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皇家园林建筑论文

2022-04-19

摘要:彩画是我国古代建筑装饰中常用的手法之一,因自然环境、历史文化、民风民俗、审美趋向以及使用阶层的不同,各地的彩画装饰呈现出了不同的风格特色和审美特征.其中又以北京官式建筑彩画与徽州地区的民居装饰彩画的对比最为显著,因而通过对两地的建筑彩画进行比较,进而揭示其在题材、风格,以及文化内涵与价值追求等方面的差异。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我国皇家园林建筑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我国皇家园林建筑论文 篇1:

传统建筑上的瓦件与瓦作

“瓦”字本是陶器总称,后来成为覆屋之瓦的专名。考古发现证实,瓦早见于西周早期的建筑遗址中,春秋战国以后逐渐得以广泛应用。瓦的出现改变了先民土筑草覆的原始建筑形态,开启了中国传统木构瓦屋建筑新的形制,是古代建筑技术上的一大突破。在中国建筑史上,古代匠师们运用不同的材质创造出形制有别、功能有异的多种瓦件,并形成一套成熟的瓦作技术,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传统建筑体系。

材质上不同

出现在中国传统建筑屋顶上的瓦,除了陶土制成的青瓦、琉璃瓦以外,还有金瓦、明瓦、竹瓦、石板瓦等其他材质的瓦。

青瓦是用黏土烧制的瓦,外表呈深灰色,因此得名青瓦,也称小青瓦;又因制作泥坯时模具上附衬有布料,也称布瓦。青瓦既可以做成弧形的板瓦,也可以做成半圆形的筒瓦。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天工开物》中记有古人制瓦的详细过程:选取无沙的黏土为原料,把黏土调和好后,用脚踩成熟泥,再用铁线切割成片,围在圆桶形的骨模上,待瓦坯干燥后入窑烧造。烧制时间视物料多少而定,或一昼夜,或两昼夜,熄火之后即成。除此之外,民间还有另外一种青瓦泥坯的做法:将调和好的熟泥放入瓦坯内压实,然后用瓦弓顺瓦坯的弧度切割,去掉多余的泥土,留在瓦坯内的就是瓦片,晾干后再烧制即可。

琉璃瓦是施以彩釉的陶瓦。琉璃制品早见于西周时,很长一段时期内是作为贵重装饰品存在的。作为建筑材料,琉璃瓦在汉代自西域传入中国,北魏时开始大量出现在宫殿上,唐宋时使用渐广,到明清时琉璃瓦的应用已经十分成熟,可以制作出各式各样的瓦件,其色彩也變得十分丰富。梁思成在《清式营造则例》中说:“琉璃于汉代自罽宾(汉代西域诸国之一)传入中国,用于屋顶始于北魏,明清两代,应用尤广,这个由外国传来的宝贵的建筑材料,更使中国建筑放一异彩。”

琉璃瓦是经过二次烧造的瓦。《天工开物》中录有明代琉璃瓦的制作过程:以安徽太平府(今安徽当涂县,当地产的黏土称太平土)的黏土制作瓦坯,装入琉璃窑中,每窑用柴5000斤,烧成瓦片100片;然后取出挂色,以无名异(一种含有二氧化锰、氧化钴的矿土,常作瓷器釉料)、棕榈毛等煎汁涂染成绿色,再以黛赭石、松香、蒲草等染成黄色;之后装入另外的窑中,减少薪火缓烧至呈现琉璃光泽而成。

削割瓦是不施彩釉的琉璃瓦胎。削割瓦色彩上虽然接近青瓦,但其烧造工艺比青瓦精细得多。

金瓦并非是纯金的瓦,而是铜胎上鎏金的瓦。清代常将它用在喇嘛庙和皇家园林建筑上。河北承德避暑山庄普陀宗乘庙、须弥富寿庙,故宫内的雨花阁等建筑屋顶上都用金瓦。

明瓦是用蛎、蚌之类的壳磨制成的薄片,嵌在窗户和天棚上,以利采光。南方传统民居在光照不足的瓦顶上嵌上一两块专门加工成板瓦形的玻璃片,也称明瓦。

铁瓦用铁铸成,形如筒、板瓦,有的用木做瓦,外涂铁色油漆,也称铁瓦。四川峨眉山的庙宇多用铁瓦,江西也有古代铁瓦的发现。

石板瓦虽然也称瓦,但它并非是瓦,而是铺在屋面上的石片。民间以石板代替瓦片,铺有石板的房子称石板房,主要见于贵州的一些地区。

竹瓦是用竹子制成的瓦件。制作竹瓦一般选用直径大、杆身挺直的毛竹,把锯好的竹节对劈,除掉竹节、竹膜即可。竹瓦自重轻、造价低,但耐久性差。

形制上相异

瓦件是指瓦的不同构件。为了有效地封护住屋顶,防止雨水的渗入,传统建筑屋顶上的瓦件式样繁多,试择几种做简要的介绍。

板瓦是由筒型陶坯四剖或六剖制成的瓦件,也即瓦的弧度是圆筒的四分之一或六分之一,瓦的一端比另一端稍窄,瓦面看起来比较平整。传统剖瓦的过程也是“瓦解”一词的本义。板瓦除了用作底瓦(凹面朝上),在合瓦屋面上也作盖瓦(凹面朝下)使用。

筒瓦是横切面呈半圆形的瓦件,覆盖在两垄板瓦的交接处,以防雨水从接缝处渗入。筒瓦的后端设有凸出的榫头,称为雄头,以与上面的另一块筒瓦相搭连。

瓦当是元代以前的称呼,明清时称勾头,俗称猫头,是覆盖在屋顶筒瓦前端的一块特制的瓦,有保护椽头免受侵蚀的作用。瓦当的式样和纹饰有着明显的时代特征。式样上,秦汉之前盛行半圆形瓦当,秦汉之后多为圆形瓦当。纹饰上,秦汉之前的瓦当有动物纹,也有植物纹;秦汉时期的瓦当除了各式云纹外,文字瓦当更为常见,多为吉祥语句,如“长生无极”“千秋万岁”等;自南北朝一直到唐宋时期,流行莲花纹瓦当,文字瓦当渐少;明清时,瓦当的纹饰更为丰富,皇家建筑上多使用龙纹瓦当。

滴水也称垂头、花边、华头板瓦,俗称滴子,是铺设在屋顶仰瓦最下面的檐头瓦,外形上比普通板瓦多一个如意形的“滴唇”,用以防止雨水回流,与瓦当合称檐头用件。汉魏时的滴水多呈带形或齿形,唐代出现重唇滴水,宋代出现垂尖滴水,这些式样一直沿用至后世。

脊瓦是屋脊上用来防水止漏、御风固顶的各类瓦件。脊瓦有青瓦材质,也有琉璃瓦材质。由于传统建筑屋脊式样不一,脊瓦的类型多种多样。《释名》曰:“屋脊曰甍。甍,蒙也,在上蒙瓦也。”脊瓦的使用早见于先秦时期,宋《营造法式》和清工部《工程做法》都专门列有垒屋脊的规制。

在歇山、悬山的博风板上,排列有一排勾头(瓦当)和滴水,用以保护博风板和山墙,这就是排山勾滴。勾头和滴水交错排列在博风板上,兼具实用和审美的功能。

铺设上有别

瓦作,按宋代《营造法式》的记载,包括苫背、铺瓦、瓦饰及瓦的规格和选用原则等。在中国传统社会,屋瓦的铺设有着严格的等级限定,民居建筑上多用青瓦,衙署建筑上多用筒瓦,只有皇家建筑和大型寺观上才能使用琉璃瓦。传统称琉璃瓦铺设的屋顶为“琉璃作”,青瓦铺设的屋顶为“黑活”。

另外,传统建筑有大式建筑和小式建筑之分。大式建筑主要是指坛庙、宫殿、陵寝、府第和寺庙等组群建筑的主要、次要殿堂,属于高等级的建筑;小式建筑主要是指上述组群建筑中的辅助用房以及民居建筑、商业店肆等一般性建筑,属于较低等级的建筑。大式、小式在建筑间架、构件、用材、做工、彩绘等方面都有着严格的限定,涉及到瓦作的内容,也有大式瓦作和小式瓦作之分。

大式瓦作是指大式建筑上的瓦作,其特点是用筒瓦骑缝,屋脊上有脊瓦、吻兽等装饰性构件,除青瓦外还能使用琉璃瓦。歇山、庑殿等有翼角的建筑无论有无脊兽,其瓦作也称大式瓦作。小式瓦作是指小式建筑上的瓦作,其特点是用板瓦骑缝,极少使用筒瓦作为合瓦,屋脊上不设吻兽等装饰性构件。受等级制度的限制,小式瓦作只能使用青瓦,大式建筑中可以有小式作法,但小式建筑中绝不能有大式作法。

在琉璃瓦的铺作中,一种是檐头和屋脊用琉璃瓦,而屋面用削割瓦或青瓦;或以一种颜色的琉璃瓦作檐头和屋脊,而以另一种颜色的琉璃瓦作屋面,凸显屋顶的轮廓,这种瓦作方式称为剪边,也称镶边。按清制规定,亲王、世子、郡王只能用绿色琉璃瓦剪边,离宫别馆和皇家园林建筑可以用黑、蓝、紫、翡翠等颜色剪边。

聚锦作法是以两色琉璃或多色琉璃瓦拼成吉祥图案的屋面瓦作,常见的图案有方胜(菱形)、叠落方胜(双菱形)、喜字等,多用于皇家园林建筑或地方建筑上。

筒瓦作法是用板瓦作底瓦,用筒瓦作盖瓦的瓦作方式。筒瓦屋面常用于宫殿、庙宇、王府等大式建筑上,民居等小式建筑中很少使用筒瓦。

合瓦作法是底瓦、盖瓦都使用板瓦,按一阴一阳(一凹一凸)的形式排列,北方称阴阳瓦,南方称蝴蝶瓦。合瓦屋面主要见于小式建筑中,我国南北传统民居建筑屋面多用合瓦,南方地区的庙宇也用合瓦。

干槎瓦作法是一种只用板瓦的瓦作方式,其特点是不用盖瓦,而是把瓦垄与瓦垄巧妙地编搭在一起的瓦作方式。干槎瓦屋面多见于河南、河北一些地区的民居建筑上。

游览中国传统建筑,不管是青砖黛瓦的普通民居,还是碧瓦朱甍的皇家宫阙,瓦都是传统建筑审美的重要内容。在历史的延续中,因为融入了权力、信仰、审美等诸多的人文因素,屋瓦与整个建筑一起历经朝代的更迭,成为一个民族或一个地方历史记忆的重要载体,也往往成为后人抒发思古情怀的重要凭藉。

【责任编辑】王 凯

作者:刘汉杰

我国皇家园林建筑论文 篇2:

北京宫廷建筑彩画与徽州地方建筑彩画的艺术比较

摘要:彩画是我国古代建筑装饰中常用的手法之一,因自然环境、历史文化、民风民俗、审美趋向以及使用阶层的不同,各地的彩画装饰呈现出了不同的风格特色和审美特征.其中又以北京官式建筑彩画与徽州地区的民居装饰彩画的对比最为显著,因而通过对两地的建筑彩画进行比较,进而揭示其在题材、风格,以及文化内涵与价值追求等方面的差异。

关键词:宫廷;徽州;建筑彩画;装饰;比较

一、艺术特色的比较

(一)构图形式的比较

明朝永乐皇帝于公元1403年把都城从南京迁往北平,并更名为北京,从此这里便成为封建统治者办公、居住的重要场所,是全国的政治权利中心。而北京官式建筑彩画也正是到了明清时期,在图案纹样、工艺制作等方面都更加地规范、精致、成熟了,并且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色。其中又以清朝时期官式彩画画风最为严密、规范,有着极其严格的等级层次划分,并且在构图、用色上都有了非常清晰、明确的规定和限制。清代宫廷建筑彩画按照等级的高低分为五种:和玺彩画、旋子彩画、苏氏彩画、宝珠吉祥草彩画以及海墁彩画,而这五种彩画又因为装饰图案纹样的不同亦有等级高低之分。此外,又由于北方干爽的气候影响,建筑上的装饰基本适宜饰以彩画,如建筑物内外的檐、枋、天花、椽檩等部位均可饰以彩画。北京宫廷官式彩画一般采用三段式构图,中间的三分之一被称为枋心,枋心是彩画的主要部分,也是划分彩画等级、描绘彩画内容的主要部分。枋心的两边依次是找头、箍头和盒子,两边的找头、箍头和盒子又各占全枋的三分之一,它们的内容和形式又根据彩画的类型而表现各异。以皇帝举行登基、大婚等重要仪式的太和殿为例,其殿内的檐枋就描绘有彩画中等级最高的三段式双龙和玺彩画,龙身全部使用贴金,枋心内为双龙戏珠图案,找头内是上下两条行龙相互呼应,盒子则绘以团龙的图案。而彩画中第三等级的官式苏画,主要用于作为封建君主和贵族游玩的皇家园林建筑的装饰。

徽州地区的建筑彩画在构图形式上相对于有着严格等级之分的北京宫廷建筑彩画来讲则更加地自由、活泼。在具体表现形式上除了常见的、檩、枋、垫板、藻井等部分是以包袱式的构图为主,在墙壁、门楣、顶棚、床板、窗楣板等位置的装饰则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变动性,可根据所要装饰的空间、大小、形状、位置的不同而进行不同形制的创作和描绘。其中很多民居的门楣画采用的主要是三枋格局,根据构件的大小、比例关系、长度、形状又可以概括为有包袱无箍头彩画、有箍头无包袱彩画和有箍头有包袱彩画三种形式,具体样式以匾额式、书卷式、佛手式、垂花柱式等居多。如绩溪县龙川胡氏宗祠的仪门上就彩绘有体形庞大、威武不凡的尉迟恭德、秦叔宝两位门神的画像。又如绩溪湖村的章氏宗祠大门前的影壁上亦绘有气势磅礴、生动活泼、寓意吉祥的《麒麟图》①。

(二)题材内容的比较

北京地区的宫殿建筑彩画的装饰多以象征皇家权势和威严的龙、凤题材为主,在大多数宫廷建筑的枋上多以“双龙戏珠”“龙凤呈祥”“双凤昭富”等为装饰题材。北京官式彩画在明清时期已形成了其独有的特点,根据内容和形式的不同大致可分为“和玺彩画”“旋子彩画”“官式苏画”三大类,另外还有一些融合多种类型的杂式彩画。它们大多用于宫殿装饰,根据建筑的等级、规模和使用功能的不同以绘制不同的图案。例如,在故宫太和殿、乾清宫、养心殿等皇帝使用的宫殿枋上绘制的都是规格最高的金龙和玺彩画,为全画龙图案,用以表示皇家至高无上的权力与威仪。在皇帝与皇后、妃嫔们居住的寝宫建筑,如坤宁宫等的枋上,绘制的是龙凤相间的龙凤和玺彩画。

徽商的崛起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使得大量的徽商在修建装饰自身的住宅时亦非常重视建筑装饰题材的选择。在当地浓厚的崇文重儒文化氛围的影响下,徽商以及当地的一些达官贵人甚至普通民众住宅的彩画装饰很多都是以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山水花鸟、博古图案、锦纹图案、福禄寿喜等为题材的。如以梅、兰、竹、菊所组成的“四君子”图;荷花、盒子的组合暗喻“和合二仙”取其和气生财之意。徽州人还借很多耳熟能详的传说典故来委婉地表达对自身所处的现世生活的态度和理想,如“渔樵耕读”“郭子仪祝寿”“张公艺百忍”等题材皆是如此。“多子、多福、多寿”的现世幸福观念在中国民间根深蒂固,尤其是在宗族观念意识很强的徽州地区,传宗接代、香火不绝被看作是头等大事。如黄山市黟县西递村建于清朝康熙年间的旷古斋,“这是一座私家宅院,在其卧室的扇窗上则绘有《榴开百子图》,画中的男女儿童手中各拿一石榴枝和桃枝,人物形象生动活泼、神态完备,整幅画质朴中而不失情趣②。”

(三)装饰色彩的比较

北方宫廷彩画多以青、绿、红、黄等相对艳丽的色彩为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既丰富了建筑的色彩,又增加了趣味性。青绿彩画相间的枋,黄色琉璃瓦的屋顶、朱红色柱子、墙面和门窗,形成冷色和暖色的鲜明对比,又给人以强烈的视觉享受,也更加突出了彩画的装饰效果,再加上金箔的使用,使整个官式建筑华丽而不失庄重、精致而不失大气,充分体现了皇家建筑的气势和威严。在宫廷彩画的色彩构成中,青色和绿色的运用也有严格的规范,如一座宫殿的明间檐檩箍头主要是青色,那么枋心就主要为绿色。在整个构图中,相邻两部分的色彩以青绿两色互相调换为原则。俗称“青箍头、青楞、绿枋心、绿箍头、绿楞、青枋心③。”绚丽多姿的图案搭配,鲜艳醒目的色彩组合,表现了北京官式建筑彩画的和谐美和装饰美。

徽州地区山川相间、钟灵毓秀,可以说是人们理想中的“世外桃源”。这里还是宋代理学大师朱熹的故里,而朱熹在美学理想上一向追求平淡、自然,他的美学思想渗透到了徽州地区的方方面面,这反映在他们的彩画装饰上则是很少见到绚丽耀眼的浓彩或重彩,倾向于平静中和的淡彩甚至是无彩。如很多徽州民居门楣的装饰彩画大都以白色作为底色,以浅淡的赭石、石青、铬黄、褐色等描绘各种图案内容或者边框纹样。以黟县宏村承志堂为例,“其彩画主要分布在顶棚、天花,以蓝色、淡赭色、黄色作为主色调,走边绘以蓝色水纹纹样,而过廊的顶棚则大都是青色、紫色相间的折枝花卉,底纹中透露出的淡赭黄色的地仗与青紫色的花枝呈现出一浅一深、一淡一浓、一暖一冷的对比效果而相得益彰④。”

二、审美风格与文化内涵的比较

(一)审美风格的比较

北京官式建筑彩画是在皇权至上、等级森严的封建君主专制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具有规格严谨、浑厚凝重、气势磅礴、庄严大气、富丽堂皇的特点。封建君主专制虽在色彩、构图、题材等方面对官式彩画的发展有所抑制,但在其精巧细致的做工、艳丽明快的色彩、对称和谐的构图,皆赋予建筑物以节奏感和韵律感,形成了完美和谐的艺术效果,给人以端庄、威严、富贵、豪华之感。北京官式建筑彩画整齐而不呆板,华美而不纤滞,雄浑中带有娇艳,刚劲中不失柔丽,形成了刚柔并济、冷暖结合、雍容华贵的审美风格。与金碧辉煌、绚烂华丽的宫廷彩画相比,徽州民居彩画清新淡雅的色彩组合、包罗万象的题材内容以及灵活多样的构图方式则呈现出一种古朴妍雅、沉稳素净之美。这与徽州地区独特的文化氛围和徽商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徽州地区的民众自古以来都十分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宋元以降,尤其在明清时期,除官立的府学、县学之外,这里私家书院林立、讲会盛行,塾学、义学遍布徽州的城乡各地。而徽商的崛起对当地各方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再加上徽商素有“儒商”之称,他们便以各种形式来凸显其与众不同的文化品味,不惜花费巨资来装饰与其自家的房屋、园林、祠堂等建筑。此外,徽州地区清新秀丽、温润多雨的自然环境等因素,造就了徽州民居的装饰彩画整体色调以冷色调为主,以素雅、宁静、祥和为格调的审美特点,与皖南地区粉墙黛瓦青砖的房屋建筑形式相得益彰。徽州地区文人画的兴起,在审美观念上强调“雅”,反映在房屋建筑的装饰上也秉承了这种崇尚自然、追求朴素的特色,而彩画便是这种审美观的物化体现。

(二)文化内涵的比较

北京官式建筑彩画作为北京古老历史见证的官式建筑工艺既映射了盛极一时的封建专制文化,又保存了一些古代人的生活习俗和智慧结晶。北京宫廷彩画与徽州民居彩画相比,在等级层次上更为规范,在构图用色、内容题材上更为严谨,风格也更为富贵华丽、辉煌大气。北京官式彩画还受到了受儒家思想、佛教思想和道家思想的综合影响,是在封建君主专制的时代背景下形成的。儒家的“礼”文化,讲究君臣父子、三纲五常这些等级思想,也渐渐融入到官式彩画中。到了清代,北京官式彩画已根据社会等级的不同,有了严格的构图模式和规范的色彩、线条搭配制度,它更多的是象征着封建统治者至高无上的皇家地位,以及等级分明阶级观念。此外,北京官式彩画还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在官式彩画中常出现佛教的莲花纹、梵文和道教的仙鹤等,而这些则或多或少又暗含着封建统治者希望自己能够长生不老、永远享乐或修道成仙的心理诉求。

徽州民居的装饰彩画风格清新秀丽、亲切纯朴,内容题材丰富多样、文人气息浓厚,多沿袭宋代建筑彩画的传统。特别是在早期,内外装饰均较为简单,追求古朴自然的价值观念。在徽州独特的经济和文化背景下,徽州建筑彩画呈现在世人面前更多地是社会中的世景风俗和平凡生活。在这些以神话传说、历史典故、名人事迹、富贵吉祥为题材内容的建筑装饰彩画里,民间艺人们通过对丰富多样的造型艺术语言的精心组合与安排,使得这些彩画装饰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了徽州地区的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和阶级关系,以及徽州人的思维生活和社会习俗。它更多地是表明了徽州民众更对安顺生活的向往、对功名利禄的渴望、对多子多福的期盼、对风调雨顺的祈求,从而可以看出徽州地区的民众更加注重对自己的生活质量和精神观念的满足与享受。

三、结语

总而言之,彩画的发展经过历代工匠艺人传承与创新,不同地区的建筑彩画又逐渐形成了自身的艺术特色和审美风格。无论是金碧辉煌、华丽绚烂的北京宫廷彩画,还是质朴典雅、素净平和的徽州民居彩画,皆非仅是附会于建筑物上的简单装饰,更是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思想观念、审美情趣、历史文化等在建筑方面的物化表现。因此,进行南北两个地区建筑彩画装饰的对比研究,对于我们研究不同区域的文化差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庆军,程波涛.绩溪湖村建筑彩画艺术[J].装饰,2011,(10).

[2]汪炳璋.徽州的建筑彩画艺术[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5,(04)

[3]宋国晓.浅论中原古建彩画与官式彩画的异同[C].中国民族建筑研究论文汇编,2008.02.

[4]黄成.明清徽州古建筑彩画艺术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9:14.

作者:岳金凤 姜文文

我国皇家园林建筑论文 篇3:

园林建筑小品在园林中的应用

摘要:园林建筑小品源远流长,从中国最早的上古园林时代到明清时代的皇家园林、私家园林中的华表、石刻、灯柱、孤赏石等,再到现代都市园林绿地中的各类坐椅、指示牌、垃圾箱、园灯等都是园林建筑小品。如何更好地认识并理解园林建筑小品的含义,对园林建筑小品进行科学地划分并充分了解其在园林中的用途,将直接关系到实际设计工作中的思维意识。

关键词:园林建筑小品;应用

引言

在古典的园林艺术中大量的应用到园林建筑小品,在当今园林建筑小品被赋予了更多的韩丽,现代园林,游乐场,公园,花园等等,它也依靠自身丰富多彩的内容和精美的造型深受现代人的喜爱,尽管它只是一个小小的点缀和陪衬,但是却可以在它的建造中体会到设计者的用心,给人一种美轮美奂的意境,起到环境渲染的作用。

1、概念

所谓园林建筑小品也就是指在园林绿地中建造的小型装饰品,它没有什么实际的效用,但是具有很大的观赏价值,可以供游客休息和观赏,方便游客游览。

2、分类

2.1休息类园林建筑小品

休息类园林建筑小品是指作为游人休息、游赏的建筑,既有简单的使用功能又有优美的建筑造型。

2.2服务类园林建筑小品

是指为游人在游览途中提供生活服务的建筑,如园灯、宣传栏、宣传牌、标志牌等等。

2.3管理类园林建筑小品

是指在园林中起管理性作用并具有优美的造型的园林建筑小品,比如栏杆、洞门等。

3、园林建筑小品的主要特点

通常园林建筑小品的规模都不是很大,然而具有比较强的功能性,而且造型各不相同,具有较强的情趣,是园林建筑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其主要的外在形式为小型建筑。其主要的功能有以下4种:(1)能够装饰园林,有利于提升园林原有的观赏性;(2)在部分游览价值较高的园林建筑中,可以作为一道景观;(3)园林建筑小品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对游客起到引导的作用;最后,园林建筑小品还有利于提高园林空间布局的鲜明度,更好地为游客提供不同的美感享受。

4、园林建筑小品在园林中的应用

4.1花架及花坛

园林建筑中较为常见的建筑小品便是花架及花坛,一般情况下是以地形、植物及水体的配景而出现,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花架及花坛的形式多种多样,不同形式的花架及花坛搭配不同的材质能够为游客带来不一样的感受。經常搭配的材质有钢材、混凝土,适合应用于广场或者是宫殿等场地。

4.2管理类园林建筑小品的应用(栏杆)

栏杆的主要功能是保护。园林中的栏杆除了起防护作用外,还分隔不同活动内容的空间,划分活动范围以及组织人流。栏杆同时又是装饰小品,用于点景和美化环境。在园林中栏杆不宜普遍设置,特别是在水池、小平桥、小路两侧,能不设置的地方尽量不要设。在必须设置的地方应把围护分隔的作用和美化装饰的功能有机地结合起来。

栏杆的造型要求与环境协调统一,这样可以在衬托环境、表现意境上发挥应有的作用。栏杆的高度需因地制宜,要考虑功能的要求。防护栏杆的高度一般是1.1~1.2m,栏杆格栅的间距小于12cm,其构造粗壮、坚实。台阶、坡地的防护栏杆、扶手栏杆高度常在90cm左右。分隔空间的栏杆要求轻巧空透,装饰性强,高度则视不同环境的需要而定。此外,还有坐凳式栏杆或靠背式栏杆,它既可围护,又可供游人休息,常与建筑物相结合设在墙柱之间或桥边、池畔等地方。

4.3园椅与园凳

在园林中不可或缺的建筑小品便是园椅与园凳。园椅与园凳的类型与数理受到园林景观的规模大小的影响,园椅与园凳的主要功能是为游客提供休息的场所,通常情况下设置在湖边、园林道路两旁、亭下、廊道等地方,数量一般比较多,制作也比较精美,所使用的材料主要有玻璃纤维、不锈钢、木料、钢筋混泥土、石料等,按照园林建筑的整体风格,选择相应的建筑材料,设置风格统一的园椅与园凳。

4.4服务类园林建筑小品的应用(园灯)

在设计园灯时,要遵循装饰得体、造型美观、其造型布局与所处的环境协调统一的原则。园灯的造型不但有由几何形体组合的,也有模拟自然形象的。园灯的高度要根据所处空间的大小来设置。在园路两旁的园灯照度要均匀,避免树木的遮挡,为了有效防止刺目炫光,经常使用的是乳白灯罩。在水面、广场或者人流比较集中的活动场所,园灯的造型要简洁,并且具有足够的照度。庭院灯的造型要求小巧玲珑、精致优美,并且高度的设置不易太高,这样有利于创造出宁静舒适的氛围。

4.5假山的布置

假山建筑小品最为主要的特征便是具有“真实”性,不需要利用过多的现代科学技术,只需要进行一定的处理,使假山具有“山”的意境即可。除此以外,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还可以增加一些具有装饰作用的点缀内容,如:流水瀑布、花草树木等等,这样既有利于实现“山”、“水”、“草”等元素的协调统一,并且也可以作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4.6廊道与凉亭

在古代园林建筑中廊道与凉亭使用的比较多,相较于古代园林建筑,现代园林建筑中廊道与凉亭使用的比较的少,然而凉亭的修筑要多于古代园林。廊道主要是作为连接单体建筑物之间的通道,并且搭配座椅、遮阳等,在廊道中通常会有许多具有装饰性的小品,最为常见的是彩画。凉亭的功能与廊道相似,但是凉亭更注重配合周围美景呈现,这样更加有利于游客欣赏到美景。

4.7雕塑的布置

在传统意义上雕塑是一种具有文化内涵的艺术形式,在园林中也能够以建筑小品的形式存在。通常情况下,是以雕、刻、琢、塑等手段形式,按照园林建筑的实际特点来制作各种不同的艺术形象。雕塑建筑小品可以使用各种材料,但是在造型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不同类型的雕塑本身不存在透视的关系,游客也会由于光线、视角、地点的不同,进而形成不同的感受。

5、园林建筑小品在设计中考虑因素

5.1巧于立意

园林中的建筑装饰小品作为局部主体景物,具有相对独立的意境,应具有一定的思想内涵,这样才能产生感染力。如我国园林中常在庭院的白粉墙前置玲珑山石、几竿修竹。

5.2突出特色

突出地方特色、园林特色及单体的工艺特色,使其有独特的格调,切忌生搬硬套,要巧妙地熔铸在园林造型之中。

5.3源于自然

人工与自然浑成一体,追求自然而又精于人。“虽有人作,宛如天开”是设计者们的匠心之处。如在老榕树下,园凳塑造成树根造型,似在一片林木中自然形成的断根树桩,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又如某屋顶花园将建筑结构柱处理成树干外形,使其与周围环境相融合。

5.4注重体量

园林装饰小品作为园林景观的陪衬,一般在体量上应与环境相适宜。比如在大广场中设置巨型灯具,有明灯高照的效果;在小林荫曲径旁,宜设小型园灯,不但体量小,更需要精致。

结语

在园林设计过程中,建筑小品是不可或缺的构成元素,科学合理地使用园林建筑小品,不仅可以起到点缀园林景观的作用,还可以提升园林的整体艺术性,满足游客不同的需求。园林建筑小品不可以墨守成规,要遵循因地适宜的原则,与园林的周围环境要协调统一,不仅可以起到使用与造景的作用,不同类型的园林建筑小品也应该各尽其责,有效服务于园林建筑的整体美感。在园林景观设计时,要充分体现出建筑小品的作用,在提高园林建筑环境美、生态美、艺术美的基础上,促进园林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文龙.园林建筑小品在公园设计中的应用[J].建材与装饰,2016(01):95 -96.

[2]秦耕.园林绿地中园林建筑小品探讨[J].现代园艺,2018(14):134.

[3]仇福宁.试论建筑小品在园林中的作用[J].现代园艺,2017(12):129-129.

[4]宋妍.园林绿地中园林建筑小品的探讨[J].现代园艺,2017(16):115-115.

作者:罗锋

上一篇:产业转型下的职教论文下一篇:红色资源教育培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