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鉴赏常用

2022-06-30

第一篇:高考诗歌鉴赏常用

诗歌鉴赏常用手法教师版

☆河南师大附中 语文组 张军——

诗文鉴赏常用术语解析

在诗歌和散文复习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一部分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对于具体的艺术手法,往往比较迷惘,于是索性罗列几种撞大运,只是因为无理无据,反而会白白丢分,实不可取。事实上,高考所涉及的艺术手法,虽然并没有严格界定,但也并非毫无章法可循。大体说来,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写作技巧。其中修辞手法,同学们一般比较清楚,在诗歌、散文中出现的时候也较容易判断,故在此不再赘述。我们重点介绍的是诗歌鉴赏中有关表达方式和写作技巧的一些知识。

一、表达方式

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 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等;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乐景写哀情等。

(一)描写

1、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声衬静)

在写景状物的文章中,孤立地写动态或静态,往往不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若能将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结合起来,以静写动,以动衬静,则会塑造出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

王维的名篇《山居秋暝》中就有这样的例子:“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前一句写山上一尘不染的松树,皎洁的月光,以及月光穿过树叶的缝隙在林间 留下班驳的影子,都给人以明净清幽的感受——这是通过静态描写来突出山中的静谧。第二句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这是动态描写,以动衬静,更反衬出山中的宁静。此外,他的《田园乐(其六)》一诗中也有动静结合的诗句:“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以声衬静,动静结合,表现了田园幽静安适的特点。

☆思考练习——分析下面这首诗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

雨后池上 刘攽(bān)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参考提示:

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

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 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2、虚实相生

1)诗歌中的“虚”——在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中,虚,是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它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诗画同理,诗歌借鉴了中国画的这种方法。

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①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

②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念奴娇·赤壁怀古》 中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

第 1 页 ☆河南师大附中 语文组 张军——

③设想的或者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例如柳永《雨霖铃》中云:“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

2)诗歌中的“实”——在中国画中,实是指图画中笔画细致丰富的地方。而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例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雨霖铃》中上阙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等。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的中心的。如刘禹锡有一首《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诗中的“野草”、“夕阳”、“燕”等是实景,而六朝古都的繁华是虚景。可我们不难想象出当年桥头车水马龙、宫殿歌舞之盛、美人之多、珍宝之富,如今野草遍地,荒凉无比,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便油然而生。

探讨“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离不开对诗词主题的把握,碰到类似问题时,只答虚实相生是不够的,必须和主题或者是作者的感情联系在一起。常用的表述方式是:

1虚景与实景相对照,使某地和某地的不同景物形成强烈的对比,表达了诗人某种的感慨。

2虚实相生,虚实相应,虚景与实景融合,互相映衬,泻染出一种浓浓的某种情感,或者是烘托出某种气氛。

☆思考练习——从下面给出的诗中找出描写景物在表达技巧上的特点,并分析一下这种结合与主题的关系。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参考提示:《夜雨寄北》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相生的手法,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一起,有力地表现了作者思归的急切心情。

(二)抒情

感情有多种,比如同是欢乐,可以欢呼狂叫,也可以会心一笑;同是悲哀,可以痛苦流涕,也可以伤感悲凉。但总体上说,可分为两类。一种是强烈的、紧张的、低沉的,我们可称之为“哀情”;一种是轻淡的、轻松的,欢快的,我们可称之为“乐情”。与此相对,我们也可以把景分为“哀景”与“乐景”。这样借景抒情的方式也就有不同的表现方式,可以总结为四种方式:哀景写哀情,乐景写乐情,哀景写乐情,乐景写哀情。不同的抒情方法,会收到不同的表达效果。前两种方式中,景与情是统一的,所抒之情一目了然,我们称之为借景抒情,或者称之为情景交融;后两种方式中,景与情相对,所谓“以哀写乐,倍增其乐;以乐写哀,倍增其哀”,感情在对比中会更显强烈。 1.借景抒情

关于“借景抒情”,顾名思义,是指在作品中,通过对事物的描写或环境的渲染来抒发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感情。从诗歌创作的方法来看,属间接抒情。如: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就是借景抒情的诗篇。作者在描绘景物之时,寄寓自己喜爱西湖的感情。

第 2 页 ☆河南师大附中 语文组 张军——

借景抒情有两种写法:一种是把情与景分开写。可以先写景,后抒情;或者先抒情,后写景。也可以是把景和情穿插起来写。另一种是把景和情糅合在一起,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这种写法,不必添加任何词语,我们就可以从作者描绘的景物中看出人物(作者)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感情。

借景抒情诗,指的是寓情于景,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主观感情的诗作。诗人在诗中不是直接抒发感情,而是移情于物,融情于景,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景物上去,使景物带上感情色彩。诗人带着有情之眼去观察景物,以有情之笔去描写景物,使感情附着于景物,景物浸染上感情,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无隔。

鉴赏借景抒情类诗歌,要注意体会诗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会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人的特定情感服务。如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这首诗是作者西游长安时写给丞相张九龄的,是想得到张九龄的赏识和录用。有人评论这首孟诗“以望洞庭托意,不露干谒(求荐之意)之痕”。那么,诗人孟浩然是如何把求荐之意表达出来的?

诗作前两联写景,着力描绘洞庭湖汪洋浩荡,一望无际,气蒸荆楚、波撼岳阳的壮观,气势雄伟,形象鲜明飞动,表现了诗人广阔的胸襟。后两联由眼前景物的触发转向抒情。诗人面对浩淼无垠的湖水,想到自己功名未遂,空有出仕的愿望,无人引荐,就好像欲渡洞庭湖而无舟船一样,希望张九龄援引。这首诗不落俗套,它把求仕之意,巧妙地与眼前的洞庭湖写景结合起来,写得委婉含蓄,不卑不亢,极有艺术力和感人力量。是把眼中景与胸中情结合得极好的范例。

关于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这三种说法,也有一些细小的差别。借景抒情指的是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情景交融:在 写景的诗文中看不出作者的情感,但实际上有作者的情感。也就是情和景不分彼此,难以区分。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 “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寓情于景:以景为主,情感是含蓄地“寓”在里面的。简单地说,就是“景”的比例越来越多。对于这几种说法,虽然多一些了解是必要的,实际上,在考试中,我们一般不必区分这么详细。

☆思考练习——阅读下面这首诗,说一说“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一句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鹧鸪天·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余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参考提示:借景抒情是古诗创作中常用的手法,这里作者写了“极目远望,水天相接,树木迢迢,一片带雨的乌云飘来,遮住了大半个山”之景,其特征辽阔、低沉,从而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以及路途艰险、对朋友前途的关切之情。同时以“雨云埋山”显示了前途迷茫的郁闷。 2.乐景写哀情

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最典型的如《诗经·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依依杨柳,美好春色留人沉醉,却是黯然离别之际;霏霏雨雪,冰天坼地的寒冷,竟是征夫回乡之时!以乐景写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可以增强诗歌的抒情效果。《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再如许浑的《谢亭送别》:

劳歌一去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诗中红叶青山色彩艳丽,乍看似不协调,实际上恰恰是对离愁的有利反衬。景色越美,越觉离

第 3 页 ☆河南师大附中 语文组 张军——

别的难堪。这是典型的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思考练习——试从景情关系的角度简要分析下面这首诗中“满”字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寒 食

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参考提示:“满”字描绘出了江南二月繁花竞丽的美好景象,反衬下文“堪悲”之情。诗歌以乐景衬哀情。 3.直抒胸臆

胸臆的意思是指“胸腔,内心”,引申为心意。直抒胸臆的意思就是直率地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如下面这首诗:

上邪①!我欲与君相知②,长命无绝衰③。山无陵④,江水为竭,冬雷震震⑤,夏雨雪⑥,天地合⑦,乃敢与君绝⑧!

【注释】①上邪:犹言“天啊”。上,指天。邪,音义同“耶”。 ②相知:相爱。 ③命:古与“令”字通,使。这两句是说,我愿与你相爱,让我们的爱情永不衰绝。 ④陵:大土山。 ⑤震震:雷声。 ⑥雨雪:降雪。雨,音yù ,动词。 ⑦天地合:天与地合而为一。 ⑧乃敢:才敢。“敢”字是委婉的用语。

这是汉乐府《饶歌》中的一首情歌,全诗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呼天为誓,直抒胸臆,表达了一个女子对爱情的热烈追求和执着坚定。

借景抒情比较含蓄,有时理解不一定到位,而扣住直抒胸臆句分析作者的感情则比较简单。 ☆思考练习——阅读下面这首词,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望江南·超然台①作 苏

春未老,风细柳斜针。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时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趋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参考提示:登超然台望见的景色,引起了作者的乡思,但他无法回家,因此只能在酒醒之后苦涩地“咨嗟”不已,无奈地说:“休对”老朋友说什么乡思之愁,“且将”心火煮新茶聊以自慰吧!因此题中所列的“咨嗟”、“休对”、“且将”都是直抒胸臆的词,表达了了作者无奈、苦涩的心情。

二、写作技巧

写作技巧包括:象征与托物言志、对比与衬托,、以小见大等。 1.托物言志与象征

关于“托物言志”,2004年1月出版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是这样解释的:“通过描绘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多用于诗歌、散文创作)。”

象征是指通过描写某个具体形象表现一种深远的含义。运用象征手法时,象征的事物与被象征的事物之间要有某种相似的特点。如李商隐的《风雨》“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心断新丰酒,销愁又几千。”诗人以风雨中黄叶自喻,用自然界风雨象征摧残人才的社会氛围。

第 4 页 ☆河南师大附中 语文组 张军——

象征和比喻是有区别的,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它是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而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象征一般要统摄全篇,而比喻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

象征和托物言志两种手法都是以物写人,都是通过赋予意象某种人格化特征,来寄托作者的某种情感。但二者又不是一回事。象征是以物喻人,和借喻很相似,尽管只出现了喻体,但实际上是另有深意。如曾巩的《咏柳》:“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作者借尚未变黄就借助风势在空中狂舞的柳条,象征那些根基未稳,因倚仗权贵而一时得势便猖狂不已的小人,表达对他们的极端鄙视和厌恶。托物言志(广义的托物言志应该包括象征,这里所说的是狭义的托物言志)是作者通过对物象描写和刻画(托物)来表达自己的某种志向(言志)。如李忱的《瀑布联句》:“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作者以不贪恋溪涧而冲奔大海的瀑布表达自己“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之高翔”的豪情壮怀。

此外,还要注意“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之间的区别。

尽管关于这两者的表述有所不同,但却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要通过对具体“事物” 的描写表达思想感情。此物与彼物究竟有何不同,对此物的描写与对彼物的描写究竟有何区别,此物所要表达的“感情”与彼物所要表达的“感情”究竟有何差异,请看下述四例:

例一:

垂緌①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注]

①垂緌,指蝉。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似下垂的冠缨。 例二:

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例一采用的是托物言志的写法,例二采用的借物抒情(或情景交融)的写法。仔细推敲,便不难发现例一与例二的区别主要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例一描写的“事物”只有一个:例一为“蝉”。例二描写的“事物”不止一个:有“山”、“故国”、“潮”、“空城”、“月”、“女墙”等。

其次,托物言志的手法往往借助的“物”的某些特性表达感情,内容上主要属于道德、节操、意志、品质方面。例一中作者借助“蝉”表明,品格高洁的人立身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表达出对傲然独立的高尚品格的热情赞美。而借景抒情的手法,作者借助所描写的事物来表达的“感情”是指受外界刺激而产生的爱、憎、喜、怒、哀、乐等的心理反应。例二中,作者借写月光下江潮拍打空城的苍莽凄凉的景色抒发了对国运衰微的感叹。

另外,托物言志的所依托的事物的特点是采用点击式白描的手法揭示出来的,无须营造特定的意境。而借景抒情中的景物特点是采用浓墨重彩的方法描绘出来的,多个景物共同形成了一个渗透着作者特定情感的特定意境。

☆思考练习——请从写作技巧的角度分析下面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特色。

小 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注释:杜荀鹤(846~904),唐代诗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出身寒微。曾数次上长安应考,不第还山。虽然年青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帝里无相识”(《辞九江李郎中入关》),以至屡试不中,报国无门,一生潦倒。

第 5 页 ☆河南师大附中 语文组 张军——

参考提示:这首诗名义上写不为人识“小松”,实际上在写人,写“小松”初长时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大树,反映出作者对人才出身轻微而终成大业的思考,批判了世人以身世取人的浅陋目光。 2.对比与衬托

这两种手法在高考现代文阅读中又是常见的考点

1)关于对比——把两种对立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举出来加以比较,使之相反相成,使双方都更加鲜明、突出,这就叫对比,又名对照。它属于语言技巧之一。修辞学中辞格的一种。对比可分为两体对比和一体两面的对比。

对比的修辞作用,总的来说是能使语言色彩鲜明。不同类型的对比,作用又各有特点。两体对比,揭示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的对立,使人们在比较中得到鉴别。一体两面的对比,揭示事物的对立面,反映事物内部既矛盾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使人们全面的看清问题。

比如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诗人给我们展示了 两幅画面:一幅是越王大败吴国,凯旋而归,战士们个个脱下战袍,换上了“锦衣”,向国人炫耀他们的战功,宫女们个个打扮得花儿一般,在宫殿里恣情欢乐;另 一幅则是“只今惟有鹧鸪飞”———现在只有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昔日的胜利、热闹早已烟消云散。诗篇将昔日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 作了鲜明的对比,抒发了盛衰无常之感。对比手法的运用突出了主题,发人深思。

2)关于衬托——可分正衬与反衬。正衬就是利用相类事物作为陪衬以充分反映所写事物。

反衬就是从反面衬托,利用同主体事物相反或相异的事物作烘托以表达题旨。

衬托的修辞作用,主要在于突出正面或反面事物,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使文章诗文的中心思想深化。俗话说“红花还须绿叶扶”,有了陪衬的事物,被陪衬的事物才会显得突出,才能得到充分的说明。比如1999年高考试题选取了杜甫的《漫成一首》:“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其中“船尾跳鱼拨剌鸣”一句就 用了反衬。诗的前三句着力刻画一个静字,此句却写动、写声,似乎打破了静谧之境,但给读者的实际感受恰好相反,以动写静,愈见其静,以声衬静,愈见其静。 诗句“蝉躁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3)“对比”与“反衬”的区别与联系

对比是表明对立现象的,一般来说,两种对立的事物并无主次之分,而是相互依存的。通过对比,相得益彰,两者更加鲜明突出。反衬就不一样,甲乙两个事物之间, “并不是一半对一半”,而是乙衬甲,甲为主体,乙为衬体,有主次之分,陪衬事物是说明被陪衬事物的,使被陪衬事物更加鲜明、突出。这是对比与反衬的主要区别。

其次对比的事物必须是同一性质、同一范围、同一角度的不同侧面。而反衬既可是不同性质事物也可是同一性质的事物。

对比与反衬,又有一定的联系,甲乙对比,同时又互相衬托,甲衬乙,乙也衬甲,甲乙陪衬也含有某种程度的对比。

☆思考练习——分析下面这首诗采用的艺术手法和表达的情感。

华清宫 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参考提示:通过对华清宫外“飞雪暗云”的寒冷天气与宫内“绿树碧檐”的景物形成鲜明对比,再通过“无人知道外边寒”的控诉,鞭挞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封建统治者。 3.以小见大

第 6 页 ☆河南师大附中 语文组 张军——

所谓“以小见大”就是从个别来表达一般或从局部来表达全体。说得具体一点,就是借助小的景观、物象和生活细节中的典型具象以传达大景之情、大事之蕴。此考点往往在现代散文中涉及,请同学们在练习中注意体会。《城市的味道》一文中即有相关实例。

三、其它技巧

1.烘托、渲染(有时用“侧面描写”)

贾岛《暮过山村》“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用“怪禽”在旷野中的啼叫、落日斜照渲染山村外清冷甚至让人生畏的气氛。孟浩然《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诗人借西下的夕阳、昏暝的群壑、松际的月亮、风中的清泉等意象表现时间的暗中流动,渲染了越来越清幽的气氛,烘托出作者孤独的心境。李白《蜀道难》“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用“黄鹤”、“猿猱”、“不得过”、“愁攀援”侧面写出山的高险。李白《听蜀僧濬弹琴》“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既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的状态,又侧面烘托出了琴声的魅力。

2.抑扬法(先扬后抑、先抑后扬) 李商隐《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诗人运用先扬后抑的手法鲜明地表现了统治者政治上的昏聩庸弱。纪晓岚的“这个婆娘不是人,九天仙女下凡尘。儿孙个个都是贼,偷得蟠桃献母亲”,运用先抑后扬的手法表达了对婆娘及儿孙们的赞扬之情。 3.联想与想象

联想是一种由此及彼的思维方式。

骆宾王的《于易水送别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殁,今日水犹寒。”诗人在易水送别友人,联想到荆轲刺杀秦王之前在易水壮别的场面,既表达了对荆轲的一片崇敬,也借此抒发出一股难以遏止的愤激之情。

想象是依托已知形象进而创造出新的艺术形象的一种艺术手法,是“人类思维最美丽的花朵”。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就充分体现了诗人不同寻常的想象力,把读者带进了一个全新的情景之中,从而产生独特的审美愉悦。

★综合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6年高考江西卷)

三江小渡 杨万里

溪水将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 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

【注】将:行,流过。

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这首诗围绕“交情”展开描写,诗人采用对比、比喻以及象征等手法,用“溪水将桥不复回”与“不管风波去又来”进行对比,以“山溪渡”比喻“交情”,赋予“山溪渡”、“风波”象征意义,从而表达了友情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

第 7 页 ☆河南师大附中 语文组 张军——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06年高考辽宁卷)

东 坡①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多大石。 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

答:苏轼诗风旷达,这首诗抒发了他旷达的人生志趣。根据诗的意境,“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

第 8 页

第二篇:高考古诗歌鉴赏——鉴赏诗歌的诗眼

中小学必背70首古诗的诗眼(解说诗眼在括弧中)

• 文眼:指文中最能揭示主旨、涵盖内容的

• 关键性词句 ;它可能是全文的线索,贯穿 • 全文,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 ;它往往奠定 • 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 例如:

• 《爱莲说》: “可爱者甚蕃”

• 《荷塘月色》:这几天我心里颇不宁静

什么叫诗眼:

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

一首诗或某联、某句中最精练传

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 态度、诗歌意境的具有概括性、生动 性或情趣性的统领全诗、全联或全 句最关键的字词句。

诗 眼

小诗眼: 一句之眼,“一字之妙”。

使意境更丰富;

增强诗歌的形象性、情趣味;

大诗眼:指一首诗的眼目,

是全诗的线索,统领全诗

揭示全诗主旨,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大诗眼的判断和鉴赏方法

诗眼举例一

• 李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杜甫《望岳》 白居易《琵琶行》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示儿》

南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闺怨》唐·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题临安邸》南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诗眼例三(诗题式)

• 《春夜喜雨》杜甫 《书愤》陆游 • 《题李凝幽居》贾岛 《田园乐》王维 • 《望月怀远》张九龄 《山中留客》张旭 • 《喜弟卢纶见宿》司空曙 •

《征人怨》 柳中庸

指出下列诗歌的诗眼(句子)

• 杜甫《蜀相》

《登高》 • 李白《将进酒》 •

《行路难》

• 李清照《一剪梅》

• 柳永《雨霖铃》

指出下列诗歌的诗眼

•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宿建德江 》王建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枫桥夜泊》张继

•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赠别》杜牧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约客》 赵师秀

雨里鸡鸣一两家, 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 闲着中庭栀子花。《雨过山村》王建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秋夜 朱淑真

北望燕云不尽头, 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 目断东西四百州。《湖州歌》汪元量

梨花风动玉阑香,春色沉沉锁建章。

唯有落红官不禁,尽教飞舞出宫墙。 《宫词》 武衍

海浪如云去却回, 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 卧看千山急雨来。

《西楼》 曾巩

总结找诗眼方法

-- 整体感知全诗的意境和主旨

• 抓住体现作者强烈思想感情的字词句 • 关注诗歌题目中隐含的信息

• 关注诗句中最精炼传神的词:动词、形容词、副词

• 诗眼位置:诗题、首联、中间、尾联

高考诗眼设题方式

1、 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个字?为什么?

2、某词是全诗的关键,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3、哪个字或词统领全诗?请分析一下。

举例:

雨过山村(唐·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 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 闲着中庭栀子花。

• 问题:你认为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个字,指出来,并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答案示范

• 答 :闲字是该诗的诗眼,全诗描写

• 了山村幽静和谐、农家农事繁忙。即使是

• 雨天,妇和姑也相约去浴蚕,全家没有闲人,只有庭院的栀子花 闲着 ,诗以闲着的栀子花衬托出农家之忙,诗充满了情趣。

总结答题步骤

1、指出诗眼,点明该字在全诗表达主旨中的作用,或该字在诗歌结构上所起作用;

2、分析全诗围绕该字或该句写了哪些内容

3、该字(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05天津)

湖州歌(其六)

南宋

汪元量

北望燕云不尽头, 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 目断东西四百州。

[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指出这首诗的诗眼并简析其在诗中的作用。

这首诗的诗眼是“望”字, 它对全诗的景物描写起到了统领作用。

诗人用茫茫的白云、悠悠的江水、渐沉的夕阳、归巢的寒鸦等景物,烘托了诗人哀怨、惆怅、悲凉的心境,抒发了自己亡国失家、眷恋家国的悲伤之情 。

武衍

梨花风动玉阑香,春色沉沉锁建章。

唯有落红官不禁,尽教飞舞出宫墙。

问题:你认为此诗的诗眼是哪个字?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案:“锁”是诗眼 ,借景托情,描写宫女被禁 锢的悲哀和渴望自由而不可得的怨恨之情 。 春天是万紫千红的季节,可是宫苑里却“春色 沉沉”,一片沉寂;只有那雪白的梨花飘舞于阑 干阶砌 ,以春色喻佳人之年华,以落红飞舞出 宫墙反衬宫女的身不由己 。妙语双关 。

2004福建卷

秋 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

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参考答案

答:诗眼是凉字

, “凉”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心凉)。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的意境。

找出两诗的诗眼,比较分析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 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登崖州城作》李德裕

•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程。 •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答案 •

两诗诗眼都着一“望”字。李诗之“望”在首句,引领全篇,实写登楼,既表达了对君国的眷念与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柳诗之“望”在末句,虚写置身峰头,收束全篇。既表现了对故多的思念,更表现了对“京华亲故”一为援手的急切期待。

中小学必背70首古诗的诗眼(解说诗眼在括弧中)

1.汉乐府《江南》:鱼戏莲叶间 (戏字为诗眼,嬉游,乐在其中)

2.北朝民歌《敕勒歌》:风吹草低见牛羊。(“见”为诗眼,最能表现广袤辽阔水草肥美)

3.骆宾王《咏鹅》: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活泼可爱)

4.李峤《风》:风——标题就是诗眼(自然力的赞美)

5.贺知章《咏柳》: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裁”为诗眼,大自然创造无限、鬼斧神工)

6.王之涣《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何须怨为诗眼,苍凉孤独思乡)

7.《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上”为诗眼,境界决定于高度)

8.孟浩然《春晓》: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美景易逝请珍惜)

9.王翰《凉州词》:古来征战几人回(豪情、悲壮)

10.王昌龄《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卫国情怀)

11.《芙蓉楼送辛渐》:一片冰心在玉壶。 (明志)

12.王维《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但闻为诗眼,空、寂的境界)

13.《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惜别)

14.《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每逢佳节倍思亲。(思乡念亲。倍,诗眼,更加。反衬此时的孤单,强调思乡念亲的情怀)

15.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是故乡明——借月思乡)

16.《古朗月行》:诗眼为标题中的“朗月”

17.《望庐山瀑布》:疑是银河落九天。(疑是,惊诧之意,赞美壮观景色)

18.《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一个字,深,情深义重)

19.《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惜别——你的身影是帆,我的目光是河流)

20.《早发白帝城》:轻舟已过万重山。(欢快的心境)

21.《望天门山》:题目中的“望”字为诗眼,诗中景致皆为“望”见之景

22.高适《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虽是离别却胸襟开阔、豪情满怀)

23.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此诗其实所写都是居处所见,并无侧重,实在找不出哪里是诗眼,抱歉。)

24.《春夜喜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好雨的特色,如果诗眼是一个字,那就是“喜”,两个字就是“潜”、“细”)

25.《绝句》:春风花草香(赞美春天)

26《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花满蹊”是诗眼,其余三句皆为此来)

27.孟郊《游子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母爱无价——这个不用说了吧)

28.柳宗元《江雪》: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孤、独两字为诗眼,最显境界)

29.贾岛《寻隐者不遇》: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可用一本书得题目解说:存在与虚无,呵呵。)

30.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愁”为诗眼,乡愁)

31.张志和《渔歌子》: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个说不好,应该是这句,渔人之趣,如果找词儿,那就是“不须归”)

32.卢纶《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诗眼应该是“满”,形容雪大,塞下气候恶劣,战事紧张)

33刘禹锡《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遥望,诗眼,所写之景,皆为遥望所得)

34.《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直上,诗眼,强化黄河浪涛的气势。)

35.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春草的坚韧勉励将别的友人)

36.《池上》: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不解,诗眼,写出小娃的天真幼稚)

37.《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忆,诗眼,所写之景皆可忆,皆应忆,忘不掉)

38.李绅《悯农》

(一):粒粒皆辛苦。(此句为诗眼,悯农辛苦劳作)

39.《悯农》

(二):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犹,诗眼,表达了对劳动者不得食的悲愤之情)

40.杜牧《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爱,诗眼,赞美秋景)

41.《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写出清明时节的冷煞之气)

42.《江南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后一句为诗眼,借古讽今)

43.李商隐《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只是近黄昏一句为诗眼,感慨美景短暂易逝、年华易老)

44.罗隐《蜂》: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后一句为诗眼,感慨民生疾苦,悲悯百姓苍生,劳动者不得食)

45.胡令《小儿垂钓》: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怕得鱼惊,诗眼,小儿初学垂钓的心理尽显)

46.范仲淹《江上渔者》: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但爱”两字为诗眼)

47.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春风送暖,诗眼,赞美春意,写出元日喜悦之情)

48.《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个太经典了,“绿”字写尽春意)

49.《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长扫、手栽写出清静无为、不图名利的淡然心态)

50.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题目中的“醉”字为诗眼)

51.《饮湖上初晴后雨》: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总相宜,诗眼,突出西湖之美)

52.《惠崇〈春江晓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题目中的“春江”为诗眼,诗中皆为春江之景)

53.《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此二句是诗眼,哲理蕴含:当局者迷)

54.李清照《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此二句为诗眼,写尽豪情远志)

55.陆游《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元知、但悲所涉及的事情,即临终念念不忘、谆谆叮嘱之事,所以但悲不见九州同为诗眼)

56.《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遗民泪尽”为诗眼,年年盼回归,盼得泪尽仍然无望,不能抒写收复失地的悲愤)

57.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选一):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各”当家为诗眼,写农家辛苦、农家孩子独立、早熟)

58.《四时田园杂兴》(选二):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此二句中,无人过、惟有写尽寂寥)

59.杨万里《小池》: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才露、早有两词为诗眼,写早夏池中之景)

60.《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不与四时同,诗眼,写出西湖六月景的独特)

61.朱熹《春日》: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此二句为诗眼)

62.林升《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末句为诗眼,愤怒指责当权者只顾眼前快乐,忘记了国仇家恨)

63.叶绍《游园不值》: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关不住,诗眼,写出春色春意满人间)

64.翁卷《乡村四月》: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闲人少为诗眼,写农事繁忙)

65.高鼎《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村居为诗眼,诗中所写都是早春乡间特有景观)

66.王冕《墨梅》: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后一句为诗眼,写出墨梅气节风骨)

67.于谦《石灰吟》: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后一句为诗眼,写出心志)

68.郑燮《竹石》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一个“任”字,突出了坚韧、坚定不移的精神)

69.袁枚《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意欲捕鸣蝉一句应该是诗眼,是纵歌与静默变化的关键)

70.龚自《己亥杂诗》: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后一句为诗眼,直抒胸臆,道出对人才的渴望。)

——夜深疲乏,有不足之处,请指正。

第三篇:江苏高考诗歌鉴赏

江苏2004-2010高考诗歌鉴赏(附答案)

04高考

征人怨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答案】(1)诗中有金河,黄河,青冢,玉关,黑山等边塞名地,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①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②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③怨气候酷寒④怨景色单调

【05高考】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李 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⑴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请对此作具体说明。

【答案】颔联:微风吹开门,吹动竹子(引起怀念故友之情)。 颈联:微风吹落枝上露水(滴在阶下青苔上)尾联:希望微风吹进帘幔(拂去尘埃)颔联:微风吹开门,吹

⑵“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答案】清冷、幽静清冷、幽静孤单、寂寞

⑶诗中哪一句可以使人联想到“知音”的故事?

【答案】“为拂绿琴埃”“为拂绿琴埃”

【06高考】

鹧鸪天 室人降日,以此奉寄 [元]魏 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⑴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答案】表达了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之情。“又”字暗示作者不止一次浪迹天涯,饱含愁苦与无奈。表达了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之情。“又”字暗示作者不止一次浪迹天涯,饱含愁苦与无奈。

⑵“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

【答案】这里以鸦归巢与人不能归家对比,运用的是反衬手法。前两句实写,后两句以虚为主,虚中有实。这里以鸦归巢与人不能归家对比,运用的是反衬手法。

⑶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写得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作者企盼与家人一起自食其力,共享天伦之乐。语言朴素平实,亲切动人,能唤起读者强烈共鸣。作者企盼与家人一起自食其力,共享天伦之乐。语言朴素平实,亲切动人,

【07高考】

鹧鸪天•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答案】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难,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

(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 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

【答案】这首词以“送人”为题, 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世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人世间的风波远比路途风波险恶得多。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人世间的风波远比路途风波险恶得多。

【08高考】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①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1) 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4分)

【答案】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

(2)“总为浮云能蔽日”—句中用了何种修辞方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比喻。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比喻。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

【09高考】

2009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诗歌鉴赏题解析今年江苏高考语文卷诗歌鉴赏考的是

岳飞的《满江红》,这一首不是那广为流传的“怒发冲冠”,而是比较陌生。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效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1、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用了哪种修辞方法?2分

【答案】想当年,到而今。 借代。

2、词中有哪些“风尘恶”的景象?4分

【答案】铁骑满郊畿,士兵“膏锋锷”,百姓“填沟壑”,千村寥落。

3、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却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情感有何变化?4分

【答案】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敌人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隐隐痛心,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转到想象中“提锐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黄鹤楼的舒畅心情。

【10高考】

送 魏 二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2分)

(2)

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4分)

(3)

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4分)

【答案】(1)橘柚香。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2)惜别知音,借酒浇愁;凄凄风雨烘托悲凉的心情。

(3)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

第四篇:高考诗歌鉴赏教案

第一讲 总说

1, 考大纲要求:

⑴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⑵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简单一点说就是思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艺术技巧的鉴赏与评价。

2,2004年全国15套试题诗歌鉴赏题分析统计:

⑴来源:唐代7首,五代1首,宋代7首。

⑵体裁:诗10首,词5首。

⑶ 内容:写景4首,思乡怀人5首,怀古2首,咏物1首,叙事2首,边塞1首。可以看出,集中在唐宋诗词,涉及各种内容的诗歌。

3,诗歌鉴赏应注意的问题:

⑴把握整体,鉴赏局部。

⑵遵循文道统一的原则,鉴赏表达技巧。

刘勰说:“缀文者,情动而词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⑶联系背景进行鉴赏。

⑷知人论诗。

4,鉴赏诗歌须具备的知识积累:

⑴常用的表述方式

“这首诗采用(某种表达方式、修辞方式、表现方法),写出了(某个意象的某种)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种思想、感情,起到了某种作用。”

⑵常说的表达方式指的是: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

⑶常说的表现方法指的是:

比兴、拟人,夸张。象征、衬托、渲染、对照、想象、联想、照应、正侧结合、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

⑷意象、意境

意象指的是诗歌中寄寓着作者情感的物象,如人、物、景等。

意境指的是:由许多寄托作者思想情志的意象,艺术的组合到一起,形成的诗歌的基本的整体情境。如孤独凄凉、激情飞越、闲适淡泊、清新飘逸、沉郁顿挫……

⑸常见诗歌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迷恋、忧愁、惆怅、孤独、寂寞、伤感、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⑹通常指的“作用”

意境优美、意境深远、言近旨远、深化意境、升华主旨、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⑺常见的内容:

离情别绪、怀古伤今、思乡怀远、 个人情志与山水田园、咏史咏物与讽喻抒怀、春恨秋悲与人生际遇、出世的山林之趣与入世的庙堂之志……

⑻常见的创作风格:

朴素自然、清新飘逸、沉郁顿挫、淡雅高远、华妙艳丽、雄健高昂、悲壮苍凉、严谨细腻、清丽婉约……5,完成古诗歌鉴赏题的基本步骤

⑴诵读全诗,抓意象,悟情感:

古人云:“诗言志。”无论什么诗歌,无论写什么,总是为了表达某一方面的情感或思想。而诗又是最凝练的语言艺术,所以,作者要抒发的情感和要表达的思想,往往寄寓在所描写的景物或所叙的事中。

如:2004全国卷(山西…)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此诗的表达方式是记叙,运笔朴素自然。从意象上说,此诗用了一个“秋风”,见到秋风,一种会产生时间飞快,一年将尽,而自己离家已久,何时是归期,故油然而生思乡怀人之情;一种会因秋风落木叶,气候转凉,引起心中的无限愁绪。此诗属第一种,用“秋风”点出诗人的思乡怀人之情。

从叙事的特点上说,此诗抓住了一个典型的细节“行人临发又开封”,十分逼真的写出诗人对家人的无限深切的思念之情。

⑵审题

审清题目命制的角度,是思想内容的理解,还是艺术技巧的鉴赏。根据要求寻找答题思路的切入点。审题时要特别注意,题目要求是就诗的整体要求呢,还是就某一联、某一句或某一词要求的呢。但是,不论如何要求,答题时必须建立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之上。

如上例题目的要求是这样的: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是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此题虽然涉及到艺术技巧--“细节描写”,但并未要求对此进行鉴赏评价,而只是要求判断,其难度较低。其次要求对这个细节描写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做分析,这就要求以理解全诗为前提进行分析。

第一问只要能判断出“行人临发又开封”属典型的细节描写即可。

第二问只要整体知道此诗是一首思乡怀人之作就容易设置答案了。

⑶组织答案

理解了全诗,审好题,找准答题的切入口,最后就是要组织答案了。答案必须简洁,点到为止,切忌罗里罗嗦。要注意语言的锤炼,尽量以诗化的语言答诗歌鉴赏题。答案: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作者客居洛阳见秋风 起,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无限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

鉴赏示例 2004年广东卷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⑴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⑵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

鉴赏要求:

① 对杜甫的生平思想我们比较熟悉,故完全可以“知人论诗”

② 杜甫晚年漂泊他乡,年老多病。杜甫一生忧国忧民,始终关注国运民生,希图能为国建功立业,“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但一生在仕途上很不得志。

③ 此诗既有自我的评价(或者说是自嘲),如“乾坤一腐儒”;有心志的抒发,如“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④ 抓住几个典型的意象,如“片云”“孤月”“落日”“秋风”,意象中有实有虚,有的既是实景的描写,又有喻义。

就此可以推断此诗为一首即景伤怀之作。

⑤ 审题。

第一题,对诗歌“意象”“意境”的赏析,涉及诗歌鉴赏最基本的常识。

答案为:“第二联中的„片云‟„孤月‟既为实景,也有喻义。„片云‟在空中飘荡,就象自己漂泊他乡,漫漫长夜中,月亮和„我‟都是如此的孤独;第三联用落日比喻自己黄昏暮年,秋风则是眼前实景,与上句之„落日‟喻象相对,虚实结合。两联情景交融,塑造了一种天高道远,孤月独照的冷清意境。”

第二题涉及对诗歌思想的评价,无论同意哪一种观点,都必须有理有据,必须结合诗歌内容分析。

答案:①同意第一种说法。诗中提到“心犹壮”“病欲苏”“存老马”等,从中可以诗人不怕病,不服老,希望为国效力。 ②同意第二种说法。诗中写到“思归客”“腐儒”“片云”“孤月”“落日”等,特别是结尾两句:难道我这腐儒,连一匹老马都不如了吗?表达了诗人医生漂泊的沧桑之感和报国无门的怨愤之情。

第二讲 咏物诗的鉴赏

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

赏析时要重点把握①写的什么物,有什么特征。②寄托什么志。

鉴赏示例 2004年北京卷12-13题

12、读下面的诗,完成①-②题

红梅

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融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①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独开迟”既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她与众不同的品性。

B,“自恐”句不是说自己真的担心,而是含蓄的表达了不愿趋时的情感。C,“尚余”句啊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也透露一丝无奈。

D,“酒晕”句是说梅花之色仿佛是人饮酒后脸上泛起的红晕。

②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A, 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与桃杏一起装点春天的愿望。B, 心境幽寒的红梅“怕愁贪睡”,不肯随“春”,故而未能及早开放。

C, 红梅生机难抑,烂漫开放,冰容雪姿,孤瘦高洁,自成一片春光。D, 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红梅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节操。

13,读下面苏轼的诗论并回答问题。

林逋《梅花》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决非桃李诗。皮日休《白莲》诗云,“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决非红莲诗。此乃写物之功。若石曼卿《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此村学中至陋语也。

说出苏轼赞扬写梅花、白莲的是而批评石曼卿《红梅》诗的理由,并作具体分析。答案:第一问的要点是,写红梅、白莲的诗能做到神似,表现了神韵、精神品格、

内在特点;而《红梅》诗仅作了外形描写。

第二问的要点是,“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写出了梅的清幽、高洁;“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写出了白莲的素洁、清雅;“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仅从“绿叶”“青枝”等外形上把握红梅的特征,未见其精神品格。练习。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白云泉

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流。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1, 要分析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2, 本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何突出特点?试简要分析。

答案:1,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诗人以“云自无心水自闲”自况,表面上写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潺,自由流淌,从容自得,实际上正是诗人内心的独白。 2,诗人运用象征手法写景,以云水的逍遥自在比喻恬淡的胸怀和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风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意深,理趣盎然。

第三讲 思乡怀人类诗歌的鉴赏

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所以这类诗文就特别多,它们或写羁旅之思,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或托物传情(月、雁、笛、柳),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

鉴赏这类诗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确定情感类别;抓住意象,构建图景;抓住关键词语,体味艺术特点。

鉴赏示例

1,2004年广西、海南、西藏、陕西、内蒙古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梦觉,弄晴时。 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鉴赏提示:“杜鹃”是古典诗歌中常见的一个意象,它那“不如归去”的啼叫声总会引起游子思妇的无限感伤。故抓住这一意象,就抓住了这类诗歌的抒情类别。

答案: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乡,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手。

最后两句是说: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表达了作者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

2,2004年湖北卷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来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注】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临长江。此诗或题《江南意》。

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解释第三联的意思,并分析情与景的关系。

答案. 两字各有其妙,因此说哪个字都不能算错,只要能把妙处体会得比较准确就行。说“失”字更好,因为它生动地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平行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说“阔”字更好,因为它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所以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且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亮。如果有学生说两个字都好,而且把各自的妙处都体会得比较准确,也应给分。3,2004年浙江省卷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1) 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2)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①“空"字表达了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

②游子思归乡:

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己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 思妇盼归人:上片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

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设想游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

练习。读下面的诗,完成练习。

旅次寄湖南张郎中

戎昱

寒江近户漫流声,竹影当窗乱月明。

归梦不知湖水阔,夜来还到洛阳城。

前人评说,“归梦”是这首诗的诗眼。诗中写“归梦”突出了什么?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答案:1,写猛中返乡是那么容易,突出了乡思之深,之切。

2,“归梦”因旅次见闻引发,前两句中江水漫流之声、月下竹影之形,是“归梦”之因;而“归梦”则是思想之情的集中表现。所以可以说“归梦”是这首诗的诗眼。

第五篇:2011高考诗歌鉴赏

2012年高考诗歌鉴赏试题汇编

1.(2102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落 叶修睦 注

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

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只应松自立,而不与君同。

[注]修睦:晚唐诗人。

(1)从写落叶的角度看,第二联与

一、三两联的不同时如何体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本诗最后一联为什么要写松?请简要分析。

2.(2102全国新课标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思远人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1)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5分)

(2)“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4.(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律诗,按要求作答。(8分)

野菊【宋】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①, 况随流俗作重阳。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 便忙也折一枝黄。花应冷笑东篱族, 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①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②政:通“正”

(1)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2分)(2)请自选角度赏析颈联。(3分)

(3)尾联化用了陶渊明那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3分)

5.(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鹧鸪天[金]王寂

秋后亭皋①木叶稀,霜前关塞雁南归。晓云散去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肥。吾老矣,久忘机②,沙鸥相对不惊飞③。柳溪父老应怜我,荒却溪南旧钓矶。

[注] ①亭皋:水边的平地。②忘机:消除机心。机心,巧诈之心。③沙鸥相对不惊飞:白居易诗云“有喜鹊频语,无机鸥不惊”。

(1)“晓云散去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肥”两句写出了山水的变化,请分析其巧妙之处。(4分)

(2)作者为何说“荒却溪南旧钓矶”?(2分)

6.(广东卷)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余杭四月[元]白珽

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朱樱①青豆酒,绿草白鹅村。

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②。

【注】①朱樱:樱桃的一种。②昼门关:从蚕孵出到结茧期间,养蚕人家为防外人冲犯而终日紧闭门户。

(1)诗的颔联在写景上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3分)

(2)“一晴生意繁”是什么意思?体现在诗中哪些地方?请简要分析。(4分)

7.(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最爱东山晴后雪①[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只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①本诗为《雪后晚睛,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中的一 首。

1.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4分)

2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妙处。(4分)

8.(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送邹明府游灵武贾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1) 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2) 贾岛注重用字推敲,请对第三联中的“藏”、“透”二字作简要赏析。(4分)

9.(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宋】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1) 开头两句描写了怎么样的景色? 营造了怎样的氛围?(3分)

(2) 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5分)

10. (江西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江城子 秦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注]①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②变做:纵使。

(1)概括“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并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情感。(4分)

(2)词中“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一句是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化用而来,请比较两者的异同。(4分)

11.(湖南卷)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8分)

度破讷沙①(其二)李益

破讷沙头雁正飞, 鸊鹈泉②上战初归。平明日出东南地, 满碛寒光生铁衣。

【注】①破讷沙:沙漠名。②鸊鹈泉:泉水名。

(1)从题材来看,这首诗属于 边塞诗。(2分)(2)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6分)

12.(四川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子 规 [元]曹伯启

蜀魄曾为古帝王,千声万血送年芳。贪夫倦听空低首,远客初闻已断肠。

锦水春残花似雨,楚天梦觉月如霜。催归催得谁归去,唯有东郊农事忙。

【注】子规:即杜鹃,又名蜀魄、蜀魂、催归,相传为古蜀王杜宇所有。

(1)本诗第二联中的“空”字极富韵味。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3分)

(2)本诗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任选能表现这种情感的两个意象简要分析。(5分)

14.(浙江卷)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7分)

未展芭蕉(唐)钱珝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金)元好问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状态的植物,均以一词表达诗人的爱怜之情。(2分)

(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5分)

15.(福建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

望江南【宋】李纲

江上雪,独立钓鱼翁。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①空。图画若为工。

云水暮,归去远烟中。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欢笑有儿童。

(选自《御选历代诗余》卷二十五)[注]①玉花:喻雪花。

(1)“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这两句的描写颇为精妙。请简要赏析。(3分)

(1) 下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联系诗句简要谈谈。(3分)

16.(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初见嵩山张耒【注】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

(1)作者初见嵩山是什么样是心情?这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请结合全诗简析。(5分)

(2)“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清瘦”有何精神内涵?(6分)

上一篇:高考语文复习写作下一篇:高考传记阅读题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