的目标,具有显著的对接高标准自贸区的含义。第三个就是从国际影响来看,中澳自贸协定有助于应对美国TPP等高标准区域经贸规则边缘化中国的问题。我们刚才说了,美国要通过TPP来边缘化中国,TPP没有包括中国,中国可能会被边缘化,但中澳自贸协定的签署,对我国应对TPP有重大的意义。澳大利亚是全球GDP排名第12位的西方发达经济体,是经合组织和二十国集团的重要成员,澳大利亚也是当前美国主导12个国家谈判的TPP的重要成员。中澳自贸协定的签署使得中国与澳大利亚的合作将更加深入,有助于缓解TPP生效后可能对中澳经贸关系造成的负面影响,同时也有助于以中澳自贸协定为样本促进中国与其他发达经济体开展自贸区等国际合作。

同时,中澳自贸协定释放了中国对方开放的新思想:首先,中澳自贸协定着力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体现了中国深化对外开放的决心,更体现了中国开放重点由政策优惠向制度规则创新的转变。在中澳自贸协定中,中澳双方不仅在减免关税等传统领域达成了共识,而且也涉及政府采购、知识产权保护等非关税壁垒的谈判。更重要的是,中澳自贸协定还纳入了负面清单管理等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的制度设计。这些预示中澳双方深化开放合作的决心,也体现了中国在开放重点方面向高标准制度规则体系的转变。其次,中澳自贸协定释放了中国积极倡导“互利共赢”的开放合作新理念。从中澳自贸协定的内容看,中澳双方充分考虑了中澳两国的产业结构、发展阶段等因素,既考虑了澳大利亚农产品、能源等优势产业释放比较优势的诉求,也考虑了中国在服装、电子机械等领域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的需要,中澳双方分别重点在关税等方面给予取消或者减免,同时,重视构建促进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充分流动的开放制度体系,表明中国所倡导的“互利共赢”的开放合作理念在中澳自贸协定中得到了鲜明的体现,也预示中澳双方对“互利共赢”理念的认可。第三个方面就是中澳自贸协定的签署凸显自贸区战略在中国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中的重要地位。截至目前,除了中国与澳大利亚签署了自贸协定外,中国与东盟、新西兰、新加坡、巴基斯坦、智利、秘鲁、哥斯达黎加、冰岛、瑞士和韩国也签署了自贸协定,中国内地与香港、澳门构建了更紧密的经贸关系安排(CEPA),以及中国大陆与台湾构建了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中澳自贸协定的签署,预示着中国继续推进自贸区的积极态度,也体现了中国将自贸区作为对外开放重要内容的战略体现。

(三)“一带一路”战略

而在一带一路战略方面,其实我们也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原来提出一带一路的时候,还不知道这到底是什么东西?或者说一带一路到底指哪一些路、哪一些地带,也不完全清晰,但现在我们看到国家也开始发布了一带一路的整体规划。总体来看,一带一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个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主要是中国通过中亚到俄罗斯再到欧洲这么一条通道,同时是中国通过中亚到西亚到地中海到欧洲这么一条通道,应该说丝绸之路经济带,主要是从中亚这些地区穿越而过。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则主要是从东南亚到南亚到印度洋,再到地中海和欧洲,或者从南海到印度洋到地中海,或者从南海到南太平洋,再往外的其他地区。其实“一带一路”的范围十分广泛,不仅仅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几条路线涵盖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同时留下了非常大的想象空间,比如说从南海向南太平洋延伸,理论上就可以将美洲等这些包括在内,所以一带一路从广义上讲,可能包括了全球,但从狭义上讲,它可能就是我国历史上的丝绸之路的沿岸国家和地区。

那么一带一路该怎么推进了?应该说这里面的一些核心的思想也逐步成型了,比如,“一带一路”战略的目标是要建立一个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比如说中亚这些国家有丰富的能源资源和良好的环境,而我们国家有比较强的制造业的工业发展经验,有高铁技术,有比较充足的资金。但是我们缺资源、缺能源,中亚这些国家,则缺的是基础设施,缺的是资金。这样的话,双方进行互补,我们提供资金,提供技术,他们提供能源,提供其他的能够一起合作的领域,互利共盈,最重要的就是构建优势互补的关系。

那怎么样让互利共盈的思想,真正在“一带一路”里落地呢?现在来看,一个很重要的思路也逐步成型,就是在一带一路里面构建自贸区。我们说“一带一路”充满想象,这么多个国家和地区怎么办?我们领导人每个国家走一天,走下来都要几个月,更不要说合作了,那怎么办呢?那就要重点构建几个自贸区,起到示范的作用,然后再大面积、大范围的推进,自贸区是抓手,自贸区着力于什么?就是将互利共盈的理念能够贯彻其中,什么是互利共盈,那就是在自贸区里面达成优势互补的协议、协定。达成协定构建自贸区以后怎么办?那就要钱,要注入资金,让他真正地落地、实施。我们现在看到当前中国经济,下行压力比较大,为什么呢?那就是现在我们看各个地方的债务比较高,地方政府的发展经济的空间,在缩窄,怎么办呢?没钱,银行不敢借给他,他要借了利率会比较高,所以没有钱的话,一切都是白搭,那如何解决资金的问题呢?“一带一路”里倡导通过自贸区的思想,将互利共盈真正地落到实处,但要真正落到实处就要有资金。现在有两个重要的支柱,那就是保障一带一路有重要的资金支持,那就是前一阵子成立的丝路基金及目前社会热议的亚投行。亚投行现在已经有57个初始成员国,所以从理论上讲,只要“一带一路”的基础设施有比较好的回报,那么57个成员国的这些国家的至亲,就会源源不断地流入一带一路的项目,为“一带一路”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但从短期来看,“一带一路”可能较难取得很好的基础设施的投资回报,因为他毕竟还没有完全连通,或者说他即使连通了,但各方面的障碍还是比较多,那怎么办呢?我认为就是要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先让互联互通的工作能够实现。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想要富先修路,先把路一步步做好,再加以拓宽,然后让经贸往来、经贸合作能持续地加深,由此使得基础设施的回报快速提升。因为“一带一路”主要是中国在倡导,所以中国需要通过丝路基金来“打前仗”。在前期,可能因为亚投行的项目不是太好,人家不愿意投入,那该怎么办?丝路基金先打前站,把这个路先修起来,把一些关键的结点打通,让一带一路沿岸的国家或地区,能够开展深入的经贸合作,促进基础设施投资回报的提升。所以丝路基金跟亚投行其实是为“一带一路”提供了两个很重要的保障。这两个支柱,一个已构建完成,开始运作,亚投行则在今年正式进入运作阶段。

同时这个“一带一路”,也开始与其他的经济体对接,这其实为“一带一路”未来的发展竖立或确立了一个相当好的远景。比如,2015年5月8日,习近平主席与俄罗斯普京总统会面后,双方共同签署并发表了《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合作的联合声明。对外界释放了一个重要的信号,一带一路跟其他的七亿经济一体化协定不是冲突的,在一定程度上,应该说是互利共盈的,所以现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以欧亚经济联盟进行对接,对外界释放一个重大信号,那就是“一带一路”的空间是非常巨大、充满想象的。

三、促进自贸区战略与“一带一路”战略发展的政策选择

在此背景下,如何促进自贸区战略和一带一路战略更好的发展?那就是我们接下来要谈的第三点,促进自贸区战略以“一带一路”战略发展的政策选择。

(一)自贸区战略:重视构建中美自贸区

我认为未来最重要的发展就是要重视中美自贸区。大家知道,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进出口贸易第一大国。而美国则是世界最强的国家,中国主导构建的自贸区里如果没有美国,我认为这是不完整的。为什么呢?在2009年,美国提出TPP、TTIP,对中国对外开放形成的重要制约或重要挑战,引起了我们国内的高度关注,那么这背后凸显了一个什么命题?就是TPP使得中国在新的对外开放当中,处于劣势。我国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曾说:“没有中国参与的TPP不完整。”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中国现在已经是全球服务贸易的第一大国,它把第一大国排除在外,那它肯定是不完整的。所以TPP出来以后,我们中国也不是非常着急,现在美国要单边地把我国排除在体系之外,还是很困难,所以短期内我们说可以通过WTO来稳定现有的市场,巩固现有的市场。但是未来怎么办?未来我们还得考虑要不要加入TPP的问题,所以反过来说,我们现在短期不怕。但是如果中国不重视美国,任由他自己做,那再过几年我们可能会十分被动。那怎么来破解呢?中美自贸区的谈判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如果中美能够形成自贸区,那中国加入TPP也就不远了,或者说中国加入TPP的机会就大大提升了,或者说中国跟美国的合作就更加密切了。美国希望通过TPP来边缘化中国,也就不太成现实了。因此呢,中美之间构建自贸区,不仅仅是中国构建自贸区的一个完整性的一个诉求,同时也是中国应对TPP的诉求,中国要推动国际经贸规则调整优化的诉求。如果我们跟美国的体系不一样,那该怎么办?所以自贸区战略最核心的未来,就是要力推中美自贸区的谈判。虽然中美自贸区的谈判可能非常地艰难,但有一点我们可以确认的是,只要谈就有机会,只要谈就有可能,将这个事情做成,而且早谈肯定会比晚谈更好。

(二)“一带一路”第三支柱:区域治理平台建设

刚才我们说“一带一路”已经形成了自贸区跟两大支柱——亚投行、丝路基金,我认为一带一路还得加快构建第三个支柱,那就是区域治理平台。就像我们刚才说的,这个“一带一路”里这么多国家和地区,你怎么让他们能够合作,怎么深化合作?我认为就要借鉴我们开人大会的思想,一年里或者几个月里,定期搞一个“一带一路”的平台,类似于达沃斯峰会,让大家去谈、去互相的思想碰撞,达成共识,统一思想,所以“一带一路”的区域治理平台非常重要,现在比较分散。

同时“一带一路”里面,我们要对人民币国际化非常重视。大家知道呢,“一带一路”是我们未来要释放中国开放理念的一个全民领域,我们现在开始释放合作互利共盈的合作理念,那这里边很重要的一块就是金融话语权由谁来主导。如果你在用美元、欧元、英镑,那以后你还是绕不开美国、绕不开英国,你的这个体系还是别人的体系,那怎么办?我认为人民币非常重要,在一带一路里要力推人民币的结算、投资、债券。现在“一带一路”里面要投资是吧,发行人民币债券,搞人民币的离岸金融中心,这些我认为非常重要。但是“一带一路”的发展,我们还得积极地、及时地总结经验,助推国内开放体制机制的完善,我们要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这个新体制到底是怎么新的也不知道?那随着“一带一路”这些新的战略,或者将中国的开放理念跟外部对接以后,有什么问题?有什么经验?有什么启示?应该要倒逼国内进行新一轮的开放体制机制的变革,构建开放体制机制。

在开放体制机制构建当中,有人认为,中国短期内应该更加重视什么呢?国际投资规则的制定。我们前面讲了贸易,讲了投资,讲了服务,那其实投资呢,我认为当前更为重要,2013年中国对外投资存量仅占GDP的6.6%,若未来达到世界35%左右的平均水平,那么未来10至20年将增加3~5万亿美元。中国在未来几年,将跃居成为全球最大的海外投资大国,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如果再不掌握国际投资规则,可能在未来就会处于劣势。

这一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加快推动中美双边投资协定谈判,而且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也就是双方交换了负面清单,这我认为具有重大的意义,中国应该积极重视。如果中美之间能够达成双边的投资协定,那么就可以以此为样本,来跟其他国家进行投资协定的谈判,推动国际投资规则的优化、调整、完善,构建有利于中国海外投资的良好的国际环境。

(三)注重治理人才培养及治理机制研究:提升秩序规则制定能力

第三个层面是要注重治理人才培养及治理机制的研究,提升秩序规则的制定能力。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主要是接受别人的体系,接受别人的规则,我们很少在全球提出自己的规则,构建中国主打的经贸规则。这有两个信息,一个是指中国,还很少主导自己的规则,第二个中国很少参与主导,参与制定国际规则的经验。那怎么办?要推动规则的调整,很重要的一块就是秩序规则的制定能力比较弱。我们看世界上的强国,比如美国,像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还没打完的时候,就启用了著名经济学家怀特的怀特计划。而英国启用了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的“凯恩斯计划”,这说明这两个国家都是早有准备、早有预谋,他们对全球治理理念、治理体系的理解、制定能力是非常强的。如果我们国家现在有机会,提一个全球的规则,我们该如何提?改革开放前30多年是融入全球体系,未来主要是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推动制度的创新。未来我们要提出什么样的方案?在我看来,中国在这个方面可能还需要有一些大的动作,或者加强研究,这里面主要是要加快人才的培养,加快治理机制的研究。

结合现实来看,中国到底要在全球倡导什么样的理念呢?我认为有五个方面:第一,开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所以国际经济的开放性,我认为是未来中国应该力推的一个重要方面,第二个是国际金融中性,在这一次金融危机以来,我们看到某些国家借助金融的优势,可以取得很多非常规的利益。比如俄罗斯,在去年以来,受到欧美金融自裁,尤其是金融自裁,让俄罗斯很难受。这其实反应了俄罗斯跟欧美大国非对称的金融话语权不是很对称的关系,非中性未来应该使得他更加中性,免得受某些国家的控制。第三个就是世界经济领域,世界各国发展不平衡,投资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一点,未来应该推动国际投资非歧视性,加快国际投资协定的谈判,促进全球经济的共同发展。最后一个方面就是宏观政策的非外溢性。这次金融危机以来我们看到,欧美大国实行量化宽松的政策,很多国家受其政策外溢的影响。尤其是美联储,实行量化宽松,很多资金跑到其他国家,但现在你看它又要退出量化宽松,要提高利率缩减货币政策,中国等新兴国家又有资金流出的压力,所以这一些,综合起来使得全球经济很不稳定,因此我想短期里面,中国应该在全球倡导这些理念。也就是“五个性”:国际经济开放性、国际金融中性、世界发展均衡性,国际投资非歧视性、宏观政策非外溢性。伴随着中国2013年以来,在自贸区在内,“一带一路”战略上面,稳步推进的一些重大战略的推动,未来中国的对外开放,应该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由原来的被动接受规则转向了推动国际经贸规则的调整,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提升,未来中国经济保持较快、健康、稳定的发展。那么我认为新一轮的对外开放战略,将能够助推中国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简单来说,就自贸区战略,“一带一路”战略,开启了中国对外开放的下半场,它的稳步推进,有助于促进中国经济在未来取得新一轮的较持续的健康发展,有助于推进中国经济,实现新的质的飞跃,好,我们这堂课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上一篇:求职信结尾处常用语下一篇:企业招工难如何解决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