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欣赏课工作总结

2022-09-03

工作总结是我们在工作过程中,获得的工作经验,通过工作总结的方式,我们可以更加了解自己的工作水平,了解自身的不足之处,从而明确自身的成长方向,一步步向着更好的目标前进。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阅读欣赏课工作总结》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篇:阅读欣赏课工作总结

高中英语阅读欣赏课教学案例设计

一、案例实施背景

任何语言的习得和学习都离不开大量阅读的实践。许多教师也意识到高中阅读对于学生综合语言能力培养的重要性,用尽各种办法来培养学生的阅读微技能。当然这样做的目的确实也提高了学生测试性阅读的能力。如阅读前讲解重点生词或词组,阅读中找main idea, 设计不同程度的问题帮助不同层次学生理解阅读,呈现表格,运用复述,角色扮演,采访等不同形式来开展阅读任务。以上虽均衡了话题及功能两方面,但这些方法仍只停留在字,词,句及其他细节的表层理解上。要想真正让学生内化阅读材料,除了表层的理解外,阅读也要关注语言文字背后的深层理解和文化内涵。这点我们可以从语文学习上得到启示。《英语新课程标准》就阅读的知识性和欣赏性上提出了指导思想: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英语学习就是要关注说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从而加深对世界文化的理解。因此,笔者认为高中英语阅读课除了训练测试性阅读之外,需要大量的欣赏性阅读材料来补充教学。教师应该冲破词汇,语法的束缚,在阅读中突出技能渗透的同时,应将课文阅读教学提高到欣赏性阅读的美学高度,真正培养他们的英语学习兴趣。

二、教学内容分析

教学内容为高一NSEFC Book 1 Unit 4的reading task。作为地震内容的阅读补充材料,它是著名作家Jack London的笔下之作。以一个目击者的身份,介绍了旧金山大地震的所见所闻所感。语言地道优美,描述性较强。重点是欣赏阅读中训练略读和查读两大阅读微技能,逐步加深对旧金山地震及细节理解,并对地震中发生的一切形成自己的观点看法和情感态度,体会人们地震后表现出来的勇敢精神。本课难点是如何引导学生paraphrase 课文中的几个句子如A list of the brave men and women would fill a library. A list of buildings undestroyed was now only a few addresses.

三、学生分析

教学对象为高一学生,他们的认知能力较初中学生有了一定的发展,有着更强的求知欲。不满足单一的课本教材学习,具备对于兴趣的话题会去网上搜索知识来获得信息的能力。半个学期的英语教学已经让他们意识到高中英语阅读不同于初中的手把手阅读,更多的是他们自主思考,对疑惑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本次欣赏性阅读材料是美国文学原著,他们也是第一次碰到,有些句子理解上比较难,注意给学生学法上的指导。另外为了帮助学生逐层进行理解课文,设计的问题一定要考虑到不同学生的认知识水平,注意因材施教。

四、案例实施过程

(一) warming-up引入

1.教师用播放San Francisco的音乐录音,让学生带着问题what is the song about? 去欣赏. ( Now listen to an English song.. After listening, tell me What the song is about) 2.然后问问题:

What country is it in? In what part of the country does it lie? PPT呈现一张地球板块分布图,并让学生说出旧金山位于哪两个板块交界处。(San Francisco lies where the American plate and pacific plate meet. The two jump and an earthquake may be felt)

教师自然引入:This was just what happened in 1906. 由于学生刚学过唐山大地震的相关知识,了解板块运动会引起地震,图片即或学生原由有背景知识,为下文的阅读做好铺垫。

(二)pre-reading:预测全文。

浏览题目 the story of an eyewitness呈现两个问题帮助学生预测大意。

Q1: What does an eyewitness mean? Q2: If you were an eyewitness, what would you see and hear during the earthquake? 播放一短视频让学生用几个句子来描述所见所闻。

学生一般都这样描述: The world was at an end! The bridges cracked and broke; the people were killed; buildings were destroyed…The houses were shaking and then the buildings collapsed and were destroyed; Everything was in ruins…..

predicting是一项重要的阅读微技能,目的是让学生猜测文章可能会讲什么。提前预测能够更快激活学生脑中原有的图式,帮助学生更快建构新的知识体系。唐山大地震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地震前,中,后发生的有所了解,让学生用句子或小篇来描述所见所闻符合有效的输入---输出的英语学习规律。当然直观的视频教学也更能激发学生说的兴趣。这环节目的也是为了让学生更快地找到作者在旧金山地震中的所见所闻。

(三)Skimming Q: What did the author see and hear? 划出作者的所见所闻句子。

Skimming是训练学生迅速获取文章大意或中心思想的一种阅读能力。本文的中心就是地震后的所见所闻,引导学生可跳过某些细节,围绕问题,加快阅读速度。在阅读时,有意识地引导读读段落的段首或段尾。该环节目的就是让学生熟悉如何进行略读。

(四)Scanning Q1: Can you find an adj to describe how the author felt about the earthquake? Why? Q2: Can you find an adj to describe how the people felt about the earthquake? Why? Scanning称扫读或寻读。目的是找出某些特定信息或回答阅读理解题所需要的事实及依据。在对通篇文章疏而不漏的快速扫描中,迅速定位信息点,而和内容无关或关系不大的部分则可一带而过。该阅读材料文学性强,所描述的细节也很多,学生很难以找出一主线去分析地震景象。以上的两个问题解决了这一教学难点。这两个问题十分有效地让学生去思考人们在震中和震后的感受。通过第一个班的教学,笔者发现可以先将Q2提前解决。因为学生很快就能说出人们的感受。They are kind, sad…教师顺势抓住学生的思维,马上问Why? Can you find some sentences to support your opinion? 进一步提升问题的本质,启发学生的思维,学生很快也能找到支撑的信息:They helped one another climb the high hills around the city. Never in all San Francisco’s history were her people so kind as on that terrible night. 第二个班级教学中说到人们为什么很悲伤难过,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出来。有人说他们失去了家人,亲人,朋友;有人说他们失去了房子,无家可归;由于课文中的一句话还能证明他们可能会由于失去财产和至爱而悲伤。我也趁机问学生:What can you conclude from the sentence? “whole families put everything they owned and could save into wagon” 引导学生这样思考they may lose possessions and beloved ones so they are very sad.然后问学生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earthquake?你能在文中找出几个形容词来描述么?其实这也就回答了第一个问题。在这整个过程中,教师起到的作用是组织,参与和引导,重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能动作用。

(五)Careful Appreciation 1.Discovering structure 让学生观察以下句子结构,引导学生发现重复和排比的修辞现象。 1) San Francisco is gone. 2) Its businesses are gone. 3) The factories, hotels and palaces are gone too. 1) A list of buildings undestroyed was now only a few addresses. 2) A list of the brave men and women would fill a library. 3) A list of all those killed will never be made. 让学生文中找出并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能体会其中的情感并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进一步思考:What did the writer want to tell us by using these sentences? 2.Paraphrase some important sentences: A list of the brave men and women would fill a library. A list of buildings undestroyed was now only a few addresses. 让学生第一次做意译,先渗透一些paraphrase的技巧:可以使用句子中的同义词、反义词,注释性说明,改换说法,倒换顺序等。帮助学生抓住关键词brave, library, address等的同义来意译。 3.Comparative reading NSEFC Book 1 Unit 4中前后两篇阅读文章“A Night The Earth Didn’ t Sleep”和“The Story Of An Eyewitness”虽然都是描写地震,但风格截然不同。为了让学生体会到不同的体裁风格,教师设计了一表格来进行对比阅读。 Tangshan earthquake San Francisco earthquake Main idea Details Point of view Response of people Where the writer shows more feeling

(六)布置作业:写一篇描写台风之后的小短文the story after a typhoon。 本单元中心是自然灾害及自我保护,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描写家乡最常见的灾害台风之后情景。

五、课后反思

本课以任务型为教学原则,本案例的每一个任务都是围绕学习者“学”的角度设计的。通过小组活动,培养自主探究能力。学生的每一个活动都具有明确的目的指向和具体的操作要求,较好地体现有效性的教学。教学成功之处是引导学生一步接一步从阅读文章表层意思,到探讨深层意思,使学生体会地震后人们相互帮助并勇敢面对的精神。引入部分达到预期效果,用自己准备了录音和图片自然衔接,时间短但有效能引起学生兴趣,猜测旧金山地震的相关内容。在各个环节中能运用激励评价和过程评价来鼓励学生去说。

不足之处是在于很多设计问题难度过高,教师一开始没有预料到,直到第一个班级的教学发现诸如这样的句子让学生去意译有很大困难,A list of the brave men and women would fill a library.问题给出后一片沉默,即使是程度比较好的同学也是难以入手。到了二次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抓住关键词的同义词去替换解释。In what kind of situation are they called brave people? What does “library” mean? 这两个问题的铺垫较好地处理了教学难点。在今后类似的教学过程中,我想可以提供几个选择项,降低难度,以便更有效地进行因材施教。

教无定法,高中阅读欣赏课也不例外。阅读可分导入,快速阅读,表层理解,深层理解,欣赏,拓展等步骤进行。但教学过程不能只将重点放在处理词汇或讲解句子上。阅读欣赏课可对开设英语文学欣赏选修课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首先,阅读欣赏课的文学作品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要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其次,阅读中启迪学生思维,由表层及深层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

第二篇:文明出行宣传标语阅读欣赏

“文明出行,从我做起”宣传标语

1、文明出行,平安到家。

2、文明出行,从我做起。

3、文明礼让,畅行天下。

4、文明交通,一路春风。

5、关爱他人,文明自己。

6、你让我让,心畅路畅。

7、共建秩序,共享便捷。

8、礼让造福,抢行肇祸。

9、互让半步,处处通途。

10、相逢有缘,相让有礼。

11、让道于人,安全于己。

12、足行千里,步步为安。

13、各行其道,平安有靠。

14、文明行万里,平安走天下。

15、礼让一小步,文明一大步。

16、生命无返程,切莫逆向行。

17、心中交规严,眼前路自宽。

18、遵守文明出行,享受精彩人生。

19、人人文明礼让,处处友爱温馨。

20、人人文明出行,路路畅通安宁。

21、遵守交通法规,关爱生命旅程。

22、生命只有一次,平安伴君一生。

23、文明在您心中,安全在您手中。

24、开文明车,走文明路,做文明人。

25、交通安全进万家,出入平安你我他。

26、十字路口易闯祸,一慢二看三通过。

27、人好路好出行好,你行我行大家行。

28、知荣明耻崇尚文明,守法礼让平安出行。

29、路好,车好,文明最好;快行,慢行,安全才行。

第三篇:初一阅读作文 学会欣赏别人

学会欣赏别人

①生活里常可见到这样的场面——

②两个年轻的妈妈在聊天,甲、乙都说我的孩子怎么怎么样。她们的心理都充满希望对方欣赏自己孩子的渴望,但忘了自己该去欣赏对方的孩子。

③一场演出刚完,全体演员拉着手排着出来谢幕,但观众却已走了一半。剩下的也拥挤着往外走,掌声稀稀拉拉。其实演出很成功,观众也满意,但是不鼓掌。真为演员们难过,他们所要求观众的,不就是稍微慢一点走,鼓一下掌吗?观众为什么就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表示一下对他们演出的欣赏呢?

④人们总是很吝啬对别人的欣赏。

⑤其实,欣赏别人有什么不好呢?几下掌声,几句赞誉,或者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也可以。但别人却会从你的欣赏里,得到对自我的肯定,得到鼓励、欢乐、信心和力量。

⑥欣赏的力量是神奇的。

⑦有一个中学生高考失败,万念俱灰,于是,带上所有储蓄出去旅游,预备花光钱就自尽。半路上遇到两个小孩溺水,他奋勇救助,观者无不为他的勇气和出色的泳技鼓掌。小孩儿父母更是拉他到家中,感谢之余,赞叹不已。他不禁热泪盈眶,从别人的赞赏中,重新认识了自我,觉得生活还值得留念,于是轻松踏上了归途。

⑧我有一个很好的朋友,常常捧着我那只能“发表”在本子上的习作欣赏,一番点评之后,是一句“这里有黄金”,包含了所有的期待和鼓励,使我战胜自卑,练笔不止。

⑨社会是一个大舞台,也是一个竞技场。人生是表演,也是奋斗。每个人都需要别人的关注、喝彩和鼓掌,就像需要批评一样。如果只有沉默,那生活一定会索然无味。

10欣赏不同于阿谀,它处于真诚,它是对别人人生意义的肯定,它是一种高尚的情操,是○

现代人应该具备的一种修养。

11伟大的发明、杰出的成就固然值得欣赏,但普普通通的一个巧思、一个小小的创见,甚○

至一件漂亮的衣服、几句机智的玩笑,都同样值得欣赏。只要我敞开胸怀,我们一定发现,周围竟有许多东西值得我们欣赏。

12我们欣赏别人,别人也会欣赏我们,生活会因为有了欣赏而变得更加美丽。 ○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本文第⑦⑧自然段分别列举的事例有什么作用?3当你遇到第③段中出现的情景时,你会怎么做?

4、根据下面例句,进行仿写。

欣赏是一种高尚的情操,是现代人应该具备的一种修养。

心系一处

①我的书房悬挂着一条幅,上面是我自己书写的四个字——“心系一处“。 1

最初知道这句话,是在作家贾平凹的一篇文章里:“一个和尚曾给我传授过成就大事的秘诀:心系一处,守口如瓶。”我之所以单取“心系一处”为座右铭,是因为我觉得,对我而言,“守口如瓶”并不重要,能做到“心系一处”才难能可贵。

②做到“心系一处”需要坚强的毅力、持久的韧性。世界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先生,仅用五年多时间就获得了物理、数学双学士和物理学博士学位,并在40多岁时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有人问他成功的原因,丁先生说:“与物理无关的事情我从来不参与。”事实如此,他是麻省理工学院咨询委员会成员,但几十年来他仅参加过三次咨询会议,他把精力主要集中在科学上,集中在探索宇宙的奥秘上。他在实验室做实验,有时候连续四五天不睡觉,他的专心致志使得他的实验获得成功。很多人都认为他是个天才,但丁先生却说:“绝对不是,我的最大特点是比较专心。”

③做到“心系一处”需要守住内心的一片宁静。在这个越来越繁华的世界,我们的目光能够不被五光十色的景色所吸引,的确不易。作家苏童自他的作品《妻妾成群》被改编成电影后名声大振,上门的采访者、崇拜者络绎不绝,但是苏童很冷静,他对记者说:“门外的繁华不是我的繁华,我是过室内生活的人,一直很安静,现在更安静。”另一个作家张炜则奉行“三不主义”——不看热闹的书,不去热闹的地方,不交热闹的朋友。对于许许多多的成功者而言,其实没有多少秘诀,无非就是他们比平常人更能“心系一处”而已。

④“心系一处”是一种智慧。这种智慧不是一意孤行的固执,而是繁华过后的觉醒;不是缺乏思想的单纯,而是一种去繁就简的境界。倘若一个人懂得了“心系一处”,那么,可以说他已经找到了他们通向成功的大门。

⑤愚公移山,终得天地相助;达摩参禅,石壁为之感化。在这里,“心系一处”变为一种无坚不摧的力量,任何艰难困苦,在它们面前都会变得微不足道。是的,当你处在人生低谷,“心系一处”会让你学会坚持,要给你重振雄风的希望;当你处在人生的巅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心系一处”这个词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认为怎样才能做到“心系一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③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简要分析它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仿照文章第⑤段划线部分,将后面的句子补充完整并写在下面。

当你处在人生的巅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文训练

本文主要训练“引用”这一技巧

1、 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观点,引用了贾平凹文章里的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2、 在第②段里,作者引用了丁肇中和但丁两位先生的话,是为了论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下列画线句的话可以用哪句名言来代替?

作家苏童自他得作品《妻妾成群》被改编成电影后名声大振,上门的采访者、拜访者、崇拜者络绎不绝,但是苏童很冷静,他对记者说:“门外的繁华不是我的繁华,我时过室内生活的人,一直很安静,现在更安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引用合适的诗句完成下列题目。

我过古典诗歌内蕴丰富,很能激起人们的联想和想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吟咏着脍炙人口的诗句,谁不为春回大地时祖国母亲多姿多彩的面貌而自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读着这优美动人的诗句,哪个浪迹天涯的游子不希望飞回自己的故乡?

第四篇:初中古诗阅读欣赏题及答案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web 点击数:1722 更新时间:2013-1-10 21:38:31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解读:“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诗之首紧接白诗尾,点明自己在巴山楚水这荒凉地度过了二十三年之久,表现了诗人之间推心置腹的亲切关系。“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这两句通过用典,表现出了诗人十分复杂的心情。阔别已久,今朝归来,人事全非,抒发了无限惆怅的心怀。“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以“沉舟”“病树”自喻,固然不无惆怅,却也颇为豁达。本联含有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这一联,突然振起,一变忧伤低沉的情调,尾联“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便乘势而下,表现刘禹锡在朋友的热情关怀下,振作精神,投向生活,表现了诗人坚忍不拔的意志。 考点梳理

1、解释加点的字词:

①酬乐天初逢席上见赠

②到乡翻似烂柯人 ③二十三年弃置身

④暂凭杯酒长精神

2、这首诗感情浓郁,但前后基调不同,前四句

,后四句

,前后形成鲜明对比。

3、请描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所展现出的画面,并提示诗句的含义。

4、这首诗首联写出了诗人怎样的遭遇?

5、这首诗虽含忧伤,但更见豁达。请结合颈联作简要分析。

6、写诗人用异常达观的态度来应付世变,含有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哲理的诗句是(

)。

7、通过用典,表现诗人十分复杂心情的诗名是

8、“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乐天”指谁?

9、诗的首联与白诗的尾联相应和,表现了什么?

10、颔联表现了诗人十分复杂的心情,具体指的是什么?

11、颈联刘禹锡以“

”和“

”自喻,固然无不(

),却也(

)。

1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句中,诗人为什么把自己比作“沉舟”和“病树”?

14、对颈联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颈联展望未来风光,形象壮丽,显出了慷慨昂扬的气概。 B.诗句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发展变化,蕴含哲理。 C.诗人在诗中用“沉舟”、“病树”比喻自己,显得十分悲观。 D.诗人借他创造的艺术形象,表现了他旷达的胸怀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15、“见赠”中的“见”字在动词前表示对“我”怎么样,生活中还有相同解释的词语,、试举两个

16、“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原意是什么?现在人们赋予它什么新意?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①赠给我的诗 ②斧柄 ③丢弃放置。指遭贬谪

④增长,这里是振作的意思

2、低沉愤懑高昂乐观

3、放眼望去,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这样的景象:大江之上,沉舟侧畔千帆竞发;大自然中,虽有病树但万木依旧争春。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4、诗人远离京城,身处荒僻之地,长期被弃用

5、“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①“沉舟”“病树”是诗人自喻,饱含感慨身世、惆怅忧伤之情。②但他对未来并不失望,坚信“沉舟侧畔”终究会“万木”争春,表现出诗人豁达豪迈的胸襟。

6、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7、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8、白居易

9、表现了诗人之间推心置腹的亲切关系

10、阔别已久,今朝归来,人事全非,抒发了无限惆怅的心怀。

11、沉舟 病树 惆怅 豁达

12、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进取精神。

13、诗人以“沉舟”“病树”自喻是对23年贬谪经历的感叹与惆怅。但他对朋友同僚“千帆过”“万木春”般的升迁并未心怀妒意,反而以豁达又振奋的心情激励自己。

14、C

15、见教、见谅、见笑

16、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急春,常用来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2、《次北固山下》

解读:这首写景诗描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表达出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的胸襟。一二句写青山与绿水掩盖不住旅途忧郁的情怀;三四句写江水浩渺、视野开阔的景色;五六句写景致的缺憾——残夜中的海日和旧年中的江春,使人顿生惆怅之情;七八句抒写思乡之情。这首写景诗的特色是借助长江风景的描写,写出诗人的乡愁乡思,即景生情。 考点梳理

1、默写

,风正一帆悬。 ②

,江春入旧年。

③诗中描绘涨潮时水面宽阔,帆船顺风而行的诗句是:

。(写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美景的诗句。)

④诗中流露出诗人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的诗句是:

。 ⑤在写景叙事中表现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的诗句是:

。(表现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的诗句。或借时序的交替,让诗人顿生思乡之情的诗句。)

⑥借“雁足传书”的故事来寄托乡思愁绪的诗句是:

⑦你学过的古诗中与“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蕴含哲理一致的诗句有:

2、理解:

①“风正一帆悬”以“一帆悬”之小景,非常形象地写出了

之大景的神韵,为后人所称道。 ②“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③“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得到人们的好评,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不少于20个字) ④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是本诗的特色,诗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

⑤诗中能点明主旨的诗句是

,它表达诗人

的思想感情。

3、选择:

①“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其哲理意味着(

)

A.当残夜还未消失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还未逝去,江上已显露春意。具有新事物必然寓于旧事物之中的道理。 B.“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的匆匆不可待,表达一种“时不待我”的紧迫感。

C.作者将“日”“春”放在“生”“入”之前,并且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D.全诗妙在描写景物节气之中,蕴涵着一种自然理趣,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力量。

②对“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理解,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这两句的意思是:当残夜还未消失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现出了春意。 B.日出残夜表示地域的交替,春入旧年表示了时序的交替。

C.把“日”与“春”当作美好事物的象征。“生”与“入”使景色拟人化了。

D.在描写景物和时令的变化中,提示了自然规律,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

2、《次北固山下》

1、①潮平两岸阔 ②海日生残夜③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④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⑤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⑦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2、①两岸间②抒发了作者思念故乡的情怀,表达了诗人乐观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③内容方面,透出自然的理趣,形象地写出了夜退日出,冬去春来的变化。(或:情感方面,透露出乐观、积极向上的感情;或词语运用方面,把“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位置加以强调;或修辞运用方面,“生”、“入”用拟人手法更有情趣。) ④描写了青山、绿水、潮水、旭日等景物。⑤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①A ②B

3、《天净沙·秋思》

解读: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前三句全是写景,但又句句写出游子的客愁与乡思。“枯藤”一句写秋天之景,干枯的老藤,苍老的树木,喧染出一种萧瑟荒凉的意境,含蓄地表示出游子无家可归之意。“小桥”一句推出一幅幽静恬静的画面,与前句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引发游子的乡思。“古道”一句写古道荒凉,西风骤起,马也因长途跋涉而累瘦了,从侧面反映出游子在客途中的寂寞的心情。以上是第一层。最后两句是第二层,作者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之悲。“夕阳”句点出时间,并照应上文的“昏”字。“断肠”句直抒胸臆:游子远离家乡,孤独漂泊,秋景苍凉,时近黄昏,怎不叫人痛断肝肠呢?此曲被后人称为“秋思之祖”。 考点梳理

1、

,古道西风瘦马。

2、作者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之愁的句子是

3、点出特定时间,照应“皆”字的一句是:

4、诗中抒写游子羁旅之情的句子是:

5、全曲的主旨句是:

6、崔颢的《黄鹤楼》中

两句诗与“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表达的心境相似。

7、点明全篇主旨的一个词是

8、小令描写的景物带有鲜明的时令特征,如与“秋”、“夕阳”相照应的景物就有

。直接点明时令的一个词是

9、小令前四句写

,后一句写

。前四句被一条红线串起来,构成一幅“秋景图,这条红线是

10、诗人在构图上,成功地运用了映衬手法。一面是秋风萧飒中的“枯藤老树昏鸦”,一面是“夕阳西下”落日的余辉,这是

相映;而“流水”与“小桥”是

相映;写景与写人是

相映。

11、这首曲抒发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在表达手法上是

12、曲中的“断肠人”此时因何而“断肠”?

13、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小令的情调是既低沉又欢快,因为曲中“枯藤老树昏鸦”这样凄凉的景物,也有“小桥流水人家“这样美好的景物。 B.这首小令以直接抒情为主。

C.借景抒情是这首小令的特点。四句有三句半写景,字字浸透着流落天涯的游子的凄苦。 D.深秋日落,乌鸦老树,行人旧家,但作者“断肠”而回了家。

14、下面对这首曲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B.作者描写了九种事物,极力渲染了悲凉气氛,表现了长期在异乡漂泊的游子的怅惆之情。 C.这首小令,情调虽然低沉,却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D.小令除最后一句写人外,全是写景,意在描绘一幅深秋晚景图,人在其中起陪衬作用。

3、《天净沙·秋思》

1、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2、断肠人在天涯

3、夕阳西下

4、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5、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6、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7、断肠

8、枯藤昏鸦西风

9、景 人 断肠人在天涯

10、明暗动静背景与主体

11、凄愁 借景抒情

12、这是一个羁旅在外,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看到眼前那悲凉孤寂、冷清毫无生气的秋景,又想到自己长年漂泊在外,于是就引起了极度的思乡的情思。

13、C

14、D

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解读:诗词前四句从视觉角度写高原上疾风暴雪的情景,突出其气候之奇。其中一个“卷”字,写出北风怒吼奔驰的巨大气势:一个“折”字,则写出了北风摧枯拉朽、狂暴肆虐的情态,一个“即”字,写出了诗人见到如此情景的时的惊异之情。可诗人一时不能认同这“胡天八月”的气候,竟然以为雪花漫天,银装素裹的世界,是春回大地、满树梨花的天下,此是名句。次六句写酷寒中的军营生活。“瀚海”二句从帐内写到账外,仍紧扣“寒”来写。“山回路转不见君,雪花空留马行处。”与李白诗“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工之妙。主人看不见客人了,只看见串串马蹄的印迹,他迟迟不返,一定是在为客人担心。以景传情,言尽意未绝。 考点梳理

1、诗中描绘边塞风光,展示边塞冰天雪地,阴云重重景象的诗句是:

2、诗中运用画面色彩对比的手法,在冷色的基调上染上一层暖色,使冷色更冷的诗句是:

3、与李白诗“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

。(以景传情,情景交融,笔端饱含悠悠不尽之情思的诗句。)

4、诗人将春景比冬景,想象、造境俱称奇绝的诗句是:

。(咏雪的千古名句。或:以春花喻冬雪,联想奇特美妙,比喻新颖贴切动人的诗句。)

5、诗中作者笔触由帐外转入帐内,写雪天苦寒生活情景的诗句是:

6、运用互文修辞,从侧面烘托大雪寒威的诗句

7、这首诗的主旨是

,诗中中心景物是

8、这首诗前十句重在

,后八句则主要是写

。(各填2字)

9、诗中能奠定全诗感情基调的诗句是

10、“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脍炙人口的名句,对它的妙处你能说出

一、二吗?

11、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2、“雪上空留马行处”一句中“空留”有何深刻含义?

13、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14、对下面诗句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上句写风,下句写景。写风时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写雪时用一“即”字突出了作者的惊奇之情。

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花喻雪,联想奇妙,给人的感觉不是雪后奇寒而是欣喜和暖意,以此传出作者赏雪时的惊喜之情。

C.“潮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云”由帐外写到帐内,展示了边塞冰天雪地,阴云重重的景象。

D.“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冰不翻”这又是一幅奇异而美丽的画面,北风劲吹,红旗却冻得不能翻动,突出了天气的奇寒。

5、《赤壁》

解读: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这个著名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以地名为名,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这两句交代兴感之由——一支沉入泥沙中的断戟,虽历经许多岁月,并未完全销蚀掉;经过一番磨洗之后,认出这它三国赤壁大战时的遗物,顿生“思古之幽情”。后两句写的便是这“幽情”——要是没有东风,孙、刘联军必败无疑,那么,大乔、小乔就会被曹操掳去,关押在铜雀台,供曹操享受了。诗歌妙就妙在不直接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以小见大,给诗歌增添了无限的情致,真可谓别出心裁。 考点梳理

1、《赤壁》是

朝诗人

经过

这个著名古战场,有感于

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以

为名,实则是

之作。

2、

,自将磨洗认前朝。

3、《赤壁》中评古论今的句子是

4、“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赤壁》中最精彩的久为人们传诵的两名,其中的周郎指的是

,这两句诗妙在不直接叙写

的变迁,而间接地通过写

两个

的命运,来反映这种变迁,以

,给诗歌增添了无限的情致。

5、对《赤壁》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一开头由一支断戟生发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无限慨叹,交代兴感之由。

B.诗句中的“自将”,即自己将要;“认前朝”,字面上是说认识到前朝的遗物,同时包含着要认识前朝的经验教训的意思。 C.后两句意思是说,假使东风不给周郎方便,胜败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形势将完全改观。

D.诗人熟稔兵法,他之所以在诗中把孙、刘联军的胜利简单地归结为偶然的东风,恐怕正是自负知兵,而又得不到朝廷常识,便借题发挥,生“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的慨叹。

6、《过零丁洋》

解读:“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一写自己靠明经而入仕,二写自己率兵勤王,但局势艰危;其中一为关系个人政治前途的大事,一为关系南宋王朝存亡的大事。首联是先写个人后写国家,那么颔联就是先写国家后写个人。诗人把自己的命运同国家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其爱国赤诚之心可见一斑。颈联紧承前意,进一步加以渲染。“惶恐滩”“零丁洋”两个地名,自然对仗,将诗人昨日的惶恐、眼下的零丁之感渲染得淋漓尽致。以上三联诗人将家国恨、哀怨情渲染到了极致,尾联诗人一笔宕开,为后人留下了一句千古名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这一句气势磅礴,格调高亢,表现了诗人为了国家宁愿慷慨赴死的民族气节。 考点梳理

1、《过零丁洋》是

爱国诗人 在被 俘获经过

时所作。

2、辛苦遭逢起一经,

3、

,零丁洋里叹零丁。

4、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一文中用“舍生取义”来表现他的人生追求,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也体现了这种追求的诗句是

5、《过零丁洋》中把个人遭遇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诗句是

6、《过零丁洋》中表现诗人为了国家宁愿慷慨赴死的民族气节的千古名句是

7、《过零丁洋》中运用

表现宋朝国势危亡,个人身世坎坷的句子是 联。

8、诗中的“惶恐”和“零丁”有双层含义,一层是

,一层是

9、“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现了诗人

的思想感情,请举一个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例子:

10、对《过零丁洋》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从全诗看,诗人生活在南宋行将灭亡的时候。

B.作者参加了频繁的抗元斗争,作此诗时,诗人正率军抗元。 C.作者对国家山河破碎和自己身世浮沉感到无奈和无助。 D.诗中表达了诗人不惜以死报国的耿耿忠心。

7、《已亥杂诗》

解读:“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怀着无边的离愁别绪,“我”辞别京师,骑马东去,要回到远在天涯的家乡。“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我”虽打算辞官家居,但并非弃绝尘缘,“我”还想为社会尽点责任,句中“落红”实际上是诗人自况。诗人以含蓄隽永的笔调表达了自己对社会、对生活的眷恋深情。 考点梳理

1、《已亥杂诗》的作者是

代著名

家、

2、浩荡离愁白日斜,

3、《已亥杂诗》中以落花喻表明心志的名句是

4、生命是什么?生命就是范仲淹《岳阳楼记》“

,后天之乐而乐”的政治报负;生命就是文天祥“

”的浩然正气;生命就是龚自珍笔下的“

”的奉献精神。

5、德高望重的李老师退休后仍然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正如《已亥杂诗》中所说:

6、《已亥杂诗》第一句写诗人离别的忧伤,其中直接表现离愁深重的词语是

7、《已亥杂诗》后两句表现作者虽辞家居,但仍关心国家前途命运。句中“落红”实际上是

。诗人以含蓄隽永的笔调表达了自己对

、对

的眷恋深情。

8、对《已亥杂诗》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

一、二句真实地反映了诗人当日复杂的心境:离别的愁绪和回归的喜悦相互交织。

B.诗的三四句从落花到春泥展开联想,将诗人的时代使命感移情落花,从而把离愁升华为崇高的献身精神。 C.诗中用冷色调的“白日斜”烘托离愁,用“落红”一句作为情感的转折,使整首诗从离愁中解脱出来。 D.全诗表达的思想和陶渊明《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所表达的与官场决裂、归隐田园的遁世思想相同。

8、《使至塞上》

解读:是王维边塞诗中的力作。首联交待出使的经过。写奉使出征,独当重任,到边疆去察看,过居廷属国。颔联“征蓬出汉塞,归燕入胡天”,描写边塞的情势。因和胡人只有一箭之隔,风吹蓬草即过边塞,北飞的大雁也从头顶飞入胡地的上空。可见诗已到了边关前沿。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写落日时分边关所见。“大”写边疆沙漠,浩瀚无边;“孤”是写其景物的单调;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那横贯其间、渺无尽头的黄河,惟有“长”字才能表达出给人的视觉印象;落日,又加上“圆”字,给人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受。一“长”一“直”又一“圆”,似几何图形一样展现在天地间,大气浩瀚又沉寂壮美,画面开阔,意境雄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以其写景壮观,气势流畅,被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尾联照应诗题和开头。作者此行目的是慰边,但在萧关遇到侦察的骑兵,得知都护还在前线。可见虽然打了胜仗,都护并没有放松警戒。诗句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它能传诵千古,主要在于颈联写得太好,意境深远,可见警句在一首诗中的作用。 考点梳理

1、这是一首王维奉命出使边塞慰问将士们的边塞诗,具体表现边塞特色景物的诗句是

,具体表现边塞地域地点的词语是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誉为千古名句。该诗句表现了怎样的意境?请结合具体词语作分析。 具体分析:

3、判断正误。错的打×,对的打√。

①“使至塞上”的“使”是“使者”的意思,因此“使至塞上”是主谓短语。( ) ②首联交待出使的经过。奉命出征,独当重任,到边塞去察看,过居延属国。( )

③颔联描写边塞情势。风吹蓬草即过边塞,北飞的大雁也从头顶飞入胡地的上空。可见诗人已到了边关前沿。(

) ④颈联写落日时分,边关所见。写景壮观,气势流畅。( ) ⑤尾联照应诗题和开头。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

)

9、《水调歌头》

解读:这是一首在文学史上负有盛名的词。词前的小序,叙作词原因,领起一篇。词的上片,写词人月下欢饮时的联想和想象。词的下片,写词人月下“无眠”的情状及对人生的沉思、探求。下片除开头写月移光转(点明时间)而外,以下全属内心独白。“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是人生和自然的规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惟愿别离的人们各自珍重,远隔千里,共浴月光,一同欣赏中秋明月之夜美好的景色,这是对离人的美好祝愿。这首词虽有感伤情调,但并不使人感到难堪的压抑,词人的豁达胸襟仍处处可见。他把“天”和“月”都人格化了,上片问天,下片问月,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丽的境界。应当指出,词人的问天、问月,归根结底是问人生。在经过一番认真探求之后,他终于得到了人生哲理的启迪。可见,寓哲理于抒情之中,是这篇词的一个显著特点。全词既充溢浪漫情怀,又抒发现实感受,字里行间都流露出词人乐观旷达的情绪。 考点梳理

1、“此事古难全”的“此事”指的是

2、词中寄寓离情,释却离怨,从美好的想象中得到人生慰藉的千古名句是

。(词中写出了普天下离人心愿的语句)

3、词人用让步法宽解愁思,跳脱原境,表现了词人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的诗句是

4、这首词中,表达深沉哲理的句子是

5、表达作者健康乐观的情绪和美好祝愿的句子是:

6、“水调歌头”是

,词前小序的作用是

7、词的上片问

,下片问

,归根结底是问

8、词中表明时间变化的词语是

9、本词通篇咏月,月是词的中心形象,却处处关合人事,表现出自然社会契合的特点。词的上片借明月

,抒发自己

的感慨;下片用圆月

,抒发

之情。

10、全词既充溢浪漫情怀,又抒发现实感受,字里行间都流露出词人

的情绪。

11、下列是对“无眠”的理解,正确的是(

) A.词人在幻想如何超凡脱俗。

B.词人对出世还是入世举棋不定,所以辗转难眠。 C.词人还在回忆刚才的月下起舞,清影随人的美妙感觉。 D.月光带出了因离别愁苦的月下人,写出了月下离人离情正浓。

12、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上阕写词人把酒问月,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而天上的高寒又使他转向对人间的喜爱。 B.下阕写词人望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福。在词人眼里,月圆人团圆是一种自然常理。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明情意的相通不受时空阻隔,这是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祝福。 D.全词以“明月”贯穿,咏月兼怀亲人,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10、《关雎》

解读:《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第一节用关雎鸟的叫声起兴,写一个男子对心目中美女的向往之情。“窈窕淑女”后成为形容美丽善良的姑娘的成语,“好逑”的意思是理想的配偶。第二节用采摘荇菜起兴,写对心中的女子日日夜夜都在追求她。第三节直接抒写男子对心中爱慕的姑娘追求不到的苦恼。第

四、五节还是用起兴的手法,表达了男子要用琴瑟和钟鼓来亲近和取悦心爱的女子。《关雎》是一首非常美好的爱情诗。诗中所表达的是一种诚挚、热烈、健康的美好的情感。使用的语言简练而纯朴,唱来上口,便于流传,所以能传诵千古。 考点梳理

1、《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

,它收集了自

的诗歌三百零五首。分为

三部分。在创作手法上多采用

的创作手法。

2、诗中“

”字是全诗的诗眼,“

”句为纲目,统摄全诗,通篇写一个小伙子对姑娘的思念,追求过程,写出了

。表现了爱情追求中的

3、这首诗在艺术手法的主要表现为

4、最能够传神的表现相思之苦而不能自已的一句诗是

5、诗中用以形容美丽善良的姑娘的一个成语是

;“好逑”的意思是

6、作者以“雎鸠”起兴,你猜想一下“雎鸠”该有哪些品质?

7、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

A.这首诗采用四言句式,从诗的内容看,一般认为是一首优美的爱情诗,孔子高度评价它“乐而石淫,哀而不伤”。

B.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主要表现为“兴”和“重章叠句”诗的第一章先用起兴开篇,描写水鸟情谊深挚,引起读者的相关联想,酝酿气氛。

C.这首诗诗题“关雎”取首句的两个字,全诗语言朴实无华,“悠哉”叠用,表现出此时的小伙子心情舒畅,洋洋自得。 D.这首诗

四、五节中表现小伙子在幻想中得到了心上人,欢喜之情溢于言表。但他的情感始终没有超越伦理的制约。体现了健康、文明的心态。其中“琴瑟”与“钟鼓”并非实写。

11、《蒹葭》

解读:第一节采用起兴的手法,用茂盛的芦苇和结霜的露水引出歌咏的对象“所谓伊人”,可惜的是自己喜爱的人却“在水一方”,被河水阻隔着。第二节还是用茂盛的芦苇和未干的露水起兴,写“伊人”在河的岸边。第三节重叠重复,只是换了几个字,写“伊人”又到了河岸边。想要去寻找还找不到。诗中塑造的是一个不懈地追求心上人的执著的形象。《关雎》《蒹葭》这两首诗充分体现了《诗经》在创作手法上的特点,即一唱三叹,反复吟咏。每一小节内容基本相同,只是改换了几个不同的字。这是因为民歌主要是口耳相传,这样吟唱的好处是便于记忆,便于传播开去。 考点梳理

1、诗中采用起兴手法的句子是

2、从表现主题看,这是一首

诗。

3、这首诗的特定时间是

,特定地点是

,特定人物是

4、全诗换字换词,第一章的韵脚是“

”,押韵的字有

。第

二、三章的韵脚是

。这样换字换韵起到了

的效果。

5、从诗的内容来看,诗人是否得到了那位伊人?为什么?

6、“苍苍”“凄凄”“采采”属于叠词,诗中使用这些叠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12、《钱塘湖春行》

解读:“孤山寺北贾亭西”,起笔交代了诗人的观景的处所,“水面初平云脚低”,写出了春天湖面的特点,春水初涨。颔联用“莺争暖树”“燕啄春泥”写出了一种充满活力的动态美。颈联写初春的花草也充分写出了春天的特色,“乱花渐欲迷人眼”,“乱花”写出了春花盛开的景象,“迷人眼”则写出了春花的鲜艳美丽。“浅草才能没马蹄”,以形象的笔墨写出了春草刚刚高过马蹄。尾联是写诗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在湖东绿杨深处的白沙堤上漫步是诗人的“最爱”,因在这里看到的景象更加美好,给人以言已尽,意无穷的享受。 考点梳理

1、诗中抓住早春特点从仰视角度描写禽鸟的优美诗句是“

”从俯视角度描写花草的优美诗句是“

”。

2、诗中写早春特色,表现春的活力,展示动态美的两个动词是“

”、“

”。

3、本诗第二句至第六句,一句一景,在动态的描写中写出了西湖景色的清丽明快、生机勃勃,这些景物依次是:春水、

、燕啄春泥、乱花迷眼、

4、白居易的这首脍炙人口的春行诗,除了结构、描写、意境写的具有特色之外,用字用句也十分准确生动,其中“几处早莺争暖树”句中“争”用得好,是因为

5、下列各项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颔联的朗读节奏划分应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B.颈联暗示蓬勃的春意正在急剧发展中。

C.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描绘了刚披上春装的西湖生机盎然的景色,抒写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春光的喜爱之情。

D.全诗结构巧妙,前两联先写所写之景,再写观景之处;后两联先写观景之处,再写所见之景。全诗首尾呼应,体现了一种结构美。

6、在前六句中,诗人已经把西湖春色描绘得十分美丽,在结尾处却说自己“最爱”湖东的白沙堤,至于白沙堤怎么可爱,除点明“绿杨阴里”外诗人未做任何解释,你觉得诗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3、《江城子》

解读:这首诗是苏轼任密州知州时所作的一首抒发爱国豪情的词作,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豪情洋溢、壮志冲天的将军形象。作者心怀壮志,但在仕途上却屡遭坎坷,一腔报国之志难于施展,深感岁月易逝,人生易老,所以才要“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生动传神地写出了一个“猎人”的形象。“锦帽貂裘”写的是诗人的装束,“千骑卷平冈”,则是写出猎的人很多,特别是一个“卷”字更突出了速度快,气势大,为的是观看像三国时代的孙权一样的(诗)人去射杀猛虎。“酒酣胸胆尚开张”,是说饮酒到尽兴之时,更觉心胸广阔、壮志满怀。尽管鬓角已有了白发,又算得了什么呢?宋人写词极爱用典,“孙朗”是古人对三国时孙权的昵称,诗人以孙权自喻,是表明急于建功立业的心志,并由此引出了下面的典故:希望像汉代的魏尚一样,有冯唐为之请命,能够担当重任,建功立业,报效朝廷。词的后四句是诗人的一种想象和盼望。“何日”,写出了诗人急切盼望的心情。“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用高度艺术化的语言,表现出诗人豪放的气概。这首词表面上看写的是一次出猎,实则表达了诗人报效国家的壮志和豪放的气概。 考点梳理

1、词中运用典故寄托报国之志的句子是“

”。

2、“鬓微霜,又何妨”一句照应了上阕中的“

”一句。

3、词中表达主旨的语句是“

。”

4、词中写出猎队伍行走疾速、情绪高昂、精神抖擞的一个动词是“

”。贯穿全词的“词眼”是

5、从词的审美风格上看,这首词表现了

的风格。

6、“持节云中,何日遗冯唐”一句在写法上有什么特征?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7、这着词刻画出了词人怎样的形象?

8、词中“亲射虎”“遣冯唐”“射天狼”的典故分别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9、判断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 )

A.这首诗上阕叙事,描写出猫的壮观场面,下阕抒情,表达自己希望报国的愿望。

B.这首词词调铿锵有力,造成一种粗犷,高远的氛围。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是宋人较早抒发爱国情怀的豪放之作。 C.这首词善用典故,词人以孙权和魏尚自比,表达出杀敌报国的豪情状态。 D.末句运用比喻,“天狼”指造成宋朝边患的西域和辽国。

14、《饮酒》

解读:全诗可分为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从哲理的高度来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这四句诗刻画出作者与众不同的精神风貌,他不像一般隐士标榜“出世”,而是“结庐在人境”人置身“人境”却能做到“无车马喧”,不染世俗之事。原因何在?诗人直言“心远地自偏”。正所谓心静,境自静。无求名逐利之心,即使身居闹市,也与身在深山无甚不同。诗人用平淡的话道出了这深刻的道理。

第五句以下为第二层,诗人从对自然界的欣赏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哲理的启迪。诗人在东篱旁采摘盛开的菊花,无意中望见那郁郁葱葱的庐山,这时夕阳西下,飞鸟投林,万物自由,适恬而动,面对这一自然和谐的景色,诗人不禁心旷神怡,若有所悟,其间意趣,是不能用语言来表达的。 考点梳理

1、表现这首诗思想内容的一个词是

2、解释加点的词

结庐

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

相与

3、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叙写宁静闲适的田园生活乐趣,表现诗人归隐田园后安贫乐道,悠然自得的心境。 B.本诗在客观景物的描写中融合对人生哲理的领悟,情景理自然融合,意境深邃。 C.“心远地自偏”形象地道出这样一个道理:环境的偏僻幽静能使人恬淡舒适。

D.诗人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来赋予特殊的意蕴。例如菊花,具有超凡脱俗、高傲、纯洁的象征意义;而诗人“采菊”则表现诗人热爱自然的情趣。

4、本诗中的“飞鸟相马还”与《天净沙·秋思》中的“昏鸦”都写飞禽,诗人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15、《破阵子》

解读:这首词是一首寄赠之作,辛弃疾自称“壮词”,全篇以“壮”语贯穿始终。首句“醉里挑灯看剑”形象地显示出杀敌的壮志。绵延的兵营中响起了号角声、军乐声,战旗飘扬、兵士饱餐,这一切有声有色地描绘了沙场点兵的壮盛军容。一个“秋”字,更给整个场面增添了肃杀之气。下片“了却„„身后名”这是和朋友互勉之语,也是词人的壮志。然而现实却是“可怜白发生”,词意急转直下,“可怜”两字至为沉痛,为壮志难酬表示出极大的愤慨。前九句写的酣畅淋漓,反衬了这一句的分量,词尽而意不尽,正是大家手笔。整首词让我们感到作者想要力挽狂澜,热切地希望恢复祖国河山的壮志豪情,表现了他深沉的壮志未酬的忧愤之情。理想与现实的激烈冲突,更为辛弃疾的词构成了悲壮的基调。 考点梳理

1、解释加点的词

麾下

沙场 天下事

2、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辛弃疾写这首词洽陈亮,既是对好友不得志表示慰藉,也是借此抒发自己失意的感慨。

B.“五十弦翻塞外声”中的“翻”是“弹奏”,这个词准确形象地表现出弹奏强烈,乐声响彻云霄的情景。 C.“马作的卢„„弦惊”这两诗分别从听觉、视觉两个角度概括战斗紧张激烈的场面。 D.这首词借剑寄意,表现抗金救国的主题,既是壮词又是悲歌,基调愤激。

16、《观沧海》

解读:这首诗除最后两句与诗意无关外,其余十二句可分为两部分,以一个“观”字统领。前八句是写海。先写观海的地点:“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次写水和山岛,水是“澹澹”的,山岛是“竦峙”的;山水相连,已透出不凡的景象。再写树木和百草,是那样的“丰茂”。适遇秋风骤起,海波涌荡,风萧气杀,百感交集。此时面对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真是上下天光,一碧万顷,仿佛大海孕育了宇宙天地,缔造了世间万物,生发了气吞山河、囊括宇宙的豪迈气概。这首诗,通过写大海之景象,展现了作者复杂的心理活动,表现了他气吞山河、囊括宇宙的气概。 考点梳理

1、给加点字注音

①岱宗夫如何

②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③树木丛生

④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⑤秋风萧瑟

2、解释加点的词

①水何澹澹

②山岛竦峙

③星汉灿烂

3、描写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气象是哪几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气概?

4、诗中写眼前实景的句子是(或说写海的句子是):

想像的句子是:

5、诗中前八句写海,分别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的特征分别是什么?

6、下列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观沧海》是乐府诗《宋出夏门行》的第一章,写曹操北征乌桓时的体验和复杂心态。 B.从诗中所描绘的树、草、风可看出是夏秋两季的景物。 C.最后两句是为配乐才加的,与正文内容无甚关系。

D.曹操把自然作为观照的对象,描写大海的壮美,借景抒情,表现诗人阔大胸怀和豪迈乐观的精神,意境空阔。

17、《春望》

解读:此诗写于“安史之乱”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它表面是描写城市破败、人烟稀少、遍地草木的荒凉景象,实际深藏着诗人无限的慨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由于感伤国破家散,看到那美丽的花儿、听到那动听的鸟鸣,反而更加增添了自己的作感。“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里,诗人将“时”和“别”具体化,所“感”的“时”是“烽火连三月”,所“恨”的“别”是“家书抵万金”;而“时”是造成“别”的原因。“白头骚更短,深欲不胜簪。”这两句,诗人给我们描绘了一个忧国念家的具体形象:头发早就白了,而经过战乱的煎熬,变得越来越稀少,用手抓一抓,(发现)少得简直就插不住簪子了。如果说,上两句是诗人的内心感受,这两句则是内心感受的外化,是内心感受的外在表现。 考点梳理

1、按要求默写:

①《春望》中忧国念家的句子是:

②《春望》中运用互文修辞手法的一联是: ③描绘一个忧国念家者的具体形象的诗句是: ④淋漓尽致地倾吐感伤之情的诗句是:

⑤“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所感的时是:

所恨的是: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时”“别”是什么关系?

3、诗的颈联与尾联是什么关系?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5、“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

6、简要说作者是怎样通过写景来表达内心世界的?

7、“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你从形式和内容上对这两句诗作评析。

18、《行路难》

解读:本诗利用比兴的手法描写了人世间的坎坷,抒发了诗人的人生追求,表现了诗人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李白被召入京,玄宗不过是常识他文学上的才华,李白“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思想根本没有实现的可能。终被“赐金放还”。于是借乐府旧题《行路难》酣畅淋漓地抒发自己的茫然、悲愤以及仍然执著于理想的强烈自信。诗起首欲抑先扬,极言宴席的华美。“斗十千”“直万钱”,手法高度夸张。李白却一反常态:“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透露出内心深沉的苦闷和迷惘,“停”“投”“拔”“顾”四个动词,生动刻画出诗人既悲愤郁闷又竭力从苦闷中挣扎出来的自我形象。接着从“茫然”引出行路难。冰塞黄河,雪满太行,两个比喻不仅将抽象的概念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而且因其带有浓厚的夸饰色彩使两句诗颇具豪情的气势。然而追求理想的执著和强烈的信念使之不甘自弃,他的思绪一下子飞到遥远的上古,“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两个典故运用十分灵活,一隐一仕,互为补充,以上四句用四个意象提示人生遭遇的变幻莫测、意象之间的跳跃,生动表现了诗人心情的变化,也造成结构上的跌宕起伏。但诗人不可以永远停留在虚无缥渺的幻想之中,一旦回到现实,即刻从希望的高天跌入失望的深谷。“行路难!行路难!”这感情迸发出的反复咏叹,显示出诗人内心的急切不安。“多歧路,今安在?”前途渺茫,莫在所从,心情万分沉重。但积极用世毕竟是李白人生观的主导,“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诗人是那么信心满怀,在他眼前仿佛已经出现了生命之舟正乘风破浪扬帆远航的辉煌图景。此诗以丰富雄奇的想象、高度夸张的手法、纵横开阖的气势、激情澎湃的语言,特别是豪迈乐观的感情基调,充分显示出浪漫主义的特色,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考点梳理

1、金樽美酒斗十千,

2、用比喻写诗人失意不得志、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的诗句是:

3、用典表明自己虽遭权贵排挤,但总有一天会被朝廷起用,为国家做一番事业的诗句

4、诗中表明自己的理想总有一天能实现的诗句是:

。(也用于困境中激励自己的执着追求理想的诗句。)

5、这是一首

,属

。作者

,号

, 代大诗人。

6、《行路难》原为民间歌谣,后采入乐府。李白用这个古乐府为题,备言世路观难及离别悲伤之意,但风格是

的。

7、“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两句突出了诗人的什么精神? 答:

8、“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分别引用了哪两个典故,诗人引用这两个典故的用意是什么? 答:

9、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在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

10、①②句极力描绘盛宴的高贵来反衬,诗人内心的

;③④名而连用

四个动词表达了这种情感。

11、“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运用比喻写出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心情? 答:

12、对《行路难》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斗十千”、“直万钱”是夸张手法,极言宴度的华美,欲抑先扬。

B.“停”、“投”、“拔”、“顾”四个动词,生动地刻画了诗人既想愤郁闷,又尽力从苦闷中挣扎出来的形象。 C.“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运用对偶的修辞,是实写,照应诗歌“行路难”。

D.“行路难”反复咏叹,语气急促,显示诗人内心的急切不安。“多歧路,今安在”,显示出诗人前途渺茫,心情深重。

19、《望岳》

解读:全诗无一“望”字,却处处写望见的泰山的景物:由远而近,由大到小,由望岳而想象到将来登岳的情景。胸怀宏博,用笔不凡。“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首句设问,总括泰山的的全貌,而突出其雄伟高大的山势。作者是以距离之广远烘托出泰山之高峻,这既是作者的亲身体验,也是他“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高超诗才的体现。“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写近望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和巍峨高大的形象。这是以“昏晓分割”来衬托山势的高大。“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这是由远观而近看。层云缭绕不已,故心胸为之激荡;由于细看甚久,以致眼眶都有破裂的感觉。虽然如此,诗人仍然在望,表现了诗人对大好河山无限眷恋和热爱的感情。“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两句诗,是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愿望。充分体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后世多引用此联,来抒发这样的情怀。 考点梳理

1、

的《望岳》诗共有三首。一首是咏

的,一首是咏

的,一首是咏

的。这首《望岳》是咏

的。

2、

?齐鲁青未了。

3、荡胸生层云,

4、诗中写近望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的巍峨高大的形象的诗句是

5、充分体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的气概的诗句是

6、诗中由远观而近看,表现了诗人对大好河山无限眷恋和热爱的感情的诗句是

7、诗中表明作者登山决心和崇高思想境界的诗句是

8、《望岳》全诗无一“

”字,却处处写

的景物:由

,由

,由

而想象到将来

的情景。

9、《望岳》诗句

,总括泰山的

,而突出其

的山势,作者是从

烘托出

10、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人通过泰山而望的感受,描绘出了一幅苍茫开阔的“泰山图”,字里行间洋溢首青年杜甫那种蓬勃朝气。 B.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由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想到登岳。 C.“造化钟神秀”,一个“钟”字,把大自然写得有情,突出了大自然的神奇伟大,鬼斧神工。

D.“阴阳割昏晓”中的一个“割”字,写出了泰山的山高所产生的同一时间里泰山有阴有阳,有明有暗的奇妙景象;这个很普通的字的神奇作用,正显示出诗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写作作风。 20、《渔家傲》

解读:这首词表现了守边将士的英雄气概和思乡之情,也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全词苍凉悲壮而又豪放慷慨,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情调和氛围。上阕写景,“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点了边塞的秋天,“异”字是对塞外景色的概括,“异”于南方,也“异”于内地。下阕抒情,“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抒发了守边将士们的建功之志和思乡之情。“燕然未勒”是多么伟大,多么豪壮啊,将士们又是多么向往啊。然而此时“未勒”,当然是无法言归了,可见思乡和为国建功是并不矛盾的。“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进一步渲染:将士们都没有睡觉,听着悠悠笛声哀婉动人,满地的霜映照着将军的白发和士兵的泪水,这是多么令人感动的情景。有人认为此词可以作为“词史”来读,是有道理的。 考点梳理

1、默写:

①千嶂里,

②词中表达自己和征人们想家却又不甘无功而返的矛盾心理的句是:

。 ③词中将思乡、报国之情交织互观的千古名句是:

④词中借一传说反映塞下这个地区到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荒凉的一个句子是

。 ⑤词中描写了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画面,其中隐隐透露对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这幅画面是

⑥词中能使人联想起唐代诗人王维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句子是

。 ⑦词人由已而及征夫,表达出思乡之情的句子是

2、理解:

①这首词的上阕写了

等景物,具体体现了一个“

”字。

②词的上阕“燕然未勒”中“勒”的含义是

,“霜满地”的含义是比喻

,表现边塞

。 ③这首词的上片着重描写

,下片着重写

。反映了边地生活的艰辛,表现了将士们

的英雄气概,风格苍凉悲壮。

④“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统领上片,词人从所见、所闻、所感的角度,极力渲染“塞下秋来”风景之“异”,其中写所见的句子是

,写所闻的是

,写所感的是

。 ⑤“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怎样的景致?

⑥“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字面上的意思

。这句词抒发了词人

情怀。 ⑦这首词基调悲壮,意境开阔,风格和“苏辛”

,属

3、选择:

①对这首词分析不恰当的一项(

) A.词的上片写的是“落日孤城”的边塞景象。

B.词的下片表现了将士们在艰苦抗敌的同时怀念家乡的心情。 C.“人不寐”三字突出地反映当时孤城危急的战况。 D.这首词基调悲壮,意境开阔,风格和“苏辛”相似。 ②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塞下秋天风景异”中“异”字,写出了边塞秋天的景物与江南一带不同。 B.“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中的“千嶂”是指很多像屏障一样并列的山峰。 C.“浊酒一杯家万里”形象地写出了戍守边关将士的思乡之情。 D.“羌管悠悠箱满地”写出了边关虽寒冷,但有羌管鸣奏,生活并不艰苦。

2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解读:“安史之乱”,颠沛流离的杜甫到了成都,在西郊浣花溪搭了几间茅屋遮身度日。然而茅屋难抵狂风大雨的袭击,草被风吹走、屋漏难以入睡,因有此作。第一段写茅屋为秋风所破的情景。号、卷、飞、洒、挂罥、飘转,一系列动词突出风大、害大,也隐隐看到了诗人愁苦、无奈的神情。第二段写茅草被顽童抱去和诗人的叹惜。一老一少的行为表现构成一幅画面,顽童只是好玩而已,诗人则是苦不堪言,这也说明了当时生活的穷困。第三段,写大雨中长夜沾湿的苦痛。“少睡眠”表达了诗人不仅由于自己生活的困顿,也是因为战乱给国家带来的损伤,给百姓带来的痛苦。忧国忧民,何能入睡?所以感叹“长夜沾湿何由彻”!这表明诗人既痛惜于长期战乱,又对未来抱有希望。第四段,写诗人推己及人的博大胸怀和他的美好理想,“安得广厦千万间”以下三句,表达了这种胸怀和理想。“何时”两句,表明诗人急切地希望实现自己的理想,并非是为了解除自己的痛苦,谋求自己的私利。 考点梳理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者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 主义诗人,后人尊为

,他一生写了大量诗歌,这些诗篇具体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变衰,“万方多难”的时代,因而被称为

2、茅飞渡江洒江郊,

3、

,归来倚仗自叹息。

4、自经丧乱少睡眠,

5、诗中傍晚秋雨之前的景色,渲染出一种暗淡阴冷的氛围的诗句是

6、诗中写诗人在成都的生活境遇,也是他多年来贫困生活的写照的诗句是

7、诗中“

”两句,追昔抚今,既心情地反映了颠沛穷困辛酸的生活,又反映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

8、诗中写诗人推己及人的博大胸怀和他的美好理想的诗句是

!

9、诗中表明诗人急切地希望实现自己的理想,愿为理想而献身的伟大情怀的诗句是

!

10、诗的第一节用了一系列词

、 ,来突出风大、害大,也隐隐让我们看到了诗人

的神情。

11、对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风怒号”言风之大,“卷”和“三重茅”写受害之重。首句切入主题,直抒叙事。 B.“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欺”“盗贼”等词表现了诗人对顽童的恼怒愤恨。

C.“自经丧乱少睡眠”表达了诗人不仅由于自己生活的困顿,也是因为战乱给国家带来的损伤,给百姓带来的痛苦。 D.忧国忧民,何能入睡?所以感叹“长夜沾温何由彻”,这表明诗人既痛惜于长期战乱,又对未来抱有希望。

22、《山坡羊·潼关怀古》

解读:“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写出了潼关的险要壮观。后几句作者触景生情,过去雄伟的秦宫汉殿,如今都成了一片废墟;朝代不断更迭,而惟独不见改变的是百姓的生活,他们自古至今从未过过安乐的日子。作者“踌蹰”、思考,对人民的苦难表现了深刻的同情,但他却不能提出切实的解决办法。 考点梳理

1、《山坡羊·潼关怀古》是一首

,作者是

。“山坡羊”是

2、

,山河表里潼关路。

3、伤心秦汉经行处,

4、望西都,

5、《山坡羊·潼关怀古》中,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潼关地势险要的句子是

6、《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大胆提示历史真相,表达对劳动人民深切同情的警句是

;

7、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带给人民的总是痛苦和灾难,《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写到的“

;

。”就是这种历史的真实写照。

8、《山坡羊·潼关怀古》前三句写出了潼关的

,后几句作者

,对人民的苦难表现了深刻的

,但他不可能提出切实的解决方法。

9、对《山坡羊·潼关怀古》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如聚”,山峰走集于潼关之状;“如怒”河流奔流之状。潼关外临渭河,内有嵩山。首句极言潼关地势险要,已寓兵家必争之意。

B.“望西都,意踌躇”写作者驻马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西都”即长安,曾是好几个朝代的都城,可作者眼前只剩下一片凄凉。

C.“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表面上看起来只是回顾历史,而没有直接提到战争,然而历代改朝换代的战争的惨烈图景却跃然纸上。 D.作者通过怀古表现对民间疾苦的关心与同情,立意精辟,主题深刻,气势雄浑,感情深沉。

诗词赏析答案

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潮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云

2、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冰不翻

3、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5、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6、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7、送别 雪

8、咏雪送别

9、潮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云

10、以春景写冬景,运用比喻、联想,即写出诗人欣喜之情,又表现了边塞特有的奇异风光。

11、表达了诗人依依惜别和无限惆怅之情。

12、诗人伫立在雪地上,望着“归客”运去,渐行渐远渐小,最后终于看不见了,诗人久久不忍离去,眼前只留有一行模糊的马蹄迹。“空留”写出了无限惆怅的惜别之情。

13、抒发了诗人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14、C

5、《赤壁》

1、唐 杜牧 赤壁 三国 地名 怀古咏史

2、折戟沉沙铁未销

3、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4、周瑜 政治军事情势 东吴 美女小大

5、B

6、《过零丁洋》

1、南宋 文天祥 元军 零丁洋

2、干戈寥落四周星

3、惶恐滩头说惶恐

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5、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6、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7、比喻颔

8、两个地方 诗人的惶恐零丁孤苦之感

9、为了国家宁愿慷慨赴死 如岳飞、邓世昌、朱自清

10、B

7、《已亥杂诗》

1、清 思想 文学 龚自珍

2、吟鞭东指即天涯

3、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4、先天下之忧而忧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5、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6、浩荡

7、诗人自况社会生活

8、D

8、《使至塞上》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属国、居延、胡天、萧关、燕然

2、特点:大气浩瀚又沉寂壮美,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赏析:“大漠”的“大”写边疆沙漠,浩潮无边;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般狼烟就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孤”是写具景物单调;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那横贯具间、渺无尽头的黄河,惟有“长”才能表达出给人的视觉印象;落日,又加上“圆”字,给人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长”一“直”又一“圆”似几何图形一样展现在天地间,大气浩瀚又沉寂壮美,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3、①×

②√

③√

④√

⑤√

9、《水调歌头》

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3、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4、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5、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6、词牌名交代作词原因,领起全篇。

7、天 月 人生

8、转朱阁,低绮户。

9、自喻清高 对政治衬托离别对兄弟的怀念

10、乐观旷达

11、D

12、B

10、《关雎》

1、诗歌总集 西周 春秋 风 雅 烦 赋 比 兴

2、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求之而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苦与乐。

3、起兴重章叠句

4、辗转反侧

5、窈窕淑女理想的配偶

6、这种雎鸠鸟,情意专一,和谐忠贞。

7、C

11、《蒹葭》

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2、思慕追求意中人的情诗

3、深秋的早晨 芦苇丛生的河边 青年男子或女子

4、ang 苍、霜、方、长、央

“1”

“一唱三叹”

5、没有。从诗的内容来看,那位伊人始终是可望而不可及,所以诗人最终没有得到那位伊人。

6、这三个词都是描写芦苇茂盛的样子,具有音乐美和节奏感,使这首诗读起来更加上口,意境更加优美。

12、《钱塘湖春行》

1、“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2、“争”“啄”

3、“莺争暖树”;“草没马蹄”

4、写出了新春早莺尚少,它们飞向枝头向阳欢歌的景象,生动地展示了春的蓬勃生气。

5、D

6、可以让读者根据前面的描写,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从而取得“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言已尽,意无穷”的效果。

13、《江城子·密州出猎》

1、“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2、“鬓微霜,又何妨”“老夫聊发少年狂”

3、“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4、“卷”;“狂”

5、“豪放”

6、运用典故,表达了作者希望重新受朝廷重用,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

7、刻画了诗人老当益壮,乐观豪放的英雄形象。

8、象当年孙权那样挽弓箭射虎,鬓已霜,但仍少年狂气,希望朝廷能象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重用自己,报效国家,抵御侵略者,建功立业的决心。

9、D

14、《饮酒》

1、心远

2、略

3、C

4、“飞鸟”句表达了诗人厌弃功名利禄,归隐田园的安适恬静,悠然自得的喜悦心情“昏鸦”句抒发了诗人漂泊沦落的游子思乡恋家之情。

15、《破阵子》

1、略

2、略

3、C

16、《观沧海》

1、①dài fú

②jié cāng ③cóng ④dàn sǒng zhì

⑤sè

2、①多么水波摇荡的样子

②高耸 突起、突兀

③银河

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生发出气吞山河,囊括宇宙的豪迈气概。

4、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花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5、水:澹澹 山岛:竦峙 树、草:丰茂秋风:萧瑟水波:动荡

6、B

17、《春望》

1、①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②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③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⑤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2、“时”是造成“别”的原因

3、颈联写诗人的内心感受,尾联是内心感受的外化,是内心感受的外在表现。

4、抒发了忧国忧民的诗人的痛苦和感伤的情怀。

5、“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诗人本应心情舒畅,但国破家亡的现实,使得诗人看到这迷人的春景,反而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反差,凭添了无限伤感。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人用明快的笔调描写了边塞秋天的景色:大雪纷飞,笼罩四野,大大小小的树上都落满了雪花。面对如此的凄寒,人们通常会感伤万物肃杀而情绪低落。可在诗人眼里,朔风不是朔风,而是春风;雪花不是雪花,而是梨花,萧条萧杀的冬天成了生气盎然的春天,足见诗人胸襟开阔、心情舒畅。

6、描写破败的春城,草木蔓生,花也落泪,鸟亦惊心,感时忧国,思家念亲,借景抒情,深沉真挚。

7、用对偶的手法写出安史之乱的战火连绵不断,诗人跟家人难通音信,此时的一封信显得极其珍贵,可以胜过万金,表达了诗人春念家人的美好感情。

18、《行路难》

1、玉盘珍羞直万钱

2、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3、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4、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5、古体诗 长言歌行 李白青莲居士唐

6、豪迈

7、突出了诗人对远大理想的执着追求和实现自己愿望的信心。

8、①引用了姜太翁渭水河边垂钓的典故。

②引用了商朝伊尹梦见自己乘船经过日月旁边的典故。诗人引用这两个典故是为了表明他虽遭权贵的排济,但总有一天会被朝廷起用,为国家做一番事业的信心。

9、表现了诗人准备冲破一切阻力,去施展自己抱负的豪迈气概和乐观精神。这两句赋予全体积极豪迈的感情色彩。

10、苦闷、抑郁、愤怒和茫然 停 投 拔 顾

11、写出了诗人失意,又得志,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12、C

19、《望岳》

1、杜甫 东岳泰山 西岳华山 南岳衡山 东岳泰山

2、岱宗夫如何

3、决眦入归鸟

4、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6、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8、望望见 泰山 远 近 大 小 望岳 登岳

9、设问 全貌 雄伟高大距离之广远泰山之高峻

10、C 20、《渔家傲》

1、①长烟落日孤城闭

②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③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④衡阳雁去无留意

⑤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⑥长烟落日孤城闭

⑦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2、①雁、千嶂、长烟、落日、孤城

②刻石记功 夜深寒重 环境恶劣

③边塞景象 思乡之情慨吧战功未立决心守边御敌

④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四面边声连角起衡阳雁去无留意

⑤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表现了边塞的悲凉。

⑥功业未立,哪能有回家的打算忧国忧民的爱国

⑦相似 豪放词

3、①C②D

2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现实 诗圣 杜甫 诗史

2、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3、唇焦口燥何由彻

4、长夜沾湿何由彻

5、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6、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7、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8、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9、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0、号 卷 飞 洒 挂罥 飘转愁苦无奈

11、B

22、《山坡羊·潼关怀古》

1、散曲 元 散曲 张养浩 曲牌名

2、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3、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4、意踌躇

5、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6、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7、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8、险要壮观 触景生情 同情

9、A

第五篇:二年级群文阅读课例欣赏

读读寓言故事

重庆市沙坪坝区教师进修学院

王华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比较阅读中,感受阅读寓言故事的乐趣,激发阅读寓言故事的兴趣。

2、引导学生感受寓意,进一步感悟寓言的特点,尝试仿编寓言故事。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学习从寓言的人物行为、人物对比和故事情节的变化中感悟寓意。

教学过程:

一、回顾学过的寓言故事,学习从人物行为中感悟寓意。

1、猜成语,说寓言故事中的人物印象。

2、读故事,讲故事,从人物行为中感悟寓意。

自读《掩耳盗铃》,说说故事中的人干了一件什么事,并评价其行为。

二、在对比阅读中探究寓意。

1、回顾寓言故事《陶罐与铁罐》,回顾故事中两个人物的特点及寓意。

2、对比阅读中体会《大轮船与小礁石》的寓意。 (1)自读《大轮船与小礁石》,分小组研究:故事是怎么对比着告诉我们道理的。

(2)交流汇报。

三、仿编故事

运用对比手法纺编寓言故事。

四、猜故事,明寓意。

引导学生猜测故事情节与结局,感悟寓意。

五、小组共读寓言,交流寓意。

1、自读寓言故事,与小组同伴交流自己得到的启示。

2、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感悟阅读寓言故事的好处。

〔群文资料〕

大轮船和小礁石

洪志明

对着只露出水面一点点的礁石,大轮船大声喊着:“喂!小不点!快闪开,再不走开,我可是会把你撞得粉碎。” 小礁石听后,笑着对大轮船说:“轮船大哥,你千万不要撞我!我虽然外表看起来很小,可实际上已点也不小,要是让我劝露出水面来,可能是你的几千倍!”

大轮船一点也不相信有人会这么谦虚,把自己的大部分隐藏起来,只露出一小点而已。它看小礁石也没有要闪开的样子,边生气地往它头上撞过去。 谁知只听见“咔嚓”一声,大轮船便粉身碎骨,连后悔都来不及;而小礁石任然站在原地,一动也不动。

不留余地的狼

陈仓

有一天,狼发现山脚下有个洞,各种动物由此通过。狼非常高兴,它想,守住山洞就可以捕获到各种猎物。于是,它堵上洞的另一端,单等动物们来送死。

第一天,来了一只羊,狼追上前去,羊拼命地逃。突然,羊找到一个可以逃生的小偏洞,从小洞仓皇逃窜。狼气急败坏地堵上这个小洞,心想,再也不会功败垂成了吧。

第二天,来了一只兔子,狼奋力追捕,结果,兔子从洞侧面的更小一点的洞里逃生。于是,狼把类似大小的洞全堵上。狼心想,这下万无一失,别说羊,与兔子大小接近的狐狸、鸡、鸭等小动物也都跑不了。

第三天,来了一只松鼠,狼飞奔过去,追得松鼠上蹿下跳。最终,松鼠从洞顶上的一个通道跑掉。狼非常气愤,于是,它堵塞了山洞里的所有窟窿,把整个山洞堵得水泄不通。狼对自己的措施非常得意。 第四天,来了一只老虎,狼吓坏了,拔腿就跑。老虎穷追不舍。狼在山洞里跑来跑去,由于没有出口,无法逃脱,最终,这只狼被老虎吃掉。

树叶和树根

[俄]克雷洛夫

一个晴朗的夏天,树叶把自己的绿荫洒向谷地。树枝上,它们正高谈阔论,极力夸耀着自己。

“山谷里上上下下,谁找得到比我们还美丽的景色?” “是呀,树木如此茂盛,全仗着我们!真想象不出,树木没有了我们会成什么样子?”„„

“也许你们还顾不上对我们说一声‘谢谢’吧。”一个低低的谦和的声音从地下传来。

“是谁在说话?竟敢这样傲慢无理!”树叶吵吃法嚷嚷,发起了脾气。

“我们是深埋在地底下养育着你们的树根。你们尽管在树上夸耀整个夏天,不过,请你们牢牢记住,一旦树根枯萎了,树木就会干枯,你们树叶也将不复存在。”

驴子的坏主意 《伊索寓言》

从前,有各商人在镇上买了很多盐。他把盐装进袋子里,然后装载于驴背上。 “走吧!回家吧!” 商人拉动缰绳,可是驴子却觉得盐袋太重了,便很心不甘情不愿的走着。 城镇与村子间隔着一条河。在渡河时,驴子东倒西歪的跌到河里。盐袋里的盐被水溶 掉,全流走了。 “啊!盐全部流失了。唉!可恶!多么笨的驴子呀!” 商人发着牢骚。可是驴子却高兴得不得了,因为行李减轻了。 “这是个好办法,嗯!把它记牢,下次就可以照这样来减轻重量了。” 驴子尝到甜头,商人却一点也没有发觉。 第二天,商人又带着驴子到镇上去。这一次不是盐,而是棉花。棉花在驴背上堆的像座 小山。 “走吧!回家!今天的行李体积虽大,可是,并不重。” 商人对驴子说,并拉动了缰绳。 驴子一副很重的样子,慢吞吞的走着。不久又来到河边,驴子想到昨天的好主义。 “昨天确实是在这附近,今天得做的顺顺利利才行!” 于是,驴子又故意滚到河里。 “顺利极啦!” 这时驴子虽然想站起来,但突然觉得没办法站起来。因为棉花进水之后,变的更重了。 “失算了,真糟糕!” 驴子边哼哼的嘶叫着,边载着浸满水而重的行李,走回村子去。

耍聪明的驴子,只相信自己以往的经验,最终自讨苦吃。

狐狸和鹤

《伊索寓言》

有一天,狐狸邀请鹤到家里来吃晚饭。鹤很高兴地来到狐狸的家。 “呀!鹤先生,欢迎!请不用客气!”狐狸舀出肉汤,放在平底盘里。

鹤很想喝汤,可是,因为自己长着一个长嘴巴,所以费了好大的劲,也只能闻到味道,一滴汤也喝不进嘴。

狐狸却呼噜噜一下子把汤喝完了,还在一旁偷笑着,觉得很有趣。 鹤明白了,狐狸原来是在捉弄自己,生气地回家了!

不久之后,鹤也邀请狐狸来家里做客。这次,鹤把菜汤装进细颈瓶里,狐狸将嘴塞进瓶里,却怎么都喝不到一口汤,只能眼巴巴地看着鹤津津有味地吃完了晚餐。狐狸这下明白了:你愚弄了别人,最终自己也会被愚弄。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庄子》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经常混战。有一次,吴王准备进攻楚国。大臣们一听,都觉得吴国的实力还不够雄厚,但却不敢直言。

有个聪明的侍卫,在第二天早上,来到吴王休息的后花园。他手拿一根弹弓在树底下转来转去。吴王看见了,便好奇地问:“你想做什么呢?”

侍卫对吴王轻声说道:“大王,您小声一点。你向树上看,那里有一只蝉只顾着吸露水,却没有觉察到有一只螳螂躲在它身后,想要捕捉它呢!”

吴王笑着说:“螳螂捕蝉,有什么好稀奇的。”侍从说:“你再看,螳螂一心想捕蝉,但它不知道,还有一只黄雀在它身后,正伸长脖子,瞪着眼睛,想啄它呢。”

吴王问:“这又说明什么呢?”

侍从将手中的弹弓对准黄雀,说:“那只黄雀只顾着看螳螂,却不知道我的弹弓已经对准它了。蝉、螳螂、黄雀都只看到自己眼前的利益,却没有想到自己身后的危险啊!”

吴王听到这里,猛然醒悟了,他明白了侍从的用意,取消了攻打楚国的计划。

上一篇:原电池工作原理微课下一篇:阅读给我带来的收获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