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与自负的例子

2022-07-29

第一篇:自信与自负的例子

李白的孤独与自负

李白将进酒

空间和时间的扩大使原本定位在稳定的农业田园文化的汉文学,忽然被放置到有一点基于游牧民族的流浪文化当中来。我们从李白身上看到很大的流浪感,不止是李白,唐代诗人最大的特征几乎都是流浪。在流浪的过程中,生命的状态与家、农业家族的牵连性被切断了,孤独感有一部分就来源于不再跟亲属直接联系在一起的状 态。杜甫则又重新回到了田园。

在“安史之乱”之前,李白与王维都有很大的孤独感,都在面对绝对的自我。在整个华文文学史上,面对自我的机会非常少,因为我们从小到大的环境,要面 对父亲、母亲、哥哥、太太、孩子,其实是生活在一个充满人的情感联系的状态里。人情越丰富,自我就越少。我们读唐诗时,能感受到那种快乐,是因为这一次自 我真正跑了出来。李白是彻头彻尾地面对自我。在他的诗里面读不到孩子、太太,甚至连朋友都很少,他描述他跟宇宙的对话:“五岳寻仙不辞远。”就是为了要成 为仙人,在五个最有名的山里跑来跑去。李白的诗里面一直讲他在找“仙”,“仙”是什么?其实非常抽象,我觉得这个“仙”,是他一个完美的自我。只有走到山 里去,他才比较接近那个完美的自我。到最后他也没有找到,依旧茫然,可是他不要再回到人间。因为回到人间,离他想要寻找的完美自我更遥远。他宁可是孤独 的,因为在孤独里他还有自负;如果他回来,没有了孤独,他的自负就会消失。李白一直在天上——人间之间游离。他是从人间出走的一个角色,先是感受到巨大的 孤独感;然后去寻找一个属于“仙人”的完美性,可是他并没有找到,大部分时候他有一种茫然。

初唐时期,就是在为李白这种诗人的出现做着准备。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边塞诗的完成。

“边塞诗”非常重要。中国文人很少有机会到塞外去,很少有机会把生命放到旷野上去冒险,去试探自己生命的极限。宋朝以后,文人写诗都是在书房里。我 觉得唐诗当中有一个精神是出走和流浪,是以个人去面对自己的孤独感。当时的诗人到塞外是非常特殊的经验,因为有很多危险,可是在危险当中,诗人们同时也激 发出自己生命的巨大潜能。今天也是一样。一个在温室般的环境中长大,一直受到很好保护的孩子,跟一个不断被带到高山上去行走的孩子,写出来的诗绝对不一 样。初唐诗的内在本质,很大一部分是诗人与边塞之间的精神关系。在讲美术史时我曾经提到,唐朝开国的“李家”的母系全部是鲜卑族,不是汉族,所以他们有意 地促使汉族通过婚姻跟另外一个游牧民族不断混合,产生与农业社会不同的生命情调。

农业社会是将种子放到土里,等着它发芽,只要是农业的个性,一定是稳定的个性,稳定同时可能是保守,也可能是封闭,会使人有很多东西无法割除。只有 开始冒险,才能打破农业的固定性与封闭性。唐代很有趣的一点是开国的皇族有意识地去接纳外族,尤其是游牧民族。因为皇族的母系当中有许多鲜卑族,等于是汉 族的军人世家李渊与鲜卑族的皇族之间的联姻构成了唐朝的历史。大家回顾一下唐代美术史里面的女性造型,肉体本身那么饱满,可以暴露出来,放到其他朝代都令人侧目。大概当汉族的文化伦理占主导地位的时候,从来没有那样大胆的服装。武则天、杨贵妃,她们身体的饱满性根本就是“胡风”。

第二篇:自尊与自负、虚荣教学案例分析

自尊与自负、虚荣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分辩自尊与自负、自尊与虚荣的区别,学会正确看待自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懂得自负与虚荣的危害,培养不慕虚名,脚踏实地的良好品德 教学重难点:

重点:怎样克服自负的心理

难点:虚荣是一种不健康的人格心理 新课导入: 有一幅画:两只形状大小相等的动物分别走到凹凸镜面前,凸镜前的动物看到自已变大了就得意洋洋;凹镜前的动物看到自已变得如此渺小,便垂头丧气,这就是自卑和自负的真实写照,都是人的畸型心态,这种心态阻止了今后的成功,成为失败的追随者。自负是自卑的对立面,但却有着共同的思想根源,即不能正确客观地估量和评价自已。 《十面埋伏》瑟琶曲

这是中国古典名曲,叫什么名字?这首曲子的背后讲述的是什么故事?(项羽垓下被围,四面楚歌)

项羽堪称一代英雄,力拔山兮气盖世,什么都了不得,结果演了一出霸王别姬,最终败给了刘邦。有没有同学知道,项羽为什么最后会失败?(学生回答)性格上刚愎自用、骄傲自负是他失败的根源所在。而他的对手汉高祖刘邦却是自尊的典范,自称文不如张良,武不如韩信,却取得了霸业。自尊和自负有着本质的区别。自尊者恰如其分地评价自已在学习和生活中脚踏实地尊重别人,自负者狂妄自大,追求面子上的轰轰烈烈,不愿扎扎实实练内功,即使能成事,取得好名声,也是兔子尾巴长不了。许多人喜欢打游戏,其实这也是每个人心态上表现。(练游戏级别)

由此可见,为人要做自尊者,莫做自负者!伴随着自尊者的,是勇往直前一种振奋和进取的状态,而自负的人呢?目中无人,听不进别人意见,推高自已而低估别人。

想当年项羽曾摆开鸿门宴,却不肯听亚父劝说借机杀了刘邦,留下大患;再后来又是因为一意孤行,愿与刘邦楚河汉界平分天下,他的失败也是必然的。历史上这样事例还很多,比如关公大意失荆州,拿破化也因自负被囚在爱尔巴岛……骄兵必败,为什么会这样?(骄傲使人听不进别人的意见,目中无人,整个精神无法集中,给对手以可乘之机,球场上,运动会上,这样的事例也是比比皆是的)

怎么样克服这种骄傲的心理呢?(毛主席语:骄傲使人落后,虚心使人进步)如何才能做到虚心呢?(学习中,不可不懂装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遇到问题不耻下问等) 我们通常所说的自尊心,是尊重自已的人各,荣誉,不向别人卑躬屈膝,不容别人歧视侮辱,维护自我尊严。

但是有的同学自尊得过分,特别好面子,贪图追求表面光采,这就走向了虚荣,产生了虚荣心。这是人性的弱点之一。很难说红尘中人哪一个没有一点虚荣心那是假的,社会上确实有很多有钱的公子哥,挥金如土,但是另外有一些人,他们并没有那样的实力,却仍然学样花钱大手大脚进出某些场所,并且,还认为这是一种享受,这就是一种严重的虚荣心的表现了。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可以成为一个人虚荣的资本,如一个较好的容貌,一头漂亮的头发,一个有出息的子女,一个有钱的老爹等等到,但是自尊与虚荥者有本质区别。自尊是建成立在对自向内在价值和尊严的追求,是建成立在自信的基础上,而虚荣,则是追求外表的荣耀。是建立在自卑和无知的基础上的,举一个例子,企业家和爆发户,都是有钱人,两个有什么区别?(企业家有气质、有内涵,电视上像罗嘉良那号人物,有事业理想有抱负,达则兼济天下之类,但是爆发户的形象,则是到处金,显示自已有钱。其实这样的表现就是为了掩饰 1 自已内心的空虚和无知,怕别人会看不起他,更愚蠢地以为这些金银珠宝可以提升他这个人的价值。但事实却相反,有些人宝马不是开不起,而是开得不像,暴发户一堆横肉往宝马车里一坐,四个字暴殄天物啊!!)

虚荣心比较严重的人常把名利作为支配自已行动的内在动力,有些人谈论虚荣心时常以“死要面子活受罪”看看这幅漫画:有没有这种现象?

有些同学嘴里爱喊:“走自已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其实他比谁都重视别人对自已的评价,别人说几句好话做个帽子给你戴一下,就得意洋洋,干劲十足,一旦给你否定就一点意思都没有了,还走自已的路呢,这就叫为他人而活,把自我都丢到太平洋里去了。这是虚荣心的典型表现之一!

还有些呢,为了虚荣心会去编织谎言,有没有?(考试偷看的,考了三十分改成八十分的,像大学里代考的现象更是多)夜里走多了,难免遇到鬼,谎话说多了,总怕被人识破,于是更病态的心理都有可能出现,比如多疑,多虑等等。

虚荣不是错,但是当虚荣成为堕落的借口时,就成了万劫不复的深渊啦! (案例)

还有些同学,相信每个学校都会有,寻欢作乐,大把的青春丢在网吧,迪厅酒吧,学别人挥堆,交女朋友应付恋爱开销,拿着父母的血汗钱维持自已的面子,支持自已的虚荣心,可悲! 阅读与感悟:

不该得的东西不要,不贪别人便宜

克制自已的物质欲望而却步,体贴父母,自尊自爱, 外表问题: 金喜善:当虚荣心控制在能够激发自尊心的范围,人就有可能将虚荣中产生的模糊目标变成为真实目标,并且会以对真实目标的执着来成就事业;如果虚荣心膨胀到自尊心无法控制的地步,人就会通过放弃自尊来维护因过度虚荣所引起的信任危机。”

所以我们老师平日里要教会大家的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成功者不是上帝的宠儿,最后的欢乐不代表往日的轻松,自卑自负都会成为成功的绊脚石!

教学后分析:

本节课上课的感觉比第一次上思品课好多了,因为我利用了生活中很多常见的现象,比如说整容等等,另外有一个手段也是比较可取的,在上课过程中讲到自负的时候,我一边播放十面埋伏这首琵琶曲,一边讲述,很能带领学生进入当时项羽失败,十面埋伏的意境,学生能够跟着乐曲进入角色,这倒是一种非常不错的教学方法,以后可以学会经常运用。是真正地结合生活中的事例来分析。

第三篇:如此的含义与造句例子

【如此的拼音】:

rú cǐ

【如此的意思】:

这样,那样;像(前文)指出的或提出的方式或方法这样或那样;达到这个程度或达到这个范围。

【如此的近义词】:

如斯 这样 如许

如此造句

1、这个职业值得受到如此特别的重视和肯定。

2、如此挥霍是一种罪恶。

3、他不该如此大声说话。

4、我做梦也没有想到他会如此忘恩负义。

5、感谢你们使我的访问如此有价值。我将珍惜我们之间的友谊及你们给予我的盛情款待。

第四篇:致命的自负

《致命的自负》读后感

(一)启蒙运动一直被看作是人类文明的骄傲。康德赞美道,“启蒙运动就是把人们从自己造成的蒙昧状态中解放出来。”在启蒙运动中,理性作为蒙昧的对立面受到了对 待教皇般的爱戴。狄德罗在《百科全书》的卷首插图让拟人化的“理性”试图揭开“真理”的面纱,但理性的目标不仅仅是找到真理,它还要更进一步。“哲学家只 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只不过重复了自卢梭开始就有的浪漫主义思想。而这种从启蒙运动中产生的唯科学和唯理性的浪漫主义一 直存活到今天。在中国,“革命”一词已成了一个绝对正当的概念,与此相对的“反革命”就是绝对的恶。我们明白,革命总要付出代价,它的正当性和意义并不是 建立在摧毁旧的制度上,而是建立在对新的建设的许诺上。革命中包含的浪漫主义思想必须被理解为建构一个更好的社会的浪漫主义。革命者或将来的建设者所用来 建构更好的社会的工具往往就是理性和科学。在理性看来,传统中腐朽的,不道德的部分必须被改变,而改变的最好办法就是彻底摧毁传统,并按理性的道德观重建 一个新的世界。在这个新的世界中,真、善、美将得到更大的体现。我们于是记起了社会主义的许诺,它自称是建设这种新的世界的一种目前看来是唯一的方式。

然而,同样是出于理性,我们需要一个对这种方式的存在性和唯一性的证明。从启蒙运动开始,一大批打着理性旗号的有着良心的知识分子已经在这条证明的路上走得很远,也似乎找到了不少论证和论据。而且在很多人眼中,这个命题的存在性部分已被认定为真。

哈耶克不能完全证伪这个命题,不论是存在性还是唯一性。但他却给了试图证明这个命题的存在性论证的一个沉重的打击。他称这些论证的基础是“致命的自负”(fatal conceit)。

《致命的自负》是哈耶克生前最后一本书。在进入这本书之前,我们需要知道两点:

一、和米塞斯的《自由与繁荣的国度》一样,本书是论战性的,而非《自由宪 章》和《法律、立法和自由》那样纯学术性的著作。这使得我们可以宽容他某些超越了实证态度的话语暴力式的论证方式。

二、哈耶克首先是个思想家,其次才是个 经济学家,本书的价值体现在他的卓越的思想,特别是将经济学和生物学的成就融合在一起,对扩展秩序思想的集中阐发。我们应该看到,哈耶克虽然是对以社会主 义为代表的“建构理性主义”进行破坏性的批判,但他批判的武器本身是建设性的,原创性的。同时,正因为其原创性,必然是不完美的。哈耶克在本书导论中提出了他的核心概念“扩展秩序”。在不精确的意义上,这种扩展秩序常常被人们称为资本主义。这是他早年“自发秩序”思想的延伸。他指出 “为了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必须明白,这种扩展秩序并不是人类的设计或意图造成的结果,而是一个自发的产物。”也就是说,我们现在享受的文明的恩泽,并不 是在启蒙之后由某些智者和道德家通过理性和良心建构文明的结果,而是自发的,甚至可以说是盲目的扩展秩序的结果。哈耶克喜欢维科的深刻见解“人变成了这个 样子,但他并不理解这一过程”。

用来论证“扩展秩序”思想的是生物学和经济学理论。哈耶克最大的论证武器就是进化论。在这方面由哈耶克本人说是继承斯密古典传统,他甚至认为达尔文的进化 论是在他读了斯密的《国富论》之后得到启发而形成的,但我想指出他在本

书中未明确指明的事实,就是他显然更大受惠于阿尔钦安1950年那篇石破天惊之作 “不确定性、进化和经济理论”。哈耶克把它放在了本书长达25页的文献目录的第一位,这当然是个巧合(Alchian首字母排在第一位)。不是巧合的是, 阿尔钦安已经在20年前的这篇文章中提出了理性和最大化假设不能从人类行为的原因上去理解,而是要从人类社会进化的结果上去理解,同时也是他首先把经济学 和生物进化论联系在了一起,而这正是论证哈耶克核心概念的关键。

如果说写作《通往奴役之路》时的哈耶克必须对极权主义进行直接的异常艰苦的阵地战式的反驳的话,写作本书时的哈耶克在论证时显得兵不血刃,因为他此时已掌 握了“进化论”这一对方无法招架的“核武器”。对“社会主义”的某种理性设计的道德体系,哈耶克并不直接反驳,而是以进化论为视角,试图从发生学角度回答 “什么是道德?”,从而抽去对方论证的基石。他的第一章的标题“在本能和理性之间”就已经做出了极为简练的回答:人类从动物进化而来,最先具有的是人的本 能,在人际交往中逐渐形成了本能所不具备的某些抽象原则,这被称作习俗或道德,而同样由进化产生的是理性。道德介于本能和理性之间,是维系扩展秩序的纽 带。哈耶克区分了两个概念,道德和自然道德。他认为,道德是进化产生的,它限制了自然道德,即让小群体聚集在一起并保证该群体内部进行合作的本能。古老的 本能反应,如休戚与共和利他主义等,属于自然道德,它构成了次级秩序,即原始部落的秩序,而道德构成了扩展秩序。和通过基因遗传和自然选择的生物进化论不 同,文化的进化是通过模仿式的学习传递在自然选择中产生。道德是习得的,模仿而来的,不仅如此,人类的很多行为规则,特别是有关私有财产、诚信、契约、交 换、贸易、竞争、收获和私生活的规则也是因模仿而代代相传。可见,道德既不是人类的天性,又不是理性构建的产物,它纯粹是进化的产物。冲突不像通常所认为 的存在于感情和理性之间,而是在内在本能和通过学习的规则如道德之间。所谓把人从道德枷锁中“解放”出来,实际上是把人带回他的本能。

那么理性是什么?哈耶克秉承经验主义传统,对此进行了几乎是令理性主义者绝望的描述“我们的理性就像我们的道德观念一样,是一个自然选择过程的产物”。看 来理性的出身绝非像笛卡儿所想象得那么神圣,理性不仅是经验的一种形式,而且还是逐步进化得来的。哈耶克不会反对理性本身,而是主张正确地使用理性,即指 那种承认自我局限性的理性,进行自我教育的理性。理性是有限的,这个科学哲学问题他的师友波普尔早就给出了答案:“指导我们做得较我们过去的认识更为成功 的观念,虽然可视为伟大的进步,但是从本质上说,它和它的先驱一样是错误的”。哈耶克借助进化论和波普尔,轻而易举地论证了建构理性主义的谬误,临了他还 不忘了给他那些无法反驳的可怜的对手贴上一个沉重的标签,即那些认为理性站在更高的检验者的位置来掌握各种技巧,安排人类生活的看法是“致命的自负”。

进化是一种自然过程,我们不能对自然提公正的要求。如果理性对进化的结果不满,试图用新的道德来代替旧道德,那么,他在摧毁旧的道德、文化、习俗的同时也 就摧毁了作为进化结果的扩展秩序。而后者之所以存活下来,是因为遵守其基本规则的群体,相对其他群体而言人财两旺。哈耶克在这里祭出了经济学家的法宝,不 谈扩展秩序的善恶,只是冷静地指出,扩展秩序是有效率的,正是它维持了人类的人口,让人类的文明延续。哈耶克似乎在轻蔑地对那些多愁善感

的诗人,义愤填膺 的道学家,野心勃勃的计划者说着简单的,在他们看来似乎有些庸俗然而却真实的话:首先要生存,而扩展秩序养活了你们。

扩展秩序奇妙地将分散于各人的知识集中起来的魔力是哈耶克数十年来一直研究的对象,他在本书中的考察因而变得不那么重要了。正如前所言,进化论的威力太强 大,哈耶克在用了一章引入了进化论,用了两章从经济史角度考察了扩展秩序的产生后,接下来的六章都是用第一章的结论对社会主义的反驳。重要的是思想,在理 解了哈耶克扩展秩序的进化论思想后,只要愿意,读者也能对作者的论敌做出同样的反驳,小孩子都能用原子弹毁灭一座城市。让我们从巨人的肩膀上跳下来,暂时 不去看他是如何反驳对贸易的偏见,对语词的滥用,对宗教的敌视吧,而是再次进入他的大脑,看看还能领悟到什么。

哈耶克没有说明一个没有产生出扩展秩序的社会该如何行动。我在阅读时曾忍不住要追问早已长眠的作者,中国的封建传统养育了全世界最多的人口,从进化论角度 来看从未失败,那我们是该保持这种进化的产物呢,还是继续和传统道德作战,直到建构起一个美国式的扩展秩序?但后来我觉得这个问题不怎么高明,因为哈耶克 这本书有其针对的论战对象,他要回应的仅仅是来自资本主义内部的声音。如要解决中国问题,也许该引入新的概念,而非扩展秩序。我立刻意识这个问题的普遍 性。不仅是哈耶克,所有西学研究的问题多是从西方社会内部产生,其论敌也是来自内部,这就使西学很少考虑到东方的传统社会的性质,其结论就很难说有普适 性。解决东方问题的西方理论必须重新从东方生成。哈耶克没有彻底地击败理性主义者。他只是封锁了对方的一些论证而非全部,理性主义者如果依然自信的话,还是可以建立起一个安排一切的社会主义社会。也许未 来可以做到这一点也未可知。本书的意义是指出了危险所在,虽然危险不等于实际的死亡。哈耶克指出要用抽象的规则代替具体的目标,他以此作为扩展秩序和社会 主义的界限。但抽象和具体的并不总是泾渭分明,比如在普通法体系中抽象的法律总是在判例中体现,如何划分,哈耶克也没有告诉我们。不用纠缠太多,哈耶克本 来想传递的就是一些抽象的原则,我们祝愿它在未来会被人模仿而通过进化幸存下来,成为扩展秩序的一部分。

哈耶克不同于大多数公共知识分子之处在于他是一个经济学家。在论证有关意识形态的问题时,哈耶克的经济学视角常使他避重就轻,用简洁的利益分析代替繁琐的 形而上学论证。正如他本书中所证明,道德是进化的产物。用他最喜欢的休谟的话来说“道德准则并不是我们理性得出的结论”。当大多数知识分子在用良心来论证 牵涉道德的问题时,哈耶克想得只是如何消除道德问题。

《致命的自负》是我在继詹姆士的《实用主义》之后读到得对理性主义批判最严厉的书,然而在其中我读到了最多的理性。哈耶克批判理性主义,恰恰是因为他比理性主义者更为理性。

核心论点

o正面论述:延续的秩序(The Extended Order)是人类群体生长出的奇迹般的极复杂结构,它介乎本能和理性之间,对人类文明的保存和发展具有关键性的作用。这种延续的秩序是由一些中心价值和制度成规支撑的,其中最重要的是道德规范。

o反面论述:现代最有影响的政治运动之一——社会主义是建立在错误的前提上,是人类理智的歧途,它不仅走不通,而且已经并将继续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尽管它出自善意,尽管当代一些最聪明的人物作它的先锋,社会主义仍然必定危害到现有人口中绝大多数的生活水准,甚至生命本身。

人类文明的进化发展一直是一个神秘却又极具吸引力的命题。哈耶克对此做出了自己的解释——“扩展秩序”。这是一个创新的概念,对于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来说,扩展秩序是什么?它的发展动力又是什么?这都是很陌生的。

哈耶克在《致命的自负》一书中对之做了详细的阐述,解释了扩展秩序的推动力、性质以及与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一些关系,本文将就作者自己的一些看法,来谈谈对“扩展秩序”的性质、含义等的一些理解。

什么是扩展秩序

o哈耶克的定义:“在人类合作中不断扩展的秩序” 。“这种扩展秩序并不是人类的设计或意图造成的结果,而是一个自发的产物”。

o很明显,扩展秩序首先是一种秩序,一种规则。是“逐渐演化出来的人类行为规则,特别是有关私有财产、诚信、契约、交换、贸易、竞争、收获和私生活的规则。”而且,这不是一种在某个特殊领域发生作用的规则,而是决定了人类文明的起源和维持、发展的基本规律。在反对“社会主义”的理论架构中,“扩展秩序”处于一个根基的地位。

o作为一种秩序,首先,它是“自发”的,不是人类的设计或意图造成的结果;其次,它是不断“扩展”的。这两种性质就决定了在扩展秩序的产生、发生作用过程中,与本能和理性这两种人类的基本行为动力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本能

o在哈耶克看来,人类从最初的原始社会起,就有一种把小团体结合在一起的本能直觉,即一种让小群体聚集在一起并保证该群体内部进行合作的本能。 显然,这同扩展秩序的发展是相悖的,因为扩展秩序必须是不断扩展的,从家庭内部的分工,扩展到部落之间的分工,再扩展到国际分工……直到全人类都被纳入这个合作的秩序内。本能会导致对外人的进攻性,从而阻碍不同小群体之间的相互交往,也就阻碍了扩展秩序的扩展,使之局限在一个小范围的群体内,从而影响整个文明的发展。这种本能同使他们得以扩展的通过学习得到的行为规则之间的冲突,完全有可能导致整个人类文明的毁灭。所以,扩展秩序在横向的扩展上同本能是相矛盾的。

o通过生物进化和文明进化的区别,哈耶克也谈到了本能和扩展秩序的发展是很不相同的。生物进化只继承生理双亲在先天上的遗传特征,而作为文明进化的动因,扩展秩序的进化则是对上一代的整个人类社会在后天习得特征上的继承和遗传。因此,二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

理性

o哈耶克认为扩展秩序从一开始在小团体中产生就是一个自然选择的进化过程,是非人为设计的。理性是扩展秩序发展的结果,而不是原因。人的理性有着极大的局限性:一方面它不可能完全认识到推动社会文明发展的一些传统习惯和规则;另一方面,即使它可以认识到,也不可能去限制甚至改变它。相反的,如果理性强行去对扩展秩序进行干涉的话只可能破坏扩展秩序的自然进化,从而使扩展秩序失去效用,进而破坏人类文明的正常发展,甚至造成文明的倒退。 本能和理性之间

o在《致命的自负》的补论A中,哈耶克首先批判了严格的二分法,那种非此即彼的看法。他认为在理性和本能之间是没有严格分明的界限的,它们之间有一个缓冲的状态——那就是可以决定和推动扩展秩序的——处于本能和理性之间的智慧,他把它具体化为习俗和传统道德。

o对于道德的理解有两种:一是内在道德,即我们本能的道德(包括休戚与共、利他主义、集体决策,等等);二是维持着扩展秩序的、演化出来的道德(节俭、分立的财产、诚信等等)。很显然,第二种才是处于本能和理性之间的智慧。 o传统道德和习俗超越了本能,并且往往与之对立,同时又完全不同于理性。所以,它所决定和产生的扩展秩序,自然的,就同本能和理性是相对立的。 理性社会主义

o本书的副标题是“社会主义的谬误”。如果我们不能正确理解哈耶克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在当今的时代是要付出政治代价的。

o哈耶克的极权社会主义是指20世纪上半期出现在欧洲的社会主义,与20世纪下半期出现在第三世界的民族独立运动中崛起的社会主义本质的不同。(但是,第三世界的社会主义不幸也出现了很多社会主义的通病,比如专制统治、计划导致的经济崩溃等,这也包括中国。)

o极权社会主义的合法性,建立在对西方资本主义现状的彼岸的向往基础上。韦伯将其称为理性社会主义,它和与之相对的理性资本主义构成一对政治范畴。 o书中对社会主义的批判,其实是对理性社会主义及其思想渊源建构理性的批判。

致命的自负

o启蒙时代以来,科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鼓舞了人们对“理性”的崇拜。科学在每一个领域取得的成果,尽管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但也隐藏着一个不能忽视的陷阱:人类对自身拥有完全理性能力的幻觉。这就是哈耶克意义上的致命的自负。

o在哈耶克所处的时代,社会改革的时尚是社会主义的取向,而哈耶克身边的知识分子中的“好人”,也一般都是社会主义者。对于这种思想气氛,哈耶克虽然也在一定程度上卷入其中,但是基于他所继承的奥地利经济学派的知识,难免又会产生深刻的怀疑:既然人们的需要有着高度的主观性、个体性和易变性,那么为了满足这些需求而从事的经济活动是可以进行“合理计划”的吗?实行这种计划的政治后果会是什么呢?斯大林和希特勒政权的建立,为他提供了计划经济的理想在实践中的可怕样板,这更加重了他对西方文明前途的担心。

o在他看来,一切打算对整个社会实行计划的企图,不管它们的动机有多么高尚,都是建立在这种危险的自负上。因此,哈耶克在本书中首先便声明,他同社会主义者的分歧,并不像许多人所认为的那样,是出于意识形态或价值选择的对立,而是由于事实判断上的不同——问题不在于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所设定的目标在道德上是否可取,而是用它所主张的办法是否能够达到这些目标。 社会主义的谬误

o

1、理性社会主义的公有制反对私有财产。

o在哈耶克看来,私有财产是扩展秩序形成的基础,因为只有在财产私有的情况下,不同的个体或小团体才可能拥有各种生产工具的支配权和目标选择的自由权,这样才可能形成扩展秩序。如果按理性社会主义所构想的,不允许私有财产的存在,那么,扩展秩序就会不复存在,从而导致社会文明的倒退甚至毁灭。 o

2、理性社会主义提倡平均主义,反对人与人之间有财产上的差异。

o在哈耶克看来,文明不但是进化的产物,也是一个过程,通过建立起普遍规则和个人自由的架构,它会让自己继续进化。这种进化不能用人们的需要加以支配,而且常常不会产生符合人们需要的结果,这不可能是公正的。而理性社会主义的平均主义无视与此,对于运气和个人能力所造成的差异进行压制,会破坏大多数发现新机会的可能性。也就违背了扩展秩序的要求。

3、理性社会主义赞成对经济进行集中计划和控制

哈耶克认为:一方面,由于我们的整个生产规模如此之大,任何人都不可能知道人们在这种计划中所能够动用的资源总和,因此不可能对这些资源进行集中控制;另一方面,集中的计划不可能认识到在整个经济活动中复杂多样的信息和行为目标,它只有可能会限制大多数目标的达成。因而社会主义妄图从经济行为目标上加以统一的计划经济,违反了扩展秩序。只有市场这种搜集信息的制度,使我们可以利用分散而难以全面了解的知识,由此形成一种超越个人的模式,使整体社会的行为收益大于所有个体的行为收益之和。

总结

o哈耶克在本书中,围绕“延续秩序”这个中心概念,总结并发展了他一生的基本思想,修正了他过去的一些论点,特别是剔除了原本存在于其思想中的经验主义成分,从而完成了他的独特体系。他清楚地指出共产主义正在迅速走向衰落,而这一现象特别发生在已经实施共产主义的地区,只有在那些地方才有机会使种种不切实 际的希望幻灭。

o他在1988年的这一观察之犀利,到此书出版一年之后就戏剧性地兑现了。这就 是1989年开始的共产主义大溃灭。这在历史上是罕见的巧合。这也是对海耶克终身奋斗的报偿!

第五篇:简述自负的形成原因

无论是对青年教师,还是对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中老年教师,自负心理都是需要我们警惕与重视的。那么自负这种自我意识的偏差又是如何在我们的个性中沉淀下来的呢?自负心理形成的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工作生活中的一帆风顺。第二,片面的自我认识。第三,情感上的原因。

1 、自卑与自负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如何协调好这种关系?

我们可以从实质、表现等方面来看自卑与自负的关系。自卑指教师对自己的能力或品质评价过低,轻视自己或看不起自己,担心失去他人尊重的心理状态。其实质是自我评价过低。自负指那些自我心中强烈,优越感极强,藐视和不主动同他人交际的心理现象。其实质是高估自己。

自卑的表现是总觉得各方面低人一等,缺乏自信,悲观失望,心境恶劣。思想消沉,情绪压抑,心里不稳定,性格内向,孤独不合群,敏感脆弱。自卑的人往往只看到自己的缺点,看不到优点。即使自己可以做得很好,也不敢尝试,结果是白白丢失了可能成功的机会。自负的表现是自视过高,认为自己非常了不起,别人都不行。看不起别人,总认为自己比别人强。过度防卫,有明显的嫉妒心。只看到自己优点,看不到缺点,他们所追求的目标是根本不可能达到的。

自卑与自负都是对挫折的不良认知与自我的不良认知导致出现的认知心理问题。无论是自负的人还是自卑的人,他们对自己的认识都是不切实际的,不正确的。自负和自卑都是自信的误区。自负是前进的大敌,是失败的祸根,自负会使人远离成功;自卑则会使人消极悲观、丧失进取心甚至自暴自弃。自负和自卑都会对我们的生活与学习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使我们远离成功。

如何协调好自卑与自负的关系呢?我认为应该自我调适,采取正确的态度对待自卑与自负,建立积极的合理的自我评价观念。认清自我,修正理想中的我,改变不合理理念,降低自己的期望水平,通过补偿与升华克服自卑心理。加强人际交往,悦纳自我但不高估自我,诚恳地接受批评,与人平等相处,提高自我认识,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自我,逐渐完善自己的人格,做一个自信但不自卑自负的人。

上一篇:最有创意的广告语下一篇:中信银行借记卡产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