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学考点整理

2022-08-10

第一篇:高等教育学考点整理

最新邯郸市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考点整理

1.教育的本质属性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 社会活动。社会属性包括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2.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教育者是中介;教育影响是桥梁;受教育者是依据

3.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的新特点: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教育技术现代化。

4.义务教育的意义?①义务教育既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又会不断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②既体现着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又会促进现代文明的提高。③既可以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又可以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

5.制定教育目的的意义?依据? 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①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②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③我国确定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6.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特别是二战后)?①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②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③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④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⑤教育的国际交流加强。

7.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

8.影响身心发展的因数及作用?遗传:①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②**的差异是造成个体间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③**成熟制约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④遗传素质仅能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前提,而不能决定人的发展。环境:环境使遗传素质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环境决定人的发展方向,水平,速度和个体差异。

学校教育:1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能有效地控制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2学校教育在影响人的发展上的独特功能: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个体在社会实践中主观能动性的巨大作用。

9.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主要表现在:观察,注意,记忆,思维,情感,自我意识。

10.教师职业的特点,角色?传道者角色,授业、解惑者角色,示范者角色,管理者角色,父母与朋友,研究者角色

11.教师的劳动特点?复杂性(工作性质任务及过程),创造性(劳动对象特点),示范性(劳动手段特殊性),长期性。

12.教师的职业素养包括?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团结协作,为人师表。

教师的知识素养:政治理论素养,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教师的能力素养: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组织教育和教学能力,自我调节和自我反思能力。

教师职业心理健康:高尚的师德,愉悦的情感,良好的人际关系,健康的人格。

13.学生的受教育权包括:受完法定教育年限权,学习权,公正评价权。

15.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策略?了解和研究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发扬教育民主;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也学生交往;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16.课程类型?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国家,地方,校本课程;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17.泰勒原理:课程评价之父:目标,内容,方法,评价。

18.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是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文件,它具体规定了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学科开设的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

19.课程计划的构成?教学科目的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与学周安排。

20.小学阶段的课程性质:普及性,基础性,发展性,可接受性。

21.课程设计的原则?高度的科学性和思想性的统一;要以实现教育目的和学校培养目标为最终目的;要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还应贯彻幼儿,小学,初中课程衔接的原则;因地制宜原则。

22.小学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加强综合性,突出课程的整体教育功能;加强实践性,突出学生自主性,探索性学习;加强弹性,体现课程的适应性。

23.小学教学的基本任务?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发展学生智力,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能力;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24.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25.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教学过程结构)?激发学习动机;领会知识(中心环节);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

26.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过程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和要求,是反映人们对教

学活动本质性特点和内在规律的认识,是知道教学工作有效进行的指导性原理和行为准则。

27.教学原则: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28.常用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参观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

29.班级授课制及其意义:是把学生按年龄和文化程度分成固定人数的班级,教师根据课程计划和规定的时间表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发挥学生的集体作用;有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

30.教学模式的结构:理论依据;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条件;教学评价。

31.教学模式的特点:指向性;操作性;完整性;稳定性;灵活性。

32.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从单一教学模式向多样化教学模式发展;由归纳型向演绎型教学模式发展;由以“教”为主向重“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发展;教学模式日益现代化。

33.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34.备课的要求:做好三方面的工作,即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写好三种计划,即学年(学期)教学计划,课题(单元)计划;课时计划或教案。

35.一堂好课的基本标准:有明确的教学目的;正确的教学内容;恰当的教学方法;有严密组织的教学过程;组织结构合理;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和整洁的板书;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互动的好。

36.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通过一定的标准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给以价值上的判断,即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

37.教学评价的功能和意义:诊断教学问题;提供反馈信息;调控教学方向;检验教学效果。意义在于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把竞争机制引入教学领域,有效地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有助于改进教学管理。

38.教学评价的基本类型:(根据作用)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方法和标准)相对性和绝对性评价。

39.教学评价的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指导性原则。

40.学校(小学)德育的特点:社会性;历史性;阶级性(阶段性);历史继承性与全球性。

41.小学德育的内容: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民主与法制和纪律教育;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

42.小学德育过程的特点:德育过程是一个促使儿童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促使儿童品德结构不断建构完善的过程;**多种因素互动,反复且长期的,逐步提高的过程;**儿童自我教育能力逐步提高的过程。

43.小学德育的主要原则: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原则;知行统一原则;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疏导原则;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44.德育的途径: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育;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劳动;少先队活动(共青团学生会);班主任工作。

45.常用的德育方法:说理教育法;榜样示范法;陶冶教育法;品德修养指导法;品德评价法。

46.德育工作的新形式:开展社区教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建立德育基地;创办业余党校。

47.班主任的作用: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校长,教导主任的有力助手;是各任课老师的协调者;是学校,家庭,社会的沟通者。

48.班主任的职责与任务:职责是对全班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的发展全面负责;任务如下: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教育学生努力学习;指导学生课外,校外生活和活动;管理班集体,指导少先队工作;协调各任课老师的工作。

49.小学班主任的常规工作:了解学生;组织和培养班集体;建立学生档案;个别教育;班会活动;协调各种教育影响;操行评定;写好工作计划与总结。

50.班会特点与类型:集体性;自主性;针对性; 常规班会,生活会,主题班会。

51.班集体的基本特征:明确的共同目标;一定的组织结构;共同生活准则;集体成员之间相互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52.班集体的教育作用: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形成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53.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54.课外活动的内容:科技活动;学科活动;文学艺术活动;体育活动;社会活动;传统的节假日活动;社会公益活动;

课外阅读活动。

55.课外活动的形式:群众性活动(报告讲座,集会,比赛,参观,社会公益,文体)小组活动(基本形式);个人活动。

56.开展好课外活动的基本要求: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计划性;活动要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57.教育研究的特点:1研究主体,2方法的综合性;3研究资源的丰富性;4研究方式的伦理性;5教育论证的复杂性。

58.开展教育研究的意义:教育研究有利于阐明教育的基本规律,有利于教育理论的发展;有助于提高科学育人,科学的管理水平,提高教育决策的科学性;有助于教育改革与发展;有助于提高教育者自身的素质,从而提高教育质量。

59.教育研究的方法:历史研究法;个案研究法;行动研究法;质的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

60.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61.个性包括: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62.心理学的主要流派:构造主义心理学(冯特,铁钦纳);机能主义心理学(詹姆斯,杜威,安吉尔);行为主义心理学(华生,斯金纳);格式塔心理学(韦特海默,考夫卡,苛勒);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认知心理学(皮亚杰)。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罗杰斯)。

63.感觉现象: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感觉适应;感觉对比;感觉后效。不同感觉的:相互影响;相互补偿;联觉。

64.知觉的基本特征: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恒常性。

65.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66.知觉是外界刺激作用于感官时人脑对外界的整体看法和理解。

67.观察的品质:观察的目的性;客观性;精细性;敏锐性。

68.注意的特征:指向性;集中性。注意的功能: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监督功能。

69.注意的品质:注意的范围;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70.记忆的分类: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

71.记忆的品质:记忆的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准备性。记忆过程:识记,保持,再认或重现。

72.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学习材料的性质;识记材料的数量与学习程度;识记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识记的方法;时间因素;情绪和动机。

73.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运用组块化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的遗忘。

74.思维的过程: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系统化和具体化。思维的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75.思维的品质: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创造性思维特点:流畅性;变通灵活性;独创性。

76.言语的功能:交流,符号,概括功能。种类:外部言语(口头言语包括对话,独白言语;书面言语),内部言语。

77.情绪的功能:适应功能;动机功能;信号功能;感染功能。

78.情绪与情感的关系?区别:情绪通常是与生理性需要相联系,情感则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情绪具有较大的情境性和短暂性,情感则具有较大的稳定性和持久性;情绪有明显的外部表现,情感则比较内隐和深沉。联系:情绪是情感的外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情感的产生会伴随着情绪的反应,情绪的变化又常常受情感的支配。

79.情绪的种类:心境,激情,应激。情感的种类: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80.健康情绪的培养:要形成正当合理的需要;培养正确的人生观;锻炼身体;培养幽默感;培养消除不良情绪的能力。

81.意志的品质: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坚韧性。

82.良好意志品质培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发展健康的情感;发挥集体和榜样的作用;教育学生加强意志的自我锻炼;针对意志的个别差异,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83.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84.动机的功能:激发功能;指向功能;维持和调整功能。

85.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联系: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前提;能力是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相成和发展起来的。区别:知识是人类历史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技能是人们对一系列活动方式的概括,能力是人在从事某种活动时表现出来的多种心理品质的概括;知识,技能的掌握并不必然导致能力的发展,只有达到熟练,迁移,才能促进。

86.第一个提出智力结构理论的是“因素分析之父”—斯皮尔曼(英),多元智力理论—加德纳(美国哈弗大学心理学家)。

87.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遗传与营养;早期经验;学校教育;社会实践;主观努力。

88.人格和特征:独特性;稳定性;统合性;功能性。

89.人格心理结构: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心理过程(认知,情感,意志过程);自我意识。

90.影响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因素:生物遗传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家庭环境因素;儿童早期经验;自然环境因素。

91.气质的特征:感受性;忍受性;反应的敏捷性;可塑性;情绪兴奋性;内向性和外向性。

92.气质的类型: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

93.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94.性格特征:完整性;复杂性;稳定性。

95.印象形成效应:社会刻板印象;晕轮效应;首因(首次,优先,第一印象)效应;近因(最近)效应;投射效应。

96.人际吸引的影响因素:外貌与好的个性品质;相似性;需要互补;熟悉性;临近性;相互性。

97.从众:是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行为的社会现象。

98.教育心理学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99.1877年,俄国卡普捷列夫出版《教育心理学》,最早命名。1879年,德国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建立。1903年美国桑代克“教育心理学之父”出版《教育心理学》,西方第一本命名。 100.美国布鲁纳总结了教育心理学80年代以来的成果:主动性研究,即研究如何使学生主动参与教与学的过程,并对自身心理活动作出控制;反思性研究,即**使学生从内部理解所学内容的意义,并对学习进行自我调节;合作性研究,使学生共享资源,一起学习;社会文化研究,即研究社会文化背景如何影响学习过程和结果。信息技术发展10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实验法;测验法;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教育经验总结法。

102.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103.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感知运动阶段(0-2);前运算阶段2-7(单维思维,思维不可逆,自我中心);具体运算阶段(7-11,长度体积质量守恒);形式运算阶段11-15。

104.苏联维果茨基:儿童的现有水平和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105.德国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主动感对内疚

感4-5;勤奋感对自卑感6-11;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初高中)。

106. 自我意识包括:认知成分,情感成分,意志成分。发展经历:生理自我—3岁,社会自我—少,心理自我—青年。 107.学生认知方式差异:场依存型与场独立型;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型。

108.性格的特征差异: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情绪特征;意志特征。类型差异:外倾型与内倾型;独立型与顺从型理智型情绪型意志型

109.美国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联结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或原理学习;解决问题学习。

110.美国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我国分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行为规范的学习。 111.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1巴甫洛夫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华生行为主义学习理论;2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3斯金纳的强化学说;4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二.认知学习理论:1格式塔的完形—顿悟说,苛勒;2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3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4奥苏泊尔的有意义接收学习理论;5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观(主动建构者);学生观(经验世界的丰富性与差异性);知识观(动态性)。四.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罗杰斯。

112.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有激活,指向,强化功能。

113.奥苏泊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组成。

114.阿特金森把个体的成就动机分为:力求成功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

115.维纳归因三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内在性);(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性)和不可控性归因。 116.班杜拉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117.小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激发兴趣,维持好奇心;设置合理的目标;培养恰当的自我效能感;训练归因;表达明确的期望,提供及时的反馈,妥善的进行奖赏。

118.早期迁移理论:形式训练说(官能);共同要素说(桑代克);经验类化说(贾德水下靶);关系转换说(苛勒鸡觅)。

119.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要素或相似性;原有知识经验的概括程度;学习情境的相似性;学习的定势与态度;认知结构特点;学习的策略水平。

120.如何在教学中促进迁移?精选教材;合理编排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程序;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121.学习策略分类?1认知策略:复述策略,是在工作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方法有记忆术,做笔记,提问,生成性学习,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组织策略,是整合多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的策略。2元认知策略: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调节策略。3资源管理策略:时间管理策略,环境管理策略,学习努力和心境管理策略。

122.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主体性原则,内化性,特定性,生成性,有效的监控性原则。

123.知识学习的类型?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并列结合学习。 124.知识学习的作用?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校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学生各种技能形成和发展的总要基础;是创造性产生的必要前提;是学生的态度和品德形成的因素之一。

125.技能的种类:操作技能:客观性,外显性,展开性。心智技能:观念性,内潜性,简缩性。原型定向,操作,内化。

126.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深度加工材料;有效运用记忆术;进行组块化编码;适当过度学习;合理进行复习。

127.问题解决特点和基本成分:目的性;认知性;序列性;(初始状态,目标状态,存在的限制或障碍)。

128.问题解决过程: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129.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问题的特征;已有的知识经验;定势与功能固着;个体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情绪态度,认知风格和世界观。

130.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提供多种练习机会;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131.创造性的特征及影响因素?流畅性,变通性(灵活性),独创性。1环境:父母受教育程度,管教方式,家庭氛围。2智力:高智力是高高创造性的必要条件。3个性(高创造者的个性特征):具有幽默感,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能够容忍错误和模糊,喜欢幻想,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具有独立性。

132.创造性的培养?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保护好奇心,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3开设培养创造性德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发散思维训练,推测与假设训练,自我设计训练,直觉思维训练,头脑风暴训练:通过集体讨论,使思维相互碰撞,迸出火花,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

133.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认知,情感成分,行为成分。 134.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前习俗水平:惩罚与服从取向阶段,相对功利取向。习俗水平:寻求认可(好孩子)取向阶段,维护权威或秩序(遵守法规)取向阶段。后习俗水平:社会契约取向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135.态度与品德形成的过程:依从(从众,服从);认同;内化。

136.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外部条件: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内部条件: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知。

137.良好态度品德形成的培养方法?有效的说服;树立良好榜样;利用群体约定;价值辨析;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138.心理健康的标准?自我意识正确;人际关系协调;性别角色分化;社会适应良好;情绪积极稳定;人格结构完整。 139.心理评估:指依据用心理学的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的过程。方法:心理测验,评估性会谈,观察法,自述法。

140.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儿童多动综合征(注意力缺陷和活动过度);学习困难综合征;儿童过度焦虑反应(情绪障碍);儿童厌学症;儿童强怕行为;抑郁症(持久性情绪低落)。

141.学校心理辅导的途径?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的课程;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小组辅导。

142.心理辅导的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原则;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尊重学生主体性原则;个别化对待原则;整体性发展原则。心理辅导的基本目标是学会调适,高级目标是寻求发展。

143.行为改变的方法?强化法,代币奖励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暂时隔离(惩罚)法,自我控制法。

144.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全身松弛训练;系统脱敏法;肯定性训练。

145.课堂管理的功能:促进;维持和发展。影响因素?教师的领导风格;班级的规模;班级的性质;对教师的期望。 146.提高课堂群体凝聚力的方法?了解群体凝聚力的情况;帮助课堂里的所有学生对一些重大事件与原则问题保持共同的认识与评价,形成认同感;引导所有学生在情感上加入群体,以作为群体的一员而感到自豪,形成归属感;当学生表现出符合群体规范和群体期待的行为时,就给予鼓励与赞许,使其行为因强化而巩固,形成力量感。 147.课堂里的人际关系?吸引与排斥;合作与竞争。

148.课堂纪律的类型?教师促成的纪律;集体促成的纪律;任务促成的纪律;自我促成的纪律。

149.教学评价:是指有系统地收集有关学生学习行为的资料,参照预订的教学目标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

150.教学评价的类型?形成性和总结性评价;常模参照和标准参照评价;配置性和诊断性评价;正式和非正式评价。 151.教师威信的建立途径?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注重良好的仪表,风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做学生的朋友与知己。

152.福勒和布朗把教师的成长划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关注学生三个阶段。

153.教师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其职业生活中,调节和处理与他人,与社会,与集体,与工作关系所应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或行为准则,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

152.教师职业道德内容:教师职业理想;职业责任;职业态度;职业纪律;职业技能;职业良心;职业作风;职业荣誉

153.教师职业道德的作用:对教师起调节和教育作用;对学生起榜样和带动作用;对社会起影响和促进作用。 154.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爱国守法;爱岗敬业;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

155.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坚持知和行的统一;动机和效果的统一;自律和他律相结合;个人与社会的结合;坚持继承和创新的结合。

156.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作用?有利于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利于自身从教事业的发展,是培养德才兼备合格人才的需要;有利于自身职业理想的实现;是抵制不正之风的重要保证,是当前改善师德状况的迫切需要。 157.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途径与方法?勤学,慎独,内省,兼听,自律。

158.素质教育三要义:面向全体,全面提高,主动发展。

15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5年9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986年4月12日六届四次通过,2006年6月29日十届(22次)修订,9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1993年10月31日八届四次通过,1994年1月1日起施行。

160.设立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必备的条件?有组织机构和章程;有合格的教师;有符合规定标准的教学场所及设施,

设备等;有必备的办学资金和稳定的经费来源。

161.受教育者享有的权利?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教育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按照国家

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助学金,贷学金;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学位证书;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述,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第二篇:高等教育学考点汇总

2中国古代高等教育早在3000年前就出现。 3

4高等教育私学:齐国的,稷下学宫

赠地学院:康乃尔大学、威斯康辛大学大学要学六艺:备课: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

礼、乐、射、御、书、数19世纪,洪堡开创了高等教首先,教师备课要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透彻领会教学育史上的“洪堡时代”洪堡提出了高等教育的两条最基

目的和具体章节的具体要求,对教材体系和基本内容、

有人认为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全面和谐的人,也有人认为高教的目的是直接满足社会的现实需要,请对这些观点加以阐述。

答:①这是高等教育的两种基本价值观,前者称为个人本位价值观,后者为社会本位价值观。

②个人本位价值观(含义):个人本位价值观从个人需

5太学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官立大学制度的确本的原则: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学术自由的原则。结构、重点章节以及各章节的重点、难点等了然于胸。

立。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同时注意广泛阅读和积累有关材料,力求反映本学科、6中世纪大学的特点:行会性、自治性、国际性 7中世纪大学实行的是专业教育:文学、法学、医学、神学 8.

9

10.1862年成立的京师同文馆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具有高学校。

1高等学校课程的特征专业性、探究性、前沿性 11高等教育表现出独特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 12高等教育对文化的发展作用主要表现在传承、改造和创新

高等教育目标具有主观性,复杂性。 13教育目标是教育评价的依据。 15 智力的核心就是思维力。

孔子提出:启发教学,因材施教.《学记》总结出:教

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科学研究是衡量高等学校水平的重要标志。真正具有科学性质的高校科研,从19世纪开始。科学研究的起点是发现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1高等教育发展的政治基础

第一,政治制度的发展方向规定高等教育发展方向。 第三,政治任务影响高等教育的发展重点。

第四,主流意识形态影响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环节。 第五,教育民主化运动促进了高等教育机会的扩展。 第六,建立国家高等教育体制。

2经济制约着高等教育发展的几个方面 第一,经济制约着高等教育发展规模。 第二,经济发展制约高等教育发展决策。 第三,经济制约高等教育结构的完善程度。 第四,经济促进高等教育终身体系的形成。

专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对教材内容不断进行补充.

其次,备学生,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去了解自己的学生,要,个体发展角度出发涉及高等教育的目的,强调教育了解他们原有的知识基础、知识结构、理解能力和接受要为人本身的需要服务。 能力、兴趣爱好、社会特征等,乃至还要了解他们的个

③社会本位价值观(含义):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涉

别差异和个性特点。 及高等教育目的,强调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个人

第三,备方法,在吃透内容并了解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后,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 寻求最适宜的教学方法,写出具体的教案。

4大学上课不用讲究?或上好一堂课的基本要求第一,目标明确,第二,内容正确,第三,方法得当,第四,表达清晰,第五,气氛活跃

2、论述高等学校科研的作用

(一)科学研究是高校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科学研究是提高师资水平的基本途径; (1)通过科研,高校教师能充分认识到本专业在整个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及时了解本学科在国内外的发展趋势,敏锐地觉察当前社会对高校的动态要求,从而能对教材进行深刻剖析,寻找不同学科之间的连接点,对教材内容高屋建瓴,并把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及时反映到教学中来,有效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水平; (2)通过科研,师生之间能产生思想的碰撞和灵感的火花,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启发教师新的思想和科学讨论的焦点问题移至科技领域继续深入;

(3)使教师授课更加紧密联系实际,为高校的课程教学改革找到新的解决途径。

④两种价值观都有其合理性,同时也各有其片面性和局限性。1)个人价值观确认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提出了尊重人性以人为本的自由发展思想,但把社会视作个体的简单结合,使得教育面对复杂的个体需要无所适从,导致教育中的极端个人主义、自由化倾向、个体社会责任感下降。2)社会本位价值观肯定教育的价值在于促进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对于教育密切与社会的联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也容易导致教育的某种被动性,助长了高等教育的短视行为,影响了社会的长远利益,导致对学生个性的抹杀。

⑤在现实社会背景下要寻求两种价值选择之间的协调与整合,历史上出现的高等教育在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单项选择已被视作为一种教训,要针对我国高等教育的世纪做出积极的动态调整。

大学生素质教育(增加补充的内容)

①概念:所谓素质教育,着眼于人的全面、和谐、长远、健康的发展,而不是片面的、急功近利的甚至畸形的发展。素质教育强调知识的内化和人的潜能的发展,强调人的素养和品质的全面提高。素质教育与单纯的应试教育相对应。

②素质教育兴起的背景:经济发展的社会化、全球化使职业的变动、岗位的转化成为常态,对人的可迁移性要求更突出。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的素质内涵提出新的要求——对责任感、道德伦理提出新的要求。人的发发展的基本要求。

④大学素质教育的定位:大学素质教育是一种指导思想,必须贯穿于高等学校教育活动的全过程。 ⑤大学素质教育实施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科学和人文(大学素质教育的两翼) 难点:发展情感

你能否结合你所任教的专业课,对教学原则体系进行一番评述。

①教学原则是根据教学的目的和教学规律,在总结教学实践经验基础上制定出来的对教学的基本要求。它是成功地进行教学活动所必须依据的准则。 ②教学原则体系包括:

1)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

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 3)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原则。 4)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5)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统一的原则。 6)统一要求和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 7)博与专相结合的原则。

8)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

以上八条是一个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整体。 ③选取其中两条进行阐述(您还可以选择别的原则进行阐述,并且要结合自己的所讲的课)

博与专相结合的原则:是高等教育专业性的内在要求,是科学技术在高度分化基础上高度综合发展趋势的客观反映。高等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专业教育,专业性是高等教育的本质特征之一。

贯彻这一教学原则的基本要求是:首先要明确专业教学目标和计划,使每门课程、每种教学活动,都要直接或间接地围绕着专业培养目标来组织。在专业教育的前提

等性质与功能的学校,也是中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第二,阶级关系规定高等教育发展的利益追求。

学相长,长善救失朱熹提出:循序渐进原则.孔子提出:高等教育的经济价值

启发式教学方式 1)作为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源泉。(2)有助于个人收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悱:学生想说心里话,表达不

入分配趋于平等,促进社会公平。

出来; 发:教师指导学生把心理话说出来 高等教育的个人价值 《学记》:道而弗牵:教师要诱导,而不是牵着学生走 1)提高个人的知识与能力水平。 2)养成良好的综

强而弗抑:要强迫学生顺从

开而弗达:学生在思考阶段,老师要给予启发,又要有保留

思想性:文以载道:寓理想性于教学中 3

20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创造性) 21向师性体现了(示范性)

22身教重于言教体现了(示范性)

23高等学校组织具有“二重性”,即高等学校兼有“教育性”“学术性”的组织属性。

25高等教育管理制度大致上分为三种模式:集权模式(我国属此)、分权模式、并重模式

提升个人社会地位。

高等学校的职能

①高等学校的职能主要表现为三大方面:1)培养高级

合素质。3)提高个人劳动效率,增加个人收入。4)的创见,使教师保持科学研究的动力源泉,并将课堂中

专门人才(基本职能)。2)发展科学(主要职能)。3)

(三)科学研究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直接为社会服务的职能(高效职能的延伸)。 (1)科研活动是学生获得直接经验的有效途径; ②三项职能的关系:这三项职能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2)科研活动可以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人文素

的。其中, 1)培养人才是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能和中养;(3)科研活动可以完善学生的心理结构; 心任务,是高等学校之所以是高等学校的根本理由;2)(4)科研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的特质和创新的发展科学是高等学校的重要职能,它既是高等学校培养高水平人才的保障,又是高等学校不同于其他层次学校的本质要求;3)社会服务是高等学校前两项职能在当地社会的合理延伸与实际应用,既是高效应对当地社会

(四)科学研究是学科发展的基础性措施;

(五)科学研究是高等学校管理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六)科学研究是高等学校为社会服务的主要渠道。 高等学校教师的价值(即教师的三大基本任务或三项重要职能)要点:教学、科研、为社会服务

1)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承担者:通过对教材的加工,创造性地传播文化科学知识;开启学生智慧,培养学生能力;教书育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即,思想品德教育)。2)发展和创新科学技术的重要实现者3)通过知识传播及运用直接为社会服务 怎样理解教学过程的特点教学过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人类已有经验的认识活动和改造主观世界,形成和发展个性时间活动的统一过程。(1)特殊性

首先,教学过程的认识对象与一般认识活动的对象不同,它不是以尚未发现的事物或真理为对象,而是以他人或者前人已经发现的系统的学科知识为对象,主要是以教材为中介的间接经验,也可以说是书本知识。 其次,教学认识的条件和形式与一般的认识活动也有所

精神;(5)科研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展要求:身心、知识、能力素质的和谐发展,这是人的

26高等学校享有办学自主权和法人资格。 应尽的义务,也是高效本身发展的内在需要。在办学实

28我国学位制度分为三级,包括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 践中,我们应以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为中心,处理好三项29分段标准:精英教育阶段:15%以下.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15%~50%,我国已属此阶段,在18%左右.普及高等教育阶段:超过50%

标准:国家适龄青年(18~22岁)中接受高等教育人数的比例,又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30班级授课制是在17世纪由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创立,我国首次使用:1861年,京师同文馆 1基础教育(中小学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关系。 ①基础教育质量制约高等教育质量。 ②基础教育规模影响高等教育规模。

6教学方法是教师施教活动方式的综合。×

9高等学校教学评估,是对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一种价值判断活动。(正确)

职能之间的关系。

讲授法运用最为广泛,最基本的方法。

①明确的目的性②内容的科学性③内容的逻辑性④语言的感染性

教学方法选择依据

①要依据教学的具体目的和任务②要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③要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符合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④要依据教师自身的素养条件⑤要依据各种教学方法的效果及适用范围⑥要依据教学的时间和效率的要求。

高等学校的教育研究(即教育科学的研究)的内容(简答)1)研究教育对象。2)研究教学内容。3)研究教学方法。

高等学校教师的劳动特点 不同(即,条件不同)。教学认识活动不是学生独立的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师具有持久、稳定性 发现活动,而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过程,2)教师劳动的创造性。决定了教师具有强烈的成就感 亦即再发现的过程。 3)教师劳动的示范性。决定了教师应有强烈的自警自省意识4)教师劳动的群体性。决定了其高度的协作意识

高等学校教师的素质 高等学校教师的素质,是高校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心理品质的总和。对高校教师素质的要求,是由教师的地位、性质、劳动特点及高校教师的特殊性决定的。一般分为如下几个方面:

①政治思想素质(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强烈的爱国之情,用于坚持真理)②职业道德素质(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团结协作,尊重集体) 相关学科知识)④能力素质(驾驭教学内容的能力,多渠道获取信息的能力,组织和管理的能力,教学实验和1与教师相关的几个法律法规

1985年2月12日 五届人大常委会十三次会议,《学会条例》

第三,科学家和人类的认识活动是无限的,而教学认识

过程是有时限的(时间有限性)。 (2)双边性

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的作用。 同时,学生又是学习的主体。

再者,师生双方双边活动的过程不仅体现在认识方面的交流和分享,还有着情感方面的交流和影响。 (3)发展性

第一,学生在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不仅记忆力、

思考力得到了发展,形成技能技巧,而且逐步深入对事下,拓宽专业口径,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贯彻博与专相物的理解,为进一步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准备了条件。 结合的原则,对于教师同样提出很高的要求。教师须既

有专业所长,又要有广博的知识面。“对专业中的某一点懂一切,对专业外的一切懂一点”。

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是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独立性、创造性特点的反映,也是高等学校一条特殊的教学原则。这一原则的基本含义是,将科学研究引入教学过程,使教学过程科研化,同时将教学活动体现于科研过程,使科研活动教学化,从而将高等学校的这两种主要的活动,有机地统一为一体,共同实现高等学校的职能。 贯彻这一教学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用过程教育代替结论教育。2)为学生参与科研提供环境。3)把研究列为考核学生学业的重要指标。

对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实质上影响和决定着一个人基本素质的形成和发展。 高等教育目标的意义(作用)1)高等教育目标是高等教育活动的总方向,对高等教育活动的结果起着规范的作用。——导向作用2)高等教育目标是高等教育活动

③文化知识素质(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教育理论知识,第二,教学活动作为年轻一代成长过程中的主要途径,

研究能力)⑤身心素质(一是身体素质二是心理素质) 第三,不同的教学活动对学生有不同影响。

1993年10月31日第八届人大常委会 四次 《教师法》 的依据,是一切高等教育工作的出发点。——调控作用

1995年3月18日 八届人大会议,三次《教育法》 3)高等教育目标还是高等教育活动的归宿,具有检验1996年5月15日 八届人大常委会十九次会议《职业教育法》

1998年8月29日 九届人大常委会四次会议《高等教育法》

5教师的教育情意①教育理想②教育情操③教育性向④教师自我

6教师的权利①教育教学权②科学研究权③管理学生权④获取报酬权⑤民主管理权⑥进修培训权

1当代国际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大众化,国际化,多样化综合化,私营化

2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特点(四点,P129-130) 专业性,独立性,创造性,实践性 3教学原则的特点,实践性,科学性

2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趋势教学活动的小规模化,短学程化,场所多样化

5教学方法: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

高等教育效果的标准作用。(教育目标不仅是教育活动的指南,而且是教育评价的依据。)——评价和激励作用

1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班级授课制是将学生按年级、学业程度等因素编成班级,教师面对班级里的全体学生,根据教学计划和大纲的统一要求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是各级各类学校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 优点:1.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效率、扩大教育对象。2.有利于教师作用的充分发挥。3.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使班级内的学生有更多“相观而善”的机会。 缺点:由于对班级进行的是统一的教学,因而不能很充分地兼顾学生的个别差异,难以针对学生的个人爱好与特长充分体现因材施教。(即不利于因材施教,不利于兼顾个别差异。)

因此,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统一要求和个别差异的关系,同时注意班级授课制与其他教学组织形式的配合。

第三篇:军事理论考点整理

第一章 中国国防

一、名词解释

1、国防:国家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的主权、统

一、领土完整和安全所进行的军事活动,以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动。

2、国防法规:国防法规是调整国防和武装力量建设领域各种社会关系,法律规范的总和。

3、国防建设:国防建设指的是为国家安全利益需要,提高国防能力而进行的各方面的建设。

4、国防政策:国防政策是国家在一定时期所制定的关于国防建设和国防斗争的行动准则。

5、武装力量:武装力量是国家或政治集团所拥有的各种武装组织的统称

6、国防动员:亦称战争动员,是指国家根据国防需要,使社会诸领域全部或部分由平时状态转入战争状态或紧急状态所进行的活动,简称动员。

7、人民防空:是国家根据国防需要,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采取防护措施,防范和减轻空袭危害的活动,简称人防。

二、简答题

1、国防的四大要素

(一)国防的主体即国家。

(二)国防的对象即入侵外敌与武装颠覆

(三)国防的目的即保卫国家的主权、统

一、领土完整和安全。

(四)国防的手段即军事行动,以及与军事活动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动。

2、国防的基本类型_P.1-2 扩张型(美)、自卫型(中)、联盟型(北约)、中立型(瑞士)

3、我国国防历史的主要启示_P.8-9

(一) 经济发展是国防强大的基础

(二)政治昌明是国防巩固的根本

(三)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国防强大的关键

4、我国现行的兵役制度_P.13 实行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民兵与预备役相结合的兵役制度

5、应届高校毕业生入伍的形式_P.13

(一)作为义务兵应征入伍

(二)按军官待遇入伍

(三)作为士官应征入伍

6、全民国防教育日时间及主题_P.14-15 九月第三个星期六,今年是9月17日是第11个“全民国防教育日”。今年的“全民国防教育日”宣传活动,将围绕“依法开展国防教育,增强公民国防观念”这一主题

1

7、公民履行兵役的主要形式_P.18 服现役,服预备役,参加军事训练

8、我国公民的国防义务和权利_P17-19 义务:兵役义务

接受国防教育的义务

保护国防设施的义务

保守国防秘密的义务

协助国防活动的义务

权利:对国防建设提出建议的权利

制止,检举危害国防行为的权力

国防活动中经济损失补偿的权利

9、新中国国防建设的主要成就_P.21-23

(一)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现代化,正规化和革命化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二)形成了门类齐全,综合配套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

(三)后备力量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

10、我国现行的国防政策内容_P.23-24

(一) 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二)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三) 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四) 维护世界和平稳定

11、我国武装力量的三大构成_P.25

(一) 中国人民解放军

(二)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

(三) 民兵

12、解放军四大军兵种成立的时间_P.25-31 陆军

1927.8.1 海军

1949.4.23 空军

1949.11.11 第二炮兵 1966.7.1

13、我国国防动员的基本内容_P.31

(一) 人民武装动员

(二) 国民经济动员

(三) 人民防空动员

(四) 交通备战动员

(五) 政治动员

14、学生接受国防教育的主要形式

(一) 军事理论课

(二) 军事训练

(三) 其他各种国防教育活动

15、人民防空的基本手段_P.39 走:适时地组织人员疏散 藏:及时进入人防工事隐蔽

消:及时的消除空袭或灾害造成的后果

16、防空警报的识别方法_P.39

防空警报信号分为预先警报、空袭警报和解除警报三种。其识别方法是:

1、预先警报,鸣36秒停24秒,反复3遍为一个周期,时间3分钟;

2、空袭警报,鸣6秒停6秒,反复15遍为一个周期,时间3分钟;

3、解除警报,连续鸣3分钟。

17、“新三打三防”的基本内容_P.42-44 三防:防精确打击,防电子干扰,防侦察监视 三打:打隐形飞机,打巡航导弹,打武装直升机

第二章 军事思想

一、名词解释

1、军事思想 军事思想是关于战争,军队和国防基本问题的理性认识,是人们长期从事军事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

2、前孙子者,孙子不遗;

后孙子者,不能遗孙子

孙子以前的军事思想,孙子没有遗漏与抛弃;孙子以后的人,无法突破(遗弃)孙子的军事思想。

3、不战而屈人之兵

不用武力进攻就能使敌人降服

4、师夷长技以制夷

通过学习西方的先进军事技术寻求御侮强国之道

5、毛泽东军事思想

毛泽东军事思想是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战争,人民军队和国防建设以及军事领域一般规律问题的科学理论体系,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简答题

1、简述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发展过.48-49

答:夏、商、西周时期初步形成(21-8)受迷信影响较大,天命观为指导思想,军政军志

春秋、战国时期趋向成熟(8-3),孙子兵法,吴子,司马法,孙膑兵法,六韬,尉缭 秦~五代丰富和发展(3-10中),诸葛亮隆中对,三略,李卫公问对 宋~清前期形成体系(960-1840),武经七书包括,孙子兵法,吴子,司马法,六韬,尉缭子,三略,李卫公问对

2、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体系和内容有哪些?_P.49-51

答:包括战略学,战役战术学,军事气象学,兵器学等完整的军事学术体系。

3 主要内容包括战争性质和决定战争胜负因素理论,治军理论,将帅修养理论,作战方法理论和战争谋略理论等。

3、简述《孙子兵法》的主要军事思想。_P.54-57

答:孙武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人 ①重战、慎战备战思想;②“知己知彼,百战百殆”的战争指导思想;③以谋略制胜为核心的用兵思想;④“文武兼施,恩威并用”的治军思想;⑤朴素唯物论和原始辩证法思想

4、毛泽东军事思想主要包括哪些内容?其历史作用有哪些?

_P.64-65

答:内容:一是战争观和军事问题方法论;二是人民军队思想;三是人民战争思想;四是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思想;五是国防建设思想 作用:一是毛泽东军事思想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指南针;二是毛泽东军事思想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列林主义军事理论宝库;三是毛泽东军事思想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影响

5、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一) 战争与和平的思想

(二) 国防建设思想

(三) 军队建设思想

(四) 现代条件下人民战争的思想

(五) 军事战略思想

6、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中关于军队建设的基本标准是什么?

(一) 在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努力加强国防建设

(二) 始终不渝的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三) 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

(四) 确立新时期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

(五) 坚持和发展人民战争的战略思想和作战方法

(六) 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全军各项建设的首位

(七) 确立科技强军战略,进一步加强军队质量建设

(八) 努力完成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的双重历史任务,实现我军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

(九) 依法从严治军

(十) 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大胆改革创新

7、胡锦涛关于新形势下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中阐述的三个时期、三个战略关系、两个不相适应是什么?

三个时期:军队历史使命拓展期,军事变革攻坚期,社会变革深化期 三个战略关系:军事变革与社会变革“双重攻坚”,机械化与信息化“双重建设”,军事变革与军事斗争准备“双重任务”

两个不适应:我军的现代化水平与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要求不相适应

军事能力与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历史使命的要求不相适应

第三章

1 战略的含义:战略是筹划和指导战争全局的方略,是战略指导者遵循军事斗争的主客条件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性,全面计划,部署,指导军事力量的建设和运用,以保证有效地实现既定政治目标。

4 2 军事战略的基本要素

(一) 战略目的

(二) 战略方针

(三) 战略力量

(四) 战略措施 3 国际战略环境:是一个时期内世界各主要国家或国家集团在矛盾,斗争或合作共处中的全局状况和总体趋势。

4 当前国际战略环境的特点及趋势 主题:和平与发展

(一) 国际形势总体趋于缓和但局部冲突仍然不断

(二) 大国较量的重点转向综合国力

(三) 军备竞赛趋缓但质量竞争激烈

(四) 霸权主义依然存在并呈现新的表现形式

(五) 非传统安全威胁日益突出 5 国际战略格局:是世界各主要战略力量间在一定历史时期内通过相互联系,相互斗争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结构和态势。

6当前国际战略格局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一) 美国单边主义难阻多极化潮流

(二) 欧盟整体实力和自主意识不断增强(英法德)

(三) 俄罗斯力保大国地位

(四) 日本加快由经济大国走向政治大国的步伐

(五) 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六) 印度已成为一支新生的世界力量 7 国际安全面临的多元威胁

(一) 领土争端和资源争夺明显增多

(二) 民族矛盾和宗教纷争不断加剧

(三) 跨国性问题日益严重 8 领土争端的原因

(一) 历史上长期遗留的领土争端(希土,二伊)

(二) 殖民统治者为了给获得独立的国家制造麻烦而留下的(印巴克什米尔)

(三) 两极格局解体后新独立的国家之间的(独联体之间的)

(四) 新的国际法出台前后引发的(国际海洋法公约) 9 民族矛盾主要的表现?

(一) 冷战时期遗留民族矛盾的继续和延伸

(二) 两极格局解体导致的民族分离主义

(三) 极端民族主义抬头 10 宗教矛盾的表现?

(一) 各大宗教之间的矛盾

(二) 宗教与世俗之间的矛盾

(三) 某一宗教内部各教派之间的矛盾 11 跨国性的问题

(一) 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的危险增大

(二) 国际恐怖主义活动十分活跃

(三) 难民潮隐患日益加剧

(四) 国际贩毒走私更加猖獗 12 局部战争的性质?

(一) 多发性

(二) 破坏性

(三) 不确定性

(四) 引起国际组织的更多介入

13 我国陆地边界22000多千米,海岸线18000多千米,周边国家29个,直接的有14个,960万平方公里,海洋300万平方公里。威胁:国际恐怖主义,宗教极端主义,民族分裂主义。

14 我国安全环境发展趋势及面临的主要挑战?

(一) 少数国家炒作“中国威胁”论,强化对我国的战略防范与牵制

(二) 中日之间存在一系列的矛盾和斗争

(三) 台海局势出现重大积极变化,但反台独斗争依然严峻,复杂

(四) 周边地区恐怖主义日益猖獗,对中国的威胁增大

(五) 南海领海主权和海洋权益存在严峻复杂的挑战 15 中国的安全政策的三个基本目标:

(一) 确保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

(二) 维护周边和平与稳定

(三) 促进地区对话与合作

16 新安全观的核心: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

第四章

1 军事高技术:是指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成就基础上,处于当代科学技术前沿,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在军事领域发展和应用的,对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起巨大推动作用的高技术总称。

2 军事高技术的主要特点?

(一) 高智力

(二) 高投资

(三) 高竞争

(四) 高风险

(五) 高效益

(六) 高保密

(七) 高速度

3 军事高技术对现代作战的影响?

(一) 侦查立体化

(二) 指挥控制智能化

(三) 反应快速化

(四) 打击精确化

(五) 防护综合化

4 精确制导武器:是指采用精确制导技术,直接命中目标的概率在50%以上的武器。 特点:高技术,高精度,高效能,威力大,射程远 5 精确制导武器的制导方式?

(一) 自主式制导

(二) 寻的式制导

(三) 遥控式制导

(四) 复合式制导

6 精确制导武器对现代作战的影响?

(一) 作战效能大大提高

(二) 战争进程加快

(三) 传统兵力兵器地位下降

(四) 人员伤亡的数量急剧减少

7 伪装:是指为欺骗或迷惑敌方所采取的各种隐蔽措施。

隐身技术:又称隐形技术,低可探测技术,是通过降低武器装备等目标的信号特征,使其难以被发现,识别,跟踪和攻击的技术,是传统伪装技术走向高技术化的发展与延伸。 伪装的技术措施包括:天然伪装,迷彩伪装,植物伪装,人工遮蔽伪装,烟幕伪装,假目标伪装,灯火与音响伪装。

隐身技术的分类:雷达隐身技术,红外隐身技术,电子隐身技术,可见光,声波。 8 侦察监视技术:是指发现,识别,监视,跟踪目标并对目标进行定位所采用的技术。

根据遥感设备可分:可见光侦查,红外,雷达,电子,多光谱(生长旺盛的活体呈现红色,伪装用的植物呈现出灰蓝色,涂有绿漆的金属呈现黑色),声学。 9 侦查监视技术对现代作战的影响?

(一) 扩大了作战空间

(二) 改善了信息获取手段

(三) 提高了指挥质量

(四) 促进了反侦察技术的发展

10 电子对抗:又称电子战,电子斗争,是指敌对双方使用电子技术设备和器材所进行的电磁斗争,其实质是争夺电磁频谱的控制权。

电子对抗技术包括:对抗侦察技术,电子干扰技术,电子防御技术,反辐射摧毁技术。 11 1957.10.4 苏联 第一颗人造卫星进入太空。

军用卫星按用途可分:侦察卫星,通信,导航,测地,气象

军用航天器:载人飞船,空间站,航天飞机,空天飞机

12 指挥信息系统,是在军队指挥机构中,以计算机系统为基础,收集处理军事指挥,控制所需的信息,并能为各级指挥员提供战场军事情报的应用系统。

13 新概念武器:指工作原理和杀伤机理有别于传统的常规武器,具有独特的作战效能,正处于研制和探索之中尚未大规模用于实践的一类新型武器。

包括:定向能武器,动能,声波,基因,气象,计算机病毒,非致命武器。

14 计算机病毒武器分类:多成分病毒,特洛伊木马,蠕虫,逻辑炸弹,陷阱门,视窗软件病毒。

计算机病毒武器特点:费用低廉,破坏巨大,蔓延广泛,隐蔽待机,自主攻击

第五章

1 现代战争:一般指在现代政治,经济,军事和科学技术等条件下进行的战争。包括世界大战与局部战争。 2 现代战争特点

(一) 战争起因复杂

(二) 战争将在核,生,化武器威慑的环境中进行

(三) 战场空间向多维化发展,作战行动节奏加快,战场综合破坏效应增强

(四) 传媒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日益增大

(五) 非接触作战和非对称作战已成为重要形式

(六) 非战争军事行动和非军事战争行动是重要组成部分 3 战争起因?

(一) 强权政治

(二) 领土争端

(三) 资源争夺

(四) 民族纠纷

(五) 宗教矛盾

(六) 意识形态的冲突

(七) 非国家行为体与主权国家的冲突 4 传媒的作用表现?

(一) 超强的渗透力

(二) 攻心夺志的利器

(三) 良好的战争动员能力

(四) 遏制战争的重要工具 5 非军事战争行动

(一) 贸易战

(二) 金融战

(三) 心理战

(四) 网络战

(五) 生态战

6 战争形态的四次转变:冷兵器,热兵器,机械化,信息化

7 信息化战争:是指以高技术机械化装备为基础,以c4isr指挥控制系统为平台,具有全球化,网络化和实时化特征的战争。 8 信息化战争的基本特点

(一) 由血与火的有声战场搏斗转为精神,意志,智慧无声战场的角逐

(二) 由硬打击转为软杀伤

(三) 信息化战争将向民间化发展

(四) 传统的攻防观受到挑战

(五) 传统概念中的战争界线由直观变得模糊

9 新军事变革的实质是把工业时代的机械化军事形态改造成为信息时代的信息化军事形态。 10 如何应对军事变革?

(一) 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的军事理论

(二) 加快武器装备研发速度,完成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双重历史任务

(三) 调整军队体制编制

(四) 努力推进新型军事人才队伍建设

(五) 遵循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走质量建军和科技强军之路

(六) 广泛开展国防教育,努力提高全民族的国防意识

第四篇:教师资格考试《高等教育学》考点归纳:高等学校教育制度

第四章 高等学校教育制度

1、目前我国高等学校系统的宏观总体特征是:以多重公立系统为主,私立系统尚处于逐步形成之中。高等教育部门体现为专科、本科和研究生三个层次。

2、学位是评价个人学术水平的一种尺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学术水平高低的一种标准。学位制度就是国家和高校为保证学校的严肃性,通过建立明确的学术衡量标准和严格的学位授予程序,对达到相应学术水平的受教育授予一定称号的制度。现代学位制度主要起源于一些西欧的中世纪大学。

3、教师职务设置的总体原则是“按需设岗,因事高岗”。

4、我国高校教师的职务资格认定和职务设置包括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四级。

5、教师岗位设置原则?

(1)系统原则(2)整体效应原则(3)最低岗位数量原则(4)动态性原则。

6、我国高等学校实行教师聘任制。高校教师的聘任,应当遵循双方平等自愿的原则,由高等学校校长与受聘教师签订聘任合同。

7、我国高等学校教师聘任制度的改革重点和方向?

(1)在保证学校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实行固定和流动的教师编制相结合,以增强教师队伍的活力。(2)充分利用市场的调节机制来优化教师的资源配置。(3)适当下放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评审权,建立科学的高校评聘工作评价和监督制度。(4)教师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的保障是实行教师聘任制度的先决条件。

相关推荐:

更多信息关注内蒙古人事考试信息网

文章来自赤峰人事考试信息网:http://chifeng.offcn.com

第五篇:教师资格考试《高等教育学》考点归纳: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第五章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1、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实际上体现了一国在高等教育管理活动中的中央和地方政府、政府和高校,以及高校各管理层次、管理单元间的职责、权力和利益关系。前两者通常被称为宏观管理体制,后者则是微观管理体制。

2、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体制主要体现了一个国家在高等教育管理活动中中央和地方政府,政府和高校间职责、权力和利益关系。

3、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的模式?

(1)中央集权型 以法国、意大利为典型。

(2)权力分散型 美国。

(3)集权与分权相结合 以德、日、英国为代表。

4、我国的高校宏观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中央与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两级管理、分工负责,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为主”的体制,即“两级管理,以省级统筹为主”的体制。

5、高等学校管理模式?

高等学校管理包括学校管理和行政管理。(1)欧洲大陆模式,法国、意大利。(2)美国模式,(3)英国模式,

6、我国高校的管理模式是:党委领导下校长负责制的领导体制。职工代表大会是教职工群众行使民主权利、民主管理的重要形式。

7、我国高校行政管理在结构上基本分为三个层次:校、学院和系。

相关推荐:

更多信息关注内蒙古人事考试信息网

文章来自赤峰人事考试信息网:http://chifeng.offcn.com

上一篇:古典诗词的流行歌曲下一篇:各地城隍庙对联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