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微观经营主体论文

2022-04-23

摘要:随着埇桥区大力推进“两区”建设,现代农业快速发展,以农业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为代表的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成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农业经营主体在经营规模、标准化生产、品牌建设等方面具有极大的优越性,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现代农业微观经营主体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现代农业微观经营主体论文 篇1:

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约束及其破解机制

摘    要:随着国家对现代农业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城乡一体化发展迅猛,各类开展农业生产与服务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日益发展壮大,为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出了积极贡献。为更好地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农业发展的第一动能作用,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乡村振兴战略为背景,选取天津市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典型调查,研究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约束,并据此提出了拓展其融资渠道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供给侧改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

Key words: strategy of rural vitalization; supply-side reform; new types of agricultural businesses; financing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带动现代农业发展的第一动能。2017年和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多次强调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面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带动整体农业发展现代化。十九大报告中也提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问题,并围绕乡村振兴战略,鼓励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在相关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得到了蓬勃发展,已成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但受农业弱质性的影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风险抵御能力仍较弱,在未来一定时期内,面临着運营资金约束、土地规模约束、农业人才匮乏等诸多问题[1]。尤其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题日益突出,严重制约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健康发展[2]。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问题,不少学者予以了高度关注。一些文献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需求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发现,目前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较难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需求[3-4]。同时,也有诸多研究围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问题,通过剖析其原因,提出破解融资难题的建议,比如,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题,提出从政府、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金融服务机构三方面考虑,不断拓展其融资渠道[5-7]。此外,一些学者基于互联网背景,创新性提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 P2P 网络融资、众筹融资、基于大数据小额信贷融资、供应链融资等模式[8-10]。现有研究多基于宏观分析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问题,考察其融资模式的创新,其融资方式对微观主体的适用性、可行性尚不明确。为此,本研究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乡村振兴战略为背景,选取天津市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典型调查,基于微观视角,重点分析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约束,并提出其破解机制,借以实现农业融资受益面,助推农业优化升级,更好地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服务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乡村振兴战略的作用。

1 天津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及其发展

近年来,我国农村经济的蓬勃发展带动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不断壮大,其发展潜力日益凸显,逐渐成长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中的核心力量。通常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包括家庭农场、专业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全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态势良好,据农业部统计,截至2017年6月家庭农场超过87万家,农民合作社188.8万个,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38.6万个(其中龙头企业12.9万个),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超过115万个。

近年来,天津市以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为契机,大力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产业化龙头企业先后涌现。截至2017年底,天津市工商登记注册农民合作社总数达到12 282家;截至2018年8月1日,天津市培育农业产业化经营市级重点龙头企业182个,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6个,其具体分布情况见图1。

但在全国范围内,天津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总量和实力仍有较大发展空间。根据农民日报社发布的《2018中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排行榜》数据显示,全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00强中,天津市仅有4家,占比0.8%;全国农民合作社300强中,天津市有6家,占比2%,其具体排名情况详见表1与表2。

2018年7月18日天津市发布《关于加快构建政策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实施意见》,提出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未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将趋于规模化、产业化、专业化、集约化方向发展,与农户相比,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交易成本、抵御风险、盈利状况等方面都具有一定优势。但受抵押物不充分、财务信息不全面、信用评价不高等因素影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贷能力受限,未来一段时间内,资金短缺仍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面临的现实难题之一。

2 天津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现状

2.1 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抵押融资规模差异较大

受征信状况、项目运营规范、经营规模、财务管理等方面影响,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存在较大差异。拥有规范的财务和运营管理模式的农业企业一般具有更大的融资优势。目前,天津市农村产权抵押担保融资主体更偏好于农业龙头企业,详见图2。截止2016年1月,天津市已完成的农村产权抵押担保融资主体中,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占比63.16%,融资金额占全部融资额的86.29%。相对而言,农民专业合作和家庭农场所占比重较低,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占比为10.53%,并且融资金额偏低,仅占全部融资额的1.21%;家庭农场数量占比为5.26%,融资金额占全部融资额的12.1%。农户数量占比21.05%,然而融资金额都偏低,仅占全部融资金额的0.4%。随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不断发展,其将成为农村融资的潜在需求。伴随着融资环境和制度的逐步完善,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抵押担保融资发展将愈来愈趋于平衡。

2.2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抵押担保融资模式优势地位不突显

农业受自然生长影响,整个生产过程呈周期性,新型農业经营主体所需的流动资金呈现季节周期性,其贷款额度、期限、方式等都与传统金融模式有一定差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扩大规模、提高专业化生产,较之于传统农业,更具专业化和组织化,涵盖了产品研发、农产品初加工、包装、市场推广、售后服务等配套环节,增加了土地租金、购买大型农机具、水利基础设施投入、建造大棚等农资资金支出,其资金需求也将规模更大、种类更多样。

天津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担保融资规模中,通过分析抵押担保融资和信用担保融资的最大值、最小值、中位数和均值发现,抵押担保融资的最大值3 000万元虽低于信用担保融资最大值5 000万元,但抵押担保融资的最小值、中位数和均值明显高于信用担保融资相应数值,表明抵押担保融资模式所提供的资金额度处于相对优势。但是,无论从融资数量还是从融资金额上看,信用担保融资占比均高于抵押担保融资,详见表3。可见,抵押担保融资模式的优势并未得到充分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在农业产业化背景下不断发展壮大的,并呈现出规模化经营的特征,为此其融资需求不仅局限于农业生产环节,还涵盖了农产品初加工、产业化发展等,这种规模大、生产周期长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资金的需求有着其自身的特质,以信用融资为主的小额传统农业融资模式已难以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多样化的资金需求。

2.3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过程中抵押和担保权能不足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向金融机构申请大额融资,需要有相应的担保,一般是抵押担保。随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需求的不断扩大,其面临的融资风险也有所增加,因农业受自然和市场因素影响较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缺乏有效的抵押物,融资过程中抵押和担保权能不足情况明显。

截止2016年1月,天津农业投资担保有限公司提供的农业担保融资中,其中约有42%的担保融资属于抵押担保融资,抵押物中以农业设施及所依附土地经营权为抵押物的占87.5%;以水域滩涂养殖权为抵押物的占12.5%。整体上看,林权、土地收益权等其他农业物权仍存在缺乏有效评估和鉴定,造成不被金融机构认可,无法成为有效抵押物,尚需赋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抵押和担保权能。

3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约束

3.1 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环境尚不健全

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不容忽视。为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快速成长、充分发挥其引领作用,向其提供充足的发展资金成为主要支持之一。从现实情况看,目前各级政府为鼓励涉农融资发展,从农村产权确权、产权登记、价值评估、抵押担保等多方面提供了政策性支持。然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力,产业化生产经营的代表,并未享受到特殊的融资优势,其在农村产权评估与登记、政策性融资担保、融资风险化解等方面仍面临诸多瓶颈。在现有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宏观政策背景下,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环境尚未有效搭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所面临的资金短缺问题仍未解决。

3.2 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模式尚不丰富

随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产业化,大多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面临着融资难和融资贵的现实情况,主要表现在有效的融资渠道少、资金额度有限、贷款利率偏高、借贷期限与农业生产阶段不吻合等问题,从而造成现有融资模式难以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实际需要。近年来,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对涉农融资的扶持力度,相继成立了一些涉农金融机构,如农商银行、村镇银行等,这些涉农类金融机构对缓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困难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大部分涉农金融的信贷业务是针对农户的额度较小的信用贷款,难以有效满足从事规模化和集约化生产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需要。

3.3 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征信水平和财务规范尚不健全

目前,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经营规模普遍较小。农业龙头企业多为民营企业,整体规模偏小;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一种互助型经济合作组织,管理模式相对松散;家庭农场因以其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规模也较小。由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这种经营和存续模式,使其通常不具备一般企业法人资质,各项经营管理制度不健全,尤其财务会计制度。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因财务制度不健全,影响了自身融资能力评估。一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由于缺乏完整的财务核算体系,造成其财务账目混乱,在向金融机构融资时,无法提供详细、准确、完整的财务报表数据,削弱了其信贷能力;二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健全的财务会计核算体系,难以向金融机构提供全面的财务状况、经营能力、偿债能力等情况,无法提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未来如期偿还贷款的有效证据,造成其融资困难。

4 破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约束的对策建议

4.1 营造良好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环境

4.1.1 健全农村产权评估与登记机制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抵押物一般是农村产权,但农业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大,农村产权也具有较大的特质性,从而对其进行评估与登记有很大特殊性。为此,围绕农村产权属性,组建专业的农村产权评估机构,针对设施农业、林权、养殖权、土地经营权等,聘请农业专家和金融人士,给予合理、充分的评价,正确衡量农村产权价值,从而解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抵押物不满足的问题。另外,及时完善各种农村产权的登记机构,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抵押融资提供必备的前提,从而全面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农村产权抵押融资业务。

4.1.2 建构政策性农业融资担保体系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的根本在于其受自然环境等不可抗力影响较大,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信用、信息、风险补偿等方面都缺失的情况下,银行放贷也将设置较高的门槛,从而造成大部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无法触及融资“标准线”。为此,建立针对农业政策性的农业融资担保体系将十分必要。政策性农业融资担保体系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担保扶持,将有助于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助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4.1.3 提升涉农融资风险化解能力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一种全新的社会经济主体,随着金融需求的不断增加,也带来了新的金融风险。在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发展的同时,也要关注其农业弱质性问题,在拓展融资过程中,要完善涉农融资风险抵御机制,将保险业务覆盖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生产的各个环节,合理规避风险,降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的市场风险。

4.2 创新适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要的金融产品

4.2.1 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产业链融资”模式 借助产业集群优势,依托农业产业链信息,以农产品的产业链、资金链完整性与安全性为基础,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农业产业链融资。比如,天津市静海区某蔬菜种植合作社就采用“银行+合作社+农户”方式,利用蔬菜产业链成功融资。天津市也可充分与行业协会合作,尝试利用其奶业发展优势,发展奶业产业链融资方式。通过创新金融产品,扩大农村金融服务的范围,以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多样化的融资需求。

4.2.2 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众筹融资”模式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众筹”模式是借助网络平台,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资金需要,选取具有创新性的项目,向大众募集资金的行为。据世界银行预测,2025年中国众筹市场规模将达到500亿美元[12]。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众筹的本质是“农业+互联网金融”模式,可帮助其筹集资金、积累潜在客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众筹,可以缓解其因经营规模小、运作风险大、商业价值欠成熟而难以融资的困境。

4.2.3 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P2P网络融资”模式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生产具有季节周期性,为满足其临时性短期资金需要,可尝试探索“新型农业经营主体+P2P网络融资”模式。P2P网络融资是通过P2P网络借贷平台进行的小额资金融资,是一种点对点融资模式[13]。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借助P2P网络融资,可以满足其细碎化的金融需求。

4.3 提升新型農业经营主体融资潜能

4.3.1 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征信水平 信用评级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的身份证明,类似于一种 “质量认证”。具有良好信用评级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但更容易获取银行的充分信任,提高融资成功的可能性,扩大融资规模,而且在同等条件下,金融机构将可能下调贷款利率,降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成本。为此,借助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评价体系的契机,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要注意提升其征信水平,获取金融机构的认可,建立长期的合作意向[14-15]。

4.3.2 规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财务管理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进程中,要不断提升和改进自身管理水平,规范财务核算,培养财务人才,完善财务账目和管理模式,提高自身经营状况和财务实力的透明度和认可度,以便于放款银行和担保机构合理评估风险,提高自身信用水平和融资能力,助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高效成长。

参考文献:

[1]黄祖辉,俞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现状、约束与发展思路——以浙江省为例的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0(10):16-26.

[2]钱克明,彭廷军.关于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调研报告[J].农业经济问题,2016(6):4-7.

[3]孙立刚,刘献良,李起文.金融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调查与思考[J].农村金融研究,2015(5):20-24.

[4]王蔷,郭晓鸣.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需求研究——基于四川省的问卷分析[J]. 财经科学,2017(8):118-132.

[5]林乐芬,法宁.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的深层原因及化解路径[J]. 南京社会科学,2015(7):150-156.

[6]汪来喜.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的成因与对策[J]. 经济纵横,2016(7):70-73.

[7]王宁,米青.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困境与路径创新研究[J]. 农业经济,2018(4):102-104.

[8]江维国,李立清. 互联网金融下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模式创新[J]. 财经科学,2015(8):1-12.

[9]周明明,王俊芹,王余丁.互联网金融视角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模式研究[J]. 农村金融研究,2016(8):73-76.

[10]周明明,王余丁,张瑞涛,等. 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模式创新——以互联网金融为视角[J]. 商业经济研究,2017(4):176-177.

[11]农民日报社.《2018中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排行榜》正式公布[EB/OL]. (2018-02-28)http://www.farmer.com.cn/xwpd/btxw/

201802/t20180225_1358756.htm.

[12]林鸿. 基于互联网平台的众筹融资模式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15.

[13]徐洁,隗斌贤,揭筱纹.互联网金融与小微企业融资模式创新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4(4):92-96.

[14]于潇,孟志兴.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山西省县域农业生产效率分析——基于2015年长治市13县DEA模型分析[J].山西农业科学,2018(8):1415-1420.

[15]刘会宇,季凤辉,朱瑞欣. 乡村振兴战略下喀喇沁旗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J].北方农业学报,2019,47(1):130-134.

作者:李彩霞

现代农业微观经营主体论文 篇2:

埇桥区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摘 要:随着埇桥区大力推进“两区”建设,现代农业快速发展,以农业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为代表的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成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农业经营主体在经营规模、标准化生产、品牌建设等方面具有极大的优越性,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为了突破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瓶颈,必须加强体制机制创新,给予更多政策项目支持,规范提升经营主体,破解融资瓶颈,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强大活力。

关键词: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现状;调查;问题分析

Investig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Main Body of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inYongqiao District

CHEN Chao

(Suzhou Yongqiao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Promotion Center,Suzhou 23400,China)

Key words:Agricultural management main body;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Investigation;Problem analysis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经营主体是农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骨干力量和重要载体[1]。大力发展农业经营主体不仅为“中国粮食,中国饭碗”的安全提供保障,而且对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近年来,埇桥区统筹资金,持续加强对农业的扶持,农业经营主体获得了长足发展,埇桥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在全国推广,体制机制改革成果丰硕,有力地助推了农业现代化步伐[2]。本文旨在通过对埇桥区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情况调研分析,探索培育农业经营主体的新模式,助推乡村振兴。

1 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基本情况

自2010年以来,埇桥区相继成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为了推动“两区”建设,促进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埇桥区在土地流转、设施农业、品牌创建、经营主体培育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奖励扶持办法,撬动了一大批社会资本投入农业,涌现了一大批农业经营主体。目前,埇桥区拥有各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37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19家,市级龙头企业149家,区级龙头企业268家;农业专业合作社1888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12家,省级示范社8家,市级示范社96家。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户数3.9万户,带动农民23.98萬户;家庭农场1685家,其中省级示范29家,市级示范62家;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总数达到98家,其中省级示范联合体18家,市级示范联合体10家,区级示范联合体70家。其中,粮油类36家、蔬菜类17家、畜牧类26家、水果类6家、休闲农业类3家、特色类10家;合体框架内的农业企业达到11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286家,家庭农场达到641家,经营土地规模2.77万hm2;联合体吸纳贫困户5600余户,已成为推动农业改革创新和农业规模化经营、带动小农户的有生力量。

2 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存在的问题

埇桥区在10年的“两区”建设过程中,农业经营主体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埇桥区粮食面积稳定在29.33万hm2以上,产量达200万t以上;果蔬种植面积4万hm2,年产量达150万t;生猪年出栏量稳定在120万头以上,肉牛年出栏2.89万头,羊出栏量56.75万头,肉禽出栏量2300.87万羽,蛋禽存栏416.58万羽;适度规模土地流转面积达104.2万亩,适度规模化经营率达41.9%;2019年,农业总产值达117.68亿元,222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加工产值360亿元,同比增幅6.5%,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为3.05∶1,农业三产结构持续优化,农业已成为我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近年来,农业经营主体伴随着埇桥区农业发展,也取得长足的进步,从2010年3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现在的20家;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从不足1000家,发展到现在的4000多家。农业经营主体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发展质量不高,缺资金、缺人才、缺设施装备、农业基础设施不配套、基础服务体系不健全等诸多制约因素[3]。

2.1 农业经营主体规模偏小,带动能力不强 目前,埇桥区现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4000多家,但年产值超10亿的只有1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只有169家。绝大部分属于微小企业,个体规模偏小。而且农业经营主体以种植业、养殖业居多,尚处于生存阶段,层次性不高,带动能力不强。主要原因为:随着连续多年中央一号文号支持农业发展,政策支持预期很大,很多社会资金纷纷投入到农业发展,但是他们没有规模化种植、养殖经营,也缺少设施设备和管理经营,很多经营主体入不敷出;地租、农资、劳动力等成本居高不下,导致生产经营成本增高,这些因素都限制了农业经营主体扩大生产规模[4]。

2.2 农业经营主体产业链不长,附加值不高 埇桥区农产品加工多以初粗加工为主,产业链短,精深加工不足,产品附加值低,产品竞争力不足。全区222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中,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仅占到20%。如粮食产业,除皖神、安特等少数谷朊粉、酒精加工企业外,其余大多为面粉加工企业。畜牧产业加工只有符离集烧鸡和草源牧业公司,蔬菜产业加工能力更是严重不足。绝大部分农业经营主体以直接出售原粮为主,并未实现农产品的再加工。

2.3 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扩张速度不快 埇桥区农业经营主体以种植和养殖较多,缺少可以向银行和担保公司抵押的固定资产,银行不愿意贷款。虽然埇桥区创新了《农村土地流转经营权证》抵押贷款和“劝耕贷”金融信贷担保贷款,但对农户来说贷款额度远远不够,且成本较高。随着经营主体的不断发展壮大,企业迫切需要扩大生产规模,延长产业链条。加工企业为了跟上产品的跟上市场的步伐,需要开发新产品,以及对设备进行技术改造,都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但由于农业生产经营周期长、收效慢,受自然和市场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较大,农业经营主体收益不稳定,风险较大,故金融机构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贷款比较谨慎[5]。

2.4 服务体系不健全,经营成本较高 近年来,虽然埇桥区整合资金和项目,持续加大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进行升级和改造,农村信息化率、宽带接入率、路网普及率、益农社覆盖率等都有了显著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达80%以上,但农业经营主体缺少仓储、烘干、冷库等农业基础设施。由于没有形成完善的农业服务体系,种植大户需要缴地租、购买农机、建仓库等,一次性投入太大,经营成本较高[6]。

2.5 缺少高科技人才,缺乏竞争力 据统计,埇桥区20家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岗人数为5425人,其中科技型人才474人,仅占8.7%,拥有正高级职称8人。农业经营主体缺少人才这一核心竞争力,管理不规范,生产标准化程度不高,严重制约着经营主体的发展壮大。

3 对策建议

3.1 健全运行机制,规范经营主体发展 要结合新修订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施行,逐步建立符合埇桥区农村实际、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集体经济运行机制,进一步规范合作社、家庭农场、企业等经营主体建设,推动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健康发展[7]。同时,要结合“四送一服”双千工程,继续优化营商环境,为埇桥区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提供优良环境。

3.2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助推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关键在,要结合实际做好人才的引进和培育工作。一是加大对农业发展成果的宣传力度,扭转社会对传统农村农民看法,充分认识到未来农民是前景光明有奔头的职业,同时对人才回乡创业就业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二是积极发挥政府的桥梁纽带作用,以埇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和皖北综合试验站为基地,利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阳光工程等项目,組织省内农业科技专家,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和骨干人才培训,提高全区农民的农业专业技术和综合素质,不断规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运营体制机制。

3.3 加大品牌培育,建立农产品供销平台 积极争取国家数字农业试点项目在埇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打造农业大数据中心,实现农产品可追溯系统、土地流转平台、物联网等农业信息系统的对接,对埇桥区农业生产进行监管,指导农业生产。打造埇桥益农社区供销平台,培育埇桥区农产品知名品牌,提高农业经营主体的品牌意识,努力打造埇桥大豆、符离集烧鸡、大营葡萄等一批公用品牌。通过合肥农展、上海农展等平台,推进宣传农业企业和产品,帮助农业经营主体走上一条品牌化发展道路。

3.4 拓宽融资渠道,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积极创新金融项目,整合各类资源、渠道为经营主体提供融资支持。继续扩大土地承包权和土地流转经营权抵押贷款;争取安徽省农业担保公司和省农业产业化基金的支持,扩大“劝耕贷”额度、覆盖面,降低担保费率和利息。埇桥区农业经营主体多以种植养殖和初加工为主,利润空间低,建议整合一部分资金用于经营主体的贷款贴息,降低经营主体用贷成本和经营成本[8]。各级政府应群策群力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提供资金保障。要搭建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与金融机构之间的桥梁,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金融支持。建立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用评价体系,逐步扩大融资担保范围和渠道,提高融资能力。

3.5 落实“113551”乡村产业振兴工程,加强政策扶持 积极争取上级部门各类农业科技项目及资金,扶持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积极推动区“113551”乡村产业振兴工程(即到2022年,成功创建1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成10个省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30个以上区级现代农业产业园、500个镇村级农业产业示范点,培育5000家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带动10万户农民自主发展产业)。统筹整合资金落实我区乡村产业振兴奖励政策,加强对经营主体扶持力度,撬动一批人才投身乡村产业发展,培育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一批经营主体做大做强,增强经营主体带动能力,带动农民参与乡村产业发展[9]。

3.6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配套,降低农业经营主体运营成本。提高农村水、电、路、气、暖、互联网等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加强农田水利、农产品批发市场、冷链物流基地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公共事业服务的保障水平,建立健全针对职业农民和农业产业工人的劳动保险和社会保障机制,解决人才到农村创业就业的后顾之忧。

3.7 拓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利益联结机制,完善合作模式 为了弥补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3大经营主体的弱点,实现优势互补,2012年8月,埇桥区探索创建了以“农业企业为龙头、家庭农场为基础、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纽带”的现代农业产业联合体,从而促进农业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生产。联合体各方通过签订生产服务合同、协议,确立联合体各方的责权利。在联合体内,农业企业承担着农产品加工营销、统一制定生产规划和生产标准的任务,以优惠的价格向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农业生产资料,以高于市场的价格回收农产品;农民专业合作社上联企业,下接家庭农场,起到纽带的作用,受企业委托收购农产品,按照要求为家庭农场提供技术服务,从组织销售和提供作业服务等方面获益;家庭农场主要是按照企业要求进行标准化生产,提供优质的农产品。通过明确分工,合理分配收益,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便成为利益联结紧密的共同体。下一步,进一步加强联合体利益联结机制拓展,完善全产业链联合体、种养结合联合体、联合体加联合体的模式,继续探索股份制联合体,延展联合体成员,吸纳小农户进入联合体,增加现代农业带动小农户的能力[10]。

埇桥区是农业大区,拥有三块“国”字号农业招牌。下一步,埇桥区将秉承“农”字血脉,依托丰厚的农业资源、产业优势和深厚的改革土壤,加强机制体制改革创新,完善农业经营体系,补齐农业基础服务短板,补齐农产品精深加工短板,补齐农业产业链条,加快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健康发展和做大做强,充分挖掘农业品牌和价值,谱写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王志文,支万宇.论现代农业经营制度创新[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7,23(5):21-23.

[2]張益丰.由农业经营主体的变迁看现代农业发展之路[J].农村工作通讯,2012(19):9-13.

[3]张冬平.强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基础作用[N].河南日报,2011-12-05.

[4]孙中华.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夯实建设现代农业的微观基础[J].农村经营管理,2012(1):1.

[5]杨小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困境和路径创新研究[J].山西农经,2019(8):102-104.

[6]林乐芬,法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的深层原因及化解路径[J].南京社会科学,2015(7):150-156.

[7]张晓山.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趋势探析[J].管理世界,2009(5):89-96.

[8]郭娅娟.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担保的政策取向及发展路径[J].农业经济,2016(8):115-116.

[9]李少民.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财政政策研究[J].地方财政研究,2014(10):28-32.

[10]王红玲.农业经营体制创新问题思考[J].团结,2013(2):35-38.

(责编:张宏民)

作者:陈超

现代农业微观经营主体论文 篇3:

江西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问题研究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的多份文件都明确提出在发展现代农业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由此可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经成为当前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期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突破口。江西作为农业大省,也要抓住这一难得的发展机遇,立足江西农业发展实际,因地制宜培育多种形式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关键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现实挑战;路径抉择

[收稿日期]2014-10-20

[基金项目]2014年江西省农业厅重点课题“江西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问题研究”;“财政政策支持江西现代农业发展问题研究”;“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研究”。

[作者简介]刘勇(1982-),男,湖北宜昌人,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工商管理学教研部副教授,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学;胡仲明(1965- ),男,江西婺源人,江西省农业厅政策法规处处长,农学硕士,研究方向为农村经济;邱和生(1975-),男,江西信丰人,江西省农业厅政策法规处副处长,研究方向为农业行政执法与政策制定。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问题,连续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文件,强调要使其逐步成为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政策着力点和操作主抓手。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要“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1]。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做出具体部署:“扶持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培育壮大龙头企业”[2]。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要“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农业经营方式创新”[3]。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 要“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扶持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4]。上述党的四份重要文件都明确提出要重视培育和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由此可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将成为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突破口。

作为农业大省,江西农业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乃至国家农产品总体战略格局当中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长期以来,江西农业“只大不强”,现代农业发展步伐与一些农业强省相比差距还比较明显。因此,在中央作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战略部署后,江西也要抢抓机遇,因地制宜培育和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

一、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

纵观全球,发展现代农业已是大势所趋。农业部有位专家曾在2010年采用农业规模经营、机械化、水利化、化学化、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开放度和结构优化度等八大指标体系对2008年全世界148个主要国家(地区)的现代农业综合发展水平进行了排名,结果中国仅排在62位,日本是26位,韩国是21位,而且,2008年中国现代农业的综合发展水平仅相当于韩国上世纪70年代初和日本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的水平[5],所以,加快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是一个非常紧迫的现实问题。让人略感欣慰的是,中央对发展现代农业给予了高度重视。2003年中央首次提出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随后中央连续11年出台中央一号文件,这些都为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实质是要使现有农业生产关系适应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当前在现代农业发展如火如荼的大背景下,我国农业经营的基本面还处于“分”有余而“统”不足的格局,这就迫切要求加快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的创新。从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实践来看,进入新世纪以后,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展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它们在盈利水平、经营规模、品牌建设、辐射带动等方面比小农户发挥出了更大优势,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骨干力量。所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仅契合了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更符合我国农业发展实际。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最关键的就是要着力破解农业农村农民自身发展潜能如何激活、农业微观经营制度如何创新、农业生产要素如何组织等现实问题。因此,要推动现代农业发展,首要的问题在于通过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把农民真正纳入到解决三农问题的体制范围之内。具体来说,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专业大户。从现实来看,专业大户是在传统小农户的基础上逐步成长起来的,大多数围绕着某种农副产品从事专业化经营,经营规模明显超过传统小农户,而且具有较高的经营水平。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伴随着农民群体的日益分化,一批爱好农业经营、种养能力强、市场思维活跃的小农户借助土地流转或者扩大种养规模等方式逐渐发展成为专业大户。

2.家庭农场。家庭农场起源于欧美,是指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和市场化的经营活动,并以农业经营收入作为家庭收入主要来源的新型主体,具有“家庭经营、规模适度、运营市场化和管理企业化”等四大显著特征。与专业大户相比,家庭农场最大的特征在于经营的主体是家庭成员,通常不雇工或者少雇工,且规模更大。

3.农民合作社。农民合作社是在专业合作社基础上的进一步完善,它以家庭经营为基础,遵循“生产在家,服务在社”基本原则,农民自愿参与入社退社,并在生产、购销、加工、资金、物资和技术等方面实行互助合作的经济组织,尽量为社员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各方面的服务,有利于把分散的小农户组织起来并有效对接市场。

4.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依托资金、技术和人才等生产要素的集聚优势,主营农副产品加工或流通业务,通过各种利益联结机制与农户联系起来,使农副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等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由于在带动农业产业化方面的作用明显,龙头企业一直是各级政府扶持的重点[6]。

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不同的农业经营主体也可以结合经营的实际状况,与其他经营主体进行灵活多变的合作,形成诸如“农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户+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多种经营形式,不断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发展活力和比较优势,推动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和我国现代农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二、江西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现实挑战与路径选择

(一)江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现状

在中央对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做出部署以后,江西积极响应,立足自身优势,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力支持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发展,努力打造一批农民合作社大社强社联社,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完善生产设施、扩大产销对接、提升综合素质能力。特别是在2013年8月30日,江西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联合下发《关于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意见》,引导各地大力培育和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出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专业大户、发展家庭农场和合作农场、扶持联户经营、发展农民合作社、引导组建农民合作联社、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这就为江西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性建议,对于发展壮大江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截至2013年底,在政府相关部门的引导推动和农民的自发创新之下,江西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蓬勃发展:专业种养大户达3.54万户,其中种粮大户(集中连片100亩以上)1.32万户、经济作物种植大户(集中连片100亩以上)5783户、生猪规模养殖场户(年出栏500头以上)1.28万户、水产规模养殖户(精养池塘面积50亩以上)3621户;全省注册登记家庭农场6000家,经营耕地面积36.7万亩;农民合作社达2.51万家,合作社成员数超过124万户,占农户总数的14.1%;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74家,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40家,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龙头企业370家。以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依托,目前江西全省已经基本形成粮油、生猪、水产、家禽、水果等五大省级支柱产业,油茶、花卉、商品蔬菜、蚕桑、中药材等五大区域性特色产业。实践证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推动江西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而积极的作用。

(二)江西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现实挑战

1.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数量还不多。由于统计口径和概念界定等多方面的原因,目前江西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公布的数量相对较少;农民合作社发展较快,但与发达省份比还有较大差距。截至2013年底,江西全省农民合作社总数达到251万家,占农户总数的14.1%,已成为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骨干力量,但与发达省份相比差距还较大,以带动农民的覆盖面为例,浙江已经达到61.3%,江苏更是高达90%,这与江西农业大省的定位还是不相匹配的;高水平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不多,规模效益、盈利水平和带动农户能力等方面也还有待提升,以江苏为例,2012年江苏443家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4955.23亿、纯利152.57亿,江苏有70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上市公司,而江西只有5家。

2.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质量还不高。由于在发展阶段上存在较大差异,江西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水平和功能发挥也是参差不齐,有一些新型主体在经营过程中出现了规章制度不健全、管理水平能力差、产权界定不明晰等诸多问题,影响了发展质量,制约了发展空间,限制了盈利能力,弱化了对农民的吸引力。以农民合作社为例,有些合作社内部管理不规范,其创办的目的甚至是为了骗取国家补助资金,并没有组织社员开展真正的农业经营活动。这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一旦运营失利,极易挫伤农民参与新型经营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外部发展环境有待优化。随着经营规模的日益扩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普遍感觉到项目资金、物资设备和人才储备的不足,所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要大量优质“人、财、物”作为物质基础,迫切需要由外界特别是政府制定一系列扶持政策来为其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一是现行涉农政策缺乏系统性。例如现有涉农政策资金130多项,名目繁多、资金分散、管理部门多,有些政策可操作性不强,降低了政策实施的效果。二是目前部分农业补贴政策不利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种粮直补、良种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等农业补贴直接发放给农民,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基本上拿不到,还要支付土地流转费用和承担所有风险,不利于其发展壮大。一些刚起步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由于规模小难以获得政府资金项目的支持,很难做大做强。三是缺乏明确的政策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发展过程中遭遇用地难、贷款难、税费减免难等一系列发展困境。

4.综合配套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有待构建。目前江西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构建还略显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提供社会化服务的主体还不多,如各类农资经销商、农技农机服务企业、金融服务提供平台等还比较匮乏,服务水平不高;二是现有的社会化服务模式单一,要积极创新组织形式,努力寻求“效益最好、成本最低、农民最爱”的服务模式。以农村金融和保险发展为例,目前江西此类社会化服务供给不足:一是贷款难,很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反映农村小额贷款无法满足资金需求,申请大额贷款又无法提供有效的担保抵押物;二是保险难,现行农业保险存在险种单一、覆盖面小、赔付水平低等诸多不足,农民参保的积极性不高,难以充分发挥抵御风险的作用。

(三)江西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路径抉择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一个系统工程和长期过程,要围绕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任务,坚持从江西农业发展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努力走出具有江西特色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之路。

1.大力培育专业大户,壮大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江西要立足于对传统农民的提升与改造,大力培育专业大户,加快培育一批骨干农民,并以此来推动农业经营主体的职业化进程:一是全力支持有文化、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农村实用人才和中青年致富带头人通过土地流转等方式扩大经营规模;二是积极鼓励高等院校、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和涉农科技人员等群体发挥自身学科优势投身于各类农业经营活动;三是合理引导返乡创业农民、农村经纪人、个体工商户等群体带头创业,借助自身资金、技术、市场、信息、阅历等优势从事农业经营活动。

2.支持发展家庭农场,引导多元化发展模式。一是采取有力措施增加家庭农场的数量,鼓励有一定基础的专业大户成立家庭农场,符合条件的可以申领个人独资企业或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二是结合发展实际引导家庭农场多元化发展,家庭农场可以主营粮油、畜禽、蔬菜、水产、园艺等品种,也可以借鉴国外经验,因地制宜发展休闲旅游农业、开心农场和循环农业等形式;三是积极推动与其他经营主体的联合,鼓励家庭农场新组建或者加入合作社,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产业链条合作关系等,以提高农业经营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3.壮大农民合作社,进一步提升发展质量。江西要特别注重对合作社发展质量的提升:一是广泛开展以“生产标准化、管理规范化、经营产业化、产品品牌化、社员知识化、服务社会化”为主要内容的农民合作社“六化”创建活动,以此规范农民合作社的运行;二是加快探索农民合作社联社试点,允许农民合作社以法人身份组建合作联社,努力打造出一批大社强社,提升合作社的影响力和带动力;三是鼓励农民合作社单独或者联合其他经营主体创办加工、流通等企业,完善生产设施,提升经营管理、市场开拓和辐射带动能力;四是积极策应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农民合作社不断拓展其服务功能。

4.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做优。要在推动龙头企业与农民构建紧密利益联结机制的基础上,支持其做大做强做优:一是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产业延伸、资本运作和品牌嫁接等方式展开联合重组,努力培育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市场知名度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大型企业,积极创造条件支持企业适时上市;二是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升级,大力研发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三是鼓励有条件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申报中国驰名商标和江西省著名商标、农产品“三品一标”等,并鼓励其推行ISO认证标准,不断提高品牌知名度和产品质量。

三、江西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政策建议

基于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现状,特别是针对当前所面临的一系列现实挑战,江西要在坚持和完善现有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因地制宜,集成创新,以做大做强为首要任务探索多元化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形式。在这一总体发展思路的指引下,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发挥比较优势,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增量提质

鉴于各类经营主体发展形态各不相同,江西在推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要凸显出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比较优势: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开展适度规模经营,以专业化生产和市场化运作为目标,对小农户经营起到了较好的引导和示范作用,要进一步引导其更多采用现代生产手段,增加资本、技术和人才等生产要素投入;农民合作社在组织散户、带动大户、对接企业、联结市场等方面的成效明显,且具备了一定的发展规模和水平,可以成为引领小农户进入市场的主要组织载体;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具有优质生产要素集聚的优势,辐射带动能力也很强,因而要促使其在延伸农副产品产业链条中更多地承担职责,并更好地为小农户提供各类经营性服务。

除了要积极发挥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比较优势,让它们在推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各显神通外,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还要加快探索构建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协同发展的组织模式,以实现不同经营主体的优势互补,加快建立完善不同经营主体间的相互利益联结机制,促进不同形式的经营主体在发展过程中深度融合,互利共赢,在持续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和质量的同时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

(二)明确政府职责,改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环境

培育扶持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要政府的介入与扶持,尤其是在创新农村土地制度和制定配套扶持政策等方面:一是保障土地经营权以稳定农业生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适度规模经营要借助土地流转来实现。各级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强化组织和引导,推动土地确权颁证进程,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护农民的合法土地承包经营权益,消除农民对土地经营权流转的顾虑,让不愿种地的农民能够长期稳定地流转出土地经营权,从而稳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土地的生产预期,鼓励他们加大对土地要素的投入,免除经营中的后顾之忧;二是出台相关扶持政策以优化其经营环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发展过程中必定会遇到诸多难题,各级政府要结合地方发展实际,针对各类经营主体的实际需求和发展阶段,从项目资金、信息提供、基础设施建设和市场秩序维护等多个方面对其给予支持。一是切实做到新增财政项目资金投入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并引导其他资本广泛参与到农业经营中来,加大对新型经营主体的资金扶持力度。二是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农田标准化改造、菜篮子工程、新农村建设等项目实施为载体,增强农业生产能力。三是推进农副产品品牌化建设,依托江西良好的生态环境优势,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加快农副产品“三品一标”建设,扩大市场影响力。通过一系列扶持政策有效弥补市场失灵短板,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造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

(三)顺应发展需求,加快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顺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必然选择和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重要内容。实践证明,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并辅以建设与之发展需求相配套的新型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内容。

从江西的发展现实来看,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要按照“全程覆盖、综合配套、机制灵活、保障有力、运转高效”的总要求,强化公益性农业服务机构和放活经营性农业服务机构等多种渠道来更好地为新型经营主体服务:公益性服务机构是提供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重要基础。近年来,江西乡镇一级的农技推广、疫病防控、质量监管等服务机构基本建立,服务能力和支撑保障有所增强,但相对于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和农民群众期盼而言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今后要重点在那些具有较强基础性、公益性和外部性的领域提供覆盖全、保障强的服务;经营性服务机构是提供农业社会化服务的生力军。目前,江西的农业经营性服务业增加值占农业GDP比重还很低,也就是说,农业经营性服务业还有很大的市场潜力。今后可考虑采用政府订购、定向委托、以奖代补和公开招投标等方式,按照“主体多元、充分竞争、形式多样”原则,逐渐引导各类经营性服务机构在农产品加工、销售、贮运等环节,以及信息服务、金融保险等多方面发挥出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3]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5]詹慧龙.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战略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0,(10).

[6]刘勇,庄小琴.创新农业经营体系 推动现代农业发展[J].求实,2013,(12).

作者:刘勇 胡仲明 邱和生

上一篇:电子商务网站招贴设计论文下一篇: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