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财务风险论文

2022-04-19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高等教育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与此同时,办学条件与教育发展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高校在财政资金和自筹收入不能满足建设需求的情况下,大多利用银行贷款,加大了高校财务风险。因此,正确分析高校财务风险成因,是寻找防范风险对策,以及确保高校的财务安全,促进高校的健康快速发展十分必要的研究内容。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高等学校财务风险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高等学校财务风险论文 篇1:

浅谈高等学校财务风险防范

摘 要:高校财务风险是指高等学校在各项财务活动过程中,由于各种内外部环境因素的变化形成其财务状况的不确定性,造成其不能充分履行其社会职责、提供教育产品乃至危及其发展甚至生存的可能性。高校财务风险包括资金流动性不足、不能按时偿还到期债务、年度决算赤字、资金支付风险、资金不能按进度使用、会计档案损坏或丢失、资金账外循环等。防范这些风险,要求管理层重视,加强制度建设,加强预算管理、财务知识培训、信息化建设,加强审计和财务监督工作,从系统上落实风险防范措施。

关键词:高校 财务风险 防范

高等学校是介于行政单位和企业之间的一种经济权利较为独立的事业实体,财务管理虽受到各级主管部门的监督,但由于其特殊性,其自身享有很大的经济自主权,故其财务风险一直偏高,涉及财务的案件时有发生,这不仅损害高校声誉,也使高校蒙受经济损失。然而,针对高校内部控制的有关文件诸如《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财会[2012]21号)等直至2012年11才出台。随后,修订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财教[2012]488号)也相继出台。依照《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和新《高等学校财务制度》有关规定,笔者首先解释了高校财务风险的内涵,然后介绍了高校财务风险的具体内容,最后就如何防范这些风险进行分析。

一、高校财务风险的内涵

研究高校财务风险,必须先对财务风险的定义进行界定。财务风险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进行界定。广义的财务风险最先在财务管理领域中被提出,其出发点是研究企业财务管理决策等活动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性,系指在经济活动中客观存在的各种各样不确定的因素,使实际收益小于预期收益,进而产生损失的可能性。狭义的财务风险(通常也称为债务风险)指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可能存在由于货币资金不足,难以按时偿还到期债务的事件,进而给企业的信誉度和经营成果带来的不确定性。财务风险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为风险的自然属性,人们在经济活动之前,可预知活动的结果存在多种可能性,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不能消除的;另一方面为风险的经济属性,通过科学管理措施就可控制和降低风险,并使经济活动获得最大的收益。

高等学校是非营利性事业单位,最新《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及《高等学校会计制度》都规定其记账基础依然主要为收付实现制,故高等学校所面临的财务风险不同于企业的财务风险。高校财务活动是以货币资金收付为主的资金运动的总称,故高校财务风险实质是一种资金运动所面临的风险。

结合以上对于财务风险的理解,可以将高校财务风险的概念界定为:高校财务风险是指高等学校在各项财务活动过程中,由于各种内外部环境因素的变化形成其财务状况的不确定性,从而使其蒙受损失,致使到期债务无法清偿,事业资金流动性不足,造成其不能充分履行其社会职责、提供教育产品乃至危及其发展甚至生存的可能性。{1}

二、高校财务风险的具体内容及其产生原因

1.资金流动性不足风险。(1)学校管理层风险意识淡薄。高等学校虽然有一定的经济自主权,但一直以来都处在财政部门预算约束下,学校法人实体自行运作资金模式还没有形成,导致了高校管理层风险意识淡薄,对财务风险的监督与防范能力不强。(2)对现金流量缺乏预测性。由于高校财务报表体系中没有现金流量表,高校的主管部门也没有相关的要求,导致高校财务管理人员对现金流量情况不重视,没有对学校各时期的现金流入流出进行预测和分析,往往在学校某个时期现金流出现断裂时才醒悟过来。(3)项目管理不科学。由于学校某些项目在计划、论证、决策、执行等环节中可能缺乏科学性,或者沟通不充分,可能导致项目支出没有预算或超预算,最终可能导致没有资金支付来源,产生流动性风险。

2.不能按时偿还到期债务风险。2001年7月教育部印发的《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明确指出:“建立健全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府公共财政体制的教育拨款政策和成本分担机制,适当运用财政、金融、信贷手段发展教育事业,合理使用银行贷款,继续争取世界银行贷款项目。”{2}该政策为高校采用各种融资手段特别是采用银行借款手段发展学校教育事业提供了依据。随着各高校大规模的扩招,资金压力进一步加强。为了保持学校的稳步发展和满足各项评估的需要,各高校相继采用银行借款、BOT(或BT)融资或长期租赁等方式融入资金或资产,这使高校进入了大规模负债的时代。

高校通过债务的方式融入资金或资产,虽暂时缓解了学校发展所面临的短期资金压力,但这给高校长期带来还本付息的压力,一旦高校资金后续不力,将产生不能按时偿还到期债务的风险。

3.年度决算赤字风险。造成高校年度决算赤字的原因有多种,主要包括编制年度预算不科学、预算执行缺乏刚性和突发性事件的影响等原因。(1)编制年度预算不科学。某些高校在编制预算时,没有充分有效地向全校各部门收集下一年度预算信息,或对已申报项目的论证不科学,最终可能造成教职工代表大会表决通过的年度预算罗列的开支内容不充分,缺少学校事业发展所必须的某些项目开支,这就必然导致超预算开支,最终导致年度决算赤字。(2)预算执行缺乏刚性。预算一经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表决通过,就形成了学校的法律文件,应具有较高层次的地位。但某些高校领导层习惯以自我为中心,随意超预算使用资金,使学校预算流于形式,这必然导致年度决算赤字。(3)突发性事件的影响。由于近几年的扩招,各高校学生人数激增,加上社会复杂因素增多,导致各种突发性事件在各高校时有发生。由于资金紧张,很多高校都没有在年度预算中预留备用金,往往在学校发生突发性事件后,临时从学校公务费用中腾出一部分经费以用于处理该事件,这就可能使学校经费超预算开支,导致年度决算赤字。

4.资金支付风险。当今世界,高校与外界的经济往来越来越紧密,支付次数越来越多,支付单笔金额越来越大,与此同时,支付手段也多种多样,除了传统的票据支付外,还可以通过网上银行支付、公务卡支付、批量发放支付和报账易支付等。现代化的资金支付手段的运用提升了高校财务的管理水平,也大大提高了高校财务人员的工作效率。但是,由于某些资金支付手段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且要求财务管理人员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这就增加了高校资金流的掌控难度,大大提高了高校财务管理风险。

5.资金不能按进度使用的风险。近年来,各级财政逐步加大了对高校经费的投入,特别是创新强校资金,这使下拨到高校的各类专项资金不断增多,但专项资金的项目负责人往往只注重项目的申报和项目资金的取得,而较轻视项目资金的使用,不按项目进度使用资金甚至不知如何使用资金的现象普遍存在,直接的后果就是财政专项资金结转或结余严重,最终的后果可能是财政收回超期结转资金或结余资金。大量资金不能按进度使用,除了大大降低了资金使用效率,还可能形成资金被回收的风险。

6.会计档案损坏或丢失风险。高校会计档案是指学校在经济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报表等会计核算专业材料,它是记录和反映经济业务的重要史料和证据。{3}高校由于没有制定或落实科学的会计档案传递流程,可能导致会计档案在传递过程中丢失;或者由于在装订前没有检查核对会计凭证附件张数,可能导致会计档案不完整;或者由于存放会计档案的环境不达标,会计档案可能存在被盗、被鼠虫损坏和被雨水侵蚀等风险;或者由于查阅和出借制度不严,可能导致会计档案的丢失。这些都是由于高校对档案管理重视程度不够,致使会计档案损坏或丢失,这必然给高校财务带来较大的风险。

7.财务信息化数据丢失、被损坏或被篡改风险。至目前为止,我国所有高校已全面实行会计电算化,使用财务管理系统对账务进行管理,除此之外,各高校财务还使用了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学生收费管理系统、预算管理系统和账务网站等财务信息化系统。财务信息化系统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提升了财务管理水平。但与此同时,信息化系统产生了大量的重要数据,由于许多高校财务机构负责人对信息化数据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或者没有财务信息化的相关知识,没有建立或落实财务信息化管理的相关制度,可能产生财务信息化数据丢失、被损坏或被篡改风险。

8.资金账外循环风险。近年来,随着高校自主办学权进一步扩大,高校收入也逐渐多元化,除财政拨款和学费收入外,科研经费收入、经营收入和其他收入也逐渐增多,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方式也日趋多样化。由于内部控制缺失,内部监管不到位,使高校内部一些单位在收到资金后没有及时到学校财务办理入账手续,私设“小金库”,产生了资金账外循环风险。

三、高校财务风险的防范措施

1.管理层重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财会〔2012〕21号)第六条:“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负责。”表明高校校长必须对学校内部控制负责,学校财务风险作为学校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校长对财务风险同样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实际上,高校包括校长在内的管理层的重视与否对财务风险防范工作起决定性的作用。高校管理层必须重视学校财务管理工作,将财务风险防范工作作为学校一项重要的工作任务。只有高校管理层重视高校财务风险防范工作,各项财务管理制度才得以建立健全及贯彻落实,财务风险评估机制才得以更好地发挥作用,才能真正将高校财务风险降到最低。

2.加强制度建设。防范高校财务风险,首先要做到有“法”可依,也就是首先要建立健全高校财务管理制度,形成高校较为完整的财务制度体系。高校须从学校层面和各业务层面上分别制定财务风险防范的有关制度。学校层面上,应制定内部控制总体规定、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实施办法和经济负责制规定等。在各业务层面上,应制定预算管理规定、专项经费绩效评价办法、收入管理规定、财务借款及报销规定、支付管理规定、票据管理规定、收费管理规定、工资管理规定、档案管理规定、对外报送资料办法和财务信息化管理规定等制度。高校财务管理制度的有效建立和健全,可以从制度上堵塞财务风险的漏洞。

3.加强预算管理。高校财务预算是高校内部财务控制最核心的内容,在高校财务工作中起到主导作用。高校预算管理包括预算的编制、预算的执行、预算执行监控、决算和决算结果的使用。高校在编制预算时,应当遵循“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将当年全部收入和支出纳入学校财务预算。在执行预算时,须保持预算的刚性,做到不超额度和不超范围使用预算资金,如确实需要对预算进行调整,须按预算管理规定进行调整。同时,加强预算执行的监控,科学编制决算报告和落实决算数据的分析及使用。财务预算管理各环节的科学有效实施,可以有效防范资金体外循环风险、不能按时偿还到期债务的风险和年度赤字风险,是保证学校各项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

4.落实不相容岗位相分离原则。落实不相容岗位相分离原则是高校防范财务风险的一项重要的、切实可行的措施。高校财务不相容岗位包括会计凭证的审核与复核、工资发放的录入与复核、收费的执行与审核、款项支付的审核与执行、款项支付的执行与银行对帐、款项支付的执行与档案保管、经济事项的审批与执行、财务数据维护与档案保管等。合理设置内部控制关键岗位,明确划分职责权限,实施相应的分离措施,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工作机制。{4}

5.实行关键岗位轮换。落实关键岗位轮换制度也是高校防范财务风险的又一项重要的措施。高校财务关键岗位包括财务负责人、财务主管人员、各岗位的主管人员等。通过关键岗位定期轮换,不仅可以使财务人员的知识更丰富、更综合,更能对管理流程进行创新,而且能起到事后监督的作用,使关键岗位人员更能按规办事,从而更大限度地发挥防范财务风险的作用。

6.加强财务知识培训。随着我国经济改革进一步深化,我国经济事项呈现多元化和复杂化态势,支付工具和支付手段也层出不穷,经济管理法律法规也相应出台。为了适应高校财务管理的需要,有效防范财务风险,高校必须进一步加强对全校教职员工的财务知识培训,其中切入点是加强财务管理人员的知识培训,提高财务人员业务水平,确保财务人员具备与其岗位相适应的资格与能力。

7.加强信息化建设,从系统上落实风险防范措施。加强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从单纯的会计电算过渡到全面的财务信息化,将各项财务会计制度和财务工作流程融入到信息化系统中,这不仅可以减少人为主观或客观因素形成的错误,提高工作效率,而且从系统上落实不相容岗位相分离制度和权限审批制度,落实各项工作的流程,从而起到财务风险防范的作用。

8.加强审计和财务监督工作。经济事项审计和财务监督是防范高校财务风险的重要环节,通过内部与外部相配合、定期与随机相结合的审计与财务监督方式,可以有效地发现和防范财务风险,同时对心存不轨的人起到震慑作用。

注释:

{1}王文华.规范内部会计控制,防范高校财务风险[J].会计之友,2011(1)

{2}教发[2001]33号.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S].

{3}财会字[1998]32号.会计档案管理办法[S].

{4}财会[2012]21号.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S].

(作者单位:肇庆学院财务处 广东肇庆 526061)

(责编:若佳)

作者:苏海蓉

高等学校财务风险论文 篇2:

浅析高等学校财务风险形成原因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高等教育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与此同时,办学条件与教育发展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高校在财政资金和自筹收入不能满足建设需求的情况下,大多利用银行贷款,加大了高校财务风险。因此,正确分析高校财务风险成因,是寻找防范风险对策,以及确保高校的财务安全,促进高校的健康快速发展十分必要的研究内容。本文试图从分析我国高校财务风险的特征入手,对高校财务风险的形成原因进行探讨。

关键词:财务风险;银行贷款;形成原因;风险防范

风险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务管理外部环境的一个重要特征。广义的“财务风险”指在经济活动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影响,财务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因而造成的蒙受损失的机会和可能,是风险的货币化表现;狭义的财务风险,指企业用货币资金偿还到期债务的不确定性:一是由于负债要支付利息,从而带来盈利能力的可变性或不确定性;二是由于负债意味着企业要还本付息,从而带来了偿债能力的不确定性。作为非营利性事业单位的高校,其财务风险既不同于广义的财务风险,也不同于狭义的财务风险。

二、高校财务风险形成的原因

高校财务风险的形成既有高校扩招等客观原因,也有高校内部管理等主观原因。从客观上讲,由于扩招改善办学条件的需要给高校带来了巨大资金需求,但政府(主要是地方政府)投入却严重不足,高校只好通过银行获取贷款缓解压力。从主观上看,有的高校对银行贷款的风险认识不足,还款责任意识不强,抱着侥幸的心理把偿还银行贷款的希望寄托在国家,产生了“不贷白不贷,白贷谁不贷”的思想,缺乏切实可行的还贷计划和措施。有的高校盲目发展,没有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有的高校缺乏勤俭办事业的思想,片面追求奢华、高标准建设。这些原因致使学校的银行贷款超出学校的经济承受能力,存在潜在的财务风险。

1.国家财政投入不足是高校财务风险形成的客观原因。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拨款严重不足,大幅度提高学生学费标准又不可能,因而举债成为高校当前及今后较长时间内唯一的选择。办学规模的扩大,办学条件的改善对资金的需求急剧扩大,扩招后,全国高校共投入5000亿元,其中政府投入仅有500亿元,因此教育投入不足,仍然是当前和今后教育改革和发展中更大的问题。财政拨款的绝对数远远不能满足高校发展的需要,高校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没有得到落实。此外,高校的收入来源虽然有“财、税、费、产、捐、基”等,但对于高校来说,学校收入主要是财政拨款和学校的学费、住宿费收入,这些资金除维持学校正常的教学科研活动外所剩无几,远远满足不了高校建设资金的需要。办学条件的“瓶颈”迅速转变成了资金“瓶颈”。因此在财政拨款和学校自筹收入等无偿性的财力支撑远远不能满足短期内学校建设对资金需求的情况下,我国高校必须且只能通过举债解决资金的缺口。这就是我国高校财务风险形成的主要客观原因。

2.银行贷款失控是高校财务风险形成的直接原因。随着公众对高等教育需求的日益增长,无论是扩大学校招生规模,还是创办一流高水平大学,都必需巨大的办学资金作支撑。尽管国家对教育的财政性经费投入保持了较高的增长,但学校在竞争中实现超常规发展与教育经费严重短缺的矛盾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突出。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学校的内部运行机制发生了显著变化,学校在资金供给不足的情况下,为适应事业发展的需要,就目前来说,发挥银行的信贷作用,成为学校的一种必然选择。适度举债是学校改革发展的催化剂,是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有效支撑力量。但是,银行贷款终究既不是国家的投资,也不是学校的收入,而是学校的债务,实际上银行贷款是学校预期收入的提前透支。这种透支必须建立在高校预期收入的基础上,否则,银行贷款就失去了有效支付能力的约束,必然会出现财务风险。现在大多数高校出现的财务风险都是由于银行债务引起的有效支付能力不足。

3.高校管理者风险意识缺乏是高校财务风险形成的主观原因。第一,高校法人主体和经济责任的缺失。《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学校是一个法人主体,承担一切法律民事责任。但是,长期以来高等学校又是一个事业单位,从其投资主体和性质来说,具有单一的国家投资主体和非营利组织性质。所以,高校的管理者往往并没有把高校真正作为一个法律主体的意识,而高校一旦缺失“经济人”地位,其经济行为则不会符合经济规律,而不符合经济规律的经济活动会导致高校出现财务风险。另外,目前高校负责人实行任期制,贷款发生却是乙领导任期内的事情,这种聘任体制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大了贷款风险。第二,高校自身定位过高和盲目发展。现在很多高校领导利用教育大发展的机会将自己的定位定得太高,只顾扩大规模,盲目扩大招生,少数学校缺乏勤俭办事业的思想,对国家教育政策理解偏差,于是校区发展加大,贷款规模将随之扩大,负债投资的成本与收益不匹配,导致潜在的负债风险。学校重视的只是政府按学生定额的拨款和向学生收取的学费收入,而学生的定额拨款和学费收入只是学校用于正常支出的收入,它并不是高校的投资,在国家投资主体不增加基本建设投资的情况下,高校发展资金是缺位的,这使得高校面临资金支付风险成为一种可能。实际上,高校在国家高教事业发展中代国家履行了部分职能,而这正是高校管理者缺乏财务风险意识的根本原因。第三,政府买单侥幸心理的存在。由于长期以来高校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其财务活动基本没有独立的投资政策,所有资金来源由国家统一供给,资金的运用也必须按国家计划进行。在这样的模式下,已经习惯于无偿使用资金,对贷款资金认识不清,缺乏必要的资金成本观念和风险意识。部分高校在贷款时,没考虑到还贷能力以及潜在的风险,在思想上没有考虑今后如何支付利息,以及到期如何归还本金的问题。

4.预算管理约束不力是高校财务风险形成的深层次原因。高校的性质决定了预算管理是高校财务管理的本质。无论是高校的间接财务风险,还是由于银行贷款引起的直接财务风险,追究深层次的原因就是预算管理约束不力。

高校的财务风险主要是由银行贷款债务引起,而高校的银行贷款主要是为学校基础条件设施和学科建设进行的中长期投资,是高校将来预期收入的提前透支,因此必须有高校的长期财务规划与之适应。在客观方面,由于我国高教事业正处在高速发展和变革时期,高校的长期事业规划较难编制;在主观方面,很多高校短期行为严重,不重视高校长期事业规划的编制,学校的长远财务规划。高校财务缺乏长期规划又使得高校盲目贷款,并且不考虑银行贷款的将来还本付息的收入来源。高校在扩招的同时,需要扩建教学楼、学生公寓等基础设施。在目前财政拨款和学校收费不能满足学校日常开支的情况下,这些基建项目所需要的大量资金,只能依赖于银行贷款。由于高校的非盈利性以及社会性,很少有高校在基建项目上马前组织专家进行论证,分析项目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更何况目前我国也没有针对这方面的评估标准,使得高校对贷款规模、贷款方式、贷款期限、贷款风险缺乏专业论证,更谈不上制定切实可行的还款计划。银行鉴于高校的特殊身份和社会影响力,在“银校合作”的关系下,对高校的贷款项目很少进行严格审查,在客观上也加大了贷款风险。

总之,面对目前高校出现的财务风险,一方面国家要加大高校的财政投入,另一方面高校要切实做好各种财务风险的防范,进一步建立健全银行贷款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加强高校的债务管理,高校的财务风险一定会得到有效控制和化解,高等学校也会得到顺利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麟.高校偿债风险的控制策略[J].会计之友,2006,(29).

[2]张舒华.高校财务风险影响因素的分析[D].中国论文下载中心,2007-02-09.

[3]王泉保.高校财务风险现状分析及防范措施[J].教育财会研究,2007,(2).

作者简介:华建新,女,黑龙江人,哈尔滨商业大学会计学院,研究生。

作者:华建新

高等学校财务风险论文 篇3:

内部控制视角下高等学校财务风险及其防范研究

【摘要】高等学校是非营利组织,作为高等教育企事业;其最终目标是追求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均衡发展。市场机制的活跃发展,使得高等学校的经济属性越来越突显。为了推动高校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就必须做好高校财务风险管理。本文将从内部控制视角来探讨如何有效做好高校的财务管理以及防范工作。

【关键词】内部控制视角 高校 财务风险管理

【课题项目】2017年湖南省科学研究项目“内部控制视角下高等学校财务风险及其防范研究”。

教育部和财政厅对高等院校的财政补贴金额有限,无法满足高等院校向更高层次的发展需求。这就需要内部监督加强对内部控制运行的效率和质量的监督,其内容主要涉及内部监督制度、内部监督资料的保存制度及自我评价等方面。高等学校内部控制是为保证其实现经济目标而建立的一个财务风险管理过程。

一、高等院校财务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缺乏健全的风险管理机制

高等院校学术研究活动的增加,导致学校财务资金管理难题的增加,目前高校中还未形成特定的财务风险防范机制。因此,不少学校贷款建设。负债办学的现象屡见不鲜。在面临着学校风险的任务下,学校财务没有形成有风险管理部门,也没有主动对学校的财务和经营风险进行预评估,在学校运行过程中,财务部门也相应缺少财务风险的管理措施。目前来看,高等院校财务管理机制不够健全,致使高等院校在进行内部财务管控的过程中,缺乏完善的组织机构,没有进行有效指导,进而使内部控制的作用未得到有效发挥,影响高等院校财务风险管理。

2.内部控制监督管理作用不强

对高等学校的现状分析,内部控制尚未发挥出其在学校风险监督中的作用。首先,一些学校没有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在学校财务系统出现漏洞时;内部控制不能及时的监督和修正,造成财务中的潛在风险不断扩大,给学校的持续快速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其次高等学校中资产清查制度尚不完善,学校领导对资产清查的责任意识淡薄,在日常工作中对于资产相关的管理工作缺乏清晰的认识,没有真正理解资产清查工作的内容,领导资产管理理念弱化,产权意识不强,这些因素对高等学校资产清查工作具有一定消极的影响。最后,高等学校财务其他考察方面,例如授权审批情况,专项资金使用情况,审批程序规范情况均存在一定的缺陷,应引起领导的高度重视。

3.信息及传递渠道的匮乏

高等学校信息与传递层面上,财务风险相对较大。首先,高等学校财务信息披露制度尚不健全,很少高等学校能够对外披露详细的财务信息;其次,高等学校信息传递渠道缺乏,基层员工与领导沟通不畅,领导不能及时了解高校的财务状况,及时应对防范风险。总体来看,高等学校信息披露与传递渠道的缺乏导致其财务风险加大,完善的信息披露与传递渠道是其财务管理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基于内部控制视角下的高等院校财务风险具体防范措施

1.建立健全高等学校财务风险评估及处理机制

资金高效运行是高等院校极其重要的一点,为提高高等院校的财务管理质量,要进一步优化财务风险管理模式,建立健全财务责任制,根据高等院校自身的发展需要,不断地对财务风险管理方式进行完善,以保持资金结构处于最佳状态。首先,针对高等学校相关人员风险意识薄弱,应提高内部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和风险控制能力。其次,高等学校应设置风险评估部门,并严格按照风险评估程序的要求定期对其财务风险进行风险评估,并将评估结果形成规范的报告。再次,加强财务风险预警体系的实用性。此外,高等学校应建立“重大风险应急处理机制”,并根据环境的变化对现有的机制进行重建完善。

2.加大财务管理力度,提高监督水平

加大财务管理力度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步骤入手:首先,财务预算控制要将全部收入支出归于预算管理,提高预算管理在财务管理中的作用。其次,资金的内部控制要严格遵守资金内部管理的相关规定,坚持不相容岗位分离的原则。最后必须加大学校内部审计控制,使学校内部审计工作成为学校经济工作中的有效监督者,保证学校的经济工作始终在正确高效的轨道上运行。

3.健全信息与沟通机制

领导向下级工作人员传达信息的同时,也应建立下级与上级的沟通渠道,特别应注意的是跨级沟通渠道,以便使上下级之间进行自由的交流。高等学校信息与沟通层面是风险较高的环节,充分的信息沟通影响着学校活动,应高度引起高等学校领导的重视。首先,高等学校应建立内部信息系统,并且校级管理层积极支持系统的建设,快速处理对教职工及在校学生反映的情况。其次,建立举报投诉热线,保证有专职人员及时处理举报投诉情况,此外还要设立校长举报箱。最后,高等学校应完善定期向领导汇报制度,定期召开财务工作汇报会议,加强内外部信息沟通,将潜在的财务风险降至最低。同时,定期将有关记录的信息进行公布,让院校学生,老师等对财务工作状况进行全面监管,减少财务风险发生几率。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 内部控制视角下不断完善和加强高校的财经管理工作, 实际上是一项非常复杂且系统化的工程,基干内部控制视角对高等学校财务风险进行研究,需要高校必须结合本校的实际财务状况及环境,并尝试在调查问卷和相关数据统计结果的基础上,对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提出具体的防范措施。并考虑到自身的发展需求, 以科学、 发展的眼光采取对应的措施提高高校的财经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曹升元.高校财务风险管理研究[D].中南大学,2008.

[2]陈仲秋.企业财务风险及防范[J].统计与决策,2005(4).

作者:张新生 于惠钧 吴风奇 黄政

上一篇:校企合作电气专业论文下一篇:工作队伍就业指导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