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诗歌赏析

2022-06-30

第一篇:高考语文诗歌赏析

2014年高考备考:诗歌赏析总结

诗歌语言的特点主要是从三个方面分析,分别是诗歌的内容,语法,风格。

首先,从内容方面

(1)意象语言。如梅兰竹菊这一类事物被人们赋予其特定的意义,象征高洁的品格,诗人常借助他们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

(2)情感语言。“悲”“孤”直接表达感情的;还有间接的,如“不堪身外悲前事,强向杯中觅旧春”

(3)象征语言。大部分是说理诗

(4)特定称谓。如“秋水”指眼睛,“盗泉”旧常喻不义之财。大部分引用典故。

其次,从语法方面

(1)动词巧用动词,可使诗歌意象化静为动,形象生动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王之涣)

这里动词“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杜甫)

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登岳阳楼》杜甫

(2)形容词——巧用形容词,可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凉州词》王之涣)

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杜甫)

“细”字细密缠绵,贴切形象地写出了春雨的特征和诗人喜悦的心情。

(3)数量词——运用虚数,虚化烘托,增强表现力;运用确数,精炼有力,诗意隽永,富于趣味。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州。(《咸阳城西楼晚眺》许诨)

未必只望一眼,愁又怎能以“万里”计。但对比中有夸张,增添了表现力,把思乡之愁写得极富感染力。

*前村深夜里,昨夜一枝开。(《早梅》齐己

这首诗中,“一”原作“数”,郑谷将“数”改为“一”,与题目“早梅”契合。

(4)副词 “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一个“忽”字,把少妇看到柳色想起丈夫的伤感表达的淋漓尽致,这也是本诗耐人寻味之处。

(5)在形式上与众不同的特殊词,主要是叠韵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实际上是一类特殊的形容词或副词——增强韵律感、节奏感,模拟声音形态,使诗文更加生动形象。

ⅰ叠韵词 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者起强调作用。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李清照)

ⅱ拟声词 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因为其出现频率很高,特单列一条。作用: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浪淘沙》李煜)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杜甫)

ⅲ表颜色的词 一般用颜色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一剪梅·舟过吴江》 蒋 捷 )

*红藕香残玉簟秋。(《一剪梅》李清照)

(4)词性改变的活用词——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使这些词在特定的语境中,起到不同寻常的作用,而成为一句诗或一首诗中的关键词,甚至成为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罄音。(《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山水美好而使鸟儿感到愉悦,潭影幽深而使心性感到空灵。“悦”和“空”均使用了使动用法。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周邦彦

一“老”一“肥”,形容词使动,想那黄口雏鸟从昂首待哺的娇憨,慢慢长满了一身羽毛,再到展翅离巢,决非一日之光,却只用一个“老”字,当真浓酽醉人。梅子几经风雨,直至丰肥。“肥”字写出了动态,梅子成熟的过程;写出了形态,梅子黄黄肥肥的圆甜,黄中晕红的丰润

关于“诗眼” (题型:某诗的诗眼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诗眼就是一首诗或某联、某句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罩全篇、全联或全句的词语,它是读者窥探诗歌内容的窗口。

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还有一些虚词。

一般的说,五言诗诗眼多在第三字,七言诗诗眼多在第五字。

当然,并非所有的诗句都有诗眼,有的诗眼不在诗句中,而隐藏在标题中。

具体阐释如下:

1、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这类词一般具有浓厚的感情色彩。

如“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其中的“空”流露出作者自许塞上长城、满腔报国热忱却一直到老仍报国无门的深重的怅惘与悲愤,准确深刻地点明本诗主旨

2、具有概括性、准确性、生动性、形象性或情趣性

这一般指动词,如大家非常熟悉的王安石《泊船瓜洲》中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其“绿”字诗思深沉,情思浩荡: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江南春风和煦、百草逐生、千里江岸一片新绿之景,又在这盎然生机中展示出作者当时奉诏回京的喜悦,其高度的概括性,丰富的表现力,的确让人称道,难怪王安石不厌其烦,易“十许字,始定为绿”。

又如宋祁《木兰花》中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运用拟人手法,将春杏怒放,生机勃勃之景生动形象、极具情趣地展现在我们眼前,王国维赞之“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3、能笼罩或点染全句、全联、全阕甚至全篇

如白居易的《长相思》上阕:“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其中的“愁”字,就是全阕的诗眼。读完前三句,尚不足为奇,就写两条河在流,流到瓜洲的一个古渡头,但一读出“愁”字,词意就陡然变化,山水含愁,万物齐悲,主人公的哀愁弥漫山水,充塞天地。一字点醒全片,产生了撼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阅读戴叔伦的《题三闾大夫庙》,完成诗后练习。

题三闾大夫庙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

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问:“诗眼”是一首诗中最能体现诗歌主旨的字或词,你认为,本诗诗眼是什幺?

参考答案:本诗诗眼是“怨”。

阅读柳宗元的《江雪》,指出诗中的诗眼并结合全诗简析。

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参考答案:本诗诗眼应为“独”字

赏析

1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 孤灯隔远汀。

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4分)

【答案】

“穿”在文中有“穿行”之意,“数”即“数数”。诗人独自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又坐在林中百无聊赖地数起了流萤。“穿”字形象的传达出诗人孤独、徘徊的情绪,“数”字传神地描绘出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

赏析

2登快哉亭 陈师道

城与清江曲,采流乱石间。

夕阳初隐地。暮霭已依山。

度鸟欲何向?奔云亦自闲。

登临兴不尽,稚子故须还。

(1)第二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4分)

答: “隐”“依”。(1分,只答出一个不给分)“隐”“依”二字在这里运用的是拟人(或“比拟”)的修辞手法,(1分)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落日刚刚隐没于地平线下,暮霭便依傍着山峦升起的景象,富有情趣。(2分)

赏析

3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其一)

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诗中哪一个字最能表达诗人的情感?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闲。诗人闲居乡村,初夏午睡后,悠闲地看着儿童扑捉戏玩空中飘飞的柳絮,心情舒畅。诗中用一个“闲”字,不仅淋漓尽致地把诗人心中那份恬静闲适和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表现出来,而且非常巧妙地呼应了诗题。

再次,从风格看

第一,了解作家的风格流派与语言特点:

豪放—苏轼、辛弃疾

婉约—柳永、姜夔、李清照

隽永—李煜、刘禹锡(意味深长,引人入胜)

朴素自然—陶渊明、谢脁、谢灵运

屈原—雄浑悲壮

王安石—雄健高峻

李商隐—委婉含蓄

李清照—婉约缠绵

陆游——慷慨悲凉

杜甫——沉郁顿挫、激愤悲慨

白居易——明快简洁、明白晓畅

李白——清新飘逸、豪迈洒脱

王维——闲适恬淡、清幽空寂

辛弃疾——豪放悲慨

杜牧——俊爽明快

苏轼——豪迈旷达、雄健奔放

第二,能用来答语言风格的词一般有:

清新自然、朴实无华

华美绚丽、明白晓畅

多用口语、简练生动

婉约缠绵、委婉含蓄

雄浑豪放、慷慨悲凉

(一)清新生动 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

《绝句》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四句写了四种景色,有动景,有静景,有近景,有远景,有实景,有虚景,色彩绚丽,语言清新生动。

一般用在写景诗中,诗风比较亮丽,语言比较通俗,比喻新颖独到,包含着作者的喜悦之情。

大部分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的诗相对比较清新。而陶潜的诗特点不乏清新,但主体风格是平淡。

清新淡雅-- 像一朵别具风采的小花

(二)平淡质朴

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又平易近人。平淡不等于简陋和寒伧,它是用语上的返璞归真,体现了诗人的真功夫,如陶渊明的诗,李煜的词。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陶渊明《归园田居》

平淡质朴--像一条静静流淌的小溪

例如:阅读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问:这首诗的语言有何特点?

答:这首小诗,无华丽的词藻,以平常用语入诗,显得清淡朴素,更加耐人寻味,蕴涵哲理。

李白曾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说明自然的风格。如李白《古朗月行》中的“小时不知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写出了儿童时期对月亮稚气的认识,表现出月亮的形状和月亮的皎洁可爱,不加雕饰,生动自然。

(三)绚丽雄奇

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情思。如李商隐的诗。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

华美绚丽--像一朵富丽堂皇的牡丹

明净绚丽--像一株静静开放的月季

(四)简洁明快

其特点是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往往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如白居易的新乐府诗。

江楼月白居易

嘉陵江曲曲江池,明月虽同人别离。

一宵光景潜相忆,两地阴晴远不知。

谁料江边怀我夜,正当池畔望君时。

今朝共语方同悔,不解多情先寄诗。

明白晓畅--像一杯透明洁净的矿泉水

白云泉 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这首七绝犹如一幅线条明快简洁的淡墨山水图。诗人采取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遥自由比喻恬淡的胸怀与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波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旨远,意在象外,寄托深厚,理趣盎然。

明快简洁-像一幅线条简洁的淡墨山水

五)委婉含蓄

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的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如杜牧的绝句,李清照后期的词。

如梦令(李清照)(1995年高考题)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绿”、“红”分别借代绿叶和红花;“肥”和“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词人惜花,为花悲喜,为花醒醉,为花憎风恨雨,实际是含蓄地表达了青春韶光短暂、好花不常的惋惜之情。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本意在于表达作者对妻子的怀念,但是没有直接写出,而写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委婉含蓄--像一位怀春的名门淑女

(六)朴素自然

即不加雕饰的率真朴素的语言,多用口语,较少炼字,读来平白如话,自然生动,韵味无穷。

如李白诗歌的语言,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把酒问月》)“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古朗月行》)都是脍炙人口的名句。

朴素自然--像一池雨后出水的芙蓉

(七)奔放豪壮

其特点是直率而有气势。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词句,将滚滚长江与历史长河融于一体,凸现出了历史荡涤千古风流的奔放气势,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兀立江岸对景抒情的壮怀气魄。

再如,毛泽东《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它描写了北国雪景的美丽壮观,也反映了诗人视野的辽阔和对祖国山河的喜爱赞美之情。

(八)悲慨苍凉即悲壮慷慨、寂寥苍劲的艺术风格。此风格的作品,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时,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诗歌以苍茫原野为背景,勾勒出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苍凉悲壮,慷慨激昂。

1春怨 唐·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叙),“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析)。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评)。

2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回答问题。问:这首诗的语言有何特点?

叙:本诗语言清新自然、朴实无华。

析:这首小诗,无华丽的词藻,以平常用语入诗,不着一色,寓问于答,简炼而自然,寓深沉于平淡之中。

评:全诗景中寓情,表现了诗人对隐者钦慕而不遇的惆怅之情。

3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榭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请简要赏析这首诗歌的语言特色。

《乌衣巷》一诗语言含蓄深沉,(叙)通过对野草野花在曾经繁华的朱雀桥边肆意蔓延和斜阳残照笼罩着曾经繁华而今冷落凄凉的乌衣巷的今昔对比描写,寓情于景,借环境的烘托、气氛的渲染,同时赋予燕子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析)抒发了诗人对人事沧桑、兴衰无常的深沉感慨。(评)

第二篇:高考诗歌白描手法赏析难点讲解及练习

一、什么叫“白描”

白描也是诗歌表现手法之一,主要用朴素简炼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它要求抓住对象的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件、景物的情态面貌。

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这种画法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

如温庭筠的《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第二联两句诗,就是六个名词(即六种景物)的组合,没有任何修饰语。它集中地表现了早行的辛苦。在鸡鸣声起,残目未落之时,冒着寒霜上路,可见早行辛苦。

再如北朝民歌《敕勒川》中“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就是对草原景象的白描,显得简洁有风骨,写出了草原的壮美,点染出牧民的生活。

又如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苍山,风雪,白屋,柴门,犬吠,归人,层次分明,有远有近,有声有色,形成了“风雪夜归人”的画境。

注意 白描和细描的区分

细描是指对事物的一笔一画的精雕细刻,相对于白描,细描也可以称为工笔, 如:杜甫《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种锦官城。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抓住典型细节,工笔细描,精妙传神地渲染出春雨迷蒙、色彩迷离的氛围。

二、“白描”在古诗中的运用:

1、刻画人物,不绘背景,只突出主体。如白居易的《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在这首小型叙事诗中,作者以白描的手法,成功地塑造了卖炭老翁的感人形象。“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这十四个字的肖像描写,不仅准确地表现了卖炭翁的职业和年龄特征,而且使人想到他的辛酸劳作和痛苦生活。长期受烟火熏烤使皮肤变色,终日扒摸木炭把十指沾黑,而“两鬓苍苍”又表现出卖炭翁的凄楚和衰老。这样拚死拚活的苦干,只不过为了“身上衣裳口中食”,挣点钱勉强度日。“可怜身上衣正单”,“夜来城外一尺雪”。作者又以对照的写法来表现卖炭翁的困苦生活。“心忧炭贱愿天寒”,是更深入一层的心理刻画。一般人在衣单不能御寒时,总想天气暖和,可是卖炭翁却在“衣正单”时“愿天寒”,一怕天气暖,炭卖不掉,衣食无所出,二想天气寒冷,卖个好价钱。这两句诗深刻地表现了他对“卖炭得钱”的殷切期望,反映了他十分悲惨的生活境遇。

用白描手法刻画人物,三言两语就能揭示人物的外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

2、叙写事件,不求细致,只求简明。如聂夷中的《田家》:

父耕原上田,子属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这首诗表现田家的悲苦命运,没有大肆铺张,用语简炼,诗人冷静地叙述田家的生活与遭际:父亲在原田上耕种,儿子在山边开垦荒地,他们不惜流血流汗,想尽办法扩大耕种,增加收获,以维持生计,图个日子过得好一点。然而,在青黄不接的六月,田地里的庄稼还没有成熟,“官家”早已迫不及待地修缮粮仓,张开血盆大口,只等着禾苗成熟,便如数搜刮进自己的仓里。全诗没有半句议论与抒情,却深刻地提示了农民深受苦难的根源。

用白描手法用于叙事,使人感到线条明晰,言简意真。

3、描写景物,不尚华丽,务求朴实。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诗人连用九个名词,分别描绘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个意象,成一幅苍凉寂寥的秋景图,表现出浓烈的思乡之情。尽管作者不著一个哀字,但是悠悠哀愁在这样萧瑟苍凉的暮景中尽露无遗。

用白描手法写景,可让人快速抓住景物的特征,体会作者所寄寓的感情。

最后想补说一句,白描,有别于细描。细描是对事物的主要特征作细致入微的刻画。这种描写,文字绚丽,色彩斑斓,有如镂金错彩,绚丽华美。常运用对比、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白描则是强调简单质朴,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

四、练习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答题。6分 绝句 漫兴九首(其三) 杜 甫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注】 这首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公元716年。 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

【解析】 表现手法主要体现在虚实、比喻、夸张、象征、衬托、拟人、用典等方面在分析手法的典型特征的同时还要注意体会语言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无限丰富的想像空间及其它们跟作者情感的契合点。这首诗写频频飞入草堂书斋里的燕子的情景。首句说茅斋的低矮狭窄“熟知”是就燕子而言的。连江上的燕子都非常熟悉这茅斋的低小大概是更宜于筑巢吧所以第二句接着说“故来频”。

三、四两句就细致地描写了燕子在室内的活动筑巢衔泥点污了琴书不算还要追捕飞虫甚至碰着了人。诗人以明白如话的口语作了细腻生动的刻画给人以逼真的实感。

【答案】 这首诗景中含情。诗人从燕子落笔细腻逼真地描写了它们频频飞入草堂书斋“点污琴书”“打着人”等活动。这些描写既凸现了燕子的可爱之态又生动传神地表现出燕子对草堂书斋的喜爱以及对诗人的亲昵。全诗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自然、亲切之感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在草堂安定生活的喜悦和悠闲之情。也可以理解为诗人通过对燕子频频飞入草堂书斋扰人情景的生动描写借燕子引出禽鸟也好像欺负人的感慨表现出诗人远客孤居的诸多烦恼和心绪不宁的神情。言之成理即可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面两题。8分 鹧鸪天•送人 辛弃疾

鹧鸪天•送人>以“送人”为题,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2)这首<

参考答案(1)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

(2)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世间惟一悲痛(欢乐)的事。人世间的风波远比路途风波险恶得多。

赏析题目讲解起二句,上句言送别,《阳关三叠》是唐人送别歌曲,加上“唱彻”“泪未干”五字,便觉伤感无限。下句忽然宕开说到“功名”之事,把功名看成身外“馀事”,乃是不满朝廷对金屈膝求和,自己报国壮志难酬,被迫隐退,被迫消极的愤激之辞;“且加餐”,运用《古诗十九首》“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之句,也是愤激之语。“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写送别时翘首遥望之景,用笔却很浑厚。而且天边流水远送无穷的树色,和设想行人别后的行程有关;雨中阴云埋掉一半青山,和联想正人君子被奸邪小人遮蔽、压制有关。下片前三句中“离合”和“悲欢”是偏义复词,“离合”只取“离”字义,“悲欢”只取“悲”字义。作者用反问语气,更含激情。作词送人居然说离别并不是惟一可悲可恨的事,显示词的思想感情将有进一步的开拓,下文又似呼喊又似吞咽地道出他的心声,“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鹧鸪天•送人>作者认为此去的遭遇还有比它更险恶的,是存在于人们心中、存在于人事斗争中的无形的“风波”。

3、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6分 山 雨 □ 宋 翁卷

一夜满林星月白,亦无云气亦无雷。 平明忽见溪流急,知是他山落雨来。 山 雨 □ 清 何绍基

短笠团团避树枝,初凉天气野行宜。 溪云到处自相聚,山雨忽来人不知。 马上衣巾任沾湿,村边瓜豆也离披。 新晴尽放峰峦出,万瀑齐飞又一奇。

1、翁卷《山雨》一诗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情景有什么作用2分

2、两首诗都描写了山雨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3【答案】 1此诗前两句描写了雨前之景整整一夜星月交辉清光满林无云无雷一派晴和天气。为后两句作者抒发惊异之情作铺垫。 2在描写手法上翁诗采用侧面描写通过雨前、雨后之景的描绘写出了山雨的特点何诗则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除侧面描绘山雨之奇外还用中间两联正面描绘山雨的特征。在抒情手法上翁诗寓情于景抒发了诗人对山雨奇景的惊异之情何诗则采用直抒胸臆与借景抒情相结合的方式抒发了诗人雨前心旷神怡、雨中喜雨、雨后“奇”雨之情。

4阅读下面的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8分 调笑令 □ 唐 戴叔伦

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明月明月胡笳一声愁绝。 调笑令 □ 唐韦应物

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咆沙咆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1试比较这两首诗在内容上的异同点。4分

2戴诗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试就其中的两种举例说明。4分

4【解析】 戴诗写边地生活“愁绝”为一篇之骨也是全诗的眼睛很容易看出诗作反映的是士兵对长期戍边的愁怨之情。而“边草”“雪晴”“明月”“胡笳”皆为意象寓情于景。写这些景象都是为了烘托彰显“守边之愁”写来恰似无声胜有声更能形象地表达感情。韦诗将反复重叠的句式与诗的内在情绪、节奏融合在一起产生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答案】 1同都是边塞诗。异戴诗反映的是士兵对长期戍边的愁怨韦诗通过刻画一匹焦躁不安的胡马的形象表达出一种迷惘、悲壮、忧虑的复杂情绪。 2①起兴。开头三句以边草起兴感叹长期戍边的士兵如同边草。在望草叹老中也含有这种悲凉的感触思乡之切与怨愁之深交织在一起。②烘托。通过边草、白雪、明月烘托了兵士静夜思归的心境。或顶真、反复。“明月明月”增强了抒情色彩再强调一下月色望月思乡的中心更突出了感叹之情溢于言表。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甘草子 □ 柳 永 秋暮乱洒衰荷颗颗真珠雨。雨过月华生冷彻鸳鸯浦。 池上凭阑愁无侣奈此个、单栖情绪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

1、“乱洒衰荷”中的“乱”字有何作用请作简要赏析。4分

2、有人评价说“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别开生面写出了新意。请谈谈你对此的理解。4分

5【解析】 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要注意从表现作者情感的一些具体意象入手②立足全篇整合信息对诗歌中所塑造的形象有一个宏观把握③体味意境梳理意象在画面与氛围中体会主要意象的意义④联系作者的身世、阅历与志趣情操体味诗句表达的感情。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江间作四首其三 □ 潘大临①

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 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 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 ①潘大临约1057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1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4分

2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4分

6【解析】 这首诗大约作于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到元符元年1098之间诗人是时隐居黄州。该诗从怀古开始联想历史上的英雄借助这虎踞龙盘的形胜处所建立盖世功业如滚滚东去的万叠波浪一样流之无穷。后四句写眼前实景写悠闲的白鹭、高飞云端的鸿雁直抒自己对垂钓轻舟生活的羡慕。 1找出第三联中的传神字即找诗眼特别要注意其中动词的表现力。 2作者向往的生活中蕴含着作者的情感而这种情感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体现的要注意诗中意象闲适的特点。 【答案】 1“拳”和“退”。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 2向往一种隐逸的生活。①诗的前两联作者从眼前之景转入怀古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的人事而今安在从而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感叹。②诗的后两联作者赞叹宿鹭、飞鸿的闲适接着又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联系到“波流万世功”的感叹于是提出“最羡渔竿客”想驾一叶小舟在烟雨朦胧中归去

7、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小孤山① □ 宋谢枋得②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 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 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 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②谢枋得宋末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1、诗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2、简析“危似孤臣末世难”中“孤”的妙处。3分

【解析】 这是谢枋得被强行送往大都时途经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的小孤山所作借景抒情寄托胸臆。前四句描绘了小孤山险恶的地势及其遮挡狂澜的作用。后四句借以抒怀抒自己虽处在末世身为孤臣也要英勇杀敌争取取得抗元斗争胜利的豪情。 【答案】 1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表达了诗人尽管身为孤臣、时处末世也要勇猛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自己能够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 2①小孤山的“孤”与孤臣的“孤”字面相应联想自然。②小孤山砥柱中流的地理特征与诗人砥柱中流的壮士情怀相应托物而言志。③偶然存留的孤山与末世仅存的孤臣相应暗指南宋末年抗元将帅严重匮乏比喻贴切。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禹 庙① □ 杜 甫 禹庙空山里秋风落日斜。 荒庭垂橘柚古屋画龙蛇。 云气嘘青壁江声走白沙。 早知乘四载②疏凿控三巴③。 【注】 ①唐王朝自安史之乱后长期战乱给人民带来了无边的灾难。杜甫在永泰元年出蜀东下途经忠州时参谒了禹庙。②四载传说大禹治水到处奔波水乘舟陆乘车泥乘輴山乘木累合称“四载”。③三巴指四川的巴郡、巴东、巴西。 1这首诗前四句中的景与情各有什么特点2分

2有人认为这首诗用了“春秋笔法”有借古讽今之意试对此作简要分析。4分 8【答案】 1这首诗的前四句描写了十分荒凉的禹庙之景抒发了作者对治水英雄的歌颂之情情绪昂扬豪迈。2分 2禹庙的山“空”庭“荒”正是当时唐代社会的写照。1分诗人借大禹治水这一神话传说暗讽了当时祸国殃民的昏庸统治者而寄希望于新当政的代宗李豫希望他能发扬大禹“乘四载”“控三巴”的艰苦创业精神重振山河把国家治理好。3分 【赏析】 这首诗重点在于歌颂大禹不惧艰险、征服自然、为民造福的创业精神希望新当政的代宗李豫发扬大禹的艰苦创业精神重振山河。首联开门见山写禹庙的森然、肃然之貌颔联写庙内之景既写眼前实景又暗含着歌颂大禹的典故颈联写庙外之景画面壮观透出无限的力与美尾联意蕴含蓄流露出敬佩之情。抑扬相衬手法的使用将荒凉之景与昂扬豪迈之情统一了起来。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 夏夜追凉 □ 杨万里

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 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1、作者是如何表达“静中生凉”这一意趣的请作简要分析。4分

2、第三句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结合全诗赏析。4分

【答案】

1、“静中生凉”是本诗要表现的意趣但这一意趣并未直接点明而用“不是风”三字精妙点出。既然不是风那么“微凉”从何而来呢结合前面的月光、竹林、树荫、虫鸣等意象可知所谓“微凉”不过是夜深气清静中生凉罢了。这样表达增加了诗歌的曲折意味。

2、①这一句运用了白描、衬托的手法。以淡淡的笔墨描绘出一幅树荫密密、竹林深深、虫鸣唧唧的夏夜图。竹深林密衬托出环境的清幽,虫鸣更见其静谧。②与下句形成因果关系,引出结句“时有微凉不是风”,这一真切、细微的体验为突出静中生凉的主旨作铺垫。

【赏析】 本诗的突出之处在于撇开暑热难耐之类的感受而仅就“追凉”着墨以淡淡几笔勾勒出一幅夏夜追凉图。其中有皎洁的月色有浓密的树荫有婆娑的竹林有悦耳的虫吟还有作者悄然伫立的身影。这一切很好地衬托出了环境的清幽。诗人置身其中凉意顿生所以结句才会引出“时有微凉不是风”这一真切、细微的体验。《石遗室诗话》中说“若将末三字掩了必猜是说甚么风矣岂知其不是哉。”这正是杨万里诗歌的特点超出习惯性思维方式巧妙地表达出静中生凉的旨趣。

第三篇:语文:江苏高考名著《呐喊》赏析 《白光》

《白光》赏析

鲁迅小说《白光》诉说旧知识分子精神失根所引发的惶惑与找寻,其精神失根不断呈现幻影,其精神信仰不断遭遇失根之后的惶惑不安。

白光寓意为死亡的光

全文刻画了一个因科举考试落榜而发疯而死的应试者形象,深刻揭露了旧科举制度对人的毒害。结尾处表现了科举制度下文人的悲哀

陈士成挖到下巴骨为什么说“这回【又】完了?”理解是:文字上写他在执着的寻找祖上留下的宝藏,其实预示着他在理想幻灭崩溃下死亡的临近。

《白光》塑造的则是在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思想的束缚中苦苦挣扎的下层知识分子形象. 在《白光》中,陈士成一心想升官发财,但连续16回的落第,粉碎了他的升 官梦,勾起了他的发财欲望.在幻觉中,银子发着白光,左转右拐地把他从 家引到山里.他怔怔忡忡的追逐白光,最后溺死湖中.

书中讲的是陈士成双鬓已斑白却仍屡屡落第,连秀才都不曾中,于是精神出现异常,听到奇怪的呼唤声(其实不存在),于是就在这种折磨下自杀于河中. 这篇文章有意写得阴森恐怖是为了批判当时不合理的考试制度,揭露不中第的读书人的悲惨命运.

第四篇:名师讲解高一语文现代诗歌赏析

现代诗歌赏析

学习目标:

1.了解现代诗(新诗)的特点; 2.回顾归纳本单元知识;

3.掌握欣赏现代诗歌的技巧。 知识积累 文学常识 新诗特点

中国新诗是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国文学进入了光辉的现代时期而形成的。把“五四”以后的诗歌视为中国诗歌的一个独立阶段和特殊部分,称之为新诗,不仅因为它在时间上属于现代,更因为它反映了中国诗歌现代化的进程,是现代意义上的诗歌,这也就是新诗之所以新的所在。

新诗特征:

(一)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先锋和一个纵队,在科学与民主的文化启蒙下,它是以现代的民主主义、社会主义思潮为思想基础的,集中表现了对于人的命运和人民命运、民族命运的关注,并在创作主体的个性、自我意识和描写对象社会化的广度和深度上,都得到了从未有过的加强。

(二)以改变诗歌语言为突破口,以白话为武器,经历了真正的“诗界革命”,而与旧传统决裂,有意识地摆脱古典诗词的严整格律,终于实现了“诗体的大解放”,“从很接近旧诗的诗变到很自由的新诗” 从而形成了完全独立于传统的诗词之外的崭新诗歌形式,并建立起现代诗歌的新传统。

(三)新诗既以旧诗为革命对象,则自必以引进外来形式为诗体模式,我们的新诗在‘五四’时代基本上是从外国诗(主要是英国诗)借来音律形式的”(朱光潜《新诗从旧诗学习得些什么》,因而它乃是‘累积了几百年世界进步文学传统的一个新拓的支流”,在中国诗歌流变史上,是“截然异质的突起的飞跃”。这样就决定了中国新诗不断接受外来影响并溶化自己民族风格中,以致在语言铸造和诗艺运营上,愈来愈与外国诗歌趋同,逐渐增加了它的世界性色彩。

(四)新诗诚然完成了旧传统的打破和新传统的建立;但打破或者叫决裂,并不意味着割断,而只能是扬弃与吸收、批判与继承,也就是推陈出新。不推陈便不能出新,而没有可推之陈也便没有可出之新。每一时代的新诗歌,总是在民歌和前代诗歌基础上,吸取其他民族的新因素而生发创造出来,但它的根须却必然深深扎在社会现实生活的土壤中。 字词汇总 字音

沁(qìn)园春 橘(jú)子洲 寥(liáo)廓 百舸(gě) 峥(zhēng)嵘 挥斥方遒(qiú) 百侣(lǚ) 漫(màn)山遍野 浪遏(â)飞舟

彳(chì)亍(chù ) 颓(tuí)圮(pǐ ) 青荇(xìng) 斑斓(lán ) 漫溯(sù ) 长篙(gāo) 成语

风华正茂:形容青年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 峥嵘岁月:形容不平凡的岁月。 中流击水:化用“中流击楫”,中流就是河流的正中间,指河流中最湍急的地方;击水代表逆风而上,整句话的意思就是反抗的中坚力量。 课文精要 理解主旨

《沁园春 长沙》

上阙以写景为主,写的虽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的诗词里那种肃杀、悲伤的悲秋情调,反而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色彩斑斓的秋色图;下阙以“忆往昔”领起,抒发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和远大抱负。全词以“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为过渡句,使上下阙有机地结合起来。 《雨巷》

这是一首重象征、重暗示的抒情诗,象征是本诗创作的主要手法,这首诗中的姑娘形象其实就是诗人的理想。他的彷徨求索,就是为了寻找姑娘这一理想。他所期待的姑娘,心灵是美丽的,外表是妩媚的,他的追求是那样高洁,带有理想化的色彩,姑娘出现了,但是她的步履、她的颜色,连同她的叹息与惆怅,莫不带有可望而不可即——执著追求但又无法把握的象征意味,诗人就这样表达了他追求美好理想的信念是徒劳的那种孤苦心情。 《再别康桥》

全诗以离别康桥时的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感情。第一节,写再别康桥的惋惜之情;第二节至五节,写对寻梦康桥往事的回忆之情;第六节,写再别康桥时的抑郁之情;第七节,写再别康桥即将回归苦难祖国的坚毅之情。全诗别出心裁,构思不落俗套,尤其是章法整齐,韵律优美。首节和尾节句式相似,遥相呼应,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把握重点

现代诗歌鉴赏技巧

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内容、语言、表达技巧,是新《考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其中的热点考题是关于诗歌的鉴赏,而现代诗歌的鉴赏备受人们的关注。虽然因为现代诗歌的理解难度等原因最近几年高考试题较少涉及,但是对于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却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那么,如何来解答现代诗歌的鉴赏题呢?从高考的命题实际来看,现代诗歌的测试多以选择题的方式出现,如1999年高考语文第10题对艾青诗《我爱这土地》的赏析等。在具体的应试过程中,可以运用以下一些解题技法。

1.借技巧,抓关键,透过现象看本质

诗歌贵形象思维,且讲究含蓄。当诗人描绘一种事物时,他的目的往往不在于说这事物怎样,而在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写景则是借景抒情,咏物则是借物言志。而这些形象也好,情感也好,无不依赖于诗歌语言的表述,如果我们就能拨开迷雾,透过现象,把握全诗的主旨,从而顺利解答关于主旨一类的考题。

【例1】 阅读诗人臧克家在1932年写的《老马》一诗,然后回答问题。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它有泪只往心里咽,/眼里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来望望前面. 下面对这首诗的主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反映旧中国生产力低下,长途运输还得靠老马拉车。 B.同情老马受到的折磨以及被任意蹂躏的命运。

C.显示旧中国人民在死亡线上挣扎,命运十分悲惨。 D.提示旧中国人民正以惊人的毅力忍受着深重的苦难。

【解析】本诗以马为描绘对象,但作者绝不会是在说现实中的马如何,而显然是在以马喻人。本题AB两项都是错在不懂得这种技法。C项能联系该诗写作背景来展开想象和联想,懂得以马喻人,但对诗的主旨理解错了。“它横竖不说一句话”“它把头沉重地垂下”“它有泪只往心里咽”这些关键语句描绘的形象是在“忍受”而非“挣扎”,它是在灾难深重的旧中国人民悲惨形象的真实写照。可见答案应为D项。

2.按需要,看搭配,注意表达符合语境

与古典诗歌一样,现代诗歌也十分讲究语言的锤炼。有一类考题是考查运用词语的能力的。做这类题时,一要看词语的搭配;二要看表现方法的需要;三要看是否合乎句意,符合诗境,从而达到排误存正。

【例2】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也许

——葬歌

闻一多

也许你真是哭得太累/也许,也许你要睡一睡/那么叫夜鹰不要咳嗽 蛙不要号,蝙蝠不要飞。

不许阳光a你的眼帘/ 不许清风b上你的眉/无论谁都不能惊醒你/撑一c松荫庇护你睡/也许你听这蚯蚓翻泥/ 听这小草的根须吸水/也许你听这般的音乐 /比那咒骂的人声更美。

那么你先把眼皮闭紧/我就让你睡,我让你睡/我把黄土轻轻盖着你/我叫纸钱儿缓缓的飞。

依次填入第二节a、b、c三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照 飘 树 B.弄 吹 片 C.拨 刷 伞 D.射 掠 团

【解析】细品全诗可知:a处,主语是“阳光”,宾语是“眼帘”。“弄”字显然不当,据下文“无论谁都不能惊醒你”可知a.b两处用的是拟人手法,“照”和“射”不能产生拟人作用,所以a 处就选“拨”。“飘、吹、掠”也都不能产生拟人作用,所以b处应选“刷”。C处,“团”字与“松阴”搭配不当,“树”和“片”与“撑”字搭配不当。只有“伞”字,既能与“撑”搭配,又能与“庇护”搭配。比较四个选项,答案应为C项。

3.读原诗,据题干,综合思考防片面

有些对思想内容与写作手法的理解的考题,往往采用以偏赅全的方法来设置迷惑项,干扰考生。应试时,应把原诗、注释及题干中提供的条件综合起来考虑,才能解答。 【例3】 阅读闻一多先生的《也许》,完成下面题目。

(1)这首诗是作者为长女立瑛三岁时夭折而作。下列表达的思想感情最贴切的一项是( ) A.表现父亲对死去的女儿无比疼爱怜惜,内心极度哀伤的感情。

B.通过对女儿的哀悼,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社会“咒骂的人声”强烈的不满 。 C.表现父亲为死去的女儿衷心祈祷,希望她能在地下安息。

D.通过对女儿的哀悼,表达了诗人希望过一种安宁平静生活的强烈愿望。

(2)这首诗中写出了夜鹰、蝙蝠、阳光、清风、松阴、蚯蚓、小草、黄土、纸钱等事物及有关的动作或声音,这样写的目的是( )

A. 通过具体形象,象征社会的环境 B. 通过具体形象,进行生动的比拟 C. 通过具体形象,烘托真实的意境。 D. 通过具体形象,展开丰富的想象。

【解析】第(1)题考查的是对诗的思想内容的理解。有些考生知道闻一多是一个民主主义战士,知道他的诗集《死水》内容多抨击黑暗现实,因而在做题时不加考虑地选择B项。这是不正确的。本题题干已经提示:这首诗是作者为长女立瑛三岁夭折而作。既是为亡女而作,抒发的就一定是哀痛之情。所以答应为A项。

第(2)题考查的是对写作方法的理解。依据上面对诗歌的分析,B项不正确。诗中有比拟,但不是这些事物都用比拟了,A项以偏赅全,也不正确。D项“展开丰富的想象”与表现主旨偏离太远。只有C项与悼念亡女紧密联系,是正确的。

4.找矛盾,扣诗歌,把握意象辩真伪。

现代诗歌的考查,一般侧重于诗歌的主题、意象、意境等方面。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往往会采用肯定或否定的矛盾方法来干扰学生。因此,应试时宜先找出来矛盾选项,再紧扣题目和旨趣,把握诗歌的形象特点,辩出真伪来。

知识迁移

乡色酒

三十年前/你从柳树梢头望我/我正年少/月色正好/你圆/人也圆 三十年后/我从柳树梢头望你/你是一杯乡色酒/你满/乡愁也满 1.诗人将 比喻为“乡色酒”,表达了 。 2.同样是圆月,为何上节说“圆”,下节说“满”?

3.“你从柳梢头望我”化用了哪两句著名的古诗?

参考答案

1.乡愁;思乡之情。

2.上节说“圆”还有团圆的意思;下节说“满”,因为“满”有“斟满酒”的意思。 3.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拓展阅读

我是一条小河

冯至

我是一条小河,

我无心由你的身边绕过,

你无心把你彩霞般的影儿,

投入了我软软的柔波。

我流过一座森林, 柔波便荡荡地

把那些碧翠的叶影儿,

裁剪成你的裙裳。

我流过一座花丛, 柔波便粼粼地

把那些凄艳的花影儿,

编织成你的花冠。

无奈呀,我终于流入了,

流入那无情的大海,

海上的风又厉,浪又狂,

吹折了花冠,击碎了裙裳!

我也随了海潮漂漾, 漂漾到无边的地方,

你那彩霞般的影儿,

也和幻散了的彩霞一样!

冯至(1905-1993),原名冯承植,字君培。现代诗人,翻译家,教授。直隶涿州(今河北涿州)人。入北京市立第四中学读书,受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开始写诗。诗作感情真挚,表达委婉细腻,语言于整饬中保持自然,重要遗词用韵,旋律舒缓柔和,有内在的音节美,因而被鲁迅誉为当时“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赏析

这是一首色彩明艳而情调又显得凄美的爱情诗。 诗的感情推进取迂曲之势,形成三个层面:

首节为第一个层面。以后每两节为一个层面。在首节中诗人慧心一转,将多情的男子比作柔波微漾的“小河”,它偶遇彩霞般明艳的姑娘,于是情意突萌,拥着这迷人的“影儿”缓缓前流。小河和岸上人原本并不相干,但诗人抓住人有倒影、水能映照的特点,把两者紧紧地胶合起来,用以表达青年男女从无心邂逅到萌生情意的微妙过程。

在第二个层面中,诗人用两节对称的诗正面写出“我”的柔情:不管是流过森林还是花丛,总忘不掉那个倩影,随时捡拾途中的奇珍异宝来献给这私心钟爱的姑娘。这两节诗以小明大,以动作表深情,表达了怀爱者“我”心中甜蜜的情意以及对姑娘的奉献之心,从而把前面悄悄萌发的爱情推进到一个“寤寐求之”的更深层次上去。

诗的第三个层面情态顿变,诗意起了一个突转:海上的厉风“吹折了花冠”,狂浪“击碎了裙裳”,“我”自身也被无情的海潮卷向天边,原先甜蜜的梦被生活击碎,无以为继。这种由乐境人哀的情状,是对生活中的自由爱情受到的折磨的艺术概括,曲折地表达出对扼杀爱情的封建礼教及守旧势力的鞭挞,富于时代色彩。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诗中“我”的追求受到阻遏,使诗作蒙上了一层“好景不常”的无可奈何的怅惘,但“我”心中那“彩霞般的影儿”却一样明艳如初,令人怀想。这就委婉地表达出主人公对恋人一往情深的忆念和不可改易的情意,于衷愁中见执著。

诗作就是这样采用以人拟物的手法,借着“小河”与“影儿”之间的自然联系,写出青年男女间两心的相印与相随。这首诗还十分注重情调的创造,注意运用语言的感情色彩来烘托一种特定的、浓郁的氛围。诗的首节“我”是“无心”绕过这儿,姑娘也是“无心”投影于“我”的柔波。这两个“无心”,隐然传达出一种悄静、恬美的意境,描摹出“我’与姑娘间感情交流的自然、真挚、和谐,令人想见愈是“无心”愈是有情。底下柔波那“荡荡地”、“粼粼地”的姿态,在水波微兴中摇曳着深情,把“我”一腔柔情化作一片清澈、明净的艺术境界,把原来的情意向着纵深方向推进了一步。同时,它又和下面遇到的摧折一切的厉风狂浪形成鲜明对照,以大海的“无情”反衬出人物的多情,以象征社会力量的自然的冥顽观照出主人公爱情遭到摧折的深深不幸,为全诗创造了一个欢快而又带有悲剧意味的情调。此外,还多用迭字(如“软软”、“荡荡”、“粼粼”等)和重复(如第一节的两个“无心”,第五节的两个“彩霞”等)以酿就一种缱绻的情味。

在诗的形式上,它自由而又有所敛束。整个看来,它间用对偶与复沓,格式表达自然、优雅,调子舒缓柔曼而又热烈明丽,音律极活泼,调子舒卷自如,别具一种浓烈的韵味。

角色转换之间

——给父亲的一封信

爸爸:

当再一次提起笔时,我已经不再是那个曾经总是跟随在你身后的小女孩了。如今的我,已经长成了一个有着自己个性的青年。而你,似乎也在白驹过隙的日子里被银发爬满了头,我不曾发觉。忽然之间,你已经老了许多。很多时候的你,就像小时候的我一样。然而,在角色转换之间,我们的血脉依然相连。

忽然之间,你老了。但是,因为工作需要的你,必须学会用电脑。于是,年老的你放下父亲的高大形象,让我教你使用电脑。普通话不标准的你,从最初级的拼音打字学起。多少个夜晚,我看见你那弯曲的背影,笨拙地敲打着键盘。夜幕降临以后,只有电脑屏幕的荧光一直闪烁着„„不知道经过多少个这样孤独又辛苦的夜晚,你高兴地拿着二级的资格证书到我面前,那时,我似乎看到了年小的自己拿着满分考卷在你面前“炫耀”的情景。爸爸,忽然之间,你老了,我们不经意间的角色转换,却一直流淌着彼此之间的浓浓情意。

忽然之间,你老了。当我生病的时候,你无法用你那宽厚的臂膀背我去医院,甚至,需要我来回为你的年老而奔波。还记得吗,上周你因为连续加班熬夜而得了急性胃炎,我怎么会不知道,好强的你总是默默地承受着自己的苦痛。我去医院买来药,天天煎好药之后放在你的床前。爸爸,忽然之间,你老了。我知道,自己还没有能力像你以前照顾我一样照顾你;但我会尽我所能,让你“即使踏着荆棘,不会觉得疼痛;有泪可落,也不觉得悲哀”。我们无意之间的角色转换,有时显得你衰老又笨拙,但是你的形象,不会因为这样的角色转换而落寞下去。在我心中,还是一样的高大。

忽然之间,你老了,将要退休的你,似乎有些力不从心。爸爸,你投身了教育事业一辈子,全部的心血都铺洒在上面。所以,你所有的担忧与不舍我都了解。爸爸,我想告诉你,不管你多么年老与笨拙,都不会成为我的负担,我也想在你失落与无助时,给你勇气与鼓励,让你知道我一直在你身边。记得考前的一个夜晚,我因为压力太大而无法入睡,你悄悄塞过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你是我的女儿,不管结果怎样,我肯定和你在一起。”爸爸,现在角色转换,我也很想告诉你,你是我的父亲,我唯一的父亲,不管发生什么,我也与你共同承担。

爸爸,忽然之间,你老了,快得让我措手不及。虽然你的年老,让我们之间的角色发生了转换,但我依然希望可以像十年前那样,牵着你的手,去看那天空明朗,夜色清凉。

永远爱你的女儿

【名师点评】这是一篇充满深情的抒情散文。作者的构思相当精巧,以书信的形式和父亲对话,不

仅写出了父亲的高大形象,还写出了女儿对父亲的牵挂和担忧,体现了父女之间浓浓的血脉真情。

除此之外,作者在细节描写方面也下了很大功夫。比如“弯曲的背影”“笨拙地敲打着键盘”“高兴地拿着二级的资格证书到我面前,那时,我似乎看到了年小的自己拿着满分考卷在你面前‘炫耀’的情景”等。这些细节对突出文章主旨也起到了很大作用。 基础知识

1.下列加红字的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 ) A.百舸(gě) 寂寥(liào) 彷(páng)徨 惆怅(chàng) ....B.方遒(qiú) 颓圮(pǐ) 瓦菲(fēi) 青荇(xìng) ....C.浪遏(â) 浮藻(zǎo) 长篙(gāo) 漫溯(shuî) ....D.虔(qiān)诚 忸怩(ní) 深邃(suì) 团箕(qí) ....2.下列各组词语中,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夙愿 纷繁芜杂 呕歌 音容笑貌 B.跫音 感人肺俯 火钵 张灯结采 C.太息 乌蒙磅薄 彳亍 白浪涛天 D.寥廓 峥嵘岁月 琼葩 潺潺涓涓

3.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阅读下面的诗词,说说“丁香”在这里被赋予了什么含义? B.他勇敢坦直地声言:“我是地主的儿子,也是吃了大堰河的奶而长大了的大堰河的儿子”。 C.鉴赏诗歌应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意象,同时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感受充溢于作品的真情。

D.如何理解《风雨》中“风雨”的含义?诗中几个比喻用得好在哪里? 4.下列句子加红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班级的一些规章制度都应该固定下来,不能翻云覆雨,叫人难以捉摸。当然也不是说一切都要墨守成规,一成不变。 ....B.3年前那个淘气顽皮的小姑娘,如今却以全省理科状元的成绩进入我国第一大学府,真是不堪设想。 ....C.假如不愿走向深渊,就让我们走向广阔;假如不愿坐享其成,就让我们勤勉奋斗。 ....D.月明星稀,鸦雀无声,院子外的一只不知名的鸟,被明亮的月光惊醒,扑啦啦扇动着翅膀绕树盘旋。 ....5.下列句中加红的字解释全对的一项是 ( )

①独立寒秋,湘江北去。(离开) .②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水深而清) .③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水清而浅) .④携来百侣曾游。(携:带,拉着;来,助词) ..⑤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山势高峻) ..⑥粪土当年万户侯。(以„„为粪土) ..A.①④⑥ B.②③⑤ C.③④⑥ D.②④⑥

6.下列两句话的横线上依次填入的两句应当是 ( )

①鉴赏诗歌,正是要通过语言媒介,去 。

②古今中外,许多著名的诗人都是大自然的朋友,我国唐代有山水、边塞诗派,英国有“湖畔派”,山川风物给他们灵感, 。

①a.感受作品中鲜明的形象,深入作品的意境之中,体会诗歌的意境美。b.深入作品的意境之中,体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作品中鲜明的形象。

②a.他们从春花秋月中寻求寄托。b.春花秋月给他们以寄托。 A.a a; B.a b; C.b a; D.b b 7.下列关于新诗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新诗是1919年“五四”新文学运动时期创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体诗,它是现代诗歌的主流。 B.新诗语言采用白话,打破了格律诗的束缚,形式上比较自由。

C.有的新诗比较自由,无论篇幅的大小,句子的长短,还是平仄、押韵都不拘一格,甚至不用标点。

D.诗段、诗行、节拍、韵脚,一定服从旧体诗格律的要求,是讲究格律的新诗的基本特点。 8.徐志摩, 主要成员之一。他的诗、散文以及艺术观受英国浪漫主义影响较深,注重意境创造与音律和谐。著有诗集《志摩的诗》《_____》《______》等,代表作《再别康桥》。

9.戴望舒, 代诗人。浙江杭县人。有诗集:《我底记忆》、《_______》、《_______》。短诗:《雨巷》。他是我国三十年代现代派诗人。诗风低回婉转,情意深长,追求意象的朦胧,艺术感染力很强。

10.默写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粪土当年万户侯。

课外阅读

五 月 穆 旦 郊外墓草又一新

五月里来菜花香 昔日前来痛哭者 布谷流连催人忙 已随轻风化灰尘 万物滋长天明媚

浪子远游思家乡 还有五月的黄昏轻网着银丝,

诱惑,溶化,捉捕多年的记忆, 勃朗宁,毛瑟,三号手提式, 挂在柳梢头,一串光明的联想„„ 或是爆进人肉去的左轮, 浮在空气的小溪里,把热情拉长„„ 它们能给我绝望后的快乐, 于是吹出些泡沫,我沉到底, 对着漆黑的枪口,你就会看见 安心守住了你们古老的监狱, 从历史的扭转的弹道里, 一个封建社会搁浅在资本主义的历史里。 我是得到了二次的诞生。

无尽的阴谋;生产的痛楚是你们的, 一叶扁舟碧江上 是你们教了我鲁迅的杂文。 晚霞炊烟不分明

良辰美景共饮酒 负心儿郎多情女 你一杯来我一盅 荷花池旁订誓盟

而今独自倚栏想 而我是来飨宴五月的晚餐, 落花飞絮满天空 在炮火映出的影子里,

在我交换着敌视,大声谈笑, 而五月的黄昏是那样的朦朦! 我要在你们之上,做一个主人, 在火炬的行列叫喊过去以后, 直到提审的钟声敲过了十二点。 谁也不会看见的 因为你们知道的,在我的怀里 被恭维的街道就是他们倾出, 藏着一个黑色的小东西, 在报上登过救济民生的谈话后, 流氓,骗子,匪棍,我们一起, 谁也不会看见的 在混乱的街上走—— 愚蠢的人们就扑进泥沼里,

而谋害者,凯歌着五月的自由, 他们梦见铁拐李 紧握一切无形电力的总枢纽。 丑陋乞丐是仙人

游遍天下厌尘世 春花秋月何时了 一飞飞上九层云

11.分析诗中五段七言诗的内容,都叙述了些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12.分析诗中四段自由体诗的内容,它们都抒发了诗人怎样的内心情绪?

13.七言诗和自由体诗风格是否一致?作者将它们交叉结构在一起,在表达上会产生怎样的效果?

14.诗名题为“五月”,诗人都描写了五月中的什么?这和他个人情绪有什么联系?

重视新诗的语言形式

没有一种文体比诗歌更富有形式感。离开诗体语言,何以言诗?衡量诗人的造诣,首先要看他对诗体语言的创造能力。诗人的人格魅力,只有通过语言形式的艺术表现力包含于诗美的魅力之中,才具有诗的价值。我们不能认同抹煞了诗歌形式的自身的特性、忽略了诗体语言所独具的诗美能量生成的艺术转化。诗的意义和本质,总是包含于语言形式之中。

新诗应是诗意本体与形式本体的真正融合。

新诗的形式要素,包括内形式(隐喻结构、情绪节奏、心理逻辑等)与外形式(词语、体式、音节、韵律、色彩等)。实际上,诗的外形式与内形式是不可分的。“外形式”是对诗人的基本技艺和语言素养的显影,形成汉语诗歌特有的形式美,凸现出诗的表征,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没有“外形式”,“内形式”就失去了依托。同样,“内形式”是对诗人的灵魂和生命体验的显影,没有“内形式”,“外形式”也成了空壳。新时期诗歌向内心的突入,促成了“内形式”的建构,而对“外形式”的轻视甚至抛弃,也造成了诗形的严重缺失和诗美的消减。20世纪五六十年代流行的半自由体、民歌体,因缺乏“内形式”(也有诗情虚假的原因),导致诗意肤浅或空泛。一首优秀的诗歌,总是内、外形式健全完美、高度融合的。

新诗语言形式的生命力,在于发挥现代汉语的特色。既要顺应中国人的现代生活节奏,从大众口语和民歌民谣中汲取活力,又要善于从优秀的古典诗词中汲取艺术营养,接通新、旧诗之间的血脉联系;既要从寻根探源发掘汉语诗意(诗性)的闪光点,在打破和摆脱诗体语言的束缚中建立新的诗体格式,又要将汉语诗歌艺术置于世界诗歌艺术的潮流中,从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诗歌语言艺术的对话中显示出新异感和光色。

新诗语言的规则性与心灵抒发的自由性,是一组矛盾。诗人的本领就在于能够在二者的对立统一中获取诗歌创造的自由。亦如跳舞,一旦谙熟舞步,即可从别扭进入自由的状态。确立新诗的形式本体意识,就是要实现新诗创作从“走路”进入“跳舞”的艺术转变。

15.你如何理解文章开篇的两句话? (1)“没有一种文体比诗歌更富有形式感。”将其改为判断句,即:_________________(13字) (2)“离开诗体语言,何以言诗?”这句话的正确含义为: (限 16字) (3)就全文而言,这两个句子的作用是 _________(限4字) 16.文章提出评价诗人的两条标准,它们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限22字)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限24字) 17.筛选文中相关信息,概括回答下述问题。(3分)

(1)对新诗的科学理解,应当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限14字) (2)新诗形式要素间的辩证关系有二,它们是:

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限12字)

b.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限24字) (3)作者阐述新诗语言形式生命力的源泉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限9字)

(4)作者提出了确立新诗形式本体意识的原则,即: (限28字)

18.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文章起笔两句,分别从反面和运用反问修辞提出本文的论点,即:要重视新诗的语言形式。 B.新诗的形式要素包括内形式和外形式。内形式指体式、音节、韵律等;外形式则指情绪节奏、心理逻辑等。

C.诗的“内形式”,是对诗人的灵魂和生命体验的显影,而“外形式”,则是对诗人的基本技艺和语言素养的显影。

D.成为优秀诗歌的条件,总是内、外形式健全完美、高度融合的,20世纪五六十年代流行的一些诗,由于外形式的缺乏,流于诗情虚假,而导致了诗意的肤浅或空泛。

E.新诗形式欲有生命力,则应顺应中国人的生活节奏,从口语及民歌中汲取活力,又从优秀古典诗词中汲取营养,接通新、旧诗之间的血脉联系是重要途径。

F.诗人的本领在于:能够从新诗语言的规则性与心灵抒发的自由性中获取诗歌创作的自由。

参考答案

1.B(A寥liáoC溯sùD虔qián)

2.A(A讴歌;B感人肺腑、张灯结彩;C乌蒙磅礴、白浪滔天;D没有)

3.D (A不是疑问句,句末问号改为句号;B句末句号放在下引号外;C句中顿号改为逗号)

4.C(A翻云覆雨:形容人反复无常或惯于耍手段;B不堪设想:未来情况不能想象。指预料事情会发展到很坏的地步;D鸦雀无声:形容非常静。都不符合语境)

5.D(①去:流去;③翔:游泳;⑤峥嵘:不平凡,不寻常。) 6.B 7.D(新诗的诗段、诗行、节拍、韵脚,不一定服从旧体诗格律的要求) 8.新月派、《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 9.现代、《灾难的岁月》、《望舒草》、

10.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11.五段七言诗,第一段总写五月万物复兴,百姓繁忙,点出游子的思乡情绪;第二段是写女子失恋后的神态,场景;第三段写的是郊外墓地,慨叹人的不断离世;第四段写活着的人的闲适生活;最后一段写世人对尘世的厌恶,渴望得道成仙。诗人在这几段七言诗中,以民歌民谣的方式描绘了五月的几个场景,既是对生活的一种概写,更是作者看破红尘,洞悉世界的一种无奈与愤世心情的隐现。

12.四段自由体诗,分明是诗人对他所生活的社会的一种愤怒控诉。这是当诗人刚被捕后的心情表达,还有一五月黄昏的借景抒情、议论,以及在半夜被提审后内心痛苦的渲泄,诗人在自由体诗中表达的情绪较为激烈。

13.在表现风格上,七言诗和自由体诗是不一致的。但诗人把它们交叉组合到一起,不但在结构上自出机抒,而且在表达效果上,也颇富于意味,七言诗如民歌民谣,在诗中起到作背景烘托的作用,而自由体诗则是诗人内心激情的表白。两者互为映衬,使读者对五月在背景中更好地理解诗人那愤世的情绪。

14.在七言诗中,描绘了五月的几个场景,在自由体诗中,描写的是五月的黄昏。

从诗的各段中所描写的场景和事物看,七言诗和自由体诗都是对五月黄昏乃至夜晚的描述。诗人身陷囹圄中,失去自由,又恰逢黄昏,抒发了伤感悲愤之情。有对生活场景的联想,表达内心的留恋,更多地是对黑暗社会的质疑和批判。

15.(1)诗歌是最富形式感的一种文体。(2)诗体语言是诗歌必不可少的语言形式。(3)提出论点。 16.(1)评价诗人的造诣,主要看他对诗体语言的创造能力。(2)诗人的人格魅力,包含于诗体语言所能表现的诗美之中。

17.(1)诗意本体与形式本体的真正融合。⑵a.诗的内形式与外形式不可分。b.无内形式,外形式成空壳;无外形式,内形式无依托。(3)发挥现代汉语的特色。(4)实现新诗创作从走路(不成熟)——跳舞(自由)的艺术转变。

18. B、D(B项的表述错位,颠倒了内形式与外形式包含的内容—情绪节奏、心理逻辑,属于“内形式”;而体式、音节、韵律,则属于外形式。D项表述有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诗,诗意肤浅或空泛的原因是由于内形式的缺乏,而不是外形式的缺乏。)

第五篇:高中语文诗歌赏析的答题技巧或步骤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一、答题总则:

仔细审题,根据题目要求,问什么,答什么。

基本规律:

1、如果问“写了什么”,则必答内容(可翻译后概括)。

2、如果问“怎样写”,则必答手法和内容(即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内容,顺便还可以答这样写的效果和作者情感)。

3、如果问“作用(效果或好处)怎样”,、则必答手法、内容、作用、情感(注意:先答有什么作用、效果或好处,接着答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内容。这样才完整,不至于无谓失分)。

4、如果问“为什么这样写”,则必答内容(即原因,可从诗句中概括,往往是对表现诗的主旨的作用,要注意“知人论世”),还要从结构上回答(即在结构上的作用)。

5、如果题目要你“简析”,则可按2的方式回答。

二、熟悉并分清古典诗歌的类别(从内容角度划分)。

熟悉以后,可以快速推断出诗歌的内容,以及常用什么手法。譬如:

1、写景抒情类。如山水田园诗,这类诗,内容当然是写所见所闻的自然景物,手法常从修辞角度和抒情方式角度考查。

2、即事感怀类。如送别、登高等,这类诗,不外乎即景生情,睹物思人,即事有感,譬如惜花、伤春、悲秋等等,手法多样。

3、咏物言志类。如咏物诗,则托物抒情、托物言志(总说),怀才不遇、坚贞不屈、孤芳自赏、洁身自好、积极进取、孤傲高洁、不流于俗、不同流合污等等(思想内容),象征、比喻、拟人、对比、衬托、双关、比兴等等(表现手法)。

4、怀古咏史类。这类诗,则怀古伤今、怀古伤己、借古讽今(总说),昔盛今衰、物是人非、忧国忧民、壮志未酬(思想内容)、用典、联想、对比、衬托、扬抑、讽刺(表现手法)。

5、边塞征战类。这类诗,多着意于绝域风物的描写,以抒写军旅之苦辛、戍卒之离思乡情或表现将士浴血奋战,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形成“英雄气概兼儿女心肠”的创作模式,但也有例外。喜用术语:豪迈、慷慨激昂、建功立业、保家卫国、奋勇杀敌、不怕牺牲、生活凄苦、思乡思亲、报国无门、归家无望、苟且偷安、连年征战、穷兵黩武、悲愤、哀痛、愤懑等等(思想内容),烘托、渲染、对比、双关、讽刺等等(表现手法)。

三、明了考查诗歌的几个角度:语言分析、形象分析、评价写作技巧和风格、评价思想内容。

四、读懂诗歌的主要途径:从题目入手、从作者及时代入手(知人论世)、从试题提供的注解入手,然后结合诗歌的类别(见上文)、常见意象的文化内涵进行推断。

五、常见题型的回答要点。

1、语言的考查。(多是分析“诗眼”的题目)设问的方式及答题角度和步骤: (1)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风格)?或谈谈这首诗歌的语言艺术。解析:这种问题是就整首诗而言,因此记住常用术语就可无往而不胜。如:用语清新、雅致,不落俗套;平淡质朴(朴素自然),全用白描,不加修饰,返璞归真;凝练简洁,绚丽多彩;委婉含蓄,清静幽深;清新明快,如行云流水;雄伟奇特,慷慨悲壮;使用叠字叠词叠句,生动形象,具有音乐美、修辞美等等。注意:答题时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才能少扣分。

(2)找出这首诗的“诗眼”,或找出用得最传神的实词(虚词)并分析其好处。解析:答题步骤——先找出此词,肯定其用得好,然后结合诗句解释其表面和深层含义(即这个词描绘出了什么景象或展现了什么画面或意境),最后答使用它产生了什么效果以及表达了什么感情或感受。“效果”常用评价语可参见上文的解析,譬如:运用动词、形容词的作用或效果是准确、生动、贴切;数量词、副词往往是起强调或使文气更贯通的作用;叠词往往是增强语言韵律感或强调作用;颜色词可以渲染气氛,增加画面感、色彩感,表达心情。

(3)诗中的某个字(句)为什么

语文答题有技巧的。当初高考语文一百三多,每次模考一百二以上,从未失手。现在给高中的学子传授答题经验~这些是只会念答案老师不会讲的,想听的进。保证语文成绩有提高。

古诗看到题之后一定先分类,分成唐诗、宋诗、豪放词、婉约词。不同的类型回答时内容是不一样的。因为唐诗是以情入诗,宋诗是以理入诗。

比方我们正常生活中表达思乡,成天把思乡挂在嘴边是低级的表达情感的表现。写景才是王道,比方写明月,进而写到家乡的月~比方写捧起家乡的黄土狂吻。这比单纯的语言表达强多了。请同学们记住,唐诗都是以景写情,触景生情的。反应到答题上,你要记得这样几句话。写上了老师绝对给分:以景写情,触景生情,诗人通过对某某景物的描写表达了某某感情,情景相生,使无形的人的愁思有形化,使有形的景色沾染了诗人的主观感受

下面举例子,最后总结唐诗得分三步走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廖乱边愁说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这是唐诗啊!更进一步是边塞诗,我们通过后两句来体现怎么答题

一般出题格式是这样的:某句写的好不好,好在哪里,去掉行不行之类的。这是历年出题的唯一套路,其他出题方法和这个是等价的,因为他让你回答的内容是一定的。这里举例,上诗中后两句表达好在哪里?,通过对本题的解答说明答题的三步走战略

答古诗题,在卷面上写出来的东西第一步是翻译。第二部是叙述好在哪,第三步是总述

第三步综述:这样描写情景相生,需的情实的景虚实相生。更富有感染力。答题完毕

第一部翻译:诗人前一句通过廖乱和边愁两个字描写主观感受,后一句秋月长城是对边塞景物的捕捉与描写

第二部好在哪:诗人通过对秋月长城萧索空阔景物的描写使无形的作者的边愁有形化,跃然纸上更富有感染力。诗有形的边塞景物沾染了作者浓烈的愁思。

总结起来,答题点得分点给分点有三个,这三部打全了,老师不敢扣分。第一个得分点就是找到诗人写景的句子或词,进行简单的翻译,说明写的是什么景,表达的是什么情。例子中抓住的是秋月长城,是边塞的景,情是廖乱的情是边愁。紧扣边塞的景,边愁第一部的分就得到有形的景(答题时具体写出是什么景,如秋月长城)与无形的愁相结合,使作者无形的愁思有形化更形象更感人,使有形的景物沾染了诗人的主观愁思

语文的作用就是让我们学会一个字 扯 如果多加一个字 那就是 蛋

第三步更重要、告诉批卷的:总结起来,诗人的表达技巧是情景相生虚实相生,写作方式是触景生情

我们现在进行唐诗的扫尾工作。再叙述叙述出题人的出题方式,和在三步走基础上的不同答题技巧

关于第一个题眼,就是找到写景的最传神的那个字呗。比方用烂了的例子春风又绿江南岸“然后翻译这句所在的句子,然后走我的第二部和第三步”

这是从写景上出题。下一个主观感受,是从抒情上出题,先说明作者表达的是什么感情。再接第二部第三步

有时候更简单,三步走里只问你一步。比方两个诗歌的对比杜牧的包羞忍耻是男儿和王安石的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的主题思乡对比

那就只答第一部和第三步呗,先说说全诗写了什么,再说写的东西表达了什么这正是三步走战略的第一部与第三步

表达技巧:对比,联想,拟人,回文,顶真比喻想象夸张,衬托

我心飘摇悬似旆君意的的高如鸿。好在哪?第一部:诗人描写了飘摇的旆和意志高昂的鸿雁,写描(翻译)写了作者内心的飘摇与友人赴官的意满

第三步表达了诗人不得志的惆怅与对友人赴官的真挚祝贺与向往。

上边两个大家都会了吧。第二部:诗人通过将心情与飘摇的旆和高鸿作比喻,自己的失意与友人的得意做对比,虚实相生

我们来看这道题,第二部得分点是比和对比,有了它不丢分喻

我们再练个想象的“风彻红旗冻不翻”好在哪?

下面我不说想象比喻什么的了,你们自己来说。我出题了“红杏枝头春意闹”闹字好在哪?将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好在哪?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好在哪?当时更有军中死,自始君王不动心好在哪?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好在哪?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好在哪?垂死病重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好在哪?

第一部和第三步是不变的,找准第二部你要回答的内容套进去。最基本的那两句最先学的有形化什么的别忘

可是唐诗总用到这样的表达技巧。唐诗是以景生情的,表达方法有比喻、联想、想象、夸张、对比、顶真、等做复习题时遇上了我这没有的自己往上加。

快点记笔记这句话:以乐景衬哀情而哀者更见其哀

这就是烘托,这就是反衬。阅读题碰到烘托反衬字样的,或者明显看出来是烘托反衬作用的都答这一句

上边有一道“将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的题,答对比是对的,答答上反衬也是对的。以乐景衬哀情而哀者更哀,同学们感受到封建统治阶级的荒*和半死生的将士的悲哀了么? 一.高考诗歌鉴赏中常见的思想感情:

● 忧国忧时

1.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2. 反映别离和战乱的痛苦

3. 同情人民地疾苦

4. 对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 建功报国

1. 建功立业的渴望

2. 保家卫国的决心

3. 报国无门的悲伤

4. 山河沦丧的痛苦

5. 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6. 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

7. 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 思乡怀人

1. 羁旅思乡之情

2. 对亲人友人的思念之情

3. 边塞思乡之情

4. 闺中怀人之情

● 长亭送别

1. 依依不舍的留念

2. 情深意长的勉励

3. 坦陈(吐露)心志的告白

● 生活杂感

1. 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2. 昔盛今衰的感慨

3. 借古讽今的情怀

4. 青春易逝的感伤

5. 仕途失意的苦闷

6. 告慰平生的喜悦

二.六种答题模式:

(一) 分析意境型:

1. 提问方式:此诗有什么样的意境?表现了怎样的画面?诗人通过什么景物表达自己的感情?

2. 答题步骤:

① 描写初始中展现的途径和画面(翻译——忠于原文)。

② 用4个字概括景物营造氛围特点(以下4组)

孤寂冷清;萧瑟凄凉;雄浑壮阔;恬静优美+明净炫丽。

③ 回答表现诗人什么感情(先答原因,后答感情)。

3. 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时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问: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

① 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的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滩上静睡不动。

② 这是一幅明净炫丽的图景。

③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二) 分析技巧型:

1. 提问方式:怎样的表现手法?怎样的艺术手法?怎样的技巧(手法)?怎样抒发感情的?

2. 答题步骤:

① 明确告诉其手法。

② 结合诗句证明为什么。

③ 运用这种手法有效地表达出因---而产生的---情感。

3. 答题示例: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骆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问:此时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

① 主要用了反衬手法。

② 天位方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

③ 两处反衬都突出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漂泊引起的孤独寂寞。三) 分析语言型:

1. 提问方式:此诗有什么语言风格,语言特色,艺术?

2. 答题步骤:

① 从以下六个词中选一个或几个。

雄浑豪放;委婉含蓄;华美绚丽;朴实简练;运用口语;叠词互用。

② 结合相关语句说明。

③ 运用这种语言表现作者因---而产生的---感情。

3. 答题示例: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问: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

① 此诗特点是清新自然,运用口语。

② “黄莺儿”是儿话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儿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

③ 这样非常自然的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四) 炼字型:

1. 提问方式:最生动传神的字是什么?给出一字,是否同意。

2. 答题步骤:

① 解释此字在句中的含义。

② 翻译此句(忠于原文,语言优美)。

③ 回答表现诗人什么感情(先答原因,后答感情)。

3. 答题示例: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 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 好去莫回头。

问: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

① 同意。“看”在诗中是指回望。

② 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然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

③ 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

(五) 诗眼型:

1. 提问方式:关键;不能删掉的词。

2. 答题步骤:

① 解释词义。

② 点名中心。

③ 是全诗的关键。(位于第一段或者第二段)起到了总领全文的作用;(不在第一段或者第二段)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3. 答题示例: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问:“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一“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

① “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

② 这种相思之情是从听到“折柳”引起的。承上启下。

③ 是全诗的关键

【万能答题公式】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七)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复习时要系统归纳各种表达技巧,储备相关知识。首先要弄清这些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再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仔细体味、辨析。

至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局限性等。

总之,鉴赏古代诗词,第一步,把握诗词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细读标题和注释;2分析意象;3品味意境;4联系作者。第二步,弄清技巧:1把握形象特点;2辨析表达技巧;3说明表达作用。第三步,评价内容观点:1概括主旨;2联系背景;3分清主次;4全面评价。

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易混术语区分

(一)“方式、手法”的区分

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

①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②表现手法: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③修辞: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反复。

(二)“情”、“景”关系区别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三)描写的角度

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形”、“色”是视觉角度

;“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二、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

三、说明文分类:

1、实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程序说明文

2、科技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也叫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

四、说明顺序:

1、时间顺序:历史顺序、年代顺序、四季交替顺序、早晚(先后)顺序

2、空间顺序:注意表方位的名词

3、逻辑顺序:先总后分、由主到次、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此及彼、由现象到本质等。

五、说明方法: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分类别等

说明方法的作用:

打比方:生动形象说明了—————— 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举例子:具体说明_____ 的特点,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作比较:把____ 和 ______相互比较, 突出强调了____ 的_____特点. 列数字: 用具体的数据 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六、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追叙)

七、人物描写的方法:

1、肖像(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活动描写;

2、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

八、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联想、想像、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九、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

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十、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2、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

1、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2、推动情节发展;

3、渲染气氛;

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 句子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分析:

1、对上文(或全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

2、对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

3、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 没有打完,但也可以了。

诗歌鉴赏解题技巧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象、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 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第三种模式 分析语言特色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第四种模式 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第五种模式 一词领全诗型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

(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答题示例: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第六种模式 情感、主旨型

提问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提问变体: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或者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

答题步骤:

(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3)抒发什么情感

答题示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06年全国卷2)

南柯子 王炎

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2)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相感情。

答: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步骤一)(因为没有什么特别的表达技巧,所以步骤二跳过)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步骤三)

再如: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05年全国卷2)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

答: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步骤一)作者主要是通过这幅想像的画面,(步骤二)来表现“思家”的。(步骤三 题目已经说明情感)(想像1分,画面描绘2分)

*第七种模式 评价题型

提问方式:评价题是先列举出一首或几首诗词,再引用一段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对诗词特点的评论语,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评论是否正确,是否合理,然后阐明理 由。这种题型酷似政史考试中的判断说理题。其实这类题型只是前六类题型的变体,没有直接提出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分析问的是内容、主旨,还是表达技巧,然后 结合问题和诗歌进行恰当的表述。

答题思路:

(1)认真审题

(2)深入阅读理解诗词

(3)结合诗歌内容,结合评论答题

答题注意:紧扣诗文内容,点面结合地分析;阐明理由时,紧扣评论关键词

答题示例: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有人曾引“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来概括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作简要说明

分 析:这是一首典型的诗词评价题型。诗歌本意很明了,但命题者借用西方一句诗来概括其艺术特色,回答时思维要稍稍转个弯。所谓“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 人情”,就是以小见大,管中窥豹的写法。本文借出土的文物---折戟和吴国二女----二乔来展现三国时期的政治风云变幻。

答案参考:这是一首 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但诗人却通过“小物”“小事”来表现的。诗由一个小小的文物“折戟”,联想到汉未分裂动荡的年 代,想到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可谓说是“一粒沙里见世界”。后两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有 情味,有风韵,可谓’“半瓣花上说人情”。

*第八种模式 比较评价题型

提问方式: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答题思路:

(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

(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答题示例: 16.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05年浙江卷)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解析:题目有两问,第一问是问表现手法上的共同点,不要求分析,所以只写出表现手法就可以,当然如果具体说明,也没错。第二问要求分析这两首咏物诗表达出的情感的不同,因此答题时,要按照情感主旨型模式答全两方面的内容

答:第一问:都用了拟人表现手法。

第二问: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步骤一)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步骤二)

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步骤一)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步骤二)

上一篇:高考化学备考策略下一篇:公开课课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