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废弃地展示设计论文

2022-07-03

摘要:美国文顿达尔镇曾经是资源富饶的煤矿矿山的关停及持续的煤矿酸性废水污染问题对小镇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及社会打击。为重振这一废弃地,建设了文顿达尔公园。景观设计注重采用生态修复措施,用生态学的方法来处理煤矿酸性废水及废弃土地,尊重场地的历史与文化,并积极引导公众的参与,取得了良好的生态及社会效益。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煤矿废弃地展示设计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煤矿废弃地展示设计论文 篇1:

采石废弃地生态景观恢复再生研究

【摘 要】目前工业废弃地对城市的影响越来越大,其中采石废弃地在我国各类型废弃地中所占比例也越来越高,不但带来了环境污染,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还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急需要治理、修复与重建。本文通过研究分析采石废弃地生态景观修复的模式与方法,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展开分析,并通过文献研究与设计案例分析,对采石废弃地生态景观恢复再生研究进行归纳总结,总结出有利于采石废弃地再生的有效途径,改变采石场目前的窘状,为其带来新的生态面貌。

【关键词】采石废弃地;生态景观;恢复再生

Study on restoration and regeneration of ecological landscape in quarry abandoned land

Jing Jing,Chen Jiao-yang

(Shandong Jianzhu University Jinan Shandong 250000)

【Key words】Quarry abandoned land;Ecological landscape;Restoration and regeneration

在人们的工业化发展中,人们不断地向大自然索取资源,比如从生产生活到城市基建需要的大量石材。为此人们成立采石场,大规模开采矿山。但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传统产业逐渐落寞,大量采石场被废弃,带来大量环境问题,例如山体破碎、植被破坏、污染水源等,这些问题也影响着周围居民的正常生活。因此如何治理采石废弃地,如何实现采石废弃地的生态再生,成为近年来越来越被关注的环境问题。

1. 采石废弃地研究现状

(1)国外的工业化进程和城镇化都先于我国开始,因此国外对采石废弃地的再生设计研究相对我国来说开始的时间较早,内容上较为系统和全面。国外早在19世纪末就开始了对废弃地的探索,位于巴黎的比特·绍蒙(Buttes Chaumont)公园,是最早使用艺术手法对废弃地进行景观设计的经典案例 。20世纪70年代后,废弃地的改造设计迅猛发展,生态理论逐渐渗透在设计中,设计师探索利用自然环境和材料来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西方国家在废弃地研究上成熟于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现代景观规划理论的成熟,以人為本思想、因地制宜及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被普遍接受,设计师们依照这些原则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工作。例如伯纳德·拉索斯(BernardLassus)设计的喀桑(Crazannes)采石场高速路段景观 ,可以看出国外发达国家对废弃地景观改造十分重视,这些成功的案例对我国废弃地治理提供了经验。

(2)我国在采石废弃地研究上起步较晚,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才逐步展开,但着重点依然放在简单的复绿上,以改善环境为主要目的,并且没有系统完整的理论支撑。 20世纪90年代之后对采石废弃地方面的研究迅猛发展,生态恢复理论逐步发展,出现了很多优秀的案例,例如绍兴东湖、焦作的缝山公园等,但与国外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但仍有很大的治理空间。

(3)采石废弃地的生态景观修复,对生态环境恢复和经济转型发展有重要意义,可以提升土地利用价值,为居民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恢复生态多样性,还能延续和传承当地的历史文化。

2. 采石废弃地概述

2.1 概念解析。

采石废弃地,顾名思义,就是仅指采石场在其完成或终止采石功能之后,因遭受到的破坏,不经治理将无法使用的土地,它是属于矿山废弃地的一种类型 ,例如贝格尔帕公园,国内的南山公园等。

2.2 价值分析。

(1)采石废弃地的改造利用不仅促使环境恢复稳定和谐,也带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具有多重的价值取向。

(2)经济价值:采石废弃地通常存在开采面积大,地表破坏严重而无法进行其他建设等问题,在当今寸土寸金的社会环境中造成了大面积的土地浪费。对采石废弃地进行生态景观修复,可以提高土地经济效益,有效吸引资金投入,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

(3)社会价值:采石废弃地记录着一个城市的兴衰历史,承载着一个时代文化,它的社会价值是对旧的废弃构筑物的保护和再利用,将城市的建筑历史记忆保存下来。而且采石废弃地的恢复改造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带动地区的文化传播,既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又带来物质改变。

(4)生态价值:废弃地多为生态环境不良的场地,大部分都遭受到地表破坏和环境污染,而这种不良的环境最终会影响周围居民的生活环境,也阻碍整个区域的生态规划进展。因此,采石废弃地的修复与改造有利于改善地区的生态环境,使受损的生态环境重新焕发活力。

2.3 采石废弃地的分类。

我国的采石废弃地分布情况和破坏程度各不相同,因此在改造时所采用的方式方法也不尽相同,也因此将废弃地总体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2.3.1 乡村采石废弃地。

在采石废弃地的类型中乡村废弃地所占比例较大,它们大多分布在农村地区,在开采过程中,破坏了大面积的耕地和农田,因此在进行改造时以恢复农业用地为主。例如在土壤破坏较轻且容易恢复的平缓场地上,进行耕地复垦;在土地贫瘠破坏较严重的地区,采用植树造林的绿化方法,来恢复其环境效益;在有大面积积水或池塘的地区尝试发展渔业,利用养殖业带动地区的经济效益。

2.3.2 城郊采石废弃地。

城郊采石废弃地大多位于城市的边缘地区,城市的发展使得这类废弃地慢慢靠近城市,废弃地所带来的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物种减少等问题,都成为阻碍城市继续发展的障碍 。因此,在发展这类废弃地时,遵循城市发展要求,着重点应放在恢复环境和扩充城市功能上。在恢复环境的基础上,发展文化产业,建设公园发展旅游业等,这样不仅为城市周边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同时可以传承文化、保存历史,释放城市人口压力,带动周边经济和社会效益,对城市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2.3.3 城市内采石废弃地。

(1)此类废弃地位于城市中,一部分是因为城市建设就近开采建筑材料而遗留下来,另一部分是城郊废弃地因为城市擴张而被划入城市范围内。但城市内废弃地在采石废弃地中所占比例较小,开发方式有限,可作为城市建设用地进行规划,也可将这些废弃地改造为城市公园,利用景观改造的手法,使废弃地成为城市居民休闲游玩的好去处,以增加城市建设的绿化面积,提升城市形象。

(2)本研究主要针对城市郊区的采石废弃地展开研究,因为城郊废弃地是目前数量最多的废弃地类型,设计此类废弃地的手法灵活,改造方向多样化,更具有研究价值。

3. 采石废弃地的修复理论

采石废弃地景观重建规划是一项综合性多学科课题,它包括地貌再开发、生产能力恢复、生态综合性规划、城市规划、园林规划、旅游开发、经济学和美学价值等方面 。有关采石废弃地景观恢复再生的相关理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矿区土地复垦理论.

土地复垦一词在我国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末,是将废弃土地重新开垦为农田种植农作物。1988年国务院颁布的《土地复垦规定》将土地复垦定义为“对在生产建设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 。澳大利亚矿山复垦界采用Rehabilitation一词,提出“使被扰动的土地恢复到预先设定的地表形式和生产力” 。

3.2 生态演替理论。

生态演替理论从生态学的概念来说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种生态系统类型被另一种生态系统类型替代的顺序过程,是生物群落与环境相互作用导致生境变化的过程,依演替趋向可分为进展演替和逆行演替 。生态演替是动态的演替过程,对遭受破坏而退化的生态系统具有指导作用。

任何遭受破坏的废弃地生态环境改造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过逐步的恢复与演替,使得自然生物与植物根据自然规律进行自我恢复。因此如何干预场地恢复植被并重建生态系统,都是恢复生态学的主要工作。

4. 采石废弃地生态恢复设计策略

采石废弃地遭受破坏的地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特殊场所,设计师在对这样一个场所进行修复改造时应遵循自然规律,在恢复生态系统的前提下进行景观设计,因地制宜的进行设计改造。设计过程中不仅需要改造环境,使得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还需要增加其文化内涵,在恢复生态的基础上带来社会效益。因此本章从两个角度进行论述,分别是自然景观的营造和人文景观的营造。

4.1 自然景观营造。

4.1.1 破损山体的景观营造。

(1)在采石废弃地中最严重的问题就是地面破坏和石壁破碎,它们恢复难度大,是改造修复中的最大难题。通常在对石壁进行改造时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进行植被复绿,又可以通过艺术手法因地制宜进行造景设计。

(2)废弃地中的破碎山体又可以分为矿坑内土坡和石壁,土坡一般小于75°,土地较为松软,风化程度较高,但比较适宜植物生长,对于这类土地可以采用爆破燕窝复绿法、鱼鳞穴法、覆土绿化法、垒砌阶梯复绿法等,其中垒砌阶梯复绿法是将不平整的土坡复整成梯形,每一阶梯上可以进行种植绿化,有效减少水土流失和风化程度。对于石壁的修复是山体景观营造中的重点,采石废弃地石壁具有山体表面光滑,位置高且险等特点。对这种类型的山体进行修复时,首先应该确保安全问题,防止因风化和爆破所造成的山体石块滚落;其次对绿化难度大的石壁可采取艺术造景的手法将石壁改造成流水瀑布、雕塑壁画、攀岩互动等景观节点。通过改造后的景观可以增加人与石壁的互动性,以观赏游览为主,并带有一定的趣味性和参与性。

4.1.2 水系的景观营造。

(1)采石废弃地因人工开采遗留一些石坑,这些石坑又被称为坑中坑。当所处的地理环境湿润且雨水充沛时,这些地区的废弃地大多会形成大小不一的湖泊或蓄水池,而场地中的矿物质又会使这些湖泊呈现不同的颜色。这种水资源形成了废弃地内独特而美丽的水景,不但能丰富矿坑内的景观层次,还能为周边绿化提供充足的灌溉资源。

(2)在对场地内的水资源进行造景设计时,首先要考虑水资源是否遭到污染,如若遭到污染必须要先治理,后造景。在营造景观时可以选择在大面积的水边设置平台,再利用采石场废料进行细节造景,为游人打造亲水垂钓区、游船区、假山瀑布等趣味节点,增加人们与水的交流互动。

(3)但对于水资源缺乏的地区,废弃地内的矿坑可以作为天然的蓄水池,通过引流附近河水将矿坑改造为蓄水池。在水源附近造景绿化,为场地增加景观层次性;干旱时期,蓄水池内水源又可为场地植被提供了补偿性灌溉,增强场地生态系统的循环性。

4.1.3 其他功能区的景观营造。

(1)要将废弃地改造为环境优美、适宜生活的场地,除了山体与水系的改造外,还要增建公共设施、场地分区与植被造景。

(2)在生态环境恢复的前提下设置各种景观小品与基础设施,例如凉亭、平台、汀步、座椅、雕塑等,以丰富景区内容;根据不同的地形,布置设置景观游览路线,使整个园区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将场地分区,针对不同人群设置不同的区域,例如儿童游乐区、科普展览区、游览观光区、湿地景观区、休闲区、餐饮区等多种功能区,以满足游人的不同需求。

(3)众多的功能区中如何选择植被进行绿化也是一门学问,对采石废弃地来说,最重要的就是生态环境的重建 ,需要遵循生态规律,在充分考虑当地条件下进行合理的植物配置。首先应当选取当地的本土植被,适应本地气候,成活率高;其次应当考虑选用耐旱耐贫瘠的植被,它们根系发达,具有固土固沙功能;最后在造景时考虑季节变化,形成“春花、夏叶、秋实、冬枝”的观赏效果,根据不同季节植物的色彩进行搭配布置,并对场地原有植被进行充分保留。

4.2 人文景观营造。

采石废弃地不仅仅形成了一个对景观环境特殊的场地,在这个场地上包含着采石工人们对场地的劳动情感,也见证了采石场的兴盛衰败,是历史文化的承载者和寄托者,在对采石场进行景观恢复改造时应积极提取人文因素,形成独特的地域文化。

4.2.1 发掘场地精神。

采石废弃地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工业遗址,这种工业遗址上保留的是工业进程的兴衰历史,是人们创造的劳动精神和城市记忆的体现。在这片土地上采石工人们曾经辛勤劳动、互帮互助、勇于创新,开拓了属于那个时代的工业记忆,而场地的工人、周边的居民和采石场的受益者都对采石场保留深刻的历史情感记忆,这些情感记忆都是场地精神的一部分。场地的人为与自然变迁又是它区别于其他构成场地的独有特点,有丰富的文化层次,因此在进行采石废弃地改造修复时,应通过设计手法传承和延续场地原有的精神文化,以充分展示场地历史文化。废弃地的改造不仅仅只是物质层面的改造,同时也是精神层次的丰富。在对场地进行修复改造时,设计师需要提取场地精神、挖掘场地内涵并了解城市文化,有针对性的进行改造修复。

4.2.2 保存场地遗留。

对场地进行最小的干预,是采石废弃地景观改造修复中一个重要的原则,这个原则不仅仅体现在对自然环境的修复上,也体现在对场地遗留景观的处理上。对废弃场地的人文景观遗留进行处理时有三种类型方式,下面就针对这三种方式进行論述。

(1)整体保留:针对采石废弃地的整体保留,不仅包括地面以及地下的建筑物,也包括废弃地的石材遗留、工具遗留、景观遗留、路线遗留等等。对整体景观进行大面积保留,只针对给场地带来负面影响部分进行改造,使其融入整体并提供积极地推动力。例如德国的杜伊斯堡公园,场地几乎被完整的保留了下来,旧厂房被改造为迪厅,儿童的游乐设施与废弃的构筑物相结合,游人可以登上旧建筑领略场地中浓重的工业氛围。

(2)部分保留:这种保留手法是废弃地人文改造中比较常用的一种,设计师选择性的保存那些独有特质或标志性景观。例如广东的岐江公园,在改造时只保留了造船旧址中最有代表性的植被、建筑物、生产工具等,利用艺术手法,使这些标志物有机的串联在一起,既保留了历史记忆又融入了现代思想。

(3)构件保留:构件保留是指保留构筑物的一部分,这种方式改造面积较大,但仍然可以从保留的构件中感受到场地原有的力量,感受到工业发展的进程。虽然保留的景观数量不多,但给了人们充分的想象和发挥的空间,从而更有意境。例如我国的辰山公园,设计师保留了原生的石壁,利用石壁做背景设计了瀑布,来作为“桃花源”中的一景观部分。

4.2.3 体现地域文化。

(1)在建设采石废弃地的人文景观时,要注重场地地域性和地域文化的体现。地域文化包含多种多样的元素,例如场地的地形地貌、生态环境、历史文化、生活习惯和民风民俗等等,而这些地域元素潜移默化影响着场地的更新设计,不仅为设计带来新的灵感,同时更加突出场地的地域特色,成为设计中的亮点。

(2)例如绍兴东湖,原本是采石废弃地,后期改造时利用绍兴的水乡文化与采石文化相结合,利用悬崖、石洞、湖水、石桥来组建了一幅江南画卷,人们可以乘坐乌篷船穿过湖面,仿佛置身于画卷中,感受不一样的采石文化和园林美景。

5. 总结

本文通过对采石废弃地的研究发现,采石废弃地生态景观恢复再生研究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在改造时需要遵循一定的修复理论,再根据不同的废弃地类型展开有针对的规划设计。此外,在发展环境恢复生态的基础上,要善于挖掘场地中的地域人文精神,营造一个适宜生存又兼具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场所。

参考文献

[1] 周进生.石森 矿区生态恢复理论综述 [J].中国矿业.2004.

[2] 马铭.窦菲, 刘忠宽. 生态演替的理论分析[J]. 河北农业科学, 2009.

[3] 王存存.采石废弃地景观规划与改造利用研究[J]. 山东农业大学, 2008.

[4] 煤矿塌陷区土地复垦的模式.《中州煤炭》 2002年4期.

[5] 陈晨.采石废弃地的景观更新设计研究 [J]. 福建农林大学, 2012.

[6] 彭娟.采石废弃地的景观恢复规划研究 [J]. 山东农业大学, 2010.

作者:景璟 陈娇阳

煤矿废弃地展示设计论文 篇2:

煤矿废弃地的再生

摘要:美国文顿达尔镇曾经是资源富饶的煤矿矿山的关停及持续的煤矿酸性废水污染问题对小镇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及社会打击。为重振这一废弃地,建设了文顿达尔公园。景观设计注重采用生态修复措施,用生态学的方法来处理煤矿酸性废水及废弃土地,尊重场地的历史与文化,并积极引导公众的参与,取得了良好的生态及社会效益。这一实践对我国的煤矿资源枯竭地区生态修复与土地利用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景观设计 废弃地 煤矿 酸性废水 再生

项目背景:

文顿达尔镇(vintondale)位于美国宾西法尼亚州西南部,这里曾经是风景如画的西部小镇,并因富饶的煤矿资源而知名。煤矿开采业从1899年开始,矿区鼎盛时期有6条矿道,600名工人,年开采量达到43万吨。二十世纪80年代,煤炭资源被开采殆尽,矿山停产。尾矿中的煤炭属高硫品种,含有硫、铁等离子,经地下水长期浸泡发生复杂化学反应,形成高酸性煤矿排泄废水(Acid-Mine Drainage,AMD)。这种废水主要特征为橙黄色,不断向周边地表渗出,水中含有氧化铁、铝、锰等重金属成分,毒性很强。土壤的pH值遭到酸性破坏,植物无法正常生长,废水最终流入溪流中,导致水体生境严重恶化,鱼类大量死亡。煤矿的关停与自然资源的破坏使该地区遭受了严重打击。

1994年,为了重振这片污染严重的煤矿废弃地,地方政府引入地产商、景观设计师、环境保护专家、艺术家、公益组织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共同对这一煤炭废弃地进行再利用。通过信托基金、政府拨款及民间集资等多种渠道,历时20年,于2015年初步完成了场地的生态修复与社会振兴。整体项目被称为“AMD&ART(文顿达尔煤矿废水处理艺术公园)”,形成了一处占地1公顷的综合性公园(如图1)。

一、景观生态修复措施

(一)煤矿酸性废水(AMD)的生态治理

在煤矿酸性废水的处理上,设计团队从现场实际条件出发,创造性地将物理过滤与生物生态治理方式有机结合,形成独特的生态修复方法。在公园的景观设计中,更把这—方法作为靓点进行景观展示,形成可视化的风景。整个系统被称为煤矿酸性废水处理系统(Acid MineDrainage Treatment System),由6座联通的楔形水池组成。废水在系统中的流动完全依靠场地的自然高差。1号水池为酸池(Acid pool),是废水收集池。附近废弃矿井内的酸性废水经过地下管道被缓慢地引导入这个水池进行集中和沉淀。池塘旁边设计有解说牌,用于科学普及酸性废水的产生原因、主要成分、危害等。2至4号水池是连续的三组湿地池塘,通过种植菖蒲(Acorus calamus Linn)、芦苇(Phragmitesaustralis)、旱伞草(Cyperus alternifolius)、千屈菜(Lythrum salicaria)等湿地植物来减缓水的流速,吸附水中的铝、锰等重金属元素,同时通过水中的微生物分解硫元素,减少水的酸性,湿地池塘完全采用生物技术来处理废水。5号池是一个垂直沉淀池,也被称为连续中和系统池(SAPS)(如图2)。废液流入池塘后经过天然泥炭层的初级净化,滤清杂质,部分重金属同时被吸附。下一步经过一层天然石灰石过滤层,废水与石灰发生中和反应,降低酸性。石灰石因泥炭层的保护,避免了杂质与重金属的污染附着,提高了中和池的效率并延长了使用周期。在石灰石层底部布设导流管道,将中和后的水引入下一个处理池。(需要指出的是,中和系统池中的泥炭和石灰石需要定期置换,以保证净化和中和的功能。这些“耗材”都是易于取得的天然材料,成本低廉,置换的施工流程也简易便捷。因此是可持续的设计)。6号池塘为沉淀池,废水首先经曝氧装置增加含氧量,后在池塘中沉淀,经过6个水池的连续净化,水的pH值已经从原始废液的3中和为6.5,接近天然水的指标。酸性废液的颜色也从导入池塘时的橘红色转换成清澈的淡绿色,给人留下直观而深刻的印象。

在6座酸性废水处理池周边,景观设计师精心挑选了13种地方乡土乔木,如红枫、元宝枫、槭树、栎树等,这个花园以其中种植的石蕊命名。在秋季,这些乡土彩叶植物呈现出不同色彩,叶片颜色与其所在池塘中废水的净化进度相一致:从深红、橘黄、浅黄色过渡到深绿、浅绿色。从景观立面上看,这些乡土植物就如同一条鲜活的pH试纸带,见证了酸性废水从严重污染到完成治理的全过程,形成了鲜明睿智的植物景观。

(二)废墟区域的景观修复

该区域是原矿山的洗煤厂和办公区,矿山于1980年关停,工业建筑被拆除,只留下部分建筑残骸。对于荒废多年的废墟,设计方案提出了景观生态修复与历史遗迹保存并重的设计策略:一部分典型性的建筑遗存(如残破的红砖墙体、大块的混凝土地基等),這些遗迹连同它们周边自然生长出的乡土植物被原貌保留下来,如同一组组鲜活的“记忆碎片”,见证了昔日这片土地上煤炭产业的兴衰荣辱。另—方面,设计方案也着眼于场地的未来发展,在废墟之上设计营建了占地2.8公顷的湿地。建设湿地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将经过废水处理系统净化后的无害废水进行进一步的生态净化,同时对废墟区域的生境进行生态修复。湿地范围内遗留的建筑垃圾得到清除,由于场地土壤贫瘠,设计团队使用生态土壤堆肥法,将有机生物废料与原有土壤混合,如:塘泥、废旧纸张、秸秆、蘑菇培养基质、动物粪便等,经过有机改良后的土壤重新获得肥力。为了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超过—万种乡土湿地植物被种植在湿地区域,为多种本地生物提供了栖息地。吸引了多种昆虫和鸟类以及獾、狐狸、鹿等小型野生动物在此栖息。为了保护当地稀有的一种蝙蝠,设计团队在湿地当中还专门设计并安装了吸引它们的人工巢穴(如图3)。

经过湿地净化后的水最终从公园西南侧的小溪流出汇入河流,溪床采用粗犷的大块毛石铺置,这一设计使得流水冲刷毛石发出潺潺的响声,引起游人的注意。在溪流出水口处,设计了一块巨大而平滑的黑色石板,游^可以伫立在石板之上,观赏经过系统处理再生的清水重返大自然的怀抱。石板成为了象征意义上的“纯净”(Purify)的景观地标。

二、对历史与文化的尊重

设计团队在营造新的景观公园的同时,尝试探索场地历史保存与未来发展的平衡点。设计者充分尊重场地的历史记忆,希望后人能够了解到顿达尔煤矿的辉煌历史以及一代代矿工们辛勤劳作的奉献精神。通过缅怀历史,正视历史,来提醒人们改善矿区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责任。

场地中有一口关闭多年的6号矿井,出于安全考虑井口被一堵混凝土墙封死。团队中的艺术家根据煤矿老照片进行再创作,描繪了一组正在井口交接班的矿工们的影像。这些影像采用浅浮雕的方式雕刻在黑色花岗岩上,覆盖了原来6号井口简陋、粗暴的水泥墙面。煤矿工人的主题浮雕创造了一个永恒的历史瞬间,使这些矿井中忙碌的历史身影变得鲜活起来,以此表达对几代煤矿工人的敬意。新的井口浮雕成为了公园中的亮点,吸引了曾经在此工作的老矿工们在此聚会留念(如图4)。

在煤矿办公区的废墟上,即改造后的生态湿地区域,安放了一块巨大的花岗岩地面浮雕。煤矿全盛时期的文顿达尔镇地图被雕刻在浮雕中心,地图四周则雕刻了重要的编年历史事件、历史照片等辅助性历史信息。通过阅读浮雕,参观者可以对文顿达尔的煤矿历史有一个宏观而全面的了解。

三、公众参与

公园在设计建设之初就体现出了鲜明的公众参与特性。社区的居民代表组成了一个小组,与建设方与设计师共同协商公园的各项工作计划,并定期开展社区与建设方的交流活动。社区居民还募集了少量的捐款,为公园的建设添砖加瓦。公园建成后,矿区遗留的一座小型教堂被改造成为社区交流中心,居民们与公园管理方在这里不定期讨论公园的日常运营及各类活动的组织协调工作。一些居民还以雇工或志愿者的身份参与到公园的日常维护工作当中。公园与周边的学校建立联系,成为类似于“生态教育基地”的校外实践点,每年有大量的青年人来公园参观,并完成有关生态与环保的课程课题,使可持续理念在年轻一代中传递扩展。公众的参与—方面使公园的设计和建设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另—方面也使得公园的后期维护更加持久、更具保障性。公众参与具有互利互惠的特性,公众为项目提供建议、提出要求、进行监督,同时受益于项目带来的生态环境改善、社区知名度提升、旅游经济的发展,社区居民增加了就业机会及经济收益来源;项目则在居民的大力支持下顺利实施、并稳步实现盈利,从而从生态环境方面、社会文化方面及经济收入方面综合实现废弃地的再生(如图5)。

结语

文顿达尔镇的案例,从_个侧面反映了矿业资源枯竭和矿业污染对所在地造成的严峻打击。煤矿酸性排泄废水(AMD)污染问题并非偶发的个案,在西方国家,如德国、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等国的矿区均有灾害记载。我国的矿山,如长江以南的福建永宁、龙岩,广东梅田,浙江长广湖北黄石,江苏川埠,湖南资兴,以及长江以北的陕西铜川,河北峰峰,宁夏石嘴山,内蒙古乌达,山西古交、阳泉,山东淄博、枣庄等矿区,均有酸性废水污染的问题。

通过文顿达尔公园景观设计的实践,用生态学的方法对酸性废水进行净化,并将治理的过程与景观展示相结合,形成艺术化的水处理系统;尊重场地的历史与文化,注重人文关怀;积极引导公众的参与。文顿达尔公园因其成功地使煤矿废弃地重获新生而赢得美国环境保护署凤凰奖(Phoenix Award)。今天的中国正面临着煤矿资源快速消耗与煤矿废弃地加速涌现的历史发展阶段,同时以“双修”为代表的生态文明建设正方兴未艾。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文顿达尔公园的经验,为我国煤矿资源枯竭地区的生态环境修复及社会经济复兴提供了一个可借鉴的思路。

作者:杨震宇 李笑寒

煤矿废弃地展示设计论文 篇3:

工业废弃地的改造设计研究

摘要:自二十世纪以来,我国工业发展迅速,全国形成了多个工业城市,但随着生产力的提升,大多数工业城市遗留下来的工业园区成为废弃地,工业废弃地的改造设计至关重要。本文首先以工业废弃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工业废弃地的形成总结出改造设计的意义,然后通过案例分析提出改造设计的思路。以期为工业废弃地的更新利用在未来的相关实践活动中提供参考,探寻工业废弃地未来的发展方向与功能转型策略。

关键词:工业废弃地;改造设计;策略

文章编码:1672-7053(2021)04-0090-02

1工业废弃地概述

所谓工业废弃地指的是受到工业活动的影响,导致丧失原有土地功能而废弃或闲置的土地。这种工业废弃地曾经发挥过巨大的作用,但是随着经济结构的转型,众多工业废弃地被搁置,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例如农业用地被占用,并且受到工业活动的影响,破坏了土地酸碱失衡与生态结构,难以恢复原有功能。对于城市而言,工业废弃地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制约了城市发展。但同时工业废弃地也存在再利用的潜力,如丰富的土地资源储备、独特的工业文化背景等。

2工业废弃地的改造设计意义

若能将工业废弃地成功改造,在既有环境问题的基础上产生新的功能,一方面可以修复被破坏的环境,使其适应生存,改造后园区也可以带动周边经济的发展,避免了拆迁费用;另一方面也节省了原本就紧缺的土地资源,相较于重建产业用地,节约了建造成本,其优势远大于重新规划新的产业用地。更重要的是保留了之前工业用地的印记,唤醒了当地人民的记忆,更具纪念意义与人文关怀。

3工业废弃地的改造设计实例分析

德国的鲁尔区,现在已是绝佳的旅游目的地,但鲁尔工业区原本是以煤炭和钢铁为基础、以化工业见长的重工业区,这些重工业区在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污染。二战后煤矿和钢铁厂纷纷倒闭,鲁尔工业区逐渐荒废。1989年,鲁尔工业区的复兴计划正式启动,旨在通过景观再设计手段让它重现生机(见图1)。

改造后,鲁尔工业区成为一个全新的科学公园,不仅保留了炼钢厂、煤渣山等生产旧址,还留出了大片绿地和湖泊,大大增加了旅游观赏性。工业区内还建立了一个大型的购物中心,配套建有咖啡馆、酒吧、美食街、各类游乐设施和娱乐中心等。

3.1环境修复改造

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90年代这段时间中,鲁尔区的环境因为遭到了严重破坏,不适宜人类居住,所以鲜有人问津此地,但通过治理环境,净化空气,复垦绿地,造地复田,创办绿色新兴产业,改变了人们对于鲁尔区的看法,开始有越来越多的资源流入鲁尔区。

3.2产业结构的转型

鲁尔工业区相对应的改造手段也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开始转向发展文化、科技、创新、教育、娱乐等功能,并且取得了成功。鲁尔区内的废弃工厂被重新启用,作为学习教育培训的基地,越来越多的功能也被开发和再利用,一改当年不堪的面貌变得焕然一新。既带动了周边地区经济,又改善了周边环境,为当地注入了生机,甚至提升了人们的审美能力,开创了全新的景观设计思潮,为之后的工业废弃地改造方案提供了借鉴与参考。

3.3文化概念的融入

鲁尔工业区成功的转型也有其最重要的成功理念,即转变看法和观念。和国内的工业废弃地的命运不同,鲁尔区虽然自二战之后逐渐荒废,但是却并没有急于拆除,相反的是将它们保留下来,在没有合适的解决方案提出之前不去碰它,待时机成熟,承认了这座废弃工业区的存在价值与历史意义,再把它当作一种纪念性的建筑群落来对待。经过长时间的等待,这座工业区也有了历史的积淀,成为了物质文化遗产,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工业景观。

3.4改造后的启示

鲁尔区带给我们的启示:一是对于工业废弃地的更新与改造不可操之过急,应根据城市的历史文化背景推演得出合适地更新改造方案,不应盲目地对待工业废弃地,只是一味拆倒重建,这样会浪费大量的财力物力人力,应冷静的看待问题,找准主要矛盾,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类资源型城市的发展难题;二是对于新兴事物要有一颗包容和接纳的心,引进新兴的产业模式和理念可以给工业废弃地注入活力,相当于一股年轻的力量在激励着垂暮老者向着时代发展方向前进。

4工业废弃地的改造设计思路

4.1环境修复改造

首先要进行的是生态的修复即环境角度的改造。由于资源城市的工业废弃地对于环境的破坏较为严重,所以只有修复环境才能使周边变为适于人类居住生存的落脚点,同马斯洛需求理论的最基本需求一样,生存是最为基本的需求,想要对工业废弃地进行改造与更新就要与人建立联系,如果整个场地是不利于人类涉足的场所,那就不存在对于场地的更新与改造。一定要将治理和美化两手抓,治理在于营造一个人类宜居的环境,美化在于整个工业废弃地的重新规划设计和功能转型,使其实现再利用的可能。要在保留原有工业废弃地风貌的基础上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实现工业废弃地的美化,保留原有风貌不光是节约资本拒绝浪费,要保留历史文物,便于回顾历史增强区域归属感。

4.2产业结构的转型

产业结构的转型也就是从经济角度进行改造。过去的产业结构模式是围绕第二产业衍生出第三产业和第一产业,但是经过资源枯竭,第二产业衰退,必然会向第一、第三产业转型,以第三产业为主,引进新兴企业。因为远离市中心对于物价和房租方面都会有比较大的优势,适用于企业学校培训,也适用于新兴企业的起步发展,对于培养科技创新企业萌芽有着良好的作用。通过这样的产业模式带动周边经济,进一步发展工业废弃地的其他产业,不可同一地区风格功能过于重合,应当娱乐、商业、旅游、学习多功能协调发展。例如,在学习方面,可以建设博物馆,既然来到这样的工业遗迹当中,场地本身就是一座巨大的博物馆和纪念碑,所以在这里新建矿业博物馆具有现实意义;在旅游方面,可以协同周边旅游景观共同发展,形成一组旅游产业链,激发商业活动和娱乐活动;在娱乐活动方面,可以以户外训练素质拓展项目为主,但要区别于城市娱乐方式,形成独特的活动形式。

4.3文化概念的融入

新潮的文化有利于吸引年轻人,以北京798艺术园区为例,2003年,798艺术区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全球最有文化标志性的22个城市艺术中心之一。并且据调查显示,798艺术区的来访者大多是中高收入者,他们往往具有很强的购买力,对于经济复苏有着重要帮助。此外根据调查798艺术区来访者的文化程度较高,大专以上学历者占91.4%,其中硕士以上学历者占近18%,也远高于社会平均值,这更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激励。虽然798艺术区的模式难以复制,但也不是全无可能,作为一个工业废弃地而言有着无限的不确定性,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而有特殊意义的工业废弃地从时代角度上来讲,不光是陈旧的一片土地,也是人们精神的寄托地。在特殊的工业废弃地上曾经工作过、生活过的人们在这里也留下了特殊的回忆,可以在原址上建成博物馆,来展示过去时代下这片土地上的繁荣与辉煌,唤醒人们记忆的同时也可以纪念曾经人们的辛苦劳动和人文精神。

5結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工业废弃地的改造将是大多数资源型城市在未来城市发展过程中必将面临的问题,在改造与更新的过程中要贯彻“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协调发展环境、经济、文化三个方面,工业废弃地的更新与再利用对于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具有重要意义与价值。未来工业废弃地的发展必然会向着一个更加全面和科学的方向进行,其中大概率会保留工业废弃地原有的风貌,以工业景观为主体呈现。而面向人群大多是年轻人群,相比较中年与老年人群而言,年轻人群更具有创造力和想象力,也是国家建设与发展的未来。受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当下城市千城一面,缺乏地域特色和城市个性,而工业废弃地的改造要相对自由得多,不管是文化交流也好还是商业活动也罢,一个城市的工业废弃地都是独一无二的,在这里举行的一切活动同样也可以是独一无二的,这就是一个城市特有的名片。

作者:韩东君 布和

上一篇:螺旋钢管桩施工工艺论文下一篇:心内科临床药学服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