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资本论有感范文

2022-05-25

第一篇:读资本论有感范文

读《资本论》有感

资本家掩饰剥削的方式小议

——选读《资本论》有感

在资本社会中,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资本家雇用工人为其劳动,工人为他创造的价值,远远超出了他支付给工人的工资。马克思把工人创造的超过他的工资的这部分价值,称之为剩余价值,把资本家占有剩余价值的这种现象称之为“剥削”。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资本家追求的是剩余价值,所以,生产过程是价值形成过程更是价值增值过程。必要劳动是工人在必要劳动时间内付出的劳动。剩余劳动是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内付出的劳动。剩余价值是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可以分为两类: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指工人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产生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马克思认为资本家对利润的占有是剥削,其理由是:第一,工人为资本家创造的价值,扣除工资以外,还会有一个余额,这个余额被资本家所占有。这个余额是工人创造的,本来是归工人所有的,但是,却为资本家占有了,资本家占有了工人的劳动。第二,资本家支付给工人的是工资,但是,工人在劳动过程中创造的价值,已经补偿了这部分价值,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是工人为资本家创造的没有支付任何报酬的劳动,所以,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占有,是无偿占有。“商品价值中由剩余价值构成的部分,无所费于资本家,因为它所费的,只是劳动者的没有报酬的劳动”(《资本论》第三卷第6页)。据此,马克思把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占有称之为“剥削”。

从根本上说,对剩余价值的无条件占领是资本家剥削的本质。在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中,从这一本质上派生出了许多不同的具体的剥削方式,一方面他们掩饰了剥削的实质,另一方面也的确从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下面列举三例分而论述之。 一

计时工资

是指以工人(劳动者)的劳动时间为单位而支付的工资,例如:月工资,周工资,日工资,小时工资等,它是工人(劳动者)的劳动的月价值,周价值,小时价值等转化形式。

计时工资直接表现为劳动的月价值,日价值等的转化形式,因此,它会造成一种假象:似乎全部劳动都表现为有酬劳动,消灭了工作日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同时也分裂有酬劳动和无酬劳动的不同性,从而掩盖了资本主义的本质和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但是,我门在考察资本主义计时工资的状况时,如果不仅仅看计时工资额,而是要把工资额同工作日的长度,劳动强度,劳动价格,工作环境等等联系起来加以考察,就不难发现其本质。

在计时工资的条件下,资本家最常用的一种加强剥削的方法,是延长劳动日的长度和加强工人的劳动强度,这实际上就是降低工人的劳动价格。除此之外,小时工资制,也是资本家对工人加强剥削的一种方式。它只规定工人每小时的工资额,工人在一天内劳动几小时就给几小时的工资。这种办法,表面上似乎“公平合理”,但实际上却给资本家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意延长和缩短工人劳动日大开方便之门。当经济繁荣、商品销售顺利时,资本家便让工人拼命加班加点;而当经济衰退、商品销售困难时,资本家便尽量缩短劳动日,使工人陷入半失业状态。这种情况,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资本家“可以破坏就业上的一切规律,而完全按照自己的便利,专擅和眼前利益,使最惊人的过度劳动,和相对的或全部的失业交替发生作用。”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明确看出,计时工资的一般规律是:如果劳动量(一日的、一周的、一月的)是已定的,计时工资额是取决于劳动价格;反之,如果劳动价格是已定的,计时工资额就取决于劳动量的大小。 计时工资的这个规律的作用必然给工人阶级导致如下的后果:一方面,劳动价格愈低,工人为了维持一家老小的起码生活,便必须干活,多延长劳动时间。另一方面,劳动时间愈长,就又会引起劳动价格新的下降。所以,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劳动得愈多,得到的反而愈少;得到的愈少,又迫使他们劳动得愈多。总之,工资的性质决定了工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必然是在一种不断地恶性循环中生活。

计件工资

计件工资是按工人所生产的产品件数或完成的作业量支付的工资。它是资本主义工资的基本形式之一。从表面来看,在实行计件工资时,工人生产的产品愈多,得到的工资也愈多,因而好象工人出卖的不是他的劳动力,而是已经物化在产品中的劳动;似乎工资的多少,是由生产者的工作效力决定的。

但是,实际上,计件工资同计时工资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它仍是以计时工资为基础的。举例来说,假定在实行计时工资时,工人每天劳动10小时,创造4元新价值,其中2元为工人所得的工资,2元为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在这种条件下,剩余价值率即剥削率为100%。又假定现在改行计件工资,资本家把原来工人在10小时中生产的10件产品,去除原来的计时工资额2元,则每件产品的计件工资单价便是2角。这样,工人每完成一件产品得2角工资,如果他一天中仍完成10件产品,那么他所得的全部工资仍为2元。在这种条件下,资本家从工人一天劳动中榨取到的剩余价值也是2元,剩余价值率仍然是100%。

可见,计件工资不过是计时工资的一种转化形式,或者说,是变相的计时工资。计件工资与计时工资的本质完全相同,它也是劳动力价值和价格的转化形态。马克思指出:“工资支付上的形式差异,决不会影响工资的本质,虽然其中一种形式可以比别一种形式更有利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

计件工资既然更加隐蔽和歪曲了工资的本质,因而它比计时工资对工人更富于欺骗性,更有利于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首先,在实行计件工资时,工人所得的工资额由于和他完成的产品数量直接联系起来,因此,工人为了多得一点工资,便不得不更加紧张地劳动,自动加班加点,提高劳动强度。工人给资本家创造的剩余价值是大大增加了,但由于每当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时,资本家就会进一步降低计件工资单价,因而他们实际上并不能得到更多的工资。其次,计件工资还为资本家监督工人劳动提供了极其便利的条件。计件工资本身对工人的劳动(质量和数量)就是一种很好的的监督,这对资本家节省开支,降低产品成本等等都有很大好处。再次,实行计件工资还必然会突出工人的个别利益,增加他们收入上的差别,加强工人内部的竞争,因而不利于工人之间的团结。这对资本家当然也是有利的。 三 福利制度

福利制度是战后西方国家以税收的形式把一部分国民收入集中起来,而后用于社会上收入不高的居民,以部分改善他们在初次分配中收入过低状况的一种制度。福利制度最本质的东西是为维持资本利润的增长创造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福利制度最为盛行的时候也就是资本家利润大幅度增长的时候。1996年,世界排名前20位的大公司中有18家利润的增长少则10-20%,多则在40-60%,其中微软公司高达57%。而这些大公司工人工资的增长幅度要小得多。这就是说,工人所创造的价值更大部分落入了大资本家的手中。这说明实行福利制度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决定的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的两极分化,更不能铲除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的经济根源。

第二篇:读《资本论》有感

《资本论》读后感

以前看到一个西方政治著作家的话--集权和极权的区别在于,集权只是一种形式上的专制,而极权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专制,因为它深入人心,让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从心里认同这种专制独裁。而现代社会,正是一个资本所统治的极权社会。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点是,资本家用一定量的预付资本,购买雇佣工人的劳动;雇佣工人为资本家劳动,从而以工资的形式取得自己劳动的报酬。这一过程表面看起来是非常公平的:资本家和工人,分别作为劳动力的买方和卖方,平等的出现在劳动力市场上、平等的交易;资本家可以选择雇佣这个工人,也可以选择雇佣那个工人,工人可以选择受这个资本家雇佣,也可以选择受那个资本家雇佣。表面上看来,资本家和工人的关系完全符合商品交换的价值规律。

在这表面之下,却掩盖了事实的真相,即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和它的价值,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东西。资本家所付给工人的工资,只是他的劳动力的价值,而不是他的劳动力的使用价值。

工人为资本家劳动10小时,创造了10000元的价值(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平均每小时劳动创造1000元价值。而他实际上获得的工资却只有5000元,也就是说,他只有5小时在为自己劳动,而剩余的5小时,全部是无偿的为资本家劳动。这剩余的5小时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就是剩余价值,就是资本家的利润的来源。——如果没有剩余价值,则资本不可能增殖,资本家不可能获得利润。

在雇佣劳动中,劳动者(工人)的所有劳动都表现为为自己的劳动;他为资本家提供的无偿劳动(剩余劳动)掩盖在他的工资的面具之下。在奴隶劳动中,奴隶的所有劳动都表现为为奴隶主的劳动;即使是奴隶维持自己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也表现为奴隶主的财产。在徭役劳动中,农民在一年中的一段时间内在自己的土地上为自己劳动,在另一段时间内在地主的土地上为地主劳动,即服徭役。

在雇佣劳动和奴隶劳动中,劳动者为自己和为他人的劳动,在时间和空间上是结合在一起的。不同点仅在于,雇佣劳动的成果表现为劳动者自己的财富,而奴隶劳动的成果表现为奴隶主的财富;前者是隐蔽的剥削,后者是赤祼祼的不加掩饰的剥削。在徭役劳动中,劳动者为自己和为他人的劳动,在时间和空间上是分开的。

典型的奴隶劳动,如古希腊罗马的奴隶制和内战以前美国南方种植园的奴隶制。在奴隶劳动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信奉“奴隶是会说话的工具”。奴隶和其他的劳动资料一样,都是奴隶主的财产的一部分。在雇佣劳动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信奉自由、平等。我在稍后会论及,为什么这种自由平等的理念,落实到现实中,会成为它的反面,甚至形成现代社会中资本的极权统治。

通过对雇佣劳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区别,我们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平等的商品交换规律,会演变为不平等的资本主义占有规律。

买方和卖方在对等的基础上,进行平等的交换,起初并没有产生任何问题。但是,当交换的商品变成劳动(劳动力)这一特殊商品时,异变便开始了。劳动力的使用形成劳动,而劳动创造价值,因此,劳动力便可以与资本进行交换。(劳动力本身不是价值,它不可以与代表价值的资本进行交换。)这里的欺骗性在于,工人天真的以为资本所购买是他的劳动,他得到资本所付的工资,他与资本间的交易就算完成了、两者就扯平了。而实际上,工资所购买的,并不是他的劳动,而是他的劳动力,换句话说,只是他的劳动的一部分,即他的劳动力的维持费用。而他在自己的劳动力的维持费用之外所创造的价值,则无偿的为资本家所占有了。

因此,在劳动(劳动力)的买卖这一特殊的商品交换过程中,拥有资本的一方,日益富裕,享受着社会进步的果实,而拥有劳动力的一方,日益贫穷,资本主义财富生产的一切历史必然性的悲剧皆落到了他们的头上。正如在奴隶劳动之中,物质生产过程的所有血泪都是奴隶的血泪一样。

命运是否真的存在?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可以说是有命运的。奴隶不能摆脱他作为主人工具的地位,(注意,不要把个别奴隶的解放,甚至跃升为奴隶主,等同于奴隶地位的改变;横扫罗马本土二十年的汉尼拔,也曾是奴隶哩。)这是奴隶的命运。而奴隶的现代后裔,雇佣工人,则再也不会重复祖先们那种直接隶属于人、作为工具而存在的命运了。他们变成了隶属于资本的奴隶,但在面对他人时,他们可以有权宣示自己的独立了。

宗教把命运神化为永恒,正如资本把它的剥削权力神化为永恒一样。在基督教,现代的资本家打上了上帝选民的印记,而雇佣工人,则等待着末日审判那未知的命运。说白了,资本就是现代社会的上帝。

现代社会,就其性质而言,是排斥多神教的。一元化的基督教,是最适合资本的宗教。

顺便提一下,关于财产继承权的问题。罗素在他的《西方哲学史》中,曾经饱含人类同情的善意关怀,说过这样的话:政治权力的继承已经成为过去,经济权力的继承是否也有一天会消失呢?父亲把政治权力传给儿子,是不合法的,那么,父亲把经济权力传给儿子,又为什么是合法的呢?罗素说,我看不到政治权力和经济权力两者之间的区别。他认为,或者说他希望,经济权力的继承,也终有一天会消失。

除了政治权力和经济权力二者之间的对比,他找不出本质的区别外,罗素没有给出任何关于这个论点的论证。一直以来,我都不明白,为什么经济权力的继承会走政治权力的继承那条老路,走到最后全社会都认为它是非法的。——除了惊叹罗素这种天才的类比和想象力外,就是一串问号了。

但在马克思这里,我找到一点线索。正如上文所提到的,资本家和工人,一个拥有资本(劳动资料的所有者),一个拥有劳动力。劳动不再像文明初期那样,是劳动力对劳动资料的主动、自觉的占有,而异化为了后者对前者的强制的、有计划的压榨。资本家把财富传给子孙,实际上是把剥削他人的权力传给了子孙。只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改变,“财富的继承直接意味着剥削权力的继承”这一规律便不会改变。资本从父亲的手中传给儿子,换一个角度来看,更易于理解事情的真相:资本把自己的代表从父亲换成了儿子;人的生老病死丝毫不会影响资本的增殖。于是,我们可以看到继承权背后所隐藏的真相,那就是:这仅仅只是一个资本所有者变化的过程,就像A把手头持有的股份转让给B一样,问题的实质没有任何改变。

因此,即使现代社会的法律规定废除继承权,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也不会有丝毫影响。

但是,历史的来看,只有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消灭之时,继承权才会消灭;一旦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消灭,继承权就会自然随之消灭。在现代社会,要强制的消灭继承权,只有带来反面的效果,正如罗刹国曾经搞的集体农庄、老毛曾经搞的人民公社一样。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也就能明白,为什么父死子继、兄终弟及这样的政治权力传承模式,可以在古时候获得如此持久的生命力。即使实行选举制、规定领导人任期的古罗马,在其灭亡之后的一千年岁月里,其民主制会被西欧人弃之如敝屣。

即使有传说中尧舜禅让制的光辉,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也没对皇帝的家族继承问题提出过疑问。不要据此断定中国古人愚昧、中国古代思想家没水平,连民主都没人提。今人笑古人政治权力的继承,而后人也将笑今人经济权力的继承。今人笑古人不知政治领域的民主,而后人也将笑今人不知经济权力上的民主。某些借此贬低中国文化的所谓教授学者,只不过是落在世界历史的资本主义角落里坐井观天的可怜虫罢了。

当然,从马克思(1818-1883)的时代到今天,虽然仅仅一百余年,但现代社会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马克思曾说,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即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现在看来,事实并非这样简单。马克思的估计有点儿乐观了,他低估了技术进步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促进。

20世纪的技术进步,是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不能比拟的。这种技术进步,只有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才有可能,(有人说二战促进了技术的进步。二战可以说是技术进步的催化剂,但绝不是反应物本身。)而技术进步反进来,又进一步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使它焕发青春活力。普通人的生活之所以能够变得更加富有,主要是得益于技术进步造成的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这种增长一方面减少了工人的必要生活资料在其总的劳动价值中所占的比重,从而大大的加强了相对剩余价值的剥削,另一方面使得工人的必要生活资料在量上有巨大的增长。即是说,工人必要生活资料相对的增长了,但绝对的减少了。

要更清楚的说明这个问题,需要论述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以及机器对人类劳动的保存(只有在大工业中,在机器生产中,人类才得以保存过去劳动创造的价值。),这里暂不打算涉及。

需要注意的是,资本论中很大篇幅便是对大工业生产的研究。绝不能说马克思没有观察到技术进步的作用,只是他当年看到的技术进步,相比起20世纪的来,无疑是小巫见大巫了。那些以20世纪资本主义的发展来否定19世纪马克思的研究的人,只能说明他们没有认真的阅读过马克思。观察一个人对另一个论著的批评是否恰当、水平有多高,很多时候其实并不需要翻看另一个人的论著,只看看这个人的批评本身就够了。大部分人的批评是自说自话,连对手的观点都没搞清楚就开始瞎掰。比如,把现代经济学与马克思的理论直接对立起来的人,一定就是在玩盲人摸象的把戏。

在本质上,现代社会并没有变。虽然它自19世纪以来在生产力上有了巨大的进步,但它仍是资本主义的。

关于对现代社会的批判,法兰克福学派是水平最高的。比如马尔库塞写过《单向度的人》,提示现代人的所谓自由的虚伪性,一方面是自由越来越多,另一方面则是限制越来越多。但遗憾的是我没有完整的阅读过法兰克福学派的著作,虽然大学里曾十分钟情于他们的批判。

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属于社会文化批判,与马克思的着重于经济领域的批判不同。但是,正是有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文化批判才有可能。要深入理解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研究,马克思是不可不读的。理解了《资本论》,对法兰克福学派的观点就更易理解了。

第三篇:读《资本论》概论有感

创作背景与我的感悟

资产阶级的发家史就是无产阶级的血泪史。

在封建势力的日益衰落、崩溃中,资产阶级登上了历史的舞台,翻开了历史崭新的一页。协作、工厂手工业、机器大工业生产成为了新的生产方式,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这一切似乎是如此的完美无瑕。

然而,在英国——这一个率先进入资本主义的国家,亨利八世执政时期,72000名流浪者以“盗窃”的罪名被处死,不少工厂的工人的平均寿命只及资本家的一半„„工人阶级的恶梦在被后来的资本家所津津乐道的所谓的原始积累的过程中开始了。

如果说一极的致富与另一极的平困互为条件,那么我想资本主义的发家无疑是以无产阶级的苦难为条件的。

但正如我们经常所说的:无产阶级是一个伟大的阶级、是一个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阶级。在法国、英国、德国先后自发的进行了声势浩大的工人运动,震撼了欧洲。令人遗憾的是着一些斗争都失败了。究其缘由,在我看来,这与中国的太平天国运动较为类似。虽然两者阶级属性与斗争方式有很大的差异,可都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用他们的局限性来概括解释。比如两者都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行动自发行较强,组织性较弱等。

于是乎,一些理论、主义“应运而生”了。然则,不怀好心的、错误的理论和主义非但不能促进无产阶级运动,反而妨碍无产阶级运

动的健康发展„„正所谓“时势造英雄”,《资本论》也就在这种强烈的呼声中诞生了。

总之,资产阶级是在压迫、奴役、欺诈无产阶级的过程中发展和壮大的,而资本论则是为无产阶级的解放提供革命理论指导而诞生的。

《资本论》的创作与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伟大

伟大的理想造就伟大的事业,用这一句话来形容马克思与恩格斯创作《资本论》,我认为是非常合适的。

马克思年轻时是一位杰出的学者,曾因自己的出色的论文《莱茵报》聘为主编。我想若以马克思的才华,他在当时选择了仅仅为自己谋生而活,那么他定将活的较为“轻松”,也定将拥有一个富足的生活,但他没有,他在看到农民“盗伐”森林问题后,毅然地选择为农民伸张正义,进而为无产阶级的解放而奋斗。为此他奉献了他的一生,放弃了富足、安定的生活。我想这就是他最伟大的地方。

人们常说:研究需要毅力、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甚至一生、需要有严谨的、科学的态度„„这一切都在马克思与《资本论》的创作中得以充分体现。

马克思到英国后,除了领导英国和世界的无产阶级运动之外,常常每天早上从九点开始到傍晚七点,无论是刮风、下雪都要到大英博物馆的图书室里去阅读大量的书籍、文献、资料,夜间在家里经常工作到深夜。如此,他连续前后花了二十五年左右的时间,做了几十本厚厚的笔记。除此之外,他还一直践行着严谨的、科学的态度和作风。

曾有朋友催促他早日将《资本论》整理出来时,他一直表示他不能让一个不完整的东西送出去,他的严谨态度、作风可见一斑。这一点就连当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家也不得不承认。这又是马克思伟大的一点。

马克思、恩格斯这是人们经常放在一起谈论的两个名子。通过此次阅读《资本论》概论,我想用一句话来形容这两位伟人,即两位伟人的心因为崇高的共同理想、事业紧紧地栓在了一起,他们是生死不渝的亲密战友,他们两都是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

我的老师曾不只一次的教导我们:要想做学问,先学会做事,要想做做事,先学会做人。马克思、恩格斯用他们的实际行动践行了这一点。

恩格斯为协助马克思,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他主动担当马克思的理论顾问,并以自己渊博的知识、丰富的经验,帮助马克思解决疑难问题,他还在经济上毫无保留的资助马克思。就连马克思本人表示:如果没有恩格斯,他永远不能完成这部著作。还在马克思逝世后,竭尽晚年余力主动承担起《资本论》遗稿的整理、出版工作,这一切彰显出了两位伟人的伟大友谊。这又是他们伟大的、不同寻常的一点。

总之,我对将马克思、恩格斯作为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伟大先驱者而毫无异议,我对我们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拥有这样伟大的革命导师而倍感自豪。

从《资本论》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首先,我们的承认《资本论》确实没有预见到社会主义也要搞市

场经济。为此,有些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解为变相的资本主义经济,或者以此来论证《资本论》已经过时。

对比邓小平理论与《资本论》中关于社会主义的阐述进行比较,我们会发现《资本论》中的社会主义还不是现存的社会主义,而是作为理论原理的社会主义,邓小平理论中的社会主义是正在建设的实际生活中的社会主义。在我看来他们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是与具体表现形式的关系。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具体国家现存的社会主义?等这样的问题。马克思没有回答,也回答不了。因为在他的时代,社会主义还没有建立,因为历史在前进,国情有不同。为此,对《资本论》没有预见到社会主义也要搞市场经济,我认为是可以理解的。

在我看来,《资本论》中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是贯穿《资本论》的基本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科学思想长河中源远流长而形成的主流。《资本论》没有预见到社会主义也要搞市场经济,从辩证唯物主义来看,可视之为真理的相对性。而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要求,要遵循马克思主义原理揭示的客观规律,就应该遵循客观规律与不同的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和本国的国情相结合。从这种角度来看,邓小平理论中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视为马克思基本原理与当今时代和我国基本国情相结合的产物。

总之,社会主义搞市场经济是可以从《资本论》中找到依据的。

第四篇:读《资本论》第一卷有感

大致读完《资本论》,留给我的第一感觉是,《资本论》所承载的内容,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透悟的,特别是凭自己现有的阅历,是无法完全理解马克思所想表达的观点的。而在所有章节中,惟有现代殖民理论这一章能有形象而又不令人迷惑地讲述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及其在时代前进中所启到的推动作用。因此,我选择现代殖民理论这一章作为自己的议题,籍此来论述一些我对于《资本论》的理解。

《资本论》的价值是什么,只是为了阐明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吗?这是我在迷惑中读完前24章的疑问。直到最后,我找到了自己所想知晓的答案:《资本论》的第一卷的核心思想,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本质与它的发展趋势。

在地理大发现的背景下,伴随着资本主义世界的革命不断深入,扩张与殖民渐渐成为各国争相付诸行动的焦点。在这一波又一波的浪潮中,在欧洲大陆另一端的美洲大陆,被推上了风口浪尖。大批大批的移民远渡重洋来到这片热土,为实现一个个发财梦而辛勤劳作。一个又一个资本家踏上这块大陆,希望建立一个新的、由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所主导的世界。但他们很快就发现,这里存在着资本主义无法生存的关键。所有的移民都不是一无所有的,他们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拥有自己土地,他们来自欧洲,深知资本家剥削他们的丑陋本性。于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尽管新大陆的生活有着许许多多的机会,但没有哪一个个体能主宰一方的就业率的高低与工业体系的发展。《资本论》里有段很有说服力的引用,威克菲尔德说:“如果把资本以相等的份额分给社会的所有成员,那就没有人想要积累对于他能亲手使用的资本了。美洲新殖民地的情况,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这样。在那里,对土地所有权的热望妨碍了雇佣工人阶级的存在。”因此,只要新大陆的劳动者们是自己的生产资料所有者,他们就能为自己积累。只要他们能为自己积累,只要农业还没有和工业分离,农村家庭工业还没有被消灭。资本主义积累和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就是不可能的。

因此,为了改变这种令人难堪的局面,英、法、荷、葡、西这些欧洲最原始的美洲殖民地宗主国采取了一种无耻的行径——他们贩卖黑奴。仅以英国为例,一艘英国船从利物浦或是布里斯托尔出发,一直南下驶向中非海岸线上的某个交

易站,用现代化的工业品和武器弹药换取那些在非洲部落战争中被俘获的奴隶。然后转道北上,越过大西洋,在加勒比海的某块英国殖民地的港口停靠,用一船奄奄一息的黑奴换取金银和殖民地特产。然后迫不及待、小心翼翼地返回英国。这种被历史学家们称为“三角贸易”的举动,在为英国本土提供了大量的收益的同时,也渐渐使殖民地的资本主义体系趋于成熟。

资本主义体系的建立,需要漫长的原始积累的过程,当然这种资本的积累,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总的来说,我们思维模式的资本主义,和现实存在的资本主义,有着很大的差异。并不是西方国家的生产制度便是资本主义,究其本质上讲,只有资本积累到一定程度,形成了一种经济学或经济社会学的制度,在这样的制度下绝大部分的生产资料都归私人所有,并藉著雇佣或劳动的手段以生产工具创造利润。这样的生产制度才能称之为资本主义。但我很不幸地发觉,如果生产资料是决定资本能否产生的关键的话,那么早在2000多年前,秦始皇就已经是中国最大的资本家了。那么,在新中国时期的30年间,我们所创造的一些所谓的政治敏感话题岂非都是些无聊的瞎子所臆想出来,用来耸人听闻的笑话而已吗?如果可以这样理解的话,那么我也可以不负责任地猜想:当今的中国,是否也是殖民地的一员?

不得不说,读《资本论》最大的收获,并不是知晓了什么叫资本主义,它的生产制度与生产关系是什么,那些不重要,不会决定我们的生活。但从中我却意识到我们思维模式里对一些事物认识上的歧异。的确,不同的环境造就截然相反的意识形态,可我们更应该注重自身对于世界的感知能力以及用一种平和、理性的态度去感受社会中的一些潜移默化。

第五篇:读《资本论》第一卷序有感

读马克思《资本论》1867年第一版序言有感

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源和基础,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资本论》无疑是最为重要的一部,在当前,认真学习以《资本论》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具有深远而重大的意义。

《资本论》 是马克思耗费毕生精力的结晶,凝聚了马克思全部的智慧。《资本论》首先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奠基之作,它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和历史趋势,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完成了政治经济学史上划时代的伟大革命。《资本论》同时也是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的经典著作。序言的开始就介绍马克思对于《资本论》的研究方向来源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思维,是《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续写和改进,不仅包含着价值理论和货币理论,更有甚的发现资本社会的实质内容,由于疾病的困顿影响了《资本论》的进度。

“万事开头难”序言从开始就告诉我们书中的难点是需要掌握学习方法和方向。序以“价值形式”为例,分析经济 研究的方法,要撇开那些较小的细枝小末,抓住主要的枝干即事物的本质于共性,才能透过经济表象研究经济形式的本质。以免用显微镜使事物的实质性研究变得繁琐化。

“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阐述了全书的研究内容与资本主义的实质。“工业较发达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 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现象。”这句话有预见的描述了资本的发展问题。在研究资本社会的发展问题的同时序言也明确指出一切之本的来源于剥削,对于那些没有资本的劳动力出卖者的剥削。更是以18世纪美国独立战争和19世纪美国的南北战争为例。 “压迫着我们的还有许多遗留下来的灾难,这些灾难的产生,是由于古老的、陈旧的生产方式以及伴随着它们的过时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还在苟延残喘。”压迫工人阶级的不但是资本的老生产方式更是压迫本身带来的威胁,更是阶级和阶级之间不可避免的矛盾,但随着时间马克思相信压迫的矛头迟早指向压迫者。“”不仅活人使我们受苦,而且死人也使我们受苦。死人抓住活人“马克思写下这句话,已经过去了一个半世纪,那种抓住活人的死人,那种陈旧的生产方式以及伴随着它们过时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这些古老的欧洲封建制度将被资本主义替代。资本主义已死,但它们抓住我们,死人抓住活人,使我们受苦。

“柏修斯需要一顶隐身帽来追捕妖怪。而我们却用隐身的帽紧紧遮住眼睛和耳朵,以便有可能否认妖怪的存在。”,后来的学习大家都知道资本的来源于原始的剥削和 积累,更有甚的是剥削那些贫苦的劳动力。以“资本家养活工人”的谎言来蒙蔽资本积累的实质。

“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的运动的自然规律,——一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马克思的《资本论》是为了引导工人阶级的革命作出巨大的思想探索。《资本论》在当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发现资本社会的经济运作规律,为广大被资产阶级残酷的工人阶级探索新的出路。

“我绝不用玫瑰色描述资本家和地主的面貌,不过这里涉及的人,只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是一定阶级关系和利益关系的承担者.”马克思从形象的角度描述阶级的关系利益关系的实质,使得书中的研究 更加通俗易懂。同时阐明书中的全面性和针对性的关系。

马克思以严谨科学的态度编写《资本论》,对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是一种对“权威“ 的冲击。必然受到资产阶级的抨击,他以”自由的科学研究遇到敌人“的态度对待这些接踵而至的打击 。“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材料的特殊性质,把人们心中最激烈、最卑鄙、最恶劣的感情,把代表私人利益的复仇女神召唤到战场上来反对自由的科学研究。“马克思直接指出资本利益的利害关系,把资本阶级伪善的丑恶嘴脸揭露出来,鲜明的揭露了资本阶级的本质面貌。体现了《资本论》的阶级关系的科学性。

“现在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 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深刻地揭示了人在推动社会有机体发展中的主导作用、社会结构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等特征,向我们 展示了社会有机体在其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实践性、人本性、整体性、可持续性等特性,为坚持和实践科学发展观提供了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的重要理论依据。

《资本论》的问世不仅揭露了资本的性质,阶级社会关系,利益关系诸多方面的科学问题。更有甚的引导法国工人的革命,从而世界社会进入新的阶段探讨。 在当今,无论是熟悉现代资本主义,还是建设现代社会主义,马克思一百多年前发表的《资本论》所阐述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原理,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 马克思研究了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问题。更是对于中国现在社会问题 有极大的引导作用。中国是一个以 马克思思想为引导的国家,对于马克思的《资本论》更是有着历史性的研究,《资本论》对于发展中的中国有着不可忽视的力量,不仅发展中国家重视它,在多次金融危机后资本主义世界也重视对《资本论》的研究。

从总体看《资本论》是以科学的方法、恢弘的视野、严密的逻辑结构,阐释了剩 余价值产生 、实现和分配的过程,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奥秘,剖析了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关系,使人们在对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深刻认识中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 然而,马克思并不是天生的马克思主义者,他曾经也信仰过他那个时代占统治地位的唯心主义,也接受过他那时风行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潮。但是,面对无产阶级受剥削、受压迫的处境,马克思不是用怜悯,不是用眼泪,也不是用同情的抚慰,而是带着对剥削制度的憎恨和对劳动群众的深厚感情,用科学的理论来揭示他们的处境,指出他们获得自身解放的途径。这个科学的理论就是他创立的马克思主义。

对于当代大学生《资本论》更是一本不可不读的书,它的智慧 让我们看清社会的本源,经济的运作,以及利益关系和阶级关系。《资本论》不仅是社会学科的百科全书,更是一本逻辑学的著作。它的唯物思想更是哲学世界史上的一个极大成就《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它被誉为“马克思一生最伟大的主要理论著作”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光辉灿烂的科学巨著”。同时也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瑰宝,其中孕育着丰富的科学发展思想。《资本论》为我们用科学发展观统领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最重要的理论基石和科学的财富概念。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问题更有甚的向经济问题偏移,而现今中国处于“高失业,低就业“的现状,不少学者通过《资本论》寻求新的方法去解决就业问题《资本论》的再次研究更有力的对于现今困顿的中国寻求新的机遇。

世界是变化的,你的脚不可能同时踏进一条河流。《资本论》也是变化的,对于《资本论》的学习不能只抓住它的单方面而忽视世界新的问题,新的格局。马克思在序言指出“我指出的是那些想学到一些新东西、因而愿意自己思考的读者。“可见马克思更愿意思维的进步,而非禁锢于一本书中。《资本论》更注重于思想上的启迪,而非禁锢人的思维。随着时代日新月异,在现今时代更应该有更多的”资本论”而非只有禁锢于马克思的思想。思想并无对与错,只有时代的先进性。只有新思想才有新的出路。

上一篇:党员教育剖析范文下一篇:二次供水知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