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地球引力的故事

2022-08-21

第一篇:牛顿地球引力的故事

牛顿万有引力定律与库仑定律分析的论文[本站推荐]

牛顿万有引力定律:“万有引力是存在于任何物体之间的一种吸引力。万有引力定律表明,两个质点之间万有引力的大小,与它们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在定律中“物体”的概念,物体是由原子、分子、质子、中子、电子、夸克等基本粒子构成的,构成物体的基本粒子就有基本粒子的数量及排列方式、位置共同存在的事实。还有绝对化的“任何物体”这几个字,可以认为,任何物体就是基本粒子的任何数量及任何排列方式、位置。在定律中所讲到的“质量”,对于“质量”来说,也有基本粒子的数量及排列方式、位置共同存在的事实。还有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总结:两个质点之间万有引力的大小:与基本粒子的数量及排列方式、位置有联系。而且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库仑定律:“两个磁极间的引力或斥力的方向在两个磁极的连线上,大小跟它们的磁极强度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之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在定律中“磁极”的概念,磁极是由原子、分子、质子、中子、电子、夸克等基本粒子构成的,构成磁极的基本粒子就有基本粒子的数量及排列方式、位置共同存在的事实。

在定律中所讲到的“磁极强度”,对“磁极强度”来说,也有基本粒子的的数量及排列方式、位置共同存在的事实。还有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总结:两个磁极间的引力或斥力的大小:与基本粒子的数量及排列方式、位置有联系。而且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通过以上总结,证明了影响万有引力大小与影响磁力的大小的因素是同样的:与基本粒子的数量及排列方式、位置有联系。而且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由此证明,万有引力与磁力可以转换,物体间是万有引力或是磁力是由基本粒子的排列方式、位置所决定。电埸同样也用以上的理由。关于电与磁的互相转换,网友们是很清楚的,没有必要多讲了。

当然,有的网友不同意用原子、分子的排列来统一牛顿万有引力定律与库仑定律,但是,你无法否认:“两个质点之间万有引力的大小:与基本粒子的数量及排列方式、位置有联系。而且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两个磁极间的引力或斥力的大小:与基本粒子的数量及排列方式、位置有联系。而且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这样的客观存在的事实。

第二篇:名人故事:关于牛顿的故事:牛顿爱读书的

故事

世界上有许多着名的科学家的家境是清贫的。他们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都曾与困苦的境遇作过顽强的斗争。牛顿少年时代的境遇也是十分令人同情的。牛顿一**二年出生在英国一个普通农民的家里。在牛顿出生前不久,他的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在他两岁那年改嫁了。当牛顿十四岁的时候,他的继父不幸故去了,母亲回到家乡,牛顿被迫休学回家,帮助母亲种田过日子。母亲想培养他独立谋生,要他经营农产品的买卖。一个勤奋好学的孩子多么不愿意离开心爱的学校啊!他伤心地哭闹了几次,母亲始终没有回心转意,最后只得违心地按母亲的意愿去学习经商。每天一早,他跟一个老仆人到十几里外的大镇子去做买卖。牛顿非常不喜欢经商,把一切事务都交托老仆人经办,自己却偷偷跑到一个地方去读书。时光渐渐流逝,牛顿越发对经商感到厌恶,心里所喜欢的只是读书。

后来,牛顿索性不去镇里营商了,仅嘱老仆人独去。怕家里人发觉,他每天与老仆人一同出去,到半路停下,在一个篱笆下读书。每当下午老仆人归来时,再一同回家。这样,日复一日,篱笆下的读书生活倒也其乐无穷。一天,他正在篱笆下兴致勃勃地读书,赶巧被过路的舅舅看见。舅舅一看这个情景,很是生气,大声责骂他不务正业;把牛顿的书抢了过来。舅舅一看他所读的是数学书,上面画着种种记号,心里受到感动。舅舅一把抱住牛顿,激动地说:孩子,就按你的志向发展吧,你的正道应该是读书。回到家里后,舅舅竭力劝说牛顿的母亲,让牛顿弃商就学。在舅舅的帮助下,牛顿如愿以偿地复学了。

第三篇:牛顿的故事

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是在外祖母家长大的。外祖母很疼他。牛顿8岁上学以后,外祖母有时给他一些零用钱,小牛顿一不买糖果,二不买玩具。他把钱积攒起来,买了锤子和锯子他喜欢自己动脑筋,做些手工制品。||

一天,小牛顿兴冲冲地跑到外祖母面前说:“外婆,你看这个。”外祖母一看小牛顿手里捧着一面木板,中间钉着一个钉子,四周画着一条条放射形的线条,外祖母问:“这是什么呀?”

“太阳钟。太阳光把钉子的影子投到哪条线上,就可以看出是什么时间了。”

“是谁教你做的呀?”

“是我自己想出来的。”小牛顿自豪地回答。||

牛顿长大以后,始终保持着善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取得了许许多多科学研究成果。||

(1)在括号里填入适当的词。

一()木板一()钉子一()线条

(2)写出近义词。

喜欢——()自豪——()

保持——()成果——()

(3)短文已用“||”分成三段,第二段写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这篇短文主要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事。

(5)这篇短文说明了什么?(在正确答案后画“√”)

a.牛顿小时候喜欢自己动脑筋做一些手工制品。() b.牛顿善于思考,自己制作了太阳钟。()

c.牛顿从小就善于思考,勇于创新。()

d.牛顿始终保持善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长大以后取得了许多科研成果。()

(6)读了这篇短文,对你有什么启发?

《长春花》文段选读

(一)

“六一”是我们少年儿童的节目。节目前夕,同学们把家里最美的盆花搬到学校里来装点校园。我搬来献给学校的,是一盆长春花。那是我生日的时候,五叔叔来祝贺,并送给我一株花苗。爸爸告诉我:“这是长春花,是用科学方法培育出来的新品种。”有一天天晚了爸爸下班回来边脱外衣边问我小明给长春花浇水了吗哎呀我回家玩都来不及怎么会老记着给花浇水呢我回爸爸的话爸爸什么也没说,就自己舀了一勺清水,向阳台上跑去。

一天夜里,我在梦中被爸爸推醒了。那时,狂风暴雨正猛烈地拍打着窗户。爸爸叫我去把阳台上的那盆花端进屋,还特地和我一起去呢!

从此,我不敢疏忽。我运用爸爸教我的知识,精心地给它施肥、松土、除草、灭虫。

不久,长春花开了,开得多美啊!同一株长春花竟交映着五六种不同的花色,白的像雪,红的像霞……在它开放的日子里,我似乎一天到晚都闻到它那飘得老远老远,淡淡的清香。

现在,每当人们在校园里围着这盆长春花,赞美它既美丽又有清香的时候,我是多么高兴呀!

“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和智慧培育出来的美,并把美献给集体的人,他的心灵是美的,美得像一朵纯洁的花。”听到大家对长春花的赞美,我回想起辅导员对我们说的这段话。我懂得了五叔叔和爸爸的心意了。

1、在第三自然段的空白处加上标点符号。(3分)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4分)

似乎() 疏忽()赞美()祝贺()

3、第六自然段从4分)

4、这篇短文是按的词语

4分)

5、用“”画出大家对长春花的赞美的话语。(2分)

6、想想辅导员说的话和五叔叔、爸爸的心意是什么?试着把有关的句子抄写下来。(4分)

第四篇:牛顿的故事

(一)作为大学教授,牛顿常常忙得不修边幅,往往领带不结,袜带不系好,马裤也不纽扣,就走进了大学餐厅。有一次,他在向一位姑娘求婚时思想又开了小差,他脑海了只剩下了无穷量的二项式定理。他抓住姑娘的手指,错误的把它当成通烟斗的通条,硬往烟斗里塞,痛得姑娘大叫,离他而去。牛顿也因此终生未娶。

(二)有一次,他请朋友吃饭,当饭菜准备好时,牛顿突然想到一个问题,便独自进了内室,朋友等了他好久还是不见他出来,于是朋友就自己动手把那份鸡全吃了,鸡骨头留在盘子,不告而别了。等牛顿想起,出来后,发现了盘子里的骨头,以为自己已经吃过了,便转身又进了内室,继续研究他的问题。

(三)牛顿出生前三个月父亲便去世了。在他两岁时,母亲改嫁。从此牛顿便由外祖母抚养。11岁时,母亲的后夫去世,牛顿才回到了母亲身边。后来,迫于生活,母亲让牛顿停学在家务农。但牛顿对务农并不感兴趣,一有机会便埋首书卷。每次,母亲叫他同她的佣人一道上市场,熟悉做交易的生意经时,他便恳求佣人一个人上街,自己则躲在树丛后看书。有一次,牛顿的舅父起了疑心,就跟踪牛顿上市镇去,他发现他的外甥伸着腿,躺在草地上,正在聚精会神地钻研一个数学问题。牛顿的好学精神感动了舅父,于是舅父劝服了母亲让牛顿复学。牛顿又重新回到了学校,如饥似渴地汲取着书本上的营养。

(四)牛顿的小时候,一个同学怪声怪气地说:“哟!这风车做得还怪灵巧呢!”这同学讲的是反话,因为他平时学习成绩好,一直在牛顿之上,看到牛顿在他面前表演,很不服气,于是又提高嗓门说:“你这小风车外型造得还可以,可它为什么会转动,你懂得这原理吗?”牛顿一时答不上来,脸就红了。那位同学劲头更足了:“哼!说不出来吧,可怜!自己做的东西自己讲不出原理,说明你只不过和木匠一样!”牛顿被他这番话羞得无地自容,他哭丧着脸,走开了。这时,原来围在牛顿身边的一群小同学也一个个对他另眼看待了。“木匠!木匠!连原理都讲不出来,还在这里显示!”说着,有的同学就动手打他的风车,别的同学也跟上去,七手八脚把牛顿的小风车打了个稀巴烂。 牛顿心里很难过,眼泪一滴滴地流下来,事后他细想:这些同学为什么欺侮我呀?还不是我自己不争气?自己为什么不下决心把功课学好呢?夜已经深了,小牛顿还在想白天发生的事。最后下了决心:一定要把功课学好。人小志不小,小牛顿自从立志勤学后,好像换了个人似的,上课认真听老师讲课。下课认真复习功课,有空还不忘他的小手艺。不多久,他的学习成绩就赶上来了,而且超过了骂他是“木匠”的那位同学,成为班里的优秀生。

第五篇:1、牛顿的故事

牛顿一人在家中的果园中,由于边走路边思考问题,无意间撞到园中的苹果树,这时一个苹果正好砸在牛顿的头上。牛顿突然从问题中醒悟过来,捡起了苹果,这时他又陷入一个问题:为什么苹果会落到地上,而不是飘上天空。最终牛顿提出一个最简单的现象产生的举世定律:万有引力. 一天,保姆要出去,临走前叮嘱牛顿:“我有事,先出去下,肚子饿了去煮鸡蛋吃,我烧好水了。”保姆回来发现牛顿把一块怀表拿去煮了。而牛顿却在研究发明。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太投入一件事,该收手时就收手。

2、爱迪生的故事

1862年8月,一天早晨,爱迪生正在某个小车站上卖报。猛一抬头,只见一个三四岁的小男孩蹲在铁轨旁玩石子,一列货车正朝他飞驰而来。爱迪生“哎呀”一声,扔下报纸,奋不顾身地冲下站台,一把抢出小孩。这时候,火车擦着他的耳朵呼啸而过。好险哪!爱迪生抱着小男孩摔倒在铁轨旁,他的脸和手被划破了,然而,孩子得救了。

小男孩的爸爸叫麦肯基,是这个站的站长,他是一位优秀的报务员。麦肯基亲眼看到这惊险的场面,感动得话都说不连贯了:“谢……谢谢,谢谢你救……救了我的孩子!”

爱迪生却毫不在意地笑了笑,他从地上捡起报纸,拍打拍打身上的灰土,登上火车就走了。

第二天,当爱迪生乘坐的火车进站的时候,麦肯基早已在站台上等候着了。他十分诚恳地对爱迪生说:“我没有什么可以酬谢你的。听说你对电报很有兴趣,要是你愿意,我可以教你收发报技术,使你成为一名报务员。”这番话正说在小爱迪生的心坎上。他高兴地接受了麦肯基的好意,跟着他学习收发电报的技术。

爱迪生学习很专心,进步很快。才三个月的工夫,他收发电报的技术已经很熟练,麦肯基推荐他担任了火车站的报务员工作,这次非常意外的学习机会,为爱迪生以后进行的伟大发明,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综合科学家故事

伟大的天文学家哥白尼在中学时代,听说可以用太阳的影子来确定时间,这个仪器的名子叫日晷。他很好奇,就找老师问了日晷的原理,回家找了些废旧材料,很快就做出来啦。他利用自己做出来的日晷,研究太阳和地球的运动规律。哥白尼长大后,提出了著名的“日新说”,推翻了过去一直认为是太阳绕地球转“地心说”的错误说法。

伟大的化学家罗蒙诺索夫,出生在一个渔民家庭,从小随父亲到海上打鱼。他对大海发生的所有自然现象都感兴趣。出海时,回到家里,罗蒙诺索夫总是要问父亲许多问题。“为什么夏季傍晚海面会出现光亮的水纹?”“为什么冬夜天空会出现绚丽的北极光?”“为什么海水每天两起两落?”

爱迪生小时候对什么都感兴趣。对自己不了解的事情总想试一试,弄个明白。有一次他看见花园的篱笆边有一个野蜂窝,感到很奇怪,就用棍子去拨,想看个究竟,结果脸被野蜂蜇得肿了起来,他还是不甘心,非看清楚蜂窝的构造才行。爱迪生后来成了举世闻名的大发明家。

大动物行为学家古多尔曾经说过:闷热的鸡窝常常和我们儿童时代的回忆交织在一起。小时候,我曾钻进鸡窝一直呆了五个钟头,为的是要看看母鸡究竟是怎么下蛋的。 我国伟大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常常一个人靠着家乡的一些来历不明的石头出奇的遐想,好奇的自问,为什么这里会出现这些孤零零的巨石?它们是借助什么力量到这儿来的。后来李四光走遍了全中国山川河流,作了大量的考察与研究,终于断定这些怪石是冰川的浮砾,是第四纪冰川的遗迹。纠正了国外学者断定中国没有第四纪冰川的错误理论。

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小时候看到苹果熟了,掉下来很好奇,他想,地球上的东西,失去了支持后为什么都掉到地上来,而不会向其它方向掉呢?后来,他终于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4、爱迪生故事

童年时期

爱迪生在1847年2月11日一个风雪中的凌晨三点钟诞生了,爸爸还把他带到街上去向别人夸耀,大家都叫他阿尔,小时候的爱迪生很爱发问,常常问一些奇怪的问题让人觉得很烦,家人也好,路上的行人也好,都是他发问题的对象,如果他对于大人的答复感到不满时就会亲自去实验,例如有一次阿尔看到了一只母鸡在孵蛋,他就问妈妈为什么母鸡总是成天坐在那里呢?妈妈就告诉他母鸡在孵蛋,阿尔便想如果母鸡可以那我也一定可以,过了几天爸爸妈妈发现阿尔一直蹲在木料房里,不知道在做什么,当家人发现阿尔在孵蛋的时候每个人都捧腹大笑了起来。

八岁的时候阿尔去上小学了,可是他只上三个月的课就退学了,阿尔在上课的时候,妈妈常被叫到学校去跟老师说话,这是因为阿尔常常提出一些老师认为很奇怪的问题,老师认为他是一个低能儿童,于是妈妈就决定自己来教导阿尔,并决心把阿尔教成一位伟大的天才,就这样阿尔便开始了他的自学课程,阿尔被妈妈教的很好,后来阿尔也得到了允许,可以在地下室里设置一个实验室,为了不让别人乱动他的实验品阿尔还想出妙计,就是在每一个实验品的瓶子上贴上毒药标签。

十二岁的一个早晨,阿尔突然对妈妈说妈妈我想去卖报纸好不好?妈妈听了之后下吓一大跳,爸爸听了也很生气,可是经过了阿尔再三的请求他的父母终于同意了,他高兴的跑到铁路公司,也获得了在火车上卖报的允许,从休轮港到底特律有一百公里的路程,阿尔在车上当了几个月的报童后,他在底特律开了两家店,其中一家是卖杂志的,另一家是卖蔬菜、水果、奶油等,他也雇用了两个少年帮忙看店,并约定和他们分享红利,不久铁路通又增加了一班车,阿尔便派一位报童随车贩卖,就这样一个十二岁的报童已经不知不觉得成为了一个少年资本家。 流浪的岁月

另一次爱迪生丢掉工作,是因为把发明用在不对的地方 — 当时他在铁路局担任晚班的报务员,铁路局规定,晚上九点以后,为避免工作人员偷懒睡觉,报务员需每一小时发一次讯号给车务中心。于是爱迪生便自制一台自动定时发报机,这东西使爱迪生成为全局里最准时,最可靠的发报员。但是,在一次查勤中,车务主任发现了正在睡觉的爱迪生,和这台巧妙的机器,虽然主任很欣赏他的天分,但是铁路局需要的是一个老实安分的人,而不是一个发明家,所以,爱迪生又被炒鱿鱼了!

21岁以前,爱迪生可以说是经常换工作,周游于一些电信,电报公司,直到他来到纽约,靠着对机械的了解,和优良的维修技术,慢慢的闯出了名声,成立了自己的工程公司,专门制造和改良一些事务机器,例如:黄金行情显示器,股票行情显示器,金价印刷机等商用机器,同时研发,承制各种科学仪器。

门罗公园的鬼才

1876年,爱迪生在纽约南方的「门罗公园」,成立了他的实验发明中心,就是我们一般所说的「爱迪生发明工厂」。这里拥有精密的设备仪器,还有一批才华卓越的各类专家。1876年到1887年间,这一群以爱迪生为首的科学家,在这里进行系统的,复杂的,品类繁多的科学研发工作。如果把爱迪生在门罗公园的创造发明,列成一张表格,恐怕那张表格会从桌上一直延伸到地板上,里面的项目很多是我们陌生难懂的,但是也有很多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青年发明家

有一天爱迪生听到了一个好消息,这消息就是南美洲在招募电信技工,可是当他们要去南美洲的时候,有一位老伯伯告诉他们那里并不好,所以去南美洲的念头就消失了,于是他又回到故乡休轮港,在流浪的这段期间爱迪生也是一直的努力读书、做实验、研究和工作,为他以后的发明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爱迪生在回家的那段期间,好朋友亚当斯在波斯顿帮他找到了一份电信技工的工作,在那里爱迪生发明了自动表决机,是爱迪生第一个获得专利权的发明,自动表决机是一个有绿色和红色按钮的机器只要按一下绿色的按钮就表示“对”,红色的按钮就表示“不对”,机器完成之后他便跑到华盛顿去实验这部机器,到了华盛顿以后实验的成果是很好,但是委员们还是告诉爱迪生这部机器不怎么实用,坐在归途的火车上,他一面思想着“发明家脑子里想出来的发明多半是不实用的,只有从社会需要自然产生出来的发明才有意义。”爱迪生的第一个发明,虽然就这样失败了,却给了爱迪生一个宝贵的教训,以后他之所以能成为一个成功发明家,都得力于此时所建立的方针。

5、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吴文俊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你也许无法想象眼前这位鹤发童颜、乐观开朗的老先生,就是年逾8旬的著名数学家:步履矫健,连小伙子有时都赶不上;思维敏捷,稍不留神就跟不上他的思绪。

2001年2月19日,82岁的吴文俊从国家主席江泽民手中接过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证书,这位平时十分低调的科学家顷刻间成为举世瞩目的新闻人物。

1)虽然是杰出的数学家,但吴文俊小时候却喜欢看历史书籍,对数学并没有多大兴趣。在大学二年级时还曾一度对数学失去兴趣,甚至想辍学不念,是一位姓武的老师的精彩课程,改变了他对数学的看法。大学三四年级时的刻苦钻研,更使他打下了现代数学的基础。大学毕业后正值抗日战争,吴文俊在中学默默任教了5年。此后,和数学大师陈省身的结识,使他走上了拓扑学研究之路,并以自己的天才和功力很快在这一领域崭露头角,一发不可收拾。半个世纪里,在拓扑学、数学机械化和中国数学史等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世界级贡献。他的成就奇迹般地大大缩短了中国近代数学与国际间的差距,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

位于中关村腹地的吴文俊的家,朴实无华,五个居室里几乎摆满了书。古今中外的书包围着一张陈旧的藤椅、一张斑剥的书桌和两台电脑,这就是吴文俊的工作间。吴文俊78岁的老伴陈丕和捧出了一叠获奖证书:首届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科学家奖、陈嘉庚数理科学奖、第三世界科学院数学奖……“这次是他第8次获大奖了”。

“梅花香自苦寒来。”携手走过近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陈丕和最了解吴文俊,淡淡数语,仿佛是他一生最好的注解,“他是一个搞学问的人,一心只搞学问。”

剑兰、龟背竹……盎然的绿色使房间里充满了温馨和暖意。五六十年代添置的红木家具虽然显得陈旧,但图案依旧精美,见证着这个家庭的风霜雪雨,见证着吴先生的攀登科学之路:即使在六七十年代,受到冲击的吴文俊 仍然抓紧时间从事科研。科学的思维从未停止过,创新的脚步也从未停歇过。

2)在吴文俊的学生、中科院数学机械化研究中心主任高小山的眼里,“吴先生是一位典型的科学家,是创新的典范,他善于抓住问题的本质。我们尊重他不仅仅是因为他年长,更因为他的人品,因为他的学问。”

早在半个世纪前,吴先生就把世界范围内基本上陷入困境的拓扑学研究继续推进。45年前的1956年,37岁的吴文俊因其在拓扑学上的杰出成就,与华罗庚、钱学森一起获得当时的“最高科技奖”——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二年他成为了当时最年轻的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6、鲁班的故事

鲁班家世世代代都是工匠。在这个劳动家庭里,他从小就学会了多种手艺,例如盖房子、造桥、制造机器等。

百年来就一直流传在民间。相传有一年,鲁班接受了一项建筑一座巨大宫殿的任务。这座宫殿需要很多木料,鲁班就让徒弟们上山砍伐树木。由于当时还没有锯子,他的徒弟们只好用斧头砍伐,但这样做效率非常低,工匠们每天起早贪黑拚命去干。累得精疲力尽,也砍伐不了多少树木,远远不能满足工程的需要,使工程进度一拖再拖,,眼看着工程期限越来越近,这可急坏了鲁班。为此,他决定亲自上山察看砍伐树木的情况。上山的时候,由于他不小心,无意中抓了一把山上长的一种野草,却一下子将手划破了。鲁班很奇怪,一根小草为什么这样锋利?于是他摘下了一片叶子来细心观察,发现叶子两边长着许多小细齿,用手轻轻一摸,这些小细齿非常锋利。他明白了,他的手就是被这些小细齿划破的。后来,鲁班又看到一条大蝗虫在一株草上啃吃叶子,两颗大板牙非常锋利,一开一合,很快就吃下一大片。这同样引起了鲁班的好奇心,他抓住一只蝗虫,仔细观察蝗虫牙齿的结构,发现蝗虫的两颗大板牙上同样排列着许多小细齿,蝗虫正是靠这些小细齿来咬断草叶的。这两件事给鲁班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也使他受到很大启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他想,如果把砍伐木头的工具做成锯齿状,不是同样会很锋利吗?砍伐树木也就容易多了。于是他就用大毛竹做成一条带有许多小锯齿的竹片,然后到小树上去做试验,结果果然不错,几下子就把树皮拉破了,再用力拉几下,小树杆就划出一道深沟,鲁班非常高兴。但是由于竹片比较软,强度比较差,不能长久使用,拉了一会儿,小锯齿就有的断了,有的变钝了,需要更换竹片。这样就影响了砍伐树木的速度,使用竹片太多也是一个很大的浪费。看来竹片不宜作为制做锯齿的材料,应该寻找一种强度、硬度都比较高的材料来代替它,这时鲁班想到了铁片。于是他们立即下山,清铁匠们帮助制作带有小锯齿的铁片,然后到山上继续实践。鲁班和徒弟各拉一端,在一棵树上拉了起来,只见他俩一来一往,不一会儿就把树锯断了,又快又省力,锯就这样发明了。在鲁班之前,肯定会有不少人碰到手被野莫划破的类似情况,为什么单单只有鲁班从中受到启发,发明了锯,这无疑值得我们思考。大多数人只是认为这是一件生活小事,不值得大惊小怪,他们往往在治好伤口以后就把这件事忘掉了。而鲁班却有比较强烈的好奇心和正确的想法,很注意对生活当中一些微小事件的观察、思考和钻研,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甚至获得某些创造性发明。这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留意生活中许多不起眼的小事,勤干思考,会增长许多智慧。

上一篇:农村指导员工作经验下一篇:农村租地合同协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