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齐治平之道与当代职校校长的道德修养

2024-04-10

修齐治平之道与当代职校校长的道德修养(精选7篇)

篇1:修齐治平之道与当代职校校长的道德修养

上《大学之道与中国人的修养》有感

还记得上中学时,我们经常要背一些文学常识,其中就包括:“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以前,我对于《大学》的了解,也就仅止于此。在短短几周对《大学之道与中国人的修养》这门课程的学习后,我开始真正接触《大学》,也慢慢体会到了大学之道对于我们的意义。

有很多人觉得,这些经典都是讲一些大道理,晦涩难懂,觉得没意思。说实话,我一开始也是这种感觉,可是,在老师的引导下,慢慢地,我发觉其实读经典,也不失为一种反省自己、认识世界的捷径。其中的每句话、每个字,都是金玉良言,都是千百年古老文化的积淀,是经得起反复检验和实践的。与此同时,对于经典的理解,不同的阅历、不同的环境的人,会有着不同的见解。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的领悟也会变得愈发的深刻。

《大学》之中所包含的人生道理不胜枚举,在此,我就其中的一点——“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只为自谦。”来谈谈自己的理解。

所谓使自己意念诚实,就是说不要自欺。要像憎恶腐臭的气味一样,要想爱好美好的容貌一样,这就是说自己不亏心。不自欺、不亏心,也就是说,凡事要 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做一个有良心的中国人。

我曾经在网上看到过这么一句话:人的一生,就是自欺、欺人、被人欺。看完这句话真是让人觉得可气、又可悲。气的是我们的人生被说得这么的没有价值、没有意义;悲的是这恰恰道出了现在大多数人的生活状态。我们的生活已经被“假”包围了。数字、报告造假正玷污着智商;食品、药品造假正玷污着生命;学历、学术造假正玷污着文化!我们的生活更被“不安”笼罩着。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在良心与欲望挣扎中,很多人都迷失了自我。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要想做一个有良心的人,不自欺,不欺人,恐怕也只有为数不多的人才能做到吧。

我第一个想到的是冯根生。冯根生是青春宝集团的董事长。他最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我只是凭良心。冯根生的“良心”,是从一开始经商就培养起来的,因此在他的生命中根深蒂固,让他一辈子讲“良心”。冯根生14岁那年小学毕业,进了胡庆余堂做学徒,成了胡庆余堂的“关门弟子”。胡庆余堂,是清末著名红顶商人胡雪岩集巨匠、模江南庭院风格、耗白银三十万两与1874年创立的,他广纳名医和传统良方,以济世救人为宗旨。治病救人,是来不得半点马虎和虚假的,需要从业人员具有极高的职业道德,因此,胡庆余堂对职业道德的教育近乎苛刻。曾经有一个留美经济学博士,带着先进的理念和学问来到青春宝,激情洋溢地向冯根生“指点江山”,盛言如今已经是WTO时代,市场风云变幻,要生存下来,必须懂得游戏规则云云。言论极其漂亮,附带不少崭新名词,言罢得意洋洋。冯根生没有多言,只淡淡问了一句,请问:“到底什么才‘游戏规则’呢?”博士闻言,面红语塞。冯根生对他说:“我在胡庆余堂学到的生意经有六条,第一戒欺,第二诚信,第三不得以次充好,第四不得以假乱真,第五童叟无欺,第六真不二价。这就是我所理解的‘游戏规则’”。

冯根生说的胡庆余堂的六条生意经,无论是戒欺、诚信、不得以次充好、不得以假乱真,还是童叟无欺、真不二价,无一不是在凭良心。《左传》有言曰:“一时之强弱在力,千古之胜负在理。”对于屹立于制药与保健品行业三十多年不倒的青春宝集团来说,冯根生成功很简单,就如他自己所说的一样,“我只是凭良心”。

陶行知曾说,“千教万教教人学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法国作家拉伯雷说,“没有良心的人等于一无所有”;俞敏洪也说,“就本人而言,我觉得只要有两样东西在心中,我就能成就自己的人生。第一样叫做理想。第二样叫做良心。什么叫做良心呢?就是要做好事,要做对得起自己对得起别人的事情,要有和别人分享的姿态,要有愿意为别人服务的精神。有良心的人会从你具体的生活中间做的事情体现出来,而且你所做的事情一定对你的未来生命产生影响”

对于生命来说,良心就是爱,就是责任。爱在左,责任在右,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使得穿枝拂叶的人们,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又泪可落,不觉得悲凉。

篇2:修齐治平之道与当代职校校长的道德修养

“民族国家”是近代以来才兴起的一个概念,对此我们也许并不会感到陌生,它的最大的一个特征就是以一个或几个民族为主体来建构一个国家,离开“民族”来谈“民族国家”将会显得毫无意义。近现代以来,倘若要找一个最能够凸显这样一种特征的“民族国家”,那就非德意志民族莫属了,就连柏杨先生所认为的世界上最优秀的盎格鲁.撒克逊民族也与日耳曼民族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那我们就不禁要问自己了,难道我们中华民族不够优秀吗?难道我们炎黄子孙不够聪明吗?优秀,当然优秀,我敢说我们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为优秀的民族之一,因为我们的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文明能够连续起来的国家,今天的希腊人不是以前的希腊人,今天的埃及人也跟以前的古埃及人无关,仅这一点就足以说明我们民族的伟大之处。但为什么就是这样一个伟大的民族在近代以来却屡遭列强的蹂躏和欺侮,弄得我们主权全无、尊严全无呢? 如果非要找原因的话,恐怕我们每个人都能够说上几条出来,而且能够说得头头是道,跟说顺口溜一样,这正是我们国民的“极尽其所能之处”,当然这是反话了。

我承认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战以来,我们的国家经历了西方列强的洗劫与欺侮,我们的民族曾一度让我们感到失望过,但我也同样认为我们的这个民族是很有希望的,而这种希望就在于我们这一代人身上。

作为一名大学生,也许我们也曾经在美国轰炸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之后游过街,抗过议,也曾将在听说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之后示过威,游过行,也曾经热血沸腾过„„但不得不说,我们对于我们这个民族和国家还存在着诸多误解,导致很多时候我们的价值观摆在了一个错误的位置,其行为的结果必然是偏离了“常识”。因为“民富并不代表国强”,GDP并不能说明太多的问题,真正能够代表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是用科学技术与武装战斗力之间的转换力量。我们中国就目前的综合国力来讲,也只能称得上是政治大国、经济大国,强国的队伍里是没有我们的。

所以,每当听到类似这样的话时,总是会让人感到很揪心,试想如果我们当代大学生,这些高知识分子的认识水平也仅仅停留在这个层次之上,那我们的国家还发展什么呢?

前不久,钱伟长也走了,临终之前他留给世人一问:为什么我们的大学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这个问题是很值得我们当代大学生去思索和揣摩的。因为现在的我们已经太过于急功近利了,学生希望在上第一节课之时就能知道期末考试的方式,搞社会科学的学者希望自己明天就能提出一套成体系的理论来改变世界,自然科学学者就梦想着自己如何能评上“院士”,甚至拿到诺贝尔奖,结果呢,往往是适得其反,诺贝尔奖年年都拿不到,范式的社会科学理论也提不出来,为什么?因为科学的大道上从来都是荆棘丛生,没有捷径可言。那么我们的做法算不算作是一种悲哀呢?

不管其是否悲哀,但毫无疑问,国家之富强,民族之复兴的担子已经落在了我们这一代人的身上,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是不是应该努力去做些什么以企图来改变一些东西呢?如果我们对这个不满,对那个不满,那么改变是不是就应该从自己开始做起呢? 首先,我们应该正确地去认识这个国家和民族。一直以来我们的同学都搞不清楚自己的国家处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要么过分自大,要么过分自卑,看到黑人就觉得自己很了不起,看到美国人自己就觉得低人一等,这种心态都是不正常的,也是不应该的。我们应该记住:中国是一个大国,而非强国,我们离强国之路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而且我们有这个信心!但既然我们是大国,我们的国民也理所当然应该具有大国的心胸和心态,要记得学会包容,学会尊重。

其次,学习要有全球化的视野。无论我们学习的专业是什么,我们同学搞学习、做学问都必须具备一种全球化的视野。不得不承认我们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相对于西方国家来说,起步较晚,而且学科与学科之间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就连国内的一流名牌大学也很难说在某些学科领域就能够领先于世界。所以,我们的学习需要一种开阔的视野,要注重交流,切不可闭门造车。

再次,学习要有创新精神。我们的学习大多数是缺乏这种创新精神的,我们经常喜欢处处创新,而这恰恰是缺乏创新的表现,这就好比一个新的君主推翻了旧的暴君,然后建立一个新的国家一样,国家的名字改变了,但国家机器却没有改变,因为形式的改变并不能带来实质性的改变,这样的改变又怎么能够叫做创新呢?我们应该记住:科学真正的创造性是在于它的延续性,而不在于“标新立异”。最后,学习要有责任感。人的一生无论怎么过,都逃脱不了两种责任:第一种是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第二种是对家庭对自己的责任。后者要做到的话,自己努力一下也并不是太困难,但是要做到前者不仅仅需要我们有对国家对民族的忠诚和热爱,更需要我们要有实际的行动,需要我们每一个同学有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不然21世纪民族的伟大复兴何谈?何在? 我记得小的时候,小学老师对我们讲:你们是民族的未来,国家的希望!倘若要等到若干年之后我们再拍着我们孩子的肩膀,对他们说:你们是民族的未来,国家的希望!那么我们这一代算不算是民族和历史的罪人呢?我想应该算作是。

大学生成才的道路应该说是多种多样的,但无论在将来我们会走上什么样的岗位,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我们都应该牢记我们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和肩上沉重的历史责任感。倘若我们每个同学都能够将这样的一份责任感承担起来,那么每一份这样的责任感汇聚起来就成为了我们国家和民族前进的不竭动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就从此将不会再是一句空话!当代大学生社会需要什么样的责任感

二、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社会责任感有其丰富的内涵。它要求人有崇高的理想,健全的人格;要求人勤奋学习,敬业奉献;要求人公正诚信,团结友善,关心集体,艰苦奋斗。如何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促进大学生加强自身修养,自觉培养社会责任意识,为竞争上岗,及时就业,敬业奉献,打好坚实基础。

1.用爱国情怀、民族精神,激发社会责任感。纵观历史,爱国主义历来是激励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推动人类社会历史前进的精神动力。个人的前途和命运,总是同祖国民族的兴衰荣辱戚戚相关的。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应该正确判断世界发展趋势,深入了解中国国情,深切关爱祖国的前途和命运,不负时代重托,肩负历史使命,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祖国的需要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把力量用在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上,建设祖国,报效祖国,这是社会责任感的集中而又具体的体现。

2.用崇高信念、远大理想,培养社会责任感。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精神支柱,是社会责任感的源泉和精神动力,社会责任感是实现理想的条件。理想与责任是互相联系的,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能激发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培养社会责任感就要从具体工作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在具体的活动中培养。作为一个社会的一份子,每个人既享有一定的权力,又必须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既从社会中获取,又要为社会奉献。权力与责任和义务是统一的。没有无权力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力。不讲责任和义务的思想是错误的。当代大学生只有树立伟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才能自觉的形成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使命往往是指人的历史使命,也就是人所承当的历史责任与义务。因此,它是以一定的道德应当作为基础的,每个人都使这种道德应当的承当着,每一个人都不应该逃脱自己的这种具有应当性的义务。那么这种特殊的义务,也就是历史使命的这种道德应当性来自于何处哪。每个人都是社会群体中的一分子,个人的生存与发展是依赖于这个群体的,正如法国18世纪著名政治思想家卢梭指出的那样[可参见美国人乔治。萨拜因所著的《政治学说史》一书],是社会赋予人以人的意义,是社会这一群体使人成为具有权利、自由和道德的高等生命体,由此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应该为社会的发展与繁荣尽自己应有之力,在保证社会群体的和谐与进步的同时获得自身的发展与存在所必需的各种资源。在这里,个人的发展与进步是与社会整体的发展进步密不可分的,社会既为每个人的成长提供了资源和条件,但社会本身也是需要维持驻自身的发展与存在,也是需要一定的资源消耗的,这些条件或自愿哪里来,主要是依靠社会每一个成员的付出与贡献的,因此社会与个人就形成了一种生态的互补性关系,每一个人都应该为社会整体的发展作用贡献,这对于个体来说就是个体的责任和义务了,历史使命就是这种个体对社会整体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中的最为重要的、最核心的内容,因为历史使命是直接与社会群体的存在密切相连的。

因此,作为一个人,它都必然、也必须要会具有、要承担一定的历史使命。历史使命对每一个人要求都是一样的,在这里平等的权利或义务是充分的,但这不意味着个人所具体实现义务的大小和多少是一致的,因为人与人之间存在的差异形成的人的能力、做贡献的机会、贡献的评价指标以及获得社会认可的程度都是不一样的,这就决定了每个人尽义务的程度的不同,但这种不同却绝不能说明任何人都有道的合理性去逃避这种义务和责任,因为义务是一致的。

因此,当代大学生也同样无可回避自己所必须要承担的历史使命,每一个大学生都负有同样的历史使命。那么,当代大学生无可回避的、自己必须要承担的历史使命是什么哪,就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

为什么要把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作为每一个大学生所必须要承担起来的责任和义务哪,首先,中国社会的近代历史证明了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新中国,没有社会主义的深入发展就不会有整个国家的健康与进步,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主义事业是与国家的存在与发展密不可分的,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每一个中国人所必须要支持的、拥护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与否也是与每一个人的发展、进步密不可分的,而作为民族的未来的建设者们、作为民族未来的希望,当代大学生理应义无反顾地承担起建设社会主义中国的任务,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健康发展,因此,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每一个当代大学生的共同的历史使命。其次,由于我们国家还存在民族国家这一国际政治背景之中,我们还是作为一个民族共同体存在于国家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既是中国公民,又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这就决定了我们每一个人不但承当着社会主义国家所赋予的责任和义务,还同时承担着作为中华民族一分子而被中华民族所赋予的责任和义务,即要实现民族的健康发展与独立自尊,实现这一点必须要使民族强大起来,历史证明了民族的独立与自尊是与民族的自身发展和抢大程度密不可分的,因此,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也必然是我们所必须要承担起来的历史使命,作为民族的成员、作为民族的未来的支柱、作为民族未来只希望,当代大学生必须要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作为自己必尽的历史使命。

篇3:积极统筹协调,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一、营造温馨、安全的心理氛围

良好的心理氛围, 是满足幼儿正当的心理需求, 是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是形成幼儿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因素。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健康领域要求我们创造一个温馨的人际环境, 让幼儿充分感受到亲情和关爱, 形成积极稳定的情感情绪。 用多种方式正确引导, 满足幼儿正当的心理需求, 遏制和消除畏惧、惊恐、焦虑等心理疾患, 逐步培养幼儿健康活泼、积极向上等良好的心理素质, 真正让幼儿在充满爱的心理氛围里健康成长。 在日常生活中要善于发现、及时肯定幼儿的点滴进步, 满足幼儿正当的心理需求, 使其增强自信, 从而诱导幼儿做一个性格开朗、情绪稳定、积极向上、热爱生活、活泼大方的孩子。 在幼儿园, 教师要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 用爱感化幼儿, 让幼儿知道幼儿园是一个温暖、安全的家, 消除幼儿的心理担忧, 营造一个温馨、安全的心理氛围, 让幼儿形成安全感和信赖感。

二、关注幼儿, 正确评价

《指南 》指出:幼儿的发展是一个持续、 渐进的过程, 同时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 每个幼儿在沿着相似进程发展的过程中, 各自的发展速度和到达某一水平的时间不完全相同。例:同班幼儿在老师引导下, 有的幼儿很快学会了, 有的幼儿需要一定的时间方可学会。 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过程中的个别差异, 支持和引导他们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 按照幼儿自身的速度和方式, 到达《指南》所呈现的发展“阶梯”。

细心观察幼儿, 全面了解事情的经过, 帮助孩子正确评价。

例:依依聪明乖巧, 在家里是爸爸妈妈的骄傲, 在幼儿园是个好孩子, 但那次的事情让我有点惊讶。 在区域游戏中, 孩子们正认真地游戏着, 我抬头望去, 看到依依也在看我, 见我看她, 她立即低下了头, 一只手从花花身边收了回来。 我来到她们身边, 只见两人都在游戏, 只是依依的表情有些紧张。 离园时, 我把花花叫到一边, 轻轻地问花花, 了解此事。 花花说:“依依不让我说。 ”我更奇怪了。 在我保证不告诉依依下, 花花终于说出了原因:先前在数学操作中, 依依出错了, 是我帮助她的, 还得到老师的称赞, 怕我告诉老师。 于是在区域游戏中依依教训我, 在我的腿上拧了一把, 还告诫她以后不能这样对她。 花花还说依依每次做了错事都不让别人说出来, 谁说她就对谁不客气。

依依的行为让我反思。 通过进一步的观察和分析, 我认为依依一直处在“表扬”的环境中, 导致她自我预期过高, 慢慢养成只能听表扬、不能听批评的习惯, 别人得到表扬或别人在某一方面比她强, 她就会受不了, 心理不平衡, 甚至产生偏激行为。 为了让依依走出消极心理, 不能一错再错, 需要我们用爱去感化她, 帮助依依逐步调整心态。 我及时和依依的爸爸联系、交流, 建议她的爸爸妈妈多与孩子做游戏, 从中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让孩子感到自己是被疼爱、被关注、被接纳的。 在幼儿园, 我们要及时关注并接纳依依的情绪, 老师和幼儿之间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

当依依向我们倾诉和发泄自己的感受时, 我们要正确引导, 而不是用不正当、不光彩的手段获胜, 把依依的好胜心引向积极向上的方向。 那天, 我带孩子去户外学习运球, 一个活动下来, 大多数幼儿已掌握了运球的技巧, 会边走边拍了, 只有个别孩子手脚不协调, 依依也是其中一个。 回教室时, 看到依依板着脸, 我走过去问她:“会了吗? ”“太难了, 我不想学了。 ”我笑着对她说: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 但只要不放弃, 一定会成功的。 经过我的一番话, 依依愿意尝试了。 过了几天, 依依高兴地对我说:“我会运球啦! ”依依一直认为自己比别人好, 当她比不过别人时就想放弃。 这时, 教师适当地指出她的长处和短处, 使其明白人人都有长处和短处, 不能以“一把尺”衡量孩子。

三、聆听幼儿, 守望童年

著名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建议教师要认真聆听孩子心声, 要走入儿童的世界, 站在儿童的角度换位思考, 老师对待幼儿尤其是那些有问题的幼儿, 需要更加用心。 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 错误的引导会创造出恶魔。 幼儿具有极强的可塑性, 教师要尊重幼儿, 要以“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的教育方式感化。 这次在幼教90学时培训中, 我们在观摩学员展示课堂教学时, 有一位老师上了一节《我是猫》的音乐游戏课, 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分别找了自己喜爱的角色, 并能随音乐大胆创编可爱猫、调皮猫、帅气猫和威风猫。 这位教师选材好, 适合大班年龄特点, 教学过程清晰, 充分尊重幼儿的自主表现, 从中落实了《指南》精神。 《指南》指出:当幼儿与同伴发生矛盾或冲突时, 我们要蹲下来, 倾听孩子, 提供给孩子交流的机会, 指导孩子用协商等方式解决冲突。 要提供给孩子们说话的权利, 了解矛盾根源, 当孩子不肯回答时, 我们要像公正的“法官”一样深入当事人的心里, 努力地了解事实真相, 做明智的 “引领者”, 真相大白后, 进行正确引导。

在聆听过程中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鼓励、支持和引导幼儿主动探究和学习, 时刻把握蕴含的教育契机, 让幼儿在一日生活中、在与大家交往中感知体验, 分享合作, 享受快乐。

四、结语

孩子的教育, 一句话来说就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从方方面面出发, 考虑到孩子的接受能力及孩子的个体差异, 找出对策, 引导孩子扩散思维, 放大优点, 改掉缺点。 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 教育, 一个永恒的话题, 教师要调动一切有利因素, 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孙云晓, 方奕, 著.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2]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

[3]幼儿教育.

篇4:修齐治平之道与当代职校校长的道德修养

[内容提要] 《大学》统篇旨在阐释一种修己治人之道,亦即内圣外王之道。《大学》把“修身”视为其整个道德修养体系的价值目标和根本目的,并且成为其治国平天下的逻辑起点。《大学》明确提出了两条最基本的道德修养原则,即“三纲领”说和“八条目”说,这两条道德修养原则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关键词] 修身 三纲领 八条目 治国平天下 《大学》在早期儒家典籍中可称得上是一篇结构严谨、体系完整的作品,尽管历代学者对《大学》的作者及成书年代有不同的看法,但有一点是大家认可的,那就是,历代学者都认定此书是儒家嫡传所著,是正宗的儒学作品,最能体现儒家的精神价值。《大学》作为儒家思想的经典作品,在借鉴和吸收孔孟荀思想的基础上,有目的有意识地建构了一套以“三刚八目”为核心的道德修养体系,这套道德修养体系对中国未来思想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影响。一.三纲领:对道德主体实践的指导《大学》对儒家理想人格的修为之道进行了从内到外的总结,《大学》统篇所阐释的是一种修己治人之道,亦即儒家思想一以贯之的内圣外王之道。《大学》一开始便讲“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把“修身”作为其整个道德修养体系的价值目标和根本目的,并且成为其治国平天下的逻辑出发点。具体说就是,《大学》明确提出了两条最基本的儒家道德修养思想原则,即“三纲领”说和“八条目”说,而“修身”正是《大学》“三纲八目”说的核心。这两条思想原则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三纲领之一:明明德《大学》一开篇就提出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朱熹在注释中把这三者称为“大学之纲领也。”所谓“三纲领”就是“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1] 很显然,后人认为这三点是理想人格实践的“纲领”可能是与朱熹对《大学》的重视与推崇相关联的,如果没有朱熹对《大学》的竭力推崇以及他在宋明理学上的权威性地位,“三纲领”学说就不会受到后人如此的重视。“三纲领”学说所要阐述的精神实质是和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的人学思想一脉相承的,“明明德”重在“明德”,而“德”的思想在周初时便出现了,周人“明德慎罚”、“敬德保民”的观念深刻影响了后来儒学思想对“德”观念的认识,此时“德”是指先王圣哲的政治行为或高尚的个性品德。孔子和孟子也讲“德”,但“德”的内涵已经发生了变化。其政治意义上的特征逐渐弱化而道德伦理意义上的比重则逐步加强。朱熹认为,“大学者,大人之学也。明,明之也。明德者,人之所得乎民,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敬,则有时而昏,然其本体之明,则有未尝息者。故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遂明之,以复其初也。”[2] 从朱熹对“明德”的解释来看,有两点是应该值得注意的:一是“明德”的内涵是人本来所具有的,是一种先验的理解万事万物的内在的心理状态;二是由于“明德”被个人气质或人的欲望所迷惑,这样一来,“明明德”便成为道德主体通过学习、修为努力来恢复本性的过程,个体后天的活动都是为了能找回自我、寻求本来善良的内在特性,从这里我们看到的是孟子先验的“性善论”的影子。在《大学章句》里还有一段有关于“明德”的解释。“康诰曰:‘克明德’大甲曰:‘顾9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康诰、大甲、帝典分别是从周书、商书、虞书等上古先王圣哲的典籍中概括出来的,显示出《大学》对早期儒家思想继承性的一面。这一段文字中我们要注意的是“自明”,这是理解《大学》“明明德”的关键,实际上这也是朱熹所持的观点:人固有之善性被欲望所迷惑,所以要自己来解放自己,这一过程就是所谓的“自明”。“自明”就是说要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的作用,通过积极的学习,最终达到恢复自我本性的目的,别人是无法代替你自己的,一切要靠你自己。做到“自明”的主导因素还是主体自身。这里强调了“德”这种伦理意义上的自我对道德修养的重要意义。它由周初之“德”到孔子之“德”,再到《大学》之“明明德”,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转变历程。在这一漫长的转变历程中,始终有一条以政治-伦理为思想的主线贯穿其中。“三纲领”以简明扼要的语言表明了“明明德”的先验性,给试图接受儒学思想的人以正确而深刻的价值引导,甚至我们也可以说给群体或个体一个内心的道德规定,《大学》所要做的也是给人一种“明明德”的道德设定,要恢复人之本性,就要从儒学经典中、从儒家思想中去寻找,这就是《大学》的“明明德”所昭示于我们的基本思想倾向。[!--empirenews.page--]三纲领之二:新民“三纲领”中的“新民”之“新”,旧版本作“亲民”,“亲”字有两解:一释为“爱”,“亲民”即为“爱民”;另一解为“新”,程子认为“亲,当作新”,[3] 那么,《大学》中的“新民”究为何意?为什么能够列入“三纲领”中?《大学》中有这样一段话:“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做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4]《大学》在这里所表述的“新”代表的是一种“革新”的政治作为,也就是朱熹所说的“新者,革其旧之谓也。”[5] 朱熹在解释“作新民”时说:“鼓之舞之之谓作,言振起其自新之民也。”[6] 鼓舞民众的志气,振奋民众的精神,称为“作新民”,在这里,《大学》所说的“作新民”是从政治角度来讲的,朱熹还说:“言周国虽旧,至于文王,能新其德以及于民,而始受天命也。”[7] 这是对“周虽旧邦,其命惟新”的解释。如果说“明明德”所注重的是对个体主观精神状态的一种规定或启发,那么“在新民”则涉及个体道德完善之后如何运用到群体的外用之道。由个体之善扩充至天下万民,这正是孟子由“修心”、“养性”到“仁政”思路的总结,《大学》在这里以一种更精炼的表达来说明这个原则的重要性。自春秋以来,“民本”思想成为社会发展的一股思潮,一直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无论是《管子》中提出的“以人为本”,还是《孟子》中提出的“民贵君轻”思想,都是对民众力量的一种肯定,都是呼唤对人的尊严和价值的尊重,《大学》充分借鉴吸收了早期儒家这一优秀的思想成果,把“新民”作为其“三纲领”之一,使之成为是否达到理想人格境界的评判准则和道德修养纲领。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正是由于有“新民”这一纲领性的规定,才有“八条目”中“治国、平天下”的出现,二者之间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三纲领之三:止于至善《大学》的第三条纲领是“止于至善”。“止”在这里有追求真善美的理想境界,遵循某种道德准则的含义。它始终应保持或致力于“至善”方面的道德追求和修为。“至善”显然是指一种最高的道德目标和道德境界而言,万事万物运动变化发展的最根本规律就体现为一种“至善”,实际上此处“至善”既有社会伦理意义上的道德含义,又有政治生活方面具体的行为规定,它所针对的对象既可以是一般道德个体或大多数“士”阶层,也可以是上层贵族或封建统治者,所以朱熹注解说:“止者,必至于是而不迁之意。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8]“至善”的道德境界和准则当然是最高的,是“明明德”和“亲民”二纲领的最终发展归宿,也是对二者发展的目标要求,要求在实践中把“明明德”的内在修为和“新民”的外在事功这两方面的个体主动性行为都发挥到最高点。所以朱熹又说:“盖必其有以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也。”[9]“尽天理”、“绝私欲”正是朱熹理、欲之辩的核心。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由于政治势力的干预[1][2][3]下一页[!--empirenews.page--] 以及对“人欲”的压制,人学的发展没有走上一条真正关心人、尊重人的道路,理论上的提倡与社会的现实具有极大的反差。《大学》所标榜的“至善”完全从政治统治的角度出发的,从思想上、行为上对封建知识分子进行全面控制。他们可以在“至善”道德的遮掩下,堂而皇之地要求社会各阶层人士服从于宗法统治的各种规范,谁要是脱离了“三纲领”的规定,就是“离经叛道”,这实在就是儒家思想能够成为中国两千年官方统治意识形态的根本原因之所在。通过对《大学》中“三纲领”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它们之间存在的一种递进的逻辑关系。这一关系表明了道德主体“从明明德”出发,经过“新民”的发展,最终达到“止于至善”的理想境界,这种对主体修为实践活动的规定直接引发出“内”“外”两种相联系的具体修为方式,儒家同样以逻辑发展的合理结果提出了“八条目”的具体实践之道。二.八条目:个体道德修为的具体步骤 《大学》在提出了“大学之道”即“三纲领”说之后接着又提出了“八条目”之说。一般来说,我们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作为道德的内在修为,而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道德的外在修为。修身的步骤:正心诚意和致知格物《大学》提出的“修身”途径主要是指“八条目”中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实际上可以概括为两个步骤:正心诚意和致知格物。《大学》认为,修身的起点是致知格物,《大学》对致知格物没有作过多的解释,通过历代一些学者的注疏,我们可以看出,所谓 “格物”就是指“对自然外界进行研究”的意思,“格物”、“致知”是联系紧密、层层递进的两个步骤,“格物”的逻辑结果是获得了对万事万物运行发展规律的理性认识,而这正是“致知”的内在含义。而“致知”的来源首先是个体对客观外界事物的认知,所以《大学》说:“物格而后知致。”朱熹解释说:“物格者,物理之极处无不到也。知至者,吾心之所知无不尽也。”“致,推极也。知,犹识也。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格,至也。物,犹事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10] 刻苦地研究探讨事物的道理达到穷尽的地步,从而使自己的认识也达到一个较高的层次,这是“致知”、“格物”所要达到的高度。朱熹在对“致知”、“格物”进行阐释时强调的是理想人格在“修己”时应时刻注重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学习、研究,以丰富自身的知识,以便为“诚意”、“正心”做准备,从这一点上看,朱熹的观点是符合人的一般认识规律的。没有对外界事物的研究考察就不可能获取丰富的知识,外界的万事万物是人的认识的唯一源泉,只有通过主、客观的互动才能达到真正“修己”的目的。朱熹强调的是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他注意引导人们勇于探索、善于学习的兴趣,抓住人们为修身而努力提高自身道德水平的特点,促使人们对自身及外界事物进行必要的研究。但是,从总体上来说,《大学》与早期儒家思想一样,所提倡的“格物”、“致知”主要还是侧重于社会伦理道德方面,他们的致思取向主要是放在社会生活中关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关系上,而不是放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对于自然界万物的探究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目的还是为现实政治服务的,这充分反映了儒家人学思想的政治性、伦理性特点。个体在“致知”上的“修己”功夫也多表现在仁、礼、智、信、孝悌等道德层面,服从于群体关系,其实并没有使个体得到发展和成熟,只是成为了心中的“圣经”不得随意摆脱而已。[!--empirenews.page--]“格物”、“致知”是修身的重要方式,它从社会伦理的层面丰富和限定了人们的认识范围。在修身的第一步完成之后,《大学》又逻辑地提出了“诚意”、“正心”的行为步骤。关于“正心”、“诚意”,《大学》做了详细的解释:“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8,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11] 在《大学》看来,恐惧、忧患等不良情绪深深影响着“心”发挥其正常的认识功能,因此,所谓“正心”就是摈弃外界干扰和不良情绪的影响,使“心”能正常发挥其辩知事物的功能,一句话,就是要做到专心致志、精力集中。儒家所强调的“正心”主要是指伦理道德所规定的各项行为规范,知识分子只有按儒家或正统社会所提倡的要求来做才是正当的,否则便是不正当的,这种引导人们克服私欲,削除不合理、不健康的欲望和情绪才能修身的提法表明道德主体主观努力的极端重要性,只有主观内心自觉自愿地接受道德修养的熏陶才能产生具体的行为动力。对于“诚意”,《大学》说:“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12]“欲诚其意,先致其知。”先有对社会伦理的深刻认识,才能在个体内心树立真正“修己”的诚意。“„„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13]“诚意”就是不自欺欺人,就是独善其身,就是表里如一,在精神上感到极大的满足。在通过“格物”、“致知”的步骤后,个体已经认识到事物发展的高深道理,认识到自我在社会中应注重和施行的内容,如果自己下决心追求理想人格境界,就得在心里首先设定追求目标的美好愿望,在日常行为中自觉地以理想人格的标准去要求自己。这种完全个性化的行为是萌发于个体内心,然后表现在外在具体实践中的。这里最重要的是“慎独”,何谓“慎独”?《大学》解释说:“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8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14]“慎独”所要表明的是在闲居独处、没有别人监督的情况下更要谨慎地反省自我,进行实践性道德修为,因为诚与不诚、欺与不欺,虽发于内心,但必然会表现出来。朱熹对此解释说:“独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也。言欲自修者知为善以去其恶,则当实用其力,而禁止其自欺„„不可徒苟且以殉外而为人也。然其实与不实,盖有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独知之者,故必谨之于此以审其几焉。”[15] 这实际上是提倡一种道德自律,把修己作为自我主观意识较强的一种修养行为,不完全依赖于外界条件的约束,也不自欺欺人地借修为的幌子而专做给别人看,钓名沽誉,这些都是个体修为中的大忌。这一点完全体现了《大学》的理论特点,重视内心道德的严格自律,调节自我情感,坚持所选择的修养之道。后世大儒对“慎独”都是非常看重的,明代王阳明、清代曾国藩等都对此有过精辟的见解。在现代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关系中,“慎独”仍是一条非常重要的道德要求和人生修养原则。[!--empirenews.page--]由“格物、致知”到“诚意、正心”体现的正是主体道德修养的层次,然后经由主体来加强这种内在的向最高道德境界的追求,最后落实到外在的治国平天下的层面,这种由内到外的递进式的修为之路是主体道德修养不断加强的过程,也是由观念到行动的具体实践过程,很显然这里更侧重于内心情感的实践体验。对于外在的具体实践之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同样是递进式的、渐进的过程,这一切都经由“修身”而引发。“修身”是指在心中保持一贯的良好作风,时刻注重把自我调适到社会伦理所要求的规范中来。这样一来实际上就把主观的意志力强制性地移向了能否遵循宗法礼教的规定上来,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大学》与孟子提倡的“内圣”之道的继承关系,内心道德体验的程度直接导致了“修身”效果的好坏,故而朱熹论曰:“心有不存,则无以检其身,是以君子必察乎此而敬以直之,然后此心常存而身无不修也。”[16] 心里要“上一页[1][2][3]下一页 常存”什么呢?常存的是通过“格物”、“致知”所得到的关于社会伦理方面的道德规范,这是“修身”的关键点。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修身”直接来自于道德主体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把这四项内心的道德修为做好了,“修身”的目的也就可以达到了。修身的价值目标:治国平天下我们说,“修身”既是《大学》人学思想的根本目的,同时又是《大学》“治国平天下”的出发点。由内到外、由小到大、由家到国乃至天下的实践之路是有先后顺序的。《大学》又提出了“齐家”之论:“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17] 人之感情易被一时之好恶、贵贱之情所蒙敝而不能以正当全面的眼光来看待事物,这样就很容易造成对事物的片面性理解。这一段话旨在说明“齐家”与“修身”之间的关联。从现代社会学的角度看,家庭是社会的最基本细胞,而人又是组成家庭的最基本元素,只有社会中每一个独立个体在自身的整体素质方面有了全面的提高,才能可能维系家庭的内部稳定,最终也才能保持社会的稳定,保持社会道德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从这一层面来讲,《大学》所谓的“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的理论是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的。“齐家”的重要作用要依“修身”的情况而定,“治国”必须以“齐家”为基础,为此《大学》又说:“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其机如此。„„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18]“一家作风的好坏影响了一国的兴亡大事”这种论调充分说明了“齐家”对于“治国”的重要性,因为在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中,“家”、“国”具有同质同构的特点,“家”是“国”的缩小,“国”是“家”的放大,因此,“家”、“国”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家”之不齐,“国”必将不治。实际上一人、一家的状况反映的是道德主体在日常事务中的所作所为,出发点的好坏当然会引起相关联的反映。若以良好的出发点去行事,引发的好的结果就可能多些;若以邪恶的心态去行事,那就必定引起坏的结果。《大学》强调“齐家”对“治国”的重要性目的是要引发人们对“修身”、“齐家”的重视,以便更好地做到政治伦理化与伦理政治化的稳态结合和统一。那么,“齐家”如此重要,应该如何“齐家”呢?在这一问题上,《大学》提出了“齐家”的行为准则:“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19] 孝、悌、慈这些概念都是孔、孟、荀在他们的人学理论中反复提到的,孔子的“忠恕”之道以“孝悌”为中心;孟子的“仁义”学说也以“孝悌之道”为根基。至于说“慈”也是“人性善”思想的题中应有之义。实际上孝、悌、慈作为德育教化的手段在“齐家”和“治国”中都可以运用,用在“小家”之中可以取得家庭和睦、井然有序的效果,扩而充之,在治理国家中运用起来可以使君王的形象更加完美、统治更易进行。实际上,《大学》的这一思想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时时刻刻都在发挥着其不可替代的影响和作用,这种以内制外,以德教化的做法一直是历代统治者治国之准则,这一思想的运用造成了中国社会结构中“国”“家”不分的特有的政治现象,这种传统的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对于中国正在实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来说,其负面影响不可低估。[!--empirenews.page--]“治国平天下”是儒家外用之道的最高目标,同时也是道德主体修为的最高境界,历代一些有作为的知识分子无不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宽大胸怀激励自我,追根溯源,这句至理名言正是从《大学》的“八条目”中引伸而来。《大学》有言:“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88之道也”。[20] 从《大学》的这一段话可以看出,“上”指的是君王、统治者。这样看来儒家所提倡的理想人格修为之路并非轻而易举就能实现,作为一国之君主或一国之统治者要治理好国家,在提高自身道德修 养的同时,还要对广大民众予以教诲,把“老老”、“长长”、“恤孤”作为“治国”的前提条件,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治国平天下”就有了坚实可靠的社会基础和保障,“治国平天下”的宏伟理想也才有了实现的可能。《大学》这段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与孟子所谓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之掌上”的思想有着明显的继承关系。综上所述,《大学》一书以简练而内涵丰富的语言涵盖了早期儒家人学思想的精神内涵,揭示了儒家理想人格修为的一般过程。“三纲领”引导人们注重修为目标;“八条目”指示人们修为应该怎样做。“八条目”的内容是一个由内到外、相互关联、不能任意颠倒的统一的整体,是一个穷尽内圣外王之道的思想理论体系。它以“格物”为起点,以“平天下”作为其奋斗目标。尽管《大学》中使用的这些范畴都带有浓厚的伦理色彩,但在具体的道德修养和社会道德实践中却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对调适人们的心态、稳定社会关系、保持思想上的连贯性都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朱熹如此推崇《大学》正是看到了它对稳定社会、重塑道德人格所具有的重要价值潜力。从当代社会的角度来看,《大学》一书中所阐述的某些思想观点,仍有重新认识、重新评价的必要,对于中国文化的未来发展来说,挖掘《大学》中有价值的思想内涵同样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8380字)注释:[1]《大学》第一章[2][宋]朱熹:《大学章句》,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页。[3][宋]朱熹:《大学章句》,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页。[4]《大学》第二章[5][宋]朱熹:《大学章句》,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页。[6][宋]朱熹:《大学章句》,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页。

篇5:当代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在当今中国高等教育蓬勃发展,教师法德实施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高等教育的行列,成为高校教师。但是,三尺讲台撑不下急速发展的中国社会现实,很多诱惑就在争夺着他们的注意力,分散着他们的精力。因此,如何保持教师们的教学兴趣,保障他们成长为高等教育的骨干中坚,成为教育行政部门、高等学校领导以及我们青年教师自身都必须予以极大关注的问题。

高校教师能否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综合素质。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努力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事关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大局,事关人才培养的质量,事关国家前途。本文就立足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含义,谈谈当代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问题。

一、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含义及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现状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指教师在教师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方面,自觉地按照教师道德要求所进行的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和自我提高等行为活动,以及经过努力所达到的教师道德境界。具体地说,包括两层意思:一是动态活动,即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要求所进行的学习、体验、对照、反省等心理活动和客观的实践活动;二是指静态的,已经达到的道德品质、道德情操等。师德修养的目的,就是要把作为理论形态的外在的教师道德要求,转化为教师的个人意识和内心信念,使之成为教师道德行为选择的依据,以适应培养新世纪人才的素质要求。

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是调节教师与他人、教师与集体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要求教师必须甘当人梯,具有奉献精神;具有高度负责精神;团结协作,发扬集体主义精神;严

1谨治学,具有科学求实精神。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高校教师的思想观念、尤其是职业道德意识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总体来看,教师职业道德的水平呈上升趋势,主要表现在教师的敬业精神和育人责任心增强。大多数教师具有崇高的职业理想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热爱高等教育。他们兢兢业业地工作,孜孜不倦地育人,受到社会的好评。这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现状的主流。但我们也应该看到,部分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执教思想转移,敬业精神弱化;业务不够精深,上课不够认真;只管教书,育人意识薄弱等等。高校教师的责任重大,要求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应远远高于其他职业。我认为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根本途径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师德修养的根本途径。教师良好的道德品质不是先天固有的,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进行艰苦锻炼的结果。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应从理论、实践两方面努力。

首先教师进行道德修养必须投身于社会实践。社会主义教师道德修养是以社会实践为基础的。实践是师德修养的目的和归宿;实践是检验师德修养客观效果的唯一标准。实践是师德修养水平不断提高的动力。因此,教师进行道德修养必须投身于社会实践。一要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建设中去。只有在两个文明建设中,教师道德修养才不会偏离方向,才能在人民的伟大实践中汲取营养,并得到考验和检验。二是要积极投身教育实践。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基本实践,教师道德修养中的各种矛盾都存在与教书育人的实践中。

其次,实现教师道德修养,还必须认真学习理论,以科学理论作为指导。教师道德修养离不开社会实践,特别是不能离开参加教育教

学实践。然而,要提高实践的自觉性,避免盲目性,又必须认真学习理论,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否则道德修养就会迷失方向。学习什么理论呢?

一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社会主义时代人民教师的道德修养才能有别于以往一切时代的教师道德修养,才能体现出时代性、实践性和阶级性。学习马克思理论,要认真领会和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认清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从根本上提高自己的师德觉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其二,要学好教师职业道德理论。教师职业道德理论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理论的具体体现,它是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需要和教师职业的特点出发,批判地继承了古往今来的优良的教师道德传统,科学地分析和概括了教师职业道德原则、要求和规范,并具体指明了教师道德修养的任务、途径和方法。教师进行职业道德修养,必须学习和掌握这一理论,这有助于教师们深刻了解教师道德修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明确师德修养的标准,分清教育实践中的是与非、善与恶,自觉地抵制一些消极势力的影响,从而提高遵守教师道德规范的自觉性,不断升华自己的道德境界。

三、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方法

进行师德修养,不仅要了解修养的根本途径,还必须学会掌握修养的科学方法。教师在道德修养过程中,以下方法是应该引起重视的。

方法一是做到“慎独”。意思是说,道德原则是一时一刻不能离开的,要深刻检查自己的行动,警惕是否有什么不妥的言行而自己没有看到,害怕别人对自己有什么意见而自己没有听到。因此,一个有道德的人在独自一人、无人监督时总是小心谨慎地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慎独”既是一种修养方法,又是人们在修养中所形成的一种道德感情和道德信念。它使教师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坚持按照教师道德规范去行事。

“慎独”还是一种高度自觉性的表现。一般来说,教师在集体生活中,有组织和同事们的监督,注意自己的言行还比较容易,而在无人之处,别人永远不会知道的情况下,能否严格按照道德标准去行动,就要看其道德修养水平的高低了。做到“慎独”很重要,也很不容易,要经历一个由不十分自觉到自觉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进行思想斗争和锻炼的过程。如果不能养成“慎独”的品质,在自己内心深处为不道德的东西保留一块合法的小天地,天长日久,必定危害别人,危害集体。所以,每一个教师都应该自觉地、不断锻炼和改造自己,达到“慎独”的境界。

方法二是要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严于解剖自己。道德修养离不开外部的条件和作用,但主要还是依靠自己的主观努力和高度的自觉性。因为教师道德修养的本质是教师在心灵深处进行自我认识、自我解剖、自我教育、自我斗争、自我改造和自我提高。自我教育贵在自觉,教师在进行道德修养过程中,要勇于自我批评,严于解剖自己,这是教师道德修养的根本方法之一。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谁都难免有过失。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不仅可以洗刷思想上的灰尘,还可以提高自己辨别是非、荣辱、美丑的能力,是个人成才、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条件。要使批评与自我批评取得好效果,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关系。批评是帮助别人认识和纠正错误,自我批评是认识和纠正自己的错误。它们都是认识和纠正错误的手段,相辅相成。

一方面,要勇于和善于批评。对于教育领域、社会生活中的那些违背人民利益,违背社会主义道德,违背道德规范的行为,要采取严

肃认真、与人为善的态度进行批评;在方法上要实事求是,以理服人。另一方面,要特别提倡自我批评,严于自我解剖。事实证明,一个人自我批评的自觉性高,对自己要求严,进步就快,道德修养的效果就好;反之,缺乏诚恳的自我批评,无自知之明,就会停步不前,甚至走向反方向。

道德修养中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相对而言,自我批评更重要。那么,怎么样才能更好地开展自我批评呢?

首先,对自己的思想道德提出高标准、严要求。也就是“立志”,立下决心,做一名具有高尚师德、献身教育的优秀人民教师的决心,这是攀登师德高峰的起点,也是克服师德修养过程中各种艰难险阻的精神动力。一个人民教师只要对自己的思想品德修养立下了一个高标准,那他就会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不断进步。在这方面,许多杰出前辈和优秀教师已经为我们树立了光辉榜样。

其次,要正确认识自己。也就是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有了自我认识,道德修养就有了目标和前提。当然,要正确地认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是很不容易的。

除了自我认识之外,还需要很好地听取别人的意见。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最好多问问别人,别人提的意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要抱着虚怀若谷的态度。教师要接受领导、同事的意见,也应该多接受学生的建议。学生与老师的关系很密切,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学生的注视之下。教师应该善于从学生的反馈信息中,审视自己,反思自己,寻找不足,加以改进。同时,学生的身上一些可贵的品质,教师也应该有意加以学习。

再次,要善于控制自己或“战胜自己。”道德修养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克服自己的缺点和不良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具备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因此,要从大处着眼,小处

着手,长期努力。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思想作风,是从一件一件小事上培养起来的。所以,教师的道德修养也应该从点滴做起,从小事做起,循序渐进。

篇6: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修养

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现状的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但也确实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价值取向趋于实惠,社会责任感淡薄,自我意识彰显,公德素养较差,认知与行为脱节,求职和学习目的功利化等等。大学生道德素质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复杂的。经济全球化,社会转型,网络信息社会的到来,科技革命给大学生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以及行为带来了双重影响,东西文化的交汇碰撞,加剧了大学生道德发展的矛盾性和复杂性;高校教育方面,高校道德教育存在“德育首位”名存实亡,德育目标过于理想化,教育内容的安排欠合理,德育方法单一,德育工作者队伍不稳和素质不高等问题,是大学生道德素质方面存在问题的重要原因;大学生自身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是这些问题形成的内在原因。要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水平及其道德综合素质:一要树立明确的德育新观念,确定恰当的德育目标;二要丰富和发展高校道德教育的内容;三要改进德育方法,拓宽德育渠道;四要加...教育是培养人、造就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的产生和发展依赖于一定的社会需要,它与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关系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教育的社会性质决定着教育的基本方针和学校的培养目标,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全面贯彻落实教育方针,担负起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大任务,使大学生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等学校不仅要有完备的科学技术文化知识教育体系,而且还要重视和加强德育,具有完备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思想道德修养课就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98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联合颁布的新的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意见中明确规定:思想道德修养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它体现着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宿迁学院中,就有很多关于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的案例。比如,我们小组成员唐敏她一个月内丢了四次校园卡,她的卡上面标记了班级姓名和电话号码,但是只有一个人捡到卡后打电话给她,之前还出现过有人捡到卡就跑去校园超市或者一些别的地方去刷卡消费,这是一件极其恶劣的事件,深刻的反映了这些人的思想道德修养,是有违于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正确发展方向的,唐敏时候对那位归还她卡的同学表示了深刻的感谢,那位同学像我们很好的展示了当代大学生该有的思想道德素质!做了很好的典范!思想道德修养课既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思想性,又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知识性,其内容十分丰富,包括政治修养、思想修养、道德修养、心理品质修养,美学修养,敬业修养等。其中政治修养是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核心内容,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是思想道德修养课的主要内容,而心理品质修养则是思想道德修养课的基础内容。思想道德修养课就是按照这些内容的内在联系和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规律而构成的。具体地说,思想道德修养课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适应转变,认清使命。它包括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经历了“黑色七月”的大学生带着对大学生活的理想和憧憬,步入了大学校园。然而现实中的大学及其大学生活往往与这些“骄子”心目中的大学及其大学生活有着较大的差异甚至有着强烈的反差。第一章“适应大学生活,确立新的目标”。是针对大学新生在新的生活环境和新的学习环境中所产生的失落、沮丧、苦恼、困惑及其各种矛盾,从不同角度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大学及其大学生活,迅速调整方位,积极适应大学生活。在这一章里我们通过对大学精神,大学使命,大学为青年学生成才提供的条件等的描述,揭示了大学的内涵及其接受大学教育的本质意义,以期引导大学新生珍惜大学生活,把握机遇,尽快找准成才的立足点,确立新的目标,迅速实现从中学到大学的过度。第二章“21世纪大学生的历史使命”。21世纪世界和21世纪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趋势与21世纪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个时代有着一个时代的使命,21世纪的大学生承担着迎接“两个挑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语重心长地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交给了当代中国青年,他还在北大一百周年校庆和清华九十周年校庆的讲话中对当代大学生提出了“四个统一”和“五点希望”的成才目标。这一章主要是引导当代大学生认识21世纪的世界和中国,明确历史使命,提高自身素质,不辜负党和国家、人民的重托。第三章“正确对待交往、友谊和爱情”,这一章围绕交往、友谊和爱情问题,引导大学新生正确处理同室、同班、同乡之间的交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此外,还根据各高校普遍出现的大学生恋爱低年级化的趋势,引导大学新生正确处理爱情与友谊、学业的关系,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第二,树立崇高的理想,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它包括每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这一部分是思想道德修养课的重要内容。人的本质,人生理想,人生价值,个人与社会、国家的关系等是大学生经常思考的问题。当代大学生因其生长在改革开放年代,置身于多元的文化背景中,多重价值观念的碰撞,复杂的社会现实和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使其人生选择尤为艰难。怎样使大学生正确认识人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就成为思想道德修养课的重要内容。第五章“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国家的关系”,是人生观教育的逻辑起点,只有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国家的关系,摆正自我的位置,才能正确回答人生目的、人生理想、人生价值、人生责任、人生态度、人生尊严等问题。当前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国家关系问题核心是,要从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角度说明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不仅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所应当遵循的道德原则。而且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所要遵循的道德原则。这一章从坚持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道德原则是改革开放、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价值导向的必然要求,是现代青年追求成功的必备素质三个方面说明了坚持社会主义集体主义道德原则的时代价值,具有一定的理论力度。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国家的关系,理应包括爱国主义的内容。因此,引导青年大学生认识新时期爱国主义的基本特征,做坚定的爱国者。也是这一章的内容。第六章“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包括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人生责任这四个相互关联的问题。这一章,首先介绍了科学的人生目的,这对于引导青年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面前,选择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具有重要的意义。人生态度是人生主体的精神状态,它反映着人生主体的生活基调,决定着人生主体的生活旋律,责任意识是当代人的基本素质,当代大学生在求学阶段应当具有什么样的人生责任?人生价值是人生观的核心问题,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人生价值的评价标准,对于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尤为重要。理想与信念是人生不可缺少的精神支柱,是促使人前进和奋斗的精神动力,第七章“树立崇高的理想和科学的信念”,围绕理想与信念问题,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共同理想与最高理想的关系,认识当代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规律,追求崇高的理想,树立科学的信念。此外,这一章,还针对当前的社会实际和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国际环境和国际政治斗争及其国内社会主义改革实践对人们思想的影响。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如何正确认识劳动,正确认识艰苦奋斗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及个人成才、成功中的意义,培养当代大学生崇尚劳动、艰苦创业的优良品质,也是这一章的重要内容。

第三,加强素质修养,提高道德水平。它包括第四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一章。从课程体系结构上看,第二章“21世纪大学生的历史使命”中所讲的“当代大学生应当具备的素质”是从总体上介绍21世纪大学生应当具备什么样的素质要求,而这一部分内容则是根据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文化素质的现状、特点及其存在的共性问题而设计的。第四章“学会心理调节 增进心理健康”是针对当代大学生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社会,心理压力过大,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而安排的。这一章先介绍了心理健康的含义,接着对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增进心理健康的原则与途径。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是当代大学生道德文化素质修养的重要内容,在多元文化相互碰撞的今天,思想道德修养课应当向大学生讲清楚什么是正确的审美观,什么是高尚的审美情趣。第八章“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从审美的含义、标准讲起,以引导青年学生正确认识美与丑,正确处理真善美的关系,创造美与享受美的关系,内在美和外在美的关系,使其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形成高尚的审美情趣,塑造美的人生。第九章“培养高尚的公民道德”是根据我国首次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新增加的内容,这一章从揭示公民道德建设的意义入手,追溯了公民道德的历史渊源,介绍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革命道德和世界道德文明成果,根据21世纪中国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主要内容和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提出了当代大学生应当具备的公民道德及其提高大学生公民道德水平的途径和方法。第十章“做诚实守信的大学生”也是新增加的内容。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加入WTO,迫切需要建立诚实守信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秩序,国家助学贷款的启动也迫切需要培养大学生诚实守信的品质。这一章首先介绍了诚实和谎言;守信与失信;信任与信任危机等一系列与诚信相关的概念,使大学生对诚信问题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接着分析了市场经济与诚信的关系,使大学生认识到市场经济既是法制经济,也是信用经济。最后针对当前学生的思想实际,分析了诚信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关系及其培养诚信的途径。敬业精神是成功者的必备素质,也是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第十一章“培养良好的敬业精神”,从敬业精神的含义以及现代敬业精神的核心实质谈起,阐述了敬业精神的基本要求,说明敬业精神是成功者共有的品质,是现代社会竞争取胜的重要条件,它在促进人类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当代大学生,应当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这一章还介绍了培养敬业精神的途径和方法。

第四,追求高尚人格,不断完善自身。这一部分是思想道德修养课全部内容的最后落脚点。思想道德修养的目的是不断完善人格,不断提高思想道德境界。第十二章“加强自我修养,培养高尚人格”中所指的修养不仅是指“道德修养”,而是涵盖着政治、思想、道德、心理品质等方面的综合修养。修身律已,重视自我修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极为重要的传统美德。在现代社会中,自我修养在培养大学生自强不息精神,增强心理承受力,提高思想道德境界方面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一章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大学生加强自我修养的方法与途径,为当代大学生追求高尚人格、不断攀登人生高境界提供了阶梯,实现了思想道德修养课程的目的。

17社保1班清源小组

篇7:罗钟书法赏析

罗钟, 号云烟居主, 1944年10月出生于厦门。民盟盟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楹联书法艺术委员会委员。早年随其伯著名书法家罗丹学书、习诗文, 深得“罗丹体”之精髓, 亦擅草行隶魏各体。

作品曾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并获奖。作品被人民大会堂以及日本、菲律宾、新加坡等国和港、澳、台地区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及个人收藏, 以及被镌刻诸多碑石。《中国书法》、《书法》、《中国书画》、《书法报》、《书法导报》、香港《收藏天地》《文汇报》、台湾《闽光杂志》、菲律宾《商报》多种刊物曾作专题介绍, 《北京晚报》、《北京晨报》、《北京商报》亦多次介绍其作品及艺术成就。多种杂志刊物以封面人物进行介绍;《美术家》推荐为中国书法20家提名人物;中央电视台对其书艺亦曾作推介;传略及作品载入《中国当代书法家辞典》。《中日书法作品汇观》、《跨世纪中国专家学者名录》等。曾应邀作为书画代表团成员到新加坡、台湾访问、办展, 曾在厦门、福州、北京荣宝斋及北京师范大学京师美术馆举办“罗钟书法展”, 出版《罗钟书法集》。

现居北京, 任北京当代弘文画院副院长、中国书画名家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扇子艺术学会艺委会副主任、香港 (对外) 文化艺术交流协会高级顾问。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修齐治平之道与当代职校校长的道德修养】相关文章:

从修齐治平谈起杂文随笔04-19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学校品位——修齐中学校园文化建设侧记09-10

上一篇:检维修人员安全培训记录下一篇:学易解析09年公考申论热点系列:农民工维权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