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养蜂业的发展趋势

2022-11-27

第一篇:国内养蜂业的发展趋势

国内外水处理技术的现状 发展趋势

国内外相关技术的现状

发展趋势

世界上许多地区正面临着最严重的缺水。据世界银行的统计,全球80%的国家和地区都缺少民用和工业用淡水。随着资源成本不断上升和环保意识逐渐增强,许多企业开始运用绿色技术,降低碳排放,尽量减少废物产生。其中水处理技术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绿色技术。

根据联合国统计,到2025年,三分之二的世界人口可能会面临水资源短缺,因此水处理技术将会越来越得到重视,这包括了高效率的水资源管理和污水处理。例如:在北美尤其在加拿大,水管理及污水处理设施的面临的问题十分急切。63%的目前运行的设施都在超期运行,他们的平均运行时间已经达到18.3年。其中52%污水处理设施在超期运行。在美国的干旱地区,对海水淡化技术的需求越来越高。海水淡化技术主要局限在于效率,而随着淡水的短缺,这些局限逐渐被淡化和忽视。水处理技术的发展拥有巨大的前景,许多国家都在实施水处理的政策和项目。根据全球知名增长咨询公司的预测,至2010年,全球水资源管理和污水处理技术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3,500亿美元。

目前先进的水管理和污水处理技术及其发展趋势包括了循环用水、反渗透海水淡化和臭氧化等。例如,反渗透海水淡化技术正在迅速占领的大型设施市场,而这一领域过去主要以热工过程设备为主。处理效率的提升和渗透膜价格的回落,促使反渗透海水淡化市场在过去5年中迅速发展,现在应用反渗透海水淡化技术的已不再是小规模的工厂,大型反渗透海水淡化厂已是司空见惯。

在污水处理方面,澳大利亚的研究人员在生物发电领域提出了一种新的旋转生物电化学接触器,这项技术能够将已经运用于污水处理行业30年的旋转生物污水处理技术的效率提高15%;此外,一种能够处理高污染废水的技术也已经问世,这种技术能够处理污染物浓度超过300,000ppm的污水,而处理成本仅有原先通过储存和化学处理方法的十分之一。这种技术目前被认为是最简单、最易于使用及经济的处理技术.

中国目前同样也面临巨大的淡水短缺和水污染的问题。作为一个人均拥有水资源量最小的国家,必须采取措施以避免未来严重危机的发生。中国北方缺水问题极度严重,因此国家启动了浩大的“南水北调”工程,整个工程耗资达到几十亿美元,预计2050年建成。污水问题同样困扰着中国,估计有3亿人口的饮用水是被污染的。2004年至2008年,污水排放量年增长率达到18%,从482亿吨增长至572亿吨。预计在2010年,中国的污水排放将达到640亿吨。中国持续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和经济的快速增长,是导致污水排放量连年上升的主要原因;而与此相对的是,中国的污水处理厂却基本上未能实现满负荷的运行。以2008年为例,中国污水处理厂的处理污水量仅仅达到的设计负荷的64%,主要的原因在于运营费用过高。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污水处理行业将需要更多的投资和更先进的技术。在第11个5年计划之间(2006年至2010年),政府预计在水处理方面投入超过3000亿元人民币。截至2009年,中国一共有1572座污水处理厂,同时2063家在建。

随着社会经济和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水资源紧缺和水环境污染已成为本世纪全球性问题并且日趋严重。甚至有人认为:水的问题有可能超过能源问题而成为 21 世纪世界上最为重要的问题。因此,必须对水的问题予以高度重视。而正确掌握和合理利用现有水处理技术并研究新的水处理技术是解决水环境污染和合理利用水资源的重要途径,作为水处理工作者,更有责任直面问题,积极探索和正确把握未来水处理技术的发展动向。鉴于此,通过对我国水处理技术发展现状的回顾和当前水处理常用模式及所面临问题的分析,对我国水处理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一、 水处理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其存在模式

1 水处理技术的发展现状

我国有文字记载的给水处理从明矾净水开始,而比较完整的现代自来水厂是创建于1882 年的上海杨浦水厂。此后净水技术经历了简单沉淀,慢滤处理,依靠外国专家“照搬照抄”新建大型水厂,采用平流池、双层过滤技术以及絮凝、消毒等。20 世纪 60 年代以后,城市供水全面普及,给水处理从苏联模式中走了出来,在学术理论、规范制定、人才培养、设备供应等方面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如在水处理中开始注重投药后的混合,采用静态管道混合器等“细节”,推广应用了絮凝等技术,在减少水头损失、提高絮凝效果、降低药量消耗等方面进行了许多研究;引进浅层沉降理论,对平流池的设计进行了改进,对滤池配水有了相应的研究,对混凝剂有了应用。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给水处理引进吸收了外国先进技术和设备,提高了絮凝加药的自动化水平,开始了提高水质和微污染水源处理技术的发展,消毒剂广泛使用并呈多样化趋势,供水管网水质实现了自动检测,常规水处理技术得到加强。 目前,对于经济发展带来的水源污染的生物预处理技术及臭氧活性炭等水的深度处理技术在向实用化发展中,小型膜处理设备也已应用于高品质饮用水处理系统之中。

与此同时,在工业给水处理上也进行了许多研究和应用,如用混凝沉淀和过滤方式进行工业用水的预处理,用离子交换、软化、除铁等进行锅炉用水的处理,但是在工业循环水处理上由于缺乏自主技术,早期沿用了外国自来水处理中水质稳定的概念,片面地以控制 CaCO3 结垢为主,忽略了结垢的其他盐类和化合物,对工业水温度变化的特点和水的腐蚀以及水中菌、藻等引起的微生物黏泥的影响未予以考虑,走了弯路。目前工业循环水处理上则主要以投加缓蚀剂、阻垢剂、杀菌剂等化学药剂为手段来控制水的腐蚀、结垢和微生物黏泥。需要说明的是在工业水处理中的缓蚀剂 20 世纪 60 年代以采用铬酸盐和亚硝酸盐为主,由于毒性大,至 20 世纪七八十年代受到环境保护的限制逐渐为磷酸盐所取代。 然而,近年来由于磷的随水排放又引起了水域富营养化而产生“赤潮”公害,各国已纷纷提出禁磷或限磷要求,因而有机系列的钼系、钨系、硅系等无公害水处理缓蚀剂相继得到开发并逐渐推广应用。

阻垢剂方面,曾用木质素、淀粉类及腐植酸类,目前应用最广的为有机磷酸盐和高分子聚羧酸类。杀菌剂方面早期如氯、次氯酸钠、次氯酸钙等最为普遍,后来又发展了二氧化氯等。然而氯消毒后产生的副产物三卤代甲烷(THM3)现已确认为致癌物质,因而目前使用的杀菌灭藻剂已扩大到臭氧、过氧化氢等非含氯的氧化型杀菌剂以及以季铵盐如十二烷基二甲基苄基溴化铵为代表的非氧化型杀菌剂。

在废(污)水处理上,目前主要采用中和、沉淀、曝气、生物处理、混合稀释和过滤等手段,处理的目的是基本满足排放水质的要求,并且,总体处理率不是很高。

养殖水处理方面,自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一些国家如日本、美国、德国、加拿大、丹麦等,已经先后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循环水养殖水处理技术的研究。目前,国外已将臭氧、紫外线与生物滤器等水处理技术和设施广泛应用于水产养殖,而且向机械化、现代化方向发展。我国在这方面起步较晚,但近些年来发展比较迅速,在广大科技工作者的一致努力下,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发展了各种各样的循环养殖水处理设施。

2 目前水处理应用的几种主要模式

1)污水处理

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污水处理模式,该模式以曝气池(氧化沟)、二沉池为主要功能单元,其中根据曝气池(氧化沟)内构筑物建造形式的不同又可以区分多种

水处理工艺。该模式主要应用于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处理,处理目标以达到污水排放要求为标准,如将氨氮、化学耗氧量分别降至 5 25mg/L 和 50 100mg/L 以下。

2)饮用水处理

2001 年 6 月 7 日,我国颁布了新的《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其中要求生活水的 CODMn小于 3mg/L;2000 年 1 月 1 日实施的《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要求水源处理出水中氨氮质量浓度在 0.5mg/L 以下。这些相关标准的执行,对于水处理来说其出水水质标准有很大的提高,并且国家还在考虑制定水质的行业标准。对经济技术发达地区和城市在保障公共健康的基础上将提出更高的水质标准,除严格控制有毒有害的项目外,还将增加微生物项目,同时,还考虑适当提高水质的感观性项目和要求,以适应生活水平提高的需求。应该指出,当前常规水处理达不到对 COD 和氨氮去除的要求,投加高剂量的氯气消毒又会导致三卤

甲烷和卤乙酸等有致突变作用的消毒副产品,对水的饮用安全构成威胁。氨氮的去除有赖于生物预处理,色、嗅、味等的改善需要利用活性炭或臭氧活性炭的吸附和生物降解等工艺。所以考虑增加预处理或深度处理环节是当前提高供水水质的必需工作。

从国内外目前的研究看,将各种预氧化处理(臭氧、高锰酸钾、二氧化氯、过氧化氢)、生物处理和活性炭吸附与常规处理联合起来,优化组合新的净水工艺,是当前受污染水源水水质净化的基本技术对策。

3)纯净水处理

4)锅炉水处理

二、水处理技术的发展趋势

纵观上述水处理技术的发展现状和我国当前水处理所面临的问题,研究国外水处理技术的发展历程,结合新世纪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的要求,可对我国水处理技术粗略勾勒出如下的发展趋势。

1 常规水处理

以去除悬浮固体,胶体及细菌为目的的常规工艺对色度、氨氮、耗氧量不能有较好的去除效果现行的“混凝 沉淀 过滤 消毒”的常规处理组合仍将在新世纪的初期得到延续,但不是简单重复,而应是“强化”或“优化”了的工艺组合,并针对不同的水源条件和水质要求,辅以预处理和深度处理。

当原水中氨氮、亚硝酸盐含量高,有机物多,较易生物降解时,采用生物预处理将是适宜的,因出水水质可得到全面提向,运转费低廉。当原水中有机物量多且较难降解时,为保证净水厂出水水质全面达到规定的有机物(包括消毒副产物)指标与使出水降低致突活性(Ames 试验呈阴性),采用活性炭过滤将是必要的,是今后发展的方向。

2 生物预处理

生物预处理技术可以有效去除原水中的氨氮及可部分降解有机物。针对当前水体污染状况及趋势,生物预处理工艺作为去除氨氮的有力武器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将不会改变,但目前还需要进行实际应用方面的广泛研究,特别是对含藻水处理中应对暴发期的工艺措施进行更为广泛深入的研究。

藻类密度一般较小,因而其絮体不易沉淀,采用气浮则可以取得较好的除藻效果。气浮法的主要问题是藻渣难以处理,气浮池附近臭味重,操作环境差。

3 深度处理技术

目前我国尚在应用研究阶段的臭氧氧化、臭氧活性炭吸附等水的深度处理技术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已广泛应用,该技术已引入到我国水处理技术上来,但吸收、转化和应用工作应有一段时间。

4 水处理药剂的发展

消毒杀菌方面,THM3 的问题虽已经引起世界的关注,但目前为止我国限于技术和经济条件,液氯消毒仍为大多数水厂所采用。随着国外研究开发出新的高效、低毒或无毒替代品,我国将会逐渐限制、淘汰液氯杀菌的方式。工业水处理中的药剂将从有毒有公害的药剂向低毒、无毒、无公害药剂方面发展,由不易生物降解药剂向易生物降解方面发展,由单一的水处理药剂向复合的多功能药剂方面发展。

5 膜处理技术

膜技术是利用离子交换膜或有机高分子合成膜组成的技术,近年来发展迅速,对于水 质处理,可能是 21 世纪的革新技术。

膜处理技术被誉为 21 世纪水处理技术的关键技术,是替代传统工艺的最佳选择。膜分离技术的主要作用原理是以压力梯度为驱动力,利用特定膜的透过性能分离水中离子、分子和杂质而进行的滤膜机械筛分作用,是膜技术从化工领域向水处理领域、发展的结果。 近 10 年来我国主要用于桶装、瓶装高品质饮用水的处理,欧美则已建成了日处理水量几万到几十万立方米规模的水厂。目前膜处理技术在水处理方面的主要应用有反渗透(Reverse Osmotic,RO)、电渗析(Electrodialysis,ED 或 EDR)、钠滤(Nanofiltration,NF)、超滤(Ultrafiltration,UF)和微滤(Microfiltration,MF)等5种。UF和 MF 运行所需压力低,膜的成本低,可替代传统水处理的混凝过程,值得推广;而 RO 和NF 可分离直径达 0.0001μm 到 0.001μm 的颗粒,对病毒、有机物和溶解性无机物均能有效去除,既可用于工业水处理也可用于饮用水处理,能避免化学药剂投加产生的问题和常规消毒副产物生成,特别是解决了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新发现的常规方法不能除去和杀死隐性孢子虫的问题。随着饮用水水质要求的提高和膜技术的发展,膜技术和膜产品将会得到广泛的开发和应用。但膜组件的集成化,膜破损的检测,膜污染的控制及洗涤,膜处理中污排水的处理及膜成本降低等等问题还需深入研究。

微滤、超滤与反渗透是靠压力驱动使水透过半透膜,而将水中所含杂质:胶体、无机离子、有机物、微生物等截留的过滤技术。它们的区别主要是膜的孔径和截留粒子成分子的直径不同。一般颗粒介质(砂、煤等)过滤技术可去除 2—5μm 以上的粒子。微滤可以去除 0.1—0.2μm 的粒子,能将绝大多数形成浊度的粒于去掉。超滤可去除 0.005μm、含分子量 1000 以上的粒子,包括细菌、病毒。反渗透则可去除 0.3—1.2nm 大小的有机物(分子量 200—500)与无机离子,用于除盐、海水谈化。纳滤是一种低压反渗透,可去除纳米级的粒子、有机物(分子量 300)、无机离子,用于软化、除盐。

膜技术的应用需与其他技术(如前处理、后处理)组合才能充分发挥其特点。水质好的原水,可经微滤、消毒就能供饮用。澳大利亚一公司生产的微滤膜设备可定期自动冲洗(防堵塞)或用药剂清洗(宁波自来水公司已引进该设备生产纯净水出售)。对于含盐量高、硬度高并受有机物污染的原水可最终采用反渗透制取优质水。考虑到需要保留一些有益于健康的离子,则可在反渗透后进行矿化、钙化等处理,或者采用纳滤,少去除离子。膜技术的应用中,关键是防止膜污染。无机盐形成的垢,有机物的粘附与微生物的积累、滋长都会造成膜的堵塞,降低膜的通水量(如维持温水量则需增加进水压力)。因此,根据原水水质选择必需的前处理格外重要,否则合影响膜的使用寿命,使膜更换频繁,增加运行成本。

针对膜上不同的污染,选用清洗液定期对膜进行清洗,也是膜技术应用中的重要环节。 一些国家在研究用微滤与超滤来取代常规的净水工艺,结果表明:技术是可行的,但从经济上考虑需慎重。随着有机膜的大量应用、膜的高速率生产使膜的成本迅速下降,可以认为膜技术在给水事业上会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

6 分质供水和水的高效利用技术

水的循环利用技术和废(污)水处理回用技术都将会迅速得到发展,这是当前水资源紧缺的现实要求和水处理技术水平提高的具体表现。水的高度循环利用和回用将节约大量水资源,缓解水危机和满足可持续发展及环境保护的要求,也会推动水处理产业的发展壮大,并最终形成一个高度发达的水工业体系。

第二篇:国内停车场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1.国内的停车场市场现状

近年来,在国内私家车迅速增长的情形下,一些大型城市面临“车多位少”的困境,停车场场地不够用,迫使很多车主把车直接停在道路上,这一方面影响交通畅通,带来交通安全隐患;另一方面也不利用车辆的管理,车辆容易被破坏或被偷盗,给车主带来财产损失。与此同时,随着城市停车场规模也日益大型化,加之服务车辆繁杂,人工管理的效率和可靠性已难以满足其在管理上提出的要求,此时,运用监控、诱导、路闸等手段实现车辆的智能化管理应运而生。其中道闸类产品居停车场解决方案的主导地位。目前国内停车场管理解决方案中,道闸类产品占有率80%左右,其余为咪表收费、pos机收费、立体停车场、人工收费、和智能车位锁系统。

一、道闸类产品

1.道闸类产品目前发展方向

a.智能RFID读卡、3G远距离射频卡技术。而对于临时车辆收费,欧美地区最盛行的是信用卡自助刷卡缴费,随着信用卡从磁卡升级为射频卡,信用卡消费也将变得跟公交卡一样方便,宁波市已经开始在升级。还有资料反映,指纹识别自动出票/卡机正进入试用阶段。

b.车牌识别技术。利用现有的管理电脑装入核心车牌号码识别算法,既能实时的监控停车场入口与出口的实时视频图像,又能抓拍入口和出口的车辆图像并自动识别车牌号码。另外,车牌识别系统还可与外围设备(拉杆器、读卡器、显示屏、打印机)全自动联动,提高系统的智能管理。

c.多点互动。停车场管理系统的智能化正在逐步加深,关注重点也由出入口车牌自动识别及后续的出入口车辆特征、堵塞检测演变到场区内车辆人员安全、个人监控等。库区部分一般由车辆引导装置、视频安防监控系统、电子巡查系统、紧急报警系统等组成,根据安全防范管理的需要选用相应系统。

d.车位引导。智能停车场部分另一智能应用即车位引导。车位引导系统一般情况是指在停车场引导车辆停入空车位的智能泊车引导系统,由智能电脑系统对车位进行检测,通过显示屏显示空车位信息,司机通过该信息,实现轻松停车。车位引导系统分为几个模块:车位数据探测模块、中央处理模块、信息发布模块、信息显示模块。

e.收费与出入口分离。自动缴费机缴费后凭条形码在出入口刷条形码出入,无

需停留,解决了商业中心停车场高峰时期拥堵问题(案例:南京德基广场)

2.国内外道闸类产品的比较

从技术上讲,国外品牌的系统稳定性和产品技术水平肯定是国内产品没法比的,产品集成化程度比国产强得多,而且国外产品没有太多的机械传动,故障率较低。国内自己生产的产品,从内部结构、外型设计上都和国外产品存在很大差距,两种产品市场价位大概差五倍。

3.国内外道闸类产品市场占有率。

据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国内停车场管理系统市场三分天下:国产的、组装的、纯国外的,价格也分为三等。市场占有率方面,大致是国产占市场份额的一半,另外两份占一半;或者说,国产和组装的加起来占市场份额的80%,纯国外的占20%。目前一般的小区、中低档写字楼基本用国产,而机场、会展中心等则多用进口设备。

二、咪表类产品

随着私家车越来越多,城市现有停车场以及管理系统无法解决日益严重的道路拥挤问题,在城市中的某些道路规划停车位,是缓解交通问题的有效手段,但同时也带来的管理困难的问题。此时,“咪表”针对泊车管理挺身而出。

1. “咪表”泊车管理。咪表就是采取国际通行的“咪表”计时刷卡收费的方式,提示车主在占用道路停放车辆时,应有时间观念和缴费意识,以减少机动车对道路的占用时间和空间。咪表技术虽然自90年代就不断从国外引入,目前国内也涌现出不少咪表生产商,然而,国内咪表实践鲜有成功。咪表在国内出现的水土不服主要原因是车主的诚信意识未达到发达城市的水平。既便如此,不少城市对固定式咪表并没取消,暂时也没有扩容计划。

1.咪表现状及趋势。目前我国安装有咪表的城市大约有50个左右,整体市场规模大约在10-15亿左右,尽管咪表在国内应用遭遇尴尬局面,但这并没影响到路面停车技术前进的步伐。在融合无线车辆检测技术后,IPS公司和OTI公司推出第三代移动停车系统。IPS和OTI的方案代表了路面停车收费方案发展的方向。利用先进的无线车辆检测技术。无线车辆检测技术的出现和应用,充分反映了移动停车收费系统有别于其他的电子付费系统的特点,使移动停车收费重新回归到ITS(智能交通)的范畴。

三、立体停车场

停车产业时代来临,而对于商家而言,停车难却意味着巨大的商机。目前,都市停车难的矛盾主要体现在住宅小区、商业区、写字楼。要在短时间内缓解以上

三大区域的停车难,最主要的方法就是建造立体停车库.在日本等国土面积小,汽车数量众多的国家,立体停车设备已经占据了70%的绝对优势地位,但在我国,目前机械式车位所占的比例仅为2%至3%,有关专家预测,立体停车设备将会成为未来中国停车场的主流。

1.立体停车库使用现状。立体停车库叫好不叫座,归其的原因,主要有:a.立体停车库运营难,成本投资大回收慢。b.立体停车场属性定位不清晰,政府审批手续麻烦有的需要两三年。c.停车场标准规范滞后,缺乏政策扶持等都造成立体停车库推广难。

四、停车场POS机

停车场POS机是一种便携式智能车辆管理器,使用非接触感应智能IC卡作为身份识别,并具有灵活的收费方式设置、强大的综合管理能力、以及进出停车场车辆信息的各种统计和查询。该仪器无需布线和施工、无需配置计算机、全部中文菜单提示、操作简便、运行稳定可靠、收费准确、保密性好、使用寿命长、成本低廉。是一套能有效的堵塞收费漏洞,降低成本和经营风险,提高经济效益和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的现代化防盗型车辆收费管理设备。适用于各种场合的进出车辆管理。

1.停车场POS机使用现状。目前仅有上海合肥等少数城市,在道路停车场使用,实际应用较少。南京最新在2013年2月1日开始使用POS机,近日,南京市开始对市区内天津路、华侨路、慈悲社3个地方的收费停车场试点使用POS机计时收费。司机可以使用南京市市民卡或公交IC卡进行支付。据介绍,春节后南京市将举行招标工作,预计年底全面推广。

五、人工收费

1.人工管理难,效率可靠性差。随着城市停车场规模也日益大型化,加之服务车辆繁杂,人工管理的效率和可靠性已难以满足其在管理上提出的要求,此时,运用监控、诱导、路闸等手段实现车辆的智能化管理应运而生。

2.人工收费不透明,收费人员截留停车费。在收费的过程中,收费人员将部分停车费截留,导致最终收上来的停车费用只有原来的60%左右。

3.跑冒滴漏现象较多,人情车、霸王车导致停车费难以收全。车流高峰期的时候,收费人员难以顾及,车主未交费就开走。部分车主与收费人员熟悉未付停车费就驶离造成停车收益损失。这些情况对停车场经营造成隐患。

4.停车场不能准确及时。由于车辆众多,不能每辆车都准确计时,完全凭收费员感觉进行收费,此类情况容易引起保安和车主纠纷和矛盾。

六、智能车位锁

智能车位锁在日本、美国、新加坡等国家应用比较广泛,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应用已经很成熟,在国内市场刚刚兴起。其中日本卡菱公司在上海有27个应用案例,北京浙江各两例。卡菱公司2012年新增4个项目左右。卡菱公司目前立足上海,

2.智能停车场的发展趋势

停车场并不仅仅是提供一个停车的地方,而是通过引进现代科技和现代管理理念,使停车场更为智能化与人性化。理想中的停车场是这样的:

1、停车场实现联网共享数据。打破信息孤岛,建设智慧停车物联网平台,实现停车诱导、车位预定、电子自助付费、快速出入等功能。

2、停车诱导、车位引导和反向寻车系统快速普及。目前在建的停车场越来越大,动辄几千个车位以上,这样大的停车场如果没有引导和寻车系统而靠人员疏导的话,对管理人员和客户都是一个灾难。

3、无人化服务逐渐普及。由于我国的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过去靠人海战术管理停车场的方法越来越不行了,参照国外的发展经验,停车场的自动化程度将越来越高,管理人员逐渐减少,直至实现无人化服务。

4、手机实现车位预定、支付、寻车自动定位功能。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这两年快速普及,移动互联网用户已经超过了固定互联网用户,利用手机订餐、交友等已经普及,所以停车场中的这些应用将快速普及。

5、立体车库增多。我国城市人口多、密度大,土地成本高,参照日本等国的经验,立体车库具有占地少、利用率高、进出方便等优势,将会快速发展。

6.停车场自助缴费。依靠自助缴费系统,可以达到通过车牌识别进出车辆,车主可以刷信用卡也可以使用现金缴费,全过程高效、快捷、节约人力成本。类似的自助缴费系统已经在美国各地的大小停车场广泛使用。

而要完全实现以上功能,其难度主要有:停车场要联网运行,先进的智能化管理、引导、反向寻车系统要充分普及,同时驾车者的文明素质也要逐渐提高,不然即使再现代化的系统也不能无人化运营。

3.未来市场竞争情况分析

1.道路停车场

未来道路停车场将以新型咪表,停车场POS机,双层东路机械停车场、人工收费等为主。该类停车场施工因为涉及市容市政及行人安全多重因素考虑,目前不在我们目标市场考虑范围

2.非道路停车场

1.非道路封闭式停车场,地下停车场,该类停车场因为场地封闭,只需两三个出入口,即可对300车位左右停车场进行智能化管理,所以该类停车场依然以智能化道闸为主。

2.像非盈利型小区停车场,对于遥控式车位锁有旺盛的需求,主要作用用来占领停车位。该遥控车位锁市场单价在600—2000元不等。

3.商业中心、闹市区开放式停车场由于不能安装道闸类产品,目前依靠人工收费,所以在收费管理难、收费不透明、跑冒滴漏、不能准确计时等有很大的问题存在,所以该类停车场是我们的主要目标客户群。

4.医院、大型CBD、根据实地考察的情况进行分析,寻找目标客户群。

5.高架桥下停车场。此类停车场,一般属于政府部门管辖。a.可试探以承包或合作经营的方式来开发市场。 B.通过代理商在当地的人脉关系,与政府进行合作经营承包。

6.智能车位锁

第三篇:国内外管理会计的发展及趋势

管理会计是提供价值增值,为企业规划设计、计量和管理财务与非财务信息系统的持续改进过程,通过此过程指导管理行动、激励行为、支持和创造达到组织战略、战术和经营目标所必须的文化价值。

管理会计,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我国会计学术界对西方的管理会计进行了大量的引进工作。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和中期,我国会计理论工作者曾对西方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借鉴和应用意义进行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但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管理会计在我国开始逐渐受到冷遇。而在国外管理会计形成以后,为了充分发挥管理会计的职能作用,帮助企业管理当局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英、美等西方国家的会计界一直致力于管理会计的职业化,其具体表现主要体现在成立管理会计的专业机构,组织管理会计师的资格考试等方面。 管理会计必然走上职业化的道路,实现管理会计职业化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实现管理会计职业化是发挥管理会计作用的需要,实现管理会计职业化是繁荣我国会计事业的需要。管理会计实行职业化,首先需要有一个机构来引导和管理它。在我国,管理会计的专业机构可以是会计学会下设的管理会计协会,也可以是单独设立的管理会计协会。 以上则是我个人通过对管理会计的了解和查阅得出的一些观点。

第四篇:《国内外学前教育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成都大学学前教育学院 李建波

№.1:事物发展的原因——内因和外因

※ 为什么要谈这个问题?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孙子兵法•谋攻篇》

※ 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事物发展的内因(根本原因);事物发展的外因(重要条件)

※ 人的发展亦是如此,我们应明确我们面临的外部环境 ※ 关于学前教育概念的界定

广义:以学龄前儿童为对象的教育活动。

狭义:在专门的学前教育场所中进行的教育活动。

——《简明中国学前教育史》第3页

注:学前教育对象的年龄界定

1. 古代至19C初:母育教育(母亲就是教师)

2. 19C初至20C50年代:学前公共教育(3岁—入学前)

3. 20世纪50年代至今:(0~3岁的早期教育和3~6岁的幼儿教育)

学前教育是终身教育的起始阶段,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幼儿教育的发展水平既是一个国家教育水平的反映,是一种文化传承的首要环节,也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反映。

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发展幼儿教育。许多国家都把对幼儿教育的投资看作是国家对未来发展的投资,并根据这种观点来制定社会和教育政策。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20世纪后半叶世界范围内出现的保护儿童权利的运动,已经不只是保护儿童本身了,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保护国家和民族。《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等文件也对儿童的各项基本权利加以清晰的说明并提出保护的要求。其中对儿童受教育的权利、游戏的权利、参与文化和艺术活动的权利等的强调,体现了国际社会对儿童发展和教育的社会价值和个人利益的确认。

正是在这些新的共识与理论的推动下,世界各国加大了学前教育的改革力度,使学前教育取得了长促进步。当然,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而且学前教育本身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它不仅涉及幼儿园,而且需要国家政府切实可行的教育政策以及家庭教育的大力支持;不仅是观念和理论的创新,更是涉及课程设置、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等多方面的改革和创新。因此,尽管世界各国学前教育的改革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不为别的,为了儿童的发展。我们必须正视学前教育发展的现状,积极进行改革。

№.2:当前国外学前教育发展现状及趋势

1 自80年代以来,加强学前教育成为世界未来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许多国家把学前教育作为整个教育的基础,并依据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和保健学等方面取得的科研成果,尝试新的改革,以促进本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学前教育逐步被纳入义务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在学前教育的目标、制度、内容、方式和方法等方面,都出现一些新的趋势。

1. 学前教育中心的转移

80年代以来,世界发达国家学前教育目标有一个明显的变化,那就是由“智育中心”向注重整体发展方向转变。60年代,美、日、苏等国在冷战和“知识爆炸”等因素的压力下,都以高、新、难等原则进行中小学课程改革,教学内容逐级下放。尤其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关于儿童早期智力发展的观点,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加强早期智力开发成为美、苏、日、德等国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这种情形下,人们倾向于把早期教育误解为早期智力开发,导致“智育中心”,忽视学前儿童社会性和情感的发展。

随着冷战时代的结束和人文主义教育观的复归,80年代以来,各国教育工作者都呼吁要纠正这种认识上的偏颇。1985年6月在日本召开的“日、美、欧幼儿教育、保育会议”的中心内容,就是要求从“智育中心”转向幼儿个性的全面发展。人们意识到,各育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社会和情感问题应被看成智能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90年4月,日本开始实施新修定的《幼儿园教育要领》,明确地将人际关系、环境、表现列入幼儿园的教育内容中,以纠正偏重智育的倾向,促使儿童在天真、活泼、幸福的气氛中得到良好的发展。美国幼儿教育界也普遍重视通过社会教育促进幼儿智力、社会交往能力、价值观和自我意识的发展。

但是,智育中心的问题并没有因此而得到根本的解决。由于家长们望子成龙心切,社会也要求高层次的人才,成人仍对幼小的孩子寄予过高的期望。在儿童很小的时候,人们就对他们进行某一学科或某一方面如计算、阅读、体操、芭蕾、钢琴、健美、武术等方面的教育。这种单一的技能技巧训练有着明显的片面性,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无视儿童的兴趣,强制行事,过于正规和严格,给幼儿个性的发展带来不良影响。因此,各国教育专家认为,尊重、研究和了解幼儿的特点,提供适合他们发展的教育,仍然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他们主张让儿童通过自然经验、社会交往和游戏等方式自发地、自主地去学习。

2. 尝试不分年级的教育

不分年级教育在世界发达国家已成为影响现行教育改革的一种重要潮流。1990年,法国政府颁布关于建立初等教育3年制学习阶段改革计划的法令,进行打破传统的年级概念的改革尝试。其做法是:将2至11岁儿童的教育分为3个阶段,每个阶段一般由3个学年组成。每一个阶段称作初步学习阶段,包括幼儿学校的小班和中班,儿童年龄为2至5岁。第 2 二阶段称作基础学习阶段,包括幼儿学校的大班和小学前2个年级,儿童年龄为5至8岁。第3个阶段称作深入学习阶段,包括小学后3个年级,学龄为8至11岁。

在美国,近年来人们对学前教育中的混合年龄组和小学低年级中的不分年级计划的潜在作用也倍感兴趣,如90年代肯塔基教育改革法和俄勒冈州迎接21世纪教育法案,就是这种情况的反映。不分年级教育形式古已有之。到近代,年级制和班级授课制在推动义务教育的普及和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这种制度过于强调整齐划一,忽视儿童的个性差异,因而在19世纪末开始的欧美教育革新运动中就受到批评。

不分年级教育的指导思想的核心是重视儿童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允许超前和落后,使优秀学生和后进生都能获得有效发展。其次,不同年龄儿童混合在一起共同活动,通过社会交往,无论是年龄大的儿童还是年龄小的儿童,都能学到大量知识,并获得社会能力的发展。再次,不分年级的教育还促进了教师对儿童的因材施教,以及父母和教师之间相互联系的加强。最后,不分年级制有利于幼小衔接,使儿童从幼儿园教育自然地过渡到正规的学校教育。 3. 多形式和多功能的学前教育机构

学前教育社区化是当今世界发达国家学前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一般说来,社区教育须以发达的经济实力作为后盾。美国、日本、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国的社区学前教育都较为发达。社区学前教育的基本特点是非正规性、开放性、综合性和地域性等。社区学前教育设施大致有三种:有专为儿童设立的,如儿童馆、儿童咨询所、儿童公园等;有为儿童与家长共同参与服务的,如图书馆、博物馆、儿童文化中心和各种终生教育中心等;还有所谓“父母教育”,如母亲班、双亲班和家长小组会议等。70年代左右,英国就出现了“玩具馆”,到1996年已发展到1000多家。它实际上集社区中心、收藏馆和学校为一体。玩具馆的设立者充分认识到游戏和玩具在儿童成长中的重要性。玩具馆酷似图书馆,所不同的是书架上陈列的是玩具而非书籍。玩具馆给儿童带来了欢乐,增长了他们的知识,培养了他们与人交往的能力和对学校的愉快体验,有助于他们以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

4. 倡导多元化教育

多元文化教育是当今世界教育的一个热门话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教育委员会认为,教育的使命就是教学生懂得人类的多样性。多元文化教育实际上包括两个组成部分:一是国内,二是国际。就国内而言,多元文化教育即在多民族的各种文化共存的国家社会背景之下,允许和保障各民族的文化共同平等发展,以丰富整个国家文化的教育。这是一国以内为了解各民族文化而实施的多元文化教育或跨文化教育。它的目的或中心在于满足少数民族儿童的需要,促进民族团结。从国际上讲,是要加强全球观念的培养。一方面,世界文化多元并存,各文化有其独特价值。文化多元主义强调尊重异文化,鼓励各种文化之间的相互 3 交流,以促进世界和平。另一方面,今天的人类面临着许多共同的问题,如环境污染、贫困、人口过剩。爱滋病及其它疾病的蔓延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世界性的合作,而这种合作的前提是要求人类对多元文化有深刻的理解。

为适应未来世界各国之间联系和交往日益频繁的趋势,各国普遍重视多元文化教育、全球教育或国际理解教育。教育家们提倡在婴幼儿教育阶段,就应开始多元文化教育。教师应尽量保证所使用的教具(玩具、音乐、书籍等)能反映多元文化的要求。此外,在组织各种教学活动时,也应尽量使用具有不同文化和民族特色的图片等。教师应教育儿童尊重所有的人及其文化,尊重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中的儿童,促使他们同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们愉快交往。

№.3:当前国内学前教育发展现状及趋势

我国政府向来都高度重视儿童教育事业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幼儿教育事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1949年11月,中央教育部成立,在初等教育司里设立幼教处,这是我国政府教育部门中首次设立幼儿教育的专管机构。1961年10月1日,政务院颁布施行《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确定幼儿教育为我国学制的第一个环节,实施幼儿教育的组织为幼儿园,明确幼儿园负有教育幼儿和解放妇女劳动力的双重任务。幼儿园招收3--7周岁的幼儿,并纳入学校教育系统,中国的幼儿教育开始了它新的生命,从而使幼儿园制度在我国得以确立。到1965年,全国有幼儿园1. 92万所,入园幼儿171. 3万人。然而,1966年至1976年“文革”期间,幼儿教育事业遭到严重破坏。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把发展幼儿教育的重要性提到一个新的高度。197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的《全国托幼工作会议纪要》的“通知”指出: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恢复、发展、整顿、提高各类托幼组织。幼儿教育事业在积极恢复、整顿和发展幼儿教育的指导思想下,得到恢复和发展。1987年转发的《关于明确幼儿教育事业领导管理职责分工请示》调动了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管理幼儿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形成了国家、集体、个人办园的新格局。1992年,我国参照世界儿童问题首脑会议提出的全球目标和《儿童权利公约》,从中国国情出发,发布了《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这是我国第一部以儿童为主体、促进儿童发展的国家行动计划。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坚持“儿童优先”的原则,加强领导,强化责任,制定政策,采取措施,认真实施,基本实现了《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主要目标,使我国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取得历史性的进步。2001年5月22日,国家又依据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的总体要求发布了《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根据我国儿童发展的实际情况,以促进儿童发展为主题,以提高儿童身心素质为重点,以培养和造就21世纪社 4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为目标,从儿童与健康、儿童与教育、儿童与法律保护、儿童与环境4个领域,提出了2001━2010年的目标和策略措施。新《纲要》的发布与实施,必将进一步促进我国儿童的健康成长和推动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积极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学前教育通过自身的改革和实践,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取得了长促进步,尤其是在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大中城市已基本满足了适龄儿童的入园需求,农村地区通过灵活多样的办园模式,也为越来越多的学龄前儿童提供了受教育的机会,幼儿教育的质量在不断提高。从而使得我国学前教育呈现出了以下特点:

1. 重视学前教育的国际化

改革开放后,我国加强了学前教育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特别是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幼儿教师赴外学习、观摩、交流的机会日益增多,而幼儿园管理层也非常重视让教师外出学习。中国有句古话,“见多识广”。外出考察学习是提高教师素质,转变教育观念的一个好的途径。同时,加强了对国外学前教育的研究,使得国外学前教育的先进经验在我国广为传播,为我国学前教育的改革以及国际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重视学前教育与社区和家庭的联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不断进步,社区在学前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如何充分挖掘社区教育资源,有效地促进儿童的成长与发展已成为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中国已开始重视学前教育和社区联系,近年来不少城市的社区学前教育也有所发展,农村社区学前教育也开始提上议事日程。

3. 注重培养儿童的社会性

中国的学前教育比较注重培养儿童的社会性。在理论和实践中,强调在游戏活动中促进儿童的交往,培养儿童的集体主义意识和合作精神,培养儿童分享、公正等社会性行为。

4. 注重0~3岁儿童的早期教育

中国的学前教育机构将学龄前儿童根据年龄分为0~3岁和3~6.7岁两个阶段,我国幼教工作者已经意识到3岁前儿童的教育十分重要,也提出了“托幼一体化”的建议,托儿所教育将越来越受到重视,0~3岁儿童的早期教育将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5. 转变儿童学习观,从重视幼儿的知识掌握转变为不仅重视幼儿的学习结果,更重视幼儿主动探索的过程。

在国家高度重视和幼儿园的积极实践下,到2004年,全国在园幼儿达到2089.4万人,增长了4.5%;幼儿园比2003年增加了4638所,增长了4%;班级数量增加了28876个,增长了4%;3-6岁幼儿入园率为40.75%,比2003年提高了3.35个百分点;学前一年幼儿入 5 园率为71.8%,比2003年提高了7.5个百分点。

但是,根据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和人均GDP的发展现状,幼儿教育的发展速度与之不相适应,还不能完全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与国外相比,国内学前教育状况却不乐观。

1.农村幼儿的低入园率导致全国幼儿入园人数总体上呈下降趋势

1995年,全国幼儿园总数为18.04万所,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从1996年开始,我国幼儿园数逐年减少,在2001年出现大幅度减少。一些大中城市的幼儿入园率已基本达到85%,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幼儿已全部入园,而在我国的广大农村地区,入园率偏低,有的地区幼儿学前一年的入园率还不到50%,从而导致全国入园率水平偏低。

2.多主体办园的局面基本形成,但管理比较混乱

2001年教育部门办园和民办幼儿园比1995年分别增加了9.2%和16.1%,教育部门办园增长缓慢,民办园数量增长速度比较快。2004年民办幼儿园达6.22万所,在园幼儿数584.11万人,入园人数已占总数的21%。社会力量办园正在逐步上升成为主体,国家、集体、个人一起办园的局面基本形成,为更多的学龄前儿童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机会。但各级地方政府对幼儿园的教育还不够重视,基本上处于一种无序管理或撒手不管的状态。

3.幼儿园教师的学历水平和专业化程度总体上稳步上升;但城乡差距大

2000年全国幼儿教师114.4万人,而专任教师为94.65万人,占74%。城市幼儿教师数为44.6万人,农村幼儿教师数为69.8万人,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了72.99%。2001年一年间,专科毕业以上的教师就达到31.9%,这主要是由于一些中等师范和职业技术学校改制为专科而其幼师学生毕业人数大增的缘故。因此,到2002年,幼儿教师的学历合格率猛增到93.82%。2003年,幼儿园园长和教师共70.91万人,比2001年增长了7.9万人,增长幅度比较大,这说明幼儿教师队伍也在走向专业化。但城乡差距大,农村幼儿教师的学历合格率还不到40%,大部分农村地区的幼儿教师是非公办教师,学历较低,而且稳定性也比较差,这对于幼儿比例较大的农村地区是极为不利的。

4.幼儿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1998年,幼儿教育经费占全国教育经费的比例达到最高水平,也仅为1.36%。在1996--2002年间,幼儿教育经费仅占教育总经费的1.3%左右,这与在园幼儿占全国普通教育总人数的9%的比例相比,经费的比例过小,政府对幼儿教育经费的投入还是明显不足。

※ 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大趋势 1. 幼儿教育由城市向农村扩展 2. 幼儿教育发展呈现多元化趋势

6 3. 幼儿教师向高学历、专业化方向发展 4. 幼儿教育改革不断深化 5. 转变儿童的学习观

6. 学前教育的政策会以教育公平为原则,倾向于“弱势群体”

7. 随着社区建设的日益成熟和完善,幼儿教育会更多地与社区服务结合成一体 8. 幼儿园课程会趋向多元化

关于“教育”和“教育公平”的法律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宪法》第三十三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宪法》第四十六条

“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国家保障教育事业优先发展。”

——《教育法》第四条

“教育活动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

——《教育法》第八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

——《宪法》第九条

“国家根据各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教育事业。国家扶持边远贫困地区发展教育事业。国家扶持和发展残疾人教育事业。”

——《教育法》第十条

“国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推进教育改革,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

——《教育法》第十一条

“国家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

——《教育法》第十七条

注:我国有关教育的法律有:《教育法》、《教师法》、《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高等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

7 注:1.关于“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 的立法是一个空白。

2.2001年6月22日,北京市颁布了第一个有关学前教育的地方法规《北京市学前教育条例》。

3.2007年11月,国家教育部将学前教育立法纳入了今后5年的立法工作重点。 4.十七大报告指出,要“重视学前教育”。

№.4:谁来成就我们的梦想?——给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建议

1. 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理所当然地应了解学前教育发展的历史、现状和趋势;(建议阅读教育方面的专著,转变教育观念,掌握新的教育理念)

2. 生活永远不会伤害我们,伤害我们的往往是自己的观念; 3. 要想有地位,先要有作为;

4. 认真做事,只能把事情做对;用心做事,才能把事情做好。

你改变不了环境,但你可以改变自己; 你改变不了事实,但你可以改变态度; 你改变不了过去,但你可以改变现在; 你不能样样顺利,但你可以事事尽心; 你不能控制他人,但你可以掌握自己; 你不能预知明天,但你可以把握今天; 你不能左右天气,但你可以改变心情;

你不能延长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决定命运的宽度。

愿你:培养信心——勇于进取——不怕挫折——迎接挑战——争取成功

第五篇:国内外厨房设备的发展趋势和差别

厨房设备行业进入中国市场的不长,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经发展成为一个非常兴旺的行业。目前中国的厨房设备产业的服务意识很强,而产品本身无论是选材,还是设计风格都已经能够紧跟国际潮流,并涌现出一些知名的品牌。这些知名品牌都是按照欧洲的流行趋势来推动国内市场的发展,也带动了国内橱柜行业的整体发展。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厨房设备的作用就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其功能从原来简单的做饭场所,变成家人团聚交流的场所,因此厨房的设备也从功能性转化为美观、节能、环保等。

国际上现在都在倡导整体厨房的概念,在一些中高档的住宅已经广泛使用,厨柜与厨房电器是捆绑在一起的,是一体化的,既美观,又节省空间。这种捆绑决不是简单意义的销售上的捆绑,而是在设计、施工、安装、服务等各个环节捆绑在一起。目前在国内大城市的橱柜在与国际接轨的时候,遇到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那就是国内厨房电器产品的滞后,不但产品的功能、设计与国际市场有差距,连产品种类也相差很远,也就是说,在与国际接轨这方面,橱柜行业已经走在了厨房电器的前面。厨房电器与国际知名的厨电行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理念的缺失

理念的缺失既有普遍性,也有一定的地域性。所谓普遍性是指我国家电行业的缺乏先进的经营理念和整体的发展思路。无论是国有大品牌还是那些民营的中小品牌,大家只是把竞争停留在价格上,缺乏在技术研发和产品价值的追求。同样的产品为什么我们的产品只卖2000元,而国外产品就可以值20000元?我们整个彩电行业的利润低于索尼公司一个企业的利润?产品不是只有外观和功能,内涵才是价值的体现。如果只为了做产品而做产品,是没有大发展的。同样,理念的地域性也在一些行业有特殊的意义。最早生产烟灶的是广东企业,他们在想顾客推销的时候只是告诉人家价格的低廉,忽视了市场对品质的需求。而这是浙江的企业看到了这个趋势,研发和生产的产品无论是价值还是工艺都要好的产品,所以目前江浙的烟灶业整体水平高于广东,这也是为什么中高档橱柜企业放弃广东品牌而选择江浙的品牌的原因。同样的道理,橱柜企业在选择国外产品的时候可以有丰厚的利润,而国产品牌的利润微薄,这也是橱柜企业选择国外产品放弃国有品牌的原因。

产品种类的缺失

目前国内的厨房配套电器的种类很有限,除了传统的烟灶热以外,比较常见的就是消毒柜。而与整体厨房配套的嵌入式产品更是寥寥无几。例如嵌入式烤箱、嵌入式的洗衣机、嵌入式的冰箱、嵌入式的洗碗机、嵌入式的咖啡机等等。这些产品在市场上是有需求的,而且需求量越来越大,但是国内企业却没有人生产。橱柜企业在选择的时候只能寻找国外产品。嵌入式产品的工艺并不复杂,只是需要厂家在设计上与橱柜设计相结合。这些嵌入式产品如果能够国产化,将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整体厨房的造价,因为进口电器的价格很高,是国内产品的三倍以上,甚至十倍。例如,嵌入式微波炉与普通微波炉功能是基本相同的,但是嵌入式微波炉要8000元左右,而国产的普通微波炉只有1000-2000元左右。普通家用冰箱的价格一般在2000元左右,而进口的嵌入式冰箱价格在万元左右。如果国内企业能够生产这些

产品,整体厨房的价格将下降30%左右。

产品工艺的缺失

现在国内橱柜的选材可以与国际接轨,但是工艺却是不容可观,同样,厨房电器的工艺也存在很多问题,既有设计、加工能力的问题,也有从业人员的素质问题。目前我们的家电产品不但缺少先进的工艺技术,很多基础和关键的零部件我们也要依靠进口,这样才能提高产品的档次,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哀。我们看到很多的烟机和灶具的外观是随着国际流行的趋势的,但是仔细观看产品的细节就会发现,做工普遍比国外产品粗糙,没有精益求精的作风,这也是很多行业存在的普遍问题,说明我国缺少真正的产业工人,不用说与德国、日本相比,就是与一些东南亚产业工人也存在差距。所有这些也说明我国的企业在人才培养的缺失。

系统标准的缺失

整体厨房是一个建筑艺术与橱柜和厨房电器的完美结合体,标准是完美的基础,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误都会造成整个系统的脱节。现在的国内橱柜是唯一正在实施标准化的行业,而建筑和厨房电器都处于一个无标准的水平和现状,不但阻碍了整体厨房的发展,也说明我国建筑行业的低水准,而厨房电器也因此而与国际市场无缘。在欧洲有很多知名的厨房电器的品牌,例如西门子、阿里斯顿等,他们都有自己独特的产品风格,产品种类也很多,但是与厨房配套的电器的规格和尺寸是统一的。

外观设计的变化是在统一的规格下的变化,功能的多少也不能改变产品的基本规格,即使有变化,误差也在1毫米之内,对整体没有影响。一个橱柜产品无论选择哪个厨电产品都不用改变橱柜本身的规格。例如,消费者可以在选择好一个厨柜之后告诉设计师选择什么品牌的烤箱,什么品牌的洗碗机,而设计师只要按照统一的规格预留出位置。而不是询问消费者你的烤箱尺寸多大、洗碗机多大等等,这不但省去了很多设计的麻烦,也节省了和顾客沟通的时间,也让工业化的程度提高,这样有效地降低了成本。而国内的情况是,一个品牌的同一个产品的规格变化很大,不同品牌的规格差距更是让橱柜企业很是棘手。因此如果一个消费者选择了多个品牌的厨电产品是很麻烦的,尤其是浪费很多时间。还有建筑质量给橱柜产品造成的浪费。

橱柜和厨房电器的捆绑销售是互相依托的,一个好的橱柜肯定要配好的厨房电器。因此,橱柜和厨电的捆绑,不要只流于形式,要整体的捆绑。在橱柜和厨房电器的结合中,橱柜行业起着导引的作用,而厨电企业处于被动的从属发展状态。所以我们希望厨电企业在整体厨房的推广上,能够挖掘自身的技术潜力,更加主动地应对市场的变化,用先进的技术和理念来引导相关行业的共同发展,从而促进中国整体厨房行业的发展。

上一篇:窦桂梅主题教学读后感下一篇:管理信息系统设计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