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家长沟通的重要性

2022-09-04

第一篇:与家长沟通的重要性

家长与孩子沟通的重要性

了解一个人最有效快捷的方法就是沟通,如果一个人的沟通能力有所障碍的话,这在生活和工作中都有很大的影响,所有培养孩子的沟通能力是家长刻不容缓的,很多家长反映孩子与自己沟通少之又少,这对家长来说是非常大的遗憾,无法与孩子一同体验他成长的每一天,所以培养孩子的沟通能力是家长不可忽视的。

缺少沟通,在家庭中是最危险的现象,走不进孩子的心扉,探索不到孩子内心最真诚的的宝藏,对父母来说是非常遗憾的,卓卷美式超营依据广大父母的需求,推出了“父母课堂”,主要针对家长与孩子的沟通所设立的课堂,如何能与自己的孩子畅通无阻的沟通,是每个家庭、每位家长所热心关注的问题。赏识教育专家教您掌握交流的方法,获得孩子对您的信任,成为孩子的挚友,增强与孩子之间的感情。如果父母想真正地理解孩子,就必须真正走进孩子内心世界。把握孩子的内心,才能有的放矢地引导孩子。

所谓沟通就是对准频率,频率不对,就会听而不闻、视而不见、沟而不通。我们要调整自己的频率,而不是叫别人调整频率。要先观察对方的频率,把自己的调得跟他一样,他就很容易跟你沟通。

由于中国人的人际关系实际上是人伦关系,所以在沟通的时候,需要融合伦理的观念,忌讳没大没小,否则就会破坏人际关系。比如,打招呼这件简单的事情,你若是遇到熟悉的同事、同学,大可拍拍他的肩膀:“老张,你好啊!”若是遇到领导或长辈,还以此种方式打招呼,对方心里就不高兴。若是遇到你的下级或晚辈,你只需等着对方和你打招呼就行了。 中国社会特别重视关系,彼此的关系良好,就算偶尔说错话,也没有什么关系。若是关系不够,或者关系不好,那就会鸡蛋里挑骨头。不过,也有本来关系很好,一句话伤了和气,便老死不相往来的可能。这就更加促使我们重视沟通的重要性。

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人际的沟通时不可缺少的,所以家长一定要从小磨练孩子的沟通能力,养成小心应对、用心体会,虚心检讨的良好习惯,这样孩子在步入社会时才能进一步的推销自我,从而达到目的。

第二篇:幼儿园老师与家长沟通的重要性和技巧

作者:王玲

时间:2013-02-01 10:59:35

幼儿园老师与家长沟通的重要性和技巧

新时期家园共育工作是非常的重要。要提供幼儿的素质,单靠幼儿园或是家庭任何一方都是难以实现的。唯有重视老师与家长的沟通工作,让家长主动参与到幼儿的教育中来,使家长和幼儿老师成为共同育儿的合作伙伴,才能有效地提高幼儿园保教工作的质量,促进幼儿全面健康的发展。

一、与家长进行沟通的重要性

1.有利于家园之间相互配合,共同促进幼儿更好的成长

“家园共育”的本质就是家庭和幼儿园共同教育幼儿。只有老师和家长之间相互配合,才能共同促进幼儿更好的成长。幼儿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老师对幼儿实施教育需要家长的支持,同样家长也需要老师的理解和帮助。

由于各方面不同的因素导致家长在对待幼儿的教育问题上所持的态度、观念各不相同,从而其处理问题的行为、方式方法也就自然不同,甚至有些极端。有些家长主张采取粗暴的打骂,有些家长则主张哄骗。此时,幼儿老师有责任通过不懈的沟通工作转变家长的这些不正确的观念和行为。家长观念转变了,那么家长的家教水平也提高了,自然而然地也会自觉配合幼儿老师的工作。

2.有利于老师与家长之间相互学习,资源共享,共同提高。

老师在与家长的沟通中,绝不能以为仅仅是幼儿园单方面在帮助家长提高科学育儿水平,还应认识到老师在与家长进行沟通的同时,也是向家长学习的好机会。这样不但帮助老师拓宽思路,而且也调动了家长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家长拥有参与幼儿教育的兴趣,有利于促进家长与老师之间的合作,密切家园关系。

二、与家长沟通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形式

1.利用家长送孩子的时机,在走廊或活动室沟通。这类沟通三言两语就能解决,且不需要回避他人。如,告诉家长孩子在某类活动中表现突出,孩子的头发和指甲该剪了,了解一下孩子为什么不爱喝白开水等等。这类沟通能有效拉近与家长的距离,为进一步沟通打下良好基础。

2.利用家长接孩子的时机,在幼儿园走廊一角或某个地方沟通。这类沟通一般需要回避他人,家长一般不大愿意让别人知道,幼儿也不愿意老师向家长“告状”,所以老师应单独与家长沟通,共同商量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告诉家长孩子拿了别人的东西,损坏了教玩具,午睡时经常尿床等等。

3.利用多种形式来与家长沟通 ,如:上门家访、家园联系手册、电话、班级主页、QQ等等形式。

三、针对不同的家长采取不同沟通方法

在实际工作中,我把家长分成几类,对不同的类型的家长采取了不同的沟通方式。

1、故意刁难型

这类家长大多经济条件比较好,有知识,有个性,对待这样的家长要热情、真诚、主动,你越不理我,我越要接近你,我班阿正小朋友的妈妈每次接孩子时很少进班,每次都在门口招呼一声就走,如果进来了,肯定是有问题,有一次送孩子时阿正的妈妈说:“老师,你们是不是用凉水给孩子吃药,阿正回到家说老师用凉水给我们吃药,药到水里化不开。我请她同我一起来到饮水间让她看看保温桶的水,我对她说:“我们每天都打新的开水。”他妈妈有点不好意思地说:“噢,那他可能有点不爱吃这药吧,又在说谎骗人了!”自此家长渐渐地和老师的话多了,不再给老师挑毛病了,多了一些肯定和配合。

2、过分呵护型

东东的妈妈生怕孩子在幼儿园里饿着、渴着,所以每天接孩子时总带着吃的和饮料,导致孩子不好好吃饭了。针对这种情况我及时与她妈妈交流,同时把幼儿园每天的食谱指给她看,再找杂志和有关资料,让她明白营养过剩和不良饮食习惯的害处,渐渐地家长们明白了科学膳食的道理。同时通过我们的沟通,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学习教育上,幼儿园和家庭达到了与家长沟通的目的,但最重要的是用老师的真心、幼教经验、科学育儿的知识去换取家长的信任,这样家长工作中的难题就迎刃而解,家长工作就不难做了。 3.对孩子要求过高,急于求成的家长. 与这类家长沟通时,老师应多向他们解释孩子的年龄特点,让其明白过高过急地要求孩子只会适得其反,使幼儿丧失信心.如,不少家长问"孩子念儿歌时总是手舞足蹈怎么办."我们便对他们说:"孩子的思维是具体形象的,他们需要用动作来帮助自己理解儿歌的内容."同时告诉家长,这还是一种很好的激发孩子学习兴趣的方式,平时给孩子讲故事也可采用这个方法来帮助孩子记忆。 4.对孩子期望较低,任其发展的家长。

与这类家长沟通时,老师应客观的评价孩子,既有横向比较,又有纵向比较,使家长全面的了解自己孩子的发展水平,从而对孩子提出合适的要求。除常规沟通外,老师还可邀请家长参与开放日活动,让家长直观的了解孩子的在园情况,促使他们反思自己的教育态度,改变原有教育观念。 5.对孩子莫不关心,寄希望于老师的家长。

与这类家长沟通时,应向他们宣传家园合作的重要性,使家长明白言传身教对孩子具有重要影响,从而主动承担教育责任。一方面给他们提建议,告诉他们除了满足他们的物质要求外,不能忽视孩子的精神营养。另一方面,争取与家长建立友谊,真诚的请他们支持幼儿园教育,共同为孩子的健康发展而努力。

四、因事而异的沟通策略

1.以交流孩子情况为主的沟通策略。

在这种情况下沟通,老师最好用具体的语言进行表达,其次,要借助具体事件反映孩子的表现。这样会让家长更容易理解孩子的状况,感受到老师对孩子的关注。笼统地“很好,很聪明”,会让家长感觉到老师在应付自己,认为孩子是被忽视的。在反映孩子在园的一些缺点时,老师更要注意措辞,避免用一些过激的词语伤害到家长的自尊,所以,老师要多使用就事论事的评价方式以及发展性的评价。 2.以反映孩子问题为主的沟通策略。

老师切忌用“告状”口吻,要注意维护家长的自尊,不当着其他家长和孩子的面反映孩子缺点,同时遵循“一表扬二建议三希望”的原则。比如“这个孩子在幼儿园里很喜欢参与各种活动,这是值得表扬的,如果多学习一些与人合作的方法,就更好了。相信我们好好帮助他,他会变得合作能力更强,更加优秀”。 例如我班有一位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很差,平时家长什么事都喜欢包办代替,一天家长来接孩子,我对他说:“你的孩子受宠爱太多,生活处理能力稍差一点,但人很聪明,我们试着让他学穿衣,还蛮像样的,你们回去,也让他多练习„„。”家长听了很高兴地接受了,回到家按照我的要求,试着让孩子自己动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可见,有时讲话注意一些艺术,既有利于给家长创造一个和谐轻松的环境,也有利于培养孩子乐观的性格。 3.以布置配合工作为主的沟通策略。

老师要明确交待任务,语言要言简意赅,任务要具体,因为:第一,家长对于幼儿园的工作不十分了解,第二,每次老师与家长见面的时间有限。同时,要尽量让家长理解工作的目的,使家长心里清楚,以便更好地做好配合工作。

4.孩子在幼儿园出现事故时的沟通策略。

幼儿在幼儿园可能会出现各种状况,最严重的就是事故。这种情况下,老师除了判断准确、送医及时、处理规范外,还要安抚好家长。首先,老师要勇于承认工作中的过失或者诚心向家长表示歉意,赢得家长的理解。其次,老师要详细向家长反映事故情况,让家长清晰事实真相,可以降低家长因迷惑而带来的焦虑、担忧和不安全感。最后,和家长一起协商做好孩子恢复工作,包括以后对孩子伤口的观察、孩子活动时的特殊照顾等等,以此获得家长的谅解。 5.家长因误解情绪过激时的沟通策略。

在幼儿园由于种种原因可能会让家长产生误解,使得家长情绪过激。在这种情况下,老师一定要理智,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要急于辩解,耐心等家长说完,然后再一一向家长解释,尽量避免与家长抬杠。老师不分场合与家长争执,只会让家长认为老师对自己的孩子或者对自己有偏见,或者认为老师是不负责任的,这样更不易于沟通。老师要从家长疼爱孩子的角度理解家长的心理,并从关爱孩子的角度谈论问题,更易于家长接受。老师可以通过说“你说得很有道理。不过„„”“你的心情我能理解,你看这样如何”等这样先认可再建议的方法提出自己的观点。对于蛮横不讲理的家长,老师要不卑不亢,理性地将事情解释清楚。

五、与家长沟通中的语言艺术 1.面向全体家长推荐用语

(1)您的孩子最近表现很好,如果在以下几个方面改进一下,孩子的进步会更大。 (2)您有什么事情需要老师做吗? (3)您有特别需要我们帮助的事情吗?

(4)这孩子太可爱了,老师和小朋友都很喜欢他,继续加油。 (5)谢谢您的理解,这是我们应该做的。

(6)您的孩子最近经常迟到,我担心他会错过许多好的活动,我们一起来帮他好吗? (7)您的孩子最近没有来园,老师和小朋友都很想他,真希望早点见到他。 (8)请相信孩子的能力,他会做好的。

(9)幼儿园的食谱是营养配餐,为了他的身体健康,我们一起来帮他改掉挑食的习惯,让他吃饱吃好。 (10)近期我们要举行XX活动,相信有您的参与支持,会使活动更精彩。 (11)幼儿园网站内容丰富多彩,欢迎您经常浏览,及时沟通。

(12)我们向您推荐好的育儿知识读物,您一定有收获的,孩子也会受益。 2.面向个体家长推荐用语

(1)请家长不要着急,孩子偶尔犯错是难免的,我们一起来慢慢引导他。 (2)谢谢您的提醒!我查查看,了解清楚了再给您答复好吧。 (3)您有什么想法,我们可以坐下来谈谈,都是为了孩子好。

(4)孩子之间的问题可以让他们自己来解决,放心吧,他们会成为好朋友的。(5)很抱歉,孩子受伤了,老师也很心疼,以后我会更关注他。

(6)这件事是XX负责,我可以帮您联系一下。

(7)我们非常欣赏您这样直言不讳的家长,您的建议我们会考虑的。 (8)您有这样的心情我很理解,等我们冷静下来再谈好吗?

六、特殊情况的处理方法

例:当家长不满时

当家长发现孩子被同伴打出鼻血后十分气愤,要求老师给一个说法。这位老师首先承认自己工作失误并表示深深的歉意,接着全面介绍孩子的情况,使家长感到他的孩子是受老师和小朋友关爱的,发生这次事件纯属偶然。然后,这位老师保证今后将尽力避免发生类似事情,还表示接受建议,希望家长今后对自己的工作多提意见。这位父亲面对态度诚恳的老师,很快化解了心中的怨气,谅解了老师。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如果老师能认真分析家长的意见,理解家长的正当发泄,接纳家长的合理化建议,就会转变家长的态度,得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

对待家长的不满、抱怨甚至愤怒,应真诚地与家长沟通,以得到家长的信任和理解。

想一想自己是否真的错了,如果确实是自己不对,要诚恳地向家长道歉。

要始终尊重家长。如果家长的嗓门越大,自己讲话的声调就要越轻,速度要越慢。

向家长询问一些可以自由回答的问题,如:“这是如何发生的?”“如果您是我,应该怎样做才好呢?”尽量不要反问,否则会让家长反感。如:“为什么别的家长没意见?”“为什么你要我这样做?”

让家长将不满、抱怨甚至愤怒发泄出来,如果家长的言辞带有侮辱性,则暂时找个借口回避,以后再谈。

一些老师听到家长的指责和抱怨,往往会本能地为自己辩护,这样只会激化矛盾。所以,老师应把“不可能”“我绝对没有说过那种话”等辩解词换成“别着急,我查查看”“让我们看看这件事该怎么解决”“您放心,我一定给您满意的答复”,等等。

不能因为家长的过激情绪而影响对他孩子的看法,应更加关爱他的孩子,这样做的效果远远胜于表白。

例:当沟通无效时

遇到这种情况,老师首先要冷静分析沟通失败的原因,然后尝试采用迂回的沟通策略。一位老师经过长期观察,发现班里一位孩子可能患有感觉统合失调症。在和家长沟通希望其引起注意的过程中,家长却认为孩子没有问题也不可能有问题,甚至认为老师对孩子有偏见。对此,这位老师既没有生硬地和家长继续交谈,也没有因为家长的不理解而放弃教育责任,而是改变了沟通策略。老师首先把有关幼儿感觉统合失调的文章送给家长阅读,然后主动安排家长参加开放日活动。经过多次观察,家长渐渐发现自己的孩子和同龄幼儿相比,确实存在差异,便主动找老师沟通。在老师的建议下,家长带孩子到医院检查,使孩子得到了及时矫治。这个例子告诉我们,不论多难沟通的家长,只要辅以灵活巧妙的方式,让他们感觉到老师确实是为孩子着想的,就能使沟通获得成功。

绕开态度强硬、性格固执的家长,主动和孩子家庭中较开明的家长进行沟通。

在各种建议都无效时,可以说“您想怎么办”或“您有什么要求”等,让家长直接面对问题。 总之,跟家长交流是一门艺术,它需要我们老师从家长的角色出发,把握好家长的心理,对症下药,因人而异,那么磨擦就会少一点儿,关系就会比较融洽些,家长工作会更有成效一些。

案例:与家长沟通的案例

来源:网络资源 2009-11-04 20:52:27 [标签:家长][北京]幼教益智课程2015寒/春班免费试听

这样来来回回折腾,会让孩子以为只要一哭闹,大人就会满足要求,这样也会延长孩子适应幼儿园的过程。

一、案例陈述:

开学初,孩子们来到幼儿园,他们到了一个新的环境,有的幼儿能高高兴兴地和小朋友一起玩,不哭也不闹,可有的幼儿一看到妈妈走了,急着哭了起来,有的孩子被老师抱着哄着也就不哭了,他们能安静下来了,会听着老师讲话了,会和老师一起做游戏了。有的幼儿却哭个不停,喊着要爸爸妈妈,不让爸爸妈妈走。李诗雨就是这么一个小朋友。她一进幼儿园就哭闹个不停,拉着爸爸的脖子就是不松手,不让爸爸走。一连几天都是这样的,而且在一天的活动中,总是自己坐在一个角落里,饭也不吃,觉也不睡,脾气很倔强。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进行了家访,从家访中我们了解到李诗雨小朋友平时都有奶奶带着,爸爸妈妈要上班的,这孩子在家里吃饭都有大人喂着,而且平时大人也比较地宠爱她,养成了她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习惯,而且听她奶奶和爸爸说这孩子脾气很倔,一不顺心就要发脾气还要摔东西。

二、思考与分析

李诗雨从来没上过托儿所,也没长时间的离开过自己的亲人。对一个刚满3岁的孩子面对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自然会在生理上和心理上产生一定的压力。有的幼儿开始哭闹,不愿上幼儿园;有的幼儿在幼儿园独来独往、性格孤僻,不愿与人交往;新生入园的不适应主要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压力:

1、客观上陌生的环境带来的压力:全新的生活环境、不同的作息制度都需要年幼的孩子去快速适应。

2、心理环境的变化:他们担心自己的生理需要能否得到满足,如吃饭、午睡、小便、穿衣、喝水怎么办?这些是带给幼儿不适应的主要原因。

三、指导策略

针对这些原因我采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式来对待。

1、由于小班孩子年龄小,自理能力差,我就从生活上给他们更多的关心与照顾,让他们消除顾虑,安心来园。针对孩子注意力容易转移这一特点,我采取听听故事、做做游戏等方式转移孩子的注意力,稳定幼儿的情绪,蹲下身子来跟他们说说悄悄话,抱抱他们,尽量缩小我们之间的距离,帮助幼儿消除陌生感,愿意亲近老师,让幼儿尽快的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

每天当孩子来园的时候,我就从她爸手中接过孩子,笑眯眯地说:“来,老师抱,老师也是喜欢你的。”带她去好玩的地方,给她玩好玩的玩具,慢慢地这孩子好象平静下来了。

2、我们把孩子的进步及时地和家长沟通,让孩子的家长也能了解孩子的在园的表现,并且有的放失地配合教育,孩子的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的进步从而愿意配合老师的教育工作。

三、建议:

告诉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帮助孩子轻松入园,给幼儿一点心理上的准备。

1、刚入园的孩子往往不明白为什么大人要把他送到一个陌生的环境,担心父母不喜欢他,不要他了。因而,告诉家长在与孩子谈心时,不仅要让孩子知道为什么要上幼儿园,还要让孩子相信父母是爱自己的,父母是想让自己交更多的朋友,学到更多的本领。入园前,家长应带孩子参观幼儿园,看看幼儿园的环境,花草树木,小朋友睡觉、吃饭、洗手、小便的地方。最好能看到大孩子在幼儿园活动的情景,让孩子对幼儿园有个初步的印象,消除孩子对幼儿园的陌生感。初步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家长在孩子入园前,就要有意识的逐步培养孩子自己用小勺吃饭,会正确的咀嚼、吞咽;大小便会告诉老师;会自己穿脱鞋子,有良好的午睡习惯等等,帮助孩子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减少孩子因不会或不甘而造成不必要的忧虑和紧张。

2、让幼儿学一点交往技能。3岁左右的幼儿,自我中心的特征十分明显,加上又是独生子女,与同伴交往能力差。有的争强好胜,有的胆小怕事,有的看见滑梯等运动器械上有其他孩子,就不敢玩。因而家长在孩子入园前,应有意识多让孩子与别的孩子交往,在交往中,帮助孩子学会一些交往的技能。如告诉他想玩的玩具在别人手中怎么办?别人碰了你怎么办?等等。注意要正面引导,那种“谁打你,你就打谁”的方法不可取,容易造成孩子是非不明,成为一个不受欢迎的人。

3、分别时坚决果断。送孩子入园时,家长要与老师密切配合,统一思想,减少孩子不切实际的期盼。家长送孩子入园后,要果断离开,不能一听到孩子的哭声又回来,与孩子相对泪汪汪的。这样来来回回折腾,会让孩子以为只要一哭闹,大人就会满足要求,这样也会延长孩子适应幼儿园的过程。

同时,我深有感触的是,在与家长进行幼儿发展情况的交流时,经常是想不起来孩子一天的表现如何,当家长兴冲冲地问我孩子今天一天表现得怎么样时,我经常是草草的一句“挺好的”,即便是这简单的三个字,也是经过深思熟虑,不敢说孩子不好,怕家长面子上挂不住,不敢说孩子很好,怕一日生活中有什么缺点被掩盖,家长发现后觉得教师没有关注到孩子。其实我是对孩子的表现不上心,并不是不关注,是关注了之后不入脑子,也分析不出孩子的表现是究于何种原因,思考不够深入,所以不能很系统全面的向家长做介绍,同时由于是新手教师,我很怕在与家长的交流过程中说错了话,伤害幼儿和家长的自尊心,所以很避讳和家长交流孩子在园的情况。对幼儿的不了解,抓不住幼儿发展过程中的特点,把握不好幼儿这个焦点核心,我的家长工作从自身角度来说开展起来没有底气!

首先,我觉得家长工作源于幼儿。幼儿是教师和家长之间交流的唯一焦点,无论是教师主动还是家长主动,在两者之间展开的话题都应该是围绕幼儿的一日生活和长远发展,我们没有必要与家长讨论家长里短,更没有必要评判双方的家庭事件,教师与家长之间,除了孩子这条纽带,不该有太多的接触和交融,因为这非但不利于保证教师角色的纯正,也不利于幼儿正常的发展需要。

在刚开始接触家长工作的时候,我经常有一个误区就是要和家长成为一种无话不谈的朋友关系,我觉得只有这样家长才能真正的信任我,放心的把孩子交给我,了解我这个人,他才能认可我的教育行为。但是简单实践之后我发现,这是一种很错误的做法:有的家长从客观上就不可能和教师成为真正的朋友,在他的心理,教师就是教师,家长就是家长,角色分明,分工明确;有的家长从主观上并不真正认可教师,但在客观上表现得很投缘,目的是和老师拉近关系,以希望自己的孩子得到特殊的照顾,家长的这种心理可以理解,但这其实对孩子的发展并没有太多的好处,而且对家长和教师之间的关系有时候会起到相反作用,曾经听过一个类似的案例,一位幼儿教师和班里的一位孩子家长比较投缘,善于搞人际关系的家长经常与教师谈及一些孩子以外的家庭话题,当教师偶然听到这位家长能够买到真正的便宜进口奶粉时,想到自己正在吃奶的孩子,又想到和这位家长的非一般关系,便以打折后的价格定期请这位家长给自己的孩子带奶粉,突然有一天,教师被这位关系非一般的家长告到了园长室,事因是孩子午睡尿床了,教师没有发现,孩子穿着湿裤子在幼儿园呆了一下午,同时添油加醋的将奶粉事件汇报给园长,事后,教师连争辩甚至是向家长道歉的机会都没有,直接被解聘开除了。可见,和家长之间特别是与这种家长之间不能有任何利益葛,他不会把教师当成真正的朋友,只是一种利用的对象,和这种家长聊得话题越多越远就越容易堵住自己的后路;有的家长倒是诚心和老师成为很好的朋友了,但往往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他完全放心的把孩子交给你,孩子的教育完全成为了教师的责任,这样的结果不但违背了《纲要》中提出的家园共育原则,也容易给幼儿造成一种优越感的心理,不利于其今后的进一步发展, 其实,教师和家长之间还是应该保持在一定的距离范围之内的,不冲不撞,不亲不腻,本着一切为了幼儿的发展为原则,各自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找准幼儿发展这一话题,避免利益瓜葛和不正常的人际关系,才最能体现教师的本色和价值,才最能得到家长的认可和信任,才真正有助于幼儿正常的适应性的发展。

第二,做好家长工作需要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实战经验。关于幼儿的问题与家长有话可谈、有理可依,才能使家长信服、承认教师的专业,从而尊重教师的教养方式。面对家长时能够从生理和心理等方面分析幼儿的行为表现和心理特征,能够抓住特定年龄段的孩子的一些特殊表现,能够唤起家长的共鸣,这样的家长工作才能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由于是新手教师,几乎所有的家长年龄都比我大,而且很多都是长辈级的,从家长的眼神中我能读出一种不信任与不放心,他们更多的愿意与老教师交流,愿意向老教师询问孩子的一些情况,即便有些时候会向我提出一些问题,我简单的回答和不专业的指导方法也不能使家长完全满意,他们还是寄希望于有经验的老教师,久而久之,我的家长工作动力没有了,自信也没有了,开始躲避和搪塞家长,总是用“我替你问问唐老师”来敷衍,没有了自己的见解和方法,恶性循环。其实对于这样的现实状况并没有根本的解决方法,功底和经验是需要积累和锻炼的,抓住机会学习是很必要的,一点小小的改变和付出都是可以被放大的。

第三,要用智慧和勤奋来做家长工作。读懂家长心里,知道家长在想什么,不单纯的迎合家长,也不让家长觉得心里不舒服,这就需要处理技巧。经过在园的学习,我觉得很有必要将家长进行分类,对于不同类型的家长实行不同的工作方法。对于知识型的家长,可以讨论一些理论的内容,用确实可信的理论依据分析孩子的发展情况,用规矩稳妥的态度面对家长;对于长辈型的家长,要用尊敬的态度、较缓慢的语速以及先报喜后报忧的方式对待,隔代人对幼儿一般都比较骄纵、宠爱,而且长辈级家长思维保守、固执,完全逆反于他的思维方式很容易引起冲突和矛盾,不利于家长工作的顺利开展;中等阶层型家长,在知识量方面没有知识型家长丰富,在育儿观念方面也存在误区,在这个类型的家长中会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有的家长比较关注孩子的发展,但不知道方法,整天向老师提出各种问题,有的家长干脆就是将孩子送来幼儿园请老师当保姆看孩子,不跟老师交流沟通,不关心孩子的在园表现,对于这两类家长,教师既要耐心的解答家长的问题,用平实易懂的语言指导家长配合幼儿园进行家园共育,也要及时主动地与家长沟通,逐渐转变家长的育儿观念,让其认识到自己在孩子的教育上扮演什么角色,并如何扮演。这一系列的问题都需要教师开动脑筋,寻找与不同家长进行沟通的不同方式,并勤于思考和实践,找到与家长交流的最佳方式,为更好地实现家园共育寻求良好的途径。

以上是我在实践中总结出的一点家长工作的心得,总的来说,家长工作复杂多变,需要教师端正态度、明确目的、勤奋学习、善于分析、随机应变,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幼儿,关爱幼儿,为了幼儿的和谐发展认真做好家长工作。

第三篇:与孩子沟通的重要性[精选]

生活中或者是开家长会在学校里,每遇到一位家长谈得最多的都是与孩子的交流问题。

一位做生意的朋友,孩子上初二,白天基本见不到,晚上见到以后爷俩高兴的时候少,吵架的时候多。

朋友很困扰,为什么自己说的话孩子一句都听不进去,这个问题我们谈过很多次,我一直告诉他去检讨自己,但是朋友很排斥着一点,他的观点是吃喝我都供着你,我尽义务了,我是爸爸,我说的话你就该听,凭什么我要检讨自己,难道好吃好喝供着你我还错了。

另一位朋友年纪比较大,早期生活比较困难,后来做生意比较成功,但是结婚比较晚,50岁左右孩子才上中学,孩子的母亲比较喜欢虚荣,把钱看得比较重,认为有钱就可以办到一切,父亲经常在外寻花问柳,夫妻两个小吵天天有,大吵三六九。他们的孩子从小吃喝用各方面的规格都要比别的孩子高出很多,但是孩子一直感觉很孤独,上中学去了一所足球学校,住校。每年的总费用在

7、8万左右。最后一次见到这个孩子还是在他初三的时候,球踢得不知道如何,但是周围一群大款的孩子把这个孩子熏陶的高消费,早恋,当时我看到他用的手机是8000元左右的,并且已经开始和女孩同居,孩子的母亲很骄傲,说我儿子超前意识强烈,16岁就把20几岁的事情搞定了,坐为旁观者,我不好说什么,只是和她笑了笑,但是我很同情那个孩子。

这是比较典型的两个家庭,尤其第一位父亲的想法是很多家长的一个通病,其实关键是一个面子问题,自己放不下架子,做错的地方又不好意思和孩子说对不起,还有一些家长秉承着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奉行棍棒底下出孝子,简单粗暴,久而久之,会造成沟通越来越困难甚至出现障碍;第二个家庭是父母知识比较贫乏,什么事都讲究拿钱砸,但是沟通几乎没有,他们眼里孩子所做的一切都是完美的,这个孩子真到了20几岁的时候会遇到他这一生最大的困扰,他根本就找不到自己的位置,结果就是破罐破摔下去。

21世纪的孩子,从一出生就开始接触我们童年时想都不敢想的东西。各种媒体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诱惑,先进的资讯让孩子在很小的年龄接触了很多我们青年时才接触的东西,如果我们的思想意识无法与孩子同步,会造成很多不良后果,所以作为家长有责任去了解孩子所想、所需,及时的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等等,在孩子面前我们要重新给自己定位。

首先,可以有计划的与孩子同步去了解一些新生事物。

我女儿属于哈韩一族,但不是那种迷得五迷三道的,仅限于喜欢,开始的时候我一看韩剧就头疼,节奏缓慢,而歌曲我有听不懂,也确实不喜欢那种快餐式的音乐,开始的时候确实出现过一些问题,后来也确实是逼出来的,有时间会和女儿一起耐着性子看韩剧、看超女、看湖南卫视的何炅。。。。。。慢慢习惯以后,有一次和女儿开诚布公的做了一次交谈,我当时只提出了一个问题,就是10年以后你还会记得这些歌、这些人吗?我没有要求孩子当时回答我,可以过一段时间,后来女儿把这件事写成了作文,写的很生动,而且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很理性,现在还一如既往的喜欢这些,但是多了一些理智,而我也在女儿的熏陶下了解了一些韩国艺人,没事的时候我们会谈谈这些,而且我刻意收集了一些这些明星的奋斗史,让孩子了解风光的背后是付出。

相对来说,男孩在青春期出现的问题可能更多一些,毕竟咱们还只一个男性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出现的一些不好的事情男孩子多属于主动者,受害者女性比例居多。

男孩子青春期讲义气、崇尚武力,喜欢看一些古惑仔的一类的书籍,漫画、电影等等,其实这些东西并不是100%都是不好的,香港的蛊惑仔系列电影我看过,里面也有很多很人性的闪光点,其实他们的主题并不是暴力,而是反映黑社会生活的无奈与低下的社会地位所带来的不良后果,最简单一点,基本上这些电影中每一个黑帮老大,不管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最后都没有什么好的结果,多死于血淋淋的暴力。

男孩子讲义气我不认为是坏事,但是如果义气讲的不是地方会害人害己,我们作为家长一定要重视起来,奉劝各位这种性格孩子的家长有时间看一下这些电影,去了解电影中更深层次的东西,最好和孩子一起看,结合电影中的人物命运直观的给孩子一些正确的观念,并加以引导,英雄与罪犯仅仅一线之隔,因势利导是我们的责任,让孩子明白除暴安良与暴力之间的根本区别。

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一个主题,作为家长,不要去抱怨,多了解一些孩子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只有这样,才会更好的去沟通,让自己成为孩子的朋友,对每个家庭来说都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少泡一次脚,少去一次歌厅 ,做到以身作则,利用运动、郊游等机会贴近孩子的心,好的沟通会给孩子一个好的未来。

自问我自己不是一个喜欢夸夸其谈的人,我自己的群都很少发帖子,基本上交给别人去管了。之所以在这个群发帖速度这么快,量这么大,是真的很喜欢这个群,近几天发的这些帖子都是自己亲身经历的,其中融合了很多自己青少年时期的对家长、家庭的一些想法,对被理解、被认同的那种渴望。都是很真实的东西,这些理念女儿学校的老师都很认可,也给学校写过一些东西,现在总结出来,希望可以给大家一些有用的东西。

第四篇: 与客户沟通的重要性及方式

沟通在我们生活当中无处不在,从某种意义上讲,沟通已经不再是一种职业技能,而是一种生存方式。

作为从事销售行业的我们与客户之间最宝贵的是真诚、信任和尊重。而我们和客户之间的桥梁是沟通。懂得倾听客户的话语,从客户的话语中可以得知对方是否真正的理解了我们说话的意思;懂得如何说,使客户的尊严得到了维护,并且拉近与客户之间的距离。

比如,前二天我有个客户需要一款“五档可调弹簧冲击锤”,如果我不懂得倾听,我根本无法了解客户的需求,是要“冲击锤”、“单档弹簧冲击锤”还是“五档可调弹簧冲击锤”。如果无法了解客户需要,浪费我的时间,更浪费客户的时间,彼此还达不到一个令人满意的效果。 那么在我们与客户沟通中,需要注意什么,又有什么技巧呢? 1.倾听与应答

优秀的销售人员一定是一个出色的倾听者。当客户提出问题时,他一定是去倾听而不是去指导(出自:业务员网: ),去理解而不是去影响,去顺应而不是去控制。不过,事实上大部分的销售人员都不是优秀的销售人员,因为他们不是出色的倾听者,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心理定势,即认为倾听是被动的。他们认为要想销售成功,就是要想方设法说服客户,因此,他们认为与客户沟通就必须努力说、努力讲、努力去证明或证实。实践表明,要在销售沟通中与客户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销售人员首要的是应该学会倾听,倾听客户的需要,倾听客户的深层需求;同时向客户传递这样一种信息:我并不总是赞同你的观点,但是尊重你表达自己观点的权力。这就是人员销售中的“先迎合、再引导”原则。 欲成为一个优秀的销售人员,就应该经常主动地与客户进行交流沟通,在集中精力倾听客户需要、需求的情况下作出积极的反馈与应答。对客户的反馈与应答包括表现出注意听讲的身体语言,发出一些表示注意听讲的声音或顺应地提出问题等诸多细节。不过,在作出反馈或应答时,应避免人为产生的一些偏差,比如夸大或低估、过滤或添加、抢先或滞后、分析或重复等。

比如,客户在向我询一款“五档可调的弹簧冲击锤”时,在价格方面,客户说:“这款弹簧冲击锤要一万多也太贵了些”。这时,我并不没有马上回复他,这款确实要这么贵。而是听他讲完。“我们是自己公司用,检测一下产品质量,之后还要送去计量部门检,没必要配这么贵的”。 我从客户的话语中,得知这款冲击锤对于他们来说,价格是贵了些,对于这个价钱的冲击锤客户是不愿意买或是买不起。这时我回:“我可以介绍一款国产的五档可调的冲击锤,但国产的五档可调的,也很贵,因为国内来说只有我们能做,其他公司目前还做不出来。如果你们经常用某一个档的,可选用„单档弹簧冲击锤”。客户听了我的说明后,心悦诚服,买了我们自己产的五档可调的冲击锤。 2.积极交流

掌握并善于使用积极交流的技巧,对于销售人员来说具有莫大的助益。首先,成功地促使他人改变态度和行为的原则是既要解决问题,又要不伤害双方的关系或对方的自尊。因此,措辞是否恰当是非常关键的,而采用恰当的措辞是积极交流的前提。其次,在积极交流的过程中,要善于使用“换挡”的技巧,即销售人员和客户(发送者和接收者)的角色互换,积极鼓励对方将想说的说出来,当客户表述的时候,销售人员要仔细倾听;当客户准备倾听时,销售人员又要尽快转而阐述自己的思想、观点和情感。“换挡”技巧对于销售人员的好处在于使客户愿意听你讲;从客户的“诉说”中了解与掌握其不满意和反驳的理由;给客户提供一个畅所欲言的场所等。最后,积极的交流还要求销售人员在销售前主动与客户接触,在销售后主动与客户保持联络。 非语言沟通

非语言沟通是借助于人们的语音、语调、表情、目光、体姿等肢体语言所进行的信息交流。尽管语言沟通起到的是一个方向性和规定性的作用,但是,事实上非语言沟通才准确地表达了传递信息的真正内涵。概括地说,非语言行为在信息沟通中不但起到了支持、修饰或否定语言行为的作用,而且在某些情况下,还可以直接替代语言行为,甚至反映出语言行为难以表达的思想情感。 1).副语言

副语言是指说话的语音、语调、语气等,比如语音低沉、稳健或激昂、高亢等,语调的高低,语气的轻重,节奏的快慢等,它们伴随着语言表达信息的真正含义,因而副语言与语言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研究发现,副语言尤其能表现出一个人的情绪状况和态度,影响到人们对信息的理解以及交流双方的相互评价。 2).表情

表情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起来的一种辅助交流手段。表情不仅能够传递个人的情绪状态,而且还能够反映出一个人的喜、怒、哀、乐等内心活动。 3).目光

目光是非语言沟通的一个重要通道,“眉目传情”就是一种很好的说明。事实上,在人际交流沟通中,有关沟通双方的许多信息,都是通过眼睛去收集和接收的。目光,作为一种非语言信号,销售人员使用目光可以向沟通对象传递肯定、否定的态度,质疑或认同等情感信息。在人员销售的沟通中,销售人员要善于使用目光,如用目光来表示赞赏或强化客户的语言或行为,用目光来表示困惑等。 4).体姿

所谓体姿,就是指人们在交流沟通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身体姿势。比如前倾、后仰、托腮沉思等状态或姿势。研究表明,无论多么老练、深沉的沟通,人们对待他人的态度都很难在体姿上给予掩盖或隐藏。虽然体姿不能完全表达个人的特定情绪,但它能反映一个人的紧张或放松程度。因此,销售人员若能准确识别并判断不同体姿透露出来的不同信息,对于促成销售,提升销售业绩具有极大的帮助。 5).服饰与发型

个人仪表,尤其是销售人员的服饰和发型是其沟通风格的延伸与个性的展示。有研究显示,服饰的重要性,甚至成了销售人员通向成功之路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人们普遍认为,着装正式不仅是职业化的表现,更是对客户的尊重。此外,销售人员还需要关注自己的发型,来自对客户的抽样调查认为,销售人员的发型不宜过于个性化与时髦、前卫,否则会给客户留下一个过于超前而显得不太稳重的印象。因此,销售人员通过其服饰与发型等外表所传递的非语言信息应该是积极、进取、热情、开朗、沉稳、健康的,这样才容易获得客户的认同。 6).肢体语言

对消费行为的深入研究发现,销售沟通过程中,客户一般会通过三种肢体语言来传递非语言信息,表明对销售人员的传递的信息持反对、犹豫还是接受的态度。这三种肢体语言就是面部表情、身体角度和动作姿势。表1列举了客户持不同态度下的三种肢体语言的表现形式。销售人员熟知这些肢体语言,对于把握客户购买心理,审时度势作出销售决策至关重要。 需要强调的是,虽然大多数肢体语言的含义明显且明确。但销售人员务必需要分清楚的是客户的肢体语言是其沟通过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且是伴随着客户一连串的语言沟通中的一部分非语言暗示,销售人员切勿断章取义,但也不能熟视无睹。销售人员需要随时捕捉这些微小的非语言信号,并结合整个沟通过程进行正确地“翻译”或“解码”。

我沟通中我非常注意销售人员的服饰与肢体语言。可能在我们生活中经常用的动作,在这里往往是不合适的。

如与客户用餐时,请切记不得拿筷子向对方指指点点。你的一个小小的细节,会影响整个事情的成败。

积极的沟通不仅是有效销售的前提,而且也是销售人员将公司的理念与价值观、产品与服务、公司品牌与形象等向客户传递、传播和扩散的过程。请注意你的沟通方式与技巧,会为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第五篇:第九章 与难以沟通的家长沟通

第九章

与难以沟通的家长沟通

有些家长,让幼儿教师难以与其沟通。虽然难以沟通的家长数量并不多,但是对幼儿教师的情绪反应、职业成就感与幸福感有很大的影响。据调查,如果班级每学年遇到一个难以沟通的家长就会大大影响教师的工作情绪,有时甚至成为教师是否在新学年继续带领该班级幼儿的决定性因素。难以沟通的家长也给园长的管理工作带来很大的挑战:沟通问题的棘手、沟通情绪的紧张以及沟通效率的低下耗费了园长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因此,幼儿园很有必要主动想些与这类家长沟通的策略。

有一所知名幼儿园为了杜绝与这类家长打交道,在招收幼儿时采用了面试制度,不过面试的对象是家长。该幼儿园设计了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让家长回答,比如,“您送孩子上幼儿园的目的是什么?"“您最希望孩子在幼儿园学到什么?”“您最喜欢什么样的老师?”“您怎样看待幼儿园的意外伤害现象?”“您怎样看待小朋友之问的冲突?’’“孩子受欺负了, 您会怎么做?”“您的孩子欺负别的小朋友了,您会怎么做?”等等。幼儿园期望通过家长的回答,来判断家长是否具有正确的教育观和容易沟通的性格。最初,这个办法起到一定的“筛选"作用,但是后来由于家长相互传授回答问题的技巧,于是很多家长在面试前相互切磋“正确答案"或者上网查询“最好的答案”,这样对家长的面试就起不到“筛选"作用了。 后来,幼儿园发现,有的家长面试的时候回答得头头是道,等孩子入园后出现相应问题却依我行我素、不依不饶。

由此可见,通过面试“筛选"出难以沟通的家长并不可靠,而且因为家长难以沟通就把孩子拒之门外也不符合幼儿教育的普惠性原则。幼儿园是幼儿、家长和教师共同成长的正规教育机构,改善工作方法、提高工作能力才是面对各种性格的家长的根本途径。

有些家长之所以难以沟通,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家长自身的优越感,另一方面是家长的性格缺陷。有的家长存在地位、权力、金钱或者学历上的优越感,他们自我感觉高人一等,因此待人态度不平和,让教师难以与其沟通。有的家长在人生观、世界观以及待人处世、思维方式和为人父母等方面不够成熟,存在一定的性格缺陷。

根据以上两个主要原因所造成的具体表现,我们把难以沟通的家长分为八种类型:偏执型家长、冷漠型家长、敷衍型家长、易受影响型家长、护短型家长、自私型家长、告状型家长、积怨型家长,教师可以尝试用不同的策略有针对性地与不同类型的家长进行沟通。与偏执型的家长沟通

幼儿园为庆祝“六一”儿童节需要临时排练一个节目,舞蹈老师就在各个班级挑选舞蹈小演员,晨晨没被选上。晨晨妈妈得知后就带着孩子一起去找舞蹈老师,问为什么没有选上晨晨。老师认为晨晨的舞蹈基础不如其他孩子,但是为了维护孩子和家长的自尊心,就说:“晨晨是挺喜欢跳舞的,跳得也不错,但是这次我们选择的是身高相似的演员。”妈妈说:“你是说晨晨不够高,那可以站在前排嘛。”老师跟晨晨的妈妈耐心交流一番之后,最终还是没有同意让晨晨参与跳舞。晨晨妈妈问晨晨:“晨晨,老师没选上你跳舞,你难过吗?”孩子点点头,没说话。妈妈接着问孩子:“我看你不难过,难过就跟老师说呀?”孩子被妈妈的严厉语气吓哭了。 教师见状对晨晨的妈妈说:“您不能这样对待孩子。”晨晨妈妈急了:“我怎么对待孩子了?你怎么对待孩子的?”接着妈妈就当着孩子的面表达了诸多不满:孩子的自信心受到伤害,谁负责?为什么自己的孩子就不能得到照顾?即使孩子跳得不如别人,可以回家再练习,为什么老师就不给机会„

最后,经过园长出面协调,晨晨参加了儿童节的其他节目,晨晨的妈妈才罢休。晨晨的妈妈一贯很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但是她的个性很偏执。她与丈夫的婚姻也出现过危机,她不愿意离婚,曾抱着孩子威胁丈夫:“你敢跟我离婚,我就抱着晨晨从楼上跳下去。”晨晨的心灵因此受到很大的打击,很长时问都缄默不语、郁郁寡欢。 (一)了解家长的言行表现特点

不言而喻,晨晨的妈妈在人生观、世界观以及待人处世、思维方式和为人父母等方面不够成熟,比较偏执,对孩子的消极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偏执型的家长常常表现为:对已经过去的不良事件记忆深刻、耿耿于怀并得出固执死板的结论;日常生活中敏感多疑、心胸狭隘,对别人的成就与荣誉紧张不安、妒火中烧,甚至出现背后说风凉话、公开抱怨或指责别人的情况;自以为是,惯于把失败和责任归咎于他人和外在原因;同时,又很自卑、苛刻,总是过多、过高地要求别人满足自己的意愿;对他人和社会存有偏见,主观片面性大,分析问题缺乏客观性,总认为别人存心不良、故意为难自己。总之,偏执型的家长有主见,但固执己见、偏见严重,通常家庭不和睦,与朋友、同事相处不融洽,周围人只好对其敬而远之。 (二)与家长沟通的策略

根据偏执型家长的行为特点,教师与他们沟通的重点是以他们可接受的方式与他们进行交流,避免激化矛盾。

1.宽容家长的偏激言行

偏执型家长的性格特点是由其长期获得的负面生活经验造成的。比如,童年时期生活在缺乏母爱、不被信任、常被指责、拒绝和否定的家庭环境中;在成长的过程中连续地遭受打击,挫折、失败、羞辱和委屈的体验非常深刻;自我要求高而力不能及,长期陷入矛盾与自卑的心理困境中。也 有的家长为了逃避异常处境带来的痛苦而变得敏感偏执,如单身父母厌恶别人讨论家庭的幸福、收入较低的人产生仇富情绪等,这些因素都会导致家长产生一些根深蒂固的偏激言行。偏执不但给自己带来痛苦,也给别人带来尴尬和不快。教师遇到这样的家长要把沟通目标定位在稳定家园关系上,宽容对待家长,息事宁人,不要激化矛盾。

2.及时征求家长的具体意见

偏执型家长心胸狭窄、爱计较,对自己是否受到特殊关照很在意。如果一些信息比别人知道得晚了,或者得到的机会比别人少了,他们就很容易牢骚满腹、情绪激动。因此,教师要把偏执型家长作为首要的沟通对象,及时告知相关信息,及时征求他们的具体意见,及时化解与他们之间的矛盾。有的教师可能以为:“凭什么要对个别家长特殊关照?这不是纵容吗?对其他家长公平吗?’’这样的反问有一定道理,但是仅仅通过沟通来促进偏执型家长的人格成熟或者保证家长的公平,是不切实际的。作为幼儿教师,与家长沟通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幼儿发展。在家长工作和幼儿成长产生矛盾的时候,沟通的策略与目标要让位于幼儿发展。

3.揭示家长自动化的非理性思维

不同家长的偏执程度不同,不同教师的威信和沟通能力也不同。对于一些偏执程度相对较轻的家长,有威信和经验的教师可以尝试与他们进行深层次的观念沟通。在偏执型家长的内心世界里,都会存在一些自动化的非理性思维。如果家长看待与分析问题的思路有偏颇,就会出现一些非理性思维,而且这些非理性思维会反复、自动地呈现在脑海里,指引人的观念、态度与情绪。比如,“社会上处处充满了危险,我必须带领孩子多加小心”;“我不能容忍别人的攻击,必须立即给予反击,孩子从小就不能吃亏”;“我很成功,我的孩子绝对不可以平凡无奇”;“孩子应该尊重我,不可以拒绝我”;“孩子必须听我的话,否则长大以后就更加难以管教了”;“孩子今天竟然没得第一,真是糟糕透顶”等等。这些非理性思维的共同特点是:以偏概全、绝对化、完美主义。家长对自己的非理性思维并不自知,教师需要对其进行适时的点拨,提醒这类家长对自己的过激言行进行反思与调整。

(一)与冷漠型的家长沟通

自从菁菁升入大班以来,姜老师与菁菁的妈妈总共没有说过几句话。菁菁妈妈每次送孩子的时候,都是把孩子放在班里就走,既不带领孩子一起说“老师好”,也不跟孩子说“再见”。一个月以后,菁菁知道班级位置了,妈妈就把孩子送到楼下,让孩子自己进班。这样,姜老师和菁菁家长见面的机会就更少了。

天气渐渐转凉了,孩子户外活动需要穿棉背心了。姜老师把带棉背心的事情写在教室外面的小黑板上,又逐一告知前来接孩子的家长。她还特意交待菁菁:“记着回家提醒妈妈明天给你带棉背心来!”结果,第二天菁菁没有带。姜老师就找了一件其他小朋友的棉背心先给菁菁穿上。晚上回家的时候,菁菁开始打喷嚏、流鼻涕。于是,家长打电话责怪老师给孩子穿的衣服薄了,没有照顾好孩子,导致孩子生病了。姜老师认为早上孩子来园的时候,穿得就很少,并解释说自己已经通知家长给孩子带棉背心了。菁菁的妈妈说自己没听见通知,也没看见黑板上的提醒。姜老师说:“您平时不能接送完孩子就走,对班级的事情不闻不问。”菁菁妈妈不接话,生气地把电话挂了。 (一)了解家长的言行表现特点

冷漠像一面没有回音的墙,堵住了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之门。有些家长性格内向冷漠或者清高孤傲,对周围的事物漠不关心、少言寡语;有些家长则可能是粗心大意、不以为然、满不在乎,认为孩子上幼儿园有人看管就可以了,不把烦琐的班级事务当回事;有些家长的冷漠是暂时性的,可能是由于工作不顺心、家庭生活不愉快导致他们对其他事情心不在焉;也有些家长是对教师工作不满意,对直接交流又心存顾忌,因而采取冷淡的态度。

冷漠型的家长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不利影响。冷淡的态度和缺乏关注危害了孩子的安全感。经常被拒绝或者受冷遇的孩子容易形成否定的、消极的自我意识。冷漠型的家长还加剧了家园共育的难度,导致教师在有些事情和问题上无法及时与之沟通、达成共识,使孩子的健康成长缺少一股合作性的支持力量。所以,为冷漠型家长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是教师以儿童发展为本的职业体现。 (二)与家长沟通的策略

根据冷漠型家长的行为特点,教师与这类家长沟通的重点是取得他们的信任,营造轻松交流的氛围。

1.通过孩子了解家长冷漠的原因

如果家长的冷漠态度是由于工作或者生活中的突发事件导致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调整,教师就可以与其进行正常沟通了。如果家长性格本身就是非常冷漠或者粗枝大叶,教师就要采取相应的策略与其进行沟通。因此,对于一个新班级来说,教师首先要了解家长冷漠的原因。由于这样 的家长不愿意直接和教师面谈,教师只能通过孩子迂回与其交流。教师可以主动与孩子聊天,问孩子一些问题,如“回家后是谁陪你玩呀”、“谁跟你在一起玩的时间长"、“你最喜欢跟哪个家长一起玩”、“你们在一起爱玩什么’’等。通过这些问题的回答,教师基本上就可以判断出家长的冷漠是一贯性的还是暂时性的,为进一步尝试沟通奠定基础。

2.用渐进策略温暖家长的心

.

长期冷漠的人已经形成习惯,防范和戒备意识强,不但不善于表达自己,而且也羞于甚至畏惧表达自己,所以遇到主动与他们沟通的人,如果他们还没有做好心理准备,就很可能会退却。因此,教师可以采取渐进的策略与冷漠型的家长沟通。比如,把一些重要的通知或者孩子的个别情况写成 简洁的小纸条,温馨提示家长需要关注的地方。可以把这些小纸条直接交给家长,也可以委托孩子交给家长,让孩子起到敦促家长阅读的作用。第二天,幼儿来园后,教师可以问孩子:“你把昨天的小纸条给妈妈看了吗?妈妈念给你听了吗?"这种询问可以帮助教师了解书面沟通的效果。冷漠的人表面是冷峻的,但内心体验却往往是丰富和深刻的。教师频繁的贴心交流会逐渐温暖家长的心。

3.营造放松表达的心理氛围

教师尽心尽力照顾孩子,但仍会让某些家长感到不满,但是碍于情面,这些家长不愿意直接表达自己的不满和意见,于是表现出对教师的冷漠。如果经过观察与分析,教师发现有的家长是因此产生冷漠,就应该找个时间主动与他们沟通。教师要抱着征求意见和建议的谦虚态度,诚恳地邀请家长放松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在沟通的过程中,教师的倾听要多于解释,让家长感觉到自己的心声确实得到了教师的关注;而过多的解释会让家长感觉教师是在为自己辩解,置家长的切身感受于不顾。如果不同意家长的意见,教师可以委婉地说:“我理解你的看法,从某个角度来说,你的看法是对的,但是换个角度未必如此。’’或者“我与你有不同的看法,你愿意听一听吗?’’而不宜直接说:“你的看法是错误的。”或者“我不同意你的看法。”教师要注意,在沟通的过程中要始终让家长感觉是在与教师平等地交流,而不是教师的“一言堂",否则,冷漠型家长很容易又关闭沟通的大门。

三、与敷衍型的家长沟通

俊超是班里个头最高的小朋友,精力旺盛,活泼好动,喜欢跟其他小朋友玩,但也经常招惹其他小朋友,不高兴了就动手动脚发泄情绪。教师多次与其家长交流,家长每次都边点头边道歉:“俊超给老师添麻烦了,对不起老师,我们回家一定好好教育他。"久而久之,教师发现,家长的态度 一直很好,并不为孩子护短,总是代替孩子承认错误,但孩子的状况却一直没有得到改善。教师频繁的沟通与家长良好的态度并没有改变孩子的行为习惯。教师常想:问题出在哪里呢?还有没有更好的沟通方法呢? (一)了解家长的言行表现特点

敷衍型家长在沟通的时候会表现出心不在焉,神情不集中,不能及时或者有效地搭接教师的话题,只是做出“听”的样子,却没有“听进去”。他们有时用看表、跟过路人打招呼或者其他自然的方式打断教师的叙述,并礼貌、谦和地与教师告别。

敷衍型家长对教师反映的问题表面点头答应,不否定也不反驳,但实际上并没有付出行动改变自己的教养方式和孩子的行为习惯。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家长并不认可教师反映的问题,但又觉得教师的初衷是为了自己的孩子,不愿意与教师争辩,所以就敷衍回应教师;另一方面是因为孩子的不良习惯形成已久,要想改变并非一日之功,而且改变孩 子的同时还要改变自己已经习惯的教养方式,这对家长来说是一个挑战,于是有的家长就用敷衍的方式回避问题。此外,还有一种情况是教师的专业水平有限,不能采取多种方式与家长沟通孩子的同一问题,产生了“超限效应"。 (二)与家长沟通的策略

根据敷衍型家长的行为特点,教师与他们沟通的重点是理解他们教育孩子的困难之所在,并根据孩子的具体生活环境提高他们的教育意识与教育方法。

1.与家长分担、分享孩子在成长中的烦恼与快乐,不宜总是告状与推诿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希望教师与自己_起分担孩子成长的烦恼,也一起分享孩子成长的快乐。如果教师反馈的信息都是孩子惹的麻烦、做的坏事,会让家长感到非常压抑和无奈,导致他们从心理上不由自主地排斥、回避与教师的沟通。此外,有些教师在言谈中透露出推诿心态,即“我 把孩子的问题都告诉你了,你得回家好好教育孩子,否则就是家长的责任’’。如果这种心态被家长感受到,而家长又觉得自己无计可施,只能对孩子听之任之。

实际上,每个孩子都有天真、聪明、可爱的一面,家长都乐意听教师反馈这样的信息,调皮捣蛋孩子的家长更是渴望听到这样的信息。有些教师虽然也向家长反映孩子聪明、乖巧的一面,但是很快就把话题转到孩子的不良表现,这会让家长感觉到教师并没有完全接纳自己的孩子。因此,教师要注意与家长充分交流孩子的优点和长处,与家长分享孩子成长的快乐,从根本上消除家长的抵触心理。

2.倾听和分析家长的教育体会,选择关键问题做重点沟通

孩子是反映家庭生活的一面镜子,孩子的行为习惯与家庭教养环境密切相关,教师要善于抓住其中的关键问题与家长沟通,面面俱到反而不利于提高沟通效率。比如,有些孩子攻击性强,不善于交往,不遵守规则,这与家长平时对待孩子过于严厉或者过于迁就有关,但是家长对此并不自知。即使教师直截了当地指出家长的问题所在,家长也未必反省与认可,相反还容易激起家长的逆反心理。所以,教师不但要抓住关键问题,还要掌握沟通技巧,从关心孩子的家庭生活环境人手,请家长描述孩子的生活细节,再与家长一起分析生活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比如,教师可以像拉家常一样问:“放学后谁陪孩子在家?孩子在家喜欢做些什么事情?如果家 长不满足他,他会怎样?家长怎样对待孩子的任性与发脾气?’’这些问题都会反映家长的教育态度与教育体会,教师可以抓住重点与这些家长深入沟通。

3.为家长提供观察孩子在幼儿园日常表现的机会或者途径

有些家长对自己孩子的调皮捣蛋行为比较宽容,觉得这算不了什么大事。但是它给集体大环境所带来的混乱与麻烦是家长在家庭小环境中所难以观察和体验到的。它会导致班级里其他小朋友及其家长的不满,给班主任教师的工作增加负担。因此,教师可以尝试请家长来幼儿园观察孩子的一日生活,促进家长反思自己敷衍的态度对自己的孩子、别人的孩子还有教师的工作都是不负责任的。如果家长没有时间来到幼儿园,教师可以请班里的另外一位教师拍摄孩子的生活,使孩子在没有防备的情况下表现出真实的状态,然后把录像交给家长看。

新学年,胡老师被分配到大班做班主任。但是还没有开学,幼儿园就收到一封一些家长的联名申请,主要意思是听班里的其他家长说胡老师比较严厉,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建议园长换一个班主任。园领导经过讨论 决定保留现有的分班方案,因为从幼儿园的角度来说,胡老师已经工作1 5年了,是幼儿园信得过的骨干教师,仅凭一些没有客观依据的“听说”,就随意更换教师,是不尊重、不爱护教师的表现。对胡老师来说,新班家长还没有见过她,就直接否定她,对胡老师也是不公平的。最后,胡老师仍 然是这个班的班主任。一年来,胡老师不计前嫌、兢兢业业,对幼儿关心体贴,对家长热情周到。学年末,家长们亲眼看见和感受到了孩子的成长与进步,于是他们又联名写了一封感谢信。 (一)了解家长的言行表现特点

易受影响型家长通常没有主见,容易被其他家长的言行或谣言影响,进而对教师或幼儿园产生偏见。

只要有家长群体存在,易受影响型家长就有可能出现,每个教师在职业生涯中都会或多或少地遇到这样的家长。有经验的教师会事先注意“防患于未然",或者事后善于补救,而缺乏经验的教师则可能手足无措,甚至出现一些冲动的言行,做出让自己后悔、尴尬的事情。 (二)与家长沟通的策略

根据易受影响型家长的行为特点,们开辟多元的交流途径,同时用自律、尊重。

1.与家长理性地探讨谣言出现的规律

如果像案例中的胡老师那样没开学就听到一些对自己非常不利的谣言,那么开学初的第一次家长会就非常关键。召开家长会的目的既非发泄不满,也非据理力争,而是充分展现教师的理性、宽容与自尊。教师可以事先打好腹稿、组织语言,做到语言简洁、深刻、真诚。比如,在开家长会的 时候,教师可以跟家长这样坦诚交流: 尊敬的彖长朋友:

你们好!

还没见到各位就收到邢封联名信,开蛉我心里确实非常难 过,同时我也意识到它表达了家长对孩手的爱护、对老师的期望。我会用自己7 5年来积累的工作经验和爱心去对待每一个孩手,请失冢放心!另外,我也加强了学习,读了一也心理学方面的专业书籍,认识到并不是所有的谣言都是恶意的,谣言的出现与传达和理解信息的模糊性密切相炙。下面与火家一起分享一则无恶意谣言诞生的过程:

小张对小李说:”小王今天怎么没来?她是不是病了?”

小夸对小马诡:“小张担心小王生病了。”

小马对小赵说:“听说小王病了,希望她病得不重。”

小赵对小蔡说:“小马说小王病重,我得去看看她。”

小蔡对小全说:“我猜小王病得很重,小赵去医院看她了。”

小全对小刘说:“听说小王挺危险的,亲戚们都被叫到医院了。”

小刮对小朱说:“你去看小王了吗?她怎么样?还能活多久?”

小朱对小杨诡:“小王伏不行了,我得去参加她的葬礼。”

小杨对小韩说:“你去参加小王的牟礼了吗?听说她前两天去世了。”

小韩对小王说:“我刚听说有关你生病死亡与葬礼的事情,是谁说出来的呢?”

小王说:“啊····”

可见,一条信息的传播的链条越多,就越容易失真。我们一个班有30多个孩子,有至少60位家长,传播信息的链条也很长,希望大家主动关注一手信息,而不是传播二手、三手信息。我们获得真实信息的目的只有一个——齐心协力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下面我向大家交流新学年大班的保教工作计划和幼儿发展目标······

教师举例说明谣言产生的过程,能给家长带来深刻的启发与反思,有助于家长重新认识教师的良苦用心和专业性。

2.用严谨的保教工作为自己“辟谣”

案例中,家长从最初的“更换老师"变为最后的“感谢老师’’,这种截然相反的态度转变得益于胡老师一年来扎扎实实的保教工作。可见,做好每天的日常工作是证明自己最有力的证据。事实上,最初很多家长是在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签字,属于“随大流"的从众行为,他们对教师并没有成见和恶意,这就意味着教师用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可以很快争取到大多数家长的信任,进而奠定广泛的家长工作基础。

3.为家长提供畅所欲言的渠道

对于任何事情,我们都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与分析。案例中的胡老师纵然有她的委屈之处,但是也说明胡老师的个性和带班风格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教师本人加强反思并做出相应的调整。通常,被家长认为比较严厉的教师可能存在脾气急躁、武断、给他人表达空间不够的问题,也可能存在工作严谨但不够灵活的问题,因此教师要培养自己耐心倾听他人意见的温和态度,为家长提供畅所欲言的渠道,不急于下判断,想清楚之后再找时间与家长交流,培养家长与教师之间轻松的沟通氛围。

五、与护短型的家长沟通

夏天,小朋友下午离园的时候,因为离天黑还有很长时间,所以很多孩子会留在幼儿园里玩耍。岁岁玩着玩着就开始拆起一把小椅子,拆掉的一条椅子腿被他随手扔到一边,妈妈则在旁边陪着。这时,老师发现了椅子腿,说:“岁岁,这玩具是你拆的吗?幼儿园的玩具能拆吗?拆坏了,小朋友就不能玩了。”岁岁正要点头承认,妈妈马上说:“岁岁,这是你拆的吗?妈妈怎么没看见!”岁岁看一眼妈妈,又看一眼老师,慢慢地摇着头。老师接着教育孩子:“岁岁,做错了事情没有关系,敢于承认错误的孩子就是好孩子!”妈妈则接上话:“岁岁,别害怕,你跟老师说这不是你拆的。”有妈妈撑腰,岁岁说话有胆量了:“不是我拆的!" (一)了解家长的言行表现特点

人生有两个阶段容易产生护短心理:一个是恋爱阶段——情人眼里出西施,一个是初为父母阶段——孩子是父母的眼中宝,这两个阶段产生的护短心理都是因为特别深厚的感情遮蔽了理性的眼光。而幼儿家长的护短行为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特点:

1.护短的目的是维护家长的面子和孩子的自尊

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孩子出现不适宜行为会让家长感觉颜面丧失,特别是优越感比较强的家长,认为孩子就应该像自己一样优秀。他们往往用“放大镜"看待孩子的优点,用“显微镜"看待孩子的缺点。所以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他们对孩子的一些不良行为视而不见。

此外,还有一些孩子已经养成了只愿意听奉迎话、做顺心事,不愿意面对挫折感的习惯,否则就会大哭大闹。为了避免孩子不开心、发脾气,有些家长也会采取护短的方式哄孩子高兴,并误以为这样有利于维护孩子的自信与自尊。

2.护短的情形出自责任扩散现象

在群体环境中,一旦出事,人们的责任意识会下降,会出现观望、等待、希望别人首先站出来的行为,而自己不主动承担责任;一如果事情没做好,会认为这不是自己一个人的错。这种责任扩散的心理会让家长产生护短行为。

离园的时间到了,洋洋老远就看见爸爸往教室方向走来。等到爸爸快到门口的时候,洋洋大叫了一声:“爸爸——’’同时把门口的一只垃圾袋当做皮球向爸爸踢去,但是垃圾袋口没有扎紧,结果垃圾散落出来,于是旁边几个小朋友就踢起垃圾来。正好老师走出来,发现地面一片狼藉,问:“这是谁干的?垃圾怎么弄得到处都是?’’小朋友就互相“指责”起来,你告发我,我告发你,也揪不出真正的“肇事者’’。洋洋爸爸亲眼所见儿子制造的“事端",但他像没看见一样,拉着洋洋说:“跟老师说再见,咱们回家了。"在洋洋的爸爸看来,儿子并不知道垃圾袋没有系紧,再说后来其他孩子也参与制造混乱了,凭什么要单独拎出自己的孩子受教育呢?再说即使当众“供出”自己的孩子,洋洋肯定不服气,因为别的孩子也参与了,洋洋会认为自己对他不公平。于是,不如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走为上策! (二)与家长沟通的策略

根据护短型家长的行为特点,教师与这类家长沟通的重点是对孩子加强正面引导,同时避免家长的逆反心理。

1.用木桶原理向家长传播全面发展孩子的教育理念

护短违背了全面发展孩子的教育理念,但是如果教师直接讲道理,家长们不见得听得进去。现在的家长不喜欢教师生硬的说教和长篇大论,而是喜欢具有启发意义的生动故事和经典实验,因此教师平时应注意多积累这方面的素材,把自己希望传达的教育观念渗透其中。比如木桶原理:即一个木桶由许多块木板组成,如果这些木板长短不一,那么木桶的最大容量不取决于长木板,而取决于那块最短的木板。因此,家长应该从小就注意给孩子“补短",这有利于积累孩子发展的后劲,真正实现人生的可持续发展。

2.照顾家长的好面子心理,委婉地教育孩子

大多数人都有“好面子”的心理,注重在自己认为重要的人物面前维护形象,而不太在乎对自己关系不大的人的看法与感受。毫无疑问,在幼儿园里,教师是家长心目中的重要人物,家长很在意教师对自己的看法,因此教师应采取委婉的态度或者单独谈话的方式与家长进行沟通。比如,在岁岁的妈妈看来,承认孩子拆椅子不但影响了孩子在教师心目中的形象,也让教师觉得家长连“爱护公共财物”的简单道理都不懂,于是干脆来个“不认账",一了百了!可见,教师直接教育孩子“岁岁,这玩具是你拆的吗?幼儿园的玩具能拆吗?拆坏了,小朋友就不能玩了"的初衷是好的,但却因为没有照顾到家长的好面子心理而效果不佳。如果教师能够蹲下来对孩子说:“岁岁在研究椅子吧,你已经把它拆掉了,现在试试还能不能再把它装好,如果装不好,明天小朋友就没有椅子坐了。你说对吗?”这样效果可能会更好。

3.避免家长产生教师在告状的抵触心理

有时家长的护短行为与教师和家长沟通时的语气、态度以及方式方法有很大的关系。如果教师总是直接跟家长说他们的孩子今天又闯什么祸了、又出现了什么问题,家长的心情自然不好,他们会本能地产生抵触心理,把教师对孩子的关心与爱护当做告状甚至嫌弃孩子。为了维护孩子在教师心目中的形象,家长就会对孩子的缺点避而不谈,只强调孩子的优点。事实上,再调皮捣蛋的孩子也有安静、可爱的时候,教师要注意发现孩子的这些良好行为,然后把“告状"变成谈心,先介绍孩子在班级的良好行为,再与家长一起商量孩子问题行为的原因和教育方法。这时家长就会感觉到教师对孩子的观察与了解是全面的、客观的,是在就事论事,而不是在挑孩子的毛病。

六、与自私型的家长沟通

阿辉和阿秋在建筑区搭积木,因为一块长木板争执起来。争执中,阿秋不小心被阿辉推倒在地上,胳膊肘擦破一点儿皮。老师看见后赶紧把阿秋带到医务室进行了护理。下午,阿秋的爸爸来接阿秋时发现儿子受伤了,就问阿秋是怎么回事。阿秋说:“是阿辉把我推倒的。"爸爸立刻找来阿辉 呵斥道:“你为什么推我儿子?你以为自己个子高就可以欺负人吗?我一下子就能把你推得远远的,你信不信?以后再敢欺负阿秋,看我怎么收拾你!”阿辉被吓哭了。老师闻声过来,对阿秋的爸爸说,不能这样处理孩子之间的事情。阿秋的爸爸说:“你别管,没你的事。’’教师对家长的话并不意外也不生气,因为通过多次与阿秋的爸爸打交道,她知道阿秋的爸爸是一个“以自己的孩子为中心"的家长。在同伴冲突中,阿秋吃亏了,爸爸就会替儿子撑腰;阿秋占了便宜,爸爸就在旁边乐,不去制止。教师看不惯家长把自私自利的言行传给孩子,但是这样的家长又挺难沟通的,怎么办呢? (一)了解家长的言行表现特点

家长都会对自己的孩子有所偏爱,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自私的家长会表现出过度偏爱:处处让自己的孩子占上风,忽视对孩子进行等待、分享、公平、宽容、大度等品质的培养。自私型的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主要有以下三种表现:

1.怂恿孩子占小便宜

这些家长不从正面鼓励孩子为了身体健康要多吃饭,而是从自私自利的角度告诉孩子“不吃白不吃’’;遇到集体活动分发小礼物或者纪念品的时候,怂恿孩子在索要礼物时“多多益善”。

2.要求教师给予孩子额外的关照

有的家长会要求教师在集体教育活动中多给自己的孩子一些机会,这也是一种自私的表现。比如,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要求教师把自己的孩子安排在座位中间,多多提问自己的孩子;在名额有限的朗诵、演出、比赛等活动中,要求教师优先安排自己的孩子,让自己的孩子有“出头露面’’的机会。

3.保护自己的孩子“不吃亏’”

当孩子之间发生冲突的时候,自私型家长会不由分说地偏向自己的孩子;当自己的孩子“吃亏’’的时候,会出面为孩子撑腰,甚至兴师问罪。 (二)与家长沟通的策略

根据自私型家长的行为特点,教师与这类家长沟通的重点是引导他们坚持正确的导向,发挥孩子带动他们成长的积极力量。

1.经常引导家长换位思考

自私的人常常不自知,或者即使自知也不以为然。教师难以完全改变这类家长的观念,但是可以从思维方式上引导家长。自私的家长习惯站在自己的角度衡量是非,较少站在他人的角度分析和思考问题,所以教师需要常常点拨他们换位思考。比如,针对上述案例,教师可以引导阿秋的爸爸思考:“如果您是阿辉的爸爸,您会怎么想?"“如果阿秋打了比他矮小关文章念给家长听,借别人的口表达自己的观点。当然,文章不宜过长,以念读时间不超过3分钟为宜,时间过长反而容易分散家长的注意力、降低听的效率。

2.处事公平,学会拒绝家长的不合理要求

”自私的家长永远不会知足,所以教师一味地迁就家长的自私要求,并不能换来真正的和谐关系,而且还可能引起其他家长对教师处事不公的不满。所以,教师要坚持待人平等、处事公平,学会拒绝自私家长的不合理要求。这样可能会导致与这些家长产生矛盾,给工作带来一定的麻烦,但是有些矛盾和麻烦是无法回避的。学会正确地面对和处理矛盾,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个重要方面。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教师要及时与其他教师、年级组长或者园长进行沟通,争取得到她们的帮助。

3.开展“以小带大"的爱心教育活动

教育家长比教育孩子难,但是以孩子为突破口通常对家长有较好的影响作用。教师可以对全班孩子持续组织爱心教育活动,鼓励小朋友积极参与、相互观察,评选“助人为乐小明星"、“谦让有礼小明星"、“团结友爱小明星”等,并把孩子的活动情况拍成照片张贴在教室外面的墙壁上,发挥小孩带动大人关注美德评比的积极作用。教师还可以直接组织以“爱心教育’’为主题的亲子阅读活动,为家长提供关心他人、爱护公物、遵守秩序等方面的故事书,号召家长在家里与孩子一起讲故事,并举办亲子讲故事讲述活动,引导家长注重对孩子的品德培养。

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教师要特别关注自私型家长的孩子的进步表现,及时表扬孩子的良好行为,同时有针对性地向其家长反馈孩子的积极变化,用孩子积极成长的力量感化家长。

七、与告状型的家长沟通

魏老师发现自己班级无论发生什么事情,园长很快就能知道。比如,前一天下班的时候发现班级里的坐便马桶坏了,准备第二天抽时间报修。没想到第二天孩子们刚吃完早饭,园长就来查看马桶,并叮嘱一句:“以后报修要及时。”户外活动的时候,小朋友滑滑梯玩。前面的小朋友还没有站起来,后面的小朋友就滑下来了,结果她的头碰着前面的小朋友,磕了一个小包,没什么大碍,可以自愈。没想到,当天园长就知道了这件事。虽然没有批评魏老师,但是一句“户外活动注意安全’’的提醒让魏老师难受半天。魏老师觉得班里的家长太爱告状了。 (一)了解家长的言行表现特点

告状是指不直接与当事人沟通,而是通过与当事人相关的其他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式。家长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应以正面沟通为主。但是,有些家长性情冲动,对教师不信任,或者认为教师不能耐心地倾听自己的意见,他们就有可能选择向园长告状以表达自己沟通的需求;也有的家长认为自己与幼儿园领导关系好,可以直接对话,于是不自觉地养成通过告状来反映和解决问题的习惯。

引起家长告状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五种:

◎没有完全掌握事实真相,性情冲动;

◎不喜欢教师的性格或工作方式;

◎不认同教师教育幼儿的态度与方法; ◎向教师反映问题却不见效果;

◎与幼儿园领导关系密切,经常聊天谈论。

总之,家长的告状现象反映了家园沟通出现了障碍,需要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并采取新的沟通方式调节家园关系。

(二)与家长沟通的策略

根据告状型家长的行为特点,教师与这类家长沟通的重点是勤于解释坦诚交流,并拓宽沟通渠道。

1.教师的日常工作要细致严谨,勤于向家长解释

细心的家长会随时关注班级的环境和卫生、孩子在园的生活情况及其表现。当他们对教师的做法感到不满时,就可能越过教师直接反映给领导因此,教师的日常保教工作不但要扎实细致,经得起考验,还要勤于向复长解释,耐心地帮助家长进一步了解幼儿园工作的实际情况。

比如,有的孩子回家说老师不让自己吃完饭,因为自己吃得慢,家长也觉得孩子在家确实吃的慢,于是很容易推断教师没有耐心等孩子吃饭于是一气之下把电话打到园长那里告了状。事实上是天冷了,保育员发现孩子的饭凉了,于是就把孩子的饭倒掉了。可是孩子并不理解老师的想法误以为老师嫌自己吃饭慢不让自己吃了。遇到这种情况,教师一方面要手导保育员改进工作方法:倒饭之前应该向孩子解释“吃凉饭会生病”,并征求孩子的意见“还吃吗?如果还想吃,老师给你热一热饭,怎么样’’,而不能在孩子毫不知情的情况下生硬地把饭倒掉了事。另一方面,教师还要真诚地向家长道歉,同时勤于向家长解释班级教师平时在孩子饮食、保健生活上的保教方法。家长了解得越多,对孩子在幼儿园的生活越放心,对教师也越信任,以后再遇到类似情况就愿意直接询问教师,而不是简单地告状了。

2.与爱告状的家长坦诚交流 如果发现个别家长总是去幼儿园领导那儿告状,教师可以坦率地向家长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首先,肯定家长对班级工作的关注和对孩子的关心与爱护,以及对自己提醒和促进作用;同时,表明自己的心理压力,建议家长有意见直接反映给班级教师。当然,仅仅一次交流还是不够的。教师平时的沟通态度要让家长感觉到建言无妨、交流无碍。如果教师平时让家长感觉急匆匆、没耐心、较武断,家长就会欲言又止,那么告状就是他们不得已的选择了。

3.设立班级意见箱,及时回复

告状实际上反映了家长渴望沟通的需求,但是由于接送孩子的时间有限,很多家长没有机会与教师沟通,所以建议教师在班级教室门口设立一个意见箱,鼓励家长投递匿名便条反映问题。因为“写"便条会留下个人笔迹,达不到“匿名"的效果,可以让家长“打印"便条,免除家长的担忧。有的教师这么做了,家长却不爱用,原因是教师不及时打开意见箱,也不及时回复家长,导致意见箱形同虚设。对于性格比较急躁、容易情绪化、沟通经验有限的教师来说,班级意见箱给教师预留了调查、分析和思考的空间,有助于教师理性地解决问题。

八、与积怨型的家长沟通

上学期有一天,嘉嘉的算术题做错了,马老师以开玩笑的口气对她说: “你好笨哦„„’’嘉嘉把玩笑当真了,回家跟妈妈说了,妈妈很不高兴,找到了马老师,马老师赶紧向家长和孩子道了歉。可是,嘉嘉再做算术题时就很不自信,对妈妈说:“我的数学很差。”有一次在系溜冰鞋带的时候,她对妈妈说:“我真得好笨哦!"妈妈听了心里很难过。下学期有一天,嘉嘉把“1 O一3=口"算错了,班主任刘老师在她的作业本旁边打了一个叉子。晚上回家后,妈妈发现了。第二天,妈妈怒不可遏地到幼儿园质问刘老师:“你说10减3等于几?你说10减3等于几?”不给刘老师解释的机会,嘉嘉妈妈就把作业本撕碎了,然后扔到刘老师的脸上,扭头就要走。但是刘老师也非常气愤,但是她忍住了自己的火气,大声对嘉嘉妈妈说:“请站住!你作为家长怎么能当着孩子的面这么做事?女孩子本来就很敏感,你这么冲动,以后怎么帮助孩子学会面对问题?你了解真实情况吗?你为什么不给我解释的机会?’’嘉嘉妈妈这才停下来,听刘老师的解释。事后嘉嘉妈妈很后悔,当面向刘老师道了歉。刘老师的忍耐和有理、有力的陈述扭转了教师工作的被动局面。

(一)了解家长的言行表现特点

从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出,积怨型的家长对幼儿教师的不良印象产生泛化,随时都有可能因为某一事件的刺激而爆发出自己的怨气。虽然是马老师的教育失误伤害了孩子,但是家长认为刘老师也在伤害孩子,所以才会既不问孩子是怎么回事也不听教师的解释就大发雷霆。

家长的积怨源于教师的一次教育失误,如果后续的教育关怀没有做到位,家长和孩子就会留下心结,成为家园共育的隐患。所以,在教育失误发生之后,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它的潜在不良影响,不但要诚恳地道歉、改正错误,还要在以后的生活中对孩子和家长进行持续的教育关怀,帮助他们及时和彻底地化解心结,重建孩子的自信与家长的信任,不要让孩子和家长把一次不良影响沉淀为持久的不良信念。 (二)与家长沟通的策略

根据积怨型家长的行为特点,教师与这类家长沟通的重点是以持续的关怀和真诚,帮助他们重建对教师的信任。

1.告诉家长抚慰孩子但又不过度关注

面临同样的消极事件,人们的反应是不同的。其中,大约70%的人能够自己消化心理创伤,其余30%的人则可能或多或少地受到消极影响。性格敏感的人比性格开朗的人更容易受到伤害,嘉嘉就属于敏感内向的孩子。情绪脆弱的孩子受到伤害首先需要成人的接纳和抚慰,但是又不宜过度关注。过度关注会加剧孩子对外在环境的“不安全感”,降低抗挫折能力。因此,班主任刘老师一方面要批评马老师做得不对,另一方面也要联系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跟家长分析嘉嘉的敏感个性,指导家长经常对孩子说“没问题"、“小事一桩"、“我不在意”、“我不生气"、“我又高兴了”等话语 引导孩子遇事放宽心,不要过度思考。

2.引导家长在孩子面前保持冷静

家长的情绪、情感和态度是孩子自发模仿学习的重要内容。如果家长在孩子面前总是乐观、开朗、冷静和大度,孩子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如果家长在孩子面前总是表现出紧张、敏感、冲动和愤怒等消极情绪,孩子的情绪反应模式和行为方式就会受到不良影响。嘉嘉的妈妈当着孩子的面爆发情绪,不但没有澄清问题,还向孩子示范了面对问题的错误态度!并进一步强化了孩子的自卑心理,因为孩子会把妈妈和老师之间的矛盾冲突归结为自己的“笨”。正是刘老师的一句质疑“你作为家长怎么能当着彩子的面这么做事",使家长从冲动中突然清醒,进而表现出正常的家园沟通态度。

3.教师的道歉后的跟.进关注

做错事应该道歉,但是并不意味着道歉之后自己就与错事无关了,因为错误对当事人的伤害未必因为道歉而消解。马老师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以为自己道歉了,孩子和家长就接受了,然后就没事了。事实上,孩子的心理阴影仍然存在。马教师忽略了这一点,没有对孩子进行持续的关怀乘鼓舞,才导致家长较深的积怨。可见,教师要特别留意自己的教育失误,并在日常工作中注意挽回失误所造成的损失。针对嘉嘉的情况,教师要留心观察她在日常生活、学习和游戏中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并同时把孩子的进步反馈给家长,与家长共同帮助孩子重新树立自信心。

上一篇:应届毕业生求职简历下一篇:余华的活着的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