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资企业会计监督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产权背景、债权人治理与会计稳健性

摘要:会计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提供利益相关者决策有用的信息,以此帮助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对企业整体的财务现状、经营成果等问题进行了解,方便其进行决策。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会计信息的作用在于方便决策。会计信息简明扼要、决策相关的特征决定了它在企业信息传递机制中的重要地位,也使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对它抱有足够的重视。由此,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问题成为了会计界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关于什么样的会计信息才是高质量的、如何保证会计信息的高质量以及不同会计信息质量所带来的经济后果等问题在理论界和实务界不断地被人们提起和讨论。会计稳健性作为信息质量的一部分,自然也受到了极大的关注。 会计稳健性从本质上来讲是对不同消息的确认原则不对等,对“好消息”进行确认的标准要比对“坏消息”的确认更加严密,它代表了一种谨慎、稳健的会计态度。尽管会计稳健性的含义使其先天就有成为会计原则的优势,但它从出现到被定为会计原则之一的发展历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它的出现仅仅是因为一个英国的会计为了解脱责任和自我保护而采取保守的会计态度,后来经过漫长的时间检验后才逐渐被接受。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最初也只是把会计稳健看作一种会计态度,并没有完全接受它。我国建国后由于反对利润操纵,对稳健性的态度更是明令禁止,直到《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才对稳健性解禁。现如今,会计稳健性被看作是会计信息质量中重要的一环,是保证企业资产质量经得起考验的主要措施之一。 由于会计稳健性的重要作用,学者们对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这种研究最初只是理论性的规范研究,而且多数是关于会计稳健性存在性的探讨。Watts (1993)通过过去的文献和自己的分析,系统地对会计稳健性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梳理。同时,他同时提出影响会计稳健性的主要动因是契约。他的研究结果为之后的学者对会计稳健性的研究指引了方向。Basu(1997)解决了关于会计稳健性计量方法的问题,为会计稳健性的实证研究提供了可能性。这两位学者的贡献推动了对稳健性进行实证研究的进程。 通过对会计稳健性的文献进行归纳整理,本文发现目前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稳健性的计量方法、稳健性的存在性、稳健性的动因和稳健性的经济后果这四个问题上。本文发现: 1.最早解决了稳健性计量方法问题的是Basu(1997),他利用稳健性对不同消息的确认原则不同的运作方式构建了盈余—股票回报模型。之后学者设计的模型大部分是在这一模型的基础上改进得来的,Basu的模型也是我国稳健性研究中最常用到的。 2.会计稳健性在国外的存在性已被证实。我国也已经证实了稳健性的存在,但这一结论被许多国内学者质疑,他们认为这是盈余管理引起的假象。同时,会计稳健性在时序和地区上表现除了差异性。 3.会计稳健性的主要动因有契约、诉讼、管制和税收,其中契约是主要的动因。在契约动因中,学者普遍认为主要是债务契约在发挥作用,而权益契约的影响很小。 4.会计稳健性主要会对企业融资活动和投资活动产生影响。对融资活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融资成本上;对投资活动的影响则分两个方面,一方面可以降低企业的投资风险,另一方面会导致企业浪费潜在的优秀投资机会。 另外,本文发现,尽管目前国内对稳健性的研究较多,但由于研究时间较短,大部分对于稳健性的研究都是浅尝则止,很少有学者对其中的某一点做更深层次的探讨。从一点来看,对稳健性的各个具体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就非常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债务契约一直被看作是会计稳健性的主要动因,而且债权人治理也是现代企业观中一个重要的话题。我国特有的制度背景更是一个值得讨论的研究方向。因此,本文从这个角度出发,结合我国特有的制度背景,对会计稳健性的债务契约动因进行了深层次的探究,希望能够从我国企业产权背景、债务期限结构和债务类型这三个方面发现稳健性更具体的动因。 本文将主要的内容设置为五个部分:绪论、文献综述和理论分析、研究设计、实证研究以及结论建议。在绪论部分,对本文的基本情况进行了简要介绍,包括研究背景、研究意义以及文章框架等;在文献综述和理论分析部分,对相关的文献进行了回顾和归纳整理,同时分析了文章所需的理论基础;在研究设计部分,确定了本文所用到的回归模型以及相关变量,并选定了研究样本;在实证研究部分,对相关数据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并对模型的回归结果进行了分析;在结论建议部分,结合回归结果给出了本文的研究结论,同时提出了对应的建设性建议,并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在文献回顾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自己的假设:假设1:债权人的治理作用会使企业的会计政策更加稳健;假设2a:我国国企的会计稳健程度整体上低于私企;假设2b:我国企业的国有背景会削弱债权人对会计稳健性的治理作用;假设3a:短期债务债权人对企业的治理可以使企业的会计更加稳健;假设3b:相对于短期债务,长期债务债权人对企业的治理作用并不明显;假设4:相对于担保贷款,银行对信用贷款对象企业的治理在稳健性上的效果更加不明显。 本文主要的研究思路是在文献回顾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通过STATA软件对数据进行面板回归来检验假设内容,并结合回归结果提出结论。本文所用的关于稳健性的计量模型是Basu设计的盈余—股票回报模型,这同国内大部分学者的选择相同。本文的数据主要取自CSMAR数据库,选取的样本是2009—2012年沪深两市A股的上市企业。通过剔除金融类企业、剔除缺失数据等操作,本文最终获得6579个样本。 通过对样本进行描述性统计,本文主要发现:目前我国资本市场上主要的融资方式为短期债务和担保贷款,信贷歧视等现象比较明显;股票的波动性要比会计收益更大。另外,本文对分样本进行了描述性统计,结果表明:市场对国企的反应要比私企更好;国企在融资渠道上比私企更有优势,能获得比私企更多的融资,在长期债务融资和信用贷款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本文通过分析数据面板回归得出的结果,验证了本文的假设。本文还对回归结果用多种方式进行了稳健性检验,检验结果表明了实证结果基本稳健。在验证了假设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如下结论: 第一,我国企业的会计确实存在稳健性,并且比较显著; 第二,我国资本市场上的债权人能够通过债务契约对企业的会计稳健性进行治理,而且治理效果从整体上来看比较明显; 第三,我国国企的特殊背景会导致其会计稳健性受损,并且明显低于私企的稳健性。同时,国企中存在的政府干预和政府保护等现象会降低债权人对其稳健性的需求和监督约束力,进一步而言,国企的产权背景会削弱债权人对稳健性的治理作用; 第四,在我国稳健性的债务契约动因中,短期债务契约起到了主力军的作用,而长期债务契约对稳健性的影响较小,短期债务债权人对稳健性的治理效果明显比长期债务债权人的治理效果好; 第五,银行作为中国资本市场上最有影响力的债权人,它对担保贷款对象稳健性的治理效果要比对信用贷款对象的治理效果好。但是担保物的存在可能导致它对担保贷款对象稳健性的需求降低。 本文在获得一定成果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有:本文选取的数据时间段较短可能不利于问题的全面化研究;金融危机可能会对我国资本市场和会计界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没有对此进行深入研究;由于数据库数据担保贷款和信用贷款的数据缺失现象比较明显,对于假设4的分析可能存在偏颇;由于没有发现专门针对我国特殊性所设计的模型,因此模型的选择上可能会对本文的结论有一定的影响。 针对本文的结论和不足,本文提出了自己的展望:国内在这一领域的权威学者能够探讨出适合我国的稳健性计量方法,以便对本文的假设重新进行验证;梳理出会计稳健性的变化历程,并研究出债权人治理在会计稳健性变化历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从其他方面对稳健性的债务动因进行深入分析,如债务成本、企业获债方式等;分行业、分地区地对稳健性和债权人治理的关系进行研究。

关键词:会计稳健性;债权人治理;产权性质;债务期限;债务类型

学科专业:财务管理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

2.1.1 会计稳健性的定义

2.1.2 会计稳健性的分类

2.2 会计稳健性文献综述

2.2.1 会计稳健性的计量方法

2.2.2 会计稳健性的存在性

2.2.3 会计稳健性的差异化

2.2.4 会计稳健性的动因

2.2.5 会计稳健性的经济后果

3.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3.1 债权人治理与会计稳健性理论分析

3.1.1 信息不对称理论

3.1.2 委托代理理论

3.1.3 不完备契约理论

3.1.4 债权人保护理论

3.1.5 债权人治理理论

3.1.6 产权背景分析

3.2 研究假设

3.2.1 债权人治理与会计稳健性

3.2.2 不同产权背景下的债权人治理与会计稳健性

3.2.3 不同债务期限下的债权人治理与会计稳健性

3.2.4 不同债务类型下的债权人治理与会计稳健性

4. 样本选择与研究设计

4.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4.2 模型设计及变量选择

4.2.1 模型设计

4.2.2 变量定义

5. 实证结果及分析

5.1 描述性统计

5.1.1 全样本描述性统计

5.1.2 分样本描述性统计

5.2 相关性检验

5.3 回归结果及分析

5.3.1 假设1回归结果及分析

5.3.2 假设2回归结果及分析

5.3.3 假设3回归结果及分析

5.3.4 假设4回归结果及分析

5.4 稳健性检验

6. 结论及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建议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上一篇:劳动保护论文提纲下一篇:英语电影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