茄子黄萎病的发生及综合防治技术

2024-04-28

茄子黄萎病的发生及综合防治技术(精选9篇)

篇1:茄子黄萎病的发生及综合防治技术

茄子黄萎病的发生及综合防治技术

茄子是北方夏季蔬菜市场上的主要品种之一,生产上以城郊大面积种植和农村田园小面积种植为主,由于常年重迎茬种植,茄子病害的种类增多、为害程度也逐年加重,茄子黄萎病是北方茄子栽培生产中为害较重的`病害之一,一般年份发病率在10‰~20%,减产15%左右,严重影响着北方蔬菜的生产和市场供应.

作 者:王宝芝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绥化市北林区东津镇农牧业综合服务中心,黑龙江绥化,152000刊 名:中国农村小康科技英文刊名:CHINESE COUNTRYSIDE WELL-OFF TECHNOLOGY年,卷(期):2009“”(2)分类号:S4关键词:

篇2:茄子黄萎病的发生及综合防治技术

茄子品种抗黄萎病性鉴定方法研究

本文通过研究茄子黄萎病抗性鉴定方法,明确了茄子黄萎病抗性鉴定的接菌方法、接菌量、接菌时期以及抗性型划分标准.结果表明,将黄萎病菌培养制成2×107・mL-1的孢子悬浮液,在茄苗3~4片真叶移栽时伤根接菌,按每株10 mL的`量施用孢子悬浮液接种黄萎病菌,接菌后60 d,按5级法分级调查各品种的黄萎病发生情况,根据病情指数可以确定品种的抗性型.利用该方法对31个品种进行鉴定,不同抗性反应型品种的病情指数差异显著,鉴定结果与多年生产上的抗病性表现一致,表明该方法鉴定结果准确可靠,能客观反映茄子品种的抗病性能.

作 者:叶鹏盛 曾华兰 李琼芳 何炼 韦树谷 YE Peng-sheng ZENG Hua-lan LI Qiong-fang HE Lian WEI Shu-gu 作者单位:四川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四川,简阳,641400刊 名:西南农业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SOUTHWEST CHINA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年,卷(期):19(6)分类号:S322.1 S641.1关键词:茄子 黄萎病 抗病性 鉴定方法

篇3:茄子黄萎病的发生及综合防治技术

一、症状

棉花枯、黄萎病又叫“半边黄”、萎蔫病等, 属于维管束病害。病菌危害棉株输导组织, 造成全株发病, 病株由于水分的输送受阻表现出萎蔫症状, 同时叶片、株形等表现异常。

1. 枯萎病症状

苗期发病多呈黄色网型, 低温时出现紫红型或黄化型, 阴雨突然转晴变暖时出现青枯型病株。成株发病植株矮缩, 叶片深绿变厚, 叶缘向下卷曲。夏季高温病株会抽出新枝叶, 出现畸形;秋季病势加重, 叶片从顶端向下枯死脱落, 成为光秆, 茎秆维管束变成黑褐色。

2. 黄萎病症状

病株从下部叶片发病, 逐渐向上蔓延, 果枝上的病叶由内向外发展。初期病叶叶肉淡黄, 随后叶缘向上卷曲, 叶肉变厚, 后期叶肉变褐, 焦枯脱落, 仅剩叶脉, 呈“鸡爪状”, 剖开茎秆可见维管束变为淡褐色。

3. 两种病状的区别

枯萎病是由下向上发展, 也可沿顶端向下发展形成“顶枯症”;黄萎病是自下而上逐渐向上发展成顶枯。枯萎病病叶全部或局部叶脉褪色变黄, 最后全叶变黄枯焦脱落;黄萎病病叶叶脉及附近叶肉仍呈现绿色, 叶片边缘稍向上翻卷, 但不易脱落。枯萎病其根、茎维管束为黑褐色, 但黄萎病为淡褐色。最为明显的是黄萎病叶呈“西瓜叶状”或“鸡爪状”斑。

二、发生原因分析

棉花枯、黄萎病属于土传病害, 可以通过带菌棉籽、病株残体、灌水、农具等扩散传播。据调查, 棉花枯萎病在整个棉花生长期均可发病, 高发期一般在棉花现蕾前后, 即6月中下旬;棉花黄萎病一般在现蕾后才开始发生, 高发期一般在棉花花铃期, 即7月下旬至8月上旬。棉花枯、黄萎病的发生程度与品种的抗性、耕作制度、管理措施及气候条件等因素密切相关。

1. 品种之间的抗病性差异

目前棉花品种市场比较混杂, 有些品种介绍抗枯黄萎病, 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另外, 种植户在选择品种时片面重视产量性能, 而忽视了品种的抗病能力。

2. 气候因素

棉花枯萎病在土壤温度达20℃左右, 相对湿度70%时田间开始发病;地温为25℃~28℃时, 便出现点片死苗, 到结铃期开始减退。棉花黄萎病的发病适宜温度为25℃~28℃左右, 低于25℃或者高于30℃发病缓慢, 超过35℃症状隐蔽。

3. 种植密度影响

种植密度偏大不利于通风透光, 尤其是阴雨降温天气适宜病菌侵染, 易造成枯、黄萎病的大发生。

4. 生产管理不到位

生产上农民施肥上偏氮轻磷钾, 或中后期脱肥等, 导致棉株抗性弱;中耕锄草不及时, 不利于棉株发根而影响长势, 而长势弱的棉株易感染病害, 症状明显。

5. 重茬影响

棉花的连年种植使棉田土壤中富积有大量病菌, 造成棉花易发病。轮作换茬可有效降低棉花枯、黄萎病的发病程度。

6. 防控工作跟不上

据调查, 多数棉农对零星病田的防治不重视, 一旦病害大面积发生时再进行防治, 就会出现防治难度大、效果差的问题。

三、防治措施

防治棉花枯、黄萎病要以预防为主, 防治措施要因地制宜, 宜早不宜晚, 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1. 选用抗耐病品种

种植抗、耐病品种是解决“两萎”病最有效、最经济的措施。目前我国“两萎”病混生棉田已达70%~80%以上, 广大棉农应尽可能的选用抗枯萎兼耐黄萎的品种, 如鲁棉研15号、20号、31号、24号、冀棉616、中植棉8号等品种;一些高产但抗病性较差的品种只宜在换茬田和轻病田上种植。

2. 实行轮作换茬

轮作换茬是一项有效的防病措施。合理轮作倒茬, 最好与禾本科作物轮作, 如小麦、玉米、谷类、绿肥等, 均可有效压低土壤中的病菌数量。

3. 加强田间管理

(1) 清洁棉田

冬闲时期及时清除棉花田内的棉柴、杂草及地面的剩余棉花残枝叶, 防止病菌传播。

(2) 冬前深耕

冬前深耕可晒垡杀死土壤中的病菌, 减少菌源量, 预防枯、黄萎病的发生, 冬耕深度一般在25~30 cm为宜。

(3) 土壤消毒

结合灌溉可以掺入高锰酸钾等药剂, 对杀灭病菌有一定的效果。

(4) 加强中耕

尤其雨后及时中耕松土, 散墒降湿, 可降低病害发生。

(5) 科学施肥

增施有机肥, 实行氮、磷、钾配方施肥, 增强棉花抗病能力, 减轻危害;同时根据棉花长势, 进行叶面喷肥, 以避免后期出现脱肥现象。

(6) 合理密植

严防棉株过密, 影响通风透光, 并及时整枝、化控, 提高棉株抗逆性。

(7) 拔除病株

发现有零星病株, 最好立即拔除, 带到田外销毁。

(8) 种子消毒

确保棉苗不受种子所带病菌侵染危害。

4. 药剂防治

(1) 提前预防

在棉花枯、黄萎病发生前即开展喷药预防, 改变过去见病喷药或发病高峰期喷药的做法, 做到防患于未然, 方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适期进行药剂防治

篇4:茄子黄萎病的发生及综合防治技术

一、危害症状

发生初期先由下部叶片开始,叶片的叶缘及叶脉间变黄,病叶晴天高温时呈萎蔫状,早晚还能恢复。随着时间的推移,发展至半边叶片或者整片叶变黄,后期病叶由黄变褐,最终萎蔫下垂至脱落,严重的全株叶片变褐萎缩下垂,以至叶片全部脱落仅剩茎杆。

二、病原

茄子黄萎病是真菌性土传病害,属半知菌亚门轮枝孢属。菌丝体初期无色,老熟时变褐色,有隔膜。有时胞膜加厚成为褐色的厚垣孢子,或膨胀成为瘤状黑褐色的微菌核。分生孢子单胞无色,椭圆形。分生孢子梗无色纤细,基部略膨大,常由2~4层轮状的枝梗及上部的顶枝构成,每层轮枝一般有1~7根。

三、发病条件

病菌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可存活5~6年。病菌从根部的伤口或直接从幼根表皮及根毛侵入,后在维管束内繁殖,并扩散到茎、枝、叶、果实内部,病菌在病体内扩展分解的产物一部分积累在导管内,堵塞植株水分和营养的输送,并使导管变褐,病菌还产生毒素,破坏茄枝的代谢作用,甚至引起死亡。带菌土壤是病害侵染的主要来源。病菌发育适温19~24℃,最高30℃,最低5℃,菌丝、菌核在60℃时经过10min后可致死。一般气温低、定植时根伤口愈合慢,有利于病菌侵入;从茄子定植到开花,日均温度低于15℃,持续时间长,发病早而重;此期间温度适宜,病害明显减轻;地势低洼,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浇水不当,发病重;缺肥、偏施氮肥发病重。

四、防治技术

1.选用抗病品种

通过选用抗病品种,达到预防或减轻该病的发生程度,减轻该病的危害。

2.种子消毒

用0.2%的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浸种1h,或用55℃温水浸种15rain,再移入冷水中,冷却后催芽播种。

3.及时清洁田间

在作物生长期和收获后,将病叶、病果及时摘除,及时清理落在地面的叶片,严重的病秧要连根挖出和周围的土壤一起拿出田间和棚外烧毁或深埋,防止交叉感染。

4.土壤消毒

(1)石灰加麦秸消毒:在暑期高温季节,即定植前一个月左右,清除日光温室内残株、落叶、杂草等。每亩将足量腐熟的有机肥、50~100kd石灰、500~1000kg碎麦秸均匀平铺地表,翻入耕层内,起垄铺上地膜、浇足水,使田间土壤水达到饱和状态,再将棚膜放下,密封15~20d,使地表温度达到70℃左右。

(2)垄鑫消毒:定植前一个月,清除上茬作物残体,整地,施入足量腐熟粪肥,混匀使土壤颗粒细小均匀,浇透水,使土壤保温3~4d,当土壤含水量达到70%左右时,将土壤深翻20cm,耙细,将药剂撒施均匀,亩用15~25kg,随撒药随用耙子将药与20cm层的土混匀,喷洒适量清水,使土壤湿润,然后覆盖塑料膜,四周压严,熏蒸10~15d,揭膜散气7~10d,也可松土20cm,加速散气。

(3)无病床土育苗:选用未种过蔬菜的大田土和发酵好的粪肥混合均匀过筛,用50%多菌灵或福美双按每m2用mg与20kg干细土拌成药土,撒施于苗床内,或用40%棉隆10~15g与15kg干细土充分拌匀制成药土,撒施于床面并耙人15cm土层中,拌后耙平浇水,覆盖地膜使其发挥熏蒸作用,10~15d后播种。

(4)定植时药剂消毒:每亩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3kg拌成药土,撒施于定植沟或穴内,或10%混合氨基酸铜水剂250~300倍液或黄腐酸铜500倍液浇于定植穴,每株浇水量为0.2~0.3kg。缓苗后,再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灌根,每株灌0.2~0.3kg。发病初期浇灌12.5%增效多菌灵200~300倍液,或10%混合氨基酸铜水剂200~300倍液或黄腐酸铜500倍液,每株灌200~300mL药液,7d灌一次,连灌2~3次。

5.应用嫁接苗

选用托鲁巴姆作砧木,托鲁巴姆种子不易发芽,需用催芽剂催芽,方法是:先把一袋托鲁巴姆种子(10g)打开,取出催芽剂,放人装有50mL水的容器内,再将10g种子放入溶液中,浸泡36h,然后将浸泡的砧木种子装入透洗性好,又能保温的布袋内,用湿毛巾将小布袋包好,放置于30℃~35℃条件下催芽,每天翻动一次,每隔2d用水投洗一次,当出芽达80%~90%时即可播种。接穗用55℃温水浸种,边倒水边搅拌,当水温降至30℃时停止搅拌,再继续浸泡12h即可播种。当砧木长到一片真叶铜钱大小时,约播种后25-30d左右,要将砧木移入营养钵内,接穗一叶一心时,按10cm×10cm移入畦内,移苗后要浇透水,天热可适当遮荫。当砧木长到8~9片叶,茎粗0.5cm时,接穗长到6~7片叶,茎粗0.4cm时进行嫁接。首先把砧木在半木质化部位用刀片平切去掉头部,然后在砧木中间由上向下垂直切入1.0cm刀口,再把接穗也在木质化处平切去下部,将上部切口处削成楔状,楔形大小与砧木切口相符,随即将接穗插入砧木的切口中,对齐后用嫁接夹子固定,并及时放人事先做好的苗床上。苗床摆满后,浇足底水,水不过嫁接口,再扣拱棚,密闭棚膜,膜上蓋遮荫物。白天温度25~30℃,夜间20~22℃,相对湿度90%以上,接口处避免接触水和土。从第4d起开始放风炼苗。嫁接后15d左右转入正常管理。苗期加强管理,注意防治虫害、防雨水,培育壮苗。

6.适时定植

篇5:茄子黄萎病防治新技术

一、病害症状

茄子黄萎病多在门茄坐果后发病, 盛果期病株急剧增加。发病初期, 植株中下部叶片脉间或叶缘萎黄上卷, 并逐渐向上发展, 使半边枝叶变黄枯死, 果实僵化不长, 因此又叫半边疯。严重时全株枯死, 叶片枯黄脱落, 变成光秆。剥开根、茎的皮层, 可见维管束变成褐色, 所以也叫黑心病。

二、发病条件

1. 气候条件

一般气温20~25℃、潮湿多雨时发病重。气温在28℃以上, 病害受到抑制。从茄子定植到开花期, 日平均气温低于15℃的日数越多, 发病越早越重。

2. 栽培条件

地势低洼、土质黏重、盐碱地、多年连作、地温偏低、定植伤根、栽植过稀、冷水浇灌等均可加速黄萎病的发生和蔓延。

三、防治方法

以选用抗病品种为基础, 坚持栽培措施防治和药剂防治相结合, 是防治茄子黄萎病的有效方法。

1. 选用抗病品种

试验证明, 凡叶片长圆形或尖形、叶缘有缺刻、叶面茸毛多、叶浓绿色或紫色的品种较抗病, 如郭庄长茄、黑紫茄王、种都墨茄等均较抗黄萎病。

2. 栽培措施防治

(1) 轮作倒茬:应实行同茄子、番茄、土豆、瓜类、芝麻、大豆等作物5年轮作, 不与茄科作物邻作。 (2) 深翻增肥:667平方米施腐熟优质农家肥5~6立方米, 磷酸二铵15~20千克, 尿素10~15千克, 钾肥10~15千克, 切忌偏施氮肥, 忌施生粪。 (3) 施用NEB菌根:NEB菌根可使作物根系生长增加5~20倍, 从而扩大根系吸收营养和水分的范围。使用NEB菌根灌根, 对茄子黄萎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一般可在定植时667平方米用NEB5袋拌肥或加水浇灌土壤。 (4) 合理密植:栽苗行株距50厘米×30厘米, 667平方米栽苗4000株左右。 (5) 提高定植质量:定植不宜过早, 在10厘米土温稳定在15℃以上时, 选择晴暖天气定植;起苗要带大土坨, 做到不伤根;栽苗后覆盖地膜。 (6) 巧管水肥:在北方6月份茄子生长前期, 地温偏低, 要选择晴暖天气浇水, 防止阴冷天浇水使地温低于15℃引起黄萎病暴发。7月中旬至8月中旬高温季节, 要小水勤浇, 使土壤不干不裂, 减少伤根, 控制发病。门茄坐果后, 追肥2~3次, 每次667平方米追氮肥10~15千克, 使植株健壮, 增强抗病力。

3. 药剂防治

篇6:茄子黄萎病的发生及综合防治技术

一、发病症状

一般在坐果后开始表现症状,多自下而上或从一边向全株发展。在病叶上,初期先从叶缘和叶脉附近的叶肉部分开始变黄,逐渐发展到半叶或全叶变黄。发病早期,病叶在晴天中午表现萎蔫,但早晚可以恢复正常,发病后期病叶不能恢复,由黄变褐,有时叶缘向上卷曲,萎蔫下垂而脱落,严重时叶片脱光仅留茎秆。剖视病菌和病根等部位,可见维管束变褐色。病株着生的果实变小、质硬,纵切病株上成熟的果实,其维管束也呈黑褐色。

二、传染途径与发病条件

1. 传染途径 带菌土壤是病菌的主要来源。其侵染特点是,病菌以休眠菌丝、厚垣孢子和拟菌核随病株残体落入土壤中进行越冬。病菌一般在土壤中可存活6~8年的时间,拟菌核状态下的病菌甚至可存活10年以上。翌年环境条件适宜时,病菌主要从根部伤口侵入,也可从幼根的表皮及根毛侵入。病菌侵入后,菌丝在皮层薄壁细胞间扩展,产生果胶酶,分解寄主细胞间的中间层,并不断扩展,直达维管束进入导管。病菌在导管中大量增殖,随液流迅速扩展到茎、枝、叶及果实。施用未腐熟的带病茄子秆、落叶等堆肥时也能传病。带菌种子可随同种子调运而远距离传播,成为无病区的病源。在田间,带菌土壤借刮风、流水及人、畜、农具和农事操作等传播。

2.发病条件 病菌发育适温19~24℃,最高30℃,最低5℃。一般气温低,定植时根部伤口愈合慢,利于病菌从伤口侵入。从茄子定植到开花期,日均温度低于15℃,持续时间长,发病早而重。其间如气候温暖,雨水调匀,病害明显减轻。地势低洼,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灌水不当及连作地发病重。多雨、湿度大的条件下发病重。据观察记载,茄子坐果初期至盛果期前,如果降雨次数多、雨量大,暴雨、暴晴,高温、高湿,最适宜发病。此外,定植过早,栽苗过深,起苗带土少,伤根多等因素,也会加重发病。

三、无公害防治技术

1. 严格进行检疫,做好种子处理 ①向外引种,可以委托当地检疫部门或单位进行检疫。②对引入的种子和自留种子,播种前都应进行处理,处理方法:50%多菌灵500倍液浸种2小时,或用种子重量0.2%剂量的80%福美双或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拌种,或用55℃温水浸种15~20分钟,移入冷水中冷却后催芽播种。

2. 实行合理轮作 与非茄科作物实行4年以上轮作,如与葱蒜类轮作效果较好,尤其以水旱轮作1年效果好,原因是水田的环境会促使病菌死亡。

3. 土壤热处理 黄萎病菌是一种重要的土壤残存菌,在土壤中存活时间长,但它有一个弱点——不耐高温。据试验,在40℃时只需3天,在43℃时只需25小时,在45℃时只需17小时,在47℃时只需5小时,在55℃只需10分钟就能将它杀死。参照以上温度和指标,在上茬茄子出现重度发病的地块,抓紧利用立秋前后的高温晴天,覆盖地膜或黑色地膜,按每天有效日照5~6小时,覆盖8~10天可杀死病菌。如保护地栽培,在采收结束后,采取关闭棚门实行高温闷棚处理8~10天亦可杀死病菌。

4.培育壮苗,适时定植 苗床要选用无病新土或实行床土消毒。每平方米苗床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10克拌细土10千克,1/3药土铺底,播种后用剩余的2/3药土覆盖。播种后出苗前苗床保持较高的温度,出苗后温度可降至20℃左右,以防止胚轴过分伸长。土温稳定在15℃以上时定植,起苗时要多带土或用营养块育苗,选晴天下午移栽定植。选择晴天合理灌溉,注意提高地温,茄子生长期间宜浇小水,保持地面湿润;门茄采收后,开始追肥或喷施叶面宝、磷酸二氢钾、绿粉威1号叶面肥等,增强植株抗病能力。

5. 药剂防治 定植田每亩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5~3.0千克,拌200千克细土在定植时撒入穴内,每穴100克左右,效果不错。定植缓苗后用70%甲基硫菌灵600~8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灌根,每株灌药液300毫升进行预防。发病初期用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灌根,每株灌药液500毫升,隔10天灌1次,连续灌2~3次。

6.嫁接防病 采用野生茄子作砧木与茄子嫁接进行换根处理是当前最有效的防治方法(主要针对重茬、土壤带菌严重造成的黄萎病)。嫁接常采用靠接、插接、劈接等方式,操作者可以根据自己掌握的熟练程度选择适宜的方法。

(作者联系地址:云南省麻栗坡县农科局经作站 邮编:663600)

篇7:茄子青枯病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

1 发病症状

初发病时,叶色较淡,呈萎蔫状,有全株同时发生的,也有先在个别枝上或只发生在个别叶片上的,后扩展到整株叶片都发病,植株迅速枯死,后期病叶变褐枯焦、脱落或残留在枝上。发病植株的根、茎外部变化不明显,较正常。剖开病茎基部,木质部变为褐色。此病始于茎基部,以后延伸至枝条。枝条的髓部大多溃烂或中空,湿度大时用手进行挤压病茎的横切面,有少量乳白色黏液溢出。这是本病的重要特征。在植株枯死过久时,茎部往往干枯,用此法不易鉴别,可将植株主茎横切置于清水中,不久如有乳白色液体流出即可确定为青枯病。

2 病原

茄子青枯病病属于细菌性病害,病原为青枯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olanacearum(Smith)Smith)。菌体短杆状单细胞,两端圆,单生或双生,大小为(0.9~2.0)μm×(0.5~0.8)μm,极生鞭毛1~3根,在琼脂培养基上菌落圆或不正形,稍隆起,污白色或暗色至黑褐色,平滑具亮光。革兰氏染色阴性,病菌能利用多种糖产生酸,不能液化明胶,能使硝酸盐还原。

3 发生特点

病原细菌主要在土壤中越冬,翌年随雨水、灌溉水及土壤传播,从寄主根茎伤口侵入,首先在导管里繁殖蔓延,而后可随根、茎等残余组织遗留在土壤中越冬及长期潜伏,可在土壤中存活1~6年。细菌脱离寄主不能存活。高温、高湿有利于病害发生,而土温常较气温更重要。据观察,病田土温20℃时,病菌开始活动,可有零星病株出现;土温25℃时,田间出现发病高峰。病菌生长适宜温度为30~37℃。雨后转晴、气温急剧上升时会造成病害的严重发生。另外,在土壤呈弱酸性时易发生本病,长期连作、地下水位高的田块发生较重。南雄市4—6月为雨汛期,极其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同时,由于长期使用化肥,南雄市土壤总体呈弱酸性,也加重病害的发生。

4 防治技术

高温、高湿是青枯病发生的必要条件,可见降温排湿是控制病害的关键。防治上要坚持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针,树立“现代植保,科技创新”理念,大力推广农业防治综合措施,改善作物生长环境,增强植株抗病能力,适当辅以必要的化学防治手段,保证病害防治效果。

4.1 改变耕作方式,改良土壤

一是改变耕作方式,实施轮作倒茬。与禾本科或十字花科作物进行4年以上的轮作。二是改良土壤,进行消毒及调节土壤酸度。施用消石灰1 500~2 250 kg/hm2,与土壤混匀后,再栽植茄苗[1]。

4.2 培育无病壮苗

一是选用抗青枯病的品种,进行种子消毒。从无病植株上采种,必要时进行种子消毒。可采用52℃温水,或新植霉素300 mg/L,或30%琥珀酸铜(DT)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30 min,洗净后催芽播种[2]。二是采用营养杯或营养袋育苗。这种育苗方法可减少定植伤根。苗移栽的前一天,要喷洒70%甲基硫苗灵1 000倍液,减少病害传播到大田。三是清除病残株,及时消毒。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并在穴内撒石灰消毒,防止病菌扩散;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株,集中烧毁[3,4]。

4.3 加强田间管理

灌溉要勤浇小水,防止大水漫灌。施足基肥,施用有机肥要充分腐熟,并平衡追施氮、磷、钾混合肥,第1次采果后,要适当追施0.2%磷酸二氢钾或其他叶面肥。并及时中耕、培土,促进根系生长。

4.4 适时进行化学防治

发病初期应用77%可杀得可湿性微粒粉剂500倍液、农用链霉素180 mg/L(单位)溶液、14%络氨铜水剂300倍液或50%琥珀酸铜(DT)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灌根,每株灌药液0.25 L,隔7 d灌1次,连灌2~3次。

参考文献

[1]白光哲,马瑞林,白志荣,等.保护地茄子早熟丰产栽培技术试验[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9(6):50-51.

[2]张志美.早春茄子多层覆盖栽培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2002(10):36.

[3]郝金元,张德健,范丰盛.日光温室嫁接茄子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6(6):79-80.

篇8:茄子绵疫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控措施

1 发病症状

茄子苗期、成株期都可发病。叶、茎、花、果实均可受害,但主要危害果实。幼苗染病,茎基部或中部初现暗褐色水渍状病斑,病情发展快,常腐烂,继而幼茎变软缢缩,致幼苗猝倒样死亡。叶片发病,初期产生褐绿色不规则形或近圆形水渍状较大的病斑,后渐变为暗褐色,并在病部上可见较明显的轮纹。湿度高时病斑上可见稀疏白霉长出,但病健界处不明显,只有在气候干燥时病斑边缘才明显,无白霉长出,并易干枯破裂。茎秆受害,初呈褐绿色或紫褐色水渍状病斑,后茎秆渐渐缢缩软化而折倒,致使病部以上枝叶垂萎至死亡,潮湿时病部可见着生的稀疏白霉。花器受害,多表现褐色腐烂,并向茎部蔓延危害。近地面的茄果易先发病,在茄果表皮初显褐黄色至褐黑色近圆形水渍状斑点,病部略凹陷、软腐并带有皱褶,病缘不明显。随后病斑蔓延迅速,造成整个茄果被侵染危害,茄果肉呈淡褐色腐烂状,气候潮湿时茄果病处着生大量白色棉絮状浓密霉层,并能使全茄果都长满,但干燥时只见少而稀疏霉或无霉。病茄果易脱落在地上,在潮湿地面上病情会继续发展,很快造成茄果上长满白霉、腐烂;在干燥地上病茄果会逐渐腐烂失水,干缩变成褐黑色僵果。

2 病原形态

引起茄子绵疫病的病原菌有多个,均属于鞭毛菌门真菌。常见的病菌是寄生疫霉(Phytophthora parasitica Dast.)和辣椒疫霉(P. capsici Leon.)。菌丝白色棉絮状,分枝多,无隔,气生菌丝发达。孢囊梗无色纤细,分枝极少,无隔膜。孢子囊无色或稍黄,球形、卵圆形或长卵圆形,大小为 20~50 μm × 30~70 μm;孢子囊顶端明显有乳头状突起,大小为5.8 μm×6.2 μm。菌丝顶端或中间会有大量黄色圆球形厚垣孢子产生,直径 20~40 μm,壁厚 1.3~2.5 μm,单生或串生。

3 发病规律

3.1 侵染循环途径

病菌的卵孢子经安全越冬后,在来年的茄子生长期,通过雨水溅击或灌水传播到近地面的茄株、茄叶或茄果上,从表皮直接侵入或伤口处侵入,进而侵染危害茄子。病斑上产生的游动孢子借助风雨或水流进行再传播侵染危害,周而复始,扩大侵染流行。秋后在病组织中形成卵孢子随病残体组织在土中越冬。

3.2 发病气候条件

该病的发生适应温度范围很广,在8~40 ℃ 均可。最适宜病菌的发育、流行的气候条件是温度在25~35 ℃、相对湿度85% 以上。实践中,在茄子整个生长结果期间,气温较易满足病菌生长流行的需求,因此影响该病发生早晚、轻重、流行的决定性因素主要是湿度。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病菌经1~3 d繁殖即可再侵染茄果。在夏季雨季,田间的湿度大,特别是时晴时雨的梅雨天或高温闷热天气,以及暴风雨后突然放晴有利于该病的发生与流行。一般在大雨后的2~3 d,茄子绵疫病往往呈现田间发病流行高峰。各年度间发病程度存在较大差异,发病重且早、损失大的年份往往是雨季出现早、雨日与雨量均多。各地发病时间也因气候不同有明显差别,南方地区常在5—6月的梅雨季节及8—9月发生流行,所以春茄子易遭受严重危害;北方地区则在7—8月的雨季时易发生流行。

3.3 栽培技术影响

在设施栽培生产中,由于大棚塑料薄膜滴水或破损漏雨而引起发病。另外,土质黏重、连茬种植、管理粗放、地势低洼、地下水位高、雨后积水、排水不良、过度密植、偏施氮肥、杂草丛生的地块和连续阴雨的年份发病较重。植株生长郁闭、嫩绿,田间通风透光性不良,也有利于病害发生。

4 防控技术

4.1 选用适宜的抗病品种

种植抗病或耐病品种是预防茄子绵疫病发生流行的重要措施之一。抗病性在茄子品种间有明显差异,圆茄种类一般比长茄种类有抗性,厚皮种类一般比薄皮种类有抗性,早熟种类一般比晚熟种类有抗性。抗病或耐病性较好的品种有‘布利塔茄’、‘湘茄4号’、‘宁茄8号’、‘兴城紫圆茄’、‘长野狼茄’、‘北京九叶茄’、‘辽茄3号’、‘黑骠茄’等。

4.2 壮苗定植

有条件的地方可采用有机基质穴盘育苗,培育的秧苗不仅根系发达,抗病性强,并能避免苗床、育苗营养土带菌问题,减少病菌侵染机率。定植时坚持选用健壮茄苗,不用病残茄苗,移栽时尽量带土少伤根,不给病菌侵染的机会。茄苗健壮标准:茄株高度17~20 cm,茎秆粗度0.8~1 cm,节间长1.3~1.5 cm,真叶有7~8片,叶片深绿色且大而厚,叶间展开度大于株高,生有即将开放的大花蕾,根系呈白色。

4.3 实行换茬轮作

与非茄科作物如十字花科、豆科、葫芦科等实行2年以上轮作,忌重茬。秋冬深翻土层进行冷冻晒垡。选择地势较高、排灌方便、沙质壤土地块种植。土地要平整,雨季注意及时排水,做到雨后无积水。

4.4 提倡地膜覆盖栽培及合理密植

覆盖地膜可有效阻止土中病菌飞溅传播到茄子上,并利用日光增温进行高温灭菌及控杂草生长。依各地自然条件,可选用深沟窄高畦或半高畦栽培方式,沟渠一定要保持通畅,便于田间排水降湿。茄子种植密度要适宜,株行距一般为50 cm × 60 cm,每667 m2种植 2 200~2 500株。种植太密,田间通透性不良,茄株生长软弱,易感病。

4.5 加强田间管理

基肥中农家肥必须经充分腐熟后再施用,磷钾肥应适当增施,追肥要及时。水分管理切忌大水漫灌,在茄子定植时应浇足穴水,蹲苗时适当控水,缓棵后浇水要湿干相见,有利提高植株抗病力。可采用滴灌等灌溉方式,降低病菌随灌溉水传播。为防止茄株侧倒触及地面,可插竹竿绑定茄株,及时摘除茄株下部老叶,门茄坐果后适时打掉门茄以下侧枝,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有利于降低田间相对湿度,促进植株健壮生长。刚发病时要随时去除病叶或病果,清洁田园的残株落叶,将病残体携带出田外集中深埋或烧毁,以防病菌再次传播侵染。

4.6 药剂防治

篇9:茄子黄萎病的发生及综合防治技术

全面贯彻执行“预防为主, 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 牢固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理念;坚持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为主, 化学防治为辅的绿色防治原则。

2 向日葵黄萎病

2.1 症状

向日葵黄萎病又叫半边疯、黑心病, 是向日葵的重要病害。该病多从向日葵开花结果后发病, 先是自下而上或从一侧的叶片发病, 随后向全株发展, 所以称“半边疯”。初期叶缘及叶脉间出现褪绿黄斑, 随着黄斑的扩大, 颜色也由黄色变为褐色。病株在晴天中午萎蔫, 早晚恢复, 经过一段时间后不在恢复, 叶缘上卷, 叶片变褐, 并不断由植株下部向上方发展, 严重时病叶脱落、落花、落果或病株枯死。纵切根茎部, 可见维管束变为黄褐色或棕褐色, 故称“黑心病”。在向日葵上引起黄萎病的症状有3种类型, 即枯死型、黄斑型、黄色斑驳型。其中枯死型:植株矮化严重, 叶片皱缩、凋萎、枯死脱落。病情扩展快, 常致整株死亡;黄斑型:植株稍矮化, 叶片由下而上形成掌状黄斑, 仅下部叶片枯死, 植株不死亡;黄色斑驳型:植株矮化不明显, 仅少数叶片有黄色斑驳或叶尖、叶缘有枯斑, 叶片不枯死。病情自下向上发展。

2.2 病原

向日葵黄萎病, 病原称黄萎轮枝菌或黑白轮枝菌, 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2.3 侵染循环

该病菌以休眠菌丝、厚坦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 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源。土壤中病菌可以存活6年以上, 在当地混有病残体的肥料和带菌土壤或杂草, 借风雨、流水、人畜和农具等传到无病田。翌年病菌从根部的伤口或直接从幼根表皮及根毛侵入, 后在维管束内繁殖, 并发展到枝叶, 该病在当年不再进行重复侵染。

2.4 发病条件

向日葵黄萎病是我国向日葵生产上主要病害之一, 并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主要发生在成株期, 低洼地、种植密度大易发病, 根据天气预报情况, 做好预测预报工作;一般在6月中旬平均气温为22℃左右, 降水量比较多, 气象条件有利于该病的发生和蔓延。这时正值向日葵现蕾期, 是黄萎病发生始期, 提醒农民朋友要做好该病的防治工作。

2.5 农业防治

严格进行检疫;选用抗病品种, 合理轮作, 至少要有3年以上的轮作期, 如与禾本科、豆科等作物轮作效果好;加强栽培管理, 适期播种, 合理密植, 增施磷钾肥, 增强植株抗病性, 及时清理田间病残体, 减少病源, 发病的茎秆要及时烧毁, 以防病害扩散蔓延。

2.6 化学防治

2.6.1 种子处理

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用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量的0.5%拌种, 或用8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量的0.2%拌种。

2.6.2 土壤消毒

播种前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3 kg/667 m2~1.5 kg/667 m2, 拌适量细土30~50 kg制成药土, 撒在土壤表, 然后进行翻地。

2.6.3 药剂防治

2.6.3. 1 叶面喷雾

发病初期, 选用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 或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64%杀毒矾呆湿性粉剂1000倍液, 或77%可杀得101可湿性粉剂400倍液;20%龙克菌可湿性粉剂400倍液, 或14%络氨铜可湿性粉剂250倍液, 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等进行叶面喷雾。

2.6.3. 2 灌根

发病较重的田块, 用12.5%治萎灵乳油200倍液灌根, 每株病株灌药液100 m L, 或用10%农抗120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 用30%甲霜·噁霉灵 (瑞苗清) 水剂2500倍液, 或用80%乙蒜素乳油1000~2 000倍液灌根, 注意:乙蒜素不能与碱性农药混用, 也不能用铁容器配药, 现配现用, 药剂交替使用, 隔7~10 d防治1次, 连续防治1~2次。

摘要:本人通过多年在农业生产一线上的研究与探索, 总结出无公害农产品向日葵黄萎病的防治原则、及防治的技术要点。

上一篇:祝福语给同学的下一篇:麦当劳面试评估表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