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投资独资化趋势论文

2022-07-03

[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外商投资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与此同时,我们亦不能忽略外商投资可能对我国产业安全带来的威胁。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华投资独资化趋势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华投资独资化趋势论文 篇1:

外商在华投资的独资化趋势分析

独资化趋势是指近几年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时更多的采用独资企业的形式以及原有在华合资企业纷纷增加外方控股比重、甚至是转向独资这一新现象。其主要表现形式有二:一是外商独资全面超过中外合资和合作。1997年外商来华投资的企业中,独资企业的数量首次超过了合资企业。而从1998年起合同外资金额中外商独资企业一直多于合资企业。从2000年起,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中独资企业的比例开始超过合资企业,并呈逐年上升趋势,近几年来这种独资化趋势更加明显。2004年我国共批准外商直接投资企业43664个,其中外商独资企业30708个,约占总数的70%。2004年合同利用外资金额1565.88亿美元,其中外商独资企业合同利用外资金额1172.75亿美元,约占总数的75%。2005年1~11月,我国共批准外商直接投资企业39679个,其中外商独资企业29239个,约占总数的74%。2005年1~11月,合同利用外资金额1704.81亿美元,其中外商独资企业合同利用外资金额1288.34亿美元,约占总数的76%。二是原有中外合资企业外商控股权明显扩大。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例子是1988年成立的广州宝洁公司,刚开始外方控股比重是49%,经过几次股权变更,现在的广州宝洁基本上已成为一家外商独资企业,外方持股99%,中方仅剩下了1%。

一、独资化原因分析

1、独资企业的先天优势使然。独资企业具有生产与经营的高度自主性,可极大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减少商业秘密外泄的可能。而合资企业的合资双方在企业制度、管理、文化乃至政治、道德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合资的过程中就很容易发生矛盾和冲突。这在中外双方强弱结合的合资企业中表现得更加突出。这也正是目前我国许多原有合资企业转向独资的一个主要原因。

2、我国投资环境日益改善的必然结果。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市场经济和法律制度还很不健全,外国企业由于对国内市场不熟悉,所以更多选择中外合资经营方式,依靠技术、资本和产品优势与中国国有企业的销售渠道和对政府关系的优势相结合,建立合资企业,以减少投资风险。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人,尤其是我国加人WTO以后,不断加快政策法规与国际市场、惯例及规则的接轨,从而大大改善了投资环境,提升了国内市场的吸引力,也消除了外商对投资环境的顾虑。另外,合资、合作中的外方对国内情况越来越熟悉,已能够很好地解决政策法律、政府关系、销售渠道等问题。于是独资化就成了必然的选择。

3、我国市场竞争加剧。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未能形成适度竞争的买方市场。外商投资企业不必依赖努力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就能站稳市场,轻易地继续维持其竞争优势,获得高收益。而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市场竞争不断加剧!迫使跨国公司加快内部技术的转让速度。为了避免技术的外泄,外商采用保密性更好的独资形式就不足为奇了。

4、投资领域日益扩大为外商独资化拓展了新空间。早期我国市场的开放程度较低,政府对许多领域的管制较为严格,在投资方式上,对合资合作方式表现出明显的鼓励倾向,而对独资方式给予较为严格的限制。伴随加人世贸组织,我国进人了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阶段,各行业、各领域逐步走向开放,政府开始放松了对外资的管制,逐步放宽了外商投资的领域、地域、技术转让、当地含量、外汇平衡、外资比例等诸多方面的限制,如有的行业从不准进人到允许进人;从限制投资到鼓励投资;从只准少量持股到可以控股;从只准中外合资合作到可以外商独资等。以此为背景进人中国的外资,一旦政策限制取消,企业走向独资则是必然。对于这样的企业来说,走向独资实际上是对中国特定时期非市场行为的一种纠偏。

5、母公司实现全球战略的需要。独资化是跨国公司其全球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其顺应全球化的浪潮,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的产物。在母公司一体化的体制下,独资企业可以全面贯彻母公司的经营战略,独资企业凭借借母公司在人员、技术和销售网络等方面的优势,击败竞争对手,占领当地市场,实现母公司的全球战略。

二、独资化的负面影响分析

独资化趋势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虽然从总体上看,有利的一面是主流,但是我们不能忽视独资化所带来的不利影响。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技术溢出效应减弱。技术溢出是经济学意义上的外部效应,通常是指技术领先者对同行业企业及其它企业的技术进步产生的积极影响。并且通过技术的非自愿和无意识扩散,促进了当地技术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经济外在性的一种表现。外商独资企业,相对合资企业来说是相对封闭的实体,如果在外商独资企业工作的人员不外流,则其技术很难扩散。使得我国学习外商投资企业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难度加大。技术溢出效应减弱。

2、内资企业人才流失加剧。一方面,跨国公司凭借良好的知名度、优越的软硬工作环境以及高薪优势,能吸纳到国内许多优秀人才;另一方面,国内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用人机制不活,也会使得许多优秀人才“跳槽”到跨国公司旗下。这样,在吸纳人才方面,国内企业处于明显的劣势地位,从而使得我国的优秀人才从地域上流出国门的“明流”变成为在国内流入跨国公司独资企业的“暗流”,导致国内人才竞争更加激烈,国内企业更难网罗和留住优秀人才。

3、独资企业将加剧外资对我国市场的垄断。在一些外商投资比较集中的行业,外资企业的市场占有率有的已经高达60%—80%。如在饮料行业,可口可乐公司与百事可乐公司占据了全国碳酸饮料市场的1/3。在无线电通讯领域,美国摩托罗拉公司一家就占据了全国80%的市场份额。汽车、医疗器械、合成洗涤剂行业也基本上被外资企业所垄断。为了独享垄断利润,外资企业的独资化趋势可能还要加强。尤其是在人世后,我国市场准入将进一步开放,零售业、保险业等行业都将面临着外资的冲击,外资对我国的市场垄断将进一步加剧。

三、对策思考

1、加强与跨国公司的合作。跨国公司的“独资化改造”并非意味着它已不再需要国内的合作伙伴,而是说他们将按照自己的意志,以更加自由灵活的方式来与我国的事业伙伴建立“非束缚性”的伙伴关系。这时的合作伙伴,已经不仅仅是原有的简单的合资,而是一种新的协作关系,一种产业联盟。这种“独资化”不仅使社会资源的配置更有效,国际管理理念的传播更广泛,从长远来说更有利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同时也为我国企业创造了更多的合作共赢的机会。而我国本土企业则应把握住这样的机会,依靠自身实力,利用战略联盟等多种形式,与跨国公司开展新的协作。

2、制定反垄断法,对独资企业可能造成的垄断进行制约。跨国公司可能依靠其领先的技术优势和强大的资金实力极易在某些行业形成垄断,国内企业就会因此失去发展的空间。政府应制定相关法律以限制跨国公司的垄断和跨国公司之间的合谋行为。

3、抓住时机,调整利用外资的政策。一般来说,独资企业模式与其他企业模式相比,投资方要承受更多的风险。当前,外商倾向于采取独资的模式对我国进行投资,这说明外商对投资我国的风险预期已大大降低,我国的市场环境已得到外商的认可。因此,我们应抓住这一契机,调整我国利用外资的政策,使国内企业与外资企业处于公平的竞争环境之中。

4、依靠技术创新加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建设。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整体拥有的能为客户创造基本利益和价值的决定企业持久的竞争优势的能力。它是企业抢占未来商机、谋求更大发展的重要和决定性力量。企业要加强核心竞争力的建设,要求企业集中资源,培育其核心能力,大力发展核心主业,把主业做大、做强、做精。我国企业一般都是低技术水平、劳动密集型、加工型的生产,是以低成本的比较优势取得的。真正靠技术含量、靠品牌取得市场优势的很少。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市场竞争愈加激烈的形势,企业只有依靠技术创新,不断培育核心竞争力,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确立优势、生存发展。

(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作者:张细移

华投资独资化趋势论文 篇2:

新形势下中国利用外资对产业安全的影响及对策

[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外商投资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与此同时,我们亦不能忽略外商投资可能对我国产业安全带来的威胁。通过对外商在华投资独资化和垄断并购新特征的分析,结论认为,外商投资对我国的产业安全确实存在诸多方面的不利影响,对此,应进一步完善外资引进的法律体系,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产业安全管理体制和预警机制,实施自主创新的科学发展战略,培养优势主导产业,进而形成利用外资和国家产业安全的良性共进状况。

[关键词]外商投资;产业安全;跨国并购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在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中国经济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我们在充分肯定我国利用外资取得的成绩的同时,应当清醒的认识到利用外资给我国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在我国国内企业准备尚不充足之时,一些外资企业就已经通过独资或并购等多种形式,获得了我国某些行业的垄断经营权,这无疑是对中国的产业安全构成了一定的威胁。

一、外资对东道国产业安全影响的研究综述

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经济学界开始关注外资活动对发展中东道国经济影响的问题,这其中蕴涵着利用外资对发展中国家产业安全影响的一般理论分析。国外最早的关于利用外资对东道国产业安全影响的论述来源于20世纪50~60年代由拉美国家倡导的经济民族主义。经济民族主义者认为跨国公司对外投资具有“一揽子”本性,并且具有很强的所有权优势,能在东道国的市场处于寡占地位。因此,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必然会获取垄断利润,从而,给东道国的产业安全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1950年,阿根廷经济学家劳尔·普雷维什提出依附理论,认为世界经济由中心(发达国家)和外围(不发达国家)两个部分构成,中心国家通过不公正的贸易条件剥削外围国家。中心国家通过对外围国家进行投资,使外围国家对中心国家存在着严重的商业依附、金融依附和技术依附。这种依附关系造成了外围国家的不发达;美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关注外国在美国的投资问题。美国《纽约时报》记者Martin Tolchin和华盛顿大学教授Susan Tolchin在《购买美国》一书中则指出,外国投资在改变着美国,美国必须要采取措施,防止外国人控制美国经济的要害部门和插手美国内政。美国学者John N.Ellison,Jeffrey W.Frumkin,Timothy W.Stanley对美国市场上的外资并购行为进行了研究,建议政府应加强对国外企业并购美国企业的监管。Reisen(1996)、Todaro(1997)分别通过对发展中国家的经验分析认为,外国直接投资对东道国国内企业存在“挤出效应”,在东道国内部市场上形成寡占或垄断现象,从而会对东道国的产业安全构成威胁。

国外学术界,特别是发达国家关于外资对于东道国产业安全的影响研究较少,其理论成果主要集中于外资对东道国投资的动机及正面影响方面。近年来,国内学者对于外资对中国产业安全的影响的研究成果较为普遍。

关于外资对产业安全的影响,大多数国内学者都认为虽然外资对国内经济有一定的正面效应,但其确实对产业安全造成了威胁。最早的学者有方芳(1997)、王允贵(1997)、晓兰(1999)、李连成、张玉波(2002)等,都从一些侧面分析了外资对我国产业安全造成的威胁问题。最近几年,黄志勇、王玉宝(2004)、景玉琴(2006)等学者对外资影响中国产业安全的方式及途径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但关于外资独资化是实现这些产业损害的重要形式,在这一方面论述的还较少。

二、外资进入中国的新特征

1、独资化倾向日益明显

外商在华投资的策略主要可以概括为:合资(合作)一拖垮一独资,在外商投资伊始,其为了降低交易风险、减少交易费用,一般采用和中方企业合资或合作经营的方式,进而通过企业经营不善等借口通过增资扩股,最终完成对企业的独资占有。

近年来,随着外商对我国法律法规的逐步了解和我国国内投资环境的逐步改善,外商企业的独资化倾向日益明显。1997年,中国新批的外商独资企业数首次超过了中外合资企业数,独资化逐渐成为外商在华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1998年,外商独资企业的合同金额超过了中外合资企业的合同金额。2000年,外商独资企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超过合资企业。从发展趋势来看,在新批契合数量和利用外资金额方面,独资企业越来越多。跨国公司已逐步了解中国的市场行情,为了更好的控制企业、占领市场,他们越来越倾向于独资形式。

2、垄断并购成为外商在华投资的主要方式

跨国公司实施独资化的方式主要有新建独资企业、在原有合资企业中增资扩股及直接收购或兼并原有国内企业,而近年来,并购成为了外商在华投资的主要方式。

外商并购的大多是行业中的龙头企业和盈利企业,外商这种并购方式增强了他们对我国相关行业市场的控制能力。中国饮用水行业的冠军——娃哈哈、亚军——乐百氏均已投奔到法国达能门下;石化巨头埃克森—美孚也已成为中石化的第一大海外股东;著名的电子产品制造商爱默生以75亿美元的代价收购了中国电信设备制造商华为科技的子公司安圣电器;来自法国的电信设备制造商阿尔卡特以3.1245美元控股了上海贝尔。近年来,外资在我国的并购大戏不断上演,凭借他们在资金、技术、人员等方面的优势,利用市场实力,打压行业中的中小企业,最终达到垄断中国国内市场的目的。

三、外资对我国产业安全的影响分析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发展,世界上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依据市场准则参与统一的国际竞争,必然是产业起步早、技术水平高的国家或地区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同时也会阻碍或扼杀欠发达国家和地区中发展缓慢的弱质产业。而产业安全的目的和本质就是要维持一个国家的经济安全和经济独立,同时要保证该国或该地区某些弱质产业的生存安全。从产业安全的角度分析,外商在华投资的数量的持续增加及表现出来的新的特征,已经威胁到了我国某些行业的经济独立性,甚至是生存安全。其具体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外资对我国产业技术进步的影响

产业技术进步是企业技术进步的社会化、普遍化和基础化,包括产业技术的发生、发展、扩散和深化过程,其基本方式主要有两种:内源型(In-sourcing)产业技术进步和外源性(Out-sourcing)产业技术进步。前者技术创新的源泉来自系统内部,靠自身的创新主体来完成;后者的技术创新的源泉来自系统外部,靠技术引进来完成。引进外资在很大程度上是完成外源性产业技术进步的主要途径。

实践证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吸引外资,

引进了大量先进的适用技术,填补了许多国内技术的空白,促进了我国许多产业技术的改造和产品的升级换代,对我国产业技术的进步产生了重大的促进作用。

但是,另一方面,由于外资企业从母国利益和技术垄断角度的考虑,通常会严格控制其核心技术的扩散,以维护其技术垄断优势。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外资企业带来的技术虽然比我国本土企业技术要先进一些,但通常不是其所拥有的最先进的技术,再加上信息不对称,我国企业吸收能力有限等方面的原因,使得我国“以市场换技术”的目标未能很好的实现。而且,外资企业利用其在技术研发上的资金、设备、报酬等方面的优势,挖走了我国国内大量的高级人才,造成了我国高技术人才的大量流失,从而影响了我国的自主研发能力。

2、外资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外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的提升,但是,外资的产业配置又在很大程度上与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着矛盾冲突。其原因在于:外商对华投资的目的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目标从根本上存在分歧。外商对华投资的目的在于,通过开拓东道国国内市场,使其纳入其全球经营战略,从而使东道国的生产和销售服从于跨国公司全球竞争的要求。而我国要想提升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必然与外资目标存在矛盾。

近年来,外商在华投资“重工轻农”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其投资主要集中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而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农业,外商投资比重却很小。从技术密集度来看,外资主要投向了劳动密集型产业,而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投资规模则相对较小。这是由外商对华投资的根本目的(开拓市场、获取利润)所决定的,因此外商倾向于投资期限短、见效快、风险小的产业,而农业、基础建设等部门由于投资期限长、见效慢、风险大,长期以来则成为了外商投资的“盲点产业”。外资流向的不合理性,从长期来看将不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是产业结构出现低度化、趋同化和重复建设等问题。

此外,外商在华投资往往不太重视对于我国资源环境的保护,不少外资企业属于高耗能、高污染产业,这种类型的外资企业无疑是加重了我国能源紧张的局面,同时也对我国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外商投资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加剧了我国产业结构的失衡,并且加大了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是我国调整产业结构的宏观政策的效果受到了较大影响,对我国的产业安全造成了不良影响。

3、外资对我国产业控制力的影响

近年来,国内由外资控股或外资独资占有的企业数量不断增加,这已对我国内资企业产生了严重的“挤出效应”,从而使外资对我国产业的控制力不断增大。

外资对我国产业的控制力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市场控制。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型跨国公司成为了来华投资的主体,投资的目的也有最初的获取我国廉价的劳动力,向开拓市场转变。由于外商企业在资本、规模、技术、管理等方面都具有较大的竞争,因此,当前外资纷纷通过在华设立子公司,采取行业并购的方式,急剧扩大其在全行业中的生产和销售比例,并已开始控制我国国内的一些重要部门和关键领域的市场,尤其是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据国家工商总局调查发现,美国微软控制着我国电脑制作系统市场的95%,法国美其林占有我国子午线轮胎市场的70%,美国思科占有我国网络设备行业市场的60%。目前外资的垄断除了上述产业外,在部分制造业中也存在,如我国的电脑、通讯、飞机制造等行业有美国公司垄断,汽车制造业则由法资和德资垄断。(2)股权控制。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力度的不断扩大、外商对中国国内环境的逐渐了解,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倾向于凭借其经济技术优势,创办独资企业和发展外资控股企业。目前,外商独资企业已经成为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主要部分,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中外合资企业中的外商通过增资扩股等方式来达到控股的目的。(3)品牌控制。当今企业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品牌的竞争,品牌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也是企业竞争的重要手段。外商在合资企业或通过跨国并购获得企业的控制权后,通常会把东道国国家企业自身的品牌搁置起来,取而代之的是其母国的商品品牌。这样,东道国品牌的影响力就会逐渐减弱,取而代之的则是国外的一些品牌。现在,中国国内就有越来越多的人在快餐行业只信任肯德基、麦当劳,而手机也只会选择三星、诺基亚。

4、外资对我国产业分布的影响

由于中国各地区经济状况、资源禀赋差异以及区域性FDI政策的直接影响,中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地区分布呈现出显著的非均衡特征。截至2006年底,中国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数、合同外资金额和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分别为594415家、14794.0033亿美元和6854.4692亿美元。其中,东部地区所占比重分别为83.02%、86.61%和86.85%;中部地区所占比重分别为10.77%、8.12%和8.79%;西部地区所占比重分别为6.21%、5.27%和4.37%。

外商投资地区分布上的不均衡,加剧了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东部地区快于中西部地区的这种投资格局直接导致了沿海与中西部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上差距的不断扩大,同时,也使得中西部地区本来就很稀缺的资金和人才难以遏制流向东部地区。这最终造成了中西部地区产业的竞争力日益下降,进而影响了我国产业在东、中、西部地区的合理分布。

四、对策分析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知道利用外资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会对我国的产业安全带来一定的风险,因此,我们的工作重点应该放在进一步完善外资引进的法律体系,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产业安全管理体制和预警机制,实施自主创新的科学发展战略,培养优势主导产业,进而形成利用外资和国家产业安全的良性共进状况。

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出台反垄断法

在新一轮的外商投资热潮中,之所以会存在国有资产大量流失、民族产业危机四伏的局面,主要是因为我国在外资并购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我国现在的当务之急是出台一部能够有效控制外商跨国并购我国企业并在我国国内商场上形成垄断局面的《反垄断法》,以有效的控制外资在我国的跨国并购,维护我国相关产业的产业安全。

2、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产业安全管理体制和预警机制

必须建立引进外资的国家产业安全管理与预警机制。这个机制包括对重要产业部门建立科学合理的预警指标体系、监控体系和快速反应机制。通过借鉴国际上的相关经验以及联系中国国内的实际情况,准确地反映出中国国内某些行业的产业安全状况,一旦发现经济运行的参数偏离“标准值”或接近“危险值”,就应及时提出预警,以备国家政府及相关产业调控部门能够迅速的做出反应。

3、实施自主创新的科学发展战略,培养优势主导产业

我国政府已经制定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规划纲要(2006~2020)》,其中明确提出“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在未来的几年里,在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领域,我们要在保持国有经济的控制力的基础上,引进国外的新近技术,并把重点放在消化吸收和创新方面,同时应为内资企业的自主创新提供人力、财力、物力的支持,鼓励企业的自主研发,培养我国的优势主导产业。

责任编辑:高 琼

作者:王培志 李文博

华投资独资化趋势论文 篇3:

外商对华投资独资化趋势分析及对策建议

摘 要:近年来外商在华投资呈现独资化趋势。本文探讨了外商在华投资化趋势表现、成因,并提出了应对的建议。

关键词:跨国公司 独资化倾向 原因 建议

我国外商直接投资方式主要有设立外商独资企业、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和合作开发等。近年来,外商对我国直接投资的方式出现独资化趋势。

一、外商对华投资独资化趋势表现

(一)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中,外商独资企业项目数量和实际利用外资金额明显超过合资经营企业。

从当年新外商直接投资的项目数来看,1997年以前,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是我国主要的外资利用方式,所占比例在50%以上。但自1997年起,外商独资经营企业超过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成为我国主要的外资利用方式。从实际利用外资金额来看,外商独资企业在2000年首次超过中外合资经营形式的实际流入金额。此后,新批准外资项目数量和实际利用外资金额一直多于合资项目,这种情况一直持续至今。据商务部统计,2008年全国共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7514家,其中外商独资企业22396家,占81.4%;同年,我国实际利用外国直接投资952.53亿美元,其中外商独资企业占75.9%,仍为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主导方式。

(二)原有合资企业中,许多最终变更为外商独资企业。

外商在合资企业中增资扩股并逐步实现扩大其在合资企业中的股份比例,直至取得控股地位的现象,已屡见不鲜。1990年,美国雅芳与广州化妆品厂合资成立雅芳(中国)有限公司。2004年6月,美国雅芳以5000万美元的价格回购了中方合作伙伴美晨集团20%的股份,后又于2006年完成了剩余的6.2%股权的交易,从而使雅芳(中国)有限公司彻底变身为独资企业。2005年3月,东芝和TCL共同投资成立东芝家电,两方分别拥有70%和30%的股份。到了2008年8月,东芝完成收购中方股东TCL手中所持全部股份,取得了绝对控股权。这些都是跨国公司在华曲线独资的典型案例。

(三)通过收购等方式,直接成立外商独资企业。

中国加入WT0后,跨国公司开始采用收购和兼并的方式进入中国市场。近年来跨国公司对我国民族品牌的几起并购案更是引起了国人的深思:去年7月3O日,强生(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正式宣布,强生将从北京三露厂和北京大宝化妆品有限公司职工持股会收购大宝100%的股权。9月3日,国际饮料生产巨头可口可乐公司宣布计划以每股l2.2O港元、总计179亿港元收购中国本土品牌汇源果汁集团有限公司66%的股份,并已取得三个股东签署接受要约不可撤销的承诺。

二、外商对华投资独资化原因分析

(一)基于投资主体的分析。

1、跨国公司保持其垄断优势的必要举措。垄断优势理论认为,跨国公司进行海外投资的直接动因是其拥有某种垄断优势。而在转移核心技术时,跨国公司承担专利、专有技术等被模仿、搭便车的风险。从而使得外商在与中方企业合资合作过程中,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其技术、管理优势,不得不与合资伙伴分享某些垄断优势,另一方面又要防止其核心技术的泄漏,加大维护力度。为了保持并巩固核心竞争力,跨国公司倾向于选择对子公司高控制度的投资方式。

2、跨国公司降低成本、避免合作冲突的有效方式。从交易成本理论的角度看,交易成本的大小会直接影响外商直接投资的进入模式。合资、合作企业的双方在文化、政治、管理理念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企业经营运作过程中易发生矛盾,双方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进行日常协调,导致企业内部的交易成本较高,进而影响管理层的决策和工作效率,阻碍企业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相比而言,独资或控股可以完全按照母公司的策略来进行生产经营,减少双方因文化管理风格、管理制匿方面的差异造成的协调成本。

3、跨国公司消灭竞争对手的手段之一。一些跨国公司意识到国内企业的市场意识和品牌意识不强的弱点,在一些外方持股比例不受限制的领域,如食品、日用品等行业,外商往往采用迂回的策略,先以合资的方式兼并其国内的竞争对手,买断中方的品牌,之后与这些中方品牌结合推广自己的国际品牌形象,当自己的品牌占领了一定的市场后,利用中方资金不足之机,提出增资扩股最终实现合资到独资的转变,最终以自己的品牌取代国产品牌的地位,致使许多国产知名品牌销声匿迹。

(二)基于东道国的分析。

1、国内政策更加宽松,制度日趋完善。外资进入之初,出于中国政策的限制,国内很多行业不允许外商控股和独资。为了进入相关领域,合资是外方进入中国的唯一选择。此外,对独资企业在出口比例、外汇平衡、“当地含量”、出口业绩等方面有特别规定,也阻碍了外方控股企业和独资企业的发展。后来,我国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放宽对外商投资的限制。特别在加入世贸组织后,为适应新形势,履行入世承诺,逐步放宽了外商投资的领域、地域和技术转让、外汇平衡、外资比例等多方面的限制。同时我国利用外资制度的日趋完善也为外商投资营造更加透明的法律环境创造了有利条件。

2、日益完善的基础设施。我国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大幅增长,大批项目建成投产,使基础产业飞速发展,基础设施能力极大增强。在我国基础设施比较完善的情况下,跨国公司的经营成本会相对较低,投资回报相对较高,故而更愿意投入较多的资源,并且加强对子公司的控制以获得更多的投资回报。因此,独资成为外商的理性选择,加快了其独资化的步伐。

三、外商对华投资独资化的应对建议

(一)正确看待外商独资化趋势及其本质,充分估计外商独资化对我国经济的潜在影响,趋利避害。

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独资化选择,既包含着中国的主动选择,也包含着中国企业无奈的被动接受,必然会对我国经济具有双重影响,应该辩证地看待这一问题。既然我国十分明确地提出今后还要继续吸收外资,那么在外资独资化趋势势不可挡的今天,与其片面强调如何通过政府的行政限制去加以控制中国的外资独资化倾向问题,不如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这一倾向,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

(二)政府要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必需有针对性地加强管理,正确地加以引导。制定相应的政策规定,把跨国公司尽可能引向那些竞争比较充分的行业,高新技术行业。政府要加强对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和转移价格的监管,在建立健全监控跨国公司转移价格的法律法规的基础上,设立专门机构负责该项工作,建立跨国公司及其相关联企业的档案;同时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双边与多边合作,以相互协调对有关跨国公司的综合审查,建立信息网络,进一步完善信息监测系统,及时掌握行业市场集中度和跨国公司的竞争行为。

(三)着力培育实力强大的国内品牌,让外资企业能选择有实力的伙伴。

外商对华投资独资化作为一种整体趋势,并不意味着外商不再需要中国企业做伙伴,而是外商将在利益驱动下按照自己的意志去选择中国的企业作为合资伙伴,并以更加灵活的方式,与中国企业建立非束缚性伙伴关系,关键在中方的实力。因此,通过战略重组和其他有效方式培育一批可以与外商合作的国内企业势在必行。而现有合资企业中方要明确合资的目的,抓紧时间修炼内功,在人力资源、技术等决定未来成败的要素上壮大自身实力,积蓄发展后劲。防止一旦合资到期或外方突然撤资,自己仍然有继续发展的空间。

(四)借力于外资,通过促进跨国公司的本地嵌入来发展地方经济。

政府要为跨国公司成长、升级和本地嵌入创造一个公平开放、充分竞争的本地市场环境,不仅要关注子公司的本地经营成长情况,更要关注母子公司之间的博弈关系。国内企业应充分利用外商独资企业推行本地化战略的机会,积极与跨国公司合作,加入到跨国公司的上游、下游产业链中,在与跨国公司的合作中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从而减小独资外企可能随时外移带来的。产业空洞化的危害。

(作者:张园园,财政学硕士研究生,现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海口中心支行;潘琪,经济学硕士研究生,现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海口中心支行;张宜,管理学硕士研究生,现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海口中心支行)

参考文献:

[1] 进之、苏北.解析外商独资化.价格与市场,2007,(10).

[2] 翟宏伟.四大主因助推外商独资化倾向.中国信息报,2007,(7).

作者:张园园 潘 琪 张 宜

上一篇:全球金融风暴研究论文下一篇:软件系统机械电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