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晚疫病发生原因与防治技术

2022-09-10

马铃薯晚疫病是马铃薯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 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和流行, 已成为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1]。马铃薯是张家口市的主要农作物之一, 近年来播种面积均在150万亩左右, 已成为当地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随着马铃薯种植面积的逐年增大, 马铃薯晚疫病[Phytophtora infestans (Mont.) de Bary]发生危害也逐渐加重。晚疫病是真菌病引起的一种流行病害, 是马铃薯生产中的头号杀手。因此, 有效控制住马铃薯晚疫病发生流行是推动马铃薯种植业走上良性发展的关键。

1 马铃薯晚疫病危害特征

马铃薯晚疫病可危害叶片、茎和薯块, 造成减产。叶片受害, 先在叶缘产生水渍状黄褐色病斑, 潮湿时, 病斑迅速扩大成不规则大斑。病斑边缘不明显, 叶片背面边缘产生白色霉状物。植株茎部受害, 产生稍凹陷的褐色条斑, 潮湿时, 病斑上也长出白霉, 病害发展快时, 病株很快枯萎。病害上也产生褐色病斑, 稍凹陷。病薯内部组织变褐坏死, 病健组织无明显分界, 无食用价值, 土壤干燥时, 呈干腐状[2]。

2 发生原因和规律

自2004年开始, 针对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原因及发病规律, 农业科技人员在马铃薯种植大县张北进行了详实的调查研究。经统计, 4年累计发生面积近60万亩左右, 发病率40%以上, 平均减产15%~25%左右, 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通过综合分析, 我市马铃薯晚疫病发生流行的原因和规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气候条件是引发马铃薯晚疫病的客观原因

马铃薯生长季节降雨多、相对湿度大是晚疫病流行的主导气象因素。一般24小时内至少有5~7小时降雨且温度不低于15℃;空气相对湿度至少连续5~7小时保持在85%以上, 特别有利于病菌侵入、蔓延和病害流行。马铃薯不同生育时期对晚疫病的抗病力是不一致的, 一般幼苗期抗病力强, 7月开花期前后最易感病。调查发现随着降水量大值出现的早, 晚疫病发生就越早, 叶片危害、烂薯率发生程度越重, 反之则轻。因此, 晚疫病的发生程度与降水量大小、早晚成正比关系。

2.2 品种抗性差是引发马铃薯晚疫病的主要原因

马铃薯品种对晚疫病的抗病力有很大差异, 一般叶片平滑宽大、匍匐型的品种易感病, 叶片小而茸毛多、叶肉厚的直立型品种较抗病, 叶片表面气孔多的品种易感病[3]。经观察, 同样菌源、气象条件, 有些品种如夏坡蒂、克星一号发病早, 约7月13日发病见斑, 8月20日发病率达100%, 发病程度达5级。而费乌瑞它、大西洋品种发病较晚, 一般在7月20日至8月15日期间发病见斑, 发病率低, 仅为23%左右, 发病程度达2级。综上所述, 在农业生产中选用抗病高产的优质品种至关重要。

2.3 带菌种薯是引发马铃薯晚疫病的直接原因

带菌种薯是晚疫病最主要的初侵染源, 晚疫病病菌借助风雨进行传播蔓延。因此, 菌源是晚疫病发生的先决条件, 切断菌源, 就是具备了适宜发病的气象条件, 也是发生不起来的。适时播种、实行大垄稀植、高培土、通风透光也是控制晚疫病发生的人为技术措施。

2.4 重茬种植是引发马铃薯晚疫病的外在原因

受经济利益的影响, 种植户在自己承包的土地上重茬种植马铃薯, 使马铃薯主产区重茬面积逐年增大, 以致土壤中或病残体上越冬的病原菌在第2年或第3年可继续侵染马铃薯, 在适宜条件下迅速繁殖, 多次再侵染, 导致晚疫病的流行。传统的栽培方式65cm小垄密植栽培, 垄台过小, 使马铃薯成株后, 田问通风透光性不好, 也给马铃薯晚疫病发生提供了适宜的条件, 从而加重了该病的发生。

此外, 农户防病意识差, 耕作方式不合理, 一味求高产, 在栽培中偏施氮肥, 导致作物徒长, 枝叶过于脆嫩繁茂, 自身抗病力明显下降, 也是马铃薯晚疫病发生流行的重要原因。

3 综合防治措施

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 应以农业防治为主, 化学防治为辅的综合治理策略。其核心是控制病毒源, 从而减轻危害。

3.1 推广抗病品种

选择抗病品种是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重要措施, 因地制宜, 选择3~5个抗病品种进行合理布局。加快马铃薯育种进程, 培育抗晚疫病品种, 特别是田间抗病性稳定品种的选育至关重要, 选择抗病性较强的品种大面积推广播种。如“坝薯九号”、“坝薯十号”、“2191”、“金冠”、“费乌瑞它”、“大西洋”、“冀张薯4号”、“冀张薯6号”、“冀张薯3号、5号”等品种。

3.2 建立无病留种地

选用健康种薯, 建立无病留种地, 杜绝病害侵染源, 对控制马铃薯晚疫病作用显著。建立无病种薯繁育基地, 应采取更严格的病害防治措施, 有条件的地方, 留种地与大田相距3公里以上。

3.3 播种前农药浸种

播种前拌种为确保种薯不带病菌, 药剂拌种可杀死种薯内部分病菌, 可用0.5%福尔马林浸种20~30分钟, 或用0.5%硫酸铜溶液浸种2小时, 取出后闷6~8小时再播种[4], 把握住初侵染的第一道关。

3.4 种薯管理措施

在收薯、藏薯、切薯、春化等过程中, 每次都要严格剔除病薯, 减少贮藏及田间初侵染源。

3.5 栽培技术防病

一是选择土壤疏松、排水较好的田块, 合理灌溉、合理密植, 栽培垄距90cm, 株距30cm, (4500~5000) 株/亩。二是合理选茬, 前茬以谷子、麦类、玉米、大豆为好, 不能选择茄果类作物为前茬。特别要避开上年用过长残效农药的地块, 以免发生药害。三是秋翻深耕18cm~22cm, 整平耙细。四是生长期中耕培土, 以促进植株生长健壮, 增强抗病能力。五是科学施肥, 以农家肥为主 (2000~2500) kg/亩;化肥为辅, 氮、磷、钾比例一般为2.5∶1∶4.5, 作底肥, 这样, 既提高了马铃薯产量, 又能改良土体结构。

3.6 做好病情监测预报

一是发生趋势预测, 在有菌源的情况下, 如7、8、9月降水偏多, 气温在18℃以上, 也可根据其他情况综合分析, 适时作出发生趋势预报。二是防治预报, 发现“中心病株”后, 于发生始期, 结合天气预报在连阴雨来临之前, 喷施保护济可达到预防保护目的。一般情况下, 中心病株出现是第一次用药适期, 也是应用内吸性杀菌济防治最佳时机。

3.7 化学防治

晚疫病防治的关键时期, 应以马铃薯现蕾开花期为重点, 按照防治指标在高温多雨、排水不利的情况下, 一旦发现中心病株, 立即开展防治。生产上要不断更新化学防治技术, 选用低毒高效药剂。如75%的百菌清500~1000倍液、56%代森锌、50%退菌特500倍液、1%波尔多液、50%敌菌清等[5]。要注意农药上的轮换使用和混用, 以延缓其抗药性, 改进施药方法, 有效控制晚疫病对马铃薯的危害, 确保防治效果。逐步完善防控技术性能, 在植保部门的指导下, 开展统防统治工作。

4 结语

晚疫病是马铃薯的主要病害之一, 可造成马铃薯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针对此病害提出的各种防治措施, 仍存在一定的优缺点。农业防治虽较为安全, 但在自然环境里稳定性、持久性较差。化学防治仍显其重要性, 但长期使用化学药剂后果是造成环境污染, 农药毒素残留, 病害宜产生抗药性等。因此, 在防治过程中, 应合理化地进行综合性防治[6]。

摘要:有效控制住马铃薯晚疫病发生流行是推动马铃薯种植业走上良性发展的关键。分析了马铃薯晚疫病危害特征及其规律性, 从客观原因、主要原因、直接原因、外在原因等四方面探讨其发病原因, 提出了以农业防治为主, 化学防治为辅的综合治理策略。

关键词:马铃薯,晚疫病,防治技术

参考文献

[1] 王晓丹, 李学湛, 刘爱群, 等.黑龙江省马铃薯晚疫病研究进展与综合防治[J].中国马铃薯, 2008, 6.

[2] 裴伟, 朱丽丽.马铃薯晚疫病发生与防治[J].华北民兵, 2007, 11.

[3] 纪实刚, 刘颖, 韩立新.马铃薯晚疫病发生原因分析与防治对策[J].上海农业科技, 2007, 5.

[4] 唐立华, 黄华, 季敬山, 等.马铃薯常见细菌性病害的识别与防治[J].现代化农业, 2007, 5.

[5] 薛艳丽.马铃薯主要病虫害的防治[J].湖北植保, 2004, 4.

[6] 葛永莲, 薛晶晶, 陈建中.植物抗旱基因工程的研究进展[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24 (06) :28~31.

上一篇:老年糖尿病肾病西医临床分析及应对探讨下一篇:完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业经济发展对策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