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用植物来源分析论文

2022-04-18

摘要目的:探讨紫甘蓝提取物对乳腺癌细胞MCF7生长和迁移的抑制作用。方法:应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紫甘蓝提取物对MCF7增殖的抑制作用,并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AnnexinV-FITC/PI染色细胞后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浓度紫甘蓝提取物对MCF7凋亡的影响,采用Transwell法检测不同浓度紫甘蓝提取物对MCF7迁移的影响。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药用植物来源分析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药用植物来源分析论文 篇1:

30种滇西植物β-羟高铁血红素形成抑制活性

摘 要: 疟疾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寄生虫病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每年有数十万人因疟疾而死亡,我国疟疾防治工作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在中国云南边境地区和中国西藏林芝地区本地疟疾病例依然存在,再加上西藏自治区和云南省地理位置特殊,与周边疟疾高发的国家接壤,边民来往十分频繁,传染源输入无法杜绝。为了发现植物来源的新型抗疟疾天然产物,该研究依次用75%乙醇和蒸馏水对30种滇西植物进行回流提取,并采用β-羟高铁血红素形成抑制实验对这些样品进行抗疟活性筛选。结果表明:在供试的30种植物中,玉叶金花、回心草以及云南甘草等19种植物粗提物具有不同程度的β-羟高铁血红素形成抑制活性,具有抗疟活性的植物种类涉及17个科、19个属。其中,虾子花、东方紫金牛、姜花水提物以及反瓣老鹳草地下部分醇提物的活性较好,其IC50值分别为796.0、951.0、1 033.0、1 388.9 μg·mL-1,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虾子花、东方紫金牛的HPLC分析结果显示,其活性成分应为酚性成分。

关键词: 滇西, 植物, 抗疟活性, β-羟高铁血红素形成抑制实验, HPLC

Key words: West Yunnan, plants, anti-malarial activity, β-hematin formation inhibition assay, HPLC

瘧疾是一种由疟原虫引起的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全世界91个疟疾流行国家和地区2016年共有2.16亿疟疾病例,因疟疾死亡人数达44.5万。其中,90%的疟疾病例和91%的死亡病例发生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7%的疟疾病例和6%的死亡病例发生在东南亚地区(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7a)。另外,2014年全球疟疾病例为2.1亿例,2015年为2.11亿例,2016年为2.16亿例,明显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7a)。在我国,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从建国初期疟疾发病人数高达3 000万例到2016年的3 321例来看,我国疟疾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张丽等, 2017)。虽然我国疟疾防治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并且2016年99.9%的疟疾病例为境外输入性病例,但在云南边境地区和西藏林芝地区本地疟疾病例依然存在(张丽等, 2017)。加上中国的西藏自治区和云南省地理位置特殊,与印度、尼泊尔、缅甸和越南等周边疟疾高发的南亚、东南亚国家接壤,边民来往十分频繁,传染源输入无法杜绝。因此,我国疟疾防控形势依然不容乐观。

目前,临床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主要为奎宁和青蒿素两类(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0, 2015)。由于长期使用氯喹和青蒿素,其疟原虫抗药株已逐步显现(Imwong et al., 2017; Price et al., 2014;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7b)。因此,研发新一代抗疟药物对疟原虫病防治工作意义重大。研究发现,游离血红素对疟原虫有毒性,疟原虫通过将血红素转换成疟原虫色素(β-羟高铁血红素)的方式解毒(Orjih et al., 1981; Pagola et al., 2000; Slater et al., 1991)。与此同时,奎宁等红内期抗疟药可与血红素络合从而抑制β-羟高铁血红素形成,成为红内期抗疟药物的作用靶点之一(Chong & Sullivan Jr, 2003)。因此,本研究采用β-羟高铁血红素形成抑制实验对30种滇西植物进行抗疟活性筛选,并对活性较好的植物样品进行初步的HPLC分析,以期能发现若干种活性较强的植物,为寻找和开发继奎宁、青蒿素之后的第三代植物来源的新型抗疟天然产物奠定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剂和仪器

试剂:氯高铁血红素、氯喹二磷酸盐、HEPES均购于美国Sigma公司;吡啶、冰醋酸均购于上海申博化工有限公司;乙酸钠购于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二甲基亚砜购于天津化学试剂有限公司;色谱甲醇购于Fisher Chemical公司;HPLC用水为市售娃哈哈矿泉水。

仪器:BioTek Synergy HT多功能酶标仪为美国BioTek仪器公司生产;MCO-18AIC CO2培养箱为日本三洋公司生产;AL204电子天平为梅特勒-托利多仪器(上海)有限公司生产;EYELA FDU-2100冷冻干燥机为日本东京理化器械株式会社生产;RE-5205旋转蒸发器为上海亚荣生化仪器厂生产;Agilent 1260高效液相色谱仪为美国安捷伦科技有限公司生产。

1.2 植物样品

30种植物样品(表1)均于2013年采自滇西地区,由大理大学药学与化学学院生药教研室张德全博士鉴定,植物标本均存放于大理大学药学与化学学院姜北教授研究组。

1.3 植物提取物的制备

取约50 g干燥的植物样品粉碎,依次用75%乙醇、蒸馏水热回流提取。处理过程:(1)用75%乙醇回流提取3次(每次250 mL),将3次提取的溶液合并后在50 ℃下用旋转蒸发器除去大部分溶剂,之后转移至冷冻干燥机上充分干燥。(2)经75%乙醇提取过的植物残渣继续用蒸馏水回流提取3次,合并提取液蒸馏近干,之后转移至冷冻干燥机上充分干燥。(3)精密称取上述植物提取物浸膏干粉5.0 mg,以1 mL蒸馏水溶解得相应溶液,之后用水按比例(1∶4)稀释成系列浓度溶液备用。植物提取率以冻干粉重量除以提取植物样品干重后乘以100%计算。

1.4 β-羟高铁血红素形成抑制实验

参照肖朝江等(2014)对30种滇西植物进行β-羟高铁血红素形成抑制活性测试的方法。将50 μL不同浓度的供试样品和50 μL氯高铁血红素储备液(1.0 mmol·mL-1,溶解于DMSO中)混合于96孔板中,一式3份;同时,设置蒸馏水阴性对照和氯喹二磷酸盐阳性对照。之后每孔加入80 μL的醋酸盐缓冲液(4 mol·mL-1,pH 5.0),置于50 ℃培养箱中孵育5 h;取出待室温后,每孔加入100 μL 30%(v/v)的吡啶-HEPES溶液(20 mmol·mL-1,pH 7.5)使微孔板中固体混悬;室温放置待未反应的羟高铁血红素溶解完全后,从每孔中精密移取50 μL上清液至另一96孔板中,之后均以200 μL上述吡啶-HEPES溶液稀释,并于405 nm波长处测定吸光值。由羟高铁血红素标准曲线得出未反应的羟高铁血红素的浓度,从而计算出供试品对β-羟高铁血红素形成的抑制浓度(以IC50表示)。

1.5 HPLC分析方法

色谱柱为phenomenex C18 (250 mm×4.60 mm, 5 μm),检测波长220 nm,体积流量1 mL·min-1,进样量20 μL,柱温30 ℃。虾子花提取物洗脱程序:水(A)-甲醇(B):0~40 min,0%~35% B;40~50 min,35%~70% B;50~60 min,70%~100% B;60~70 min,100% B。东方紫金牛提取物洗脱程序:水(A)-甲醇(B):0~30 min,0%~25% B;30~40 min,25%~50% B;40~50 min,50%~60% B;50~60 min,60%~100% B。

2 结果与分析

热回流提取实验(表1)表明,30种滇西产植物75%乙醇的平均提取率为21.7%,最高为39.0%(高河菜);水的平均提取率为5.1%,最高为9.2%(拔毒散)。

抗疟活性筛选结果(表2)表明,30种滇西植物中虾子花、东方紫金牛、姜花、反瓣老鹳草、拔毒散、高河菜、滇黄芩、土香薷、曲苞芋、接骨木、云南贯众、四翅月见草、西南委陵菜、玉叶金花、木芙蓉、回心草、瑞香狼毒、小苞黄芪和云南甘草19种植物具有不同程度的β-羟高铁血红素形成抑制活性。其中,虾子花、东方紫金牛、姜花水提物以及反瓣老鹳草地下部分醇提物的活性较好,其IC50值分别为796.0、951.0、1 033.0、1 388.9 μg·mL-1。此外,本實验筛选出来的活性植物涉及千屈菜科、紫金牛科、牻牛儿苗科等17个科,虾子花属、老鹳草属等19个属。

运用SPSS统计软件(版本19.0)进行两独立样本均数比较的t检验,玉叶金花和回心草水提物以及云南甘草醇提物与阳性对照氯喹二磷酸盐对β-羟高铁血红素形成抑制活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1)。

兩种活性较好的植物样品虾子花、东方紫金牛乙醇提取物、水提物的HPLC分析结果如图1和图2所示。根据图1和图2两个样品谱图中主要成分a-f峰的相关在线UV谱图,其为酚性成分的可能性极大,这与两种植物化学成分的研究报道结果相一致(Das et al., 2007; Mishra & Aeri, 2017; Okuda et al., 2006)。同时,鉴于两种植物样品水提物表现出较好的活性,d、f两个峰应为其重要的活性成分,值得注意。

3 讨论

随着疟原虫对奎宁类和青蒿素类抗疟药物耐药性的发现(Imwong et al., 2017; Price et al., 2014;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7b),研发全新的抗疟药物已刻不容缓。目前,抗疟疾药物的研发主要通过对活性先导化合物进行结构修饰,或者合成其结构类似的衍生物的方式进行(Jampilek, 2017; Vangapandu et al., 2007)。虽然这种研发模式有一定的效果,但由于人工合成的化合物往往具有较大的毒副作用或与先导化合物具有相似作用机制而容易产生耐药性等因素,致使最终能应用于临床的抗疟药物寥寥无几。尽管近些年来抗疟疫苗已问世,但要应用到临床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Birkett et al., 2013; Matuschewski, 2017)。此外,一些植物来源的非奎宁类和青蒿素类天然产物陆续被发现具有抗疟疾活性(Kayser et al., 2002; Mojab, 2012; Pohlit et al., 2013; Xu & Pieters, 2013),且目前所筛选的植物种类与浩瀚的植物种类相比仅冰山一角。因此有理由相信,从植物中寻找、发现抗疟药物的可能性非常大,其前景必定广阔。

β-羟高铁血红素形成抑制活性很可能具有化学结构、官能团类型的选择关联性,羟基尤其是酚羟基为β-羟高铁血红素形成抑制实验的主要活性基团(肖朝江等, 2016)。近年来有研究显示,含有多个酚羟基的黄酮类成分芹菜素具有显著的体内抗疟活性,其体内抑制伯氏疟原虫(Plasmodium berghei)的活性在70 mg·kg-1·day-1时可达到70%,效果十分显著(Amiri et al., 2018);本研究对芹菜素的研究结果表明,该化合物抑制β-羟高铁血红素形成的活性十分显著,其IC50达到168 μg·mL-1,从一个侧面反映了β-羟高铁血红素形成抑制活性与酚羟基以及体内抗疟活性之间的内在联系,对本研究中活性最好的两种植物样品的HPLC分析结果显示,其主成分均应是酚性成分,这进一步印证了上述联系,值得深入研究。

分析本研究结果发现,供试的30种植物中有19个植物具有不同程度的β-羟高铁血红素形成抑制活性,显示出潜在的抗疟活性。这些活性植物醇提物的β-羟高铁血红素形成抑制活性总体弱于相应水提物的活性,提示抗疟活性较好的化合物可能为水溶性的、极性偏大的物质。本研究30种供试植物涵盖了21个科29个属,在植物科属分类范畴方面跨度较大,具有较高的代表性。所筛选出来的活性植物涉及17个科、19个属,进一步证实了从天然产物中发现奎宁、青蒿素等抗疟药物的合理性,以及今后从中发现新型抗疟先导化合物的可行性。因此,本研究为寻找、开发植物来源的新型抗疟天然产物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并在一定程度上为进一步研究上述供试植物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AMIRI M, NOURIAN A, KHOSHKAM M, et al., 2018. Apigenin inhibits growth of the Plasmodium berghei and disrupts some metabolic pathways in mice [J]. Phytother Res, 32(9): 1795-1802.

BIRKETT AJ, MOORTHY VS, LOUCQ C, et al., 2013. Malaria vaccine R & D in the decade of vaccines: Breakthroughs,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J]. Vaccine, 31(Suppl. 2): B233-B243.

CHONG CR, SULLIVAN JR DJ, 2003. Inhibition of heme crystal growth by antimalarials and other compounds: Implications for drug discovery [J]. Biochem Pharmacol, 66(11): 2201-2212.

DAS P K, GOSWAMI S, CHINNIAH A, et al., 2007. Woodfordia fruticosa: Traditional uses and recent findings [J]. J Ethnopharmacol, 110(2): 189-199.

IMWONG M, SUWANNASIN K, KUNASOL C, et al., 2017. The spread of artemisinin-resistant Plasmodium falciparumin the Greater Mekong subregion: A molecular epidemiology observational study [J]. Lancet Infect Dis, 17(5): 491-497.

JAMPILEK J, 2017. Design of antimalarial agents based on natural products [J]. Curr Org Chem, 21(18): 1824-1846.

KAYSER O, KIDERLEN AF, CROFT SL, 2002. Natural pro-ducts as potential antiparasitic drugs [J]. Stud Nat Prod Chem, 26(Part G): 779-848.

MATUSCHEWSKI K, 2017. Vaccines against malaria—still a long way to go [J]. Febs J, 284(16): 2560-2568.

MISHRA S, AERI V, 2017. Biotransformation of lignan glycoside to its aglycone by Woodfordia fruticosa flowers: Quantification of compounds using a validated HPTLC method [J]. Pharm Biol, 55(1): 360.

MOJAB F, 2012. Antimalarial natural products: A review [J]. Avicenna J Phytomed, 2(2): 52-62.

OKUDA T, YOSHIDA T, HATANO T, et al., 2006. Fractionation of pharmacologically active plant polyphenols by centrifugal partition chromatography [J]. J Liq Chromatogr, 13(18): 3637-3650.

ORJIH A, BANYAL H, CHEVLI R, et al., 1981. Hemin lyses malaria parasites [J]. Science, 214(4521): 667-669.

PAGOLA S, STEPHENS PW, BOHLE DS, et al., 2000. The structure of malaria pigment β-haematin [J]. Nature, 404(6775): 307-310.

POHLIT AM, LIMA RBS, FRAUSIN G, et al., 2013. Amazonian plant natural products: Perspectives for discovery of new antimalarial drug leads [J]. Molecules, 18(8): 9219-9240.

PRICE RN, VON SEIDLEIN L, VALECHA N, et al., 2014. Global extent of chloroquine-resistant Plasmodium vivax: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 Lancet Infect Dis, 14(10): 982-991.

SLATER AFG, SWIGGARD WJ, ORTON BR, et al., 1991. An iron-carboxylate bond links the heme units of malaria pigment [J]. Proc Natl Acad Sci USA, 88(2): 325-329.

VANGAPANDU S, JAIN M, KAUR K, et al., 2007. Recent advances in antimalarial drug development [J]. Med Res Rev, 27(1): 65-107.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0. Guidelines for the treatment of malaria: 2nd ed [S]. 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5. Guidelines for the treatment of malaria: 3rd ed [S]. 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7a. World Malaria Report 2017 [R]. 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7b. Artemisinin and artemisinin-based combination therapy resistance [R]. 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XIAO CJ, DONG X, HAN BY, et al., 2016. Antimalarial activity of Isodon yuennanensis [J]. Chin Pharm J, 51(8): 612-615. [肖朝江, 董相, 韓冰洋, 等, 2016. 药用植物不育红抗疟活性研究 [J]. 中国药学杂志, 51(8): 612-615.]

XIAO CJ, XU W, LIU ZQ, et al., 2014. Evaluation of the antimalarial activity of 25 herbal medicines from West Yunnan [J]. J Pathog Biol, 9(6): 542-545. [肖朝江, 徐伟, 刘子琦, 等, 2014. 滇西地区25种药用植物抗疟活性研究 [J].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9(6): 542-545.]

XU YJ, PIETERS L, 2013. Recent developments in antimalarial natural products isolated from medicinal plants [J]. Mini-Rev Med Chem, 13(7): 1056-1072.

ZHANG L, FENG J, ZHANG SS, et al., 2017. Malaria situation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 2016 [J]. Chin J Parasitol Parasit Dis Dec, 35(6): 515-519. [张丽, 丰俊, 张少森, 等, 2017. 2016年全国疟疾疫情分析 [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35(6): 515-519.]

作者:肖朝江 沈怡 徐伟 刘子琦 彭俊霖 张小东 董相 姜北

药用植物来源分析论文 篇2:

紫甘蓝提取液对人乳腺癌细胞生长和迁移的抑制作用

摘要 目的:探讨紫甘蓝提取物对乳腺癌细胞MCF7生长和迁移的抑制作用。方法:应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紫甘蓝提取物对MCF7增殖的抑制作用,并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Annexin V-FITC/PI染色细胞后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浓度紫甘蓝提取物对MCF7凋亡的影响,采用Transwell法检测不同浓度紫甘蓝提取物对MCF7迁移的影响。采用SPSS 16.0软件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紫甘蓝提取物可抑制MCF7的增殖,并呈浓度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P<0.05),也使MCF7形态发生了异常变化,紫甘蓝提取物可诱导MCF7凋亡、抑制其迁移,且呈浓度-效应关系(P<0.05)。结论:紫甘蓝提取物可抑制乳腺癌细胞MCF7生长和迁移。

关键词 紫甘蓝;乳腺癌;细胞增殖;细胞凋亡;细胞迁移

紫甘藍又称红甘蓝、赤甘蓝,俗称紫包菜,十字花科、芸苔属甘蓝种中的一个变种,是结球甘蓝中的一个类型,由于它的外叶和叶球都呈紫红色,故名[1]。紫甘蓝营养丰富,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胡萝卜素,无机盐含量也很高,是膳食纤维的良好来源,其抗氧化活性多酚类和黄酮类物质的含量也比其他蔬菜高[2-3]。国内外大部分关于紫甘蓝的研究都关注于其抗氧化作用[4-5],但是对紫甘蓝抗癌活性作用的相关研究鲜有报道。本研究旨在探讨紫甘蓝提取物对乳腺癌细胞生长和迁移的抑制作用,为人们在膳食方面预防癌症提供指导意见,对防癌保健食品的开发提供部分实验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细胞 人乳腺癌细胞MCF7购于南京科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1.2 药物 新鲜紫甘蓝购于重庆市重百超市建议鉴定基原,无机械损伤,无虫害,无腐烂。

1.1.3 试剂与仪器 细胞培养液RPMI1640、胎牛血清、胰蛋白酶(Hyclone公司);青霉素、链霉素(Gibco公司);MTT(Sigma公司);Staurosporine(MCE公司);Annexin V-FITC/PI细胞凋亡试剂盒(上海贝博生物有限公司);Transwell小室(Millipore公司);6、24、96孔板(ThermoFisher公司):酶联免疫检测仪(Bio-Rad公司);倒置显微镜IX71(Olympus公司);流式细胞仪(碧迪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离心机(长沙湘仪离心仪器有限公司);冷冻干燥机(Thermo公司);其他试剂均为国产分析纯。

1.2 方法

1.2.1 分组与模型制备 称取500 g新鲜紫甘蓝,洗净,晾干,用榨汁机榨取,收集汁液,将该汁液以3 000 r/min离心15 min,取上清液,25 ℃恒温箱内静置过夜后,将该上清液经滤纸反复过滤,再用0.22 μm微孔滤膜过滤除菌,所滤过的澄清液体即为紫甘蓝原液。将紫甘蓝原液冷冻干燥24 h,冻干粉末溶解于蒸馏水中,制备成紫甘蓝提取液(Purple Cabbage Extract,PCE)。实验分组:空白对照组(MTT试验)、正常对照组、阳性药物Staurosporine(STS)(浓度250 nmol/L)对照组(MTT试验、细胞凋亡试验)、PCE处理组(PCE终浓度分别为50、100、150、200、250、300 μg/L)。

1.2.2 干预方法 PCE和阳性药物STS直接干预MCF7细胞。

1.2.3 检测指标与方法 采用形态学观察法和MTT法检测PCE对MCF7的抑制作用,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PCE对MCF7凋亡的影响,Transwell法检测PCE对MCF7迁移的影响。

用含10%胎牛血清的RPMI1640细胞培养液常规培养MCF7细胞,当细胞生长至80%~90%致密单层时,消化细胞并制备细胞悬液,将1×105个/mL浓度的细胞悬液接种于96孔培养板中,置于37 ℃,5%CO2培养箱中预培养24 h后,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PCE,使最终每组含PCE浓度分别为50、100、150、200、250、300 μg/L,并设空白对照组、正常对照组和STS(浓度250 nmol/L)对照组,继续培养24 h,于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分别于12、24、36 h 3个时相进行MTT比色:弃旧培养液,洗涤细胞后,每孔加入5 mg/mL的MTT溶液20 μL,继续培养4 h,弃上清液,每孔加入150 μL二甲基亚砜(DMSO),振荡10 min使蓝紫色的结晶物充分溶解,在酶联免疫检测仪上选择490 nm波长,以空白对照孔调零,测定各个孔的吸光度(A)值。按公式“(1-药物组A值/正常对照组A值)×100%”计算细胞抑制率,每组设置6个复孔,进行3次重复实验,求其平均值,以剂量和生长抑制率做直线相关分析。

將MCF7细胞以1×105个/mL浓度接种于6孔板中,置于37 ℃、5%CO2培养箱中培养24 h后,分别加入终浓度为150、200、250、300 μg/L的PCE,并设正常对照组和STS(浓度250 nmol/L)对照组。继续培养24 h后,消化细胞并制备细胞悬液,1000 r/min,25 ℃,离心5 min,弃上清液,收集MCF7细胞。向MCF7细胞加入Annexin V结合液重悬细胞,调节细胞浓度为1×106个/mL,按照Annexin V-FITC/PI细胞凋亡试剂盒说明书操作,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

将预先饥饿处理了12 h的MCF7细胞以1×106个/mL浓度种植于Transwell(膜孔径8 μm,膜直径6.5 mm)上室,下室分别加入1 mL终浓度为150、200、250、300 μg/L的PCE,并设正常对照组,继续培养24 h。将迁移到Transwell小室膜外侧的MCF7细胞用95%乙醇固定10 min,然后用0.1%结晶紫染色15 min。在倒置显微镜(×200)下,随机观察12个高倍视野,计数迁移细胞数,每2个视野取均数得6个取均后的细胞数。每组实验重复3次。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实验数据用(±s)表示,处理组与对照组之间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不同质量浓度的PCE作用于MCF7细胞后,对细胞的生长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当PCE作用细胞12 h时,随着其浓度的提高,其对MCF7细胞的抑制作用逐渐增强,随后通过延长PCE的作用时间发现,相同浓度的PCE随作用时间延长,其抑制MCF7细胞的能力也随着增强(图1)。当PCE浓度大于250 μg/L,并且作用24 h以上时,其对MCF7细胞的抑制率能达到50%以上。检测到STS作用于MCF7细胞24 h和36 h后,其抑制率分别为(52.37±1.46)%和(65.14±1.58)%。

正常条件下培养的MCF7细胞生长状态良好,细胞排列紧密,细胞呈扁平、多角形或梭形,边界清楚,大小均匀;STS阳性药物处理过的细胞出现收缩、变圆、体积变小,细胞间隙增宽,细胞排列紊乱;50 μg/L的PCE作用于细胞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细胞的形态无明显变化;100 μg/L的PCE作用于细胞后,细胞数量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所减少,但是细胞形态正常,无损伤迹象;当PCE的浓度达到150 μg/L时,细胞的形态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出现了明显的变化,细胞开始收缩、变圆、变小,其形态和阳性药物STS组相似,并且随着PCE浓度的增加,细胞的数量和密度逐渐变少(图2)。

STS对照组细胞早期凋亡区域和晚期凋亡区域的细胞数量明显多于正常对照组(图3),150 μg/L的PCE作用于MCF7细胞后,早期凋亡的细胞数量明显多于正常对照组,并且随着PCE的浓度增加,凋亡的细胞数逐渐增多。当不同浓度的PCE作用于MCF7细胞后,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随着剂量的增加,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见表1。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150、200、250、300 μg/L的PCE作用后显著抑制了MCF7细胞的迁移能力,且呈浓度依赖性(图4),当PCE的浓度到达200 μg/L时,MCF7细胞的迁移能力下降了50%左右。

3 讨论

癌症是以细胞异常增殖及转移为特点的疾病,是导致人类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严重危害了妇女的生命健康,通过摄入有抗癌活性的食物防治乳腺癌是一种简单经济、效果明显的方法[6-7]。天然食物是化学预防药物的最好来源之一,这些来源于食物的天然成分生理作用比较缓和,几乎无毒,可以较长期服用[8-9]。紫甘蓝富含多种营养成分和植物色素,但对其抗癌作用的研究鲜有报道,本研究分别考察了紫甘蓝浓缩汁液对乳腺癌细胞MCF7的增殖、形态、凋亡和迁移的影响。紫甘蓝对MCF7细胞的体外抑制试验采用的是MTT法,MTT结晶形成的量与细胞数成正比,可间接反映活细胞数量,并且灵敏度较高[10],MTT试验结果表明,PCE能够有效抑制MCF7细胞增殖,细胞抑制率呈浓度、时间依赖性,对细胞形态的观察也进一步的表明PCE对MCF7细胞有损伤和抑制作用。细胞凋亡是由基因控制的细胞自主的有序的死亡,其意义在于能消除在形成过程中发生异常的细胞,然而在抑癌基因p53出现问题时,就不会诱导凋亡发生,从而导致癌细胞的不断增长,采用Annexin V-FITC/PI法可以区分凋亡早期、凋亡晚期和死亡细胞,灵敏度高[11]。细胞凋亡试验结果表明,PCE能诱导MCF7细胞凋亡,这很有可能是导致MCF7细胞形态发生改变以及抑制MCF7细胞增殖的原因。癌细胞转移是恶性肿瘤致死的主要原因,肿瘤细胞的转移是多因素、多步骤的过程,其中肿瘤细胞的迁移能力被认为是肿瘤转移的限速环节,肿瘤细胞的迁移能力与其转移潜能呈正相关性[12]。在本研究中,用Transwell法观察了PCE对MCF7细胞迁移的影响,Transwell小室置于培养板中,Transwell小室内称上室,培养板内称下室,上室盛装细胞培养液,下室盛装细胞诱导液,上下层液体以PET膜相隔,将MCF7细胞种在上室内,由于PET膜的通透性,下层迁移液的成分可以影响到上室内的细胞,从而可以研究下层培养液中的成分对MCF7细胞迁移的影响[13]。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PCE对MCF7细胞迁移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且呈浓度依赖性。这些实验结果提示紫甘蓝具有潜在的抗癌价值。

紫甘蓝属于十字花科甘蓝类植物,在200多项流行病学研究资料中,有80%的结果表明食用植物性食物特别是十字花科蔬菜能够降低多种癌症的患病风险,其中甘蓝类植物对癌症的预防作用更是强于其他蔬菜和水果[14-15]。十字花科植物所含有的硫代葡萄糖苷(硫苷)的水解产物是其抗癌特性的主要成分,硫苷自身性质比较稳定,不具备生物活性,但是它可以被内源性黑芥子酶或人肠道内微生物产生的水解酶水解,生成硫氰酸盐、异硫氰酸盐、腈类等一系列活性物质,异硫氰酸盐对哺乳动物的肝癌、乳腺癌、肺癌、结肠癌、前列腺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16-18]。研究表明,紫甘蓝含有脂肪族硫苷、吲哚族硫苷、芳香族硫苷等,除了含有硫苷外,还富含花青素,花青素是一种天然色素,可以清楚自由基,有很强的抗氧化功能,其降解产物在减轻疼痛和预防癌症方面也有一定的功效[19-20]。因此,我们推测紫甘蓝的抗癌活性与其富含的硫苷和花青素有关,但是具体是哪些物质发挥了抗癌活性,以及紫甘蓝的抗癌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刘英,王超.简述甘蓝类植物的起源及分类[J].北方园艺,2006,1(4):57.

[2]Fortea MI, Pellicer JA, Serranomartínez A,et al.Red cabbage(Brassica oleracea)as a new source of high-thermostable peroxidase[J].J Agric Food Chem,2012,60(42):10641-10648.

[3]张彬,路阳,尹美强,等.紫甘蓝COP1基因的克隆及表达模式分析[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4(5):385-390.

[4]王忠博,张志斐,姚妍妍,等.紫甘蓝食用色素抑制细胞脂质过氧化活性研究[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6,37(24):38-42.

[5]朱振宝,王艳斐,易建华.紫甘蓝花色苷对动脉粥样硬化兔血脂的调节作用[J].现代食品科技,2016,32(2):7-11.

[6]张国锋,马晋平.乳腺肿瘤简史[J].世界科学,2016,1(2):14-15.

[7]何钰卿.日常传统饮食对乳腺癌风险影响的研究现状[J].护理研究,2016,30(33):4107-4109.

[8]夏循礼.黄宫绣《本草求真》食物基原本草药物研究[J].中医研究,2014,27(2):64-68.

[9]赵树进,陈念,韩丽萍.药用植物来源的新药研发进展[J].时珍国医国药,2008,19(6):1309-1310.

[10]张航,魏曼琳,王思珍.CCK-8法与MTT法检测乳腺上皮细胞活性的条件比较研究[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7,59(2):117-119.

[11]Pietkiewicz S,Schmidt JH,Lavrik IN.Quantification of apoptosis and necroptosis at the single cell level by a combination of Imaging Flow Cytometry with classical Annexin V/propidium iodide staining[J].J Immunol Methods,2015,423:99-103.

[12]Polacheck WJ,Zervantonakis IK,Kamm RD.Tumor cell migration in complex microenvironments[J].Cell Mol Life Sci,2013,70(8):1335-1356.

[13]周云飞,张爱华,刘文虎.Transwell模拟生物屏障[J].北京生物医学工程,2009,28(6):657-660.

[14]Higdon JV,Delage B,Williams DE,et al.Cruciferous vegetables and human cancer risk:epidemiologic evidence and mechanistic basis[J].Pharmacol Res,2007,55(3):224-236.

[15]许婷,吴秋云,毛舒香,等.十字花科蔬菜功能成分多样性研究进展[J].湖南农业科学,2016,45(6):119-122.

[16]Wittstock U,Halkier BA.Glucosinolate research in the Arabidopsis era[J].Trends Plant Sci,2002,7(6):263-270.

[17]Hayes JD,Kelleher MO,Eggleston IM.The cancer chemopreventive actions of phytochemicals derived from glucosinolates[J].Eur J Nutr,2008,47 Suppl 2:73-88.

[18]Campas-Baypoli ON,Bueno-Solano C,Martínez-Ibarra DM,et al.Sulforaphane(1-isothiocyanato-4-(methylsulfinyl)-butane)content in cruciferous vegetables[J].Arch Latinoam Nutr,2009,59(1):95-100.

[19]王倩,汪云,宦衛青,等.紫甘蓝色素的提取及组分的研究[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10,22(6):1057-1060.

[20]Gonzales GB,Raes K,Vanhoutte H,et al.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coupled with multivariate analysis for the characterization and discrimination of extractable and nonextractable polyphenols and glucosinolates from red cabbage and Brussels sprout waste streams[J].J Chromatogr A,2015,1402:60-70.

作者:徐颖倩 曾雪 唐倩

药用植物来源分析论文 篇3:

2008年,美容核心技术新趋势

多年来,化工类护理化妆品一直是化妆品业发展的主流产品。近年来,由于消费者的消费意识从不理智到理智逐渐成熟,化工类化妆品不再能满足消费需求,护肤品研发技术在添加物上不断拓宽,并开始引入药理技术研发工程。在化妆品中添加透明质酸钠、微生物及动植物提取物等,使产品更具有功效性。再如,分离纯化的植物提取物,国内外已广泛应用于护肤化妆品。这类植物提取物含有一种或几种较纯的组分,有效物成分很高,不含或少含其他无关的物质,且组分的含量和结构精确,并有较明确的质量标准和检验方法,产品经过药理检验、临床试验和活性试验。使用这类植物提取物将更为有效和实用,并且便于质量控制。随着对药用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和对其组成的分析、药理作用的研究等工作的深入,经分离纯化的植物提取物应用到护肤化妆品中的种类和数量将会增加,生产商会更加重视这类产品的研究和开发,市场前景看好。

趋势1

植物蛋白在化妆品中的应用较多于动物蛋白和胶原蛋白

近年来由于保护动物权益运动的兴起和影响, 化妆品界开始转向寻求植物来源的蛋白。植物蛋白含有人体必须的8 种氨基酸,水解植物蛋白一般为透明琥珀色液体,气味淡、具有很好的成膜性能,对皮肤有亲合力,用后感觉舒服。

趋势2

活性健康化妆品将得到进一步研发和重视

这类化妆品主要是有助于皮肤活力和对皮肤有改善作用的高科技健康护肤和美容产品,具有舒缓、抗过敏、加强皮肤天然保护的作用,可增加皮肤表面酶的活性,这种酶可以有效地抑制造成皮肤老化的自由基。

趋势3

无防腐剂的化妆品将被看好

迄今为止,化妆品市场上的产品绝大部分都添加防腐剂。据中国疾病预防中心专家鉴定认为,化妆品中的防腐剂是引起皮肤过敏反应的第二个因素。

品牌链接

广州灏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无防腐剂化妆品在2007年底进入国内市场,备受国内女性消费者的欢迎,并将以海王药业在医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将改善亚健康的健康食品和无防腐剂的健丽葆品牌化妆品结合起来,全面解决消费者的健康和外在美的真正问题。伴随美容消费者逐渐呈现出理性成熟的消费态势,未来十年美容行业发展的主题应是健康美容产品。广州灏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首创的“海王健康养生美容连锁机构”为健康美容而立,开创无防腐剂绿色科技美容先河。

通过把医学领域的先进技术与现代的护肤理念相结合,并与云南药业集团、韩国金裕通株式会社合作,将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与魅力肌肤产品完美结合,广州灏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开发出真正适合东方人生理、肤质的富含天然茶多酚的化妆品——健丽葆品牌。茶多酚是茶叶中的有效成分,具有抗氧化和防腐的作用,安全、无毒、可靠, 不仅具有优秀的抗氧化、抗衰老功能,还对大肠杆菌、绿脓杆菌、枯草菌、葡萄球菌、芽苞杆菌等细菌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能有效抑制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并且极易被皮肤吸收。

广州灏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海王集团为依托,坚持“品质传递真情,科技成就美丽”的经营理念,为消费者提供独有的技术、理念,高效能的修护产品,关注消费者由内而外的健康,体验真正无防腐剂的绿色健康抗衰产品给消费者带来的变化。

作者:叶恒铄

上一篇:企业道德网络营销论文下一篇:高校市场营销专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