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民族文化的意义

2022-08-04

第一篇:传承民族文化的意义

闽南文化的传承

内容摘要:关于闽南语、南音、梨园戏、闽南语流行歌曲的简介、发展情况以及如何传承。

关键字:文化特色、流失、传承、发展。

学院:外国语学院 专业:英语教育 姓名:张婷婷 学号:100201115

闽南文化上承中原,吴越文化而由移居闽南的汉人和原住民共同创的先进的地域性文化,尔后又借鉴了南洋文化、阿拉伯文化、西方文化。使闽南文化更兴盛发达。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闽南文化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形成的,不可避免地存有时代的局限性,我们以科学的分析态度对闽南文化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弘扬传统闽南文化的精华,摒弃闽南文化中的糟粕,在批判中加以继承,在继承中不断创新。

闽南文化具有传统性、连续性特征。这除了继承连绵不断的中华传统文化外,闽南文化自身的传统也是连绵不断,且不断发展。

闽南文化具有一体多元特征。即与中华传统文化为同一体又以闽南文化为主体,兼吸纳了南洋文化、阿拉伯文化、西方文化的某些因素等。如建筑文化中除以“宫殿式”古大厝、临街骑楼为主流建筑外,也可见到中国传统建筑、中西合璧建筑、阿拉伯式建筑、侨乡特色建筑等。

闽南文化具有兼容性和开拓性特征。这在宗教信仰(多种宗教)、民间信仰(多神)、建筑、戏剧、方言等等都有所反映。如戏剧方面,多种剧种并存,歌仔戏、梨园戏、高甲戏交相辉映,即便同一剧种,也是各种流派,各种技艺争奇斗艳而竞相发展。

闽南文化具有开放性特征。这同闽南人中多为中原汉族移民及多侨民(闽南人移居国外,外国侨民留居闽南)息息相关,也与闽南海商文化发达有密切关系。此外,闽南文化具有上承下传的双重传播性特征。即主体文化由中原传播而来,融合土著文化形成富有地方特色的闽南文化,尔后又通过移民台湾传播到台湾及通过移居国外的华侨华人传播到国外。

闽南文化的精髓主要体现在闽南语之中。闽南语南语主要分布在中国福建的泉州、漳州、厦门和台湾省,同时分布在中国大陆其他地区和东南亚的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越南、菲律宾、文莱等国和地区。据统计全球讲闽南语的人多达8000万。属泉州和漳州口音的主要有福建1600万、台湾2000万、南洋约1200万。世界其他各地约200万。由此可见闽南语的使用之广、分布之广。

闽南语拥有古老的历史,是中国最古老的语言之一。法国语言大师马伯乐曾说过,闽南话是世界上特别古老的语言。它不仅形成历史悠久,而且还保存了中古汉语和上古汉语的许多特点,同时还保存了许多古汉语的词语。这些词语在普通话和汉语的其他方言中,有的没有,有的不用,有的少用,而在闽南话中则是基本词儿。故闽南方言被学术界称为“语言的活化石”。这在汉语诸方言中是非常突出的,也是区别汉语的重要标志之一。而闽南方言的独创性则主要表现在语言词汇、语法诸方面者有许多自己的特点。

而在如今的闽南地区,闽南语明显有了很大的流失,随着普通话的普及,某些年轻人似乎更乐衷于说普通话,尤其是一些学龄儿童,基本上不懂得说闽南语。闽南语的现状,引起了多数的人担忧,于是出现了幼儿园教闽南语,学唱闽南语儿歌等措施。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闽南人,我们有义务去保护和发展我们的闽南语,即使讲普通话在外来人眼中显得有素质,但是我们不能忽略两个闽南人用闽南语对话时那种亲切之感。

闽南文化中最有闽南特色的就是南音了了,南音又称“南乐”、“南管”、“弦管”,被世人誉为“东方古典艺术的珍品”、“中国古典音乐的明珠”、“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唐代琵琶普遍用拨子,而且是横抱姿势,泉州南音至今保持这一遗制。南音中所用的“拍板”,其演奏方式与敦煌壁画中的伎乐图一样。南音主要流行于泉州、厦门及漳州地区,在台湾及南洋华侨居住地也很盛行。 泉州南音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积淀丰厚。它是以中原音乐文化为主轴并与外来多种文化及古闽越文化,当地民歌兼容并蓄、交融发展的产物。它与西安城隍庙鼓乐、北京智化寺音乐、山西五台山青黄庙音乐并称为我国四大古乐体系。它又与江南丝竹,广东粤曲同属为我国最主要的民间音乐。

1984年在泉州举行的南音研讨会及1985年于泉州召开的中国南音学会首届年会,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纷纷撰写精彩文章,从史学、乐学、律学、音韵学、语言学、宗教学、社会学等多角度地对南音的历史价值、考古价值、艺术价值以及研究价值予以评价。原中国音协副主席、中国南音学会会长赵讽称它是:“一部活的音乐史。”原中国传统音乐学会会长黄翔鹏赞它是:“华夏传统音乐的活化石。”泉籍著名作家白刃则介绍说,美国华盛顿大学民族音乐学院,搜集世界各洲的民族音乐,加以比较研究,得出的结论:“中国的音乐是全世界最古老的音乐,而中国音乐之中,则以南音为最古。”

为什么南音古乐能世代相传,久唱不衰,而深受人们的喜爱?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它在历史进程中除了不断吸收兄弟乐种的声腔来丰富自己外,其决定因素是长期与梨园戏交融发展。

南宋时期,泉州成为南宋的陪都。这时泉州港处于兴盛时期,有“东方第一大港”之美誉。由于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带来文化的繁荣。以南音为基础,以带浓重的中州洛下正音的泉南腔为唱词吐音,并加以故事化了的梨园戏,此时应运而生。应该指出,它与宋室南迁而带来的宫廷文化如家庭班(又称家班戏)不能说没有关系。

梨园戏以南音为母体音乐,以南音“曲”为主要唱腔,在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部分民歌以及其他戏曲声腔,诸如弋阳腔、昆山腔、青阳腔、潮调来丰富自己,而形成“上路”、“下南”、“小梨园”流派。南音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由宫廷走向民间,又从民间搬上舞台而形成一种个性独特,雅俗共赏的传统音乐。南音古朴、典雅、舒缓、低回的音调却最适合配以哀怨、忧伤、抒情、思念,特别是以爱情为题材的民间故事,因而,极富感染力,与民众心灵相通,深受人们的青睐,有雄厚、坚实的群众基础。《明刊闽南戏曲弦管选本三种》就有《陈三五娘》等梨园戏的痕迹。它不仅记有南音的滚门曲牌,同时还标有唱词及南音工×谱的撩拍记号,这说明南音与梨园戏的密切关系由来已久。 梨园戏的产生不仅丰富了南音的“指”与“曲”内容,同时通过演出实践而对南音的撩拍、乐器、定音等方面作了发展。撩拍方面由原来二分音符为一撩而紧缩为四分音符为一撩;乐器方面则由品箫代替洞箫;定音方面也由“以工为商”为标准音的洞管定音法,一改为“以×代工”的品管定音法。由于南音与梨园戏在历史长河中互为渗透吸收,互为交融发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从某方面而言,梨园戏对南音所作的改革更贴近现实生活,群众也更乐意接受,这无疑起到完善南音和充实南音的作用,让南音艺术更具生命力。

泉州经济发达,文化底蕴也足。但再仔细看,还是会发现,市民对文化消费的一种忽视。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是互为依存的,创意作为文化的一种新概念,在很多城市证实是可行的,它不仅可以丰富当地的生活,也可以服务于经济需求的,文化创意也是一种经济。弘扬闽南文化,发展闽南语流行音乐,我们急需培育、包装、推广泉州本土的闽南语新秀,为外界源源不断地输送各类表演、创作的本土人才。

闽南语歌曲是当代歌坛的一大主力,在近十几年来,很多流行的闽南语歌都原创于台湾,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们有着一批文化人,在那段时间里,集中地来做原创,来传承闽南文化。但是作为闽南文化核心区的泉州,在闽南语歌坛却少有领军人物,所以我们必须整合一大批新一代的文化人,来共同努力,传递文化的思想。现代闽南语歌曲因为加入了很多现代元素,譬如摇滚、爵士、蓝调这些,让这些方言歌曲带有很新潮的元素,自然会吸引人。

使闽南文化更兴盛发达,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对闽南文化的研究既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闽南文化遗产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对闽南文化的研究有利于闽南文化遗产的利用和保护。也有利创造出既体现闽南传统文化特色,又富有时代精神的先进闽南文化,促进闽南文化资源的永续性发展。

第二篇:传承中医文化的人

——记区政协委员刘新桥

2009-07-31

刘新桥,东城区政协委员,现任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附属鼓楼中医医院内科主治医师。在任东城区政协委员的这十一年中,刘新桥认认真真参政议政,撰写多份关于发展中医文化的提案,为促进东城区卫生事业发展献言献策。

他出生于北京一个中医世家,是方氏医学的第四代传人。方氏医学的第一代创始人方伯屏老先生生于山东,青年时来京学医、并在京行医。因其医术精湛,医德高尚,临床疗效卓著,求诊者甚多,被当时的《北京地名典》评为“十大名医”之一。曾先后在北平国医学院及华北国医学院任教,教授《伤寒》、《内经》等经典著作。刘新桥的外祖父,自幼随父学医,18岁悬壶京师,至今行医60余年。解放后,参加国家组织的中医学习西医班,系统学习了西医的基础知识。六十年代,方老被调到北京朝阳医院中医科任科主任,与西医同道一起治病救人的过程使方老学贯中西,对中医经典理论亦有了独到的见解。

方和谦老虽有子、女多人,但因时代关系,只有刘新桥的母亲在外祖父的影响下,从事中医工作。受家庭环境的熏陶,刘新桥自幼即喜爱中国传统文化,尤以中医典籍为著。在外祖父和母亲的教导下,他从中医基础读物学起,熟读《汤头歌诀》、《药性赋》、《濒湖脉诀》等书籍,并在外祖父的亲自教授下,系统学习了中医四大经典医籍。后又系统学习中医针灸和推拿技艺。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鼓楼中医医院中医内科,从事中医临床治疗工作。

在工作之余,刘新桥还到北京中医药大学继续深造。长期的医疗实践使刘新桥深得祖父方和谦的辨证论治之精髓,加之多年临床经验,他应用古人之法却不拘泥于古人之方,在处方用药中,一切从病情需要出发,辨证合理,用药少而力专,经他治疗过的大部分病人的病情都大为好转,很快出院了。很多被他医治好的病人,为表达感激之情送来锦旗。至今仍有许多病人请刘新桥到家中诊治,他从不推辞。

在2008年11月刘新桥拜外祖父方和谦为师,荣幸的成为第四批国家级师带徒学员,学期三年。刘新桥想通过自己的努力, 不断深化自己对方氏医学思想的认识,真正掌握好中医学之精髓,并灵活应用于临床工作,更多、更快、更好的为病人解除疾患痛苦。

任何事物都是要发展的,传统中医学也要与时俱进。对此刘新桥认为:传统中医学要发展,必须与现代医学的理化检查手段、治疗手段相结合,这样对中医的病位确定以及病情愈后的判断会提供大量详实的依据,对患者十分有益。为中医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刘新桥会尽自己之全力,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完善。(于妍妍)

从《内经》讲起 传承中医文化要有"上工"(图)

【进入论坛】 【推荐朋友】 【关闭窗口】 2008年01月17日 09:54

段鹏阳

在五千年优秀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中,中医文化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她是伟大的中华民族养生、健身、防病、治病的文化。中医是一门具有极强传承性的医学,几千年来,在师傅带徒弟口传心授的传承中,继承了中医的望、闻、问、切、辨阴阳、辨五行、辨病机、辨证、辨症施治的医学理论和治病方法,同时,也传承了静心观性、返观内求的内证实践和修持方法。在中医文化的传承发展中,涌现出了像扁鹊、华佗、孙思邈、张仲景、朱丹溪等德修深厚、医术高明的中医大家。

中医振兴要有德修深厚医术高明的“上工”大家

中医文化几千年来得以发展传承沿续至今,正是因为有了一大批大道中医人才,这些中医大家史称之为“上工”。

《黄帝内经》将医者分为上工和下工,所谓上工,当然是高明的医生,下工就是一般的医生了。何为上工?《内经》中指出:“上工守神,下工守形”,神是无形的,形而上的道的范畴,是心明的东西,人之疾病,十之

七、八来源于心明失调,从而演变发生器质性的病症,器质性疾病是有形的,是下工所守,《内经》明确提出“上工治未病”。

中医治病是看患病的人,西医治病看的是人的病。中医治病首在望、闻、问、切,是在辨证、辨阴阳。西医治病首在化验、CT、核磁共振等,是根据指标断病。

人体是复杂的,生命是奥秘的,现代的西医学以解剖学下手,寻找生命的物质,于是出现了细胞、神经、血管、脏器、DNA„„中医学注重养生,强调返观内求,探索生命的功能,找出了精、气、神、脏腑、经络、穴道。

《内经》中讲,“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未病也是病,就是人的机体尚未发生器质性的病变时你去治疗,就会取得最佳效果。只有对人的本体生命有深入透彻认识和把握,具有上工之术,才能做到神形俱守,以神为主,防病于未显之时,把病扼杀于萌芽胎状之中,这正是大道中医的精妙之处。

中医“上工”必须是精于望、闻、问、切的大家。望而知之为神,闻而知之为圣,问而知之为贤为巧,切而知之为上工。望、闻、问、切含有看、观、辨、透的深意,一个能求内证的高明的中医,当他面对病人时,一望就能知道对方是否有病,病在那个阶段,是否形成器质性病变,这便是具有了上工的本领,看形体而观内在,辨气血而知阴阳,透脏腑而通经络。历史上,很多中医大家都具备这种技术。扁鹊观齐桓公,一望就知病尚在皮肤上,而在皮肤上治疗,当然就省劲了。闻其声而了解对方的身体状况也有许多例子。就切脉而言,何为切?切包含了进入的意思,不单单是把手指搭在脉上,而是进入气机。一个真正的上工切脉有三点,其一,首先自己能松静调息,用其长期修持而生成的真气,从食指、中指、无名指切入病人的寸、关、尺、循环而过,气运探寻病人的阴阳,查脏腑阴平阳密,辨识气血运行是否畅通。其二是凝神守一,根据病人脉气的阴阳查看病因病症。其三是集于三指,根据指尖、指肚的轻微反映来辨证、辨经、辨病。望、闻、问、切是中医辨证论病的基础和主要医术。

中医“上工”完成了望、闻、问、切的诊断后,在辨证施治的开方中不仅仅是下药,开方包含着开出季候、地域、服药时辰、引经药等。在什么季节患病,所处南方还是北方,根据药的君、臣、佐、使、寒、热、温、凉、升、降、浮、沉而在剂量上把握,而且不同的病症服药的时辰也不同。 中医“上工”熟于术数的运用。数术通天地,在人类社会中,数字是一种载体。就“用”而言,现代科技把数字作为一种媒介,实现了广泛的应用,使电子科技进入到数字化时代。从其“体”来讲,数字的内涵还要大得多,数字是含有生命源场的。每个自然数都含有阴阳,含有五行信息,宇宙气息。很多年以后,在破译人体生命密码,揭示宇宙奥秘方面,数字是不可或缺的元素,关键是怎样找到切入点。

在中医、中药组方中,数字在防病、治病上也早已被用于实践。中药组方中,每单位药的克数、针对病症的用药属性数、药的剂量数、服药的时辰数等,无一不体现人天相应,易医相通。在一代名医张仲景对大枣的运用中,就充分体现了数字之阴阳五行对人体及疾病的重要性。《灸甘草汤》中,用大枣30个,“大枣,性味甘平,能扶脾养胃,助阴补血。”为什么养阴药方中用30个大枣呢?数字中有阴阳,自然数中的1-10的基数中,

2、

4、

6、

8、10皆为阴,而这五个阴数相加,正好是30,是群阴凑集一起。在另一个养阳的《当归四逆汤》中,同样用大枣,但却是25个。

1、

3、

5、

7、9这些自然单数归属阳数,而五个阳数凑集一起也正是25。一个养阴,用30,一个养阳用25,充分证明了数字对于发挥药材作用的重要性。如果不这样做,只能证明你不是一个通晓易医的上工大夫了。数字在药方中是可以达到治病效果的,而数字也能单独在帮助人体健身、祛病、养生延年上起到极大的功效,关键就在于术了。有了术的帮助,数就能发挥作用了。所以《内经》在开篇中指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知道就是得道。知什么呢,就是心明了。当你达到一个心明觉者的境界层次后,你就得道了。

中医“上工”要易医相通。中医里最重要最核心的医理是阴阳。《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开篇即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周易主要也是讲阴阳变化,所以,易医相通。“治病必求于本”,这个本即是本于阴阳。中医治病,主要考虑的宏观的人体阴平阳秘的状态,因此,治病在于调整阴阳。人天是相应的,天人是合一的,作为宇宙、自然界中的生命个体,人体本身和宇宙、自然界中的阴阳五行紧密相关,相互感应。人体对自然环境所构成的有质有形、有质无形的各种场辐射是有感应的。作为一个中医上工,需要懂得自然环境阴阳五行场与人体的关系。《内经·素问》篇说:“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易·系辞》也讲“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是最大的也是最主要的最终的归纳。中医上工一切从阴阳入手,一切从阴阳结束。而其中始终贯穿运行的便是五行的生、克、制、化、合。五行中木、火、土、金、水是广义的,而每行中也是含有阴阳的。例如:火对应人体五脏中之心脏,但火有相火、君火、神火、邪火、虚火、实火、上火、下火等,而心脏中这个心,却不是狭义的脏器管,这个心是神明,是道器合一。所以明心、养心、静心都是为了追求观性、追求本质,以达养生。

自然界中的各种含有生命的物体,其阴阳五行的变化也会影响到人的健康,特别是这些物体本身阴阳失衡的时候。例如有一个学生脾胃经常会产生过敏性痉挛痛,去了许多家医院也查不出病因,治愈不了。后经一中医上工随查,发现这个学生每天上学路上经过的一棵几百年古槐是“病因”,学生本体阳本受古槐散发的阴气大补而呈亢盛,本体阳木气(肝)太盛,克其脾胃气(土),使脾胃产生了过敏性痉挛痛。知道病因后,学生避开这棵古槐,就没有再犯病。

天人合一,人天相应是大道中医的重要理念,它与中华民族儒、释、道文化的天人论是相融相通的。佛学讲明心见性,道家讲修心练性,儒家讲存心养性,中医讲静心观性,在这里都是追求一个人的本然。人能看清自己的本来面目时,就能把握阴阳、运用阴阳,取天道之有余,补己身之不足。天地巨能可为己所用,开发调动人体内存的潜能,激发生命活力。

造就中医“上工”必须走大道中医之路

无论是中医院还是西医院里的中医门诊,究竟能不能代表真正的中医,能不能代表中医的真正水平?如果真正的中医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状况,对形而下的器质性病症治疗时动不动就让来看中医的病人去化验、去照CT,动不动就以西医指标、病名来开中药,而失去了一个中医自己望、闻、问、切的辩证,失去了一个中医自己对病人的诊断,也就是脱离了大道中医之路,背离了中医最基础的医术。从中医理论到中医实践,无不凝聚着中华哲学思维,从《易经》、《道德经》到《黄帝内经》,无不渗透着天道与人道统一的认识,“天亦然,道亦然”。如果中医离开了对包括中医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守和发展,大道中医“上工”人才就难以脱颖而出。

大道中医是要有师承的,能否迈入大道中医之门关键是师承。中华文化中很多都是讲究传承的,传是领入门内,承是宏扬发展。中医理论中对人体生命的诸多命名,决不是坐在那里猜想出来的。在两千多年前,没有解剖学给你配合,但是人体的气血、经络、穴道、五脏六腑是任你怎样苦思冥想也想不出来的。这都是有着高境界、大智慧、修持有素的先哲圣贤通过返观内视求证出来的。在中华文化诸多方面的传承中,有很多“精要”是师傅带徒弟时口传心授的。师傅这个称谓有几种含义:1教师,2老师,3师傅,4恩师,用学校中现行的情形比喻:教师就是给你上课的老师,教语文、数学、物理等。老师那是你的班主任,除了学习外,还要关心你其他方面的事。师傅犹如导师,指导你在某一个领域深入学习,进一步造化。恩师就不一样了,恩师是徒弟迈入他的真传中,是他的入室弟子,负有继承弘扬学术大道的使命。每一门派皆有师傅,但传承这一门派的使命就是入室弟子之事,我们每每听到某某是某某京剧大师的入室弟子、传人等等。中华文化有很多传承是徒弟找师傅,但真的大传承一般是恩师找徒弟。

《黄帝内经》是大道中医的经典,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泉源,它是用阴阳五行学说解释人体内环境及宇宙自然环境统一性的典范。如果我们现在从事中医事业人士能真正读明白并会求证这部经典,也就打开了成就中医上工的“一扇门”。《黄帝内经》涉及到易经等十几种门类的文化,它注重道器合

一、提倡阴阳五行、讲究形而上之气。周易文化是一门反映宇宙自然中阴阳五行场生、克、制、化、合的规律的系统学说,周易中有关天、地、人、阴阳五行的含义,与中医阴阳五行、人天相应、天人合一观念是紧密相融的。周易中有着自然界的时间空间,真气运行,卦像物像,与中医人体中阴阳、气血、真气运行时辰,五脏经络卦像是相应的。人体小宇宙与天体大宇宙的人天相应是易医之本源,而连接这一本源的就是易医中之阴阳,阴阳变化,五行运转而使天人合一。翻开历史我们看到,在两千多年的中医文化发展传承中,无论是张仲景、孙思邈还是朱丹溪等中医大家,基本上都是因熟读并明彻了《黄帝内经》和《周易》而取得巨大成就的。

中医是一门养生的文化,作为一个中医上工必须学会修持方法。无论是望、闻、问、切,为病人看病,还是自己修炼养生,都必须首先做到静心观性。怎样才能静心,怎样才能观性?如果没有一种真正的入门方法是无法达到的。养生中强调心死神活,这里的心是指的人的主观意识,只有主观意识的思维淡化,才能入静。这里的神是指心明,是人的潜意识的发挥。潜意识活跃了心明了,才会有返观内照的功效,才可以用经典中的理论去探求内证。时间久了功夫深了,你便具备了望的技术,最起码你有了脉的切入技术,任何一个中医上工的传承者,都有师傅口传心授的养生心法。当然不是上工并不等于不做中医,有很多中医大夫依靠多年治病的经验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就其大道中医内涵来说,如果缺失了静心观性的形而上之道气,终难成就传承弘扬中医文化使命。

老子《道德经》曰:“道可道,非常道”,非常道即大道。大道无形,大道唯妙唯玄,中医是讲大道的。大道中医根据人天相应关系,在把握和运用阴阳五行上有着独特的方法及手段。由于人是生存于大自然的怀抱里,人体的小天地和宇宙的大天地有着相生、相克、相合、相冲的规律场关系。综合看影响人体健康的原因有六个方面:人元场、婚元场、德元场、欲元场、宅元场、境元场。每个元场所造成或产生的疾病状况是不一样的,百病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六气,诸症莫离气、血、痰、食四因。大道中医是在生活中修持,在修持中生活。我们解读中华民族文字“患”病的“患”字,便有重要发现,人之所以有病,是因为心上压上一串东西。而治病的“藥”字则是“快樂”之上一把草。由此可以窥见中华文化与大道中医的融通之处。只有心明身澈,体中的斥力场充盈了,各种场因素而造成的损害就会减少或没有了,身体也就健康了。其实人的一生就是一个身体净化,心灵净化进而完成生命净化的过程。大道中医就是使人养生健身、祛病延年、完成生命净化的优秀传统文化。只有走大道中医的道路,用优秀的中医文化才能造就一大批中医上工人才。

提倡中医文化促中医发展——访中国民间医药博物馆馆长刘文瑞

任 壮

中国中医药报

刘文瑞是重庆市颇有声誉的中医,也是中医药文化的忠实拥趸。他师从乃父、名老中医刘少林,从事中医药理论研究和中医药保健产品开发多年,执笔出版过《中国民间草药方》、《中国民间刺血术》、《中国民间推拿术》、《中国民间敷药疗法》等多部医药专著,被评为首届全国自学成才标兵。然而让他声名更为响亮的还是他创办的中国民间医药博物馆,馆内收集了上万件医药文物及数千册古医书、标本、历代史料。近日,记者通过电话采访了刘文瑞,请他就中医药文化的话题谈谈心得。

刘文瑞认为,中医既是医学的中医更是文化的中医。文化不彰,医道不辨,医术则不明。他说,从《黄帝内经》开始,中医药文化的哲理就十分清晰,阴阳学说、五行相生相克、经络气血、四诊八纲、整体宇宙观、辨证论治的哲学思想基础已经奠定。随着社会形态、物候等环境因素的变化,形成了以《黄帝内经》思想为前提的和而不同的中医药文化流派,比如寒凉派与温热派、十四经络与奇经八脉的内外治病,都是根植于中医药文化哲理,只在疾病理解和施治上有所区别。

中医药文化广阔、深邃、丰富,中医药文化的空间包罗普遍联系为整体的宇宙万物。刘文瑞进而阐释说,宏观世界的万物运动和微观世界如脏腑、经络、气血等存在着相互联系和影响;中医药文化的深邃,在于人文时代的精神土壤,与儒、佛、道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与现代文化理念与表达方式存在相当的时空疏离感。中医药文化之丰富,体现在历史发展中理论与治疗方法、养生方法等的积累和融汇,也体现在相关的诗歌艺术、通俗民风、心理情操等的表现与演进。

然而,由于受西医的理论观点与思维方式的影响,目前中医药的传统文化哲理被模糊、扭曲,其认知和应用也趋于狭窄、浅薄和简单。其原因一方面在于西学背景的人士对中医药的研究只是简单地与西医理论对接,中医药界的许多研究者也急功近利,没能够真正深入下去,在基础理论上发展出合乎当代认知环境的明晰脉络;另一方面,中医药深沉的历史文化背景,在现代传播环境中也制造了自身的神秘,也就导致了社会上中医药文化的贫乏。凡此种种,于是才有商人、学者,巧借中医药养生概念及思维方式,宣传推销不中不西的谬论和伪劣产品,进一步歪曲和败坏中医药文化。

中医药文化要传播普及,首先面对的是教科研中的各种现实的障碍。现代中医教育的方式,让学生苦读多年而未能临床执笔处方;而临床中医院的中医技术,更像西医的拷贝,为了经济利益,宁可让患者在反复检查中煎熬,也不愿发挥中医的辨证施治;对中医药科研的论证方式照搬西医模式,根本没有建立中医药特色的科研评价体系,有水平、有经验的名老中医的科研项目在另类科研思维方法束缚中,特色全无,也越来越像西医的科研成果。在这样条件下很难想象会有华佗、张仲景、李时珍式中医大家的出现。

针对如何发展文化中医的问题,刘文瑞开出自己的“药方”。其君药:中医药理论创新,特别要在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和跨学科交叉研究上下功夫;其臣药:中医药临床技术创新,在治疗重大疾病、疑难杂症上有突破,进一步规范常见病的诊疗技术;其佐药:推进中医药产业化,有特色鲜明、个性专一的中药产品问世;其使药:是创新中医药教育及中医药行政管理体制,创新政策法规制度,创造有利于中医药文化的全面发展的环境。

第三篇: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传承民族文化精髓,培养学生文化素养

贵州省仁怀市育人中学 张国亮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主要来源,是凝聚中华民族精神最有力的武器。几千年的汉语文化和思维,是维系我们民族命脉的根本,也是未来世界能够走向大同的重要思想资源。因此,用传统文化濡养语文教育,对有着悠久诗书传统的当代中国来说,十分重要而迫切。促进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营造一个“书香中国”。而实际的情况却是,国民图书阅读率连年下降,有专家呼吁,站在国家战略高度看待阅读。这里的阅读,第一要义是中国人先读中国的书,特别是那些历经时间长河的洗刷,依然“光焰万丈长”的经典之作。

《课标》明确指出人文素养包涵以下内容:“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注重利用传统文化培育学生人文素质是当今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语文教学的目的更在于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用传统文化涵养教师的精神气质、用传统文化培育学生的文化素养。

中华民族是靠什么力量凝聚呢?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在人类历史上有重大影响和贡献的世界最大的民族,必有使其凝聚在一起的超凡力量,这种超凡力量非具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华的传统文化莫属,中华民族是一个靠文化凝聚的民族。从历史上看,历朝历代都是靠文化来凝聚的,外来的异族统治者为了长治久安,也必然同化于传统文化之中,顺之则兴,逆之则亡。在目前的语文教育大环境下,我越来越感到传统文化缺位对我们社会、民族造成的危害。究其原因,正在于我们的语文教学不重视或忽视了对待传统文化的传承作用,造成了我们的学生对待传统文化的陌生和情感上的疏远,我们培养了一批无根的学生,所以我们民族的凝聚力也一天天的弱化,这种现状让人十分担忧。

其次是语文学科育人本质回归的必然要求。语文教学不象数学、化学、生物、物理那样以传授技能为主,它必然要承担育人的任务,培养人的精神修养、人生态度,它要为社会造就有用之才。我们都有这样的共识,上世纪我国产生的一批大学问家都是学贯中西。他们不但掌握最先进科学技术,同时深厚的国学功底在他们身上形成了有丰厚的传统文化的积淀,形成了深厚的民族情结,报效祖国是他们永恒的信念。当中国需要他们时,他们均义无返顾地抛弃名利、地位以及丰厚的物质条件,毅然回到祖国,其精神可歌可泣。他们的民族情结又是怎样形成的?正是早期的传统文化的教育,使他们具有丰厚的文化积淀,久而久之,必然厚积薄发,内化成对中华民族的深厚感情。义无返顾的回归,正是他们身上民族情结作用的必然结果。他们不仅仅是一个个举世公认的大学问家,也更是做人的楷模,这些都是语文学科育人本质的正面范例。另外,育人也和一个人的学识也是有密切联系的。我们现在社会上博士、博导满天飞,但我们没有真正意义的大学问家,这是因为和老一辈科学家相比,他们之间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大为不同,老一辈科学家追求的是默默无闻地奉献,因为他们所接受的传统文化中从不宣扬追求虚名,而今天的某些人更追求个性的张扬和对社会的索取。不同的价值追求,必然导致他们对取得学识的不同的态度,也导致不同的结果。其实,在任何一个行业这些道理也都是相通的。这些例子都在告诉我们应该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把握我们语文教学,也就是以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为己任,不能放弃育人的责任,它应该让学生在人格塑造、思想启蒙、人生导向、精神修养方向都要有所作为,而不是把语文仅仅讲成文章学、修辞学、语法学等,只有这样语文课才会教得充实、教得有深度、才能更好地履行育人的神圣使命,同时语文学科也会有蓬勃的生命力。

育人的本质回归还可以从学生的角度去理解。杜甫有一句诗为“润物细无声”,这就是传统文化作用于学生情景的真实写照。我们都有这样一种体会,小时候背诵了许多似懂非懂的诗文、警句,当时朦朦胧胧不得要领,但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就发现那些东西日渐内化为自身的性格修养,成为思想的精髓,并随着人的年龄的增长而日益强烈,其显示的生命力和作用力是任何说教都无法比拟的,一句“天行健,老子当自强不息”可以让人终生为追求理想目标而努力。至于“位卑未敢忘忧国”所展示的报国情怀,“苟利国家生死人,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献身精神,“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丈夫气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价值追求,以及“厚德载物”的襟怀等,不都规范着人生的旅程吗?一句“落叶归根”更是昭示了人的归根的情怀,它能让游子万里回归。它们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作用,是它们直接融化到人的血液里的。

第三.从历史的、发展的观点来看,每个人只是连续不断的历史文明中的一段,我们要从前人那里继续文明的成果,我们还要做传承文明中的一份子,这样我们的中华文明才不会断流。同时,不管是传承文明的人还是接受传承的人,都会对文明保持一种敬畏的心态。我们的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才会得到顶礼膜拜,也才能生生不息。道理就这么简单。

只有语文才能全面准确地传承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不论把语文称为语言文字或语言文学,都不能否认语文是由经典文章和经典诗文组成的教学范文集成。学生喜欢一首诗歌、一篇文章,绝不仅仅因为它的语法多么规范,修辞手法多么多样,结构多么精巧,首先吸引学生的是它们所表现的内容,而日后作用学生的也主要是它们的内容。从道理上讲,每一篇范文、诗歌都从一个方面展示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这就是一种客观存在,这种存在必然决定学生的意识,因此,语文必然是传统文化的天然载体。我认为语文在传承传统文化方面它特有的四个特征:

1.历史性:从小学到高中甚至到大学语文,语文较完全地选取了从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以及近、现代的经典诗歌、文章,它们构成了语文教材的庞大体系,完全可以反映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的脉络。

2.完整性和准确性。传统文化是宏大而精深的,而又都散见一首首诗歌,一篇篇文章,一个个英雄传奇人物的事迹里,而语文教材正是由它们汇集而成,所以语文能较完整准确地反映传统文化。因为学生可以直接面对传统文化去感悟它,而不是假借一些二手三手的材料,所以就能准确地认识、掌握传统文化。

3.精华性。不可否认,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许多糟粕,“三从四德”“三纲五常”妇女“从一而终”愚民思想等等。因为语文教材的范例都是经过精选,千锤百炼的,它大都选取有积极意义内容范例供学生学习,学生的学习是以掌握精华为主的;即使有部分糟粕在里面,也正好为学生提供一个研究分析的机会,学生可以去分析,去批判,分析批判又给传统文化提供了一个完善的机会。这样传统文化才能发展,才能有新鲜的内容,才能更有生命力。

4.艺术性。我想没有谁能否认我们的教材中所选的范例绝大多数都是艺术珍品,它们都有极高的审美性。其精美的语言,匠心独具的结构和深邃的思想等,都是前人(也有几个今人)的智力活动的结晶。美的形式更能吸引学生去读它,从而认识它内部所蕴涵的深邃的思想,培养了自己的文化素养。

所以,只有语文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天然载体,这是语文独具的特性所决定的。有了传统文化这个合理内核,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有了灵魂,就有了神韵,它只会促进其他教学目标的落实,而不是去排挤它们,我们的语文教学就富有了活力和生命力。

第四篇:学校教育中的民族文化传承

拓展素质教育领域 传承优秀民族文化

222.85.128.*1楼

拓展素质教育领域 传承优秀民族文化

记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民族事务局扎实推进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

民族新闻网记者/田惠宇

民族民间文化是一种区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

分,更是校园文化的重要源泉和基础。把民族民间文化引进校园,不

仅是对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也是创建特色校园文化的重要内

容。随着素质教育的日益推进,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育观念、教育

模式、教育内容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们只有在平常的教育教学活动

中,自觉地实现文化传承,养成实现文化传承的意识和能力,使我们

的教育更好地体现出民族地区的社会生活、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特色

松桃苗族自治县民族事务局杨股长告诉记者:近几年来,松桃县

民族事务局以“民族风貌进校园、民族文化有特色、民族音乐进课堂、

民族体育抓两头、民族教材进课堂”为目标配合教育部门,为挖掘民

族传统,发扬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以“民族民间文化教育”与教

育新课程改革、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素质教育和创新意识培养“三

结合”的方式,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走一条

“传承民族文化,发展个性特长”的特色办学之路。

一、充分利用民族文化的载体、丰富校园文化内涵

松桃是个古老的地方,这里民族民间文化独特,底蕴深厚,感染

力强。该局根据自身的优势,充分吸收当地民族民间文化的核心要素,

并与教育部门紧密配合,又大胆地支持各校进行了批判、改良和创新,

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主要内容:

1、将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作为素质教育的内容纳入教学计划。将

松桃县民间的“四面鼓舞、苗族舞、苗歌、民间剪纸、绘画、刺绣等

民族民间文化作为教学内容,开设地方民族民间课程。开设民族民间

文化课程如下:

⑴音乐:把苗族山歌、舞蹈、四面鼓舞等民族民间艺术和民间乐

器作为一个重要内容开设。

⑵美术:将剪纸、书法、手工制、刺绣作等纳入美术教学。

2、组建学生民族艺术表演队,主要开展苗歌、四面鼓舞、苗歌演

唱等项目训练

3、用请进来的办法,不定期邀请一些民间艺人来校指导,帮助学

生获得一定的民族民间技能或技艺,并具备一定的民族民间艺术表演

技能,提高学生民族民间艺术欣赏水平。

例如:长兴镇中学进苗乡侗寨开展民族民间音乐的挖掘、整理。

通过挖掘、整理、和新创作,过去只靠口传心授的《茶歌》、《酒歌》、

《婚庆歌》、《迎客调》等在长中得以传承;县民族中学苗族八面鼓

的诞生,既是民族文化的传承,更是民族文化的创新,是我县民族中

学民族民间文化活动开展所结出的丰硕成果,充分展示了我县师生的

智慧与才情。

(二)教学形式:

通过与教育部门配合要求各校采用多种形式和开展丰富的活动,

将该县民间的苗歌、四面鼓舞、书法、剪纸、刺绣等民族民间文化作

为教学内容,开设地方民族民间课程。有计划、有组织地举办全县民

族学校性的民族文化教育活动,充分利用校园广播、板报、等媒体宣

传、展示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以开展研究性学习为契机,组织学生

调查了解当地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类型、特点及保护状况,感受我国

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优秀文化遗产,提高对保护优秀民族世间文化遗

产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 2010-03-28 10:20 回复

222.85.128.*2楼

(三)实施步骤:

1、要求各民族中小学校将“四面鼓舞、苗歌、民歌、绘画、剪纸”

纳入校本教研课程。

2、组织学生观看有关民族民间文化的乡土音像资料,使广大学生

从中受到熏陶和潜移默化的教育。

3、举办各种民族民间文化知识竞赛,让学生掌握民族民间文化的

相关知识。

4、利用各种民族节日开展宣传活动,如“四月八”。每年在“四月八”

举办一次全县民族学校性的大型民族民间文化表演活动,使广大学生

的艺术素养得到进一步提高,校园文化向健康高雅的方向发展。

5、组织学生成立兴趣小组和表演队。

(四)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活动的成就

通过这些教育,使同学们更加了解和感受到了松桃民族民间文化

的丰富多彩和无穷魅力,从中受到了激励、鼓舞和震撼,从而更加增

强了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

1、以民族英雄人物为榜样的激励教育

松桃县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在历史上曾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

泣、光彩照人的英雄人物,其中的杰出代表有“立场坚定、爱憎分明”

的欧百川,“奋不顾身、勇往迈进”的罗启疆,“助贫济困、刚正不阿”

的龙运鹏,“不做绵羊、要做醒狮”的中共地下党员滕久荣,“为祖国争

光、为苗家争光”的抗美援朝战斗英雄龙世昌等;也涌现出了一批德

高望重、学识渊博的文化名人,其中的优秀代表有“好学深思、为人

师表”的黄延祚,“博古通今、学兼中西”的杜渐,“追求真理、实事求

是”的姜思明,“学界楷模、画坛泰斗”刘宗久等。

这些英雄人物、教坛英才,现在都成了一个个令人敬佩的文化符

号。我们通过对这些人物的丰功伟绩的呈现和展示、剖析和强化,让

学生深受教育和鼓舞,从中获得执着追求、锐意进取的精神力量。

2、实施特长教育、彰显办学特色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根据山区孩子喜欢

体育和艺术这一特点,在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局要求各校在

把民族民间文化引进校园的同时,做好艺体特长生的培养,并把民族

民间体育艺术融入其中。配合学校教育使得艺体特长生专业学习如虎

添翼,如鱼得水。每年都有70%以上的艺体特长生考入本科院校学习。

如: 县民族中学校体育教研组编写了校本教材《魅力篮球》,将篮球

特有的“团结、毅力、拼搏、智慧、战术”精神渗透到各科的教学之中,

促进学生文化课的学习,达到学习的最佳效果。2009年该校艺术类考

生高考成绩再次实现历史性的突破,艺术考生本科录取45人,体育

考生本科录取38人。

二、开发校本课程、凸显地方特色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进中的一个亮点,

创建办学特色是我们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突破点。课程是体

现学校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的重要载体,有特色的学校就会有良好生

存前景,而校本课程开发民是一个良好的契机。我局在将国家课程校

本化的同时,鼓励各民族中小学组织人员编写、开设了民族民间文化

的族文化的校本课程,并传承与创新。这样,不仅拓展了素质教育的

空间,还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涵,不仅搭建了学生展示素质的平台,

还拓展了学生成才的渠道。鼓励县民族中小学大力开展民族民间文化

教育活动,以苗族花鼓、苗族刺绣、苗族剪纸、苗族芦笙、滚龙艺术

为载体,为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张扬提供平等机会,使每位学生

都具有一技之长,走上不同的成才之路,成为不同的人才,从而实现

“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近年来,我局积极支持开展校本课题

研究,开发校本课程,如县民族中学开发了《魅力篮球》、《苗族花

鼓》、《信息技术》、《苗族剌绣》、《德育读本》、《趣味物理》

等校本课程,正在开发《松桃苗族》、《战斗英雄龙世昌》、《红军

在松桃》等校本课程,等待开发《芦笙演技》、《苗族织锦》、《苗

族服饰》等多种校本课程。特别是已开发的《苗族花鼓》课程,第一

次把口传身教的苗族文化变成用文字表述的文本课程。

 2010-03-28 10:20 回复

222.85.128.*3楼

三、2010年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活动计划与打算

(一)2010年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活动计划

1、继续支持鼓励各校选拔优秀学生进入各种民族民间艺术活动班

级,力争更上一层楼;

2、积极参加县委、政府及上级有关部门组织的各种活动,努力宣

传学校“传承民族文化,发展个性特长”的办学特色;

3、在上级民宗局及上级相关部门的领导和帮助下与各相关部门紧

密配合继续努力探索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的新路子;

4、加大力度鼓励支持聘请优秀民族艺人到校指导民族艺术活动的

开展。

(二)2010年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活动计划

要求各校将努力实现“五个进一步”: 进一步做好课程设置。把民

间艺术等引进校园,根据各自学校所处环境,拓展民族文化领域;进

一步加强专业引领,提升教师执教水平;进一步营造宣传氛围。传承

和发扬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某一个小组,某一

个团体的责任,而是全社会的责任。学校作为一个宣传阵地,就要用

好活动宣传这个载体,向全社会宣传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进一步加

强后勤保障,确保活动顺利开展。将民族民间文化引进校园是一项长

期的工程,是一项费力费时而又花钱的工程,对开展活动的过程中,

学校必须将所需经费进行科学预算,积极争取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

根据各校实际与制定的《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实施方案》和工作开展

实际情况,确保资金到位;进一步注重民间文化进校园的效果。

作为校园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民族民间文化,尽管博大精深,但

又与师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紧密。从近三年的实施情况来看,部分濒临失传的婚庆文化、丧葬文化、礼仪文化正逐渐在学生中传播,古老的歌谣、戏曲也在发扬,学生搜集资料,动手实践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为我县实施素质教育开辟了新的领地。只有进一步深挖苗乡侗寨等历史文化、区域文化,将散落民间的民族音乐、舞蹈,工艺美术,民族体育等方面的原始素材进行系统的、创造性的制作与编排,使之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有机整合,并将其引进校园和课堂,因地制宜地把优秀的乡土文化和现代文明有机结合起来,,潜移默化的的教育影响学生,使它在学生身上开花结果,让部分濒临消亡的民间文化精髓能代代相传,素质教育才能真正全面实施。

第五篇:撑起民族文化传承的一片天

和生合力

美怡人心

——道真自治县民族中学“和美”特色创建工作汇报

面对时代与社会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2012年以来,道真自治县民族中学通过“红色遵义,多彩校园”这一平台,在各级领导、专家的帮助下,经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提炼并实施了“和和美美”的民族团结教育(简称“和美”教育),以和美文化引领学校各项工作,全面实施校园外显文化建设,在和美管理、高效的和美课堂建设、和美的德育工作等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和研究。现汇报如下:

一、 和美教育创建缘由

学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需要我们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办学内涵。

道真自治县民族中学创建于1985年9月,成立之初是一所小学,名为城关第二小学。1987年道真自治县成立,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规划下,学校更名为道真自治县民族中学,停招小学新生,面向县城区招收小学毕业生,1992年,遵义市行署认定为民族寄宿学校。通过历年学校教职工的和谐相处,团结奋斗,学校办学水平得以持续提升,从2008年开始,连续五年中考成绩为全县第一。学校发展至今,办学规模居全县同类学校前列,教学班达57个,在校学生3799人,少数民族学生3481人,教职工200人。同时,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是一个多民族大聚居,大融合的老少边穷县。截止2008年底,全县共有13个民族,总人口34万人,其中仡佬族16万多,占全县总人口的近50%,苗族近10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近30%。是国家级贫困县,新时期国家开发扶持的重点县。

基于我校办学历史、现状和道真自治县县情和民族大聚居,大融合的实际情况,着眼于中华民族的未来、学校的未来、教师的未来、学生的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维护各民族团结、统一是我们每一个民族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构建“和合美美”的民族团结教育,提升学校的文化内涵成为我们必然的选择。

二、和美教育的定位及理念

什么是“和美”?“和美”,本意就是“和和美美”,“和”就是“和谐、和睦”。“美”就是“美好、美满”。“和美”,就是和谐而美,美而和谐;和在自然,美在创造。什么是和美教育?就是通过整合协调各种教育资源,营造舒松、愉悦、适宜的教育氛围与环境,在师生的快乐学习与共同成长中,创造美、体验美。

道真自治县的主体民族是仡佬族,仡佬民族追求“和合”精神,这一精神与中华民族的“和美”思想一脉相承。因此,我们的和美教育既是在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这片神奇土壤上生长出的具有“根”和“魂”的特色文化教育,也是中华民族仁人志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境界追求。 我们的和美教育以实现“三和三美”为终极目标(即“环境和谐,管理和谐,教育和谐”;“品德修养美,文化艺术美,身心健康美”),完美地展示我们“和”的意愿,“美”的愿景及“和美”的境界追求。我们追求“和衷共济”,“和而不同” “互相尊重,彼此包容”的美好向往,实现和谐相处,齐心协力,共谋发展;尊重师生个性,发展师生潜力;促进师生个体发展,集体与个体的和谐进步,最终实现美好人生的愿景。因此,学校以“各美其美”为办学理念;以“施美为美”为校训;以“美美与共”为校风;以“美人之美”为教风;以“和乐合学”为学风,全方位多角度渗透“和美”文化核心价值观。

三、和美特色教育创建工作概况

在市“红色遵义,多彩校园”创建办的指导下,在重庆教育评估院冉孟凯等专家的悉心帮助下,我们认真学习 “和美”教育理论,听取专家专题讲座,向全校师生征求我校办学思想的建议、意见,学校特色创建工作小组认真研究了每一位师生的建议意见,于2013年5月采用“领导、专家、教师”三结合的方式,深入讨论办学思想,集中各方面的意见,结合学校浸润的文化传统和历史沿革,以“从师生中来,到师生中去”为有效途径,归纳提炼适合我校实际的“和美”教育理念。最终完成我校的一训三风,和特色学校规划手册,并按手册,从师资队伍建设、外显文化的打造、和美之星评选、和美课堂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等方方面面进行了大胆而有益探索。

一是“和美”管理理念下的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培养。

我校多次召集全校教师召开会议,就教师的个人职业规划和你希望学校为你的成长提供什么条件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并设计了“教师的个人职业规划”和“你希望学校为你的成长提供什么条件”两张表格。会后请教师们根据的自己的实际情况认真填写了这两张表格,每学年末再对每位教师的个人职业规划完成情况进行考核指导,促进教师发展,提高我校师资队伍建设水平。通过一年的总结研讨,最终构建了适合我校的实际的“和美”管理理念下的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培养模式。

二是构建了和美管理理念下的“和美之星”培养模式。

从2013年11月,学校启动了班级、学校“和美之星”评选活动。在推行“和美之星”荣誉制度之前,我们先向全校教师发放了调查问卷:结合学校“和美”办学理念,你认为我校的“最美民中学生”应该从哪些行为体现出来?我们从老师们的调查问卷中确立了学生应该争夺的星名——和美星级奖、和美之星铜奖、银奖、金奖。我们又向孩子们发放了调查问卷:你认为要争得这些“星”必须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我们从孩子们的回答中确定了各种“星”应必备的条件,然后根据学校每学期、每学月设计的主题活动,各年级、各班级自主确定争星的内容,让孩子们自己选择符合自己实际的星来争创。最后,学校创建工作组成员一起讨论研究了“和美之班”的评比的细则,并开始试行,边实行边修改,从目前实施情况来看,效果明显,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帮助很大,人人争做“最美民中学生”的良好氛围正逐步形成。 三是紧紧抓住课堂主阵地,构建“和乐合学”课堂。学校以教研组为单位,就“和美”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初步的探究和构建。

如何把课堂变成实现理想、激发智慧、砥砺思想、培养精神的课堂;成为师生之间心灵交互塑造的课堂,舒展灵性、充满人性、张扬个性的课堂;成为民主、开放、倾听、研究、合作、竞争的课堂;成为团结、互助、平等、和谐、愉悦的课堂,让“言传身教,施美为美”,“乐学善思,崇真求实”的教风、学风首先在课堂教学中体现?结合学校新课程实验改革,2013年10月开始,学校就以教研组为单位,以凸现生本教育理念为核心 “和美”课堂教学模式和“和美”课堂评价体系进行了初步的探究和构建。目前,我校八个教研组已经分别提炼和总结出了各自的“和美”课堂教学模式。如语文组的“玉和七美”课堂教学模式;数学组的 “生活数学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当前,各教研组均把构建的 “和美”课堂教学模式和“和美”课堂评价体系运用到课堂教学中验证,进一步修改完善,最终形成定稿。

四是做好物化,形成外显特色文化,打造“和美”的校园。从特色教育创建以来,我校先后投入资金 元,紧紧围绕“和合”教育内涵理念,统筹设计规划新校区校园环境,把仡佬族、苗族等民族文化元素融入到教学楼、围墙、花园、走廊等等,形成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优美祥和又充满朝气和活力的校园。

五是不断挖掘仡佬族、苗族等优秀民族文化,整理、完善、运用好《神奇的道真,美丽的家园》民族民间文化校本教材;在历史、地理、音乐、美术、德育等课程中融入仡佬族、苗族等民族优秀文化的学习,凸显民族特色,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树立“和和美美”的民族团结意识。

六是构建“和美”的德育体系。一是坚持德育常规工作“六个坚持”。(即坚持规范的、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坚持每天15分钟的德育课;坚持“主题班会”制度;坚持每周综合、卫生流动红旗的评比制度;坚持间周一次班主任集会、一月一次科任教师会和班干部联协会;坚持“文明监督岗”制度。)二是精心设计安全、法制、禁毒等有关民族未来的主题班会或专题讲座。三是构建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德育系列方案;四是以活动为载体,组织开展“弘扬中华美德,构建和合校园” 读书活动等,积极进行德育实践,构建和谐、和美、和乐、和悦的校园氛围,达到“和生合力”的德育效果。

四、特色教育创建工作的几点感受

1、特色创建与常规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机融合,特色创建工作才有载体,有抓手。

2、特色教育创建不是校长一个人或校委会几个人的事,是一所学校所有人(领导、教师、学生及学生家长)共同参与,共同提高的过程与体验。这种过程与体验应该体现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影响甚至决定学生未来发展的方向和程度,以及教师的发展方向与成长空间。

3、特色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文化的积淀。在实施和美教育创建的过程中,我们明白:和美文化的呈现方式不仅是外显的校园文化,更应以是师生表现出来的以和美为特征文化自觉(行为习惯、气质)。

4、和美教育不是“一团和气”,而是尊重师生个性差异前提下体现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素质和谐发展的教育。学生的和谐发展是我们和美教育的最终目的,通过学校教育诸要素的整合,促使学生各方面素质都能够得到最充分的发展。

5、“和美教育”应该体现以教学中的教育手段与教育目的的和谐发展。在教育过程中,教育活动是手段,学生的发展是目的,教育就是要通过科学的手段,使学生在知、情、意、行各个方面都得到充分、全面、自由发展。

道真自治县民族中学“和美”特色学校创建自查报告

我校自2012年申报创建“和美”特色学校以来,一直遵循“各美其美”的办学理念,努力创建“和美”特色校园文化,现将我校创建“和美”特色校园文化的情况总结如下:

一、立足县情,结合学校实际构建特色理念

我县是全国仅有的两个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之一。我校三千七百七十八名学生分别来自十四个不同的乡镇、十多个少数民族,为此,我校将学校文化建设确立为创建“和和美美”(下简称“和美”)特色文化。“和美”教育是一种以学生为本,符合教育科学发展观的教育理念,也符合我校是民族寄宿制学校的特点,体现中华民族“以和为贵,以美为荣”的传统美德,是正确的价值取向。

民族中学围绕“各美其美”的办学理念确立了“美美与共”的校风、“施美为美”的校训、“美人之美”的教风,全体师生把这种美展现在实际的工作和学习中,从而形成我们美的校风,美的教风,美的学风,进而形成“美美与共”的美好局面。学校在管理、德育、课堂教学、学生活动、校园外显文化方面都紧紧围绕这一理念进行。

二、紧紧围绕“和美”特色文化,大力实施特色实践活动。

(一)立足学校实际实施特色管理

1、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特色学校建设小组,并按部门进行分工,以此推动学校方方面面常规工作及学校“和美”教育工作,并按时上交《工作推进月报表》和工作简报。

2、立足校情,着眼于学校长远发展,建立健全了常规管理制度近三十个,基本满足学校管理要求,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并注重以人为本,关注师生和谐发展和个性发展,充分体现了“和美”教育理念。

(二)立足校本课程,努力构建“和美”特色课堂

1、特色课程符合国家课程标准,激励学生去发现“美”、创造“美”,成为有创新、有责任感、不怕困难、积极上进、适应社会的人才之美。

2、围绕“和美”教育理念,各教研组创建了符合各自学科的课堂教学模式,针对课堂上出现的具体问题进行学习、实践和反思,因时制宜,本着“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原则,有计划有步骤地解决课堂效率低下的难题,真正体现“各美其美”理念,编有《神奇道真,美丽的家园》、《打篾鸡蛋》、《大象拔河》等校本教材。

3、各教研组能够按照各自创建的“和美”课堂模式进行教学实践,反思,评价,改进,再实践,再反思,再评价。学校有专门对校本课程及课堂教学的评价方案。

(三)抓实校本研修,打造特色教学活动

1、教学理念体现“美人之美”的内涵理念,在教学中发现和挖掘学生的美,让学生充分展示美,使学生美更美。在增益学生美的同时也增益教师的美,学生的美和教师的美相辅相成,相互砥砺,相互增长。

2、学校制定有课堂教学评价、评估体系,并注重教学过程、结果和方式方法的评价(即教学过程体现“和”,结果体现“美”),并围绕“课堂达标”课、公开课、汇报课等开展活动,对“三维目标”的落实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评估。重点突出学生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合作美、实践美等方面的评价。

3、各教研组都有符合本学科特点、符合课程标准和教学实践的“和美”课堂教学模式,思路清晰,目标明确,都注重“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

(四)注重科研兴校,努力抓好特色科研

1、我校有语文、数学、英语、文综、物理、生化、体育、艺科八个教研组;每个组都按照学校“和美”主题开展教研活动;每个组都有自己的教研时间,教务处安排专人蹲组督促活动开展情况。各教研组都能围绕“和美”教育内涵理念,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紧扣“过程做好要和,过程完善也要和;做好过程是美,完善过程也是美”的观念,开展教科研工作。

2、课题研究一直是我校教师专业成长、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的根本保证,目前,我校共有四个省级、两个市级、一个县级课题,基本形成人人有课题,个个搞课题的良好氛围。

三、充分利用学校特色资源开展“和美”特色教育活动

1、我校有专任教师189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25人,一级教师95人,有省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1人,有市级名师1人,省级骨干2人,市级骨干7人,县级骨干18人。这些教师覆盖我校所有学科,是我校设施“和美”特色教育的师资保障。

2、我校教师敬业爱岗,无私奉献,凝聚力强,能够很好的执行学校办学理念,将“美人之美”,“施美为美”的教风和校训内化为自己的实践行动,贯穿于自己的教育教学之中。

3、能够紧紧围绕学校的办学理念打造校园环境,将仡佬族、苗族文化元素融入学校环境的打造之中,走廊以表现56个民族特征的烙画装饰,表现56个民族“和和美美”是一家的主题。校园主体建筑表现仡佬民居样式,“黄干金竹”表现仡佬人民高风亮节,虚心向上的民族情怀.....学生在这样环境中学习,一定会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4、我校艺科组教师充分发挥书法特长,将体现“和美”特色的书法作品展示在教学楼走廊、办公室墙壁上,使校园“和美”特色文化更加浓厚。

5、根据特色环境建设要求,我校57个班级都严格按照学校规定,紧紧围绕“和美”主题,提出了符合本班特点,有本班特色的班风、班训和班级口号,班主任老师有寄语。并由学校统一格式,做成展板,悬挂于教室门口,激励学生上进。并在学校通道专门开辟“校园文化墙”,为各班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

6、我校设施设备较为齐全,多功能教室、多媒体教室、班班通、各类办公设备等基本满足特色学校创建工作的开展。

7、在“和美”特色教育创建活动中,能够最大限度的利用学校的各种资源,设施设备,使其发挥作用。

四、将“和美”实践活动渗透到师生工作学习中

1、本学期开学以来,我校以创建特色学校为契机,进一步深化“各美其美”的办学理念,为了将“和美”文化真正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让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走近大自然,去发现生活的美,学校号召全校师生大力开展了社会实践活动。为此,学校专门出台了《民族中学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方案》,全校老师作为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者,让学生充分利用节假日、双休日采取个人与家长合作模式或小组合作模式到社区、乡村、工厂、野外等进行访问、考察、体验和感受生活。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不仅获得了劳动体验,增进了合作意识,还增长了见识,陶冶了情操,体验到了生活真正的美,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了助推的作用。

2、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市教育局特色学校创建办关于“红色遵义、多彩校园”特色学校创建活动的相关要求,我校结合学校创建“和美”校园文化的实际,于2013年10月举办了“和美”教育演讲赛活动。本次演讲赛由民族中学语文组具体负责筹办,演讲赛活动的主题为“和美民中,美人美事”,参赛对象为八年级全体学生共计1300多人。活动开展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初赛阶段,由八年级全体语文老师分班举行,学生全员参与,每班推选出一名优胜者参加决赛活动。第二阶段为决赛阶段,于10月24日在学校大礼堂举行,共有21名优秀选手进入决赛。在两个多小时的激烈演讲中,21名选手大展身手,充分发挥自己的演讲才能,从身边人身边事出发,热情讴歌了民中师生在“以校为家”、“创建‘和美’校园”、“勤学进取”等方面的感人事迹,不时搏得现场师生们热烈的掌声。活动取得圆满成功,共评出一等奖2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5名。

3、同年12月,在学校团委的精心组织和规划下,语文组又具体承办了主题为“施美为美,美美与共”的演讲赛活动。参赛对象为七年级全体学生共计1400多人。活动开展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初赛阶段,由七年级全体语文老师分班举行,学生全员参与,每班推选出一名优胜者参加决赛活动。第二阶段为决赛阶段,于12月6日在学校操场举行,共有22名优秀选手进入决赛。在两个多小时的激烈演讲中,22名选手大展身手,充分发挥自己的演讲才能,从身边人身边事出发,热情讴歌了民中师生在“以校为家”、“创建‘和美’校园”、“勤学进取”、“助人为乐”等方面的感人事迹,不时搏得现场师生们热烈的掌声。活动取得圆满成功,共评出一等奖2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5名。

4、为了将“和美”文化渗透到教职工工作生活中,彰显民中“和美”特色文化。学校工会组织开展了迎元旦“和美联欢会”。各教研组积极筹备“元旦和美联欢会”文艺节目,全体教职工于2013年12月31日下午14:00在学校大礼堂开展了“庆元旦和美联欢会”。本次活动共有八个教研组16个文艺节目参赛,全体教职工以饱满的热情载歌载舞,唱出了民中人的“和美”精神,舞出了民中人的“和美”青春。

五、全校师生合乐合学,取得了良好的特色成果

1、学校“和美”教育理念统领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正深入师生头脑,得到全体教师和学生的认可。

2、学校的”和美“教育理念也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的高度赞扬和认可,县教研室多次在我校举办优质课大赛,让参赛教师到我校感受”和美“氛围;县宣传部门、县关工委多次在我校举办大型演讲赛;新华网、中国文明网、贵州精神文明网、遵义市委统战部等多家网站,贵州民族报、遵义日报、道真报等报社对我校办学进行了宣传报道。

3、学校办学得到了社会的认同,我校近三年学生人数每年以500人递增,2013年秋季,七年级新生报名人数更是突破1500人,远远超出我校计划招生人数。目前,我校3778名学生均全面发展,在校能遵章守纪,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综合素质高。我校有少数民族学生3180名,各民族学生在“和美”教育理念的熏陶下,均能和和美美,美美与共,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

4、“和美”特色教育的打造使教师有了展现专业和特长的机会,极大地激发了教师的创造热情。刚开始很多老师不知什么“特色教育”,打造特色教育有什么用,更不知工作从何入手,为此,学校加大培训的力度,请专家,搞宣传,大力开展校本培训,多次召开特色创建工作会议,举行“和美民中”及“施美为美、美美与共”演讲活动等,使教师具有研究“和美”特色教育的知识与能力。老师们在“和美”特色创建的的学习交流中,相互学习,共同探讨,研究能力不断提高,许多教师迅速成长为教育、教学、科研的骨干。

5、学校编辑了校刊《翔鹤苑》,收录了师生优秀文学作品,向社会展示了民中“和美”特色文化成果;成功举办了五届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节,正在筹备第六届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节;有教师论文、获奖等成果集若干;学校教师多次发表论文并获奖、在省市县优质课竞赛中获奖;学校获省级文明、市级法制进校园先进校、多次获教育教学质量、安全文明校县级表彰;

我校“和美”特色文化正在渗透到全体师生的学习工作中,渗透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渗透到全校师生的头脑中,相信在不久的明天,“和美”特色文化一定会民族中学这片沃土上绽放出绚丽多姿的风采!

撑起民族文化传承的一片天

——道真自治县民族中学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工作汇报

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在各级民宗、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经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学校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工作取得了较大成绩。2009年,编写完成了《神奇的道真,美丽的家园》民族民间文化校本教材,并以地方课的形式排上课表,真正走进课堂,成为传承优秀仡佬、苗族民族民间文化载体;学校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自2008年以来,连续开展了四届“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和“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节”活动,推出了十多个赋有民族特色的原创舞蹈节目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激发了全体师生对我县民族知识、民族风情的的极大兴趣,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为传承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撑起了一片蓝天。

一、主要成就和经验

1、将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进课堂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统一,确立创办有民族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思路和理念。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也是学校个性魅力与办学特色的体现,是学校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的内在需要。道真民族中学是道真自治县唯一的县直属少数民族寄宿制初级中学,是2001年贵州省新建11所少数民族自治县寄宿制中学之一。学校现有学生3206人,少数民族学生2881人,占全校学生总数的90%以上,因此,长期以来,各届领导无时无刻不在思索、探求和寻找一个使民族民间文化教育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有机结合的契机——如何把优秀民族民间文化引进校园,办出民族特色。机会终于来了,2007年,学校申报贵州省首批“民族民间文化项目校”获得成功,在自治县县委、政府的领导下,在教育局、民宗局的指导和帮助下,学校在原实施民族教育的基础上,开始招收少数民族寄宿制班,并以此为依托,确立了“以精细管理孕育文化,以民族特色创建品牌,以特色品牌赢得效益”的校园文化建设总体思路;并确定了以“加强校园环境建设,挖掘,整理,传承仡佬族、苗族优秀文化,整合校园时代文化精华,构建健康和谐文化氛围,充实校园师生生活内涵,提高学校办学品位,推进素质教育深入发展”的校园文化建设理念。并制定了校园文化建设五年规划。由此,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插上了奋飞的翅膀,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2009年9月被贵州省教育厅评为“校园文化建设”先进集体。

2、上级领导亲切关怀,学校领导充分重视,以课堂、活动为载体,挖掘,整理,传承优秀民族民间文化。

(1)、道真作为全国仅有的两个苗族、仡佬族自治县之一,民族节日、民族风情和未经雕琢的民族民间艺术等民族文化资源十分丰厚,正是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极好资源。加之,近年来自治县政府本身就重视民族民间文化的发掘和整理,推出了系列民族文化成果;出版了民族文化系列丛书;推出了民歌精选光盘和大力推广民族传统体育。而学校是自治县唯一的县直属少数民族寄宿制初级中学,所以,深得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他们不光从政策上支持,还从经费上支持我们,因此,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传承仡佬族、苗族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势。据不完全统计,自2001年至今,县教育局、县民宗局对学校民族教育经费专款就达30余万元,帮助我们完成了民族传统体育器材等设施设备的添置和场地的修建,以及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节的开展,为学校创建有民族特色的校园文化,传承优秀仡佬民族文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学校领导充分重视和周密部署。为实现“挖掘,整理,传承优秀仡佬民族文化,创建有民族民间文化特色校园文化”的最终目标,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此项工作,成立了以校长亲任组长,主管副校长具体负责的的的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周密部署,细化分工,明确责任。2007年3月始,结合学校实际,连续五年出台了《道真自治县民族中学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实施方案》,明确了主题,确立了内容,筹划了建设进程,并设立专项经费以确保活动扎实有效开展。学校还先后通过中层干部会议、年级主任会议和全校教职工大会,进行动员宣传,营造了一个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活动的浓厚氛围。同时,学校还将民族民间文化列入教学内容,王琦校长还亲自带领教师到我县各乡镇采风,为编写民族民间文化校本教材《神奇的道真,美丽的家园》收集第一手资料,并安排学校最强的教师进行教学,优先解决民族民间文化教育所需要的器材、设备;每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节,学校领导也总是亲临指导。

(3)、积极编写校本教材,打造有民族特色的校本课程,受益学生多。将本地本民族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引进课堂教学是我们传承优秀仡佬民族文化,打造有民族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为此,学校多次组织教师深入我县各乡镇,开展调查研究,挖掘、筛选出我县有代表性,适合教学的民族传统体育、木刻、竹编等手工艺等。经过近三年的不懈努力,学校校本教材开发领导小组于2009年编写了学校第一本校本教材《神奇的道真,美丽的家园》,并被列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上了课表、进了课堂,有专兼职教师、有教案、有完整的教学活动和实践活动。真正把仡佬族、苗族民族民间文化引进课堂,与教育教学有机结合。自2009年以来,已有2384名学生使用并学习了教材内容,以优秀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学生。 (4)、凸显民族特色,以开展群体活动为载体,传承优秀仡佬民族文化。在校团委的牵头下,学校从2004年开始,就抽调各班文艺尖子和民族民间文化爱好者,成立了以“打篾鸡蛋”为龙头,由民族音乐协会、民族传统体育协会,民间艺术协会,民族舞蹈协会等十多个协会构成的道真自治县民族中学学生协会,并指定两名教师为指导教师, 精心编排民族演出节目,开展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民族文化活动。并从2008开始,正式确定春夏学期举办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秋冬学期举办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节。自2008年以来,学校已成功举办了四届民族体育运动会和四届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节。推出了仡佬族舞蹈《竹绣球》、《仡山月亮情》,仡佬族婚俗表演《哭嫁》,苗族歌舞《醉苗乡》、《银项圈》,仡佬族民俗表演《仡佬童谣》和土家族民俗表演《打莲香》等一系列原创作品;推出了《打篾鸡蛋》、《大象拔河》、《打鸡公架》、《翻羊拐拐》等民族传统体育运动节目。此两项活动已经成为宣传、展示学校的亮点,产生了一定的品牌效应,凡县里遇到有重要的外事活动,必通知学校参加演出。

(5)、融入民族文化元素(新农村建设中黔北民居样式),规划设计了新教学楼。

3、总结经验成绩,实现更大跨越

2008年以来,学校校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工作在上级领导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下,在学校领导的正确领导和全校师生员工的努力奋斗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2008年10月被省教育厅、省民委评为“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先进集体;2009年9月被省教育厅评为“校园文化建设”先进集体;学生协会成员创作的剪纸、“绣鞋垫”、竹编、泥塑、雕刻、绘画、刺绣、舞蹈作品深受师生好评,多次参加市、县大赛并获奖,成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成果之一;优秀文化也辅育了仡山苗寨的优秀学子,学校教育教学成绩连续八年获县中考教学质量奖,多年中考状元在学校。

同时,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进课堂充分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特色,促进了学校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不断巩固;促进了学校课外活动的健康有序发展;促进了学生个性特长的发挥;促进了学生学会尊重、学会共处、学会关心和帮助他人;促进了校风、学风和学校精神文明建设,使师生学受到了深刻的、系统的、全面的民族知识教育,增强了师生的民族团结意识,培养了学生民族情感,提高了学校德育实效性,有效推进了学校素质教育的健康发展,更加坚定了我们走民族特色的素质教育之路的办学方向,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也一定能够实现新的跨越。

二、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工作的打算。

学校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工作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离上级部门的要求和学生需要还有很大距离,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

1、受中考升学压力等因素的影响,学校部分教师认识不高,民族意识不强,缺乏民族感情。我们很多教师习惯于应试教育架构,陶醉于常规教育教学观念,忽略了作为少数民族地区民族学校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的责任和义务,忽略了素质教育与常规教育教学结合的重要,忽略了传承、弘扬、保护民族文化的职责,不能将优秀民族民间文化渗透于学科中。更有甚者,认为民族文化进校园是一种作秀,是一种形式主义,在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中不能真正自觉开展民族文化。这也是我们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进课堂最困惑,最迷茫的事。

2、、由于受经费的制约,学校虽有一套较完整的、系统的民族民间文化校本教材,但还不完整,仍有较多的错误,需要修订,不然会误导学生,造成不好影响。

3、由于学校场地狭小,没有规则的科学的运动场,这给学校开展活动,尤其是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带来不便。

4、现有的民族教育师资水平有待进一步培训提高。学校虽是少数民族学校,但是缺乏民族专业类人才教师,特别是民族歌舞民间艺术类专业教师缺乏,这对传承民族文化,发展教育极为不利。

为此,学校强烈希望上级部门加大学校民族教育专项经费的投入,帮助学校培训民族民间文化教师;修编民族民间文化校本教材;制定出较为科学有效的民族民间文化进课堂实施方案,加大管理力度,有利于民族团结,有利于儿童健康发展,不流于形式。我们相信,学校的民族民间文化进课堂工作在县教育科技局、县民宗局的大力帮助的指导下,一定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

道真自治县民族中学 2012年10月05日

上一篇:赤壁之战课本及翻译下一篇:保证书上课不玩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