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道与人生范文

2022-05-19

第一篇:禅道与人生范文

禅道与企业管理

什么是禅?拿一个故事来比方,有一个皇帝请一位著名的禅师来讲禅,所有的大臣都聚到皇宫来听,正当大家鸦雀无声、屏气凝神之际,只见那禅师静静走向前,对每个人看了看,就要走了。皇帝满头疑惑,问道:“你怎么还没讲就要走了?”禅师说:“我已经讲完了”。这是甚么意思呢?因为禅本身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教外别传,不立文字, 也不立语言的。现在坊间有很多谈禅的书,是文字禅。事实上,文字禅只是方便易法门,堤的禅是要靠自己体会,努力去做的,而做要有做的方法。身体的、精神心灵的和生命的健康,都是非常重要的,缺一不可,全方位的修练方法就是禅。六祖惠能曾:“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佛法,犹如觅兔角”,世间的一切,充满禅机、禅意。我们学到的禅理,也要把它用在生活上。 平常心

正如禅意所言:人最大的敌人就是内心所产生的忧虑、不安、懦弱和无知等。 有一个成功的商人,他在年青时便拥有了许多的资产,他并没有因此而满足,而是去购买了大量的货物,准备经商。突然,外面传来了行情下跌的消息,于是他便想把商品脱手处理掉。这时候,有一位同行想趁他心情烦躁之际,以低价买进他的产品。此时他的心情十分低落,矛盾。

就在这时,又有一位同行愿意出高价购买他的产品。于是他那颗原本失落的心一下子又充满了欲望。他认为价格一定还会有很大的上浮空间。赚大钱的想法使他迟迟不愿将货物卖出。最后,行情暴跌,他损失惨重。

我们能够看出,其成败完全是由自己的内心造成的,真正的敌人不是他的砍价或抬价的同行,而是其内心的不安和对赚钱的执着。

俗话说,心态决定成败。在商业竞争中,管理者要让自己处于不败之地,就要忘记在此过程中的利益得失,用一平常心去对待。管理者只有自己处变不惊才能稳定并鼓舞团队士气。

因为,有一颗平常心才能够达到静观其变,看清事物的过程本质,才有助于下一步的决策。 人身难得

生命有二个目的,第一个是学习,人人努力学习,提升自己的能力;第二是奉献,把学习到的奉献出来,为他人及众生创造利益。不仅个人可以奉献,企业也可以奉献,例如企业尽其社会责任,照顾员工、厂商,提供顾客产品和服务,帮助经济发展,就是一种奉献。每个人在企业中努力工作奉献,就可以使企业对社会的使命得到莫大的发展,就可以种善因得善果。因此,个人在生活中,时时可以学习,处处可以奉献。

仅仅坐禅能成佛吗?――如何因势利导使下属心服

南岳和尚听说马祖日以继夜的坐禅,便亲自来到马祖坐禅的地方,问马祖道:“你在这里做什么”?

马祖回答道:“我在这里坐禅啊!”

南岳和尚:“哦,是这样的,那你坐禅的目的是什么呢?” 马祖挺起胸膛回答道:“当然是想成佛。”

南岳和尚听后默不作声,立刻从后院捡来一片瓦,开始用磨刀石磨。马祖看了,感到很奇怪,就问道:“师父,磨瓦做什么用?” 南岳和尚泰然回答说:“磨成镜子。”

马祖觉得好笑,用微笑的口吻对师父说:“师父,瓦片是磨不成镜子的。” 于是,南岳和尚便教导说:“马祖啊,不能以为你坐禅就能成佛的。”

众所周知,坐禅的目的是想要成佛。而禅宗的修行方法是静坐默念,即坐禅。由于全心坐禅,能使自己认清世界和自我,得到觉悟而成佛。前文马祖选择坐禅也是基于这种思想。但是,坐禅和成佛有什么关系呢?

坐禅只是成佛的一种途径,是一种外在的表现。一味地想要成佛而拘泥于这种表面化现象,这样就会偏离禅的本质。

形成一个人的观念很容易,但是要改变一个人的观念却非易事。而通过禅意智慧地以譬喻可使固执己见的对方心服。前文南岳和尚正是基于这一点,通过“用瓦磨镜”说服了马祖。因此,在现代管理中,对于下属不正确的行为和思想,通过譬喻表达出来,比起简单的斥责、说教更有说服力,更能起到和谐沟通和效果,即起到激励而不伤害下属自尊心的双重效果。 企业需要包容

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董事长宋志平讲的一句:“包容既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胸怀、更是一种境界。”

做企业领导人得学会照顾员工,能够吃亏,做领导不能一心只想自己,有利益就上,有责任就推,那样的领导得不到大家的拥护。没有比员工对企业有信心更重要的事,没有比客户对企业有信心更重要的事,没有比投资者对企业有信心更重要的事”就是这个阶段,即企业公众化阶段。但现在做企业又进入一个新阶段,即企业社会化阶段,即不仅要注重投资者、客户和员工,也要关注整个社会、自然和资源的可持续性,注重相关者利益关系。把以人为本的思想在企业中进一步具体化。“企业是人”是说企业和人一样是个有思想、有情感的经济组织,今天做企业环境十分复杂,做领导带队伍要赢得起,也要能比较淡定地面对困难、甚至失败,但所有失败不应该出在责任心和事业心上,不能出在干部心不在焉和不在状态上。 越能放下自我,越能实现更好自我

一个管理者,由于能干,有时还由于自己创造过辉煌的业绩,就很容易突出自己,甚至希望“一切都是老子说了算”。但是,正如一首歌中所唱到的“没有一个人能独自成功”。管理者过于强势,必然会挫败团队积极性的发挥;管理者过于突出自我,必然会引起团队的离心离德,甚至反对和反叛。其世界怎能不越走越窄呢?

如有时说工作压力大,便忍不住说“我烦死了!”这时,我便一念返照,问:“说‘烦死了’的是谁?”有时与人处理不好关系,忍不住要说:“我气死了!”就立即反问:“那个气死了的‘我’是谁?”这样一来,不仅工作中的烦恼越来越少,人际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少,管理团队也越来越顺利了。

永远都是自己的错

不管面对什么外境,在你自己身上找原因,这恰恰是一个非常乐观、非常积极、非常可行的人生观。比较总是在客观环境里去找原因,这显然是更加积极,而不是消极;更加主动而不是被动;更加有希望而不是无奈。为什么说有希望呢?你开始改变自己的时候,你会发现你生活的世界改变了,你遇到的人改变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人要有忧患意识”,即要有“危机意识”。一个企业没有危机意识,迟早会垮台,对于个人来说,如果没有危机意识,必然遭到不可测的横逆。未来是不可预测的,而人也不是天天走好运的,正因为这样,我们才要有危机意识,在心理上及实际作为上有所准备,好应付突如其来的变化。如果没有准备,不要谈应变,光是心里受到的冲击就让你手足无措。有危机意识,或许不能把问题消弭,但却可以把损害降低,为自己找到出路。

机遇无处不在,调整好宁静的心态,用敏锐的眼光捕捉机遇,并积极行动起来,把握好危机中的机遇,前面就是一面蔚蓝的天空。

第二篇:达道与达德大全

达道与达德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和背诵古诗《前出塞》

2、 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初步理解词句意思,比如“方策”“达”等。

3、 对《中庸》中的为政思想有初步了解,能说出“五达道”和“三达德”的具体内容,并能联系日常生活中的事例说明儒家思想对于“勇”的看法。

教学过程

一、 图片导入

1、 给学生看周文王、周武王的图片,向学生介绍“文武之政”,给学生讲一讲周文王、周武王是古代最有名的两个君主,他们非常善于管理国家。那么他们管理国家的办法是什么呢?课文就讲述这方面的内容。

2、 揭示课题

二、 诵读指导

1、 要求学生带着如下问题进入诵读:第一,你知道古人把人际关系分成几个方面吗?你知道古人最看重什么道德吗?课文提供了这些问题的答案,你在诵读中去寻找答案。

2、 读的时候要注意停顿和字音

3、 师要有范读。把正确的停顿读出来,要学生一句句跟读,然后齐读全文。齐读要多读几遍。

三、 字词句讲解和脉络梳理 (!)“文武之政”是第一段中的重点,它指的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对国家的治理。向学生讲解为什么课文中说:“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2)“五达道”与“三达德”是第二段的两个重点。 “五达道”又称“五伦”,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非常重要的内容。教学时要把“五伦”的内容讲清楚。讲解的时候,要交代每一伦所涉及的关系,要说明处理这种关系时的态度和方法。

“三达德”指的是知、仁、勇。三者分别代表了古人对于理想人格的三方面规定,即智慧、仁慈和胆量。教师在讲解时需联系孔子的话加以说明,点出理想人格三方面的内涵,结合现实生活的例子加以说明。

(3)知与行关系的三个层次是理解课文的重难点。、

4、主旨理解和联系实际

课文中讲的“五达道”与“三达德”其实是治理天下所要推广的道德规范。

(1) 对于“五达道”的理解,明白这是古人对人伦关系的描述,天下所有人都包含在这五种关系之中。

(2) 对于“三达德”的理解,明白这是古人对于理解人格的标准。辅助部分都是围绕“勇”来展开,适当讲解。讲解时需要将其与日常理解中的“勇敢”区分出来,从“三达德”相配合的角度说明古代儒家对于“勇”的认识,以矫正学生的错误理解,提升他们的品德修养。

(3) 对于“五达道”与“三达德”的理解都必须与现代生活相联系。(用提问的方式)

第三篇:12.《达道与达德》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和背诵古诗《前出塞》 ;

2、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初步理解词句意思,比如“方策”“达”等;

3、对《中庸》中的为政思想有初步了解,能说出“五达道”和“三达德”的具体内容,并能联系日常生活中的事例说明儒家思想对于“勇”的看法。

二、教学课时: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1、给学生看周文王、周武王的图片,向学生介绍“文武之政”,给学生讲一讲周文王、周武王是古代最有名的两个君主,他们非常善于管理国家。那么他们管理国家的办法是什么呢?课文就讲述这方面的内容。

2、揭示课题。

(二)、诵读指导:

1、要求学生带着如下问题进入诵读:第一,你知道古人把人际关系分成几个方面吗?你知道古人最看重什么道德吗?课文提供了这些问题的答案,你在诵读中去寻找答案。

2、读的时候要注意停顿和字音

3、师要有范读。把正确的停顿读出来,要学生一句句跟读,然后齐读全文。齐读要多读几遍。

(三)、字词句讲解和脉络梳理:

(1)“文武之政”是第一段中的重点,它指的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对国家的治理。向学生讲解为什么课文中说:“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2)“五达道”与“三达德”是第二段的两个重点。

“五达道”又称“五伦”,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非常重要的内容。教学时要把“五伦”的内容讲清楚。讲解的时候,要交代每一伦所涉及的关系,要说明处理这种关系时的态度和方法。

“三达德”指的是知、仁、勇。三者分别代表了古人对于理想人格的三方面规定,即智慧、仁慈和胆量。教师在讲解时需联系孔子的话加以说明,点出理想人格三方面的内涵,结合现实生活的例子加以说明。 (3)知与行关系的三个层次是理解课文的重难点。、

4、主旨理解和联系实际

课文中讲的“五达道”与“三达德”其实是治理天下所要推广的道德规范。 (1)对于“五达道”的理解,明白这是古人对人伦关系的描述,天下所有人都包含在这五种关系之中。

(2)对于“三达德”的理解,明白这是古人对于理解人格的标准。辅助部分都是围绕“勇”来展开,适当讲解。讲解时需要将其与日常理解中的“勇敢”区分出来,从“三达德”相配合的角度说明古代儒家对于“勇”的认识,以矫正学生的错误理解,提升他们的品德修养。

(3)对于“五达道”与“三达德”的理解都必须与现代生活相联系。(用提问的方式)

第四篇:孔子的为师之道与班主任工作

从《论语》中发现孔子不仅是一名优秀的教育家,在当代看来,他更是一名优秀的班主任的典型。孔子给人的印象就像是一名学识渊博、品德高尚、言传身教、循循善诱、孜孜不倦、治班有方的班主任老师,并且从弟子对其的尊爱与评价中,我还可以看出孔子更是一名成功的、人敬人爱的、有智慧的班主任的典型。下面就从《论语》中汲取孔子为师之道对当代班主任工作的启示。

一.所传之道

1.仁:仁者爱人

如果说《论语》中有什么思想可以统率全书的话,那就是“仁”。孔子是把“仁”作为士君子最根本的道德规范来要求的,而“仁”的核心内容是“爱人”,用最真挚的感情去关心他人、爱护他人。从政治上来讲,“仁”就是能够勤政爱民,孔子希望为政者能够“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达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和谐社会。

孔子和弟子之间那种亲密融洽充满爱意与互敬的情境为我们当今的班主任诠释了“仁者爱人”的治班根本。

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爱学生”当然是其职责的根本。 被誉为“班主任中的军事家”的万玮: “在学生工作中,如果说一定有什么东西是永恒的真理,那么爱学生应该是第一个吧。”他还特别说明:“感化、温情、慈爱仍然而且永远是教师实施教育的主流方式” 。

特级名师于漪: “你对孩子是全心全意,还是半心半意、三心二意,孩子心中清清楚楚。只有把爱播撒到学生的心中,他们心中才有你的位置。” 2.礼:如何爱人

中国自古追求“礼仪之邦”。春秋时期,社会**,周代严格有序的礼制被破坏,孔子试图通过“礼”的恢复来维系社会成员之间的秩序,孔子称:“礼,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也。”礼即现在的“法”,或制度,规范。礼的作用就是让我们如何更好地去爱人。

一个健全的班集体是由班主任、班级任课教师和全班学生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和任务,按照一定的工作计划和要求,齐心协力逐步建设形成的。

一个健全的班集体应具备以下基本特征: 1.有共同的奋斗目标和为达目标的共同活动; 2.有健全的组织机构和强有力的领导核心;

第 1 页 共 4 页 3.有严格的规章制度与组织纪律; 4.有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5.有团结友爱和谐的人际关系。”

班集体也要有“班规”。这“班规”,就相当于孔子所提倡的“礼”。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 “礼”是一门大学问。同样地,如何设立行之有效的班级常规对于班主任老师来说也是一门大学问。

所以通过以上阐述,我们知道:班主任管理班级要在“仁”的基础上实行“礼”的规范才能够和谐友爱,班主任要在爱学生的前提下通过建立一些合理有序的班规来要求同学们“克己复礼”,从而实现班集体“天下归仁”的局面。

二.所授之业

众所周知,教育内容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条件,我们知道孔子一生追求“仁政”,“仁”是他一以贯之的思想,孔子对弟子的教育目的当然是培养一批能够经世致用匡扶正业的“志士仁人”“成人君子”,正如他的学生曾子所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所以为了实现这个教育目的,孔子建构了十分丰富、完整、合理的培养理想人格的教育内容体系。根据《论语》的记述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概括孔子的教育内容,即他的所授之业。 1.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孔子弟子中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孔子想培养的是文武兼备,六艺兼习,多才多艺的治国兴邦之人才。 2.文、行、忠、信

(1)文(文献):主要是指《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历代文化典籍,这是智育方面的教学内容;

(2)行(品行)忠(忠诚)信(信实):实际就是德育方面的教学内容。

孔子主张“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他主张把道德教育放在人才培养的首位。但在教育的过程中,实际是德育智育一起的,不分的,二者互动共进在同一教学过程之中。 (3)孔子德意门生: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言语:宰我、子贡。 政事:冉有、季路。

第 2 页 共 4 页 文学:子游、子夏。”

以上可以看出:孔子教育内容广泛多面,都是为培养能够治国安邦的“志士仁人”“成人君子”的教育目的而服务的,都是为实现贤人为政的最终理想而设定的。

在现实课堂中,科任老师主要是以给学生传授本学科知识为主,而只有班主任才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对学生全面负责”是班主任的任务和职责所在。《教师学与教学论•班主任》篇中说:“中学班主任的基本任务是按照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开展班级工作,全面教育、管理、指导学生,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体魄健康的公民。”“中学班主任的基本职责是组织和培养良好的班集体,对全班每个学生在德、智、体、美等几个方面的发展全面负责。” 当然这个“对学生全面负责”的任务和职责归根结底是由“班主任”之定义所规定的,“班主任”就是对我国学校中全面负责一个班级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健康和生活等工作的教师的总称。

三.解惑之法

孔子育人一视同仁,公平礼待,来者不拒,打破了以往“学在官府”“礼不下庶人”的等级教育制度,是划时代的进步。其实“有教无类”的思想也是源于孔子之“仁者爱人”,正是因为孔子主张爱一切人,所以体现在他的教育思想上就是公平的对待每一个人,也正是由于这种“公平”,才使孔子和其弟子亲密无间,和谐融洽,在此基础上他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使其弟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践行着仁德。

1.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的榜样法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所以孔子总是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正己正人,以身立教。不仅注重言教,更注重身教。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易中天在百家讲坛上说:“何谓大师?‘大’是指有容乃大,兼收并容。‘师’是指可法曰师。”孔子当之无愧为这样的“大师”。他要求学生谦虚谨慎,克己自省,他自己凡事就反躬诸己。他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孔子为我们很好地诠释了人民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和使命。而班主任老师作为一个班级的管理者,更要做好为人师表、以身作则的表率,成为学生行为的榜样。 2.因材施教法

第 3 页 共 4 页 孔子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个成功运用地因材施教的伟大教育家,他善于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不同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和教学。朱熹说:“孔子教人,各因其材。”于是教育界有了“因材施教”的名言。孔子承认学生在个性与才能上的差异,他通常用观察法和交谈法了解他的学生,正如他所言:“听其言而观其行。”

在校老师中,班主任老师跟学生接触最多,较其他老师更应该很好地学习和运用这种因材施教法,对班级里不同的学生,针对其不同的特点适时进行不同角度的教育和鼓励,这样才能有效为学生全面负责,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孔子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语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班主任应该有这样的智慧,做这样的智者。 3.启发诱导法

孔子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倡并运用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的教育家,孔子的启发诱导、循循善诱比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早几十年。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提倡把握教育的最佳时机,当学生思考问题已有所得,想表达而又表达不清楚时,教师再给以及时的启发,这样才能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而我们班主任老师在教导学生、为学生做思想工作时,正是要学习这种启发诱导的方法,不仅要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还要善于通过生活中的事物对学生循循善诱、启发诱导,使他们更加易于接受和理解。

班主任要想治班有方,要想班级和谐有序,首先班主任要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其次要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再次要能够循循善诱以使学生“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所谓“民主”与“科学”无非是魏书生老师的以身作则、因材施教、启发诱导的育人方式的体现。前面提到过的“班主任中的军事家”万玮地《班主任兵法》中记载的与学生斗智斗勇的故事中无不体现了伟大孔子这三个典型的解惑之法。比如“鸟尽弓藏”中的以身作则、“黔驴发威”中的悉心交谈、“以德立威”中的换位思考等等。

综观以上论述可以看出,《论语》中体现的孔子的为师之道对于当代班主任工作确实有着很大的启示与指导作用。一个优秀的班主任治班需要一以贯之的仁爱,有教无类的公平,以身作则的榜样,循循善诱的教导和诲人不倦的态度。

第 4 页 共 4 页

第五篇:郑强谈当代大学生的成才之道与历史责任

我不知道为什么现在的学生怨气很重,总是埋怨自己的国家不够先进、不够开放、不够民主。在过去的一年,我率浙江大学两个博士代表团分别访问了日本和台湾。访问日本的是浙江大学医学代表团,访问一共7天时间,有两件事情想说给你们听。第一,日本的宾馆开关房门时都是采用老式的铁钥匙,几乎没有一家宾馆像中国的宾馆那样采用时髦的磁卡钥匙;洗澡间同样采用老式的水龙头,这恐怕是中国人装修时绝对不会买的;宾馆里看不到壁挂式电视,全是老式的台式机;全日本的电视频道加起来都比不过杭州一个城市的电视频道多;第二,在日本最有影响的一个电台——NHK的报道中看不到国际新闻,更看不到有关中国人民三十年来巨大变化的丝毫消息。同样地,日本民众也绝不会知道巩俐、张艺谋等所谓的中国明星。访问台湾的是浙江大学艺术代表团。同样的现象,整个台湾的电视频道也不及杭州一个城市的电视频道多。由此来看,中国在信息开放方面已经做得很好了,但这也或多或少带来了某些弊端。

我要批评一下中国电视台二十四小时滚动播出的新闻联播,有时大篇幅地报道一些极为无聊的国际新闻或是花边新闻。这些报道对国民而言是有害无利的,尤其对孩子的成长没有好处。《教育人生》是中国教育界非常推崇的一个栏目,但这么好的教育节目在杭州、合肥又有几个孩子的妈妈鼓励自己的孩子去观看呢?美国、日本等国家对国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方式就是通过电视报道让自己的国民知道自己的国家是最好的,而极少提及其他国家的优势。与此对比,也反映出中国爱国主义教育的失败。

现在我已获得了很多荣誉,比如“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长江学者”等,但我最看重的还是“浙江大学学生最喜爱的老师”这一称号。之所以这样说,就要讲到我80年代做学生、现在当教授的角色转换中产生的一种深切感受了。我想大家都已看过《高考1977》这部电影,当时这部电影在浙江大学举行首映式时我作为主要嘉宾进行致辞。这部电影拍得很好,轻而易举地激起了我对那个年代的回忆,也让我重温了那个年代大学生的艰辛。但除此之外我感受最深的还是那个年代的老师,他们都单纯地把“教书育人”作为自己一生追逐的理想,而不是像现在的名教授一样天天忙着跑项目、搞科研,把学生放到一边不予理会。现在很多关注学风的老教师对当今大学的教育捶胸顿足,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他们对现在的教风、学风不满意。恕我直言,中国近二十年来的高等教育出现了严重的偏差,其中最失败的一点便是放弃了“把培养人作为大学的根本”这一信条。 之所以会被选为“浙江大学学生最喜爱的老师”,我认为有以下三点原因:第一,要有真才实学。“真才实学”就是把自己的专业知识学得扎实,学到家。这也是我拥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长江学者”等诸多荣誉的原因。第二,要有爱生之心。这个原因在我看来是最重要的,我觉得当代中国很多大牌教授都在忙着搞“863”、“973”等项目而乐此不疲,却忽略了作为一名老师最起码的教学工作,这种现象说轻一点是丧失了职业操守,说重一点就是没有良心。相反地,我可能就是比他们花在学生身上的精力要多一些,会主动去关爱学生。比如当得知某个学生的妈妈得了重病而在黑龙江找不到好医生的时候,我会把他的妈妈接到杭州来,找院士、医学家给她会诊;西部的同学春节买不到票时,我会给他买卧铺票;包括我的女博士的婚姻大事我都会竭力帮她解决。同时如若学生犯了错误,我会像他们的父亲一样对其进行严厉的批评,以此来点拨学生的成长。第三,要有沟通的本领。恕我直言,现在有一些大学教授在沟通能力方面甚至比不上幼儿园的老师。“教授”一词,我认为一是教,二是传道。现在全国都在流行一种说法,就是“让大学教授上课”。这种提法听起来很好,但却不一定科学,因为现在很多大学评定教授的首要条件是做了什么项目、拿了教育部的什么课题或是发表了多少篇文章,但把教书育人特别是课堂授课的效果作为评定教授的条件的大学则少之又少,更有甚者不上课便当了教授的也大有人在。所以很多大学教授的授课水平、与学生的沟通能力都或多或少地下降了,比不过上课上得好的副教授,甚至比不过上课上得好的讲师。因此“让大学教授上课”的科学提法应该是:大学应该回归“本源”,把上课效果的好坏作为评选教授的最重要条件;要让上课上得好的老师讲课,当然如果是教授的话就更好了。

同学们,送你们一句话:要如热爱自己的生命一般去热爱自己的专业。不要认为法律、金融、贸易才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值得追求的职业方向,其实专业没有好坏之分,我们在大学里应该努力去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形成自己的特色优势。我现在已经是全国二十几所大学的兼职教授,也包括厦门大学。最近当厦门大学再次恳请我去做一个演讲的同时,向我提出了一个要求:要把易中天教授请出来和我同台演讲。当时我开玩笑地说要他们爱护自己的易中天教授。玩笑之余我也把自己和易中天教授的优缺点进行了一下比较,用来阐释我的“非对称思想”。所谓的“非对称思想”即取博弈双方的优势依次进行比较,追求非对称的发展成才之路。

先由书法讲起。我曾应邀为杭州移动公司总裁写过一幅书法,想到当下很多企业赚了学生诸多昧心钱,于是便写了“悟道”二字,不过那位总裁还是若有所思地接受了。这些老板在我面前之所以恭敬得像我的学生一般,是因为我在有钱人及当官的人面前从不说钱说官,而说知识。由此我联想到当今很多大学生不懂得“非对称优势”,在求职时面对企业缺乏自信,不清楚自己走向社会要依靠什么生存。作为中国创业教育协会的副主席,我认为大学生找工作不需要所谓的培训,关键在于树立自信心,要懂得依靠自己的专业知识在社会上立足。

书法之后,再谈艺术。我现在一切的成功都来源于“非对称思想”和《动物世界》的启发。我总觉得一个男人必定在经历过诸多的痛苦乃至不幸之后才会真正变得成熟。拿我自己来说,由于之前跳舞受挫,我精心学习了声乐。在浙江大学“宝来杯”歌咏比赛中,我以高分子学教授的身份在众多专业选手中脱颖而出,成功摘得了桂冠。无独有偶,生活中的一些小细节使我萌生了为当代大学生写一首真正属于自己的军训之歌的想法,皇天不负有心人,最后我真的写成了这首以“谁说我们不像当兵的模样,谁说我们没有当兵的形象。我们就像当兵的模样,我们就有当兵的形象”为灵魂的军训之歌。

讲完艺术,再谈谈体育吧。我是“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CUBA)”的新任主席,同时我也很喜欢兵乓球,是浙江大学的乒协主席。

当然,我也懂得在“品三国”等诸多文科知识方面我还是与易中天教授有很大差距的,毕竟我的研究领域不在文科方面。我在书法、文艺等多方面与易中天教授的比较并不是想证明谁更加强大,更无意贬低或是伤害易中天老师,而只是为了更好地阐释我的“非对称思想”,希望大家能够明白这一点。

接下来我想讲的是:天性是当代大学生创新的源泉。去年我在杭州做报告时曾讲到“孩子的天性需要被保护”。最近社会上大力倡导人们去关注并加强学前教育,“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等口号也大为流传,从而促使整个学习过程的向前推移,但诸如学生择校已从幼儿园开始、强调胎教等社会现象在我看来是不科学的。学前教育,顾名思义就是强调孩子在“学”之前不能“学”,不然就无所谓“学前”了。

在浙大,男女生比例接近7:3,但去年学校评选“十佳大学生”,十个候选人中只有1个男生,而且还是我力荐的。现在大学生谈恋爱分手时要死要活的很多都是男生,研究生奖学金获得者80%是女生······这些例子告诉我们中国的教育严重伤害了中国男人的自尊心和责任感,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男生的天性。女孩要学会爱护身边的男孩,不要让他们丧失作为男人的自尊与自信,历史告诉我们中国男孩的不自信、不勇敢,造成了难以抵御外族入侵的历史悲剧,最后伤害的还是女孩。而女孩越纯洁、越保持本性则越自然,保持美丽的时间也越长,过早经历复杂的情感、丧失自己的天性就意味着性早熟。

其实很多中国人不是输在起跑线上,而是输在高考以后的人生道路上。不要因未能进入名校而沮丧,而要为能够进入安徽大学而感到由衷的骄傲,因为我觉得学生高考分数越高则意味着进入大学之前遭受的摧残越深。每年浙江大学新生入学的时候,5000多名本科生就有约16000至18000位家长陪同参加开学典礼,而参加毕业典礼的家长却不足500人。中国家长如此关注孩子的入学,却很少在乎他们的毕业典礼。而在国外连总统都要参加女儿的毕业典礼,推迟召开国务会议。经商的老板都知道生产的产品在即将出厂时要进行严格的检验,而中国的家长却不关心孩子大学毕业以后的道路,以为把孩子送进大学就万事大吉了,这反映出中国一种不正确的文化取向。去年美国杂志《Science》刊登了一篇文章,以浙江大学为例专门描述了中国大学豪华而先进的研究设备,好比黄浦江边、长安街上行驶着的奔驰和宝马。由此来看中国人得不到“诺贝尔奖”并非因为中国大学的研究条件差,应该更多地去思考中国教育本身存在的诸多弊端。

中国大学前的教育情况是:很多中国学生几乎拿遍了世界上数学、物理、生物、计算机等多种科目的冠军,尤以数学突出。但遗憾的是他们中的很多人在进入大学后就变得默默无闻、消逝在欢呼声和掌声中了。当下中国在数学领域只居世界二流,国内从未产生过“菲尔兹奖(The International Medals for Outstanding Discoveries in Mathematics)”。另外,中国人在得不到“诺贝尔奖”的同时,却频频宣传一些美籍、英籍华裔诺贝尔奖获得者,这对中国的教育和民众毫无用处,因为中国的民众对这般苍白的宣传已经缺乏了判断力。再看邻国日本,与钱永健(美籍华裔诺贝尔奖获得者)同时获得“诺贝尔奖”的就有4位,且其中两位都是华裔,从而使日本“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数量达到16位。据说其中一位80岁的“诺贝尔奖”得主在获奖的前50年从未踏出过国门一步,这让我联想到当今中国大学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潮流——国际交流。

在中国,似乎国际交流已成为评价大学质量的一项重要标准,似乎只有说一口流利的外语才算一名优秀的大学教师。我觉得中国的外语教育已走向歧途,把外语提高到了无以复加的地位。更有甚者说不会外语就是文盲,我看说这话的人才是真正的文盲。在中国过分强调一个人的外语口语水平,而把阅读和理解水平放在其次,这在日本正好相反。我并非认为外语教育不重要,而只是想强调外语只是学习的一种工具,不是体现个人水平的标志。美国学生把全部精力都用于做调查研究了,很少学习外语;而中国学生则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外语,在实践中就落后于人了。

与中国相比,日本无论是在科学研究领域还是在体育领域都更为优秀。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也对此进行了诸多思考。我当年留学日本时,看到幼儿园中的小朋友们脱掉鞋袜在冰冷的雪地里走,却没有一位妈妈因此而责怪幼儿园,这在中国是不敢想象的。让我们再来看一种现象:在中国,每天城市中很多著名的幼儿园、小学、中学门口一到放学时间就车水马龙、门庭若市了;而在日本却很少看到家长接送孩子的现象,因为在日本小孩子的心中这样做是要被人嘲笑的。我想说的是家长接送本不是孩子的需求,而是中国民众历来自私情感诉求的充分体现。这是教育的非正常状态,需要我们思考中国文化教育的弊端,但与体制无关。

再看中国高校的大学生。现在很多毕业的大学生既无知又无良知地抱怨国家没给自己提供机会,但我要告诉这些人大连有太多的日本人,北京、青岛有太多的韩国人,杭州、义乌有太多的中东人……全世界都来中国寻找机会,我们没有理由抱怨自己没有机会。事实上找不到工作是假象,艰苦的工作不愿做、享受的工作找不到才是真相。我要告诫当代的大学生,只有在自己受教育的过程中努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离开大学后才会收获美丽的人生。

中国现在出现了号称“2+5+2”的“教育垄断同盟”(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旨在建立所谓世界公认的一流大学。我在浙江大学高分子系做了十年系主任,每年考入高分子系前3名、前5名甚至前8名的研究生都来自很普通的大学,而很少有这些名校的学生。在高考到考研3年半的时间里,当人与人之间再次进行博弈时,昔日的赢家却赢不了对方。我觉得非一流大学的学生以后的发展并不一定比名校的学生差,你们要相信自己的大学有能力培养出高水平的人才,坚定自己的信念,为自己的人生努力奋斗。

最近网上在传播我的一个语录:让孩子学钢琴、学外语、学画画、学计算机等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当今世界上单位密度和绝对密度学钢琴最多的国家都是中国,相反地,中国的钢琴音乐会听众却最少。有些家长认为逼孩子学这些就是在贯彻素质教育,岂不知一个人是否诚实、是否能够承受苦难才是衡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和独立人格的最重要标准。由此看来教育的精髓是什么值得国人深思,并且我认为在当下中国有必要重新树立教育的精神。

萨科齐的善变体现了法国文化的特点和法国人自由浪漫的个性。法国人对豪华别墅、奔驰、宝马等话题没有任何兴趣,而只是喜欢品着葡萄酒与你谈论是否去过卢浮宫,是否看过巴黎圣母院。这说明在法国人的心目中,文化传承要远高于物质享受。我在复旦大学演讲时说东方明珠塔只是一堆水泥的堆砌而没有文化底蕴在里面,农民工上去之前是农民工,下来之后依然是农民工,文化修养丝毫没有增加。同样地,我认为杭州西湖也是没有文化底蕴的,这也是杭州人申请渴望将西湖作为世界文化遗产而终不如愿的原因所在。中国人对于自然风光的享受是十分贪婪的,许多农民企业家在门前搞花园、草坪等人造自然风景,而不是像丰田公司那样建设一个企业发展的博物馆,这是我们民族缺乏文化修养的典型标志之一。 杭州有一座以大学命名的天桥——浙江工商大学大桥,是由于一对博士情侣在此处被撞伤后,政府迫于学生游行的压力而修建的。我不禁要问为什么撞到农门工时没有大学生组织游行呢?原因就在于当今大学生自以为是,没有真正的社会责任感。一个人只有把家庭、把社会、把整个民族的利益提高到比自己的利益更高的位置时才算真的有良知、有责任感、有品位,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修炼成功。只有当中国大学生开始关心社会最底层人民的生活、对他人的尊重达到甚至超过对自己的尊重时,中国才有可能步入真正文明的社会。同时,中国人在面对“付出艰辛的劳动去做事”和“简单且舒服地去做事”两种选择时,一般都会选择后者。由此看出当代的中国需要有知识的人站出来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去教育学生在年轻的时候要多奋斗,而不是一味地索取。

超市里许多家长怕孩子累着而把他们习惯性地放在手推车上;中国的研究生做论文时要考察实验路线,以此来避免麻烦,选择捷径;街上开奔驰、宝马的人随意抢道;大学生排队打饭时,看到外班同学插队就口出恶语,看到同班同学插队就把饭盒递过去……这些文化现象反映出国人品格的根本变化,我们不得不承认当代的中国人缺少一种信仰。清代著名思想家龚自珍曾说:“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任何一个国家的成员只有对本国的历史略有所知才能称其为国民。面对我们的先人及历史,我们应当心怀感激之情和敬畏之心,任何轻慢的言论都是浅薄和无耻的。

纵观中国的近代史可知,清朝的覆灭不是因为当时清政府财政匮乏,而恰恰是因为太过富庶。1840年,当时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将近三分之一,远超过美、英、日等国,但奢侈糜烂的生活使得清政府不堪一击,主权与领土相继丧失,民不聊生。近代中国的屈辱导致了以孙中山为首的、集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和民主爱国思想于一体的一批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觉醒,推翻了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建立了中华民国,但很快就覆灭了。蒋介石上台后,推翻了“联俄联共”的政策,对共产党赶尽杀绝。共产党在经历了一系列挫折进而醒悟后,在南昌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但起义并不顺利,陈毅、朱德相继败逃广东,毛泽东也辗转上了井冈山。革命女英雄伍若兰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仍旧坚贞不屈;瑞金一个村子的百姓为了保护一个中国共产党党章,全部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被折磨致死的村长最后用鲜血写下“革命万岁”这几个气壮山河的血字。由此来看,对一个民族而言,信仰是多么重要!同样地,在《动物世界》中仍旧可以看到这样的例子:非洲野牛在迁徙的过程中,总要有几十头公牛为了种族的繁衍,在队伍的最后与前来觅食的食肉动物拼死抵抗,直至耗尽生命的最后一丝力气;大马哈鱼为了种族的繁衍,可以冒着被吃掉的危险逆流而上,产完卵后就死去了。连动物都知道为了种族的繁衍要挺身而出,当下我们中华民族多么需要先人那种为了民族解放事业而献身、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惧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

以小泉纯一郎为代表的日本历任首相参拜靖国神社是一场有预谋的政治游戏,是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的集体行动,这不是我们浅薄的思想可以理解的。其实他们道个歉就可以得到邻国的宽容以及宽松的经济和外交环境,但他们绝不会这样做,因为这样得到的利益远远不能弥补一个岛国民族的忧患意识,一旦妥协是要灭国的,他们需要延续自己的民族精神。我要告诉当代的大学生,“不尊重自己的先人而去指责对手尊敬自己的祖宗”的行为是浅薄的。日本人不怕我们游行,他们最怕看到的是中国的大学生真正从内心深处崇敬并缅怀自己的先人,到那时日本民族才会真正敬畏我们当代的中国后生。

振兴中华,从我做起。面对社会的种种弊端,我们在失望之余应该懂得,一个民族是一点一点进步起来的,如若我们每个人不能为民族的复兴承担一点责任,那这个民族将永远无望。不得不承认我们每个人的心都很浮躁,这是中国民族教育的失败导致的,我们只看到了其他民族的优点而过分夸大了本民族的缺点,这一点与日本民族截然不同。振兴中华需要我们去学习先人“抛头颅、洒热血”的奉献精神,这是金钱所无法取代的,在我看来金钱绝不代表着一个民族的希望。

当代中国人某些方面的不足是中国民众思维和文化的不成熟导致的,很多年轻人遭受一点挫折就无法承受了。我要告诫当代的大学生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丢掉自己做人的准则,不应丢掉自己肩负的责任,更不应轻易改变自己的政治信仰。不要以为绚丽的风光就是我们民族强盛的标志,不要以为高楼大厦就代表着我们国家的富有,也不要以为此刻的奢靡就是我们大学生应当追求的生活。只有把目光放到西部那些贫困的地方,生活在东部富裕地区的大学生们才知道还有如此多的责任要去担当。此刻我们有责任与中国的老百姓共同抵抗通货膨胀带来的压力,我们是人民的儿子,我们没有理由向人民索取什么,而只有理由多为人民分担些苦难。

当前世界上的很多乱象都是有内幕的,因此我要告诫当下中国的大学生不应被外国媒体的某些不负责任的言论所迷惑,能够保证中国不断发展的体制就是当代大学生应当支持和选择的,要知道中国的安定团结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一个民族共同的精神文化共识是极为重要的,韩国和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要得益于汉城奥运会和东京奥运会给他们留下的强大的精神文化遗产,如汉城奥运会的主题曲《手牵手》至今仍旧在韩国民众中广为流传,展现了韩国精神文化强大的凝聚力。反观中国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过去还不到三年,可谁还会去饶有兴趣地哼唱《我和你》呢?济南空军战斗机驾驶员冯思广2010年在一次执行任务时飞机出现故障,为最大限度地保障地面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他错过了跳伞的最佳时机,最后壮烈牺牲。英雄感人,其妻亦感人。他的未婚妻田文君,在追悼会上两次长时间的行礼,第一次是请司令员见证他们的婚礼,第二次则是向已逝的英雄保证替他照顾好年迈多病的父母。一个民族需要田文君这样伟大的情感,需要共同的精神文化追求。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文明不仅塑造了你我个体,更塑造了我们共同的价值观和利益取向,我们不能让自己成为文化和精神上的孤魂野鬼,而要与主流意识形态保持一致。当今中国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一定要和中国广大人民的价值取向高度一致,也就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拥护自己的国家,捍卫祖国的主权和尊严。

同学们爱戴什么样的教师也应有正确的价值取向作为指导,除了崇拜学术造诣高的名教授外,更应当崇敬有高度的历史责任感、爱国家、爱民族、爱学生的教师。真正一流的大学绝不在于豪华的建筑,而在于其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延续,在于其“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的树立。浙江大学的创始人、浙江大学历史上最伟大的校长、浙江大学“求是”校训的倡导者、伟大的气象学家、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教育家竺可桢是蒋氏父子极为尊敬的,1949年竺可桢并没有随国民党一同前往台湾,而只是说了一句话:“我要跟新的中国在一起!”因此我想说的是大学教授做官让人羡慕,校长进入国家的领导层地位固然显赫,但我们更不应该忘却、更应该崇敬的是,大学的创立者和大学精神的倡导者对一个大学的发展所做出的历史功绩及其留给后人的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最后我想对同学们以后的生活提两点建议:一是不要畏惧磨难。我现在的成功得益于在大学毕业后那三年不能唱歌、不能跳舞、不能逛商场的艰辛的山沟生活。每天晚上去实验室,把大学期间做的笔记重新整理一遍,发现其中的错误与不足。我也就是在那段时间奠定了自己扎实的专业知识,到如今在专业知识上能超越我的人没有多少。因此,我要用自己亲身的成长经历告诉大家,人生的成功在于后天的不断努力,不要过早断定谁是人才。有没有前途在于自身能不能不断努力,在于遇到困难能不能扛得住;二是要孝敬父母。凡是不孝敬自己父母的人说爱党、爱国都是虚伪的,连报答养育之恩的本能都做不到的人绝对不值得信任。我告诫大家当父母还在世的时候要多尽孝心,要学会感恩。

在大学,要学会自省,要多去领悟不同的精神和思想;要有成长中的理想,应不断思考上大学究竟是为了什么,毕业后可以为自己、为父母做些什么;要有充沛的情感,体现在对祖国、对人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今天特别强调情感,所以我想以一幅感情饱满的画结束今天的演讲。这就是感动中国20年的、罗中立老师的名作——“父亲”。这幅画之所以感动人,在于其对人性的洞察以及对生命的动情。当年罗中立老师去阿坝采风时,看见一个蹲在大粪旁边的老农,虽然这位老农在喝一碗很不干净的水,但罗中立并没有因此而嫌弃他,反而被老农饱经沧桑的脸所吸引,于是成就了这幅伟大的作品。我想这画中的人物就是中国伟大的男人形象,是中国伟大的父亲形象,是中华民族扛得住的缩影。

今天是即兴演讲,里面肯定有很多瑕疵甚至偏颇之处,希望大家能够谅解。当我们期盼的第一艘航空母舰——“施琅”号即将下水时,当我们得知“歼20”再次飞向蓝天时,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应该以身处中华民族这一伟大复兴的历史时刻而感到由衷的自豪。与此同时我也要告诉你们:“做一名安徽大学的学生,做一名当代的中国人,是极为幸福的!”

上一篇:带五的成语范文下一篇:钓鲫鱼饵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