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生成论范文

2022-05-19

第一篇:道德生成论范文

道德情操论

左手经济,右手道德

——读《道德情操论》

2013709016

丁佳彤

斯密在学术上高深造诣、著述丰厚,但是,他的一生仅留下两部完整的著作:一部是具有广泛影响力、在学术界赫赫有名的《国富论》,贯穿全书的是劳动和资本如何在市场经济中生产出国民财富,被誉为资本主义的“圣经”;一部是其成名作并倾注了其毕生精力、却似乎一直被人忽视遗忘的《道德情操论》,是“前所未见的道德理论的最壮丽的大厦”,主要论述人如何在社会中控制自己的私欲和行为,使社会成为一个有道德的社会。1

一、“亚当•斯密问题”的提出

经济思想史上著名的“亚当•斯密问题”是19世纪德国历史学派发现并提出的。他们认为,斯密的两本主要著作《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对人性的论述存在着不一致的问题。

在《道德情操论》中,斯密把人看成是“道德人”,把人们道德行为的动机归结为同情、利他,论述了利他主义的伦理观,强调人的同情心是人的一切道德行为的动机,是连接社会的主要纽带;而在《国富论》中,他则把人看成是“经济人”,把人们经济行为的动机归结为利己,论述了利己主义的利益观,强调人的一切对社会有益的行为均出自利己心。他们因此得出结论:斯密的这两部著作是互相矛盾的。他们将这一前后矛盾解释为斯密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在旅法期间受到重农学派的影响,从而在《国富论》中改变了《道德情操论》的思想。“斯密问题”的核心,是所谓斯密思想观点上“自利论”与“利他论”的分裂与对立,实质上则是指斯密的伦理思想与经济思想的矛盾问题。

但是现今,很多学者经过严谨的研究和论证都认为斯密这两本著作中思想的核心本质上是一致的,本文试图单方地从《道德情操论》一书中论证斯密体系的一致性。

1 张卓莉:《经济与伦理的统一》,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12页。

二、《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时间上的重合

“1748年秋,斯密在爱丁堡大学担任讲师。1749年编写过一份经济学讲义,在1750-1751年的冬天,讲授过一学期经济学„„1752年起,他又继承他的老师——哈奇森博士任该校的道德哲学教授,直到1764年辞去教职为止。”2在斯密讲授他的道德哲学课程时,他“曾充分利用他在爱丁堡大学讲授经济学时所编写的讲义,以及他参加格拉斯哥经济学俱乐部等学术活动中所得到的启发与资料;而《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又都是在他的道德哲学讲稿基础上完成的。”3 而且从1759年到1774年,《道德情操论》共出了四个不同的版本,而1763年他又创作了《国富论》,又在未来二十年内修改再版了三次。尤其是在1790年《道德情操论》的第六版中,斯密对它进行了大规模的修改,难道斯密的大脑能容纳下如此冲突激烈、每一个内容又如此庞杂的理论体系的同时运行?所以如此密集地交替创作和修订再版,绝不可能使这两部著作的内容割裂开来以致完全对立。

同时,译者还强调了尽管按照我们现在的学科分类,《道德情操论》一书属于伦理学范畴,《国富论》则属于经济学范畴,二者相去甚远,但是按照斯密所在时代的分法,二者却同属于“道德哲学”这一学科。斯密坚持认为,他的伦理学是自己道德哲学的实用部分,“他在为《道德情操论》所写的序言中写道:‘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我已部分的履行了这一诺言„„虽然我年事已高,很难指望如愿以偿的完成这个大事业,但我并没有完全放弃这个计划„„’”4这也充分说明斯密认为自己的这两本著作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国富论》是对本书必不可少的发挥。

只是因为斯密在其研究著述中秉持着一种专业的精神和严谨的态度,力图根据不同研究领域自身固有的性质和规律来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在论述《国富论》时把经济放在了第一位,力图摆脱伦理、宗教和习俗的影响,以保持经济学的纯粹性;而在写作《道德情操论》时又把伦理价值置于首位,把经济的因素弱化到最低限度,让它们各自拥有相对独立的主题、领域和重点以及分析方法,彼此之间互不干扰、保持一定的距离。所以从表面上看,斯密的两种学说表面上看起来相互对立,不相融合。

23 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译者序言第3页。

同上书,译者序言第10页。 4 转引自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译者序言第12页。

三、论“同情”

同情心理论是亚当·斯密伦理学体系的基础。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几乎在每一个部分都是以同情心为讨论的主线的。而集中为同情心的理论提供概念基础和准备的是在该书的第一卷“论行为的合宜性”。

一开篇,斯密就说明了“同情”作为人的本性。“无论人们会认为某人怎样自私,这个人的天赋中总是明显地存在着这样一些本性,这些本性使他关心别人的命运,把别人的幸福看成是自己的事情,虽然他除了看到别人幸福而感到高兴以外,一无所得。这种本性就是怜悯或同情„„最大的恶棍,极其严重的违反社会法律的人,也不会全然丧失同情心。5”同情的情感,就像人性的其他原始感情一样是遍布于全人类的,那些德性仁厚的君子只是在此类情感上更加发达,更加敏感而已。所以,斯密那里的同情能力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自然禀赋。6

那么同情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斯密认为我们对别人的感受没有直接的体验,所以我们就不可能有对他人所感受的情形的观念。我们做为“旁观者”,只有通过设身处地的想象“形成关于他的感觉的某些想法”。“由于我们对别人的感受没有直接经验,所以除了设身处地的想象外,我们无法知道别人的感受。当我们的兄弟在受拷问时,只要我们自己自由自在,我们的感觉就不会告诉我们他所受到的痛苦„„只有借助想象,我们才能形成有关我们兄弟感觉的概念。7”想象力向我们描绘了假如我们自己处于他的情形时我们的感觉会是什么样子。“我们的想象所模拟的,只是我们自己的感观的印象,而不是我们兄弟的感官的印象。通过想象,我们设身处地的想到自己忍受着所有同样的痛苦,我们仿佛进入了他的躯体,在一定程度上同他像是一个人„„”8

他虽然主张同情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情感能力,但是离开了各种各样的情 境,我们无从判断同情心的道德性,这样斯密就将话题引向了同情运作的机理。

所谓同情心的合宜性,就是指一个人对他人的同情与这个人预期的相互一致性。按斯密自己的说法:“在当事人的原始激情同旁观者表示同情的情绪完全一致时,它在后者看来必然是正确而又合宜的,并且符合它们的客观对象;相反,当后者设身处地发现前者的原始激情并不符合自己的感受时,那么,这些感情在 56 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5页。

罗卫东:《亚当·斯密的伦理学》,浙江大学硕士论文,第41页。 7 同上书。 8 同上书,第6页。 他看来必然是不正确而又不合宜的,并且同激起这些感情的原因不相适应。”9因此,赞同别人的激情符合它们的客观对象,就是说我们完全同情他们;同样不如此赞同它们,就是说我们完全不同情它们。那么,同情的这种正当性和合宜性的标准必定是存在于同情者和被同情者双方的。“从一方面来看,这种感情相对于激起它的原因或对象来说是否恰当,是否相称,决定了相应的行为是否合宜,是庄重有礼还是粗野鄙俗。”10

但由于旁观者是普通的个人想象的产物,所以旁观者的判断也不是绝对客观的,往往会忽略某些事实,误解他人的动机或者处于对自我利益的偏爱而曲解事实等等。这种人类天性中致命的弱点,造成了人类生活一部分的混乱。“然而,造物主并没有全然放任如此严重的这个弱点不管„„形成了一般的道德准则。它们最终建立在我们在各个场合凭借是非之心和对事物的优点和合宜性所具有的自然感觉而赞同什么或反对什么的经验之上。11” 这种“一般规则”仍然是建立在经验观察的基础上,自然不是客观的判断标准,然而斯密认为,将它作为日常处理现实的市民生活的基准已经足够。“对一般行为准则的尊重,被恰当地称作责任感。这是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一条原则,并且是唯一的一条大部分人能用来指导他们行为的原则。12” 因此,借着同情心我们就不但能对他人行为的是非、善恶进行道德评价以及报答或惩罚,也能评价自己的行为是否得当。并且在“一般准则”——正义法则——的基础上形成了社会的法律,“最神圣的正义法律就是那些保护我们邻居的生活和人身安全的法律;其次是那些保护个人财产和所有权的法律;最后是那些保护所谓个人权利或别人允诺归还他的东西的法律。13”

四、斯密自身体系的一致性

如上文所述,斯密的伦理学体系完全是建立在“同情”基础上的,但是这与他的人类利己心并不矛盾。

在《道德情操论》中,斯密写道:“毫无疑问,每个人生来首先和主要关心 9 同上书,第14页。

同上书,第17页。 11 同上书,第84页。 12 同上书,第199页。 13 同上书,第104页。 10自己;而且,因为他比任何其他人都更适合关心自己,所以他如果这样做的话是恰当和正确的。因此每个人更加深切地关心同自己直接有关的、而不是对任何其他人有关的事情;或许,听到另一个同我们没有特殊关系的人的死讯,会使我们

14有所挂虑,但其对我们的饮食起居的影响远比落在自己身上的小灾小难为小。”

斯密又在《国富论》中讲到:“我们每天所需的食料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家或烙面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我们不说唤起他们利他心的话,而说唤起他们利己心的话。我们不说自己有需要,而是出自他们自利的打算。”15“确实,他通常既不打算促进公共的利益,也不知道自己是在什么程度上促进那

16种利益。„„他只是盘算他自己的安全„„他所盘算的也只是他自己的利益。”

所以,他把这种人的个人利益看作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出发点,这种利己主义并不是“自私”,而是“自爱”。而通过利己出发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就是斯密所假设的“经济人”。他指出,支配人类行为的动机有自爱、同情心、追求自由的欲望、正义感等等,人们自爱的本性是和同情心相伴随的,然而人的本性又是自私的,总是在自爱心的引导下追求自己的利益,从而妨碍同情心的充分发挥。

在他谈到本性贪婪、自私的地主的行为动机时,他说:“富人只是从这大量的产品中选用了最贵重和最中意的东西,他们的消费比穷人少;尽管他们的天性是自私的和贪婪的,虽然他们只图自己方便,虽然他们的天性是自私的和贪婪的,虽然他们雇佣千百人来为自己劳动的唯一目的是满足自己无聊而又贪得无厌的欲望„„17”斯密承认人都具有自爱之心和自利追求这一天性,但他也清醒地认识到人的利己心是如此的强烈,以致常常使同情原理不能正常地发挥作用。例如,“同业中人甚至为了娱乐或消遣也很少聚集在一起,但他们谈话的结果,往往不是阴谋对付公众便是筹划抬高价格”18。

在每个人孜孜谋利的社会里,公共利益如何才能得到保证?依靠个人的自利动机和行为能否维持其秩序井然的运转呢?对此,斯密的解释简洁而又深刻:在自由的市场体系内部,存在着一只至高无上的看不见的手,它会在“正义的法律”的基础上,化解经济人之间、经济人与社会之间的经济利益冲突,从而形成使个 1415 同上书,第102页。

转引自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译者序言第16页。 16 同上。 17 同上书,第231页。 18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性质和原因的研究》(转引自张卓莉:《经济与伦理的统一》,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16页。) 人和社会的利益都能够同时得到实现的一种“自然秩序”。

五、“看不见的手”

《道德情操论》中,斯密写到富人为了满足自己贪得无厌的愿望,让千百人为自己劳动,“但是他们还是同穷人一起分享他们所做一切改良的成果,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他们对生活必需品做出几乎同土地在平均分配给全体居民的情况下所能做出的一样的分配,从而不知不觉地增进了社会利益,并为不断增多的人口提供生活资料。19”人们在这种“看不见的手”的引导下,不知不觉增进着社会的福利,“把资本用来支持产业的人,也不知道自己能在什么程度上促进这种利益,他所盘算的只有自己的利益„„但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更有效的促进社会利益。20”

至此可以知道,人类靠着本能——利己心和同情心,在上帝的“看不见的手”引导之下,顺理成章协调了动机与效果、手段与目的、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整合出一个井然有序、和谐有益的人类社会,就可以实现人类美德和社会的福利和稳定。经济活动即不是中世纪教会所认为的那样是恶的,也不象重商主义者所谓的那样应该处于国家政治利益之下。相反,美德只有在 “中下等阶层”的追求财富的道路上才得到实现,伦理存在于经济的内部,社会整体福利只有在个人自由的经济活动中才能实现,因为社会利益就是以个人的利益为基础。《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研究的并非是两个世界,而是同一个人类社会。

1920 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32页。

转引自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译者序言第18页。

第二篇:《道德情操论》

——论文

姓名:侯中华 学院:外国语学院 学号:21111133 专业:英语

联系方式:15996263176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最早接触世界经济学泰斗亚当.斯密是在高中学习历史的时候,学习到他所著的《国富论》,鉴于当时的对市场经济的兴趣,随即找机会拜读了该书。自此,对亚当.斯密这个人印象特别深,但具体的对他的其他作品并不甚了解。上大学以来,我习惯阅读各种书籍,希望并乐于通过多读书,读好书来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扩展自己的视野。由于之前有过了解,所以一直在寻找机会拜读亚当.斯密的其他作品,前段时间刚读完温家宝总理一直强烈推荐的《道德情操论》,刚好赶上选读课开始,所以写一些自己的读后感受吧!

好多人评论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是至今惟一的一本全面系统分析人类情感的著作,他要告诉读者:人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要受道德观念的约束,不要去伤害别人,而是要帮助别人。这种“利他”的道德情操应该永远地种植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而且,每个人对这种人类朴素情感的保有和维持对整个市场经济的和谐地运行,甚至民族的强盛将是至关重要。《道德情操论》告诉我们,一个社会,如果人人都只追求个人利益将会引发灾难性的后果。“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要威胁社会稳定。”所以说人是复杂的,人不仅有私欲,也有情操。无论人怎么样自私,他都有一种“关心别人的命运,把别人的幸福看成是自己的事情”的本性。正因为人类懂得感同身受,拥有普世之爱,所以人才区别于动物;正因为守望相助,前人为后人栽树,小我为大我牺牲,人类社会才得以在恶劣的生存条件下存续至今。 同时,《道德情操论》是一本心理学色彩比较鲜明的著作,所以亚当.斯密用同情的基本原理来阐释正义、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产生的根源,说明道德评价的性质、原则以及各种美德的特征,并对各种道德哲学学说进行了介绍和评价,进而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基础,以及人的行为应遵循的一般道德准则。而同情、正义、仁慈、克己这些理论,在相当程度上,就是个人、群体社会心理的反映。

比如说,斯密在第一篇论述同情感时说:“因为这种同情的感觉,就像人性中所有其他原始的感情那样,绝非仅限于仁慈的人才感觉得到,虽然他们的这种感觉也许比其他任何人都更为敏锐强烈。即使是最残忍的恶棍,最麻木不仁的匪徒,也不至于完全没有这种感觉”“我们虽然并非不愿意和我们的朋友分享我们的喜悦,但我们更加渴望向他们倾诉我们心里的不愉快;他们同情我们的不愉快,比同情我们的喜悦,会让我们得到更大的满足,而他们对我们的不愉快缺乏同情感,则比他们对我们的喜悦缺乏同情感,更加令我们震惊。”在这里,斯密对同情的本质与特征的透视可谓入木三分!他明显倾向于人性本善论。斯密对最残忍的恶棍、最麻木不仁的匪徒,还持有一些最基本的性善的希望。也许,我们就应当简单地相信,这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是好人。

就其实际价值和地位而言,《道德情操论》被称为与西方经济学的“圣经”的《国富论》不相上下,所以温家宝总理曾在多种公共场合多次推荐《道德情操论》,其用心之良苦,应能够促使人们对市场经济的发展进行反思,从对亚当斯密的片面、庸俗的理解中解放出来,科学全面地理解真正的亚当.斯密,进而深入全面地从理论发源处理解市场经济理念。《道德情操论》告诉我们市场经济应该是一个讲道德的经济。没有诚信、同情心这些最基本的道德观念,市场经济就会引发灾难。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应当按照《道德情操论》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道德的市场经济。我们要特别重视社会公平与正义,把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在道义上赢得人心,促进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和谐地发展。 如今我们身处千急剧变革的市场经济大潮中,每一个普通人都面临着贫富差距拉大、企业改革、股市非理性繁荣等各种各样的问题,人们身处其中又常常感到被自私、虚荣、妒嫉、仇恨、贪婪和背信弃义等不道德的情感所包围,因而更加向往感恩、大度、慷慨、正直、勤俭、自我克制等人性的美德。国家虽然是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但精神文明建设显然已落后太多,国人的文明素质和道德水平亟需改善和提高。所以对于我们来说,第一是发展。第二是协调发展。我们要特别重视社会公平与正义。可能是亚当•斯密预见到了这样的结果,所以耗费毕生心血写成了这本被认为是至今惟一的一本全面系统分析人类情感的《道德情操论》,

现在,我们正走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路上,道德的作用和力量至关重要。用道德立身,用文明塑魂,用发展说话,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我们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会比翼齐飞、并驾齐驱。我们优秀的中华民族,我们古老的中华国度,会真正焕发出耀眼的勃勃生机和活力,将向世人展现我们礼仪之邦和文明之邦的辉煌魅力。作为青年大学生,有使命需要我们来肩负的同时,更有义务等待我们去履行。爱国守法,尊师守纪是我们大学生应具备的最起码素质,摒弃那些不良学风和矫情的样子,加强自身的道德素养,展现大学生应有的风貌,不让有的人把我们称为堕落的90后,而是崛起的新一代!

通过对《道德情操论》的阅读,我认为这对我来说是一次思想情感的一次重要洗礼,我一边读一遍思考和反思,使我树立了正确的道德观,增强了我的责任意识,使我的思想道德更加成熟。

第三篇:论会计职业道德

黄家荣广州市旭阳公司

内容摘要:会计职业道德,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如何,直接影响着单位会计工作的质量。本文拟就会计职业道德建设,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关键词:会计职业道德实事求是道德问题

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活动、处理会计关系时所形成的职业规律、职业观念和职业原则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一、该单位存在的问题

1、会计人员的道德素质底所带来的问题

2、会计人员的道德问题对单位的影响

3、会计人员冈位分布不完整

二、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和诚信问题

1、抓原始凭证,从源头上防止造假

2、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增强财会人员的使命感

三、总结

第四篇:读《道德情操论》有感

国庆节期间,读了一本书——《道德情操论》,我深有感触。

《道德情操论》是18世纪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和伦理学家亚当〃斯密所著,共被亚当〃斯密修订过6次。斯密从人类的情感和同情心出发,讨论了善恶、美丑、正义、责任等一系列概念,进而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秘密。《道德情操论》对于促进人类福利这一更大的社会目的起到了更为基本的作用,是市场经济良性运行不可或缺的“圣经”,堪称西方世界的《论语》。

我仔细研读了第一卷 《论行为的合宜性》中的第一篇第一章《论同情》。根据书上说,同情就是把我们自己与物或者别人等同起来,使我们也分有他们的感觉,情绪,感情。过去的经验,使我们懂得,一定的情境往往引起一些的感觉,情绪,感情。当我们发现别人或物处于那种特定的情境时,我们就设身处地,在想象中把自己和他们或它们等同起来,体验到他们或它们正在体验,或我们设想他们或它们正在体验的感觉,情绪,感情。

下面给大家介绍两则故事:

1.同情心

一个农村人过着刚刚能糊口的生活。一个极偶然的原因,他,来到了城里。城里人,用同情而好奇的眼神打量着他,打量着他那件烂得不能再烂的棉袄,他那充满污垢的脸,他背的那个似乎已绝迹了几个世纪的破麻袋,以及他的一切。终于,一个小女孩看不下去了,把一元钱放在了他刚吃完饭的快餐盒里,于是,其余的人也纷纷解囊。不久,钱就堆满了一盒。 他惊讶不已,欣喜地想: “天啊 ! 原来坐在这里就会有人给钱 ! 这比我半年种地的钱还多哩 ! ” 于是,马路上又多了一个乞丐。

2.坦然走过乞丐

某天毕淑敏和朋友结伴乘地铁。肮脏的老乞丐裹着污浊破毡,半跪半俯地挡住了阶梯,破旧草帽中,零星小币闪着黯淡的光。毡下像枪管一般刺出半截腿,该长脚的地方,却是一团褐色的腐肉。情景使人不得不远远抛下点钱,逃也似的躲开。毕淑敏

退后了几步,和朋友拉开距离。依朋友的慈悲和博爱,无论捐出多少,都是心意,也是隐私。

然而朋友悄然走了过去,不曾放下一枚硬币。朋友说:“我从不在马路边施舍的,那样不是仁慈,而是愚蠢。当然了,我不敢说马路边的每一个人都不该救助,但救助,也要有现代的意识,应该要有正式的慈善机构来负责这些事务,这样钱来有来路,去有去向,一清二白才能把好钢使在刀刃上,又省了普通民众的甄别之难。”从那以后,毕淑敏坦然走过乞丐身旁,对那些慷慨解囊之人不再仰慕,对那些扬长而去之人也不再侧目,积极向正规机构捐助。

通过以上两个故事对比可知:

同情不是怜悯,或者说不仅仅是怜悯。任何人在遭受不幸时都需要同情,但不是任何人都需要怜悯。有许多自尊心很强的人是很少向人诉说自己的困难与不幸的。因此,仅仅是怜悯的表示,非但不能为他解除痛苦,反而使他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但是很少有人会对出于真诚同情的帮助予以拒绝。

同情心,每一个人都有,即使是最大的恶棍,极其严重地违犯社会法律的人,但是又有多少人理智同情呢?

让我们告别以往的同情心,理智的同情吧!

第五篇:读道德情操论心得

读《道德情操论》感想

《道德情操论》,两百多年前的西方伦理学,在今天的中国被推崇,尤显开放开明的胸怀和兼收并取的智慧。自誉之间,面对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凸现的厚重与博大顿觉沧桑与苍白。论“道”万莫忘祖,谈“德”切莫弃先,因为我们是炎黄的子孙,黄土地、黄皮肤的自信时刻都应有,尤其在当今,真的应该有。

吸纳西方或者其他别的什么文明,一向不能一概而论,也不能谓之狼来了,类似的争论仍在持续。在匹夫的眼里和俗子的脚下,尽是中华的大脉和神龙的巨足。太大的脉浪和太远的印迹或敬而远之,或望尘莫及,但不敢懈怠的是—我是中国人。人们常说,科学无国界、音乐无国界等等,果真如此,为什么还要民族音乐!为什么要中国的一弹两星!

一切的高尚都建立在一定的情操之上,一种文明的光芒都集聚着一点晶莹的闪亮。唯有斯,才有独到的鲜美和津津乐道的念想,无穷无匮,子孙万代,滋润热土,永葆常青。望望头顶的天,看看脚下的地,问问你是谁,想想你正在做些什么?

对待道德情操防止盲从为文明的“汉奸”,对待文明也要防止出现“飞蛾扑火”。不妨顺着历史,沿着时代,立足现实,

- 1文明的最佳时机,有金钱要有品德,更要有文明。

呼唤文明,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不是少数人的事,是我们共同家园中全体成员的家务事。也不单是政府的事,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的灵魂工程。需要从我做起,从您做起,从他做起,让娃娃们从小在大人的行动中看起,让大家一起来,为我们的礼仪之邦,添砖加瓦。如果有一天,我们的城市实现了“无隔离”文明,政府的公共资源就会另有用处,我们眼界会因为无障碍而开阔,我们的生活会更加灿烂。让我们筑起心中遵章守纪的防护墙,树起崇尚文明的丰碑。拆除眼前的隔离桩,就象当初拆除阻挡消费者与经销商直接交流的商场、商店里的柜台一样,超市模式已经被国人接受,老百性普遍提高了觉悟,成为文明的消费者。万事开头难,需要勇气。这是一种大气,是一种和谐,是一种价值观,更是一种信任与包容。

奥运会虽然结束了,但绿色奥运、人文奥运、平安奥运的序曲才刚刚拉开。北京奥运赢得了全世界的认同,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人们都在盼望留住奥运好的做法,也从中感受幸福快乐。有很多人也想参与到文明大军的队伍中来,但作为一种社会风尚,文明需要培育,更需要与时俱进。要让世界看到富裕后的中国人更加文明,社会更加和谐。

- 3 -

上一篇:第六种未来范文下一篇:电力局客服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