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孝道论文范文

2022-05-13

本论文主题涵盖三篇精品范文,主要包括《大学生孝道论文范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近几年来,数量众多的青年大学生自杀事件已越来越让社会各界忧心忡忡。大学生轻生现象,表面上看是关乎心理或生命观问题,其背后隐藏的却是大学生的关爱及责任感的淡化和缺失,折射出一定的社会伦理问题。本文首先从个人、家庭、学校与社会几个视角对大学生自杀现象进行了归因分析。

第一篇:大学生孝道论文范文

中学生孝道意识培养的对策

[摘 要]近些年来,我国公民孝道意识逐渐淡漠,特别是中学生,他们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其孝道现状却不容乐观,应加强中学生自身孝道意识的培养,巩固家庭孝道教育的基础地位,发挥学校孝道教育引导作用,充分利用互联网等大众媒体,增强浓厚的社会孝道氛围。

[关键词]孝之心;孝之行;感恩

从心理学的视角,着眼于中学生本身、家庭、学校和社会风气等多方面分析中学生孝道意识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培养中学生孝道意识的相关对策。笔者认为只有通过中学生自身、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加强中学生孝道意识的培养、道德的健全和人格的完善。面对中学生孝道意识缺失的现状和在现实生活中影响中学生知孝、实践的种种原因,以下是中学生孝道意识培养的对策。

一、加强中学生自身孝道意识的培养

孝是做人之根,百善之本;孝源远流长,世代相传,孝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做人的道德规范。孝是一个人善心、爱心和良心的综合体现,对于做儿女的来说:孝敬父母是不需要理由、不讲条件、不论原因的,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是人应恪守的“道德法律”。孝是本分,是良知、是义务、是责任、是每时每刻都要牢记心头的头等大事。一个人有了孝敬之心,才会有行孝之举,那么中学生应该怎样才能做到懂孝、尽孝昵,又该如何进行自身知孝、行孝意识的培养昵?

1.行孝感恩要从内心做起

孝为百行首,心为孝之源,有孝敬之心,才有孝行之举,儿女行孝不在乎金钱物资的多少贵贱,没有尽孝之心,虽掷千金如同嗟来之食,也不抵一句温暖的话语。有孝敬之心,只要心到意切,量力而为,虽无礼物恭奉,也不失为孝,所以行孝感恩首先要从内心做起。现在的中学生,多是独生子,有的在家是“小皇帝”“娇公主",父母捧着、恭着、顺着、护着,有求必应,出手慷慨大方,甚至不惜血本,真可谓用心良苦。可子女并不一定能领情,心理上以自我为中心,很少去想别人为自己做的一切,更把父母的辛勤付出当作天经地义,理所应当的。感情上缺乏友善,学习上缺乏动力,父母的嘱咐,说教轻了不理、重了烦怪。因此中学生行孝要心到,心到则诚,心诚则灵,一旦心到,孝意尽在其中。

2.行孝感恩要从点滴小事做起

孝行是人人都可为的,因为孝行常常见诸细节,见诸点滴的小事之中,真诚的孝行往往是一些最细小、最简单、最容易做到的小事。比如,几句体贴的问候、细微的关心,打个电话,给父母一个温馨的笑脸,陪父母聊聊天,说说自己在学校各方面的情况,帮父母择菜洗碗、晒被铺床、捶背搓澡等等都是最好的孝行。可见,孝无定式,也无定格。做儿女的生活自立,不依附于父母是孝;与家人和睦友善,爱护自己的身体和尽量减少父母的思想精神负担是孝;注重修养、举止文明、文雅礼让,是对老人的孝;遵纪守规、不惹事、不费力是行孝;刻苦向学,锐意进取,学业上进不失为孝;平时朴素节俭,不浪费父母的血汗钱同样是孝;做出成绩,获得奖励,受到表彰更是对父母的尉藉,也会让父母感到你是在尽孝。一些点滴细微的小事,都能让父母感到实实在在的满足。也就是这些举手之劳的小事,花不了多少钱,费不了多大力,用不了多少时间都能让父母得到极大的安慰和快乐。

3.行孝感恩就从今天做起

有很多中学生认为,对父母尽孝是将来的事,等考上了大学成就了学业,条件好一点,挣钱多一点,时间宽一点之后,再让父母享清福。诚然,大部分的中学生都会有这样的心理,但是俗话说“子欲孝而亲不待”。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在回答意大利记者的提问时说:“我认为天下最不能等待的事,是孝顺”。赫赫有名的朱德元帅对外国记者说:“我一生中最大的遗憾是没有侍奉父母,在他们离开时,我没能端一碗水给他们喝”。我们千万不要到晚年才后悔自己当年对双亲尽孝不够。古语说得好:百善孝为先,行孝当及时,养育之恩涌泉报,行孝及时莫要等。因此,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要始终明白自己现在的一切都是父母给的,要有一颗孝敬之心,要从今天做起,做一个行孝感恩、有孝行、有良知的人。

二、巩固家庭孝道教育的基础地位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和谐社会的基础,是每个生命的诞生地,是每个孩子接受幼年启蒙教育的学堂和人生驿站。父母的言行举止对中学生的人格塑造起着楷模作用,因此我们要以“尊重老人,孝敬父母”作为学生道德教育的切入口和着力点,要把新时代的孝道内涵和孝道要求辐射到“社会的细胞”——家庭。通过培养学生的爱心和责任感,使家庭的关系达到民主和谐。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才有利于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孝道意识,有利于中学生孝道的践行。

1.树立新的家庭教育观念

首先,家长应该树立全面发展的现代成才观。很多父母对于孩子,爱的只是学习、成绩,爱的是孩子能否成才,而忽略了孩子其他方面的发展。“智力不好是次品:体育不好是废品:品德不好是危险品。”作为家长,要纠正重智轻德的功利性教育,在注重孩子智力发展的同时给予其爱心的呵护,使孩子身心得以健康发展。

其次,家长应该树立亲子平等的家庭教育观。一方面,家长要尊重孩子,给子女一些自由。每个人都有被尊重的需要,必须尊重孩子的人格和自主精神,否则孩子就会产生对立情绪,发生冲突与摩擦,培养他们的孝道意识就更加不易。现在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以命令和威慑为主,在孩子的表现合乎自己期望的时候,加倍溺爱:一旦孩子犯错或者有所退步,便是埋怨和责罚,有些家长甚至拳脚相加,两种极端做法都不利于孩子孝道意识的培养。

2.注重培养孩子孝的行为习惯

首先,重视说服教育。对青少年进行说服教育是加强孝道教育最基本的方法。例如,父母可以告訴孩子,怎样做是对长辈的孝敬与尊重,怎样做是相反的,怎样做是好的行为,怎样做是不好的行为,怎样做是对的,怎样做是不对的,好的行为受到赞扬、褒奖,就是道德行为;坏的行为受到谴责、贬低,就是不道德行为。

其次,重视情感教育。加强孝道教育最有效的办法是加强情感教育,采取以情动情,以情喻理,以情导行的方法,使子女在“情”和良心的唤起之下潜移默化地接受影响。父母可以用真挚的情感去感染、激发孩子的情感,寻找情感的共鸣点,实现双方的情感沟通。例如,可以给孩子讲一些家喻户晓的古人尽孝的故事和当今社会发生的一些尽孝的事例,或者亲戚朋友、街坊邻居等子女尽孝的事情,引起他们的共鸣,激发他们的情感,从而转化为实际行动。

最后,重视实践教育。家庭是青少年践行孝道的最好场所,他们可通过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来践行孝道。如:在家听从父母的正确教导、不顶嘴、不耍脾气、与父母说话时和声细语;在家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生活上节俭,不挑吃穿、不乱消费、节省零花钱;父母生日、父亲节、母亲节时为父母买点礼物等。家长应该做好孩子的监督教育工作,对孩子的进步给予鼓励和表扬,反之则提出相应的教育指导。

3.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

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孩子来说,就是一部活生生的教科书,是无声的教育,家长只有以身作则才会得到孩子的尊重。所以,家长与其希望孩子向好人好事学习,不如先从自己做起,在日常生活中关心父母的衣食住行和健康状况,在满足老人物质需求的同时给予他们精神上的慰藉,以良好的道德行为默默感染和影响孩子,让孩子在和谐的家庭氛围中感受生活的真、善、美。家长在言传身教中能为孩子树立榜样,家长对长辈的态度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对他们今后的道德观特别是孝心的培养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发挥学校孝道教育的引导作用

把孝心教育融于学校德育体系之中,能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一种道德观念的提倡和养成,必须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其中最根本的是依靠教育。学校德育是实施孝道教育的主渠道,必须充分发挥学校在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当前中学生的孝道教育,从而培养中学生的孝道意识。

1.孝道的知性教育和情感教育

首先,学校要高度重视孝道教育,明确对中学生进行孝道教育的重要意义,抓好孝道教育的各个环节,切实保证孝道教育的开展。学校领导特别是负责德育的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成为孝道实行的表率。教师是教育工作的具体实施者,其工作直接影响教育成效。因此学校在树立孝道教育的观念、明确指导思想的同时要大力支持孝道教育实践活动,为实行中学生孝道教育提供财力、物力、人力保证。

其次,为切实加强对中学生的孝道教育,学校要积极开展孝道的知性教育和情感教育。中国传统文化历来主张“知行统一”。因此,对中学生进行孝道教育应从孝道的知性教育入手,使中学生具有孝道的理性知识,同时还要进行情感教育,启发中学生内心的理性自觉。从而使中学生逐步确立起“孝”的观念,做到“孝发乎情”。

2.对中学生知孝、尽孝责任感的培养

首先,采用主题班会、调查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弄清什么是孝道,应该培养什么样的孝道意识。学校应根据中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设计主题班会、调查讨论等活动,使学生知道现代孝道的要求是敬爱父母、心系父母。因此孝道在今天应当被赋予鲜明的时代内涵:责任感、勇于争先、乐于助人、勤俭节约、常怀包容之心。应以此作为中学生孝道教育的基本点和立足点,使中学生进行孝道教育和制定孝道规范的同时,树立正确的现代孝道观和知孝、尽孝的责任感。

其次,学校不仅要将孝道文化的教育纳入德育课程,还要形成系统上的德育课程体系。在注重学生智力发展和狠抓升学率的同时,要把孝道教育纳入教育评价体系。

3.如何让中学生践行孝道

面对升学的压力,学校、家庭教育都重智育轻德育,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抓应试教育或特长、爱好上,孝道教育成为盲区,不仅不利于学生的正常成长,甚至会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因此学校应主动与学生家长沟通,使家长积极参与孩子的孝道文化教育中。通过学校和家庭联手,创设孝道教育情境来引导中学生孝道意识的形成。如学校和家庭利用“感恩节”“母亲节”“父亲节”等节日,增强中学生的亲情意识和敬老观念。学校要改变教育者的观念,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形式与优化教育环境有机结合,引导中学生接受孝道文化中的精髓,全面提升中学生的德育素质。反观当今社会,因部分父母对子女的过度宠爱和过分保护,忽视对孩子生活自理等方面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孝心和爱心的培养,使得现在的中学生懒惰和骄纵心理滋生,不懂得感恩父母和回报社会。所以必须注重家庭与学校二者之间的有机配合,让中学生在实际行动中,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做到理解父母,体贴、关心和孝敬父母。另外,学校应主动加强对这一部分家长的情感倾注与教育方法的引导,并坚持把孝道教育与促进学生良好个性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和料理家务能力的劳动教育相互结合起来。实践证明,这样不仅有利于促进中学生与家长和教师的沟通,从而加深了学生与家长和教师的感情,还可以使中学生自觉地践行孝道并在实践中增强自身孝道意识的培养。

四、充分利用互联网等大众媒体,增强浓厚的社会孝道氛围

加强中学生的孝道教育,除了家庭的引导和学校的教育,还有待社会的参与。没有社会的倡导、鼓励和规范,孝道文化难以在全社会形成一种风气,中学生的孝道教育也缺乏可靠保证。

1.加强大众传媒的正确引导

良好社会环境的营造应发挥互联网、电视、报纸等大众媒体的宣传作用,当今社会多种媒体已经普及,我们要发挥社会对中学生孝道意识的培养作用和增强对中学生的孝道教育,就要充分发挥互联网、电视等大众媒体的宣传作用。孝敬、平等、保障、共享、和谐是新孝道文化的主要内容,这些内容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基础。新闻媒体可规范人们的意识,使其树立新的孝道精神,特别是通过敬老孝老的先进典型让中学生真正感受到榜样的力量,激发他们的感情共鸣。

2.选取反面例子加强学生孝道教育

对中学生进行孝道意识的培养还得选取反面例子,让他们吸取教训,接受孝道教育:利用大众媒体对那些败坏孝道的不道德行为进行严厉谴责,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的影响作用,通过活生生的反面事例使新孝道观念融入中学生的日常生活,从而增强他们的孝道意识。当今社会,社区是居民的重要活动场所,也是老年人的主要活动场所。因此要立足社区,广泛组织中学生开展敬老、养老、助老道德教育,并与开展文明社区、文明村镇、文明家庭创建活动结合起来。在全社会树立敬老、养老、爱老、助老的良好社会风尚,使这种良好的知孝、尽孝社会风尚在中学生意识中不断形成,从而不断增强中学生的孝道意识。

[ 参 考 文 献 ]

[1] 郭岸柳.当前我国中学生孝道现状分析及对策思考[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

[2] 刘宪英.中学生孝道教育研究[D].濟南:山东师范大学,2008.

[3] 刘洋.当代中国青少年“孝”的教育[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

[4] 王姝楠.青少年孝道教育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8.

(责任编辑 斯 陌)

作者:蒙艳春

第二篇:从儒家孝道思想解读大学生自杀现象

[摘要]近几年来,数量众多的青年大学生自杀事件已越来越让社会各界忧心忡忡。大学生轻生现象,表面上看是关乎心理或生命观问题,其背后隐藏的却是大学生的关爱及责任感的淡化和缺失,折射出一定的社会伦理问题。本文首先从个人、家庭、学校与社会几个视角对大学生自杀现象进行了归因分析。其次详细阐述了儒家孝道思想的精髓与内涵,从事亲、安身立命和泛爱众三个层面,结合大学生实际探究了自杀问题的实质。本文不同于以往从心理学和生命教育的角度来阐释大学生自杀现象,而是以儒家孝道思想从爱心和责任感的培养着手,以社会伦理价值的全新视角给了我们一个更为清醒、合理而新颖的诠释。

[关键词]大学生 自杀 儒家 孝道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在我国,自杀是第5位死因。在整个自杀人群中,大学生是其中的高危群体。据不完全统计,2001年至2005年,各地共报道281名大学生自杀事件,其中209人死亡,72人存活,自杀死亡率为74.4%。2007年9月,重庆市首份大学生自杀心理调查报告出炉,调查历时半年,涉及全市10多所高校近万名在校生。结果显示:大学生中自杀意念发生率高达13%。

冰冷而残酷的数据引起了国内外不少学者和研究机构的高度重视与广泛研究。然而,纵观以往对大学生自杀问题的论述,虽然数量众多但大多未涉及到问题实质。心理学的研究角度只注重从个人心理情绪和状态去发现问题的症结,却往往忽视了自杀者外在的诸如家庭人际关系和社会责任感等因素的影响。而从生命教育的角度去探讨大学生自杀问题,不免有抽象和脱离学生生活实际之嫌,很难从根本上唤起大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上的认同。

本文试图从儒家伦理孝道思想人手,在与古人视域交融和思想对话之间吸取精华,并结合当前实际,对大学生自杀现象展开讨论。首先,中国古代哲学从一定意义上讲关乎身体、重视身体的身体哲学,从传统上彰显着“身家一体”的特色,即关注个体的身体及其所在家庭。因此,从家庭孝道的角度来解读大学生自杀即身体的问题,有一定的哲学基础。从传统文化上讲,也符合中国人的传统和思维习惯。其次,从伦理学和文化的角度来看,以亲情孝道的角度来解读大学生自杀问题,是从感情上和灵魂深处,以及根本上预防和消除大学生自杀现象的良方。最后,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从个人与其家庭成员的关系人手来探讨大学生自杀问题,更加人性化、更加具有现实意义。

二、大学生自杀问题的归因分析

美国学者柏忠言在其名著《西方社会病》中,把自杀看成一种“社会病”。在他眼里,自杀既是缺乏社会责任感的结果,也是缺乏社会责任感的典型表现。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讲,父母是子女面对和交流起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的社会成员。假若一个人连对父母的爱心和责任感都没有,很难想象对其他人、对社会的关爱和责任感。当代大学生关爱和责任感的淡化与缺失,其归因分析呈现一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但从总体上说,主要是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综合影响的结果。

(一)个人原因

2001年12月31日,华南理工大学电力系二年级学生贺某坠楼自杀,据其同学反映,可能是因为成绩原因心理压力过大以致走上不归路;2003年,广东一所高校一名6门功课不及格的学生采取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学业的失败和就业的困难让部分大学生失落、沮丧、沉沦以至轻生,在感叹他们愚昧、幼稚的同时,也深深感受到当代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脆弱,但最根本的却是责任感的失落。

爱情的挫折和失败也是引起大学生自杀的重要原因。对于女性大学生来说,当她们发现爱情不如己意,没有童话中描绘的那么美好与浪漫时,很多人就会产生严重的失落感、挫败感以及对他人和社会的不信任感。为情所困是许多女大学生选择自杀的重要原因,这也折射出当代大学生处理异性关系不当,人际沟通差等问题。

(二)家庭原因

当代的大学生群体,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特别是近一二十年,当代中国家庭成员的角色错位现象极其严重,父母在关注孩子的衣食住行、生活学习各个方面及成长过程中存在严重的拔苗助长、主次失调和越俎代庖的倾向。这样发展下去的直接结果,就是学生很少或根本不知道如何关爱父母,忽略父母的内心感受,天然地以为父母为自己做的一切是理所当然的,并且心安理得地习惯享受这种生活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会使他们缺乏独立性、自主性以及对生活、学习乃至人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家庭教育的影响虽然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但对学生的影响却是刻骨铭心和永生难忘的,当学生走上社会与人们接触时,他们就会习惯性、推己及人地流露和表现出对他人和社会缺乏关爱、缺乏责任感的生活价值取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由于家庭教育的扭曲早已在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心灵中灰飞烟灭,荡然无存了。当“小皇帝”和“小公主”怀抱着一颗无爱心、无责任感的冷漠之心踏上社会之时,社会的回报往往也是冷漠无情、世态炎凉和“孤独求败”的境遇,于是他们就会感觉到整个社会充满悲凉、缺乏同情,没有任何留恋的价值和意义。如此发展下去的结果就是,个别的大学生会在饱受挫败感、失落感和孤独感的煎熬与折磨后毅然地踏上黄泉之路。

(三)学校原因

长期以来,学校教育的德育内容空泛化、教条化、概念化,脱离了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和个人需求。学校对受教育者特别是大学生群体,几乎没有爱心和责任感的培养课程,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空洞淡化了对学生爱心和责任感的培养,让在爱心和责任感方面本来就先天不足的大学生更是营养不良。这使得很多学生无法积极承担一个知识分子“铁肩担道义,妙手除时弊”的责任,反而陷入了一种对什么都“无所谓、无兴趣、无意义”的生命虚幻状态。这一切使得部分大学生对生命质量的感受下降,进而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失落感、空虚感和孤独感,严重的就会出现行为失范和精神的绝望,以至于抛弃家人、舍弃生命。

(四)社会原因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和与西方国家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各种思潮相互激荡,多元文化彼此交融,中西方价值观的冲突也日益激烈。这使得当代大学生道德标准选择的多元化与道德价值判断的模糊化倾向日益明显。另外,由于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发展,渗透到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面对纷繁复杂、层出不穷的海量信息,特别是网络色情、网络黑客、网络暴力等消极的网络文化的影响,大学生在对信息难以筛选甄别和难以抗拒的同时,对爱心、善良和责任的重要性也逐渐呈现淡化、模糊、忽略,甚至忘记。

三、从儒家孝道思想的视角来分析大学生自杀现象

亲恩不可忘,百善孝为先。十多年前,台湾女作家三毛自杀,其好友叶曼女士得知后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三毛太不孝!”的确,父母为大学生操劳

一生,历经艰辛。《诗经》也曾感叹:“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哀哀父母,生我劳瘁”。等到他们年迈,需要儿女来尽孝、颐养天年的时候,儿女却抛下父母、先他们而去;白发人送黑发人,对老人而言是最为残忍的事。一旦大学生选择自杀,就等于粉碎与葬送了父母甚至家庭,以至于整个家族几乎所有生活的意义和未来的希望。从儒家孝道思想视角来分析大学生自杀现象,更能有助于我们从伦理层次对此问题作深入的理解。儒家孝道思想对大学生自杀问题的启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事亲

儒家认为行孝道首要的要事亲,即奉养父母。事亲最重要是对父母要关爱体贴,以养为先、以敬为本。孟子云:“仁之实,事亲是也。”论语云:“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孝的本质在于“敬爱而不失奉养”。孝敬孝敬,重在敬也。《论语》中讲:“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这句话意思是当我们为父母做事情或者让给父母吃佳肴的时候,我们面色难看,就是做样子给父母看,不是心甘情愿的,这能叫做孝吗?这不但是要求我们对父母要有发自内心的关爱之情,更要敬重父母。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让“老者安之”。

事亲还表现在与父母人际关系的处理上要讲究技巧和策略。特别是遇到父母与自己意见不一致时,儒家孝道认为:“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见志不从”时,要“几谏”,即委婉的建议,这主要是指跟父母沟通时要讲究方式,策略与技巧。

2.安身立命

遵守孝道除了最基本的事亲外,很重要的一方面在于要安身立命。这包括两方面:一是安身,即要保护好自己的身体,不让父母担心。《孝经》上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孝顺最基本的就要是做到爱护自己的身体,因为身体不仅仅属于我们个人,它是父母所赐,我们不能轻易毁伤。而现在有些大学生,遇到一点困难,动不动就自残,连自己的身体发肤都保护不好,甚至很多轻生,完全不顾及父母的感受。《论语》有云:“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当我们生病的时候,最担心的莫过于父母。从这个角度上讲,大学生自杀实际是对父母最大的不孝!俗语讲,母子连心,子女是父母身上掉下的一块肉,当子女先于父母而去时,可想父母是怎样一种感受啊!《论语》里记载,当孔子最得意的门生颜回去世时,“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孔子与颜回情同父子,当颜回英年早逝时,至圣先师发出的感叹是何等的悲壮与哀戚!二是要立命。我们来到人世间,不仅仅是敬奉父母,更重要的是要报答父母的恩情,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对他人和社会作出一定的贡献,这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孝顺。“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我们不仅要保护好自己的身体,更要扬名立命,以显父母,这也是孝的重要内容。在敬奉父母的基础上,要不断地努力奋斗,开创一番事业,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为父母争光,让父母放心、安心,这是作为子女必须承担的责任与义务。而不是一味地敬奉父母、胸无大志,不实现个人的理想与价值,不去报答父母几十年的养育之情与大恩大德。“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作为有思想、有情感的人类,安身立命、以显父母是天经地义、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

3.泛爱众

儒家的孝道不仅教诲我们对自己的父母尽心尽力,还应该将这份孝心,将对亲人的关爱、责任与感恩不断放大,推己及人,进而产生对他人、对社会的关爱、责任与感恩,实现“全孝”和“大孝”。《论语》中早就有论述:“子曰:‘弟子人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孔子认为孝悌是一个德行的基础,除了孝悌,还应该将对亲人的关爱推向社会上其他成员,达到“泛爱众”。而孟子概括得更为经典,“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不仅是对自己亲人充分体现关爱和责任,对别人的父母和孩子一样的要体现这种大爱。

我们只有从小就关爱父母、感恩父母,并勇于为父母承担责任和义务,走上社会以后,才能自然会将这种人间的大爱、世间的至善推己及人,对他人,对社会报一颗关爱、感恩的善心,学会与人为善,正确与人相处和沟通。《孝经》中早就说过:“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一个孝顺的人,对他人和社会必然有一个善良和仁慈的心,这种爱心是可以放大、扩展、外化和“传染”的。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说“百善孝为先”,为什么说“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的道理。

孝乃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文化瑰宝,是人类良心、善心、爱心的集中体现,也是人类“现代文明”的永恒主题。当大学生们真正明白孝道的真谛,正确、合理地树立了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并以一颗赤诚的爱心面对这个温情脉脉的世界时,他们还会选择自杀吗?面对诸多大学生因爱心和责任感的缺失和淡化而最终导致的自杀现象,我们必须从加强大学生的孝道教育着手,培养大学生的爱心和责任感。北京大学在推行孝道教育方面可谓有独创之举:将在2009自主招生过程中进行监督举证,对不孝敬父母的学生,一经查实,不予录取。另外,在考试中有可能设置相关考查环节,淘汰那些不孝的学生。推行孝道感恩教育、关爱及责任感教育,需要社会、学校及家庭的集体倡导和共同努力,这对预防大学生自杀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是从根本上、情感上减少甚至杜绝大学生自杀的良方,它对提高大学生整体的思想道德水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会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责任编辑:向欣)

作者:郑扬波

第三篇:强化“孝道”教育提升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

摘要:“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是被广泛认同和推崇的道德规范之一。“孝道”教育是提升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手段之一。解析“孝道”的内涵,分析当今大学生的“孝道”观念存在的问题,结合强化“孝道”教育的意义,有助于探究强化思想道德修养的途径,实现提升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目的。

关键词:孝道教育;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

《孝经·开宗明义》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道”是一切美德和道德的基础。在国家高度重视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今天,“孝道”教育所蕴含的积极作用应该为各大高校所借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当加强“孝道”观念的教育,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促使学生能主动把“孝道”观念外化为“孝道”行为。

一、“孝道”的内涵

“孝道”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被推崇为最高的伦理准则。“百善孝为先”,“百德孝为首”,“百教孝为始”,反映出“孝道”的重要价值和地位。“孝道”文化的丰富内涵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来理解:

“孝道”的首要内涵表现为“爱惜”。《孝经·开宗明义》记载:“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子女是父母生命在世间的一种延续,保证一个健康健全的身体,爱惜生命是孝敬父母的最基本前提。

“孝道”的第二层内涵表现为“赡养”,是指子女有赡养父母的义务。最直接的物质体现就是在父母失去劳动能力时,子女主动承担起照顾父母的责任。子女应当反思鸟兽反哺之情,尽心尽力地供养和照料父母,保障父母的物质生活需要,使其安度晚年。

“孝道”的第三层内涵表现为“尊敬”。《孟子·万章》曰:“孝之至,莫大于尊亲。”这里说的“孝道”在态度上表现为尊敬,在行动上表现为遵从。侍奉父母除了要在物质上给予满足,还包含对父母的尊重和爱戴,包含对父母感情、心理等精神方面的关心。

“孝道”的第四层内涵表现为“丧祭”。《论语·为政》有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孝道”除了体现在生前的赡养,还包含身后的送终和祭祀。浓重复杂的丧葬习俗和文化体现对已逝者的孝心和悼念,这也是一种特殊的表达“孝道”的方式。

“孝道”的第五层内涵表现为“荣耀”。《孟子·万章》载:“大孝终身幕父母。”《孝经·开宗明义》中也有云“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孝道”的最高表现是能在社会上安身立命,实行道义,有所成就,扬名后世,光宗耀祖。

“孝道”的第六层内涵表现为“忠诚”。“小家”的“忠诚”指家庭内部普遍化的爱,包含父母子女、兄弟姐妹之间的相互尊敬相互忠诚;“大家”的“忠诚”,由家庭推向社会,把对亲人的爱拓展到爱他人、爱社会、爱国家,实现大爱普遍化。

二、当代大学生的“孝道”观念存在的问题

在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国家提倡在各大高校中实施“孝道”教育,以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然而事实是:当代大学生的“孝道”观念存在孝德意识淡薄,孝德情感匮乏,孝德活动弱化的问题。孝道教育的成效甚微,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

(一)多元文化的冲击以及科技发展的负面影响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各种各样的新型文化思潮、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也应运而生并且飞速在大学生群体中传播,新思想新观念层出不穷也就造成了两代人交流沟通的障碍。电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在某种程度上弱化了血缘亲情关系,“家书抵万金”成了“短信值万钱”。

(二)家庭教育的骄纵和错位

现阶段的大学生大多是95后,出生于独生子女家庭。父母大多只注重对物质条件的满足而忽略对子女的良好心理、思想和健康品德的培养,对子女的过分溺爱和放纵,使其养成唯我独尊、骄纵任性的坏习惯,只会一味的索取不知道回报。父母子女之间关系完全错位,使得亲子之间原本该对等的权利和义务完全失衡。

(三)学校教育机制存在的缺陷

现行的教育体制仍以应试教育为主,教育的聚焦点仍在分数上,学校为追求更好的教育成绩和更快的教育成效,更多地注重对学生的课业和考试成绩,淡化了对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有些甚至较少或者取消了道德教育相关的课程。

(四)大学生盲目攀比的不健康心理

子女与父母之间的联系是以催要各项费用为目的,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俨然演变成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很多毕业生在工作后都面临着结婚成家生儿育女的问题,他们大多没有成熟的物质经济条件,因此不仅不向父母提供经济支持,反倒寻求父母的帮助,更甚者完全依赖于父母的援助,自甘成为“啃老族”。

三、强化“孝道”教育,提升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意义

“孝道”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其蕴含的处世哲学、人格塑造、道德修养等理念在现如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特别是对大学生群体,他们普遍缺乏一定的社会经验和判断力,没有建立一个成熟的认知观和“三观”体系,因此弘扬“孝道”教育,有助于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一)“孝道”教育有利于树立正确“三观”,塑造健康的人格

“孝道”教育的宗旨是把学生培养成是非分明、人格完美、素质高尚的人。“孝道”是建立在对父母的爱的基础之上,而爱是可以延伸的,推己及人的把这种爱变成对一切生命的仁爱,树立起博爱的、友爱的人生观和重感情轻利益的价值观,以塑造独特完美的个人人格,不断提升思想道德素质,最终成为爱家、爱国、爱人民的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

(二)“孝道”教育有利于改善处事观念,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

“孝道”是改善人际关系的精神指导之一,儒家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而“修身”的基础便在于“孝道”的培养。“孝道”教育提倡敬爱父母、尊敬兄长,有利于促进家庭和睦;“孝道”教育重视师生关系,提出“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有利于形成礼节平等的师生关系;“孝道”教育提出这样一个准则:“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强调了在处理人际关系中要互相帮助,争取共赢。

(三)“孝道”教育有利于培养“敬长”意识,构建文明的家庭相处模式

“敬长”意为尊敬父母,“敬养”意为赡养父母。《礼记·祭统》曰:“生则养,没则丧,丧毕则祭;养则观其顺,丧则观其哀,祭则观其敬而时也。”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使得父母与子女相聚的时间变得越来越少,不少父母与子女关系比较疏离,导致自身精神空虚。在实现对父母晚年生活的物质需要基本得到满足的同时,着重于对精神需求方面的满足,子女应该多抽出时间陪伴父母,关心父母,形成一种温暖有爱的家庭氛围,构建融洽的相处模式。

(四)“孝道”教育有利于培养“大爱”精神,提升个人的精神境界

“孝道”教育吸收并借鉴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文化精神,有助于熏陶大学生团结友爱的大爱精神,以增进彼此间的共鸣,增强凝聚力。同时,“孝道”教育要求“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秉承爱家、爱国、爱人民相统一的德育的最高境界,要求大学生时刻铭记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树立“小爱爱家,大爱爱国”的意识,将对父母的爱上升到爱社会、爱人民、爱国家的最高境界。

四、强化“孝道”教育,提升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途径

“孝道”的理想境界是“知行统一”,然而“孝道”的意识和观念不是自发产生的,需要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因此,高校根据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发展特点,可从以下“知”“情”“行”来强化“孝道”教育:

(一)“知孝道”

全面开展对“孝道”的认知教育,宣导关于“孝道”的理性知识,目的在于规范日常行为。在教学上,加入一些关于孝道的经典和行孝的故事,带领学生阅读古代经典书籍,如《弟子规》《论语》等;在课堂上,可开设与“孝道”教育相关的专题讲座,针对不同年级、不同院系、不同成长环境的学生开展不同主题的活动;在课堂外,创设一种相对自由的交流方式,展开对“孝道”文化的讨论、交流和经验分享,拓展大学生对“孝”文化的认识和道德认识。

(二)“感孝道”

培养“孝道”情感。利用情感熏陶法,通过特定的人、事、物,使学生通过耳濡目染和潜移默化的作用,提升对“孝道”的认识,并且内化为自身的道德品格。因地制宜地创设一些有利于教育的情境,如利用“感恩节”“母亲节”“父亲节”等节日,激发学生将心比心,换位思考的情感。利用情感共鸣法,重视榜样、先进人物的示范作用,以强大的感染力实现共鸣。抓住生活中奉行孝道的典型事例,如“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通过这些鲜活真实的事例,触动、感化、引导他们树立起“孝道”情感。

(三)“行孝道”

践行“孝道”行为。“孝道”贵在实践,贵在养成。各高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创新开展“孝道活动月”“一封家书”等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在日常礼仪和生活起居的具体实践中,通过语言或者行动向父母表达自身的感谢和感恩之情,真正践行孝道,成为一个真正的“孝子”。还可以开展“敬老”活动“学雷锋”活动,有助于唤醒广大学生内心那份深藏的“孝道”之情,引发对“尽孝”思想的思考,提升“知恩”、“回报”和“奉养”的品德素养,这种知行统一的人文教育活动,对于引导大学生践行孝道具有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所难以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西汉]戴升,刘小沙译.礼记[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社,2015.

[2][战国]孟子,段雪莲,陈玉潇译.孟子[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5.

[3][春秋]孔丘,文婕编.孝经[M].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

[4][春秋]孔丘学之译.论语[M].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5]杨志刚.《孝经》与孝文化[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4 .

[责任编辑:褚永慧]

作者:黎丽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大学生孝道论文范文】相关文章:

大学生孝道论文提纲11-15

我与孝道范文05-17

安全与孝道范文05-18

孝道与人生范文05-21

孝道的精髓范文05-22

孝道的感悟范文05-22

弘扬孝道文化范文05-27

孝道全面展开范文06-02

对孝道的感悟范文05-25

孝道心得体会范文06-02

上一篇:现代城市建设论文下一篇:消费者理论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