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院本科生的课程论文

2022-04-23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能否坚定自身的课程自信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否真正发挥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用非常重要。但当前由于社会的实用主义趋向,由于其它学科专业的误解,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的授课难度等各种原因,导致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课程自信不足的现象。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经济学院本科生的课程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经济学院本科生的课程论文 篇1:

高校 《 公司金融 》 课程双语教学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公司金融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是金融专业的必修课。通过分析高校公司金融课程双语教学的必要性,结合教学实践探讨当前高校公司金融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完善公司金融课程双语教学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高校;公司金融;双语教学

作者简介:熊晓炼,女,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金融经济、货币银行。

基金项目:本文系贵州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双语教学模式的《公司金融》课程改革”[编号:gdjg(2010)034]的阶段研究成果。伴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以及社会对经济管理类人才的更高要求,许多高校都已进行双语教学试点,结合国外的理论与实践内容采用双语教学,使学生全面掌握专业知识、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早在2001年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第八条明确指出“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为适应我国加入WTO后需要的金融、法律等专业,更要先行一步”,使得双语教学成为目前我国教育改革的一个亮点,双语教学在高校教学中的趋势将不断加强。但目前在已开展双语教学的大部分高校中,其教学方法和手段仍比较陈旧,实际效果并不理想。笔者结合贵州大学经济学院金融专业《公司金融》课程双语教学的实践,对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以期促进该课程双语教学的进一步提高和发展。

一、公司金融课程开展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公司金融(Corporate Finance)是微观金融范畴的三大支柱之一,主要研究如何通过投资决策、融资决策和资产管理来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全过程,也是教育部确定的 21世纪高等学校金融学专业的核心课程。目前,国内金融专业的主干课程设置主要围绕《货币银行学》和《国际金融学》两块展开,皆偏重于宏观政策方面的内容,不利于金融专业的国际接轨和长远发展。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金融环境逐步开放、市场化趋势日益明显,金融微观化特点明显增强,对高等教育金融人才的培养和金融学科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因而公司金融课程具有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实际接轨的现实意义。由于公司金融理论从国外引入,其学习和研究在国内仍然相对落后。过去的引进与传统教学是在使用中文译本或重新编著的基础进行的,很多公司金融理论的精髓在授课过程中会出现理解偏差,甚至受编者水平所限导致对理论的误读。为完整而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其理论及方法,高校应将该门课程作为双语课程进行建设,课堂教学采用英文原版教材、英文多媒体课件,教师混合使用中英文讲授,将国外最先进的教学内容和相关资料直接传输给学生,能快速、直接地把最新的微观金融的动态传递到课堂,使学生掌握学习和分析公司金融问题的方法、工具,对国际稍前沿的理论形成整体效应,培养具备专业英语能力同时能解决实际金融问题的国际性复合型金融人才。

二、高校公司金融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双语教学目标定位偏离。公司金融课程作为金融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它首先属于专业课教学。但部分高校忽略了双语教学的内涵,一味强调要用全英文授课,完全不顾公司金融学科知识体系及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公司金融理论与知识的内在逻辑性,将双语教学变成了专业英语课,教师单纯强调英语的语法和表达技巧,以语言教学的方式来讲授双语课程,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常用专业英语词汇、学习组句构篇和其他专业语言知识等,虽然有很强的实用性,但把完整的知识体系割裂成英语词汇、概念、语法,难以形成系统而完整的学术思想。这与该课程关注的采用何种最为有效的方法让学生掌握公司金融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和分析技术的初衷相悖,作为合格的金融专业人才必须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语言教学只是传授知识的手段,双语教学应区别于语言学科的外语教学,也应区别于各专业的专业英语教学。因此,公司金融课程双语教学应当以传授公司金融理论与知识为重点教学目标,以提高学生用英语沟通和分析企业融资、投资、上市和兼并实际问题的能力为辅助教学目标。

2.双语教学教师水平有待提高。目前,高校设立的专业课程较多,但真正能胜任双语教学的教师较少,这直接影响了公司金融课程双语教学的实施效果。开展双语教学需要既有良好外语运用能力又有扎实专业知识的双语教师,能熟练地运用外语讲授学科知识、引导学生了解国内外学科前沿动态。虽然目前大部分高校教师具有较高的学历水平,但由于各种原因在听说方面较为欠缺,存在口语不流畅、发音不够准确等问题,难以用外语准确地表达专业知识,而国内尚未设立专门的、系统的双语教师培训机构,从事双语教学的教师缺少对外交流和学习的机会,大部分教师只为迎合高校教学质量改革的要求,尝试开设双语课程,因而双语课的教学质量不理想。

3.缺乏高质量的双语教材。双语教材的选择、教学大纲的安排、课程的设置都关系到双语教学效果,而教材选择适当是教学大纲和课程设置合理、教学效果良好的前提。目前,各高校的公司金融课程双语教学普遍使用英文原版教材,使用较多的是Stephen A.Ross编写的Fundamentals of corporate finance,以及Richard A.Brealey,Stewart C.Myers与Franklin Allen著由McGraw-Hill出版社出版的Principles of Corporate Finance,英文原版教材语言纯正、内容丰富、通俗易懂,但存在教材容量多、较多的生僻专业词汇、国内外企业制度的差异及案例脱离中国实际等问题,由于课时的限制,对教师和学生都是挑战。让本科学生完全理解全书的内容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毅力,往往让外语水平不高的学生失去信心。同时,英文原版教材价格高,受学生和家长承受能力影响难以推广。虽然近年来国内出版社推出了一些改编后的双语教材,如王化成改编的Principles of Corporate Finance,Eugene F.Brigham 及Joel F.Houston著、沈洪涛编的Fundamentals of Financial Management,但这些教材的适用性还有待检验。

4.学生外语水平个体差异,影响双语教学效果。学生的外语水平和接受能力将直接影响双语教学的效果。随着教学条件的提高和教育的普及,当前高校学生的外语水平有较大的提高,但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部分学生英语学习主要是语法和单词,缺乏良好的外语听说能力。此外,学生个体差异较大。使用全英语授课对于英语水平较好、专业基础扎实的学生来说容易与教师产生交流和互动,教学效果较好;但外语基础不牢的学生由于听不懂教师课堂讲授的内容,对课程和学科的兴趣逐渐丧失,甚至产生恐慌心理,使双语教学出现负效应。考虑到学生外语的层次差异,教学设计往往只针对大部分中等英文水平的学生,结果是课堂信息量不足,效率不高。

5.教学模式单一,缺乏科学性、灵活性。公司金融双语教学应与金融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的内在要求相适应,运用实践性强的教学形式,注重应用能力方面的培养。但现在双语课程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基本是教师单向灌输或将双语课变成翻译课,缺少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课程单调乏味,不能启发学生灵活运用英语和专业知识积极地思考。目前公司金融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大多缺少对双语运用能力要求的设计。

三、完善公司金融课程双语教学的对策

1.明确双语教学目标定位。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才能更好地达到双语教学的目的。语言并非学习公司金融的最终目标,必须树立金融专业知识为教学重点的目标。公司金融课程双语教学应将外语与金融专业密切结合起来,将目标定位于教师运用外语对课程基本理论和知识进行系统地讲授,使学生既了解国际企业制度和文化,又了解我国经济金融环境,通过专业教学推动英语水平的提高,并利用双语教学培养学生使用英语拓展专业技能,以培养具备微观金融活动的实际决策和操作能力的金融人才为最终目标。

2.提高师资质量,强化激励机制。学校应加强政策和制度的扶持,以优厚的待遇吸引海归留学人员、外籍教师或资深双语教师来校任教,定期派出教学骨干教师到国外留学或访学,积极支持教师参加国际、国内的学术交流活动。设立双语教学培训机构,对教师进行系统的双语教学理论及技能培训,定期开展研讨会,促进教师间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公司金融课程的双语教学对开课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在课前做好大量准备工作,还增加了课堂教学的难度。学校应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与考评体系,推动双语教学的改革和发展。例如,设立双语课程建设专项资助经费,计算工作量时提高双语教学课时系数,双语教学效果良好的教师在职称评定、年度评优、出国深造等方面优先。

3.以原版教材为主要教材,与推荐报刊资料及相关中译版本参考读物相结合。原版教材不仅语言纯正,而且内容新颖,能反映学科专业前沿的最新信息,教师事先可根据学生的外语水平进行筛选,选择的标准为该教材能基本概括公司金融的理论和方法,能反映学界已达成共识或权威性的分析方式。它能为愿意进一步研究公司金融理论的学生提供知识和方法上的基础,也能为将来从事公司理财具体实践的学生或专业工作人员形成一定系统的理论认识。针对原版教材内容多、价格高的特点,考虑到学生的需求和承受能力,学校以专项经费设立双语课程教学研究小组,对课程选用的原版教材进行分析,根据课程教学的需要对原版教材进行改编,同时推荐一些国内外报刊资料、相关中译版本参考读物供学生课外学习,及时将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变化对我国经济发展走势的影响,以及金融领域出现的新问题介绍给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帮助他们理解原版教材的内容。

4.有针对性地教学,激发学生双语学习的主动性。公司金融课程双语教学的对象最好是三、四年级金融专业本科生,因为高年级的本科生有较好的英语读、写、听、说能力,并且已经完成了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可以推行学生自主选课制度和教师选拔的方式对学生分班,使授课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为公司金融课程的双语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学校、教师也应努力营造公司金融双语学习氛围,学院可组织金融英语口语比赛,邀请国内外专家作英文报告,设立公司金融课程相关实训,让学生将西方较为成熟的公司金融理论在中国资本市场中进行实证分析和检验。

5.多元化教学方法相结合。在公司金融课程的教学中应采用多媒体教学、互动式教学、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等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①教师讲授和学生自学相结合,教师精讲基础理论、原理及重要的内容,在教学中重视金融职业道德熏陶,重视师生间的教学互动,构建开放、自由的课堂氛围,而对实务性、较简单的内容让学生课后自学;②理论课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课程中的重要概念、规则等,辅之以小组用英文进行公司金融案例专题讨论,学生独立完成各项目的投资、融资、财务计划等计算分析,使学生通过实践环节加深对相关教学内容的理解;③交互式教学,组织学习小组,采取交互式学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根据给出的英文公司资料要求学生做出资本预算及项目决策,分小组让学生分析和讨论,最后完成小组书面报告;④课后、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利用校园局域网,创建网络双语教学平台,教师把教学资源放在网上,供学生课后随时随地上网学习,对授课内容进行独立思考,调动自主学习的积极性;⑤科研型教学法,以教师课题、金融教研室为依托,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鼓励学生参与科研立项及SRT,在亲身感受科研氛围和工作方法的同时,运用课堂所学知识,加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掌握分析和处理实际问题的方法及途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育部办公厅,2001-08-28.

[2]刘丽萍.关于公司金融课程教学的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2).

[3]王慧.“公司金融”双语教学各环节的实践与思考[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10).

[4]顿朝晖.《公司理财》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设想[J].财会月刊, 2010,(03).

[5]徐涛.金融双语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2,(24).

[6]曹子君.关于公司金融课程教学与能力培养的探讨[J].教师,2011,(05).

(编辑:易继斌)

作者:熊晓炼

经济学院本科生的课程论文 篇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课程自信问题分析

[摘 要]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能否坚定自身的课程自信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否真正发挥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用非常重要。但当前由于社会的实用主义趋向,由于其它学科专业的误解,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的授课难度等各种原因,导致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课程自信不足的现象。要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课程自信,领导必须重视,为思政课营造平等和谐的育人环境,思政课教师自身更要加强内在修养,端正教学的思想和教学态度,提高教学技能,努力增强课程自信。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自信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担负着比其它课程重得多的育人的责任,而担任授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否具备相应的素质和能力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否完成育人职能的关键。在思政课教师必须具备的各种素质、能力中,最重要的一个前提是思政课教师对自己所授课程必须高度自信。

一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坚定课程自信的重要性

自信,是自己相信自己,是对自我的肯定。课程自信,应该体现为对自己所授课程的信心、信念和信仰。思政课不同于其它课程,思政课的教学不仅仅要让学生理解相关知识、原理,让大学生正确理解黨的路线、方针、政策,更重要地是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要能被学生发自内心地相信,进而接受,最终内化为自己的行动,从而帮助大学生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等等。要做到这点,作为思政课的授课教师,首先必须对自己所授课程具有高度的课程自信,才能充满热情地投入教学,发挥积极性、主动性,也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热情,让学生相信。试想一下,授课教师对自己上课所讲内容都不相信,自己都无法说服自己,又怎能让学生接受、认可呢?

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自己课程的自信在教学中至关重要。但在实际教学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课程自信不足或课程自信缺乏现象较为普遍。

二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课程自信不足的表现

(一)教师对本学科的自卑心理较强

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所教课程较为自卑,与专业课教师提及自己工作的自豪感不同的是,一些思想课教师在外并不愿主动提及自己教授的课程,底气不足,似乎羞于让他人知道自己是什么课程的老师。

某些思政课教师的课程不自信也表现在课堂教学中,体现为在课堂授课中缺乏激情,总感觉底气不足,甚至把这种不自信传输给学生,并由此不敢严格要求学生,而放松对学生的要求。如某青年教师在开学第一节课就向学生传达了这种课程不自信,该教师在这第一次课上就对学生说,知道大家对这门课不爱听,所以上课大家只要保持安静不讲话就行。由于教师的这种课程不自信,使得一些教师对自我课程教学的评价也较低,认为自己这门课程学生无论如何就是不喜欢,因此,个别教师为了博取学生的肯定,为了在期终学校教学评价的学生打分上不被评低分,不敢严格要求学生:课堂不敢严格管;作业、课程论文等不敢严格批改,即便是离题或抄袭的作业也能得较高的分;上课过分迎合学生的喜好,课堂授课脱离课程内容。

更有极个别的教师将自己的这种课程不自信发展为对课程的不满。如笔者所在学校某青年教师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授课教师,却在微信上称《资本论》是“天书”,并抱怨“真不知马克思为什么要写出这么晦涩难懂的书”。我们知道,思想政治理论应该更多地向学生传递正能量,但如果思政课教师不具备高度的课程自信,就会传达出自己的负面情绪,不仅无法正面引导大学生正确分析社会现象,反而不断释放负能量,起负面作用。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转岗现象较严重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课程自信不足的另一结果是从事思政课教学的专任教师转岗现象较严重。思政课教师只要稍有机会就力图摆脱思政课的教学工作。许多高校思政课教师认为思政课教学缺乏职业荣誉感和成就感,作为全校性公共课的任课教师,似乎全校学生都是自己的学生,看似桃李满天下,实则又一个都不是自己的学生。因此,一些教师总会寻找机会转向其它工作岗位,思政课教师的人才流失较严重。据对一些思政课老师所做的调查,目前他们之所以还进行思政课教学,很大程度是因为学科所限且没有其它机会转岗。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课程不自信呢?

三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课程自信不足的原因分析

引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课程自信不足的既有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也有来自学校内部其它学科的压力,还受思政课本身的课程教学特点、教学难度影响。

(一)当前社会的功利性较强,教育重“实用性”轻“思想性”,导致思政课的社会认可度较低

当今社会,社会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盛行,本应具有独立精神的大学教育似乎也深受“实用主义”影响,当前大学教育在某种程度上也沦为工具,重“实用性”,轻“思想性”。“我们必须面对这样一个现实,就是我们身处一个功利主义,更确切地说是短期功利主义的大环境中,无论做研究还是学习,人们总喜欢先问‘有用’、‘无用’,‘有用’指的是立竿见影式的‘有用’,比如在校学生选课前喜欢问‘这课有什么用?对面试和找工作有用吗?’我在听取在校生对课程设置意见时,常会听到对找工作‘没用’的课的抱怨,或对找工作‘有用’的课为什么不多开一些、开早一些的疑问”。因此,从家长到学生再到学校都要求开设能立竿见影马上能看得见成效的课程,即要求开设能帮助大学生很快提高职业技能的课程。学生对自认为“没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上课缺乏动力,对教学内容毫不关心。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冷漠也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教师上课的热情。

而事实上,大学的任务不仅是培养有职业技能的人,更应该教会学生做人,即要培养哲学家黑格尔所说的“关注天空的人”。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际上就是要帮助学生学做人,学会思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学生成为关心国家、民族命运的人。当然,思政课的以上作用不可能立竿见影见效,它对大学生的影响是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实现的。因此,学生无法通过思政课学到“实用”的技能,思政课似乎在学生就业时也没什么作用,思政课如果用作家王朔的话说就是“不能当饭吃”的课程。这导致学生也好,甚至大学某些院系的部门领导,对思政课的开设存在排斥心理,认为思政课这“没用”的课占用太多课时,总想着最好能删除思政课。矛盾的是,某些院系的部门领导一方面认为思政课“没用”,另一方面又对思政课所能发挥的作用要求太高:全校学生都表现良好时,没说思政课起了什么作用;而当极个别学生出了一点状况,却把责任推到思政课上:认为学生上了许多思政课,可学生还是出问题,因此思政课没什么用。

因此,在这样的社会背景及学校氛围下,思政课的社会认可度较低,思政课授课教师的工作长期被否定,付出的努力也往往较难得到社会的回应,这使得思政课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备受打击,情绪低落,导致思政课教师缺乏应有的教学成就感,一些教师认为自己的教学体现不了自己的价值,对自己所授课程缺乏课程的自信。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课程自信不足还源于其它学科教师对思政课的偏见及“挑剔的眼光”

在大学众多学科里,有一类老师被认人们认为“门槛最低”“谁都可以来当”,那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任何一个上专业课的教师去听思政课都能听得懂,因此,思政课也成为最容易被挑剔的课程,许多其它学科的专业课教师认为思政课是不需要专业的,自以为思政课谁都能讲,甚至认为自己讲得比思政课专任教师讲得好。由此,思政课教师也常常被认为是没有专业性的教师,从而被某些专业课教师瞧不起甚至嘲笑。这些来自教师同行的各种不理解使思政课教师总有一种孤立无助的感觉,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思政课教师对自己课程的不自信。

(三)思政课教师课程自信不足还源于思政课授课难度大

不了解思政课特点的人认为上思政课很容易,事实上,要真正上好思政课,使思政课受学生欢迎,还要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实现思政课教书育人,特别是育人的功能,难度非常大。

首先,国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会遇到一个共同问题,即社会上不好的现象传播太快。本科阶段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要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更重要的是把学生听到、看到的信息解释清楚。遇到学生不去调查,不结合自身认知偏听偏信的情况,要及时引导、解释。但社会上有如此多的不公平、不良的现象,而如今的网络又十分发达,一个QQ、微博、微信分享就能把对或错的观点传播出去,一些学生容易听信网络观点乱下结论。在当前社会环境及网络迅速发展的新形势下,思政课的教学愈发重要和紧迫,同时也使思政课教学面临更大的挑战,难度加大。

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内容广泛、授课对象复杂、时代性强、思想性强等特点,授课难度较大。

从思政课本身的课程特点来说,思政课的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生态等几乎各个领域。要上好思政课,就要求思政教课教师知识面广,学识渊博。同时,思政课作为全校性的公共课,授课对象是全校各个不同专业的学生,不同专业的学生有不同的知识背景和知识需求,同样的教学方式,在不同专业教学的效果往往不同。因此,要求思政课教师授课要结合各专业学生的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尽可能寻找思想政治理论课原理与学生专业的结合点,运用专业课知识论证思想政治理论课原理,运用思想政治理论课原理分析专业课知识,往往能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兴趣与信仰,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这对跨众多专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来说,就要求有深厚的专业素质及广博的学识,要涉猎广泛,对不同专业知识有所了解。对教师是个巨大的考验,最终还是要求教师要增强自身的各方面素质。思政课作为公共课,与专业课的小班教学不同的是,思政课在各个高校基本上采取合班大班教学,这使思政课教师管理课堂、组织课堂的难度也大大提高。另外,思政课的时代性较强,思政课教学要紧跟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国内外形势的变化而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即便一段时期内教学内容变化不大,教学中所运用的案例也必须时时更新。

正是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思想性强、内容广泛、授课对象复杂、时代性强等特点,因此思政课的授课难度较大,对思政课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较其它一些专业课教师要高。因此当一些教师综合素质相对不足或经验不足或知识较薄弱时,在思政课教学时往往力不从心,觉得自己难以胜任教学工作,既对自己缺乏自信,也缺乏对课程的自信。

四 对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课程自信的建议

(一)领导重视,积极营造育人的优良环境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在综合素质中居于重要地位,它具有导向、动力和调控的功能。良好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可以使人自觉地抑制腐朽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大学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要位置。全体教职员工都必须参与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造就一个上下配合、全员育人的环境,使学生在全员育人的环境与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得到教育,养成良好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

各级领导要真正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落实在行动上,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要像重视专业课一样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切实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充分尊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劳动,在人力、经费投入及政策上给予支持,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归属感、荣誉感及信心,在软硬件设施上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加强教师培训

教师单一的专业背景是很难满足新形势下青年学生的学习需要,难以适应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教学的要求的,必须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任课教师的培训,采取积极措施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当教师的能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效果提高,相应地教师的课程自信也能增强。

首先是专业培训与发展;其次是技能培训;再次,要组织教师参加社会实践,进行社会考察,开阔视野。教师的视野不开阔,影响教学水平和教学实效性。因此,要组织社会考察,让教师深入接触和了解社会,鼓励教师参加社会实践,了解社会动向,积极开展教学科研活动,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内外交流,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能够深入社会、了解国情,掌握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及时充实和丰富课堂教学。这样,教学才有时代感、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教师自身要增强教师责任感、荣誉感,努力提高综合素质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自身课程自信问题,首先是教师的问题。因此,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课程自信,不仅要求学校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条件,也要求教师自身练好“内功”,努力增强自身自信。

学校有必要创造条件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自己的岗位上找到荣誉感和成就感。教师自身则必须加强内在修养,端正教学的思想和教学态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既要传授知识,更要善于育人,对教师的要求很高,教师的责任重大。在思想上教师自身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坚定自己正确的政治信仰。教师要勤奋好学,拥有丰富的知识,掌握广博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基本知识;要积极探索、推进教学方法和方式的改革和创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在政治思想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教师要以身作则,自觉率先垂范,充分发挥教师对学生心灵的影响力。在教学态度上,要以自己所教学科为荣,而不是認为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学校心目中、学生心目中与专业课教师相比低人一等。只有积极的思想态度,才能安心以极大的热情投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才能提高教学的效果,也才能真正提高对自己所教课程的自信。

参考文献

[1]钱颖一.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无用”的知识—在清华大学经管学院2012级本科生开学典礼上的致辞[EB/OL](2012-8-16).http://www.sem.tsinghua.edu.cn/portalweb/sem?__c=fa1&u=xyywcn/55036.htm.

[2]韩琨,温才妃,陈彬.关注大学里被遗忘的“非主流”教师[N].中国科学报,2014-09-11(5).

[3]李立坚.试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提高[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08(4).

[4]吉晓华.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滁州学院学报,2006(5).

[5]石雪梅.新建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问题分析[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1(4).

作者:石雪梅

经济学院本科生的课程论文 篇3:

团队带动全员参与的“双向互动式”教学实践与评价

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非常广泛的课程,目前大多数高校普遍把其作为经济管理类本科生的学科基础课程之一,目的是让学生在教师教学帮助下了解和掌握管理学原理、基本职能及其内在联系,以便为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专业基础知识。这就要求在管理学的教学活动中,不仅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重视和掌握管理学的基本原理、概念和方法,而且要求教师注重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以便学生能够对所学知识活学活用。但是,在传统的讲授教学模式中,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低,学习积极性差,无法将知识有效转化应用。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应用的能力,在管理学的教学活动中必须进行改革。

目前,在管理学的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探索中,绝大多数学者普遍认同的观点是应采用参与式教学模式[1-5]。这是一种协作式或者称之为合作式的教学方法,将其运用于教学领域得益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参与式方法在国际援助项目的实践,因为实践证明只有当人最大限度的参与其中时,才能获得最大的成功。相较于传统的讲授教学模式,参与式教学模式注重将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换成知识的主动学习者,从单一的灌输式教学变成对学生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的训练,注重对学生思维、技能的综合训练和能力培养。但是,在以往的研究中,大多数学者采用定性分析法较多,进行定量案例研究相对较少。为此,本文将学生作为评价对象,以组建学习型团队为切入点,设计问卷,采用定量分析法来评价参与式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实际效果,以便为参与式教学模式在管理学及其他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提供一些启发和建议。

一、团队带动全员参与“双向互动式”教学模式设计

在全员参与的“双向互动式”教学实施之前,教师需要精心的设计教学活动,认真选择教学内容、精心安排教学环节、明确各环节的教学目标,及教师和学生应扮演的角色,并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通过场景设置、实训项目、问题提出、案例分析、讨论交流、对策建议等各种方式实现团队成员全员参与,师生互动。根据教学目标向学生提供一个与某章节相关的简短案例,使学生进入一种管理场景之中。

(一)教师与学生角色定位

全员参与“双向互动式”教学模式下,教师应由单一的知识传授者向学习管理者转化,应注重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计划、组织和控制,并不断进行创新,从这个角度讲,教师不仅是学习的管理者,而且应是知识的创新者;学生应由消极被动的倾听者向积极主动的探索者转化,在这一转化过程中,教师应能较好的引导学生由关注“学习什么”和“记住什么”向“如何学习和思考”转化。通过对全员参与“双向互动式”教学模式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定位,首先要求教师应具备较深的管理知识和经验背景,这是进行全员参与“双向互动式”教学的基础和关键;其次,教师要具有良好的沟通和引导技巧;第三,教师要具有公正、客观、开放的教学心态。

(二)組建学习型团队

鉴于目前我院管理学课程教学多是以“大课堂”形式进行,人数少则80多人,多则120多人,这就造成分组成员不易采用小团对的形式,而应采用大团对的形式。因此,在构建学习团队时,可参照公司组织职能部门结构组建一个每组15人的学习型团队。

(三)构建模拟公司

以学习型团队的组建为基础,构建一个模拟公司。在模拟公司中给每位成员分配相应角色,分别扮演公司总经理(1名)、副总经理(2名)、财务主管(1名)、生产主管(1名)、营销主管(1名)、人力资源主管(1名)、采购主管(1名)、车间主任(2名)、普通职员(5名)。模拟公司在总经理的主持下,共同策划、共同实施、紧密协作、互相配合,形成以团队合作、自我控制为主的基本教学管理方式,教师逐步由知识的传授者、教学的监督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协调者。

(四)场景式学习及体验式模拟管理

从构建模拟公司开始,在公司总经理的带领下制定计划与决策,建立组织机构、人员选聘,进而使学生在体验式模拟管理中充分体验公司是如何制定计划与决策的、公司是如何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领导是如何领导与管理公司的、激励在公司内是如何开展的、公司成员是如何进行沟通的、公司是如何进行控制的等,进行全过程的模拟,进而在模拟公司中实现全员参与学习、全员参与管理的模拟场景。

(五)配套考核方式

由于全员参与“双向互动式”教学模式采取的是学习型团队的作业方式,为避免“搭便车”现象存在,即避免部分学生在团队作业中出力不佳甚至不出力,而因团队其他成员的努力获得比较好的成绩。因此,设计了教师评分和团队成员之间互相评分两个环节。学生在每次团队作业中都必须标明自己承担的职责和任务,根据其表现和贡献分别进行教师评分和团队成员之间互相评分,然后将两项分数进行加权平均。这样,可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考评的公平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降低或避免“搭便车”现象出现。

二、数据来源

本文以正在参与管理学课程“双向互动式”教学模式学习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调查内容主要包含学生对全员参与“双向互动式”教学模式的了解程度、学生对全员参与“双向互动式”教学模式考核方式、教师引导、知识掌握、团队作业中的参与情况、实践能力提升等几个方面,设计了学生对于全员参与“双向互动式”教学模式满意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调查的学生专业为经济学、金融学、税收学,共发放问卷285分,收回问卷278分,其中有效问卷260分,有效率达到93.53%。

三、团队带动全员参与“双向互动式”教学效果评价

对调查问卷数据整理结果显示,有92.31%的学生对全员参与的“双向互动式”教学模式表示满意,仅有7.69%的学生表示不满意。整体来看,全员参与的“双向互动式”教学模式已经取得了预期效果,得到了绝大部分学生的普遍认可,具体可从以下六个指标的调查结果得到印证:了解程度、考核方式、教师引导、知识掌握、团队参与、实践能力。这些指标也间接的反应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团队合作精神、实践能力、综合学习能力等方面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

(一)学生对全员参与“双向互动式”教学模式的了解程度

从调查数据结果来看,有15.38%的学生选择了“了解”,这说明有部分学生对全员参与“双向互动式”教学模式已经有了初步认识,但是还没亲身体验过。但是,也有84.61%的学生选择了“不了解”,这说明在此之前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是从来没有听说过或了解过的,而且这部分学生也很期待和享受这种有别于传统讲授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法。从另一个层面来看,新生事物往往能够引起人们极大的好奇心和兴趣,对于学生来说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能够得到很好的调动。

(二)学生对考核方式的认可度

采用的教师评分和团队成员之间互相评分两个环节,这与传统的仅有教师评分不同,可以有效避免“搭便车”行为出现。调查数据显示,仍有11.54%的学生选择了“一般”,说明有一部分学生对这种评分考核方式持有一般的态度,深入了解之后发现主要是其认为无需团队成员之间互相评分,只需教师评分即可。但仍有88.46%的学生选择了“合理”,他们认为教师评分和团队成员之间互相评分可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公平公正,使在团队作业中做出积极贡献的同学得到公平、公正、客观的分数,也可使抱有“搭便车”想法的同学放弃这种消极学习态度,使团队成员都能积极参与到团队作业中来。

(三)学生对教师引导的态度

应将教师由单一知识传授者向学习管理者转化,注重对学生学习计划、组织和控制,并不断创新,这对教师的要求应是综合知识和能力的体现。首先教师应具备较深的管理理论知识和经验背景,其次要具有良好的沟通和引导技巧,第三要具有公正、客观、开放的教学心态。调查数据显示,有7.69%的学生选择了“一般”,有92.31%的学生选择了“很好”,说明在教师的实际教学、组织和引导过程中得到了决大多数学生的认可,而且有部分学生表示这种引导式教学方式是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的,教师能够在团队作业中给予学生独立思考、集思广益、建言献策的机会,使他们每个人都有发言、分享的机会可以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不至于使部分学生掉队或被忽视。

(四)学生对知识掌握和运用程度的情况

通过调查数据显示,有7.69%的学生选择了“不好”,有11.53%的学生选择了“一般”,有46.15%的学生选择了“良好”,有34.62%的学生选择了“非常好”,说明学生对全员参与“双向互动式”教学模式看法不一,持消极观点的学生主要是因其暂时还没有从传统讲授教学模式中走出来,尚不适应团队作业学习方式,但绝大多数学生普遍持认可的态度,因为在全员参与的“双向互动式”教学模式,大多数团队作业都是需要学生在课堂外做大量的工作,包括资料搜集、做决策、做计划、相互讨论等,在相互讨论中,有时候运用的不仅是课堂上的知识,还需要学生学习和运用很多技巧和相关知识,这无疑有助于学生补充和学习大量课外知识量。

(五)学生团队作业与合作精神情况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有7.69%的学生选择了“积极”,有92.31%的学生选择了“非常积极”,说明学生普遍比较喜欢这种教学模式,因为大多数任务是以团队作业的方式来完成的。这个过程中,每一位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专长和兴趣来分配和承担任务,而且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相互协作、密切配合,都在寻找更有创意的方式、方法,努力做到最好。也懂得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团队创新与合作精神也在逐步形成。例如:在营销方案设计的团队作业中,学生要选择合适的营销产品,并作出相应的决策和计划,尤其是在编制计划的过程中,每个团队都需要做很多工作,包括封面设计、产品定位、市场前景分析、自身优劣势分析、成本预算、核心理念等,这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都需要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把已经学习过的和没有学习过的知识运用起来,通过团队成员的努力,都能够很好的完成任务。

(六)学生实践应用能力提升情况

不管何种课程都是在教授学生如何运用知识,尤其是要培养和提升其实践应用能力,管理学家德鲁克也曾说过“管理的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有19.23%的学生选择了“有帮助”,有80.77%的学生选择了“非常有帮助”,这说明绝大部分学生认为在全员参与“双向互动式”教学模式下其自身的实践应用能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这是因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是先抛出一个案例,引导学生解读案例、理解案例、组织讨论和思考,并作出评价。这种以案例引导学生学习的方式,给学生提供一个模拟场景,提供给学生作为组织管理者面对企业单位的实际问题时,让学生从管理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在各自承担的“职位”上建言献策,充分调动学生对已经学习过的知识的运用能力,进而锻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结语

管理學作为一门实际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其既具有应用的广泛性和实践性,又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科学性。面对这一性质,如何在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对学习到的基础理论知识进行灵活运用,激发学生的思辨创新意识,就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笔者在实际教学活动中采用了各专家学者普遍认可的全员参与“双向互动式”教学模式,以组建学习型团队为切入点,构建模拟公司给团队成员分配角色,采用场景式学习方式,并对考核方式进行了设定,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同时绝大部分学生对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发挥的引导作用、设定的考核方式也给予了肯定的态度,可谓是已经取得了初步预期效果。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激发了教师教学的激情和热情。(作者单位为北方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

基金项目:北方民族大学“十三五”重点建设专业(群)子项目:“经济与贸易类专业群——《管理学》课程双向互动教学模式研究”。

作者:宗鑫

上一篇:中学音乐教育方向研讨论文下一篇:中国共产党人社会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