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智慧营销旅游论文

2022-04-17

[摘要]作为一种新的旅游形态,基于旅游系统认识角度,以旅游者、经营者和管理者三维度架构了微旅游基本概型和拓展概型。据此从需求驱动、技术支撑和政策引领三方面分析了微旅游发展的时代动因。以微旅游概型为基础,进一步分析了微旅游的结构特征,结合内外部动因,预测微旅游在主体结构、时空范围及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发展向度。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云智慧营销旅游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云智慧营销旅游论文 篇1:

“微时代”背景下萍乡旅游市场营销探讨

摘 要: 本文通过对萍乡市旅游营销现状的分析,指出萍乡旅游业借助高铁经济的发展,开拓了新局面,做出了新特色。但是在“微时代”的背景下,萍乡旅游业仍面临着许多机遇和挑战。在综合现状分析与问题剖析的基础上,提出增强萍乡旅游营销力的几点对策,主要是建立过硬的营销团队、充分利用互动手段、借助名人效应、参与热点事件和公益活动、加大智慧营销力度、危机公关。

关键词: 微时代 萍乡 旅游营销 营销策略

旅游产业是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朝阳产业,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幸福产业,也是可持续发展的低碳产业。萍乡市位于江西省西部,素有“赣西明珠”之称,旅游资源丰富,区位优势明显,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异彩纷呈的人文景观和独具韵味的民风民俗,红色、绿色、古色三类旅游资源丰富、底蕴笃厚、特色鲜明、品位高雅。近年来,我市积极推进旅游强市建设,以“加快武功山、杨岐山、安源三大景区建设,挺起萍乡旅游的脊梁”为目标,实施旅游精品战略,充分挖掘行业潜力,不断深化旅游改革,全力推动旅游产业发展转型升级,旅游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萍乡市旅游营销现状

旅游业是“知名度经济”,旅游营销是使旅游品牌知名度迅速扩大的重要方式之一。近年来,我市推出了一系列创新性营销活动,加强各类传统媒体营销,开通官方微博、微信,拍摄旅游微电影,筹划了一系列有影响的节庆活动,同时加大区域合作力度,大幅提高了萍乡旅游的知名度。

(一)借助高铁经济,开拓旅游业发展新局面。

在分享高铁红利,面对高铁时代带来“小时经济圈”的交通优势和萍乡旅游业发展升级的“黄金机遇”,我市采取地毯式覆盖、强刺激营销模式,继续推进赣西旅游区域合作力度,实现赣西旅游无缝对接、合作开发、统一营销、共同发展,打造江西旅游新的增长点。首先是萍乡、宜春、新余三地统一制作了赣西精粹游画册,先后赴惠州、厦门等地进行赣西旅游推介,提高了赣西旅游在当地的知名度。此前,三地还统一组织旅游企业赴“长株潭”进行了“组团式”旅游推介,并实现三地官方旅游网站的相互链接,互换旅游宣传精品资料进行宣传,促进三地间客源互送。其次是积极对接了“长株潭”,推进“赣湘开放合作试验区”建设。深度融入长株潭地区旅游市场,实现两地旅游发展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客源互换、合作共赢,巩固传统客源市场。再次是着眼基本市场,配合休闲度假目的地建设目标,侧重于城市、餐饮、休闲、温泉等宣传,进一步加强与中四角、环鄱阳湖、长三角、珠三角等地的旅游合作,加强杭南长、武广高铁沿线的宣传推介,多方引进、开通旅游专列,打造3小时旅游经济圈,拓展基础市场。并积极开拓京津唐以及东南亚、日韩等客源市场,努力延伸战略市场。大力发展网络、航空、高铁等新兴宣传方式,持续做大“萍水乡逢”旅游品牌的影响力,把萍乡打造成为全国“叫得响、引得来、留得住”的休闲度假胜地。

(二)我市旅游营销现有特色。

一是巩固多媒体营销。2014年,我市继续在中央、省市、香港、国航、动车等各级电视、报纸、广告媒体上刊播萍乡旅游宣传广告和专版,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效果,做到了目标市场的宣传覆盖。二是拓展了高铁营销。市级财政和县区、景区共投入2000多万元,重点在高铁沿线尤其是上海、广州、长沙等核心客源地展开了全覆盖、地毯式的广告宣传,并在上海、广州、武汉、长沙、香港等地开展一系列创新营销活动。高铁开通一个月,进入萍乡北站旅客就达9万多人,各旅游景区接待游客数、住宿餐饮业、旅游电商及商贸零售额环比均呈上升趋势。三是开辟新媒体营销。2014年开通了萍乡旅游官方网站微信、微博宣传平台,微信平台开通9个月,聘请了专业人士负责维护管理,发表文章近500篇,点击阅读超过了100余万人次,通过与移动合作送流量等活动吸引了大量粉丝关注。2015年萍乡首部旅游题材微电影《草甸园》在武功山景区取景拍摄,此后也在景区内对游客免费放映,这些都充分向世界推介萍乡、展示萍乡,为旅游业的发展增添新的助力,开辟了萍乡旅游网上宣传阵地。四是做强节庆营销。为使萍乡因节庆活动而焕发新的魅力,近年来,我市筹划了一系列有影响的节庆活动,组织开展了武功山帐篷节、大学生户外挑战赛、莲文化节等国际、国内有影响的品牌节庆活动,主办了首届乡村旅游节和萍乡十大名菜评选等性价比高的节庆宣传活动,让外地人知晓萍乡,让本地人更了解萍乡。2015年,我市成功举办了第七届萍乡武功山国际帐篷节、中国莲文化节、环鄱阳湖国际自行车大赛、全国大学生户外挑战赛等一系列节庆活动,组团参加了第三届世界旅游经济论坛、国际国内旅游交易会等一系列活动,大大提高了萍乡知名度和影响力。五是有针对性地开展特色营销。2015年以来,萍乡市在旅游营销方面,明确营销重点,侧重宣传打造4条精品旅游线路,将省统一规划的赣西绿色精粹游打造成国内知名的旅游线路,打造“井冈山—安源—韶山”红色经典游精品线路,针对日韩市场建设“杨岐宗教寻根游”旅游线路,针对周边城市群打造“乡村休闲游”精品线路。通过连接三大景区的道路建设,形成萍乡旅游精品线路,并将其融入到省际和国际精品线路中。同时,市旅游局注重引导红色文化、工业文化、傩文化、禅宗文化等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利用,实现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挥我市优美古朴乡村的生态优势,扶植壮大打造一批有地域特色、有发展前景的乡村旅游示范点,并串联成线,走乡村生态旅游的特色品牌战略。

二、“微时代”旅游营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在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每一名互联网网民,只要拥有一个小小的账号,都可能成为一个媒体,通过大众观看、分享、发帖、转载,成为新闻的发布者和传播者。数字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进步推动了人类的传播活动大踏步向前发展,一个全新的以个人传播为主的自媒体时代已经到来,其典型特征就是“微”。以微博、微信、微电影等为代表的“微”传播媒介将颠覆传统大众传播模式,使人类的传播活动经历一场翻天覆地的“革命”。发展同样迅速的旅游行业,在“微时代”的时代列车上进行的“微时代”营销,或将彻底改变人们的传统旅游观念,开创旅游营销新模式。

(四)参与热点事件和公益活动。

“微时代”旅游营销就是要加强旅游影响力,提高大众的关注度,从而达到吸引消费者进行旅游消费的目的。可以说,策划热点事件和参与公益互动就是达到营销成功的“助力器”。参与热点事件和公益事业,可以更好地增加微博、微信等信息量,加强与粉丝或关注者的沟通交流,从另一方面也传播了旅游经营者的文化和理念,使得“微”平台更加具有可信度、责任感,也更加拟人化,这无疑将给旅游地营造了良好的旅游形象。微信和微博作为沟通工具,交流是重中之重。旅游“微营销”不能只局限于向游客传递信息,也必须有游客反馈的渠道,并要即时回复,有问必答,甚至将企业、景区打造成拥有个性、思想的“人”,增添沟通不但可以活跃用户,提高游客满意度,更可以从同游客的交流中收集反馈信息,及时弥补不足。同时要充分利用微信、微博提供的功能。例如微信中,游客回复关键词,就可以得到景区某方面的详尽资讯、典故历史,让景区大数据整合于每一位游客的智能手机中。而微博可以创建话题,借此开展诸如摄影大赛、造型大赛等活动,让游客享受参与其中乐趣的同时,也无形地将景区宣传给他们各自的朋友圈、关注群。诸如此类功能还有很多,将其逐一用透,也是“微营销”成功的要素之一。

(五)加大智慧营销力度。

“微时代”是一个旅游营销转型升级的时代,建议我市构建互联网时代的大数据和云服务为基础的旅游信息服务体系。建立我市智慧旅游营销管理服务平台,游客可以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APP,提供实时景区购票、车位预定、景区内景点排队、游乐项目租赁、餐饮、购物、旅游线路设计、交通导航以及游客投诉等服务,重点景区还可以进行游客人数预警,以增进淡旺季游客符合平衡,提供公共交通调度等智能人性化服务。我们在我市旅游微博微信使用情况调研中发现由于旅游在大多数情况下并非重复性消费,单纯的景区、企业内容很难长时间维持关注。关于这个问题,建议景区、企业可以利用微博、微信,定期为游客发送优惠二维码,前往景区扫描二维码即可获得礼品或折扣优惠,为游客提供一个再来旅游的理由。有地方特产的景区也可以通过微博、微信,将商品与淘宝等购物媒介绑定,形成景区体验、微博(信)宣传、淘宝购买的产品售卖链,让本来只能作为副产品的旅游特产,成为另一个具有独特价值的品牌。

(六)危机公关。

“微时代”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困难同在的时代。网络资讯快速与高效,但也隐藏着巨大的危机。“微时代”爆炸式、蔓延式的传播效果,使得一旦有负面消息发出,就算在发布源头上删除也必将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而且粉丝、关注者越多,损失也将越大。所以,对于“微时代”的危机公关处理,尽早发现,尽早处理,也就成了营销的重要策略。这是挽回旅游地形象、增强公众信任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萍乡市红色旅游专题规划.

[2]江西省萍乡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2012—2025年).

[3]萍乡市.关于加快旅游文化商贸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

[4]萍乡市.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5]孙莹.微时代旅游营销的新模式——旅游微博营销[J].新闻知识,2013.01.

[6]张曼.微博时代的旅游营销创新形式研究[J].技术与市场,2012.06.

作者:陈晓莉

云智慧营销旅游论文 篇2:

微旅游维度架构探讨

[摘 要]作为一种新的旅游形态,基于旅游系统认识角度,以旅游者、经营者和管理者三维度架构了微旅游基本概型和拓展概型。据此从需求驱动、技术支撑和政策引领三方面分析了微旅游发展的时代动因。以微旅游概型为基础,进一步分析了微旅游的结构特征,结合内外部动因,预测微旅游在主体结构、时空范围及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发展向度。结果表明,微时代背景下微旅游主体结构、出行时空范围和经营管理均应作相应拓伸;旅游者具有微主体、微时空和微体验,经营者具有微市场、微分析、微营销和微产品,管理者具有微区域、微规划和微开发的结构特点;旅游者具有生态、低碳、自主和原真,经营者具有微应变和微服务,管理者具有嵌入式和生活型的发展向度。

[关键词]微旅游;维度;概型;向度

[文献标识码]A

Doi: 10.3969/j.issn.1002-5006.2016.12.018

1 微旅游概型

2011年5月2日沈敏岚在《新民晚报》载文提出微旅游一词,认为微旅游是不需长时间精心计划、不需太多行装、不需太多时间,可随时出发的短小旅行,出行目的和活动内容比较简单[1]。贾云峰、熊丽蓉等、吕杨等、胡海胜、赵红莉等都从旅游者维度给出微旅游活动特征的描述性概念,包括轻装简出,出行时间短、距离近、成本低,目的地选择随意性强,休闲活动为主等[2-6]。韩智慧认为微旅游具有“微活动特征”,还包括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应用,即从获取信息、参与分享体验等全过程都以新媒体为主要媒体和手段[7]。

在谢彦君、张凌云、王玉海研究基础上,曹诗图将旅游概念界定为,人们以消遣、审美、求知等为主要目的,利用余暇到日常生活和工作环境之外的地方的旅行、游览和逗留的各种身心自由的体验。旅游的本质(身心自由体验)、旅游的目的 (消遣、审美、求知等)和内涵(到日常生活和工作环境之外的地方的旅行、游览和逗留等)在这一概念中得以体现[8]。按照曹诗图的观点,在描述性概念中,微旅游具有异地(日常生活、工作环境之外)旅行、游览、逗留,并获得自由休闲体验的特征,具有“异地身心自由体验”这一旅游概念的本质要求,契合旅游本质、旅游目的和内涵的概念框架,所以微旅游属于旅游范畴。

谢彦君、王玉海、徐菊凤、曹诗图等均从旅游者及其活动维度界定了旅游概念[8-11],基于这一视角,易与微旅游概念混淆的一般旅游形式包括短途旅游、自助旅游、背包旅游、无景点旅游等。选取主体结构、旅游决策、旅游目的地、时空范围、活动方式、旅游媒介6个变量进行比较(因交通方式包含客源地与旅游目的地区间交通及目的地区内交通,难以区分,故未枚举),结果显示,与列举的4种一般旅游形式相比,旅游决策区别最显著,即微旅游者无需精心策划,是真正意义上的说走就走的旅游行为;区别较大的是旅游目的地选择及旅游媒介的运用,微旅游可选择景点(区),亦可选择非景点(区),背包旅游、自助旅游与之相近,其他两种一般旅游形式与之差异明显;微旅游者使用微信、微博等移动互联网媒介,其他3种一般旅游形式主要借助传统媒介或辅以互联网媒介。区别不太明显的变量是时空范围及主体结构,随着旅游业进一步发展,微旅游主体出行时空范围与自助旅游、无景点旅游相近,与短途旅游和背包旅游有一定差异,主体结构与短途旅游不同,但与其他3种一般旅游形式差异不明显(表1)[12-15]。以上结果表明,不能将微旅游简单归为以上4种旅游形式中任何一种形式(表1)。魏小安认为,我们追求更长的甚至是整块的可自由支配时间,但现状是分割的碎片化的,这就形成了微时间,也形成了在此基础上的新旅游方式——微旅游[16]。综合以上研究,笔者认为微旅游是一种新的旅游形式。

以上微旅游概念的界定突出旅游系统需求侧旅游者的活动特点,对于旅游系统供给侧(企业)及旅游媒介(企业和政府)关注较少。王玉海认为旅游及其所引发的一切现象都是由旅游需求和旅游活动所引发的;旅游概念应基于旅游者的需求和旅游活动出发,而不能从其引发的关系和现象出发,并列举 “新闻”“劳动”等汉语词汇进行了佐证[10]。但事实并非完全如此,人们在使用“新闻”“劳动”等词汇时,自然会延伸其本底含义,新闻业、新闻出版、新闻管理等,劳动合同、劳动报酬、劳动仲裁等相关“新闻”“劳动”社会现象词汇会频繁出现。因此,不难理解,旅游本身就是一个系统概念,强制剥离依然会引发更多的争议。特别是旅游业态自然裂变、衍生,新的旅游形式不断出现,如冠之以修饰词的红色旅游、黑色旅游、生态旅游、智慧旅游、深度旅游等新型旅游形式不断涌现,既有研究也证明以上旅游概念应采用系统的观念进行界定。谢彦君认为,旅游是个人以前往异地寻求愉悦为目的而度过的具有社会、休闲和消费属性的短暂经历,这一概念虽基于旅游者维度,却提出旅游活动具有社会属性[9];韩春鲜认为旅游研究包括旅游者及其活动、旅游产业及其活动、两类活动与旅游目的地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三大部分[17];张凌云提出旅游概念具有两个层面,第一层面指旅游是人地关系和人际关系的异化体验,第二层面指旅游是社会关系和现象的总和[18];周笑源认为生态旅游应该对其概念内涵进行综合性的理解,不仅要强调旅游者行为,也要强调旅游地行为,不仅可以定位于旅游活动形式,还可以定位于旅游产品或旅游发展模式 [19];李云鹏等认为智慧旅游概念内涵包括旅游信息服务和泛在化(ubiquitous),概念外延因泛在化的旅游信息服务导致了旅游信息流重构、旅游业务重组、旅游组织优化[20]。以上学者研究表明,旅游者旅游需求及其活动、旅游企业、政府成为旅游概念内涵外延相互交织的有机整体。

鉴于以上论述,已有对微旅游概念研究忽视了一个基本问题,即作为一种新的旅游形式,微旅游概念界定不仅要基于旅游者旅游需求和旅游活动作为出发点,也要阐明与微旅游活动所引发的业态现象的关系。微旅游业态包含旅游者、旅游经营者(景区、旅游服务商)和管理者(各级政府),三者构成微旅游系统(图1)。

gzlib202205031138

作者:王乃举

云智慧营销旅游论文 篇3:

怎样强化黑龙江旅游文化营销?

黑龙江省旅游资源丰富,但如何通过文化营销推动龙江旅游由快速增长向优质发展转变,是新时代赋予龙江旅游业的课题和使命。目前,无论从政府作为、行业自律、市场需求,还是从品牌建设、游客感知、多元营销等方面来看,还需进一步加强。
一、黑龙江省旅游市场及营销现状分析

旅游市场总体保持稳定增长。2016年旅游业总收入首次突破两位数,2018年在元旦小长假接待游客省区排名中位居第2名。旅游文化品牌建设持续深入。构建了以“畅爽龙江”为核心的四季旅游品牌。形成了以“爽爽虎”为核心的旅游IP体系。旅游文化营销模式逐渐清晰。建立了分层级营销机制,实现“旅游+玩法+互联网直播+电视栏目”营销创新。多种战略联动协作成效初显。与广东签署多项文化产业战略合作协议,与周边国家旅行社达成项目合作,多个地市与万达集团签署旅游文化战略协议,助力城市发展。优质旅游服务助推产业蝶变。举办各类旅游从业人员教育培训活动,开展旅游领域专项整治“利箭行动”,推动龙江旅游行业向品质化发展。
二、黑龙江省旅游文化营销存在问题

一是旅游增长方式粗放,市场营销理念滞后。单纯追求数字上的增长,旅游营销理念还不能完全顺应全球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趋势。二是文化吸引作用甚微,相关产业融合不深。吃住行依然是旅游产业收入的主要来源,缺少工业、农业、城建等各个行业与旅游的融合及特色文化表达。三是文化元素参与度低,品牌建设力度不够。缺少融汇于风景之中的文化底蕴,支持开发具有地域特点和民俗风情的文化营销策略还需重点加强。四是旅游形象塑造乏力,传播推广手段不强。分散的旅游形象推广和区域内不平衡的发展模式,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全省整体旅游形象的传播和龙江旅游产业的认可度和美誉度。五是旅游诚信体系匮乏,旅游市场监管不严。少数旅游从业人员职业精神缺失,低端营销依然存在,旅游业政策法规的执行力和震慑力在个别景区打折扣,缺少对违法违规经营商家的整顿监督和反馈机制。
三、对策与建议

——以文化营销为驱动,深化龙江旅游品牌战略发展。加强组织领导和顶层设计,以“真知灼见”做好科学规划。加强顶层设计,明确龙江旅游业的发展态势和战略目标,研究出台《黑龙江省旅游文化产业宣传营销规划》和配套专项方案,对相关行业进行规范。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以“真金白银”推进产业发展。建立和施行积极长效的龙江旅游营销激励政策,成立专门的旅游营销公司和运作平台,鼓励旅游企业和社会力量联合开展旅游营销活动。设立旅游文化宣传营销补贴方案和专项资金,鼓励债券市场和金融机构开发推广适应旅游业的个性化产品。优化旅游环境支撑和基础建设,以“真情实意”促动提档升级。从基础设施、卫生标准、监督管理、服务规范、文化氛围等5方面完善景区及周边交通设施、持续推进景区厕所革命、积极建设游客综合服务中心,推动地方民俗文化进景区,以特色文化为吸引,以优美环境为亮点,以优质服务为招牌,树好龙江旅游形象。

——以行业自律为抓手,助推龙江旅游产业优质转变。构建“政府主导、企业跟进、行业自律、社会监督、游客评价”五位一体的旅游诚信体系。明确旅游行业规章制度。以国家级和省级旅游行业政策法规为统领,各地市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统一的服務规范,让行业诚信管理有法可依、有理可据。构建企业诚信经营体系。在旅游企业内部推进诚信等级评定或星级评定,将企业基本诚信状况、所受投诉处罚等相关诚信信息录入企业诚信数据库,并纳入市场对企业的综合考核评价,形成经济增值效应。加强从业人员诚信培训。建立个人诚信档案,完善选拔、培训、考核等旅游行业队伍录用管理机制,引领旅游产业升级和服务标准化。建立诚信信息发布制度。建立官方诚信信息发布平台,公开发布旅游景区、旅游企业及从业人员的诚信状况,引导全社会关注、支持和参与旅游企业诚信经营和旅游行业自律建设。五是形成服务评价体系。推出龙江旅游服务评价体系,细分交通、住宿、餐饮、设施建设、卫生环境、安全保障、人文体验、购物消费、线路设计、售后服务10大评价指标,促进龙江旅游业向品质化发展。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实现旅游产品服务精准供给。搭建龙江智慧旅游平台,精准市场定位。整合全省旅游数据资源,与去哪儿、携程等第三方旅游服务商达成合作,对龙江旅游的目的地期望值、旅游项目热度走势、接待峰值、自媒体指数、游客满意度等多项指标进行全面、深入、准确的云分析计算,对潜在客源推送关联信息。游客也可通过共享数据制定旅游计划。建设线下体验馆,精准市场投放。用户通过线上购买龙江旅游体验服务,线下实现对不同旅游城市或景区的旅游环境和产品项目的VR预体验,进而明确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景区亦可以通过VR预消费数据调整产品投放。细化推广目标及惯用媒介,精准宣传营销。在不同媒介针对不同客源进行有效信息的传递,诱激他们的旅游欲。

——以品牌建设为核心,加快培育龙江文旅产业集群。整合旅游品牌资源。统筹整合政府社会民间各方面旅游文化宣传营销资源,引导各地因地制宜打好“特色牌”,逐步形成新的明星品牌和系列子品牌。丰富旅游品牌内容。建设一批有影响力的品牌旅游文化基地,打造以品牌文化体验为核心的旅游综合服务特色小镇,同时推出一批特色鲜明的品牌产品和星级服务,不断丰富旅游品牌内涵。完善旅游品牌体系。全力打造神秘边境、银色冰雪、红色文化、绿色生态、蓝色江湖等多个品牌板块,打造暑期、养生、教育、乡村等旅游品牌集群。加强旅游品牌管理。成立负责创建维护、价值评估、认知识别、投资收益、品牌传播、关系营销的旅游品牌管理机构和成长、维护管理系统,为每个龙江品牌建立品牌档案库,对品牌市场运作和营销进行跟踪记录,及时作出问题诊断和应急处理。

——以游客感知为促动,拓宽龙江旅游文化营销渠道。视觉,通过投放客户端进入页面广告、购买视频播放前中段插播广告权等推介龙江旅游。在各种交通广告媒体投放龙江旅游宣传图册,让龙江形象“随处可见”。听觉,搭建媒体平台,引导游客分享关于目的地的图片、视频、经历、感受等,使旅游文化宣传与营销得以延续。味觉,把美食作为旅游主题,推出龙江“味之旅”,根据游客味觉喜好量身定制多条“享味线路”。并以哈尔滨红肠、秋林大面包(大列巴)、锅包肉等极具代表性的黑龙江美食为原型,量产仿食物挂件、手机壳、装饰徽章、随身U盘等易于携带、使用曝光率高的美食衍生创意旅游纪念品,让游客能够“睹物思城”。意觉,针对不同客源的“情感需求”,注入龙江文化元素,以红色革命游、绿色生态游、蓝色江湖游、银色冰雪游等为主题,进行情境布置和游憩方式设计,增加游客意觉体验。

——以多元营销为手段,释放龙江旅游文化营销潜力。不断丰富“旅游+文化”的内涵,让无形的文化影响转化为有形的传播渗透。一方面,将各种类文化遗产融入旅游全程,以桦树皮画、鱼骨工艺、北方民俗剪纸等形式设计景区如厕、指路等标识,用特色文化给游客留下深刻印象。倡导协作营销。与途牛、驴妈妈等知名线上旅游网站和新浪微博、知乎等高用户群体社交网站协同合作,积极推动多层次、大范围的旅游文化营销。在马蜂窝、穷游网、等在线旅游社区开启“龙江游”体验计划,鼓励游客通过发布旅游日志换取“出行积分”,并以积分换取“龙江游”旅行套餐。倡导共情营销。让读者能够跟随游记作者游览各地风光是最常见的共情营销方式,能让游客产生强烈共情,进而对旅游目的地心生向往。应鼓励出版以龙江旅游为主题的游记类图书,在大型图书实体店、京东等线上图书商城、客流量密集的明星城市或景区出售,以分享经历和情感共鸣吸引潜在客源。倡导网络搜索引擎营销。与百度、谷歌、搜狗等搜索引擎达成合作,提高“龙江旅游”等关键词的排名和龙江旅游产品的曝光度,并通过“冰雪”“避暑”“红色文化”“生态”“养生”等相关词组联想引流,增加浏览量。同时,在我省旅游主要客源国的知名搜索门户网站,设置关于龙江旅游的超级链接。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贾程秀男

作者:徐晓良

上一篇:幼儿园传统文化论文下一篇:图书馆空间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