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兼职劳动法论文

2022-04-19

摘要:依法保护大学生兼职行为的法律依据,一是兼职者具备法律意义上劳动者的特质,二是兼职行为已经形成法律意义上的劳动关系,三是兼职行为属于非全日制用工性质。兼职学生应该以劳动法为依据,按照劳动法的规定充分保障自身的合法权益并依法解决出现的劳动争议。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大学生兼职劳动法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学生兼职劳动法论文 篇1:

大学生兼职的现状问题及劳动法律分析

2010年10月至2011年10月,在这一年的时间里,我们在北京还有其他主要城市进行了“大学生兼职的现状、问题及劳动法律分析”课题研究。根据本次课题的调查,可以看出,在校大学生中,有多达80%的同学认为自己的校外兼职行为是受劳动法保护的劳动行为,自己属于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者。由此,在无相关政策的准确定位下,校外兼职中的大学生在市场与法律的双向调节中仍处于比较尴尬的境地。而在本次课题中,我们通过走访,问卷调查的形式,我们以大学生兼职的现状、问题以及劳动法律分析为核心,分析大学生兼职,并提出一些建议。

一、调查数据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700份,其中有效问卷565份,无效问卷135份。调查发现,54%的同学认为大学生有必要做兼职,6%的同学认为没必要做兼职,其中,20%的同学已经做过兼职,20%的同学是没有做过兼职的。

二、调查内容具体分析

大学生兼职现状:

1.现在大学校园里兼职的许多学生,他们兼职的目的并非完全是因为高额的学杂费和生活费,或者是贫困家境。毕竟国家助学贷款和学校各类奖学金在某种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经济负担。大学生们认为,在校期间从事兼职工作是他们了解社会、贴近现实的最好方式,兼职经历能让他们更多地发现社会需求,明确自身的不足,通过兼职能让他们将来更好的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于是他们纷纷迈出了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兼职。所以大学生普遍选择兼职的主要目的还是通过这个过程使自己对社会的了解加深了许多,为今后的工作奠定基础。

2.大学生的从事兼职的类型是有限的,很少能与自己的专业相关,多数还是廉价的体力劳动。但我认为主要原因有二:一方面,时间有限,一般都是利用课余时间,所以同学们只能选择耗时少,收入较高的工作;另一方面,社会经验较少,工作能力有限,诸多用人单位不予考虑。况且在校园里的学生了解兼职的途径还是不很广。通过学校海报了解且能获得工作的同学也不是很多,相对而言,大学生自己的勤工俭学部门是在信誉和权益方面有较好的保障,但由于其发布的信息量远远不能满足同学们的需要,且有时同学之间还会通过某种内在关系先取得工作的机会。所以这在两方面上也影响了同学们的兼职“前景”。

三、兼职的利与弊

大学生兼职已经不再仅仅出现在经济情况比较困难的学生身上,学生兼职也不再是赚取生活费那么简单。大学生之所以热心于兼职,主要出于两方面考虑:一方面是目前的社会环境,大学生就业压力太大,很多人希望通过打工去得工作经验,以此来培养自己的能力并为将来更好地走上工作岗位做准备;另一方面是由于现在大学生的心态已经跟以前的大学生有了很大的区别,他们自立的意识很强,希望用自己的劳动来赚取酬劳,以取得一定的“经济独立”。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种现象也是社会的需求造成的,现在的单位在招聘时往往会要求应聘者拥有相关的工作经验,甚至以此作为招聘毕业生的一个门槛,只就导致许多学生在读书的时候,努力使自己从学生的角色向社会人的角色转换。这些因素学生也促成大学生对于兼职的热情的空前高涨,哪怕报酬并不是非常丰厚,他们有些人也会选择去打工,甚至不惜耽误学业。大学生兼职过程中最大的得益好处是能够在社会上得到磨练,增长见识,拓宽了知识面,在兼职工作中一边学习一边将知识进行消化吸收,一举数得。但兼职就像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对于大学生来讲,兼职时必须处理好学习与工作,兼职与校纪校规之间的关系,尽量不能出现矛盾。在不影响学习,不违背校纪校规的前提下,大学生兼职事实上也得到了大部分学校的支持。

四、兼职中的问题

1.大部分学生认为有必要做兼职,但真正长期坚持做兼职的只占极少数。只有心动而没有行动主要是因为许多学生缺乏经验,不敢主动尝试寻找兼职,或者因为报酬不够理想,或者是因为不愿做一些普通且较累的工作。不能长期坚持做兼职的原因主要有学业本身较重、缺乏对兼职工作中出现困难的承受力。

2.大学生喜欢做的兼职类型已经从以前的家教渐渐演变成促销等短期内就能够获得一定收入的工作。是由于传统的家教兼职在深圳市因各种社会培训班的开办已经日渐萎缩。深圳发达的商贸活动却提供了更多的短期内营销机会,加之大学生青春活力更契合此类活动,所以许多商家在推销产品的时候会雇用一些在校学生。对于大学生来说,这种促销工作不用花费很多时间又能获得一定报酬,所以逐渐成为学生兼职的首选。

3.大学生维权意识淡薄。学生做兼职工作的信息来源过半通过中介公司得知。据统计,大学生兼职信息的来源有64.8%来自中介机构,从中可以看出中介在大学生兼职工作中的重要性。目前中介机构的情况特别复杂,也有一些中介机构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欺骗性。从这里可以看出学生们虽有维权意识,但在维权的途径和方式上很幼稚。

4.从校园过渡到社会依然存在问题。大学生长期生活在“象牙塔”之中,涉世不深,阅历不够,相对单纯,容易上当受骗,而社会上的人际关系相当复杂。

五、兼职的法律分析

(一)兼职受何种法律调整

1.大学生校外兼职受何种法律调整?对此问题有两种不同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大学生校外兼职受劳动法保护,另一种观点认为大学生校外兼职属于民法的调整范畴。要对此问题做出回答,首先要确定在校大学生在兼职过程中是何种部门法意义上的劳动者。根据《宪法》和《民法通则》的规定,现在的在校大学生基本上都处在十八周岁以上,并且具有完全民事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已经具备劳动力主体资格,可以从事劳动行为。劳动法只是从狭义上对劳动者进行了定义,主要指进入了正规的劳动力市场中就业的劳动者。校外兼职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不固定性,其劳动时间、劳动报酬、工作场地、保险福利等都不同于建立在现代化和现代工厂制度基础上的传统主流就业方式,属于非标准的劳动关系,而我国现阶段的劳动法主要调整因就业而形成的传统就业关系。

2.实践中,由于我国劳动法对劳动者的范围实行“高标准、窄覆盖”的模式,所以相当一部分原本应纳入劳动关系调整范围的类似于校外兼职的灵活的劳动形式都被劳动法所排除。可见,兼职中的大学生虽然属于广泛意义上的劳动者,但并不是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者。因此,大学生校外兼职不受劳动法调整。有学者认为,大学生校外兼职属于受民法所调整的劳务关系。在此,本人较同意董保华教授的观点。该观点认为,打工中的在校大学生是雇佣意义上的劳动者,大学生校外兼职关系属于劳务关系。劳务关系指劳动者与用工者依约定,由劳动者向用工者提供一次性的或者特定的劳动服务,用工者依约向劳动者支付劳动报酬的一种有偿服务的法律关系。劳务关系与劳动关系有相似之处,即它们都源于一种劳动与报酬的交换关系,但是二者却有许多不同之处,最本质的区别在于以下两点:首先,在性质上,劳动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是劳动者要服从用人单位的指挥管理而用人单位支付相应报酬的稳定关系;劳务关系是平等主体之间灵活的契约关系,劳务方只要按要求完成工作任务即可,另一方无权作出额外要求。其次,在当事人的责任承担方面,劳动关系一经建立,用人单位必须依照法律规定为职工承担社会保险义务,用人单位侵犯劳动者权益时,依照法律规定用人单位要承担民事责任或行政责任,甚至是刑事责任;但对于劳务关系,雇主不承担被雇佣者的社会保险义务,当雇主侵犯被雇佣者权益时,雇主一般承担民事责任。

3.大学生校外兼职是利用课余时间的一种勤工俭学行为,雇主在这种较为灵活的用工过程中不便长期承担较为固定的社会保险义务,除去因严重侵害大学生人身及其它方面权益所应承担的刑事或行政责任,雇主一般只承担民事责任。所以,大学生校外兼职可算是一种劳务关系,受民法保护。

(二)校外兼职大学生权利保护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将大学生兼职纳入劳务关系的范畴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大学生在兼职市场的竞争力优势。但是仅靠民法的调整往往导致许多进入兼职领域的在校大学生的劳动权益得不到全面有效的保护。目前,国家对用人单位在兼职市场上的制约存在盲区,在供过于求的劳动力市场上大学生相对于雇主处于劣势地位,这些都导致侵犯兼职大学生权利的现象十分严重,大学生兼职维权往往陷入尴尬困境。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雇佣双方地位失衡,大学生处于弱势地位。大学生兼职多是迫于生活上的压力,当他们迈进兼职市场的那一刻,就决定了其不仅要面对来自同一群体的竞争,还要接受其它更具有优势的社会群体的挑战。大学生由于长期在校内受学业的制约,不能像其它社会群体那样为用工者提供持久性的服务,面对强大的竞争压力和生活压力,在与雇主的较量中,多数大学生只能选择接受和忍耐。同时,校内大学生缺乏一定的社会经验和工作经验,防范意识较差,法制观念不强,受到侵权后又缺乏一定的维权意识。

2.法律救济途径和效果的有限性。有专家指出:时至今日,我国并没有一部专门针对“兼职行业”的法律或政策来规范这个零散的市场,客观上造成了校外兼职市场的侵权行为得不到及时有力的处理和纠正。同时,国家各部委作出的关于大学生兼职的规定的约束力也是有限的,如其所规定的“勤工助学”只是指校内勤工助学,仅对高校产生约束力,相对于校外兼职已经成为校园的流行趋势而言,就具有明显的滞后性。所以,由于法律救济途径的有限性和救济效果的局限性,这就使得大学生校外兼职维权“有规定、没处罚,有职责、无手段”,导致大多数学生最终选择放弃维权。

3.高校勤工助学管理机制不完善。当前大多数高校的勤工助学管理体制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和大学生对勤工助学岗位的需要,从1994年原国家教委、财政部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做好高等学校勤工助学工作意见的通知》中就可以看出,在政策导向下,当时的各高等院校对大学生勤工助学的管理主要针对的是校内,而对于校外勤工助学的调整通常处于空白状态。

六、规范校外兼职、保护兼职大学生的对策

1.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兼职法律制度。大学生校外兼职的健康有序发展需要国家以法律的强制性规定予以干预和规范,如果没有法律的充分保障,只会使大学生兼职市场更加混乱,从而影响到整个市场经济的秩序。虽然《高等教育法》中已有关于大学生参加社会服务和勤工助学权利的原则性规定,但是缺乏可操作性。所以,本文认为,可以以《高等教育法》中的原则性规定为依据,由人保部和教育部联合制定一个规范,规范大学生兼职(校内外)问题。

2.充分发挥高校的积极作用。高校在大学生兼职中扮演着引导者与保护者的角色。高校应改进老的勤工助学管理体制,对校内外兼职双管齐下,充分发挥引导、规范和保护的积极作用。首先,高校应加大对大学生校外兼职的指导力度。其次,建议高校加大对校外兼职的规范力度。再次,校方应同劳动力市场和用人单位建立长期联系。最后,校方在学生与用人单位发生纠纷时也应积极介入,加强与行政部门的沟通,为学生维权开通高效可行的绿色通道。

3.增强大学生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大学生校外兼职受侵害不仅是由于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和用人单位的违法,其本身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的缺失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所以,大学生在找兼职前,应对相关法律条文进行认真学习,对于应聘的工作单位,大学生应事先通过各种渠道了解、掌握工作单位的真实信息。要学会使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从“非全日制用工”看大学生兼职[J].劳动保障世界,2009(12).

[2]董保华.企业雇用在校大学生相关法律问题探讨[J].中国劳动,2007(6).

作者简介:童彤(1991—),女,大学本科,现就读于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作者:童彤 阮佳丽 戴玉婷 柳晗悦

大学生兼职劳动法论文 篇2:

基于劳动法的大学生兼职行为保护浅析

摘要:依法保护大学生兼职行为的法律依据,一是兼职者具备法律意义上劳动者的特质,二是兼职行为已经形成法律意义上的劳动关系,三是兼职行为属于非全日制用工性质。兼职学生应该以劳动法为依据,按照劳动法的规定充分保障自身的合法权益并依法解决出现的劳动争议。

关键词:劳动法 劳动权益保护 大学生兼职

长期以来,大学生兼职过程中的劳动权益屡屡遭到侵害的现象时有发生。大学生劳动权益得不到充分保障,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劳动法没有将兼职学生视为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者。相应地,兼职大学生和雇主之间形成的事实上的劳动关系也没有被视为是受到法律保护的劳动关系。明确赋予兼职学生劳动者身份,切实保护兼职大学生的劳动权益,承认其与雇主之间的劳动关系,已经成为当前保护兼职学生合法权益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大学生兼职的法律保护依据

(一)兼职者具备法律意义上劳动者的特质

虽然我国劳动法对劳动者这一概念的外延具体范围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但根据我国劳动法第二条的规定,凡是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之间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均适用劳动法并受劳动法的保护。同时我国劳动法还做出了具体的规定。首先,关于劳动者的年龄,规定年满16周岁的公民即可与用人单位发生劳动关系。从参与兼职的大学生年龄结构来看,除个别年龄较小的学生外,绝大部分学生能够满足这一标准,也就是说,兼职学生一般都具备成为劳动者的潜在可能性。其次,关于劳动者的劳动者能力,劳动法要求劳动者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对比来看,在校大学生除个别残疾者外均具备满足上述要求的条件。第三,我国宪法第42条对公民劳动的权利和义务也做出了规定,任何一位中国公民只要具备成为劳动者的基本条件就依法享有劳动的权利,并受到劳动法的保护。从这个角度上说,兼职大学生自然应该成为受劳动法保护的劳动者。

(二)兼职行为已经形成法律意义上的劳动关系

劳动者与雇佣单位之间按照一定的规则形成的权利和义务关系称为劳动关系,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达成协议后,必须按照用人单位的安排参与劳动过程,按时完成用人单位赋予的的劳动任务。其二是指用人单位有义务按照约定向劳动者支付劳动报酬及其他各种待遇,负责保护劳动者的劳动安全等。在大学生兼职的实践中,也必须和其他劳动者一样,遵守用人单位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尤其是劳动纪律,完成用人单位安排的一定数量的工作;同样的,同人单位也必须按照事先的约定为兼职学生支付相应的报酬,提供必要的劳动保护。大学生兼职过程中形成的这种雇佣和被雇佣关系与法律规定的劳动关系并无二致。同时,在最高人民法院有关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也指出,除了个别指出的关系外,其他类个人和雇主之间的关系均应视为劳动关系并受劳动法的保护。据此兼职大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形成的关系应视为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关系。反之,如果兼职大学生与雇主之间的关系未能纳入劳动法律规范的保护范畴,很明显的一个结果,就是兼职大学生的劳动权益因得不到法律的保护而将遭受极大的损害。

(三)兼职行为属于非全日制用工性质

在劳动合同法颁布之前,我国当时的劳动法律只界定了全日制的用工形式,而对非全日制的用形式工关注不够缺乏保护,因此,很长一个时期大学生兼职行为未能纳入劳动法保护的范畴。随着劳动合同法的出台,双重劳动关系的合法地位己经得到确认,也就是说非全日制用工的用工形式得到了法律的认可。非全日制用工的特点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为同一用人单位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4小时,二是用工报酬方式以小时计酬为主,三是周累计工作时长不超过二十四小时。劳动合同法背景下从大学生兼职工作的特点以及维护兼职大学生权益的角度出发,应将大学生兼职活动尽快纳入非全日制用工的保护范畴。比较来看,在校大学生出于多种目的的考量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兼职活动,这和法律上作出规定的非全日制用工的用工形式有着更多的共同之处,因此,无论是从现实的必要性还是从理论的可行性方面分析,都可以也必须将大学生兼职视为非全日制用工的一种特定形式。在实践层面来看,学生在兼职过程中因为工作时间不会太久一般很少与用人单位签订书面的劳动合同,而按照劳动合同法的规定,订立口头协议也为非全日制用工所允许的规定,也更适合兼职大学生的客观需要。在兼职实践中,很多学生在一天之中往往从事两份或更多的兼职项目,而非全日制用工规定也认可多重劳动关系在法律上的合规性,允许劳动者同时与一个以上的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

二、运用劳动法保护大学生兼职的途径

(一)按照劳动法的规定充分保障兼职学生的合法权益

大学生兼职活动被纳入非全日制用工形式后,其劳动过程自然要受到劳动法的保护。

如用工单位不得对兼职学生约定试用期,兼职学生的报酬标准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等。此外,用人单位应为从事兼职活动的学生提供安全保障和必须的劳动条件,并按规定交纳工伤保险。如果兼职学生在工作时因工受伤,这时即便用人单位没有及时为兼职学生缴纳工伤保险,只要事实符合工伤保险条例中关于工伤认定的标准,则用人单位也必须按照相应的赔偿标准对兼职学生给于必须的赔偿。

(二)依照法律规定遵照相关程序依法解决出现的劳动争议

在劳动过程中兼职学生难免因各种原因与用人单位发生劳动争议,解决争议的过程中应该特别注意一下几个问题。一是注意搜集、保存相关证据,为下一步的维权工作准备充足的证据。二是出现争议后可以先和用人单位进行协商,争取通过协商的途径达成和解协议。三是如果出现用人单位不愿协商或达成和解协议后不积极履行的,可以向企业设立的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或依法设立的基层调解组织申请调解。四是用人单位不接受调解,则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直至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总之,纳入劳动法保护的兼职学生享有多种多样的保护措施,兼职学生应充分利用劳动法维护自己的劳动权益。

参考文献:

[1]黄松有,黎建飞.劳动合同法条文讲解与案例分析[M].人民法院出版社,2008年

[2]李静思,王巍.从非全日制用工角度看大学生兼职[M].劳动保障世界,2009(12)

(马林,1991年生,青海省门源县人,青海民资大学。研究方向:法学)

作者:马林

大学生兼职劳动法论文 篇3:

劳动法视野下在校大学生兼职状况调查研究

摘 要:本文以韩山师范学院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了解在校大学生兼职的现状、动因,对兼职过程中突显的问题进行总结剖析,在此基础上,探讨保障大学生兼职权益的途径,为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及政策出台提供实践依据。

关键词:在校大学生;兼职;权益保护

一、大学生兼职状况调查情况

本文所指的兼职是指在校大学生利用寒、暑假或课余时间到校外为各类单位提供劳动,并获取经济利益的行为,不包括由学校安排的勤工助学行为。本文以韩山师范学院在校大学生包括本科生和大专生为调查对象,以调查问卷的形式,通过网络问卷星平台,对全校各学院的部分本、专科生抽样调查,并对个别学生进行访谈,详细了解在校大学生兼职的情况,全校回收有效问卷共1072份。调查情况如下:

1.被调查学生的分布情况

在回收的1072份有效问卷中,有786人从事过兼职,占被调查人数的73.32%,这说明大部分大学生从事过兼职的工作,兼职已经成为很多大学生大学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被调查的兼職人员中权益受侵害人数为231人,占被调查人数的29%,权益未受侵害为555人,占71%。

2.被调查学生兼职的首要目的

83%的大学生兼职的首要目的是赚钱,增加社会经验。这表明大部分大学生有意愿让自已经济独立,减轻家庭负担,也意识到实践的重要性,希望能够积累工作经验和社会阅历,锻炼自已,为将来就业增强自身优势。

3.兼职的类型及与专业相关程度

从调查可知,大学生兼职的类型有服务员、派发传单、家教、送外卖、快递、销售等,其中服务员、派发传单、家教为主要类型,分别占比26.47%、23.96%、16.11%。而美术学院、音乐学院、旅游管理与烹饪学院学生从事的兼职工作与专业相关度较高,这得益于其专业特点及市场需求的优势,学科应用性强,比较容易找到与专业相关的兼职工作。

4.兼职时间及收入情况

根据调查,不论从工时还是从月收入看,学生兼职收入普遍偏低。每小时收入以“6-10元/小时”最为普遍(42.88%),最低的3-5元/小时占比5.6%,15-18元/小时(2.93%);兼职月收入200元的占34.86%,600元以上的占26.21%。

侵权的类型

调查对权益侵害类型设置了多项选择,数据统计的结果显示(如图1):拖欠、克扣工资这类侵权现象最严重,其次分别为未签定劳动合同、工作强度太大、用人单位苛刻、个人信息泄露、性别歧视、劳动安全未保障、无故辞退等。

5.兼职的信息来源与受侵害相关度

大学生兼职所获取的兼职信息来源渠道广泛(如图2)。实际上,在熟人介绍与网络信息里也涉及中介,因此,中介比统计的数字大得多。在统计获取中介的信息来源中,有50%的信息来自校内同学代中介机构的宣传,27%通过互联网获取。通过中介机构寻找兼职的受害者占通过该途径寻找兼职的总人数59.62%,通过其他渠道受害的占24.78%。由此可见,通过中介机构寻找兼职权益受侵害的机率要比其他渠道高得多。在访谈中发现,学生鲜有主动去了解、查询中介机构及招聘企业的营业执照、经营范围、企业的固定场所等信息内容,很少主动要求签定书面合同,偶有提出签约被拒绝后也不再坚持。

二、兼职过程突显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学生兼职的工作普遍与专业相关度不高且报酬低

大学生兼职工作只有少部分与专业相关度高,大部分与专业无关,主要从事送外卖、派传单、推销产品、服务员等工作,这些工作重复性高、无技术含量,报酬低,在一定程度上虽然可以锻炼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学到与人沟通的技巧,体验生活,但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专业实践能力关系不大。反之,如果不能合理安排时间,还会影响到其正常的学习生活。造成兼职相关度不高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社会、企业面向在校大学生提供的与专业相关的工作少,学生可选择范围窄;另一方面,大学生兼职的主要目的是赚取生活费,增加社会阅历,因而在选择上并不太注重专业相关度。

兼职工作不仅技术含量低,报酬也普遍偏低。根据调查数据,近一半学生小时工资低于10元,不仅远低于深圳市2016年18.5元的最低小时工资标准。大部分学生所能赠取的报酬在其提供正常劳动的情况下,远低于同岗位同时间段其他劳动者的收入,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大学生兼职没有明确被纳入劳动法律保护范围,雇主利用大学生的特殊身份,钻了法律的空子,大肆压榨其劳动力。

2.兼职权益受侵害,人身安全存隐患

调查数据显示,近1/3兼职大学生在兼职期间权益受侵害。侵害的类型大致表现为:拖欠、克扣工资、骗财、延时支付加班费、工资低,无故辞退、不签订协议书、不购买保险等。学生在寒、暑假兼职以进入工厂流水作业的生产线居多,工厂对学生的安全防护教育、岗前培训不规范、有的甚至直接上岗,有的生产车间工作环境恶劣,多数工厂没有为学生购买保险,一旦发生事故,学生取证困难,势单力薄,往往得不到赔偿。学生兼职的安全保障问题令人堪忧。

3.中介市场鱼龙混杂

在关于如何联系到中介机构这项调查中,一半学生是通过校内同学宣传联系到中介机构的。通过访谈了解到,在校园里活跃着一批学生充当中介机构代言人的角色,在学生的网络平台上发布兼职信息,或到宿舍发传单,为中介机构招兵买马。代言同学按人头或1元/小时/人提取收益,未成功介绍兼职工作的,大部分不全额退还。用工企业一般为深圳、东莞等珠三角制造企业,企业通过中介机构招人,向中介支付管理费(一般按人头计)及学生的工资,由中介公司发放给学生,而企业给学生的工资往往会被中介克扣。在寒假期间,学生可得的收入一般为小时工资约10元/小时,在暑假期间,小时工资约7元/小时,工作时间一般被要求11个小时以上,延时没有支付加班费。在充当中介代言的学生中,并非每个代言的学生均能获益,小部分能较好与中介、用工企业对接,确保中介与学生签订的协议兑现,并获取收益;也有部分学生被中介、企业欺骗,如带领学生到工厂入职时发现与事先约定的招录条件不符,或工厂已不招人,这时代言学生得自掏腰包支付被带学生的车旅费;还有极少数师兄、师姐级的学生打着中介的招牌招摇撞骗,在招人收费后逃之夭夭。

4.法律常识匮乏,维权意识淡薄

调查数据显示,绝大部分兼职大学生对《劳动法》等相关法律的了解处于模糊状态,在面对解决权益侵害问题的途径选择时,首选与雇主协商,在与雇主协商无果的情况下,基本放弃维权。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其一,缺乏法律知识,维权意识薄弱,不懂维权;其二,维权成本太高,学生主要以学业为主,兼职的地方有些不在学校或家庭所在的城市,即使在本地,繁琐的诉讼程序及对结果的不自信,让学生没有意愿耗费精力和时间投入到维权诉讼方面;其三,劳动法律法规没有明确将其纳入保护范围,导致一旦发生纠纷维权时困难重重,政府监管不力,学校不重视,学生缺乏有效的保护和支持。

5.学校、政府缺乏监管

从调查中了解到,学生兼职不需要向学校报备,辅导员、班主任对学生兼职并不知情。学校对学生兼职关注度不够,明显缺乏有效管理。政府相关部门对企业招聘在校大学生的行为同样缺乏相应的监管,造成企业、中介明目张胆侵害大學生权益,造成这种现象最根本的原因,是劳动法律没有明确在校大学生兼职的主体资格,政府部门、企业、学校各方责任没有厘清。

三、在校大学生兼职劳动权益保护的途径

(一)明确大学生兼职的劳动者主体资格

在调查中,绝大部分学生认为兼职的在校大学生是劳动者,实际上,因现有法律《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尚未明确将其纳入保护范围,也未将其排除在外,理论上对兼职大学生是否属于劳动者争议较大,其中,两种观点泾渭分明,一种认为兼职大学生不属于劳动者,如知名学者董保华教授、陆胤在《企业雇用在校大学生相关法律问题探讨》一文中指出,学生不受劳动法调整和保护,其身份是学生,不是劳动法上的劳动者,企业在目前法律规定范围内灵活使用劳动力是守法的表现,不能苛求企业都用最贵的、而不用最合适的、最经济的劳动者〔1〕;一种观点认为兼职大学生属于劳动者,如劳动法专家梁智认为,根据《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2条“在校生利用业余时间勤工俭学,不视为就业,未建立劳动关系,可以不签订劳动合同”,这是一个选择性条款,即可以签,也可以不签,如果大学生不是劳动主体,怎么还能签订劳动合同呢?因此大学生是有劳动者主体资格的。〔2〕

由于法律上未明确,理论上有争议,实践中为用工方侵犯兼职大学生的权益埋下了隐患,侵权的现象屡见不鲜,特别是,随着大学生兼职群体的壮大,在兼职过程中的问题和矛盾必将越来越突出,因此,大学生兼职是否具有劳动者的身份,是保护兼职大学生劳动权利首先要解决的最关键问题,笔者认为立法上应针对这一立法空白,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将在校大学生兼职纳入劳动法的保护范围。明确在校大学生兼职具备劳动者主体资格,意味着这一类群体将在工时、保险、工资、签订合同、救济等多方面得到劳动法律的保护,而政府、劳动仲裁机构、法院等也将有法可依。

(二)加强对中介的监管

在现实中,存在着一些正规中介和黑中介,利用有兼职意愿大学生的急切心理,做出不诚信的行为。对于中介的不诚信行为,公安机关只有在用人单位涉嫌欺诈、武力威胁大学生时才会介入;工商管理部门职权仅限于登记、营业执照的办理、经营内容违法。〔3〕政府应该严格职业介绍中介机构的市场准入标准,加大非法中介的打击力度,对不符合标准的中介机构限期整顿,对黑中介勒令关闭。建立信用评级和处罚制度,针对正规中介向工厂输入大学生劳动力的行为制定细则,对其克扣大学生的工资,要求大学生超负荷工作等侵权行为严加处罚。对于通过在校学生进入学校宣传招工的现象,学校应重视、加强管理,对入校宣传的企业要求提供相应的资质、信息并一一核实,要求中介企业说明招工的具体工作内容,人数,工作时间、工作地点、报酬、是否提供保险等事项,并在学校相关部门统一登记,以便日后跟踪、监督、维权。

(三)高校应创新管理模式,为大学生兼职提供指导、服务与支持

学校应创新管理模式,设立与企业、社会合作的多样化兼职平台,线上线下结合,在学校的监督下,为学生与用人单位、社会提供双向选择的机会,对进入平台的信息进行筛选、甄别,确保信息安全、可靠,引导学生在兼职时有意识地选择与专业相关的工作。对非法学专业的学生普及法律基础知识、劳动法律知识以及兼职注意事项,每学期开展至少一次的法律知识讲座,及时给有法律疑问的学生答疑解难,以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除了创建兼职平台,普法宣传外,在学校相关部门设置管理小组,或增加相关部门管理职能,负责学生兼职事项的管理,接受日常兼职学生的咨询,在大学生兼职遭受侵权时,给予支持和帮助,积极协助其维权,切实维护大学生兼职的合法权益。

〔参 考 文 献〕

〔1〕董保华、陆胤.企业雇用在校大学生相关法律问题探讨〔J〕.中国劳动,2007,(06):25-26.

〔2〕中律网.http://www.148com.com/html/547/80476.html.

〔3〕迟宇彤.兼职大学生对职业中介机构信任缺失研究——以南京地区为例〔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责任编辑:侯庆海〕

作者:黄丽

上一篇:ICU中优质护理论文下一篇:国产生态电影创作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