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行商业化信用风险论文

2022-04-21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不仅对全球的金融造成了重创,而且给我国金融的未来走势带来更为复杂的元素。目前,全球虽已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金融危机冲击烈度逐渐趋缓,世界经济和金融市场已进入了一个相对的平稳期,但由于危机的根源并没有或是不可能彻底革除,经济、金融等方面仍存在着很多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农行商业化信用风险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农行商业化信用风险论文 篇1:

项俊波:大象起舞,君之有道

近段时间,我国最后一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中国农业银行(简称“农行”)的股改上市正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因此,作为掌舵人的项俊波再次成为市场和公众关注的焦点。

人生履历:丰富而又厚实

拥有北大法律博士学位的项俊波出生于重庆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下过乡、当过兵等诸多丰富的人生阅历使其对农民有很朴素的感情,并历练出一股过人的抗压能力和胆气。酷爱文学的项俊波于20世纪80年代在当地就小有名气,如电影《远山》、武侠剧《紫剑传奇》的创作,特别是早在1986年到1987年,国内第一部反映审计工作的电视剧《人民不会忘记》的成功创作,更是让人们给予了他“特别关注人性,注重人物的情感和命运,对人在面对环境中做出各种抉择的刻画非常到位”的评价和赞许。1996年,时任审计署管理指导司副司长的项俊波出任京津冀特派员。1999年,群众举报天津蓟县国税局在税收征管工作中存在严重问题。作为京津冀特派办事处的主要负责人,项俊波带领工作小组进驻蓟县。在这场审计“战斗”中,项俊波表现出的专业水准和审计胆略,得到审计署以及相关领导的认可。三年后,项俊波被提拔为国家审计署副审计长。2004年8月,项俊波调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随后兼任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主任。项俊波进入央行后,逐步推进风险控制的落实,高度关注比较突出的三类金融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以及跨行业、跨市场风险。由于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均与法律制度的缺失或不协调有关,因此,他认为,现阶段金融立法工作的重点应该放在推动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建设、规范金融创新法律关系、提高金融监督管理的协调性和有效性以及充分利用市场自律监管等方面。2007年7月,项俊波调任农行党委书记、行长。2009年1月16日,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挂牌成立,项俊波任党委书记、董事长,从此便与农行、农村金融结下了不解之缘。

企业文化:浓缩全体员工的智慧结晶

作为我国分支机构最多、城乡跨度最大、覆盖面最广、员工人数最多的大型商业银行,“靠什么凝聚全行的合心力”是项俊波来到农行后必须首先思考和面对的一个战略性问题。细心的人们会发现,2010年1月21日,农行首次在京发布了企业文化核心理念。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农行有条不紊地开展了各种形式的企业文化宣传活动,包括内部培训、内部简报、内部演讲、内部评选等,以此来统领农行的思想和凝聚力。项俊波认为,农行企业文化核心理念是在充分吸收农行企业文化建设大讨论成果,经过广泛调研访谈,深入梳理历史传承,深刻剖析文化现状的基础上形成的,是45万农行员工智慧与心血的结晶。面对改革发展的新形势,农行将践行“面向‘三农’,服务城乡,回报股东,成就员工”的企业使命,传承“建设城乡一体化的全能型国际金融企业”的企业愿景,坚守“诚信立业,稳健行远”的企业核心价值观,秉持“五大理念”,即“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以效益为目标”的经营理念,“细节决定成败,合规创造价值,责任成就事业”的管理理念,“客户至上,始终如一”的服务理念,“违规就是风险,安全就是效益”的风险理念,“德才兼备,以德为本,尚贤用能,绩效为先”的人才理念。项俊波表示,企业文化核心理念的确立,只是农行文化建设的第一步,文化深植和文化推广才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

风险管理:时刻紧绷这根弦

到任农行的第二天,项俊波并没有呆在北京坐等汇报,而是随即赶往河南省分行兰考支行,突击查账并检查支行的金库和安全管理。第二天,他又马不停蹄地赶赴农行周口市分行项城支行。之后,他又出现在农行项城支行距县城最远的李塞营业所。在一系列下基层调研中,项俊波为以后的政策制订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

2007年11月8日,项俊波率先改革风险管理体制,风险管理将由分散管理向集中管理转变,由单一风险管理向全面风险管理转变。针对由于制度执行不力而导致案件发生的问题,他组建了五支监督检查队伍:飞检队,主要负责突击查账、查库;神秘人队伍,主要负责对网点文明规范化服务进行明察暗访;整体移位队伍,主要对分支机构进行整体接管,全面审计;巡视队伍,主要负责对各分行班子工作情况进行巡视监察;审计特派办队伍,将现在分散在各分行的审计特派员队伍集中起来,每年重点彻查8〜9家分行。

基于农行的业务性质,资产质量和“三农”贷款风险一直是决策层高度关注的经营指标。项俊波认为,虽然当前“三农”和县域经济发展形势很好,机遇也很多,但“三农”和县域业务风险压力大的现实还没有根本改观。同时,随着农行服务“三农”力度不断加大,客户数量大幅增加,业务规模迅速扩张,经营管理战线明显拉长,风险隐患也越来越多。而现在股改上市和业务大发展对风险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对于怎么掌控好“三农”信贷风险,项俊波认为应从四个方面下功夫:一靠识人。也就是要筛选好的客户,只有选好客户,选可靠的客户、放心的客户,才能真正管控好风险。而筛选好的客户,则需要眼光、智慧及经验。要把工作扎扎实实做到实处,从各个渠道掌握客户信息。二靠机制。也就是激励要保障,约束要到位。“三包一挂”实践证明行之有效,因此要继续总结“三包一挂”的精髓,丰富其内涵,结合各地实际推广应用。同时,要进一步完善“三农”风险管控体系,尽快完成县支行风险经理派驻工作,建立风险防范长效机制。三靠定价。要依靠合理的定价有效覆盖风险。合理定价的前提是做好风险容忍测算。项俊波表示,服务“三农”的账一定要算清楚,风险账更不能是一笔糊涂账。每个省分行、二级分行、县支行都要测算清楚。每种产品、每个行业的利润风险平衡点都要算清楚。而后在此基础上,本着覆盖风险的原则,制订合理的利率水平。四靠惩戒。要加大风险排查和案件查处力度,使“三农”业务风险检查常态化,及时发现风险点,堵住薄弱环节和风险漏洞,有效防范案件隐患。要保持对风险案件的高压态势,发现一起,严肃处理一起,绝不姑息。

率先改革风险管理体制,是农行做好股改准备工作、完善内部治理结构的重要举措。项俊波上任三年来,农行在内部风险管控方面成果显著。截至2009年末,包括国家注资和置换因素,农行的不良贷款率已下降至2.91%,涉农贷款不良率也下降至4%。

农村金融:水火不相容的“铁锅理论”

2008年10月,国务院批复农行股改方案的十六字原则是:“面向‘三农’、整体改制、商业运作、择机上市”。一方面是政治要求,定位于“三农”,另一方面是商业性可持续运作。如何实现两者的完美结合,一直是学术界近年来争论不休的话题。面对“三农”金融服务和商业化经营之间水火不容的说法,项俊波给出了这样一个新解:“如果在火上加个锅,通过烧火把锅里的水烧开,水火不容便迎刃而解。”项俊波相信,这口锅就是“‘三农’金融部”,它能够帮助农行走出一条服务“三农”和商业运作有机结合的新路。

从2008年3月开始,农行先后选择了甘肃、福建、山东等8家分行,开展了“三农”金融事业部制改革试点。项俊波认为,过去两年的实践证明,“三农”和县域业务实行事业部制管理,对“三农”和县域业务起到了促进作用,也得到了中央和有关部门的认可。综合考虑前期试点情况和新的改革要求,农行下一步将深化事业部制改革,以8家分行为重点,以点带面,不断深入。

2009年底,农行专门着重研究了事业部单独核算有关问题。项俊波一直认为,单独核算是事业部改革的核心。深化事业部制改革,必须将“三农”金融部单独核算这本账搞得更精、更准,把这项工作做得更扎实,真正实现事业部核算“分得开、算得准、说得清、信得过”。为此,项俊波提出建议:一是要千方百计做好事业部核算体系建设。抓紧完成事业部单独核算基础建设,新核算报告系统和财务管理系统要尽快上线运行,要定期拿出报表。搞好科技系统支持,抓紧打牢事业部的核算基础。二是要进一步提升单独核算的精度。不但要拿出总账,还要拿出各分项的细账。通过管理会计、成本作业等方式,着力建设更加精准高效的事业部全面核算体系,力争尽快实现能够按机构、区域、产品等多维度核算事业部财务信息和经营成果,为“三农”经营决策和精细化管理提供有效支撑,也为国家给予扶持政策提供可靠的依据。三是要全面检验、评估事业部的核算政策制度和规则。单独核算不仅要拿出“三农”金融部的财务核算报表,更为重要的是,要通过改革试点,评估单独核算的制度办法及政策措施是不是能准确、公允地反映事业部经营管理成本收益,满足信息披露和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因此,项俊波要求8家深化改革试点行,要高度重视核算评估工作,要拿出完整的单独核算评估报告,为不断完善事业部单独核算体系提供依据。

经过这几年的辛勤耕耘,农行的“三农”业务概括起来呈现出“四大亮点”:一是为农户金融服务的能力明显提升。2009年累计投放农户贷款1500亿元,超过了过去5年的总和。二是县域信贷大幅增长。在金融危机冲击加剧,“三农”改革发展面临诸多困难的态势下,农行加大信贷投入,实现了“三农”和县域贷款大幅增长。2009年累计发放县域贷款1.3万亿元,余额1.19万亿元,增速高达43%,比农行贷款增速高10个百分点。三是“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深入推进。在农行新旧矛盾交织,改革发展任务十分繁重的情况下,“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目前,“三农”金融部组织治理架构、单独核算体系、专门信贷制度和产品体系、风险管控制度、有效的绩效考评和投入机制已初步形成。四是外部形象极大改善。在农行支农形象不佳,“离农”、“脱农”旧印象根深蒂固的条件下,农行以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积极化解各种不利影响,社会形象大为改观。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以来,先后有21个省(区、市)的党政主要领导对农行服务“三农”工作作出批示。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中央核心媒体,也纷纷对农行服务“三农”工作进行了正面宣传。

人才培养:实现管理精细化

长期以来,农行的人员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人员众多,水平参差不齐,结构老化是农行人员的一个缩影,而这也是项俊波到农行工作以来高度关注的战略问题。项俊波认为,人员问题是农行的核心竞争力问题,必须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本,尚贤用能,绩效为先”的人才理念。近年来,根据农行的人员现状,农行一方面通过校园招聘形式大量招聘高素质、高学历的国内和海归人员,另一方面不断加大内部培训、上挂下派、出国学习、内部招聘等内部培养力度,为打造国际一流的现代全功能型的商业银行储备一大批现代化、高层次人才。

针对总体人员偏多而县域“三农”人力资源人员不足、年龄偏大的突出问题。项俊波认为要多管齐下。在存量上,继续在内部挖潜、精简中后台、充实前台的同时,进一步优化业务流程,简化手续,解放人力资源。在增量上,农行的人员总量已经很大,不可能无限增加。总行在用工计划增量分配上要向“三农”金融部倾斜,至少保证每个县支行每年引进一名大学生,再配以一定量的劳务派遣工。“三农”金融部减员腾出的指标要全部用于补充事业部人员。配的人员要多培训、好好用、留得住。争取用几年时间,逐步缓解人员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最后,要抓好培训工作。一方面要培训客户经理,增强其拓展客户、执行制度、防范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对目标客户进行培训,增强其对农行产品、制度及流程等基本知识的了解,培养诚信文化。要培训一批“种子客户”,通过他们一传十、十传百,既达到了宣传农行的效果,也培育了农行的客户市场。

股改上市:大象起舞

2008年10月,期待已久的农行股改正式拉开帷幕,股改方案获国务院通过。2008年11月,中央汇金公司与农行签订了注资协议,汇金公司向农行注入1300亿元人民币等值美元,农行财务重组启动。在注资仪式上,项俊波表示:“此次注资标志着农行将由国有独资银行变为股权多元化的股份公司,为实现上市和公开发行奠定了基础。”

经过一年多的精心准备和多方协调,2010年6月9日下午,中国证监会发审委审核通过了农行的IPO申请,这一事件标志着国有商业银行股改上市工程即将收官。2010年6月10日,继A股过会后,农行顺利通过港交所H股聆讯。6月11日下午农行在京召开了分销商会议,并确定了询价和上市的时间表。根据时间表,农行6月17日公布招股意向书,并开始A股路演。18日开始询价,25日确定价格区间。此外,农行要求承销商在7月6日完成申购,确保7月15日A股挂牌。

在2010年6月17日的IPO内地路演推介会上,面对投资者的提问,项俊波说道:“谁说大象不能起舞?农行既有长期的发展美景,又有近期实实在在的盈利增长蓝图。农行横跨城乡的独特定位,将最大限度地分享中国农村城镇化、产业转移以及内需拉动经济转型所带来的增长和收益。股改完成后将有多重因素推动其快速增长,如贷存比提升、资产结构调整、净利息收益率的提升、成本收入比及信贷成本的下降、中间业务收入的快速增长,这将使农行今后几年获得比同业快得多的盈利增长。与其他三大行相比,农行的独特优势在于,在城市地区拥有庞大的业务规模,又抓住县域地区业务较快增长的机会;同时县域地区业务与中小金融机构有明显的客户分层。”

作为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股改的收官之作,农行上市的进程正在紧锣密鼓地稳步推进,这必将在中国的金融史上泼下浓墨重彩。对于农行的上市,作为掌舵人的项俊波功不可没。然而,项俊波的愿景并非如此,站在农行长远发展的高度上,他表示:“上市对农行只是开始,上市不是农行唯一目的,而是为了提高农行的经营管理水平,为包括国有股东和公众投资者在内的所有股东带来丰厚的回报。”

作者:东 明

农行商业化信用风险论文 篇2:

刍议后金融危机时期的县域农行经营取向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不仅对全球的金融造成了重创,而且给我国金融的未来走势带来更为复杂的元素。目前,全球虽已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金融危机冲击烈度逐渐趋缓,世界经济和金融市场已进入了一个相对的平稳期,但由于危机的根源并没有或是不可能彻底革除,经济、金融等方面仍存在着很多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因此,我国目前仍处于一种整体的缓和与未知的动荡并存的状态,这对农行全面实施IPO、加快实现“3510”发展规划带来了严峻挑战。本文将就金融海啸对县域农行业务经营所构成的影响作一剖析,以探求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加快农行现代商业化改革的新思路和新举措。

后金融危机对县域农行的影响:

一、对外向型企业的影响。在全球经济放缓或动荡的阴影下,我国外向型企业还将受到严重冲击,一方面由于需求不足、产能过剩、企业效益下降而导致经济增速明显放缓。另一方面由于受国家的信贷紧缩的货币政策影响,各金融机构将大幅度减少信贷支持力度,导致部分企业因运营资金断链而引发新的金融风险。

二、对房地产企业的影响。次贷危机始于美国的房地产价格下跌,县域农行对于房地产贷款的风险暴露也不容忽视。在房地产繁荣时期,各商业银行都把房地产作为一种优质资源进行大力支持,大幅增加房地产开发贷款,随着国家对房地产行业融资、购房政策进行调控,房地产市场进入阶段性调整。近一段时间以来,住房销售在各大城市均出现萎缩姿态,许多城市的价格也出现不同程度的回落。房地产开发商也开始通过降价来刺激消费,然而降价未必能使开发商马上收回现金,因为消费者在调控和经济放缓的时期更趋于谨慎,投资需求亦会有所降低。

三、对零售银行业务的影响。全球金融风暴及全球经济下滑会引起人们对国内经济前景的担忧,证券市场行情会急转直下,代销基金等中间业务收入将大大减少。同时,在国内社会保障程度仍然较低的背景下,居民的消费需求和投资意愿将受到极大抑制,银行信用卡业务面临的潜在风险正在加大,对银行的稳健经营造成一定影响。

县域农行应对金融危机所应采取的措施:

面对后金融危机下的各种形态,作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农业银行来讲,既要按照现代商业银行游戏规则处理好各项事务,也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政治使命感,勇于在“危中抓机、危中择机”,积极顺应宏观政策走势,主动调整信贷结构,以积极心态迎接各种挑战。

一、紧跟国家经济金融政策,全力增加有效信贷投放。一是要直接介入政府投资项目。政府投资项目一般都是优良项目,尤其是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经济金融形势下,政府投资项目更是风险较低而收益比较有保证的优质贷款项目。因此县域农行要强化与财政、税务、烟草、供电、科技、教育、信息、卫生、文广等政府部门合作的层次和深度,加大政府投融资平台基础设施项目的拓展力度,重点支持自身现金流充足、经济前景良好、还款来源有保障的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二是要积极介入政策支持领域。当前,由于经济形势比较严峻,中小企业经营困难,“三农”问题等比较突出,农行作为服务“三农”的主办行,既要从自身稳健型经营的考虑,重点支持经营稳定、发展前景好的地方龙头骨干企业,又要全力履行农行服务“三农”的经营宗旨。要清醒地看到,随着中央关于“改善民生,支持新农村建设”的配套措施的陆续到位,会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进入,对金融的需求将会大幅增加,这将为县域农行的业务经营带来部分商机,为此我们必须谨慎的、有选择的介入这些领域,通过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来实现自身业务的持续增长。三是大力拓展政策扶植行业业务。生态环境建设、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等行业,业已作为政策重点扶植的对象,各项优惠的财税和金融政策将陆续出台。就长远来看,这些行业虽然当前在我国属于薄弱行业,但是在政策扶持和经济转型升级的预期下,这些行业有着相当广阔的发展前景,有着巨大的市场影响力。县域农行介入这些朝阳行业不但可以实现贷款规模的扩张,而且会培育更多的潜力客户,为我行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确立“品牌”意识,全面提升县域农行的核心竞争力。首先是坚持特色定位。县域农行处在金融竞争的最前沿,如果没有建立独具特色的竞争优势的话,就难以在市场竞争的大潮中经受考验。尤其在当前后金融危机时期,更应注重服务品位的提升,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超”,时时处处以先人一步、超人一拍的气势和胆略应对各种竞争的挑战,全方位地确立起县域农行同业竞争的比较优势。同时要结合自身的特点,明确界定自己的目标客户群体和目标市场,形成自己的品牌特色和经营定位,探寻适合自己的发展空间。其次是要提供特色产品和服务。银行的产品和服务对吸引客户,抢占资源极为重要,只有提供符合客户需求的产品和服务才能够在竞争日益白热化的市场中赢得并留住客户。在金融危机影响下,客户对购买银行产品更加谨慎、对风险和收益的要求也更高,县域农行只有结合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开发一些符合金融危机下客户需求的特色产品,才能弥补中间业务和客户金融需求不足的消极影响,实现业务的平稳增长。最后是要拓展特色业务。在实体经济增速下滑的形势下,银行业务蕴含的风险也在加大,县域农行不应该盲目的扩张业务,而是要根据自身的竞争优势,拓展符合自己市场定位、风险偏好的特色业务,经营自己所熟悉行业和领域的业务,这样才能够在危机中既保持业绩的平稳增长,又可以有效防范经济形势恶化所带来的风险。如当前我们可以建立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为契机,以建立小企业金融服务“六项机制”为抓手,努力创新支持小企业发展的信贷品种、服务方式,为小企业提供便利快捷的金融服务;以创新适合“三农”特点金融产品为契机,在贷款期限、贷款种类、还款期限、贷款利率上进行探索,以满足县域“三农”多样化的金融需求;同时还可针对当前存贷利差缩小的大背景,依据风险可控、成本可算、信息透明原则,适时开发新的金融产品、金融工具或创新新的经营模式和服务手段,以在不断满足客户多样化金融服务的同时,进一步调整农行业务的收入结构,增强发展后劲等。

三、加强风险防控,全面构建平安和谐农行。首先是要有效识别风险。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归根结底是风险识别出了问题,忽视了金融衍生产品所带来的巨大风险,金融危机的爆发也使我国银行业深刻认识到有效识别风险的重要性,因此县域农行要科学、能动地做好贷款“三查”工作,学习和掌握国内外先进的风险识别理念和知识,进一步增强前瞻性的风险识别意识和能力,以及时识别和规避各类金融风险。其次是要持续监测风险。从最初的次级债券到后来的金融衍生品风险集中爆发,可以看出风险是有一定的迷惑性和潜伏期的。因此县域农行要时刻关注市场的变化,持续监测资产的风险,及早发现并处置。要全面推行风险管理,各项业务、各个岗位、各个方面都要努力实现从现实风险管理向潜在风险控制转变,从风险事后处置向风险事前控制转变,从短期风险防范向长效风险防范转变,从风险部门防范向全行全员防范转变;要严格实施贷后管理,不断完善风险管理措施,加强放款审核、账户监管和押品管理,强化对集团客户、大额授信客户及高风险行业客户的信贷风险动态排查,全力做好信用风险监测,并要通过现场与非现场监管、监控,提高风险识别和防范能力。最后要牢固确立“安全就是经营、安全就是效益”的经营理念。收益必然伴随着风险,银行不能因为有风险而不经营业务,而是要科学经营风险。当前形势下,县域农行更应该强化风险意识、完善风险制度、优化风险流程,通过金融危机的外部压力提高经营风险的能力,在危机中积蓄未来发展的力量。另外要深入推进合规文化建设,树立“细节决定成败、合规创造价值、责任成就事业”、“违规就是风险、安全就是效益”和“有规必行、违规必究”的合规理念,扎实推进员工遵章守纪教育和员工思想行为排查,同时要加强“家园文化”建设,注重人文关怀,让更多的员工从不敢违规转变为不愿违规,切实将各类风险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尽管后金融危机会让县域农行的经营管理面临诸多的困难和不确定性,但我国经济增长的基本态势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县域农行只要准确把握宏观政策,努力塑造特色品牌,持续关注经营风险,就一定能克服重重困难,迎来又一个发展的春天。

作者:顾小明 张琦

农行商业化信用风险论文 篇3:

农行股改与会计信息披露

摘要:在现代企业制度不断发展的今天,会计信息已经成为外界了解企业的一个最基本的渠道。金融监管机构和投资者对会计信息披露的要求日趋严格,对准备上市的中国农业银行的会计信息披露,尤其是涉及信用衍生产品等投资资产的会计信息披露要求会越来越高。通过分析中国农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和成因,对完善中国农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体系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股改;会计信息披露;农行

一、股改定位给农行会计信息披露带来的挑战

(一)会计信息披露要适应面向三农的市场定位

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始终是党和政府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国农业银行作为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和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履行支农职责,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信贷支持和综合金融服务。面向三农的股改定位给中国农业银行进行全面会计信息披露带来了挑战。当前中国农业银行64%的网点、56%的员工、45%的贷款分布在县域,县域金融是支农业务的主要区域。为了迎接这一挑战,中国农业银行提出县域蓝海战略,它包含农行业务经营从资产到负债,从拓展中间业务到向客户提供优质服务等各个领域。

面向三农的股改定位对农行会计信息披露的影响主要有:一方面农行业务系统建设相对滞后,存在较大的信息披露缺口,特别是三农和县域事业部的数据基础较为薄弱,农行上市势必要对这一大业务板块进行信息披露,这无疑给会计信息披露工作增加了复杂性和数据获取的难度;另一方面由于历史上的政策原因,在农行面向三农的贷款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出于非商业目的的政策性贷款,这部分贷款不仅收益较低,而且信用风险高,造成了大量不良贷款的产生,给农行的财务状况和盈利状况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农行的内部资料也显示:农行在中西部的部分限于保留分支机构是以自身亏损为代价的。农行对这一部分贷款的披露是不是应该充分、真实的披露?披露之后对中国农业银行这样一个正在准备上市的商业银行有没有什么负面的影响?既然农行的战略目标是城市业务和农村业务两手发展,以县域支行为基础,以面向三农为重点,建立一个现代化的商业银行,那么城市业务和农村业务的会计信息披露是不是应该有两套不同的会计信息披露标准?而最终这两套不同的会计信息披露标准又满足中国农业银行这个商业银行以盈利为目的的经营目标?这些问题着实值得思考。

(二)农行上市处在新旧会计准则转换的特殊时期

2006年2月,财政部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以下简称新会计准则),要求上市公司自2007年1月1日执行,鼓励其他企业执行。财政部颁布的新会计准则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金融资产分类等新的概念和方法,与国际会计准则实质性接轨,是中国会计标准的巨大进步。新会计准则中关于金融工具的准则是最复杂的,运用难度也很大,而这些准则主要涉及银行业金融机构。

为了保证实施新会计准则的质量,2007年9月,中国银监会下发的《关于银行业金融機构全面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通知》,明确规定了各金融机构执行新会计准则的时间表,规定了中国农业银行等从2008年起按照新会计准则编制财务报告。

对于农行来说,实施和应用新准则是股份制改造和实现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现实需要。按照新准则要求进行财务核算和经营信息披露,将成为引进战略投资者和首次公开发行成败的重要问题。新准则实施带来的影响是全面而深远的,对农业银行传统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提出了挑战,新准则要求从信息质量和信息内容两方面规范银行业会计信息披露的行为,信息质量要求全面、实质、及时、可靠、可比;信息内容包括银行经营业绩、财务状况、风险管理策略及做法、风险管理量化信息、会计政策以及主体业务经营管理与公司治理结构等方方面面,增加了更多的报表附注披露内容,对信息披露的全面性、完整性、真实性和透明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农业银行只有建立一个完整的财务信息采集和报告系统,才能满足新准则的披露要求。

(三)农行尚未建立完善的会计信息披露体系

随着股份制改造的逐步深入,中国农业银行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却没有从宏观上和整体上构建一个全面、系统、科学的会计信息披露体系,没有深入中国农业银行内部,根据服务三农商业化运作的市场定位,设计出城市业务和三农及县域业务分开的信息披露机制。其中三农及县域业务的会计信息披露,不应该是以利润作为主要的衡量指标,更多的应该是其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完成情况。中国农业银行要成为公众持股的上市银行,必须按照新的要求和规定开展信息披露工作。农业银行作为最后一家上市的国有商业银行,在可以充分借鉴其他上市银行会计信息披露既有经验的同时,也面临着比同业银行更加艰巨的会计信息披露的任务。同时,监管机构和投资者对会计信息披露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准备上市的中国农业银行的会计信息披露、尤其是涉及信用衍生产品等投资资产的会计信息披露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因此,构建一个全面、系统、科学的会计信息披露体系是中国农业银行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二、完善农行会计信息披露的几点建议

农行上市与否不仅取决于良好的内部治理结构、高质量的资产,其信息披露能否达到上市银行的标准,也是一条重要的标准。尤其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市场更加重视信息的全面性和准确性,而农行的会计信息披露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会计信息披露不及时,如2002年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商业银行信息披露暂行办法》,商业银行应于每个会计年度终了后的4个月内披露年度报告,而中国农业银行一直到2003年7月份才披露年度报告,存在严重的滞后。二是会计信息披露不够完整。从年报的内容看,中国农业银行年报中主要不披露或少披露的内容有:“管理层讨论与分析”、“募集资金项目未达到收益的原因说明”、“主营业收入行业和地区数据比较”、“对外担保独立董事的意见”、“关联方占款的说明”等敏感、重大事项。针对存在的问题和股改上市所带来的挑战,中国农业银行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完善会计信息披露体系。

1.健全公司治理机制。公司治理状况的优劣,不仅直接影响到农行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而且有可能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内部控制制度的评估等途径来间接决定所披露会计信息的质量;同时,中国农业银行作为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其发展状况、尤其是治理状况可能会直接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也就决定了中国农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状况理所当然地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而社会关注和了解中国农业银行的重要渠道之一就是通过其信息披露体系向社会公众公布的信息。

2.重组中国农业银行组织架构。对于中国农业银行来说,经营城市业务的总分行应转变原来的角色和职能,由上级管理行转变为控股母公司,组建全资的服务三农的子公司,由强大的服务大中城市的总分行做支撑,推动服务三农的子公司不断做深、做广农村业务。将城、乡两块业务划清界限,面向三农的业务划归子公司经营,确立子公司姓“农”的法人实体地位。这样在保证农行整体改制上市的前提下,在制度安排上顺应了股份制的“产权明晰、权责分明、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要求。金融控股公司的职责是:出资、管理、产品研发、业务和财务支撑;子公司的职责是:以县域支行为载体,专注于县域业务和三农金融产品的经营,发挥其点多面广的优势及经营上的灵活性和应变能力,以适应有巨大差异性和多样性的县域市场。在明确母公司和子公司职责的前提下,把子公司打造成适应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特色的大银行中的“小银行”。

在经营核算上,服务三农的子公司,可以设立专门会计科目,对三农和县域业务的资产负债权益、收入支出盈亏等项目进行单独归集统计,准确核算经营成果,每年向国家有关部门、股东和社会公众报告子公司的业绩和农行服务三农的有关情况。

3.加快实施新会计准则。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布了包括一项基本准则、38项具体准则的新会计准则体系,将于2007年1月1日在上市和拟上市公司执行,其他企业鼓励执行。新准则强化了为投资者和社会公众提供决策有用会计信息的新理念,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为中国经济融入世界提供了统一的会计信息平台。新会计准则的应用,是中国经济领域的一件大事,新准则在引导资源配置、支持科学决策、加强经营管理、加速金融创新等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

对农业银行来讲,实施和应用新准则是实现首次公开发行的现实需要。新会计准则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按新准则标准提供的会计信息,很容易为境内外的投资者理解。掌握和运用新准则,日益成为金融企业进入国际资本市场和参与国际竞争的关键。按照新准则要求进行财务核算和经营信息披露,将成为引进战略投资者和首次公开发行成败的重要问题。当前,无论是国内证监会还是国外资本市场的监管机构,都要求按照新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核算和披露信息。因此,新准则已成为进入资本市场的门槛。农业银行要想在资本市场有所作为,必须严格执行新会计准则,按新标准提供经营信息。

农业银行的会计信息披露状况的好坏决定着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通过对农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根据其不同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对于农业银行加强会计信息披露体系建设,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上市后的中国农业银行还应该加快推进人力资源综合改革,不断提高会计信息披露人员的素质,加强法律意识,最终提高中国农业银行的会计信息披露质量。

参考文献:

[1]任咏梅.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2]周勤业,王啸.美国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发展及其借鉴[J].会计研究,2005,(2).

[3]张文武.欧洲商业银行推行国际会计准则的启示[J].金融会计,2008,(4).[责任编辑 陈丽敏]

作者:张雪英,董培璐,赵 伟

上一篇:学习后进生初中数学论文下一篇:特色产业新农村建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