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检疫技术管理论文

2022-04-20

摘要经济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生态环境的需要也不断提升。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入,城市绿化建设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园林绿化植物种植与养护是城市园林建设工程的重点内容,既能有效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状况,还能使居民在更加美观舒适的环境中生活,实现生活水平的显著提升。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植物检疫技术管理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植物检疫技术管理论文 篇1:

阐述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的作用和重要性

摘 要:林业植物检是指依照植物检疫法规采取的控制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传播蔓延、保护森林资源和国土生态安全的一项重要措施。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是保证林业发展的基础性活动,是林业现代化的重要环节,对促进我国林业的又快又好发展,规范我国社会、经济的法制化、规范化進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林业植物; 检疫标准; 标准化; 现状

林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有助于我国林业又好又快发展,但在这一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本文通过对林业植物检疫标准的现状进行分析,在林业植物检疫标准的制订、公布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仅供参考。

一、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的作用及其重要性

1.作用

1.1通过林业植物检疫标准的制定, 特别是一些强制性标准的制定,可有力地补充《植物检疫条例》和《植物检疫条例实施细则(林业部分)》在技术上的有关规定,并对强化植物检疫检验技术和除害处理技术、加强检疫管理和人员管理、规范检疫行为、维护检疫执法秩序、体现相关法律法规的内涵和内容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必将成为林业有害生物治理过程中的重要技术基础和重要依据。

1.2林业现代化水平的加快,也促进了林业植物检疫技术的发展,为提高林业对有害生物的防控奠定了基础。林业要想得到发展,就必须加大对植物检疫技术的研发力度,学习吸纳国外的先进技术成果,并结合我国林业植物的特点进行研制,随着植物检疫发的制订,也为植物检疫技术提供了纽带和桥梁。

1.3随着林业检疫技术的发展,提高了工作效率的同时也加快了林业植物检疫技术的现代化进程,节省了资源,降低了不必要的消耗,做到了低消耗高产出,在提高工作效率,节省能源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2.重要性

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是用以保护林业安全生产的一项预防性措施。它跟一般工作手段又是有区别的,它是一种带有强制性的法规,是对一些林业植物及其产品进行检验、处理、限制的一种行政措施。最主要任务是用于限制带有危险性的有害生物通过人为进行传播,以此来达到保护林业生产工作的目的。以较少的人力、物力来保护我国的森林。

2.1由于林业植物检疫工作是细致繁琐的,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只在宏观上对检疫工作的方法做出了规定,并没有在一些细小的技术管理上作出分析,这就需要工作人员在工作中遇到具体问题时,总结经验,对制度上的一些不足进行补充。

2.2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出口贸易的增多,我国很多的林产品在出口时经常被一些植物检疫方面的问题所限制,使林产品的安全性得不到保证,为解决这一问题,我国必须出台制定林业植物检疫方面的法律法规,来提高我国在林业检疫上的标准。

2.3目前我国的行政管理在林业植物检疫方面还不是很完善,相关的法律修订时间过长,针对一些现实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并没有相关的规定,因此,出台新的关于林业植物检疫方面的法律法规是提高检疫化标准的有效途径。

二、我国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的现状和问题

1993年,我国公布了林业植物检疫领域的第一项国家标准《林木引种》和第一项林业行业标准《松材线虫病检疫技术》,拉开了我国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的序幕[1]。随后13年来,我国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在标准制修订、组织机构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现状

1.1林业植物检疫体系框架已初见端倪。截止2007年4月,我国已制定并公布的林业植物检疫方面的标准共4项(包括正在修订的标准1项),这些标准涉及了林业植物检疫领域的检疫检验技术、除害处理、检疫性有害生物根除、检疫管理等多个方面,林业植物检疫标准体系框架已现雏形。

1.2建立了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机构。2005年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大力支持下,全国植物检疫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林业分技术委员会正式成立。这是林业植物检疫工作中的一件大事,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从此有了自己的组织机构。

2.存在的问题

2.1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起步晚,标准数量少。我国林业标准化工作开始于1952年,但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直到1993年才起步,在随后的13年中,工作基本处于时断时续状态。

2.2植物检疫标准体系急需建立和完善。虽然我国的林业资源比较丰富,林业现代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但在植物检疫方面的工作还不是很完善,很多相关的标准规定还没有跟进,在工作的落实上缺乏盲目性,在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时没有相关的法律依据。

2.3林业植物检疫工作人员专业水平低。由于我国的林业植物检疫事业起步晚,还多具体工作还没有细化,检疫工作大部分都是由林业管理人员做的,他们的专业技术水平不够,在面对植物病虫害时都是按照传统的方法应对,达不到对检疫工作要求的标准。

2.4要想加快林业植物检疫技术的研发,就需要大量的经费支持,国家的拨款满足不了研发工作的需要,甚至连基本的标准都达不到,长此以往,检疫标准化工作就被搁置。

三、加快我国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的建议与对策

1.加建立和完善林业植物检疫标准体系。加快建立和完善林业植物检疫标准体系,使检疫工作自开展时有法可依,在一定程度上对检疫工作进行制约,以促进其标准化进程的加快,使我国林业植物检疫工作尽快步入标准化轨道。

2.进一步加大标准的制修订力度和标准公布进程。很多关于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的法规少而且不够健全,要加快法规的修订速度,针对在检疫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修改,使法规在是制定上更具现实意义。

3.实现林业检疫的网络化管理。在实际工作中,植物检疫工作数量之大,内容繁杂,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利用网络技术,建立相应的管理系统,把工作中产生的数据录入系统,这样有助于工作人员定期总结归纳,有助于下一步工作的开展,提高工作效率。

4.加快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人才队伍的建设。目前,很多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在工作中遇到比较难的问题时不知道怎样解决,因此,相关部门必须要对工作人员进行专业技能方面的培训,以提高其专业技术水平,为更好地开展植物检疫工作奠定基础。

5.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林业植物检疫工作也需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加强与其相关单位的交流合作,有助于成果共享,提高我国的植物检疫化水平,推进现代化进程的加快。

6.加大宣传,增加投入,优化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的环境。要充分利用报纸、新闻媒体、互联网、培训班等形式进行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的宣传和引导,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和掌握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的知识。

四、总结

综上所述,为加强我国林业资源的现代化进程,必须重视林业植物的检疫化标准,提高林业有害生物科学防控的水平,对加快成果转化、提高林业植物检疫和有害生物科学防控水平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国家林业局科学技术司,国际竹藤网络中心.林业标准化工作实用手册[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

[2]张吉国.我国林业标准化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战略[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04

作者:贾德滨

植物检疫技术管理论文 篇2:

园林绿化植物种植与养护管理措施

摘 要 经济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生态环境的需要也不断提升。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入,城市绿化建设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园林绿化植物种植与养护是城市园林建设工程的重点内容,既能有效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状况,还能使居民在更加美观舒适的环境中生活,实现生活水平的显著提升。基于此,从园林绿化植物种植与养护管理的原则入手,探究了提升园林绿化植物种植与养护管理水平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 园林绿化;植物种植;养护管理;措施

绿色植物产业在全球生态化建设背景下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在我国已成为一个朝阳产业[1]。就目前的园林绿化植物种植与养护工作来说,其管理技术的优劣,决定了园林绿化工程的质量。为了能够实现园林绿化种植与养护的生态化目标,在园林施工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对园林绿化植物种植与养护的管理,结合生态环保以及可持续发展理念,有针对性地解决存在的各类问题,这样才能为建设高质量的园林绿化工程奠定坚实基础,提高园林生态效益。

1 园林绿化植物种植与养护管理的原则

1.1 创新技术理念,严格技术标准

在进行园林绿化工程施工时,相关园林工作者需做好充分的施工前准备,包括对不同植物的功能、性质的了解以及对种植地水文地质条件的明确,进而在此基础上,对植物类型进行合理的优化配置。在种养过程中,还需严格制定并执行技术标准与操作规范,以便为园林绿化工程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进一步提升园林绿化工程的质量。此外,还需要摆脱模式化的观念,力求创新创造,以形成贴近自然的园林艺术景观、具有地域特征的现代化特色园林。

1.2 合理配置肥力,科学种植养护

园林绿化植物的种植与养护对水肥有很高的要求,因此为保证园林绿化工程的质量,需要充分掌握不同植物的生长规律及需求,对水分以及肥力进行合理补充。尤其是对于一些开花品种,需要通过科学合理的控制肥力以调控花期,达到最佳的景观效果。科学化手段是园林绿化种植与养护中的一大助力,在园林绿化植物种植与养护施工环节实现机械化,利用起苗机、割草机、绿篱修剪机等工具进行辅助,不仅能够显著提升施工效率,还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园林绿化植物种植与养护成本。

1.3 植物配置满足多样性与协调性原则

园林植物配置包括树种搭配、排列方式以及间距确定等多个方面,不仅需要满足植物的生态要求,还需要满足多样性以及协调性原则[2]。在植物造景时,可以充分发挥植物本身的形体美与色彩美,应用乔木、灌木、藤本及草本植物的合理搭配,配置成生动、美观的园林景象,供人们欣赏。此外,在运用植物造景时,还需要充分体现园林设计的意图,与建筑物整体相协调,交相辉映,从而使园林景观充满活力。

2 园林绿化植物种植管理措施

2.1 场地规划

开展园林绿化工程施工时,先要确定施工场地,这是确保园林绿化施工能够顺利进行的基础,也是提升园林绿化质量的前提。一般情况下,在进行场地规划时,需要严格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性原则,充分考虑社会经济以及环境发展等多方面因素,并融入一定的文化特色,以确保园林绿化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协同发展。场地整理中涉及的内容较多,包括施工场地的清理、换土工作以及场地的验收。场地的清理是清理场地中的各种杂物以及杂草,并及时清理施工中引发的场地污染问题,整平场地;换土工作是场地整理的关键,需要对瓦砾含量进行有效控制,并综合考虑土壤水肥、热量、有机物等指标,确保土壤环境适合植物生长;地形验收指的是按照完整的质量验收规范,对地形进行针对性、系统性地验收,为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的后续阶段做好保障。

2.2 物种确定

在园林绿化物种的选择方面,需要充分遵循因地适宜原则,科学合理地选择物种进行栽种培育[3]。其中需要充分考虑当地的气象水文条件、土壤条件,选择合适的品种进行栽植,以提高树木的成活率,降低养护成本。此外,还需要考虑树种搭配、排列方式以及植物间距等方面。一般来说,园林绿化植物的种植主要以乔木为主、灌木以及草皮为辅,乔木的密度不宜过大,间距控制在5~7 m,为花草以及灌木的生长预留更多的空间,同时增加植被品种的多样性与季节性,提高园林绿化的观赏效果。

2.3 植物检疫

植物检疫是园林绿化植物种植管理的重要内容,加强植物检疫力度能够有效遏止有害生物的传播,对保护园林植物,促进园林植物的健康生长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开展园林绿化工程施工时,需要做好植物检疫工作,将其充分落到实处,从源头上遏制植物病虫害,选择高品质的植物进行种植,提升园林绿化质量。

2.4 育苗管理

植物幼苗的育苗场所与造景场所并不一致,通常都需要等到幼苗生长到一定程度才能将其移植到园林造景地中[4]。幼苗移植前,需要加强管理工作,选择科学适宜的地点进行培育,最好是能够挡风遮阴的干燥阴凉处,并结合幼苗的生长状况及时进行选苗工作。一般情况下,色泽正常、顶芽饱满、根系发达的幼苗作为园林绿化植物的首选,之后将这些挑选出来的幼苗按照一定规则进行捆绑与假植,保持幼苗根系湿润,最后再挑选合适的时节进行移植。

3 园林绿化植物养护管理措施

3.1 乔木养护管理措施

园林绿化工程施工过程中,乔木的应用十分广泛,通过对乔木、灌木、藤本及草本植物的科学合理搭配,可使园林绿化效果能够更为优质,为居民创设更加舒适宜居的环境,进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进行乔木养护管理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进行相应的施肥管理。乔木的生命力十分顽强,3年以上的乔木一般不需要进行施肥,主要是因为乔木的根系十分发达,能够从土壤中汲取大量的水分与养分,从而为其健康生长提供充足的营养供应。但乔木幼苗时期,需细心呵护,要保持生长土壤的湿度适宜,加强水肥管理,为乔木幼苗生长创造有利的条件,从而为乔木的健康生长打好基础。2)要进行树型管理,充分重視园林绿化功能以及美化功能,以增强园林景观的艺术性。乔木树型管理过程中,需要确保树型层次分明,间距合适,并通过科学合理的修剪方式提高园林的绿化与美化效果。3)要积极防治病虫害。由于乔木生长过程中极易遭受根腐病、白腐病、炭疽病等病害以及金龟子、木虱、天牛等虫害。因此,需充分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合理适量地选择药剂与药量,有针对性地进行防治。此外,还需要及时清除园林内的各类枯枝败叶,保持园林绿化区域的干净整洁,以达到最大限度的美化效果。

3.2 彩叶灌木养护管理措施

在现代化园林绿化工程建设中,彩叶灌木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极大程度上提升了园林绿化与美化效果[5]。为了保障彩叶灌木的健康生长,发挥其在园林绿化过程中的最大效用,做好相应的养护管理工作非常必要。在具体施工过程中,需要对不同苗木的生长特性、枝芽發枝规律、开花时期、开花部位等清晰了解的基础上,确定彩叶灌木的修剪方式。一般情况下,先花后叶的草业灌木,修剪时间应在花后,然后对弱枝、老枝进行疏剪,对已经开过花的花枝进行短截;上半年萌发的花枝应在植物休眠期进行修剪,疏剪弱枝、老枝,对部分发育枝进行短截;上半年萌发的徒长枝会萌发许多的侧生花枝,应选择保留或者进行适当修剪。冬季是观赏灌木以及乔木枝叶的最佳阶段,因此修剪的最佳时节是春季,对于一些能够四季观赏的彩叶灌木,应根据其不同的生长特性进行适时地修剪。

彩叶灌木常见的病虫害有茎枯病以及蚜虫等,常见于湿度较大的区域[6]。茎枯病主要发生于一些一年生的木质化枝条,发病茎叶长度在5~15 mm,茎干显示出干枯发灰、缢缩的特点,发展到后期,茎干会生出小黑点,发病部位表现为叶片全部枯萎,最后整个枝条全部枯死。对茎枯病的治理方式是,在发病初期及时用药物处理,常见的治理药物有甲基托布津与退菌特,以合适的配比进行整株喷洒,必要时可以选择将发病部位及上枝部分剪除,防止发病面积的进一步扩大。对于蚜虫,常用的方式是运用10%吡虫啉或啶虫咪进行稀释,稀释约200倍后再进行喷洒防治,能够取得较好的虫害防治效果。

4 结语

在城市化建设进程中,园林绿化植物的种植与养护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也是改善城市环境及提升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有效举措。因此,在园林建设过程中,需要对园林绿化种植与养护管理给予更高的重视,加强监控与后期养护,使植物能够处于最优的生长状态,以保障植被的健康生长,有效提升园林绿化的整体景观效果。

参考文献:

[1] 杨丽.论园林绿化植物种植与养护管理技术[J].农业与技术,2020,40(23):132-134.

[2] 谷利伟.园林绿化植物种植与养护管理技术分析[J].种子科技,2020,38(15):59.

[3] 应可平.园林绿化植物种植与养护技术管理解析[J].现代园艺,2020,43(14):25-26.

[4] 高维杰,毛成莉,唐善良.园林绿化施工现场管理与植物养护措施[J].花卉,2020(02):86-87.

[5] 张俊华.园林绿化工程中植物种植的施工管理措施分析[J].居舍,2019(20):105.

[6] 樊喜云,王继武.园林绿化植物种植与养护技术管理初探[J].花卉,2019(04):128.

(责任编辑:赵中正)

作者:庞再宏

植物检疫技术管理论文 篇3:

椰心叶甲扩散成灾机理与防控研究进展

摘要    椰心葉甲Brontispa longissima Gestro是我国棕榈科植物的危险性入侵害虫。研究表明,椰心叶甲具有的短距离迁移能力以及人为远距离调运带虫棕榈苗木,是造成该害虫在我国境内快速蔓延扩散的主要原因;另外,椰心叶甲的高繁殖力和产卵习性,是该害虫成功入侵并建立种群的重要因素。目前,已建立以寄生蜂释放防治为核心,结合绿僵菌施用、挂椰甲清药包等的椰心叶甲持续治理技术体系,并取得了显著的控害效果。然而,该技术体系中的生物防治存在见效慢的不足,而化学农药防治措施则存在害虫抗药性和环境污染等缺点。因此,基于椰心叶甲对寄主搜寻定位和配偶识别的化学生态学原理,研发诱杀或趋避的嗅觉行为调控技术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概述了该害虫的扩散暴发成灾机制、防控技术的应用现状及其化学生态学原理研究现状,并对基于嗅觉行为调控的绿色防控技术研发进行展望,为研发椰心叶甲新型防控技术提供思路。

关键词    椰心叶甲;生物入侵;绿色防控;入侵害虫;生物防治

Research Advances in the Mechanisms Underlying the Successful Dispersion and the Integrated Management of Brontispa longissima Gestro

ZHANG Huafeng1,2

(1. Xiamen Greening Center,Xiamen,Fujian 361004,China;2. College of Forestry,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Fuzhou,Fujian 350002,China)

椰心叶甲(Brontispa longissima Gestro)又称椰棕扁叶甲、椰心潜甲、椰子红胸叶甲、椰子叶甲、椰子铁甲,隶属于鞘翅目(Coleoptera)叶甲总科(Chrysomeloidea)铁甲科(Hispidae)潜甲亚科(Anisoderinae)[1-5]。椰心叶甲主要危害以椰子为主的棕榈科植物的心叶,具有繁殖速度快、破坏性强和防治困难等特点[6-8],是近年来棕榈科植物病虫害防控研究的热点问题。该害虫原产于印度尼西亚和巴布亚新几内亚,2002年入侵我国海南省,并逐渐扩散到华南沿海多地,在以椰子为主的棕榈植物上危害成灾,严重影响了棕榈植物种植业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9-11]。

外来入侵种是人类活动引起的全球环境变化的关键驱动因子之一。除环境退化之外,外来人侵生物是严重影响到国家战略安全、生物多样性保护、农林生态系统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第二大因素。因此,生物入侵是当前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重要热点问题之一[12-13]。如何科学地预防和管理外来入侵生物并将其危害降低至可控水平,是广大植保科研工作者和政府决策执行部门所面临的首要问题。生物入侵是一个连续且复杂的过程,通常包括引入、逃逸、定殖、潜伏、扩散和暴发等几个过程[14-15]。阐明外来入侵种成功定殖、扩散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是预防和管理入侵生物的关键前提[16-17]。制订行之有效的技术管理措施是阻挡外来生物入侵和降低其危害程度的关键,而这些措施的核心是溯源外来种入侵扩散的历史,即它们从哪里来,如何扩散并定殖到新的地区,在定殖扩散过程中产生了哪些适应性的变异等。本文就当前影响较大的棕榈植物入侵害虫椰心叶甲的扩散暴发成灾机制、防控技术的应用现状及其化学生态学原理认知现状进行综述,并对基于嗅觉行为调控的绿色防控技术研发进行了展望。

1    椰心叶甲的基本生物学特性

1.1    寄主植物

棕榈科植物是仅次于禾本科的世界第二大经济植物类群,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生态价值[16]。椰心叶甲是一种严重危害我国棕榈科植物的外来入侵害虫,原产于印度尼西亚马鲁古群岛的阿鲁岛和巴布亚新几内亚地区[17],其寄主植物包括椰子Cocos nucifera、槟榔Areca catechu,华盛顿椰子Washingtonia filifera、红棕榈Latania lontaroides、假槟榔Archontophoenix alexandrae、蒲葵Livistona chinensis、大王椰子Roystonea regia、鱼尾葵Caryota ochlandra、省藤Calamus simplicifoliu等25属、34种经济或观赏植物,其中,椰子是该害虫最主要的寄主植物[18]。从20世纪末开始,椰心叶甲开始从太平洋岛区扩散至其它地区,如中国、新加坡和越南等,并具有由赤道向南北方向扩散的趋势。目前,该害虫已广泛分布于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斐济、关岛、马达加斯加、日本和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并成为这些地区和国家的重要害虫[19]。

1.2    生物学特性及发生规律

椰心叶甲一生经历卵、幼虫、蛹和成虫4个发育阶段,其中主要以成虫和幼虫2种虫态取食为害棕榈科植物的心叶,进而导致寄主植物的生长点受到破壞[20]。椰心叶甲成虫和幼虫均具有假死性和负趋光性,常在未展开的棕榈植物心叶部分取食、活动,一旦心叶展开,生长环境不适宜,具有飞行能力的成虫就会离开寄主,去寻找新的寄主植物[19,21]。研究表明,椰心叶甲生长发育的适宜温度为22~30℃,发育起点温度为12.95 ℃。该虫在国外一般一年发生3~5代,在我国的海南省发生4~5代、广东省发生3代以上,具有明显的世代重叠现象[22-24]。寄主和温度条件对该害虫的发育历期、成虫寿命、产卵量具有显著影响,同一虫态的发育历期随温度升高而缩短,与温度之间成显著的负相关关系[21,25],最近的研究发现,气候变化将显著影响椰心叶甲的潜在适生区,而且在未来气候条件下,温度将是影响该害虫气候适生性的最主要因子,温度因子的变化能够导致该害虫的气候适生性在全球范围内的明显升高或降低[26]。

2    椰心叶甲的快速扩散成灾机理

2.1    入侵危害概况

1999年8月,椰心叶甲被广东南海检验检疫局首次在从中国台湾省进入华盛顿的椰子中截获[3-4]。已有资料表明,1999—2004年上半年,广东省各口岸共截获该害虫疫情80批次[27]。1999年以前,椰心叶甲仅分布在中国的台湾和香港地区。20多年以来,该害虫已经迅速扩散并广泛发生在广东、海南、广西、福建、云南等中国南方多个省份[19,28]。据报道,2004年该害虫在海南省危害棕榈科植物约77.3万株,仅2005年给该省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5亿元[29]。

2.2    扩散成灾机理

最近,综合种群遗传学证据、国际贸易方式和物种生态学等资料,椰心叶甲自身短距离迁移能力和人为远距离调运带虫棕榈苗木,是造成该害虫在我国境内快速蔓延扩散的主要原因;其次,椰心叶甲的高繁殖力和产卵周期的延长是促进该害虫成功入侵并建立种群的重要因素[16,30]。周荣等[21]研究发现,椰心叶甲可以借助热带海洋性季风进行远距离扩散,这可能是导致该虫在我国的海南岛内快速蔓延成灾的重要因素。系统的野外调查结合室内评价发现,我国境内虽然有一些椰心叶甲的捕食性天敌和病原微生物,但仍未发现其专一性有效天敌,这暗示有效天敌抑制因子的缺乏是该害虫暴发成灾的另一个主要因素[11]。此外,野外寄主调查和室内寄主适合度评价证实,该害虫的寄主范围广泛,可以在椰子、槟榔、大王棕等25属34种棕榈科植物上取食危害,进而促进该虫在入侵地快速建立种群并扩张[23,26,29,31],而且该虫具有较强的耐高温、低温和饥饿能力,从而使其入侵种群具有较强的生存张力[32]。因此,椰心叶甲在我国境内的快速暴发成灾是由该害虫的自身生物学特性、棕榈苗木调运的人为因素和相关环境因子等多种因素叠加作用所造成。从这个角度来看,加强相关苗木入境和调运前的检验检疫管理是阻止该害虫进一步扩散成灾的重要手段。

3    椰心叶甲的防控技术体系与应用现状

3.1    建立防控体系的重要性

2005年2月在越南召开的亚太地区森林入侵生物会议上专门研讨了椰心叶甲扩散危害的问题。由此可见,椰心叶甲是棕榈科植物上的一种世界性入侵害虫,并已被包含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列为检疫性有害生物口句。自2002年在广东和海南发现该虫疫情以来,椰心叶甲在我国的危害呈现急剧扩散趋势。最近的调查发现,海南省97%以上的槟榔种植园受到该虫的危害[33]。由于该害虫具有繁殖快、破坏性强和防治难度大等特点,它的扩散蔓延不仅严重威胁椰子、槟榔等椰果及整个棕榈产业的健康发展,而且对我国热带亚热带地区的绿色生态安全和景观构成巨大威胁[34]。因此,在明确椰心叶甲生物生态学特性和扩散成灾机理的基础上,科学构建针对该害虫的应急防控与持续控制关键技术体系刻不容缓,且对于棕榈相关产业的健康发展和热带亚热带地区生态安全的维护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3.2    综合防控技术

3.2.1    植物检疫    最近研究证实,棕榈苗木引种、调运是造成椰心叶甲远距离扩散危害的主要因素[30]。因此,加强相关植物检疫是阻止该害虫扩散蔓延和控制椰心叶甲疫区扩大的最重要措施。例如,禁止疫区的苗木运出和针对小面积疫区的清除与防治封锁是目前的主要检疫措施[16,19]。

3.2.2    药物防治    在我国椰心叶甲疫情发生早期,相关学者测定了阿维菌素、吡虫咻、啶虫脒等40多种杀虫剂对该虫的毒杀活性及其控制作用[39-40]。最新研究发现,10%虫螨腈+10%唑虫酰胺微乳剂复配心叶定点喷雾,可有效地控制该害虫在槟榔上的危害[37];有研究表明,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假蒟Piper sarmentosum和软枝黄蝉Allemanda cathartica等植物提取物对该虫有很好的毒杀作用[41-42]。然而,棕榈科植物一般高大,而且椰心叶甲主要是在尚未展开的心叶中聚集取食危害,这给施药带来很大的挑战[43]。用高压水枪、车载大功率喷雾器、钻孔机等设备进行淋灌、喷雾或高压注药等防治方法,均不能有效控制该害虫的传播危害[44]。张志祥等[38]根据椰心叶甲的危害习性和华南地区多雨的气候特点,研制出椰甲清淋溶性粉剂,通过挂袋的方法防治害虫,该新技术很好地弥补了传统施药方式的弊端。

3.2.3    生物防治    生产实践中主要利用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椰心叶甲啮小蜂Tetrastichus brontispae和椰甲截脉姬小蜂Asecodes hispinarum等天敌生物来防治椰心叶甲[39],寄生情况见表1。尽管生物防治在速效性和防效上不如化学药剂,且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大,但具有防治成本低、持效期较长、对环境友好安全等优点,近年来一些科研单位开展了相关研究,并大力推广应用[19]。秦长生等[40]研究认为,绿僵菌能够持续控制椰心叶甲种群增长,大面积防治效果显著,且持效和后效明顯,15 d后杀虫率达到85%[40]。李朝绪等[29]和马子龙等[43]研究证明,引进寄生蜂防治椰心叶甲效果显著,有些地区椰甲截脉姬小蜂和椰心叶甲啮小蜂寄生率分别可达90%和100%。张华峰[44]研究认为,椰心叶甲寄主棕榈科植物群落结构单一、生境中物种多样性较低,加之天敌昆虫和杀虫微生物防控效果与环境温度、湿度密切相关,难以形成稳定植物一害虫一天敌种间关系,防治效果不稳定。

3.2.4    综合防控技术集成    根据椰心叶甲疫情的发生特点,吕宝乾等[46]研发建立了椰心叶甲应急防控技术体系,集成了椰甲清挂包法、去顶、拔除等农艺措施。针对药剂防治的不足,进一步集成创建了以寄生蜂释放防治椰心叶甲为核心,绿僵菌施用、挂椰甲清药包等为辅助手段的椰心叶甲可持续治理技术体系,已取得良好的控害效果,并被推广应用[16,46]。

4    椰心叶甲绿色防控集成的研究展望

化学农药防治是我国目前农业生产中防治病虫害的最主要手段。然而,农药的大量使用,在有效控制有害生物的同时,也造成了农药残留超标、环境污染、害虫抗药性与再猖獗等诸多问题[47]。因此,发展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生态稳定的有害生物防控技术是国际农业科技竞争的关键核心[48]。害虫绿色防控技术主要包括生物防控、物理防控、调整耕作制度等几个方面。其中,基于嗅觉的害虫行为调控技术是一种特异性调控靶标害虫行为的绿色防控技术,包括性引诱剂、植物源引诱剂和害虫交配干扰剂等嗅觉调控化合物及其应用技术[49-50]。

害虫嗅觉行为调控技术的主要原理是对来源于昆虫、植物、微生物等的活性气味分子进行人工合成后以特定剂型释放到田间,通过吸引害虫取食、产卵、交配,直接诱杀成虫或干扰雌雄交配从而降低害虫后代种群数量[50]。早期研究发现,椰子树Cocos nucifera心叶挥发性化合物中的主要成分为月桂烯(myrcene)、(-)-柠檬烯(limonene)和E-2-己醇(E-2-hexen-l-ol),由这3种挥发物以1:6:1配制而成的混合物对椰心叶甲的雄虫和雌虫均有显著的吸引活性[51]。更有趣的是,低剂量100 ng的α-月桂烯和(-)-柠檬烯混合物能够诱发椰心叶甲成虫的聚集行为和产卵行为[51]。林方辉等[52]采用触角电位仪和行为生测等方法,发现肉桂醛对椰心叶甲雌虫、雄虫具有显著的趋避作用。日本学者发现,雌虫鞘翅的正己烷提取液能够诱发雄虫发生交配行为,而且当给曾接触过雌虫的雄虫提供一只冻死的雌虫时,它也会产生相应的交配行为。这些证据说明椰心叶甲的雌虫体表存在一种接触性性信息素,色谱分析表明,这种性信息素极有可能是一种饱和碳水化合物[53]。Bin等[54]采用转录组测序方法,发现椰心叶甲的触角中有气味结合蛋白、嗅觉受体和化学感受蛋白等与嗅觉相关的基因表达。

然而,这些嗅觉相关基因如何感知相关气味化合物介导相关行为产生的机理尚不清楚。化学信息在昆虫的寄主定位、配偶识别、产卵、聚集、追踪、防御和告警等行为的发生过程中扮演关键角色。因此,在目前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针对该害虫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的不足,深入研究椰心叶甲在寄主定位过程和配偶识别中涉及的主要化学信息物质,揭示其感受机理,为该害虫的绿色防控提供新的科学依据和思路。

参考文献

[1] Stapley J H. Insect pests of coconuts in the pacific region[J]. Outlook on Agriculture,1973,7(5):211-217.

[2] Voegele J M. Biological control of Brontispa longissima in Western Samoa:An ecological and economic evaluation[J]. Agriculture Ecosystems & Environment,1989,27(1):315- 329.

[3]黄法余,梁琼超,赖天忠,等.南海口岸多次截获椰心叶甲和红棕象甲[J].植物检疫,2000(2):69.

[4]黄法余,梁广勤,梁琼超,等.椰心叶甲的检疫及防除[J]. 植物检疫,2000,14(3):158-160.

[5]龚秀泽,白志良.从越南入境的椰子树苗中截获椰心叶甲初报[J].广西植保,2001,14(4):29-30.

[6]陈义群,黄宏辉,林明光,等.椰心叶甲在国外的发生及防治[J].植物检疫,2004,18(4):250-253.

[7]陈铳,陈纪文,王楚荣,等.16%虫线清乳油防治椰心叶甲试验初报[J].广东农业科学,2004(2):37-39.

[8]骆焱平,蔡笃程,朱朝华,等.几种杀虫剂防治椰心叶甲的药效试验[J].农药,2005(3):48-49.

[9]邹娅.气候变化和寄主植物对椰心叶甲在全球适生区的影响[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9.

[10] Ayri S,Ramamurthy V V. Diagnostics of coconut leaf beetle Brontispa longissima (Gestro)and its importance as an invasive species [J]. Munis Entomology & Zoology,2012,7(2):787-791.

[11]吕宝乾,陈义群,包炎,等.引进天敌椰甲截脉姬小蜂防治椰心叶甲的可行性探讨[J].昆虫知识,2005,42⑶:254-258.

[12]万方浩.中国生物入侵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13] Venette R C,Hutchison W D. Invasive insect species:Global challenges,strategies & opportunities[J]. Front Insect Sci,2021,1:650 520.

[14] Theoharides K A,Dukes J S. Plant invasion across space and time:factors affecting nonindigenous species success during four stages of invasion.[J]. New Phytologist,2010,176(2):256-273.

[15]万方浩,谢丙炎,杨国庆.入侵生物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16]彭正强,吕宝乾,覃伟权,等.外来害虫椰心叶甲入侵灾变的生态学基础及控制技术体系[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19,40(5):161-165.

[17]李红梅,孙江华,韩红香,等.椰心叶甲在我国潜在分布区的預测分析[J].中国森林病虫,2005,24(6):5-8.

[18]张志祥,程东美,江定心,等.椰心叶甲的传播、危害及防治方法[J].昆虫知识,2004(6):522-526.

[19]吕宝乾,金启安,温海波,等.入侵害虫椰心叶甲的研究进展[J].应用昆虫学报,2012,49(6):1 708-1 715.

[20]伍筱影,钟义海,李洪,等.椰心叶甲生物学研究及室内毒力测定[J].植物检疫,2004,18(3):137-140.

[21]周荣,曾玲,梁广,等.椰心叶甲实验种群的生物学特性观察[J].昆虫知识,2004,41(4):336-339.

[22]陆永跃,曾玲.椰心叶甲传入途径与入侵成因分析[J].中国森林病虫,2004,23(4):12-15.

[23]李亚,程立生,彭正强,等.寄主植物对椰心叶甲生长发育和繁殖力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7,18(9):2 050- 2 054.

[24] Takano S I,Takasu K,Murata M,et al. Comparative developmental and reproductive biology of geographical populations from two cryptic species in Brontispa longissima (Coleoptera:Chrysomelidae)[J]. Entomological Science,2013,16(3):335-340.

[25]曾玲,周荣,崔志新,等.寄主植物对椰心叶甲生长发育的影响[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3,24(4):37-39.

[26] Zou Y,Ge X,Guo S,et al.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and host plant availability on the global distribution of Brontispa longissima (Coleoptera:Chrysomelidae)[J]. Pest Management Science,2019,76(1):244-256.

[27]陈小帆,武目涛.广东口岸进境植物检疫截获疫情工作[J]. 植物检疫,2004(3):187-188.

[28]丁少江,李朝绪,梁敏国,等.深圳市释放啮小蜂对椰心叶甲的控制作用[J].中国生物防治学报,2007,23(4):306-309.

[29]李朝绪,覃伟权,黄山春,等.海南利用寄生蜂防治椰心叶甲效果分析[J].林业科技开发,2008,22(1):41-44.

[30] Lu B,Peng Z,Lu H,et al. Inter-country trade,genetic diversity and bio-ecological parameters upgrade pest risk maps for the coconut hispid Brontispa longissima[J]. Pest Management Science,2020,76:1 483-1 491.

[31]阎伟,唐超,彭正强,等.寄主叶片营养物质,物理结构与椰心叶甲危害的关系[J].热带作物学报,2012,33(3):535-539.

[32]许春霭,彭正强,唐超,等.椰心叶甲饥饿耐受性研究[J]. 植物检疫,2007,21(4):205-207.

[33]吴朝波,任承才,朱明军,等.虫螨腈与唑虫酰胺复配对槟榔上椰心叶甲的毒力及田间防效[J].植物检疫,2021,35(3):39-42.

[34]唐超,彭正强,吴坤宏,等.三种农药亚致死剂量对椰甲截脉姬小蜂功能反应的影响[J].应用昆虫学报,2006,43(5):644-647.

[35]李洪,呂宝乾,符悦冠,等.13种杀虫剂防治椰心叶甲效果比较[J].热带农业科学,2004,24(5):10-14.

[36]冯岗,陈利标,闫超,等.噻虫胺与氟氯氰菊酯对椰心叶甲的毒力及根施药效[J].热带作物学报,2018,39(10):2 034-2 038.

[37]林玉英,金涛,王谨,等.不同发育阶段椰心叶甲对3种杀虫剂的敏感性[J].热带作物学报,2015,36(11):2 073- 2 076.

[38]张志祥,徐汉虹,江定心.椰甲清淋溶性粉剂挂袋法防治椰心叶甲技术的研究与推广[J].广东农业科学,2008(2);65-68.

[39]孙莉娜,董军,陈永强,等.椰心叶甲在广东的危害及其防治研究综述[J].防护林科技,2010,4:66-69.

[40]秦长生,徐金柱,谢鹏辉,等.绿僵菌相容性杀虫剂筛选及混用防治椰心叶甲[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8,29(2):44-46.

[41]张静,冯岗.软枝黄蝉提取物对椰心叶甲的杀虫活性[J].热带作物学报,2010,31(7):1 152-1 156.

[42]覃伟权,余凤玉,黄山春,等.植物乙醇提取物对椰心叶甲生物活性的影响[J].热带作物学报,2007(4):84-88.

[43]马子龙,周祥,赵松林,等.温度对椰心叶甲啮小蜂发育历期及寄生力的影响[J].热带作物学报,2006,27(3);61-65.

[44]张华峰.福建省棕榈科植物有害生物发生现状及防控对策[J].亚热带农业研究,2017,13(4):256-261.

[45]吕宝乾,彭正强,许春霭,等.椰心叶甲蛹寄生蜂——椰心叶甲啮小蜂的生物学特性[J].昆虫学报,2006(4):643-649.

[46]吕宝乾,彭正强.椰心叶甲入侵生物学和绿色防控技术[M],海口:海南出版社,2016.

[47]吴孔明.中国农作物病虫害防控科技的发展方向[J].农学学报,2018,8(1):35-38.

[48]宋宝安.绿色防控助力生态农业高质量发展[J].中国科学基金,2020,34(4):373.

[49]魏佳宁,王宪辉,孙玉诚,等.害虫的遗传与行为调控[J]. 应用昆虫学报,2012,49(2):299-308.

[50]杨斌,刘杨,王冰,等.害虫嗅觉行为调控技术的研究现状,机遇与挑战[J].中国科学基金,2020,34(4):441-446.

[51] Fang Y,Sun J,Zhang Z. Response of Brontispa longissima to coconut palm (Cocos nucifera)leaf volatiles [J],Physiological Entomology,2011,36(4):321-326.

[52]林方辉,童应华.椰心叶甲对植物挥发化合物的触角电位与行为反应[J].森林与环境学报,2019,39(2):214-219..

[53] Kawazu K,Ichiki R T,Dang D T,et al. Mating sequence and evidence for the existence of a female contact sex pheromone in Brontispa longissima (Coleoptera:Chrysomelidae)[J]. Jap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Quarterly,2012,45(1):99-106.

[54] Bin S Y,Qu M Q,Li K M,et al. Antennal and abdominal transcriptomes reveal chemosensory gene families in the coconut hispine beetle,Brontispa longissima[J]. Scientific Reports,2017,7(1):2 809.

作者:张华峰

上一篇:中专学生历史教学论文下一篇:地域文化广告设计论文