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程建设规划交流

2023-04-07

第一篇:小学课程建设规划交流

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经验交流材料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在实施课改过程中数学科目的变化最大,刚刚实施的时候出现了“老师教不了,学生学不会”的现象,后来经过不断的培训学习这种局面渐渐的没有了,推开教室的门走进课堂,发现数学课上少了示范课、研讨课、交流课、合格课的浮躁与繁杂,大部分老师正在尝试着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以不同程度的速度与新课标接轨,同时许多老师积累宝贵的经验。但是,我们也遗憾地看到:尽管新课程倡导的理念反映了时代的要求,最终的回归点是最好的那张试卷,但相对于课堂教学的具体实践来说,一些先进的理念还过于抽象和概括,许多老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了一系列具体的问题,产生了种种的困惑和误区。今天我将就如何立足教材,把握流程,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效果等内容与大家一起讨论学习。

翻开我们的教材,大家会发现无论是第几学段,教材在很大篇幅上是图画,编者为什么设计这么多图画呢?这是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所决定的,也是新课改体系所必须的。

新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尽管学生个体中存在一定的生活经验,但如果单纯从学生个体诱发仍然比较困难。第一学段的学生认识事物正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认识事物表现最突出的阶段,也就是由实物向具体的数的概念抽象的过程,因此我们在讲授一节课时一定要从图画开始,让学生在图画中发现数学信息,用已经看明白的数学信息来学进一步学习数学。

很多老师在讲课时,直接培训孩子们发现数学信息的能力,直接提出“在这幅图画中你看懂了哪些数学信息?”这是非常好的做法,也是我们数学课上所缺少的东西,只有长期培养了学生的这种认识数学信息的能力,学生们才会遇见任何问题都会处理,然后在探索的基础上看能够学会多少,千万不要一切都代替。老师讲例题的做法,就像压题的性质是一样的,我们应该先放开手脚让学生学,再在学生学的基础进行点拨和引导。

当孩子们找到了数学信息后,让学生学会采集归纳,尽量往本节课所设计的目标上靠,在学生发现不了的情况下,教师才点拨和引导。一定要先点拨,点拨达不到要求时再引导。这两个词的概念是不一样的,点拨的程度要轻一些,原本的意思是“指点”;而引导的的程度是比较重的,原本的意思是“带领或带着某人向前进”,大家看,程度是一样吗?是不一样的,因此在运用时要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

无论是点拨还是引导,在学生对数学信息已经彻底弄明白后,就应该进入自主探究阶段,所谓“自主”就是“自己作主”,愿意怎样学就怎样学,根据已有的不同方法去学;而“探究”则是“探索研究”的意思,这也是有一个层次问题,先自主后探究,探究的过程就是让学生合作的过程,在自己得出结果的基础上与别人对一对,比一比,看一看彼此的不足,这是一节数学课的第二个环节。

下一个环节是汇报,汇报的结果应该是多样的,此时教师的工作就是认真听,协助其罗列所有结果,当学生把自己的结果统统汇报出来后,让学生发表观点并且找到规律,这个过程是教师协助其完成,还是点拨和引导,量力而行,据况而定,教师协助寻找最简捷最优秀的那个答案,这个答案就是规律,告诉学生以后我们就按照这种简单的方法去做这样的题。

最后巩固训练延伸。这个环节不多说,我们的老师们做的都不错。

其实,流程是及其简单的,就是:立足生活文本 → 总结数学信息 → 自主探究合作 → 汇报总结规律 → 巩固应用延伸。

在立足文本,把握流程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①、数学信息,呈现开放。

现行教材中的数学信息都是通过图画,图表等配以简练的文字叙述来呈现的,每一条信息都是有顺序的,因此让学生学会按顺序采集数学信息,然后逐个处理所呈现出来的条件,有时所有的条件学生都是用得上的,有时部分条件就是多余的,是用来迷惑学生的,通过多余条件来检查学生对事物规律的探索掌握情况,这与现实生活是接轨的,现实中的信息传递是多途径的,电视、报纸、对话等都可以带来条件和问题,呈现形式可能是文字的、图表的、声音的,信息也许是杂乱无章的、可能是多余或不足的,需要重新筛选、梳理、结合。因此,无论是教材还是我们平时的训练必须让数学信息应尽可能开放,“让学生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进行归纳、类比与猜测,发展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

②、解题策略,呈现开放。

在现在的数学教学中,一定要适度引进解题策略多样化的开放题,为学生全方位地积极参与创造条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

通过开放性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大部分学生都能想出至少一种方案,这些方案的出台势必会有对有错,有简有繁,无论什么样一定要考虑问题是否有序,也就是这个问题的提出的渊源在那里。此时老师的点拨尤为重要,经过筛选比较后,那一个对的,那一个简单些,那一个是解决问题的捷径,老师就要重点点拨那一个,而此时老师站出来稍加点拨,学生就会感悟真谛,而比老师滔滔不绝大讲一通强的多的多。这样,使得智力水平相对较差的学生也能着手解决问题,品尝成功的喜悦;而对于智力水平较好的学生来说,为他们提供了充分施展才华的空间主,真正体现了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的新的教学理念。

③淡化模式,呈现创新。

在传统的教学中,我们为了追求“高效”,教师往往会总结出了一些解题模式,如“把结果或规律提前出示”“大数-小数=相差数”,而学生也喜欢用这些模式或规律直接去套题,从而导致学生思想僵化没有创新意识。这是最失败的数学课,《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避免进行机械的程式化训练。因此,在新标准的指导下,我们应该实施开放教学。

随着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不断更新,人们对传统的东西将更多地投以审视的目光,企图摆脱传统的束缚,而有所创新,有所发展。我们在着手课堂教学时,要充分地认识到教学观念的更新和教学策略的变换,综合地处理好下列关系,通过这些关系的协调,来进一步提高课堂效果。

1、处理好“尊重教材”与“灵活处理教材”的关系

“灵活处理教材”或者说“创造性使用教材”已经为广大教师们所认同,于是不用教材的例题,自行编纂,这有一定的好处,但是我们一定不要脱离教材的本意,在灵活处理时一定要现弄懂编排意图,然后在编纂,而随意的不加思考的发挥想象,其结果或许是背道而驰和南辕北辙的。因此,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把学生作为教学的基本出发点重新处理教材,做到尊重教材与灵活处理教材相结合,确定符合实际的内容范围和难度要求。每一节课都应当具有针对性,没有一个适合任何学生的教材和教案,教师在设计一节课具体的课时,实际上就从事着一项创造性的活动。

总之,数学教学仍然在尝试和探索中,不可能一朝一夕、立马追击就能达到一个什么程度,它需要教师通过顽强的拼搏,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在平日教学中既要关注学生学习成绩,还要善于发现和发展学生各方面的潜能,并及时给予鼓励与培养;既要了解学生在发展中的需求与困惑,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心,还要重视综合能力等多方面的基本数学素养的培养,以逐步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的价值观,所有的这一切,切不可急于求成。

第二篇: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交流会

二年级热伊赛

新课改在提出了许多新理念、新要求,像: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生活中有数学,数学中有生活;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提倡探究式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要想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必须了解当今教育形势的发展,掌握这些新理念,依据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的编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现就新课程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一、让“生活”走进课堂,加强学习材料的实用性

小孩子学习数学无非是为了用,为了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为了长大后能在社会上生存。因此,我们的数学不能远离生活,不能脱离现实。这也是当前教改的一大精髓,这就要求我们在备每一节课前都 要想到这些知识与哪些实际例子有联系,生活中哪些地方使用它。上课过程中要多问,你是怎么知道的?能说说你的想法吗?你认为应该怎样计算?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

二、把学习数学变成具体的感受和体验

小学数学是数学教育的基础,是孩子们一生中学习数学的开始。如何在孩子们面前展示出一个五彩缤纷的数学世界,把抽象、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让孩子们发自内心的爱数学,主动地用数学。把抽象陌生的数学变成具体的感受,在具体感受和体验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激发学习的兴趣和情感。

三、创造性地使用情景图,模拟实际情境,增加实际体验

对现实的看法,转化到书本上以图的形式来展示,并不是要广大教师局限在图中,必须看图、用图、讲图。我在实际教学中感到,教师学生拿着实物走进教室,动口、动手创设一个个比较真实的情境,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学生能更快的进入学习角色,能产生更大的学习兴趣,能有更具体的感受和体验。我经常根据书上的图找来实物、图片、自做动物头饰、编写童话故事等,领着学生动手、动口,模拟表演来亲自创设情境,使数学知识更具生活性和趣味性,效果很好。。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尊重发育迟缓的学生;尊重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尊重有过错的学生;尊重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尊重和自己意见不致的学生。尊重学生同时意味着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做到不体罚学生;不辱骂学生;不大声训斥学生;不冷落学生;不羞辱、嘲笑学生;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

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

第三篇: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经验交流材料_范文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在实施课改过程中数学科目的变化最大,刚刚实施的时候出现了“老师教不了,学生学不会”的现象,后来经过不断的培训学习这种局面渐渐的没有了,推开教室的门走进课堂,发现数学课上少了示范课、研讨课、交流课、合格课的浮躁与繁杂,大部分老师正在尝试着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以不同程度的速度与新课标接轨,同时许多老师积累宝贵的经验。但是,我们也遗憾地看到:尽管新课程倡导的理念反映了时代的要求,最终的回归点是最好的那张试卷,但相对于课堂教学的具体实践来说,一些先进的理念还过于抽象和概括,许多老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了一系列具体的问题,产生了种种的困惑和误区。今天我将就如何立足教材,把握流程,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效果等内容与大家一起讨论学习。

翻开我们的教材,大家会发现无论是第几学段,教材在很大篇幅上是图画,编者为什么设计这么多图画呢?这是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所决定的,也是新课改体系所必须的。

新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尽管学生个体中存在一定的生活经验,但如果单纯从学生个体诱发仍然比较困难。第一学段的学生认识事物正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认识事物表现最突出的阶段,也就是由实物向具体的数的概念抽象的过程,因此我们在讲授一节课时一定要从图画开始,让学生在图画中发现数学信息,用已经看明白的数学信息来学进一步学习数学。

很多老师在讲课时,直接培训孩子们发现数学信息的能力,直接提出“在这幅图画中你看懂了哪些数学信息?”这是非常好的做法,也是我们数学课上所缺少的东西,只有长期培养了学生的这种认识数学信息的能力,学生们才会遇见任何问题都会处理,然后在探索的基础上看能够学会多少,千万不要一切都代替。老师讲例题的做法,就像压题的性质是一样的,我们应该先放开手脚让学生学,再在学生学的基础进行点拨和引导。

当孩子们找到了数学信息后,让学生学会采集归纳,尽量往本节课所设计的目标上靠,在学生发现不了的情况下,教师才点拨和引导。一定要先点拨,点拨达不到要求时再引导。这两个词的概念是不一样的,点拨的程度要轻一些,原本的意思是“指点”;而引导的的程度是比较重的,原本的意思是“带领或带着某人向前进”,大家看,程度是一样吗?是不一样的,因此在运用时要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

无论是点拨还是引导,在学生对数学信息已经彻底弄明白后,就应该进入自主探究阶段,所谓“自主”就是“自己作主”,愿意怎样学就怎样学,根据已有的不同方法去学;而“探究”则是“探索研究”的意思,这也是有一个层次问题,先自主后探究,探究的过程就是让学生合作的过程,在自己得出结果的基础上与别人对一对,比一比,看一看彼此的不足,这是一节数学课的第二个环节。

下一个环节是汇报,汇报的结果应该是多样的,此时教师的工作就是认真听,协助其罗列所有结果,当学生把自己的结果统统汇报出来后,让学生发表观点并且找到规律,这个过程是教师协助其完成,还是点拨和引导,量力而行,据况而定,教师协助寻找最简捷最优秀的那个答案,这个答案就是规律,告诉学生以后我们就按照这种简单的方法去做这样的题。

最后巩固训练延伸。这个环节不多说,我们的老师们做的都不错。

其实,流程是及其简单的,就是:立足生活文本 → 总结数学信息 → 自主探究合作 → 汇报总结规律 → 巩固应用延伸。

在立足文本,把握流程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①、数学信息,呈现开放。

现行教材中的数学信息都是通过图画,图表等配以简练的文字叙述来呈现的,每一条信息都是有顺序的,因此让学生学会按顺序采集数学信息,然后逐个处理所呈现出来的条件,有时所有的条件学生都是用得上的,有时部分条件就是多余的,是用来迷惑学生的,通过多余条件来检查学生对事物规律的探索掌握情况,这与现实生活是接轨的,现实中的信息传递是多途径的,电视、报纸、对话等都可以带来条件和问题,呈现形式可能是文字的、图表的、声音的,信息也许是杂乱无章的、可能是多余或不足的,需要重新筛选、梳理、结合。因此,无论是教材还是我们平时的训练必须让数学信息应尽可能开放,“让学生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进行归纳、类比与猜测,发展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

②、解题策略,呈现开放。

在现在的数学教学中,一定要适度引进解题策略多样化的开放题,为学生全方位地积极参与创造条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

通过开放性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大部分学生都能想出至少一种方案,这些方案的出台势必会有对有错,有简有繁,无论什么样一定要考虑问题是否有序,也就是这个问题的提出的渊源在那里。此时老师的点拨尤为重要,经过筛选比较后,那一个对的,那一个简单些,那一个是解决问题的捷径,老师就要重点点拨那一个,而此时老师站出来稍加点拨,学生就会感悟真谛,而比老师滔滔不绝大讲一通强的多的多。这样,使得智力水平相对较差的学生也能着手解决问题,品尝成功的喜悦;而对于智力水平较好的学生来说,为他们提供了充分施展才华的空间主,真正体现了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的新的教学理念。

③淡化模式,呈现创新。

在传统的教学中,我们为了追求“高效”,教师往往会总结出了一些解题模式,如“把结果或规律提前出示”“大数-小数=相差数”,而学生也喜欢用这些模式或规律直接去套题,从而导致学生思想僵化没有创新意识。这是最失败的数学课,《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避免进行机械的程式化训练。因此,在新标准的指导下,我们应该实施开放教学。

随着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不断更新,人们对传统的东西将更多地投以审视的目光,企图摆脱传统的束缚,而有所创新,有所发展。我们在着手课堂教学时,要充分地认识到教学观念的更新和教学策略的变换,综合地处理好下列关系,通过这些关系的协调,来进一步提高课堂效果。

1、处理好“尊重教材”与“灵活处理教材”的关系

“灵活处理教材”或者说“创造性使用教材”已经为广大教师们所认同,于是不用教材的例题,自行编纂,这有一定的好处,但是我们一定不要脱离教材的本意,在灵活处理时一定要现弄懂编排意图,然后在编纂,而随意的不加思考的发挥想象,其结果或许是背道而驰和南辕北辙的。因此,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把学生作为教学的基本出发点重新处理教材,做到尊重教材与灵活处理教材相结合,确定符合实际的内容范围和难度要求。每一节课都应当具有针对性,没有一个适合任何学生的教材和教案,教师在设计一节课具体的课时,实际上就从事着一项创造性的活动。

2、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

结论与过程的关系是教学过程中的一对十分重要的关系。从教学角度来讲,所谓教学的结论,就是目的或结果;而教学的过程,就是达到目的和结果的经过,通过在过程中的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类比、概括等活动,寻找到数学中本来就存在的共同规律,如果没有求异的思维过程和多样化的认知方式,没有多种观点的碰撞、论争和比较,这个共同规律就学生难以获得,也难以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理解和巩固。更重要的是,没有以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培养起来。所以,必须重结果,更重过程,在过程中寻求规律,在过程中寻求结果,切莫盲目把规律结果提前出示。 3. 认清“新理念”与“旧方法”的关系

课程标准提出了一些基本理念是:让学生们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后得出数学内在的规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评价不仅关注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帮助学生建立信心。而过去以教师讲授为主,先揭示规律,让学生拿着规律去套用,于是学生就不用去思考去探究了,整个一个课堂在套用中完成。事至今天我们当中的许多教师还没有转变观念,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应该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地方,还沿用传统的方法和方式进行教学,一堂课下来基本上是老师牵着学生走,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探究学习和算法多样化等新理念,小组合作学习只是走过场。总是怕学生学不会,于是唠唠叨叨,罗里罗嗦,吐液横飞,满堂生讲,老师们只有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观点,转变自己的教育理念,才能搞好小组合作学习,才能使我们的数学教学处于不败之地,那时成绩自然会遥遥领先,名列前茅的。那时唯一值得高兴的地方就是:大家都轻松了,不累了,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4. 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

学生的合作与成人的合作是有所不同,成人已经完成了上学打基础的任务,他们合作的最主要的目的是:在用自己已有的知识解决工作中的各种问题,而不关心每个人发展得怎么样;而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知识经验,解决各类问题。因此,要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在合作学习之前要让学生先独立思考,每个学生有了初步想法后再进行探究、交流,共同解决问题;这样做给不爱动脑思考或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提供了进步的机会,对提高这部分人的学习是有帮助的。小组合作学习与传统的教学形式不是替代的关系,而是互补的关系;不要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而把传统的教学形式说得一无是处。不讲原则的过多的合作学习也可能限制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对学生个人能力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5.处理好形式和目标的关系 数学课堂一定要处理好形式和目标的关系。任何形式都是为目标服务的,学生学会各种知识要通过多种教学组织形式来实现。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让学生学会知识,简而言之就是期末考试的一张试卷。因此除了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培养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外,一节课要达到什么目标,让学生学会什么,且不要只重视了丰富多彩,繁杂纷纭的形式,而忽视了最终的目标。

总之,数学教学仍然在尝试和探索中,不可能一朝一夕、立马追击就能达到一个什么程度,它需要教师通过顽强的拼搏,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在平日教学中既要关注学生学习成绩,还要善于发现和发展学生各方面的潜能,并及时给予鼓励与培养;既要了解学生在发展中的需求与困惑,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心,还要重视综合能力等多方面的基本数学素养的培养,以逐步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的价值观,所有的这一切,切不可急于求成。

第四篇: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成果经验交流研讨会心得体会

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改革经验交流暨研讨会

心得体会

5月25日,在市第四小学召开了市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改革经验交流暨研讨会。这次学习我们共听了全市各县区十二位教师就各学校在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实践方面的经验的专题发言,并就小学语文课程改革中的一些困惑进行了研讨。这次会议是新课程改革以来我市小学语文教学经验成果的一次综合汇报,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让我学习了课堂教学的新理念、新课型、新教法,了解了很多学校在提高课堂效率方面的经验,得到最新的教研成果和他们走向成功的宝贵经验,所以这次学习收获颇丰,受益匪浅,令我回味无穷,也带给我深深的思考,现把此次学习的感想及收获做以下汇报。

一、一个好的语文老师,一定要重视学生语文习惯的养成。 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学生将已有的语文知识加以运用和实践的能力。语文教学是师生双方的事情,教师教的方式,自主的阅读讨论千万不能放弃,要让学生动起来,教与学是相互渗透的,师生对话交流非常充分,没有教师很好的引导,学生不能完成教材。当前我们的语文教学,学生在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师指导,学生状态、学生活动平均时间达到了十五分钟,学生的活动方式以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为主,这些比较好,但是课外实践积极参与范围不够广泛,典型发言少表演多,

1

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方面存在不足,积极的旁观不够,大多数教师掌握课堂的欲望比较强,总打乱学生的思维,学生参与面多,但深度不够。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语文习惯要在听、说、读、写上下大功夫。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除了教给学生必要的语文知识,我们还应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简单地说,就是要从教育学生响亮地发言,端正地写字开始,立足课堂,适当延伸,打好基础,只有真实、朴实、扎实地教学,才能培养学生的灵活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二、注重朗读的指导,训练

语文教学重视学生的读书,阅读,重视对课文所蕴涵的情感的体验是小语教学的重中之重。多读,在读中感悟是语文新课标着重提出的。多位教师的发言,都特别强调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和训练。读的形式多种多样,范读、集体读,指名读、默读、小组读。而且,还注重让学生通过读去充分体会课文的内容和深刻含义,学生读的感情不到位,感情不充沛,教师先让学生起来评价,并帮助同学读好。有些地方学生实在读不好,教师在做最后指导。

三、要研究教材,钻研教材,在建立充分研究教材的基础上充分挖掘语文文本艺术,在备课上下功夫。

2

我很佩服几位老师的精心准备,点拨了我的思想,对语文教学给我很大启发。怎样设计一节课,怎样把教学引进深入,怎样做到语言精炼,一堂课就是教师智慧的结晶,都经过了千锤百炼的思考才形成了一堂精美的盛宴。仅凭一本语文书、一篇课文远远是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教学中还应当对教材的一些内容进行延伸、修改、重组、再创造,让教材成为学生积极发展的广阔策源地。以往我们的教学,活动氛围不够到位,教学活动设计的比较单一,随时出现的教学机会抓得不够,失去了最佳的教学时机。有的只是作者的思想,一直受教参的牵引与束缚,用死板教条的教法,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满足于让学生理解字词,读懂内容,会分段落,说出中心,就认为学懂了课文。在挖掘课文的深度方面有待于提高。听了几位教师的发言才感到他们多像一个牧羊人,悉心地“赶”着孩子们自己去探索求知,让他们在自己重组的园地里尽情体味,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学会了自己反思,感悟。

四、立足实际,确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市区各学校的“5215”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县区学校的“4+3”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对改变过去语文教学效率的费时多、效益低,脱离实际,学生负担重、能力差等有显著的效果,这些都是这些学校几年课程改革经验实践证明了的,要提高语文教学效率,重要的应该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着手。对于这些经验我们可以先照搬,然后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逐步加以改进完善,成为适

3

合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发言老师的经验中,一个我们普遍忽略或者是走过场的话题被他们一次次提起,那就是小组合作学习,从怎样分组,怎样对组长进行培训,怎样开展小组活动,以及小组活动中哪些问题需要注意都做了详细的说明,认真开展小组活动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与会人员真真正正体会到课程改革的具体做法并能运用。

经验加反思等于成长,以前走出去不是很多,但通过这次经验交流、研讨感慨颇多,与这些老师相比,我们缺少了些什么?反思我们的课堂,我深深感到我们教师还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

第一,多一份投入。成绩和辛勤的劳动是成正比例的,有一份劳动就会有一份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专家型教师的对工作充满热情,休息时间仍然充满了思考,而我们很少能够见缝插针。我们常常自满于“基本”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对自己要求标准不高。

第二,多一种学习。加强学习,是每一名教师永远的话题。作为教育工作者,学习尤为重要。学习教育理论,丰富自己的头脑,使工作更科学;学习先进的教育经验,补充自己的头脑,使工作更超前;学习新理念,革新自己的头脑,使工作有创新。

第三,多一些反思。我们可能总是埋怨自己的工作太忙太累太乏味,每天忙事务性的工作,不知不觉地走入了一种简单的循环往复之中。路走了很多,实际却并没有走出很远,自身的素质

4

并没有得到长足的提高。反思,是汲取经验教训的最有效手段。

总之我觉得夯实基本功,钻透教材,扎实课堂才是今后我们在教学上要不断追求的。

收获很大,此行不须,短暂的学习虽已结束,但学习带来的思考却一直萦绕脑际。下一步,我一定把学到的新思想贯穿到工作中,落实到行动中。

2012年5月27日

第五篇: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交流材料

我校校园文化建设遵循“整体规划,分项实施,逐步完善”的原则,从环境建设、制度建设、文化建设和活动建设几个方面进行。

(一)环境建设

我校环境建设以建设“环境优美、功能齐全、文化浓厚、恬静雅致”的校园环境为目标,遵循“设计科学、规划合理、经济实用、整洁舒适”的原则,学校环境以奶黄、白色调为主,体现出高雅素洁、稳健久远、协调和谐的校园文化主格调;校园的美化绿化工作将以“四季常绿、三季有花、自然优美”为目标,按照“以绿色植物造景为主,园林小品为辅,适当设置景点”的思路进行。

(二)制度建设

为了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不断发展,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有力的保证。我们合理规划,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是前提,今年我们制订和修改了《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班级课堂文化规定》、《精神文明创建实施方案》、《文明班级评选方案》、《党风廉政建设实施意见》、《师德教风建设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安全工作的实施方案》、《四德工程活动实施方案》等。

(三)文化建设

充实更换不够档次品位的喷绘标语。

一是以“为生存和发展奠基”和“让更多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为主题的“办学思想教育系列”, 在教学楼的醒目之处,更换体现我校办学思想、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和校风、教风、学风的大型喷

绘。

二是以“秉承传统文明,弘扬民族

精神”为主题的“传统教育系列”,

制作喷绘张贴在教学楼廊柱上,悬

挂在教学楼走廊墙壁上,其主要内

容包括:孝敬父母、尊老爱幼;不

怕困难、克服困难;团结就是力量;

学会尊重、学会惜时等有关内容

三是以“播种良好习惯,收获健康人生”为主题的“养成教育系列”,在教学楼西侧建大型宣传栏,花池、草坪制作文化牌,其内容包括《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内容及其图解和诠释,还包括人生格言、名人名言、箴言佳句等

四是以“培养健全人格,提升生命质量”为主题的“人格教育系列”

。在校园围墙内墙书写标语,主要内容包括人格和命运、性格与

成功、心态与成长、处事与做人等有关内容

五是以“陶冶艺术情操,展现艺术特长”为主题的“成功教育系列”,学校制作大型展板,其内容主要以学生作品及活动场景为主。

(四)活动建设

1、充分利用国旗下讲话、红领巾广播站、宣传栏、手抄小报比赛,召开法制报告会,举行逃生自救演练,进行法制、安全、交通知识讲座等丰富多彩的安全教育活动形式。使校园到处充满安全、和谐、浓郁的人文气息。

2.加强社会主义公共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开展“争当名学生”活动,塑造文明学生形象。开展“让爱充满校园”师生演讲和征文活动。

3.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活跃校园文化。加强学生艺术团体的建设,学校成立了军乐队、合唱队、田径代表队等大型艺术团体,学校还成立了美术、音乐、手工等兴趣小组;本学期我们举办了庆祝教师节诗歌朗诵会、七彩阳光广播操会操比赛等活动。

上一篇:学校竞选副主任演讲稿下一篇:小学教育扶贫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