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改十二五规划范文

2022-06-19

第一篇:医改十二五规划范文

解读“十二五”医改规划实施方案

3月22日,国务院印发《“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规划明确了2012-2015年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阶段目标、改革重点和主要任务,是未来四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性文件。规划中最大的亮点:到2015年,政府卫生投入增长幅度将高于经常性财政支出增长幅度,并实现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降低到30%以下,做到有效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规划从加快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统筹推进相关领域改革,建立强有力的实施保障机制等方面,明确了未来四年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重点和主要任务。医改“指挥棒”之下,改革的路径更加清晰,如何踏踏实实走好这条医改之路更加引人关注。

国务院医改办负责人谈医改“十二五”规划

国务院日前发布了关于“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的通知。就此,记者采访了国务院医改办公室有关负责人。

问:为什么要制定医改规划?医改规划与医改意见和三年实施方案怎样衔接? 答:医改关系到十几亿人民的健康福祉,也是事关经济社会全局的系统改革,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到2020年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基本建立,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要实现这一目标,医改必须分阶段、有步骤地持续深入推进。

医改启动实施前三年,也就是2009-2011年,是医改的起步阶段,着眼于保基本,从基层入手推进改革。尤其是在基层成效更加明显,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公平性、可及性、便利性得到较大改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有所缓解,推动了民生保障和改善,也为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但医改也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改革的难点进一步聚焦,只有持续深入推进,才能不断扩大改革成效。因此,制定医改规划,对于巩固扩大前一阶段改革成果,实现2020年医改长远目标至关重要。只有明确了2012-2015年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阶段目标、改革重点和主要任务,才能进一步凝聚共识、找准突破口,推动医改持续有效深入。

问:为什么说“十二五”时期是深化医改的攻坚阶段,也是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关键时期?

答:“十二五”时期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程中承前启后,这一阶段的改革能否取得成效,既关系到前期改革的成果能否巩固扩大,也直接决定着医改长远目标能否顺利实现。

从制度建设的角度来看,通过前三年五项重点改革,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制度的政策框架已经成形,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覆盖了城乡全体居民,基本药物制度在基层初步建立起来,基层服务体系薄弱的现状明显改善。

从改革推进的角度看,医改采取了自下到上、由外到内逐步深入、持续攻坚的推进策略。前三年改革的重点在基层,到了“十二五”时期,改革的重心逐步从基层上移到公立医院,涉及体制机制改革的问题更多更复杂。

这是利益格局调整的深水区,医药卫生体制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在这一时期集中暴露,需要逐一破解。因此,“十二五”时期是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关键时期。

问:公立医院改革的思路是怎样的?将采取什么步骤推进?

答:公立医院是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主体,也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通过近三年的改革探索,公立医院改革的路径逐步清晰,“十二五”时期要坚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按照“四个分开”的要求,以破除“以药补医”机制为关键环节,以县级医院为重点,统筹推进管理体制、补偿机制、人事分配、药品供应、价格机制等方面的综合改革,逐步建立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公立医院运行新机制。

一是要采取调整医药价格、改革医保支付方式、落实政府办医责任综合性手段和联动政策,破除“以药补医”机制。二是要推进政事分开、管办分开。落实公立医院的经营自主权,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同时,要以病人为中心、服务为导向,大力开展便民惠民服务,方便群众就医。

“十二五”期间要把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放在突出位置,统筹推进管理体制、补偿机制、人事分配、采购机制、价格机制等方面的综合改革;加强以人才、技术、重点专科为核心的能力建设,力争使县域内就诊率提高到90%左右,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2015年要实现县级公立医院阶段性改革目标。

问:“十二五”期间在鼓励和促进社会办医方面有什么目标?会采取哪些措施? 答:医改规划提出,到2015年,实现非公立医疗机构床位数和服务量达到分别达到医疗机构总数和服务总量的20%左右。为实现这一目标,将进一步加大鼓励和促进社会办医的力度。

一是放宽社会资本办医准入。要落实调整和新增医疗卫生资源社会资本优先的原则,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到4张的,原则上不再扩大公立医院规模。鼓励和引导有实力的企业、慈善机构、基金会、商业保险机构等社会力量以及境外投资者举办医疗机构。鼓励具有资质的人员(包括港、澳、台地区)依法开办私人诊所。

- 2规划指出,“十二五”期间要加大救助资金投入,筑牢医疗保障底线。资助低保家庭成员、五保户、重度残疾人以及城乡低收入家庭参加城镇居民医保或新农合。取消医疗救助起付线,提高封顶线,对救助对象政策范围内住院自负医疗费用救助比例提高到70%以上。

同时,在试点基础上,全面推进重特大疾病救助工作,加大对重特大疾病的救助力度。无负担能力的病人发生急救医疗费用通过医疗救助基金、政府补助等渠道解决。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发展慈善医疗救助。鼓励工会等社会团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医疗互助活动。

规划提出,充分发挥基本医保、医疗救助、商业健康保险、多种形式补充医疗保险和公益慈善的协同互补作用,切实解决重特大疾病患者的因病致贫问题。积极探索利用基本医保基金购买商业大病保险或建立补充保险等方式,有效提高重特大疾病保障水平。加强与医疗救助制度的衔接,加大对低收入大病患者的救助力度。

此外,完善商业健康保险产业政策,鼓励商业保险机构发展基本医保之外的健康保险产品,满足多样化的健康需求。

公立医院改革如何推进?

在《“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中指出,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坚持公立医院公益性质,以破除“以药补医”机制为关键环节,以县级医院为重点,统筹推进管理体制、补偿机制、人事分配、药品供应、价格机制等方面的综合改革。

落实政府责任 改革补偿机制

规划指出,坚持公立医院面向城乡居民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主导地位,进一步明确政府举办公立医院的目的和应履行的职责,扭转公立医院逐利行为。合理确定公立医院(含国有企业所办医院)数量和布局,严格控制建设标准、规模和设备配备。禁止公立医院举债建设。

规划表示,以破除“以药补医”机制为关键环节,推进医药分开,逐步取消药品加成政策,将公立医院补偿由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和财政补助三个渠道改为服务收费和财政补助两个渠道。

规划提出,提高诊疗费、手术费、护理费收费标准,体现医疗服务合理成本和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医疗技术服务收费按规定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控制医疗费用增长

规划表示,医保经办机构和卫生监管部门要加强对医疗服务行为的监管,制止开大处方、重复检查、滥用药品等行为。

规划指出,强化医保对医疗服务的监控作用,采取总额预付、按人头、按病种付费等复合支付方式,引导医疗机构主动控制成本。

规划指出,加强卫生部门对医疗费用的监管控制,及时查处为追求经济利益的不合理用药、用材和检查及重复检查等行为。加强对费用增长速度较快疾病诊疗行为的重点监控,控制公立医院提供非基本医疗服务。

建立现代管理制度 创新医院管理服务

规划提出,推进公立医院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人不得兼任公立医院领导职务,逐步取消公立医院行政级别。

同时,探索建立理事会等多种形式的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明确理事会与院长职责。建立以公益性质和运行效率为核心的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体系,提高医务人员待遇。严禁把医务人员个人收入与医院的药品和检查收入挂钩。

规划指出,深化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持续提高医院管理水平和医疗服务质量。简化挂号、就诊、检查、收费、取药等流程,方便群众就医。全面推行便民惠民措施,大力推广优质护理,优化服务模式和服务流程,开展“先诊疗、后结算”和志愿者服务。积极推进区域统一预约挂号平台建设,普遍实行预约诊疗,改善就医环境,明显缩短病人等候时间。发展面向农村基层及边远地区的远程诊疗系统。

推进县级公立医院改革 深化城市公立医院改革

规划指出,县级公立医院是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龙头。“十二五”期间要把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放在突出位置,力争使县域内就诊率提高到90%左右,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2015年要实现县级公立医院阶段性改革目标。

同时,按照上下联动、内增活力、外加推力的原则,加快推进城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拓展深化试点内容。鼓励社会资本对部分公立医院进行多种形式的公益性投入。

第二篇:“十二五”规划热议 医疗器械行业聚焦新医改时代

发布日期:2010-10-20

来源: 中国医药123网

第64届中国国际医疗器械博览会(CMEF)于10月12日至15日在沈阳国际展览中心举办。此次盛会共吸引了国内外2000多个医疗设备公司参展,占用标准展位5000多个。2010年是我国“十一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同时又是全面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逐渐深化的新医改和即将出台的“十二五”规划,无疑是业内关注的焦点,政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也成为本次大会多方热议的话题。

“十二五”规划提振市场信心

医疗影像区是本次CMEF专业分区中最大的一个展区,产品涵盖放射、超声、核医学以及介入学科领域,涉及15大类,新华医疗、迈瑞、东软、万东、锐珂、鱼跃、GE、西门子、飞利浦、岛津等国内外知名企业悉数参展。不过,此次的医疗信息化等IT展区明显小于今年4月的深圳展会,业内人士认为传统的设备制造企业更需要这种集中展示的形式。

记者发现,此前盛传将要出台的医疗器械“十二五”规划,成为参展商的热门话题。科技部社会发展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技术研究、产品研发、平台搭建以及基地建设,将是“十二五”期间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重点。业内普遍认为,未来我国将大力调整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方向和产品结构,扶持和发展自主知识产权,以推动产业发展。科技部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主任王宏广表示,生物产业正在成为各国高技术产业竞争的焦点,生物经济正在成为全球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国生物产业2020年将突破6万亿元,当前必须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速度。

据消息人士透露,医疗器械产业“十二五”规划中,将特别提出鼓励企业加大与外资合作,实施“走出去”战略。其实,我国医疗企业开拓美国市场已有成功先例。2008年通过收购美国企业进入美国市场的迈瑞国际医疗有限公司,目前自主研发产品已有近40%打入国际市场。而鱼跃医疗产品也已获得日本、欧盟等进口地区的认证。该公司董事长秘书陈坚表示,由于国际认证对产品质量要求较高,时间等相关成本较高,“抢先获得国际认证的企业会具备先发优势,竞争对手在短期内难以超越。”

来自医保商会的数据显示,今年下半年医疗器械产业的出口增速有望延续上半年的迅猛势头,全年增速将达到18%~20%。“中国造”的医疗器械正凭借高性价比成为越来越多国际厂商的选择目标。“发展海外战略是阳普医疗坚定不移的目标。”广州阳普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邓冠华告诉记者,以真空采血管为例,我国一年的人均消费量不到1支,而日本的人均消费量为4支,美国是10支。据悉,美国医疗市场中医疗器械消费量占整个医药消费总额的40%~50%,相比之下,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存在巨大空间。

中投顾问医药行业研究员郭凡礼认为,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未来,我国医疗器械发展将分为两个层面:一方面是技术和产品研发。在新医改的稳步推行下,加大医疗器械产品的研发是目前的重点。另一方面是产业平台搭建和基地建设。关于这方面,目前亟待改变 “散、乱、差”的局面,实现健康发展。

高端设备仍受青睐

由于新医改的启动,使得医院有了更多的活力,高端设备已不再是三甲医院所独有,很多二级医院也纷纷采购CT、核磁共振等高端检验设备,这让整个市场看起来异常火爆。“我们原计划今年只卖10台设备,没想到订货量达到了25台,中国医疗市场太火爆了!”一家美国医疗设备公司如此表示。而业内人士认为,基于庞大的人口基数和相对滞后的设备水平,中国市场对高端设备的需求在未来5年内还将稳步增长。

在本次CMEF上,机器人外科手术系统等高科技设备频频亮相。一专家告诉记者,手术机器人可以在心脏手术、泌尿外科手术、妇产科手术、切除手术、移植手术中完全替代人手。机械臂完全模仿人手腕动作,控制力度远远超过人手,并且拥有机械手稳定而不疲劳,在狭窄解剖区域中比人手更灵活等优点,能够有效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减少手术并发症和手术出血。医博会上一款专门为早产婴儿以及患儿设计的新生儿呼吸机,也引起了与会者的极大兴趣。这种呼吸机每次送气都由患儿触发,每次呼吸时机与人体密切联动,可以有效降低呼吸做功,缩短撤机时间,在保证足够供氧的同时,帮助锻炼呼吸肌,促使早产儿呼吸肌早日成熟。

不过,也有专家指出,国产高端产品仍然十分缺乏。中科院院士陈亚珠表示,目前我国医疗器械产业仍然存在自主创新产品缺乏、过多依赖进口产品、基层医疗机构器械落后等问题。来自上海医疗器械行业协会数据显示,2009年上海医疗器械行业产值约120亿元,同比增长17.4%,但是在医疗器械

一、

二、三类产品中,比较高端的三类产品(如可植入体内的器械),只占两成左右。一位参观展会的医生表示,他所在医院使用的人工关节等高质耗材并非本土产品,“只有棉花纱布等常用国货”。专家表示,国内医疗器械的出口结构中,手术用巾、按摩器具等仍是传统项目,大多数国内企业还没有形成标志性产品和核心竞争力。

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航空医学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俞梦孙认为,“看病贵”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出在医疗器械上,检查费和治疗费都很贵。“一方面是医院购买这些仪器的价格高,另一方面是检查和治疗的项目被划分得过细,医疗过程越来越复杂,名目繁多的检查和治疗累加在一起,费用自然就高了”。俞梦孙院士指出,中国的医疗应该从以疾病治疗为中心转向以健康维护为中心,同时在健康维护和疾病治疗中重视人的整体状态调控和治疗,而不是将检测和治疗分成细碎的项目,分裂开来进行。

其实,高端器械国产化可以极大降低医疗成本。例如,微创医疗器械(上海)有限公司历经10年研发的心血管支架产品,比起3万多元的进口支架,成本降低50%以上。微创的高性价比产品,令国外产品也大幅降价到1万多元,最终获益的是患者。“推动医疗器械行业自主发展,还需要具体产业政策支持。”陈亚珠表示,医疗器械科技成果至少需要三五年转化期,没有一两千万元投入也无法产出,这需要相关部门以政策性资金等方式加以推动,帮助具有良好前景的企业走完全程。

医改扩容效应延伸

在10年前,二甲医院都希望建立庞大而完备的自有检验科,这给医院带来沉重的设备和人员成本压力。今天,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开始接受将部分检验、CT业务外包给独立实验室等第三方机构,以节约医疗资源、降低医院运营成本。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会长从玉隆告诉记者,“我国体外诊断行业在2006年总产值为44亿元,2008年是60亿元,预计到2012年将达到129亿元。”从玉隆认为,飞速发展的体外诊断行业,对该行业管理者的市场分析和决策能力、科研人员的素质和创新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金域的发展非常快,市场对第三方检验的需求超乎我们的预计。”作为中国最早获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独立实验室,金域检验于1994年进入医学检测服务领域,现在已经在广州、南京、济南、西安、合肥、郑州、重庆、长春、昆明、长沙、贵阳和沈阳等城市建立了具有一定规模的综合性检测中心。金域董事长梁耀明表示,随着新医改的逐步深化,医疗卫生行业正在经历一次深刻的结构变革。

而锐珂医疗等老牌制造企业,也在不断拓展新领域。本届展会的主题为“论道,医疗系统解决方案”。锐珂、GE、东软等企业都纷纷推出整体解决方案,涵盖了设备、软件、后续服务和信息平台。例如,锐珂的DRX“魔幻家族”为放射科医生提供了更贴心的解决方案。目前,市场上数字化放射成像集中在CR和DR两种模式,但没有出现可以兼顾两者优势的产品,“魔卡”DRX-1则填补了这一空白,适合多种普通放射成像的应用,“魔卡”DRX-1在5秒钟内能把传统射线或计算机辅助射线成像系统转换成DR。同时,紧凑型影像设备正逐渐形成气候,多家公司发布了紧凑型的X光机、CT或其他设备。此外,由于中国女性乳腺癌患者增速比较快,包括西门子等公司推出了整套“女性关爱”解决方案。

卫生部科教司司长何维指出,中国人的健康面临着诸多挑战,在一个庞大人口数量基础上,医疗器械产业对医疗保障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要降低百姓看病的成本必须发展中国自己研发的高新技术医疗器械。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微电子技术、精密加工技术和新材料技术的快速发展,也促使医疗器械产业的技术革新与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加快,中国必须跟上这样快速的脚步。随着技术进步,我国医疗器械企业迅速崛起,逐步实现进口替代,从中低端市场向高端市场突破。同时在各国降低医疗卫生费用的大背景下,我国医疗器械企业产品出口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医疗器械行业涉及多学科交叉技术,行业呈现出多、小、散、跨度大的特点,行业集中度提升和行业整合是大势所趋,假以时日,具备优秀基因的中国本土企业将脱颖而出。

华创证券杨晓昊认为,过去10年我国医疗器械市场增速始终快于药品市场,即便如此,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目前仍处于“初生”阶段。目前我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占医药总市场规模的14%,与全球医疗器械占医药总市场规模的42%相比,存在消费结构调整带来的巨大发展空间,预计未来我国医疗器械市场增速仍将继续快于药品行业增速。中短期看,在新医改政策下,国家加大对基层医疗服务体系的建设,“填补缺口”和“更新换代”将促进中低端医疗器械市场的迅速增长。而消费升级、人口老龄化、技术革命是推动我国医疗器械市场长期快速增长的内生性动力。

据消息人士称,国家已将医疗器械产业纳入新兴战略型产业,医疗器械产业要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医学模式转变提供支撑。目前,我国医疗器械产业还存在产品技术落后、创新链条脱节和研发能力薄弱等问题。科技部正围绕《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年~2020年)》,积极开展国家“十二五”科技规划研究制定工作。同时,依托中国医疗器械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紧推进农村社区基层医疗机构普及型医疗器械、大中型医院中高端医疗器械、家庭及体检康复类器械、公共卫生和应急救援设备等产品研发。

据悉,今后一段时间,医疗器械产业发展思路将以提高企业技术研发能力为核心,调整产业发展方向和产品结构,扶持和发展民族医疗器械产业;以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为契机,以满足临床需求为导向,发展适合中国国情的医疗器械产品;以大中型医疗器械产品和适宜产品的综合开发为重点,带动相关学科整合与技术集成;以重大产品为目标,通过关键部件和核心技术的突破,实现医疗设备整机和系统的全面升级。

相关链接:

CMEF搭建器械创新平台

中国国际医疗器械博览会(CMEF),始创于1979年,每年春秋两届,在经历了30年的不断创新、自我完善,已成为亚太地区最大的医疗器械及相关产品、服务展览会。展出内容全面涵盖了包括医用影像、体外诊断、电子、光学、急救、康复护理以及医疗信息技术、外包服务等上万种产品,直接并全面服务于医疗器械行业从源头到终端整条医疗产业链。近些年,每一届都有来自20多个国家的2000余家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和超过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20000人次的政府机构采购、医院买家和经销商汇聚CMEF交易、交流;随着展览会更加专业化的纵深发展,先后创立了CMEF Imaging、CMEF IVD、CMEF IT以及ICMD一系列的医疗领域子品牌,CMEF已成为医疗行业内最大的专业医疗采购贸易平台、最佳的企业形象发布地以及专业信息集散地和学术、技术交流平台。

第三篇:2012.3.22-国务院医改办公室有关负责人就医改“十二五”规划发布答记者问

国务院医改办公室有关负责人就医改

“十二五”规划发布答记者问

《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2]11号,以下简称《医改规划》)已公开发布。就此,国务院医改办公室有关负责人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为什么要制定《医改规划》?《医改规划》与医改意见和三年实施方案怎样衔接?

医改关系到十几亿人民的健康福祉,也是事关经济社会全局的系统改革,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这次医改的一个鲜明特征,就是提出了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的基本理念,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原则以及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循序推进的基本路径,对医药卫生长远发展进行了顶层设计和统筹考虑,明确了医改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基本框架和政策措施。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到2020年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基本建立,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要实现这一目标,医改必须分阶段、有步骤地持续深入推进。

医改启动实施前三年,也就是2009-2011年,是医改的起步阶段,着眼于保基本,从基层入手推进改革。为此,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

1 / 13

-2011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明确了三年目标和五项重点改革任务。经过努力,全民基本医保制度框架基本形成,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初步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积极推进。医改取得了阶段性重大进展和明显成效,尤其是在基层成效更加明显,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公平性、可及性、便利性得到较大改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有所缓解,推动了民生保障和改善,也为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但医改也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改革的难点进一步聚焦,只有持续深入推进,才能不断扩大改革成效。因此,制定《医改规划》,对于巩固扩大前一阶段改革成果,实现2020年医改长远目标至关重要。只有明确了2012-2015年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阶段目标、改革重点和主要任务,才能进一步凝聚共识、找准突破口,推动医改持续有效深入。

《医改规划》是指导“十二五”期间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是在全面总结前三年医改实施情况的基础上,根据新时期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对今后四年落实《意见》提出的具体安排和实施方案,旨在突出改革的重点和操作性,与《意见》和《实施方案》是一脉相承的。

“十二五”医改规划是如何形成的?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医改工作,把编制《医改规划》作为统筹推进下一步医改的基础性工作进行部署,并纳入了“十二五”国家重点专项规划当中。2011年5月,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第九次会议提出要求,国务院医改办公室牵头研

2 / 13

究制定《医改规划》。为做好这项重要工作,医改办公室制定了工作方案,成立了规划编制领导小组、起草小组和专家咨询小组,搭建了规划编制工作的组织架构。会同卫生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成员单位结合医改三年方案实施中期评估,全面总结医改实施以来的进展和成效,查找分析问题,准确把握规划背景。同时,梳理出25个“十二五”时期需要重点突破的重大体制机制难点问题,委托国内外专家、研究机构开展平行专题研究,提出政策建议。

经深入调研、认真讨论、反复协调,形成了规划征求意见稿,先后征求了各省(区、市)、计划单列市、副省级省会城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意见,并召开国务院医改专家咨询委员会全体会议听取专家意见,进行了修改完善。2011年11月、2012年2月,规划先后经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第十次全体会议和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原则通过,3月21日,以国务院名义正式印发。

为什么说“十二五”时期是深化医改的攻坚阶段,也是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关键时期?

“十二五”时期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程中承前启后,这一阶段的改革能否取得成效,既关系到前期改革的成果能否巩固扩大,也直接决定着医改长远目标能否顺利实现。

从制度建设的角度来看,通过前三年五项重点改革,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制度的政策框架已经成形,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覆盖了城乡全体居民,基本药物制度在基层初步建立起来,基层服务体系薄弱的现状明显改善。但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要

3 / 13

真正运转起来还需要在机制建设方面做大量的工作。需要通过体制机制的完善来增强各项改革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成为解决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长效制度安排。

从改革推进的角度看,医改采取了自下到上、由外到内逐步深入、持续攻坚的推进策略。前三年改革的重点在基层,通过增加投入和建新机制结合的办法来改善薄弱环节,建立基层医疗机构运行的新机制,增强基本医疗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到了“十二五”时期,改革的重心逐步从基层上移到公立医院,涉及到体制机制改革的问题更多更复杂。这是利益格局调整的深水区,医药卫生体制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在这一时期集中暴露,需要逐一破解。既要巩固前三年的改革成果,又要继续破解新的难题,两者是相互联系的。巩固基层改革的成果,为深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奠定基础,积极推进公立医院尤其是县医院改革,又有利于巩固基层医改的成效。因此,“十二五”时期是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关键时期。

“十二五”期间医改的重点有哪些,为什么要提出三项重点改革?

《医改规划》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要在加快健全全民医保体制、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三个方面取得重点突破,同时,统筹推进其他领域改革。把三个方面作为“十二五”时期的改革重点,既是对五项重点改革的继承和发展,也是根据新形势要求进行的拓展和深化,体现了“十二五”时期承前启后、

4 / 13

攻坚克难的阶段性特征,体现了建新机制、完善制度的核心任务。

推进三项重点改革,深化并发展了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内涵。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是我国卫生事业发展从理念到体制的重大制度创新,也是医改的长远目标。前三年改革,基本医疗卫生内涵逐步明确并已基本覆盖城乡全体居民,就是要使人人都有基本医疗保障,都能便捷地享受到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十二五”阶段要重点解决如何作为一项基本制度向全民提供的问题,通过推进三项重点改革,把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机制化、制度化,使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真正成为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保障网、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成为看病就医的首选,使公立医院改革闯出一条基本路子来,为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打下制度基础。

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需要贯穿医改始终,集中力量推进三项重点改革是“十二五”时期实践这一基本原则的具体体现。从五项重点改革到三方面突破,改革的难点和重点进一步聚焦,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更加明晰。全民医保是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基础,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是持续“强基层”的关键,公立医院改革的核心就是逐步建立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运行新机制。同时,各项改革的重心也在发生变化。基本医保重点由扩大范围转向提升质量,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从强筋健骨转向全面发展,公立医院改革从局部试点转向全面推进,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从重硬件转向重服务,揭示了新阶段医改的政策取向和内在要求。

5 / 13

推进三项重点改革,抓住了“看病难、看病贵”的关键环节。建立覆盖全民的基本医保制度,是为了解决人民群众看不起病的问题,从制度上逐步消除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切实降低群众个人负担。基本药物制度扭转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对基层的服务功能和服务模式将产生深远影响,是提高医疗服务可及性、便利性的治本之举,使基层成为群众健康的守门人。公立医院改革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现在路径也已经明确,将通过综合改革逐步破除“以药补医”机制,建立新的体制机制,发挥公立医院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同时,还将继续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臵,加快人才培养和信息化建设,加强药品生产流通和医药卫生监管体制改革,进一步增强改革政策协同性,发挥政策叠加效应。

全民基本医保的基础性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如何推进这项重大制度的建设?

全民基本医保与医疗服务体系、公共卫生体系、药品保障供应体系密切相关,既为人民群众看病就医提供重要的保障,也对制约医疗机构行为和控制医疗费用增长发挥重要作用。从世界范围看,目前有130多个国家通过建立医保制度解决居民看病就医问题。大多数发达国家建立了覆盖全民的医保体系。这次医改把建立全民基本医保制度、构筑社会安全网作为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重要内容,通过前三年改革,城镇职工医保、新农合、城镇居民医保等制度进一步健全,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得到完善,对商业医疗保险制度进行了探

6 / 13

索,构成了全民基本医保制度的框架,标志着我国已初步实现全民基本医保。“十二五”时期要继续创新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全民基本医保制度。

一方面,要在继续提高保障水平的基础上,重点完善对重特大疾病和特殊人群的保障机制。要继续巩固扩大基本医保覆盖面,提高保障水平,城镇居民和新农合政府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360元,三项基本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均达到75%左右,着力缩小与实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之间的差距,扩大门诊统筹覆盖范围、提高支付水平,切实减轻群众负担。要着重探索建立重特大疾病以及无负担能力患者急救的保障机制,通过购买商业保险或建立补充医疗保险等多种方式减轻群众大病负担;通过多渠道筹资建立救助基金,解决负担能力的患者发生的急救费用,从而从制度上缓解并逐步消除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

另一方面,要积极推进支付方式改革,全面增强基本医保对医疗机构的激励约束作用。要持续改善医保管理水平,积极推广医保就医一卡通,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险即时结算,完善医保关系转移结算政策,推进各项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之间的衔接,加强基本医保基金收支管理,方便参保人员就医就算。要进一步完善医保支付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积极推行按病种(病组)付费、按人头付费、总额预付等支付方式改革,建立医疗保险对统筹区域内医疗费用增长的制约机制,将医疗费用和个人负担控制情况列入医保分级评价体系,促进医保支付政策进一步向基层倾斜,控制医药费用、规范服务行为,引导合理就医。

7 / 13

为什么要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有哪些措施?

以基本药物制度为抓手,统筹推进综合改革,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是前三年医改的重点和亮点,同时也是一项需要不断巩固完善的重点任务。一方面,基本药物制度是一项全新制度,涉及到基本药物遴选、生产、定价、招标、配送、使用各个环节,是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的根本性变革,同时也对医疗机构和广大患者的用药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现在这一制度虽然在基层实现了全覆盖,但还需要进一步落实和巩固。另一方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初步建立,还处于亟需巩固完善的关键阶段。因此,要把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作为一个重点,确保各项政策措施逐一落实到位,并针对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完善政策,着力推进长效机制的建立。

第一,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要完善稳定长效的多渠道补偿机制,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全面实施后中央财政对地方的经常性补助机制,落实各项财政补助政策,全面实施一般诊疗费及医保支付政策,确保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正常运转。要深化编制和人事制度改革,健全绩效评价和考核机制,坚持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在平稳实施绩效工资的基础上,有条件的地区可适当提高奖励性绩效工资的比例,重点向关键岗位、业务骨干和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员倾斜,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

第二,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要在稳固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基础上,有序推进村卫

8 / 13

生室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同步落实各项补助和支持政策;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将非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纳入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要着力巩固基本药物采购机制,坚持招采合

一、量价挂钩、双信封制、集中支付、全程监控等政策,对基本药物中的独家品种、经多次采购价格基本稳定的试行国家统一定价,对用量小、临床必需的紧缺品种可采取招标定点生产等方式确保供应。要研究调整优化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加强基本药物质量监管,更好地适应群众基本用药需求。

第三,全面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要继续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加快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提高基层规范化服务水平。要把建立全科医生制度作为关键举措,通过规范化培养、转岗培训、执业医师招聘和设臵特岗等方式加强全科医生队伍建设,积极推进家庭签约医生服务模式,为居民提供连续的健康管理服务。2015年,每万名城市居民拥有2名以上全科医生,每个乡镇卫生院都有全科医生。要进一步完善促进人才向基层流动相关政策措施,建立人才合作交流机制和柔性流动机制,鼓励大医院退休医生到基层和农村执业。对到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的医务人员,落实津补贴政策或给予必要补助。要继续加强基层在岗人员培训,筑牢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底。

公立医院改革的思路是怎样的?将采取什么步骤推进?

公立医院是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主体,也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通过近三年的改革探索,公立医院改革的路径逐

9 / 13

步清晰,“十二五”时期要坚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按照“四个分开”的要求,以破除“以药补医”机制为关键环节,以县级医院为重点,统筹推进管理体制、补偿机制、人事分配、药品供应、价格机制等方面的综合改革,逐步建立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公立医院运行新机制。

第一,要采取调整医药价格、改革医保支付方式、落实政府办医责任综合性手段和联动政策,破除以药补医机制。将公立医院补偿渠道改为服务收费和财政补助两个渠道,减少的合理收入或形成的亏损通过调整医疗技术服务价格、增加政府投入等途径补偿。要逐步取消药品加成政策,降低大型检查价格,提高诊疗费、手术费、护理费收费标准,体现医疗服务合理成本和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同时,要将医疗技术服务收费按规定纳入医保支付政策范围,同步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增强医疗机构主动控制医疗费用和医疗成本的意识。落实政府办医职责,合理确定公立医院(含国有企业医院)数量和布局,严格控制建设标准、规模和设备配备。禁止公立医院举债建设。

第二,要推进政事分开、管办分开。落实公立医院的经营自主权,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研究探索采取设立专门管理机构等多种形式确定政府办医机构,由其履行政府举办公立医院的职能。探索建立理事会等多种形式的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建立院长负责制和任期目标责任考核制度,落实公立医院用人自主权,推进公立医院医务人员养老等社会保障服务社会化。建立以公益性质和运行效率为核心的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体系,健全以服务质量、数量和患者满意度为核心的内部分配机制,提高医务人员待遇,严禁把医务人员个人收入与医院的药品和检查收入挂钩。

10 / 13

同时,要以病人为中心、服务为导向,大力开展便民惠民服务,方便群众就医。“十二五”期间要把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放在突出位臵,统筹推进管理体制、补偿机制、人事分配、采购机制、价格机制等方面的综合改革;加强以人才、技术、重点专科为核心的能力建设,力争使县域内就诊率提高到90%左右,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2015年要实现县级公立医院阶段性改革目标。

“十二五”期间在鼓励和促进社会办医方面有什么目标,会采取哪些措施?

《医改规划》提出, 到2015年,实现非公立医疗机构床位数和服务量达到分别达到医疗机构总数和服务总量的20%左右。为实现这一目标,将进一步加大鼓励和促进社会办医的力度。

一是放宽社会资本办医准入。要落实调整和新增医疗卫生资源社会资本优先的原则,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到4张的,原则上不再扩大公立医院规模。鼓励和引导有实力的企业、慈善机构、基金会、商业保险机构等社会力量以及境外投资者举办医疗机构。鼓励具有资质的人员(包括港、澳、台地区)依法开办私人诊所。同时,积极稳妥地推进公立医院改制。

二是进一步改善执业环境。要全面落实非公立医疗机构在税收、价格、医保定点、土地、重点学科建设、大型设备配臵、职称评定等方面的鼓励和优惠政策,为非公立医疗机

11 / 13

构创造公平发展环境。对社会资本举办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实行与公立医院相同的税收和价格政策。

三是坚持扶优扶强。要优先支持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这契合卫生服务的公益性质,也是国际上通行的。从国际经验看,即便是在医疗市场化程度高、非公立医疗机构比例相对较高的国家,非公立医疗机构大多以非营利性为主。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和发展具有一定规模、有特色的医疗机构,发展高水平、高技术含量的大型医疗集团。积极发展医疗服务业,拓展医疗服务产业链,鼓励社会资本开展养老医疗、康复疗养、健康咨询和管理等服务,扩大和丰富全社会医疗资源。

如何保障规划的顺利实施?

《医改规划》明确了2012-2015年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阶段目标、改革重点和主要任务,是未来四年深化医改的指导性文件。为了确保规划的顺利实施,将建立强有力的实施保障机制。

一是加强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强化责任制,建立政府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常务工作和卫生工作的领导具体抓,部门分工协作、密切配合、合力推进的工作机制。同时,根据规划的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细化年度任务,制定工作方案,全面落实规划各项重点任务。

二是充分发挥政治和组织优势,突出各级党组织在深化医改中的领导作用和医务人员的主力军作用,调动医疗机构

12 / 13

和医务人员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合力推进改革。同时,不断强化医改队伍建设,不断增强推进改革的领导力和执行力。

三是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切实落实“政府卫生投入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财政支出增长幅度,政府卫生投入占经常性财政支出的比重逐步提高”的要求,保障规划实施所需资金。

四是在鼓励地方大胆探索、先行先试的基础上,加强对地方医改工作的分类指导,及时总结推广成功经验,注重改革措施的综合性和可持续性。

五是加强宣传培训,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做好医改政策的宣传解读,营造改革良好氛围的同时,广泛开展培训,不断提高各级干部医改政策水平,确保规划顺利推进。

13 / 13

第四篇:十二五规划点评十二五规划点评

事件:3月16日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

十二五:转型的五年

“十二五”规划包括:结构调整、政治改革、社会建设、文化发展和生态保护,我们认为这是一次全方位发展模式的转型,其重要性可以称为继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社会制度转型”和始于1978年的“经济体制转型”相提并论。我们认为“十二五”不仅决定了未来5年我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更决定了我国未来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

“十二五”期间,中国的经济增长目标调低到7%,未来更加注重增长的质量,7%的增长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留出空间。

收入增加是目的,产业结构升级是关键

增加收入,扩大消费。收入增加主要体现为农村地区人口收入的增加和城镇低收入群收入的增长,在“十二五”规划中直接体现为“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而“十二五”规划中专辟一篇着重论述的“改善民生,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其实是为增加居民收入而出台的相关配套措施,因为收入增加的目的是扩大消费,而“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是扩大消费的前提。

收入增加和产业结构升级相辅相成。根据我们在《不变的是政府投资,期待的是倍增计划》中论述的逻辑,收入增加和产业结构升级是互为因果的关系:收入增加的目的是扩大消费,为产业升级培育必要的市场需求;产业升级提高劳动生产率,是收入持续性增加的前提条件。第七篇“创新驱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是为了顺利实现产业升级培育必须的人才。

农村发展被摆上重要位置

支持农村发展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增加农民收入,二是扩大农业产出,稳定物价水平。但中国未来的方向将是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十二五”的城镇化率目标是“从47.5%提高到51.5%”,我们认为这一目标略显保守,预计未来五年城镇化率每年的提高幅度为1.2个百分点左右,这为区域发展和服务业的发展带来进一步的发展机会,这也是第四篇和第五篇的主要内容。

“绿色发展”成新的主题

注重“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第六篇的主要内容,这符合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也是产业升级中鼓励发展的重要产业,“十二五”规划专门拿出一篇来论述可见“绿色发展”的重要性。

2011年的主要目标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十二五”规划被分解并体现在2011年的十项目标上。2011年的首要目标是稳定通货膨胀,政府可以采取的措施包括紧缩流动性和总需求、增加农产品供给、打击农产品价格炒作等,因此这决定了今年货币政策整体偏紧的态势。财政政策仍保持积极基调,但方向发生变化,体现为对增加对低收入者的转移支付、加强农村水利建设以及加快保障房建设。

第五篇: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规划"种下"摇钱树" 十八"金元宝"谁先瓜熟蒂落

机械 受益现代产业体系

“……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完善依托国家重点工程发展重大技术装备政策、积极有序发展信息技术、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

由于传统制造业、新兴产业、现代能源产业、现代农业、综合运输体系建设等都是未来重点发展的产业,因此以工程机械为代表的机械行业无疑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未来人工成本上涨趋势明确,这将使工程机械的应用率越来越高,单位固定资产投资将更明显地拉动工程机械的需求。其次,目前国内工程机械行业规模占全球的比重只有20%左右,并且挖掘机等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不高,进口替代空间较大。再次,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是十二五规划的重点,将带动工程机械的需求持续增长。

上市公司中,工程机械一线龙头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徐工机械均规划2015年达到1000亿元收入规模,二线企业柳工、山推股份也规划达到500亿收入规模。国泰君安认为,工程机械行业短期受益流动性和业绩高增长利好,中期受益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替代人工、行业整合。重点推荐徐工机械、三一重工、柳工、厦工股份、安徽合力。

节能减排 面临发展新契机

“……建立多元环保投融资机制,大力发展环保产业……”

从十七届五中全会会议公告来看,政策落实节能减排的决心和目标超出预期,环保行业在政策和资金上将得到很大的支持,十二五将是环保行业的黄金发展时期。在十二五期间,预计我国环保投资将达到3万亿以上,未来5年行业复合增长率至少有20%,到2015年将达到GDP的7%-8%,到2020年环保将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环保产业链上游是环保设备制造,中游是环保基础设施建造,下游是环保基础设施运营。环保上游产业的技术和工艺门槛比较高,投资回报率高于下游产业,容易出现爆发性增长的公司。下游产业投资回报率会受到行业政策的限制,重大投资机会在于并购。银河证券认为,污水处理和固废处理是环保行业中最具投资价值的细分行业,工业污水处理投资机会在产业链上游,生活污水处理投资机会在下游,固废处理在整个产业链上都有投资机会。

就节能减排的细分行业而言,以下四个投资方向值得重点关注:节能技术和相关产品的推广,重点领域是工业节能的电机节能和余热、余压利用;资源回收领域和综合利用领域,重点是核电燃料回收、海水综合利用等;“三废”治理中,重点关注脱硝政策出台和垃圾焚烧事业的破冰;撬动节能环保产业的相关专业中介服务,比如EMC、CDM等。

综合多家分析师的观点来看,与污水处理设备相关的碧水源,与电机节能相关的合康变频和汇川技术,与余热利用相关的易世达和海陆重工,与资源回收相关的格林美和九龙电力,与海水利用相关的双良节能和青岛碱业,与垃圾焚烧相关的桑德环境和华光股份,与EMC相关的泰豪科技和智光电气,与CDM相关的天富热电等节能减排概念股,均被分析师看好。

水电 再造五座“三峡”

“……推进传统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积极发展水电……”

我国水能资源储量丰富,可开发量居世界首位,水电也是我国第二大常规能源资源。

随着我国在碳减排方面压力和责任的增大,水电对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发展低碳经济的作用和效果将会愈加明显。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公开表示,为了达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中占比15%的目标,水电将承担至少9%的责任,以当前整个电力建设的平均水平看,水电的发展速度将要明显大于整个发电行业的平均水平,水电投资有望迎来一波高峰期。据英大证券测算,2015年中国水电装机容量计划达到3亿千瓦或者更多,也意味着十二五期间我国至少将有1亿千瓦水电开工建设,基本相当于每年兴建一座三峡水电站。

目前看来,水电将在可再生能源中发挥主体作用,相关企业将受益于国家对重大水电工程建设的支持,包括川投能源、国投电力、国电电力、长江电力等。

新能源汽车 前景广阔

“……积极有序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

作为十二五规划的发展重点,新能源汽车将为多个新兴产业带来广阔的发展前途,A股相关板块和公司也将迎来投资机会。

首先,新能源汽车将带动电池产业规模快速发展,相关板块的投资机会值得看好。锂电池行业相关个股较多,经营能力强、技术领先、有一定规模效应、未来有产能扩张或产业链延伸能力的公司将超越行业发展。个股方面,国海证券推荐上游碳酸锂材料企业佛山照明,电解质六氟磷酸锂企业多氟多,正极材料企业当升科技、中信国安、杉杉股份,锂电池薄膜企业佛塑股份,电解液企业江苏国泰、新宙邦等。

其次,作为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电动汽车充电站也有望爆发。考虑国家电网2015年建设1700个充电站的规划和新能源汽车发展状况,平安证券预计未来五年我国充电站建设年均投资有望达到30亿元,年均增速50%以上。直接充电设备是充电站的核心,目前进入该领域的上市公司包括奥特迅、科陆电子、思源电气、许继电气、国电南瑞等。

另外,新能源汽车也将为稀土永磁行业未来的高速发展提供强劲动力。按照国家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平安证券预计到2020年国内混合动力车年产量124万辆,纯电动车年产量超过400万辆,保守估计带来4.4万吨/年高性能钕铁硼需求,市场规模超过200亿元。行业内的重点上市公司中科三环、宁波韵升等将充分享受行业高速成长带来的收益,前景值得关注。

三网融合 畅游信息海不是梦

十一五期间,我们已经切身感受到了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给生活、工作、学习等等带来的无限帮助。如果未来这三网合成了一个更大的有机整体,那么我们在信息的海洋里自在畅游还是梦想吗?

所谓三网融合,即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融合发展,实现三网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为用户提供话音、数据和广播电视等多种服务。就在今年6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下发通知,公布第一批三网融合试点地区/城市名单,包括北京、上海、深圳等在内的12个城市均在其中。分析人士指出,三网融合对于促进信息和文化产业发展,拉动国内消费,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具有重要意义。

十七届五中全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传媒文化是战略新兴产业的重要内容。近日,广电总局听取三网融合试点工作汇报,要求尽快细化试点城市间网络互联互通和业务共享技术方案。此外,按照广电总局计划,到今年年底前要在试点城市全面推广NGB业务,而为了给建网准备“弹药”,近期多家广电运营商也纷纷加快融资。

A股方面,研究机构大多表示看好传媒行业未来表现,传媒行业“强于大市”评级。投资主线上,分析师建议关注三网融合与有线整合板块,包括歌华有线、天威视讯、武汉塑料、东方明珠、电广传媒等。

“……实现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构建宽带、融合、安全的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

云计算 第四次

IT革命

“……强化核心关键技术研发,积极有序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

所谓“云计算”,是指一种基于因特网的超级计算模式,通过建立大型的、集中性的远程计算中心,为普通用户提供安全、快速的数据存储和网络计算服务。云计算被认为是网络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出现的技术模式,代表的是下一代的因特网计算和下一代的数据中心,云计算产业被认为是继大型计算机、个人计算机、互联网之后的第四次IT产业革命。

10月18日,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新一代信息技术紧随节能环保之后位列七项战略新兴产业的第二位,其中明确提出要“促进云计算的研发和示范应用”。10月22日,工信部与国家发改委联合印发《关于做好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示范工作的通知》,进一步表明了国家层面对云计算产业发展的支持。预计未来将会有更多的产业相关支持政策出台。

从市场的渗透情况看,云计算在目前甚至是未来几年内在中国仍是一门新兴产业,其未来的发展尚有赖于云计算知识的普及以及相关使用者对其的评价和反馈。机构预计,未来五年云端服务的平均年复合增长率可望达到30%以上,发展速度是传统IT行业的6倍以上。

投资机会方面,从产业链受益顺序来看,依次为硬件采购和软件开发——系统集成——运行维护——服务提供商。而在现有相关上市公司中,被众多机构共同看好的有华胜天成、华东电脑、浪潮软件等。

消费升级 奏响华美乐章

“……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

历史上每一次消费升级的代表性商品,其实就意味着一批相关产业的升级和发展。如汽车和住宅的发展会带动钢材、石化、建材等行业的发展,进而加速中国重工业化的演化进程。也就是说,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带动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从中国人均GDP的数据来看,2003年超1000美元,2006年超2000美元,2008年超3000美元,2009年达到3700美元,2010年则接近4000美元。而根据国外经验,当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并逐渐向上攀升的时候,住房房租及燃料费用、医疗保健、汽车、交通通讯、休闲娱乐等消费支出会明显增加。东兴证券指出,仅仅从第三次消费升级所涵盖的领域来看,目前我国居民在燃料费用、医疗保健、交通通讯、休闲娱乐等方面的消费支出还依然相对薄弱。由此可见,我国当前正处于第三次消费升级逐渐向第四次消费升级过渡和发展的阶段。

从我国现阶段消费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来看,城镇居民在完成了从衣食向住行消费的过渡之后,正处在住行消费的推广阶段,加速推进住房、汽车等消费,同时完成阶段消费的升级换代。结合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所依仗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前景,东兴证券最终得出未来由消费升级所衍生的行业投资机会将集中在汽车、房地产、旅游酒店、化工燃料、医药、交通通讯、文化传媒以及家电等领域。其中,一汽富维、华域汽车、中天城投、首旅股份、康缘药业、宏图三胞、华谊兄弟及苏宁电器等是券商普遍关注的投资标的。

新能源 全球经济新希望

“……加快新能源开发……”

新能源将是推动未来全球经济增长的“希望”。我国已紧跟世界步伐,密集推出鼓励政策,大力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其中,新能源汽车战略正在紧锣密鼓的实施,电动汽车及其关键零部件产业链会出现爆发式增长;而从新能源产业内部分析,核能、风能、太阳能又是重中之重。

据国务院办公厅10月18日发出《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要求5年后,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将占到GDP比重的8%。而10年后,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

决定指出,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15%左右,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

在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方面,决定提出,要重点发展以干支线飞机和通用飞机为主的航空装备,而在新能源汽车产业方面,则指出要着力突破动力电池、驱动电机和电子控制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推进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推广应用和产业化。继续看好以下两类公司:首先,有望较早实现产业化并产生业绩的新能源电机类公司,如大洋电机、曙光股份、宁波韵升等;其次,产业链较为完整的公司,如中国宝安、杉杉股份。新能源产业汽车的发展也带动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如稀土材料,高性能膜材料等产品,主要受益公司为包钢稀土、厦门钨业、佛塑股份等。此外,传统行业中的威孚高科将长期受益于节能环保的发展要求和排放标准提高。

手机支付 市场蛋糕巨大

“……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

十二五期间,3G网络、智能终端、云计算三大新兴信息技术的重点培育和发展,将为移动互联网的突破性应用奠定坚实基础。作为移动互联网领域的重头戏之一,我国手机支付业务未来几年将得到高速发展。近日,中国人民银行与三家电信运营商达成共识,共同发展基于13.56MHz的手机支付技术标准。支付标准这一瓶颈的打破,为手机支付的大规模应用扫清了障碍,手机支付市场有望迎来井喷。

手机支付业务分类包括远程支付和现场支付,分别针对小额支付和大额支付。有机构预计,到2013年,中国手机用户数为9.96亿,手机支付用户数将达到4.1亿人,其中手机远程支付用户数为2.41亿人,手机现场支付用户数为1.69亿人。知名机构易观国际发布研究报告认为,我国手机支付市场规模将在2010年内突破30亿,年增长率将达到50%。

手机支付产业链上存在着两条主线:基础设备制造和运营服务平台的提供,可以细化为芯片、卡片封装、COS集成、POS 终端制造、服务商、运营商和金融支持等。分析师认为,手机支付业务在近几年内仍将处于投入期,先期受益的将是基础设备制造商;当手机支付用户发展到一定数量,移动支付平台和综合平台运营商将逐步受益。上市公司中,分析师一致看好的有国民技术(芯片)、长电科技(封装)、东信和平(卡商)和证通电子(POS 终端制造商)等个股。

海洋经济 描绘“蓝海”

“……科学规划海洋经济发展,发展海洋油气、运输、渔业等产业,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

十二五规划中对海洋经济浓墨重彩,这给包括海产养殖、港口运输、海洋工程设备等相关板块上市公司带来了非常好的投资机会。

例如,海洋工程装备涉及到的行业包括海洋油气开发、海工平台制造、配套设备制造、油气开采服务以及设备设计总承等。我国海洋工程装备业发展整体较为落后,自主设计能力不足。中邮证券认为,国内具备海洋工程装备设计、制造能力的上市公司包括中集集团、振华重工、上海佳豪、中国船舶及中国重工,上述公司有望受益于十二五规划政策利好。

值得一提的是,全球油气需求增加强劲,这不仅利好中石油、中海油等巨头,也为海运费的上涨奠定了基础。尤其是随着寒冬的降临,北方港口大风、大雾、冰冻等恶劣天气条件将严重影响船舶的周转,导致有效运力减少,加剧运力紧张的状况,为沿海运输船公司带来投资机会。

分析人士建议重点关注:中集集团、振华重工、上海佳豪、中国船舶、中国重工、中海发展、珠海港、东方海洋、好当家、中海油服、壹桥苗业、海油工程、中信海直等个股。

新材料 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础

“……积极有序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

新材料是发展其他新兴产业的基础,如果说新兴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先导,那么新材料就是新兴产业的先导。投资新材料领域是绕不开的永恒主题。对于新材料行业,广发证券认为应遵循“两个方向、一条主线”的投资逻辑,即遵循自上而下选择相关行业和自下而上选择标的的方向,抓住节能环保绿色低碳这一持续贯穿其中的主线。

新材料领域的电池材料、磁性材料和显示材料等重点板块值得重点关注。山西证券则认为,新材料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石,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是十二五国家重点发展领域,具备较高的资源壁垒或技术壁垒,尤其是涉及新材料领域深加工、具有自主创新及开发应用和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值得重点关注。

就具体个股而言,综合多家分析师的观点,在化工新材料领域,与工程塑料相关的金发科技和普利特,与高性能纤维相关的中钢吉炭、烟台氨纶和中纺投资,与高性能膜材料相关的佛塑股份、云天化和南洋科技,可适当关注。同时,分析师建议关注与锂子行业相关的西藏矿业、天齐锂业、佛山照明、万向钱潮、多氟多、江苏国泰、当升科技、杉杉股份、南都电源等。分析师还建议关注金属新材料领域的西部矿业、厦门钨业、宝钛股份、贵研铂业、包钢稀土、厦门钨业、中科三环、安泰科技、豫金刚石。另外,三安光电、杉杉股份、综艺股份、中航三鑫、回天胶业、鼎龙股份、红宝丽、三维丝和三聚环保,也被分析师看好。

聚焦"十二五规划"主题机会:物联网 全球物相连

近两年,一个号称要建设全球“物物相连的互联网”的新技术浮出水面,专家表示,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随着中国的物联网产业政策逐渐明朗化,十二五期间物联网有望成为核心关键。日前工信部也表示,目前正同有关部门和省市共同努力,希望通过十二五专项规划的制定,完善物联网产业,短期内在制造业、物流业等领域的应用将大有进展。

刚刚召开的2010年中国国际物联网(传感网)博览会暨中国物联网大会指出,2010年中国物联网产业市场规模有望超过2000亿元,2015年中国物联网整体市场规模有望达到7500亿元。分析人士表示,目前我国物联网产业链现已形成了物联网制造业、物联网基础设施服务业和物联网服务业等产业链条,推广物联网的条件已趋于成熟。

具体到A股上市公司方面,券商研究报告指出,物联网主要分三个环节:传感器、系统集成和通讯网络。传感器层次包括智能监控领域的海康威视、大华股份、大立科技、威创股份和宁波GQY,位置定位领域的四维图形、超图软件、合众思壮和华力创通,金融电子领域的广电运通、恒宝股份、东信和平和三泰电子,电子标签领域的中瑞思创、远望谷等;在系统集成和通讯网络层次,有辉煌科技、赛为智能、银江股份、数字政通、东华软件、用友软件、键桥通讯、启明信息等。 聚焦"十二五规划"主题机会:航空制造低空开放添"羽翼"

“……改革空域管理体制……”

航空制造业10月迎来多项利好,先是《低空空域管理改革指导意见》获批,此后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将“改革空域管理体制”,通用飞机和直升机类上市公司将迎来大发展的新机遇。

宏源证券指出,航空制造业作为高端装备制造业,属于技术和资本密集型行业,根据欧美发达国家经验统计,其投入产出比在1:10以上,所以推进航空制造业的发展将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尤其在民用飞机领域,近些年国家加大投入,有望在十二五期间呈现爆发性增长。

从产业看,通用飞机和直升机整机将首先受益,其次是飞机维护、机场建设相关设备,再次是通飞和直升机零部件公司。从相对估值角度分析,制造业相对估值仍然在该产业链中处在较高位置。重点受益股票:中信海直、海特高新。 聚焦"十二五规划"主题机会:电力设备估值优势明显

“……加强电网建设,发展智能电网……”

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8%左右,到2020年达到15%左右。

上海证券认为,电力设备行业相对估值具有合理性,行业动态市盈率为24.65倍,市净率为2.24倍,低于沪深300指数;电力设备行业动态市盈率为37.38倍,市净率为5.34倍。前期沪深300涨幅较大,与其相比,电力设备行业估值已具有相对估值优势。建议重点关注核电,智能电网、清洁煤发电和专用变频器行业等技术壁垒较高、发展空间较大的细分行业股票,如国电南自、荣信股份、华光股份等。

聚焦"十二五规划"主题机会:农业 通胀预期提升价值

近期央行突然加息,进一步说明经济体中的通胀情况不容乐观,前期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已逐渐传递出这一信号。今年灾害天气频现、农产品供求紧张、流动性充裕等因素,仍将支撑农产品板块的火热行情。

中金公司认为,2007年以后农业股受关注程度大大提高,而且作物受灾时初加工产品多会上扬,由此,市场的关注以及明确的价格信号使得灾害天气极易成为农业股炒作热点。

浙商证券认为,农业板块调整后,目前行业整体市盈率已经落入2011年30-35倍的合理市盈率区间,通胀预期和政策支持将是农业股再次走强的催化剂,建议投资者在农业股下跌过程中逢低积极配置农业板块个股。中长线依然以种子和水产养殖为主。

齐鲁证券认为,4季度多数农产品进入收获及销售旺季,11月份惠农政策(种子产业规划等)可能密集出台,因此继续全面看好农业股的表现。除了景气度最高的水产品和种子外,重点关注糖、玉米油和饲料行业。今年冬天来得早且近期东北华北黄淮地区将遭遇12-16℃的降温,引发了市场对出现寒冬以及明年

3、4月遭遇霜冻的担忧,建议关注遭遇寒冬或霜冻时业绩受益的农业股。

分析师建议重点关注以下股票:隆平高科、登海种业、丰乐种业、獐子岛、东方海洋、好当家、壹桥苗业、敦煌种业、南宁糖业、海大集团、新希望、中粮屯河、顺鑫农业、国投中鲁、海升果汁等。(胡东林)

“……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实施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加大粮食主产区投入和利益补偿……”

聚焦"十二五规划"主题机会:核电 高景气或持续20年

“……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高效发展核电……”

在十二五规划出台之前,今年9月8日,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确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决定在现阶段以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七个产业作为重点培育对象予以加快推进。在新能源的重点发展方向中,将以核能、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为发展重点,其中核电被置于首要位置。

业内人士表示,核电将是未来新能源发展中确定性最高的方向。英大证券指出,根据既有的规划,到2020年和2030年我国核电的装机将超过8000万千瓦和2亿千瓦,按照当前核电装机不足1000万千瓦计算,这意味着未来十年核电装机容量将翻八倍,十年期间投资额将超过6000亿元。而且,根据目前相关部委人士的表态来看,中长期核电建设目标可能还会超出市场预期。

面对持续的高规模投资,核电设备产业将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由于核电设备制造具有技术壁垒,这个市场注定将被少数企业分享。其中,中国一重、二重重装、中核科技、江苏神通、南风股份,以及东方电气、上海电气被机构广泛看好。

上一篇:迎国检自查报告范文下一篇:养护期服务承诺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