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听”“说”整合的必要性和策略

2022-09-11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 大多数高校的英语课程中都有听力课, 只有一部分条件较好的大学单独设置了口语课, 而且听力课上, 听和说是分离的。从课程设置上来看, 给学生提供的开口说的机会很少, 而且重视不够。听说的分离, 听力课的机械、单调等等已经严重地影响学生的交际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把听说结合起来, 实现听说整合教学势在必行。

1 听说整合的必要性

在日常交际中, 我们总是在不断地聆听、表达;听和说总是结合在一起, 密不可分。我们不能人为地将两者孤立起来。在听的过程中, 人们不只是被动地接纳信息, 而是在积极地调动已知的背景知识来推断和预测, 为正确的信息输出做准备。进而从输入与输出理论来看, 听属于输入, 说属于输出。语言的输出是以输入为前提的, 而输出则是对语言输入的有效检测, 丰富准确的语言输入是确保高质量语言输出的必要条件。输入输出是实现交际成功必不可少的两个方面, 二者密切相关, 缺一不可。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而交际能力体现的是听和说结合的综合能力, 二者缺一不可。因此听力作为一门以语言输入为主的课程, 口语作为一门以语言输出为主的课程, 二者应并行, 相辅相成, 共同促进输入输出的完成, 实现交际的最终目的。也就是说在教学中把听说结合起来, 再借助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 实现视听说整合教学势在必行。

传统的听力教材, 大都以选择题居多, 听和说严重脱节。而有的教师则像是录音机操作员, 放录音, 对答案, 再放录音, 再对答案。这样重复机械的操作。而只要有标准答案, 学生完全可以自主完成。而有的课堂上, 教师倾倒了许多知识给学生, 而学生们却很少有机会进行口语训练。大学英语教学是知识教学还是技能教学?知识和技能在很多情况下既互相关联但又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例如, 你可以是足球知识渊博的球迷或者足球评论员, 但你不能上球场踢球;你可以非常中肯的批评某某足球运动员技能差, 但你自己却从来没有碰过足球。知识教学是以“懂”与“不懂”为检验标准, 以“融通”为最终目标。技能教学是以“会”与“不会”为检验标准, 以“会到什么程度”为最终目标。大学英语课程的性质是一门工具性质的技能课。主要任务是培养、训练学生熟练“操” (使用) 一门外语, 并非培养学生通晓世界文化精髓的素质。因此, 教师且不可以本末倒置, 把训练语言的技能活动变成了外语知识的讲座。

这就要求听力课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 对其进行必要的增减, 整合、重组, 使其赋予生命力与时代感。增加产生性练习, 要求学生在听懂材料的基础上, 根据题目要求对所输人的信息进行深加工再输出, 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运用语言的机会。一方面有助于教师检验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 同时也能检验学生的表达能力。

2 听说整合的策略

2.1 消除学生的焦虑情绪, 调动他们的听说积极性

在传统的听说课上, 学生往往处于一种紧张状态:充满焦虑, 缺乏自信, 满面愁容, 无法集中注意力, 学习积极性受到抑制。有的学生甚至一进教室就开始感到这种心理压力, 一脸沮丧;而一下课则如释重负。在听力口语教学中首先要解除学生心理上的负担, 以放松的心理状态, 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这是改进听说教学的第一步。也就是说教师要积极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将学生对外语学习的情感因素充分调动起来, 只有这样, 进行听力口语技巧的训练和养成才能成为可能。

无情感的作用, 即使有良好的学习潜能, 学习的积极性也不会调动起来。情感是调动学习者学习积极性的根本。要使学生愿意并自觉地接受教师语言活动的安排, 学生与教师之间需要一种情感上的沟通。如果教师对此注意不够, 那么语言的输入和输出就可能被抑制、抵触的心理屏障挡回。

情感与人格魅力在听说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喜欢哪位教师就会喜欢哪位教师所授的课。教师应该处处为学生做出榜样, 以自己的人格魅力赢得学生的信赖, 才能在教学中有一种号召力, 调动起学生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要积极投入教学, 不怕麻烦, 设法使学生对听力口语训练产生兴趣并重视培养和不断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及内在动力, 促使学生对外语听力口语学习保持一种持久而浓厚的稳定兴趣。教学方法和学生的成就感对学生的内在动机影响很大, 这就要求教师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去让学生获取成就感,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主动学习。

2.2 加强课堂课后听说的科学练习

听与说是语言信息传递的两个互逆过程, 二者相互联系、缺一不可。正确的“说”必须建立在正确的“听”的基础上。先听后说可使学生一开始就接受正确的语言现象。通过熟悉这些现象, 培养学生正确的语言习惯, 不断提高听与说的能力。听懂的话语越多, 积累的语言材料就越多, 在口头表达时可模仿和借用的语言材料也就越多。听对于说可起到语音、语调和惯用词语、句子的样板和自我校正作用, 有利于口语语感的培养。另一方面“说”又反过来促进听力水平的提高。教学实践证明, 正确的领会和理解是提高表达能力的前提, 是语言生成的基础。如果在说的方面困难较少, 那么在听的方面也就容易得多。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多听、多说、多练, 日积月累, 由浅入深。注意引导学生熟知英语中的连读及简缩读法, 熟悉各种固定词组的搭配和句型, 不断地积累词汇量。另外, 教师可以借助现代化教学设施, 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 造就一个虚拟、逼真的英语使用环境, 进行“视、听、说”三位一体的教学。使他们“身临其境”、无所约束地使用英语, 这样更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

要想真正提高听说能力, 紧紧依靠课堂, 把希望寄托于课堂远远不够。除了课堂上的各个环节都予以重视外, 还必须引导学生养成课后自学、口头会话以及泛听的习惯, 自觉建立一个好的口语环境, 巩固运用所学知识。

课后大量的练习是听说能力提高的保障, 而科学的方法却能让学生事半功倍。首先, 选择合适的听力材料尤为重要。根据心理语言学家的研究, 一段完全听不懂得材料, 对于听者来说, 只能是一种噪音, 对提高听力不会有多少帮助。但听力材料也不能太简单, 否则, 缺乏挑战性, 难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 选择适当的听力材料很重要, 确保听力材料的内容相当于且稍高于自己已有的知识范围和听力水平, 生词不要太多, 内容不要太偏, 以70%-80%可以听懂为益。只有通过由浅入深的训练, 才能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和“听懂”的乐趣, 逐步提高他们的听力水平。以“听”促“说”, 培养学生说的习惯。

2.3 看原版影视片听自然口语

原版影视片解决了高校口语听力课每周课时数不足的问题, 而且弥补了口语听力单独上课时存在的弊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接触自然语言的机会, 弥补了规范英语带来的一些尴尬。影片中文化背景的提供不仅扩大了学生的眼界, 而且使学生了解到在语言的理解与交际中广博的背景知识是十分重要的。影视片中不同主题的问题刺激了学生关于个人与社会问题的探讨与记录。使普通的语言课变成了令人快乐并富有成效的活动。值得注意的是, 教师的指导作用不可以忽视, 只有正确、有效地利用这一媒体手段, 应用的恰倒好处, 才可以挖掘其巨大的潜力。为英语学习者提供真正接触、运用自然语言的机会, 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听懂”和“会说”英语的乐趣与成就感。

这种视听说课可以充分调动起学习者的视觉、听觉和口头等多种感官的综合运用, 完成单纯依赖听觉无法捕捉到的一些非言语所表达的信息, 比如形体语、场景、画面等的辅助理解作用。为学生创造出一个能摆脱母语羁绊, 调动学习者眼、耳、口、大脑, 甚至整个身心作出反应的立体式语境教学模式, 最大程度地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达到听说的完美结合, 实现交际的目的。这在传统的听力口语教学中是难以实现的, 因为学习者对单纯的、被动参与的听说材料的兴趣保持度是非常有限的。在听力口语课上适当补充一些影视内容可以极大地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和动机, 让他们在纯英语环境中浸泡了一下, 继而不由自主地想用英语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此时说的英语流畅自然, 因而增强了说英语的自信。

古人云:“人静而后安, 安而能后定, 定而能后慧, 慧而能后悟, 悟而能后得。”此话对语言学习也很有启迪。要提高我们的听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就是要投资我们的时间和心智, 克服浮躁的急功近利的情绪, 从简单入手, 获得成就感, 自我约束, 持之以恒, 方能见成效。

摘要:大学英语教学中“听”与“说”严重脱节, 听力课机械、单调, 学生缺乏语言输出的训练, 这些都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交际能力。本文从教学实践出发论述了大学英语“听”“说”整合的必要性和策略。

关键词:“听”“说”结合,交际能力,情感,科学练习,原版影视片运用

参考文献

[1]  王初明.应用心理语言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0.

[2]  王立菲.国外第二语言习得交际策略研究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0 (2) .

[3]  王银泉, 万玉书.外语学习焦虑及其对外语学习的影响[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2 (2) .

[4]  韩国红.浅谈英语口语教学[J].山东外语教学, 1993 (3) .

[5]  吴思强.英语听说教学策略[J].山东外语教学, 1993 (3) .

上一篇: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教育下一篇:新常态下煤炭企业政工干部应具备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