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2022-10-17

第一篇: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村级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材料

关于???镇村级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调研报告

(镇情概况)。近年来,???一直致力于加强村级便民服务体系建设,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推动社会和谐进步。在镇党委政府的努力下,我镇村级服务功能不断完善,极大地提升了农民生产生活水平。

一、基本现状

(一)教育事业

2011年末,我镇有幼儿园1所,在园幼儿157人,专任教师2人;小学11所,在校生1328人,专任教师97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99.8%;初中1所,在校生913人,专任教师61人,初中入学率91.6%,小升初升学率100%,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达87.5%。

???的教育,近年来虽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可喜成绩,但离上级的要求还相差甚远,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困难:

一是镇财政困难,教育事业发展与条件保障实力间的矛盾较为突出,在推进素质教育、开展创新教育、民族特色教育等方面所需经费紧张,教育事业发展条件保障实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是教育均衡发展程度有待进一步深化。全面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工作任重道远;

三是我镇人口居住分散,集中办学较为困难,教育资源相对紧缺。

(二)文化阵地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全镇农村文化建设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局面,为城乡一体化的顺利推进和“三农”问题的解决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目前,全镇有???等各类文化艺术表演团体5个,农民兼职演职人员约80人;有建筑面积75平方米的老年学校活动室1个;农家书屋8个,藏书共8800余册;有健身俱乐部1个;有两个斗牛场;有157个调频广播;数字电视覆盖????等5个村。

???文化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还不相适应,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还不相适应,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主要问题是:文化基础设施短缺、落后,现有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

文化工作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供给不足,文化活动相对贫乏。

(三)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

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2个,有卫生院1个,病床20张,专业卫生人员21人;村级卫生室11个;????计划生育生殖保健中心有专业技术人员8人。

2011年第四季度全镇有低保户818户,1588人,每季度向农村低保户发放低保金275114元;????共有125户202人享受城市低保。每季度向城市低保户发放低保金43736元;农村五保分散供养76户,89人,支出8.97万元;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24人。有21250人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78.8%。2011年末,????共发放救济粮32975公斤,棉衣110件,绒衣168套,棉被125床,鞋120双,衣服4袋;????共有义务兵15名,发放优待金44176元;现役军人家属全部领到优待金;老复员军人23人每月242元;烈属1人每月351元;退伍军人7人每月136元;企业复员军人1人每月140元;伤残军人5人每年6680元;参战参试人员47人定期定量人员补助金每月130元。

(四)村级办公场所

截至2010年年底,全镇??个村的办公场所新建工作全部完成。截至2011年年底,已有部分新的办公楼内设有农家书屋。然而“农家书屋”行同虚设,公共文化服务职能无从发挥。????虽然建有8个“农家书屋”,藏书共8800余册。但是书刊、报纸仅限于上级发放,种类少,针对性和时效性差,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加上“农家书屋”设在村级办公室,村干部常规工作繁忙,忽视了“农家书屋”的管理,大部分时间都处于关闭状态,导致想看书的群众无从看书,公共文化服务职能无从发挥。

(五)道路交通

镇区主要以公路运输为主,乡 (镇)级公路1条,境内长约30千米。每日有客车通往???。日均发送26辆客车,日客运量450人次;自2010年“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25个,涉及12个村,已硬化通组道路18390米,人行步道29560米,申报财政奖补资金406.54万元,已实现70%村

级道路硬化。2011年末全镇通村公路通达率达85%;镇区道路 2011年末镇区道路总长度52千米,人均拥有道路长度1.89米;村级道路硬化面积98640平方米,人均拥有硬化道路面积3.7平方米;??。文化路、正大街、文化站、汽车站、畜牧站等项目都已改建完成;???小区建设已完成总工程量的60%。实施农村危房改造480户,受益2000余人。

(六)水利电力设施建设

2011年末镇区自来水厂1座,引???水库至???,年总供水量36万吨,年生活用水22.1万吨,工业用水3.2万吨;居民自来水普及率70%,年人均生活用水8.1吨;排水管道2千米。???供电所是中国南方电网公司确定的网点之一,担负部分所辖,共计30个行政村的供电任务,供电面积334平方公里,供电辖区人口4.2万人。???供电所负责4条10千伏及设备的运行管理,10千伏线路全长161.272公里,0.4千伏及以下线路369.31公里;供电可靠率99.5%。镇区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居民主要靠燃煤取暖供热。

(七)电信通讯

2011年末有邮政网点1个,投递路线单程总长度110千米,投递点5个,乡村通邮率60%;全年投递国内函件20460件,国内汇票业务完成744笔,国内异地特快专递信件完成5232件,征订报纸285504份、杂志42876册,业务收入100万元。

电信服务网点1家,电话交换机总容量2000门,固定电话用户800户,电话用户普及率达到75%。光缆线路总长达200千米,互联网端口总数270个。

二、存在问题

(一)农村基础性公共服务设施陈旧落后。由于资金的紧缺,部分基本的办公设施尽量使用上级政府用过的陈旧设施。

(二)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地区不平衡。这主要表现在城乡的地区差异上。

首先,由于城市居民的公共服务供给主要由城市政府提供,有充足的资金来源。因此,城市居民可以享受到低廉的基础教育,发达的交通,优越的文化、体育等设施以及整洁的环境。但农村居民与此无缘。

其次,农村各地区间的公共服务供给不平衡。市场经济发达、乡镇

企业多、财源丰裕的东部沿海地区,政府的财政收入充足,政府能够提供较多的公共服务。而其他资源条件落后,交通不便,乡镇企业少的中西部地区,政府的财政收入有限,公共服务供给自然就呈现短缺的状况。

(三)农村公共资金管理混乱

在农村公共资金管理上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是会计人员素质较低,大多数村子没有建立完整的会计账簿。二是会计记账程序不规范,白条入账比较普遍。三是公共资金的使用上缺乏科学管理,滥用、挪用现象严重。四是公共资金管理透明度不高,暗箱操作严重,村级政务公开不够透明,农村居民很难知道本村财务状况,导致公共服务设施供给短缺和成本上升,加重了农村居民负担。

三、关于村级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明显存在着公共文化服务有限,设施使用率低下的特点。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有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设施使用率低下。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需要完善的硬件设施为村民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创造必要的条件和基础,但是更重要的是这些设施能够最大程度的被利用。

(二)以农民公共需求为导向,打造村级公共服务体系。随着公共财政体制的不断完善,财政投入的重点会越来越向文化、卫生、体育等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方面倾斜。农村公共服务的根本目标是满足农民的公共需求,在农民公共需求日益呈现出广泛性、多样性、地域性、主体性等特点的情况下,要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充分考虑多数农民的真实需求,通过以农民公共需求为导向,从广大农民最关心、最现实、最迫切的公共需求出发,集中建设村级公共服务中心,保证农民能直接受益。

(三)村级公共服务建设难,管护更难。为延长公共设施的使用期限,充分发挥其功能,建议在农民互助自主管理的基础上,逐步建立村级公益服务补助机制,由财政安排一定的补助资金,用于对村级公共服务设施的管护。同时调整对道路、水利设施、林木等公益性设施的管护体系,建立起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管理的长效机制。

第二篇:马场河乡村级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2012年8月9

日马场河乡村级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根据黔农综改办函 [2012]185号文件要求,我乡积极组织人员对我乡村级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此次调研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现状基本情况

马场河乡位于贵定县城西北角,距县城16.5公里。与落北河乡、盘江乡、龙里县的哪旁乡、三元乡相邻,距贵新高等级公路盘江匝道口11.5公里。乡级油路贯穿南北,与盘江乡、落北河乡相连。落北河漂流贯穿于乡境内8.5公里,乡内平均海拔达1420米,全乡总面积66.5平方公里。属于三类贫困乡,辖三个行政村(马场河村、新沿村、新峰村),102个村民组,56个自然寨,1846户8865人,其中少数民族2965人,占33.45%。全乡有一类贫困村1个、二类贫困村2个、有贫困农户884户、贫困人口2382人;低收入农户573户、低收入人口2361人。

现有耕地面积6915亩,其中田3422亩,土3493亩,退耕还林7800亩,天保林7000亩。全乡有茶叶、金银花、蛋鸭、竹鼠养殖四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注册资金150万元。碰柑种植356亩,优质晚熟桃种植320亩,核桃种植2000亩,板栗300亩;金银花500余亩。农作物主要以水稻、杂交玉米、洋芋、油菜为主,人均持粮250公斤。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850元。

2 畜牧业主要以牛、羊、猪、家禽为主,目前生猪存栏2896头(其中百头猪场2个),耕牛存栏2562头(其中:耕牛育肥场一个),黑山羊存栏1697只(其中:百只羊场3个),奶山羊存栏268只(其中:养殖小区1个),竹鼠存栏2563只(其中:规模养殖场3个),家禽存栏15364只。

马场河乡水资源丰富,瓮城河水系的落北河及穿洞河、岔河、纸厂河、大坪河流经乡境内。森林覆盖率达45%,矿产资源主要有煤、硫铁矿、重晶石等。

近年来,随着各级对“三农”问题的日益重视和农业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相继出台和贯彻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科技文化教育发展加快,农村经济与各项社会事业正在朝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一)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逐步提高

深入落实中央2号文件精神,积极探索农民增收良策,农业农村经济实现较快发展。2011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2100万元,增长10%。粮食单产460公斤,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3500万亩,占耕地面积的51.1%。畜牧产值实现64万元,比上年增长18.5%。2011年向县内外输出劳动力3000人(次),创收3000万元。实行村财乡管,严格履行财务审批手续,农村经济管理水平加强。

(二)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生活环境不断优化

3 在国家政策和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力,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项目,组织实施了人畜饮水改造、乡村道路建设、乡村环境整治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农村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总共实施完成一事一议项目4个,2012年4个项目正在施工阶段。全乡硬化道路54公里,;农村计生手术完成率90.23%,符合政策生育率96.3%,妇检率98.7%。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稳步推进;生态保护等公共服务事业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进步。科教文卫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迅速,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顺利实施,今年,全乡 农民达7673人,参合率96%,共筹集资金383650元,2011年共为4066名农民报销了住院补助金,补助费用达616930元;建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医疗救治和疾病预防控制机制。移动电话、计算机开始进入农户家庭,扩大了农户接受外界信息的能力和渠道,农村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文化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新的提高,农民自编自演开展文体活动,县乡组织的科技、文艺下乡活动,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三)科技教育加快发展,农民素质不断提高

随着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和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逐年加大了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幼儿园、中小学校舍、农业信息网络、电化教育设施建设发展较快。目前,全乡共有1所幼儿园、4所完小,全乡适龄儿童入学率99.9%,乡级文化综合服务站1个,全乡积极利用远程教育、实地培训等方式不断加大对农民科技培训力度,组织实施了雨露计划培训班,参训农民达200余人、科 4 技入户、阳光工程等科教工程,每年培训农民达2000人次以上,培养一大批农村科技能人。广大农民积极学用新型科技,农用新科技在农村得到广泛普及。

(四)民主法制不断健全,基层组织进一步加强

在国家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大环境下,广大干部群众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普遍增强,以宪法为核心,农业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重点的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广泛普及,依法建制、以制治村、坚持执行四议两公开,组管委在村庄管理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坚决实行村干部直选制度,全面推进了村党支部“两推一选”,一批懂科技、会经营、善管理、讲奉献、有知识的农村能人、致富能手进入“两委”班子,乡村两级签定责任书,层层落实责任制。农村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在全乡“两委”23名干部平均年龄为46岁,大专以上文化6名,全面推行“四议两公开和组管委”两个工作法。农村所有村级重大事项都必须在村党组织领导下,按照“四议”、“两公开”的程序决策实施,“四议”:党支部会提议、“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决议;“两公开”:决议公开、实施结果公开。民主管理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通过“4+2”工作法的实践和完善,基层民主深入人心,农村党建扎实推进,乡风文明日新月异,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

二、主要困难和突出问题

(一)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

农业总体上还是粗放生产,加工能力低,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在农作物种植和畜产品养殖过程中,更多地追求数量的增长,不注重质量的提高,忽视了品牌效应,盲目效仿和低水平发展,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尚未形成。农产品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级生产、加工上,精深加工很少,因而农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竞争力不强。此外,农户与加工或营销企业没有结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合同不规范,订单屡约率偏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功能作用有待增强。马场河乡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模小,功能单

一、结构分散,辐射力不强,推广型、农产品加工型和综合服务型专业组织协会制度不健全,内部管理不规范,政府协调成立的多,农民自发组建的少,财政专项资金扶持助推力弱化。协会活动开展少,带动力不强。

(二)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严重不足

由于我乡产业结构单一,乡财政能力薄弱;所以村组织机构运转所需财力,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投入严重不足。交通环境非常恶劣,全乡硬化道路不足十分之一,一但下雨,通往新峰村和新沿村的道路变得泥泞不堪,部分路段车辆甚至无法通行,全乡无一公共厕所,垃圾池,路灯。调查显示,由于受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瓶颈制约,我乡三个行政村的农田水利建设和土地治理根本无法开展,导致农业抗风险能力非常薄弱。

(三)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

6 当前,多数青年到省外打工,主要劳动力为留守老人,绝大多数农民的素质不容乐观。突出表现在:农民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在思想素质方面,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同时缺乏诚信意识,在产业化经营中常有违约等不守诚信行为出现。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2011年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40%,初中文化程度占40%,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20%。由于农民科技知识低下,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在技能素养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打粗放工,严重地制约了农民的增收。在道德素质方面,还将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提升群众整体素质。

(四)农村社会事业建设滞后

马场河乡农村总体上医疗卫生、科技、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普遍较低。农村医疗条件较差,医疗水平较低,科技文化投入不足,底子薄、基础差、人才缺、资金少、设施差的状况未从根本上改变;绝大多数的村只有简陋的图书室,没有文化活动室及文体活动场所,缺乏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和体育活动;社会保障投入严重不足,但由于各种因素影响,农村养老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工作不够理想,农村弱势群体保障体系薄弱。

(五)基层组织建设仍然薄弱。

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基层广大党员、干部难以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新意识不强。多数农村党员、干部沿袭于传统工作思路,习惯于行政命令式的工作方法,思想僵化、工作被动、疲于应付。二是带领群众致富本领不高。目前,一些农村干部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对新时期农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不强,发展的路子不宽,工作方法不多,在群众“盼富”面前力不从心。三是工作作风不扎实。服务意识不强,不够热情主动,缺乏对农村工作的热情和对农民群众的感情,做“撞钟和尚”、做“太平官”。四是村级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级组织难以正常发挥作用,部分村没有集体经济收入,正常的办公费用都依靠转移支付来维持,因此村级组织作用无法发挥,村党组织及村委会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随之减弱。五是农村村民自治工作发展不平衡。村务公开不及时,财务公开内容不全面,无明细帐,部分当地群众有意见。六是农民的法治意识淡薄。农村法制建设相对滞后,法律在调整和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公民合法权益过程中,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农村社会法治化的程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三、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政策设计及几点工作建议

(一)加快农民统筹,促进和谐发展。党的十六大第一次明 8 确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方略。十七大进一步提出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十七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要始终把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作为加快推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因此,认真总结历史经验,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从而正确把握和处理新阶段的城乡关系,面对当前农民发展的差距和矛盾,要始终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农村生产力、建立规模化、高效化、现代化农业、把增加农民收入放在第一位,全面提升农村经济发展。统筹农民发展,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都要切实向农村倾斜,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各种限制,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建立农民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要抓好统筹规划、农民市场的统筹发展、农民基础设施的统筹建设、农民教育、卫生、社会事业的统筹发展和农民社保制度的统筹,让农村和农民真正分享城市化、工业化的建设成果。

(二)加大农村投入力度,强化政府服务功能。统筹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大力推动社会公众资源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依托项目支撑及“一事一议”奖补工程,不断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交通、电力、通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基础设施的共享度,解决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的瓶颈制约。通过加大农村公共产品的支持力度,让公共 9 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弥合各项公共事业方面的农民差距。

(三)全面落实“185工程”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建立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机制 。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因此在积极抓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同时,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农业产业化投入的机遇,集中力量大力扶持发展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业经济效益,进一步加快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引导农民主动融入大市场。通过选择优势项目,制定优惠政策,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从而招商引资兴办农副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提高农业附加值,同时又能拓宽农民就业渠道。此外,要积极组织实施好“阳光工程”,加强对外出务工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颁发技能证书,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和就业率。同时加快农民住房、就业、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为进城农民提供公平的就业和生活环境。

(四)抓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方面,马场河乡采取“分类指导,重点推进,逐步发展”原则进行规划,马场河乡地处金海雪山与省级风景名胜区洛北河漂流中段,具有先天性地域优势,为了打破这个两头大,中间小的哑铃式地域发展差异尴尬,我乡班子领导经艰辛努力, 10 目前我乡在种竹养竹鼠和娃娃鱼养殖、金银花种植等方面取得一定成就,马场河乡境内的贵定花甲国家中二型水库已通过省级审批,以上各方面成就已为我乡发展旅游打下良好的基础,经过我乡组织专家讨论,决定先选择条件好、有特色的马场河村棉花冲组进行试点。根据其现有特点,做出了发展规划,依靠“一事一议”项目搞好村庄建设,努力把马场河乡建设成为集休闲观光旅游、民族山歌、民族舞蹈欣赏、垂钓、享受各种野味美食为一体的旅游胜地(我乡竹鼠养殖户张开明,民族山歌达人陈必芳曾多次被中央电视台采访报道)。从而与金海雪山、洛北河形成完美的旅游链条。但“一事一议”项目有一定限制性,仅仅依靠我乡财政实力,难以完成这项工作。

(五)继承与发扬并重,促进村风文明建设

村风文明建设,通过定标准、树典型,加强监督,奖惩分明等方法,建立健全村风文明的评比奖励机制;文化活动要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建立农民自办文化扶持基金,引导农民发展民俗文化表演;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宣传队、文艺演出队、科技宣传队等各种形式送文艺下村,加强先进文化在农村的传播速度和覆盖范围,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要继承并发扬农村自身所拥有的文明传统,提倡尊老爱幼、邻里团结、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等良好村风民俗。

(六)加快促进农村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 11 全面协调发展。加快推进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免收义务教育杂费,调整中小学布局,增加教育投入,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增加农民受教育的机会。建立农民教师的合理交流制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便民的征缴制度、就医制度和结算制度,探索建立参保农民小病受惠制度,让农民真正看得起病。以政府公共财政为主导,建立多渠道社会保障资金投入机制,建立新型的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让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济。建立健全新型社会救助体系,逐步构建起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以就业帮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等为补充的多元化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做到农村低保水平与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步增长,使农民同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第三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要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按照体现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坚持政府主导,加大投入力度,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构建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是坚持以人为本、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重要保障,是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是统筹城乡文化发展、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支撑。

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虽然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是文化事业经费投入不足,尚未建立比较完善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运行经费保障机制,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较大。

二是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资源设施总量不足、质量不高、配置不合理的问题依然突出,基层文化建设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比较严重。

三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形式、方法与城乡居民的现实需求还不相适应,以群众文化需求为导向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尚未形成。

四是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尚不健全,还存在多头管理、条块分割等问题,配套政策和法律法规不完善。

[措施]

中公教育专家总结以下措施,供考生参考:

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是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目的。各级文化部门要坚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加大投入力度,创新运行机制,加快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一是继续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夯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硬件基础。以重大文化工程为抓手,以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以县、乡镇和社区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逐步形成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二是稳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加强体制机制等软件建设。加快形成责任明确、行为规范、富有效率、服务优良的运行机制。积极推进劳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引入竞争激励机制;扩大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渠道,抓紧制定支持和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办法,确保政府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逐渐增长,建立分区域的人均基层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经费保障标准,建立公共文化服务经费保障机制。

三是整合公共文化服务资源,促进公共文化资源的共建共享。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为抓手和契机,以地方党委、政府为主导,突破体制障碍,加大跨部门、跨领域、跨系统的文化项目的共建共享力度,加强基层文化资源的整合。

四是大力实施重大文化工程,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模式。高度重视数字文化服务在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十二五”期间,努力将文化共享工程建成资源优质丰富、技术先进实用、服务便捷高效、网络覆盖城乡的数字文化服务阵地。

第四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人人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十一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局党委等各级部门的高度重视下,越秀公园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期间举办了多场花卉展、书画展、摄影展等专题展览,并且在每年的春节举办广州园林博览会,在国庆黄金周举办“与游客同乐”大型文艺演出等。在上级的正确指导下,我园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文化设施日趋完善,服务运行机制逐步健全,服务能力快速提高。现将近几年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及经验介绍如下:

一、大力建设公共文化设施,打造游客喜爱的生态公园

针对不同游客的文化活动需求,公园近几年兴建了多个文化亭廊、表演场和小舞台,在踏趣园、鲤鱼头、老人山增设了文体活动设施,并重点维护好韩国园、成语寓言园等专题文化园,为游客打造舒适的文化活动场所。

另外,园内设有有三大游乐场及两大游艇部,包括金印游乐场、东秀儿童乐园、北秀游乐场以及东秀北秀游艇部,大大满足了不同游客玩乐的需求。

二、着力提升公园文化内涵,为广大游客奉献精品大餐 公园每年都为游客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尤其利用节假日、重大纪念日等举办多项活动,活动形式多样,涉及层面广,让广大市民游客都能感受到公园的文化气息。

(一)展览方面,近几年来,公园举办了“哥德堡号扇艺展”、“南雪金石书画作品展”、“越秀墨韵书画展”、“迎亚运书画展”、“叶建强跑街摄影展”、“创建文明城市,建设和谐越秀图片展”、“鸟语花香,给力羊城摄影展”、“新加坡陶艺家烧陶个展”等展览。

(二)演出方面,公园以往每年邀请专业演出团队于春节或国庆黄金周期间为游客奉上精彩的演出节目,有歌舞表演、魔术表演、变脸表演,还有杂技表演等。现在,公园更创新形式,与园内游客合作,邀请常在公园表演的多个游客团体同乐演出,举办了多场“越秀公园与游客同乐演唱会”,更是广州公园首次举办此类活动,受到了游客的高度评价。

(三)兰文化方面,围绕兰花的生长特性,结合春节、五

一、国庆、元旦公共假期举办特色兰花专题展览。并积极开展兰文化宣传活动,向市民展示灿烂悠久的兰文化和丰富多彩的兰花名品,让广大游客更全面深入地了解兰花以及兰文化。在兰圃的兰文化知识长廊内有各式各类、内容丰富的兰文化和兰花知识介绍,使人们在观赏兰花的同时,亦进一步加深对兰花的了解。

(四)文化科学方面。不定期举办花卉专业知识讲座,吸引了大批花卉爱好者前来听课。

三、抓重点,求突破,积极开展示范性文化品牌建设

(一)传承广州园林博览会这一知名品牌,不但举办艺术园圃、大型公共景点、植物造景、艺术插花、元宵灯会等园林艺术精品展览,还精心打造了多姿多彩的游览项目,极大地丰富了广大市民游客的节日生活。尤其是第十六届园博会,在公园免费开放、收入递减的情况下,为给广大市民游客提供一个娱乐休闲的场所,我园识大体,顾大局,不讲价钱,全体干部职工群策群力,上下齐心,迎难而上,勇于创新,克服重重困难,圆满完成了园博会的工作,为公园免费开放后最受市民关注的第十六届园博会的成功举办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二)结合科技活动周,认真组织开展“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为主要内容的科普宣传活动。集中精力,利用国家重点保护动植物等资源,重点打造扁颅蝠保护区,桫椤保护区等区域。

四、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不断加强文化人才培养 一方面以公共文明示范区建设为抓手,加大跨部门、跨领域、跨系统文化项目的交流与合作,实现基层公共文化资源综合利用、共建共享。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理论政策和制度设计研究,探索建立符合我园实际、符合文化发展特点和公园发展规律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基本框架。另一方面,大力引进人才,努力提高原有人员文化知识构架,培养了一大批文化有特色、业务有专长的高素质人才。

“十二五”时期,文化建设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是今后我园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是公园党委、全体干部职工的重要职责和首要任务。

目前我园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是文化专业人才缺乏、培训不够、经费缺乏等。今后将针对薄弱环节加强人才建设、体制建设,着力提升人员素质,打造一支具有越秀公园自身特色的高精尖服务队伍。

今年,我园将结合建党90周年以及辛亥革命100周年契机,举办相关的历史图片展览等。选定兰圃几处层次丰富,品种多样、较有特色的植物区作为科普植物区,详细介绍该区的品种和搭配特色,并增加科普设施,为游客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场所,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认树种、摄影、绘画场地。

下一步,我园将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以群众文化需求为导向,挖掘各类节庆活动的文化内涵,组织好群众文艺精品展演、客家山歌节等公益性文化活动,广泛开展群众便于参与、乐于参与的文化活动,努力形成繁荣发展的局面,丰富广大市民游客的精神文化生活。为和谐社会、文明广州做出自己的贡献

第五篇:南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理念的起源、形成与内涵

(一)起源

《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在中国生效 1966年12月16日,第21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1976年1月3日开始生效。

1997年10月27日,中国政府签署该公约

2001年2月28日,第9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该公约,在中国生效。

《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规定的“文化权利” 人人有权参加文化生活

人人有权享受科学进步及其应用所产生的利益(“分享发展成果”)

人人有权对其本人的任何科学、文学或艺术作品所产生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利用享受被保护的权利(知识产权保护)

《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规定的“国家义务” 缔约国为充分实现上述权利采取必要的步骤(保存、发展和传播科学与文化)

-最大能力采取措施义务 -非歧视性权利保障义务 -男女平等享有权利义务 -合理限制和克减义务 -发展中国家特殊义务

(二)形成

“十六大”报告(2002.11)

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的尊重和保障 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国家支持和保障文化公益事业,并鼓励它们增强自身发展活力

坚持和完善支持文化公益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十六届五中全会(2005.10)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大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2006.9) 以实现和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为目标,坚持公共服务普遍均等原则,兼顾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形成实用、便捷、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中央“两办”《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2007.8)

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

东部及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建成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基本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能力 “十七大”报告(2007.10)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

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

温家宝《关于发展社会事业的改善民生的几个问题》(2010.4)

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

在社会事业特别是涉及基本民生方面,包括就业、社保、教育、文化、医药卫生等都要建立健全保障人民基本需求的制度,这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社会事业涉及人民群众基本需求和普遍公共利益,公益性是其基本特征。社会事业的公益性一旦受到损害,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和权益就得不到保障 ,社会就会失去起码的公平和正义

胡锦涛:在中央政治局第22次集体学习的讲话(2010.7) 要按照体现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坚持政府主导,加大投入力度,调整资源配置,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完善城市设施建设,继续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建设和改造文化服务网络,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稳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推动形成责任明确、行为规范、富有效率、服务优良的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

十七届五中全会(2010.10) “十二五”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十二五”规划纲要(2011.3)

增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公共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纪念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向社会开放。鼓励扶持少数民族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注重满足残疾人等特殊人群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农村基层和中西部地区为重点,继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改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支持老少边穷地区建设和改造文化服务网络。完善城市社区文化设施,促进基层文化资源整合和综合利用。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

十七届六中全会(2011.10)

专题研究文化改革与发展,出台《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与发展,出台《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必须坚持政府主导,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 便利性的要求,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决定要求:“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公 共文化服务是实现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要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以全体人民为服务对象,以保障人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 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为主要内容,完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把主要公共文化产 品和服务项目、公益性文化活动纳入公共财政经常性支出预算。采取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税收减免等政策措施鼓励各类文化企业参与公共文 化服务。鼓励国家投资、资助或拥有版权的文化产品无偿用于公共文化服务。加强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科技馆、纪念馆、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等公 共文化服务设施和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建设并完善向社会免费开放服务,鼓励其他国有文化单位、教育机构等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各类公共场所要为群众性文化 活动提供便利。统筹规划和建设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坚持项目建设和运行管理并重,实现资源整合、共建共享。加强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把社区文化中心建 设纳入城乡规划和设计,拓展投资渠道。完善面向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通过兴办实体、资助项目、赞助活 动、提供设施等形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制定公共文化服务指标体系和绩效考核办法。”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2013.12)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统筹协调机制,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

梳理与总结

2002年开始:《经社文公约》生效-尊重和保障文化权利-支持和保障文化公益事业

十六届五中全会到十八届三中全会: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形成实用、便捷、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三)内涵 公共文化服务

是基于社会效益,不以营利为目的,为社会提供非竞争性、非排他性的公共文化产品的资源配置活动。

公共文化服务应该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利

1、接受文化艺术教育的权利;

2、获取文化信息的权利;

3、享受社会文化成果的权利;

4、参与公共文化事务及活动的权利;

5、文化选择的权利;

6、文化传播的权利;

7、文化创造与表达的权利;

8、文化监督的权利。

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中行使的基本职能

一是制订公共文化服务政策;二是监管公共文化服务的生产与提供;三是通过投资保证基本公共 文化产品供应和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四是直接生产或提供某些公共文化服务;五是引导社会资本有序和规范地进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

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是指建立在一定社会共识基础上,由政府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总体水平来提供、旨在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的公共文化服务。目前,我国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文化机构主要有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群众艺术馆、文化馆、文化站、文化中心以及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点等,所提供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主要内容有读书看报、听广播看电视、看电影看戏、公共文化鉴赏、文化素质培训、群众性文体活动等。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指以政府为主导,以满足社会的公共文化需求,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为目的,向社会提供的公共文化设施、公共文化产品、公共文化服务以及运行管理系统和制度的总称。主要包括:

公共文化设施网络覆盖体系 公共文化服务组织支撑体系

公共文化产品生产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 公共文化人才、资金、技术保障体系 公共文化政策法规和制度设计体系 公共文化服务指标体系 公共文化服务评估体系等。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要特征 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

公益性,就是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基本上是免费服务,或是低于成本、收费 很少的服务,具有公益性质,体现对人的关怀,促进人的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不以营利为目的,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均等性,就是不分男女老少,不分富 人穷人,不分城市农村,不分东中西部,都平等地享受公共文化服务。每个公民在获取公共文化资源、享受文化服务时,享有获得服务机会的公平,服务内容、质量 和服务过程的公平。它所强调的核心是机会均等,而不是简单的平均化和无差异化;

基本性,就是政府提供的是基本文化服务,而不是所有文化服务;

便利性,就是 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应是近距离的、经常性的服务,方便群众获得和参与。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它关系着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关系着文化民生和增进广大人民群众的福祉,关系着保障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关系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关系着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和伟大复兴。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

是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举措 是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加快文化事业发展、建设文化强国的客观需要。

怎样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政府主导 公共资金支持

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为骨干 全社会参与

以全民为服务对象,以基层、农村为重点 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 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目的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精神,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 带动作用,分类指导东、中、西部和城乡基层文化建设,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科学发展上水平,文化部、财政部共同开展了“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项目)创建工作”,在“十二五”期间,通过调动地方党委、政府的积极性,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在全国东、中、西部创建一批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培育一批具有创新性、带动 性、导向性、科学性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项目,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探索路径、积累经验、提供示范,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科学发展。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经费与法律保障

把主要公共文化产品、服务项目、活动纳入公共财政经常性支出预算,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运行

保证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

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

中央、省、市三级设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 制定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律法规,提高文化建设法制化水平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人才保障

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加快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

造就高层次领军人物 造就高素质文化人才

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配好配齐乡镇、街道党委宣传委员、宣传干事、乡镇综合文化站专职人员,设立城乡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岗位

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和作风建设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组织保证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担负起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政治责任

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重要位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把文化改革发展成效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 把文化建设内容纳入干部培训计划和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教学体系

二、南京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一)、制度建设 《南京市城乡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工程实施意见》(2011.8)

市委《关于加快文化建设,提升文化实力,打造独具魅力的人文都市和世界历史文化名城的决定》(2011.12)

《关于加快完善公共文化体系的实施意见》(2011.12)

(二)、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

四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的建立与完善

目前,我市建有市级群众艺术馆、面积28000平方米,金陵图书馆新馆、面积25000平方米;建有区级文化馆12个、公共图书馆13个。市、区两级14个公共图书馆和9个文化馆为国家一级馆。全市建有各类博物馆、纪念馆56座,藏品50余万件。全市100个街镇全部建有文化站,1253个社区(村)全部建有文化活动室,建有552家“农家书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实现街镇及社区(村)全覆盖。广播电视数字化工程已实现城区全覆盖,农村有线电视基本实现“户户通”。目前,全市一个网络健全、结构合理、发展均衡、运行有效、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四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基本建成。

“十二五”期间,区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情况 2012年,高淳区图书馆新馆建成开放;

2013年,建邺区文化馆、图书馆新馆以及栖霞区图书馆、文化馆新馆建成,并完成江宁区图书馆、高淳区文化馆以及六合区第二图书馆的改造,开工建设浦口区桥北文化艺术中心和市民文化中心(含图书馆、文化馆)、六合区第二文化馆新馆;

2014年,鼓楼区白云亭文化艺术中心、六合区青奥文化城“一城五馆”(含文化馆、图书馆)将建成开放,并将开工建设秦淮区文化艺术中心、溧水区文化艺术中心等区级文化艺术中心。未来2-3年我市区级文化馆、图书馆建设面貌将整体改观。

五星文化站、示范文化站与文化活动室示范点创建 2011年,为解决城乡基层文化发展不平衡问题,市政府拿出500万元用于支持、奖励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在全市开展了镇街“示范文化站”和村(社区)“示范文化活动室”的创建工作,在全市形成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热潮。全市已建成41个示范文化站,582个村(社区)文化活动室达到示范点标准。

全市已命名示范文化站名单 2011年

红山街道文化站、光华路街道文化站、中华门街道文化站、双闸街道文化站、江东街道文化站、宝塔桥街道文化站、西岗街道文化站、西善桥街道文化站、秣陵街道文化站、江浦街道文化站、冶山镇文化站、白马镇文化站、石湫镇文化站、桠溪镇文化站

2012年

玄武湖街道文化站、洪武路街道文化站、秦虹街道文化站、沙洲街道文化站、宁海路街道文化站、小市街道文化站、栖霞街道文化站、铁心桥街道文化站、汤山街道文化站、星甸街道文化站、龙袍街道文化站、雄州街道文化站、永阳镇文化站、淳溪镇文化站

2013年

孝林卫街道文化站、大光路街道文化站、双塘街道文化站、莫愁湖街道文化站、挹江门街道文化站、幕府山街道文化站、八卦洲街道文化站、梅山街道文化站、横溪街道文化站、永宁镇文化站、葛塘街道文化站、东屏镇文化站、东坝镇文化站

示范文化广场和社区特色文化广场打造

2012年,市政府提出,在全市打造14个“示范文化广场”和86个“社区特色文化广场”的任务,市、区两级拿出专项资金用于添置音响、照明设备,搭建活动舞台,并组织大专院校、中小学校的文艺团队与文化广场挂钩,定期到广场为群众举行公益演出,实现了“广场天天演,剧场连连看”的喜人景象,进一步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示范文化广场名单

(三)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

2008年以来,我市各级财政投入2670万元,用于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支中心和基层服务点建设。目前,全市建有金陵图书馆等市、区支中心13个,100个乡镇街道全部建有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我市把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建设重点放在社区,与党员远程教育平台共建共享。2013年,全市实现社区(村)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建设全覆盖。各基层服务点通过VPN方式连至金陵图书馆市支中心,共享达48TB的各类影视资源、讲座资源、科普知识、电子图书、南京地方文献等,街镇、社区的公共数字化服务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2013年,对90个街镇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进行提档升级,进一步提升了基层服务点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图书馆总分馆制和通借通还“一卡通”建设

在全市推进市、区、街(镇)、村(社区)四级图书馆(室)通借通还的“一卡通”服务。以金陵图书馆为中心馆,各区图书馆为骨干馆,利用现有的资源、设备,通过更新管理系统和网络连通方式,实现市、区、街镇、社区(村)四级图书馆服务联网。目前已实现市、区两级图书馆的通借通还,下一步我们将街镇、社区分馆建设作为重点,使图书服务触角延伸到每个社区、村。金陵图书馆和各区图书馆还开展了建立社区分馆、流动图书车、24小时图书自助借还机等方便快捷的馆外流通服务,延伸了图书馆的服务阵地和服务功能,方便了市民借阅。

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

(四)、服务品质提升 免费开放

2011年起,全市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基本服务项目实行免费开放,图书馆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56小时,文化馆、文化站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42小时,各公共文化场所不断完善服务内容,增强为市民提供文化服务的能力。 规范服务标准

拟定《南京市公共图书馆服务规范》、《南京市文化馆服务规范》等公共文化场所服务规范,促进全市公共文化服务单位优质服务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

(五)、文化惠民

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局联合实施“文化惠民百千万行动计划”,积极打造市级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品牌,以百场公益演出广场行活动为龙头,带动各区演出上千场,实现全市各类群众文化活动达万场。

市级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品牌: 金图讲坛(1981年)

“金图讲坛”是南京地区乃至在省内外图书馆界被公认的是面向社会大众创办最早的公益性文化讲坛。 “金图讲坛”邀请文化部原部长、中国作协原副主席王蒙先生,军事科学院世界军事研究部副部长罗援少将,凤凰卫视著名记者、资深媒体人闾丘露薇等知名人士为市民献上免费讲座,听众累计十余万人次,多次获得江苏省公共图书馆优秀服务成果一等奖表彰,并于2010年荣获国家文化部颁发的“群星奖”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奖。

金陵合唱节(1990年)

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局、市教育局、市总工会联合举办,已举办七届,2008年获江苏省“五星工程优秀服务奖”,2010年获得文化部第十五届群星奖。 百场公益演出广场行(2007年)

以文化广场为载体,组织艺术院团和群文团队走进广场、走进社区,每年为老百姓提供100场免费的文艺演出。七年活动主题分别为:“欢乐和谐”、“收获幸福”、“共享华诞”、“感受欢歌”、“享受阳光”、“放飞愉悦”、“点燃梦想”。市财政投入上千万元,为群众免费演出了近千场。

公益交响音乐会(2009年)

每月在南京文化艺术中心举办一场,市民凭身份证免费领取音乐会门票。公益交响音乐会已连续举办6年,70多场演出,财政投入400多万元,扶持了南京市本地的南京爱乐乐团,也让老百姓不花钱就可以欣赏到高雅音乐。

公益合唱音乐会(2011年)

把南京地区数百支合唱团和国内外优秀合唱团请到文化艺术中心,每月举办一场合唱音乐会。

金陵群文大讲堂(2011年)

每年在市文化艺术中心举办10期,通过开展讲座,进行业务技能交流。大课堂开设以来,先后邀请文化部专家、著名音乐家何占豪,著名指挥家杨鸿年,省摄影家协会主席沈遥等一批中外知名专家学者授课。

520音乐厅(2013年)

“0场租”、低票价、一年52周、周周有演出。繁荣全市音乐演出市场。

各区公共文化建设情况

建邺区《关于加快完善公共文化体育事业实施意见》; 江宁区《关于促进和繁荣文学艺术创作的意见》; 浦口区《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秦淮区提出“文化发展争第一”目标并出台相关细则;高淳区、溧水区还把特色文化活动的开展列入文化惠民工作考核之中。

各区群众文化活动品牌

“玄武之春”系列文化活动、“惠民小剧场”公益演出活动、“秦淮之夏”社区文化艺术节、“精彩365 快乐每一天”系列文化活动、“幸福鼓楼”社区文化艺术节、“春满滨江”系列文化活动、中国南京“金秋栖霞”艺术节、“多彩雨花” 系列文化活动、“江宁之春”群众文化节、“浦口区艺术节”系列文化活动、“六合同春”系列文化活动、“广场文化宣传月”系列文化活动、“唱响古戏台”系列活动

“文化惠民百千万行动计划”实行了三项举措。

一是菜单服务,“选得上,你来演”。年初市文广新局把参演单位申报的剧节目公布出来,发到社区,由各区组织让群众挑选,根据群众的意见,将得票多的节目排入各区当年的演出计划,面向全市公布。

二是政府买单,“你来演,我来补”。每年市、区政府安排专项资金近千万,购买公共文化服务。

三是评选奖励,“演得好,有奖励”。群众既是观众,又当评委。演出结束后请他们选出自己喜欢的节目,年底全市评出受群众欢迎的演出团体和剧节目再给予表彰奖励。

据统计,仅2012年,全市各类文化活动达到22990多场,群众文艺团队达2360多支,参与人数达1000万以上。

“文化惠民百千万行动计划”主要成效

整合社会资源,提高服务效能。“百千万行动计划”吸引和凝聚各方资源共同参与,统筹计划,统一实施,充分调动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升了公益性文化活动的社会效益,同时也带动了各级财政对文化惠民活动经费投入,从2007年的100多万元到2012年的1000多万元,活动场次由1700多场达到22000多场。

满足了市民多层次的文化需求。“百千万行动计划” 以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为取向,面向基层、面向大众、问需于民,由群众评判。文化建设成果让人民群众共享,提高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促进了业余文艺团队的建设。“百千万行动计划”为业余文艺团队搭建了展示才艺的舞台,激活了业余团队的发展活力,引导广大文艺爱好者、文化志愿者在参与文化活动中自我表现、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价值得到实现。

促进了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百千万行动计划”融洽了人际关系,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成为培育精神文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

三、南京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努力方向

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

一是部分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水平不高。国家、省、市出台了一系列文化经济政策,对支持公共文化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具体落实过程中仍出现一些偏差,各区也不平衡。在城市建设征地拆迁、区划调整和撤乡并镇中,个别区文化馆无馆址、无等级。个别文化站被无偿占用或挪作他用,造成基层文化机构没有服务阵地。二是部分公共文化设施产权问题有待进一步理顺。

公共文化建设投入有待进一步加大

近年来,全市文化事业建设的总体投入逐年提高,2011年全市文化事业总投入6.07亿元,与2010年的4.1亿元相比,增幅48.05%。市财政把重点文化设施、公益性文化服务列入财政预算,每年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增幅不低于市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但也应看到,现阶段我市在公共文化建设方面的投入与其他同类城市相比还存在差距,市内各区也存在发展不平衡现象。

基层文化专业人才队伍有待进一步加强

由于受人员编制等因素制约,区级文化馆、街镇文化站缺乏专业人才。目前,我市100个街镇文化站,有专兼职工作人员343人,其中30岁以下57人占16.6%,30-50岁214人占62.4%,50岁以上72人占21%,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60人,占17%。基层文化队伍专业人才缺乏问题比较突出。

今后努力方向

以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抓手,重点推进南京市创建江苏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以及“文化惠民百千万行动计划”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

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2012年申报创建第二批江苏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2013年4月8日,陈刚副市长代表南京市进行现场陈述。

“文化惠民百千万行动计划”

2013年8月,市文广新局刁仁昌局长在文化部进行陈述。2013年10月,经审核,被列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创建名单。

加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进一步完善四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到“十二五”期末,对现有公共文化设施进行提档升级,改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整体面貌,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到1600平方米。全市文化馆、公共图书馆全面达到国家一级馆标准。

加大公共文化的投入力度

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公共财政为支撑、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服务效能。加大对文化设施建设和重大文化惠民活动的投入。各级财政文化支出增幅高于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增幅,占财政总支出比重达到2%以上,确保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四级网络的正常运转。

培育和打造文化品牌活动

以公共文化品牌活动促进群众参与文化热情,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

在全省率先实现市、区、街(镇)、村(社区)四级图书馆(室)通借通还“一卡通”服务。

上一篇:超级搞笑的白痴问答题下一篇:炒黄金跟炒股分析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