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核资料代范文

2022-05-20

第一篇:考核资料代范文

船代业务学习资料

船代业务学习资料(超全)

IMO(International Maritime Organization)国际海事组织

IMO最著名的三大公约是《1974年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SOLAS)》,《73/78防污公约(MARPOL 73/78)》和《78/95海员培训、发证和值班标准国际公约(STCW 78/95)》。这三大国际公约一个是管船舶安全的,另一个是管环境保护的,还有一个是管船员质量的,很有代表性。此外,还有一个公约和一个规则也很重要,即《1966年国际船舶载重线公约》和《1972年国际海上避碰规则》。这两个也都是有关人命财产和航行安全的。当然,IMO制定的这些文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文件也在不断地修改和补充。比如,要求新油轮建造要有双层船壳、强制GMDSS的配备和使用、禁止船舶往海上倾倒垃圾、提高船员的培训标准等等新规定,就需要不断地对原有规定进行更新。

船舶在什么情况属于不适航?

适航保证是海上保险中最重要的默示保证。船舶适航的默示保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船壳和机器设备;二是船长和船员;三是燃料和给养。船舶必须在这三个方面保持适航状态。 船舶不适航主要指:

1.人员配备不当。船上未能配备合格职务船员和按规定数量配置的人员。

2.船舶适航证书失效。船舶国籍证书、船舶登记证书、船舶检验证书、捕捞许可证等过期失效。

3.超航区、超抗风等级。超过适航证书记载的安全航行区域或抗风力等级。

4.装备不妥。船舶技术性能不符合船舶的船级规范要求和不具备其航程所需的装备以及燃料、物料、淡水和给养物品不足。

5.配载不当。装载货物没有按船型要求或进行合理配载。

一、船舶登记

〈一〉、船舶所有权登记

受理部门:监督科

受理岗位:船舶登记

办理条件:

1.进行登记的船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人、公民和事业法人所有、政府公务及港监机关认为应当登记的国内航区内河船舶,国际航线船舶应到武汉、南京港务监督办理。国内航区沿海船舶到南通港务监督申请,只选择一个船舶登记机关;

2.能提供足以证明其合法身份的文件:

(1)国内企业具有工商管理部门核发的有效《企业法人营业执照》,中外合资企业还应具有合资协议合同及验资报告,其中方投资额不低于50%;

(2)事业单位持有上级机关的批文;

(3)中国公民提供身份证、户口簿及有关证明文件。

3.具有符合要求的船舶所有权取得证明文件的正本、副本:

(1)购买取得所有权的船舶,具有购船发票或船舶的买卖合同和交接文件、原船籍港船舶登记机关出具的船舶所有权登记注销证书及有关抵押情况的证明文件;

(2)新造船舶具有船舶建造合同和交接文件,建造中的船舶只需提供船舶建造合同,自造自用船舶具有足以证明其所有权取得的文件,如造船资金来源、购买船舶主要设备的发票等;

(3)继承、赠与、依法拍卖以及法院判决取得所有权的船舶能提供具有响应法律效力的证明文件。

4.所有权登记申请书的填写真实、清楚、符合船舶状况;

5.船舶所有人所报船名,与登记在先的船舶不存在船名同名、同字。趸船的命名应符合《小型船舶船名牌》的规定要求。

办理手续:

1.由船舶所有人申办;

2.如实填报船舶所有权登记申请书,交验有关的证明文件;

3.交纳船舶登记费用。

办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登记条例》

办理时限:自申请登记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需公告或进行船名审核的可延长办理登记时间 收费标准:登记费——基数为200元(未满50净吨的船舶,基数为100元)按船舶净吨加收1元/净吨,超过1万净吨的,超过部分减半收费;拖轮每千瓦收0.5元

工本费——正本100元/本,副本25元/本

〈二〉、船舶国籍登记

受理部门:监督科

受理岗位:船舶登记

办理条件:

1.进行登记的船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人、公民和事业法人所有、政府公务及港监局认为应当登记的国内航区内河船舶,国际航线船舶到武汉、南京港务监督申请办理;

2.已递交填写完整、规范的船舶国籍登记申请书;

3.提交了港监机关核发的船舶所有权登记证书;

4.已报送下列资料:

(1)根据船舶航区交验的法定船舶检验机构签发的有效的船舶检验证书簿及其他有效船舶技术证书。

(2)从境外购买具有外国国籍的船舶,申请人除提供上述证书外,还需提供原船籍港登记机关出具的注销原国籍的证明书或将于重新登记时立即注销原国籍的证明书。

(3)新造或新购船舶,船舶所有人或经营人应出具运证管理不满内的运力批文。

5.若从境外购进,船舶不属于超龄船舶。

办理手续:

1.由船舶所有人或经营人申办;

2.如实填报船舶国籍登记申请书,交验有关资料;

3.交纳船舶登记费用。

办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登记条例》

办理时限:自申请之日起7个工作日

收费标准:工本费——正本100元/本,副本——25元/本

〈三〉、船舶临时国籍登记

受理部门:监督科

受理岗位:船舶登记

办理条件:

1.进行登记的船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人、公民和事业法人所有、政府公务及港监机关认为应当登记的国内航区内河船舶,国际航线船舶应到武汉、南京港务监督办理。国内航区沿海船舶到南通港务监督申请,并只选择一个船舶登记机关;

2.已递交填写完整、规范的船舶国籍登记申请书;

3.已提供下列资料:

(1)向境外出售新造船舶,其所有权取得的证明文件和有效的船舶技术证书;

(2)境内异地建造的船舶,其船舶建造合同和交接文件以及有效的船舶证书;

(3)以光船条件从境外租进的船舶,其光船租赁合同和原船籍港船舶登记机关出具的中止或注销原国籍的证明书,或将于重新登记时立即中止或注销原国籍的证明书,以及运证管理部门的运力批文;

(4)新造船舶试航应由船舶所有人提供的建造合同和船检机关出具的船舶试航检验证书。

4.若从境外购进,船舶不属于超龄船舶。

办理手续:

1.由船舶所有人或光船承租人申办;

2.如实填报船舶国籍登记申请书,交验有关资料;

3.交纳船舶登记费用。

办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登记条例》

办理时限:自申请登记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

收费标准:登记费——1000净吨以下船舶为200元;

1000净吨及以上的船舶为400元

工本费——正本100元/本,副本25元本

〈四〉、船舶抵押权登记

受理部门:监督科

受理岗位:船舶登记

办理条件:

1.已提交按要求填写并经双方签字的书面船舶抵押权登记申请书;

2.已提供下列资料:

(1)船舶所有权登记证书或船舶建造合同;

(2)船舶抵押合同;

(3)设定有其他抵押权的,应提供的有关证明文件;

(4)共有船舶设定抵押权应提供的2/3以上份额或约定份额的共有人的同意证明文件。

3.船舶抵押权转移时,抵押权人或承转人应申请办理抵押权转移登记时,已提供船舶抵押转移合同。

办理手续:

1.有抵押权人和抵押人申办;

2.如实填写船舶抵押权登记申请书,交验有关资料;

3.交纳船舶登记费用。

办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登记条例》

办理时限:自申请登记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

收费标准:登记费——按抵押总金额的0.5%核收

工本费——正本100元/本,副本25元本

〈五〉、光船租赁登记

受理部门:监督科

受理岗位:船舶登记

办理条件:

1.进行登记的船舶属于下列应当办理登记的情况:

(1)中国籍船舶以光船条件出租给本国企业或本国自然人的;

(2)中国企业以光船条件租进外国籍船舶的;

(3)中国籍船舶以光船条件出租境外的。

2.已按要求填写与光船合同内同及船舶实际情况一致的光船租赁登记申请书;

3.已按下列情况分别提供有关资料:

(1)船舶在境内出租,应在船舶起租前提供船舶所有权证书、船舶国籍证书、光船租赁合同正本、副本;

(2)船舶以光船条件出租境外,由出租人按(1)提供有关文件到船籍港船舶登记机关办理光船租赁登记;

(3)以光船条件从境外租进船舶,承租人应确定船籍港,并提供光船租赁合同正、副本,法定船舶检验机关签发的有效船舶技术证书,原船籍港主管机关出具的中止或者注销船舶国籍证明书,或者将于重新登记时立即中止或者注销船舶国籍证明书。

办理手续:

1.由出租人、承租人申办;

2.如实填写光船租赁登记申请书,交验有关资料;

3.交纳船舶登记费用。

办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登记条例》

办理时限:自申请登记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

收费标准:登记费——按租赁总金额的1%核收

工本费——正本100元/本,副本25元本

〈六〉、船舶烟囱标志、公司旗登记

受理部门:监督科

受理岗位:船舶登记

办理条件:

1.船舶为港监机关管辖的船舶;

2.已提交船舶烟囱标志、公司旗登记申请书;

3.已报送规定的标准设计图纸;

4.船舶所有人所报的船舶烟囱标志、公司旗与已注册登记的不相同或无相似之处。 办理手续:

1.由船舶所有人申办;

2.如实填写书面申请,交验有关资料;

3.交纳有关登记费用。

办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登记条例》

办理时限:自申请登记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

收费标准:船舶烟囱或公司旗注册每艘100元

〈七〉、船舶变更登记

受理部门:监督科

受理岗位:船舶登记

办理条件:

1.船舶登记项目由以下一项或几项变更:

第二篇:资料员文档资料考核

1、 文件(在资料员处需有一份完整的)

(1)

内部文件:含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表单,档案室应有完整一份;(质量手册、程序文件要装订成册,资料员负责)

(2)

外部文件:所有检测所需的外部标准、规范,及ISO/IEC17025:2005(CNAS-CL01:2006),应用说明及若干政策,JJF1059-1999等应有一份。

(3) 以上文件,如要发放,必须运行文件发放程序(如盖受控章、做发放记录)。

2、 设备档案

每台设备由设备员做一个档案盒,按设备编号对其进行编号,并确保档案盒中有以下内容:

设备档案卡、采购申请、验收记录、合格证、使用说明书、历年的检定证书、使用记录、定期维护记录、维修记录、期间核查记录、停用报废记录;(每台设备做一个档案盒)

3、 人员档案

由资料员负责完善,内容包括,人员档案卡,学历证书、学位证书、上岗证、职称证、其他资格证(如内审员证),发表的论文,的考核等资料。每人一档,与人员一览表的先后顺序对应。(每人做一个档案袋)

4、 原始记录

不管以打印出来的方式保存,还是以电子档的形式保存,都要定期存档,并确保其包含足够的信息;(必须与报告单、委托单对应,最好装订在一起)

5、 报告

所有报告必须留存一份,并按一定的顺序整理好存档。(按项目或时间顺序一个一个档案盒放好,并做好目录)(特别是申请认可项目相关的标准一定要有报告、原始记录(含校准曲线、图谱等)、样品登记表、设备使用记录、委托单、标准物质使用记录等)

6、 体系运行资料(不强求一定要做成25个档案盒,也可按目前一个程序一个文件夹,但一定要知道与下列各要素的关系)

按要素整理成25个文件夹,具体内容包括:(每个要素做一个档案盒)

(1)

第一个档案盒:

4.1组织

1、中心实验室成立文件、单位法人证书、法人单位对中心实验室的授权等法律地位证明材料;(成立文件及单位法人证书找总经理取,法人单位对中心实验室的授权直接从质量手册中复印,由资料员完成)

2、中心主任的任命书;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内审员、质量监督员等关键岗位的任命书;(中心主任的任命书找总经理取,其余岗位的任务书直接复印质量手册中的附录12,由资料员完成)

3、授权签字人授权书和授权签字人情况表;(直接复印质量手册中的附录7,由资料员完成)

4、中心主任、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临时外出的代理记录;(由资料员找被代理人提供)

5、日常检测质量监督记录;(即《检测工作的监督控制程序》文件中的《日常监督记录表》,由监督员负责提供)

6、保密执行情况的检查记录:(即第一个程序文件中的《保护客户机密信息和所有权工作检测记录表》,由质量负责人和监督员负责提供)

7、确保实验室人员理解他们活动的相互关系和重要性,以及如何为管理体系质量目标的实现做出贡献(由中心主任提供,可以会议记录的方式出现)

8、最高管理者应确保在实验室内部建立适宜的沟通机制,并就确保与管理体系有效性的事宜进行沟通。(由中心主任提供,可以会议记录的方式出现)

(2)第二个档案盒:

4.2管理体系

1、质量手册目录、程序文件目录、作业指导书目录、各种管理表格目录;(由资料员整理出来)

2、质量体系文件的宣贯记录(含考试记录);(由质量负责人提供相关的培训记录及试卷)

3、质量目标的达成情况分析报告(由质量负责人对质量目标的达成情况用表格化的方式进行分析)

4、最高管理者应将满足客户要求和法定要求的重要性传达到组织(由中心主任提供,可以会议记录的方式出现)

(3)第三个档案盒:

4.3文件控制

1、

体系文件的发放、回收记录(即《管理体系文件控制和维护程序》文件三中的〈文件发放回收登记表〉,由资料员负责)(每次发放和回收都要有记录)

2、

体系文件更改审批表;(由资料员负责)

3、

文件修改页(修改后的文件都应有修改页,由资料员负责)

4、

外部文件目录(即程序文件三中的〈外来文件资料登记表〉,由资料员负责)

5、

内部文件目录(即程序文件三中的〈内部受控文件登记表〉,由资料员负责)

6、

作废文件,收回的作废文件都要盖作废章(由资料员负责)

7、

文件定期审查记录(可以会议记录形式在管理评审前进行,由质量负责人提供)

8、

文件借阅登记表(由资料员负责)

9、

文件销毁记录表,由资料员负责。

10、 体系文件置换申请表(需要时填写)

(4)第四个档案盒:

4.4要求、标书和合同的评审

1、检测任务合同单(由样品员蒋小钰负责提供)

2、合同评审记录表(由技术负责人负责提供)

3、合同、协议登记表(由样品员蒋小钰负责提供)

4、跟委托方签的协议。(由技术负责人负责提供)

5、新项目评审情况(即程序文件《开展新项目评审程序》中的《开展新项目申请表》、《开展新项目评审表》,由检测组负责)

(5)第五个档案盒:

4.5检测的分包

1、检测分包方评审表(由质量负责人提供)

2、合格分包方名册;(由质量负责人提供)

3、分包方的证明材料(含分包方法人证书、计量认证证书或实验室国家认可证书等,资料员负责)。

(6)第六个档案盒:

4.6服务和供应品的采购

1、仪器设备、消耗品和服务供应商评价记录; (即《外部支持服务和供应品管理程序》文件中的〈供应商评价表〉,由物品员和设备员负责,不但要调查经销商,重要的是要调查生产商)

2、仪器设备、消耗品和服务供应商名录;(即程序文件六中的〈合格供应商名册〉,由物品员和设备员负责)

3、供应商资质材料; (由物品员和设备员归类存放)

4、物品采购申请、验收表;(由物品员负责)

5、仪器设备购置申报表;(由设备员负责)

6、购入仪器设备验收记录(由设备员负责)

(7)第七个档案盒:

4.7服务客户

1、客户满意度调查和分析报告(由样品员蒋小钰负责提供)

(8)第八个档案盒:

4.8投诉

1、客户投诉登记表(由样品员蒋小钰负责提供)

2、客户投诉处理通知单(由质量负责人负责提供)

(9)第九个档案盒:

4.9不符合检测工作的控制

1、不符合工作处置通知表;(由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负责提供)

(10)第十个档案盒:

4.10改进

1、改进的相关证据(由质量负责人负责提供)

(11)第十一个档案盒:

4.11纠正措施

1、实施纠正措施记录表(由各部门负责人和质量负责人负责提供)

(12)第十二个档案盒:

4.12预防措施

1、实施纠正措施记录表(由各部门及质量负责人负责提供)

(13)第十三个档案盒:

4.13记录的控制

1、记录保存期限规定(即《记录控制程序》文件中的《质量记录清单及保存期表》和《技术记录清单及保存期表》,由资料员负责定出各种记录的归档周期和保存期)

2、记录归档登记表(由资料员和资料交接方负责)

3、记录借阅登记表(由资料员负责)

(14)第十四个档案盒:

4.14内部审核

1、内审计划表;(由质量负责人负责提供)

2、内审组成立文件;(由质量负责人负责提供)

3、内部审核日程计划表;(由内审组长负责)

4、首/末次会议记录;(由内审组长负责)

5、内审检查记录表;(由内审组负责)

6、不符合项报告(在本单位的《内部管理体系审核程序》中叫法不同(由内审组负责)。

7、内部审核报告;(由内审组长负责)

(15)第十五个档案盒:

4.15管理评审

1、管理评审计划表;(由质量负责人负责提供)

2、管理评审计划表:(由质量负责人负责提供)

3、各部门的汇报材料;(由各部门负责提供)

4、管理评审会议记录;(由质量负责人负责提供)

5、管理评审报告(由质量负责人负责提供)

6、管理评审验证记录表(由质量负责人负责提供) (16)第十六个档案盒:

5.1技术要求总则(暂无内容)

(17)第十七个档案盒:

5.2人员

1、 检测员持证登记表;(由资料员整理)

1、人员培训计划表;(由质量负责人提供)

2、人员培训记录表;(由技术负责人负责)

3、人员考核记录表(由技术负责人负责)

4、业务人员技术档案;(由资料员负责,具体要求见之前的第三大类人员档案的要求)

(18)第十八个档案盒:

5.3设施和环境条件

1、中心实验室应挂牌和对实验区域要有类似“限制进入”的标识;(由中心主任负责)

2、外来人员进入实验室登记表(由检测组负责人负责提供);

3、内务与安全考核表;(由质量负责人负责)

4、检测环境监控记录(由检测员负责)

5、废液处理交接记录

(19)第十九个档案盒:

5.4检测方法及方法的确认

1、方法确认资料;(由技术负责人提供)

2、标准方法查新记录;(由技术负责人提供)

3、例外情况下允许偏离的申请、验证、批准记录。(即程序《允许方法偏离控制程序》中的《允许偏离申报审批表》,由检测员负责)

4、计算机软件登记表和计算机内容变更申请表(由设备员负责)

5、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记录(由检测员负责)

(20)第二十个档案盒:

5.5设备

1、仪器设备台帐; (由设备员负责)

2、标准物质一览表及标准物质证书;(由设备员负责)

3、标准物质使用记录表(由检测员负责)

4、标准物质报废申请表(由设备员负责)

5、标准物质期间核查(由检测员负责)

6、仪器设备、标准物质采购计划、验收记录;

7、仪器设备使用记录(由检测人员负责)

8、仪器设备定期维护记录(由设备责任人负责)

9、仪器使维修记录;(由设备员负责)

10、

仪器报废(停用)单(由设备员负责)

11、

仪器设备档案材料;(由设备员负责,详见之前的第2大项资料)

12、

仪器设备状态标识标签。(由设备员负责)

13、

仪器设备使用授权表(由设备员负责)

(21)第二十一个档案盒: 5.6测量溯源性

1、周期检定计划表;(由设备员负责)

2、仪器设备期间核查计划;(由设备员负责)

3、仪器设备期间核查记录;(由设备责任人负责)

4、对检定、校准证书的确认;(由设备员负责)

(22)第二十二个档案盒:

5.7抽样

1、

抽样记录;(暂无)

(23)第二十三个档案盒:

5.8检测物品的处置

1、样品的接收、编码、流转记录;(即《样品处置和管理程序》中的《样品台帐》,由样品员负责)

2、样品检验状态标识(样品标识卡);(由样品员和检测人员负责)

3、样品损坏、丢失报告表(由样品员和检测人员负责)

(24)第二十四个档案盒:

5.9检测结果质量的保证

1、质量监控计划表(由质量负责人负责)

2、质量监控记录表;(由质量负责人负责)

3、质量控制异常情况记录表(由质量负责人负责)

4、实验室比对和能力验证材料;(由质量负责人负责)

3、内部质控资料。(由质量负责人负责)

(25)第二十五个档案盒:

5.10结果报告

1、报告发放登记表(由样品员负责)

2、报告更改申请表(由检测员负责)

3、留存报告副本。(由检测员、资料员负责)

4、报告抽查情况登记表(由监督员负责)

第三篇:考核指标资料1225

国际业务部

国际业务部个人工作总结

转眼间,我与xx分行已经携手走过第三个年头,也经历了第二个完整的会计年度。回首过去的一年里,我欣喜的看到自己与xx分行共同成长。

2012年5月22日,我行正式成立国际业务部。2012年是不平常的一年,今年截至2012 年11月底,收付汇量完成济南分行下达的全年计划的168%,国际业务中间业务收入完成计划的183%。两大核心指标均提前超额完成任务。

一个人的进步离不开整个集体的成长,在整个xx分行的平台上我也在辛勤的劳动中收获了很多,实现了自己的个人价值。今年主要的工作有:

1、坚守岗位,时刻牢记岗位职责,将精细合规的企业文化理念贯彻落实到每日的工作中。 本人在部门内担任进出口结算业务复核、综合统计分析岗位。我时刻牢记岗位赋予我的使命,通过每日的核查反馈,力争提高部门国际业务操作水平,控制单证业务的系统操作风险, 深化对国际结算的理解。

2、贯彻落实上级行下发的国际业务管理制度、产品流程。

“和谐发展、共同成长、精细合规、良性循环”的企业文化已经深入我心,在业务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高度重视经营的安全性、合规性已经变得愈加重要。因此,在生产中一定做到有章可循,有章必循。我部在收到上级行下发的关于国际业务条线各项规章制度及产品操作流程后,积极学习领会文件精神,并依据我行实际,拟定实施细则,推动客户经理运用,并对条线内外汇政策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指导。

为加强我行非贸易和个人外汇业务的管理,根据《中信银行济南分行非贸易及个人外汇业务管理流程》,结合我行业务实际情况,制定我行《中信银行xx分行非贸易及个人外汇业务实施细则》。规范了业务操作流程,发挥了国际业务条线与会计条线的协调配合作用, 促进了我行非贸易和个人外汇业务依法合规经营。

3、积极响应分行国际业务条线检查,配合会计部门组织辖内外汇业务的培训和执行情况自查,对外汇新政策变化进行及时的传导,保障外汇经营合规性。

“外汇无小事”,当前经济环境复杂,国家外汇政策多变,为适应客观金融环境,积极组织我部员工及前台外汇从业人员参加总行外汇管理新政策培训,通过召集视频会议、下发资料学习的方式对分行外汇从业人员进行了多次培训。2012年7月27日我部通过国际业务外汇从业准入人员考试,之后积极组织营业部、西城支行、

广饶支行筹备组的前台外汇柜员参加前台外汇从业人员准入考试,并以通过率92.3% 的优秀成绩通过考试,为胜利支行、广饶支行申请外汇业务经营权限创造了必要条件。 同时,为应对11月份济南分行国际业务贸易融资专项检查,积极协调客户经理及风控部对公司授信档案进行自查自纠,对发现的合规问题进行补充完善。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 顺利通过专项检查,未发现任何实质性问题,有些小的瑕疵均已经完成整改。

4、根据国际业务经营情况对各经营机构进行统计分析,并督促完成考核指标。

协助公司部完成国际业务客户资源的确认及考核,落实支行和客户经理国际业务的绩效考核和综合评价工作。对各分支行进行国际业务经营情况统计分析,每周通报国际业务到期情况、客户贸易融资额度使用情况及外币账户开户情况,根据行领导的指示,落实业务资金备付、将授信额度透明化方便客户经理业务到期续做,积极建设结算渠道,为明年国际业务发展做好储备工作。

5、认真对待外部数据报送,保证数据报送质量。

综合岗位职责中负责国际业务各项报表、数据的汇总、分析和报送,国际业务统计分析是一项繁琐、细致的工作。针对不同的监管部门、考核口径,有不同的报送实现及要求。2012年在面对各监管部门的各项报表中未出过差错,保证了数据报送质量。尤其是在结售汇统计、及国际收支申报中,该工作在外汇管理局对我行外汇经营考核中最高比重。我部积极主动与国家外汇管理局相关监管部门沟通交流,营造融洽和谐的工作氛围。确保每一笔申报数据的“及时、准确、完备”。在认真完成每日的国际收支申报核查工作后,我部在2012年前三季度国际收支申报非现场核查通报中实现“零差错”的成绩,获外汇管理局高度肯定,全市仅有三家银行获此殊荣,这样成绩的取得也与每日的付出息息相关。

公司业务部

个人业务部

电子银行部

营业部

计划财务部会计结算部

信贷部

稽核部

资金营运部

风险管理部

第四篇:节能考核方案(资料)

毕节地区行政公署关于批转地区经贸局毕节地区单位GDP能耗和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

考核体系实施方案的通知

(毕署通〔2008〕46号)

各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管委会,行署有关工作部门:

毕节地区经贸局牵头制订的《毕节地区单位GDP能耗和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考核体系实施方案》已经行署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八年十月二十日

毕节地区单位GDP能耗和单位工业增加值

能耗考核体系实施方案

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结构调整,提高质量效益,确保完成“十一五”节能目标任务,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国发〔2006〕28号)、国务院批转国家发展改革委制定的《单位GDP能耗考核体系实施方案》和《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务院加强节能工作决定的意见》(黔府发〔2006〕32号),参照《贵州省单位GDP能耗和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考核体系实施方案》(黔府发〔2008〕2号),结合毕节地区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思路

按照目标明确,责任落实,措施到位,奖惩分明,一级抓一级,一级考核一级的要求,建立健全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和奖惩制度,进一步强化政府和企业节能目标责任,发挥节能政策的调控作用。

二、考核对象

(一)各县、市人民政府,百里杜鹃管委会(以下称管委会);

(二)地区重点监控耗能企业(省重点监控耗能企业,列入国家千家重点耗能企业由省政府考核)。

三、考核内容

主要包括节能目标完成情况和节能措施落实情况,相应设置节能目标完成指标和节能措施落实指标两类考核指标。

(一)对各县市人民政府(管委会)的考核,以地区行署与各县市人民政府(管委会)签定的《节能目标责任书》确定的节能指标和工作任务为考核内容。

(二)对地区各重点监控耗能企业的考核,根据地区行署与各县市人民政府(管委会)签定的《节能目标责任书》中所确定的“十一五”期间各企业总节能量目标,确定的各企业分节能量、节能降耗指标和工作任务为考核内容。

四、组织领导

(一)对各县市人民政府(管委会)的考核,由地区行署组织地区经贸局(节能办公室)、地区发改局、地区财政局、地区建设局、地区统计局、地区质监局、地区科技局等地区节能减排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组成评价考核工作组进行考核。

(二)对地区重点监控耗能企业的考核,按属地原则,由各县市人民政府(管委会)及其节能主管部门参照本实施方案进行考核。

五、考核方法

考核采用量化打分办法,满分为100分。其中节能目标完成指标为定量考核指标,满分为40分;节能措施落实指标为定性考核指标,满分为60分。

(一)各县市人民政府(管委会)节能目标完成指标,以地区行署与各县市人民政府(管委会)签定的《节能目标责任书》确定的节能目标为基准,依据地区统计局核定的各县市(管委会)能耗指标,计算目标完成率进行评分,满分为40分,超额完成指标的适当加分。节能措施落实指标,根据各县市人民政府(管委会)落实节能措施情况进行评分,满分为60分。

(二)地区各重点监控耗能企业节能目标完成指标,以地区行署与各县市人民政府(管委会)签定的《节能目标责任书》确定的各企业分节能量、节能降耗指标为基准,依据地区经贸局(节能办公室)认可的企业节能指标,计算目标完成率进行评分,满分为40分,超额完成指标的适当加分。节能措施落实指标,根据地区重点监控耗能企业落实节能措施情况进行评分,满分为60分。

六、考核等级

考核结果分为四个等级:

(一)超额完成(95分以上);

(二)完成(80-94分);

(三)基本完成(60-80分);

(四)未完成(60分以下)。

对各县市人民政府(管委会)考核的万元GDP能耗降低率指标和对地区重点监控耗能企业考核的节能量指标,以地区制定的目标为准,未完成该节能目标值的,均为未完成等级。具体考核计分方法见附件。

七、时间和程序

(一)节能目标考核

1、各县市人民政府(管委会)根据上一节能目标责任书,对照考核内容进行自查,于每年1月底前将上一本县市(管委会)节能日标完成情况和节能工作进展情况自查报告报地区行署,同时抄送地区经贸局(节能办公室)。地区经贸局(节能办公室)组织评价考核工作组,通过现场核查和重点抽查等方式,对县市(管委会)节能工作及节能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评价考核和监督核查,形成综合评价考核报告,于每年3月底前报地区行署。对各县市(管委会)节能目标责任的评价考核结果经地区行署审查同意后,向社会公告。

2、省重点监控耗能企业和国家千家重点耗能企业,按“贵州省单位GDP能耗和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考核体系实施方案”由省政府和省节能办考核。

3、地区重点监控耗能企业,根据上节能目标责任书,对照考核内容进行自查,于每年l月底前按属地原则向所在县市人民政府(管委会)节能主管部门提交上一节能目标完成情况和节能工作进展情况自查报告,同时抄报地区经贸局(节能办公室)和地区发改局,各县市人民政府(管委会)节能主管部门组织评价考核工作组,对企业节能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评估核查,于每年2月底前将综合评价报告报送本级人民政府(管委会)审定,同时报送地区经贸局(节能办公室)。经贸局(节能办公室)组织评价考核工作组对各县市(管委会)重点监控耗能企业节能情况评价考核结果进行现场抽查、审核汇总后,报地区行署审定同意后,向社会公告。

(二)节能目标上报

各重点监控耗能企业要根据企业与各级人民政府(管委会)签定的节能目标责任书中所确定的“十一五”期间各企业的总节能量,结合企业节能技改等措施落实情况,制定分节能量目标,于每年12月20日前:

--省重点监控企业和国家千家企业报省节能办,同时抄报地区经贸局(节能办公室),由省节能办审核确认后作为该企业下一年的节能指标;

--地区重点监控耗能企业报地区经贸局(节能办公室),审核确认后作为该企业下一年的节能指标。

以上对节能目标考核和节能目标上报的规定,从2008起开始实行。

八、奖惩措施

(一)对各县市人民政府(管委会)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结果经地区行署审定后,交由地委组织部依照《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试行办法》等规定,作为对各县市人民政府(管委会)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实行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

(二)对考核等级为超额完成和完成的县市人民政府(管委会),地区行署进行表彰奖励。对考核等级为基本完成的县市人民政府(管委会),予以通报表扬,给予鼓励。对考核等级为未完成的县市人民政府(管委会),予以通报批评,领导干部不得参加评奖、授予荣誉称号等,地区行署暂停对该县市(管委会)新建或以扩大规模为主的改建、扩建高耗能项目的核准、备案和审报。

(三)考核等级为未完成的县市人民政府(管委会),应在评价考核结果公告后一月内,向地区行署作出书面报告,提出限期整改工作措施,并抄送地区经贸局(节能办公室)。整改不到位的,由地区监察局依据有关规定追究该县市(管委会)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四)对考核等级为超额完成和完成的地区重点监控耗能企业,由地区行署予以通报表扬,并进行表彰奖励。对考核等级为基本完成的企业,予以通报表扬,给予鼓励。对考核等级为未完成的企业,予以通报批评,一律不得参加评奖、授予荣誉称号,不给予国家有关产业扶优政策,对其新建或以扩大规模为主的改建、扩建高耗能投资项目和新增工业用地暂停核准和审批,并列入下一重点节能监察对象。

(五)考核等级为未完成的地区重点监控耗能企业,应在评价考核结果公告后一个月内书面说明原因,提出整改措施,分别报地区经贸局(节能办公室)和所在县市人民政府(管

委会)。

(六)对在节能考核工作中瞒报、谎报情况的县市(管委会)和企业,予以通报批评;对直接责任人员依法追究责任。

(七)以上考核奖惩从2008开始,于次年5月底前完成上一考核奖惩工作。 发布部门:毕节市政府 发布日期:2008年10月20日 实施日期:2008年10月20日 (地方法规

第五篇:审核员考核资料

第三章

质量管理基本要求

3.1一般要求

3.1.1施工企业应结合自身特点和质量管理需要,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并形成文件; 3.1.2施工企业应对质量管理体系中的各项活动进行策划;

3.1.3施工企业应检查、分析、改进质量管理活动的过程和结果。 3.2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3.2.1施工企业应制定质量方针。质量方针应与施工企业的经营管理方针相适应,体现施工企业的质量管理宗旨和方向,包括:(1)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满足合同约定的质量要求;(2)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及交工后,认真服务于发包方和社会,增强其满足程度,树立施工企业在市场中的良好形象;(3)追求质量管理改进,提高质量管理水平。

3.2.2施工企业的最高层管理者应对质量方针进行定期评审并作必要的修订。 3.2.3施工企业应根据质量方针制定质量目标,明确质量管理和工程质量应达到的水平;

3.2.4施工企业应建立并实施质量目标管理制度。 3.3质量管理体系的策划和建立

3.3.1最高管理者应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策划。策划的内容应包括:(1)质量管理活动、相互关系及活动顺序;(2)质量管理组织机构;(3)质量管理制度;(4)质量管理所需的资源。

3.3.2施工企业应根据质量管理体系的范围确定质量管理内容。施工企业质量管理内容一般包括:(1)质量方针和目标管;(2)组织机构和职责;(3)人力资源管理;(4)施工机具管理;(5)投标及合同管理;(6)建筑材料、构配件和设备管理;(7)分包管理;(8)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管理;(9)施工质量检查与验收;(10)工程项目竣工交付使用后的服务。(11)质量管理自查与评价;(12)质量信息管理和质量管理改进。

3.3.3施工企业应建立文件化的质量管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应包括: (1)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2)质量管理体系的说明;(3)质量管理制度; (4)质量管理制度的支持性文件;(5)质量管理的各项记录。 3.4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和改进

3.4.1施工企业应确定并配备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所需的人员、技术、资金、设备等资源;

3.4.2施工企业应建立内部质量管理监督检查和考核机制,确保质量管理制度有效执行。

3.4.3施工企业应评审和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和有效性。 3.5文件管理

3.5.1施工企业应建立并实施文件管理制度,明确文件管理的范围、职责、流程和方法。

3.5.2施工企业的文件管理应符合下列规定:(1)文件在发布之前经过批准;(2)根据管理的需要对文件的适用性进行评审,必要时进行修改并重新批准发布;(3)明确并及时获得质量管理活动所需的法律、法规、标准和规范;(4)及时获取所需文件的适用版本;(5)文件的内容应清晰明确;(6)确保各岗位员工明确其活

1 动所依据的文件;(7)及时将作废文件撤出使用场所或加以标识。 3.5.3施工企业应建立并实施记录管理制度,明确记录的管理职责,规定记录填写、标识、收集、保管、检索、保存期限和处置等要求。对存档记录的管理应符合档案管理的有关规定。

第四章

组织机构和职责

4.1一般规定

4.1.1施工企业应明确质量管理体系的组织机构,配备相应质量管理人员,规定相应的职责和权限并形成文件。 4.2组织机构

4.2.1施工企业应根据质量管理的需要,明确管理层次,设置相应的部门和岗位; 4.2.2施工企业应在各管理层次中明确质量管理的组织协调部门或岗位,并规定其职责和权限。 4.3职责和权限

4.3.1施工企业最高管理者在质量管理方面的职责和权限应包括: (1)组织制定质量方针和目标;(2)建立质量管理的组织机构;(3)培养和提高员工的质量意识;(4)建立施工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并确保其有效实施;(5)确定和配备质量管理所需的资源;(6)评价并改进质量管理体系;

4.3.2施工企业应规定各级专职质量部门和岗位的职责和权限,形成文件传递到各管理层次。

4.3.3施工企业应规定其他相关职能部门和岗位的质量管理职责和权限,形成文件并传递到各管理层次;

4.3.4施工企业应以文件的形式公布组织机构的变化和职责的调整,并对相关的文件进行改进。

第五章

人力资源管理

5.1一般规定

5.1.1施工企业应建立并实施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施工企业的人力管理应满足质量管理需要。

5.1.2施工企业应根据质量管理长远目标制定人力资源发展规划。 5.2人力资源配置

5.2.1施工企业应以文件的形式确定与质量管理岗位相适应的任职条件,包括: (1)专业技能(2)所接受的培训及所取得的岗位资格(3)能力(4)工作经历 5.2.2施工企业一个按照岗位任职条件配置相应人员。项目经理、施工质量检查人员、特种作业人员等应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持证上岗。

5.2.3是施工企业应建立员工绩效考核制度,规定考核的内容、标准、方式、频度并将考核结果作为人力资源管理评价和改进的依据。 5.3培训

5.3.1施工企业应识别培训需求,根据需要制定员工培训计划,对培训对象、内容、方式及时间作出安排。

5.3.2施工企业对员工的培训应包括:(1)质量管理方针、目标、质量意识

(2)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3)施工企业质量管理制度(4)专业技能和继续教育。

2 5.3.3施工企业应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价,并保存相应记录。评价结果应用于提高培训的有效性。

第六章施工机具管理

6.1一般规定

6.1.1施工企业应建立施工机具管理制度,对施工机具的配备、验收、安装调试、使用维护等做出规定,明确各管理层次及有关岗位在施工机具管理中的职责。 6.2是施工国家局配置

6.2.1施工企业应根据施工需要配备施工机具,配备计划应按规定经审批后实施。 6.2.2施工企业应明确施工机具供应方的评价方法,在采购或租赁前对其进行评价,并收集相应证明资料和保存评价记录。评价内容包括:(1)经营资格和信誉

(2)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3)供货能力(4)风险因素

6.2.3施工企业应依法与施工机具供应方订立合同,明确对施工机具质量和服务的要求。

6.2.4施工企业应对施工机具进行验收,并保存验收记录。根据规定施工机具需确定安装或拆卸方案时,该方案应经批准后实施,安装后的施工机具验收合格后方可使用。

6.3施工机具使用

6.3.1施工企业对施工机具的使用、技术和安全管理、午休保养等应符合相应规定的要求。

第七章投标及合同管理

7.1一般规定

7.1.1施工企业应建立并实施工程项目投标及工程承包合同管理制度。 7.1.2施工企业应依法进行工程项目投标及签约活动,并对合同履行情况进行监控。 7.2投标及签约

7.2.1施工企业应在投标及签约前,明确工程项目的要求。包括: (1)发包方明示的要求;(2发包方未明示、但应满足要求;(3)与工程施工、验收和保养等有关的法律、法规、标准和规范要求;(4)其他要求

7.2.2施工企业应通过评审在确认具备满足工程项目要求的能力后,依法进行投标及签约,并保存评审、投标和签约的相关记录。 7.3.合同管理

7.3.1施工企业应使用相关部门级人员掌握合同的要求,并保存相关记录。

7.3.2施工企业对施工过程中发生的变更,应以书面形式签认,并作为合同的组成部分。施工企业对合同变更信息的接收、确认和处理的职责、流程、方法应符合相关规定,与合同变更有关的文件应及时进行调整并实施。

7.3.3施工企业应及时对合同履约情况进行分析和记录,并用于质量改进。 7.3.4在合同履行的各阶段,应与发包方或其代表进行有效沟通。

第八章建筑材料、构配件和设备管理

8.1一般规定

8.1.1施工企业应根据施工需要建立并实施建筑材料、构配件和设备管理制度。 8.2建筑材料、构配件和设备的采购

3 8.2.1施工企业应根据施工需要确定和配备项目所需的建筑材料、构配件和设备,并应按照管理制度的规定审批各类采购计划。计划未经批准不得用于采购。采购应明确所采购产品的种类、规格、型号、数量、交付期、质量要求以及采购验证的具体安排。

8.2.2施工企业应对供应方进行评价,合理选择建筑材料、构配件和设备的供应方,对供应方的评价内容应包括:(1)经营资格和信誉;(2)建筑材料、构配件和设备的质量;(3)供货能力;(4)建筑材料。构配件和设备的价格;(4)售后服务; 8.2.3施工企业应在必要时对供应方进行再评价

8.2.4对供应方的评价、选择和再评价的标准、方法和职责应符合管理制度的规定并保存相应的记录。

8.2.5施工企业应根据采购计划订立采购合同。 8.3建筑材料、构配件和设备的验收

8.3.1施工企业应对建筑材料、构配件和设备进行验收。必要时,应到供应方的现场进行验证。验收的过程、记录和标识应符合有关规定。未经验收的建筑材料、构配件和设备不得用于工程施工。

8.3.2施工企业应按照规定的职责、权限和方式对验收不合格的建筑材料、构配件和设备进行处理,并记录处理结果。

8.3.3施工企业应确保所采购的建筑材料、构配件和设备符合有关职业健康、安全与环保的要求。

8.4建筑材料、构配件和设备的现场管理

8.4.1施工企业应在管理制度中明确建筑材料、构配件和工程设备的现场管理要求。8.4.2施工企业应对建筑材料、构配件和工程设备进行贮存、保管和标识并按照规定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8.4.3施工企业应明确对建筑材料、构配件和工程设备的搬运及防护要求。

8.4.4施工企业应明确建筑材料、构配件和工程设备的发放要求,建立发放记录并具有可追溯性。

8.5发包方提供的建筑材料、构配件和设备

8.5.1施工企业应按照有关规定和标准对发包方提供的建筑材料、构配件和设备进行验收。

8.5.2施工企业对发包方提供的建筑材料、构配件和设备在验收、施工安装、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应做好记录并及时向发包方报告,按照规定处理。

第九章分包管理

9.1一般规定

9.1.1施工企业应建立并实施分包管理制度,明确各管理层次和部门在分包管理中的职责和权限,对发包方实施管理;

9.1.2施工企业应对分包方工程承担相关责任。 9.2分包方 的选择和分包合同

9.2.1施工企业应按照管理制度中规定的标准和评价方法,根据所需分包内容的要求,经评价依法选择合适的分包方,并保存评价和选择分包方的记录。对分包方的评价内容应包括:(1)与经营许可和资质证明;(2)专业能力(3)人员结构和素质;(4)机具装备;(5)技术、质量、安全、施工管理的保证能力;(6)工程业绩

4 和信誉;

9.2.2施工企业应按照总包合同的约定,依法订立分包合同。 9.3分包项目实施过程的控制

9.3.1施工企业应在分包项目实施前对从事分包的有关人员进行分包工程施工或服务要求的交底,审核批准分包方编制的施工或服务方案,并据此对分包方的施工或服务条件进行确认和验证,包括:(1)确认分包方从业人员的资格与能力; (2)验证分包方的主要材料、设备和设施;

9.3.2施工企业对项目分包管理活动的监督和指导应符合分包管理制度的规定和分包合同的规定。施工企业应对分包方的施工和服务过程进行控制,包括:

(1)对分包方的施工和服务活动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整改要求并跟踪复查;(2)依据规定的步骤和标准对分包项目进行验收。

9.3.3施工企业应对分包方的履约情况进行评价并保存记录,作为重新评价和选择分包方和改进分包管理工作的依据。

第十章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管理

10.1一般规定

10.1.1施工企业应建立并实施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管理制度,对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管理策划、施工设计、施工准备、施工质量和服务予以控制。

10.1.2施工企业应对项目部的施工质量管理进行监督、指导、检查和考核。 10.2策划

10.2.1施工企业项目部应负责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管理。项目部的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满足质量管理的需求。

10.2.2项目部应按规定接收设计文件,参加图纸会审和设计交底并对结果进行确认。

10.2.3施工企业应按照规定的职责实施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策划,包括: (1)质量目标和要求;(2)质量管理组织和职责;(3)施工管理依据的文件 (4)人员、技术、施工机具等资源的需求和配置;(5)场地、道路、水电、消防、临时设施规划;(6)影响施工质量的因素分析及其控制措施;(7)进度控制措施; (8)施工质量检查、验收及其控制措施;(9)突发事件的应急措施;(10)对违规事件的报告和处理;(11)应收集的信息机其传递要求;(12)与工程建设有关方的沟通方式;(13)施工质量应形成的记录;(14)质量管理和技术措施;(15)施工企业质量管理的其他要求。

10.2.4施工企业应将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策划的结果形成文件并在实施前批准。策划的结果应按规定得到发包方或监理方的认可;

10.2.5施工企业应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策划的结果实施动态管理,及时调整相关文件并监督实施。 10.3施工设计

10.3.1施工企业进行施工设计时,应明确职责,策划并实施施工设计的管理。施工企业应对委托的施工设计活动进行控制。

10.3.2施工企业应确定施工设计所需的评审、验证和确认活动,明确其程序和要求。施工企业应明确施工设计的依据,并对其内容进行评审。设计结果应形成必要的文件,经审批后方可使用。

5 10.3.3施工企业应明确设计变更及其批准方式和要求,规定变更所需的评审、验证和确认程序;对变更可能造成的施工质量影响进行评审,并保存相关记录。 10.4施工准备

10.4.1施工企业应依据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策划的结果实施施工准备。、

10.4.2施工企业应按规定定向监理方或发包方进行报审、报验。施工企业应确认项目施工已具备开工条件,按规定提出开工申请,经批准后方可开工。

10.4.3施工企业应按规定将质量管理策划的结果向项目经理部进行交底,并保存记录。施工企业应根据项目管理需要确定交底的层次和阶段以及相应的职责、内容、方式。

10.5施工工程质量控制

10.5.1项目经理部应对施工过程质量进行控制。包括: (1)正确使用施工图纸、设计文件,验收标准适用的施工工艺标准、作业指导书。适用时,对施工过程实施样板引路;(2)调配符合规定的操作人员;(3)按规定配备、使用建筑材料、构配件和设备、施工工具、检测设备;(4)按规定施工并及时检查、检测;(5)根据现场管理有关规定对施工作业环境进行控制;(6)根据有关要求采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并进行相应的策划和控制; (7)合理安排施工进度;(8)采取半成品、成品保护措施并监督实施;(9)对不稳定和能力不足的施工过程、突发事件实施监控;(10)对分包方的施工过程实施监控;

10.5.2施工企业应根据需要,事先对施工过程进行确认,包括:(1)对工艺标准和技术文件进行评审,并对操作人员上岗资格进行鉴定;(2)对施工机具进行认可;(3)定期或在人员、材料、工艺参数、设备发生变化时,重新进行确认。 10.5.3施工企业应对施工过程及进度进行标识,施工过程应具有可追溯性。

10.5.4施工企业应保持与工程建设有关方的沟通,按规定是职责、方式对相关信息进行管理。

10.5.5施工企业应建立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记录。施工记录应符合相关规定的要求。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记录应包括:(1)施工日记和专项施工记录;(2)交底记录;(3)上岗培训和岗位资格证明;(4)施工机具和检验、测量及试验设备的管理记录;(5)图纸的接收和发放、设计变更的有关记录;(6)监督检查和整改、复查记录;(7)质量管理相关文件;(8)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策划结果中规定的其他记录; 10.6服务

10.6.1施工企业应按规定进行工程移交和移交期间的防护。

10.6.2施工企业按规定的职责对工程项目的服务进行策划,并组织实施。服务应包括:(1)保修;(2)非保修范围内的维修;(3)合同约定的其他服务;

10.6.3施工企业应在规定的期限内对服务的需求信息作出响应,对服务质量应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控制、检查和验收。

10.6.4施工企业应及时收集服务的有关信息,用于质量分析和改进。

6

第十一章 施工质量检查与验收

11.1一般规定

11.1.1施工企业应建立并实施施工质量检查制度。施工企业应规定各管理层次对施工质量检查与验收活动进行监督管理的职责和权限。检查和验收活动应由具备相应资格的人员实施。施工企业应按规定做好对分包工程的质量检查和验收工作。 11.1.2施工企业应配备和管理施工质量检查所需的各类检测设备。 11.2施工质量检查

11.2.1施工企业应对施工质量进行策划,包括质量检查的依据、内容、人员、时机、方法和记录。策划结果应按规定经批准后实施。

11.2.2施工企业质量检查记录的管理应符合相关制度的规定。

11.2.3项目经理部应根据策划的安排和施工质量验收标准实施检查。 11.2.4施工企业应对项目经理部的质量检查活动进行监控。 11.3施工质量验收

11.3.1施工企业应按规定策划并实施施工质量验收。施工企业应建立试验、检测管理制度。

11.3.2施工企业应在竣工验收前,进行内部验收,并按规定参加工程竣工验收。 11.3.3施工企业应对工程资料的管理进行策划,并按规定加以实施。工程资料的形成应与工程进度同步。施工企业就好按规定及时向有关方移交相应资料。归档的工程资料应符合档案管理的规定。 11.4施工质量问题处理

11.4.1施工企业应建立并实施质量问题处理制度,规定对发现问题进行有效控制的职责、权限和活动流程。

11.4.2施工企业应对质量问题的分析,分级报告流程作出规定,按照要求分别报告工程建设有关方。

11.4.3施工企业应对各类质量问题的处理制定相应措施,经批准后实施,并应对质量问题的处理结果进行检查验收。

11.4.4施工企业应保存质量问题的处理和验收记录,建立质量事故责任追究制度。 11.5检测设备管理

11.5.1施工企业应按照要求配备检测设备,检测设备管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1)根据需要采购或租赁检测设备,并对检测设备供应方进行评价;(2)使用前对检测设备进行验收;(3)按照规定的周期校准检测设备,标识其校准状态并保持清晰,确保其在有效检定周期内方可用于施工质量检测,校准记录应予保存; (4)对国家或地方没有校准的检测设备制定相应的校准标准;(5)对设备进行必要的维护和保养,保持其完好状态,设备的使用、管理人员经过培训;(6)在发现检测设备失准时评价已测结果的有效性,并采取相应的措施;(7)对检测设备所使用的软件在使用前的确认和再确定予以规定。

第十二章

质量管理自查与评价

12.1一般规定

12.1.1施工企业应建立质量管理自查与评价制度,对质量管理活动进行监督检查;施工企业应对监督检查的职责、权限、频度和方法作出明确规定; 12.2质量管理活动的监督检查与评价

7 12.2.1施工企业应对各管理层次的质量管理活动实施监督检查,明确监督检查的职责、频度和方法。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应及时提出书面整改要求,监督实施并验证整改效果。监督检查的内容包括:(1)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执行;(2)质量管理制度及其支持性文件的实施;(3)岗位职责的落实和目标的实现;(4)对整改要求的落实。

12.2.2施工企业应对项目经理部的质量管理活动进行监督检查,内容包括: (1)项目质量管理策划结果的实施;(2)对本企业、发包方或监理方提出的意见和整改要求的落实;(3)合同的履行情况;(4)质量目标的实现。

12.2.3施工企业应对质量管理体系实施年度审核和评价。施工企业应对审核中发现的问题及其原因提出书面整改要求;并跟踪其整改结果。质量管理审核人员的资格应符合相应的要求。

12.2.4施工企业应策划质量管理活动监督检查和审核的实施。策划的依据包括: (1)各部门和岗位的职责;(2)质量管理中薄弱环节; (3)有关意见和建议;(4)以往检查的结果;

12.2.5施工企业应建立和保存监督检查和审核的记录,并将所发现的问题及整改的结果作为质量管理改进的重要信息。

12.2.6施工企业应收集工程建设有关方的满意情况的信息,并明确这些信息收集的职责、渠道、方式及利用这些信息的方法。

第十三章 质量信息和质量管理改进

13.1一般规定

13.1.1施工企业应采取信息管理技术,通过质量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高质量管理水平。

13.1.2施工企业应建立并实施质量信息管理和质量管理改进制度,通过对质量信息的收集和分析,确定改进的目标,制定并实施质量改进措施。

13.1.3施工企业应明确各层次、各岗位的质量信息管理和质量管理改进职责。 13.1.4施工企业的质量管理改进活动应包括:质量方针和目标的管理、信息分析、监督检查、质量管理体系评价、纠正与预防措施等。 13.2质量信息的收集、传递、分析与利用

13.2.1施工企业应明确为正确评价质量管理水平所需收集的信息机其来源、渠道、方法和职责。收集的信息应包括:(1)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和规章制度等;(2)工程建设有关方的施工企业的工程质量和质量管理水平的评价;(3)各管理层次工程质量管理情况及工程质量的检查结果;(4)施工企业质量管理监督检查结果;(5)同行业其他施工企业的经验教训;(6)市场需求(7)质量回访和服务信息。 13.2.2施工企业应总结项目质量管理策划结果的情况,并将其作为质量分析和改进的信息予以保存和利用。

13.2.3施工企业管理层次应按规定对质量信息进行分析,判断质量管理状况和质量目标实现的程度,识别需要改进的领域和机会,并采取改进措施。施工企业在分析过程中,应使用有效的分析方法。分析结果应包括:(1)工程建设有关方对施工企业的工程质量、质量管理水平的满意程度;(2)施工和服务质量达到要求的程度;(3)工程质量水平、质量管理水平、发展趋势以及改进的机会;(4)与供应方、分包方合作的评价;

8 13.2.4施工企业最高管理者应按照规定的周期,分析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状况,提出改进目标和要求。质量管理体系的评价包括:(1)质量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有效性;(2)施工和服务质量满足要求的程度;(3)工程质量、质量管理活动状况及发展趋势;(4)潜在问题的预测;(5)工程质量、质量管理水平改进和提高的机会;(6)资源需求及要求的程度。 13.3质量管理改进与创新

13.3.1施工企业应根据对质量管理体系的分析和评价,提出改进目标,制定和实施改进措施,跟踪改进的效果;分析工程质量管理活动中存在或潜在问题的原因,采取适当的措施,并验证措施的有效性。

13.3.2施工企业可根据质量管理分析、评价的结果,确定质量管理创新的目标及措施,并跟踪、反馈实施结果;

13.3.3施工企业应按规定保存质量改进与创新记录。

9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考核资料代范文】相关文章:

项目代建资料04-16

船代业务学习资料04-21

考核资料来源范文05-29

组织考核资料范文06-05

考核资料汇编范文05-29

代物流学范文05-16

工代制度范文05-16

代打卡处罚范文05-19

会计代账范文05-16

行业标准代范文05-22

上一篇:恋爱时男人范文下一篇:孔乙己解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