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合作结题报告

2022-07-25

很多人对于写报告感到头疼,不了解报告的内容与格式,该怎么写出格式正确、内容合理的报告呢?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语文合作结题报告》,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篇:语文合作结题报告

小学语文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探究结题报告

《小学语文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探究》

结题报告

铜川市青年路小学 许洁

一、课题的背景及界定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改革和完善,我们不难感觉到越来越多的新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中出现。我们的教育不幸的遭遇了一种模式化的教学,那就是每节课你都能看见的固定教学设计“小组合作”。我们必须明确这么一点:合作学习不等于小组学习。合作学习是一种学习的方式,其组织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小组学习只是合作学习的一种具体组织形式,师生互动、同桌交流、全班讨论等等都是合作学习。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合作学习的众多形式中,小组学习是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

《语文课程标准》在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上强调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实际运用的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就需要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地把老师所讲的内容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并能运用与实践中,小组合作学习就给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个检验内化过程的方式方法。

因此,我们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提出来作为研究的一个课题。

二、理论论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一目标在《新课程标准》(试行)里被概括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小学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以及它的奠基作用决定了这种素养的培养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目标。而目前的农村语文教学大部分以单一的接受学习为主,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因此,对于语文学习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探究迫在眉睫。

三、研究的目标、方法及过程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依据学校发展的需要,立足教研,聚焦课堂,进行课题研究,切实解决语文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小组学习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一种基本途径,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把自己的思路和别人共享,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疑难可以在与学习交流中得到启发或解决,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拥有了更多的自由组合,分工协作的机会,拥有了评价和讨论他人观点的机会以及弥补和完善自己的思维漏洞的空间和时间。小组合作学习避免了班集体教学中往往出现的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得不到充分的参与学习的机会而不得不被动学习的状况,赋予全体学生传统课堂教学中多得多的参与学习的机会和权力。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

行动研究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文献法、座谈讨论 法等相结合。

(三)课题研究的过程

第一阶段:2015年9月至2016年1月

结合现状调查情况,撰写研究方案。

2、认真学习教育科学研究的相关理论,做笔记。

3、进行相关问卷调查,搜集好研究数据。

第二阶段: 2016年2月至2016年6月 成立学习小组,展开小组合作学习。

2、分析原因,制定对策,进行个案分析。

3、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并运用有效的活动进行教学实践。

第三阶段: 2016年7月

总结课题研究成果,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和经验论文。

四、研究结果与成效

(一) 扎实研究,初见成效 1.课堂变了。

课堂教学焕发出勃勃生机。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念、学生记、老师问、学生答,老师考、学生背的教学方式在我们学校基本不见了。语文课堂上教师能使用最佳的教学艺术,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创造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积极营造平等、民主、和谐、轻松的课堂气氛,减轻学生学习上的负担,使学习成为一种乐趣,使学生的自主性得以发挥,能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潜在的学习欲望,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大多数学生能主动思考,主动质疑了。

2.教师变了。

课题的研究,促使教师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我们通过组织教师学习相关材料、理论专著,积极参加各种专题讲座,把教师的理性和感性认识集中到“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上。广大教师的教育思想转变明显,教育观念更新了,业务素质强了,科研意识增强了,“科研兴校”的观念与氛围已逐步在学校形成。课内:教师能对学生积极自主、合作学习给予充分肯定,为学生今后解决类似或相关问题导向指路。让学生牢记学习方法,养成小组合作学习的习惯。课外:教师能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到图书馆、阅览室,到社会生活中去探究学习,给学生更多读书、动脑、动手、实践的机会,培养出有思维有能力的创造型人才。

3.学生变了。

(1)小组合作学习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表达与交流,使每个学生学会发表个人见解。学习优秀的学生养成了敢于质疑的习惯;学习中等的学生、性格内向的孩子不再附和别人的意见、随大流了,而是敢于提出与众不同的观点;学困生有时发言出乎大家的意料,比谁说得都要好。当我们看到孩子在课堂上争先恐后、不甘示弱地表达、交流时,当我们听着孩子们那充满童真却不乏机智的回答时,我们被他们感染着。

(2)拉近了心理距离,学生乐于学习了。传统的教学活动压抑了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给学生一种“距离感”,这种“距离感”压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禁锢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创造性思维。我们在研究中从学生年龄特点及心理需要出发,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良好的体验情境以及适时的激励机智,缩短了师生间、生生间的心理距离。在课堂教学中,温暖和谐的氛围,学生在思维上是紧张的,但在情绪上是放松,心理上有安全感,不再感到压抑。师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好的学法受到大家的鼓励,不全面有效的学法也不会受到嘲笑和指责,而是在相互交流中互相学习、进步。学生能轻轻松松舒展自己的才能,树立了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自主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情绪,融洽了师生关系。

(3)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在研究过程中,我们结合课堂教学,渗透学法指导,使学生学会自主、合作学习,取得了较大成效:学生能从课内预习到课外预习,从扶到放,使大部分学生学会了预习的基本方法,如查阅工具书、质疑、查阅课外阅读资料等,特别是高年级的学生,已养成了良好的预习习惯;具有了一定的质疑水平,学生懂得了质疑的一般方法(如对课题的质疑、对重点字词的质疑、对课文的空白点质疑等),训练了思维;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学生敢说、愿说,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形成模式,运用教学

在研究中我们先后采用问卷、谈话、观察等方法进行调查,并广泛总结我校语文教师以及学生先进的教学经验和学习经验。在反复论证的基础上,课题组成员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最后总结出“小学语文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较为实用的课堂教学模式,我们称之为——“三步骤六环节”教学模式。

这种新模式具有三个步骤:“自主学习---交流讨论---巩固训练”。 “三步骤”具体指:预习、展示、反馈

1.预习环节:

预习的主要任务:①确立学习目标; ②明确重难点; ③初步达成学习目标。

预习的主要形式:①小组内学生自学,互学,讨论;②教师指导点拨。 2.展示环节:

展示的主要任务:①展示交流预习初步成果;②巩固深化学习目标;③共享学习成果。

展示的主要形式:①教师引导、点拨;②学生板演、讲解 3.反馈环节: 反馈的主要任务:①对教学内容进行反思和总结;②对预设的学习目标进行回归性检测;③对学困生进行查缺补漏;④对优秀生进行知识拓展。

反馈的主要形式:①课堂练习;②习题测试;③辅导答疑;④互学互教。

这种新模式具有六个教学环节:1.创设教学情境;2.出示学习目标;3.学生自主学习;4.检测自学效果;5.教师精讲点拨;6.巩固训练提高。

(三)有效策略,支撑教学

1.教师在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为小组合作学习提供了强大的理念保障。

2. 合作学习的小组成员的组合分配上体现了层次性、差异性和互补性。

3. 合作学习的内容体现了多样性和确定性。

4.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注意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 5.师生及时对合作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

6.通过合作学习,很好地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和人际交往中团结协作的意识。

五、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1.小组合作学习的多样式和开放性有待商榷:活动方式过于单一。由于长期从事一线教学工作,有些教师所带科目暂时不固定,对很多问题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停留在事物的表面。所以要常常汲取理论营养来滋养自己,以便走向更高更远处。 2.教师对进行课题研究的作用领会不深,进行研究的主动性不强。我想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和课题研究的逐步深入开展,会有越来越多的教师乐意钻研。

我们将在今后的研究中,巩固成果,正视问题,深入研究,积极创新,一切都着眼于学生、教师、学校的发展,力争把我校的“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水平提升到更高的层次。

第二篇:合作学习结题报告

一课题实验与研究的提出

小学数学作为义务教育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除了应传授给学生一些初步的数学知识以外,还担负着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历史重任。传统教育模式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忽视知识的发生过程、忽视情意教学目标、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现象,在传统观念的禁锢下,老师还有意无意地强化着学生对老师的依赖。从而造成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负担过重,探索精神与创新意识的匮乏。同时,在科技日益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可以看到,任何大的科学研究和试验、任何大的工程建设,都不可能由一个人独立去完成,它需要集体的智慧与合作,合作精神和能力的培养正有日益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如何探索一条适合学生生动发展,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合作品质培养的教学路子,成为新时期教育工作者不得不面对的新课题。因此,我们决定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小学数学小组组合作学习”的研究,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的个性探索与小组的合作探索有机结合,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主体性、创造精神、实践能力及合作意识、交往品质等多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主要原因有三: (1)新课程的需要:小组合作学习是对现行以知识本位、教师中心和传授、灌输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造,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主动探索的基础上,通过学生全面、多样的主体实践活动,促进他们主体精神、实践能力和多方面素质的专题发展;与此同时,实现对传统课堂教学过程的根本性变革,以焕发出课堂教学的真正活力。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三种不同层次的学习心理状态的提高。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能在课堂上积极交往的机会,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在交往中养成良好的合作意识,培养合作能力等方面都有极大作用的。

(2)提高课堂效率的需要:多向交往,除了师生讨论外,允许学生互相学习,这样有利于形成积极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各类信息的沟通,有利于学生间的互帮互学、相互启发,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无论潜能还是差异,我们深切地体会到,它们都是亟待开发利用的教育资源。越是人数多的班级,越需要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学习既拓展了课堂教学的时空,又加强了教学的个别化;因小组的精诚合作,课堂才不会再有被冷落或遗忘的角落,效力才能全面提高。同时教学由师生的双向交流变为师生、生生的多向交流,形成网状立体的交流。

(3)学生发展的需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民主、开放的教育环境中,学生所焕发的潜能和展现的差异,令人吃惊。这就要求在较短的课堂时间内给予学生较为充裕的活动时间,包括动手操作与相互交流、相互启发、探索创新的时间,而小组合作学习就较好的解决了这一矛盾,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和学生的相互关心与相互信任相结合。学生就不会把教师单纯地看成严厉的监督者,也不会把评分当成一种棍棒。使学生能在和谐的气氛中,共同探索、相互学习、逐步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凡是给人以成功的乐趣的脑力劳动,总会收到发展学生能力的结果的。因此我们要以课题研究为契机,探索一种科学的学习指导模式,全面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率,进一步推动我镇教育教学改革。

二课题实验与研究的目的

1.通过实施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找到合作的途径,掌握合作的基本方法。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探索出新的教学方式。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努力体现新课程理念,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主体意识。

4.通过合作学习与教学评价整合实验与研究,给教师创造一个参与学生合作学习的机会和评价学生的平台。

三课题实验与研究的意义

交流、合作是人类社会生存至今的重要动力,面对知识经济的到来和高科技的飞速发展,竞争越加激烈的21世纪社会,合作意识更是21世纪人才的重要意识。因此,在基础教育改革浪潮中,实施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渠道的课堂教学,探索小组合作学习与小学生素质的发展,其实践意义是很明显的。该课题研究对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途径和教学模式、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小组合作学习与促进小学生社会化等教育教学理论问题也是一种有益的探索。

四课题实验与研究人员

1.花沟镇研究人员:组长贾美忠

主要成员王君峰贾学燕陈秀荣高春燕

2.实验与研究人员分工

王君峰理论研究、材料整理、成果积累、实验与研究报告的撰写

贾学燕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的实验和日常材料积累(1)

陈秀荣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的实验和日常材料积累(2)

高春燕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实验中数据的整理与收集

五课题实验与研究的方法

1.加强理论学习。

通过查阅报刊资料,上网搜索等收集有关小组合作学习方面的资料,研究内容,内化吸收,为实施小组合作学习作好理论准备。 2.理论指导实践。

在课题实验与研究中,我们采取了边研究、边实验、边总结、边传播的方法。实验教师作为首批课题实验与研究的教师,在教学中大胆实践,注意及时反思总结经验,并及时把经验汇总,传递给第二批实验教师,使第二批教师能够更充分的认识小组合作学习,让更多的教师参与到课题实验与研究中来。

六、课题实验与研究的内容

1.建立有实效的学习小组。

科学建立学习小组是成功的关键。①将同班的学生按异质分组的原则,把不同性别、不同成绩、不同能力的四名同学按前后桌位排列,以便随时讨论。②在广泛发动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推选组织能力强,有责任心,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担任组长,负责组织、领导全组的讨论活动。③对全班同学进行小组讨论学习的动员和训练,鼓励每个学生都要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在讨论中争做发现者、创新者,特别关注后进生,要克服自卑,认真研究,大胆发言,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④及时对小组长提出要求,提高其组织、领导能力。

2.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流程程序。

我们课题组经过反复实践与论证,总结出了适合课堂教学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流程:营造合作氛围——明确合作目标——指导合作过程——汇报合作成果——评价合作结果。

3.在小组合作学习与教学评价整合的实验与研究中,重点做了如下几点:①在评价态度上,以尊重学生的人格为前提。②在评价内容上,既肯定学生学习的结果,又鼓励学生学习的努力程度。③在评价的视角上,站在了学生的高度上。④在评价的标准上,以个体纵向比较为主。⑤在评价的公正上,让学生有发展的信心。⑥在评价方式上,采取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家长评、成长记录袋等。

七课题实验与研究的步骤及过程

第一步:(2002.1——2002.6)我们通过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建立小组合作学习机制。

第二步:(2002.9——2003.6)在总结和改革第一步的同时,我们创造性构建出“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流程模式。

第三步:(2003.9——2004.6)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流程模式,进行了完善小组合作学习的扩大范围实验与研究,并取得了满意效果。

第四步:(2004.9——2005.12)我们在完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基础上,进行了小组合作学习与教学评价整合的研究和实验,深化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第五步:(2006.1——2006.12)我们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实验与研究成果,召开了课题实验、研究的总结与交流会议,并撰写了课题实验与研究的工作总结和结题报告。

八课题实验与研究的成果。

1.小组合作学习实验促进了学生的评价能力的提高,规范了学生的学习行为。

通过实验,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减轻了学生的课外负担,端正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态度,培养了他们良好的学习行为,而且他们在课堂上表现活跃,回答问题积极,社会实践、调查能力增强,课堂气氛活跃,性格发生了很大变化。

下边是我们对陈秀荣老师执教的三年级数学实验班进行的学习行为问卷调查:

有效问卷学习数学态度% 小组合作学习与评价的能力% 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评价他人的能力% 喜 欢一 般不 喜

欢乐意合作与评价一 般不乐意合作与评价积 极一 般不 积 极乐 意一 般不 乐

前测94.7 19 58.3 38.9 2.8 60.2 21.1 18.7 53.3 15.2 31.5 52.6 28.5 18.9

后测97.3 19 76.3 23.7 0 84.2 15.8 0 75.6 24.4 0 81.6 15.4 3 比差 0 18 -15.2 -2.8 24 -5.3 -18.7 42.3 16 -31.5 29 -13.1 -15.9

由上表可以看出: 小组合作学习实验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教学评价的能力。 2.创设了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氛围,有利于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组合作学习由于采用了小组讨论、所学知识与社会调查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从而为课堂创设了一种最佳的教学氛围,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各种能力。下面是我们对贾学燕老师实验前和实验中学生进行严格的问卷调查,所取得的一些数据

数对小组合作学习感兴趣% 参加社会调查的能力% 社会实践操作

能力% 对教学中的评价% 感 兴趣一 般不感 兴趣乐 意一 般不 乐意熟 练一般不 熟练乐 意一般不 乐意

实验前 28 57.9 21.1 21 31.5 50 18.5 28.9 31.6 34.5 65.8 28.9 5.3 实验中 28 84.2 15.8 0 81.6 15.4 3 54.9 36.8 8.3 81.6 18.4 0

由以上对照数据可以看出,实验中学生学习兴趣有了显著的改观,社会调查、实践能力、对教学的评价有了较大提高。具体表现为实验中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敏捷,能主动提出问题。喜欢小组合作学习的学生越来越多,学生的各种兴趣和能力有了大幅度提高。

3.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教学的多边互助,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平等参与的机会。

小组合作学习增加了个体与个体、个体与小组、小组与小组、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的机会,学生获得的表现机会要比单纯的小组合作学习更多得多。下面是实验教师王君峰与对照班教师教学同一内容的比较表:

班级实验班对照班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尝试教学法

教学内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教师直接讲授时间 10分钟 22分钟 学生发言人数 23人 16人 讨论时间 10分钟 0

课堂作业完成课本练习和提高性题完成“做一做”和课本练习 做题正确率 95% 83%

从而可以看出:王君峰老师非常注重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使他们在动口、动手、动脑、团结协作、取长补短中获取知识,对此学生做题正确率高。

4.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小组合作学习是师生互动、互评和个别指导与个别评价的有机结合,引导学生的个别差异作为一种积极的教育资源加以利用,做到让优等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后进生“吃得了”的分层效果,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使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5.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下面是王君峰老师与对照班的一次成绩对比统计表。

别教

法实验前实验后

2002-2003学第一学期末考试 2004-2005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人均分及格率优秀率人均分及格率优秀率

实验班小组合作学习 71.4 84.5% 63.4% 89.1 93.3% 73.3% 对照班尝试教学法 72.2 91.6% 66.7% 80.8 88.3% 45.7%

从上表可以看出: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方法,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很大益处。

6.实验中构建了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流程模式。

在实验与研究中,我们不断总结经验,继承实验中的成果。结合我镇实际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经过反复论证和实践,在全体实验教师的努力下,我们总结出一套适合我镇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流程模式。

第三篇:小组合作学习结题报告

“英语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研究”结题报告

课题报告负责人: 刘焕政

课题组其他成员:王洪海 张樱 臧珍华 孔凡华 于夕莲 时间:2013年11月

一、课题的提出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在近年的英语教学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它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在小组中通过明确的责任分工,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学习,共同提高达成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活动。小组合作学习可使学生积极参与,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然而,一段时间来,有些师生把合作学习流于形式,认为把小组成员的桌子摆在一起,3-5学生凑在一起轰轰烈烈地说一说就算合作学习了,很明显达不到合作目的,影响了合作学习效率的发挥。这种无效合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分组不够合理。有的教师不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和个性特点分组而是随意指定几个学生组成合作学习小组,有的小组可能全是学习优秀的,有的可能是一些差生,不进行合理搭配,不仅使小组成员之间无法进行好帮差活动,也使小组之间无法平衡学习和竞争。

(二)学生合作意识差,无合作的内在需求。其主要表现:有的学生“以我为中心,不尊重他人——只关注自己,不倾听,不配合,甚至出言伤人,引发矛盾;有的优秀学生看不起差生,有的学生依赖优生,“搭车”现象突出;有的过于喧哗,组间干扰,合作质量差。

(三)学生不知合作之法,缺少合作的基本能力。其主要表现:有的一说合作,组员便七嘴八舌,你说你的,我说我的,不知用什么方式进行合作学习;有的不能耐心等别人把话说完便插嘴,抢着说;有的不能相互督促、纠错、补充;有的在汇报合作学习成果时,仍是个人意见,合作学习流于形式,难以完成合作学习任务。

(四)未建立合作学习机制,组内自由松散。其主要表现:组长由教师临时指定,未明确组长的职责,也未明确组员的分工与职责,更没有根据学习成绩和个性特点分层分组。合作学习时,组长、组员责任不明确各行其事,合作难以有效进行。

(五)评价体系不健全,其主要表现:重个体评价轻小组评价;重学习成果评价轻合作意识、合作方法、合作技能评价;重课堂随机评价轻教师对合作学习的构建缺乏整体性认识,对究竟什么是合作小组的关键,各有说法,但笔者认为情景化议题的设计是推动有效合作的关键,是合作交流的基石。

二、课题的界定

在《英语课程标准》中提出:“创设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促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使学生认识自己学习的优势与不足,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和谐与健康向上的品格”。因此,随着英语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在近年来的教学中应用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受到师生的喜爱。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加平等、和谐的互动的环境,有利于学生情感的投入,个性的发展。

三、研究目标

根据初中学生生理和心理的特点,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调动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和愿望。

引导学生适时进行小组合作,注重交流,把学生正在学习的内容为合作学习的主要材料,构建开放包容又有活力的小组合作机制。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基础不同,注重评价的多元与互动,探索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方式。

培养学生善于与他人合作共事的习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同时通过合作学习进行情感交流,融洽关系,共创良好的学习环境。

在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探索自主合作探究和交流展示的新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不断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解决措施

(一)科学合理分组

为了促使学生有效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首先应对全班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就近组合:按班级正常的座次,将座位邻近的学生组成4人一组的学习小组。这种合作小组的组合形式,学生无需离开自己的座位跑到其它地方去,浪费时间和花费不必要的精力,因此,操作起来比较简单。异质分组:根据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小组内各成员间形成性别、性格、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方面的差异。这就为小组成员互相帮助提供了可能,为各小组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这种组合实施一学期后,为保证各小组力量均衡,可以重新分组。每一组内培训一个善于协调并有责任心的小组长,负责分配本组成员承担不同的任务和责任, 协调

2 小组成员间的关系, 使得小组成员间能很好地和谐交流,检查和评价本组成员合作学习情况,以保证小组活动卓有成效,同时向教师反馈本组完成学习任务完成情况,关心帮助成绩不理想的同学,争取组内同学共同进步。

(二)选择适当的小组合作学习时机

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方式,合作学习的形式并不是贯穿在整个英语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何时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及学习环境条件合理安排合作学习时机,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最大作用。

(三) 创设情景,培养合作意识。

合作意识是有效合作的基石。实施该策略是针对“学生合作意识差,无合作的内在需求”而采取的策略。其操作要求如下:

1.让学生懂得“发展来自于合作,”合作是现代人工作和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懂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既知己知彼,善待自己,又善待别人,扬长补短,只有发挥集体智慧,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小组学习的效益。

2.自我教育,体会合作的重要性。可结合班队会,组织以“合作”为主题的班队会,让学生搜集、讲述有关合作的格言、典故和切身事例等,谈谈合作活动带来的良好效果,进行自我教育,深刻体会合作的重要性。

3.自我体验,树立合作意识。可设计一些须经过多人合作才能完成的学习任务或游戏,也可把合作的理念渗到日常生活中,如:分角色进行英语对话,或小组成员之间进行两两问答对话,相互补充或延伸新的内容,让学生在活动中、在日常生活中意识到个人力量的微不足道,体验合作成功的快乐,促进学生由“心中有自己”向“心中有他人”转变,由为自己争光向为小组、为集体争光转变,树立合作意识,增添合作的内在需求。尤其是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只有在浓厚的氛围下交流和交际才能更好的运用它。

(四)指导合作方法,掌握合作技能。

掌握合作之法与合作之能是有效合作的保证。刚开始,学生不会合作是可能的,这就需要教师的指导,帮助学生怎样通过小组有效合作去学习和运用英语。

其操作要求如下:

1.提供标准音与学生的自读领悟相结合,让学生构建合作学习之法。如:

3 自学奠基法。模仿录音机或者优秀的学生读一读,不会读或其它不能理解的地方请教一下,与他人对话交流。

辅导个体法。小组群体帮助组员个体,组内的1号2号同学多帮帮3号4号同学,也可以2号教会3号,3号再教4号,这样原来受帮的同学通过帮别人,使自己对英语的掌握和运用有所提高。(1-4号同学是按照当时小组成员的英语学习成绩划分的。)

同伙教学法。组员个体互教互学,互相提问共同提高。

组际交流法。不仅小组成员内部交流,而且组与组之间也可以交流,使交流的范围扩大。例如:小组内部问答:A What’s your favorite subject? B My favorite subject is math. 小组交流完,其它组可延伸问答: -What’s Liu Mei’s favorite subject?

- Her favorite subject is math.

(五)健全机制,明确分工,相互检查相互促进。

健全合作学习机制,明确小组成员的角色与职责是有效合作的基础。而相互检查又会更及时地进行有效的反馈矫正和巩固提高。其操作要求是:

1.制定组长产生的办法。如组员推选法(1组4个学生很容易选好自己的组长)

2.确定组内角色(岗位),制定角色的职责,明确分工。如:

组长:主持小组的学习,协调学习进程,督促组员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记录员:记录小组学习中发现的问题与形成的学习成果。

资料员:负责学习资料的搜集与整理。

首席发言人:代表小组汇报交流学习成果。(组员可以轮流汇报)

3.检查分口头检查和笔头检查。只要学生倾听,口头出现的错误容易检查出来,而动笔写的往往认为自己对了而不能自己检查出来,更说明了相互检查的必要性。

(六)研究和建立评价机制,鼓励学生大胆开口。

教师要把握好对小组讨论的评价标准,在不忽视对个人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基础上,更应侧重于集体评价和学习过程的评价。本人采取了“具体要求,小组评价,鼓励开口,及时指导”的做法,着重对小组讨论的行为作集体评价。只要发言精彩,小组秩序好,就能得到Good的评价,汇报交流有亮点,成员团结又合作,就能得Very good的评价,小组评价,提高了小组讨论的执行效果。当然,对于合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本人进行了一定的指导,对于一些羞于开口的学生我 4 建议他们先跟着别人说练,准备充分了,自信心也就增强了,发言中遇到问题,可以容许本组同学给予必要的提示和示意。对于小组合作不佳的情况,我通过小组的评价来调控,当学生得到小组集体评价的分数时,就会意识到他们是一个小组,一个“整体”,必须合作才能取得成功。对于个别经常行为异常的学生,我不断提醒,及时告诫,对于优胜的小组长要给予额外的奖励,促进小组成员的进一步合作。如个别学生不能有效与人合作,则进行适当的人员调整。当我发现个别成绩好的学生认为自己完成任务就行而不帮助组内其他学习有困难的同学时,我不是批评而是鼓励他们积极帮助困难学生,并教育他们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其他同学水平提高了,自己会提高得更快,“水涨船高”的道理自然为他们所接受,并且成为一种自觉行动。对于合作学习的课堂喧哗,我首先让所有小组活动停下来,小声告诉和提醒学生要小声说话,然后再重新活动,有时用手势、眼神提醒,有时对活动优秀且把噪声维持在一定水平上的小组提供附加分。对于小组个别学生“搭车”现象,本人要求小组长给每个成员承担一部分责任,并为之负责,组织小组成员对每个成员的合作进行评价。这样,可使学生认识到小组是学习的共同体,个人目标的实现必须依托于集体目标的实现。在合作学习中,只有取得小组的成功,才能获得个人的成功。合理评价对指导和调节学习过程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使学生深受鼓舞,从而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

五、取得的成效

功夫不负有心人,自上学期开始进行该课题研究以来,在课题组全体成员的不懈努力下,我校英语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有了明显的变化,进而课堂教学获得了可喜的成效。

在学生基础较差的情况下,在期末考试中,当时全街道5处初中我校取得第2名的好成绩。有多名学生在中心校和教研室组织的各种比赛获奖。课题组全体老师在中心校组织的课堂教学比赛中皆获得一二等奖。撰写的论文获省、潍坊和诸城市级奖。

通过一个阶段的小组有效合作学习,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逐渐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英语成绩明显提高了:优秀学生更加突出,中等学生普遍提高,后进生有了可喜的转变,厌学的学生逐渐对英语产生了兴趣,树立了信心„„尤其是学生通过面对面的直接交流和合作,增进学生情感交流,培养学生 5 大胆开口、主动乐学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大大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为今后的可持续学习和发展鉴定了较好的基础。

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不仅学生喜爱,也获得家长的赞誉。很多家长通过电话短信和来校面对面交流等方式表达了对这种方式的认可和赞同:纷纷表示孩子通过该活动发生了很多变化,由原来上英语课头痛变得饶有兴趣,由原来英语课堂上被忽视的角落变成积极的参与者,甚至把合作学习延伸到了双休日节假日……

通过对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教师们转变了观念,养成了良好的科研习惯,提高科研能力。经常在网上研讨学习交流,尤其是在诸城初中英语教师群参加交流更多,不时互相切磋,形成比较浓厚的研讨氛围。

六、问题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研究才刚刚起步,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在课堂教学中哪些内容需要合作,哪些需要独立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怎样更好的注意时空,不至于无所谓的浪费时间;排位怎样搞好与班主任其他任课老师的协调,因为英语基础和成绩往往与别科不尽相同,我们不能一科一排位等等。构建适合学生心理性格特点、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基础情况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还有待于在今后课堂教学实践中继续完善。

第四篇:关心他人团结合作结题报告

《培养小学生关心他人、合作意识的探究》

课题研究成果报告

当今社会,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各种知识、技术不断推陈出新,竞争日趋紧张激烈,社会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使人们在工作学习中所面临的情况和环境极其复杂。在很多情况下,单靠个人能力已很难完全处理各种错综复杂的问题并采取切实高效的行动。所有这些都需要人们组成团体,并要求组织成员之间进一步相互依赖、相互关心、共同合作,建立合作团队来解决错综复杂的问题,并进行必要的行动协调,开发团队应变能力和持续的创新能力,依靠团队合作的力量创造奇迹。因此,开展本课题的研究,对提高我校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是非常重要的,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的。

一、课题的提出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学生的关心他人、合作精神,是青少年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非智力因素,而此种因素也将在学生的人生之路产生重要的作用。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在家里娇生惯养,有些孩子不懂得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因为他们在家里没有兄弟姐妹,所以缺乏儿童之间相互关心、爱护、合作的条件。同时大多数的孩子还因为爸爸、妈妈常年打工在外的缘故,多是由爷爷奶奶带大的,爷爷奶奶因为自己小时候吃过苦、挨过饿,所以对孩子关爱有加,多数人还强调----再苦不能苦孩子,只要是孩子说的,就会尽最大力量去满足,由此,许多孩子成了家里名副其实的“小皇帝”“小公主”,只知道收获关爱,不懂得付出。据调查,每个孩子的父母都知道孩子的生日,可是知道父母生日的孩子却寥寥无几。因此,从孩子的健康成长出发,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更凸现其深远的意义,也是让学生学会做人的重要因素。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与实践依据

1、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主义实践论和认识论关于人的实践活动的主动,能动特点的思想,将实践观点引入作为文化心理的德育,从而将德育过程作为知,情、意、行相统一的过程。《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必须站在历

史的角度,以战略的眼光来认识新时期德育工作的重要性。现代教育观认为,未来社会需要的是开拓型,创新型人才;未来社会是倡导协作,共享、互助的个性化世界。因此,把团结协作的观念引入教学系统,不仅是为了顺应教育社会化和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需要,而且是为了更好地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的教育理念。

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小学生合作学习方面的报道较多, 江苏省南通市教学研究室的丁锦华提出:在我国,学生缺乏团结协作意识和技能的问题比较普遍,必须注重学科教学中合作学习的研究。浙江大学教育系副主任盛群力教授对团结协作的策略,技能等方面作了多方阐述,许多教育家,优秀教师也在这方面作了实践和探讨。合作学习的代表人物约翰逊兄弟认为:如果学习不能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他人的合作互动之中的话,那么这些知识和技能都是无用的,这种教育都是失败的。

2、实践依据

中国有句古话:人心齐,泰山移。在社会生活中,谁都不可能脱离群体而单独存在,因为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我们只有关心他人,与他人合作,才能有面对困难的勇气和战胜困难的力量。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关心他人、合作精神,是时代的需求,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求,更是为学生今后学会生活的一个重要奠基石。其于以上原因,我们确立本课题。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作用

1、研究意义

(1)、有助于学生健康的成长。本课题研究的着眼点是充分发挥学生在德育活动中的如何与人协作完成事情,从而提高学生在未来社会中学会与人合作的人际交往能力,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念,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2)、有助于提高德育工作实效。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寻求学校在德育工作中的新思路、新发展、新突破,探索中小学团结协作教育的实施内容、策略、途径、方法等,进一步整合学校、家庭和社区三方的教育力量,探索新形势下学校、家庭和社会德育的运作模式和操作策略,从而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作用

本课题的研究通过三个阶段的培养和训练,首先在游戏型为主的合作学习及

合作活动等多方面的训练;其次以语言类即兴题的合作学习为主,把乐于合作参与作为首要的内容;最后以学习和竞赛活动中的按需协作和有效合作为重点,三个阶段相互作用,相辅相成,探索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统整、协调运行机制和操作策略,进一步丰富道德教育理论。从这个意义上讲,此项课题具有创新性。

在班级“评比台”上加上“关心他人、团结合作”一项,课下进行跟踪,观察学生的言行,随时对学生进行团结合作教育,每周进行总结,对表现好的学生加星,针对班中出现的问题,全班进行讨论,每月选出“小使者”若干名,逐步放手让他们在班中进行监督。

(3)积极开展集体活动,增强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齐心协力力量大”的活动,如接力赛、拔河比赛„„以小组为单位办手抄报,小组合作大扫除等,以此检测学生对团结合作的认识及他们平时的做法,此外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并尽量放手,让学生在活动中真正地体会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二、理清现状、找出问题并分析成因

(一)课题研究的现状

我们课题组的3各成员利用一年的时间进行了《小学生关心他人、团结合作意识的探究》的课题研究。第一阶段,我们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基础理论,收集有关关心他人、团结合作的教育资料。制定课题研究方案,成立课题组,举行开题会。对学生进行合作能力的问卷调查,前测,为德育教育确定重点。第二阶段,采集课题有关数据,收集课题资料。师生共同搜集有关团结合作的故事,教师利用班会和课余时间给学生讲这样的故事和事例,鼓励学生也讲一讲这样的故事并谈谈自己的感受,根据学生的进步逐步提高要求。录制了一节关于团结合作的主题班会视频,拍摄了一些相关活动照片。第三阶段,通过研讨、座谈、问卷、测评等形式广泛收集课题信息,对课题进行后测和终结性评价,完善课题档案。完成本方案“研究内容”中规定的各项研究项目,写出研究论文和结题报告。

(二)课题研究取得的成绩

通过一年的课题实践,学校的整体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教育教学效果也收到很好的成效。

1、通过培养小学生的关心他人、合作精神,促进了课堂教学的优化。我们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合作精神的培养,这就需要教师针对某一特定的教学内容进行精心设计,积极组织,推陈出新,对课堂教学进行优化重组,这就促进了课堂教学的优化,提高了教育教学和学习效能。

3、通过培养小学生的关心他人、合作能力,从形式上、内容上丰富了课外活动。为达到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合作精神的目的,我们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4、加强了学校、家庭的联系,每逢开家长会,我们都要把这一目的意义反馈给家长及村领导,以期取得他们的配合和协助,充分发挥社会和家庭的功能,使其延伸成为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外延阵地。

5、通过此项活动,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得到提高。在活动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创设了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氛围,使学生心情舒畅、思维活跃,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合作潜能得到充分发挥。我们放手而不放任地让学生自主管理,做学校的主人翁。

6、合作创新成为我校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新亮点。现代社会人与人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只有善于合作的人才能真正地扬长避短,获得不断进步。俗语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今年的春季运动会,同学们在整个活动中相互关心,团结合作,取得了年级总分第一名。

7、互助友爱成为学校的新时尚。

通过此项活动,学校文明用语多了,献爱心的事多啦,互助友爱的事多了。上学期,六(2)的邓棋升同学不小心摔断了胳膊,到校后,同学们争先恐后的帮他打饭、洗碗、为他补课。

8、合作互动,提升了学校整体的教育教学效能。和谐合作的师师、生生、师生、学校、社会等关系环境,激活了学校教育教学的整体效能。在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提高中,让他们相互学习、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合作中互动互补。课内孩子们发言积极,你一言我一语,你提问我回答,你不足我补充,你优秀我学习,你掉队我帮助。让他们逐步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肯定别人,学会热情帮助别人,并在这种亲和协调的人际情境中健康成长。这种环境有利于学生潜能的发挥,从而提升了学校的整体教育教学效能。

9、潜移默化平常心、春风化雨润心田(合作小样例)。

通过平时的关心他人、合作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集体主义精神也得到很大的提高。从下面的几例中,也反映出我们课题实施的一些成效。

例1:喊得最响的啦啦队的我校的。通过潜移默化的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得到彰显。在运动场上,喊得最响的啦啦队是我校的,运动员在场上拼搏,其他人在旁边加油,为运动员拿衣、例茶已成为自觉行动,取得的成绩也是理想的。

例2:这餐饭是最好吃的。学生的合作精神表现在方方面面,在野炊活动中,我们规定每小组人数后,让学生各自组成小组,分工协作,柴米油盐酱醋茶锅瓢碗筷,自愿自觉分担,到指定的地点后,各组自选灶头灶址。经过这样的活动,虽然各组的饭菜都味道“鲜美”,许多同学“灰头土脸”,许多同学都 “吃饱了”、“吃好了”,但他们在日记中说,这餐饭是最好吃的!因为这是他们合作的结晶。

例3:互助结对抓合作。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很大,也有各自的特长。为此,我们组织了互助结对活动,组成各种帮扶小组,用先进促后进,用特长促配合。如我们各组的黑板报,小组,在出报前均要讨论设计意图后才上报,字好的写字,文章好的写文章,设计好的做设计板块,画画好的画画等,该出力的出力,该出脑的出脑,每学期评出先进的黑板报组,促进互助结对抓合作。

例4:及时表扬促合作。我们以红领巾广播站为主阵地,利用国旗下讲话、每天课外活动,及时对相互合作、相互帮助的好人好事进行表扬,从思想阵地上进行渗透教育。

总之,通过一年来的课题实践,学校的各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们学习主动了,学校整洁了,学风端正了,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很大的提高,学校工作也得到很大改进,学生的合作精神培养也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三)不足之处

这仅是起点,我们决不就此止步。

当然,我们在实验过程中也碰到许多困难,如:缺乏专家或科研专业人员的指导,实验水平不是很高;实验人员不足,缺乏足够的研究时间,实验的老师教学任务繁重,既要搞好实验,又要赶教学进度;班级人数太多,分小组教学时,各组间的交流机会少。可面对这些困难,我们下决心克服,相信在以后实验中有各个阶层领导的关心和支持,效果更加显著,一定能取得实质性进展。

三、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对策、建议

(一)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

首先,努力创设团结合作精神教育的氛围,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发展学生的交往能力。

其次,开辟团结合作精神培养的舞台。

然后,开展各种心理健康访谈、思想教育活动等,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最后,通过班会集体活动,加强班级建设,有效的凝聚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二)学生存在问题及矫正策略

1、学生存在问题 (1)、性格发展不良

因为受到家庭、社会等各种环境的影响,孩子们的性格发展有不良的倾向,例如:孤僻、自卑、冷漠等不良的性格;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自我意识增强;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处于优先的特殊地位,父母们处处以孩子为中心,视子女为“皇帝”“公主”,更是助长了这种趋势;在我们农村的小学生中,有许多是留守儿童,这些儿童长期疏于管教,更是助长了他们天生本已具有的孤僻、自卑、冷漠等不良的性格,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自私自利。因此,社会和家庭环境对孩子就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和诱导性。

(2)、功利物质观念严重

由于社会的发展和社会压力的增大,很多家庭注重经济,同时却忽视了对子女的教育。有的父母认为,孩子进了学校门,一切教育都依赖于老师,自己的责任只是改善孩子的经济条件,让孩子的衣食住行得到保证,过多地注重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忽视了对孩子的关心和培养。在家庭越来越富裕的今天,孩子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同时父母对孩子缺乏良好的教养,任孩子养成专横任性的性格。这样一来,孩子的身心得不到健康的成长。在父母姑息纵容下,孩子们大脑中的功利观念越来越严重。

(3)、关心他人、团结合作意识不够

我们班有一些孩子因为一点小事而吵架甚至动手打架,缺乏一种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

2、对策思考

面对当前部分孩子出现的上述问题,如何改进教育方式方法,培养他们关心他人、团结合作的意识呢?

(1)、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中心阵地,挖掘学生自我教育潜能,是团结合作习惯养成的着力点

教学是促学生各育全面发展的主渠道,班主任工作是育人的重点,在学校各项教育活动中,花时间、精力最多。课堂、班级是学生成长的基本环境,学生合作交往的机会最多,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对学生成长发展影响最大。因此,团结合作习惯养成一定要充分利用这两个中心阵地,才能最大限度挖掘学校资源和学生潜力,使教育科研一体化,完成研究与育人的目标。我们把团结合作的目标融进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创设多种机会,使学生自我教育,为共同目标而努力,合作交流,受同辈群体影响,体验伙伴间的友谊和真情,使学生喜欢合作,并学会合作。如,在教学中以4~6认为小组自学、讨论、比赛、汇报学习情况,各小组互相评价、记录成绩,下课前结合小组成绩、纪律,评出优秀合作学习小组,激励团结合作竞争。因此,学生在校团结合作习惯养成效果显著。

(2)、尊重儿童天性和习惯形成的规律,在活动实践中学习锻炼是贯穿于团结合作习惯养成全过程的主线

在学生的活动实践中,要注意运用学生的“知”、“情”、“意”、“行”四个环节习惯养成规律的。“行”是习惯养成的载体和归宿。因此,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活动实践,能使学生在愉快中“玩”、“做”,受同辈群体感染,同伴示范,不知有“学”而成功,应作为主线贯穿于友善合作习惯形成的全过程。

(3)、探索个别差异学生的教育,是让团结合作习惯培养最大限度地落实到每个学生不可缺少的措施。

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的每一方面都得到发展是我们教育的一贯宗旨。但由于学生的遗传、家庭、个性、经历、努力等的不同,所以“百人百姓(性),千人千面”。习惯养成也存在个别差异,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了解这些特殊学生,建立成长档案。以个别辅导训练为主,多法结合,让尽量多的人矫正不良习惯,学会关心他人、团结合作。

(三)、对今后工作的思考和建议

家庭系统是人力资源的初载体;学校系统是人力资源的培植体;社会系统则是人力资源的表现体。所以,孩子的心理环境是受这三大系统的直接影响和作用,从而导致资源体的体能、技能和潜能的不同表现结果。面对当前部分孩子出现的问题,我想:改进教育方式方法,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对于培养他们团结协作、和谐友善的精神和品质是相当有帮助的。

1、辅导员要积极引导培养队员团结协作能力

辅导员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要注重对队员的“引”和“导”,要有意识地把团结、友善、和谐、仁爱等品质贯穿于教学当中。辅导员可以创新教学的方式、方法、模式、手段来全面教育队员,例如利用少先队活动,开展“心手相牵”、“小手拉大手”等活动,让社会、学校、家庭全员参与,形成一个教育的氛围;学校组织为贫困地区捐款、捐物,为生病在家的伙伴补习功课,请“手拉手”朋友到家中来做客或走访乡下的朋友等活动,使孩子们学会了关爱,培养了他们的同情心,因而在伙伴间的交往时,伙伴需要帮助时,一般都能给予帮助。

2、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

如果"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这种理念能够在每个人心中生根,那么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学校一定会更加和谐,人与人的关系也会更加密切和充满温情。教师之间团结互助形成了良好的教风和校风,可以为队员们树立榜样,促进队员间的团结互助和谐相处,带动广大队员关注身边的冷暖,关注学校的事情,关注社会的风气,以一种阳光的热情的心态,以一种互助互爱的情绪,去关注帮助身边的人,去敞开心扉,去拉起手来,找回久违的温暖,建设一个和谐的校园。

3、建设和睦、民主的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是孩子生活的第一环境,家庭成员就成了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尤其是孩子的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更为密切。作为每个家庭的组成人员就必须努力、互相配合,有时要尽力克制自己,来达到家庭的真正和睦、团结。

父母具有良好的教育态度,耐心和良好的行为风格,善于通过主动的倾听来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感受),共同参与解决问题,使孩子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自我控制,自我努力,并和父母建立良好的情感关系。在健康家庭中,孩子反复体验同一情绪状态,形成稳定的性格特征。父母和亲人的爱抚、关怀,可使

子女对生活充满希望,乐观活泼,尊重老师,热爱父母,有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能适时调节自己的情绪,富有生气和独立精神,生活在这种关系融洽、气氛和谐的家庭中的孩子,易形成良好的性格特点。

4、构建大的社会教育环境

培养孩子的道德观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学校、家长和社区力量共同参与。尤其要发挥政府和社会在培养孩子道德观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只有建设一个健康大环境,才能为孩子道德观的培养塑造一个良好氛围。全社会都来关心孩子、为了孩子,就一定能够促进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为我国儿童整体健康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目前,各教育机构关于培养孩子团结协作友善和谐品质方面的指导性措施还不够细化和完善,需要教育部门及时完善这方面的政策和措施,科学指导教师培养队员良好品质,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更应该在呼吁共建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中,努力学好科学知识的同时,与民族同学团结友爱、互帮互助,让民族之花开遍祖国每个角落;大力提倡人与人之间建立美好、纯洁的友谊,增强人与人之间的团结互助,增强凝聚力。

第五篇:农村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农村初中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研究

结 题 报 告

**市**区祥福中学校课题组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

1、基于学校发展的需要。

四十年风雨,四十个春秋。毗河之畔的祥福中学,立足农村,锐意进取,各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随着教育均衡化的发展,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内涵式发展创品牌特色之道、构建学校新的核心竞争力,已成为我们每一名祥中人面临的新课题。通过对学校过去多年来在教育管理中的教育教学心得进行了梳理和提炼,我们形成了以班主任为核心的班级管理团队和许多学生自治组织,如毗河浪环保队,值周班级,团队学生会等,让同学们参与到学校管理中。在此基础上,各班实践以4人小组的班级自主管理新模式,解放了班主任,让学生自主管理,自主发展,真正成为了成长的主人。既然学校班级管理可以充分发动学生自主管理,那么能否让学生在学习上能主动学习,让团队力量破解学生学习困难呢?2011年学校聚焦课堂,反复研讨,决定以专业发展组为基本组织,将农村初中课堂组织教学研究课题组研究成果

三、

二、四课堂教学新模式,正式在各学科教学实践中进行尝试推广。

2、基于现代教育的需要。

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教学,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各学科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在使学生获得对知识理解和解决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特别是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得以进一步体现。但学生往往都是有惰性的,没有一个好的学习组织(小组),没有一个好的评价机制,没有正确的引导,这一目标实难达到。因此,如何培养小组学生协调解决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成为教学中的核心问题。

3、基于学校科研课题深化的需要。

由于受应试教育中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长期影响,教学上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考,学生练;重结果,轻过程;重分数,轻素质的现象还是较普遍。学生被动学习,不会学习,课业负担重,教学效率低下。这既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又妨碍学生的个性发展。我们认为,必须改变传统教学方法,以团队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以达到学生自主管理、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目标。虽然,我校确立了区级科研课题农村初中课堂组织组织教学研究,先后在数学学科、英语学科和语文学科进行了校级、区级、市级关于小组合作学习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该这些课题研究仅从教师单一的学科教学角度进行了研究,难以形成一个完整的教育教学网络,让学生在学校中的学习和生活置身于团队的帮助之下更好的发展。特别在教学的导(即自我学习的方式、方法、评价手段)和学生的学(即利用一切可能的教育环境、设备、资源等进行有效学习、主动学生和学会学习)的研究还是很滞后。我们希望在现代课程改革新思路的指导下,利用各种有效资源,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特色和教学评价上下功夫,力图探索一条新路子来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手段方法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学得主动;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自由发展,学生的素质得到提高;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之间的密切联系,最终将学校科研课题农村初中课堂组织组织教学研究进一步深化和拓展。

基于以上三方面的情况,我校大力推进课堂改革,突破发展瓶颈,最终确立了《农村初中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研究》的科研课题。

二、课题的界定。

在本课题研究中,小组是指基本组织单位。合作学习是指在小组管理和组织下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机械学习,他主学习)而言的。而合作学习是就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的。与之相对的是个体学习与竞争学习。探究学习则是相对于接受学习而言的。我们所指的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原有的他主性、被动性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

1、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小组管理、自身条件和需要自主地选择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并通过自我调控的学习活动。自主学习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自我否定、自我选择、自我调控、自我评价反思、自我发展的主体性的过程。自主学习是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

2、合作学习是一种双边和多边活动,既有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也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又包括学生个体与学生个体、学生个体与学生群体、学生群体与学生群体等彼此间的互动,有明确的责任分工,合作学习能增强课堂互动的有效性,使教学过程远远不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

3、探究性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获得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它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已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培养熟练的技能和科学素养。

小组管理下的自主是合作、探究的基础、前提;合作是促进自主、探究的形式、途径;探究是自主、合作学习的目的。三者互为一体,又互为促进。

三、课题研究的预设目标

1、通过研究,探索出班级德育管理中的小组的构建和评价的策略和方式。

2、通过研究,探索出学生 合作学习的策略和方式。

3、通过研究,实现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提高课堂效益,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和适应生活的能力。

四、课题研究的依据。

1、理论依据

综观国内外有关合作学习研究的文献,我们发现合作学习策略是社会学和心理学理论的具体运用。

(1)集体动力理论

集体动力的研究为合作学习理论的创立提供了重要启示。所谓集体动力是指来自集体内部的一种能源。在合作性交往团体中,具有不同智慧水平、知识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成员可以互补、碰撞智慧的火花,还可以增强自信心,产生自重自尊的情感。从集体动力的角度来看,合作学习理论的核心可以用很简单的话来表述,当所有的人聚在一起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而工作的时候,靠的是相互团结的力量。这为小组内的每个人提供了动力,使他们相互勉励、相互配合,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2)动机理论

合作学习的动机理论主要是研究学生活动的奖励或目标结构。在动机主义者看来,合作性目标结构创设一种只有通过小组成功,小组成员才能达到个人目标的情境。

(3)认知理论

认知观强调学生共同活动本身对学业成绩的影响。它认为,由于与信息的心理加工过程相关的原因,学生间相互作用本身便可以提高学业成绩。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如果要使信息保留在记忆中,并与记忆中已有的信息相联系,学习者必须对材料进行某种形式的重组。精制的最有效方式之一即是向他人解释材料。

(4)自控论理论

许多心理学家认为,学习是满足主体内部需要的过程。柯尔曾指出,青少年学生所以鄙视学业成绩的价值、迷恋于运动场和演艺界的明星人物,原因在于他们内在的强烈归属感、从众心理和得到表现的渴望能从中得到满足。他们需要同伴的接纳、认可,需要表现其对团体的贡献。

(5)社会凝聚力的理论

合作学习对于学习成绩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社会凝聚力为媒介的。实质上,学生们在学习上互相帮助是因为它们相互关心并希望彼此都获得成功。社会凝聚力的观点认为,学生们帮助小组同伴学习是由于他们关心集体。社会凝聚力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突出合作学习小组的组建活动,以及小组活动过程之中和之后的小组加工活动或小组自我评议活动。

(6)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讲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教师与学习伙伴)的帮助,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文字教材、音像资料、多媒体课件、软件工具以及Internet上的教学资源)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是教学资源的提供者;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器,他们具有主观能动性;教材所提供的知识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对象;媒体是创设情境,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发现完成知识意义建构的认知工具。教育的影响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积极性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2、政策依据

(1)《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重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3)《**市中小学现代课堂教学实施意见》指出:教学过程是思维互动的过程,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现代课堂教学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又是自身发展的主体,其主体性应得到充分的尊重,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4)《国家中长期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和学校考核办法。规范办学行为,建立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和公告制度。不得以升学率对地区和学校进行排名,不得下达升学指标。严格执行课程方案,不得增加课时和提高难度。这就要求我们改革教育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效率,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3、现实依据

(1)我校是一所农村初级中学,由于受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我校一些教师的教学方法仍较多的承袭着传统教学的特点。在课堂上,教师用非直观手段对教材作信息报导式阐述,学生需仔细听讲并领会教师的讲解,通过记忆、模仿掌握新知识,并通过大量练习来巩固。学生主要是通过感官进行学习,即使有少量的思考活动,回答问题也是学生在教师事先设计好的路线下完成的,缺少独立的认识活动,因此,在成绩居于中下等的学生中,常出现上课听,下课丢,做就乱的现象。新课程标准要求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教育面向向全体学生,实现:不同的人在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针对我校教学中的问题,我们对学生进行了广泛的调查。调查显示我们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①教学控制主要来自于教师,而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体未能参与控制,不能使教学系统达到真正的动态平衡。②解决问题时,常常是教师一讲到底,学生只能在教师的驱使下进行学习,没有或少有主体产生问题的亲身体验。③信息反馈渠道不畅通,学习者学习中的问题不能及时在课堂上反馈出来,教师获得的常是延时的反馈信息,不便于调控教学。④学生的学习方法还不够科学和优化,甚至于一部分成绩不错的学生学习方法不好,对于自学这种好的学习方法很多学生不欢迎,被动内化知识现象严重,说明我们的教学在学生学法指导上重视不够。⑤对学习中问题的调查:有4%的学生怕学习任务;有54%的学生不怕但不愿主动学习,其余学生做得很好;同意由教师做答案的最后的仲裁者的占69%。这说明学生对合作学习及解决问题这一认识差距还很大。

(2)我校虽然是一所农村初级中学,却十分重视教育科研工作,我们先后进行了校级、区级、市级初中数学‘问题导学’研究、农村初中课堂组织教学研究。各级教研组均有自己的小课题进行具体的研究工作并服务于教学,通过对教学模式的研究,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我们更希望在新课程改革新思路的指导下,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导(即自主学习的方式、方法、评价手段)和小组成员的学(即利用一切可能的教育环境、设备、资源等进行有效学习、主动学生和学会学习)进行广泛深入、多层次多角度的研究,力图探索一条新路子,从而改变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让不同的人在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

五、课题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2012级1班、2班、5班、 11班

2013级1班、2班、3班、4班、5班、6班、10班

2014级1班、2班、3班、4班、5班、6班、7班、8班

2015级1班、2班、3班、4班、5班、6班、7班、8班

2016级1班、2班、3班、4班、5班、6班、7班、8班

(二)、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法、观察法、统计法、问卷调查法、比较法、个案研究法等,其中以行动研究法为主,在研究中通过调查、比较,不断总结、改进,使研究具有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六、课题研究的基本过程。

(一)准备阶段(2011年1月---2011年4月)

1、学习现代课堂教学有关理论。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在研究前期,我们认真学习教育科研理论,做好思想与理论上的准备。学习的主要内容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课程标准》、《**市中小学现代课堂教学实施意见》、《现代教育技术》《教育学》、《心理学》、《学校教育科研全书》等有关著作、文章和政策。

2、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教师教学情况和学生学习情况。

3、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在学习有关理论、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实践的基础上,制定出课题的研究方案、研究目标、内容和实施方案、研究措施,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和研究小组,建立健全机构,讨论、修订并通过研究方案。

(二)实验阶段(2011年5月2013年9月)

第一阶段(2011年5月2011年6月):申请立项、修改方案、申请课题开题。

1、课题组全体成员学习运作方案,提高科研意识,明确实验意义目的、要求、方法、步骤等。

2、明确职责、分工负责、共同参与。

第二阶段(2011年9月2013年5月):组织实施阶段

1、开设观摩课、研究课,边实验,边总结,边研究。

2、研究分前后两个阶段:2011年9月2012年6月为第一阶段,进行中期阶段性总结;2012年9月2013年5月为第二阶段,在总结第一阶段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继续实验。

3、定期召开课题研讨会,及时总结研究过程中的成功与不足,编印相关信息材料。

第三阶段(2013年6月2013年9月):总结阶段

1、搜集整理汇编课题实验的相关资料。

2、完成课题研究总结报告。

3、报请上级单位对本课题进行检测、评估。

七、课题研究的内容。

(一)、小组合作学习中的班级小组构建及运作的设计研究。

祥福中学在2011年作出决定,以专业发展组为基本组织,将农村初中课堂组织教学研究课题组研究成果

三、

二、四课堂教学新模式,正式在各学科教学实践中进行尝试和推广。其中作为二(两个基础,即问题导学和小组模式)之一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是重中之重,能否成功构建小组并正常运作,是课改能否成功的重要保证。

小组模式是指班主任根据班级情况以及学生特点,让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学生通过小组形式参加学习、活动和班级管理,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实现发展目标的一种班级管理模式。它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竞争与合作意识,充分体现了生动,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1、小组模式的构建。

(1)、小组的组成。将全班学生按成绩、能力、表现等分为6个层次,班主任在第一层次中确定每个小组的1号组长(常务组长,全权负责小组管理),1号组长在第二层次中选出2号组员,两人再商量选出3号组员,依此类推,选出4-6号组员。在分组中要考虑男女生的比例、身高、个性的差异等,体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

(2)、小组的座位编排。组内座位原则上按编号相邻的同学对坐,即采用

1、2号对坐,

3、4号对坐,

5、6对坐,形成一个方桌会议的样子,便于同层次的一起探讨,低一层次的同学方便请教。当然,也可以按传统方法前后排安排座位。组与组的座位每两周作一次调整,优秀小组与进步小组有优先选择权,其他组根据得分高低依次选择。

(3)、小组的岗位设置。小组6人在班主任及任课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各人的学习及工作能力、专长等情况选出语文组长、数学组长、英语组长(以后再增理化等组长)、清洁组长、文化组长、记录组长等,力求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

(4)、组长的职责。常务组长是小组的全权负责人,是核心人物,主要负责本小组的纪律管理、整体协调等(可兼任一到两门学科组长),对小组成员的日常表现进行考评;对小组存在的问题及时向班主任汇报。带领全组争创优秀小组、进步小组。记录组长的职责是记录本小组的个人展示得分、常规得分并统计小组一周得分,交叉核查其它小组得分;学科组长负责组织该科的组内交流、展示安排,对学科作业的完成情况检查、评价、统计、收发作业本等;清洁组长负责小组清洁的安排,组织打扫;文化组长负责小组的文体活动、环境美化等。

2、小组模式的运作。

(1)、小组的调整。小组合作一段时间后,就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组与组之间也可能出现较大的差异,这时就需要班主任及时做出调整。一是组内调整,将组内爱说话的,臭味相投的人分开。二是平衡各组之间的差异,对太弱、太强的组进行调整。三是对个别组长进行调换或民主重选,或根据其能力重新任职。

(2)、小组的展示。小组展示的两个原则:一是公平原则,即要给予每个小组相同的机会,如按小组顺序依次安排展示,转完一轮后才进入第二轮;二是竞争原则,在公平的基础上,也应该让小组通过竞争获取更多的机会,如一轮展示完后,再抛出一两道更有挑战性,更需创造力的问题,让各小组来争取这个机会。

A、组内展示(小展示)。

①、组长检查组员独学完成情况并作出评价(根据学科特点及时间,可以批改,可以只检查完成情况,然后评出等级ABCD)。

②、组长组织组员对学(可AA、BB、CC分层交流,可A→B、B→C分层指导,也可全组同时交流)。

③、组长组织组员对共同的问题进行探究,研讨,如还不能解决的,作为小组的疑惑收集起来并及时反馈给老师或用于小组疑惑环节展示时用。

B、班内展示(大展示)。

①、科代表在老师的指导下,分配展示任务到各小组。

②、小组作展示准备:内容准备、人员安排等。

③、小组展示。可由一人主讲(一般为3号、4号,根据难易程度也可由其他组员讲解),一人助讲(一般为1号或2号,协助组织教学,收集反馈信息等)。

④、小组评价。根据班级相关评价标准,对小组展示的效果进行打分(15分),并简要陈述理由(原则上由越差的学生来主讲的,效果相近的情况下,得分越高,反之亦然)。

⑤、追问提升。此环节主要由教师来完成,在小组展示过程中,对学生无法深入的知识适时、适度追问,对规律性的、实质性的知识、事理进行归纳、提升。

⑥、展示结束后,各小组对组员导学案答案修订的情况进行检查并作出评价(同样按ABCD给出等级)。

(3)、组员的个人展示及评价。组员的个人展示是指在课堂的各个环节中,学生争取到的回答问题的机会。个人展示可记为小组得分,每展示一次得一分。

(二)、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小组的评价体系及激励机制的设计研究。

班级小组建设完成后,在运作中还需要有相应的评价体系对小组作出客观的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进行适度的奖励,以此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1、小组的评价。小组的评价要做到标准统一,评价有据。

具体做法:①、明确任务。导学案预习反馈中的预习作业的订正,合作探究中各种疑难的展示、回答,形成提升的成果的展示,课后作业的订正等等,都可依次交给各小组去展示。②、及时点评。教师要对学生展示的情况及时、具体的进行点评,如语言是否简明、声音是否宏亮、答案是否准确、思路是否清晰、讲解是否清楚、板书是否工整规范等。③、评分标准。对小组展示按

4、

3、

2、1的分值给予评分,对回答得特别好的,可以特色加分1分,所以最高分可以为5分。④、做好记录。小组的评价分可以写在专门的地方,也促使各组知已知彼,加强竞争。小组得分将是评选优秀小组的重要参照数据。

2、小组的激励。

(1)评选优秀小组。①、班级优秀小组的评选。班级优秀小组每周评一次,评出13个优秀小组,12个进步小组。②、年级优秀小组的评选。年级优秀小组每学月评一次,年级在各班所评优秀小组中选出每学月评优次数多,教师评价高的小组作为年级优秀小组。③、学校优秀小组的评选。学校优秀小组每半期评一次,方法与年级评优相同。

(2)、优秀小组的奖励。①、加操行分。被评为优秀小组的每个组员都要加操行分,班级优秀小组加5分,年级加10分,校级加15分。②、对优秀小组设置标志牌,并进行一定的物质奖励。对评为年级、校级优秀小组的同学,要在年级、校级集会上予以表彰,发奖状、奖品等。③、优秀小组和进步小组在小组座位调整时享有优先选择权。④、小组评优将影响个人评优,它成为以后评选三好、优干、团员的重要参照。

(三)、小组合作学习中各科的教学流程及教学策略研究。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课堂运用有一个载体,即由全体任课教师编写的各科导学案,将导学案与教材有机结合,分设四个板块:模块一预习反馈、模块二合作探究、模块三形成提升、模块四小结评价,各学科教师根据学科特点,以这四个模块为基础,研究出不同学科的教学流程及教学策略。

以语文学科为例,我们研究出了以下的教学流程及教学策略。

1、模块一:预习反馈(10分钟左右)

(1)小组交流(5分钟)

(2)组内订证(3分钟)

(3)教师导学(2分钟)

每组组内要求:1号组织并收集问题、2号主讲、其他组员作好记录

教学策略:

A、该模块应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老师尽量在课前对每个学生的预习情况作批改、查阅或了解。才能体现小组交流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B、前两步可合二为一,形式可以多样(如:组内交流·组内订证;组内交流·组间质疑;组内交流·全班展示&&)

C、教师导学是该模块的核心和灵魂,能否让学生在预习学习和交流学习后上升一个层次的关键,充分体现理科的特点,也是对学生预习结果的升华,更是课堂教学的导的功能和学生在预习中不能突破的问题、知识得到解决的体现。

2、模块二:合作探究(20分钟左右)

(1)独立探究(10分钟)

(2)小组内部答疑(2分钟)

(3)展示(8分钟)

教学策略:

A、该模块活动的主体应该是全体学生,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并完成探究任务

B、合作探究必须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在展示中要读重点、讲理由、现过程。

C、教师只需适时点拨,关键内容时进行强调,并对学生的综合表现作出评价。

3、模块三:形成提升(8分钟左右)

教学策略:

A、独立完成,统一订证

B、这几个模块活动的主体也应该是全体学生。

C、教师只起引导作用!

4、模块四:小结评价(2分钟左右)

(四)、小组合作学习中导学案编写的研究。

1、关于

三、

二、四教学模式的提出及内涵。

(1)、三自理念,既:自主管理、自主学习、自主发展。

(2)、二个核心, 既:小组合作、先学后教。

(3)、四个模块 ,既:预习反馈、合作探究、形成提升、小结评价。

2、关于课程教学四环节与导学案的编写要求。

教学模块

学生活动

组织形式

教师活动

备注

预习反馈

1、 课前独立完成教材阅读后小组合作完成导学案。

2、 收集小组问题并在随笔中做好记录。

3、 小组个别问题由小组成员帮助解决。

4、 小组安排汇报

1、 充分利用自习课以小组合作方式完成。

2、 610分钟课堂小组展示

1、 引入课题、展示学习目标。

2、 组织小组展示

3、 追问(预设学生可能出现问题,在随笔中做好记录)

4、 收集问题、答疑。

1、 体现先学后教

2、 师生互动。

合作探究

1、 小组根据任务独立探究。

2、 小组合作组内交流。

3、 小组安排展示。

4、 对个人疑难在随笔中做好记录

1、 56分钟小组合作探究

2、 56分钟小组展示及评价

1、 积极参与学生小组活动并作好指导。

2、 追问(预设学生可能出现问题,在随笔中做好记录)

3、 补充评价

4、 拓展(在随笔中做好记录)

5、合理安排探究任务(科学分组)。

1、 体现小组合作与互助

2、 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让学生体会成功感与集体荣誉感。

3、 师生互动。

形成提升

1、 学生独立完成

2、 小组批改

3、 小组纠错

4、 小组评分

1、 810分钟按要求独立完成

2、 23分钟小组互助

1、 提出要求

2、 呈现参考答案(先做好)

3、 组织纠错

4、 典型错误评析

5、 得分反馈

1、 体现小组合作与互助

2、 让学生体会成功

3、 师生互动。

小结评价

1、 学生对本课知识点与学习方法的小结。

2、 学生对小组及个人收获及表现进行评价。

3、 评出最佳小组与个人

1、23分钟小组交流

2、自由展示

1、补充

2、宣布本课最佳

3、布置作业及预习要求。

师生互动

课外作业

1、 分层设置。

2、 题型广泛。

3、 与中考相关。

4、 题量控制。

八、课题研究的成果。

经过三年的研究,我们在以下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形成了以下成果:

(一)农村初中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研究论文集。

我校教师广泛参与了本课题的科研工作,共涉及三个年级,九个学科。在研究过程中撰写了大量的论文、教学案例等,共有90余篇论文发表或获奖。

(二)农村初中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研究导学案集。

在本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进行了与之配套的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即导学案的编写。在三年中,我们在三个年级共九个学科进行了导学案的编写,我们一边编写一边修订完善,迄今为止,共有五个版本的导学案问世并印制。导学案已经成为我校师生教与学的主要载体,极大的推动了我校的课改与教学工作。

(三)农村初中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研究之学科教学流程及教学策略。

由于各学科的特点不同,其教学方法、过程等也有各自的特点,为此,我们以学科为单位(不分年级),在九个学进行了小组合作学习各学科的教学流程及教学策略方面的研究,现今已有较为成熟的教学流程和教学策略并形成文字资料,指导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去实施。

(四)其他形式的相关成果。

1、网络资源。

在科研活动中,我们建立起以教研组为单位的教研

上一篇:业务部门工作思路下一篇:语文教学论知识点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