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商业技术建设论文

2022-04-18

摘要:大数据时代,人工智能理念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体系中进行了有效的渗透,因此,为进进一步有效地促进我国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智能化发展,文章主要分析了大数据时代人工智能化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建设体系中的应用优势和具体应用,希望能够为相关课题性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计算商业技术建设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计算商业技术建设论文 篇1:

引导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再上新台阶

引导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再上新台阶

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工作,是我国为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而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1992年以来,国家不断引导和支持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企业技术中心提出背景

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的科技发展体制,导致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国防科研相互独立,国家通过计划来部署科技项目和任务,通过行政指令形式推动技术转移。当时,我国科研和生产活动分离,优秀人才、高端创新平台、研发资金等创新资源,大都集中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企业实际上就是生产工厂,几乎没有研发和创新力量。改革开放之后,部分技术开发型科技机构进入了企业,大型企业的技术吸收能力、开发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都有所提高。但在上世纪90年代初,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薄弱的状况并没有根本改变。1990年,企业拥有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仅占全国的14%,研发经费只占全国的27.4%,获得授权的专利仅占全国的15%。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大背景下,企业转变成为生产经营和市场竞争的主体,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显得尤为迫切。推动企业持续开展技术创新活动、不断提高技术水平,根本是要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和研发机构建设。1992年,国务院生产办、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税务局、海关总署等部门为落实中央的部署,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联合发布了《推进企业技术进步的若干政策措施》,其中就包括“在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中建立技术中心”。

1993年,国家经贸委、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印发《鼓励和支持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建立技术中心暂行办法》,共同启动了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工作。此后,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工作受到了中央和地方的高度重视。与此同时,上海、浙江等一批经济较发达的省份,为了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率先启动了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工作。

二、企业技术中心发展历程

(一)探索起步阶段:1993年至1998年

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要“在企业内部建立市场、科研、生产一体化的技术进步机制”。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原国家经贸委、国家税务总局和海关总署在借鉴工业化国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研究提出鼓励和支持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建立技术中心的举措,旨在推进科研与生产结合,使企业成为技术开发主体。

从1993年到1998年,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的总数达到了203家。在这一时期,企业技术中心建设主要围绕“一个中心、两个结合、三个提高”展开。一个“中心”就是以提高企业技术开发能力和高技术成果转化能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为中心,两个“结合”就是推进产学研结合、引进智力与利用国外科技力量相结合,“三个提高”就是提高研究开发水平、提高人才素质、提高经费投入强度。

在探索起步阶段,国家基本摸索出了一条推动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的方式方法,在引导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和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是建立起多部门共同推动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的有效工作机制,结合自身职能,从不同方面支持企业技术中心建设。二是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深得企业重视,大型企业纷纷加大了技术中心建设投入。三是企业技术中心对人才的吸引力初步显现。四是部分具备条件的企业技术中心开始迈出国际化步伐,利用国外智力资源开展高水平研发活动。

探索起步阶段,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工作起到了示范和导向作用。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997年底,上海和陕西等15个省市制定了鼓励和支持企业集团和大中型企业建立技术中心的意见,启动了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建设。部分省市还给予企业技术中心以资金支持。

通过探索和实践,企业和社会各界逐步对技术创新形成共识。技术创新作为从一种新的思想的产生,到研究、发展、试制、生产制造再到商业化的全过程,是技术、信息、人才、物质与企业家才能等经济要素的有机结合,是在科学技术知识的生产、流动和应用的过程中创造财富,实现价值增值,这一重大意义开始得到重视。通过技术创新的实践,成功的企业技术中心开始不再是单纯的研发机构,而成为根据创新的理念设立和运行的技术创新组织,成为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核心。1999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技术创新 发展高科技 实现产业化的决定》又进一步提出要求,大中型企业要建立健全企业技术中心,加速形成有利于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迅速转化的有效运行机制,从而确立了创新体系建设的总体战略。

(二)优化提升阶段:1999年至2005年

在探索起步阶段,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和发展中也暴露出了一些突出的问题:一是企业技术中心宏观管理还不够规范,认定程序和标准不够清晰,也没有建立起优胜劣汰的机制。二是部分国家重点企业对技术中心建设重视还不够,一些较大的企业(集团)还没有建立研发机构或技术中心。三是全国对企业技术中心与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企业技术中心与企业研发机构之间的关系还存在不同的认识,技术中心组织机构不清晰,运行管理不规范。

1999年至2005年间,国家采取了以下3项措施来解决上述问题:一是先后颁布《企业技术中心认定与评价办法》、《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管理办法》,明确了企业技术中心的定位,建立起技术中心认定和管理规范。二是制定和两次修订企业技术中心评价指标体系,引导企业技术中心发展方向,并通过评价建立起优胜劣汰的机制。三是发布《关于加强国家重点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工作的意见》,配合国有企业改革和落实全国技术创新大会精神,引导和支持全国520户重点企业全部建立技术中心。

截至2005年底,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的总数达到了361家。与此同时,各省市自治区和计划单列市普遍建立起企业技术中心工作体系。

(三)快速发展阶段:2006年至今

2006年1月,新世纪第一次全国科技大会在北京胜利召开。在这次大会上,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作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将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该决定中,再次明确要鼓励大型企业加快研究开发机构建设和加大研究开发投入,形成一批集研究开发、设计、制造于一体,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骨干企业。

为了在国家层面形成支持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的合力,2006年科技部加入到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的工作之中,形成了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五部门共同推进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的工作局面。2007年,上述五部门为适应新的发展形势,修订并发布了《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管理办法》。

截至2012年底,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总数达到887家。

三、企业技术中心发展成效

目前,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1002家,虽数量仅占全国大型工业企业的9.4%,但多项创新指标均占半数以上。全国省(区、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已达8608家,已经成为区域产业技术进步的核心力量。

(一)技术中心已成为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核心

经过20年的不断探索,企业技术中心已经不是一般的企业研究所,而是按照创新的理念设立和运行的技术创新组织,是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核心。从全国范围来看,企业技术中心除了具备一般研究所的研究开发职能之外,还具有其他一些企业创新活动需要的职能,包括决策辅助、人才培养、合作创新、公共平台、技术资本运作,以及创新信息搜集与分析等职能。

时至今日,企业技术中心的职能基本上覆盖到了企业的决策层、经营层和生产层三个层次,从事着长远性的研究和重大综合开发活动,一些大型企业集团还形成了多层次、跨区域甚至跨国的技术中心组织架构。

在实践中,企业技术中心勇于探索,形成了多种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模式,为健全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行业内起到了重要的引领示范作用。

(二)企业技术中心的创新投入高速增长

2012年,全国887家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投入科技活动经费6384亿元,企均投入7.2亿元。按照科技活动经费投入的50%用于研发计算,2012年企业投入研发经费总计约为3192亿元,占全国大型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总和的71.7%。2012年,研发经费投入超过10亿元的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已经达到82家,这是10年前的8倍。欧盟产业记分牌数据显示,2011年全球研发投入1500强企业中,中国企业有52家入围,其中有48家是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所在企业。

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重视并不断加大研发条件投资。2012年,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技术开发仪器设备原值高达2407亿元,企均仪器设备原值高达2.7亿元,比10年前平均增加了7000万元。

(三)企业技术中心的创新活动规模不断扩大

2012年,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在研科技项目总数达到9.8万项,平均每个企业在研项目达到110项,是全国大型工业企业在研项目数的4.9倍。同期,全国9610家国家和省级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在研科技项目总数达到33.6万项,企均在研科技项目数是全国大中型工业企业平均值的6倍。

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已经成为我国专利申请活动和技术标准研制活动的核心力量。截至2012年底,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拥有有效发明专利近10万项,占全国大型工业企业发明专利拥有量的71.4%。2012年,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申请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专利总计10.8万项,占全国大型工业企业的22.1%;其中发明专利4.8万项,占全国大型工业企业的27.3%。2010至2012年间,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主持和参与的国家和行业标准达到6858项,约为全国大型工业企业的四分之一。

(四)企业技术中心产出了一批重大创新成果

2012年,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所在企业的新产品产值高达6.6万亿元,占全国大型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的60%;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新产品销售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高达32.1%,比10年前提高了1.2个百分点。同期,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所在企业的新产品销售利润占企业利润总额的39.1%,比10年前提高了7.6个百分点;企均实现新产品销售利润7.6亿元,是2006年的2.4倍;新产品利润率长期保持在10%以上,为企业盈利提供了有力保证。

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的一大批创新成果获得国家科技三大奖项。2011年和2012年,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累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超过200项,已经成为了国家重大科技成果产出的主体。

技术中心成为带动产业技术进步的核心力量。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布局在行业龙头企业之中,它们的技术水平往往代表了产业技术发展水平,它们的技术进步直接带动着产业技术水平整体提升。

(五)企业技术中心的布局不断优化

近年来,国家发展改革委针对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每年新认定企业技术中心之前,对外发布行业指南,优化企业技术中心行业布局,初步形成了以制造业为主体向建筑业、服务业、农业等其他领域拓展的格局,并带动了相关行业技术创新。

从行业分布看,2012年全国887家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中,非制造领域技术中心数量达到130家,占总数的15%;与“十五”末的9%相比,提高了7个百分点。

从地区分布看,目前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均有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2012年,全国887家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中,东中西部地区分别有514家、226家和147家。其中,中部地区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数量增长最为迅速,2012年中部地区占25.5%,比10年前提高了2.5个百分点。

从所有制来看,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布局在民营企业的比例越来越高。目前,全国887家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中,民营企业约占一半;还有一些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布局在中外合资企业之中。

(六)形成了多方支持技术中心建设的局面

建设企业技术中心是企业行为。国家和地方开展企业技术中心认定工作,目的是引导企业不断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经过20年的探索,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工作形成部门协同、上下联合、政企互动的工作局面。

在国家层面,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五个部门各司其职,围绕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发展目标,共同支持企业技术中心建设。自2004年起,国家发展改革委通过“企业技术中心创新能力建设专项”,累计支持27亿元用于企业研究实验条件建设,带动地方和企业投资207亿元。科技部利用国家科技计划支持企业技术中心建设。财政部、海关总署和税务总局给予企业技术中心以政策支持,2012年887家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得到各级政府直接经费支持共计116亿元,享受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的减免税96亿元,免除科技开发用品进口税约5.8亿元。

在地方层面,各省市把企业技术中心建设作为推进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核心工作。目前,除西藏之外,其余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建立起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作体系,其中有5个省份的省级认定技术中心数量超过400家,地市级技术中心也加快建立,基本形成了国家、省(区、市)、地市三级“金字塔”形企业技术中心工作体系。

在行业部门层面,一些行业部门也对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给予了大力支持。财政部在安排“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重大技术创新及产业化资金项目”时,将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作为申报的基本条件之一,对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给予重点支持。

(七)技术中心创新能力发生了“质”的飞跃

经过20年的持续建设,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的创新能力发生了质的飞跃,技术创新活动形式和内容都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一是部分技术中心的研发活动正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主向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为主转变,积极开展超前技术开发和应用基础研究,加强下一代产业技术储备。总体来看,大量企业技术中心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基础上,持续提高创新水平,部分技术中心已经形成了原始创新能力。

二是创新组织形态发生巨大变化,部分技术中心积极布局中央研究院和海外研发中心建设,打造网络化的研发组织,形成支撑“前沿技术—工程技术—产品技术”于一体的研发组织体系。

三是企业技术中心凝聚了一大批优秀创新人才。2012年,全国大型工业企业有9448家,研发人员总计164万人。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拥有研发人员110万人,约占全国大型工业企业的67.2%。研发人员数超1000人的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已经达到213家,这是10年前3倍。技术中心长期保持着较高的人才投入,去年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员工年平均工资达到10.8万元,是同期企业员工年平均工资的1.7倍。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还吸引了一批高水平的创新人才,全国有11061名有博士学位的研究人员在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工作,占全国大型工业企业的67.8%。

四是技术中心创新平台建设高端化,依托部分企业技术中心布局建设了一批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研发平台,形成了比较先进的创新基础设施体系。据不完全统计,依托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布局建设的国家工程实验室39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工程中心)58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5家、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39家。

五是产学研合作不断升级,大量技术中心由委托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开发为主,逐渐转向共同研发、长期合作、战略合作,部分技术中心成为产学研合作中的组织者。

四、企业技术中心发展展望

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和各部门、各地方和全社会一道,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进一步加大对企业技术中心的引导和支持,更好地发挥其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一)引导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再上新台阶

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科技部、财政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等部门,针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实和科技体制改革的需要,进一步研究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的宏观政策导向,修订《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管理办法》,完善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评价指标体系,引导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再上新台阶。

(二)探索企业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的新模式

一是要进一步突出重点,优化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布局,研究信息服务、物流服务、建筑业、文化产业等领域技术中心建设模式,引领带动更多的产业向创新驱动转变。二是要引导一批具有较好基础的企业技术中心,加快全球化创新网络建设,开放利用国际创新资源,探索企业创新国际化道路。

(三)探索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的新机制

一是要坚持坚持市场导向完善国家科技计划决策机制,加大国家科技计划向企业倾斜,改革科技评审与评估制度,推动企业主导产业技术发展方向。二是加强协同创新,鼓励和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共建实验室、技术研发平台和人才联合培养基地,促进优秀人才向企业流动,健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合作机制。三是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促使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技术顺畅流动到企业,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进企业主导重大科技成果应用。

(四)大力推进企业技术中心创新能力建设

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在五部门工作机制的基础上,推进现有政策工具向企业技术中心倾斜,如依托企业技术中心布局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平台,引导高层次人才、技术、资金等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同时,国家发展改革委还将加强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研究力度,指导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建设。

(五)着力培育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领军企业

“十二五”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提出要实施“自主创新百强企业工程”,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部门,加强研究,提出具体的实施方案。在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所在企业中,选择一批企业开展“企业创新百强工程”试点。指导试点企业探索创新发展新机制,大力开展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活动,培育一批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领军企业,引领带动产业走创新发展道路,为经济转型升级注入新动力。

(国家发展改革委高技术产业司供稿)

计算商业技术建设论文 篇2:

大数据时代人工智能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大数据时代,人工智能理念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体系中进行了有效的渗透,因此,为进进一步有效地促进我国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智能化发展,文章主要分析了大数据时代人工智能化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建设体系中的应用优势和具体应用,希望能够为相关课题性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人工智能;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研究

目前来说,随着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进一步有效地促进了网络信息技术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进程,逐渐衍生出一大批现代化科技产物,其中人工智能成为社会大众关注的热点。作为大数据时网络信息技术发展的主要产物之一,人工智能化的创新理念不仅为日常生活带来很大的便利性,还有效的解放了社会生产力,促使多方生产领域在成本支出方面缩减了预算。由此可见,在此背景之下,就大数据时代人工智能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中的应用展开系统的研究是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在未来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和有效应用,势必会产生巨大的商业价值,并成为人类发展历史上具有革命性的研究成果。

1 大数据时代人工智能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中进行全面应用的优势

1.1能够进行数据信息的高效处理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实现用户与互联网建立起紧密联系的关键点在于数据信息,但是,要想对信息进行运行和维护是需要借助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现如今,经济社会处于快速发展的状态,各行各业为适应时代发展,从而有效地提高自身行业竞争力,其管理者都根据企业自身发展现状来进行内部业务系统信息化转变,借助或应用全新的网络信息技术来加强企业管理和建设。随着信息数据的不断增长,若仍旧采用傳统的计算机信息技术来进行数据维护,势必会出现极大的麻烦,因此,人工智能便是在此基础上被研发的,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帮助企业对所需要的数据信息进行有效、准确的处理,还能够采用独特的运算方式来进行模糊信息的有效处理。由此可见,大数据时代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建设体系中进行人工智能技术的全面应用,能够进一步有效的改善国内传统海量数据处理局面,优化我国计算机应用技术。

1.2能够进行网络信息数据的智能化处理

随着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进一步有效地提升了社会经济水平,也促使信息数据技术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和全新的机遇,例如:海量信息数据的保存、海量信息数据的有效整合、数据信息的搜索等,若继续采用传统的数据处理技术,势必会降低数据信息运用的效率。因此,为促使相关内容得到有效的处理,必须要进行人工智能技术的全面应用,从而提高数据处理的效率和准确度。此外,进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的,还能够通过自身的智能优势,将用户所产生的数据信息内容进行分类、优化,以提高整体数据处理的准确性。

1.3 能够降低数据处理的成本

一般情况下,各行各业在对所需要的数据信息进行处理时,都采用人工处理的方式,不仅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资源,还无法保证整体数据处理正确率,进而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经济利益增收。因此,对于人工智能来说,若继续采用传统的数据信息处理技术,会很大程度上提高信息数据处理的速度和准确度,以保证整个项目都处于稳定的状态,节约了人力资源,有利于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总而言之,大数据时代人工智能帮助计算机信息技术帮助企业进行计算数据的保护。

2 大数据时代人工智能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中的应用研究

2.1 增强网络信息数据的安全性

在大数据时代,网络信息已经成为人们正常生活中不避免的生活条件,也是实现人与人、资源与资源、资源与人之间建立起紧密联系的重要影响因素。但是,纵观国内经济市场,常常会接收到各种有关网络信息安全性的讯息,由此可见,网络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例如:信息被盗用、骗财等等。因此,为进一步有效地促进大数据时代人工智能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有效应用,需要加强网络数据信息安全性建设。现如今,人工智能与日常的生产、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如何更好地利用人工智能来提高现代化网络信息的安全性,俨然成为社会大众讨论的重点和热点。此外,即便现如今我国对于人工智能仍旧处于不断探索的状态,也没有进行具体的网络安全防护制度的建立,极易受到外界的攻击,但是,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定会在全面实现智能化的同时,控制网络信息安全隐患。

2.2 推动了管理与评级体系的建设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现代化发展,我国逐渐走向了网络信息时代,也进一步说明了网络信息数据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人们对于网络信息技术的依赖度也越来越高,网络系统被广泛应用于各个生产领域。在此时代背景之下,为有效地满足现代化社会的发展需求,应当在原有的信息数据处理技术基础上,进行数据库的研发。相关技术研究人员在进行数据库研发时,可以有效地借助相关人工智能技术,对数据库功能进行优化处理,从而为人们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例如:智能搜索功能、智能推广服务、服务信息定向输出等等。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数据库构建时,要建立在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并采用合理的方式进行搜索和数据信息推广。

2.3 实现人工智能代理管理

据相关研究表明,人工智能代理管理即人工智能Agent技术,其本质为一种基于Agent知识库,并能够对网络信息进行系统分析从而得出结论的软件。因此,当用户通过信息技术平台进行完成自定义工作后,能够通过人工智能来进行信息的有效管理,并将用户进行搜索的信息传输到特定的位置,更好地实现智能化、人性化的建设目标。例如:用户在网上搜索某一词组时,人工智能后台管理技术会自动对该搜索信息进行全面的分析,并自动进行搜索,节约了大量的时间,让用户切身体会到人工智能所带来的便利性和优越性。

2.4 人工智能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中的具体应用

对于计算机网络技术来说,进行人工智能的全面应用有效的推动其现代化发展,也提高了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安全性。例如:在计算机网络防火墙系统进行人工智能的有效应用,不仅能够提高防火墙系统的灵敏度和精确度,还能够以更为科学、合理的方式来进行病毒处理。此外,人工智能还可以根据网络病毒库对用户计算机在网络环境中所产生的数据信息进行及时的监控和对比,促使用户拥有自主选择权,能够自行决定是否继续使用相关软件,确保计算机的安全。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我国科学技术处于不断发展的状态,在此背景之下,就大数据时代人工智能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中的应用展开系统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文章首先分析了大数据时代人工智能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中进行全面应用的优势,紧接着就人工智能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中的应用展开了详细的阐述,希望能够进一步有效推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蒙蒙.大数据时代人工智能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中的应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9(13):248.

[2]贺军.大数据时代人工智能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中的应用[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9(12):127-128,131.

[3]罗雅丽.大数据时代人工智能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中的应用[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19(6):120-122.

[4]陈志南.大数据时代人工智能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中的应用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9,15(16):172-173,182.

[5]隋明祥.大数据时代人工智能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中的应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9(11):244.

[6]张海波,罗文科.大数据时代人工智能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中的应用探析[J].通信与信息技术,2019(3):52-53.

【通联编辑:唐一东】

作者:张智龙

计算商业技术建设论文 篇3:

《智能计算中心规划建设指南》解读

11月17日,第十届全球智慧城市大会在巴塞罗那、纽约和上海三地同步召开。在上海会场,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联合浪潮发布了《智能计算中心规划建设指南》(简称《指南》)。

今年4月2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首次明确新型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3个方面内容。其中,信息基础设施便包括以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为代表的算力基础设施等。

日前,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主任、智慧城市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单志广和浪潮信息副总裁、浪潮信息AI&HPC产品线总经理刘军接受了《中国信息化》杂志的专访,对智能计算中心概念和《指南》进行了专业、权威的解读。
概念与意义

智能计算中心(简称智算中心)是基于人工智能理论,采用领先的人工智能计算架构,提供人工智能应用所需算力服务、数据服务和算法服务的公共算力新型基础设施,通过算力的生产、聚合、调度和释放,高效支撑数据开放共享、智能生态建设、产业创新聚集,有力促进AI产业化、产业AI化及政府治理智能化 。

智算中心概念有3个核心的要素。第一,核心技术的AI化。智算中心要基于深度学习、强化学习等创新AI技术,从而支撑各行各业的AI产业化应用。第二,输出产品的AI化。智能计算中心要面向政府、企业等输出包括AI数据库、AI模型、AI开放平台等在内的多种AI产品,而基于AI产品矩阵可以通过打包或定制化服务等方式助力AI产业化、产业AI化和政府治理智能化。第三,服务应用AI化。智算中心要基于先进的AI算力基础平台、AI算力调度平台和AI算法模型,打造人工智能开放服务平台,同时汇聚并赋能行业AI应用,助力行业智慧应用高效化开发,加速行业和产业AI化。

“从智能计算中心的内涵和定位来看,它是一个新型的算力公共设施平台,实现了算力、算法、数据的高效融合,是传统计算中心能力的演化和升级,更加普适已经到来的人工智能时代。“刘军表示,“出于商业目的和利益,我们可以对某个项目进行取舍,但是由于智算中心的公共属性,我们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积极拥抱它,从而更好地服务企业和民众。”

根据《指南》,智算中心的建设意义和市场需求主要体现在如下3方面:加速AI产业化创新发展、驱动产业AI化转型升级以及助力政府治理精细化和智能化。

那么,作為重要的公共基础设施,智算中心该如何构建呢?
原则与重点

《指南》提出了智算中心建设的4项原则:总体规划,政企协同——加强区域智能计算中心的统筹规划,探索开放共赢的新型建设运营模式。需求牵引,先进适用——聚焦人工智能领先技术,开展典型示范和场景应用。夯实基础,培育生态——发挥对数字经济产业、传统产业数字化的叠加效应、乘数效应。保障安全,创新发展——保障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创造新供给,激发新需求,培育新动能。

在建设内容上,也有4大重点:一是全面提升AI算力生产供应。智算中心基于新型硬件架构和人工智能算法模型,立足长期发展需求,保证规划建设的技术领先性;二是促进数据开放共享。汇聚各行业领域数据资源,通过海量数据开放共享,全面提升AI算法训练数据质量,使沉淀的数据资源在各个应用场景中实现价值最大化;三是培育区域智能生态。以智能算力生态聚合带动多层级产业生态体系的形成,助推数字经济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加速孵化新业态;四是推动AI产业创新聚集。在政府主导下,科创企业、科研机构和传统企业发挥各自在AI方面的技术、资源或行业优势,加速AI应用场景落地,助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优化公共服务供给。
模式与路径

在建设模式上,基于智算中心的公共基础设施属性,《指南》给出了3种参考模式。一种是基于政府独立投资的建设模式,即政府直接投资和管理,需要对项目的建设周期、存在风险、成本收益等有很高的把控能力。优势在于政府直接主导智能计算中心建设,可以起到示范效应,建设完成后智能计算中心所有权归政府所有。 一种是基于特殊项目公司(SPV)的建设模式,即政府与企业共同出资成立智能计算中心建设运营项目公司,政府与企业在合作框架协议下按比例出资建设智能计算中心,政府应对项目公司具有控股权。 还有一种是基于“国家-地方-企业”共建的建设运营模式,即地方政府会同相关企业共同申请与智能计算中心相关的国家级试点示范项目工程,以项目工程为载体,集国家、地方和企业三方力量,由国家和地方按比例出资建设智能计算中心。

单志广指出:“智算中心是一种公共基础设施,要为整个城市和行业的能力升级来服务,所以适合那些具备一定人口规模和经济实力的中等以上城市,而且这些城市已经形成或者有相关计划重点发展与人工智能相关的产业。但不管采用哪一种模式,最重要的是建设路径问题。”

在建设路径上,《指南》给出了6项建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制定设计方案、确定承建方与建设模式;采取改建结合,优化建设方式,对于产业智能化发展需求迫切、传统数据中心规模较小的地区可以新建专用智算中心;软硬兼施,提升服务能力,硬件方面可采用CPU+GPU芯片的方案,软件方面需建立面向人工智能应用的通用算法和模型平台;要坚持实用、经济的建设原则,坚持资源共享、弹性扩展的建设原则,统一建设标准,做到先进适用;加强项目管理,结合本地规划、科学论证、审批报备以确保合规推进;深度挖掘市场需求,丰富智算中心应用场景,同时产学研用要紧密结合,打造人工智能产业生态。

当前,智算中心已受到越来越多区域政府和行业单位的高度关注并开展了前瞻布局。而在不远的将来,智算中心必将成为支撑和引领数字经济、智能产业、智慧城市、智慧社会发展的关键性信息基础设施,有效促进AI产业化、产业AI化及政府治理智能化的进程。

作者:孙杰贤

上一篇:联盟模式技术创新论文下一篇:特色文化产品营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