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赏析初中语文论文

2022-04-17

可以说诗歌赏析是现阶段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中学语文考试的一个必考考点。对于诗歌,可以说我们的学生并不陌生。可是对于诗歌赏析的方法和技巧,我们的学生可以说是知之甚少。基于这一点,在我们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诗歌赏析的技巧便成了解决诗歌类问题的关键。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诗歌赏析初中语文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诗歌赏析初中语文论文 篇1:

初中语文诗歌赏析教学浅探

[摘 要]诗歌赏析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中学语文考试的一个必考考点。初中语文教师可以从诗歌的“诗眼”“意象”“意境”三方面着手进行诗歌赏析教学。

[关键词]初中语文;诗歌赏析;诗眼;意象;意境

诗歌赏析是语文教學的一个重点,也是中学语文考试的一个必考考点。我们的学生对于诗歌并不陌生,可是普遍对诗歌赏析的方法和技巧知之甚少。下面笔者就初中语文诗歌赏析教学谈谈自己的一些经验和做法。

一、通过找寻诗眼来进行诗歌教学

在一些试卷或作业上经常会有诗歌赏析类的题,我们经常会见到这样的题目:在某句诗中,这个字能不能被另外一个字替代,若不能,请说明理由。比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题目当中的“破”字能不能改为“吹”字,为什么?这类题目其实就是在暗示我们,这个字、这个词(有时候是一句诗)非常关键,这种字词我们常常称之为“诗眼”。那么如何通过寻找诗歌的诗眼来提升学生对诗歌的赏析能力呢?

一般来说,诗词中最重要的那个字词就是诗眼,例如用作动词的形容词和名词。“草木变衰行剑外,干戈阻绝老江边。”(杜甫《恨别》)“老”字是形容词用作动词,一个“老”字充分表达了这种浓厚的情感。找到诗眼后,再根据诗句前后认真揣摩诗眼的真正含义,以及作者想表达的思想情怀,这样理解起来就要准确省事很多。

有些诗歌是通过一句诗来揭示诗的主旨,这是全诗的诗眼。如《望岳》中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此句既具有象征意义又蕴含着哲理,这种真切的感受正是诗人杜甫当时的所感、所悟,容易引发读者的共鸣。

我们在诗歌教学过程中,应培养学生找寻诗眼的意识和习惯,让学生以诗眼为突破口,通过诗眼来走入诗歌,进一步理解诗歌。

二、在诗歌中找寻意象,通过意象感知诗歌情感

我们可以从诗眼入手,让学生把视野放得开阔一些,找诗歌中的客观景物,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意象。借景抒情是诗人写诗惯用的技法,诗人在写诗的过程中,是借助于客观物象,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思想情感。而这个客观物象,我们习惯上称之为意象。因而我们要走进诗歌,理解诗歌,就要找寻意象。只有找寻到了意象,才能准确地把握诗歌的情感。

那么什么是意象呢?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要在学生大脑的知识体系中加上意象这个节点,要让学生明白它理解它。例如古诗中经常出现“月亮”这个意象,它通常代表着思念。如李白的《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苏轼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还有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再者如“夕阳”这个意象,在诗中也是经常见到的,它通常代表着凄凉失落。如王维的《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此外还有杨柳代表惜别,落叶代表失意,春风代表得意等等。

在平常的学习和训练中,可以给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渗透。在讲解诗词时,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去寻找这些意象,通过意象去体味诗歌所要传达的情感以及诗歌的意境。可以说,在诗歌中找寻意象,也是赏析诗歌的有效途径。

三、通过诗眼、意象,体味诗歌的意境

当学生在自己欣赏诗歌时,脑海里能够主动浮现诗眼、意象的概念时,我们的教学就要试着从诗眼、意象的樊笼中跳出来,将学生引向另外的一个概念,那就是意境。那么意象和意境是什么关系呢?

所谓诗歌的意境,就是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意)和生动的客观事物(境)相契合,在艺术表现中所创造的那种既不同于生活真实,又可感可信,并且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

我们的学生在初一就已经学过描写秋天的名篇,被誉为写秋之鼻祖——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在这首脍炙人口的小令当中,马致远以其高超的妙笔,运用白描手法选取了一系列的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西下的夕阳、游子等),为我们渲染了一种深秋寂寥、萧索的氛围。透过这些景物,就自然理解了那个游子的寂寞以及思乡的无限惆怅,唤起天涯倦客的无限感动。这里的“境”就是所选取的意象,“意”就是游子的情怀。

意境就是作者通过意象这个客观事物、这个载体,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达到的一种境界。在平时学习和训练的过程中,学生对于诗歌主观情感的把握非常重要。我们应注重引导学生在找寻意象的基础上,准确把握诗歌的主观情感,从而体味诗歌的意境。

总之,在诗歌教学中,找寻诗眼,找寻意象,体味意境,它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我们应引导学生在诗歌赏析中主动地去找寻诗眼、意象和去体味意境,从而找到诗歌赏析的有效技巧。

(责任编辑 周侯辰)

作者:张志燕

诗歌赏析初中语文论文 篇2:

论初中语文诗歌赏析教学

可以说诗歌赏析是现阶段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中学语文考试的一个必考考点。对于诗歌,可以说我们的学生并不陌生。可是对于诗歌赏析的方法和技巧,我们的学生可以说是知之甚少。基于这一点,在我们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诗歌赏析的技巧便成了解决诗歌类问题的关键。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

一、通过找寻“诗眼”来进行诗歌教学

在以往的教学中,或是在一些试题作业上经常会有一些诗歌赏析类的试题,我们经常会见到这样的诗歌题目:在某句诗中,这个字能不能被另外一个字替代,若不能,请说明理由。比如在杜甫的《茅屋為秋风所破歌》一诗中,经常会这样来考,关于题目当中的“破”字能不能改为“吹”字,为什么?

通过这类题目,我们不难发现这首诗的“诗眼”,这非常有利于我们对诗词的理解和把握,所以我们是不是应该好好反思一下我们的教学是不是可以反其道而行之。我个人认为,我们完全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找寻诗的“诗眼”的意识和习惯。那么怎样来寻找“诗眼”又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另一个难题。一般来说,诗词中最重要的那个字词就是诗眼,例如:形容词和名词,当它们被用作动词的时候,“草木变衰行剑外,干戈阻绝老江边。”(杜甫《恨别》)“老”字是形容词用如动词,一个“老”字充分表达了这种浓厚的情感。找到诗眼后,再根据诗词前后认真揣摩诗眼的真正含义,以及作者想表达的思想情怀,这样理解起来就要准确省事很多。看诗先找寻“诗眼”,找这些比较典型的词,也就是我们的“诗眼”。以“诗眼”为突破口,通过“诗眼”来走入诗歌,去进一步理解诗歌。

二、在诗歌中找寻“意象”,通过意象感知诗歌情感

另外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找寻诗歌中的“意象”。我们可以从“诗眼”入手,不防让孩子们把视野放的开阔一些。那就是找诗歌中的客观景物,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意象”。借景抒情是诗人写诗惯用的技法,诗人在写诗的过程中,是借助于客观物象,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思想情感。而这个客观物象,我们习惯上称之为“意象”。因而我们要走进诗歌,要理解诗歌,要做的就是找寻“意象”。因为只有找寻到了“意象”,才能准确的把握诗歌的情感。

那么什么是“意象”呢?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要在学生大脑的知识体系中加上意象这个节点,要让学生明白它理解它。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月亮”这个意象,它代表着思念。如李白的《静夜思》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如苏轼的词《水调歌头》中“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还有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再者如“夕阳”这个意象在诗中也是经常见到的,它代表着凄凉失落。如王维《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再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诸如此类的还有杨柳代表着惜别,落叶代表失意,春风代表得意等等。

在平常的学习和训练中,可以给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渗透。在讲解诗词时,可以有意识的让学生去寻找这些“意象”,然后以此为契机,去体味诗歌所要传达的情感,诗歌的意境。可以说,在诗歌中找寻“意象”,也是一个赏析诗歌的有效途径。

三、通过“诗眼”“ 意象”,体味诗歌的意境

当学生在自己欣赏诗歌时,大脑里已经有了“诗眼”、“意象”这样的概念时,也就是我们的学生在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开始有“诗眼”“意象”概念的时候,我们的教学就要试着从“诗眼”“意象”的樊笼中跳脱出来,开始给学生引入另外的一个概念,这就是意境。那么意象和意境是什么关系呢?

所谓诗歌的意境,就是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意)和生动的客观事物(境)相契合,在艺术表现中所创造的那种既不同于生活真实、又可感可信,并且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

我们的孩子在初一就已经学过描写秋天的名篇,被誉为写秋之鼻祖——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其中有这样的句子:“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在这首脍炙人口的小令当中,马致远以其高超的妙笔,运用白描手法选取了一系列的意象(枯藤、老鼠、昏鸦、古道、西风、瘦马、西下的夕阳、游子等)为我们渲染了一种深秋寂寥,萧索的氛围,透过这些景物,就自然理解了那个游子的寂寞以及思乡的无限惆怅,唤起天涯倦客的无限感动。这里的“境”就是所选取的意象,“意”就是游子的情怀。

意境就是作者通过意象这个客观事物,这个载体,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达到的一种境界。因而在我们平时的学习和训练的过程中,学生对于诗歌主观情感的把握,之于我们的语文诗歌教学至关重要。我们的语文教学侧重重于这一点。引导学生在找寻意象的基础上,准确的把握诗歌的主观情感,从而体味诗歌的意境。体味诗歌意境,可以说是赏析诗歌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总之,我们的诗歌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找寻“诗眼”,找寻“意象”,体味意境,它不是割裂的一个过程,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应该着重于对孩子们进行这方面的诱导,让学生养成赏析诗歌的这种习惯,在诗歌中主动的去找寻诗眼、意象和去体味意境。

作者:丁中华

诗歌赏析初中语文论文 篇3:

初中语文诗歌赏析课如何融入美学元素

中国文学首发于诗,诗歌在初中语文教学内容中,占据了重要地位。《诗经》、汉魏六朝乐府、唐宋诗词、元曲、明清诗歌,直至现当代诗等,都在教材中不断现身,六册教材中,仅“诵读欣赏”一项就有48首詩歌,另外还有多首外国诗歌入选,因不同历史背景形成各自相异的美学特点;但不管怎样,它们还是具有共性的,词语、情感、意境、韵律等元素共同支撑起诗歌独特的美。在赏析课教学上,教师可以从体裁、背景、关键语、写法等多方面介入,引领学生朗读、联想、想象、分析、品味……,以把握诗中的形象,领略作者的情感,意会诗人结构的意境。

一、在咀嚼中品味情感美

常看到有专家学者认为,诗有诗意,文有文气,它们贯穿于整部作品中,因而强烈反对用裂词挖句的方式作赏析,认为这无疑是砍下一个美人的头与四肢的“分尸审美”。如果教师在教学时没有首先引领学生进行整体感受,这种观点无疑是正确的,但实践中赏析教学的常规步骤,都是在了解诗意之后,才会具体探讨诗中词语的妙用,诗里名句的深意,这样,在线性的诗意上,在诗歌情感的浓厚处,提取若干词句作赏析,只会深化学生对诗歌美的认知。

《海燕》是一首运用象征手法欢呼革命风暴即将到来的散文诗,作者对若干种动物的描写充满了爱憎,背景图的描绘也富有情感。所以在情境导入,整体感悟之后,我引导学生品味课文、赏析海燕形象:首先联系写作背景,初步把握海燕形象内涵;然后让学生勾画出正、侧面描写海燕的语句,朗读并体会、品味其中蕴含的美感,如“黑色的闪电”形象比喻了海燕的勇猛与矫健,“大笑”、“号叫”表现了海燕对涤荡旧世界的暴风雨的渴望,坚信革命一定胜利的信心,“呻吟”、“飞窜”“掩藏”的海鸥,烘托了海燕的英勇乐观,“暗”、“低”、“压”等词语,显示了乌云的狰狞和凶残,反衬了海燕的乐观与雄姿等等,通过这样的品味,学生能全方位体会出海燕的战斗精神,感受到作者对革命及革命先驱者的讴歌。

二、在想象中体验意境美

诗歌中很多可意会的内敛意境,是通过语言间接传达到的,以诗中有画、言外有意等方式,让能领略到的读者回味无穷,而这种含蓄的意思,需要读者亦顺从诗人的表达,运用相似的思维方式进行接纳;由于抽象,于是这也就成为初中诗歌赏析中的一个难点。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描述情景、绘画还原、角色表演、揣摩人物等方式,让他们在想象中进行诗歌的再创作,形象体味其中的意境美。

如上《再别康桥》,这是一首极具美学价值的现代诗,对于七年级学生而言,理解其中的意境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在教学时,我十分注意以形象的方式作引导,在品读感悟环节中,我精选了与七个诗节分别匹配的七幅优美图画,让学生根据诗和画,选择自己喜欢的一节诗进行赏析朗读,然后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我再抓取诗中的关键词予以点拨,引领学生展开想象,让他们结合自己的知识背景,领略流淌在诗中的轻柔缠绵、潇洒飘逸以及淡淡的忧伤惆怅。

三、在诵读中感受韵律美

韵律是平仄、对偶和押韵的规则,包括了节奏、押韵、重音等,韵律的感受方式以诵读为佳,简单的如格律诗,五言二三节奏,七言四三或二二三节奏,复杂的如自由诗;由于冲破了传统的韵律,因而失去了旧的规矩,又因其自由,难以形成一定之规,再且,初中阶段的学生诵读,并不要求太过专业,新课标指出:“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

听过很多的公开课,不少教师在学生刚解决生字词后,就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既然学生尚未了解诗意,更未体会情感,这感情从何而来?况且,诗歌的朗读是有层次的,初读、析中读、理解读、赏后读,是一读一个境界,一读一种情怀,教师只有了解不同读的作用,用好每种读法,才能将学生真正带入审美的状态。

《天上的街市》是一首现代诗,它是作者在苦闷的生活中寄寓理想的创作。上这一课时,我首先检查了学生的预习状态,让他们就其中不理解的地方作了交流,并介绍了作者与写作背景;在此基础上,布置学生自由初读,这时,学生可以读出的是流畅、快慢、节奏和停顿,从中体会情感;经过边分析心情边朗读,学生读出了惊喜、赞叹、向往和沉醉,当梳理出诗中的四幅图后,配上旋律优美的音乐,学生的朗读时而舒缓延长,时而一唱三叹,时而跳跃跌宕,时而梦幻悱恻。

抓住诗歌中的美学元素,犹如经历了一场以欣赏美为目的的旅行,学生是游客,教师就是那导游,教师需要引领学生不遗余力地捕捉住星星点点的美,才能让他们感受到诗的灵性,诗的深意,诗的韵味。而捕捉的方法又是因人而异的,富有经验的教师,会恰当利用初中生形象思维强大的特点,化无形为有形,也会借助学生创造想象开始出现的特点,变文字为感觉……看似轻松,实则融化了深厚的经验。

作者单位:江苏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开明中学。

作者:朱珠

上一篇:绩效技术教师教学论文下一篇:国库内部管理分析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